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合并村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论文
一、村屯分散存在的问题
1.农村村屯之间居住太分散,浪费了大量土地、能源、资金。农电、广电、电信等部门为了家家通,线路设备投入很多资金及人力、物力。可是现在还有一些用户仍然没有达到理想效果,这也是因村民居住不集中而造成浪费的原因。农民每户的承包田仅一公顷左右,每户都需要购置农机具,拖拉机2-3台、水田犁、旱田犁、喷雾器等家家必备,还得备有农机具库房,而且这些农机具都是季节性使用,大部分时间都在闲着,浪费许多资金和资源。
2.农村卫生环境差,火灾隐患大,毁林开荒严重。因村屯之间居住太分散,很难实现统一供气供暖。所以农村做饭取暖都靠烧柴草和农作物秸秆,家家必有柴草垛,每到做饭时间烟熏火燎、灰尘飞扬,既不卫生又污染环境,人也遭罪,还很容易引起火灾的发生。农村年年都有因为柴草垛着火连上了住房,给村民的财产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住在山区的农民毁林开荒破坏生态和植被越来越严重,引起水土大量流失,使自然灾害频繁的发生。屯里养殖户把垃圾、粪便到处乱堆乱放,造成路难行的现象屡屡发生。既破坏卫生环境,又影响了村容村貌。
3.农村有些用户电视、电话、电脑出现故障时维修难。农村用户普遍存在着电器有故障,找维修人员很不容易,特别是冬天,雪大路滑,天气又冷,想维修更困难。根据目前形势的发展,电脑已逐步进入农民家中,现在发现有些村民买了电脑却不能上网,找线路维修人员也很难,其理由是因为电缆老化无钱换新,或是用户太少不给安装宽带。
4.有些村屯不通小客车,村民出行难。农村道路不好,车主不愿去,使村民坐车难,打出租车还贵,特别是在风雪天气,打车更难。因离城市偏远,常因没车误事,如果有病重的村民不能及时送到医院,就更加危险了。有的村虽然通了小客车,也有时因天气原因无法通行,耽误了村民的正常出行;有的屯离小学校较远,小学生上学不方便,现在虽然有了校车的接送,可是一到风雪天气,校车无法通行,就影响到孩子们的正常学习。也存在着交通事故的隐患。
5.农村留守人员和劳动力越来越少,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最近几年,因城里的居住条件比农村好,一些年轻人纷纷进城买楼,特别是正在恋爱中的年轻女孩给男方提出无楼不结婚的条件,也给农村一些家庭增加了经济压力。目前农村出现老人与孩子城乡分居的事情越来越多,老人在农村种田,供孩子在城里生活和居住,农村将要变成老人村,在老人身体逐渐衰老的情况下,没有能力再种地,又将怎么办?将来农村会出现大部分房屋空闲,这也是农民很大的一个浪费。
二、村屯合并的好处
如想彻底解决此事,必须施行村屯合并的方法,就是把几个村屯集中到一起居住,选择交通方便的公路旁边作为住宅基地,建成楼房。
1.节约出大量的土地,增加耕地的面积。根据调查,农村每个行政村都有3-5个自然屯组成,每个自然屯的占地面积均在15公顷左右,如果把这些屯合并到一起,就能重新获得土地45-70公顷。
2.对农电、广电、电信等部门将能减少线路设备的投资,在线路维修工作中省工省力,又减少了耸立满地的电线杆。
3.农民把土地搞合作化、股份制经营的方法,有利于实现机械化,会使大部分农民节省时间和许多的投资,从农田里走出来,搞第二产业,将会增加很大的经济收入。
4.合并后,全村可实现统一的供气、供暖,养殖户专有养殖园区,把秸秆充分利用,制造成燃气,供给村民做饭取暖。把畜、禽的粪便和垃圾集中处理,变成沼气和肥料再次利用。既节省能源又益国益民保护了卫生环境。这样农村的卫生环境自然会好起来,毁林开荒的行为自然会消失,生态也会逐步的恢复起来。
5.学生就地就近上学既方便又安全,村民出行乘车也方便了,老年人也有了活动场所。使农民养殖、种植、打工、经商都形成专业化,再也没有春种秋收的牵挂,每一个农民的收入都会大幅度增加。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把几个自然屯都合并到一个大屯或成立社区,建设六层式的楼房,集中居住,一楼建有车库、商店、饭店等门市房,附近建有小学校、村卫生院、村支部(村委会或社区)、小市场、养老院、老年活动室、文化科技书屋。
2.建一个统一供暖、供气站,养殖园区,蔬菜瓜果种植园区,自来水站,农机库,小型储粮仓等。充分利用招商引资措施,建起一座工厂,使一些闲置人员进场打工。既利民便民,又整体规范化,好管理。既解决了农民就业的问题,又使农民有一个稳定较好的收入。
3.再把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搞好,装扮好村容村貌,使农民能真正享受到农村城市化的幸福生活(可在有条件的村屯进行试点,然后再逐步铺开)。
第二篇:财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抓住关键环节
改革支农方式 积极稳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莱州市财政局
盛京斌
杜镇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也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作为基层财政部门,我们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不断探索财政支农新方式,集中财力,重点投入,努力推进地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找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入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找准工作切入点,积极稳妥地推进。
一是增加财政投入,调动社会各方面“三农”投入的积极性。多年的实践证明,由于基层财政可用财力相对不足,单纯的“蜻蜓点水”式投入,远远不能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只有坚持既要大幅度增加财政支农投入,着力提高财政对农村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及公益性事业的保障能力,又能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和农民的关系,合理划分财政与市场和农民的投入责任,才能积极发挥财政资金、政策示范引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增加“三农”投入的积极性。同时,新农村建设应该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充分考虑农村的经济实力、基础条件及农民的生活习俗,围绕满足农民基本生活需求做文章,如农村环境的亮化美化、垃圾集中处理、厕所卫生清洁、小病不出村、有娱乐活动场所等,不片面追求“洋气”,不好高骛远、急功近利。
二是突出工作重点,切实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地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看,科学合理地安排和使用有限的财政支农资金,就是既要全面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又要区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选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以大力支持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根据农民的收入水平、承受能力和具体要求,从农民最关心、最期盼、受益最大的事干起,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让农民在短期内就能得到实惠。在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政府不能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包办”新农村建设,而是应把主要财力和职能放在“领路”、“铺路”上,发挥好示范引导作用,为群众办一些实事,让农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农村的变化,尝到新农村建设的甜头。莱州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重点推进整修街道、植树造林、清理卫生和推广新能源“四件事”,二年内确保以实现以下几个目标:60%以上的村庄主要街道实现硬化,“四旁”、“四荒”植树1.5万亩,90%以上的村庄实现生活垃圾集中堆放、及时清运,在具备条件的村庄全面推广太阳能、液化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
三是提高使用效益,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规范性和安全性。从各种统计数据看,目前大部分基层财政都是“吃饭财政”,在新农村建设中,只有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把严格管理、提高效益 与增加投入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规范性和安全性,才能切实为农民群众多办好事、实事。同时,还要严厉打击各种“借机揩油”新农村建设资金的行为,避免重复建设和损失浪费,特别是防止现在花费很多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建设,没过几年就要拆除的事情发生。工作中,我们体会到,建设新农村,不是弱化城市发展,而应统筹规划,以城带乡,良性互动。我们认为,我国要向城镇转移大量农村人口,全部进入大中城市是不现实的,根据农民进城的难易程度及资源利用效率,县级市、中心镇是农民居住、就业的最佳转移地。近几年来,莱州市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的思路,不断加强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十五”期间,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4平方公里增加到29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10.5万人增加到21万人。我们今后的初步规划是建成32公里的新外环路,竣工30万平方米商品楼,完工云峰水厂、无害化垃圾处理场等配套设施,实施城区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拉开承载50万城区人口的中等滨海园林旅游城市发展框架,增强对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
二、探索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新机制
资金投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证,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公共财政职责所在,进一步完善农业投入政策、逐步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势在必行。这样不仅有利于充分展现党中央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强决心和必胜信心,而且有利于通过财政增加投入的明显信号和导向作用,引导和带动社 会各种力量积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
一是不断增加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在做大经济财政蛋糕的基础上,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财政对“三农”的投入。今后,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将新农村建设作为财政预算安排的重中之重,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
二是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运用经济杠杆等间接手段来管理和调控农业经济活动,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特别是要发挥好财政支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贴息、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等激励手段,引导、吸引民间资金、社会资金投入“三农”,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的多元化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三是通过做大做强当地工业,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目标。实践证明,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业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必由之路,是发展服务业和反哺农业的基础。莱州市加大财政政策、资金扶持,通过以下几方面实现工业经济既快又好发展:构筑“两带五区”经济发展格局,抓住环渤海经济圈加速崛起机遇,规划建设一条50公里长的交通干线产业带和一条108公里长的沿海产业带,沿两条产业带膨胀壮大三山岛临港产业、开发区现代制造业、中心城区服务业、南部建材产业、土山盐化工业五大特色产业聚集区。“两带五区”面积87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6%。目前,“两带五区”经济总量占全市的比重达到80%;壮大支柱产业,重点膨胀机电、建材、黄金、盐及盐化工四大支柱产业,形成聚集效应。目前,四大产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到70%;培植骨干企业,根据纳税额、销售收入、从业人员、注册资本等指标,每年从7000多户企业中筛选50户进行重点扶持。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52家;发展品牌经济,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提高引进、消化、吸收、转化能力,莱州市被确定为“全国民营科技密集区”。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打响“中国石都”、“中国草艺品之都”两大产业品牌,鼓励引导企业走品牌效益之路。目前,已创中国驰名商标1个、山东省著名商标13个、山东省名牌产品9个,名牌带动效应已初步显现。
三、支持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生活宽裕是生产发展的具体体现。发展农村经济,壮大农村实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实践证明,没有生产发展,没有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壮大,农村面貌发生较大改变就没有资金来源,“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就没有物质基础。工作中我们体会到,对于全国而言,县级就是农村。要实现新农村建设发展目标,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2005年,莱州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33.6亿元,境内财政总收入15.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1亿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6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5546元;在全国百强县中的位次由2001年的86位前移到2004年的第67位。今后,支持新农村建设,要优先支持农村经济发展,重点在做大农村经济财政“蛋糕”上下功夫。
一是进一步完善和不折不扣地执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财政政策。粮食安全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要继续稳定和强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各项政策,严格执行已出台的“三补贴”政策。针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制约粮食生产发展的问题,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步伐。推行政府支持、“民办公助”新思路,把农田水利建设纳入公共财政支持范围,在直接受益的范围内,继续引导农民投工投劳。
二是按照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抓住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植这个关键,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经济效益。目前,莱州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20多家,年加工能力80万吨,订单作物面积达到33万亩,3家企业被确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个中心,在大力发展优质订单粮食、提高粮食产量、确保县域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发挥比较优势,重点发展种苗、畜牧、水产三大产业。及时调整优化畜牧生产布局,三年内建成规模化、标准化饲养基地100多个,年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5万吨;大力发展沿海养殖业,全市优质、高效水产养殖面积发展到45万亩,工厂化养鱼大棚发展到1000多个,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36万亩。
三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产业支撑能力。建设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 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进一步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必须积极支持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的科技贡献率,推动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积极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通过财政贴息、投资参股等方式,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支持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今后,莱州市将以上市公司登海种业为龙头,打造“中国(莱州)种谷”,打响“中国种苗第一市”品牌,三年内实现全市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种苗企业达到20余家,在全国累计推广玉米种植面积1亿亩。
四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促进农民增收。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也是财政支农工作的永恒主题。从莱州市情况看,受农村税费改革和各项惠农政策影响,当地农民年收入达到**元,五年内平均增长**%。虽然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但仍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都在继续扩大。下一步,要继续促进农民增收,一方面要把做强特色产业,做大块状经济、做优品牌产品作为提升县域经济的主要载体和扩大农民就业的重要形式,积极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转变机制和增长方式,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进一步做好财政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查处全面取消农业税后的各种变相收费行为,切实防止乱涨价、乱收费加重农民负担,切实让农民负担减得下、稳得住、不反弹。
四、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改善农村公共服务
尽快改变农村公共事业滞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当前各级财政部门的工作重点。
一是积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近几年,虽然政府用于农业的投资大幅度增加,但用在农村的投入还很不够,农村脏、乱、差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所以,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战略性的转变,不仅有利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能够加速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创造整洁、舒适、文明的生活环境。在当前财政资金供给矛盾较为突出的情况下,莱州市将积极筹措财政支农资金3.2亿元(其中农村教育2.2亿元,社会保障2500万元,卫生事业1300万元,经济发展2600万元,人居条件改善1400万元,惠农政策1200万元,村级转移支付1000万元,新农村建设奖励300万元),进一步完善路网、水网、电网、林网、通讯网、科教网、卫生医疗网、社会保障网建设等“八大网络”,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是积极支持农村教育、文化和社会保障事业。当前农村上学难、看病难、社会保障低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农村文化事业也相对落后,农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但这并不是一时一事所能解决的,必须通过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长效保障机制,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逐步使广大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得到保障;建立 更加规范和有效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实际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大力支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促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三是提高基层财政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支持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提高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和组织保证。特别是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要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同时,要研究解决乡村债务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化解乡村政府债务。
五、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
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加强资金监管,不仅是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的需要,也是衡量农业财政工作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确保支持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的基础。
一是积极推进支农资金的整合。整合支农资金,有利于逐步规范政府农业资金投向、合理配置公共财政资源,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集中力量办大事、不断提高资金合力和整体效益。多莱州当地情况看,目前整合支农资金已经具备了比较有利的条件,特别是有明确的政策要求和各地的试点经验,各方面的认识也在不断统一和深化。我们将积极做好各项推动和协调工作,以农业发展规划引导支农资金整合,以主导产业和项目打造支农资金整合平台,通过项目实施带动支农资金的集中使用。
二是创新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机制。加强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管 理不能仅仅局限于以前的老套路、老办法,只有从改革创新中找出路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政策资金的效能作用。作为县级市财政部门,我们将通过改革和完善项目立项管理,推行项目招投标制、公告制、专家评审制、中介评审制等,并建立项目库制度来完备基础管理;通过规范资金分配办法实现资金分配的科学化;通过强化资金运行监管,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县级报帐等管理措施,来确保资金的专款专用。同时,探讨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考评和奖优罚劣制度,对在支农专项资金使用做得较好的单位和项目给予优先考虑和重点扶持。
三是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督检查。今后,我们将把支农资金使用管理的检查作为财政监督的重点,在加强日常监督检查的同时,采取抽查、专项检查、与有关部门联合检查,以及委托中介机构进行检查等各种方式,并自觉接受审计等社会各方面的监督,严厉查处资金使用管理中的违法违规行为,防止损失浪费,提高支农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确保把党和政府的温暖更多地、更直接地送给农民。
总上所述,大力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财政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又是“十一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作为基层财政部门,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上级财政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积极主动地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与各部门密切配合,履行职责,开拓创新,切实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贡献。
第三篇:图书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图书室阅览读后感
——图书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姓名: 单位:
乡村图书室作为最贴近农民而传播科普文化、社会历史和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最几层文化传播点,旨在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当前我国的大好发展形式的认识。了解我国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民生工程和惠民政策,并且能够积极投身到党和国家的建设中,提高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在提高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为下一代的教育打好基础。更能促进农村产业机构、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村图书室也是我们党和政府关注农村发展,普及农民文化知识水平的惠民、扶民工程。这项工程的普及,让广大农民在参阅的过程中了解和认识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各项重大成就和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向社会主义进军的铿锵步伐。党和国家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进步,人民群众的进步离不开教育和学习,离不开知识。只有我们的人民一起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我们在科学文化教育方面进步了,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建设的进步,促进国强民富。
早在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时候,我们当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明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要求。我们农村的建设,不仅仅要贯彻落实好党和政府的一系列重大举措,而且也要加强农村科学文化知识的建设与发展,图书室基本上集齐了各类图书资料,有社会历史类、科普知识类、农业种植类、畜牧养殖类、生育心育健康类、儿童读物类等。基本上普及了当前农民、农业的发展需求,社会历史类,让百姓们了解当今社会的发展,认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科普知识类,让百姓们了解当今社会的发展和竞争全面走进了科学化、数字化、信息化。脱离那些种田在人,收获靠天的愚昧思想,逐步迈向科学的种植和养殖方式,提高了收入,也提高了生活水平。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进一步提高,而追求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也不再是人民百姓的天方夜谭。百姓更需要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而生育、心育健康类图书给百姓们解决了不少生活上的问题。优美的食物,规律的饮食习惯不再是一种渴求,而是一件实实在在的大事。在种植和养殖上,百姓们更是渴求更加优良的品种,更加科学的种植和养殖方法,土地成分的摸索,根据当地气候地域条件选择种植和养殖方式也逐步系统的掌握。更能够掌握怎样教育小孩子的知识,为农村的文化教育打下基础。
由于历史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农村的民主与法治的建设还很是不健全,百姓们的法制观念还很浅薄。这个图书室的到来,让百姓们的民主法制意识在民主法治观念的基础上无形的形成和增强了。图书室充分的利用各种文字资料、杂志书籍、新闻媒体资料广泛深入的对农民进行民主知识、法律知识进行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的传播和教育。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就必定能够帮助百姓增强政治素养。同时更能从中查阅咨询所涉及的矛盾、纠纷的问题都会从中慢慢的化解开来。我们村的图书室不但可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健康的社会生活知识,更能服务农村的信息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建设,促进农民技能的提升,提高农民素质,让农民摆脱知识困境,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3年12月18日
第四篇:农业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信息是当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和条件,是各级政府部门决策的重要依据。准确、及时、全面地向各级各部门提供信息,是信息工作人员的重要职责,也是发挥其参谋助手作用的重要体现。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利用农村信息化工程提高农民素质,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结构,打造农业生产活动中产、供、销环节良好的信息沟通平台,拓展农产品市场,帮助供需双方有效交流,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对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意义。
1、农业信息化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的关键点也在农村。农业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结合点,是建设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推进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实现生产发展;有利于消除城乡之间信息占有和利用的差别;有利于促进农村市场的开拓和城乡协调发展。通过网络技术可以建立城乡间信息传递、互动、交换的平等关系,提升农村发展速度,有利于缩短城乡之间发展的距离,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民享受现代社会的文明成果,推进农村科技、文化、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2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要求运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农业技术 1
和设备武装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农业信息化是保证农业科学技术快速武装到农业各个领域的必然途径。农业信息技术作为软支撑部分,通过收集、加工、传递应用各类信息,使硬支撑部分的潜力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将使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农业产业经营者更快得到新的知识,加速科学技术的应用速度,促进农业实用科学技术的全面推广和普及。农业信息化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技术培训和教育,促进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科技意识的增强,从而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3、农业信息化有利于促进农民与市场的有机连接 落后的生产管理水平和小农意识经营管理水平,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障碍。农业生产管理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农作物栽培管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畜禽饲养管理、养殖管理等方面。过去农民的种植、养殖,习惯在政府的计划安排下进行,缺乏市场信息观念。由于信息不灵而盲目种植、养殖、销售,造成农副产品的生产大起大落,卖粮难、卖猪难等问题时有发生。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随着农业信息网站的出现,发达地区的农民已经利用网上信息指导种植、养殖,利用网络推销农副产品,不再盲目生产,开始认识信息的价值,开始搜集信息,利用信息,围绕市场信息进行种植、养殖。由此可见农业实现了信息化,就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管理科学化、合理化和最优化,加快农业的全面发展。
4、农业信息化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目标。在现代信息社会,农民素质主要体
现在接受、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上,谁能最先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谁就能走在市场的前列,就能掌握生产经营主动权。如果信息不灵,反应不快,就会丧失机遇,陷于被动,遭受损失。高素质经营型农民正是以自身很强的信息意识,不断地搜集、筛选、利用信息,使有价值的信息成为生产经营决策的依据,不断地为自身创造发展机会。农业信息化要求劳动者具有更高的知识和技术水平,互联网上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农民学习生活提供了广阔的新天地,有助于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5、农业信息化有利于改变农民的消费观念
农业信息化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促使农民的消费观念和方式的改变。通过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可以实现电视网、电话网和电脑网的“三电合一”,农民可以利用这些网络,了解国内外农业、农民和农村生活的发展动态。农业信息化扩大了农民的视野,丰富了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还将促使农村居民的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变革,促使农民由注重物质文化生活的消费,向注重精神文化生活消费的转移。
第五篇:农村民间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探讨
民间组织是由公民自愿组成的从事非营利活动的社会组织。自愿性、非营利性、非政府性,是民间组织的主要特征。农村民间组织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村落或村落联合体为单位的由农民自发组成的服务组织,即互益型组织,又可称为村庄组织;另一类是专门从事农村各种服务活动、协助农村发展的专业性服务组织,又可称为乡村发展机构。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重视社会建设和管理。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新农村建设要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民间组织作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够发挥巨大作用。
促进支农资金高效使用。能否高效使用支农资金,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以满足农民的需要为前提,妥善安排支农资金,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需要农村民间组织的参与。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能够增强农民与涉农服务组织的谈判能力,增加农民的选择余地和自主空间。各类村庄组织和乡村发展机构可以通过竞标取得涉农服务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农村民间组织对支农资金的使用要接受政府和村民的双重监督,这有利于高效使用支农资金。
提升农村基层政府服务水平。建设新农村,需要农村基层政府转变职能,更好地加强监管、提供服务。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使其更有效地发挥监督、管理与指导作用。村庄组织是农民自己的组织,它提供公共设施、管理公共事务;其组成人员经过选举产生,是乡村发展与治理的有生力量。村庄组织和乡村发展机构提供涉农服务,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和农民的选择,接受政府及农民的双重监督,因而必须注重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准,切实保障农民的权益。农村基层政府也可以因此从那些能由市场解决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
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核心问题是协调政府与民间、人与人、群体与群体、阶层与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农村民间组织是我国社会组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发展是我国社会组织化程度提高的一种表现。作为农民自己的组织,农村民间组织对形成新农村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乃至全社会的和谐关系,具有积极意义。农民是我国最大的一个社会群体,由于组织化程度较低,其意愿缺乏充分的表达、合法权益缺乏充分的保护。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能够把农民有效组织起来,增强农民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推进农村公益慈善事业发展。自愿性及行为自由是公众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前提和保障。近年来,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很快,但在自愿性和自由参与以及公开性、透明性等方面还存在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村庄组织和乡村发展机构是村民自愿参加的民间组织,它们从事农村公益慈善事业,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可以弥补国家资源投入不足或者覆盖不到的地方,使更多的农村困难群体受益,从而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农民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主体。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需要积极探索广大农民参与的途径。农村民间组织是村庄内部联系的纽带,是乡村民主生活的平台,也是乡村民主的有效组织形式。农村民间组织因为具有民间性和可监管性及其财务管理的透明性、公开性,因而容易取得社会和农民的信任;又因为具有民间性和自愿性并具有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等内部机制,因而成为进行农村民主教育的有效形式,成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