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乡幼儿园互动模式协作探究
城乡幼儿园互动模式协作探究
摘 要: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对幼儿园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在城乡幼儿园的发展受到广泛关注的今天,城乡幼儿园更应该顺应经济发展的潮流,开展互动协作教学模式,提升城乡幼儿园的教学质量,让城乡幼儿园的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关键词:城乡;幼儿园;互动模式;协作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5-017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5.110
我国当今城乡依旧存在可观的差距,这体现在经济、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当今,“教育”二字几乎是家长也是社会关心的重点对象,城乡的差距导致幼儿在“起跑线”上的差距较大。而如何引领农村地区教育踏上正轨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却也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城乡幼儿园比较及差距
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以及家长对学校要求的不同导致城乡幼儿园差异较大,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其一,硬件设施:城区幼儿园由于交通、技术、资金等优势,园内硬件设施较完善。多媒体设施、专用形体室、娱乐室等专业设施,可使城区幼儿获得较高质量的教育,并且能在兴趣中学习,摆脱了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在学习方面奠定下较好的习惯,培养了正确的学习观;其次,在娱乐设施、休息设施方面,更加周全。部分园区有专门的功能齐备的午睡床,也有针对每个幼儿不同兴趣的功能室,大大挖掘了孩子的天赋。
农村地区幼儿园大多较为简陋,设施落后而且缺失。这不利于幼儿对学习培养好的心态,也不利于对兴趣爱好的发掘。
其二,师资力量:城市地区幼儿园多数教师都是专门的幼教专业,甚至会不惜代价聘用幼教专业高材生。教师都为经过专业训练以及教师资格考试的人员,在对儿童教育方面的方法途径更加科学,更加合理。这有利于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萌发好奇,从而对学习一事满怀信心,奠定小学的教学基调。
农村地区幼儿园在师资力量方面较为薄弱,对于人员的选择也较为松散。农村地区由于经费有限,很多幼儿园都聘用老资格前几辈的教师,这些教师看起来或许更有经验,但实则却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的浪潮,不能满足幼儿的需求。
其三,制度方面:一个好的规章制度关系到幼儿园的未来。城市地区在这方面做得较好,每个幼儿园都会以国家基本规定为基础,根据自身的特殊情况或者要求,制定独特却不越线的园区规章制度,这不仅仅是对幼儿、教师行为的规范,也是给家长的一份保证书。
农村地区幼儿园由于组织松散,管理无规,使得对园区规范化要求较为苛刻。缺少必要的规章制度以及奖惩措施,这使得一些教师任意妄为,对学生的态度亦是阴晴圆缺,难以捉摸。而且由于缺乏对制度的有效规范,这使得在幼儿园内存在贪腐以及暴力行为,当地幼儿园较少,还会出现垄断的局面,这是极为糟糕的。
二、城乡幼儿园的互动协作的基本思路
(一)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提高整体教育水平
乡镇地区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法等都跟不上教育改革的步伐。而教师作为知识的直接传授者,其在幼儿教育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幼儿园管理者要及时给教师培训,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这是乡镇地区幼儿园教师教育理念的培养更新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
如何更新乡镇幼儿教育理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引进和迈出。“引进”,即是引进人才,招聘一些专业性强,专业素养好的幼儿教师。在新教师传授的新理念的?Ф?下,推动陈旧的教育体系、理念的转变,这对于提升幼儿园整体的教育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迈出”,即是自己走出去学习,这需要园区不定期举行对已有教师的专业培训以及外出学习,让教师在出去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这样一来,教师就能够不断地完善自己,成为优秀的教育人才。
在这方面,城乡幼儿园可以形成联盟,比如安排教师的互调学习,有利于推动双方互相学习,共同发展,共同进步。这对于促进幼儿园互动写作模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完善乡镇幼儿园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的缺失是造成乡镇幼儿园教育相对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幼儿园的管理就变得无章可循,因此加强对幼儿园的管理,则需要制定与之相符合的规章制度。对于城市幼儿园可以选派部分教师去优秀幼儿园进行考察,通过这个方法来提升自身素养,规范幼儿园规章制度、教育制度、教研活动制度及卫生保健制度等,同时将我园的管理方法、工作常规等介绍给被帮扶幼儿园,并结合被帮扶园所实际进行必要的修改。由此可见,只有制定出较为完善的幼儿园管理制度,才能够促进幼儿园的发展。
而受到帮扶的乡镇幼儿园则应当虚心接受城市幼儿园的经验。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虚心接受并不是全盘接受,而是根据自身条件以及特殊的环境,有选择性地接受教育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因为共性,而忽视个性,全盘肯定所传授的经验。这也要求教师以及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明辨是非。
(三)建立特色幼儿园
何为特色幼儿园?即在地域特点、教师优势、园所当前发展现状等一些基本评判标准下,有极其突出的一个方面。如何构建自身的特色?这对乡镇幼儿园而言不仅仅是一个难题,也是一个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办法。
城区幼儿园可以根据自身特色传授给乡镇地区幼儿园发掘特色的方法,并结合幼儿园的当地特色以及现存的物资进行合理安排构思。这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需要所有教师的意见以及配合。
(四)互换模式
乡镇幼儿园地处偏远,有更多接触自然、体验劳动的机会;城市幼儿园位居中心,在科技教学、硬件设备方面体验更佳。城区幼儿园可以利用暑假或者课余时间去乡镇幼儿园进行劳动,接触自然;而乡镇幼儿园可以此为契机,了解更多的知识、设备,进行自身的改革。
当前来看,城乡幼儿园存在着较大差距。需要明白的是,差距是不可怕的,应在双方的合作互惠中,缩小差距,改善自身不足。加强城乡幼儿园的交流是一个有效的促进方式,更多的互动协作才能得到共赢。
参考文献:
[1] 刘学.城乡幼儿园走区域合作发展之路探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13(6):22-23.[2] 顾旭峰.家园多元互动模式的实践探究[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1(9):202-203.
第二篇:浅谈“互动探究课堂教学模式”
浅谈“互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活动应是教与学的统一,其实质就是交往。交往是共存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论认为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师生之间只有平等,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产生互助,达到互惠,使整个课堂教学形成共识、共享、公进的氛围,这也是教学相长的真谛。因此,课堂教学应充分利用互动交往形式,促进学生探究创新。
其互动探究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是:提供环境---个人探索---碰撞激发---交流内化---反思回顾---延伸扩展。
1、提供环境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心理充分自由安全的境界中展开自主学习,教师应提供便于学生学习的自主空间,树立“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活动”的思想,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关系与地位,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安全感、乐意参与活动。
操作要点:
(1)教师要设计新颖的导课形式:或以故事引入,或以悬念激趣,或以问题探究等,为学习新知起到铺垫搭桥作用,为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做好准备。同时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一切条件,如师生共同营造活动氛围与空间,位学生的发展提供足够的信息资料等。(2)教师要与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好朋友。(3)设计材料要能迎合学生口味,要能激起学生迫切需要学习新知的心态。提供的材料具有一定的结构性,利于学生探索发现。2.个人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新授伊始,先由学生个体独立探索,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意识,从而养成独立探究知识的良好习惯。
操作要点
(1)教师应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或自学看数、或动手操作、或观察思考等等,给于个体独立探索的时间。(2)让学生明确探索应达到的目标与要求。在探索过程中,学生应对自己以为已学懂得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准备在小组中发言交流,同时将尚未理解的问题逐项列出以待与他人合作解决。学生探索的结果应以能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为标准。
3、碰撞激发
不同类型、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可以互补。通过小组内的合作学习,使学生个体对所学知识能有进一步的理解,在学习伙伴的影响与帮助下,有效改善个体学习能力与学习方法。不同思维的激烈交锋,能有效激活不同学生的思维。
操作要点:
(1)改变原来的秧田型座位排列方式。该为适合学生合作互补学习的“蜂窝型”或“u”字型、中心辐射型等。(2)组建“互动互助”学习小组。有三种组成形式:一是好、中、下不同层次学生搭配,利于资源共享;二是优生归优生,中下生与中下生,利于学生交流合作,因为处于同一层次水平,心理上没有负担,“最近发展区”相近也更易于伙伴交流合作;三是可以由学生根据个人性格、特长、爱好、自由组成“互动互助”学习小组。每过一段时间后,对学习小组进行重新组建。(3)选出互动互助学习小组长,并定期对组长进行培养,使组长能很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小组长是学习小组的核心人物,是一个组织者,相当于教师的助手。小组长也要定期轮换,以防止组内“小权威”的“一言堂”。(4)强化合作互助形式,各学习小组根据问题进行合作互助学习时,先由一生汇报对问题的理解,再有其他成员补充,然后提出个人在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共全体组员讨论。最后,对达成的共识以及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准备下阶段交流时发表见解,并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参与学习小组的活动,及时掌握小组活动情况,提高小组活动的质量,为下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4、交流内化
以小组为单位的组级讨论,位学生再次提供交流信息、共同学习的机会,为学生提供组际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交流的机会,可增强学生集体竞争意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评价,学生在心理上易于认同,也能促使全班同学互相帮助,自由争论,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使学生能对各种信息进行合理的取舍、提炼与加工。
操作要点
(1)教师随机或有意指定一个小组发言,有小组长派出代表汇报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由该小组成员优先补充。(2)其他小组对上述汇报做出评定,并提出本小组的补充意见和更正意见。此时,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不用举手,直接站起来发言。为训练学生认真听取他人意见的好习惯,在自由发言时,要求学生采用以下几种发言形式:一是意见相同时:本小组同意第几小组的……,二是意见不一致时:本组不同意第几小组的意见,本小组的意见是…..,三是有补充意见时:本组要补充的是…..。四是提出问题时:本组还有不懂的地方时…..。(3)提出本小组在小组学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全体同学自由质疑,当学生不能解决疑难时,由教师点拨、引导或讲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好全程调控作用。(4)及时进行对应性训练,内化新知。
5、反思回顾
进行总结性回顾,可使新知更加明朗化,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可使学生了解自己与小组学习的大体情况,做好自我调整并进行适应性学习。及时回顾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并不断调整学法,利于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也利于学生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
操作要点(1)全体学生默想学了哪些知识以及知识是怎样形成的。(2)指名学生初步总结学习了哪些知识,学习情况如何。(3)师生用精炼的语言共同概括新知。(4)由学生对个体、小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教师进行必要的总结,提出希望。注重加强过程性评价,评价时以情感、技能发展为主线。评价对象以学习小组为主,学生个性为辅。
6、延伸扩展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专题性研究、实践活动、巩固练习等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在学生已成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将所学知识的运用范围扩大到课外、校外。
操作要点
(1)进行专题研究,再次提供切合新知内容的练习题,由学生独立练习,小组间进行互评、互议、互批、互改,充分开发学习伙伴间的素质差异与思维差异的互补性,帮助学生达到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目的。(2)师生共同解决互议、互评中出现的有代表性的问题。(3)采用全班座谈的形式,探讨新授知识能解决什么问题。(4)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和课本学习中形成的技能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有效改善学生的自我结构。
课堂教学的过程,应是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等要素之间的多项的、全方位的一个信息互动过程。应把教学各要素放在同一个平台上,有各种信息源发生互动,达到互惠。教学的过程,既要有利于学生个体独立探索,更要有助于学生互动合作探索,用集体的智慧,燃起创新的火花,这也是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要求。
第三篇:主体—互动—探究教学模式
【摘要】构建“主体—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必须强化参与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主动研究、自主学习,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并通过师生交流的互动作用和情境的学习,达到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实现学生主动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教学模式;主体;互动;探究
【Abstract】Constructs “the main body—interaction—to inquire into” the educational model, must strengthen the sense of participation, manifests student’s main body status and teacher’s leading role, lets the student study in the participation, driving research, independent study, but the teacher only is the instruction which the student studies and the active organizer, lets the student the academic society study in the participation, the academic society innovation and the interaction function and the situation study which exchanges through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chieved independently constructs the knowledge the goal, achieves goal which the student develops on own initiative.【Key words】Educational model;Main body;Interaction;Inquired into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深化教学改革就要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探究创新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造性人才,下面谈谈在构建“主体—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中的粗浅认识。
1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意义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就是学生进入教学活动,能动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目前,它已成为研究教学的一个热点问题,对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体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必要的社会性品质。当今的中学生普遍存在两方面的问题:①缺乏积极的探究精神;②缺乏主动交往的意识和行为。学生主体参与教学使学生在教学中自始至终充当着主人的角色,在共同的活动中将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和合作。
1.2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使学生智力得到良好的发展。学生主体参与教学会形成多边的教学交流,学生可以获得主动表现的机会,他们的学习热情会被调动起来,他们的自我选择将形成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也会因此不断进行自我的调控,不断反思学习方法,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对外界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推断,一旦学生成为认识过程的主体,他们就不再被动地去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他们会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智力得到较好的发展。
2“交流—互动”教学模式目前,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单向的由老师向学生传播知识的这种“注入式”教学模式仍明显存在,这种模式认为教师讲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它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成被动的“他组织”,而不是主动的“自组织”,而不是质的“建构”过程,明显违反了“教是为了发展”,“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学规律,“注入式”教学模式在短暂的时间内对学生效果明显,涨分较快,但长期来说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不利。因此,针对“单向—注入式”教学的种种问题有必要构建“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
2.1“问题互动”教学模式。首先是根据学生背景、知识背景和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景,提出全课中心问题,此问题学生马上不能回答,接着设置的系列实验和问题,交叉进行的学生学习活动,逐步解决中心问题。比如高中物理“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方向”一节先创设情景:让条形磁条插入和拔出线圈,闭合回路中电流的方向不同,让学生看到这一现象。然后再提出问题:如何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呢?学生通过做实验,分析实验现象,概括归纳,总结出楞次定律,这一系列活动组成课堂一个又一个新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2.2“讨论—互动”教学模式。在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大胆重新分配上课时间,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实验、去总结,充分实现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作用,而不是教师一讲到底,讲得很深很细,不给学生思索的空间,学生机械地接受。例如,高中物理的“欧姆定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一边讲新课,一边让学生实验,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E=U内+U外。再如,高中物理用“伏安法测电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电流、电压表、电流表、开关和待测电阻各一次,自己设计测量电阻的电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①测量电路如何选择?②控制电路如何选项择?③电源如何选择等?学生通过小组实验、讨论结果、并进行交流、总结,自行导出规律,自主完成知识的构建。
3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形式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的学习方式,叫做探究学习。它包括科学探究、技术探究、社会探究、学习探究等不同的类型。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两种形式:
3.1“动手做”学习:在这种方法的学习中,教师通过设置适当。活动和任务,使学生投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去,在亲自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对科学的积极态度,这一方法的口号是:“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学会”。
动手做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动手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通过亲自参加活动、实验、讨论而自主构建知识,教师可以提出建议引导学生,而不是替代他们去做。如:高中物理中牛顿第二定律一课,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和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记录数据、讨论分析数据、可得出结论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3.2情境探索学习方法“例题+问题+小结”的形式组织学习材料,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釆用这一方法,教职工师不需要通过讲解传授知识而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引导和辅导学生通过考察实例和解决问题,自主地归纳和发现所学的知识。
情境探索学习中的“探索”,即为学生在情境中自主进行的各种学习活动,包括有关思考、资料检索、调查、实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它可以有效地转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使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探索的导航者。
综上所述,构建“主体—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必须强化参与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主动研究、自主学习,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并通过师生交流的互动作用和情境的学习,达到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实现学生主动发展的目标。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第四篇:物理课堂教学模式-“自主—互动—探究”的
物理课堂教学模式-“自主—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
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地人才,已成为21世纪教育面临重要的任务。特别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在理科各科国家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的意义以及如何通过国家标准促进探究式学习实施的问题,得到了普遍的重视。科学探究不仅被作为重要的理念强调、作为教学建议提出,而且被列入了课程目标之中,作为必须实施的内容要求。这势必对教学实践产生重大影响。然而,探究式学习在我国毕竟尚处于探索阶段,它所需要的教育环境条件,特别对教师观念转变、理解水平的要求等等,不是课程标准本身就能解决得了的。由此引发一系列困惑、疑虑、担忧也都是很正常的。当前,急需的工作就是要对有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梳理,对一些牵涉教学实施的重大问题进行思考、作出回答,以保证课程改革的实效。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建构“自主—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中学物理教育的功能以物理学的知识体系为载体,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其中特别强调了强化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强调体验、认识和运用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形成特长的目的.“主体—互动—探究”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着眼点正是强化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强调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同时学生要主动地构建对外部信息的解释系统.深化教学改革就要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线的教学套路,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探究创新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创造性人才。这种“主体—互动—探究”的教学形式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更多的是以人本主义的思想为基础,强调“以学为中心”,教学的设计是以教育对象的认知心理、认知特点、认知途径、认知要求为依据,提供展现各种知识的界面让学生选择学习。教与学的沟通是通过教学设计,对学习提供多种方式的辅导和帮助来实现。在这种形式中,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个能动的过程,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能动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由认知心理学和创造心理学的理论可知,无论是物理知识体系的构建,还是物理问题的实验探究,都要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与主动参与,通过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情境,利用各种条件,把学生带入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实地捕捉各种信息,产生各种疑问,分析信息并引出各种设想,引导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探求新知,开发潜能.学生在知识、观察、概念和问题的指引下,运用那些与构造物理学说有关的认知技能和操作技能,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实验现象提出假设并运用假设去解释所有的相关实验的能力;师生、生生交流和辩护的能力;判断假设是否得当并评估自己对概念理解的能力。
再则可以培养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通过对教学资源的分析、利用与再开发,从而使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了无痕迹的结合在课程之中,提高教师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制作简单适用教学课件的能力;提高教师
素质,提高教师教研能力、教学水平。
三、课题研究组织分工
课题组组长:朱琦 教务主任 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 戴苾芬 物理组长 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 课题组成员:
姜国平高三物理教师 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 陈 庆 高一物理教师 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 吴克宁 高一物理教师 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 翁羽翔 高三物理教师 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 孟 明 高二物理教师 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 刘 蕾 高二物理教师 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 李劲松 高一物理教师 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 仇长帅 高三物理教师 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 陈 群 高二物理教师 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 薛仁芳 高一物理教师 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 分工安排:
课题总负责: 朱琦 戴苾芬 课题论证: 朱琦
制定课题方案:课题组全体成员 资料搜集整理: 课题组全体成员 阶段总结: 朱琦 戴苾芬 最终成果总结:朱琦
四、课题研究方法步骤
1、研究方法:
主要是行动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这是因为,行动研究最有利于校本教科研与校本培训一体化建设,而典型个案又都出自行动研究过程.行动研究法中的反思过程则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不可缺少的环节,更是教师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步骤。
2、进行实验设计: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准备阶段阶段(2002年9月—2002年10月)
1、确定课题,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进行课题申请,开题论证,申报立项。
2、制定课题研究计划,请专家来校指导。
3、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学习,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
第二阶段-------2002年10月—2005实验阶段
研究和开发实验、多媒体课件,如何利用它们创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并研究物理教科书各单元哪些内容、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问题;哪些内容可以用“问题互动”模式教学;哪些内容可以用“讨论互动”模式教学;哪些内容可以用“实验探究”模式教学。“主体一互动一探究”的教学模式,必须强化参与意识,落实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参与中主动学习,主动研究,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并通过师生交流的互动作用和情境探索的学习,达到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实现学生主动发展的目标.
第三阶段------终期成果与鉴定阶段。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
2、对研究过程、结果进行全面归纳总结。撰写课题实验报告,做好课题的结题工作。
五、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1、总结了“自主-互动-探究”教学方式的具体策略。
这些策略的形成,是课题组成员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亲身的课堂实践研究而得出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一线教师实施“自主-互动-探究”的教学,也有着实践意义上的指导作用。
2、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首先,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转变。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由最初的模糊转为清晰,对科学课程标准的认识由最初的茫然转为理解,对科学探究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消极转为积极实践。第二,教师驾驭科学课堂的能力也有了发展。本课题的研究是实践层面上的自然科学课的教学策略的研究,无论是最初的理论研究,还是后来的行动研究,都为教师提供了学习的场所。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发展。对教师实践科学课堂更有了明确的方向。第三,通过对教学资源的分析、利用与再开发,从而使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了无痕迹的结合在课程之中,提高教师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制作简单适用教学课件的能力;提高教师素质。第四,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得到的提高。教师们能围绕本课题的研究积极实践、反思,并注意总结。课题组教师在省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文章多篇次;在各级各类的论文竞赛中也频频有奖
3、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了提高。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得到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改善,其科学素养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具体成果见附录。
六、问题与思考
“自主-互动-探究”虽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但是,要实现科学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常用教学方式这一目标,仍任重而道远,原因在于:
1、时间问题。学生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而目前科学课与其它学科一样,一节课只有40分钟,有时不能满足学生开展自主-互动-探究的需要。
2、自主-互动-探究式教学需要开放的课堂,而高考的指挥棒又使我们老师在高三不敢让学生太自主,太探究。学生要做大量的题目,老师要灌输给学生很多的思维方法好让学生应万变。有限的课时(城市学校不可能象县中没有星期天),有时又会逼得老师不自觉地回到传授式地教学模式之中。
七、研究成果:
1、在研究的基础上,对典型案例在全市开了公开课和教学讲座,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有些课在电视台录播
(1)公开课情况:
仇长帅:区公开网络课《恒定电流》市公开课《动量定理及其运用》 陈群: 区多媒体公开课《自由落体》
陈庆: 市公开课《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半导体、超导体》 《楞次定律》、《简谐运动》 吴克宁:《闭合电路中的能量转化》 《用牛顿定律“看”运动》 刘蕾: 《玻意耳定律》
戴苾芬:市公开课《超重失重》 空中课堂《近代物理初步学习指导》 《光的折射与反射复习》
朱琦: 市公开课《电阻的测量》、《动量守恒定律》 《全反射》、《光的干涉》
在南京电视台录制“空中课堂”——“机械能”;
受南京市教育局委托录制“高三物理中的图象问题”专题讲座,此光盘发送南京市各所学校。在南京电视台录制“名师课堂”——高三复习讲座“光学与近代物理” ; 在南京电视台录制“名师课堂”——高三复习讲座“图象与临界问题”。李劲松:《速度快慢的描述 加速度》 姜国平:《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的运动》(2)教学讲座情况: 朱琦
①2002年2月对全市高三物理教师开“高三电学复习”教学讲座 ②2002年11对全市物理教师开“牛顿运动定律、物体的平衡” ③2003年12月对全市物理教师“磁场教材分析”教学讲座 ④2004年12月对全市高三物理教师“高三复习教学讲座-电学” 戴苾芬
①2004年一月对全市高三物理教师开“高三原子物理复习”教学讲座 ②2004年十二月对全市高一物理教师开“牛顿运动定律”教学讲座
2、课件获奖情况:
陈庆 《简谐运动》课件在全国第三届多媒体与网络物理教学评比二等奖 《楞次定律》课件在市第二届中小学CAI优秀课件评比二等奖 《内燃机》获省课件评比二等奖
李劲松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课件在市第二届中小学CAI优秀课件评比二等奖
朱琦 课件《电容器 电容》获江苏省OEH多媒体优秀课件评比二等奖 《电阻的测量》课件在市第二届中小学CAI优秀课件评比二等奖
3、论文获奖与发表情况:
刘蕾 《巧用时间问题》获市论文评比三等奖
戴苾芬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多维作用》获市论文评比三等奖 《习题教学中的建模能力的培养》
孟明 《应用媒体,揭示规律,提高能力》发表在《江苏电化教育》杂志上 吴克宁《应用网络教—用牛顿定律“看”运动》发表在《江苏电化教育》杂志上 《物理科学中的潜思维》获省二等奖 《物理教学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获省二等奖
陈庆 《浅析物理思维的深刻性》获市论文评比二等奖,省论文评比三等奖 《应用网上信息,进行“楞次定律”的教学设计》发表在《江苏电化教育》杂志上
朱琦(1)“在建构主义的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发表在国家级核心刊物《物理教师》杂志2003.11 ;
(2)“高三物理复习与STS渗透”发表在国家级核心刊物“物理教学”杂志2002.9上,并录入《二十一世纪中国教育改革论坛》一书中
(3)“在创新教育模式下的‘电阻的测量’的教学设计”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1.5上(4)“谈设计性实验题的解题方法”发表在国家级核心刊物《物理实验》2004、5(5)“注重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中学物理》2003.5上;(6)“动量定理的理解与应用”发表在《物理之友》2003.6上;(7)“足球赛中刁钻的“香蕉球”的力学原理发表在《江苏力学》上(8)“在新课标理念下谈《力的合成》的探究式教学”获省论文评比一等奖(9)“在建构主义理念下的创新教育”获省论文评比二等奖(10)“谈物理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获省论文评比二等奖(11)“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获市论文评比二等奖(12)“谈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获省论文评比二等奖(13)“素质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市论文评比二等奖
(14)“物理研究性学习”子课题‘运动与运动器材’研究报告获省优秀研究报告奖 仇长帅:《新老班主任工作比较研究》获市三等奖 《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姜国平: 《一道高考试验体的启示》 陈群: 《物理教学与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4、与此同时,物理组的老师们在进行课改的的同时撰写了多本书籍:
① 2004年编写“新课标”教材3-5模块及对应的教师用书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
② 主编《一题多解》由新疆教育出版社出版
③ 编写选修课教材《物理中的动态对称与守恒问题》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④ 编写《研究性学习背景材料与示例》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⑤ 编写《3+X高考复习指导丛书——物理》,由南京出版社出版 ⑥ 编写《高考新考点》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⑦ 编写《中国高中生数理化手册》独著物理部分,由中国少儿出版社出版 ⑧ 编写《创新题典》由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 ⑨ 编写《高中物理全掌握》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⑩ 编写《高考大综合》,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⑪ 编写《高中物理能力训练》由东北师大出版社出版 ⑫ 编写《高中物理同步练习与评估 》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⑬ 编写《2005新高考-模块复习高分韬略》由江苏文艺出版 ⑭ 编写《全解全析题库》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⑮ 编写《2006年高三第一论复习资料》 江苏教育出版社 ⑯ 主编《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册》初三上 沪科版 南京大学出版社 ⑰ 主编《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册》初三下 沪科版 南京大学出版社 ⑱ 主编《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册》初二下 沪科版 南京大学出版社 ⑲ 主编《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册》8年级下 苏科版 南京大学出版社 ⑳ 主编《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册》8年级上 国标苏科版 南京大学出版社
22、主编《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册》8年级下 国标苏科版 南京大学出版社
23、主编《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册》9年级上 国标苏科版 南京大学出版社
24、主编《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册》9年级上 国标人教版 南京大学出版社
25、主编《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册》9年级下 国标人教版 南京大学出版社
26、主编《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册》9年级下 苏科版 南京大学出版社
27、主编《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册》初二全一册 沪科版 南京大学出版社
第五篇:团队引领,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探究
团队引领,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探究
随着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动漫,游戏行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为了适应高速发展游戏动画行业的人才需求,目前,国内多所高职院校均开办有游戏、动画、数字媒体等相关专业,以及所对应的专业课程。但是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企业岗位需求,为了更好的服务学生学习,实现校企之间人才供需的无缝对接,本文以动漫高职动漫制作技术专业为例,通过分类建立团队建设为抓手,多主体多元互动为手段,探索团队引领,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
一、团队引领
根据不同分工,将动漫制作技术专业在专业建设及教学运行过程中的参与者,分别建立团队。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我们将所有参与者分成三个团队,分别是教研室团队,教学团队和学生团队。
1.教研室团队--专业建设的主体。专业建设包含的工作很多:a.专业市场调研(动漫人才需求调研,岗位群调研,岗位调研及岗位能力调研);b.组织成立动漫制作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召开实践专家座谈会;c.组织撰写动漫制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d.组织开展动漫制作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d.负责动漫制作技术专业的实训室、实训基地建设。除了上述四个方面外,还包括了专业宣传,对外交流合作等一系列工作。
2.教学团队—项目教学的主体。以动漫制作技术专业校内专任教师为主体建立教学团队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将所有教学内容全部项目化与任务化,教学中的项目任务可以是源于动漫制作技术专业相关项目开发公司的真实项目任务,也可以是在知识结构与公司真实项目相似的模拟项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教者,而类似于动画、游戏公司的技术总监或者项目总监。
3.学生团队—项目开发的主体。以动漫制作技术专业校内学生为主体建立项目开发团队,在教学过程中,将项目化的项目任务以任务清单的形式下发给学生,学生分组接收项目任务,学生的每个小组长扮演的公司项目开发组组长的角色,其他组员扮演项目开发组成员,各司其职,在项目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分工,共同完成项目任务。
二、多维互动
1.师生互动--示范教学。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在秉承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师德威望和技术特长,向学生示范讲解项目任务中的重點理论知识,以项目任务为载体逐个突破教学难点;对需要动手解决的技术技能点,教师亲自示范,展示完整操作过程;做到理论与技能相结合开展教学。学生认真聆听教师讲解,仔细梳理专业理论知识,并逐一搞清楚专业知识点在整个项目任务中的知识原理。对需要动手解决的技术技能点,学生根据教师示范,现场学习教师的操作方法,结合自身特点,快速形成一套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分为课堂表现和项目完成过程考核两部分,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过程考核评分,根据学生完成的项目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项目任务情况评分,将两个考核相形成结果性考核。
2.基础课与职业课互动--了解动漫制作技术专业基础课程在职业课程中的作用。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学起来比较茫然,难以看到基础课程直接对接职业岗位的专业能力。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让学生知晓所学基础课程所对应的专业课程与职业课程,这就需要基础课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课后通过线上自学,了解职业课程所需要的专业能力。例如:动漫制作技术专业在学习色彩风景写生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告知学生了解所学知识是动画场景设计课程的前置课程,学习色彩风景写生的目的是只之后学习动画场景设计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让学生很容易明白学习色彩写生课程的重要性,真正做到让学生有的放矢的学习。
3.工学互动--学生在学习,同时也在工作。动漫制作技术专业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所采用的教学载体都是源于动漫公司的真实项目,所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也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加上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公司技术总监等条件,整个教学氛围所呈现的也是公司项目团队进行项目开发的工作氛围,这种氛围好好处在于有利于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能够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4.校企互动—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学校是培养学生的主体,企业是用人的主体,让与动漫制作技术专业相关的合作企业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中。教学前期,学校主动“走出去,引进来”,即主动深入企业开展问卷调查,深入接触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从企业聘请项目经验丰富的一线技术专家到课堂开展教学。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到教学过程中,让教师的教的过程转变成项目指导与项目管理的过程,让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变成项目开发的过程,真正做到校企合作,工学互动。
5.高年级-低年级互动(老带新)。在授课地点安排上,有意将相同动漫制作技术专业不同年级的授课教室靠近安排,目的是便于不同年级之间的同学互相“串门”。低年级学生到高年级教室串门,低年级学生看到高年级同学所学的职业课程之后,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正在学习过程中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对应作用,以便于自己有目的的学习专业基础知识。高年级的同学到低年级的教室串门,学长变助教,可以是授课教师的得力助手,有助于高年级同学对低年级同学的专业指导,做法直观有效。这种不同年级的串门模式,搭建起了一座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同时也是一座友谊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