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畜牧业在禄劝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模版]
畜牧业在禄劝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摘要结合禄劝山区、贫穷落后的特点,从禄劝畜牧产业化发展的优势、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发展绿色畜牧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畜牧业;云南禄劝
中图分类号 S8-0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1-0178-02
1禄劝畜牧业发展的优势
1.1自然条件优越
有关研究表明,产地环境质量对畜禽疾病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影响。昆明市的最高海拔和最低海拔都在禄劝境内,最高海拔4 247m,最低海拔746m,相对高差3 501m,山区占地达98.4%。自然条件形成了丰富的草山草地,全县有林牧地面积37.0万公顷,耕地面积2.6万公顷,人均耕地573.3m2。宜牧荒山26.1万公顷,人均占有荒山荒坡面积0.58hm2,为农民实现规模化种草养畜提供了广阔的土地空间和增收空间。禄劝境内地形复杂,在金沙江、普渡河的切割下,形成山高箐深的地形地貌,处处青山绿水,空气新鲜,为畜禽疾病防控提供天然屏障,同时青绿饲料常年不断,为发展绿色无公害畜禽提供优越的自然条件。
1.2技术力量雄厚
多年来,由于重视“以人为本”的畜牧事业发展理念,禄劝畜牧业技术服务网络已覆盖全县16个乡镇、192个村委会、2个居民委员会。全县有在职在编技术人员149人,其中高级畜牧师3人,高级兽医师3人,畜牧师18人,兽医师13人,高、中级技术工人28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25人,专科80人,中专28人,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畜禽饲养技术服务体系和畜牧兽医防疫体系。
1.3畜禽产品市场前景广阔
畜禽产品富含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易消化、易吸收,就中国目前的膳食习惯而言,人体所需的动物蛋白90%以上都是从畜禽产品中获得。据有关调查表明,人们对低脂肪、高蛋白的牛、羊、鸡肉的需求越来越大。因而,禄劝的黑山羊、杂交培育的肉牛、乌骨鸡将倍受青睐。
1.4禄劝畜牧业发展形势较好
据统计,禄劝2006年有农业人口42.98万人,占总人口的94.67%,有农户数10.1万户,有95.1%的农户经济收入对畜牧业有所依赖。2006年全县生猪存栏27.32万头,出栏39.7万头,出栏率146.25%;羊存栏26.62万只,出栏13.87万只,出栏率49.57%;家禽存栏69.27万羽,出栏107.35万羽,出栏率171.51%;大牲畜存栏13.67万头,其中,牛存栏10.6万头,出栏3.8万头,出栏率33.43%;禽蛋产量598t;肉类总产达4.1万吨,全县畜牧业产值达54 680万元,“十五”期末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7%,比“九五”期末的36.76%提高10.24%,2006年畜牧业人均增收额达650元,占农业人均纯收入的36.5%。
1.5禄劝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初具规模
2007年全县有9户企业获准市级龙头企业认证,其中畜牧业7户,占总量的78%,共完成项目投资4 132万元。建成和完善养殖标准化养殖小区3个;购置高低温冷库3 072 m3,购置信息设备12台(套),购置检疫设备2台(套);无公害食品认证1个;企业共培训农户1.07万人次,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1 338人,带动农户7.98万户,户均增收971元;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12 058万元,利润总额达1 309.3万元,上缴税金63.7万元。撒坝火腿开发项目涉及全县16个乡(镇),近22万人,至2007年12月底,以昆明源水农产品开发公司和昆明建国撒坝火腿有限公司为主的龙头企业和大户初加工撒坝火腿及系列产品就达2 780t,深加工达550t,并开发多种不同档次的精包装食品;团街活畜交易市场通过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管理,目前到达全省第二大活畜交易市场,2007年活畜交易量达18.72万头、匹、只,成交量达15.91万头、匹、只,成交率达85%以上;实现活畜交易额2.979亿元,实现利润66.78万元。龙头企业繁育无公害仔猪1.1万头,出栏无公害肥猪1.3万头,建成无公害猪肉销售点6个;繁育鸡苗6.1万羽,营销乌骨鸡5.4万羽,极大地带动了禄劝畜牧业养殖。为了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禄劝在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同时,注重科技开发和科技成果的转换,着力打造精品名牌,集中力量支持发展一批“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的农产品。现已成功地打造出了建国牌撒坝火腿、轿子山牌撒坝火腿、掌鸠河牌无公害猪肉、禄劝土鸡、冻改肉牛、七彩绿宝牌黑山羊、“野丹”牌、“乌东德”牌牛干巴等精品名牌产品。精品名牌产品的成功打造,为进一步提高禄劝农产品转化增值率,提升畜产品附加值,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禄劝畜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禄劝由于没有强大的工业作为财政支撑,且由于山高地不平,制约了畜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畜牧业发展问题颇多,主要问题是资金和品种问题。
2.1资金问题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在分散养殖的基础上实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控制畜禽疫病困难很多,项目资金乃至新农村建设资金只有向上级部门争取立项。
2.2畜禽品种问题
2.2.1品种杂乱导致退化。禄劝目前的饲养模式主体是以千家万户的分散饲养为主,随着养殖技术的发展,如牛的冻精改良、猪的人工授精技术的推广应用,国内外优良品种引入地方。一方面,对禄劝畜牧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这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也给禄劝畜牧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如杂交一代(F1)公畜不能作为种用,而有的农民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留为种用,导致“子母配”现象;另外,三元杂(经济杂交)没有计划、无组织,杂交优势不突出,导致品种退化,生长发育缓慢,个体较小,一代不如一代,许多乡镇都存在这些问题,最终导致品种杂、乱,血源混杂,生产力低下,效益不突出。
2.2.2优良的本地品种濒临灭绝。禄劝撒坝猪和乌骨鸡是全省乃至全国有名的特优地方品种,在禄劝的撒营盘及其周边地区经过漫长的生产发展过程繁育而成。撒坝猪具有个体大、耐粗饲养、抗逆性强、杂交亲合力强、母性好、肉质细嫩纯香等优点,经改良瘦肉率达60%左右;乌骨鸡是肉蛋药食兼用的地方良种,在粗放的饲养条件下,抗病力强、生长快,具有良好的产肉产蛋性能,其肉质细嫩、肉味鲜美,在昆明等地市场久负盛名。禄劝畜禽由于外来品种增多,农民自繁自育现象突出,使地方优良品种濒临灭绝,目前到边远山区、集贸市场很难找到正宗的禄劝乌骨鸡和比较纯的撒坝母猪。没有纯种,杂交改良将成为一句空话。
3发挥畜牧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根据地区特点和优势找准突破口,选择好产业支撑是发展的关键所在。在禄劝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畜牧业,符合农民意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按照实事求是的发展方针,力求到“十一五”末禄劝畜牧总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从47%提高到57%,真正把畜牧业发展成为禄劝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3.1把发展畜牧业与“发展生产”结合起来,推进新农村建设
发展生产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通过发展生产来实现农民生活的普遍宽裕,通过发展畜牧业来实现生产的长足发展和建设美好家园的愿望。要求我们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的高度,提高认识,加大对绿色畜牧业的发展力度。
3.1.1进一步扶持培育具有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引导畜牧业发展。发挥项目资金对畜牧产业的龙头诱导作用,切实转变传统畜牧业增长方式。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扩大标准化畜牧业养殖小区建设,有效控制引种,杜绝乱杂乱交现象,预防品种退化,大力提高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提高畜牧业整体效益;提升撒坝火腿加工能力和水平,拓展国际、国内市场。畜牧业生产以推进产业化经营为重点,以重大动物疫病防治为保障,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解决好吃饭问题的同时,重点发展畜禽养殖、畜产品加工、营销主导产业和撒坝火腿、生猪、冻改肉牛、黑山羊、乌骨鸡、獭兔。按照“小品种、大产出”的发展要求和“一乡一品”的调整目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突出优势,突出重点,突出特色,树立“品牌第一”的经济发展观念,着力打造精品名牌,集中力量支持发展一批“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的畜产品。
3.1.2提高畜牧业养殖水平。通过标准化养殖小区的示范带动,有计划地进行品种杂交改良。使杂交改良成为养殖业获取最大效益的技术措施之一,因此在实际生产中,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杂交改良;并确定品种,明确改良方向,做好引种环节的具体工作。引种包含该品种种畜的引入和该品种冷冻精液的引入,冷冻精液的引入是最为经济实惠,可操作性强,但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家畜种类不同以及地区条件差异等因素,分别采取不同的引种改良措施。牛的杂交改良就不主张引进种牛,而是引进该品种的冻精进行冻精改良。目前引进的品种有短角牛、摩拉水牛、海福特、西门搭尔等品种。牛的改良应发挥好全县51个肉牛冻精改良站(点)的作用,力争到“十一五”期末良种肉牛冻改覆盖率达到能繁母牛存栏头数的95%以上,使冻改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上一个新台阶;猪目前还采用直接引进种猪,品种有汉普夏、杜洛克、长白猪、大约克等,为了提高种猪利用率进行人工授精,在提高母猪生产力的同时,努力提高猪肉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为生产无公害安全猪肉产品奠定物质基础,并做好撒坝猪保种选育工作;羊在引进外来品种(如波尔山羊)进行杂交改良的同时,尽快打开羊冻精改良局面,同时做好本品种选育工作,尽快提高本地羊群的生产性能和生产水平,在高寒山区选择饲养优质绵羊品种;鸡做好乌骨鸡提纯复壮工作,壮大本地鸡群。
3.1.3发展种草养畜,提高畜产品质量。饲草饲料是发展畜牧业的物质基础,发挥禄劝荒山荒坡的资源优势和农村劳力资源优势,充分依靠农民发展种草养畜的积极性,克服等靠要的懒惰思想,选择好畜禽适宜的饲草饲料品种,根据各养殖区域的畜禽种类和地区条件,选择种植营养好、产量高、易管理的品种,保证充足的饲草饲料供应,加强饲草饲料原料基地的管理及合理利用牧草,对饲料的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贮存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生态环境标准,采用生物防虫技术,长期稳定地保证高质量的饲草饲料原料的供应,确保原料质量。
一是牛羊饲草。牛羊为反刍动物,消化粗纤维能力强,且采食量大,除充分利用好农作物秸秆外,还可选择种粮饲兼用作物及多年生牧草,尤其是高秆饲料作物。经过多年来的试种,适合禄劝普遍种植的饲草有:墨西哥玉米、紫花苜蓿、一年生和多年生黑麦草、串叶松香草、鸭茅、红白三叶草。二是猪饲草。猪是单胃动物,以精饲料为主,糠麸、青饲料为辅,且要求饲料的粗纤维含量不能过高,碳水化合物含量要多,最好选种青绿多汁饲料,如籽粒苋、俄罗斯饲料菜、紫云英等,也可种植菊苣、饲料玉米、串叶松香草等。养母猪、种公猪还应搭配种植饲用胡萝卜、饲料南瓜等。
3.2把发展畜牧业与“村容整洁”结合起来,推进新农村建设
禄劝在新农村建设中把“美化人居环境,整洁村容村貌”作为重要内容常抓不懈,其中的难点和要点是发展畜牧业产业化,通过建设牲畜标准化养殖场,改善畜禽饲养管理,推广健康养殖方式,突出做好畜禽排泄物、废弃物和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实现人畜分居,实现村容整洁的要求。
第二篇:畜牧业在新农村建设作用
大埔县畜牧业在新农村建设作用
曾喜
生命科学学院兽医08220084a3227
为了响应党中央,广东省委,团中央,团省委的号召,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大学生能够开阔眼界,增长才干,以自己的青春年华与专业知识服务社会。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积极响应“关注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号召,努力做到增强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探索如何在新形势下全面建设和谐、富裕的小康社会,并通过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自己认识国情,了解社会,提高素质。
我院继续响应省团委和校团委的号召,积极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于今作为预备党员的我更是要踊跃参加此次活动,我回到了我的家乡梅州大埔,来到了大埔县志超种猪养殖地,开始了一个月意义的、难忘的暑期“三下乡”之旅,并通过大埔县畜牧局和大埔县志超种猪养殖基地,及走访等方式群众。了解了我县畜牧业发展情况及畜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地位。
摘要:畜牧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畜牧业对优化产业结构。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增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大埔县畜牧业基础薄弱,与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大埔县农村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当前大埔县畜牧业生产现状、制约畜牧业发展的因素、畜牧养殖户最期盼、最需解决的问题等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加快畜牧业发展的途径、推进措施和几点建议。
关键词:畜牧业;新农村;发展
畜牧业前连种植业,中连加工业,后连流通与服务业,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围家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的畜牧业产值在农业经济中的比重超过60%,所以大力发展畜牧业对优化产业结构,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增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描绘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蓝图。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传统畜牧业改造升级。逐步形成了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发展格局,有效地促进了农 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使畜牧业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畜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如何?
畜牧业是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畜牧业作为大农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形成了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的格局,成为了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一大批规模养殖场户依靠畜牧业发展经济,他们在为社会提供大量畜产品的同时。大量资产,是农村致富带头的示范者。一些专业养殖乡村也出现了人均增收的典型。说明在新农村建设中畜牧业仍然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畜牧业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途径随着城乡居民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成为重要趋势。各种农牧结合的生产模式在不断地出现,畜牧业与种植业相互结合,互为补充。畜牧业生产的肥料提供给种植业。充分利用了资源,也保护了环境。如近年来注重畜牧业生态养殖和环境治理,把养殖业与种植业、农村能源有机结合起来,养猪沼气蔬菜大棚三位一体。使人畜
混居的局面得以转变。农村环境得到了有效治理。也促进了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
如何发展新农村的畜牧业。
居然畜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着重要意义,那么又将如何发展新农村的畜牧业呢?目前,我国畜牧业正处在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转型时期。要想加快畜牧业的转型步伐,充分发挥畜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突出作用。大埔县围绕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传统畜牧业改造升级,逐步形成了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发展格局。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使畜牧业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通过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不能等、靠、要,不能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上级的投资和扶助上,坚持把农村各项生产抓上去,在经营管理上下功夫。向经营管理要效益,结合本地实际和资源特点,选准主攻方向,突出主导品种,因地制宜地指导农牧民发展畜牧业。当然,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建设任务,要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真抓实干的思想准备,要打好基础,加大投入。逐步规范,最终实现。
首先,延伸优势产业链条:建设新农村。经济是基础。龙头是支柱。应坚持把畜牧业作为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的重要富民产业来抓。按照“引一个龙头、兴一个产业、带一片农户、富一方经济”的思路,相继扶持发展一批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技术水平高、竞争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整个产业的运行水平。在加快龙头企业建设的基础上,应大力推行订单畜牧业。使龙头企业和养殖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双方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互补、经济互惠的共同体。使养殖业实现由小规模、小群体向市场化、产业化飞跃。
其次,大力推广规模化经营畜牧养殖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各类畜禽养殖大户、专业养殖场应运而生,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数量逐年递增,逐渐取代了国营企业的主导地位。专业户、专业村已成为当前农村畜禽生产的活跃骨干力量,显示出现代畜牧业的某些特征。畜牧业已成为当前农村经济的重头戏和主力军。基本形成了“一户带多户,带全村,村连片”的一系列产业化经营格局,特别是专业户联合体和专业养殖公司的出现。从资金、劳力、土地、技术等方面密切合作。向较大规模经营的现代化畜牧业迈进。走生态农业之路。商品率高,比较效益明显,沟通了城乡交流,带动了市场的发展,成为农村生产和市场经济接轨的有效途径。
接着,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生态循环型畜牧业。开展农村沼气建设,推进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努力打造“家居能源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农村环境生态化”的新农村形象。
最后,依据本地资源。突出发展特色畜牧业我县的畜牧业结构调整。不能脱离本地实际,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总的思想是宜牧则牧,依据本地条件重点开发特色畜牧业。一是发展生猪生产,改良品种,发展优质瘦肉型猪,突出质量:二是实施种草养畜,大力发展山羊;三是积极发展小家养畜,提高畜牧业综合效益,四是创造条件,加快发展肉牛和奶类生产。
大埔畜牧业的概况
大埔县地处粤东山区,经济基础薄弱,是我省贫困县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埔县依靠科技进步,畜牧业得到持续稳步发展,畜牧品种得到了优化改
良,农业结构调整得到了进一步优化组合,畜牧业生产总体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有效的增加畜产品的供应和增加农民收入。
从大埔县农业和畜牧等有关部门获悉,1999年大埔县畜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2006年以来,每年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05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30.5%,全县农民人均从畜牧业中获得现金收入达1450多元,对农民家庭收入的贡献率达35.7%,畜牧业成为该县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据了解,去年该县畜牧局将畜牧品种改良和培育农业(畜牧)龙头、提升示范带动能力作为加快畜牧业发展,推进农民增收、脱贫奔康的重点来抓。一方面积极实施市人大关于畜牧品种改良工作的议案,大力推广黄牛冷精配种技术和优良种猪品种,设立技术推广示范点,以点带面实施品改区域布局,初步形成了大东、百侯、枫朗镇的黄牛生产区和以茶阳、西河、青溪、湖寮、大麻等镇为主的生猪基地。每年全县累计产出良种杂交小牛383头,引进纯种公猪23头以上,纯种母猪124头以上,淘汰劣质母猪3840头,公猪120头,三元杂瘦肉型猪饲养量达到36.13万头,瘦肉型猪覆盖率达85%,并有进一步发展扩大之势。另一方面大力扶持生猪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扶大扶强畜牧龙头,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该县畜牧局还主动为大型养猪企业申报国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提升生猪肉产品竞争力,到目前止,已有5家养猪企业通过认证,有多家在申报中。
为扩大生猪销售渠道,该县畜牧部门还到珠三角地区为养殖大户牵线搭桥,做好生猪供深圳、供东莞基地建设,承接珠三角畜牧产业转移。目前,全县有5家养猪企业经东莞市生猪产销联建协调小组确认成为供应东莞的定点基地,有效地帮助养猪企业解决“卖猪难”,促进了生猪业的蓬勃发展。
与此同时,该局还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和养猪协会职能作用,加强信息交流,技术培训。每年,先后举办畜牧知识培训班18期,印发资料28500多份,参加培训人数达5600多人次。
据统计,现在该县有万头以上猪场5家,千头以上猪场10家,百头以上猪场520家,5-10头养牛场100家。至2010年上半年全县有省、市农业龙头企业9家;这些农业(畜牧)龙头的不断发展壮大,辐射带动了当地8750多户农民发展禽畜养殖。目前,生猪产业和肉牛已成为该县畜牧产业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产业。
这说明了畜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传统畜牧业改造升级。逐步形成了规 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发展格局,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使畜牧业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总结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新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解决“三农”问题摆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进程中,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面临的任务要艰巨得多。这是由我国大多数人口在农村这一基本国情以及农村发展滞后和农民增收困难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因此,应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大力发展畜牧业。走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之路。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由于我县畜牧业基础薄弱,与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如何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地有
关精神,推进畜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当前要面临的一道重要课题。作为当代大学生预备党员,我有责任有义务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新农村的建设中去,所以我在今后将更加倍努力学好知识不断实践,以便将来更好的服务于人民大从。
第三篇:畜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
畜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
中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描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蓝图。作为农村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畜牧业应当有自己的正确定位,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首先,畜牧业是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以安徽省为例,我省的农业总产值2005年1629亿元,占全省的GDP30%,一产的从业人员仍有1783万。
畜牧业作为大农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形成了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的格局,是部分地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全省数十万个专业从事畜牧业的规模户依靠畜牧业发展经济,其中不乏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他们在为社会提供大量畜产品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资产,是农村致富带头的示范者,一些专业养殖乡村也出现了人均增收几千元的典型,说明在新农村建设中畜牧业仍然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其次,畜牧业是实现村容整洁的需要,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途径。随着城乡居民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成为重要趋势,各种农牧结合的生产模式在不断出现,畜牧业与种植业相互结合,互为补充,畜牧业生产的肥料提供给种植业,充分利用了资源,也保护了环境。几年来全市大抓了畜牧业生态养殖和环境治理,把养殖业与种植业、农村能源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推广规模养殖,对千头以上的猪场外迁,鼓励建设大型沼气池,利用沼渣肥田,使人畜混居的局面得以转变,农村环境得到了有效治理,也促进了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第三,畜牧业是实现生活宽裕的需要。我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算不上农业强省。畜牧业总量在全国的位次一直在十名左右徘徊,人均畜产品总量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拥有的劳动力资源、农产品资源和农作物秸秆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利用好三个资源发展养殖业,增加农民收入还有很大的空间。因此,通过政策扶持、信息引导、合理规划,加快标准化、规模化的建设,对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城乡居民对畜产品的消费需求是必须的。
新农村建设对畜牧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我国畜牧业正处在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转型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畜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然加快畜牧业的转型步伐。新农村建设呼唤高效畜牧业。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生产发展”,畜牧业发展水平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畜牧业占农业产值的比重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一般都在50%以上,美国是68%,丹麦是82%,法国、德国等都在70%~80%甚至更高。传统畜牧业的明显特征就是以传统农业的思维发展畜牧业,满足于自给自足或者小范围的需要,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和发展。因此,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畜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国家、省、市农村工作会议,都进一步强调要大力推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农业部在《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部署的实施意见》中,更是明确提出了“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2010年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的要求。新农村建设呼唤生态畜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要求。一方面新农村建设要求“村容整洁”,这就为建设养殖园区,发展生态畜牧业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畜牧业作为种植业的产业升级,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既消化了剩余的粮食和农作物秸秆,经过过腹还田,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质肥料,还可以发展沼气解决农村能源
问题。通过沼气建设带动改厨、改厕、改圈,推动农村生态家园建设。新农村建设呼唤安全的畜牧业。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人民群众对优质安全畜禽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一方面拓宽了畜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也对畜禽产品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国畜产品在世界贸易中,越来越受到西方国家“绿色壁垒”的制约,同时,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面临严峻的形势和挑战。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不仅是一个严重的经济问题,更发展成为关系到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因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先后颁布了《动物防疫法》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确保畜产品的健康发展。
我市畜牧业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推进阜阳跨越式发展,实现阜阳奋力崛起的迫切要求。市畜牧局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认真履行职责,通过改革创新、超前思维,积极促进畜牧业快速发展,使之真正成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增长点。
为贯彻落实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我局结合阜阳实际,制定了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就是到“十一五”末把阜阳建成无公害生态养殖区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基本实现畜牧业的产业化生产,简称“两区一化”。这是一个比较高的目标,是一个自我加压的目标,是一个需要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努力拼搏,齐心协力苦干几年才可能实现的目标。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围绕推进养殖业增长方式转变,发展规模养殖,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创新实用技术推广方式,保证全市畜牧业经济在农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农民来自畜牧业的纯收入不断提高。
规模养殖的发展带动了“标准圈”建设,推动了“村容整洁”;畜牧业“生产发展”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生活变得宽裕,并加速了“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化”进程。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畜牧局重点围绕以下五点做好工作。
第四篇:财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抓住关键环节
改革支农方式 积极稳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莱州市财政局
盛京斌
杜镇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也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作为基层财政部门,我们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不断探索财政支农新方式,集中财力,重点投入,努力推进地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找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入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找准工作切入点,积极稳妥地推进。
一是增加财政投入,调动社会各方面“三农”投入的积极性。多年的实践证明,由于基层财政可用财力相对不足,单纯的“蜻蜓点水”式投入,远远不能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只有坚持既要大幅度增加财政支农投入,着力提高财政对农村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及公益性事业的保障能力,又能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和农民的关系,合理划分财政与市场和农民的投入责任,才能积极发挥财政资金、政策示范引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增加“三农”投入的积极性。同时,新农村建设应该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充分考虑农村的经济实力、基础条件及农民的生活习俗,围绕满足农民基本生活需求做文章,如农村环境的亮化美化、垃圾集中处理、厕所卫生清洁、小病不出村、有娱乐活动场所等,不片面追求“洋气”,不好高骛远、急功近利。
二是突出工作重点,切实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地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看,科学合理地安排和使用有限的财政支农资金,就是既要全面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又要区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选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以大力支持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根据农民的收入水平、承受能力和具体要求,从农民最关心、最期盼、受益最大的事干起,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让农民在短期内就能得到实惠。在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政府不能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包办”新农村建设,而是应把主要财力和职能放在“领路”、“铺路”上,发挥好示范引导作用,为群众办一些实事,让农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农村的变化,尝到新农村建设的甜头。莱州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重点推进整修街道、植树造林、清理卫生和推广新能源“四件事”,二年内确保以实现以下几个目标:60%以上的村庄主要街道实现硬化,“四旁”、“四荒”植树1.5万亩,90%以上的村庄实现生活垃圾集中堆放、及时清运,在具备条件的村庄全面推广太阳能、液化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
三是提高使用效益,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规范性和安全性。从各种统计数据看,目前大部分基层财政都是“吃饭财政”,在新农村建设中,只有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把严格管理、提高效益 与增加投入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规范性和安全性,才能切实为农民群众多办好事、实事。同时,还要严厉打击各种“借机揩油”新农村建设资金的行为,避免重复建设和损失浪费,特别是防止现在花费很多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建设,没过几年就要拆除的事情发生。工作中,我们体会到,建设新农村,不是弱化城市发展,而应统筹规划,以城带乡,良性互动。我们认为,我国要向城镇转移大量农村人口,全部进入大中城市是不现实的,根据农民进城的难易程度及资源利用效率,县级市、中心镇是农民居住、就业的最佳转移地。近几年来,莱州市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的思路,不断加强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十五”期间,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4平方公里增加到29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10.5万人增加到21万人。我们今后的初步规划是建成32公里的新外环路,竣工30万平方米商品楼,完工云峰水厂、无害化垃圾处理场等配套设施,实施城区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拉开承载50万城区人口的中等滨海园林旅游城市发展框架,增强对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
二、探索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新机制
资金投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证,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公共财政职责所在,进一步完善农业投入政策、逐步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势在必行。这样不仅有利于充分展现党中央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强决心和必胜信心,而且有利于通过财政增加投入的明显信号和导向作用,引导和带动社 会各种力量积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
一是不断增加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在做大经济财政蛋糕的基础上,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财政对“三农”的投入。今后,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将新农村建设作为财政预算安排的重中之重,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
二是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运用经济杠杆等间接手段来管理和调控农业经济活动,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特别是要发挥好财政支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贴息、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等激励手段,引导、吸引民间资金、社会资金投入“三农”,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的多元化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三是通过做大做强当地工业,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目标。实践证明,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业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必由之路,是发展服务业和反哺农业的基础。莱州市加大财政政策、资金扶持,通过以下几方面实现工业经济既快又好发展:构筑“两带五区”经济发展格局,抓住环渤海经济圈加速崛起机遇,规划建设一条50公里长的交通干线产业带和一条108公里长的沿海产业带,沿两条产业带膨胀壮大三山岛临港产业、开发区现代制造业、中心城区服务业、南部建材产业、土山盐化工业五大特色产业聚集区。“两带五区”面积87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6%。目前,“两带五区”经济总量占全市的比重达到80%;壮大支柱产业,重点膨胀机电、建材、黄金、盐及盐化工四大支柱产业,形成聚集效应。目前,四大产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到70%;培植骨干企业,根据纳税额、销售收入、从业人员、注册资本等指标,每年从7000多户企业中筛选50户进行重点扶持。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52家;发展品牌经济,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提高引进、消化、吸收、转化能力,莱州市被确定为“全国民营科技密集区”。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打响“中国石都”、“中国草艺品之都”两大产业品牌,鼓励引导企业走品牌效益之路。目前,已创中国驰名商标1个、山东省著名商标13个、山东省名牌产品9个,名牌带动效应已初步显现。
三、支持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生活宽裕是生产发展的具体体现。发展农村经济,壮大农村实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实践证明,没有生产发展,没有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壮大,农村面貌发生较大改变就没有资金来源,“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就没有物质基础。工作中我们体会到,对于全国而言,县级就是农村。要实现新农村建设发展目标,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2005年,莱州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33.6亿元,境内财政总收入15.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1亿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6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5546元;在全国百强县中的位次由2001年的86位前移到2004年的第67位。今后,支持新农村建设,要优先支持农村经济发展,重点在做大农村经济财政“蛋糕”上下功夫。
一是进一步完善和不折不扣地执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财政政策。粮食安全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要继续稳定和强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各项政策,严格执行已出台的“三补贴”政策。针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制约粮食生产发展的问题,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步伐。推行政府支持、“民办公助”新思路,把农田水利建设纳入公共财政支持范围,在直接受益的范围内,继续引导农民投工投劳。
二是按照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抓住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植这个关键,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经济效益。目前,莱州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20多家,年加工能力80万吨,订单作物面积达到33万亩,3家企业被确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个中心,在大力发展优质订单粮食、提高粮食产量、确保县域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发挥比较优势,重点发展种苗、畜牧、水产三大产业。及时调整优化畜牧生产布局,三年内建成规模化、标准化饲养基地100多个,年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5万吨;大力发展沿海养殖业,全市优质、高效水产养殖面积发展到45万亩,工厂化养鱼大棚发展到1000多个,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36万亩。
三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产业支撑能力。建设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 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进一步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必须积极支持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的科技贡献率,推动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积极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通过财政贴息、投资参股等方式,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支持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今后,莱州市将以上市公司登海种业为龙头,打造“中国(莱州)种谷”,打响“中国种苗第一市”品牌,三年内实现全市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种苗企业达到20余家,在全国累计推广玉米种植面积1亿亩。
四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促进农民增收。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也是财政支农工作的永恒主题。从莱州市情况看,受农村税费改革和各项惠农政策影响,当地农民年收入达到**元,五年内平均增长**%。虽然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但仍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都在继续扩大。下一步,要继续促进农民增收,一方面要把做强特色产业,做大块状经济、做优品牌产品作为提升县域经济的主要载体和扩大农民就业的重要形式,积极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转变机制和增长方式,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进一步做好财政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查处全面取消农业税后的各种变相收费行为,切实防止乱涨价、乱收费加重农民负担,切实让农民负担减得下、稳得住、不反弹。
四、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改善农村公共服务
尽快改变农村公共事业滞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当前各级财政部门的工作重点。
一是积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近几年,虽然政府用于农业的投资大幅度增加,但用在农村的投入还很不够,农村脏、乱、差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所以,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战略性的转变,不仅有利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能够加速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创造整洁、舒适、文明的生活环境。在当前财政资金供给矛盾较为突出的情况下,莱州市将积极筹措财政支农资金3.2亿元(其中农村教育2.2亿元,社会保障2500万元,卫生事业1300万元,经济发展2600万元,人居条件改善1400万元,惠农政策1200万元,村级转移支付1000万元,新农村建设奖励300万元),进一步完善路网、水网、电网、林网、通讯网、科教网、卫生医疗网、社会保障网建设等“八大网络”,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是积极支持农村教育、文化和社会保障事业。当前农村上学难、看病难、社会保障低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农村文化事业也相对落后,农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但这并不是一时一事所能解决的,必须通过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长效保障机制,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逐步使广大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得到保障;建立 更加规范和有效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实际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大力支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促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三是提高基层财政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支持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提高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和组织保证。特别是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要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同时,要研究解决乡村债务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化解乡村政府债务。
五、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
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加强资金监管,不仅是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的需要,也是衡量农业财政工作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确保支持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的基础。
一是积极推进支农资金的整合。整合支农资金,有利于逐步规范政府农业资金投向、合理配置公共财政资源,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集中力量办大事、不断提高资金合力和整体效益。多莱州当地情况看,目前整合支农资金已经具备了比较有利的条件,特别是有明确的政策要求和各地的试点经验,各方面的认识也在不断统一和深化。我们将积极做好各项推动和协调工作,以农业发展规划引导支农资金整合,以主导产业和项目打造支农资金整合平台,通过项目实施带动支农资金的集中使用。
二是创新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机制。加强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管 理不能仅仅局限于以前的老套路、老办法,只有从改革创新中找出路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政策资金的效能作用。作为县级市财政部门,我们将通过改革和完善项目立项管理,推行项目招投标制、公告制、专家评审制、中介评审制等,并建立项目库制度来完备基础管理;通过规范资金分配办法实现资金分配的科学化;通过强化资金运行监管,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县级报帐等管理措施,来确保资金的专款专用。同时,探讨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考评和奖优罚劣制度,对在支农专项资金使用做得较好的单位和项目给予优先考虑和重点扶持。
三是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督检查。今后,我们将把支农资金使用管理的检查作为财政监督的重点,在加强日常监督检查的同时,采取抽查、专项检查、与有关部门联合检查,以及委托中介机构进行检查等各种方式,并自觉接受审计等社会各方面的监督,严厉查处资金使用管理中的违法违规行为,防止损失浪费,提高支农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确保把党和政府的温暖更多地、更直接地送给农民。
总上所述,大力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财政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又是“十一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作为基层财政部门,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上级财政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积极主动地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与各部门密切配合,履行职责,开拓创新,切实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贡献。
第五篇:图书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图书室阅览读后感
——图书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姓名: 单位:
乡村图书室作为最贴近农民而传播科普文化、社会历史和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最几层文化传播点,旨在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当前我国的大好发展形式的认识。了解我国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民生工程和惠民政策,并且能够积极投身到党和国家的建设中,提高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在提高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为下一代的教育打好基础。更能促进农村产业机构、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村图书室也是我们党和政府关注农村发展,普及农民文化知识水平的惠民、扶民工程。这项工程的普及,让广大农民在参阅的过程中了解和认识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各项重大成就和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向社会主义进军的铿锵步伐。党和国家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进步,人民群众的进步离不开教育和学习,离不开知识。只有我们的人民一起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我们在科学文化教育方面进步了,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建设的进步,促进国强民富。
早在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时候,我们当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明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要求。我们农村的建设,不仅仅要贯彻落实好党和政府的一系列重大举措,而且也要加强农村科学文化知识的建设与发展,图书室基本上集齐了各类图书资料,有社会历史类、科普知识类、农业种植类、畜牧养殖类、生育心育健康类、儿童读物类等。基本上普及了当前农民、农业的发展需求,社会历史类,让百姓们了解当今社会的发展,认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科普知识类,让百姓们了解当今社会的发展和竞争全面走进了科学化、数字化、信息化。脱离那些种田在人,收获靠天的愚昧思想,逐步迈向科学的种植和养殖方式,提高了收入,也提高了生活水平。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进一步提高,而追求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也不再是人民百姓的天方夜谭。百姓更需要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而生育、心育健康类图书给百姓们解决了不少生活上的问题。优美的食物,规律的饮食习惯不再是一种渴求,而是一件实实在在的大事。在种植和养殖上,百姓们更是渴求更加优良的品种,更加科学的种植和养殖方法,土地成分的摸索,根据当地气候地域条件选择种植和养殖方式也逐步系统的掌握。更能够掌握怎样教育小孩子的知识,为农村的文化教育打下基础。
由于历史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农村的民主与法治的建设还很是不健全,百姓们的法制观念还很浅薄。这个图书室的到来,让百姓们的民主法制意识在民主法治观念的基础上无形的形成和增强了。图书室充分的利用各种文字资料、杂志书籍、新闻媒体资料广泛深入的对农民进行民主知识、法律知识进行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的传播和教育。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就必定能够帮助百姓增强政治素养。同时更能从中查阅咨询所涉及的矛盾、纠纷的问题都会从中慢慢的化解开来。我们村的图书室不但可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健康的社会生活知识,更能服务农村的信息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建设,促进农民技能的提升,提高农民素质,让农民摆脱知识困境,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3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