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河南省食品药品专项整治工作意见(豫政办〔2005〕58号)

时间:2019-05-14 09:01: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5年河南省食品药品专项整治工作意见(豫政办〔2005〕58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5年河南省食品药品专项整治工作意见(豫政办〔2005〕58号)》。

第一篇:2005年河南省食品药品专项整治工作意见(豫政办〔2005〕58号)

【发布单位】河南省

【发布文号】豫政办 〔2005〕58号 【发布日期】2005-07-14 【生效日期】2005-07-1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河南省

2005年河南省食品药品专项整治工作意见

(豫政办 〔2005〕58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2005年河南省食品药品专项整治工作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五年七月十四日

2005年河南省食品药品专项整治工作意见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3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决定的意见》(豫政〔2005〕15号),严格实施食品药品管理法律法规,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05年全国食品药品专项整治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发〔2005〕20号),结合当前我省食品药品安全形势,现将2005年河南省食品药品专项整治工作安排如下:

一、食品专项整治工作

(一)工作重点和工作目标

在继续实施食品放心工程,抓好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和餐饮消费等重点环节监管的基础上,今年食品专项整治要以农村和城乡结合部为重点区域,以小作坊和无证照黑窝点为重点对象,抓好粮油、肉、蔬菜、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酱油、醋、饮料、酒、儿童食品、保健食品等重点品种的整治,突出源头治理,整合执法力量,下移监管重心。通过整治,使食品生产经营秩序进一步好转,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屡禁不止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大案要案得到及时查处,人民群众食品消费安全感进一步增强,我省的食品信誉进一步提高。具体目标如下:

1.18个省辖市的城市蔬菜农药残留平均合格率达到90%以上;

2.郑州、开封、洛阳3个城市水产品无氯霉素污染平均合格率达到99%以上;

3.18个省辖市的城市畜产品“瘦肉精”平均检出率低于1%;饲料抽检合格率达到92%以上;

4.生猪定点屠宰率达到90%以上,屠宰检疫率达到100%;

5.米、面、油、食盐、酱油、醋、白酒、葡萄酒无证照生产销售行为在全省城乡得到基本遏制;

6.农村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产品合格率提高10个百分点;

7.全省农村市场食品总体合格率提高6个百分点;12315申诉举报网络受理的食品案件办结率达到95%以上;

8.全省食品卫生抽检合格率达到88%以上;食物中毒事故处理率达到90%以上;

9.对婴幼儿配方食品、保健食品等食品企业违法行为的处理率达到95%以上。

(二)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

1.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环节的整治。狠抓农产品污染源头治理。深入开展农药及农药残留、兽药及兽药残留、畜产品违禁药物滥用、水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整治工作,加快对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的禁用、限用和淘汰进程;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行为,狠抓重点地区、重点季节和重点环节,突出整顿种子、农药、肥料、饲料、兽药5个农资品种;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试点。继续实施蔬菜中农药残留、畜产品中“瘦肉精”等污染和水产品中氯霉素污染的监测工作,推动例行监测工作向基层延伸;以蔬菜等农产品为重点,在郑州、漯河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试点,探索“IC卡管理”、“联户联保”等多种形式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办法。

2.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整治。突出抓好重点品种、重点区域、重点企业的整治。以查处食品生产过程中滥用食品添加剂和使用非食品原料的违法行为为重点,切实解决粮、肉、蔬菜、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酒(白酒、葡萄酒)、饮料、儿童食品和保健食品等10类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和隐患。下半年开始实施肉制品、乳制品、饮料、调味品(糖、味精)、方便面、饼干、罐头、冷冻饮品、速冻面米食品、膨化食品等新10类食品无证生产查处行动。以生产加工领域的“百千万”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为载体,突出抓好城乡结合部、边远农村,以及长期存在制假售假活动区域的食品整治。把小企业、小作坊、有制假劣迹的企业和质量不稳定的企业作为监管和整治重点,督促企业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依法彻底捣毁制假售假黑窝点。进一步完善预警制度、快速反应机制、奖励举报制度、行政辖区打假责任制、制假“黑名单”制度等五项执法打假制度;建立不合格食品召回制度;建立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和人员资质审核、注册管理制度。

3.加强市场流通环节的整治。切实加强对农村、城乡结合部、偏远地区等区域小型、分散的经营单位的监管。开展重点市场和重点区域食品安全专项执法检查。重点检查食品批发市场、商场超市、城乡结合部和农村集市,坚决取缔无证照经营行为;在重点市场和重点区域全面推行企业自律制度;严格不合格食品的退市监管,依法责令企业停止销售和追回不合格食品,完善相关的处置措施;开展农产品、水产品、畜产品安全专项执法检查。重点检查粮食制品、肉制品、蔬菜、水果、水产品、干制菌品、酱油、醋、酒(白酒、葡萄酒)等品种,开展质量定向监测工作,及时公布监测结果;重点查处使用不合格食品原料、非食品原料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加工的食品,销售病死肉、注水肉、私宰肉、未经检验检疫的各类肉品,使用甲醛、工业碱等有毒有害物质浸泡的水产品及水发制品,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和水果,非法使用保鲜剂加工的水果,劣质大米或用变质粮食加工的粮食制品;开展包装食品安全专项执法检查,重点检查饮料、酒、奶制品、儿童食品、保健食品、豆制品、腌熏制品、调味品、罐头、食用油等10个品种;以“六查六看”(即:查经营资格,看证照是否齐全,是否属于超范围经营;查进货票证,看来源是否合法,票证是否齐全,进货时是否履行了检查验收职责;查经销食品,看有无质量、卫生检验检疫等证明;查包装标识,看标识是否虚假,是否属“三无”、仿冒或过期失效食品;查商标广告,看食品商标是否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食品广告有无虚假、误导宣传等内容;查市场开办者,看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是否对进场经营者履行了资格审查、质量监督等责任)为主要监管内容,加大对包装食品的质量监测力度,查处一批影响恶劣的食品假标识、假包装、假商标案件,完善包装食品经营企业的经济户口档案。

4.加强对餐饮消费环节的整治。进一步扩大学校食堂和餐饮业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实施范围,并向社会公示进展情况;以控制食物中毒为重点,加强对学校和建筑工地食堂的监督管理,建立食物中毒责任追究制度,开展联合监督检查,定期发布预警信息,降低食物中毒风险;在大型、连锁餐饮业推广先进的食品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对符合条件的开展认证工作;严格规范清真食堂、饭店经营加工行为,依法取缔假冒的清真食品牌证。开展食品卫生许可证专项整治。规范保健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面粉、熟肉制品、调味品、食品添加剂和饮料生产企业的食品卫生许可证发放和监督,清理无证和不符合卫生许可条件的企业。

5.认真抓好各个专项整治,集中力量解决阶段性食品安全突出问题。

一是继续深入持久地开展农村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根据省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五一”节前夕组织对全省各地农村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进行的暗访抽检,虽然近两个月的整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抽检结果表明,各地农村食品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抽检合格率仍然偏低,假冒伪劣食品在农村仍然占据相当份额。各级地方政府对农村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要切实负起责任,各有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严格按照《河南省2005年农村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提出的各项要求,将农村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作为全年一项重要工作认真抓紧抓好,抓出成效。省政府决定将农村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延长为一年时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3月初到6月底,重点抓好“三夏”大忙季节大量农民工返乡的农村食品消费高峰期的食品安全工作;第二阶段从7月到10月底,重点抓好秋收麦播及中秋节、国庆节期间农村食品消费高峰期的食品安全工作;第三阶段从11月到明年初,重点抓好元旦、春节期间农村食品消费高峰期的食品安全工作。通过一年持续细致的工作,有力打击农村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行为,有效规范农村食品生产经营秩序,更好地保障农村群众的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并积极探索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长效机制。

二是组织开展食品生产领域的“百千万”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即以农村和城乡结合部为重点区域,以小作坊和无证照黑窝点为重点对象,以农村食品和儿童食品为重点产品进行专项整治。“百”就是“百区”,指城乡结合部;“千”就是“千点”,指相对集中生产加工食品的乡镇村;“万”就是“万户”,指小作坊等生产加工点。)从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食品生产加工领域的“百区、千点、万户”专项整治行动。区分不同情况,采取关停取缔、整顿规范、促进提高等方式进一步加强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通过专项整治,进一步摸清辖区内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底数,并建立健全监管档案;扶持一批食品质量长期稳定、知名度高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争创国家、省名牌产品和免检产品;帮助一批不完全具备生产条件的企业,尽快完善生产条件,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取得市场准入资格;关闭一批根本不具备质量安全必备条件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

三是开展夏季食品专项整治。在7至9月集中整治夏季食品,以熟食、饮料、冷冻食品、即食食品、乳制品、豆制品、儿童食品、酱油、醋、啤酒、葡萄酒、月饼、米面制品、生鲜肉品等为重点品种,加强对农村、城乡结合部和旅游景区整治力度,保证夏令食品和中秋节、国庆节期间即食食品的消费安全。

四是开展保健食品专项整治。在8至10月集中开展保健食品的清理整顿,重点加强对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以及企业注册申请资料真实性、安全性的审查,严格保健食品标准备案工作。依法严厉打击未经审批生产、销售保健食品行为,严厉打击非法添加药物成分行为。

五是组织开展儿童食品专项整治。在9至11月集中整治儿童食品,切实解决影响少年儿童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食品安全突出问题,保证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以儿童食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环节整治为重点,依法查处无证照、无标准生产加工儿童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不合格儿童食品,“三无食品”等违法行为;以学校周边食品餐饮摊点、学校食堂整治为重点,依法查处、取缔无证照及不符合质量卫生要求、违反食品卫生规定从事少年儿童餐饮加工、服务的饮食摊点和单位,切实提高儿童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六是开展2006年元旦春节期间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在2005年12月初至2006年2月底,结合“双节”期间城乡食品消费特点、热点和节日市场存在的主要食品安全问题,以广大农村和城乡结合部为重点区域,以肉类及肉制品、面粉、奶制品、豆制品、蔬菜、水果、饮料、酒类等为重点内容,依法查处假冒伪劣、有毒有害、过期霉变等食品(含假冒伪劣清真食品),加强节日市场监测,引导群众科学消费、安全消费,保证人民群众元旦春节期间的饮食安全。

二、药品专项整治工作

(一)工作重点和工作目标

针对药品市场的薄弱环节、薄弱地区、薄弱领域和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继续开展药品、医疗器械市场专项整治,严厉查处制售假冒伪劣药品、医疗器械的大案要案,捣毁制假售假窝点;严厉打击非法回收、邮购药品的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中药材专业市场;对已取缔的药品、卫生材料集贸市场密切监控,防止反弹;开展对各类药品、医疗器械展示活动的监督检查;加大对医疗器械专项监督检查力度;加快农村药品监督网络、供应网络建设;加强对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制剂室监督管理;强化对特殊药品的监管;全面完成GSP认证工作;对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进行专项检查;严格药品、医疗器械广告的审批与备案,促进药品市场秩序的进一步规范、有序。具体目标如下:

1.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监督检查覆盖率达95%以上;

2.制售假劣药品、医疗器械违法行为案件立案查处的结案率达85%以上。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3.对已经取缔的药品集贸市场、卫生材料市场实施责任监控,防止反弹;

4.到2005年底,80%以上的县(市)完成农村药品监督网络建设,所有乡镇建有药品供应网点,80%以上的行政村实现药品配送;

5.全面完成GSP认证工作。巩固GMP、GSP认证成果,加大对未通过认证而擅自生产经营药品的企业的监管力度;

6.县级以上城市所有药品零售企业达到分类管理要求;

7.全面完成全省医疗机构制剂整顿工作。严厉查处未经批准配制制剂的行为;

8.严格药品医疗器械广告审查,对擅自更改广告内容、夸大宣传的,依法撤销广告审查批准文号,并移送工商管理部门依法查处;

9.参加展示活动的药品、医疗器械质量和经营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

(二)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

1.大力推进农村药品监督网络、药品供应网络建设。将农村药品监督网络建设纳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完善组织构架,充实组成人员,探索建立监督人员聘任与推选相结合的机制。2005年,实现监督网覆盖全省90%以上行政村的目标。积极支持具有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及技术的骨干药品企业参与农村药品配送,继续完善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和市场竞争相结合的机制,借鉴全国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试点经验,搞好示范县建设,总结推广经验,加快我省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今年年底实现药品配送到全省80%以上行政村的目标。

2.严厉查处制售假劣药品、医疗器械的大案要案。继续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查处涉及面广、影响较大、群众反映强烈的制售假劣药品、医疗器械方面的大案要案。严厉打击非法回收药品、非法邮售药品、非法添加药品的违法行为。对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经营使用的降糖类和补肾壮阳类中成药进行专项抽验,依法查处中成药中非法添加化学药品的违法行为。进一步明确药监、卫生、公安、城管、电信、邮政、社保等部门的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形成监管合力。重点打击并取缔药贩和集聚药品的“黑窝点”,清理和收缴回收药品非法“小广告”,打击向药贩出售药品和回收药品的违法行为。继续坚持部门联合打假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联合打假工作。制售假冒伪劣药品、医疗器械违法犯罪活动涉嫌触犯刑律的,要及时移送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开展医疗器械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的专项检查。重点检查的品种包括:橡胶避孕套、血糖仪及血糖试纸、软性角膜接触镜(隐形眼镜)、助听器、医用脱脂棉、医用脱脂纱布(块)、一次性使用无菌导尿管、中频电疗仪、低频电子脉冲治疗仪。检查的主要内容为: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是否使用中文;标明的产品名称、规格、型号是否与产品注册证书中规定的一致;说明书标明的适用范围是否符合注册证中规定的适用范围;产品商品名称的标注是否符合《医疗器械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管理规定》第十二条的规定;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是否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注册产品标准的规定。各省辖市结合本地区实际,可适当增加检查品种范围,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计划,落实责任制,确保专项检查取得实效。

4.加强对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制剂室的监督管理。继续推行药品生产和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MP、GSP),对未通过

GMP、GSP认证的企业,要监督其停止生产经营活动。对已通过认证的生产经营企业要进行跟踪检查,不符合要求的要限期整改。严格医疗机构制剂的审批和监督管理。加大药品抽验力度,依法查处生产、经营、使用不合格药品的违法行为。

5.强化药品研究、生产、流通、使用环节的专项整治工作,巩固药品市场整顿成果。一是各地要加强对行政区域内中药饮片生产经营企业、使用单位的监督。制定并落实防止非法药品、医疗器械市场反弹的责任制,重点地区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对市场监控负总责。依法查处制售假劣中药材、中药饮片和违法违规制售中西成药、中药饮片的行为。继续探索中药材市场先进流通模式及管理方式。加强管理,使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进一步规范。二是扩大监督检查覆盖面。对县以上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使用单位,每年至少要监督检查一次;对乡以下经营、使用单位,每年至少要监督检查两次,力争不留死角。按时完成2005年河南省药品质量监督抽验工作计划,为进一步加强我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三是加强药品生产经营动态监管,完善监督检查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加大随机抽查和处罚力度,依法查处无证生产经营行为。开展“纠违规、促规范”专项治理活动,并与企业认证回头看、企业自查自纠与建章立制工作相结合,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坚决查处和纠正药品批发企业出租、出借《药品经营许可证》、零售连锁企业连而不锁、零售企业出租柜台、零售企业从事批发业务等违法违规行为。四是进一步加强对特殊药品的监管。完善特殊药品的动态监管网络,严格实行特殊药品监督管理属地责任制,从源头上加强对特殊药品的日常管理,确保特殊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全过程的动态监管。保证对特殊药品的合法需求并防止其流入非法渠道。五是落实药品、医疗器械广告审批与备案制度。加大对重点媒体的监控力度和虚假广告的检查力度,继续实行违法药品、医疗器械广告公告制度。

三、工作要求

今年食品药品专项整治的工作要求,参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2004年河南省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04〕17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04〕69号)执行。各级人民政府要对本地食品药品安全负总责,有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公安、监察、司法机关和新闻宣传单位要密切配合和支持,并注重发挥消费者协会等中介组织的维权和自律作用以及广大消费者的监督作用,强化社会各方面的责任,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确保专项整治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各省辖市2005年食品药品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要在7月30日前上报省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2006年春节前,省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要组织有关部门分赴各地进行检查,并将各地实施情况上报省政府。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河南省打击传销专项行动方案(豫政办〔2006〕97号)

【发布单位】河南省

【发布文号】豫政办 〔2006〕97号 【发布日期】2006-11-10 【生效日期】2006-11-1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河南省

河南省打击传销专项行动方案

(豫政办 〔2006〕97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河南省打击传销专项行动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十一月十日

河南省打击传销专项行动方案

近一个时期,我省的传销活动有抬头、反弹现象,个别地区活动猖獗,暴力抗法事件时有发生,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而且引发了不少社会治安问题,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禁止传销条例》(国务院令第444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打击传销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6〕60号)要求,省政府决定,从现在起用9个月左右的时间,在全省范围内深入开展打击传销专项行动。

一、工作重点与工作目标

(一)严厉打击、坚决取缔以“拉人头”、团队计酬、收取入门费等方式以及通过互联网、假借直销名义进行的传销活动。

(二)重点惩处以介绍工作、从事经营活动等名义,欺骗他人离开居所地非法聚集并限制人身自由的行为;打着职业介绍、招聘兼职等幌子诱骗学生参加传销的行为;为传销提供条件的行为。

(三)专项整治的重点地区是:郑州、洛阳、开封、安阳、新乡、商丘、漯河、许昌、焦作、南阳。上述各市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打击力度。其他各市要坚持露头就打,巩固打击成果,严防传销渗入扩散。

(四)各级政府要加强对这次专项行动的领导,精心组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重点地区传销活动数量明显减少,反复势头基本得到遏制;其他各市传销活动得到有效控制,经常性、规模化的传销活动基本杜绝;群众识别、防范传销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被骗往异地参与传销的人员明显减少;防范和打击传销活动的长效机制初步建立。

二、主要任务与工作措施

(五)集中力量查处涉及地域广、参与人员多,以及通过互联网传销、利用传销形式非法集资等社会危害严重的重点案件,严惩从事传销活动的单位、组织者和骨干分子,摧毁传销网络。严厉打击暴力抗法以及传销引发的盗窃、抢劫、非法拘禁、杀人等恶性刑事案件。

(六)强化对互联网的监管工作,完善有关规定,坚决取缔为传销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的行为,为打击查处通过互联网传销工作提供信息支持。

(七)强化高校传销防范工作,严防传销活动进入校园。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使广大学生认清传销的违法犯罪性质、欺诈本质和危害,自觉抵制传销。对受骗参与传销的学生要及时做好规劝解救工作。

(八)加强房屋出租的管理,加大对违法出租行为的处罚力度,严禁任何单位或个人为传销行为提供经营场所、培训场所、仓储和人员住宿等条件。

(九)依法规范直销行为,查处违规招募、违规培训、违法计酬等行为,坚决取缔以直销名义从事传销以及直销企业从事传销的行为,严格执行直销企业市场退出制度。

(十)进一步完善打击传销的联合执法机制,加快打击传销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建立传销组织者、策划者及骨干分子档案,探索建立社会查询制度,健全群众投诉、举报及举报奖励制度。大力宣传《禁止传销条例》和《直销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43号),抓好对农民工、在校学生、下岗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防范传销的意识和能力。

三、工作要求与保障措施

(十一)打击传销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要作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点工作和长期任务坚持不懈地抓好。按照国务院提出的“全国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工作格局和“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方针,强化各级政府的责任,落实属地管理原则,实行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要针对传销活动的新特点和突出问题,对专项行动进行全面部署,逐级分解落实具体任务和工作目标,确保抓出成效。

(十二)根据《禁止传销条例》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严厉打击传销规范直销工作的意见》(豫政明电〔2006〕6号)要求,各级政府要建立由有关部门组成的打击传销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协调打击传销工作有关问题。

(十三)这次专项行动以工商、公安部门为主,各有关部门要依据各自职责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密切配合。工商、公安部门要加强对专项行动的指导和督查。公安机关要加大对传销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快侦快破大案要案。通信管理部门要配合有关部门加大对利用互联网传销和为传销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行为的监控和查处力度。人民银行、金融监管部门和各金融机构要依法协助做好对传销组织者或经营者账户查询、暂停结算、资金冻结的落实工作,打击利用传销形式非法集资行为。教育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严防传销活动进入校园。监察部门要依法加强监督,对传销屡禁不止、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地区和单位,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新闻宣传单位要配合做好相关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各地在专项行动中要充分发挥社区管理和居委会、村委会以及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积极开展“无传销社区”、“平安社区”等活动,努力实现查禁传销工作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形成全社会共同防范传销、打击传销的新的工作格局。

(十四)要严格执法责任制,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对领导不力、地方保护、消极应付甚至失职渎职的,要依法依纪追究其领导责任;对监督管理不力、敷衍推诿、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包庇、纵容、支持和参与传销的,要依法依纪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十五)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打击传销专项行动的领导,认真解决专项行动的经费、人员等实际困难和问题,及时完善工作方案。要加强对各级执法人员的培训,提高执法水平。工商、公安部门要积极会同法院和检察机关,共同研究传销犯罪法律适用问题,提高打击成效。

四、工作步骤与时间安排

(十六)专项行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1.动员部署阶段(2006年11月)。各省辖市政府要按照本方案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各省辖市的实施方案要抄送省工商局、公安厅。

2.组织实施阶段(2006年11月―2007年6月)。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专项行动方案和具体实施方案积极开展工作。省工商局、公安厅将对各地开展打击传销活动情况组织重点检查。

3.总结阶段(2007年7月)。各级政府对打击传销情况进行认真总结,由省工商局、公安厅汇总上报省政府批准后通报全省。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河南省全省集中开展火灾隐患普查整治工作方案(豫政办〔2006〕90号)

【发布单位】河南省

【发布文号】豫政办 〔2006〕90号 【发布日期】2006-10-18 【生效日期】2006-10-1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河南省

河南省全省集中开展火灾隐患普查整治工作方案

(豫政办 〔2006〕90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全省集中开展火灾隐患普查整治工作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十月十八日

全省集中开展火灾隐患普查整治工作方案

(二○○六年十月十日)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印发集中开展火灾隐患普查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安委〔2006〕4号)精神,进一步摸清火灾隐患底数,推动火灾隐患整治工作,省政府决定,从2006年10月至2007年3月,在全省范围内集中开展火灾隐患普查整治工作。现制定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全面普查、澄清底数、落实责任、健全机制、消除隐患、稳定火灾形势的总体要求,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一次全面、深入的火灾隐患普查整治活动。通过普查整治,澄清火灾隐患存量,找准问题,综合治理,严厉打击消防违法违章行为,消除一大批火灾隐患,确保火灾隐患不增新量、减少存量,坚决预防和遏制重特大火灾尤其是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发生,保持全省火灾形势持续稳定。

二、组织领导

火灾隐患普查整治工作由省政府统一组织协调,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各省辖市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组织各行业、系统主管部门开展督促检查。各县(市、区)政府要细化方案,制定措施,明确责任,组织各行业、系统主管部门认真实施。无主管部门单位的火灾隐患普查整治工作由所在县(市、区)政府负责。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乡镇居民区和城市社区火灾隐患的普查整治工作。公安消防部门重点加强对辖区内各行业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和设有自动消防设施的非重点单位火灾隐患普查整治工作的督导和核查。

三、普查范围

火灾隐患普查整治的范围是:在我省城乡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生产活动单位和个体工商户。

四、整治重点

按照公安部消防局《关于印发〈重大火灾隐患判定、督办及立销案办法(试行)〉的通知》(公消〔2006〕194号)和公共安全行业标准《消防产品现场检查判定规则》(GA588-2005),重点普查整治以下四类火灾隐患:

(一)设施方面

1.火灾自动报警、自动灭火和防排烟系统等自动消防设施缺损的;

2.擅自挪用、拆除、停用消防设施及器材的;

3.故意毁坏、占用建筑消防设施的;

4.未建立和落实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保养制度的;

5.生产、销售、维修、安装、使用假冒伪劣或不合格消防产品的。

(二)建筑方面

1.建筑未经消防审核、验收,擅自变更消防设计或施工中降低消防技术标准的;

2.锁闭、封堵或占用疏散通道、疏散楼梯或安全出口的;

3.在疏散通道、疏散楼梯、安全出口处设置铁栅栏,在公共区域的外窗及集体住宿房间的外窗安装金属护栏,影响安全疏散和应急救援的;

4.疏散通道、疏散楼梯和安全出口的位置、数量、形式不符合国家工程建筑消防技术标准要求,商住楼营业部分与住宅部分安全出口未分开设置的;

5.防火分区不符合国家工程建筑消防技术标准要求的。

(三)规划方面

1.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后消防规划未作相应调整的;

2.城市建设用地未按照消防规划中消防用地分类要求落实的;

3.城市消防安全布局未按照消防规划调整,规划搬迁的易燃易爆化学危险物品生产、贮存单位未搬迁,规划拆迁或改造的旧城区、棚户区、城中村未按规划期限落实的;

4.城市消防通道未按消防规划及时打通的;

5.城市消防站规划用地未按规划预留的;

6.城市消防规划近期建设计划涉及的消防站建设、消防装备购置、消火栓建设等工作未落实的;

7.城市新建、改建道路或敷设、改造给水管网时未同时建设市政消火栓的。

(四)区域方面

1.在建筑物周围搭建临时建(构)筑物,占用防火间距或消防车通道,影响人员逃生和灭火救援的;

2.集生产、销售、储存、居住为一体的“多合一”建筑群,城镇集经营、住宿为一体的“二合一”商业店铺,城乡结合部的小加工、小炼油、小娱乐、小网吧、小作坊等个体私营单位;

3.商场、市场、公共娱乐等人员密集场所内留宿人员的;

4.城中村、成片毗连市场群存在的耐火等级低、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防火间距、消防车通道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消防水源缺乏等问题;

5.外来务工人员集体住宿场所及出租屋消防安全状况。

五、整治措施

对于普查发现的各类火灾隐患,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认真督促整改。

(一)各行业、系统主管部门检查发现的火灾隐患,能够立即整改的,要督促当场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要督促单位落实整改责任,并于3日内报告当地公安机关,由公安机关依法下达限期整改通知;对确定为重大火灾隐患的,公安机关要及时报请当地政府挂牌督办。(二)各级政府对公安机关报请挂牌督办的重大火灾隐患,要在接报后10日内做出决定;对公安机关依法报请责令停产停业的重大火灾隐患,要在接报后7日内做出决定;对一时难以整改的重大火灾隐患,要明确相关行业、系统主管部门和单位保障消防安全的责任,督促落实保障安全的措施。

(三)对不符合城市消防安全布局的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生产、储存场所等重大火灾危险源,建设规划部门要及时向当地政府报告,限期搬迁;对无法保证消防安全的,要责令停止使用。对火灾隐患严重的“城中村”、易燃建筑密集区,要结合城市建设规划和城镇房屋拆迁计划,优先安排拆迁、改造。

(四)对不具备法律法规、技术规范规定消防安全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工商部门要依法注销注册登记或者吊销营业执照;对未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无照经营行为,依法予以取缔。对决定取缔、关停的单位或场所,公安、消防、安全生产监管、文化、卫生等部门要分别吊销有关证照。

(五)对消防产品的生产、流通、使用领域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公安消防、质量技术监督、工商等部门要依法严肃处理。

(六)对集生产、储存、住宿为一体的“多合一”厂房,要限期搬出住宿人员;对一时难以彻底解决的,要坚持人防、技防相结合,打通疏散通道,安装独立式报警装置。对商场、市场、公共娱乐等人员密集场所内的留宿人员,要立即清理。

(七)对公众聚集场所未经消防安全检查擅自开业,违法使用明火作业,营业期间锁闭安全出口、堵塞消防通道,拒不整改火灾隐患,不履行组织、引导疏散义务等行为,公安、消防部门要从重处罚,坚决依法对有关责任人予以行政拘留。

六、工作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06年10月)

1.安排部署。省政府召开会议对全省火灾隐患普查整治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制订普查整治工作方案,抓好相关工作落实。

2.组织培训。各级公安消防部门要对参加火灾隐患普查整治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明确火灾隐患判定标准和火灾隐患整治要求。

3.宣传发动。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制定宣传报道方案,大力宣传普查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及有关要求。

(二)组织实施阶段(2006年11月至2007年2月)

1.自查整改(2006年11月)。各单位按照公安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的要求,对照火灾隐患普查整治的重点内容进行全面自查。对存在的火灾隐患,能够立即整改的,必须立即整改。需要限期整改的,必须落实整改责任人、整改期限、整改资金和整改措施,并在整改期间采取保障安全的措施;对不能确保消防安全的,危险部位必须停止使用。

2.全面普查(2006年12月至2007年1月)。在各单位自查的基础上,各县(市、区)行业、系统主管部门在辖区内分行业、系统进行全面普查,澄清底数,登记造册,逐一进行检查。对检查发现的每一处火灾隐患,要及时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和责任人,认真督促整改。

3.监督检查(2007年2月)。各省辖市政府组织有关主管部门成立联合检查组,对本辖区火灾隐患普查整治工作情况分行业、系统进行督促检查。对工作不到位、措施不落实的部门和单位,应责令重新进行普查整治。对未整改火灾隐患的单位逐一检查,依法责令整改。对确定为重大火灾隐患的单位,由当地政府实施挂牌督办。

(三)总结验收阶段(2007年3月)

省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各地火灾隐患普查整治工作进行总结验收,对普查整治工作成绩突出的予以表彰,对普查整治工作不力、效果不明显的进行通报批评。

七、工作要求

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这次火灾隐患普查整治工作的重要性,把普查整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与冬季防火工作结合起来,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协作,形成合力,确保普查整治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推动普查整治工作深入开展。发动群众进行举报,设立举报电话、电子信箱,对举报的问题一查到底。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执法行为,对普查整治工作中的失职、渎职问题严肃追究责任。

各单位应认真填写《消防安全自查情况登记表》,于2006年11月底前报县(市、区)行业、系统主管部门,无主管部门的单位报县(市、区)公安、消防部门。各行业、系统主管部门及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填写《火灾隐患普查情况登记表》报县(市、区)政府,各县(市、区)政府对《火灾隐患普查情况登记表》分行业汇总(包括无主管部门单位、乡镇居民区和城镇社区),形成《火灾隐患普查整治情况统计表》报省辖市政府,由省辖市政府逐月汇总后,连同普查整治工作开展情况于每月底报省政府办公厅。为便于火灾隐患普查整治工作的开展,请各省辖市政府明确1名联络员,并于10月25日前将名单报省政府办公厅。联系电话:(0371)65508193(传真)、65907524。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电子政务工作制度(豫政办〔2008〕61号)

【发布单位】河南省

【发布文号】豫政办 〔2008〕61号 【发布日期】2008-07-10 【生效日期】2008-07-1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河南省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电子政务工作制度

(豫政办 〔2008〕61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人民政府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副秘书长工作规则》、《河南省人民政府会议组织工作制度》、《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保密制度》、《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督促检查工作制度》、《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政务信息新闻联络工作制度》、《河南省人民政府值班室工作制度》、《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电子政务工作制度》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及办公厅公文办理流程图》已经省政府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印发。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八年七月十日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电子政务工作制度

一、工作范围

(一)全省政府系统电子政务(政务信息化)的组织、规划、协调和指导。(二)全省政府系统办公业务资源网(省政府专网)和省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应用、管理。(三)省政府办公厅机关办公自动化工作的组织、规划、建设和日常运行的维护保障。(四)其他电子政务工作事项。

二、工作内容

(一)全省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工作。1.根据国务院和国务院办公厅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省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建设的实际情况,由省政府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公室组织起草制订全省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发展规划以及专项任务建设指导意见。2.加强调研和培训。根据工作进展,由电子政务办公室不定期召开协调会、经验交流会,督促推进全省政府系统的电子政务工作。(二)省政府专网和省政府门户网站工作。1.省政府专网和省政府门户网站的网络建设、应用开发、安全保障和运行维护工作。2.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安排组织相关技术交流、研讨、应用推广及培训。(三)机关办公自动化工作。1.省政府办公厅内部办公网的网络建设、应用开发、安全保障、运行维护和网络畅通保障等工作。2.省政府领导、省政府办公厅机关工作人员的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配置、更新维护。3.省政府办公厅机关工作人员电子政务、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普及培训。(四)其他事项的办理。配合完成国务院办公厅部署的和省政府领导交办的有关电子政务建设工作。

三、工作要求

(一)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在省政府秘书长和办公厅分管领导的领导下,电子政务办公室承担电子政务日常工作。电子政务办公室要明确岗位职责,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切实完成电子政务各项工作。(二)建章立制,严格管理。根据上级有关文件规定精神,电子政务办公室制订具体的相关工作制度,如机房管理制度、计算机及网络信息保密制度、计算机及配件维修更新制度等。在日常工作中严格管理,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工作人员照章办事。(三)加强调研,科学决策。电子政务规划、技术方案的制订和有关建设项目的立项实施等,要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涉及相关部门的,应当进行积极的沟通和协商。(四)不断加强计算机网络信息的保密安全工作。要严格按照计算机及网络信息保密安全的有关规定,不断强化保密安全意识,加强保密安全工作。无涉密资质的单位人员不得进入办公厅计算机网络系统,连接内网的计算机不得登陆外网,连接外网的计算机不得处理涉密文件材料,不得利用移动存储介质在内外网之间传输涉密文件材料。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督促检查工作制度(豫政办〔2008〕61号)

【发布单位】河南省

【发布文号】豫政办 〔2008〕61号 【发布日期】2008-07-10 【生效日期】2008-07-1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河南省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督促检查工作制度

(豫政办 〔2008〕61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人民政府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副秘书长工作规则》、《河南省人民政府会议组织工作制度》、《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保密制度》、《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督促检查工作制度》、《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政务信息新闻联络工作制度》、《河南省人民政府值班室工作制度》、《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电子政务工作制度》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及办公厅公文办理流程图》已经省政府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印发。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八年七月十日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督促检查工作制度

一、工作范围

(一)中共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及其办公厅公文明确规定需要报告贯彻落实情况的事项;(二)中共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会议决定需要落实并反馈结果的事项;(三)党和国家领导,国家部委、省委、省政府领导讲话、批示需要查办落实并报告办理结果的事项;(四)党和国家领导,国家部委、省委、省政府领导以其他形式交办的需要查办落实并报告办理结果的事项;(五)全国人大、政协和省人大、政协交省政府办理的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六)其他需要督查落实的事项。

二、工作分工

(一)省政府督查室(督查处)负责办理的事项1.《政府工作报告》涉及的各项工作;2.省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决定事项;3.省长主持召开的省长办公会议、省长议事会议决定的事项;4.省长下基层调研、检查指导工作、现场办公时需督办的事项;5.省长批示给省辖市或省直部门的批示件;6.省政府、省政府办公厅公文版记中注明由督查室督办的公文;7.省政府、省政府办公厅领导批示中明确要求督查室办理的其他事项;8.按照工作职责需督查室办理的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二)各业务处室负责办理的事项1.副省长主持召开的省长办公会议决定的事项;2.省长批转给副省长的批示件;3.副省长下基层调研、检查指导工作、现场办公时需督办的事项;4.副省长批示件;5.省政府、省政府办公厅公文版记中注明由业务处室督办的公文;6.省政府、省政府办公厅领导批示中明确要求业务处室办理的事项;7.按照工作职责需各业务处室办理的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

三、工作程序

(一)对国务院、省政府及其办公厅公文和会议决定事项的督促检查工作程序1.接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公文后,公文拟办意见中明确的分管副秘书长的对口处室即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文件精神的督办处室。秘书处按照公文运转程序,在将省政府领导批示转交督办处室的同时,将复印件抄送督查室备查。督办处室要及时按省政府领导的批示要求将需要督查落实的内容分解立项,明确承办单位和办结时限,提出办理要求,经分管副秘书长审核,报分管副省长或省长同意后,以办公厅名义下发《督查通知》或以其他形式将督查事项及要求交承办单位。2.省政府、省政府办公厅公文下发后,公文版记中注明的督办处室要及时将需要督查落实的内容分解立项,明确承办单位和办结时限,提出办理要求,报分管副秘书长同意后,制发《督查通知》或以其他形式将督查事项及要求交承办单位。3.《政府工作报告》经省人代会审议批准后,督查室要及时将《政府工作报告》涉及的各项工作分解立项,以办公厅名义发文,明确责任单位,提出办理要求。4.省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省长办公会议纪要印发后,督查室和有关业务处室要及时将会议纪要中需要落实的事项分解立项,明确承办单位和办结时限,提出办理要求,制发《督查通知》或以其他形式将督查事项及要求交承办单位。5.承办单位要认真负责地向省政府报告国务院、省政府决策贯彻落实情况。凡公文和会议明确报告时限的,按照要求的内容和时限及时报告;没有明确报告时限的,公文一般要在1个月内办结,会议纪要一般要在正式发文后10日内办结。因特殊情况不能按要求时限报告的,要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适时报告进展情况,待有结果后再续报。6.承办单位应按要求及时、全面、准确地向省政府报告决策落实情况,报告内容包括:本地、本部门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决策的总体部署和安排,抓落实的具体实施办法,落实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况,落实中的成绩和经验、遇到的困难、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建议等。承办单位在反馈决策落实情况时,要讲真话、报实情,提供对国务院和省政府抓决策落实有参考价值的情况和建议。7.有关处室接到承办单位向省政府或省政府办公厅报送的反馈报告后,要及时汇总整理,经分管副秘书长把关,呈送分管副省长或省长阅示。需向国务院或国务院办公厅反馈的,由督办处室根据领导要求,代拟省政府或省政府办公厅的反馈报告,经秘书长或分管副省长、省长审签后上报。(二)对领导讲话、批示和交办事项的督促检查工作程序1.党和国家领导、国家部委主要领导和省委领导的批示件。秘书处收到批示件当天要及时呈报秘书长、省长阅示,省长批示给省辖市或省直部门的,秘书处登记后由督查室负责督办落实;省长批转给副省长的,副省长批示后由其对口业务处室办理,并由业务处将领导批示及办理结果复印件抄送督查室备查。2.省政府领导批示件(含群众致省长的重要信访件的批示件)

省长批示给省辖市或省直部门的,秘书处登记后由督查室负责督办落实;省长批转给副省长的,副省长批示后由其对口业务处室办理,并由业务处将领导批示及办理结果复印件抄送督查室备查。

对群众致省长的一般信访件,由省长秘书交秘书处转省信访局。省信访局每月5日前将上月信访件分类、汇总整理报省长阅示,并按照省长批示做好督促落实,及时反馈办理结果。

副省长的批示件,由副省长秘书交秘书处登记后转对口业务处室办理。3.省长、副省长重要讲话和下基层调研、检查指导工作、现场办公时需督办的事项,由督查室、对口业务处室进行责任分解,明确承办单位。4.接领导批示及交办事项后,有关处室要及时制发《督查通知》或《省政府领导批示督查单》,明确办结时限,提出办理要求,在遵守保密规定的前提下,可通过电话、传真、计算机网络迅速将领导批示及交办事项以《督查通知》等形式交承办单位,必要时可派专人送达。5.各承办单位收到领导批示及交办事项后,要准确把握领导批示精神,指定牵头部门或专人负责,认真办理,按要求及时向省政府或省政府办公厅报送查办结果。党和国家领导、国家部委主要领导和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及交办事项一般应在20日内办结并报送查办结果;领导对交办单位有特殊要求的,要特事特办,及时报告查办结果;确因情况复杂等原因难以在规定时限反馈或办结的,要及时向省政府办公厅报告原因,并在规定的时限内先报告办理进展情况,待办结后再续报查办结果。6.领导批示及交办事项办理完毕后,承办单位要写出办理情况报告,由本级政府或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审签后,以公文上报省政府或省政府办公厅。办理情况报告必须实事求是,事实清楚,结论准确,措施到位,坚决防止推诿扯皮、敷衍塞责、报喜不报忧等问题的发生。具体内容一般应包括承办单位领导对批示件的态度、事件的基本情况、原因分析、主要结果、应总结的经验或汲取的教训、改进措施等。对反映违法违纪的问题,情况属实的,必须有明确的处理意见;需要整改的,必须有具体的整改措施。各承办单位不得将下属单位的反馈报告转报省政府。7.对承办单位的报告,不经有关处室把关不能随意分送省领导。各督办处室要按照工作职责权限,严格把关,对行文不符合要求的,要坚决退回重报;发现办理结果有事实不清、结论不准确、对有关责任人处理不到位、没有整改措施或整改措施不具体的,报请分管领导同意后,退回承办单位,限期重报。8.对符合要求的查办报告,各督办处室要逐项登记、立档建卡,及时将承办单位的报告呈送作出批示或交办事项的省政府领导。根据省政府领导要求,对省内督查件在适当范围内通报。对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秘函”形式转来的国务院领导批示件,国务院办公厅要求1个月内反馈办理结果,可由督办处室依据承办单位的反馈报告,草拟省政府的反馈报告(反馈报告分进展情况报告和查办结果报告两种),经省政府主要领导审签后上报国务院(一般不直接报送国务院领导本人),并附国务院领导批示复印件。对国务院办公厅以“国秘复印件”形式转来的国务院领导批示件,国务院办公厅要求“仅需地方或部门的负责同志阅知”,如无特殊要求,仅将承办单位的查办结果向省长报告,由省政府办公厅督办处室存档备查,不再向国务院或国务院办公厅报告。对国家信访局转来的国务院领导批示件,属于国家信访局转来的,以省政府公文上报;属于国家信访局下属司局转来的,以省政府办公厅公文上报。对其他党和国家领导的批示件和国家部委交办的查办件,可按来文要求反馈办理结果。

省政府领导批示件的办理情况,实行“一月一汇总”反馈制度。省长批示件办理情况由督查室负责汇总,每月以《督查情况专报》的形式印发;省长批示给副省长、由副省长对口处负责承办的批示件,承办处要于每月5日前将办理情况以文字形式送督查室,由督查室负责汇总。副省长批示件办理情况由副省长对口处负责汇总,于每月5日前将副省长上月批示件的办理情况汇总报分管副省长。每季度第一个月5日前,由对口处将上季度副省长批示件办理情况送督查室,由督查室汇总后以《督查情况专报》的形式印发。(三)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办理的督促检查工作程序1.全国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交省政府后,由督查室提出拟办意见,经分管副秘书长审核、秘书长同意后,按工作职责交各业务处室办理。2.省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交省政府后,由督查室按副省长分工,将建议提案复印送各位副省长。根据“两会”的批办意见,分别交省辖市政府和省直单位办理;属办公厅办理的,按工作职责交各业务处室办理。

四、工作要求

(一)实行督查工作领导责任制。秘书长对办公厅的督促检查工作负总责,副秘书长对职责范围内的督促检查事项负责;各处室处长(主任)作为本处室督促检查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依据本制度的要求,制定本处室的督促检查工作制度,认真负责地完成各项督促检查任务。各处室要主动沟通情况,密切配合,形成督查工作合力。

(二)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督促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工作部署的落实,要从实际出发,讲究实际效果,切忌搞形式主义;查处问题要以事实为依据,以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准绳;查处结果要客观全面,力戒绕开矛盾,掩盖问题,避重就轻。反映情况应客观全面,秉公直言,不枉不纵。

(三)实行督查通报制度。省政府办公厅不定期以《河南政务督查》、《政府工作快报》或其他形式,对各地、各部门抓决策落实及办理领导批示件的情况进行通报。每年对各地、各部门督促检查工作情况进行通报。对领导重视、督促检查工作成绩突出的地方和部门予以通报表扬;对领导不重视,反馈不及时、办理结果质量差的地方和部门予以通报批评;对因办理工作不力或弄虚作假,造成严重后果和恶劣影响的,要追究有关单位及其负责人的责任。

(四)实行督查工作定期总结表彰制度。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要求,省政府办公厅于每季度末向国务院办公厅报告国务院领导批示件的办理情况。各省辖市和省直各部门要在每季度末向省政府办公厅报告督查工作情况,内容包括办理督查件的数量、查办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等。

省政府督查室对各省辖市政府督查室和省政府各部门办公室分别进行评比。每年年初对上一督查工作情况进行评比,依据评分情况,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次,并在全省政府系统通报评比结果。省政府办公厅会同有关部门对评比对象每3年表彰一次,对优秀督查工作单位授予先进集体称号,对督查工作先进个人给予表彰。

对有关单位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工作,督查室每年年终进行考核。省政府办公厅会同省人大常委会和省政协有关部门,依据考核评分情况,共同审核评定优、良、中、差单位,每年通报联评结果,对优秀承办单位给予表扬,对差的进行批评。对优秀的承办单位每3年正式表彰一次,其间两次考核为优秀的(其中含末年)将受到表彰。对先进承办工作者的评定和表彰工作,每3年进行一次。

(五)充分发挥督查工作部门的作用。要让督促检查人员充分了解政府决策意图、工作思路和部署,授予必要的组织协调、情况通报、处理问题等督促检查方面的权力。督促检查人员可列席同级政府或部门的有关会议,阅读有关文件和资料,跟随领导下基层调查研究、检查工作。

(六)重视督查队伍建设,积极改善督查工作条件。要进一步健全督促检查机构,加强督促检查力量,抽调责任心强、政策水平高、年富力强的同志充实到督查队伍中来。通过开展理论研讨、业务培训和督查调研等,提高督查队伍的业务水平。加强办公自动化建设,积极改善督查部门的办公条件。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2005年河南省食品药品专项整治工作意见(豫政办〔2005〕58号)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5年河南省食品药品专项整治工作意见(豫政办〔2005〕58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