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2018年新版八下《第6课 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建设》学习提纲(原创)

时间:2019-05-14 08:10: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岳麓2018年新版八下《第6课 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建设》学习提纲(原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岳麓2018年新版八下《第6课 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建设》学习提纲(原创)》。

第一篇:岳麓2018年新版八下《第6课 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建设》学习提纲(原创)

泗阳县实验初中岳麓新版八年级历史知识提纲

编写:周文明

校对:安静

2018/3/4

第6课 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建设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基本形成: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1、时间:1954年。地点:北京。

2、主要内容:

(1)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享有全国的最高立法权、决策权、决定权、监督权(制定与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等基本法律,讨论决策国家重大事项,监督人民政府的工作)。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2)选举国家机构组成人员: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经国家主席提名,决定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二)地位: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二、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一)人民政协性质职能的转变: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宣告结束,但政协组织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仍然存在。从此,政协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围绕团结、民主两大主题开展工作,发挥政治协商与民主监督的职能。

【补充了解: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与爱国统一战线】

为了推翻蒋介石反动政权,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起了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开明绅士、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新历史时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恢复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

(二)新型政党关系的建立

1、合作方针: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1982年,中共明确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2、特点:(1)多党合作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2)多党合作以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为共同目标。(3)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而不是在野党,与共产党一起参加国家政权,参加政府工作,不存在轮流执政的问题。(4)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都得到宪法的承认与保护,享有宪法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3、作用:

这一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既保证了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也有泗阳县实验初中岳麓新版八年级历史知识提纲

编写:周文明

校对:安静

2018/3/4

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发挥民主党派人才荟萃、与国内外联系广泛的优势。【补充了解:人大与政协的区别】

1、性质不同: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人大这一国家权力机关为核心和基础的政治制度,属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范畴。现阶段,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属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范畴。

2、法律地位: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地方人大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并对人大负责。政协没有被赋予与人大相同或相似的国家权力,故不存在“一府两院”对政协负责。

3、职能与法律效力不同:人大有决策权,并在决策后监督“一府两院”的执行情况,体现了国家权力意志。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职能,其意见与建议不具有法律效力。

4、产生方式不同:人大代表由选民选举产生,政协委员由各界别推荐产生。

5、工作形式不同:人大工作形式主要有修订宪法法律、审查批准有关议案、执法检查、评议、任兔有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质询或询问、特定问题调查等。政协的工作形式主要有调查研究、民主协商会、座谈会会等,通过议案、提案和其他形式提出批评建议等进行民主监督。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民族政策:新中国实行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政策,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为主体,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2、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为民族大家庭的解放贡献了力量。

(三)目的: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四)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

1、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共同纲领》与宪法所确认。

3、我国民族自治机关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4、民族自治区:省级行政机构,具有一定的自治权,分别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五)民族区域制度制度的意义:

1、保障了各少数民族的权益,维护了各民族的平等地位,还巩固了祖国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

2、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六)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制度这三项基本政治制度是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第二篇:岳麓2018年新版八下《第二单元 向社会主义过渡》学习提纲(原创)

泗阳县实验初中岳麓新版八年级历史知识提纲

编写:周文明

校对:安静

2018/3/4

第二单元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第4课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一、“一五”计划的背景

(一)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二)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尤其是重工业远远相当落后。

二、“一五”计划的制定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过渡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即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二)主要内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核心内容:“一化三改造”,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三)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三、“一五”计划的起止:1953—1957年。

四、“一五”计划借鉴苏联经验,也得到苏联支持。中心: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五、“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

(一)汽车制造业与飞机制造业等一些现代工业部门从无到有,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等等。

(二)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如:宝成铁路、鹰厦铁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武汉长江大桥,等等。

六、“一五”计划的作用:独立的工业体系已初步建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也为以后国家的经济建设积累了经验。

第5课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一、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

二、内容: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任务与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四、方式:

1、农业与手工业:实行自愿原则,通过生产合作社的形式,引导个体农民与手工业者走集体化道路(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2、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逐步实行公私合营,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这是不同于苏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之路。

五、意义: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一)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二)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变革。

(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完成。

(四)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泗阳县实验初中岳麓新版八年级历史知识提纲

编写:周文明

校对:安静

2018/3/4

第6课 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建设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基本形成: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1、时间:1954年。地点:北京。

2、主要内容:

(1)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享有全国的最高立法权、决策权、决定权、监督权(制定与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等基本法律,讨论决策国家重大事项,监督人民政府的工作)。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2)选举国家机构组成人员: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经国家主席提名,决定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二)地位: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二、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一)人民政协性质职能的转变: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宣告结束,但政协组织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仍然存在。从此,政协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围绕团结、民主两大主题开展工作,发挥政治协商与民主监督的职能。

【补充了解: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与爱国统一战线】

为了推翻蒋介石反动政权,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起了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开明绅士、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新历史时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恢复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

(二)新型政党关系的建立

1、合作方针: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1982年,中共明确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2、特点:(1)多党合作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2)多党合作以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为共同目标。(3)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而不是在野党,与共产党一起参加国家政权,参加政府工作,不存在轮流执政的问题。(4)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都得到宪法的承认与保护,享有宪法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3、作用:

这一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既保证了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也有泗阳县实验初中岳麓新版八年级历史知识提纲

编写:周文明

校对:安静

2018/3/4

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发挥民主党派人才荟萃、与国内外联系广泛的优势。【补充了解:人大与政协的区别】

1、性质不同: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人大这一国家权力机关为核心和基础的政治制度,属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范畴。现阶段,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属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范畴。

2、法律地位: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地方人大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并对人大负责。政协没有被赋予与人大相同或相似的国家权力,故不存在“一府两院”对政协负责。

3、职能与法律效力不同:人大有决策权,并在决策后监督“一府两院”的执行情况,体现了国家权力意志。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职能,其意见与建议不具有法律效力。

4、产生方式不同:人大代表由选民选举产生,政协委员由各界别推荐产生。

5、工作形式不同:人大工作形式主要有修订宪法法律、审查批准有关议案、执法检查、评议、任兔有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质询或询问、特定问题调查等。政协的工作形式主要有调查研究、民主协商会、座谈会会等,通过议案、提案和其他形式提出批评建议等进行民主监督。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民族政策:新中国实行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政策,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为主体,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2、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为民族大家庭的解放贡献了力量。

(三)目的: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四)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

1、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共同纲领》与宪法所确认。

3、我国民族自治机关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4、民族自治区:省级行政机构,具有一定的自治权,分别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五)民族区域制度制度的意义:

1、保障了各少数民族的权益,维护了各民族的平等地位,还巩固了祖国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

2、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六)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制度这三项基本政治制度是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泗阳县实验初中岳麓新版八年级历史知识提纲

编写:周文明

校对:安静

2018/3/4

第7课 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

一、独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一)外交是内政的延续,以本国的综合实力为基础,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二)建国初美国与苏联的对华政策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持敌视态度: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等,企图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

2、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政府在国际上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年,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为新中国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

(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新中国的三条外交方针:

(1)“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重新建立独立的外交关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重新审查处理,再经过谈判建立外交关系。

(3)“一边倒”:坚定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2、新中国外交的主要任务:打破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孤立封锁。

3、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边倒”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是在两极格局中,坚定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并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作坚决斗争。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一)提出:1954年,周恩来总理应邀访问印度、缅甸,并分别同这两国总理发表声明,共同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二)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三)意义:

1、已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2、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三、步入国际舞台

(一)出席日内瓦会议:

1954年,周恩来率团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亮相世界外交舞台,并对会议作出积极贡献,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

(二)参加万隆会议 1、1955年4月,亚非29个独立国家的政府首脑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会议。

2、特点: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3、中国的重大贡献: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以及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和分歧,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为会议的圆满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

4.对中国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了解和友谊,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5、万隆精神:团结、友谊、合作。

第三篇:岳麓版 第六单元 第21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岳麓版 第六单元 第21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李学敏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列举并阐述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联系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理解中国政治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比较新中国的民主与西方国家民主的主要特点,加深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依据国情认识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树立为实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而不懈努力的责任感。

问题设计及思路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关系如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导入本课主题。)

2.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主要有哪些?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是怎样形成的?(明确并剖析本课重点、难点。)

3.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一帆风顺的吗?对此你有哪些了解?关注现实,你体验到哪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你对其他国家的民主政治特点有兴趣吗?(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开阔的视野看待历史问题,关注现实,激发兴趣,并为本单元后两课的学习做铺垫。)

专家点评/束鹏芳:

同样撇开三维目标是否存在和如何表述的争鸣,我们暂且认同分列式的目标陈述,李老师的目标比较简洁,基本能够从课程标准的显性层面来加以处理。尤其是“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开阔的视野看待历史问题,关注现实,激发兴趣,并为本单元后两课的学习做铺垫”的教学愿望(尽管抓手似乎变成了棘手的刀具)值得新课程设计中加以倡导。只是目标或者失之于笼统,或者失之于牵强。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显然应该凸现三大政治制度,课程标准关于“阐述”的要求显然是一个思维过程和能力要求,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同样要具体一些。至于“理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艰巨性”在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之初就列为目标,并且在问题设计的第3问里,还要谈“是否一帆风顺”,要关注现实,我认为过于让历史超前了。历史事实是,那时的政治建设给当时的人们和社会带来的是喜悦和芝麻向上节节高的状态。认识历史时,特别是引导学生认识历史时,优先考虑的是历史的阶段性和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客观事实,而不是我们今人之揣度。教学目标的激进还表现在,“比较新中国的民主与西方国家民主的主要特点,加深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这似乎也有点观念先行,历史的尺度成了“左派”的政治尺度了。也许李老师和其他学员不赞同,但是面对历史的价值判断务必不要附和与牵强,防止自己自大和自壮的反历史倾向出现,你们大概认可吧,也许都是每堂课都要三维目标作的孽?

第四篇: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教案(岳麓版必修1)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教案(岳麓版必修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使学生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情况,新中国的诞生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分组,选举代表、访问调查,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使学生充分理解并体验课本知识,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人交流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史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通过人大制度和政协制度的曲折发展的学习,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理解三大政治制度所体现的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

难点:理解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的选择,认识三大制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课型:高一新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展示材料——黄炎培与毛泽东的延安“窑洞对话”

黄炎培:“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了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毛泽东:“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然后扣题设问:根据材料指出“这条新路”是如何让“人民来监督政府”、“人人起来负责”的?“这条新路”能不能让我们“跳出周期率”?

用“窑洞对话”导入既紧扣了本节主题又形成了思维冲突,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窑洞对话”既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探索又反映了中国历史的抉择和中共的智慧。新课展示:

一、前提---新中国的成立

1、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进行民主政治建设,首先要有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建国。为讨论新中国建立的有关事宜,1949年9月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想一想:假如你是当时的首都市民,你会在《人民日报》上看到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哪些内容的报道呢?

(让学生经过讨论和协商,大致达成以下共识。)①通过《共同纲领》 ②确立了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 ③决定了国名、国旗、国歌、首都等

2、开国大典

根据新政协的决议,于1949年10月1日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课件展示图片开国大典时人们激动的场景)想一想:人们为什么会如此的激动呢?

3意义:(1)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2)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新中国的成立,为政治建设提供了前提,之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展示课件,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提炼大会的有关信息)

二、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1954年)

想一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的目的、内容、性质、特点和意义? 目的:保证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顺利过渡

内容:106条分为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和首都。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三、三大政治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1、确立:<<1954年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

2、职权:修改宪法,制定法律,选举国家主席等14条。通过分析其职权,让学生认识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

3、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是服务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基本政治制度

1、合作基础:中共与各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2、指导思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3、形式:政治协商基本组织:政治协商会议

4、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的积极性,群策群力。它是社会主义高度民主的重要表现,促进了现代化建设。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1、原因:①由历史情况去分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②由现实情况去分析(“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民族关系)

通过分析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得出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2、确立与发展:5个省级自治区,100多个自治州,自治县。

3、实施意义: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第五篇:新岳麓版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新岳麓版2017年七年级下册历教学计划

新龙场中学 宋应贵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期继续任教七年级3个班历史,七年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虽有一定的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学习上还存在以下问题 ①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认识不够,学习态度不端正。②部分学生求知欲强,思维灵活,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 ③有些学生有偏科现象 ④缺乏分析归纳能力,学习主动性有待加强 ⑤综合分述史实的能力较差有待在方面提高。

三、教学目标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四、教材分析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叙述了从隋朝建立到清朝前期的历史,也是中国古

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五个单元,共二十二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课程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重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宋元经济重心南移。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宋元时期经经济重心南移,民族关系的发展,到明清时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的历史巨变。

五、本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课程标准认真备课,耐心辅导.。

2、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突出每一节课的重难点,以增强直观感

3、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4、通过课上小测验、提问,检查背诵等多种方式进行知识的反馈和巩固

5、继续实行少讲多练当堂掌握的这种教学形式启发学生动手和动口的能力,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重点讲解

6、每讲完一单元后把本单元的内容进行归纳综合比较,让学生系统掌握

7、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字、想一想、议一议等,增强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课上讲到、练到,课下辅导到、检查到不丢掉一个环节以提高成绩。

六、教研教改课题和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教 学 进 度

起止时间 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第1周2.20—2.24 预备周,开学准备工作 第2周2.27— 3.3 第23、24课,隋朝的兴衰、唐朝、贞观之治。第3周3.6--3.10 第25、26课,唐朝的民族关系、社会与文化。第4周3.13--3.17 第27课,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第一单元测试。

第5周3.20—3.24 第28课单元综合复习试 北宋的统治

第6周3.27--4.31 第29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7周4.3--4.7 第30课、金与南宋对峙 第8周4.10--4.14 第31、32课 两宋时期 经济 技术 第9周4.17--4.21 第33课 市井文化 单元复习

第10周4.24--4.28 复习练习第11周5.1--5.5 第12周5.8--5.12 第13周5.15--5.19 第14周5.22--5.26 第15周5.29--6.2 第16周6.5--6.9 第17周6.12--6.16 第18周6.19--6.23 第19周6.26--6.30 第20周7.3--7.7

期中考试 第34课,期中总结、蒙古、元朝 第35、36课,元朝统一、经济、文化 第37、38课 明朝建立、郑和下西洋

第39、40课 明清易代、清朝专制 第41课,单元复习,统一多名族。第42、43、44课 经济文化与国力发展 单元综合 练习、复习期末考试

下载岳麓2018年新版八下《第6课 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建设》学习提纲(原创)word格式文档
下载岳麓2018年新版八下《第6课 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建设》学习提纲(原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