第一篇:林权体制改革后灵川县森林资源管理问题研究
林权体制改革后灵川县森林资源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林权就是森林资源的产权。我国森林资源产权分为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和个人所用权。集体林权改革放活了经营权,激发了林农生产积极性,促进林业和经济的发展。本文围绕灵川县森林资源现状,森林资源管理问题及解决途径等展开论述,期望探索出一条适合灵川县林业资源发展的可操作模式,更好地促进灵川县林业的发展。
关键词:林权改革;森林资源管理;灵川县
中图分类号: F 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9-79-1
森林资源是林业生态建设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林业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大林业资源研究意义深远。
1灵川县森林资源现状
灵川县地处漓江上游,森林资源丰富,根据200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全县林地面积为171579.7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0.22%,林木绿化率为73.2。全县活立木总蓄积为7592190立方米。毛竹、银杏是重要的林业资源,其中海洋银杏之多为全国乡级之冠。林业专家评价灵川为“四地”,即:“用材林基地、经济林宝地、水源林重地、旅游观赏胜地”。绿化程度居桂林地区第三位,较好地促进了灵川县社会、生态、经济的发展。
2灵川县林权体制改革概况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出台,灵川县也开始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据桂发〔2010〕25号文件精神,结合当地实际,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制订灵川县集体林权改革专项管理办法,在县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进一步明确,较好促进了林权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至2012年全面完成了林该工作。
2.1林权改革的主要措施
2.1.1完善机制,强化服务意识 为确保林权制度改革顺利开展,灵川县成立以县长为组长、常务副县长和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的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制定了相关制度,做到明确分工、目标责任一致。强化了服务系统建设,实现与市、省联网信息共享,完善林权登记、评估、交易等一体的综合服务大厅,加强林业资源的管理。
2.1.2做好源头水资源保护 为确保森林用水的需要,县境内积极筹建青狮潭和思安江水库及小溶江水库,充分发挥这些大中型水库蓄水、防洪、供水的功能。
2.1.3始终坚持以法治林 该县始终坚持依法行政,以法治林,对乱砍滥伐、乱采滥挖等涉林违法犯罪活动,始终采取综合整治措施予以严厉打击,对森林资源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3灵川县林权改革管理问题及解决途径
林权制度改革,促使林农生产经营观念,初步实现了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良性模式,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得到改善,深化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和良性发展机制,较好促进了当地林业经济的发展,但一些新的问题也随之而生。
3.1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
3.1.1小规模经营与产业化发展间的矛盾 林权改革的目的要使经营者有利益。但要确保高水平的覆盖率不下降,就必须控制采伐量,资源管理处在“两难”的尴尬境地。林农自主经营小块山林,容易出现“各自为政”的生产模式,很难与现代产业化发展结合,严重阻碍林业产业化发展。
3.1.2管理机制存在缺陷 有些基层林业单位管理存有缺陷。如林木采伐行政审批把关不严,采伐管理中不认真履行职责,管理流于形式,甚至出现“管林吃林”现象。有的出现审批与管理脱节,对木材经营加工监管不到位,常规管理与台帐建立不对应等问题,以罚代法、白水条收费,不按程序进行林政处罚等现象时有发生。
3.1.3林业安全亟待解决 森林资源容易受到自然和人为危害,如有害生物、火灾、乱砍滥伐等。病虫危害具有流行性和扩散性,防治形势依然严峻,森林防火设施建设相对比较薄弱,现代化的防控技术和处置能力应该进一步加强,人为乱砍滥伐林木和非法征占林地等现象依然存在,这些严重影响到林业资源发展。
3.2解决的途径
3.2.1转变思想观念 一是转变管理者意识。林权改革后管理部门的角色逐渐发生转变,由“单纯管理者”转变为“管理与服务并存”。不仅是形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行动中的转变,从而逐步建立起以管理、执法、服务为一体的新型管理服务体制;二是转变林农意识。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林农管理和保护意识,由于产权得到明晰,由“集体地”变成了“自家地”,权利人对山林有了自主经营权,只有从思想深处的观念发生转变,才会最大限度减少各种破坏行为的发生。
3.2.2规范森林体系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要求:“健全产权交易平台,加强流转管理,依法规范流转,维护交易各方合法权益”。林权改革新形势下的森林资源保护,要有配套的科学体系,结全县域实际,切实制定监督管理、市场流转、疾病防治、安全预防、行政执法等系列配备的科学运行机制,才能有效地保护好全县的森林资源。
3.2.3多措并举推进科学运行 有计划地依法将部分条件好、对生态平衡危害小,区位重要或生态脆弱区域划分为商品林或公益林。多渠道筹措生态林专项资金,实现生态效益的最优化发展,既保证生态效益优先,又能兼顾发挥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
3.2.4积极推进林业合作建设 积极筹建新型林业合作,走规模化、科学化的发展路子。充分发挥在技术培训、合作交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实现森林资源规范化管理、林业发展产业化经营。
林权制度改革还利于民,不断深入,充分调动了全县林农参与森林资源的积极性,促进了当地林业经济发展,在看到成绩建设的同时,我们也应明白会有新的问题产生,我们要不断转变观念,实施配套改革,积极探索管理新路子,才能更好地促进灵川县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简介:阳巧明,大专学历,灵川县林业局,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森林资源管理。
第二篇:辽宁集体林权配套改革问题研究
辽宁集体林权配套改革问题研究
摘要:以确权到户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完成后,辽宁又开始了为主体改革配套的综合改革进程,几年来,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深化改革进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必须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完善各项改革措施,以进一步促进集体林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辽宁;集体林权;综合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1
一、集体林业综合改革成效显著
林业产权界定、产权安排、产权运营、产权管理监督是激发林农生产积极性,发展林业经济的前提条件。2007年底辽宁省作为国家试点省份,以确权到户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完成。从2009年4月起进入新一轮为主体改革配套的综合改革阶段,包括组建合作社、林权抵押贷款、林业保险等。几年来,辽宁省林业综合改革成效显著。目前全省林业合作组织数量达到2674个;市级林权管理服务中心2个,县级达到51个,乡镇级区域性分中心20个;已编制完成1936个村级林农森林经营方案,占应编数的75%;森林保险面积5155万亩,占森林面积8710万亩的59%;林权抵押贷款余额40亿元;林权流转机构不断完善;森林资产评估工作稳步推进。全省林业总产值实现1834亿元,同比增长5.6%;农民人均林业收入3980元,同比增长6.5%。林业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在深化改革过程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亟需采取得力措施予以解决。
二、集体林权综合改革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完善的政策和法规作支撑。我国林权制度和林权改革的法律制度本身就不完善,虽然辽宁省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但还不能满足现实对立法的需要。现阶段在采伐和税费政策的调整、森林资源流转、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权抵押贷款等配套改革的一些关键环节上,还缺乏完善的政策和法规作支撑。
2.合作社注册和运作不规范。发展林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是维护林农权益、提高林业规模效益的重要途径。为了快速发展合作社,各市不同程度地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比如铁岭、朝阳等市对正式登记注册成立的合作社均可获得1万元以上的补助,有的地方出现了为了享受政府政策而“跟风”注册的现象。
3.林权管理服务不健全。2010年辽宁清原、本溪2个县被列入全国首批林权管理服务试点省份后,辽宁县级林权管理服务中心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目前机构不健全,人员不稳定,定位不准,政企职能交叉,服务内容有待丰富和规范。
4.流转缺少秩序。林权合理流转起来才能促进森林资源优化配置,但现在定价混乱,例如有的造林公司把农民承包的林地以100-240元不等的价格购买过来,办理了林权证后,又以公司的名义出售,一亩林地可以卖到2000元以上。由于林农法律意识淡薄,经常出现不经村民代表大会集体表决擅自出让山林,少数木材商人围标串标等现象,缺少有约束力的林权流转法律法规。
5.森林资产评估信用度不高。林权评估是林权流转、林权抵押贷款等交易的前提,但现阶段林权评估缺乏科学标准,比较盲目。例如,2012年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农村信用联社受理了一笔贷款申请,交易价值为10万元,100亩林地,一家林权评估所出具了评估报告,总价值达到100万元,其评估依据是承包土地还有27年,杨树成材后的价值。如果金融机构以100万元评估价值为依据发放贷款,一旦贷款出现风险,处置抵押物将远远不能抵偿贷款。
6.森林采伐维护和保险形势严峻。由于林农自主经营后现行的凭证采伐制度的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商品林超额采伐一直屡禁不止。辽宁省公益林的比重占集体林总面积的49%。生态林补偿标准据估算应为36元/亩,但实际上为生态林补助资金为5元/亩,2014年才提高到7.5元/??,有的地方还没有落实到位。林农收入有限和风险意识,保险机构因为费率低等原因,影响了森林保险工作的推进。
三、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1.做好改革立法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和“人大”要加快各项林改法律和指导性文件的颁布和落实,把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各项措施通过必要的法律程序来规范、保证和实现。继续加大确权发证的督导力度,认真做好林改的管理验收工作。
2.强化电子交易平台建设。根据国家出台的有关林权流转的指导性文件,尽快出台具体的森林资源流转管理办法,并使大宗农林产品现货交易成为上线交易的品种,借助电子交易平台“一点接全国”。三是强化监督管理。对各类违法违规交易行为要严厉打击惩处。
3.科学评估森林资源。在国家林权评估立法没出台之前,省级各林业主管部门要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及资产评估协会等相关单位密切合作,尽快制定出适应本省实际情况的林权评估的政策法规。是发动各科研院所、社会评估机构和一线林业工作者积极开展林权评估理论研究和实地调研,尽快建立起一套科学实用的林权评估技术体系。
4.充实林权管理服务内容。要充分发挥林权管理服务中心工作的服务、管理、指导、指挥和协调职能。要将林权的行政管理和社会化服务实行“机构分立,职能分开”,充实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包括岗位责任制、学习及例会制、廉政建设等日常管理制度。
5.完善合作社运行机制
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合作社的普法宣传,扶持符合条件的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承担省、市(县)级林业项目。五是加强合作社自身建设。目前政府己制订出合作组织示范章程、财务制度、组织机构制度,林业合作社组织应认真学习和贯彻,使内部管理和监督机制规范化、合理化。
6.强化经营方案,实现森林有效维护和保险
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程序要科学、严格、合理。森林经营方案要在上下级各方共同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达成,然后按方案办事,使之成为森林经营的基本原则和制度,调动森林保险经营机构开发适合林业生产经营实际保险品种,由单一的森林火灾保险发展为森林综合保险。
7.借鉴国内外经验,创新林权制度
国内外在林业发展和林权制度方面都有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做法。比如瑞典的森林采伐量主要取决于10年一度编制的森林经营方案,美国、加拿大、日本、奥地利、意大利等国的政府财政林业政策、林业合作组织等方面都有较为切实可行的借鉴作用;国内福建、江西等地的林权配套改革办法也值得去学习。应该积极组织各种国内外的参观交流和学习活动,打开眼界,开阔视野,科学设计我省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张玉伟,张洪生.辽宁省集体林权配套改革情况的调研报告[J].辽宁林业科技,2013(5):40-44.[2]李怡,高岚.我国林权流转效益分析与评价.农村经济,2016(2):44-49.[3]杨艳琴.浅析辽宁省林业专业合作社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林业科技,2013(4):36-38.作者简介:张雪艳(1962-),女,汉族,辽宁本溪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新制度经济学研究。
陈德智(1981-),男,汉族,辽宁本溪人,学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计算机软件、经济信息研究。
第三篇:林权抵押贷款风险研究
林权抵押贷款风险研究
吴 童
(东北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摘 要] 林权抵押贷款是林权制度改革的产物,是对林业融资机制的创新,它的发展在对推动林权市场化建设、盘活现有森林资产价值、推动农村信贷、林业融资发展和完善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林权抵押贷款也面临着其价值损失风险、抵押物处置风险和信用风险。可以通过建立林权保险机制分散价值损失风险,又可以通过健全贷款风险控制制度,加大政府贴息力度等措施来减少林权抵押贷款风险,力求将林权资产信贷业务的风险降到最低,促进林权资产抵押贷款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林权抵押贷款;风险;林权
[中图分类号] F830.[文献标识码] B “林农得实惠,生态受保护”一直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从黑龙江省制定出台了《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集体或非公有制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黑河市农信社林权抵押贷款率先在黑龙江省实现破冰之举,给林业发展带来新的空间,实现了农信社、林农、林企的共赢。因此有必要对林权抵押贷款风险问题进行进一步论述。
一、林权的定义
林权是指权利主体对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权,以及由所有权这个基本权能派生出来的一系列附属权能或称作他项权利,即使用权、占有权、处分权、抵押权、收益权等。而在本文中涉及到的林权主要是指可用于抵押的林权。
二、林权抵押贷款的概念
林权抵押贷款是指从事林业种植、加工和经营的企业或个人,按照有关规定,以林业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林权证》载明的拥有或有权依法处分的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一并作抵押,经林业行政管理部门确权、评估和办理登记后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信贷品种。林木和林地的产权明晰、具有法律效力的《林权证》是该业务办理的前提,同时,抵押物的登记部门必须为县级以上的林木主管部门。
三、林权抵押贷款风险分析(一)林权抵押贷款价值损失风险
森林资源资产虽是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具有价值的自然增值性,但其风险性也不能被忽视。作为抵押物的森林资源资产可能因自然因素、借款人的不良管护、评估价值虚高以及政策和市场风险产生价值上的损失或灭失。1.因自然因素造成价值损失。林业生长周期长,且林地一般分布在比较偏远地区,管理起来难度大。林业和农业相同,生长增值都比较依赖于自然条件的好坏,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如:发生火灾、干旱、冰雹、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还有一些病虫灾害的发生,无疑会对抵押物的价值产生减值或毁灭性的影响,林农也失去了重要的生活来源,此时,金融机构无疑难于或不能从抵押物上得到价值补偿。2.借款人的不良管护造成价值损失。科学的经营管护会增加森林资源资产的价值,但不良管理措施也会使其价值减少。如科学、合理的抚育间伐可以改善林木质量、卫生环境,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木收益。但是抵押人也有可能不按照抚育间伐技术指标而进行超强度间伐,从而使抵押林木价值大幅减少。此外,盗砍滥伐现象在一些地方还比较严重,因管理不力,一旦发生上述情况,抵押林权的价值将遭受重大损失。因此,抵押人应对抵押林木进行科学管理和看护,尽量保持林木的优质和完整。
3.过高的评估价值造成价值损失。首先,森林资源资产的价值评估需要很强的技术要求,森林资源资产的抵押包括林地的使用权和林木、森林的使用权以及所有权。这就要求评估人员不仅要懂得林木价值评估知识,而且要熟知土地评估知识。由于专门的林业评估设计院很少,多数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的评估工作都是由会计师事务所来完成。由于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涉及很多林业专业知识,如相同树种,不同年龄价值不等;相同年龄,不同树种价值也不同,人工林和原始林价值差异大。如何能够准确估价森林资源资产价值,非专业人员是很难做到的。其次,森林资源资产的市场价格波动很大,易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这也对价值评估造成不利影响,公允价值难以确定。再次,可能由于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人员的一己私利,和借款人串通,故意过高评价森林资源资产的价值。这些因素都造成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价值的虚高,给金融机构带来信贷风险损失。4.政府政策造成价值损失。政府政策也可能对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造成价值损失的风险。例如:政府处于整个地区发展的需要,修建公路,铁路等,征用林地所在土地。或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发展,把林地化为生态公益林。这些林地都不能变现,林农遭受意外损失,银行信贷风险损失也就不可避免了。(二)林权抵押贷款抵押物处置风险
抵押物的处置风险是当借款人到期无力偿还贷款本息,金融机构又不愿延期,则需处置抵押物使债权得以受偿。金融机构使抵押物变现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林权流转变现,但由于现在林权流转市场体系不建全,限制了这种交易方式,使违约风险大大提高。另一种方式是砍伐林木变卖偿还。这种方式受到林木采伐限额的限制,国家对林业发展一直实行保护扶持措施,没有到林木的成熟期,是不准予采伐的,即使到了采伐期,考虑到林木的生态价值,对其采伐范围和数量也会进行限制。这无疑又大大增加了抵押物处置的风险。(三)林权抵押贷款信用风险 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只有在一整套严格的信用管理体系基础上建立起稳定可靠的信用关系,现代市场经济才有可能存在。但目前国内市场假冒伪劣充斥市场,而对于这些失信行为缺乏严厉的惩处,无形中纵容了这些行为的发生发展。在这种社会的氛围下,产生一小部分林农和林业企业信用观念缺失,以种种方式逃废银行贷款。目前,林业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很明显的,林业企业处于信息优势地位,不愿主动提供自身信息,银行获得林企信息难度,成本高,一直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如果能够建立信用管理体制,会对林企起到激励作用,防止信贷违约风险的发生。
四、结论和建议
林权抵押贷款风险研究涉及到金融业和林业这两大行业,其关于金融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就十分广博,林权资产抵押贷款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可能存在的风险还在进一步的实践探索之中。可以通过建立林权保险机制分散价值损失风险,健全贷款风险控制制度,加大政府贴息力度等措施来减少林权抵押贷款风险。(一)建立林权保险机制
由于林业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其生产过程的特殊性,增加了林权抵押贷款的风险,林业资金的正常运转受到威胁,开展建立林权保险机制,是把违约风险由保险公司和金融机构来共同承担,减轻银行所面临的信贷风险,提高借款人的信用等级,也更有利于林业资金的充分利用。(二)健全贷款风险控制制度 风险控制理论包括风险的识别,评价以及管理。负责贷款管理的客户经理一人监管整个贷款环节,未免工作量过大,也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因此银行应该建立风险控制检查小组,协助客户经理完成风险控制工作。由于先天的地域优势,可以由当地林业局协助完成。(三)扩大政府贴息范围
为了减少林农贷款压力,减少林农贷款顾虑,有效调动广大林农贷款积极性,搞活林业资产,政府应该加大林权抵押贷款贴息力度,扩大政府贴息范围,促进林权抵押贷款的良性发展。
第四篇:林权抵押贷款相关问题
根据陕西省林业和有关金融机构林权抵押贷款办法,农行、农村信用社、开发银行、邮储银行均可办理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其中农村信用社主要针对农户贷款,开展林权抵押贷款较早,贷款人在乡镇办理业务较方便,所以建议你首选到信用社申请贷款。
关于可抵押的林权的范围,目前各金融机构的规定一致,只有用材林等商品林的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可作为贷款抵押,而防护林等公益林的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不得作为贷款抵押。如果你林权证上写的是公益林就不能抵押贷款。
关于林权抵押贷款的程序和应提供资料等要求,目前各金融机构规定不太一致,另外,个别县区还针对实际有一些小的变通,因此要看本县区和要贷款的金融机构的具体规定。农户个人林权抵押贷款一般程序为:①农户持《林权证》向林地所在县区林业主管部门提出贷款申请;②县区林业局对申请人拟抵押林权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③由符合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森林资源资产调查和评估;④农户持《林权证》和评估报告在县区林业局办理林权抵押登记手续;⑤借款人向金融机构提出借款申请;⑥金融机构开展贷款调查、评议;⑦签订抵押贷款合同;⑧发放贷款。农户个人向金融机构申请林权抵押贷款所需材料为:①借款人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和复印件;②借款申请书;③《林权证》或森林资源产权证明;④林权证所有者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和复印件;⑤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报告;⑥金融机构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资料。
第五篇:常宁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效果、问题及对策研究
常宁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效果、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集体林权改革问题是中国21世纪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同时也是所有发展中国家所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对常宁市集体林权改革成效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该市集体林权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探讨,力求丰富集体林权改革的内容,提升集体林权改革的理论水平。
关键词:常宁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效果;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1-0090-02
一、常宁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效果
1.森林灾害不断减少。林业改革后,常宁市林业改革后,2005―2015年的森林病虫害监测面积有明显的增加,从2005年的93 734.8公顷提高至2015年的134 894.86公顷;在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方面,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从2005年的1 460.8公顷,降至2015年1 060.4公顷,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常宁市2005年发生97次森林火灾,是近十年中最严重的也是最多的一年,林改后森林火灾次数得到明显的减少,到2015年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已经降低到65次;2005年森林火灾涉及面积高达100.36公顷,到2015年涉及面减少为7.62公顷,2008年为近十年中最少的,火灾涉及面积只有6.41公顷。
2.农户林业经营投入明显提高。常宁市新河镇八正村的116户样本户中,林户均营林资金投入从2005年的7 101.41元提高至2011年的13 497.87元,前后期相对变动率高达90.07%。每公顷单位面积资金投入量提高3 120.45元,前后期相对变动率为57.12%。
3.农民收入不断增长。目前,一批油茶种植企业和大户迅速崛起,对常宁市林业尤其是油茶产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现在常宁油茶发展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大户、散户共同发展局面,做大做强了油茶产业,促进了农民增收。常宁市油茶管理办公室主任何万裕表示,到2017年底前,常宁还将完成6万亩油茶种植任务,油茶面积将达100万亩。
4.强化生态建设,维护林区稳定。1999―2008年,其间常宁市开展了为期十年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改使常宁市森林资源得到了增长,林改后常宁市林业用地面积相对于林改前提高了4.85%,增加6 400公顷。其中,有效林地面积增长幅度较大为17.17%,增加了18 096公顷。
二、常宁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1.产权不明晰。常宁市依然存在相当一部分林农对自己的林权不明确,确权工作需要得到落实和加强。根据对常宁市新河镇八正村的实地调查发现,常宁市新河镇八正村的116户样本户中,有55户没有拿到林权证,林户的林权证由村集体代为保管,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新河镇八正村的林农拿不到本属于自己的林权证,因此无法进行林权抵押贷款、林地流转经营活动,极大地损害了新河镇八正村林农的合法利益。
2.林地流转有待进一步规范。目前在常宁市新河镇八正村的116户样本户中,仅仅只有41户林农办理了林权流转手续,更多的林户仅仅通过口头协议或者其他不正式的协议办理流转过程。虽然常宁市新河镇八正村在集体林地流转过程中是实行民主监督制度的,但是在实际林地的流转过程中依旧存在着种种问题,这些问题都应引起常宁市林业有关部门的重视,并予以妥善解决。
3.林权抵押贷款有待加强。在常宁市,小额贷款很低,从2008―2011年,全市的林权抵押贷款数累计达了27 130.1万元,其中,单笔20万以上的贷款占了全部贷款数的57.32%,20万以下贷款的累计金额仅占总金额的23.16%。但是在常宁市,林地经营的主要形式还是以小规模的林业散户为主,因此要使常宁市林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对小规模林农的金融扶持力度。
4.林业服务体系比较滞后。当前林业服务体系中,林业信息供给还远远不能满足常宁市当前的林业发展的需要,林户不能获得很多有效的市场信息,林户也没有参加过林业方面的培训。如常宁市新河镇八正村的116户样本户中,有近七成以上的林户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林业培训,林户的生产技术水平普遍较低。此外,常宁市林业生产技术的培训主要是由当地村委会组织或者当地林业站组织,培训的方式也主要是以发放资料为主,没有系统地授课,因此培训的效果非常不理想。
三、常宁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改革的措施
1.进一步明晰产权。当前,常宁市的集体林权改革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但是在实际中,很多林户存在着林权不清晰的问题。作为政府部门,应当切实保障常宁市林户的合法权益。对于那些情况过于复杂的林地,应当进一步进行勘界调查,清晰权属关系,有关部门及时地换发林权证;对于一些还没有签署承包责任合同的林户,常宁市林业部门应当积极去协调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切实保证好常宁市林户合法权益,及时纠正林改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政策法规。
2.进一步规范林地流转。虽然常宁市集体林权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常宁市在林地流转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如林地流转合同不规范、林地流转制度不合理等等。针对常宁市林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常宁市政府和林业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林业信息平台建设,使得林业信息平台在林权交易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同时,加强林业从业人员的队伍建设,从制度上规范林地流转的过程,真正发挥其在林地流转、信息发布、法律咨询等方面应有的作用,对符合流转后必须进行林权变更而实际未进行变更的林地流转情况,进行严格清查、及时处理,妥善规范变更手续,切实保障转出户和转入户的合法权益。
3.加强林业金融保险制度建设。目前常宁市林权抵押贷款开展程度很低,相关的程序和手续仍然是不完善的。因此,林业部?T应到农村宣传林权抵押制度,让林户完全理解相关的优惠政策。金融机构应适当降低林权抵押贷款利息,延长还款期限,简化贷款手续,合理地评估价格,让农民享受真正的救济政策对林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另外,林业综合保险的保险险种具有一定局限性,保险公司不理赔火灾、干旱、暴雨(雪)、龙卷风、洪水、泥石流、台风、霜冻、冰雹,导致被保险人的损失,赔偿直接经济损失、病虫害和其他类别包括一切林业保险范围内的。此外,还有农民了解林业政策保险程度不深,保险费用不清楚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应将森林保险业务纳入法律体系,确保森林保险法律;加强公共财政的支持政策森林保险,减少农民的压力;简化索赔的过程,根据林业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合作保险制度,积极推动政策森林保险的保险政策和渠道;合理的溢价和补偿标准,优化保险组织安排,针对农户的实际需求开发适林险种。
4.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首先,尝试调动积极性。林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林业社会化服务的乡镇,如林业专业合作社、林业产业协会应协调和互相协助,提供更多的森林生产技术、供求、价格、林地林业信息,扩大农民林业相关信息渠道,丰富农民林业信息类型。其次,应将提高农民林业生产技术的能力作为服务改变的重点工作,积极有效地为从事林业生产经营的林农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帮助生产技术能力培训,可以定期组织技能导师对林农村农民进行林业生产技术指导和培训;积极合作的林业科学研究单位,及时为农民提供林业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的最新信息。
5.积极探索公益林新型补偿和管理机制。目前常宁市林农普遍认为,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太低了。当务之急是合理使用补偿资金,优化管理体系,一是明确生产经营者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只有当这些适度之时才能够显著调动积极性,使其重视长期利益。二是适度地提高相关补偿标准,结合实际情况的每个城镇森林和生态公益林面积,分为多样化的补偿措施,如:协助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林业产业政策倾斜,协助人力资源培训、贷款等,积极探索新的补偿机制和市场化的建立。
参考文献:
[1] 国家林业局.2005中国森林资源报告[R].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2] 国家林业局.2005年中国林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3] 徐晋涛.我国集体林区制度改革模式和绩效分析[J].林业经济,2008,(9):27-38.[4]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08]10号)[S].2008.[5] 黄东平.林权制度改革问题的对策分析[J].理论探讨,2008,(1).[6] 李周.私有林与中国的选择[J].林业经济问题,2005,(3).[7] 徐秀英,吴伟光.南方集体林地产权制度的历史变迁[J].世界林业研究,2004,(3).[8] 陈锡文.坚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新?r村建设[J].林业经济,2006,(6).[9] 贾治邦.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给我们的几点启示[J].林业经济,2006,(6).[10] 张国明,朱介石.关于江西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调查[J].林业经济,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