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产学研协作创新模式工作总结
产学研协作创新模式工作总结
随着科学发展观逐渐深入开展,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深入人心,海钺公司作为产学研协作创新模式试验示范企业,制定了企业科学发展规划,颁布了实施方案,促进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地位,逐渐探索出了“以研促学、以学带研、以研拓产”良性发展模式。
在产学研协作中,经过公司多年的探索积累,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在以下四方面形成了有特色的创新模式:
一、研发内容以创效为目标,形式广泛多样化
(1)在基础研究领域,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侧重应用性研究。
企业积极促进与国内知名院校合作,先后同北京钢铁研究总院、河北工业大学、沈阳铸研究所、西安交大、安徽机械工程学院合作研制开发新产品,正因如此,企业每年高新技术产品销售额达到总销售额的70%以上,先后研制出了双变质铬合金铸铁磨球(段),高耐磨性能奥锰钢锤头产品,分别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高耐磨性能奥锰钢锤头的生产方法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公司现已拥有5项实用新型专利,另有一项实用新型专利正在受理中。新产品、新技术为企业持续占领市场提供了充足的技术保障。
(2)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将技术成果产业化
与中钢集团合作研制的复合锤头开发后,经多家用户试用,收到良好效果,使用时间是普通锻打锤头的2-3倍,解决了长期困扰客户8小时一换锤头的难题,在一些用户出现了使用长达48小时的纪录。一批批科技成果的转化实施,使企业销售收入年年增高,今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10084万元。
(3)引进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
计算机模拟仿真CAD技术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实验产品试制系统,公司与河北工业大学、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合作,引进该技术,与公司新上消失模生产线相结合,通过计算机事先模拟,避免了在产品试制过程中出现铸造缺陷,降低了研发成本,加快了研发速度,这项技术今年已通过科技局验收,形成了一批科技成果。
该项目完成后,实现年产铸件5000吨。
高耐磨性能奥锰钢锤头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技术水平国内领先。
高耐磨性能奥锰钢锤头的生产方法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形成仿真浇注开发软件一套。
填补了我地区以消失模工艺为主的综合性生产企业空白,提升了铸造快速成型技术,减少了环境污染,提升了铸造整体工艺水平。
二、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实现管理标准化
公司在2005年就通过了美国AQA国际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在实际生产管理中严格执行,正是由于企业重管理,保质量,使海钺生产出了一系列优质产品,打造出了优秀品牌,“双变质铬合金铸铁磨球(段)”、“高锰钢铸件”2006、2007年被评为河北省优质产品,“海钺”商标2007年被评为河北省著名商标,海钺品牌在行业外已小有名气。
为实现管理的新突破,2008年与亚洲企业管理顾问集团合作,公司全面导入KPI绩效管理体系,由亚洲著名管理顾问白崇贤教授主讲。白崇贤教授是中国
台湾著名管理大师,第五代管理模式的创始人。亚洲企管顾问集团总裁,暨台湾台育企管顾问公司董事长。1996年台湾杰出企业管理学奖获得者。他的管理融会中西,自成一家,影响了东南亚、日本、中国台湾、香港和大陆数千家企业。
通过KPI的导入,使企业面貌全新化,工人势气高昂、精力充配。企业每天开早会,部门主管每天报告昨日三率,进行缺失检讨,并布置当日工作,团队共唱企业人之歌,每月每人制定自己的KPI绩效目标,每月进行总结,与个人薪金挂钩。通过一系列的管理创新,使企业凝聚力增强,效率大幅提高。海钺是亚洲企管顾问集团在华北地区服务的第一家企业。
三、颁布系列创新措施,实现创新政策宽松化
为鼓励创新,企业于2005年颁布了对《两高产品研制、销售的奖励办法》,《围绕降低产品成本开展合理建议活动制度》,大力鼓励改革创新,除通过与高校合作研发项目之外,也注重在企业内部发挥潜力,进行技术创新,中频电炉工程师刘晓强,通过自己的探索,将1吨电炉改造成改造3吨中频炉,不仅满足了企业的使用要求,解决了企业大件浇注的难题,学为公司节约资金6万余元。
在两高产品研制、销售中,2007年共实现两高产品销售6627吨,公司召开两次两高产品研发表彰大会,共颁发资金10万余元,受奖人数80余人。在两高产品研发中,最高可一次性获得奖金10万元。
为保障研发的持续性,除制定鼓励政策外,公司制定硬措施进行保障,每年以不低于销售收入6%的资金投入到研发中。
海钺的技术中心已成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是独立核算的研发机构,如今的企业技术中心已成为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基地,高附加值产品转化基地,自主知识产权的诞生基地,达到了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目的。
四、注重人才储备,实现人才多元化
公司成立之初面临人才的奇缺,公司采取合作、招引、培养、培训的方法进行了解决。
同国家钢铁研究总院,河北工业大学,安徽工程科技大学建立产学研究合作,依靠高校的人才和技术优势,研发新产品,承担技术课题,进行新产品转化。
聘请国家钢铁研究总院何俊教授、河北工业大学钱力教授、安徽工程科技大学王仲珏教授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及技术人才做技术顾问,解决智力难题。
高薪招聘一批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解决技术管理的难题。
每年招聘一批青年学生解决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
每年委托清华大学培训技术骨干,不断更新知识和观念,到今年已有5人顺利毕业。
加强员工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经过几年的积累,已为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的基础。
公司与河北工业大学、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合作,准备筹建硕士生、博士生流动工作站。
企业产学研工作目标规划:
把海钺建设成高标准的科学发展示范企业,在产学研方面,要加大以下几方面工作:
1、实施精品工程:
建设装备工业基础产业园,主要包括三部分:
(1)是现有的万吨双变质铬合金铸铁磨球(段)生产线,万吨消失模生产线。
(2)是铸锻能力延伸项目,需新增占地80亩。
(3)成套设备制造项目。
预计2011-2012年投资15000万元,建设高标准成套设备制造项目,既能加工高标准铸锻设备,又能制造成套设备,需新占地100亩,项目建成后能实现销售收入20000万元,利税3000万元。
装备工业基础产业园新增投资48000万元,新增占地180亩,新增销售收入51500万元,新增利税8250万元。
2、实施创新工程:
(1)大力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2008年打基础,2009年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使企业的技术中心真正成为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基地,高附加值产品转化基地,自主知识产权的诞生基地,达到了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目的。
(2)加快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转化,特别是奥锰钢锤头的转化,使其尽早形成产能,转化成企业的拳头产品,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3)企业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6%以上的资金用于新产品的开发,每年至少有一项新产品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每年至少申报一项国家专利技术。
3、实施节能减排工程:
(1)我公司大型铸钢节能技改项目,采用国内最先进的吹氧电弧炉、FL精练炉、VOD真空精练炉,可以将我公司的电耗从目前的983度,下降到530度,吨钢水下降453度,年可节电971万度,折核标煤1193吨。同时利用电弧炉、精练炉的循环水进行消失模白模予烘干、模型烘干,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的冬季取暖,员工的洗浴,节省4吨锅炉房的建设及设备投资,年可实现节省标煤1155吨。此项目年可实现节标煤2348吨,同时减少了锅炉烟尘排放对大气的污染。
(2)2009年第二季度起砂子实现“0”排放,每年减少砂子使用量3万吨。
(3)生产用水全部循环使用,年节水40万吨。
(4)2010年选用世界最先进的熔炼设备对原有熔炼设备进行改造,以进一步降低电耗,减少烟尘排放,把海钺建成环境幽美的现代化工厂。
4、实施员工发展工程:
(1)2008年同员工全部签订劳动合同,按国家规定兑现各项福利待遇。
(2)5年内职工工资在2007年的基础上提高50%以上,即由2007年的18924元提高到28386元以上。
(3)每年选派一名员工到清华大学进行深造。
(4)搞好员工的岗位技能培训,使员工成为复合型员工。
5、实施管理工程:
(1)按当前最先进的流程化管理的要求,完善企业管理流程,进一步修改完善
(2)2009年实现计算机网络化管理。
(3)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考核办法,千方百计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创建和谐企业。
(4)2012年实现企业在中小板块上市,引进国际化的管理人才,把公司建成国际化的知名公司。
第二篇:试论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保障机制的创新
试论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保障机制的创新
论文摘要:当前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面临着成效不佳的困境。而提升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成效,要以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完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保障机制建设。当前要加强法制建设,从立法上明确产学研各方的权力、义务和责任;完善职业资格制度,推进高职教育学历制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衔接;建构高效的信息平台,创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信息沟通机制;在政策层面上,政府应给予积极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企业以一定的支持。
论文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保障机制;制度创新;高职教育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许多高职院校开展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尝试,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巨大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成效有待进一步提升。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完善制度体系,创新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保障机制是关键。
一、当前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面临的困境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最早是由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工程学院教务长赫尔曼·施奈德开创的,他于1906年在辛辛那提大学率先推行合作教育计划。之后,这种教育模式在世界各地得到了推广。目前产学研合作教育已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潮流,也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经过近30年的发展,出现了多种有中国特色的模式,如订单模式、职教联盟模式、工学交替模式等,在促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些模式在实际运行中也面临着共同的困境,主要是校企合作多属浅层的结合,实际成效不高;课程设置、教学质量和人才质量与企业行业要求存在差距;双赢效果不明显,企业参与积极性低等。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市场机制不健全,而其根本原因则是政府职能定位的偏差和产学研保障机制的缺失。
一方面,产学研合作教育需要完善和成熟的市场环境,只有在市场环境下,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价格机制来优化资源配置,才能使产学研合作的双方在自由意志的基础上实现合作,合作才会更深入和更有成效。而目前并不具备这样的市场条件,但是政府和高职院校却产生了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迅速开展的迫切要求,于是,政府不得已在其中承担了主导者的角色。某些产学研合作教育获得较快发展的地区,政府所起的作用非常大。例如,湖南永州是经济不发达地区,但市政府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和支持,将农业培训放在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把永州市图书馆建在学院内,把医院无偿划拨给学院管理,促进社会各方面与学院合作。[1]尽管这样一些地区在政府的直接推动下,使产学研合作教育获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从根本上说,仅靠政府的直接介入来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是不现实的,也是对政府职能的曲解,还有可能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在当前诸多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案例中,政府以行政手段取代市场选择而出现的“拉郎配”现象,是出现产学研“形式化”现象的根本原因,也是造成产学研合作教育低效、短效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我国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非常薄弱,存在着滞后现象,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保障力度较小。虽然国家先后颁布了有关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科技创新等诸多法令法规,其中多处涉及到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有关问题。但是,国家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部完备的、专门的关于高职教育或者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的法律或法规。立法的滞后制约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开展。同时,当前由于缺乏相关政策的引导,导致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不高。虽然2008年国务院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中,已明确提出要在政策层面促进产学研的结合,2010年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又针对提升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积极性的问题,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这是我国首次在正式文件中提出要制定有关政策法规来推动校企合作与产学研合作教育。但是相关的可操作性强的具体细则目前还没有出台。由于缺乏具体的细则性规定,通过政策来调动行业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力度仍显薄弱。
二、创新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保障机制的策略
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在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面,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我国一般认为制度主要指的是法律和政策。从政府视角来说,在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制度创新中,完善制度体系是关键,也是创新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保障机制的核心。这是因为,制度创新是一种根本性变革,不是对细枝末节的修剪,而是对原有体制、机制的根本性变革。只有不断进行制度演进和制度建设,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产学研合作的深入进行。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在当前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阶段,迫切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有效的制度创新能够为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使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成效得以提高。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提升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运行成效,是与制度创新密切相伴的,而政府则是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的主体。只有建立起了完善的制度体系,政府才能实现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间接的保障,才能保证市场机制的发挥,才能使产学研合作教育真正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消除当前产学研合作教育中“一头热”的现象,增强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创新是促进成熟市场环境的形成的推动力量,也是提升产学研合作人才培育模式运行成效的基础。具体策略如下。
第一,加强法制建设,从立法上明确产学研各方的权力、义务和责任。高职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为保障高职教育的发展,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顺利进行,大多把法制建设摆在重要的位置上。纵观德、英、日、美、澳等国有关职业教育的法制建设的历程,不难发现他们往往把法制建设的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各级政府是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主要提供者;另一方面,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企业担负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的费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职教育的规模扩张速度远远快于法制建设的速度。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招生人数从1998年的43万人,扩张到2008年的299万人,增长了近7倍。而法制建设则未能同步进行,目前来看,1996年我国通过的《职业教育法》,在保障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面,已经显示出诸多不足,亟待制定新的专门的《高等职业教育法》,来规范和调整各方面的关系,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法律依据。
第二,完善职业资格制度,推进高职教育学历制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衔接。建立和完善与高等职业教育相联系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开展的有效途径。虽然我国早在1993年就开始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在《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已经明确提出“要制定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制度”。此后,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有力地推动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职业教育系统中的实施,也为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衔接,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政策保证。但是,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完全衔接仍存在着较大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相当一部分高职专业,国家并没有设立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造成了一部分高职生不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影响了他们的就业,也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因此,为了推进二者的有效衔接,首先,应推行全国统一的资格框架,实行全国统一的能力标准和资格证书。其次,要根据行业发展,及时更新行业的职业标准,使资格证书制度的发展与行业、职业发展及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步调趋于一致。职业技能鉴定部门应该根据职业分类,加快对各工种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和考核大纲的制订工作。并根据市场需求增加职业资格证书的种类,尽快完善各专业类别的职业资格证书,尤其是技术类、复合技能型类和面向第三产业类的职业资格证书。再次,为了加快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可参照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在获取学历证书时可同时获得教师资格证的做法。对经过评估认定后的学校或专业,如示范类高职院校或特色专业,应给予进行职业资格考核的权力。经教育部门和行业部门联合评估,使高职院校学生在获取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第三,搭建高效的信息平台,创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信息沟通机制。产学研结合的基础是各方共同的利益,双方利益的交叉点在于技术与技术人才。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中,对于需要何种技术和何种技术人才把握得并不准确,直接影响了高职生的就业,也影响了企业对人才的吸纳。因而,产学研结合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公共技术平台、专业服务平台急需健全。[3]创新校企合作的信息沟通机制成为当务之急。目前应该发挥两个渠道的作用,一是政府要建立官方的信息平台,利用各种媒体,为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搭建信息“高速公路”。二是鼓励民间力量建立从事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研究和推广的中介机构。通过专门的信息平台,向高职院校和企业行业提供信息服务,促进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第四,在政策层面上,政府应给予积极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企业一定的支持。以税收减免的形式吸引企业参与高职教育,是国外通行的作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法国规定,雇用参加生产劳动的实习学生,只须付实习生津贴而不必付保险金。因为按照惯例企业雇佣正式员工除了支付工资外,还要支付一定数量的保险金,而雇用一个实习生则不必支付这笔费用。对于企业而言,这实际上是减免了企业的负担。而英国政府规定,安排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训练的企业,可根据接受学生的数量适当免交教育税。通过税收的减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企业主动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我国各级政府也可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给予积极参与合作办学的企业一定的减税优惠和贷款优惠;对拒不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除由地方政府收取企业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用于本地区职业教育外,还应给予一定的处罚。通过政策的方式激发企业主动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
http://
第三篇:产学研创新合作协议
产学研创新合作协议
甲方:(以下简称甲方)
乙方:(以下简称乙方)
双方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求实高效、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科研院所和企业各自资源平台,建立战略性、紧密型的全面合作关系,形成人才、技术、资源的共享与互动,结成实验创新产学研合作的战略联盟,合作共赢。现就有关合作事项达成如下协议:
一、整合资源、合作互助
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创新,加快企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充分利用高等院所的技术、人力等资源以及先进成熟的技术成果,利用企业的生产条件,提高院所的科研能力,将科研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不断提升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双方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全面合作,共同构建产学研合作的创新体系。
二、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一)甲方的责任和义务
1、为乙方的长远发展、战略定位、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技术支持,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2、根据乙方的需求,可协助乙方做好编制企业的技术发展规划,并指导企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双方领导建立定期协商机制,研究解决合作过程中存在问题,为今后的长期合作及时作出相应的决策。
3、根据乙方提出的高新技术项目需求和企业技术难题,积极组织
力量进行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技术攻关,支持企业技术创新。
4、帮助乙方进行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帮助乙方进行质量攻关。
5、协助乙方做好企业原料添加剂检测、筛选实验,进行新品开发的辅助工作。
6、推荐企业急需人才和其他技术资源。
(二)乙方的责任和义务
1、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优势和生产条件为甲方提供良好的试验条件和科研基地,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下,为甲方技术人员的实习、实践、实验活动提供方便。
2、优先接纳甲方技术人员、实习人员进行实训和就业。
3、为甲方的研究课题、知识结构调整等提出建设性意见。
4、视乙方的具体情况和甲方的要求,推荐经验丰富的一线技术人员和管理骨干作为甲方的科研力量。
5、配合甲方人才培养及科研方向的市场调研,及时向甲方提供行业最新的市场信息。
6、为委托甲方进行的科研项目按时支付科研经费。
三、合作期限
合作时间自签订协议之日起有效,有效期五年,到期双方无异议可顺延。合作过程中需增加条款项目或终止合作,可根据双方的合作意愿和实际情况,商定签署新的合作协议或终止协议。
四、其他
1、合作期间双方共同保守合作项目及企业的技术和商业秘密。
2、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可协商签订更加具体的单项目协议。
3、其他未尽事宜根据具体情况双方再行协商。
4、本协议一式叁份,双方各保存一份,乙方律师顾问一份。甲方代表(签名):
年月日: 年月日乙方代表(签名)
第四篇:产学研工作总结
2010年连云港市技工学校 机床切削加工专业产学研工作总结
在知识经济大潮推动下,各兄弟学校都在探索产学研相结合,技工学校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在校领导的组织指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重实际,抓实事,求实效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狠抓产学研教育工作,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产学研工作,重在“校企结合”,相互取长补短
首先,根据企业的不同要求及他们的现状,制定出整改计划,专业教师及专项负责人先深入到企业,了解企业情况及管理情况,根据了解到的实际工作状态,由计划的将学生深入到部门,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管职业能力必须以动手能力为基础,但更重要的是捕捉市场信息的能力、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结构、更新产品品质的创新能力。但它主要跟随专业知识的教学进度,关注的是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与职业能力要紧贴市场需求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
二、产学研结合,使专业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
要使技工学校教师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要走。一方面“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另一方面校企结合,“双师联手”,共同打造职业技能教育,应该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内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本学年通过校企结合,机床切削加工专业部在培养自己的“双师型”教师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通过几个月的实际工作,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发挥,大胆运用,企业的形象有了改变,效益有了提高。
三、反映出的具体问题
首先,校企结合,说到底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利益的磨合。我们使用“磨合”这个概念,是因为这个结合的过程,既以共同利益——培养高素质、强技能的实用人才——为基础,又有因社会职能不同而形成的需求差异。企业作为生产单位,追求的是工作效能,要求技术的专精,因而在与学校的协作过程中,并不很喜欢大批学生进入生产车间,以之为实习基地;在职业能力的要求上,往往只注重培养特定生产岗位的特定技能,能为我所教,唯我所用。而学校作为教育机构,负载着全面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使命,同时从为学生负责的角度出发,总希望以企业为基地,培养宽基础、强技能的人才,以拓宽就业渠道,增强就业竞争力。这是在校企结合中经常遇到的两对矛盾。解决这两对矛盾的过程,就是利益磨合的过程。
2011年12月19日
第五篇:模式创新工作总结
西小汪小学高效课堂改革工作总结
一学期来,我校按照教育局的安排和部署,在小学教研室的关心指导下,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改革”这一中心工作,我校本着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为目标,认真落实教学改革措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为主要目标,我校组织广大教师进行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各位教师辛勤的付出,本校的课堂教学有了较大的转变,师生的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一、加强学习,武装头脑,提高自身素质
1、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充分吸取了在中国大地上如火如荼的开展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经验语教训,凝聚了众多教育专家和教育战线的广大教师、教研员、教育行政领导的心血与智慧。它更好地体现了国家的教育方针,体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基本精神。我校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出版,积极购买,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并把课程标准与高效课堂相结合,是课堂更具有针对性、高效性。
2、按教育局文件精神,我校做教师的思想工作,强调改革的重要性,提出了改革的具体要求,为改革做好思想铺垫。要求每名教师认真学习理论材料,写好高效课堂学习笔记,写好理论学习心得和实际工作的教学案例,学习方式采取教师自学和集体学习两种,学期末上交学习材料;要求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与自己的课堂教学相结合,是理论真正应用到实际中;要求学期末每名教师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3、有的放矢地抓好校本教研活动。常规教研不停步,学校采用教研组长负责制来落实常规教研工作,对本学科课改过程中碰到的一些小问题展开教学研究,本着“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案例即成果”的工作思路,引导全体教师搞好课改教学工作。实施研培结合工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校把教研与培训结合起来,实施了“五个一”工程。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研读一本好书、撰写2000字读书笔记;出一节展示课;撰写一个教学案例;剖析一节典型课;每星
期教师写一篇教学反思。通过外出学习和培训,教师的视野宽了、眼界远了、观念新了、方法多了。
二、高效课堂,贵在自主
1、小组的建设
学习小组是学生展开竞争学习、合作学习、快乐学习的阵地,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组织形式。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旨在让每个成员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习的过程、品尝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在具有生活性、开放性、生成性的课堂环境里,学得主动,形成深刻的体验;在蕴含着自主、合作、沟通、竞争、创造、自由、批判、挑战的环境中,生发思维的火花。
小组内部,进行了细化分工,职责具体。首先,每个组选一名得力的组长。组长是老师的小助手和代言人,是一组之魂。所以组长一定要成绩好、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来担任,要负责全组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等工作。组长固然有任务、有责任,其他成员也不能闲着,各人应分担具体的任务。比如每个小组除一个组长外,还可以设立各个学科组长,学科组长每人根据自己的意愿或老师的挑选担任。每科板书、展示时轮流主持,检查预习、质疑点评时每个环节限定个人发言的次数。这样不仅能避免每次都是那几个人,还可以增强小组成员参与小组、管理小组的意识,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使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感觉到“我很重要”,为小组建设贡献力量。
2、学案使用
我校在本学年,进一步统一学案的编制,要求教师依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及学校的实际情况,编制出适合学生使用的学案,要求每课都有,每生都有,并且学案齐全,同时保留了电子版学案。在学按使用的过程中,不断的改进、排版,是学案更具体、更有利于学生使用。
3、评价的作用
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我校要求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上在小组中的表现作深入的了解和仔细观察,对合作较好的小组、积
极参与学习的成员都要及时评价、表扬和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以往课堂评价教师是权威,而且多是评价单一,负面评价较多,多数学生难以找到自信。高效课堂中,学生是“太阳”,教师要绕着“太阳”转,课堂上主要看学生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评价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内的评价和小组间的评价。评价主体更加多元化,学生的评价从某种程度上更贴近学生,学生更看重能得到同龄人的评价。这种多元评价正在成为学生自主成长的催化剂。高效课堂上,既有课堂即时性、激励性评价,三言两语即可,亦可专题评论,针对某一点点评,长短不拘,从学案预习、黑板板书、展示质量、对抗质疑、学习检测等方面及时给予过程性评价。还可对日常行为进行评价,综合评价评选出优秀团队和个人。
对学习小组的评价应该是全面的,不应该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而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不应该偏重于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不应该仅偏重于对学习的评价,而忽略了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评价。
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全面评价,特别是要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样就能公正、全面地评价,提高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评价结果要及时记录,按时汇总,张榜公布。可设计各种表格便于记录,公布之后予以奖励。
各年级评价结果出来之后,学校每月对于各班的优秀小组进行精神及物质的奖励。
三、加强课堂监管。
为了使高效课堂建设在我校能扎实开展,稳步实施,我校成立了高效课堂巡课领导小组,制定了巡课制度,将巡课结果定期公示,并纳入到教师的绩效考核之中。通过巡课,我们发现了课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及时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四、加强骨干引领,丰富活动内容
为了教师积极进行高效课堂教学实践,推动了高效课堂建设工作的开展。我校制定了高效课堂实施方案,高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教师全员参与课堂大赛活动,相互听课学习,并利用课间时间就教学中的问题积极进行探讨交流;大部分教师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撰写高效课堂教学反思和经验之谈,把自己在高效课堂实施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和困惑写成论文上交学校教导处。目前我校的高效课堂建设在四—六年级已基本步入正轨,一—三年级的教师也在积极的实践探索。应该说,总的发展趋势是好的,例如,我校在课堂大赛活动中,冀雪莲老师的课例在县组织的观摩中受到了好评。但也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少数教师认识还不到位,动作相对迟缓。如对学、群学、组内展示动作大;展示用语单调;展示不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小组成员未能完成所有展示的问题就开始展示;学生在黑板上写答案时,下面的学生没有任务,出现时间真空;学生展示到黑板上的内容过多;教师完全放手不讲;评价方式单一;拿导学稿念体会或学习收获。
为更快解决高效课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课堂监管力度,并通过开展专题研讨、举行课堂展示、与兄弟学校交流等方式,着力解决细节问题,使我们的高效课堂逐步走向规范,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