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暑假作业:专题八 改革开放四十年(含解析)
一、选择题
1.【2018河北武邑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下表反映了()
A.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市场经济已取代了计划经济 D.加入WTO使农产品出口激增
2.【2018河北邢台一中高一下学期月考】据相关记载,1986年,随着棉花产业的兴起,某地区扩大了棉花及与棉花接茬连作的作物面积,减少水稻种植;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因棉花市场疲软,导致棉花种植面积下降,其他经济作物相应的得到增加。材料主要反映了()A.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产 B.市场经济下,农民疲于应付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民获得了生产自主权 D.农业种植须加强市场指导。
3.【2018河北邢台一中高一下学期月考】20世纪90年代,“基本上是摆个地摊就能发财的年代,敢下海就能淘来第一桶金。”大量公务员“下海”经商,社会上出现了“下海潮”。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正式确立 B.国内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C.政治体制剧变引发经济变革 D.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变革
4.【2018吉林梅河口市第五中学高一下学期月考】1984年10月20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实行计划经济同运用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统一的,把它们对立起来是错误的。”以下对材料信息的解读,不准确的是()
A.彰显了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艰辛 B.改革开放的深入,助推我国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C.计划经济体制已不符合生产力发展,应该抛弃 D.我国正努力探索克服计划经济弊端的经济体制
5.【2018江苏常熟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人数约为100万人左右,2000年即迅速增长到1000多万人,到2005年,全国流动人口达1.47亿,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4779万人。”其中,改革开放初期省际人口迁移主要是流向()A.广东省 B.海南省 C.四川省 D.安徽省
6.【2018江苏常熟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下图是1986年1月6日出版的《时代》周刊封面,这本周刊说:“这一次邓小平再次当选为年度风云人物是因为他对中国持续不断的改革比1985年发生的其他所有事件都更有可能改变历史的进程。”据此,“持续不断的改革”指的是()
A.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设立了深圳等五个经济特区 C.推动了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展
7.【2018江苏常熟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1992年4月8日,《一九九二春邓小平与深圳》一书面世并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不单是深圳人民争相购买阅读,全国各地很多人也都托深圳的亲友购买本书。这主要是因为该书()A.确立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B.肯定了深圳改革开放的突出成果 C.引导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D.促成中国第一批经济特区的诞生
8.【2017贵州铜仁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1990年深圳市政府为顺利推销股票完成发行,号召党员带头认购,并以任务的形式进行摊派。1992年,深圳市出现了群众大规模的股权抢购风潮。这种变化说明()
A.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日益深化 B.群众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更加深刻 C.深圳市政府经济管理能力的提升 D.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进一步加大
9.【2018贵州思南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是指()A.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B.开放上海浦东
C.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D.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10.【2018贵州思南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下图是361°的标志和广告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一千年前的宋代,开始出现的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②一百年前,我们一度落后的原因有当时中国政府的腐败和帝国主义的侵略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改革开放政策对我们再度起飞具有重要作用 ④十三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为我们再度起飞铺平了道路 A.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
11.【2018吉林梅河口市第五中学高一下学期月考】易中天《中国梦》说“大同、小康、治世,是传统社会中国人的‘天下梦’。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和个人幸福,是当代中国人的中国梦。”改革开放以来,为实现“中国梦”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有()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国家加强对经济的计划干预 ④加入WTO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2.【2017贵州铜仁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雄安地区设立国家级新区。这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它()
A.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关键步探 B.作为东部地区辐射中西部地区的综合门户 C.改革开放新时期深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 D.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二、非选择题
13.【2018江苏常熟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2018年3月,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在传达两会精神时强调: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新的伟大时代,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取得的世人嘱目的伟大成就,是与30年来三次思想大解放密不可分的。中国改革开放经历了三次思想大解放:第一次冲破个人的崇拜,第二次冲破计划经济的崇拜,第三次冲破了所有制的崇拜。
材料二
1985年1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作出决定:将一批省属企业下放给所在地(市)领导管理,下放的企业中有南京机床厂、江南水泥厂、江苏玻璃厂等34个省属企业。
材料三
小平同志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小平同志接着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人民日报》1992年3月31日报道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三次思想解放对应的中共会议名称。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决定的目的是什么?该年前后,中国在开放领域如何一步步打开江苏大门?90年代,对外开放的什么举措进一步带动了江苏经济的发展?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谈话被称为什么?并概括该谈话的主要内容。该谈话对江苏的改革开放产生什么影响?
14.【2018江苏清江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在全球化日渐加速的今天,公司影响着世界经济的运行。自19世纪中期公司登陆中国以来,经过一次次试验和修正,崭新的中国公司终于找到了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则图片(图)
材料二
创办大生纱厂,对于张謇而言……标志着他对一项新制度——公司制度的践行……当然,推动公司制度发生与发展的更大动力,源于晚清时期的经济民族主义思潮。面对外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国内藉“公司”以卫利权的思想越来越强烈。
——李玉《中国近代公司制度建设的几个面相》
材料三
1949年,中国经济的发展,终于拥有了立足的基础,一个主权完整的新国家。此时出现在舞台中央的是国营工厂……计划体制下的中国,就像是一个国家巨型公司,政府成了一应事务的总管……又一次公司热到来了……1992年的中国南方,象征着激情、梦想,以及一切的可能性……在北京,公司以每个月2000家速度递增。
——央视专题片《公司的力量》解说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企业和清政府的哪一运动有关?其中哪一航运企业推动了我国交通近代化的进程?
(2)据材料二,指出大生纱厂的性质和创办的主要动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造成近代中国企业曲折发展的社会根源。
(3)材料三中“又一次公司热”的出现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有何变化?试从全球化的角度指出这一变化对中国公司发展的主要意义。
(4)公司的兴起、发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连。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中国近现代公司发展的主要因素。
1.【答案】B 【解析】土地改革出现在1950—1952年,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1978年后粮食产量和油料产量的增加反映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效显著,故B项正确;C项出现在1992年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2001年中国加入WTO,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2.【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农民随着市场的变动而调整农作物种植,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获得了土地经营自主权,C符合题意;AB均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材料反映的是市场变动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和调整,符合经济发展形势,D错误。3.【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市场经济的发展,90年代许多人下海经商生意火爆,说明社会需求较大,B符合题意;A说法错误;90年代没有明显的政治体制的调整和变革,C不正确;D“开始”说法不正确。4.【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体现了我国正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新体制没有抛弃计划,故C项错误,D项正确;从材料的描述可以看出,我国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比较艰辛,故AB两项正确。所以答案选C。5.【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对外开放首先设立的是4个经济特区,其中广东占了3个,因此改革开放初期省际人口迁移主要是流向广东,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6.【答案】D 【解析】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与题干中“他对中国持续不断的改革比1985年发生的其他所有事件都更有可能改变历史的进程”相符,符合题意,故D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错误;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错误;1990年,中央决定以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与题干时间不符,C错误。7.【答案】C 【解析】该书的主要内容是对邓小平南巡讲话进行了概述,阐述社会主义的本质,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路线问题,引导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C正确;1978年,确立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该书的主要内容是对邓小平南巡讲话进行了概述,阐述社会主义的本质,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路线问题,B不是主要原因,排除;1980年设立中国第一批经济特区,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8.【答案】B 【解析】材料与“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无关,排除A;股票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股票由“号召党员带头认购”到“深圳市出现了群众大规模的股权抢购风潮”,反映了群众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更加深刻,B正确;C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反映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与“对外开放”无关,排除D。9.【答案】A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采取的最大胆行动”指的是1984年中国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49年建国,加上35年应该是1984年,而本题的四个选项中发生在1984年的只有A。10.【答案】B 【解析】一千年前的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指南针和火药不是宋代发明的,故排除①;一百年前,我们一度落后的原因有当时中国清政府的腐败和帝国主义的侵略,表达正确,故选②;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得我国紧紧抓住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对我们再度起飞具有重要作用,故选③;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是中共十四大,故④的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④的选项。综上②③说法正确,①④需排除,故选B。11.【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改革开放以来,为实现“中国梦”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有:对内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对外积极融入世界,如加入WTO(世贸组织),故C项正确;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排除③,故A、B、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12.【答案】C 【解析】A选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1992年已经确立,所以不存在“步探”的问题;B选项错误,雄安位于河北省,从地理位置上看,它并不位于中西部。C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D选项错误,材料涉及的不是对外开放问题,故排除。13.
【答案】(1)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2)目的: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沿海港口城市:南通、连云港;沿海开放区;长江三角洲。开放浦东。(3)南方谈话;
内容: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姓“社”姓“资”的标准;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影响:促进江苏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转型,推动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解析】(1)根据“第一次冲破个人的崇拜,第二次冲破计划经济的崇拜,第三次冲破了所有制的崇拜”,结合所学,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个人的崇拜,解放了思想,中共十四大冲破计划经济的崇拜,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中共十五大冲破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冲破了所有制的崇拜。
(2)第一问,目的:根据“将一批省属企业下放给所在地(市)领导管理”,结合所学得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第二问,结合所学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得出,1984年开放沿海开放城市南通、连云港,1985年沿海开放区长江三角洲。
第三问,90年代,开放浦东,进一步带动了江苏经济的发展。
(3)根据“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可知是南方谈话,南方谈话解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的问题。影响:结合江苏省GDP增长示意图和南方谈话的影响概括得出:促进江苏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转型,推动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14.
【答案】(1)运动:洋务运动。企业:轮船招商局。
(2)性质: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民族工业)。动力:实业救国(经济民族主义)。社会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3)变化: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意义:融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4)因素:民族独立(国家主权);政府政策(社会制度)。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调动知识解题的能力,第一小问运动,依据材料一图中的企业名称、地理位置等信息,结合所学分析可知,这些企业和清政府的洋务运动有关;第二小问企业,依据所学知识,创办于1872年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2)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调动知识解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性质,依据材料二创办大生纱厂,对于张謇而言……标志着他对一项新制度——公司制度的践行可知,大生纱厂属于张謇私人投资,管理方式采用公司制,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第二小问主要动力,依据材料二更大动力,源于晚清时期的经济民族主义思潮,可分析得知是实业救国;第三小问根源,依据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社会环境,可分析得知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3)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调动知识解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变化,依据材料三计划体制下的中国,就像是一个国家巨型公司……又一次公司热到来了……1992年的中国南方,象征着激情、梦想,以及一切的可能性,结合所学分析得知是指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小问主要意义,依据所学知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迅速发展,绝大多数国家实行了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不能没有中国,中国公司的发展体现了中国融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4)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调动知识解题的能力,本题属于开放题型,解题的关键要综合材料中信息,综合材料中关于中国近代化的信息,从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面临的社会环境,分析概括出影响公司发展的国际、国内因素。
第二篇:山东省2013年高一暑假作业(八)历史
2013高一历史暑假作业
(八)一、选择题,下列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A.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D.重视研究人的前世来生 C.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2.西汉中期,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导致这一现象的思想因素是 A.墨子“兼爱”思想 C.老子“无为”思想
B.孟子“性善论” D.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
3.“爱是世界最美丽的语言”。春秋末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提出“贵贱有序”,战国时期墨家学派创始人墨翟提出“兼爱”。两者相比,墨子更注重
A.调节人际关系 B.倡导重义轻利 C.无等级名分差别 D.讲求实际功利
4.右图是2013年第六届东亚运动会的会徽和吉祥物图案,它们传递出丰富的和谐信息。下列思想与这一主要信息不相符的是
A.仁者爱人 B.人之性恶 C.人性本善 D.以人为本 5.战国时期有一个流派主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个流派应是
A.墨家 B.道家 C.法家 D.兵家 6.董仲舒对儒家学说做了较大的改造,其本质意图是
A.向汉武帝谋求高官厚禄 B.发扬光大儒家思想 C.使儒家学说适应统治的需要 D.提醒当权者要实行仁政
7.西汉时,辽宁东高庙和长陵高园殿失火,董仲舒认为两处火灾是“天意”,“天”告诫皇帝应该杀掉那些不听话的诸侯王和不正派的高官。由此可见,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
A.“天人感应” B.“制天命而用之” C.“君权神授” D.“大一统 8.李慎之在《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化》提出:从来皇帝的尊号中都有“奉天承运”“继 天立极”这样的字样。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下列为“戴神圣光环”提供相应理论基础的历史人物是
A.老子 B.董仲舒
C.朱熹 D.李贽
9.电视剧《老大的幸福》热播后,引发了一场关于幸福的大讨论,老大“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憋屈;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越比越幸福”的观点体现了一种“知足常乐”的洒脱。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
A.孟子“民贵君轻”的儒家思想 C.韩非“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
B.墨翟“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 D.老子“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
10.自1985年把9月10日定为教师节以来,到2012年我们已经度过了27届教师节。可是近来有网友建议,把每年9月10日的教师节改在孔子的诞生之日,主要是因为孔子
A.主张“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和教育实践 B.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C.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建立礼乐文明的社会 D.主张“民贵君轻”
11.家中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12.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是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于权术
13.冯天瑜提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下列体现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分别是
A.墨家、儒家 B.法家、道家 C.道家、儒家 D.儒家、法家 14.天坛是明清皇帝用来祭天、祈谷的地方,其建筑“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最早把天、地、人的关系上升到理论并被统治者所接受的儒家人物是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老子
15.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 ①②④ C ①③ D ①②③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
材料二:今后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指夏王朝)之世者,必为鲧(禹之父)、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行。一法而不求智,固术而不慕信。──《五蠹》
材料三: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杀。──《公输》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谁的主张?其思想可能源于谁?
(2)材料二体现了哪一学派的观点?据材料概述其主张。
(3)材料三是战国时期有较大影响的某一学派的观点,指出这一学派的名称及其材料表达的观点。(4)上述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文化现象,指出这一现象的历史称谓并说明其意义。
17.《汉书〃董仲舒传》说:“(董)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张。
(2)据材料二、三,指出董仲舒又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些主张在当时有何作用?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董仲舒历史地位的认识。
18诸子百家的主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二 :“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墨子》 材料三:“明主之所制导其臣者,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不起。” ——《韩非子》
请回答:(1)归纳以上材料中各派的基本主张。
(2)材料三与材料一中的“德“有何不同点
2013高一历史暑假作业
(八)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BDCBC 6—10 CABDA 11—15 DCDCA
二、非选择题 16.(1)孟子。孔子。
(2)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去进行改革,主张以法治国,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3)墨家。墨子反对战争。
(4)百家争鸣。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影响深远;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17.(1)大一统理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和三纲五常理论。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3)改造传统儒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儒学大师。
18.(1)材料一主张以德治民,反对刑杀;材料二主张从下层人民中选举贤能,治理国家;材料三主张君主利用刑、德控制臣民,加强君主的权威。
(2)材料一中的“德”主要指统治者对被统治者的“德政”反对过分的“暴政”。材料三中的“德”是指君主对于臣民的一种控制手段,即统治术,是相对于“诛罚”而言的。其并不反对“诛罚”。
第三篇:基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财政政策历史回顾
基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财政政策历史回顾
翻开1949至2017年近七十年的**财政年鉴,看着一页页泛黄的老照片,一张张稚嫩的脸蛋渐渐演变成布满皱纹的脸庞,仿佛在述说一个既沧桑又辉煌的故事,千万个财政人无怨无悔地奋斗,为财政事业抒写了崭新的华丽篇章,为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日,一篇央行研究局局长**撰写的《当前形势下财政政策大有可为》文章被各大媒体转载报道,吃瓜群众大呼“央妈”叫板“财政爸”了,但作为一名财政人,我们应该看到此次争论的本质:即引发这一争论的根源在于如何有效的利用财政政策去杠杆!以此为契机我想谈谈从改革开放初期到目前,历经40
年,我国的财政政策是如何随着不同时期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断调整的。
一、1978-1992
年行政色彩浓厚的财政政策
从1978
年到20
世纪90
年代初期,我国在正式文件中没有明确提出财政政策的概念,实践中运用了一些财政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这一阶段的财政政策调整都带有鲜明的计划色彩,在各类措施中行政手段和财政直接支付占多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了使国民经济尽快摆脱因文革所形成的长期停滞的不利局面,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是,由于经验匮乏,导致财政赤字严重、社会总需求与总消费的结构不合理、物价快速上涨,出现了改革开放后的首次经济过热现象。针对经济过热的现象,1979-1982
年实行了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主要运用的是行政直接控制的手段进行调控,包括减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减少基建的规模。引导国家预算外资金合理运用等。但由于调整的力度过大,国民经济出现下滑,1982-1987年再次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增加有效供给,一方面是扩大财政支出,另一方面是发行国债筹集收入以满足支出需要。然而,1984年以后,我国国民
经济又出现过热的势头,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矛盾不断显现,差额不断扩大,于是1988
年,党中央提出了紧缩性经济政策。财政政策方面,采取了大规模压缩固定资产投资、紧缩中央财政支出等措施。这一系列的紧缩性政策带来了整个社会资金短缺,经济效益下降,市场开始出现疲软。直至1991-1992
年增加投资、扩大支出、发行国债的积极财政政策得以实施。在积极财政政策刺激下,我国经济短期内迅速复苏。
二、1993-1997
年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
世纪90
年代初期的积极财政政策虽然刺激了我国经济复苏,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是又一次的经济过热,集中表现为:高投资,1992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44.4%,1993
年甚至高达61.8%;高财政支出,1993-1994
年的财政支出指数分别高达124.1%、124.8%;1994-1995
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高达124.1%、117.1%。面对高投资、高财政支出的“多重高热”的经济现象,国家采取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主要的财政政策措施有:实行分税制改革,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在全国财政收入中的比重,调整税种结构和税率,严格控制税收减免,适度压缩财政开支等。连续几年的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取得了较为良好的宏观调控结果。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1994
年的30.4%降至1997年的8.8%,平稳回落;财政支出指数从1994
年的124.8%,以年均约3
个百分点的速率平稳降至1997
年的116.3%;可以说,从紧力度较为适当的财政政策使得1993-1997年经济波动幅度明显减小,经济增长率由1993
年的14.0%平稳降至1997年的9.3%,避免了1979-1992
年经济增长大起大落的状况,同时,物价回落明显,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已从124.1%降至102.8%,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控制。我国经济在这一时期呈现出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局面。
三、1998-200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
1997-1999
年我国经济增速持续下降,既与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有关,更与当时国内外的经济形势有关。国内方面,经过改革开放
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已基本实现供需平衡,到90
年代中后期,某些行业甚至出现供给过剩的现象。尤其是生产过剩问题的出现,使得包括企业、银行在内的微观经济主体对于扩大生产持谨慎态度。国外方面,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爆发,迅速席卷东南亚诸国,我国对外贸易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同时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技术比较落后、附加值不高、城乡结构不合理、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等经济结构问题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产生了放大效应,通货紧缩的经济低迷局面出现了。针对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通缩状况,1998
-2003
年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主要包括发行大规模的国债筹集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西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外贸出口、技术创新等领域,建成了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实行了免征关税、抵免企业所得税等税收政策,以刺激消费需求,使得宏观经济运行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
四、2004-2007年稳健的财政政策
经过六年积极财政政策的调控,中央财政债务余额快速增加,同时,财政赤字飞速增长。这些政策措施虽然使得我国经济从需求不足转向供需大体平衡,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但是也导致部分行业出现了投资增长过快的局部性过热现象。国家适时调整了政策,于2004年将积极财政政策转向稳健财政政策,大幅度削减财政赤字;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减少对竞争性和经营性领域的直接投资,增加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投资;深化税制改革,发挥税收调节作用,注重解决民生问题全面取消农业税,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义务教育、医疗保障的财政支出,等等。
五、2008至今积极的财政政策
稳健的财政政策延续了新世纪以来的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态势。但是,2007
年下半年宏观经济已出现了过热的苗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达到104.8%。为了预防经济过热,2008
年年初的两会定调该的财政政策为稳健型。然而,2008
年上半年全球金融海啸爆发后,加之国内发生了南方地区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大地震两起重大自
然灾害事件国内外环境的巨大变化。2008年下半年国家及时调整了经济政策的取向,制定了一揽子振兴经济计划,财政政策由稳健转向积极,首次提出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主要的措施有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支持保障力度;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刺激消费需求。随后两年,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的经济政策,突出财政政策实施重点,增加对“三农”、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节能环保等方面和中小企业、居民消费、欠发达地区支持力度,支持重点领域改革。在国内外发展环境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有力地抵抗了次贷危机和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在世界经济普遍低迷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仍保持高速增长态势。然而,避免经济下滑的系列政策措施却影响了经济转型的过程,使得我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具体表现为: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投资需求疲软、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大等等。随着经济结构性问题的日益突出,2011-2018
年,我国又连续八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反映在实行营改增,通过结构性减税降低企业负担;取消违规违法设立的政府性基金;允许地方政府限额发行债券,推进债务置换,积极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加大中央财政对地方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加大财政支出向民生领域倾斜等方面,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重点调结构以解决经济结构性问题。十九大以后,我国还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实行区间调控、定向调控来强化财政政策的效应。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提出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概念。
实践操作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过从紧财政政策、适度从紧财政政策、稳健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等四种类型的财政政策。《当前形势下财政政策大有可为》一文中则指出目前的财政政策仅仅算是稳健型的政策,并未达到积极的标准,认为财政财政仍可进一步加大支出力度,提高财政赤字率!在我看来单纯的利用赤字率为2.6%这一指标来评判财政政策积极与否也是片面的,但客观来说,当前的财
政政策并未发挥有效的作用。过去几十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较为单一,无非是加大财政支出力度,一小部分作用于民生,大部分则作用于基建。近年来,我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是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展开,其重心在于减税降费和以PPP的方式推动基础投资。但这一系列的措施并未有效的去杠杆!当务之急应是通过转化股权、资产证券化、信托等方式消化存量债务,压缩地方政府及其融资平台的债务规模,加大财政支出或减税的手段将杠杆率逐步降下来,大力清除僵尸企业,减少无效资金的占用,增加有效需求供给,激活社会资本,使资源在社会整体层面得到优化配置!
四年本科、三年硕士、五年工作经历让我对财政有了难以割舍的情愫。改革开放四十年,财政英雄几十载!薪火相承!我将坚定不移的“思”财政为民理财之策,“行”财政治国辅政之实,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服务人民。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捍卫祖国的圣洁和美丽,建设富强繁荣的祖国。
第四篇: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暑假作业:专题七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含解析)
一、选择题
1.【2018年高考真题文综(全国卷一)】图7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图7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2.【2018四川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下列两幅图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 B.三大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 C.“大跃进”运动遍及城乡 D.联产承包激发生产积极性
3.【2018四川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下图反映出的我国一五计划工业建设的特点有()
①大力建设交通设施②将东北建成重工业基地③推行计划经济体制④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4.【2018江苏常熟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中共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的形势下,提出国内主要矛盾的会议是()A.一届人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三大
5.【2018河北邢台一中高一下学期月考】1959年5—9月,中共中央连续发出指示,决定恢复农民自留地,允许社员私人喂养家禽家畜,宣布社员房前屋后的零星树木归社员私有,社员家庭生产的产品可在集市上出售。并规定公社、生产队生产的物资,在完成国家任务后,可拿到集市上交易。这主要表明当时的党和国家()A.运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发展市场经济 B.调整所有制结构并恢复发展私营经济 C.充分认识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D.采取具体措施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失误
6.【2018河北武邑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1958年下半年,全国掀起了大招工的浪潮,企业职工人数从上的3100万剧增至5194万,在这新增加的2000万名职工中,来自农村的有1104万人,占总数的53%。出现上述城乡人口迁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中共八大路线政策的鼓舞 C.“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推进
7.【2017贵州铜仁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打油诗“出工鹭鸶探雪,收工流星赶月,干农活李逵说苦,挣工分武松打虎”,说明了()A.三大改造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大跃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人民公社化运动促进了农民觉悟的提高 D.“一大二公”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8.【2018贵州思南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这是1962年周恩来总理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此对联是对当时党中央哪一国民经济建设方针的注解()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 B.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9.【2018广西南宁三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1972年起毛泽东、周恩来批准“四三方案”,动用几十亿美元和200亿人民币,从西方和日本引进26个大型先进成套技术设备,建成了几十个冶金、化肥、纺织大型企业。这表明()A.毛泽东执政时开始启动对外开放 B.外交突破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 C.中国与西方经济往来的序幕拉开 D.中国现代工业化体系初步建成
10.【2018江西临川一中高三全真模拟】阅读下面1952—1977年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图,该图数据表明当时中国()
A.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B.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转变基本完成 C.贯彻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 D.三大产业间的比例差距呈逐渐扩大的趋势
11.【2018山东济南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改变“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的劳动状态,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措施是()A.土地改革 B.实施“一五”计划 C.农业合作化运动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2.【2018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月考】“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是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讲话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其中“不折腾”是吸取了建国以来哪些历史事件的教训()①农业合作化运动 ②大跃进运动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文化大革命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3.【2018吉林梅河口市第五中学高一下学期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阳铁厂的建成,耸动中外视听。然而,由于专制官办体制的腐败无能,铁厂从投产之始便财经亏损。汉阳铁厂又与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形成系列,一度颇有生机,……然而,公司除第一次世界大战间始见盈余外,财政常陷困境,外债沉重,终为日本势力侵入,无法摆脱半殖民地中国的全社会性悲剧。抗日战争初期,汉阳铁厂部分冶炼设备西迁重庆,所余被日军侵占,昔时傲视东亚的雄厂仅留下残垣断壁
——《张之洞与汉阳铁厂》
材料二
为了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我们必须在三个五年计划或者再多一点的时间内,建成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使重工业生产在整个工业生产中占显著的优势。对于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基本建设方针政策不能有任何的忽视。要求各项建设事业不分轻重缓急地齐头并进的倾向,是错误的。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材料三
1958年5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建议把1958年钢产量提高到850万吨。6月,冶金部根据各大区的钢铁规划提出了钢铁“跃进”计划并报告了中央,提出1959年全国钢产量可以超过3000万吨,1962年可以达到8000万吨,甚至9000万吨。最后毛泽东下了决心,提出1958年钢产量要在1957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
(1)依据材料一,谈谈汉阳铁厂近代衰落的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中国采取怎样工业化途径?并分析采取这种工业化途径的原因?
(3)阅读材料二和材料三,党和政府在经济工作中指导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对经济建设产生了哪些影响?
14.【2018四川阆中中学高一下学期月考】中国梦,是2014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习近平发表的重要讲话之一。中国梦代表了新一届政府对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和信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随着另一场梦的破碎产生的。长期以来,中华文明以其独有的特色和辉煌走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随着近代工业革命脚步的加快,中国很快落伍了。固步自封的封建统治者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辉煌所造就的梦想之中,等待着“万国来朝”。不料,等来的却是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等来的却是亡国灭顶之灾。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就带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一个繁荣昌盛、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然而,探索的道路并不平坦。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实行彻底的民主革命并取得胜利固然不易,在这样的大国穷国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是一件前无古人的伟业。实现伟大的梦想,想要一帆风顺,没有牺牲,不付出代价,是难以想象的。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另一场梦的破碎”是由什么事件导致的?这一事件对中国的经济结构产生了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新中国五六十年代的经济建设上的哪些事件让我们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为了实现“中国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4)中国几代人为实现中国梦而作出的探索,给了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哪些启示?
1.【答案】D 【解析】A是一五计划完成后的意义。B错在“开始”。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是在1965年。1953年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开局之年,大规模开矿是必然,选D。2.【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根据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图片结合所学可知农民加入合作社和城市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是在1953—1956年所开展的三大改造,故B正确。反映人民当家作主的是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A。大跃进运动侧重于大炼钢铁,排除C。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78年以后推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内容,排除D。3.【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五计划建设的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故②正确;交通主要集中在落后的西南地区,故①正确;从图中看不出是否推行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表述有误,一五计划的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而不是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故③④与题意不符。所以应选C。4.【答案】B 【解析】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当前主要矛盾不再是阶级斗争,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B正确;1954年召开一届人大,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建立,排除A;中共十二大、中共十三大召开时间分别是1982年和1987年,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排除CD。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现代经济的曲折发展。据所学知识,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客观规律和超越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面对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题干中的信息,反映的就是中共中央在这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故D正确。此时的中国还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A。我国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过程中,才针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进行改革并调整所有制结构的,此时我国仍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故B、C两项不正确。6.【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58年大跃进运动兴起,要求大办工业、大练钢铁,城市需要大批工人,因此农村人口大量迁往城市,C正确。“一五计划”时间为1953—1957年,与题目中时间不符,A错误。中共八大要求经济建设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而大跃进是左倾思想,B错误。1960年,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D错误。7.【答案】D 【解析】由“出工鹭鸶探雪,收工流星赶月,干农活李逵说苦,挣工分武松打虎”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实行的人民公社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故排除C,选D项。三大改造是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变革,排除A;材料和大跃进运动无关排除B。8.【答案】D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时间信息——1962年。A项所述是在1953年制定的,排除。1958年中共八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但这条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在其指导下,1958年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轻率发动,这两项都犯了左倾错误,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和C。联系史实,1962年提出的方针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答案为D。9.【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1972年”,结合所学可知,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推动中日关系正常化,促使中国出现与外国的建交热潮,依据材料“动用几十亿美元和200亿人民币,从西方和日本引进26个大型先进成套技术设备,建立了几十个冶金、化肥、纺织大型企业”,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外交突破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故B正确;对外开放是在邓小平时期,排除A;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是在一五计划时期,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10.【答案】C 【解析】A是1956年中共八大的内容,现代化工业的转变应该以第三产业为主,故不选B,D没有体现。第二产业为工业,在图中逐步上升为第一位,体现了以工业化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故C符合题意。
11.【答案】D 【解析】“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是在人民公社时期的现象,因为当时大家都没有生产积极性,这一现象的被改变是在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因为这一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D。12.【答案】B 【解析】材料中“不折腾”意思是国家建设要从实际出发,遵从客观规律。农业合作化运动基本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土地制度的确立,不属于教训,故①错误。大跃进是“左”倾浮夸错误的体现,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使当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故②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故③正确。文化大革命没有从实际出发,使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损失,故④正确。综上所述,②③④正确,①错误,故选B。
13.【答案】(1)汉阳铁厂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步履艰难;由于专制官办体制的腐败无能;财政常陷入困境,外债沉重,终为日本势力侵入;抗日战争对它毁灭性的破坏。
(2)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新中国的重工业基础薄弱;苏联模式的影响;巩固政权的需要。(3)变化: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违背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影响:发动了“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使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因难。【解析】(1)题目要求“依据材料一”回答。由材料中的“专制官办体制的腐败无能”、“从投产之始便财经亏损”、“财政常陷困境,外债沉重,终为日本势力侵入”、“无法摆脱半殖民地中国的全社会性悲”、“所余被日军侵占”等信息可以得出答案。
(2)题目要求“据材料二分析”,结合材料二中的“优先发展重工业”可以直接得出答案。原因:需要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后的史实及其面临的国际环境回答,如新中国的重工业基础薄弱;苏联模式的影响;巩固政权的需要。
(3)变化:由材料二中的“建成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使重工业生产在整个工业生产中占显著的优势”和材料三中的“钢铁„跃进‟计划”可以看得出两者之间的变化在于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违背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回答,即发动了“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使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因难。14.
【答案】(1)事件:鸦片战争,影响: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2)事件: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3)表现: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4)启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必须立足中国的国情作出正确的决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析】(1)抓住材料一中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信息分析可知,中华民族危机的产生开始于鸦片战争,而“另一场梦的破碎”是指天朝上国的迷梦;对经济结构产生的影响主要是从鸦片战争后中国主要经济成分角度分析归纳。
(2)考查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知识点,第一小问应结合时间信息简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错误探索的主要历史事件,结合所学,可以答为: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认识到50年末错误的根源是“左”的错误。
(3)考查改革开放知识点,主要列举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可以答为: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4)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的曲折性,言之有理即可。结合所学,可以答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必须立足中国的国情作出政策的决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第五篇:人教部编版八上历史通关秘籍
一、不平等条约和列强侵华战争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战争
鸦片战争
道光帝
第二次鸦片战争
咸丰帝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光绪帝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光绪帝
签
订
时
间
1842年
1858年
1860年
1895年
1901年
签
订
国
家
英国
俄、美、英、法
英国、法国
日本
英、美、俄等
主
要
内
容
①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②
赔款2100万银元;
③
割香港岛给英国;
④
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①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②
增开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
③
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①
承认《天津条约》
继续有效
②
增开天津为商埠
③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
给英国
④
赔款额也大幅增加
①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
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③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④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
工厂等。
①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
②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
参加反帝活动
③
拆毁大沽炮台
④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
⑤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主
要
影
响
①
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
发展的进程
②
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③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①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②
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二、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①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④
1900——1901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三、抗日战争
(1931-1945年)
1、中国胜利的原因:
①
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②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③
世界上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2、历史意义:
①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②
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③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④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共带领中国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四、中国的近代化探索
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事件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1898年
1911年
从1915年开始
派别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代表人物
奕䜣、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
康有为、梁启超
孙中山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口号
自强、求富
变法图强
三民主义
民主、科学
主张
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统治
变法图强
改良清政府
实行君主立宪制
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主、科学
主要
内容
①
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
②
提出“求富”主张,开办近代民用企业
③
兴办新式学校,设立翻译馆,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④
建立新式海陆军
①(政治)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②(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③(教育)废除八股,改式策论,开办新式学堂。④(军事)裁剪绿营,训练新式军队。⑤(文化)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1911年,武昌起义;
1912年1月1日,成立中华民国。
不足之处:①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②不敢公开反帝;
②
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①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②提倡民主与科学
③推倒旧文学,提倡白话文
性质
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
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影响
①
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近代化运动
②
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③
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
持久的影响,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①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②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
专制制度的终结
③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④打开了进步潮流的闸门
①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②使中国人民接受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③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④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片面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共同作用
都主张向西方学习,都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特点
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学习科学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的变化过程。
其特点是由表及里,层层递进。
启示
①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探索不能救中国;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③中国人民具有勇于探索、坚持不懈的精神;要学习先辈的探索精神和牺牲精神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
◆经济上近代化开始的标志:洋务运动
◆政治上近代化开始标志: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维新变法)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
名称
时间
地点
内容
意义
中共
一大
1921年
上海
↓
浙江嘉兴
①
通过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②
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③
成立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①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②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③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中共
二大
1922年
上海
①重申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建设共产主义
②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国民党
一大
1924年
广州
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标志着国共两党
合作的正式建立
遵义
会议
1935年
贵州
遵义
①
纠正了博古等人左的错误;
②
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③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④
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①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②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③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中共
七大
1945年
陕西
延安
①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
②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毛泽东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
③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
党章。
①中共七大为争取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②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六、重大事件
重大事件
时
间
意
义
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
①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②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③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
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
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②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
斗争的开始
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1927年
是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
正确道路的开始。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1936年
①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②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
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一二·九运动
1935年12月9日
①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
②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
③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七七事变
(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
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淞沪会战
1937年
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平型关大捷
1937年
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台儿庄战役
1938年
李宗仁
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百团大战
1940年
彭德怀
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千里挺进
大别山
1947年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南京解放
1949年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七、国共两次谈判
比较
西安事变谈判
重庆谈判
背景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抗战胜利后,人民渴望和平,蒋介石阴谋发动内战。
中共代表
周恩来
毛泽东、周恩来
结果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签订《双十协定》
落实情况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全面内战爆发
启示
要以民族利益为重,加强民族团结
八、近代国共关系的演变1、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2、1927--1937年,国共关系破裂,国家内战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3、1937—1945年,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战胜利。
4、1946--1949年,国共内战,国民党败退台湾,祖国至今未能统一。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基础:两党任务相同,都反帝反封建。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根本原因: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民族危机加深)。
启示:“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国共两党应以民族利益为重,再次合作,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九、长征
1、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起止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3、结束标志:甘肃会宁会师(或三大主力会师)
4、路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渡过湘江——强渡乌江——遵义(转折)——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吴起镇——甘肃会宁(胜利)
5、意义: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②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③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6、长征精神:
革命必胜的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十、北伐战争
1、时间:1926年
2、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统一全国
3、先锋:叶挺独立团
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4、结果:消灭了吴佩孚和孙传芳的主力,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十一、沧桑南京1、1842年,签订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2、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3、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4、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5、1937年12月,日本占领南京,制造南京大屠杀6、1949年4月,南京解放,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十二、荣辱北京1、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2、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发起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3、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创办京师大学堂4、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5、1919年,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6、1935年,北平学生发动了一二·九运动,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7、1937年,日军在北平发动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8、1949年,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十三、风云上海1、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五处通商口岸,上海是其中之一2、1872年,《申报》在上海创办,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1872-19493、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
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始4、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5、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6、1937年,日军进攻上海,淞沪会战爆发
【勇敢者的挑战】(先别看答案,检测一下自己)
共
39题
错3个以内的最强王者
错4-6个的一般情况,需要在审题、思考、动脑上面下功夫。
错6个以上的不好意思,掌握的很差劲,回炉重造,接着背基础知识。
1、用口诀记忆历史内容效率高而且印象深刻,如:“公使进北京,内地可游历,增开十口岸,军舰长江行。赔款且不论,搜刮老百姓;天津事没完,接着占
北京。”该口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及条约是
A.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B.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
C.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
D.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北京条约》
2、《变法通议》是梁启超阐述维新变法理论的主要著作。书中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认为要推行维新变法,从根本上说要改革
A.教育制度
B.科举制度
C.文化制度
D.政治制度
3、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为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孙中山先生把政治革命概括为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4、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推论,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权利
5、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相似因素是
A.发展资本主义
B.强调变革
C.受西方进化论影响
D.救亡图存
6、在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的会议上,毛泽东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毛泽东最早实践自己这一论断是
A.领导南昌起义
B.领导秋收起义
C.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
D.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7、古城南京是中国历史一位特殊“见证者”,它见证了
①中华民国的建立
②五四运动的爆发
③日军大屠杀
④蒋家王朝的覆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③④8、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创举也”。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是指
A.武昌起义爆发
B.清朝统治被推翻
C.中华民国成立
D.《临时约法》颁布
9、在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次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其核心目标是
A.反对袁世凯独裁和复辟帝制
B.反对段祺瑞的独裁统治
C.维护共和政体和《临时约法》
D.传播民主和科学思想
11、今年暑假小明准备到江西参加主题为“军旗升起,革命摇篮”的红色旅游,出发前他应该了解的历史大事是
①井冈山会师
②四渡赤水
③会宁会师
④南昌起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材料中的“先生”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功绩突出地表现在A.结束了封建帝制
B.改变了社会性质
C.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D.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
13、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如此推理,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B.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题目:
1948年11月,刘伯承、邓小平、粟裕等统一指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规模空前的战役,这次战役的胜利,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
C.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
D.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
14、右边是某同学整理的资料卡片,请为这张卡片选择合适的题目
A.孟良崮上火如潮
B.千里跃进大别山
C.大军合力战淮海
D.百万雄师过大江15、1899年,民族企业家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
开车试工,这件事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当时这一消息最可能刊载在A.《万国公报》
B.《民报》
C.《新青年》
D.《申报》
16、规定“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材料中的“大皇帝”是
A.道光帝
B.咸丰帝
C.同治帝
D.光绪帝
17、“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此诗所描写的是
A.邓世昌
B.林则徐
C.关天培
D.左宗棠
18、丘逢甲在《春愁》中写道:“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多少年后台湾才回到祖国怀抱?
A.50年
B.60年
C.70年
D.80年
19、右图是某同学整理的“百团大战”资料卡片。其中表述错误的是
A.时间
B.背景
C.指挥
D.意义
20、小明用下列四幅中国近代历史的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汉阳铁厂
大生纱厂
A.洋务企业的产生
B.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
C.外国资本主义扩张
D.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的建立
21、某校开展“百年中国”历史主题活动,李同学就“1912年6月·南京见闻”搜集到以下材料。其中有史实错误的是
A.“民主”“共和”成为热门话题
B.人们传阅《新青年》的进步文章
C.大街上有男子剪去长辫
D.有人打听现任临时大总统是谁
22、下列搭配错误的是
A.1894年—甲午年
B.1901年—辛丑年
C.1912年—辛亥年
D.1898年—戊戌年
23、史料记载:“(甲午战争后)随便走进中国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
是不可以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机器织的印度棉纱似
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手摇纺车效率低下
C.印度纱棉质优价廉
D.民族工业曲折发展
24、右面的图示主要反映了
哪时期中国经济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A.鸦片战争期间
B.19世纪七八十年代
C.20世纪初期
D.抗日战争时期
25、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
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由此可知他主张
A.学习西方、发展科技
B.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C.解放思想、宣扬民主
D.发动民众、进行革命
26、史学家陈旭蔍认为:“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其中“中体西用”与“民主和科学”这两“步”应指
A.洋务运动与辛亥革命
B.洋务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C.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
D.戊戌变法与新文化运动
27、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中国人的脑袋和双膝不再是准备磕头,而是为思考,为走路。”这是因为辛亥革命
A.传播了民主共和
B.结束了专制独裁统治
C.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
D.改变了近代社会性质
28、“日头一出(就)红又红,朱德来会毛泽东。两军会师(就)力量大,革命一定会成(啰)功!”这首江西民谣中的“朱德来会毛泽东”发生在A.南昌起义前夕
B.秋收起义后
C.第五次反“围剿”中
D.遵义会议后
29、“这场运动最重要的就是爱国主义……争回我国在青岛的主权;另一方面是促使青年人自我觉醒。”“这场运动”是指
A.洋务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30、1937年,某报纸评论:“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普遍骂为冷血动物。”这主要是
A.井冈山根据地创建
B.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C.百团大战鼓舞人心
D.抗日战争即将胜利31、1937年8月,许多红军战士舍不得摘下带有红五星的八角帽,不愿换上佩有青天白日做的黄军帽。刘伯承劝道:”这帽徽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水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教中国,暂时和红军帽告别吧!”“救中国”的含义是
A.开赴北伐战场
B.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C.胜利结束长征
D.国共合作抗击日寇
32、小王同学有一张中华民国三十二年晋察冀边区银行印制的货币。该货币最有助于研究哪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势
A.北伐战争时期
B.红军长征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33、重庆谈判中,中共的和平诚意“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建国口号,赢得了全国民众的认可。解放区“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让农民无偿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使共产党赢得了农民的衷心拥护。这段话主要揭示了人民解放战争的A.发生背景
B.发展历程
C.胜利原因
D.历史意义34、1945年8月,柳亚子赋诗一首:“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展尚休“此持称颂是
A.谭嗣同
B.孙中山
C.毛泽东
D.张学良
35、美国汉学家芮玛丽评价中国近代某一运动时说:“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杰出人物”包括
A.魏源
B.曾国藩
C.洪秀全
D.詹天佑
36、一位俄国记者记述了1900年6月2日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月光照耀着这些莽汉,照耀着他们的大刀和旗帜。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这描写的是
A.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
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C.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D.国民革命军的北伐
37、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送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它”及带来的“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是指
A.鸦片战争----中国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B.戊戌变法一一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C.辛亥革命一一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D.五四运动一一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38、某一宣言称:承认三民主义为今日中国之必须,取消“苏维埃政府”,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发表该宣言旨在A.推翻清朝统治
B.打败八国联军
C.消灭北洋军阀
D.赶走侵华日军39、1948年辽沈战役中,某国民党军官在锦州被解放军俘获后,感叹说:“锦州好比一条隔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据此可知,解放军攻克锦州
A.截断了东北国民党军队的退路
B.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莫定了基础
C.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宣告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
答案(先别看答案,独立完成检测一下自己)
1-10
BDBAD
BCCCC
11-20
DADCD
ADBBB
21-30
BCABB
BABCB
31-39
DCCCB
CCDA
一、阅读下列材料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
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19世纪中期)“运动”倡导者的梦想,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近代化的新式国家。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
(1)
材料中的“运动”指的是什么?(1分)
(2)“运动倡导者”做了哪些努力?(3分)
(3)“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近代化的新式国家。”
这一观点是否正确?(1分)简要说明理由。(1分)
二、阅读下列材料
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自此,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理论与力量.....终于找到了这一时期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1)“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指什么?为什么说“黑暗依旧”?(3分)
(2)你如何理解“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2分)
(3)文中“新的革命理论”指什么?而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又是什么?(3分)
(4)从20世纪中国近代史的革命进程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1分)
三、阅读下列材料
一百多年前,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方;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法兰西,占广州,窥视黔;德意志,胶州领,虎视东方;新日本,割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这中国,那一点,还有我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
——陈天华《猛回头》内容摘录
材料二
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材料三
皇帝……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辛亥革命后,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近代历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前中国的社会状况。(2分)
(2)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之处。(1分)
(2)
据材料三,“新纪元”是指什么?(1分)
辛亥革命为“新纪元”的到来创造了哪些条件?(3分)
四、下列材料是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夜毛泽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撰写的碑文,请阅读碑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1)“三年以来”指什么时期以来?在这个时期内,人民解放军的哪一次行动揭开了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2分)
(2)“三十年以来”的革命历程的起点事件是什么?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掌握军队的重要性,为此首先发动了什么武装起义?(2分)
(3)“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指什么事件?这个事件以来,中国各阶级前赴后继,英勇斗争。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探索出的正确革命道路是什么?(2
(4)诵读碑文,人民英雄的丰功伟绩历历在目,作为肩负历史重任的青少年,你有何感想?(1分)
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兄弟阋墙】
1936年10月21日,蒋介石对张学良、杨虎城训话:要分清敌人的远近,事情的缓急。不安内,而轻言抗日,便是是非不分。
“我跟蒋先生(指蒋介石)的冲突,就是他要安内攘外,我是要攘外安内”。
——《张学良口述历史》
(1)在1927—1936年的十年中,蒋介石为“安内”,曾经对中国革命犯下哪些罪行?
(2)1936年,为让蒋介石由“安内”变成“攘外”,张学良、杨虎城采取了什么行动?
【同仇敌忾】
“……从此,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皆应竭力守土抗日……”。
——
1937年蒋介石谈话
(3)
上述材料说明蒋介石对日本侵略者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3分)
答案
一、(1)洋务运动
(1分)
努力: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积极筹建新式陆海军;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每条1分,任3条,共3分。)
(2)
观点:正确。(1分)
理由:清政府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或这是一场封建自救运动(1分)
二、(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2分)
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1分)
(2)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2分)
(3)理论:马克思主义;(1分)
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2分)
(4)地主、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言之成理即可得分,1分)
三、(1)社会状况: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或中国遭到列强疯狂侵略或民族危机深重)(1分);
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或清政府成为洋人的“守土官长”)。(1分)
(2)不足之处:不反帝(或不敢公开反帝或反帝斗争不明确或对列强妥协退让或不敢反抗外国侵略或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1分,答出其中之一即可)
(3)新纪元:新民主主义革命(或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1分)
条
件:推翻了清朝统治(1分),结束了封建帝制(或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分),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或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1分)
四、(1)解放战争(1分)
千里挺进大别山(或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或跃进大别山或挺进中原或挺进大别山)
(1分)
(2)五四运动(1分)
南昌起义(1分)
(3)鸦片战争(1分)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1分)
(4)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应珍惜;不能忘记先烈用热血给我们铺就了新生活;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向英雄们致敬;热爱祖国;努力学习;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读书等(1分)(此题没有固定答案,只要言之有理,思想观点正确,即可得分)
五、(1)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或背叛国民革命,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或对中共革命根据地实施围剿;或围剿红军(答出其中任意一条即可得1分)
(2)在西安实行“兵谏”,扣押蒋介石,要求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或
发动了西安事变;或西安事变。(答出其中任意一条即可得1分)
(3)态度:由不抵抗到积极抗日。(2分)
原因: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或民族矛盾尖锐;或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或日本的侵略步步深入。(答出其中任意一条即可得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