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宁市农业第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时间:2019-05-14 09:08: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宁市农业第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宁市农业第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第一篇: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宁市农业第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宁市农业第“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2006年6月26日南宁市人民政府南府发〔2006〕65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委、办、局(公司):

《南宁市农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南宁市农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发展回顾

(一)“十五”农业发展回顾“十五”期间,南宁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自治区党委提出的“三大战略,六大突破”战略决策和“1234610”工作思路,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不断落实农村改革的各项方针政策,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发展优质、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克服了严重干旱和洪涝灾害、禽流感影响、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完成了“十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目标。全市(六县六区)农业稳步发展,农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1.农、牧、渔业生产取得可喜成绩200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107亿元,农业增加值1195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77元,同比分别增长821%、82%和851%。农产品总量有较大幅度增长,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足,市场供需相对平衡。“十五”期末粮食总产18102万吨、糖蔗总产86093万吨、油料总产87万吨、蔬菜总产2685万吨、水果总产7182万吨、木薯总产5405万吨(干片)、蚕茧总量417万吨、肉类总产4648万吨、禽蛋总产163万吨、牛奶总产265万吨、水产品总量1673万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十五”期间,全市建设32个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累计实施标准化种植583万亩,养殖基地21个;有73个生产基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有24个产品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高品质产品也有了较快发展。同时,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加大对禁用禁销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执法检查力度,建立市、县(区)、乡(镇)农产品质量体系,以蔬菜农药残留监控为重点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蔬菜市场抽检合格率达99%以上,位居全国首府大中城市前列,生猪“瘦肉精”合格率982%,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生产条 件不断改善,全市耕地有效灌溉面积3525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到2868万亩,农机总动力达27979万千瓦,农用拖拉机增加到944万台,农机作业量占农业总作业量的比重由45%提高到55%。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02%,全年农村用电量49364万千瓦时。2.科教兴农成绩斐然“十五”期间,农业科技应用力度加大,农产品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共累计推广“三田工程”、“种子工程”、“畜禽良种工程”,“三大免耕”技术(水稻免耕抛秧、玉米免耕、马铃薯免耕技术)、农作物“三避”技术(避雨、避晒、避寒)、甘蔗机械化深耕深松、水果高接换种、测土施肥、病虫无害化综合治理、农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优质水产品标准化生产等60多项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应用,增加效益73亿元,主要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90%以上,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50%。

3.优势产业及生产基地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十五”期间,我市农业在继续推进结构调整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各县区围绕龙头企业抓基地,通过科技示范、政策引导、信息服务等手段,形成了具有南亚热带特色及区域优势产业,建设了粮食、蔗糖、水果、蔬菜、畜牧、桑蚕、木薯、水产等八大优势农业生产基地,一个集城郊型、创汇型、生态型为一体的具有南亚热带特色的现代农业初具规模,其中:(1)粮食产业基地建设,主要围绕国营粮食系统加工企业、广西黑五类、广西快点河粉集团、广西农乐米业公司等粮食深加工龙头企业,推进我市优质谷产业基地建设。“十五”期间,重点抓好25万亩优质谷生产示范基地,使全市优质谷基地由计划的50万亩发展到135万亩。(2)糖料产业基地建设,以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等18家制糖龙头企业与农户实行蔗价与糖价挂钩联动,实行订单农业。糖蔗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180万亩左右,产量86093万吨,位居广西第二位。

(3)水果产业基地建设,以金泰尔、万利来等6家加工龙头企业为依托,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实行共建基地和保价收购的办法,直接带动了全市130万亩水果生产的发展。(4)外运蔬菜产业基地建设,主要依托横县兴辉公司等4家蔬菜罐头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建设加工型蔬菜种植面积6万亩,食用菌生产基地发展到1088万平方米。

(5)畜牧水产产业基地建设,一是依托广西温氏集团、凤翔公司、南宁漓源公司、广西富丰集团、广西桂柳公司、南宁正大公司的发展,带动建设了家禽养殖小区550个,带动规模养殖户13000,增加出栏家禽16777万羽,全市家禽出栏达822801万羽以上;二是建立罗非鱼加工出口养殖基地10万亩,其中标准化示范基地1万亩,为其配套的广西百洋罗非鱼出口加工有限公司已经在南宁高新区竣工投产。三是发展肉奶牛、黑山羊养殖小区,初步建成优良奶牛、优质肉牛和肉羊养殖基地。

(6)桑蚕产业基地建设,主要依托横县桂华茧丝绸公司、宾阳县蚕业工贸公司为龙头带动,着重抓好20万亩产业化标准示范推广基地建设。“十五”期末,全市桑园种植面积达2985万亩,成为全区最大的优质原料茧生产供应基地和重要的茧丝加工基地。

(7)木薯产业基地建设,以明阳生化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的43家木薯淀粉加工企业,直接带动了全市木薯产业化水平发展,面积逐年扩大,“十五”期间,全市种植面积达67万亩,成为广西最大的木薯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变性淀粉加工基地。

4.合作经济组织迅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按照市政府提出的“三扶持、三增强”工作思路,认真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增加了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和发展后劲,提高了农业组织化程度,目前全市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家,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9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33家,农民专业经济组织94个。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直接带动农户65万户,农民户均增收1200元以上。

5.特色农业及品牌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采取多项有力措施,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各县区通过示范推广,开展标准化生产,推进产业化经营,扩大种养生产规模,努力培育和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名、特、优品牌农产品,使横县茉莉花、武鸣“灵水”牌龙眼、江南吴圩西瓜、邕宁刘圩香圩、宾阳黎塘莲藕、上林明山优质米、马山黑山羊、隆安板栗、良庆南晓鸡鹅、西乡塘区香蕉等农产品逐步形成南宁品牌,形成当地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促进了我市特色农业及品牌农业的快速发展,增强我市农业农产品的竞争力。6.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十五”期间,我市高度重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建设工程,加大了乡村公路建设力度,逐步解决部分村屯道路不通及行路难的问题;继续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建设好550个生态文明村。“十五”期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2005年达2677元。全市农民的居住条 件有了很大改善,农村医疗保障事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二)“十五”期间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五”期间我市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

1.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抵御风险能力仍然不强,表现在农业投入不足,对土地资源保护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不大,中低产田比例高,农田水利设施毁坏、老化、灌溉配套设施不全等,同时,农业机械化程度低,装备水平差,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农民增收难度大。由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跟不上等原因,农民就业门路不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十分缓慢,全市约有52万富余劳动力滞留农村,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大受影响。

3.农产品还处在初级产品阶段,农产品的精深加工较少,粗加工多,产业链短,附加值较低,农民经济效益低。

4.农产品的品质不适应市场的需求。长期形成的重数量、轻品质的农业增长方式,明显受到了市场需求的制约。

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影响到农民的积极性和生产投入。近两年来,农业生产的主要资料化肥、农药、种子价格已连续两年以10-30%速度上涨,加上电力不足,燃油提价增加了生产成本,减少了投入,农业生产受到一定影响。

6.科技信息不灵与提高科学种养的矛盾。近年来,农民种养积极性高涨,但科学种养水平却不高,由于农业科技信息不灵,农民得到的科技信息不全,使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农产品质量不优、特色不鲜明,影响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产不增收。

二、南宁市“十一五”农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机遇“十一五”时期,我市农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家对农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将更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我市农业的发展有极好的发展机遇。

1.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将会引起党和政府更加高度的关注和重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思想以及“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的提出,表明了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了更全面深刻的把握,是我们党新形势下对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思想认识和政策取向上的进一步升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这些战略思想,将是各级党委政府在新的发展时期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这些战略思想和主要论断为进一步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农”问题奠定坚实的思想和政策基础。

2.“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将面临良好的宏观环境。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建立以及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深入实施,随着中越共同构建“两廊一圈”,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以南宁为核心的“南北钦防”沿海城市群建设和北部湾经济区开发,为我市发展外向型农业,搞活农产品流通提供了良好的条 件和新的契机。3.主导产业初具规模。通过连续多年的农业结构调整,全市已初步形成了粮食、糖料、水果、蔬菜、畜牧、桑蚕、木薯、水产等主导产业。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主导产业已初步发挥出特色农业的比较优势。

4.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通过“三大会战”,我市水利设施得到明显改善。2005年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352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33%;农村用电已达到49364万千瓦小时,改造中低产田373万亩。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和大规模、高起点的农业综合开发为我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畜牧水产品具有明显竞争优势。中国加入WTO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我市推动农业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市畜牧水产品具有明显的价格竞争优势,我市有丰富的牧草资源和水资源,发展畜牧水产业还有很大的潜力,因此颇具国际竞争能力。

(二)面临的挑战我国加入WTO和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农业的承诺期限已到,农产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尤其是我市与东盟近邻国家农业生产结构非常相似,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同时,农业生产条 件、农村经济体制、农业科学技术体系、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运销、农业生产经营者综合素质等六个方面面临着诸多因素的制约,这些制约因素在短期内难以消除,必须经过较长的时期的改革发展才会逐渐加以解决。

三、南宁市“十一五”农业发展指导思想及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十五”取得成绩和经验基础上,牢牢把握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大局,不断探索农村经济增长的新方式,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继续推进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县(区)域特色产业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切实把名特优新品种、高产优质新技术和农产品加工增值为主攻目标,使我市农业在优质、高产、高效、安全上有新突破,创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优美的新农村。

(二)总体目标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农、林、牧、渔各业协调发展,农业总产值年递增率达7%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6%以上;创建1-2个农业主导产业突出,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优势产业带或县区;建立一批规模较大、市场相对稳定的优势农产品商品基地;农产品质量和档次得到较大提高,创立一批具有本地特色、市场竞争力和创汇能力强、产品质量符合国际认证的名牌农产品;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完善;农村社会走上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南宁市“十一五”农业发展主要指标

(一)农业总体实力指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增长率7%,2010年达26797亿元;农业增加值年增长率6%,到2010年达16000亿元。农产品加工增值对

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在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6%,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82元。

(二)主要农产品指标1.粮食。保持年播种面积620万亩,生产能力185万吨,2010年优质谷种植占85%以上。2.油料。保持年播种面积在55万亩,产量9万吨。3.糖蔗。2010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90万亩,总产量达1100万吨。4.蔬菜。2010年种植面积发展到230万亩,总产量达300万吨。5.水果。2010年面积发展到140万亩,总产量90万吨,其中荔枝20万亩,产量3万吨;龙眼32万亩,产量6万吨;香蕉28万亩,产量39万吨;菠萝8万亩,产量14万吨;柑桔14万亩,产量16万吨;其他38万亩,产量12万吨。6.木薯。2010年种植面积达80万亩,总产量64万吨(干片)。7.蚕桑。2010年桑园面积发展到40万亩,年养蚕种160万张,年产鲜茧55万吨。8.西甜瓜。2010年面积发展到55万亩,总产量82万吨。9.畜产品。2010年全市肉总产量60万吨,其中:出栏肉牛268万头,肉产量268万吨;荷斯坦奶牛养殖超过2万头,生产鲜奶38万吨以上,奶水牛存栏15万头,产奶量013万吨;出栏肉猪480万头,肉产量366万吨;肉羊出栏291万头,肉产量045万吨,家禽出栏2亿羽,肉产量20万吨。10.水产品。水产品产量年增5%,2010年总产量达215万吨,其中罗非鱼产量达6万吨。

(三)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指标“十一五”期末,建成粮食、蔗糖、水果、蔬菜、畜牧、桑蚕、木薯、水产等八大优势产业生产基地,规模优势优质农产品生产格局形成。

(四)农产品加工业指标“十一五”期末,全市农产品综合加工率达30%以上,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对全市GDP的贡献率提高2个百分点。

(五)科技贡献指标“十一五”期末,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0%,主要农产品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5%。

(六)农业产业化发展指标“十一五”期末,农产品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快速发展,全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达300家;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重点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达60家;基地产品销售收入占农产品销售总收入60%以上;有70%的农户(约77万户)纳入产业化范围。

(七)重大疫病防治指标“十一五”期间,建立南宁市养殖产品安全检测中心、市、县区动物防疫体系,检测体系和疫情上报网络体系,规模养殖户的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达100%,农村散养户的畜禽免疫密度达90%以上。

(八)农民工培训和转移指标“十一五”期间,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20万人,转移就业10万人,到2010年,力争实现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目标(含现在48万人)。农民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达到45%以上。

(九)无公害生产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十一五”期间,全市种植业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35个,面积150万亩以上,产品认证30个,养殖业无公害基地认定300家,产品认证200个。

五、南宁市“十一五”农业重点发展产业和项目按照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十一五”期间,南宁市农业重点抓好以下几个产业和工作:

(一)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在我市武鸣县和原邕宁县辖区开展连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决定,十一五期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武鸣县和原邕宁辖区(包括邕宁区、良庆区、兴宁区、江南区、青秀区)连片推进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市农村全面开展建设工作。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即要抓好生产发展和促进生活富裕。生产发展方面:

第一,抓好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优化,每个行政村有2个特色主导产业,农民人均农业产值年增长10%以上。

第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直接带动70%以上农户,收购加工60%以上的优势特色产品。

第三,实施科教兴农战略,8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掌握一门以上农业生产实用技术,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5%,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45%。生活宽裕方面:着重抓好农民收入。进一步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促进农产品流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深化农村改革,努力使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长10%以上。

(二)做大做强八大产业

1.粮食产业粮食是我市第一大农作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优质稻米需求大幅度增加,市场竞争优势明显,优质稻生产发展迅速,面积逐年扩大。“十一五”期间,粮食年播种面积保持620万亩,产量185万吨水平的情况下,重点发展优质稻,年播种面积占80%以上,其中达到国家标准的优质稻占三成以上,在品种安排上重点是扩大国家标准优质稻品种(组合)种植比例,加快形成优质稻优势产业带,提升稻米加工技术水平,主要布局在横县、宾阳、上林及武鸣等县。在加工方面依托广西黑五类食品集团、广西农乐米业等龙头企业,实行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一条 龙的管理模式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直接带动和辐射农户70万户,总产值30亿元。

2.糖料蔗产业蔗糖业是我市重要的优势产业之一,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广西第二。随着国内外能源需求增加,作为生物质能源开发的重要原料之一,优势地位更加明显,发展空间、产业竞争力增强。“十一五”期间,在稳固老基地的基础上,适当扩大新基地。加强“吨糖田”建设,大力推广机械深耕深松、测土施肥、优化品种结构等综合高产技术,主攻提高甘蔗单产和糖份,降低生产成本,增加蔗农经济收入。主要布局:巩固武鸣、宾阳、良庆、江南、邕宁、横县、青秀等老蔗区,因地制宜发展上林、马山、隆安等新蔗区。在产品加工方面依托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农垦糖业集团、广西永凯糖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实行原糖蔗价和糖价挂钩联动的模式,形成种植-加工-销售等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产值达100亿元。

3.水果产业我市现有水果种植面积130万亩,产量7182万吨,位居广西第二,主要品种龙眼、荔枝、香蕉、菠萝等。水果也是我市重要的产业之一,但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大量热带水果进口到我国,加上台湾优质亚热带水果的零关税开放,对我市水果业造成了重大的冲击,部分传统品种竞争压力大,因此,必须努力推进“优果工程”建设,着力提高水果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加大品种改良力度,全面推广采后处理和果品加工。“十一五”期间,在稳定现有龙眼、荔枝面积,提高单产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香蕉、菠萝、柑桔等市场竞争力强、潜力大的水果。区域布局是:香蕉以西乡塘、隆安、武鸣等县区为主产区;菠萝以良庆、武鸣、西乡塘等县区为主产区;柑桔以武鸣、隆安、邕宁、良庆、青秀、江南等县区为主产区。产品加工主要依托金泰尔、万利来等6家加工企业,年加工鲜果40万吨,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产值15亿元。

4.蔬菜产业蔬菜产业是我市农村经济的一项支柱产业,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我市蔬菜生产自然和社会资源丰富,生产技术集成比较完善,现有规模蔬菜生产基地面积140万亩,其中常年蔬菜面积30万亩,季节性蔬菜面积110万亩。“十一五”期间重点是扩大常年蔬菜基地建设,提高单产和产品质量,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或有机蔬菜,实施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全面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加快蔬菜加工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效益。主要布局:常年蔬菜基地以江南、西乡塘、兴宁等区为主;季节性蔬菜基地分布于六县六区。“十一五”期末,建设无公害基地30个,面积25万亩,年产无公害蔬菜100万吨;加工方面主要依托兴辉食品、齐旺食品等龙头企业,年加工蔬菜15万吨,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产值30亿元。

5.畜牧产业畜牧业是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产量、产值分别位居广西第三、第二位。近几年来,政府加大对畜牧业的扶持,引进国内八大养殖集团带动,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实行保价收购,促进了规模养殖快速发展,形成一批专业村和专业乡镇。“十一五”期间,继续扩大规模化养殖小区,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品种改良速度,加大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和体系建设力度,重点扶持肉类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打造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区域布局:家禽养殖以南北高速公路沿线为主;养猪业以武鸣、上林、横县、宾阳等县为主;肉牛养殖以武鸣、邕宁、江南、良庆、上林、马山等县区为主;奶牛养殖以隆安、宾阳、横县、邕宁、武鸣、良庆等县区为主;羊的养殖主要以马山、隆安、武鸣、宾阳等县为主。“十一五”期末,全市规模化养殖大幅度增加,其中家禽和奶牛分别占80%以上,形成“公司+基地+农民+养殖+加工+销售”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总产值达10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39%,占农民人均纯收入40%以上。

6.桑蚕产业桑蚕业是我市新兴优势产业,现有桑园种植面积30万亩,蚕茧产量407万吨,分别位居广西第二和第一位,产值82亿元,成为我市农民增收新亮点和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产业。全市现有7家缫丝加工企业,年生产加工能力15万吨,占总产量36%。随着东蚕西移战略实施,蚕茧价格的稳定上涨,“十一五”期间我市桑蚕业将有较大发展。重点是围绕提高蚕茧质量为主题,加强蚕种基础设施改造和扩建,增加蚕种供应量,大力推广生态蚕业模式,省力化养蚕,小蚕共育,普及应用方格簇,建立家蚕微粒子病综合防治体系,强化质量监管,推广标准化生产,大幅度提高蚕茧质量水平。主要布局以横县、宾阳、上林、邕宁等县区为主要产区,扩大武鸣县、良庆区等新县区。“十一五”期末,全市桑园面积发展到40万亩,鲜茧产量55万吨。蚕茧加工主要依托桂华茧丝绸等4家龙头企业,年加工鲜茧30万吨以上,形成种植-养殖-加工-销售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产值达15亿元以上。7.木薯产业木薯产业是我市区域性优势产业,也是广西乃至全国的木薯主产区,在品种繁育、种植面积、产量和加工等方面都处于广西领先地位。木薯全身都是宝,广泛用于食品、化工、医药、养殖等各个领域,在世界性能源紧缺的情况下,作为再生能源开发的木薯,其优势地位更为突出。“十一五”期间,重点是加快优良品种的普及应用,推广良种良法,提高单产,进行产品深加工,燃料酒精开发等。主要布局在武鸣、西乡塘、隆安、江南、良庆、宾阳等县区,在产品加工方面依托明阳生化科技有限公司等30多家淀粉加工企业带动,形成“种植-加工-销售”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总产值达12亿元以上。

8.水产业水产业是我市新兴优势产业,淡水总产量居广西首位,“十一五”期间在巩固传统品种养殖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罗非鱼、斑点叉回鲴、南美白对虾,加快标准化罗非鱼养殖基地建设,提高产量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实施产业化经营。“十一五”期末,在横县建成万个连片标准化网箱养殖基地,成为广西乃至全国最大的网箱养殖基地。同时,在全市建成水产品出口养殖基地30个,到2010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215万吨。水产品加工依托百洋集团开展罗非鱼深加工出口,加工量占全市罗非鱼总量80%以上,形成“养殖-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总产值20亿元以上。

(三)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1.建立科技服务体系,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把不断进步的科技成果应用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去。加强农业科技培训,鼓励、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密切与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的联系,搞好科技扶持,鼓励农业科研和推广机构通过有偿服务和开发示范,增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建立科研、示范推广和开发一体化服务机构,整合科研机构和农业大专院校的科研技术力量,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促进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成果的转化。2.完善农业产业化信息体系建设,整合农业和农村信息平台,建立信息收集、分析、整理和发布制度,及时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和管理信息,引导农民按国内外市场需要安排生产和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

3.培育壮大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为农业产业化生产提供技术、信息、营销服务。

4.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和农户的“双赢”。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委托生产、保护收购价、按股分红和利润返还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稳定农产品产销关系,与农民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继续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巩固水库除险加固成果,确保水库安全运行,到2010年,我市新增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0万亩,切实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加快小河流治理步伐,到2010年,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5676万亩;加快建设农村人畜饮水工程,2010年前全面完成农村改水工作,使农村饮水全面符合卫生要求;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程度。

(五)加速生态文明村及小康示范村建设“十一五”期间,要加速以改水、改厕、改电、改路及普及沼气为重点的生态文明村建设。通过推广普及使用沼气,实现种植与养殖良性循环,改善农村生产条 件和农民居住环境。增加文化活动设施投入,提高农民素质。到2010年,80%以上村屯进入生态文明村行列,生态家园比例达70%。同时,加强农村小康示范村建设的指导,做好规划,增加投入,使小康示范村与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到2010年,每个乡(镇)都有2-3个小康示范村。

六、实现目标的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对农业及农村工作的领导全市上下要加深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尤其是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因此对农业和农村工作不能放松。要大力营造社会重视关心和扶持农业发展的氛围和环境,研究和解决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困难,制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抓好落实。

(二)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贯彻中央各项惠农政策。随着我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集中力量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同时多渠道争取国家对农业方面的专项扶持资金。鼓励民间资金投资农业生产,利用农村信用社的小额贷款,支持农民发展农业生产。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农业机构和基层组织的稳定是农业发展的基本保证。县、乡农业机构发挥着贯彻农业方针、组织工程实施、推广科技和建设项目的重要作用,应该进一步稳定和完善。

(四)制定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扶持政策一要加大农业科技项目的投入力度,要将现有市级财政和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用于农业方面的投资,进一步向优势产业聚集,重点抓好产前、产中、产后关键技术研究,统筹安排产业与地区间投资渠道,提高产业的项目整合力度。二要加大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强优良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标准化配套种养技术和无公害农业投入品的开发利用,建立优势农产品产业化链式开发技术体系,提高农业新技术转化率。三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重点加强优势农产品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发展壮大企业规模,增强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能力,乡镇企业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农产品加工上来。四要加大对优势农产品市场建设的扶持力度,优先在畜禽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的优势产区,建设和培育发展若干个区域性专业批发市场,完善市场交易、检测检验和信息服务等设施,增强服务功能,扩大辐射范围,并根据条 件和需要,在这些市场设立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专门交易区,并尝试实行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等现代交易方式。

(五)加大项目引进工作力度,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要通过项目的带动,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要抓住西部大开发、东盟贸易区建立的机遇,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上门招商、以商招商”的战略,在多上、快上项目上下功夫。各级政府要制定措施和优惠政策促进项目建设工作的开展,要搞好投资环境建设,在税收、土地使用、水、电、租金等方面给予优惠,从严查处对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扣押财产和“吃、拿、卡、要”等行为,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六)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按照现有基础和物流流向,以建设中心批发市场、产销地批发市场为重点,加快集贸市场、零售市场和超市连锁商场建设,规划建设南宁市农产品物流中心,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市场功能,重点建设信息交换、分拣包装、仓冷链运输设施,实行会员制、保证金制、代理制,建立统一结算、大宗农产品拍卖、产品评级、质量检测、纠纷仲裁、品牌设计、包装、宣传推广等中介服务组织。完善投入机制,实行投资商从事市场开发建设。

第二篇: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宁市体育事业“十一五”时期发展规划的通知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宁市体育事业“十一五”时期发展规划的通知

(2006年6月28日南宁市人民政府南府发〔2006〕68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委、办、局(公司):

《南宁市体育事业“十一五”时期发展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南宁市体育事业“十一五”时期发展规划

一、“十五”时期我市体育工作回顾“十五”期间,我市体育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目标,继续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自治区体育局的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全市广大体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较好地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任务,体育事业取得了新成绩。

(一)规划完成情况1群众体育蓬勃发展体育工作宣传力度加大。每年我市均组织开展2至3次全市性全民健身宣传活动,组织各类文体表演和《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测试,开展体育宣传版报评比展示活动及现场派发体育宣传单。为扩大对体育赛事的宣传,积极打造南宁体育品牌,近年来,每年年初我局均在南宁晚报、八桂都市报等媒体刊登当年全市体育竞赛及群体活动计划,进行招商引资。进一步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和交流。“十五”期间,在各级报刊、电视、电台、网站等媒体发布各类体育报道累计965篇(条),增强了南宁市体育的宣传效果。此外,局内部交流刊物《绿城体坛》也对宣传我市体育工作情况发挥了较大的作用。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十五”期间,我市以元旦邕江冬泳、端午节龙舟赛、解放日长跑赛和三人篮球赛四项传统体育赛事为主线,积极开展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逐年增多。全市开展全民健身宣传活动576次,举办各级各类运动会、单项比赛等群众性健身活动1723项(次),参加比赛活动1182万人(次),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年平均达275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24%。群众性体育团体及健身点也逐年增多。目前,我市已成立单项体育协会13个,体育俱乐部11个,各级老年体协组织812个,晨晚练点322个,建设全民健身广场5个,全民健身路径55条,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3228人,我市每万人口拥有社会指导员人数为215人。学校体育健康发展。全市中小学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活动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活动,全市中小学校学生体育达标率达96%,学生体质明显增强。“十五”期间,组织举办了第八届、第九届市中学生运动会,第七届市小学生运动会。支持和帮助学校开展体育教改活动,完善和改进了课间操活动,促进了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和业余训练的蓬勃开展。农村体育稳步推进。围绕争创全国、全区体育先进乡(镇)和市委、市政府开展创建文明县城、城区、乡镇、村屯活动,抓好体育进村(屯)示范工程,先后投入100万元在乡(镇)、村(屯)兴建和改造了52个标准篮球场,农村体育基础设施有了较大的改观。组队参加自治区第五届农民运动会。目前,全市有农民体协组织机构92个,乡(镇)、村(屯)篮球场1267个,全国体育先进县2个,全区体育先进乡(镇)68个。社区体育深入开展。各城区利用辖区体育设施积极开展社区体育活动,兴宁、青秀(新城)、西乡塘(永新、城北)、江南等城区文体局在节假日和双休日组织社区居民开展篮球、气排球、健身路径等各项体育健身比赛活动。加大对社区全民健身路径和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在兴宁、青秀(新城)、西乡塘(永新、城北)、江南等城区主要路段和部分学校、住宅区铺设了55条 全民健身路径,不断满足群众对体育锻炼的需求。老年体育十分活跃。目前,全市有各级老年体协组织812个,各类体育辅导站、晨晚练点

322个,98%的城市社区和100%的乡(镇)都建立了老年人体育组织,老体协会员14万人,每天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达17万人。“十五”期间共举办各类活动(比赛)204次,参加活动人数达27万人。举办了南宁市第五届老年人运动会,组队参加自治区第四届老年人运动会,对促进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和群众性体育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市老年人体协被评为2001-2003全区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2005年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民族体育得到加强。大力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赛活动,挖掘、开发了数种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举办了南宁市第七届、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组队参加第十届全区少数民族运动会,进一步推进了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团结。残疾人体育得到重视。“十五”期间,我市十分重视残疾人体育事业,把扶弱助残与发展体育业务紧密结合起来,为残疾人的体育训练和比赛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我市残疾人体育代表团参加第五届全区残疾人运动会,获得团体总分第三名。我市选手俞湘红入选国家残疾人代表队参加国际远南残疾人运动会,获得女子羽毛球单打第二名。2竞技体育成绩喜人业余训练工作得到加强。我市加强对全市10所业余体校,14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指导和管理,重新调整确定了40个单位为市青少年体育训练网点。扶持社会力量创办业余体育学校3所。目前,全市业余训练项目20多项,受训运动员10300多人(次)。竞技比赛成绩优异。“十五”期间,我市组队参加全区、全国、国际各类比赛和市籍运动员参加全国、国际性各类大赛,共获得金牌13474枚,银牌11135枚,铜牌91667枚。其中:参加全区比赛获金牌1197枚、银牌1008枚、铜牌824枚;参加全国比赛获金牌90枚、银牌77枚、铜牌74枚;参加国际性比赛获金牌604枚、银牌285枚、铜牌1867枚。南宁市籍运动员周蜜、雷素芬、黄绍华代表中国参加2004年雅典奥运会,周蜜夺得羽毛球女子单打铜牌,雷素芬获得女子手球第八名。2005年,我市射击运动员杨东明参加世界杯韩国站比赛,打破世界纪录,并获得个人和团体冠军。谭东妹获得世界杯女子摔跤第三名。参加自治区第十届运动会。我市派出了由650人组成的代表团参加在桂林市举行的自治区第十届运动会,夺得金牌1014枚,银牌1055枚、铜牌9767枚,获团体总分552987分,团体总分、金牌数分列参赛各地市第一、第二。其中游泳、田径、举重三个项目有4人1队15次破9项全区青少年组最高纪录,共有12队荣获精神文明运动队称号,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参加第五届全国城市运动会。我市派出了79名运动员参加在湖南长沙举行的第五届全国城市运动会,有55名运动员进入决赛,夺得2金1银2铜、两个第四名、4个第五名、4个第六名、2个第七名、3个第八名,在整个城运会78个代表团中排名第34位、西北部城市中排名第7位、首府城市中排名第18位,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参加全国第十届运动会。南宁籍运动员代表广西体育代表团参加全国第十届运动会,张园、杨光明获得田径项目4100米接力金牌,黄绍华获得游泳项目男子100米银牌、200米自由泳铜牌,覃义福获得举重项目62公斤级铜牌,周蜜获得羽毛球项目2枚铜牌(以获奥运会1枚铜牌计入),梁明声获得体操项目男子双杠第五名。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不断涌现。我市每年向自治区体育运动院校和体工大队等区(省)级以上部门输送体育后备人才40多人,五年共输送233人。他们当中有不少已成为我区各项目运动队的主力尖子,有11人成为国家队队员,涌现出周蜜等一批世界级运动健将。成功承办各类体育赛事。我市抓住广西南宁市承办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有利契机,加强对外体育交流,成功承办全国、国际性重大比赛30余项,参赛运动员2万余人。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全国田径大奖赛、全国举重冠军赛、全国竞走锦标赛暨全运会竞走预选赛、南宁国际龙舟邀请赛、首届中国南宁—东南亚国际围棋邀请赛、中国—东盟(10+1)国际汽车场地越野赛暨2005年全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广西南宁分站赛等,进一步扩大了南宁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锻炼和培养我市体育管理人才,办赛能力和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得到国家体育总局、自治区体育局和各省、市参赛队的充分肯定。3体育产业初具规模体育产业得到全面发展。五年来,我市把发展体育产业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重点抓好体育场馆的综合开发经营,尝试发展体育培训、体育比赛、体育表演、体育广告、体育用品、体育旅游、体育咨询、体育彩票等经营活动,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市体育场在保证体校正常训练和全市性群体、竞赛活动开展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场馆的优越条 件,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引导市民参加体育锻炼,年接待锻炼人数达70余万人次,年创收130万元。南宁手球训练基地在业务上坚持组建专业团队,精心锻造专业品牌意识,奋力开拓体育事业后勤服务领域,年创收190多万元。体育彩票销售成绩喜人。全市共开设体育电脑彩票销售点350个,经营即开型体育彩票销售和电脑体育彩票、足球彩票,销售总额28558万元,平均年销售额为57116万元,公益金总收入2129万元,交纳税金总额3825万元,为筹措体育发展资金,改善我市体育场馆设施和发展体育事业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支持。社会体育经营企业发展迅速。目前,全市社会体育经营企业达573家,涉及溜冰、游泳、乒乓球、羽毛球、高尔夫球、保龄球、桌球、棋牌、竞技麻将、康体、健身、技能培训等项目,体育经营从业人员约3000余人,体育经营总产值约达15亿元。4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得到新的发展体育场地设施逐步完善。“十五”期间,我市加强对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建设,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体育场地设施逐步完善。全市有体育场地7924个,其中:标准场地6138个,非标准场地1786个。在标准场地中,体育场17个、体育馆7个、游泳跳水馆5个、有固定看台灯光球场195个、其他场、馆、房、室5914个、全民健身路径48条,全市场地总面积8181万平方米,人均127平方米,按系数推算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为063平方米。公共体育设施达到“四个一”要求(即一个标准体育场、一个标准游泳池、一个标准训练馆房、一个标准灯光球场)的县、区有2个,达到有小型体育场和不少于600平方米体育活动场所的乡镇、社区有120多个,达到有一个篮球场的村委会、社区有1267个。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十五”期间,全市投入资金近2000万元,兴建和改造了52个标准篮球场,铺设了30条 全民健身路径,对现有场馆设施进行改善维修,使场馆现有功能得到不断完善。期间,马山县体育馆获得国家体育总局“雪炭工程”受援项目,并已动工建设。机关办公条 件得到改善。“十五”期间,我市投入400多万元修建一栋8层2950平方米的市体育局机关办公大楼,完善了局域电脑网络与机关科室及局属二层单位的联网运行,逐步实现了资源共享和电脑网上无纸化办公。5体育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机构改革圆满完成。我市根据市委、政府的统一安排,全面开展了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大执法和行业长效管理力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逐步实行竞聘上岗用人机制,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优化了人员配置,实现了管办分离。南宁市体育运动委员会更名为南宁市体育局,建立了8个二层事业单位,编制人员202名。目前,全市设市级体育局1个,县、区文化体育局12个,市、县体育事业单位15个,在编体育工作者360人。社团管理工作正常开展。目前,我市有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信鸽等单项体育协会13个,各级体育学会和各类单项体育协会以及行业体育协会930个。为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们经常深入各单项协会,从业务上进行具体指导,从政策上给予积极扶持,从经费上给予一定支持,使他们能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功能,正常开展各项活动。体育队伍素质明显提高。我市切实加强体育队伍的政冶理沦和法律法规以及业务知识的学习,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认真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市共有高级教练员6人,中级教练员45人,助理教练员55人;一级运动员25人,二级运动员122人,三级运动员544人;一级以上裁判员65人,二级裁判员322人,三级裁判员686人。“十五”期间,全市体育系统有24个集体被评为全国、全区先进单位,有25人被评为全国、全区先进个人。

二、“十一五”期间南宁市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

作的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加快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努力培养高水平的体育竞技人才,积极培育体育市场,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为建设富裕、文化、生态、平安南宁,构建和谐南宁作出贡献。

(二)主要目标继续深入、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努力构建全民健身体系,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使全市各民族的健康素质明显改善;不断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增强我市竞技体育的总体竞争能力,力争在区运会、城运会等国内外重大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确保我市竞技体育的总体实力排在全区前列;加强城乡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扶持、资助建设适应农民需要和符合当地特点的体育设施,改善农村基层体育设施条 件;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不断提高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强体育队伍建设,加大培养复合型体育管理人员力度,着力提高体育队伍素质;以改革为动力,继续深化体育体制改革,努力创新各种社会力量竞相参与、充满活力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体育文化交流,积极承办国内外体育赛事,努力推进南宁与世界尤其是与东盟各国的体育文化交流。

(三)主要任务1群众体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进一步普及群众体育,积极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开展各级各类运动比赛活动。以传统体育活动为载体,全市每年开展全民健身周活动1次,每年组织开展各级各类运动会、单项比赛等活动500项次,参赛人数年平均150万人次。以社区为单位每季度组织1至2次体育比赛活动。城市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达到总人口的48%,农村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达到总人口的38%。建立南宁市国民体质监测系统,青少年、儿童体质明显提高。到2010年,全市体育辅导站增至410个,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增加1500人,达4728人。逐步完善全民健身组织架构和服务网络体系,打造小康体育,全面提高全市人民健康水平。加强民族体育、残疾人体育工作,会同市民委、市残联做好运动员训练和后勤保障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表1南宁市群众体育“十一五”规划任务表

序列指标名称指标

单位“十五”完

成情况“十一五”

目标备注1举办运动会、单项比赛及活幼项次172325002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人口万人27542903城市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数占总人口比例%424484农村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数占总人口比例%33385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人322847286全国体育先进县、区个237全国体育先进乡、镇、社区个488全区体育先进乡、镇、社区个68789国民体质监测体质达标人口万人708010中小学校推行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9611中小学校推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9712基层老年人体育协会个81285013老年人体育协会会员万人142014各类体育辅导站、晨(晚)练点个3224102竞技体育总体实力有所增强。大力提高竞技体育总体实力,加强对全市业余体校、传统项目学校和训练网点的管理,进一步建设完善中等体育专业运动学校和单项运动学校。扶持社会力量兴办业余体校,兴建南宁市中等体育运动学校1所、单项体育运动学校1至2所,力争各城区建成一所业余体校或单项运动学校。成立南宁市体育总会,健全单项协会组织,发展体育俱乐部。做好优秀体育人才培养和输送工作,对全市业余训练网点进行战略性调整,在现有市属各训练基地、训练网点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再增设重点项目网点。到2010年,全市业余训练网点增加到60个,力争等级运动员比“十五”时期增加20%。力争平均每年向上级运动队、体育运动学校及全国高等院校输送优秀体育人才50人以上。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力争有2至3名南宁市籍运动员代表国家参加比赛;在第十一届全区运动会上力争金牌数和团体总分第一;在第六届全国城市运

动会上运动成绩保持全国城运会参赛城市中上水平,竞技体育总体实力保持全国城市中上水平。恢复举办每四年一届的南宁市运动会,2006年举办第七届南宁市运动会,更好地发现和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同时,加强体育科研工作,不断提高我市体育训练的科技含量。

表2南宁市竞技体育“十一五”规划任务表

序列指标名称指标

单位“十五”完

成情况“十一五”

目标备注1南宁市体育运动学校所012业余体育训练学校所9103参加业余体育训练学生人数人10300150004传统项目学校及训练网点所(点)36565各类单项体育协会个13206体育俱乐部个11207向区(省)级以上输送体育人才人2332508参加区(省)级以上比赛获金牌枚1347415009参加区(省)级以上比赛获银牌枚11135120010参加区(省)级以上比赛获铜牌枚9166710003加快全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建设南宁体育公园、李宁水上公园等项目,配合自治区做好广西南宁体育中心建设。南宁体育公园和李宁水上公园项目是“十一五”时期我市招商引资项目之一,包括了健身、休闲、竞技体育、旅游、会议等诸多功能,工程概念投资18亿元,建成后将成为我市的体育主题公园。加大县区公共体育设施的投入,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计划在部份县区建设250个体育场所,完善部分乡镇篮球场及相关体育设施建设。加快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70%的乡镇拥有小型运动场和不少于600平方米以上的活动场所,80%的村委会、社区所在地建有一个篮球场或一处体育活动场所。新建居民小区要规划建设相应的体育设施,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要面向社会开放,力争全市人均拥有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平方米。建设环南宁市体育项目服务基地和体验基地,以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街头广场、公园和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建设休闲体育项目小场地,以满足大众健身需求的多样性。

表3南宁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十一五”规划任务表

序列指标名称指标

单位“十五”完

成情况“十一五”

目标备注1体育场(田径场、足球场)个17222体育馆(训练馆、房)座7123有固定看台灯光球场个1952504游泳馆、房个385其他场、馆、房、室个770280006全民健身路径条 48807全民健身广场个5108公共体育设施达到“四个一”要求的县、区个279有小型体育场和600平方米以上场地的乡镇个12014010有一个篮球场或体育活动场所的村委会、社区个1267140011体育场地基础设施总面积万平方米818184012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1271313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06

31表4南宁市重点体育项目“十一五”规划建设任务表

项目名称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南宁体育公园签订项目协议,做好前期规划。完成征地前期工作、总平规划和初步设计总体规划、征地、拆迁等前期筹备工作。建设施工,部分工程完工。工程完工,投入使用。李宁水上公园落实项目用地、完成征地手续、完成总平、规划以及设计完成征地、通平工程、给排枢纽工程和主体框架、绿化进行主体建

设及配套设施建设建设施工,部分工程完工。工程完工,投入使用。南宁市体育运动学校落实项目立项及规划设计落实征地手续,完成征地、通平工程、给排枢纽工程进行主体建设及配套设施建设建设施工,部分工程完工。工程完工,投入使用。4大力发展体育产业,规范体育市场活动。培育体育市场,推进体育赛事的市场化运作。到2010年,体育产业经营户达650户以上,体育产业从业人员达3万人,力争产业总值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2%,使体育产业的发展形成规模。依法行政,出台体育活动相关的法规、条 例,引导体育市场健康发展。

表5南宁市体育产业“十一五”规划任务表

序列指标名称指标单位“十五”完成情况“十一五”目标备注1体育部门体育场馆年平均创收万元6307602体育彩票年平均销售额万元478067363社会体育产业经营户户5736504社会体育经营总产值万元***体育产业总产值占社会生产总值比例%1525加强体育队伍建设。扩大教练员人才队伍规模,多引进和培养广西重点项目和我市优势项目的教练员,如乒乓球、羽毛球、摔跤、跳水、体操、武术、跆拳道、田径、游泳等,力争到2010年教练员达到150人。加大培养复合型体育管理人员力度,争取多培养高层次裁判员;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到2010年力争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增加1500人,使全市人口与指导员比例达到5000:1;实施队伍建设“素质工程”,着力提高体育队伍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良好的体育人才发展机制,完善人才选拔机制和人才保障激励机制,提高人才积极性;加强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6加强体育文化交流。每年力争举办1至2次国际体育赛事,承办2至4次全国体育赛事。积极参与境外体育活动,推进南宁与世界尤其是与东盟各国的体育文化交流。

(四)保障措施1继续组织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第二期工程,推进全民健身工程建设,努力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群众体育以全民健身增强体质为目标,把“建立群众身边的体育组织,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开展群众身边的体育活动”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抓紧抓好。各级政府重点支持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开发体育产业,重视农村体育,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培训工作。建立市、县、城区国民体质监测体系,定期公布市民体质监测状况。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全市中小学校积极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落实体育经费,改善体育设施,加快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为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创造良好条 件。2坚持竞技体育优势发展战略,加强对全市业余体校、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训练网点的指导和管理,着力培养三线运动员,努力为自治区体校和各项目管理中心输送优秀体育苗子,进一步提升我市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力争在第十一届全区运动会和第六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上取得好成绩。加强体育业务骨干队伍建设,着力培养高素质的教练员、裁判员和复合型的体育管理人才。3发展体育产业,培育体育市场,推动体育消费和经济增长。放宽体育产业的市场准入,鼓励支持社会和个体依照法律法规兴办面向大众的体育服务经营实体,进一步扩大体育彩票销售规模。4继续推进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体育法制建设,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业规范的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训练体制和运动机制,建立运动项目后备人才和高级人才培养一条 龙,运动项目训练、竞赛、裁判和科研工作一体化的管理体制。5进一步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政府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加强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第三篇: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宁市“十一五”青少年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宁市“十一五”青少年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2006年6月26日南宁市人民政府南府发〔2006〕66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部、委、办、局(公司):

《南宁市“十一五”青少年事业发展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南宁市“十一五”青少年事业发展规划

前言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南宁市现代化建设的一支生力军,广大青少年积极投身南宁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为南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可以说,青少年是社会发展进程中最活跃的群体,更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青少年将担负着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因此,青少年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为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事业发展的科学规划和指导,协调整合社会资源,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和青少年事业发展,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南宁市青少年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南宁市青少年事业发展现状南宁市现有户籍人口6595万人,其中6-35岁青少年人口365万人,占总人口的55%。长期以来,在南宁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重视和关心下,全市各级党政部门和社会各部门高度重视、热情支持青少年和青少年事业,有力地促进了南宁市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在学习成才、就业创业、社会参与、成长环境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一)青少年事业取得的主要进展

1青少年组织和阵地建设不断加强。全市各类青少年组织建设不断巩固壮大,以共青团为核心的青少年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青联、学联、少先队组织取得新的发展,青年中心作为新型青年组织,服务青少年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开展有益的探索,树立了品牌项目,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各类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进一步加强,顺利完成了南宁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改革,增强发展后劲和服务功能,在满足青少年学习、娱乐、健身、交流等需求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青少年成长环境不断改善。深入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健全和完善我市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法律体系,青少年发展的法律政策环境得到不断优化。全市形成了以市级青少年维权中心为龙头,以县(区)、系统青少年维权站为纽带,以乡镇(街道)青少年维权服务站、社区青少年维权服务点为依托的四级青少年维权服务网络,15个系统维权岗创建率达100%。深入开展“青春自护远离网瘾”、“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等系列活动,使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提高。深入开展“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计划”、“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创建活动,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得到净化,为青少年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环境。

3青年就业与创业取得可喜发展。青年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得到不断推进,成立和发展了一批青年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其中,南宁青年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被命名为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培训基地”。青年创业势头持续高涨,通过开展创业意识和创业入门教育,培养和扶持“青年致富带头人”,鼓励和支持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引导和帮助外出打工青年返乡创业等方式,培养了一批创业型青年人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得到加强,有效促进了大中专毕业生顺利就业。青年就业服务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成立了南宁市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和六县、六城区分中心,在市区所有街道和部分社区建立青年就业和再就业服务站,提供就业培训和信息服务,有力地促进了青年创业就业。青年劳务输出不断扩大,通过举办青年劳务输出现场招聘会,利用农村青年中心培训就业连锁超市等阵地,为广大青年搭建了外出务工的良好平台。

4青少年参与社会活动日趋活跃。积极投身物质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农村青年增收成才行动和企业青工创新创效活动,积极打造“百企入桂”精品,推进“青年企业家高新民营工业园”建设。积极参与政治文明建设。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得到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得到大力弘扬,青少年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得到提高,青少年对社会重大决策建言献策渠道和途径得到拓宽。积极投身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年文化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青年文化氛围,为首府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的目标,积极开展创建“青年文明号”、“青年文明社区”、“社区爱心超市”和“保护母亲河行动”等活动,在广大青少年中唱响文明之歌;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围绕党政中心工作、社区建设、公益活动、扶弱助困、环境保护、大型活动等方面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尤其是在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大型活动中,广大青年志愿者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充分展示了我市青年志愿者的风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青少年事业发展的宏观规划、指导不够。在制定、完善和实施有关青少年的政策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事业发展的长远战略规划和有力的指导。

2促进青少年事业发展的制度保障需要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社会参与等方面的需求的保障支持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相应工作机制还不健全。

3满足青少年合理利益诉求还存在差距。对青少年在学习成才、文化娱乐、创业就业、社会参与等方面的一些利益诉求,还缺乏有效的方式方法,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还有待加强。各类青少年组织自身建设、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服务领域和手段亟待拓展。

4促进青少年事业发展的力量、资源缺乏有效整合。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充分发掘、利用和整合政治资源、组织资源、社会资源以及信息网络资源、品牌资源、人才资源等,形成促进青少年发展的合力。

(三)南宁市青少年事业的发展条 件与机遇

1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区域合作将为南宁市青少年开辟出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世界发展的大格局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两廊一圈”经济走廊和泛珠三角经济区等不同层面的区域合作进程不断加快,将使南宁市凭借其优越的区位优势,在区域合作中发展重要作用,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这必然给当地青年人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首先,扩大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将进一步凸显南宁区位优势,使南宁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重点地区和区域性的商品流通中心,从而能够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企业前来投资,这也势必在为青少年的学习、就业创业提供更多机会。其次,扩大开放与合作,使南宁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之间人员流动将更为方便、自由,为南宁的青年到国外区外留学深造和开拓创业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 件,将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青少年交流学习,为青少年提供开拓更广阔的学习与发展空间。最后,区域性大型活动落户南宁不断增多,为南宁市青少年的学习成长提供难得的发展平台。如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大型活动的举办,为众多活动服务单位青年人才及广大青年志愿者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使南宁市青少年得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这就为一大批有志气的青年提供了不断学习、不断高标准要求自己的机会和动力。2推进西部大开发,建设区域性现代化城市为南宁市青少年提供大有作为的发展契机。“十一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西部地区、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南宁作为南贵昆济济带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显。同时,自治区党委、政府明确提出把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作为广西“十一五”的重点发展区域,将在基础设施建设、重大产业布局、基本建设金投入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加快建设以南宁为核心城市的南北钦防北部湾沿海城市群。因此,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是南宁发展的重要机遇,也是也将会促进南宁青少年事业获得长足发展。一方面,推进西部大开发,南宁市将获得国家、自治区及东部省区更多的支持,为南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通过蓬勃发展的事业吸引广大青少年积极投身到南宁的现代化建设中去,使他们观念、知识、眼界、才能等方面得到不断地提高,一大批青年人才会在西部大开发中迅速成长起来。另一面,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将为南宁市青少年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改善青年在就业、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条 件,使青年普遍得到更好的生存与发展机会。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南宁将为青少年提供历史性的发展机遇。21世纪的头10年,对于中国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中国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正在进入一个向全面、纵深发展的阶段。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南宁市提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富裕南宁、文化南宁、生态南宁、平安南宁建设,构建和谐南宁的奋斗目标。这不仅为全市人民描绘了抢抓发展机遇,不断开创南宁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新局面的宏伟蓝图,也为当代青少年的成长发展提供了难得的重要机遇和大有作为的发展空间。随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南宁的建设进程不断推进,将推动我们的社会结构正在朝着一种更加复杂化、更具多样性的趋势演化,社会机制正朝着一种更加规范化、更具专门性的方向发展,随之出现的是,行业类型的逐渐扩充,职业类型的日益细化,而且其数量和种类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一切充分表明,我们的社会将为青年所提供的创业机遇正在呈现出日益增长势头。新世纪的青少年只要在自身方面能够充分做好准备,在外在方面能够准确把握住形势,就一定能够寻找到、甚至创造出越来越丰富多样的创业机遇,就能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大展宏图、创出业绩。

4加快信息化进程,建设“数字南宁”将为南宁市青少年发展带来更多成才机会。当代世界经济正由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卫星通信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为适应当前形势发展要求,南宁市加快信息化进程,推动“数字南宁”建设,为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提供难得的机会。一方面,信息化建设为青少年打开了通向世界的窗口,有利于青少年及时掌握与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为学习成长带来极大方便。网络空间中大量的信息和知识为青少年开阔视野、了解世界与社会创造了条 件,有助于青少年通过虚拟环境社会了解社会现实,认识现实社会中的社会规范及价值体系,逐渐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另一方面,信息化建设为青少年提供了成才的良好条 件。建设“数字南宁”,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而目前南宁市信息化建设人才相对比较缺乏,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工作力度将不断加大。而青少年是思维活跃、接受能力较强的群体,崭新信息技术将会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去学习、运用和提高,使他们逐渐成长为信息化建设主力军,有利于青少年创业的成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南宁市青少年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南宁市“十一五”时期的总体部署,树立“服务、合作、开放、创新”的发展理念,整合社会资源,增强青少年事业发展的整体推动力,服务青少年,凝聚青少年,充分发挥青少年在建设富裕南宁、文化南宁、生态南宁、平安南宁,构建和谐南宁中的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促进青少年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不断为南宁市的发展注入活力,推动青少年和青少年事业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

(二)总体目标以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提高青少年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深化发展理念,健全组织体系,创新工作方法,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青少年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努力推动首府青少年事业发展的现代化。保障青少年发展的各项权利,使青少年在身心健康、文化娱乐、创业就业、人才培养、社会参与、权益维护等方面得到全方位服务。进一步优化青少年成长成才的环境,整合社会资源和各方面力量,努力为青少年发展提供社会支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青少年和青少年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实现南宁市青少年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具体目标

1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和管理上新台阶。进一步加强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在不断完善现有的设施、功能和职能的基础上,再建新的青少年活动中心。进一步建设完善县(区)级青少年活动中心。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设施、功能和职能,形成统一的管理网络。同时推进其它各类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以满足青少年发展需要。2青年创业就业技能明显提高。引导广大青年树立科学的就业观,依托南宁市青年就业服务中心和各县、区分中心、青年创业实践基地等大力开展南宁青年创业就业行动,建设一批青年创业就业培训基地,广泛开展技术培训,提高青年创业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依托青年中心推广和完善就业超市,强化服务体系、服务机制和服务能力建设。整合社会资源,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提高农村青年增收致富本领为目标,建设100个“农村青年科技培训基地”,五年内开展50万人次的农村青年素质培训和技能培训。

3青年人才建设工作得到有力推进。实施青年人才战略,以青年人才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服务为着力点,大力培养青年人才,凝聚青年人才,积极举荐青年人才,建立健全“南宁市青年人才库”,完善青年人才工作机制,引导各类青年人才施展才华,为南宁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和力量。

4青少年社会参与更广泛深入。引导青少年参与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拓宽青少年社会参与的渠道和途径。引导青少年投身南宁经济建设。整合社会资源,大力开展“百企入桂”招商引资活动,组织商务考察、招商推介等活动,建设“富裕南宁”做贡献。深入开展青年创新创效活动,广泛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培养青少年的科学意识,提高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引导青少年参与政治文明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保障青少年依法行使民主的权利,保障青少年的选举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培养青少年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积极对社会重大决策建言献策,不断拓宽青少年社会参与的渠道和途径。引导青少年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实施“绿城青年文化品牌计划”,创建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形成各具特色的南宁青年文化品牌,开展“青年文明号”整体创建活动,组织开展各种公益服务活动,大力发展志愿服务事业。5青少年维权与预防违法犯罪工作取得新突破。普及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健全青少年维权机构,构建青少年权益保护的社会化网络,实施“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整合社会力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网络,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开创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新局面。

三、加快南宁市青少年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青少年组织和活动阵地的建设与管理

1建立健全青少年组织。以团建创新为重点,全面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扩大基层团组织覆盖面,提高基层团组织的服务能力。开展“全团抓基层”行动,以非公企业、社区、农村为重点,加大基层团组织建设工作,扩大组织的覆盖率。加强基层少先队组织建设:进一步巩固市区少先队大、中、小队建设;按照“有组织、有阵地、有活动、有队伍、有机制”的基本标准,健全乡镇中心校的少先队组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市少先队工作的系统领导体系,到2010年全市各县(区)、乡(镇)、社区少工委建设率达到100%,着力建设好少先队辅导员、志愿辅导员和工作者队伍。推进青年中心建设。实施“城乡青年中心建设推进计划”,扩大城乡青年中心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面,围绕文化发展、娱乐休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扶危济困推出一批党政支持、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欢迎的项目,打造富有南宁特色的青年中心品牌。在青年中心推广完善“爱心超市”和未成年人物品交换站项目建设,社区“爱心超市”建设覆盖率100%,多渠道筹集爱心物资、用工岗位,提高服务社区困难群众、未成年人的能力,切实增强青年中心的内在活力,在农村青年中心开展农村青年培训就业连锁超市建设试点工作。引导和培育青少年社团组织。社团组织是青少年重要的组织形式,要加强对青少年社团组织的引导,组建健康向上的青少年社团组织,培养青少年社会工作者,管理和规范各种类型的青少年社团组织活动。

2建设青少年活动中心。把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纳入南宁市城市建设统一规划,通过政府规划征用土地,投入资金,建成一个全国省会城市一流的青少年活动中心,以及六个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武鸣、横县、宾阳、上林、马山、隆安建立县级青少年活动中心,以满足青少年学习、娱乐、培训的要求。同时推进街道(乡镇)、社区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广泛、规模适当、设施完备、功能丰富的各类青少年活动场所,面向全市青少年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公益活动,满足青少年发展需求。完善全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管理网络,形成一个中心管理、每个分中心联动的全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建设管理模式。3加强其他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加强和改进市团校阵地建设,积极探索团校管理的有效形式,坚持“服务团干部、服务青少年”的方针,坚持共青团和青少年研究工作,坚持抓学校的基本建设,形成集团干部培训、青少年文化艺术技能培训和信息交流中心三位一体的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青少年教育活动基地。通过解决场地、人员、办公设备等问题,完善青少年维权中心,进一步完善12355青少年维权和心理咨询服务热线电话,强化对青少年心理疾患及不良行为的科学矫正和有效干预,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权益保护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市级、各县(区)各建立一所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整合社会资源,建设一批社区家长学校、青少年法律学校、青春自护学校、阳光网吧等青少年活动阵地。进一步建设完善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市青年就业服务中心、各县区青年就业服务分中心、进城务工青年培训基地,在信息、师资、政策、资金上给予扶持,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各县(区)每年新建1个以上青年科技创新基地。4加强对青少年活动阵地的管理。完善管理制度,使其充分发挥对青少年发展的促进作用。鼓励各类非赢利机构为青少年提供健康有益的闲暇生活服务。社会公益场所应向青少年免费开放或实行优惠政策。纪念馆、文化馆、博物馆、展览馆等要增加适合青少年成长的内容,丰富社会教育功能,提升服务水平,增加向青少年开放的时间,进一步推行低费向青少年开放或创造条 件免费向青少年开放。

(二)促进城乡青年创业就业工作

1开展创业就业培训。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教育广大青年树立自由择业、自主创业和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的就业观,营造青年创业就业的社会环境,促进青年更新观念,树立信心,迎接挑战。加强创业指导,开发创业岗位,引导青年到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创业,实施“青年诚信创业工程”,帮助和鼓励大学生就业、创业。依托青年中心、各级团校等共青团的阵地,凭借劳动、人事、教育等部门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建立一批青年就业培训基地,推广青年中心培训就业连锁超市试点成功经验,提高服务能力建设。依托青年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就业和再就业技能培训学校、青年创业实践基地,实施“万名青年就业培训”工程。实施“农村青年增收成才行动”,凭借全市各级团组织领办科技项目,创建科技示范基地,培养科技人才,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培养青年经纪人,不断提高农村青年的增收致富本领。深化“农村青年科技培训工程”,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办好各县(区)、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加强对农村青年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实施“订单式”培训,逐步形成“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农村青年就业机制,提高农村青年劳动技能和就业能力,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夯实基础。2整合社会资源,为青年提供创业就业服务。建立完善青年创业就业服务机制、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依托“青年创业指导中心”,开展对不同创业青年的分类指导,开展创办你的企业(SYB)活动,重点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失业青年、农村富余劳动力和来邕创业青年的服务工作,提供针对性强的服务。每年举办1-2场青年就业专场招聘会,为青年提供就业信息和空缺岗位信息。依托南宁青年网,进行网上招聘等活动,为青年广开就业门路。积极开展对残疾青年的就业服务,加大帮扶力度,通过街道青年中心的“爱心超市”,多渠道筹集用工岗位,为弱势青年群体就业提供有效的服务。

3优化创业环境。大力倡导和弘扬青年创业的时代精神,激发青年创业热情,引导青年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主创业意识,营造全社会支持青年创业的良好氛围。创造有利政策环境,充分发挥工商、税务、财政、劳动保障等政府职能部门作用,积极支持青年创业工作,推进青年创业与政府就业工作紧密衔接,为青年创业提供优惠配套政策,降低青年创业门槛。加强青年创业品牌化建设,推动青年创业就业工作的事业化发展。

(三)加强青年人才建设

1加大培养青年人才。加强青年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提升青年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发青年人力资源,培养高素质的青年人才队伍。根据青年的不同层次、不同需求,逐步建立起多层次、多种类的青年人才培训基地,形成青年人才培训网络。积极推进农村青年人才开发计划,建设100个“农村青年科技培训基地”,联合农业、扶贫、劳动等有关部门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项目等工作,到2010年开展50万人次的农村青年素质培训和技能培训,培养一批具有一技之长、能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农村青年实用人才。实施大中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深入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等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不同层次的青年人才群体优势。

2广泛凝聚青年人才。充分发挥共青团、青联、学联、青企协、青年志愿者协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探索各个组织联系青年人才的新渠道、新途径,团结和发挥各领域青年人才积极投身于南宁市经济社会建设。发挥青年中心的作用,以“青年卡”、“会员制”的形式,以联系、服务、引导青年为目的,开展青年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培训、联谊活动,为青年的休闲娱乐、交友联谊、创业就业提供服务,使青年中心成为凝聚人才,联系青年,服务青年,引导青年的新型平台。根据各行业、各领域青年人才群体特点和兴趣爱好,加强培育和建设各类青年社团,建设“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联谊会”、“南宁读书俱乐部”、“南宁车迷协会”等社团组织,通过社团来联系和团结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的青年人才。积极创造高学历人才的流动环境,会同组织人事等部门,利用假期社会实践等机会,建立与高校高学历人才的联系制度,为企业与高学历人才之间牵线搭桥,为南宁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3积极举荐青年人才。不断加大对各级各类青年典型的表彰宣传力度,提高优秀青年人才、优秀青年集体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发挥青年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深化开展“南宁十大杰出青年”、“青年岗位能手”、“十杰青年卫士”、“优秀青年企业家”等各类青年典型的评选表彰活动,与时俱进地推出青年新人创新评选项目,激发各行各业青年强烈的事业心和创新意识。通过媒体广泛宣传优秀青年人才的先进事迹,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激发青年竞展才华、奋发成才的热情。大力推行推优荐才工作,加强对青年典型的跟踪培养,动态掌握各类青年人才的发展状况,拓宽青年人才的举荐渠道,面向各级党政机关和社会举荐优秀青年人才,重点做好优秀青年专业人才、优秀青年经营管理人才、优秀共青团干部的举荐工作。

4优化青年人才成长环境。建立健全“南宁市青年人才库”,构建青年人才的信息化服务网络,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为青年人才开发利用提供信息平台。把青年人才工作纳入南宁市的人才工作总体格局,加大研究南宁市青年人才发展战略,制定有利于青年人才成长的政策和制度,为青年人才的培养、流动、使用提供政策保障。探索建立以能力为核心、以业绩为标尺、以社会认可为准则、与职业资格认定相配套的南宁青年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完善表彰激励机制,构建科学开放的青年人才工作格局。加强青年人才培训,拓展培训阵地功能,提高服务水平,为青年的成才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1大力倡导志愿服务理念。通过媒体及各种活动,调动社会资源,广泛获取社会支持,向公众宣传“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传播志愿服务理念,从而影响和带动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志愿服务行列,引导青少年参加每年累计不少于48小时的公益志愿服务活,使参与志愿服务真正成为青少年的日常行为和自觉行动。

2拓展和完善服务中国—东盟博览会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青年志愿者的生力军作用,通过开展宣传发动、招募选拔、教育培训、公益实践、激励表彰等一系列工作,从全市青少年中选拔、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展会志愿者队伍,在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围绕礼宾接待、语言翻译、交通运输、安全保卫、医疗卫生、观众引导、物品分发、沟通联络、竞赛组织支持、场馆运行支持、新闻运行支持、文化活动组织支持等方面,提供各种优质的志愿服务。让志愿者热情周到的服务,成为中外客商了解南宁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扇窗口。3规范壮大志愿者队伍。以服务中国—东盟博览会为契机,以注册志愿者队伍为主要力量,建立起四类志愿者队伍。一是建立县、区(大中专院校、大小企业)、社区(基层)三级志愿者组织网络,培养造就一批热情高、意识强、业务精的工作队伍;二是广泛吸引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工作,建立一批数量大、相对稳定的日常志愿者队伍;三是依托日常志愿者和社会团体队伍,通过推进志愿者专项品牌,建立一批专业志愿者队伍;四是围绕城乡社区青年中心建设、运转、管理等环节,培养高素质的青年中心志愿者工作队伍。加强南宁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建设和管理,充分挖掘社会资源,结合推进各类志愿者项目,重点培育10个优秀“志愿者社团”。

4树立和打造一批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拓展服务领域,把服务重点投向党政关注、群众急需、青年能为的社会领域,围绕扶贫助弱、社区服务、环境保护、大型节会、抢险救灾、文化教育、社会公益、法律普及、城市建设等领域,组织实施一系列有特色、有创新、有吸引力的项目。继续深化“千队万对”社区志愿者行动、进一步实施“小手拉大手”、“真情助困进万家”、“百万青年志愿者助残”等扶残助残行动。大力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法律援助志愿者服务计划,强化常规项目,突出品牌项目,分批建设20个全市性、示范性志愿服务项目,逐步完善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

5完善志愿服务活动机制,形成“党政支持、社会化推进、项目化运作”的工作格局。建立志愿服务资格认证制度。全面推行注册志愿者制度,建立和完善志愿者的招募、培训、使用、考评、激励等机制,推进志愿服务认证工作和志愿者注册制度,提高志愿服务管理的科学化水平,至2010年,南宁市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城市人口的8%以上。大力推进应急志愿服务工作机制,联合有关部门共同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抢险救灾平安计划”。构建志愿者人才库和培训基地,建立12个志愿者培训实践基地,建立和表彰机制,每两年开展一届南宁市青年志愿者行动评选表彰活动,有效促进志愿者服务的积极性和延续性。

6推动志愿服务立法工作。按市场经济和社会运行规范要求,制定《南宁市青年志愿者服务管理条 例》,规范运作青年志愿服务,为青年志愿者开展各项社会服务活动创造规范的法治环境。

(五)促进青少年维权与预防违法犯罪工作取得新突破

1落实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活动的法规和政策。整合社会资源建立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建立100所“有计划、有场所、有教师、有教材、有对象”的青少年法律学校。聘请法律专职人员长期担任法制副校长,聘请法律教师上课,引导青少年学法、懂法、用法。重点抓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宣传和落实工作,要严格依照有关青少年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青少年事务,使青少年的各种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的保障。筹集专项资金,市级、各县(区)各建立一所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围绕救助保护、学习培训、推荐就业等环节,建立和完善救助保护中心的管理制度,确保流浪未成年人得到救助保护,顺利步入社会。

2建立健全青少年维权机构网络。逐步建立青少年法律援助机构,拓展青少年维权工作,全面提升维权服务的水平,形成以市青少年维权中心为龙头,以青少年维权站为纽带,以优秀青少年维权岗为依托的青少年维权网络,充分发挥市—县(区)、系统—乡镇(街道)—社区四级服务网络。完善12355青少年维权服务和心理咨询热线建设,开展法律援助、法律服务、心理咨询等各类服务,进一步深化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和进城务工青年维权工作。

3创新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为重点,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网络。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纳入到市、县(区)社会综合治理考核体系中,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法部门和共青团牵头抓总,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深入实施“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计划”和“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创建活动,探索建立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机制,建立社区青少年工作队伍。

4引导和规范青少年的网络生活。在开展“青少年安全放心网吧”活动的基础上,依托社区青少年网络教室、图书馆、学校教育培训中心等场所,创建100个南宁市“阳光网吧”。积极引导和规范青少年的网络行为,提高青少年对网络信息的分辨能力,确保青少年健康上网。以“青春自护远离网瘾”为主题,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认识沉迷网络的危害,用爱心和科学关心帮助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增强自我保护能力,远离网瘾侵害。开展“青少年文明上网”活动,引导青少年文明上网,上文明网,同时奖励举报不良网站、网吧。加大开发和综合应用各种信息资源的力度,充分利用网络载体构建服务、凝聚青少年的平台,不断提高利用网络凝聚和服务青少年的能力。

5提高青少年自我防护能力。加大青少年自护教育宣传力度,整合社会资源,依托各类青少年自我保护教育场所、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每县区各建立1青春自护学校(基地)。组织青春自护讲师团巡讲、青春自护进社区等系列活动,开展青少年自护训练,切实提高青少年的自我防护能力。

(六)引导青少年社会参与

1引导青少年投身物质文明建设。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共青行动”,参与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青年岗位能手”、“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青年创新创效”等活动,创造出显著效益,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充分发挥共青团外围组织的作用,挖掘全团组织网络优势,全面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以南宁市青年企业家协会为平台,大力开展“百企入桂”、“百企入邕”招商引资活动,与兄弟省市青企协、商会加强联系,不定期组织商务考察、招商推介等活动,为提高我市经济实力,建设“富裕南宁”做贡献。广泛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培养青少年的科学意识,提高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为科教兴市做出贡献。

2引导青少年参与政治文明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励青少年增强爱国情感,保障青少年依法行使民主的权利,保障青少年的选举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培养青少年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积极对社会重大决策建言献策,各级政府在重大决策过程中注重听取和吸纳青少年的意见与建议,不断拓宽青少年社会参与的渠道和途径,团结和凝聚广大青少年投身于南宁市改革开放的建设大潮中。

3引导青少年参与精神文明建设。以创建“全国文明城”为目标,引导广大青少年积极投身“文化南宁”建设。实施“绿城青年文化品牌计划”,以“青春绿城”为主线,通过创建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形成各具特色的南宁青年文化品牌,为建设文化南宁服务。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少年文体活动。利用传统节日,设计系列主题文化活动,广泛开展“青年文明社区大家乐”、“乡村青年文化节”、“青年文明号文化节”、“跃动的青春”体育竞赛等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文体活动,用先进文化引导和丰富青少年的文化娱乐。广泛开展“青年文明号”整体创建活动,继续建设一批“青年文明号”示范街、路、山、市场,并将活动向非公有制经济领域拓展,建设一批“青年文明号”示范企业。组织开展各种公益服务活动。加大希望工程、济困助学等的工作力度,深化“手拉手”活动,加强城乡少年手拉手助学活动、城乡少年手拉手志愿接待家庭活动、红领巾手拉手助残活动,切实解决贫困学生、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等弱势群体以及农村青年、进城务工青年的就学和实际困难。引导青少年为“生态南宁”建设做出贡献。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生态文明理念,动员青少年开展生态环保宣传和实践,全面深化保护母亲河行动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保护地球小主人”等活动,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广泛开展“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米、一张纸”等活动,丰富和拓展各类植绿护绿、保护环境创建活动的内容,建立有20000棵树以上的南宁共青团林和3000棵树以上的中国—东盟青年生态友谊园。

4加大青少年对外交流力度。积极拓展与港澳台及区内外友好城市的青少年事务交流领域。以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为契机,加强与日、韩、东盟国家青少年的友好交流,建立与国外青少年组织的交流互访机制。通过对外交流推动优秀青少年人才国际化素质的提高,为优秀青少年提供更多出国培训、交流锻炼等机会,拓展青少年的国际视野,提高青少年的国际化素质,推动南宁市成为区域性国际化城市。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一是成立南宁市青少年发展领导小组,由市委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市四家班子分管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各城区分管领导组成。下设办公室,设在团市委,负责日常事务,形成“党政重视、共青团牵头、各部门参与、社会共同关注”的工作格局。市青少年发展领导小组的工作职责是,统一领导、协调和指导全市青少年事业发展工作,制定有关政策,负责组织本规划的实施。二是把青少年事业发展纳入政府工作。各级政府要始终把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作为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青少年工作纳入到政府工作的序列,统一部署、统筹安排。三是建立南宁市青少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定期召开工作联席会议,研究青少年发展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部署全市青少年发展工作,协调各职能部门。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市青少年工作会议,对前期工作进行全面总结,表彰先进,并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

(二)资金保障一是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对青少年重点项目的资金扶持。建立购买服务机制,推进政府购买面向青少年的公益服务,为青少年事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二是争取设立青少年发展基金。“十一五”期间,通过政府财政投入一部分、企业和社会资助一部分作为青少年发展基金来源,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促进青少年事业发展及奖励为青少年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三是对各类从事青少年服务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等非营利组织及各类公益性青少年教育阵地和场所,要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政策和财力支持,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支持和从事青少年事业。四是加强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严格进行资金评估,确保投入资金取得实效。

(三)体制保障一是加快推进青少年政策制定和立法步伐。全面贯彻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涉及青少年事务的法规和政策,加快推进南宁市青少年政策制定和立法步伐,制定《南宁市志愿者服务管理条 例》,把青少年事务纳入法制化轨道,为青少年工作提供法律保障。二是建立和健全青少年事业发展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宣传机制,加强对青少年事业发展的社会宣传,通过广泛宣传,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青少年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完善项目运作机制,逐步建立项目规划、论证、实施、监督、评估制度。实行资源整合机制,加强与社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争取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不断完善保障机制,调动、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整体合力,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四)人力保障一是建立青少年事务专职社会工作者队伍。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招聘有专业知识、工作能力较强、热爱青少年事务专职社会工作者充实到街道、乡镇、社区,建设一支多层次、专业化的青少年事务专职社会工作者队伍,拓宽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扎实高效地推进青少年工作发展。二是加强青少年研究队伍建设。加大对青少年问题的理论思考,关注青少年问题研究,不断拓展青少年研究领域,举办青少年发展论坛、青年文化论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形成一支热心青少年工作、专业化的青少年研究队伍,为青少年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五)监测评估一是由市青少年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对本《规划》的实施进展进行协调、监测、评估,研究建立南宁市青少年发展指标体系,全面、动态地监测评估青少年事业发展状况。二是建立定期报送制度。各有关部门要定期向南宁市青少年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青少年发展有关数据和《规划》实施进展情况,逐步健全和完善青少年发展综合统计工作,相关指标纳入政府统计序列,市青少年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监测评估情况,分析现状,预测趋势,提出对策,为市委、市政府决策青少年事务提供参考和依据,促进青少年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篇: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宁市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宁市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2006年9月27日南宁市人民政府南府发〔2006〕107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委、办、局(公司):

现将《南宁市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南宁市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前言今后五到十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时期,也是抓住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举办的契机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根据中央确定把文化建设作为今后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的指示精神,南宁市的文化发展将迎来全新的阶段。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城市知名度,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确保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把首府南宁市建成内涵丰富、魅力无穷的文化城市,现依据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南宁实际,提出南宁市文化发展规划。

二、南宁市“十五”期间文化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全市现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8个,其中市属2个,县区级7个;公共图书馆14个,其中市属馆2个,县区馆12个,总藏书量170万册,专业公共图书馆总面积226525平方米;市级群众艺术馆1个,县区文化馆(城区现更名为文化广播电视站)12个;全市有乡镇102个,乡镇文化站及图书室102个,村文化室及图书室614个,生态文明村550个;全市文物管理机构10个,市博物馆1个,县区文物管理所7个,文物保护单位133个,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3个,省级文保单位12个,市县级文保单位118个;现有文化经营单位2089家,其中电影放映单位31家,网吧763家,歌舞娱乐场所220家,音像经营出租单位913家,电子游戏室118家,录像放映34家,在册民间剧团10个。——实施精品战略成绩显著。“十五”期间,我市生产创作了一批优秀文艺精品: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先后荣获了全国舞剧比赛“荷花奖”金奖第一名,中宣部的“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第十届文华奖新剧目奖”,并荣获2004-2005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佳剧目;大型古装粤剧《紫金锤》获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曹禺戏剧优秀剧目奖”;2004年创作的大型广西民族歌舞《美丽壮锦》、大型古装邕剧《龙象塔奇缘》上演后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邕剧《开泰新声》荣获第二届“中国滨州·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表演金奖;小品《张大嘴与李干部》荣获“第十届中国曹禺戏剧奖”、《灯下的女孩》获全国百优小品二等奖;舞蹈《姑娘不穿鞋》获“全国第十届孔雀奖少数民族舞蹈比赛”一等奖,群舞《壮族大歌》获“全国第七届桃李杯舞蹈大赛”金奖,独舞《网歌》获“全国第十届孔雀奖少数民族舞蹈赛”三等奖;创作歌曲《山歌牵出月亮来》荣获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广播新歌政府十大金曲奖。五年来全市舞台艺术精品共荣获全国各类奖项62个,自治区奖项47个。培养了一批青年艺术人才:南宁市粤剧团青年演员梁素梅获“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梅花奖”、南宁市艺术剧院歌唱演员陈春燕获“第二届中华民歌大赛”演唱二等奖、“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孔雀声乐大赛二等奖”、袁泉获“全国声乐新人新作大赛”通俗唱法三等奖。——打造节庆文化品牌,《大地飞歌》唱响全国。1999年以来每年成功举办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推动了我市的文化建设,为南宁市的对外开放、经济建设、城市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民歌节开幕式晚会《大地飞歌》在全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风情东南亚》晚会也成为沟通中国和东盟各国的艺术盛会。2005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荣获国际节庆协会颁发的全球节庆行业综合大奖,成为第一个获得国际大奖的中国节庆活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不断进步,推动群众文化迈上新台阶,群众文化的阵地网络、活动网络、队伍网络和服务网络的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一批群众文化的优秀作品在全国、全区获奖,其中小品《冤家路宽》荣获全国群星奖金奖。——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市、县两级文化馆、图书馆业务水平明显提高,乡镇文化站、图书馆建设得到加强;市区内标志性的大型文化设施民歌广场、南宁人民会堂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一批群众文化广场各具特色,其中南湖南广场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全区率先开通南宁文化信息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重大进展,一批重要文物得到保护和发掘,顶蛳山遗址列入国家级大遗址保护单位、昆仑关战争遗址和上林智城垌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全国和自治区保护目录,马山县因壮族三声部民歌被列为“广西民族民间艺术之乡”。——文化市场逐步繁荣,保持健康稳定的基本态势。娱乐业、音像业、互联网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在全区独占鳌头。文化企业蓬勃发展,文化招商引资带动文化项目的投入,文化产业呈现发展的良好势头。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我市文化发展仍滞后于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国内先进城市及亚洲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问题是:文化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总供给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文化需要;文化资源不足与闲置、浪费同时存在,一方面现有的一些文化资源未能有效地开发、利用,另一方面文化资源总体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文化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整合和盘活;文化发展不平衡,具体表现在文化各个领域之间不平衡,城乡之间不平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缓慢,旧体制仍束缚着文化艺术生产力的解放和提高;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科技含量还很不够,文化事业与当今科技进步差距较大;文化市场违章经营现象时有发生,文化法制建设有待加强;缺乏高层次的文化专业人才,有的方面人才优势减弱,甚至出现断层,文化队伍素质和人才结构仍需进一步提高和改善。

三、“十一五”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市文化建设,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内涵丰富、魅力无穷”的民族文化城市的目标,按照“挖掘文化内涵、整合文化资源、改革文化体制、规范文化市场、打造文化品牌、造就文化名人、完善文化设施、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名城”的总体思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创建文化先进城市为抓手,不断加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在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努力推动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率先实现跨跃式发展。

(二)发展目标:——围绕国际性、民族性、现代性、艺术性、群众性、可持续发展性,发展以本土特色为根本的民族文化、以开拓创新为理念的商业文化、以绿色环保为基调的生态文化,基本形成南宁的特色文化,逐步把我市建设成为有民族特色、岭南风情的文化景观,有独特历史、个性鲜明的文化内涵,有追求品位、体现艺术的文化环境,有开放创新、吸纳百川的文化意识,有结构合理、运行有效的文化体系的中国文化艺术之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南宁做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中心的城市地位,提升南宁做为广西文化特别是壮族文化研究中心、展示平台、创新基地的能力和水平,打造一批具有国家水平、体现广西特色的各类文化艺术成果,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平台,发挥广西首府城市面向全区、全国、以及港澳台、东南亚、全世界的文化影响力,逐步建成区域性的国际文化中心。——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形成南宁市“一、五、九、八”文化发展格局:“一”是在市区内沿邕江两岸建设一条 沿江文化景观带。“五”是在市区内形成五个文化片区,即以会展中心、民歌广场、市人民会堂、民族影城、青秀山景区为核心的东部文化片区,以首府文化艺术中心、广西体育中心、南宁市艺术博物馆、南宁游乐场、南宁观光塔等五象岭景区为核心的南部文化片区,以中心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等相思湖文化景区为核心的西部文化片区,以南宁民族艺术基地、首府文化产业园为核心的北部文化片区,以民族广场、朝阳广场、万达影城、红星影城、南宁剧场、市群众艺术馆为核心的中部文化片区。“九”是在全市城乡范围建成九个文化网络,形成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即建成布局合理、层次相宜、功能先进的图书馆网络、文化馆站网络、影剧院网络、博物馆网络、文化旅游景区网络、文化广场网络、文化演艺网络、文化信息网络和文化人才管理网络,促进文化公益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八”是培育和发展八个方面的文化产业,即节庆文化业、演出娱乐业、电影放映业、文化旅游业、音像销售业、艺术培训业、知识服务业、民间工艺品业,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基础作用,培育龙头文化企业集团,壮大主导文化产业群,建设有利于文化生产力发展的新机制,增强文化综合实力,为全市国民经济增长做出更多的贡献。

(三)主要任务:以把南宁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内涵丰富,魅力无穷”的文化城市为总目标,围绕“挖掘文化内涵、整合文化资源、改革文化体制、规范文化市场、打造文化品牌、造就文化名人、完善文化设施、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名城”的思路开展工作。艺术精品生产卓有成效,不断创作演出优秀的艺术节目;进一步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新建一批现代化、标志性的重要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县区有文化馆、图书馆、乡乡(镇)有文化站和图书室,基本实现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网络化;进一步加强以“创建文化先进市”为龙头的重点文化工程建设,乡镇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城乡群众文化活动网络逐步形成;进一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文化生态得到保护,民族文化艺术逐步走向世界,重大民族文化节庆活动形成规模并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形成繁荣、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文化产业初具规模,经营活动有较大发展,逐步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取得新成绩;进一步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在全区、全国文化艺术领域有一定影响的优秀作家、艺术家和文化经营管理人才;进一步加强文化法制建设,完善和落实文化经济政策;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起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以及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文化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 件得到较大改善。通过“十一五”的建设,精心打造一批精品力作、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一批地方文化品牌、一批基础文化设施、一批文化对外交流项目、一批文化支柱产业和企业集团、一批文化名单位、一批文化名人,着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塑造城市魅力形象,发展具有时代气息、民族风格、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为构建开放南宁,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注入无限生机与活力。文化事业

(一)继续打造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文化品牌,使之成为国际国内知名的节庆活动。坚持民歌艺术节国际性、民族性、现代性、艺术性、可持续发展性的原则,继续办好《大地飞歌》开幕晚会、《风情东南亚》晚会、绿城歌台等文化活动,做大做强文化品牌,发展节庆文化产业,进一步提升民歌节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巩固民歌节在国内节庆行业中的领先地位,为南宁经济、文化发展和对外开放发挥重要作用。

(二)继续实施精品创作与生产战略,五年内创作生产一批能唱响又叫好的优秀艺术作品。具体项目包括:创作生产粤剧《三江水满皇姑情》、《秦观》;创作生产大型话剧《南宁兵变》、舞剧《百鸟衣》、原生态民族歌舞《七彩八桂》、水幕动漫电影《神话绿城》、大型多媒体音乐歌舞剧《梦幻刘三姐》、舞台旅游版《风情东南亚》、大型少数民族音乐精品晚会《温飘贝哲》等,争取有1个以上剧目获国家级奖项、3个自治区级奖项。鼓励和扶持农村题材和少儿题材的文艺作品创作。

(三)大力推进城乡群众文化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以创建先进文化县区为动力,面向广大人民群众,从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活动方式和基本活动内容入手,加强市、县区及乡镇三级文化馆(站)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促进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发展。充分发挥市、县(区)群众艺术馆的龙头作用,通过改造市群众艺术馆,把市群众艺术馆建成南宁市社会文化艺术培训和群众文化艺术生产示范性基地。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村级综合文化活动室建设为重点,创新农村文化活动方式,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抓好文化三下乡活动,坚持为广大农民送戏、送书、送电影,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在农村建设当中的重要作用。

(四)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认真抓好历史文化资源的抢救、保护和利用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加强对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加大对南宁市历史文化的研究,特别是对顶蛳山贝丘遗址、昆仑关战争遗址、上林智城垌、大明山龙母文化等文物史迹的研究和保护,完成全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的制定,组织调研制定《南宁市文物保护管理条 例》,进一步完善文物保护地方法规体系建设;建立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制度,用三年的时间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对进入全国、全区及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如“壮族歌圩”、“壮族三声部民歌”、“炮龙节”、“百鸟衣”、“伏波庙会”、“壮族八音”、“渡河公”、“邕剧”,以及壮锦、丝弦戏、师公戏、傩面舞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实施保护工程和“薪火相传”工程;有计划地对一批有价值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性开发,发掘具有壮乡特色的民族文化及富有绿城特点的生态文化,增加城市的文化底蕴。“十一五”期间,建成邓颖超同志纪念馆、孔庙、昆仑关战役旧址博物馆、大明山龙母文化纪念馆、中共广西共青团一大会址纪念馆、南宁市艺术博物馆等一批特色专题博物馆,形成全市的博物馆网络。

(五)努力完成图书馆功能建设和文化信息建设。市图书馆、少儿图书馆在保持全国一级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图书服务功能;县区、乡镇图书馆要加大馆藏量,充分发挥基层馆作用。到2009年,南宁市公共图书馆总藏书量达到485万册(件),平均每人10册。进一步创新图书馆管理体制,逐步建立中心馆——分馆制,形成全市图书馆知识服务网络。依托各级图书馆,积极实施南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完善市县(区)图书馆的基础上,筹建南宁市数字化图书馆。以南宁市文化信息网为平台,全面实现南宁地方文化艺术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开辟文化管理数字化、文化传播网络化、文化服务信息化的新领域,为文化发展创造新的技术大平台。

(六)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平台,大力向世界推介南宁。加强与友好城市特别是东南亚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增强与世界著名艺术节之间的合作与交往。力争每年在一个友城举办一次“南宁文化周”活动,办好中国——东盟当代舞蹈论坛,建立南宁与东南亚各国城市之间的图书馆际联系,积极推动我市民族歌舞、地方剧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览、民间工艺品等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十一五”期间,全市文化交流项目比“十五”增加20%,其中商业运作的对外文化交流项目超过50%。

(七)不断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坚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的方针,进一步规范管理,完善管理机制,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优化市场环境,促进文化市场各行业的发展。——推进音像市场集约化、连锁化发展。支持大型音像连锁企业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整合规模小、效益低的音像店。推行音像租赁连锁经营模式,扶持1家大型民营企业建立音像租赁连锁公司,引导社会实现连锁发展。2006年至2008年,实现发展30家连锁经营门店,全市40%以上的音像制品租赁单位实现连锁化经营,2010年连锁化经营面达50%以上。——建立网络文化市场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宏观调控,优化结构,合理布局,加快整合,2006年至2008年期间,50%以上的网吧进入连锁经营,2010年网吧连锁经营面达80%以上,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淘汰全市范围内50台以下的小型网吧。——创造吸引社会资金和民营资本投入娱乐市场的环境,培育有实力、上规模、品牌化的娱乐场所20家,提升全市文化娱乐市场的整体形象。——发挥市场调控机制,积极培育、扶持各类演出团体打造本地演艺精品,丰富文化演出市场。继续推进社会力量办影院,鼓励发展数字电影流动放映队伍服务社区和农村。——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创造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行业自律,实现自主发展。

(八)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加大力度培养一批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文化、艺术专业人才,特别是打造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名人,使他们成为各专业门类的领军人物;着重培养复合型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广泛吸引各种优秀人才,以优势产业积聚人才,以重点项目吸引人才,以合作方式招揽人才;加快建立优秀人才、特殊人才使用机制与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择优汰劣的机制,不断优化、整合文化人才资源。文化产业

(一)“十一五”期间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要继续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等资源优势,开发新的特色文化项目,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要落实文化产业经济政策,培育和发展一批文化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要着力改善文化产业投资和发展的环境,基本形成以演出业、电影业、娱乐业、音像业、网吧业、文博旅游业、民族工艺品业、社会艺术培训业为支柱,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新格局,不断提高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值及年均增长速度,力争使文化产业增加值每年以11%以上的速度增长,使南宁逐步成为广西乃至我国西南地区的文化产业重要城市。

(二)发挥四大资源优势开发一批特色产业项目——第一大资源:以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区建设为契机,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为平台,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文化产业合作,开发相关的文化产业项目,如举办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中国——东盟旅游美食节、中国——东盟文化艺术节,建设中国——东盟文化创意产业和数字娱乐产业孵化基地、中国——东盟文化艺术人才培训基地、中国——东盟数字电影业园区等。——第二大资源:充分发挥广西少数民族特别是壮民族文化特色,发展民族文化产业项目。重点打造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为龙头,以民族节庆、民间风俗、音乐舞蹈、工艺美术等文化资源为源泉,打造“一地一节”、“一地一品”品牌,建设南宁艺术博物馆,商业运作音乐剧《梦幻刘三姐》演出,开发“首府第一村”新农村文化建设项目,推动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第三大资源:充分挖掘利用南宁作为历史文化古城的资源,开发“一江四山”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即加快开发沿邕江两岸文化景区;以大明山龙母文化为主题,建设龙母文化纪念馆,开发大明山精品旅游景区;以青秀山绿色生态文化为主题,建设广西民族博物馆、南宁孔庙等博物馆群,打造青秀山绿色经典旅游景区;以昆仑关战争遗址文化为主题,建设昆仑关战役旧址博物馆,打造战争文化旅游景区;以五象岭古老民间神话传说文化为主题,开发“老南宁”文化新城项目,打造南宁五象新区文化旅游景区。——第四大资源:充分发挥岭南传统风俗和现代都市的文化特色,大力发展城市休闲文化项目,建设“南宁游乐场”、“南宁观光塔”、歌舞娱乐夜生活一条 街等项目,激活都市消费,打造都市休闲文化产业。

(三)发展一批重点行业:1节庆文化业:以民歌节为龙头,挖掘相关的产业链条,形成民歌产业,使南宁成为中国——东盟各国文化的展示中心。同时利用少数民族的各种节庆,发展民族民间民俗活动,增加城市的文化亮点,带动人流和物流,促进经济的发展。2演出娱乐业:以大型演艺项目为龙头,发展以歌舞娱乐、网络文化、电子游艺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夜生活,拉动文化消费,增加文化产业收入。3电影放映业:以民族影城、华纳影院为龙头,促进电影院的升级改造,吸引更多的人们到电影院看电影,保持我市在全区电影放映业中的龙头地位。4文化旅游业:以青秀山、昆仑关、大明山、五象新区建设为龙头,积极建设一批历史文化景点(包括博物馆)、生态文化景点、民族文化景点,以带动文化旅游。5音像销售业:以大型音像市场和音像连锁销售为龙头,把南宁发展成为广西乃至西南区域的音像销售集散中心。6艺术培训业:以改造市群众艺术馆为龙头,大力发展社会艺术培训,带动人的素质提高,促进小康社会人的全面发展。7知识服务业:以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为龙头,以南宁文化信息网为平台,以全市各级图书馆为阵地,逐步开展社会化市场化的知识服务,探索一条 知识服务的市场化路子。8民间工艺品业:充分挖掘本地民间工艺美术资源,创造更多的具有特色的旅游文化纪念产品,发展“一地一品”工艺品生产。9创意产业及数字娱乐产业:大力扶持一批文化创意、策划、中介企业和数字娱乐研发、生产、营运企业,使之逐渐发展成为我市文化建设的新兴产业。

(四)培育和扶持一批文化企业1加快国有文化企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步伐,健全完善现代新型的企业管理制度,培育具有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文化经营实体,整合文化资源,建立文化集团企业,发挥国有文化企业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鼓励和支持有市场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引进国内外著名的文化企业特别是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产业集团在南宁发展。

(五)支持、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积极吸引外资。鼓励非公有制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艺术教育与培训、文化艺术中介、旅游文化服务、文化娱乐业、艺术品经营、动漫和网络游戏、电影院和电影院线、农村电影放映、音像制品分销等产业领域。积极吸引外资参与音像制品分销、大众娱乐项目的经营以及文化设施的建设、改造和经营。“十一五”期间,全市文化产业吸纳社会资金投入以每年15%以上的速度增长,力争到2010年新增社会资金投入总额达到8亿元以上。

四、文化设施文化设施是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载体,也是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十一五”期间,要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继续加大投入,建设一批标志性、群众性和特色性的文化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塑造城市的文化形象。——完成在建的重点设施建设。加快孔庙迁建工程、新民族影城、南宁民族艺术基地的建设,力争2008年前后建成。——在市区内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项目:具有国际文化交流及民族文化艺术展示功能的首府文化艺术中心、具有承办国家级体育运动会功能的南宁体育中心,建设能够充分展示南宁历史文化及城市魅力的南宁市艺术博物馆以及体现文化旅游体验经济概念的南宁观光塔等。——建设首府数字影院、南宁数字图书馆、南宁游乐场、文化大厦、首府文化产业园等一批具有特色的基础设施。——建设10个城市公共艺术景观,提高城市建筑艺术、园林艺术水平,增强市容市貌的文化艺术内涵。——继续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到2010年,建成南宁市数字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心和南宁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体系,建成2个市级中心、12个县级分中心、102个乡镇基层点。——扶持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未达到国家评估标准的县区、乡镇文化设施,包括1个二级文化馆、3个三级县图书馆、52个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实现县区、乡镇图书馆(室)、文化馆(站)设施建设达标的规划目标。——实施历史文化保护工程,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修复、和合理开发利用,如维修孙中山演讲的南宁商会礼堂、重新修建钟鼓楼、开发邕宁电报局旧址等。

五、文化体制改革

(一)完善宏观管理体制。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进一步改革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切实推进文化行政部门的职能转变。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企事分开、管办分离,加强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强化管理,强化服务。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的新途径,加强国有资产有效监管,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效地实现政府对文化发展的宏观调控,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以加大政府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对文化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和艺术表演团体的体制改革。各类文化事业单位要深化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保证正确导向、富有经营活力的微观运行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建立健全文化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机制。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全员聘用制、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制。推进文化艺术人才的社会化管理进程。

(三)深化文化企业改革。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为重点,推进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国有文化企业要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推进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新型市场竞争主体。适应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需要,适时组建文化产业发展集团。支持中小型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优势群体。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有文化企业。

(四)建立和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系。按照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要求,加强对国有文化资产的监督管理。对非经营性国有文化资产,要全面建立出资人制度,确保资产保值不流失;对经营性国有文化资产,要按产权关系建立健全营运和监管体系。

(五)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发展文化。积极吸引国外、区外、市外以及文化领域外优秀人才、经济要素和企业投身于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文化,逐步形成以政府资金、企业投入、银行贷款、民间资金、证券融资、境外资金等相结合的多元化文化投入机制。

(六)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进一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对新办文化企业和文化项目,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通过健全文化行政执法队伍,加强文化市场的监控和管理,建立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管理体系。积极培育产品、服务、人才、技术等各类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产品和文化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文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领导要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自觉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要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文化建设作为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一起部署,一起实施。要遵循文化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强对文化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科学制定方针政策,始终把握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要切实加强对文化建设的督促检查,把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要动员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改变文化事业投入总量偏少、投入比例偏低的状况,保证文化事业经费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到2010年,力争文化事业费达到财政支出的24%。确保公益文化事业单位基本支出、重大公益文化建设项目和大型品牌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根据物价变化因素、事业规模扩大和业务拓展需要,逐年增加公益性文化单位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增长幅度应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对公益性文化单位调资、增资、晋档经费由财政足额安排,不留经费缺口。对公益性文化单位专项业务和事业项目经费要给予保障。2落实财税优惠政策。继续贯彻执行国家和我市已有的对文化建设的税收、融资、捐赠及配套费用减免等各项优惠政策。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抓紧研究制定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济政策。要将公益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使用国有土地的,可根据有关部门制定的用地定额指标,经依法批准以划拨的方式获得。城镇建设确需征用文化设施用地,必须做到先建后拆,或建拆同时进行,要保证重建的文化设施规模不低于原有规模。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原所享受的财税优惠政策不变,原有的正常事业费继续拨付,对转制企业免征所得税。对政府鼓励的新办的演艺、电影放映等文化企业,给予免征1至3年企业所得税照顾。为生产重点文化产品而引进先进技术或进口所需的自用设备及配套件、备件等,按现行税法规定,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研究制定保障文化体制改革顺利推进的社保、税收等相关专项政策。加强对各项文化经济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文化经济政策对文化发展的宏观调控和促进作用。3拓宽投融资渠道。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事业,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投入的良性机制。非国有经济投资的文化产业项目和建设的文化场馆,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信贷、税收等方面,享受国办文化事业同等待遇。

(三)加强文化法制建设1健全法规体系。根据国家文化立法进程,进一步完善演出市场、文化娱乐市场、音像市场、美术品市场及文物市场的法规体系,保证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适时推进文化、文物领域与上位法相对应的地方性法律、法规的建立。进一步清理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文化法规文件,营造良好的文化法制环境。2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继续将文化市场作为行政执法的重点,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依法保护文化知识产权,维护合法经营。严厉打击发行、放映走私影片,走私、盗版音像制品,娱乐场所色情演出等各种文化侵权和违法活动。加大对盗窃、走私文物的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行动,确保文化市场规范发展。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稽查执法队伍,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执法行为,加强执法监督,提高执法水平。加强文化执法人员培训,建立健全文化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和评议考核制度,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以“人才兴文”为目标,开展文化体制改革、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新机制。大力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切实抓好各门类文化艺术人才、文化艺术经营管理人才、文化艺术研究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构建文化艺术人才体系,培养一批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艺术专业人才队伍。提高文化队伍整体素质。根据文化发展的总体要求,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关键环节,以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艺术专业人才为主体,建设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素质较高的文化工作者队伍,为文化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各类文化单位要树立新的人才观,逐步建立充分体现人才价值的用人制度。建立竞争机制,实行公平竞争、择优上岗、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鼓励和提倡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多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允许有特殊才能的文艺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以其拥有的文化品牌、创作成果和科研技术成果等无形资产参与收益分配,实现人才的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对有重要贡献的各类优秀文化人才实行重奖。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性质特点,职责权及承担风险程度,确定考核机制、评价标准。

第五篇:广西南宁市人民政府

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宁市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方案(2009-2012年)的通知

(南府办〔2009〕240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各管委会,各有关单位:

《南宁市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方案(2009-2012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〇九年十月十二日

南宁市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方案

(2009-2012年)

为加快建设具有南宁特色的技术标准体系,充分发挥技术标准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优势产业和产品的综合竞争力,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意见》(桂政发〔2008〕55号),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把我市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的奋斗目标,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积极推进技术标准战略,加强技术标准研究,提升标准化工作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重要技术标准研制推进工程

1.加快标准化工作机制创新,建立健全基本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标准研制体系。构建适应我市产业发展需要的标准化工作机制和协调机制,形成以政府宏观管理为导向、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体、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以中介服务机构为桥梁的技术标准研究、制定、实施反馈体系。引导有实力和有积极性的企业提出国家标准研制新项目,承担或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力争将我市的优势产业的企业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2.突出重点,提升我市产业技术标准的话语权。在全区的食品、有色金属、石化、冶金、汽车、机械、电力等七大超千亿元的支柱产业,以及建材、造纸、电子信息、造船、纺织服装、医药、木材加工等超百亿元产业中,选择属于我市重点、优势特色产业的企业标准化技术人员争取入选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或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和自治区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和科技创新成果为先导,积极开展重要技术标准研究,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3.推动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结合技术引进和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老产品改造,大力推动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引导重点产业以及名牌产品企业开展国际标准关联度研究,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转化成企业标准,推进产品标准水平的提升。

4.在大中型企业中加速建立健全以技术标准为主体,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为支撑的企业标准体系,健全企业标准化管理体制和标准制(修)订工作机制。名牌产品企业和食品等行业的企业要按照建立“企业标准体系”的要求,积极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

(二)建立健全优势、特色产业的技术标准体系

1.有色金属产业

(1)围绕有色金属加工产业,加强重要技术标准的研究工作,提高产品技术含量,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

依托南南铝业等龙头企业的技术力量,重点加强氧化铝、电解铝、高纯铝、高精度铝板带箔、中高档建筑铝型材、车用铝合金轮毂、铝合金新材料、新产品及加工等产品标准研究。

以广西华锑化工有限公司为主体,开展氧化锑等新产品技术标准研究。

(2)积极参与组建广西铝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广西有色金属新材料和有色金属深加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3)参与氧化铝、电解铝、高纯铝、高精度铝板带箔、中高档建筑铝型材、车用铝合金轮毂、氧化锑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5项,地方标准5项。

2.汽车产业

(1)以南宁汽车改装厂、南宁五菱桂花车辆有限公司、南宁五菱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技术力量为骨干,加强汽车整车及汽车零部件重要技术标准研究,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转化成企业标准,进一步加快我市汽车产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步伐,提升产品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2)参与组建广西汽车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3.食品产业

(1)围绕提升食品产业的产品质量水平,延长产业链,拓展生物工程领域,大力发展综合利用,建立生态循环工业,进一步完善蔗糖、酒精、粮油加工、软饮料制造业、畜禽产品加工业、水产品加工业、乳制品制造业、果菜加工业等食品产业的标准体系。加强制糖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跟踪研究。加强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风险分析,完善食品安全标准。

(2)争取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在南宁组建全国制糖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蔗糖深加工分技术委员会。参与组建广西蔗糖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广西木薯淀粉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广西特色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广西水产品加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广西乳制品制造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广西畜禽加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广西粮油加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广西果菜加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3)参与蔗糖、蔗糖深加工与甘蔗收割机械、甘蔗综合利用新产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3项,参与制定广西地方标准6项。

4.石化产业

(1)按照加大我市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力度的要求,以南宁化工集团公司、广西明阳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为技术骨干,加强烧碱、聚氯乙烯、化肥、燃料乙醇、变性淀粉等产品标准研究。以技术标准为先导,发展优势特色产品,加速产品质量的提升。加强石化衍生产品、化肥、农药新产品、生物质能源等技术标准研究。

(2)争取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在南宁组建全国变性淀粉加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或分技术委员会)。参与组建广西肥料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广西化工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3)参与氯碱化工、有机原料、变性淀粉等产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3项,参与制定广西地方标准5项。

5.机械产业

(1)加强电工电器、制糖设备、甘蔗机械、农产品精深加工设备、电线电缆等机械新产品、新技术国外先进标准的跟踪研究,组织开展创新产品的技术标准研究,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标准的制定。

(2)争取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在南宁组建全国轻工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糖装备分技术委员会。参与组建广西电工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广西农业机械制造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3)参与输变电设备、制糖设备、甘蔗机械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5项,参与制定广西地方标准5项。

6.建材产业

(1)研究制定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卫生陶瓷、涂料、装饰材料、绿色环保建材等产品标准。密切跟踪浮法玻璃、水泥等国际、国外先进标准,以技术创新带动建材产业的发展。

(2)参与制定绿色环保建材广西地方标准5项。

7.林化、造纸产业

(1)进一步完善林浆纸一体化、林化及其精深加工、造纸、松香、松节油、天然香料等产品的技术标准体系。

(2)参与林化及其精深加工、造纸、松香、松节油、天然香料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2项,参与制定广西地方标准3项。

8.纺织服装与制革产业

(1)以茧丝绸产业以及无卷化、无结纱、无梭布、精梳纱等棉纱产品为重点,以提高纺织服装和制革产品质量,增加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为落脚点。进一步完善桑蚕生丝、真丝绸面料、蚕丝被、剑麻布、涤粘混纺系列纱线、精梳纱线等产品的技术标准体系。

(2)参与纺织、制革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2项,参与制定广西地方标准3项。

9.电子信息产业

(1)以南宁市平方软件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等有特色的骨干企业和有竞争力的产品为重点,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应用软件、网络及信息服务业、电力自动化、新型电子元器件、通信传输材料等产品标准。

(2)参与制定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等广西地方标准5项。

(三)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1.建立健全从原料验收、生产加工、包装贮运到销售消费全过程的消费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强对涉及人身健康和安全的消费品品质分析测试技术与方法等基础标准研究和制定。

2.建立健全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到餐饮消费全过程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开展食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安全卫生限量、分析测试技术与方法等基础标准研究和制定;加强食品生产企业的标准备案管理工作;对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全面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加强出口食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力度;加大食品质量安全标准监督检查力度,确保我市食品质量安全。

3.参与制(修)订广西食品质量安全标准10项。

(四)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

1.建立健全以优质、特色、生态农产品为主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制定农产品市场准入技术要求、农业投入品风险评估技术要求、环境和动植物安全风险评估技术要求等;推动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标准的实施;推广良好农业规范认证(GAP认证);大力开展农业产业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基地)建设;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监督检查力度,确保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

2.围绕甘蔗、水果、蔬菜、木薯、畜禽等传统优势产业和优质稻、桑蚕、中草药、香料、茶叶、水牛奶、优质水产品、速丰林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农业生物技术和农业信息技术的标准研究与标准实施的示范工作,促进常规农业技术的改造升级,支撑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3.研究制定动植物遗传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标准,大力推广动植物优良新品种。加强生物技术应用的技术标准研究,促进农产品品种更新换代。研究制定主要农作物轻简栽培、精确农业等高产、高效栽培和畜禽水产规模化高效、健康养殖的技术规程,发展和推广高产、高效农业技术。

4.加强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的技术攻关,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加快农产品产地认证和质量认证进程,通过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的企业达到5家以上。建立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农业标准化、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或有机农产品生产示范区(基地)各20个。研究制定主要农产品采后处理技术标准,开发高附加值深加工新产品,延长农业产业链,培育科技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5.参与组建广西农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参与制(修)订广西农业地方标准40项以上。

(五)建立健全节能减排标准体系

1.加强节能减排标准化工作,大力推动节能减排标准的实施,建立健全我市的资源节约标准体系。加速我市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标准、资源管理与综合利用标准研究制订。加强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环境管理、环境保护、污染物排放、危险废弃物处理、生态及生物安全等环保标准的制修订和实施工作。加强高效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水污染治理技术、清洁生产关键技术、节水、节材、废弃物利用与循环经济技术标准研制工作。

2.参与制定节约资源广西地方标准5项以上。

(六)建立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

1.围绕把我市构建成为中国-东盟区域性物流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商贸基地,中国-东盟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交通枢纽中心、金融中心为目标,大力推进旅游、会展、餐饮、旅馆、物流等服务业标准化工作,为我市重点产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组织制定旅游、会展、商贸流通和现代物流地方标准,建立起适用、有效的服务标准体系。以安全和服务质量为主体,抓好运输机具操作规程及作业标准和交通运输服务标准的制定与实施,促进交通运输业健康发展。推行统一的数据和接口标准,促进综合物流信息平台、专业物流信息平台和企业物流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2.参与组建广西物流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广西旅游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参与制定服务业广西地方标准8项以上。

(七)建立健全标准化政策法规和标准信息服务体系

1.建立健全标准化政策法规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和修订有关地方性法规,制定和修订有关市政府规章,完善标准化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体系。

2.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标准信息、检测以及预警系统的建设,强化标准化信息服务。协助相关单位加快全区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面向社会的标准信息和咨询服务平台,实现标准信息服务平台与政务信息网、商务信息网和国家标准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协助建立重点行业的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系统、调查系统和信息系统,加强对发达国家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的跟踪、分析研究,对主要进出口产品可能遭遇到的贸易技术壁垒进行及时的预警通报。建立标准信息服务企业的有效机制,及时为企业提供相关的标准信息和贸易技术壁垒的预警通报。

三、职责分工

(一)市质监局:负责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做好争取国家、广西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我市设点的组织申报工作,组织申报我市参与广西地方标准的立项计划,对重要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组织向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推荐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

(二)市科技局:负责重大产业研发项目和创新产品项目标准研制工作,将我市的关键技术标准研究以及重要标准体系的建设纳入南宁的科技计划。推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与标准体系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科研技术机构的优势,及时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转化为标准。在科技经费安排上择优支持技术标准研究,对企业申报重要技术标准研究项目予以优先扶持。

(三)市经委:负责提出我市支柱、优势产业的标准研究和制(修)订项目,组织建立健全支柱特色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在企业技术改造资金中对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的技改贴息安排方面予以优先扶持。引导企业建立健全标准研制机制,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引导优势产业企业加快制定符合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产品标准,鼓励企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的工艺和技术。

(四)市发展改革委:参照国家、自治区资源节约、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资源管理与资源综合利用等标准执行,组织建立健全我市的节能减排标准体系。把全市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工作纳入工作计划,对加快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重点领域给予政策支持。

(五)市财政局:负责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有关本级财政支持项目的经费预算、财务管理和监督。探索建立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资金投入机制。根据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发展目标和实际需要,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企业技术改造资金中安排必要的资金用于推动技术标准战略的实施。

(六)市商务局:负责推进商贸物流等服务业标准化工作,提出商贸流通、现代物流、综合物流信息平台、专业物流信息平台、仓储设施等标准的研究和制修订项目,组织建立健全我市的商贸、物流服务标准体系。

(七)市交通局:负责推进运输服务标准化工作,提出运输机具操作规程及作业标准和交通运输服务标准的制定计划,组织建立健全我市的运输服务标准体系。

(八)市建委:配合上级主管部门,推进工程建设(城镇建设、房屋建筑)标准化工作,建立健全工程建设(城镇建设、房屋建筑)标准体系,提出建筑节能减排、施工质量安全标准的制定计划。推动和引导我市建筑节能减排、节约资源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广西地方标准的实施,确保竣工验收的民用建筑工程,90%以上达到建筑节能标准要求。

(九)市卫生局:负责推进我市食品行业的标准化工作,提出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计划,组织建立完善我市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十)市农业局:负责推进我市农业标准化工作,提出农产品、农业生产技术规程等标准的制定计划,组织建立健全我市农业标准体系,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科技示范园、基地)建设工作。

(十一)市水产畜牧兽医局:负责推进我市水产畜牧标准化工作,提出水产品、水产养殖技术规程等标准的制定计划,组织建立健全我市水产畜牧标准体系,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工作。

(十二)市林业局:负责推进我市木材加工业的标准化工作,提出木材加工业标准的制定计划,组织建立健全我市木材加工业的标准体系。

(十三)市旅游局:按照国家、自治区标准,推进我市旅游服务标准化工作,加大旅游行业种类标准的宣传力度,规范指导全市旅游行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十四)市环保局:负责推动我市支柱、优势产业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管理,提出我市环境保护、环境管理、污染物排放等有关环保工作标准的研究和制修订项目,组织建立健全我市的环境保护标准体系。

(十五)市信息办:推进我市电子信息业的标准化工作,提出电子信息业标准的制定计划,组织建立健全我市电子信息业标准体系。

(十六)市法制办:负责相关标准化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草案的审查。

(十七)市粮食局:负责推进我市粮食产业的标准化工作。提出我市粮食油料的加工、贮藏、物流等标准的制定计划,组织建立健全我市粮油标准体系。

(十八)高新区管委会、经开区管委会、南宁-东盟开发区管委会:推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与标准体系的建设相结合,鼓励辖区企业开展重大产业研发项目和创新产品项目标准研制工作,及时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转化为标准。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制定符合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产品标准。

四、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领导。建立我市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联席会议制度,由市质监局会同市科技局、经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商务局、交通局、建委、卫生局、农业局、水产畜牧兽医局、林业局、旅游局、环保局、信息办、法制办、粮食局,以及高新区、经开区、南宁-东盟开发区管委会等单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商议和协调落实全市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各项工作,并及时向市人民政府汇报。建立技术标准发展战略实施的通报制度和信息沟通制度。充分调动各行业主管部门以及科研院所、中介组织、企业等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形成合力,推动我市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强各部门的配合,明确任务分工负责,确保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各项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二)建立投入机制,加大以相关部门以及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资金筹措力度。探索建立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资金投入机制,对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予以扶持。鼓励企业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必要的标准化工作专项经费,加大对标准化工作的投入,保证企业标准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建立标准的宣贯以及标准实施的反馈机制。建立标准宣贯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制定相关制度,促进宣贯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提高标准化技术水平。注重标准宣贯培训的质量,做好师资培训和师资队伍组建工作。组织标准化技术机构和中介组织,及时为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供相关的标准信息及有关资料,开展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咨询服务。加强产品执行标准的统计工作,建立企业产品执行标准的数据库,坚决查处和消灭无标生产行为,适时组织对生产企业产品标准的检查和清理工作,确保生产企业产品标准的有效性。

(四)加强标准化工作与科研工作的紧密结合,做到标准研制与科研工作同步实施,标准发布实施与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同步开展,标准更新与产业结构调整同步进行。大力推进专利技术向技术标准转化,引导产、学、研开展自主创新、集成创新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标准研究和制定。

(五)建立宣传机制,增强全社会标准化意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媒体,加强对标准化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宣传我市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新情况新成果、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典型,以点带面,促进企业定标准、创品牌,大力推进以质取胜战略,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组织好“科技活动周”、“质量月”、“世界标准日”等活动,并通过参与标准化论坛、学术交流及公众标准化知识普及等不同层面的活动,提升全社会的标准化意识,扩大标准化工作的影响力。

下载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宁市农业第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宁市农业第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