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关于公有住房案件纠纷法律适用问题的调查研究范文

时间:2019-05-14 09:06: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调查研究】关于公有住房案件纠纷法律适用问题的调查研究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调查研究】关于公有住房案件纠纷法律适用问题的调查研究范文》。

第一篇:【调查研究】关于公有住房案件纠纷法律适用问题的调查研究范文

【调查研究】关于公有住房案件纠纷法律适用问题的调查研

一、审理涉本区公有住房民事诉讼案件纠纷基本情况

自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对五年期间我院受理的300件公有住房纠纷案件统计分析发现,公有住房纠纷案件主要集中在公房租赁合同及效力认定、公房承租权、公房使用权、相邻关系、居住权补偿、公房拆迁补偿款等领域,其中公房租赁合同纠纷案件所占比例最高,占75%,公房居住使用权、居住使用权补偿等案件占15%,相邻关系、排除妨害及物权保护等案件占10%,通过对上述案件类型分析,主要存在如下突出特点:

(一)公有住房纠纷案件具有较强历史和政策性

与普通商品住房纠纷案件比较而言,公有住房案件纠纷的标的物是公有住宅,公有住宅具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福利分房性质,公有住房租赁、使用、流转过程中引发的纠纷处理带有很强政策性。就不同区域、性质公房租赁关系而言,不同地区政策规定亦不相同,承租人资格、租赁期限、权利义务等内容均由政府相关部门统一制定,行政管理色彩浓厚。部分公房涉及企业改制、破产重组、人员安置等特定阶段历史遗留问题,时间跨度长,权责不明,法律关系复杂。不同区县对公房的管理政策差异,导致不同辖区法院在不同时期对类似案件裁判尺度不一。

(二)公有住房案件纠纷类型主要集中租赁合同领域 调研发现,因公有住房租赁问题引发的案件纠纷占75%以上,这类案件主要涉及公房租赁合同双方就租赁合同约定权利义务的履行如房屋保护、维修、租金交纳、承租人变更等问题,这类案件纠纷与普通租赁合同纠纷处理基本没有异议。实践中公房管理单位多以承租人拖欠租金、私自改建、拆改房屋结构或租赁合同期满为由,要求解除租赁合同、腾退房屋或支付租金。值得注意的是,对涉及公房租赁合同解除和承租人腾退房屋问题争议较大,尚无定论。公有住宅租赁合同履行过程中,原承租人死亡或承租人变更后,利害关系人多以民事案由诉至法院要求重新缔结租赁合同案件值得关注。

(三)公房承租人与共同使用人纠纷案件上升趋势明显 由于法律、法规对共同居住人和居住使用权等未明确规定,公有住房承租人与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就公房使用权益纠纷频发。主要表现为,家庭成员或共同居住人员以对承租公房享有使用权起诉确认使用权;公房承租人将公房擅自处分转让或公房被拆迁征收补偿,共同居住人员以使用权益受到侵害主张损害赔偿或补偿;公房承租期间,原承租人死亡后,共同居住人员均以享有使用权争夺公房承租权。两年来,我院受理家庭成员或共同居住人员与承租人之间就公房承租权变更、承租权确认、使用权益损害补偿等新类型案件较为明显增多,2014年受理15件,2015年受理该类型案件数达20件。

(四)涉公有住房案件纠纷矛盾积怨较深化解难度较大 由于公有住房取得和使用成本相对较低,近年来随着房屋市场价格和租金价格连年走高,受巨额经济利益驱使,利害关系人就公有住房利益争夺亦日趋激烈。近亲属之间就房屋腾退、承租权变更、使用权补偿等矛盾抗情绪强烈,积怨较深,不接受调解。这类案件多涉及公房管理单位和产权单位利益,而有的公房管理单位多不愿卷入当事人之间的纷争,有的基于案件性质不属于民事案件受理范围,造成无法或不适宜调解;当事人将积怨情绪往往转化为对法院裁判不满,引发涉诉信访或者缠诉闹访。

二、审理涉公有住房纠纷案件中发现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由于公房管理和流转相关法律规定不完善,效力层级低,公房使用、流转过程中管理疏忽和操作失范,相关诉讼纠纷案件频发。通过对涉公有住房纠纷案件审理我们发现,公有住房在经营管理和使用中存在如下突出问题:(一)公房管理单位存在管理漏洞和疏忽,违章建设和私搭乱建现象较为普遍

随着城市建设改造力度不断加大,由于历史遗留等问题,个别公房管理单位和产权单位管理职责界限划分不清,一些公房处于“失控”状态。受当时客观条件和技术水平限制,部分公房年代久远,房屋和配套设施、设备老化,可能存在居住安全隐患,需要较高维护维修成本,管理单位由于维修资金匮乏,无力或疏于维护和修缮。承租人为提高对公房使用收益效率,多将公房改造用于出租经营使用。个别公房管理单位缺乏对公房使用状况跟踪,对自建、扩建行为管理疏忽,承租人擅自拆改公房结构、改变住宅用途,随意私搭乱建现象较为普遍。

(二)公房管理和流转制度失范,承租人和所有人及共同居住人员之间权利冲突纠纷频发

公房产权单位多采用委托授权物业公司或房屋经营管理单位集中管理经营方式。案件审理中发现,个别公房产权和管理单位对分配的公房不掌握实际情况,不了解历史政策,未妥善保管房屋权属、变更登记等房屋档案材料,有的甚至不能确定产权单位;个别公房管理单位对公房承租人变更程序缺乏严谨性和规范性,将公房出租给不同承租人,将不具备承租身份人员变更为承租人;有的公房管理管理单位对承租人变更不表态,致使纠纷不能及时妥善解决,纷纷涌入法院;个别管理单位利用优势地位,通过签订短期租赁合同等方式变相侵害承租人合法权益。

(三)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公房使用权案件纠纷裁判面临法律适用难题 公房使用权作为我国特色计划经济体制产物,国内外无立法先例可循。现实中公房使用权和居住权纠纷常见,但物权法对公房居住权和使用权并未涉及。北京市高院《关于因直管公房租赁引发纠纷的受理问题的意见》(简称北京高院意见)虽以概括列举方式规定了直管公房受理相关问题,但无法涵盖司法实践中纷繁复杂个案情况;由于《北京高院意见》未涉及单位自管公房处理问题,实践中对涉及自管公房案件纠纷处理面临法律适用难题。由于法律、法规对公房租赁合同性质、公房使用权及补偿标准问题等未有明确规定,加之涉公房纠纷案件历史政策性强,实践中裁判如何选择适用法律存在较大争议。对公房使用权价值补偿问题,实践中有的鉴定机构采取同位置、地段面积房屋二十年租金标准计算使用权补偿价值;有的采取同地段、同面积和同户型商品房价格评估房屋使用权补偿价值。法律规则缺位,法官如何选择和裁判,成为困扰公房案件纠纷解决的难点题。

(四)对公有住房类型和承租权性质不同认定,导致涉公房纠纷案件同案不同判问题

公有住宅主要包括区县房管中心统一管理的直管公房和单位管理的自管公房。一些当事人不能提供公房租赁合同和公房档案资料,在未能有效区分公房类型和公房承租权性质基础上,将有关纠纷一并诉至法院解决,往往事与愿违。公房性质不同,实践中针对不同性质和类型公房所引发诉讼纠纷,作为民事案件还是行政案件受理备受争议。司法实践中,当事人往往将公房承租权确认、承租人变更等作为民事案诉至法院处理,有的判决认为不属于民事案件受案范围进而裁定驳回了起诉;有的作为行政诉讼案件处理;还有的认为这类案件属于企业内部分调房纠纷,应裁定不予受理。对公房租赁合同是民事合同抑或行政合同争议以及对公房承租权利性质不同认定,导致审判实践中依照民事诉讼程序还是依照行政诉讼程序处理和解决的争议。因此,对公房租赁合同和公房承租权性质认定,成为妥善化解公房案件纠纷首要解决的问题,避免因认识不一造成“同案不同判”现象。

三、审理涉有住房纠纷案件中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一)关于公房租赁合同和公房承租权的权利性质认定问题 实践中,对公房租赁合同及公房承租权性质不同认定,涉及到相关诉讼纠纷是按照民事法律关系还是行政法律关系处理,由此,可能导致案件不同的裁判结果。

1、公房租赁同是具有行政管理性质的权利凭证

法学理论和司法实务界倾向性观点认为,公房租赁合本质上并非民事合同,而是公房管理单位为实施管理需要签订的具有强烈行政管理色彩的权利凭证。公有住房一经分配并签订租赁合同,使用权便归于承租人,其核心法律意义在于明确公房管理(产权)单位和使用人之间对公房维护、管理、运营成本负担等权利义务关系,公示公房使用权人和使用权标的,虽名为公房租赁合同,实则为权利凭证。公房租赁合同发生于具有行政管理关系特定主体之间,内容多采用格式,具有不可议定性,且没有固定使用期限;使用权期限一般及于公房的全部使用寿命;在变更承租人时,公房管理单位有审核决定管理权。为保证公房正常运营,公房管理单位负有实施维护管理职责,公房福利性特点决定使用权人必须承担公房低成本运营所产生的费用。

2、公房承租权是具有用益物权性质的财产权

理论和实务界对公房承租权是特殊债权还是用益物权虽存在争论,但两者都认为公有住房使用权实质上具有用益物权性质,是一种具有财产价值的财产权。审判实务中,法院一般从用益物权的角度裁判相关纠纷。公房使用权作为财产权,是一种用益物权,产生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住房福利制度,是公房使用权人依法对分配的公房享有的独立且排他性占有、使用、收益权,自公房租赁合同生效时设立。公房使用权具有永续性,不受期限限制,公房管理部门非因法定事由不得终止;具有高度的价值性,租金远低于市场租金水平;公房使用权取得需要支付对价,征收时可以获得补偿;可以转化为所有权,使用权人可以根据房改政策购买取得所有权;使用权人可以出租、转让等有限处分方式收益。

(二)关于公房租赁合同案件纠纷法律适用问题

通过对五年来审理的涉公房纠纷案件调研,我们发现,目前公房民事案件纠纷主要依据物权法、合同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处理。而北京法院审理公房租赁合同纠纷案件的主要依据就是《北京市高院关于因直管公房租赁引发纠纷的受理问题的意见》(简称北京高院意见)。司法实践中,审理公房租赁合同案件纠纷难点主要是对属于人民法院案件受案范围确定,对此该类民事纠纷案件是严格依照合同法等相关规定处理,还是重点依据公房管理政策等因素处理。

1、根据当事人法律主体地位是否平等及争议法律关系性质决定案件裁判处理的方式

判断纠纷是否属于民事诉讼范围:一是当事人法律主体地位是否平等;二是争议实质内容是否是基于人身和财产关系产生的民事权益纠纷。平等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人身和财产关系性质的民事权益争议,属于民事诉讼案件受案范围。根据《北京市高院意见》规定,公房租赁合同双方当事人就公房维护、修缮、租金交纳等基于平等地位履行租赁合同权利义务引发的纠纷及其他平等主体之间就公房租赁、借用、物权保护、相邻关系、换房等引发的纠纷,应作为民事案件受理。凡具有行政管理性质或双方法律地位不平等,不属于履行公房租赁合同权利义务过程中发生的争议,不应按照平等主体间的民事案件进行审理。

(1)对直管公房承租权变更和租赁合同效力争议案件处理 第一,利害关系人直接确认或变更直管公房承租权的,法院不予受理。当事人直接起诉公房承租人或直管公房管理单位确认公房承租权或变更公房承租人,因承租权资格由政府公房管理部门或直管公房经营管理单位依据管理职权审查和决定,承租人资格审查行为具有行政管理性质,双方法律地位不平等,此类不属于法院民事诉讼案件受理范围,应当裁定不予受理或者裁定驳回起诉。

第二,直管公房原承租人死亡后,共同居住家庭成员或继承人请求确认承租权或变更承租人,不属民事诉讼受案范围。公房原承租人外迁或死亡后,共同居住家庭成员或继承人往往把公房承租权作为遗产范围请求一并分割。公房原承租人死亡后,家庭成员或继承人就公房承租权变更争议,实际涉及承租人主体资格审查和认定问题,法院不应越权代行公房管理单位的职权而强制缔约,故此类争议不宜在析产继承中一并解决。利害关系人对公房产权人或管理人变更承租人或拒绝变更承租人行为不服的,可另行通过行政诉讼途径解决。

第三,直管公房管理单位新签订租赁合同,利害关系人起诉确认公房租赁合同无效,亦不属民事案件诉讼受案范围。通常,平等民事主体签订民事协议效力确认案件属民事诉讼案件受案范围。公房原承租人死亡后,近亲属或利害关系人往往对公房管理机构新确定承租人资格提出异议,要求确认新签订的租赁合同无效,变更自己或其他亲属为新承租人。但是,对公房管理机构与新承租人所签订租赁合同效力认定,涉及公房管理单位对新承租人承租资格、承租人变更是否按照法定程序等事项审查,其争议实质仍是对公房管理机构依职权确认新承租人具体行政行为效力确认。故根据《北京市高院意见》规定,此类案件不宜作为民事案件处理。第四,公房原承租人死亡后,继承人要求确认居住权的处理。公房原承租人死亡后,公房管理部门尚未确定新承租人,原承租人子女就房屋使用权发生争议,部分子女请求确认居住权为由到法院起诉。承租人的是否有居住权往往取决于是否具备公房承租资格。原承租人子女是否能具备公房承租资格应由公房管理部门依据相关行政规定进行审查并予以确认。在公房管理部门未对此做出确认之前,原承租人子女要求确认其对公房享有居住权的,法院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应裁定驳回起诉,告知向公房管理部门申请解决。

(4)关于自管公房承租权变更和租赁合同效力确认纠纷处理

第一,单位内部建房、分调房等引起占房、腾房等纠纷,不属于人民法院主管范围。自管公房作为单位分配给内部职工的福利,单位与员工之间多存在密切隶属关系,单位根据其制定的内部政策和规章制度调整、分配自有产权的公房,对此司法权不宜介入和干预。对单位员工不服自管公房管理单位变更承租人或收回公房承租权的争议,人民法院不予受理。非本单位职工基于和自管公房单位职工之间基于特定身份关系如婚姻配偶、继承等身份取得自管公房承租使用权的,应视为因单位内部建房、分调房引起的纠纷,亦应排除在人民法院的主管范围。

第二,单位职工或者非单位职工与自管公房管理单位基于平等地位履行公房租赁合同权利义务民事权益纠纷,属于民事案件受案范围。双方基于平等地位签订和履行租赁合同约定的权利和义务,不存在人身隶属和管理关系,在履行租赁合同权利义务过程中产生的争议,应当作为民事案件处理。如根据房改政策,单位职工与自管公房单位就承租公房通过签订买卖合同形成房屋买卖关系应构成合同法调整的对象。第三,关于自管公房承租权变更和租赁合同效力争议处理。《北京市高院意见》对自管公房承租权变更及合同效力争议解决方式未作出明确规定。但是,实践中公房承租人承租资格认定应以政府部门发布的法规、政策为准,自管公房单位依据单位内部政策和内部规定确定新的承租人,当事人是否具备承租资格均属于公房管理机构依职权认定范畴。故对自管公房承租人变更及租赁合同效力认定问题,法院对此类争议亦不应受理。

2、综合物权法、合同法等法律规定并结合公房管理政策等历史因素,妥善处理涉公房民事纠纷案件

对于当事人基于平等地位在履行租赁合同约定的租金交付、房屋保护、维修等争议以及与他平等主体之间因公房租赁、借用、物权保护、相邻关系、换房等引发的纠纷,应依据合同法、物权法等相关规定处理。但是,对涉及公房租赁合同解除、承租人腾退房屋等纠纷处理,应当综合考虑公房福利政策、分配来源、承租使用期限、判令解除合同后果、承租人收入状况及是否具备腾退条件等因素,除公房标的物灭失、承租人构成违法犯罪活动等严重根本违约行为外,对公房租赁合同解除主张应持慎重态度,避免机械裁判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对公房管理地位利用其优势地位变相缩短租赁期限以及公房来源于拆迁安置或企业破产、改制中对职工安置等情形的,要注重对承租人合法权益的维护。

(三)关于公房承租人与所有人权利冲突解决问题 第一,公房使用权人可依据物权法规定行使所有权者的权利。公房承租权作为具有用益物权性质的财产权,符合物权法中用益物权的法律特征,虽物权法并未对此明确规定,但对公房使用权及相关纠纷的处理,可参照物权法相关规定。公房使用权人对依法取得的公有住宅房屋享有占有、支配、使用、收益和有限处分并排除他人的侵害和妨害。因此,公房使用权受到侵害时,公房使用权人可直接行使所有者的权利,可以主张损害赔偿或排除妨害。在所有权人或管理单位不履行房屋维修、维护义务或在行使所有权、管理权过程中对公房使用权构成妨害的,承租人可以基于租赁合同约定请求所有权人、管理单位承担违约责任或排除妨害、损害赔偿。第二,公房使用人享有的居住权不得对抗善意购买并取得所有权的买受人。承租人根据房改政策取得房屋所有权后,未经其他共同居住人员同意,擅自将房屋转让出售侵害共同居住人利益现象时有发生。出卖人与买受人恶意串通,以侵害居住人利益为目的,该行为因违反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应属无效。法院生效法律文书已确认居住人对特定公房享有居住权,原公房所有权人将该房屋有偿转让的,则居住人对房屋享有居住权不受影响,居住权人可依据法院生效裁判确认的居住权对抗新房屋所有权人交付房屋的诉讼请求;当事人享有的公房居住使用权未经法院生效裁判确认,原房屋所有权人转让房屋所有权的,购买人在签订合同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公房存在使用权负担的,应视为其同意继承房屋所存在的权利负担。买受人签订合同时尽到普通买受人合理审查义务,不知道或不应当知道公房存在居住权权利负担的,则享有居住权的权利人不得再对该房屋享有居住权。居住权利人就其居住权益受到的损失,可另行主张损害赔偿的权利。

(四)关于公房承租人和共同居住人权利冲突解决

1、公房使用权主体和承租人主体不一致时权属争议处理 公房使用权人一般由住房福利政策决定,承租人及承租人变更根据公房管理的规定确定。实践中,由于公房使用权人主体的复杂性和承租人主体单一性,往往在公房使用权取得时,出现公房使用权人与承租人不符的情况。故公房租赁合同作为使用权益公示手段,形式上仅具有权利主体推定效力。在公房使用权人与承租人不一致,登记权利人与实际权利主体不符情况下,在相关争议处理时,应结合《物权法》、《婚姻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等规定以公房实际权利状态为依据,从福利分房原始取得该公房使用权开始,寻找并确定纠纷发生时权属或占有使用状态,从而作为权属确认分割及相关纠纷裁判的依据。

第一,夫妻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取得公房承租权的,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基于特定身份享有共同居住使用权。一般情况下,公有住房分配以承租人家庭居住需要为目的,公房同住人与承租人之间多为夫妻、父母、子女等直系亲属关系,由承租人代表整个家庭提出申请,相关部门要综合考虑申请人年龄、职级、家庭人口、住房情况等分配公房。夫妻一方名义申请分配的公房,应视为另一方当然享有的福利,申请人和其家庭成员对公房均享有使用和居住的权利。在夫妻离婚时,应对同享有使用权的公房按分割专用面积比例按份对整套单元房享有使用权,一方取得公房使用权的,应对另一方给予相应补偿。

第二,公房原承租人死亡后,继承人可依据《婚姻法》、《继承法》规定对公房使用权协商处理。如上所述,公房原承租人死亡后,继承人对公房租赁合同变更等争议不属于民事案件受理范围。但是,公房使用权作为一种财产权益,根据《继承法》规定,被继承人死亡后,遗产分割前处于继承人对公房使用权益处于共有状态,继承人作为公房使用权协商处理。继承人就变更承租人达成协议行为应当视为共有人行使共有权的结果,但不能得出公房使用权一并发生变更的结论,变更承租人是共有权人行使共有权的行为,而变更公房使用权人是共有权人处分共有权的行为,二者是不同层面问题,不能划等号。因此,公房承租人变更后,继承人可以对公房使用权益进行析产分割。

2、关于对公房承租人与共同居住人员居住权争议处理 公房居住权人的权利主要包括:一是对房屋的占有、使用权,居住权人有权和家庭成员共同占有、使住房及房屋的附属物;二是物权请求权,任何人包括房屋所有权人不得限制或妨害居住权人行使权利,在受到妨害或有妨害之虞时,居住权人可以行使物权请求权,请求停止侵害、消除妨碍;三是请求补偿权,居住权人对房屋占有、使用权益不能获得行使时,有权要求居住权义务人给予经济补偿。

第一,居住期间共同居住人员请求确认居住权的处理。现实中,单位福利性分房和拆迁安置取得的公有住房,在公房分配或安置时多会使用或考虑共同居住家庭成员工龄、户籍、在册人口、面积等因素。从司法实践来看,只要其他家庭成员作为分配、安置人口并享受公房面积、价格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一般均会支持其享有居住权主张。对于共同居住人员确认居住使用权的主张,应当区分不同情形处理。如共同居住使用权人有其他住房,公房承租人与共同使用权人不适宜共同居住的,应在确认共同居住人享有公房居住权的同时,驳回腾退房屋等诉求,另向其释明选择折价补偿的救济方式。对于与承租人未形成长期居住事实,不存在任何身份关系,户口仅为空挂户,对公房来源、分配取得不享有任何权利的人或者因居住权利人被另行安置、放弃居住权利等居住权已灭失等情形,不宜再支持其确认居住权的主张。第二,对共同居住使用人居住权侵害补偿济问题。居住权作为一种权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经济价值。在公房居住权人不能行使对特定公房占有、使用权时,如何确定经济补偿数额,实践中存在不同处理方式。对此,我们认为,应根据居住权不同类型区分处理,对拆迁安置的公房,重点考察居住权人依据拆迁安置政策对房屋所有权取得的贡献比例、份额,如户籍、折算成本价购房而积、成本价与标准价的差额等因素;对单位分配给家庭福利性质的公房,重点考察房屋来源、居住权利人所享有优惠政策(如面积、价格)在实际购房时所占比例份额、起诉时当地同类房屋市场价值、居住权人与所有权人之间关系、经济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对一定期限内使用权收益补偿标准,可参照另行解决居住权人一定期限内对同地段、同面积、同户型租金收益或损失成本等因素予以确定。

第二篇:关于校园环境问题调查研究

关于校园环境问题调查研究

在世界各地有着各种各样的校园景物,也有着不同的校园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怎样来保持现在的环境卫生或怎样来改善这些环境问题呢?对此我们有很多的意见,有的说:“要保持好校园环境。”有的说:“要植树种草,让校园空气更清新”还有的说:“要每周进行大扫除,扫除过后学生要自主的保持好清洁的校园。”

校园环境的好坏,对学生的校园生活有影响吗?

有的说:“有,但就是保持不好校园的环境。”有的说:“长期生活在污浊的环境下,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还有的说:“环境太差让学生无法正常的学习,经常注意力不集中。”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组确立以‘关于校园环境问卷调查’为主题的研究,是为了让校园环境变得更美好。使学生对校园环境有更新的认识。希望呼吁所有同学保护校园环境,保护校园环境是我们每个学生都有的责任和义务。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建美好校园。

通过研究我们了解了校园环境的特点与不足,还有校园环境的好与坏对学生是否有影响。本次活动内容为探究校园环境是否需要保护,怎样使校园环境更美好,该怎样保护校园环境,校园环境的好与坏对学生是否有影响等。本次活动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法,本组的小组成员分工如下:黄美容、刘玉查找资料;曾睿丽撰写人员;廖慧君、张梦娟、邓帅问卷调查。

为了让校园环境变得更加美好,使同学们对校园环境有更深的认识,在此,呼吁所有同学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此次问卷调查我们工 1

走访了3所学校。冷市中学、大桥中学、杨林中学。参与此次调查的共有160人。以下是我们的调查结果:

1.160人都认为学校环境需要保护

2.怎样使学校环境变得更美好?从调查中我们知道,认为建设校园环境和保护校园环境的有5人、占 3.125%。热为在校园需要多植树种草的有10人,占6.25%。认为需要爱护校园的人共12人,占

7.5%。认为值日生要认真打扫,且不放过一点垃圾灰尘的有3人。占

1.875%。认为要美化校园环境多植树种草,建立标志性建筑,少在校园中到垃圾、减少校园污水废物的排放、减少废气排放的有1人,占0.625%。认为不乱扔垃圾的有83人。占51.875%。认为校园环境需要每个人的爱护和维持的有2人,占1.25%。认为不随地吐痰,多植树种草绿化环境,垃圾分类处理的有2人,占1.25%。认为人人要有保护环境的心理的有4人,占2.5%.认为要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有3人,占1.875%.认为学校要加强文化建设,师生人人保护环境的有1人,占0.625%.认为建设绿化带保护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有1人,占0.625%。认为有加强学生对保护校园环境的意识,进行关于学校环境专题讲座的有1人,占0.625%。认为同学们应自觉保护环境学校应颁发相关规定禁止污染环境,老师应教导学生保护环境的有2人,占1.25%。认为每个人(包括老师)都应该爱护校园环境,注意自己的行为,不做有背于环境的事有1人,占0.625%。认为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餐具的共有3人,占1.875%。认为学生的素质要提高的有1人,占0.625%.认为在人多的地方设垃圾箱,同学之间要相互监督要让同学们自主保

护校园环境的有2人,占1.25%。

3.认为该怎样保护校园环境?从调查中我们知道不乱丢垃圾的有50人,占31.25%。不知道的,有12人占7.5%。不破坏公物设施的有6人,占3.75%、随手拾起看到的垃圾有9人,占5.625%。爱护保护环境的有8人,占8%。不乱扔垃圾有6人,占3.75%。加入班级评比条例的有6人,占3.75%。经常打扫卫生有10人,占6.25%。爱护校园工具有6人,占3.75%。还有1人选择请2个保安。人人要记住校园环境的美就是自己的美。做到从小事做起的有6人,占3.75%。吧垃圾集中在一个地方,有6 人占3.75%。建议学校多设垃圾桶的有6人,占3.75%。竖立广告牌的有8人,占5%。

4.学校的好与坏对学生的有影响吗?从调查中我们知道,学校环境不好会让我们没办法好好学习,对我们健康也有影响有3人,占

1.875%。如果环境好,那我们的学习心情也会改善。如果环境差那就会使我们的心情受影响的有3人,占1.875%。如果环境好,会使我们的心情变得愉快起来的有5人,占3.125%。学校环境好,心情就好,学习起来就容易。学校环境差心情复杂学习起来就困难的有40人,占25%。分为两方面、好:可以让我们充满精神,坏:使我们感到厌烦的有62人,占38.75%。学校的环境好可以使我们心情舒畅,学校环境差会使我们良好的心情遭到破坏的有32人,占20%。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无法好好学习,没有好的环境,我们就不能快乐生活的有2人,占1.25%。使我们的心情非常忧郁无法安心学习有7人,占4.375%。在考试时会让人心烦意乱,在吃饭时会让

我们有种想呕吐的有1人,占0.625%。

5.如果是你,你认为应该怎样保护校园环境?从调查中我们知道,自己要做到不乱丢垃圾不随地吐痰的有52人,占32.5%.对环境卫生要很好的保持清洁的有1人,占0.625%。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有20人,占12.5%.制定校规宣传环保的有15人,占9.375%.及时清扫的有30人,占18.75%。了解环境的重要性的有3 人,占1.875%。告诉同学们,如果乱丢垃圾,30年后我们的地球会变成什么样的有1人,占0.625%.多植树的有2人,占1.25%。不使用一次性生活物品的有15人,占9.375%。老师加强管理有10人,占6.25%垃圾分类有7人,占4.375%。抓乱丢垃圾的有8人,占5%多建垃圾箱的5人,占3.125%。

6.你认为你所在的校园环境怎么样?从调查中我们知道,认为好不过还需努力保护环境的有40人,占25%。认为一般,同学们的环保意识低,学校煮饭烧的煤生出的烟,总会发出刺鼻气味还有同学到处乱丢垃圾的有90人,占56.25%。认为差,同学们乱丢垃圾、不保护环境周围污染严重的有30人,占18.75%。

我们通过调查实践,基本掌握学生对校园环境的看法和对校园环境的满意程度,同时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学会了统计数据,并通过这些数据让我们了解学生对校园环境提的意见。也让我们懂得要完成本次任务必须要有小组长的明确分工,还要组员的积极配合。在全组人员的努力下,我们完成了这次任务,学生在回答问卷上第2小题时,有51.875%的学生认为不乱丢垃圾。第3题有31.25%的学生认为不丢

垃圾。第四小题有38.75%的学生认为好可以让我们充满精神,坏、使我们感到厌烦。第五题有32.5%的学生认为不乱丢垃圾、不随地吐痰。第六小题有56.25%的学生认为一般。在这次活动后,我们也发现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但还有很多的方面存在不足,需要加强锻炼。

我们在调查研究中认识到了其他学校的校园环境,所以本组对本校校园环境提以下几点意见:

1.认为垃圾可以分类倒入垃圾池,像塑料瓶我们可以回收起来做 一些小玩意,也可以卖掉等。

2.我校的绿化带比较少,希望学校可以增加一些绿化带,让校园 空气变得更清新。

3.在保护校园环境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护好自然环境。

4.学校的垃圾桶数量并不多,扔垃圾很不方便。

5.组织校园环境保护小组,严抓乱丢垃圾的人。

从我们所调查的问卷中可以看出,我们所调查的学校的校园环境大多数同学都认为一般。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所反映的校园环境还需要改进。学生所处的校园环境太差的话会影响到身体健康,还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心情。良好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完成好本次活动我们选用了问卷调查法,在调查后,社会对本次活动的反映良好,同时还有许多老师向我们提建议说:“像这种类型的活动应多开展,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而且还能提高

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本次活动,我们小组成员反映出了3个问题。

1、校园环境越来越好,但为什么乱扔垃圾的人在一些使用中却只增不减?

2、各学校对于我们所提出来的环境保护意见是否重视?

3、我们该如何加大宣传校园环境的保护问题?

这次研究性调查活动让我们初步学会了确立主题,设计问题调 查,撰写研究报告。通过调查活动,我们锻炼了自己的交际能力,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让我们学会了总结,归纳数据。

通过本次活动希望能接触到更多的事物。感受不同的校园环境与 学生们不同的心态,我们增强了主体意识,责任心和使命感,增强了团队精神。

课题组成员:

指导老师:

第三篇:论彩礼案件相关问题及法律适用.

论彩礼案件相关问题及法律适用

目 录

论文摘要„„„„„„„„„„„„„„„„„„第一页

正 文„„„„„„„„„„„„„„„„„„第二页

一、关于彩礼与婚约问题的关系„„„„„„„„第二页

二、如何确定婚约财产纠纷案件的诉讼主体„„„第三页

三、关于婚约财产即彩礼性质的界定„„„„„„第四页

四、婚约财产纠纷案件的审理范围„„„„„„„第七页

五、关于同居、无效婚姻、可撤销婚姻等关系当事

人之间的彩礼返还问题„„„„„„„„„„ 第八页

六、关于彩礼案件的诉讼时效问题„„„„„„„第九页

参考文献 „„„„„„„„„„„„„„„„ 第十页

论文摘要

“彩礼”的表述并非一个规范的法律用语,但却有特定的含义。人民法院审理的彩礼纠纷案件的案由按照有关规定被定为“婚姻财产纠纷”。婚前给付彩礼的现象在我国还相当盛行,已经形成了当地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甚至还有着比较统一的标准并且礼金数额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有的

当事人为了给付彩礼,不得不全家举债,家庭生活苦不堪言。如果双方最终未能结婚,往往发生彩礼返还的纠纷。有的离婚案件当事人,在女方提出离婚时,男方也提出彩礼返还的要求。

(一)关于彩礼与婚约问题的关系

(二)如何确定婚约财产纠纷案件的诉讼主体

(三)关于婚约财产即彩礼性质的界定

(四)婚约财产纠纷案件的审理范围

(五)关于同居关系、无效婚姻关系、可撤销婚姻关系当事人之间的彩礼返还问题

(六)关于彩礼案件的诉讼时效问题

关键词:婚约财产

诉讼主体

彩礼返还

诉讼时效

“彩礼”的表述并非一个规范的法律用语,但却具有特定的含义。人民法院审理的彩礼纠纷案件的案由按照有关规定被定为“婚约财产纠纷”。婚前给付彩礼的现象在我国还相当盛行,已经形成了当地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甚至还有着较为统一的标准并且礼金数额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有的当事人为了给付彩礼,不得不全家举债,家庭生活苦不堪言。如果双方最终未能结婚,往往发生彩礼返还的纠纷。有的离婚案件当事人,在女方提出离婚时,男方也提出彩礼返还的要求。

2004年4月1日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条规定:“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适用前款第(二)、(三)项的规定,应当以双方离婚为条件。”此条

件的规定,标志着人民法院正式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对于彩礼纠纷问题如何处理作出明确规定。此前,对于彩礼这一在我国现阶段某些地区还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发生纠纷时尚无法律规定。然而,由于该条规定过于原则,其关于彩礼的给付、接受主体、彩礼的性质、彩礼返还的范围以及同居关系、无效婚姻关系、可撤消婚姻纠纷应否以及如何返还彩礼等一系列问题并未作出明确规定,对于人民法院在审判实践中如何正确处理彩礼纠纷尤其是法律适用方面仍然带来不少的困难。笔者针对上述问题,并结合审判实践经验作一下探讨。

一、关于彩礼与婚约问题的关系

婚约是男女双方以将来结婚为目的所作的事先约定。订立婚约的行为称为订婚。婚约成立后,男女双方即为人们俗称的未婚夫妻。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六礼”中,婚约是缔结婚姻关系的必经程序,婚约一经订立,便具有法律效力,无故违约要受刑事法律制裁。如《明律.户律》规定:“......若许嫁女已报婚书,及有私约。而辄悔者,笞五十。虽无婚书,但曾受聘财者亦是。若再许他人,未成婚者杖七十,已成婚者杖八十。后定娶知情同罪,财礼入官。不知者不坐。追还财礼。女归前夫。前夫不愿者,倍追还礼给还。其女仍从后夫。男家悔者罪亦如之,不追财礼。”古代婚约,是结婚的必经程序,“无婚约即无婚姻”。订立婚约的主体多为双方的父母即所谓“父母之命”。此婚约一经订立即具有约束力,不得任意解除。发展到近现代的婚约,已不再是结婚的必经程序,解除婚约时需要解决的问题仅为违约人是否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我国1950年、1980年、2001年《婚姻法》对婚约问题均未作规定。我国《婚姻法》体现的是婚姻自由,双方自愿原则,“男女双方结婚应当以爱情为基础,不主张也不支持结婚以给付彩礼为条件。”在我国,婚约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由于婚约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因此婚约的解除也不需经过法定程序。但由于婚约的解除,往往引起给付财物一方与收受财物一方彩礼方面的纠纷,彩礼属 3

于财产的范畴,订立婚约的男女双方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是我国民法调整的对象,因此,人民法院对婚约财产纠纷案件进行审理符合法律规定。

二、如何确定婚约财产纠纷案件的诉讼主体

关于什么人应成为婚约财产纠纷案件的诉讼主体,即如何确定因解除婚约引起的财产纠纷案件的当事人,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应将订立婚约的男女双方及其父母均列为诉讼当事人,其理由是涉案财产既有双方父母实施的,又有订立婚约的男女双方实施的;另一种意见认为,只应将订婚男女双方列为诉讼当事人,其他人不应作为当事人参加诉讼,其理由是婚约财产给付和收受的对象是特定的又是单一的,即订婚约的男女双方。

笔者认为,确定婚约财产纠纷案件的诉讼主体,不仅要考虑婚约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考虑财产权属问题。因为订婚的男女双方一般在经济上不独立,其经济基础较差。男方所给付的财产主要来自家庭共有财产,而收受方除个人使用的物品外也并非完全由订婚女方个人支配。因婚约引起的财产纠纷不仅涉及到婚约双方的个人利益,同时也涉及到双方父母的合法权利,因此,对于彩礼的给付、接受主体,应作正确理解。实践中,给付彩礼问题,并不单纯是男女双方之间的事情,很多情况下涉及到两个家庭之间的来往。对于彩礼的给付人与接受人都应当作广义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准备缔结婚姻关系的男女本人。在婚姻财产纠纷诉讼中,当事人所依据的是返还占有物的请求权,只有财产所有人才拥有此项权利。因此,除当事人有证据证明,其所送财物全部来自个人财产外应将定立婚约的男女双方及其父母列为共同原告或共同被告参加诉讼。

三、关于婚约财产即彩礼性质的界定

关于婚约财产即彩礼性质,长期以来存在较大分歧。有学者认为婚约彩礼是一种附条件的赠与行为,“一方赠给另一方的贵重物品和大量钱财,实质上是为达到结婚目的而做出的附加条件赠与,解除婚约时,以酌情返还为宜。”也有人认为,婚约财产属于一种无效民事行为,其理由是婚约所附条件违背我国《婚姻法》的婚姻自由原则,限制了公民的婚姻自主权,并且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75条之规定:“附条件的民事行为,如果所附的条件是违背法律或者不可能发生的,应当认定该民事行为无效。”而认为因订婚所给付与接受财物的行为是一种无效民事行为。

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观点在民法理论上均有失偏颇,值得商榷。民法理论上所称的附条件的赠与又称为附负担的赠与或附义务的赠与,指的使以受赠人对于赠与人或第三人乘担一定义务为附加条款的赠与,我国《合同法》第一百九十条对此作出了具体规定.对于附条件的赠与,受赠人在接受赠与后应履行其义务。受赠人接受赠与后能履行义务而不履行时,赠与人有权请求其履行义务,或者撤消赠与,并要求返还所赠财物。但在婚约财产纠纷案件中,给付财物一方所依据的只能是返还占有物的请求权而不能诉请人民法院要求对方履行与其结婚之“义务”。再者,以结婚作为所附条件,违反了我国宪法、婚姻法、民法通则关于婚姻自由权的规定。因此,将婚约财产定性为附条件的赠与的观点缺乏理论和法律依据。那么,因订立婚约而给付与接受财物的行为,能否被认定为无效民事行为呢?我国〈民法通则〉第五十八条规定,“下列民事行为无效:(一)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三)一方以欺骗、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四)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五)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六)经济合同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七)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无效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可见,因订立婚约而给付与收受财物的行为并不符合无效民事行为的任何一种情形。因为婚约虽然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对男女双方自愿订立

婚约在法律上并不禁止,因此,可以说男女双方订立婚约并不违反法律规定,同时无效民事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后果是恢复原状,返还财产并赔偿损失,同样不适用于处理婚约财产纠纷。

笔者认为,婚约财产按其性质应分为两类不同性质的财产。一类是当事人基于订立婚约而由一方赠与另一方或由双方相互赠与的财产,称为“赠与财产”或 “赠与物”,包括食品、烟酒、化妆品、价值不大的衣物、礼尚往来的小额礼金等。另一类是当事人依据当地的风俗习惯,而由当事人出于非内心自愿的意思表示而不得不为的一种民事行为,如给付对方大量现金、大量衣物、其他贵重物品等,另一方当事人因该民事行为所取得的财产是一种事实上的占有行为,它并不发生财产所有权的转移,它在物权法上表现为用益物权,也被称为“他主占有”即非所有人占有,这种占有权依据所有人的意思可以消灭,占有权消灭之后,所有人依据返还占有物请求权可要求占有人返还不当利益,财产占有人负有返还不当利益之义务,因此,收受彩礼的一方当事人取得占有的财产应属于“因不当得利所取得的财产”。我国《民法通则》第九十二条规定:“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依据传统民法,不当得利人应返还的利益不仅指返还原物或原物价额,还应包括原物所生孳息。但由于婚约财产纠纷案件中收受财物一方当事人是基于当地风俗习惯而取得的财产占有,其并无主观恶意(如非“索要”)。因此,人民法院在审理婚约财产纠纷案件时,对于除赠与物外的彩礼除适用不当得利的法律规定外,同时根据不同的案件情况,适当考虑适用“公平原则”酌情减轻应返还不当利益一方当事人的返还责任,即并非由不当利利人返还全部利益。如此,则法律在调控社会生活方面的职能必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而逐渐为广大公众所接受。

当然,对于不属于婚约财产纠纷的案件应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对于借订立婚约而进行买卖婚姻的财物,属于非法所得应追缴;对于以订婚为名而诈骗钱财的应将诈骗所得退还受害人,情节 6

严重构成犯罪的还要追究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对于少数以恋爱、订婚为名,以送给对方财物为手段玩弄异性者,因送交财产的一方具有非法目的,解除婚约时,其要求返还财产的请求不应得到支持。

综上,人民法院在审理婚约财产纠纷案件时首先应区分财产的性质,对于赠与物适用有关赠与的法律规定不予返还。对于非赠与物即当事人基于当地风俗习惯而不得不为的行为所给付对方的财产,适用不当得利的法律规定,由收受彩礼的一方当事人返还不当得利,同时根据不同案件的具体情况适当考虑适用“公平原则“酌情减轻返还彩礼一方的返还责任。

四、婚约财产纠纷案件的审理范围

认定婚约财产纠纷案件的审理范围,需对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十条作出正确的理解。

(一)要注意把握该条解释解决此类纠纷时所坚持的基本原则。

彩礼如何返还,应以当事人是否缔结婚姻关系为主要判断依据。给付彩礼后未缔结婚姻关系的,原则上收受彩礼一方应当返还彩礼。给付彩礼后已结结婚的,原则上彩礼不予返还,只是在一些情形下才支持当事人的诉讼请求。

(二)应以该地区确实存在给付彩礼的习俗作为该地审理此类纠纷的前提。

如果当地没有婚约彩礼的习俗存在,则不涉及给付与返还彩礼问题。对于不能认定为彩礼的,要视其具体情况来确定属于男女交往间所为的给付财物纠纷应当如何处理。一般来讲,彩礼的给付都是非自愿的,往往迫于当地习俗而不得不给付。如果确属完全自愿给付且无任何附加条件的,所给付的财产一律按一般赠与处理。

(三)订婚男女双方虽然办理了结婚登记,但双方确未共同生活的,仍应保护给付彩礼一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双方履行结婚登记手续,只是表明双方已形成法律上合法的夫妻关系。但是,如果双方确未共同生活,既没有履行夫妻之间的实质权利义务,也无夫妻之间相互扶助、共同生活的经历,则应当考虑此类案件的现实情况。在我国,由于各地的风俗习惯不一样,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人们更看重的是双方举行婚礼这一仪式,否则,广大群众很难认为男女双方已形成真正的夫妻关系。因此,订婚男女双方虽然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但并未共同生活的,给付彩礼一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仍应得到法律的保护。

(四)“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所引起的彩礼返还方面的争议应如何审理。

“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属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条规定的第三种情形。此种情形即为彩礼返还的特殊情形。生活困难,有绝对困难和相对困难之分。所为绝对困难,是指实实在在的困难,是其生活依靠自己的力量已经无法维持当地最基本的生活水平。该条司法解释的本意,是以绝对困难作为标准进行规定的。因为双方已经缔结了婚姻关系,给付彩礼的目的已经实现,原则上所送彩礼收受一方已无须返还。如果以生活困难作为一项参考因素,体现司法对生活确有困难一方的帮助,这无疑是对接受彩礼一方提出了一个较高标准的要求。所以,最高人民法院在制定司法解释时,以绝对困难作为一个客观标准综合加以判断,同时兼顾了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因此,这种因给付造成的生活困难,必须是导致生活绝对困难而非相对困难。

五、关于同居关系、无效婚姻关系、可撤销婚姻关系当事人之间的彩礼返还问题

关于同居关系、无效婚姻关系、可撤销婚姻关系的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返还彩礼的纠纷,人民法院应否支持的问题,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十条未作出明文规定。

笔者认为,对于同居关系、无效婚姻关系、可撤销婚姻关系的给付彩礼一方的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收受彩礼一方返还彩礼的纠纷,人民法院应当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审理。(一)同居关系双方均系未婚,或一方系离婚、丧偶后未再婚而另一方未婚,或者双方均系离婚、丧偶后未再婚的同居关系,对于此类同居关系的当事人提出彩礼返还要求的,应当比照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十条第三种情形即“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相关规定即“生活绝对困难”作为客观标准,综合判断并作出处理。同理,无效婚姻关系、可撤销婚姻关系的当事人提出彩礼返还要求的,亦比照上述规定办理。(二)同居关系给付彩礼一方系“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的,即使其因给付彩礼而导致生活困难的,其在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解除同居关系的同时或单独请求收受彩礼一方返还彩礼时,人民法院在审理时亦不得支持其返还彩礼的请求。

六、关于彩礼案件的诉讼时效问题

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十条未对该条适用诉讼时效问题作出规定,这就意味着,对于有关彩礼的权利的保护,适用普通的诉讼时效,即两年。诉讼时效的起算,根据《民法通则》规定,权利受到侵害,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开始计算。

笔者认为,有关彩礼纠纷的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在在以下几种情形:(一)如果双方解除婚约关系的,给付人应当及时履行自己的权利,向对方主张自己的权利。对方拒不返还的,诉讼时效开始计算。(二)如果双方登记结婚后确未共同生活的,自其解除婚姻关系之日起,给付人就应当知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则诉讼时效开始计算。(三)同居关系的当事人给付彩礼一方请求对方返还彩礼的,应从双方分居之日起,诉讼时效开始计算。(四)无效婚姻纠纷案件的当事人给付彩礼一方请

求对方返还彩礼的,应以申请方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宣告婚姻关系无效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开始计算。(五)可撤销婚姻关系案件当事人给付彩礼一方请求对方返还的,应以申请方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撤销婚姻关系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开始计算。

参考文献:

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2003年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99次会议通过)

二、《历代典权特征略考》黄忠著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于2001年4月28日通过)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于1986年4月12日通过)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

第四篇:贫困大学生问题情况调查研究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学年学期第一学期

题目:贫困大学生问题情况调查研究

指导老师:

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

班级:化学工程与工艺091班

姓名:

成绩:

前言:

贫困生属于弱势群体之一,无论在社会还是学校都备受关注,这是一个关系

到谐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随着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招生规模逐渐扩大,由于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家庭经济收入差距等原因,导致出现贫困大学生增多的情

况。为了保证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各级政府以及教育部门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助贫工作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我们认为要更好地解决

问题,必须清楚地了解对象的基本情况,这样才能为制定扶助贫困大学生政策提

供很好的依据。问卷问题范围:主要关注了贫困大学生生活、学习情况、心理、就业等几方面。本次调查主要以贵州大学贫困生为调查对象,以100名在校非贫

困生作为辅助对象。根据贵州省教育部规定助学金申请需要家庭贫困证明,根据

记录从在校贫困生中随机抽取100名作为样本。本次调查主要采用了自填问卷,无记名答题形式进行。另外通过采用访问形式来进一步了解情况。我们根据年级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大一35%、大二35%、大三20%、大四10%)来确定贫困生样本,一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6份,其中有效问卷84份,问卷有效率为84%。而

对于非贫困生样本的收集,我们采用相同的分层随机抽样原则,一共发放问卷100

份,回收问97卷份,其中有效问卷97份,问卷有效率为97%。

一、调查结果

1.两组学生在性别、年级、政治面貌、家庭居住地的分布上差异没有显著性。

2.贫困生经济收入来源。见表,77.6%的贫困生第一生第一生活费来源选择了家

庭,34.9%的贫困生第二生活费来源选择了做兼职,可见贫困生生活费来源仍然

是以家庭为主。男女生在第二生活费来源上有显著差异,女生比男生更积极地面

对生活,女生生活费来源于家庭和亲朋好友的比男生少,而女生做兼职的比例明

显高于男生。

表贫困生生活费来源

男女总

第一生活家庭37(80.4%)29(44%)66(77.6%

来源社会人士1(2.2%)4(10.3%)5(5.9%)

亲朋好友1(2.2%)1(2.2%)

兼职5(10.9%)2(5.1%)7(8.2%)

奖助学金2(4.3%)4(10.3%)6(7.1%)

第二生活家庭6(19.4%)1(3.1%)7(11.1%)

来源社会人士3(9.7%)3(9.4%)6(9.5%)

亲朋好友7(22.6%)2(6.3%)9(14.3%)

兼职4(12.9%)18(56.3%)22(34.9%)

奖助学金9(29%)6(8.8%)15(23.8%)

勤工助学2(6.5%)2(3.2%).贫困生与非贫困生每月生活费比较。贫困生月生活费4 0 0 元以-5 0 0

元有4 4.7 %,可见贫困生月生活费集中在5 0 0 以下。相对非贫困生4 3.9 % 在5 0 0 元以下明显高出3 2.6 个百分点。对比两者的月生活费在5 0 0 元以上的比例,非贫困生都明显高于贫困生。

4.贫困生的消费支出状况。消费支出主要包括伙食、服装生活零食、医疗学习用品、其他。被调查贫困生样本中显示,消费支出按比例由多到少排序分别是伙食、医疗学习用品、服装生活零食。但是女生在第二消费上有显著性差异,女生第二消费支出是服装生活零食,男生是医疗学习用品,这与实际女生喜欢零食与服装,男生频繁运动容易受伤吻合。通过辅助样本非贫困生对贫困生的看法,65.3%认为贫困生花钱比较谨慎,70.4%认为贫困生穿戴上都是比较随和。

讨论,1.学费仍然是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的最大障碍,贫困生家庭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第一,被调查贫困生中,17.4%的贫困生的学费占家庭收入40%以下,65.2%在40%-90%之间,17.4%竟然在90%以上。可见大部分贫困生家庭都负担着沉重的学费,每年的学费对于贫困生来说依然难以承担;第二,贫困生的月生活费仍然主要来源于家庭;第三,有30.2%的贫困生来自贵州省经济落地区,但是贵州省大部分高校都在消费比较高的贵阳,这对于初来就读的大一贫困生在消费方面不适应,有的贫困生因此而产生自卑心理。

因此,对于贫困生的资助,除了在学费上提供助学贷款外,各高校还可以通过积极开拓勤工助学岗位来减轻贫困生的生活负担,针对大一新生消费不适应现象,高校在发放助学金时应向低年级有所倾斜。

二、调查分析

1、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贫困大学生承受着比一般大学生更大的身心压力。我们从经济条件、社会风气等方面客观地看待贫困生的心态,可分为乐观型、焦虑型、和自卑型。由于贫困生对生活事件的认识、评价、解释和信念的不同,因而他们有的有心理障碍,有的没有。这些压力有来自同辈群体的压力、父母的压力等等。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上的原因使他们比其他大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和焦虑,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从而对心理健康造成一定影响。而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很多贫困生,千方百计找机会去打工,同时拼命学习,以期再得到较高层次的奖学金。打工跟学习争时间,争精力,很多贫困大学生因此身心俱疲,同时家庭富裕的同学出手大方,交游广泛,而贫困的大学生生活拮据,既要学习,又要为生计奔波,没有经济实力和精力进行更多人际交往,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于是,贫困学生容易在心理上产生防卫反应,出现敌对态度和强迫症状。

通过调查发现这些贫困大学生很多性格内向,自卑心理较重,不善于表达,“不合群”。调查资料表明,有62%的贫困生因贫困而感到羞愧难当;23.5%的贫困生感到很自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制地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43.4%的贫困生不愿在因特网或其他媒体上公开求助,不愿意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生活相当封闭;45%的贫困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受到打击;近20%的贫困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影响了心理健康。

另外,贫困生在社会上也由于“寒酸”而备受歧视、奚落和嘲笑。强烈的自尊心使他们对“金钱至上”的社会文化表现出从蔑视到敌视的态度。结果显示:很多贫困大学生有不平衡心理,对家庭和社会有所抱怨,对其他同学有所排斥。他们表面上显得自强,甚至很自负,但事实上内心脆弱而自卑。

因为文化资本的差异,一个从穷山沟里出来的学生,要想改变自己的面貌,融入现代社会,要付出比城市孩子10倍、甚至更多的努力。这使一些贫困生常常感

到迷茫和困惑,甚至产生心理疾病。

针对上述现象我们认为,社会除了要关注贫困生的学费、生活费之外,更应该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方面的问题高度重视,更要关心贫困生的大学生活,要创造条件,缩小、消除他们和其他同学之间的文化资本差异,同时经常开展集体活动,消除他们的封闭心理。使他们能公平地面对社会的挑战,教育部门应该把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尽可能消除早期学生之间的文化资本的差异性。

2、贫困生就业方面的问题

贫困生对待就业问题时的态度、心理和原因。我们采用了访问的形式和在大学系列招聘现场中调查结果分析。贫困大学生对待就业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

① 自卑心理,现为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低,看不起自己。由于经济的原因,他们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与那些衣食无忧、大把花钱的同学相比,难免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反差。贫困生的贫困虽然并非其个人造成的,但是贫困却常常困扰着他们,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与就业,有些同学大部分时间用来勤工俭学,学习时间不够充足,参加学校各类活动也相对较少,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综合水平弱。此外,由于在中学时代过分注重应试能力训练,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知识结构和实际操作技能相对较弱。以上种种不利因素直接导致贫困毕业生在就业中处于弱势,一些贫困大学生由于不能正确对待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总是自惭形秽、自我封闭、不相信自己。他们或感觉成绩不佳,或感觉能力欠缺等,因此在求职择业中,往往缺乏自信心,缺乏勇气,不敢竞争。这种自卑心理使得一些贫困大学生在择业中缩手缩脚,过于拘谨,不敢大胆自荐,从而丧失就业良机。

②.焦虑心理

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及某些生理反应。由于深知家庭经济的困难和父母的艰辛,知道上学机会的来之不易,因此贫困生虽然身在学校,却始终惦记在远方的家庭,总为家里担心。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每年走上社会就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难问题日益显著。面对就业,他们经常考虑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用人单位能否选中自己,如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怎么办? 忧虑、彷徨随之而来。他们想找一份满意的工作来改变贫困的生活,为家里减轻负担,然而现实和理想存在很大差距,读书的成本和就业的预期收入产生很大矛盾,因此他们心理上产生很大负担。诸如此类问题,使他们容易产生对个人的生存和未来生活危机持续的焦虑心理,表现为紧张烦躁、心神不宁、萎靡不振,甚至产生对就业的恐惧感。

③抑郁心理

抑郁心理是一种消极情绪体验,挑战困难与憧憬未来是贫困大学生心理成长的主线。在择业的过程中,面对社会现状,他们既有想进一步学习深造的考虑,又有对找工作不抱希望的担忧。一方面渴望竞争,寻找到理想职业,以证明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害怕竞争,害怕竞争中的失败,害怕选择带来的风险。这种压力长期存在,再加上在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还没有健全的今天,大学生各种社会关系会对他们的就业产生很大的影响,客观上会造成就业机会的不平等,特别是有一部分学生在校表现并不是太好,然而毕业之后却能依靠父母的关系找到不错的工作,容易使他们产生“学习无用论”的思想,从而产生抑郁心理。

三、对策及建议

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对待就业时的心理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贫困生在大学阶段就应该根据社会需要完善和充实自己,这样才能在毕业时有竞争的资本,才能不辜负党和国家的殷切期望。贫困大学生应加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贫困生也应注意积极主动地获取就业信息,因为就业信息是求职的基础,更是大学毕业生通向用人单位的直接桥梁。在求职过程中,机遇可遇不可求,贫困大学生应注意提高抓住机遇、果断决策的能力。贫困大学生还应注意提升推销自己的能力,把自身的各种资本、能力的信息传递给市场,让市场了解自己的价值。把所拥有的能力通过语言或者测试的方式传达给市场需要较出色的理解表达和沟通能力,贫困生应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找机会锻炼自己,比如上课时在大家面前发言,积极参加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活动,多参加求职技巧、模拟招聘、职前演习等各方面的训练。

1.国家方面

国家应加大对贫困家庭的扶贫力度,加大扶贫投入资金,改变以往只输血不造血的扶贫政策,不做表面文章。

在就业方面,国家应该为贫困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条件,在就业培训、企业招聘、政策宣传等方面进行政策指导,缓解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

在对贫困生助学贷款方面,应该出台更加宽松的政策,坚决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国家可以放宽助学贷款的金额及期限,这样可以有效缓解贫困大学生的经费压力,使他们更加集中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国家也应该加大对社会企业等单位的宣传加强企业对农村贫困大学生的认同感、降低对他们的就业歧视等、2.高校方面

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1.加强贫困大学生心理辅导。高校应从心理卫生的角度,对贫困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帮助贫困生克服心理障碍,获取心理健康。大学应该在贫困大学生心理方面加大辅导力度,最大限度的防止出现因贫困自杀、因贫困犯罪等令人痛心的现象。在对贫困大学生自助时尽量照顾贫困大学生的自尊心理,鼓励贫困大学生积极参加学校活动,丰富他们的心灵,使他们不在封闭自己,不再自卑。在平常的疏导工作中,应让贫困生懂得贫困的境遇是暂时的,可改变的任何外界的支持和帮助都是有限的,贫困生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命运,最终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提高贫困毕业生的求职择业能力。

高校要加强贫困生的综合素质、整体能力的训练,包括从学习到就业、从心理到生活等多方面系统地对贫困生予以帮助。如针对贫困生现代技术基础薄弱的现状,有侧重地加强对他们的专业培训,促使其掌握应用现代技术的本领;针对贫困因经济和心理压力,不善交流的状况,引导贫困学生参加社团活动,轮流担任班干部,吸引他们加入到竞争性比赛中来,以锻炼其人际关系与组织协调能力,改变自卑胆怯的畏缩心理,逐步树立信心,强化竞争意识,以形成面对就业不畏拼搏,敢打必胜的进取心态。

3.家庭方面

贫困大学生家庭中,家长尽量不要给贫困生过高的期望,这样会加大他们的心理负担。双方要多理解宽容,才能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幸福不但是靠钱累积起来的,没钱但是相互支持理解同样可以幸福。

贫困生应该树立自强不息的信念,通过努力实现就学和就业。贫困大学生上学期间应该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增加就业资本,提高自己综合能力,而不是像部分大学生那样昏昏度日。

综上所述,贫困大学生面临的各种困境,已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也阻碍了高等教育的公平。社会、学校、家庭都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帮助大学生脱离贫困,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

第五篇:关于校园环境污染问题调查研究

关于校园环境污染问题调查研究

班级——高一(21)班

人员介绍:

指导老师——郑良夫

组长——夏新伟

组员——王培薛佳琪蔡宁儡施达刚

课题及课题研究所涉及到的科目

课题——关于垃圾处理的调查研究

课题研究涉及的主导科目——政治语文

课题研究涉及的非主导科目——数学其他

研究目的:

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我们发现污染问题处处存在于校园,并且时刻捆绕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因此,我们研究这个课题的目的有:

一.可以初步了解到校园侮辱是如何影响学生的生活,他们是怎样处理垃圾问题的,进而分析一下部分学生破坏校园环境的原因及其他学生对污染的态度,为以后更好的开展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依据.二.我们希望能在这次研究中找到更多处理校园污染方面的好方法,并且让高中生朋友重视小于那污染问题,积极参与有关校园污染处理及等环境方面的活动,为校园环保事业出一份力,这是我们的初衷,也是我们研究的主要目的。

研究意义:

我们意识到校园污染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开展了这次调查活动。

我们宣传校园污染问题,呼吁同学关注它,了解它,进而努力解决它,是同学在校园污染问题上产生思考,从而提高同学字上的环抱意识。研究目标:

1通过宣传让同学们认识校园污染问题的严重性,自觉地假如到环保志愿者的行列中。

2环保工作需要从自身做起,经过这次活动,我们小组可以更好的参与社会环保公益活动。

研究假设:

高中生对校园环境污染问题并非很了解,没有意识到需要保护自己所生活的家园,甚至去破坏它,而在这次调查研究后,我们让他们的环保意识大大提高,主动去为环保事业作贡献。

研究内容:

据观察,就我们学校而言,垃圾随处可见。例如,小卖部问前的一大块空地全是同学们吃完零食后扔的包装袋。再如,我们学校有一条小河,上面漂着很多垃圾袋等,而且河水很黑,不仅一向校园环境,而且影响如果的同学的心情,还有一个我们觉得很严重的现象就是垃圾桶旁常会有垃圾出现,我们不理解已经到了垃圾桶旁了却不好好扔进去的同学的想法。因此,我们必须要处理好校园环境污染。我们认为早成这些污染的原因大部分来自于同学,同学们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见垃圾桶挺远的便随手扔在地上。还有,其他同学没有即使阻拦或主动去捡起一些可拾取的垃圾。他们都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别人扔的凭什么不是他们捡。只有少数同学会顺便拾起任进垃圾桶。

学校应该多设几个垃圾桶,并加强环境保护宣传,落实校园环境工作。对破坏环境者一批评教育,提高大家环保意识。

研究方法:

访谈法:对老师进行访谈,请他为我们提供一些处理垃圾问题的好方法,以及他对当代高中生对垃圾问题的态度的看法。

行动研究法:组织部分同学进行一次处理校园垃圾活动,使大家亲身体验,从而加强环保意识。

问卷调查法:首先,随即的 向本校部分学生发放问卷。之后,再向其他同学进行问卷调查。

统计:了解高中生对垃圾问题的认识,并进行总结。

人员安排:

郑老师——综合指导

夏新伟——收集材料

薛佳琪——写作、排版、后期工作

王培——整理材料

施达刚—调查问卷设计

蔡宁磊——顾问、分发问卷

可行性分析:

人员条件:我们每个人对这个课题十分感兴趣,这提供了动力,使我们更好完成课题,大家分工合作,互相帮助。促进工作完成。

物质条件:我们小组中有人有电脑,便于查找资料。

时间条件:我们利用空余时间进行讨论,中午、课间、晚饭后有

较多时间进行利用。

预期结果:

⒈完成调查问卷后,尽可能多地发出去,找更多人参与,达到预期目的。

⒉增强大家对垃圾的重视。

下载【调查研究】关于公有住房案件纠纷法律适用问题的调查研究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调查研究】关于公有住房案件纠纷法律适用问题的调查研究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国有企业问题调查研究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2007级信息工程系计算机技术与科学专业暑期社会调查论文中国国有企业问题调查研究班级: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0782061班姓名:熊威龙指导老师:李经亮1.......

    免费师范教育违约问题调查研究

    关于免费师范生违约问题的调查研究 ——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 [摘要] 免费师范生政策已经出台三年有余,第一届的免费师范生也已经毕业了,然而他们的就业却不尽人意,存在很多的问......

    继承纠纷诉讼时效法律适用问题研究

    继承纠纷诉讼时效法律适用问题研究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77条(以下简称民通意见第177条)规定:“继承的诉讼时效按继承法的规定执行。但继承开始......

    继承纠纷诉讼时效法律适用问题研究

    继承纠纷诉讼时效法律适用问题研究 ——以民通意见第177条为例的分析 作者:刘海银 发布时间:2013-04-16 15:13:08 打印 字号: 大 | 中 | 小 分享到: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

    对劳动争议纠纷的调查研究

    对劳动争议纠纷的调查研究劳动争议纠纷是当前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常见民事纠纷,了解此类纠纷的特点、产生原因、诉讼结果,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丰台区法院20......

    对劳动争议纠纷的调查研究

    劳动争议纠纷是当前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常见民事纠纷,了解此类纠纷的特点、产生原因、诉讼结果,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丰台区法院2004年第一季度受理的劳动争......

    食品安全行政处罚案件法律适用(2015新版)(最终定稿)

    食品安全行政处罚案件法律适用(2015新版) 目 录 第一条 违法情形:未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或者未取得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从事食品添加剂生产活动 。 第......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调查研究

    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调查研究 一、研究背景 职业倦怠被视为80年代的危机和现代生活的疾病。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地位日益突显,教师职业的社会意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