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论语》《孟子》教案:专题一:从孔子到孟子
专题一:从孔子到孟子 课 题:《夫子自道》 主备人:杨奇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以及他们这种为人与境界,给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有益的启示和帮助。教学重点:疏通字词、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言为心声,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以及他们这种为人与境界,给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有益的启示和帮助。教 法:读析、质疑、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四书”“五经”,大家想必都知道吧,而“四书”中的《论语》和《孟子》,又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论语》《孟子》中的精华,以期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有益的启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专题。
2、板书课题:从孔子到孟子——夫子自道
二、说说孔子与孟子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就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2)孔子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抱有敬而远之的态度。孔子并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他明确表示:“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他还认为“不能事人,焉能鬼神”、“未知生,焉知死”,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3)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比较进步。他还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福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主张“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2、孟子(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思想和主张: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并有所发展。他主张人性本善,认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每个国君都可以成为圣王。他宣传仁政,抨击暴政,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他反对发动不义战争以及剥削人民、危害人民利益的人与事。这种强烈的民本思想正是社会变革中时代精神的体现。孟子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也有有所不为的操守,他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成为封建时代士大夫进退的准则。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孟子重视人民,却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他说:“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还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三、初读感知
1、识记:有同“又” 盍()裘()肱()叶()公 女同“汝” 尔同“耳” 奚()知“智” 辟同“避” 箪()嘑同“呼” 蹴()得同“德” 乡同“向”
2、初步感知:通过夫子自道,表现他们各自的为人与境界。
四、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点,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1)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2)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3)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4)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5)伐:夸耀。
(6)施劳:施,表白。劳,功劳。(7)少者怀之:让少者得到关怀。
(8)夫子自道:指本意是说别人而事实上正说着自己。
3、由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1)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2)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人为处世的态度。(3)孔子坦言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而是非常好学。(4)孔子安贫乐道,不求不义之富贵。(5)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6)孔子以君子之道自省。
(7)孟子自道,君子应“舍生取义”。
五、练习巩固
1、结合课文,谈谈孔子是怎样评价自己的?
2、孔子与“楚狂接舆”、“长沮”“桀溺”等人的志向有和何不同?
3、试概括“斯文”一词的含义。
4、孟子总结古代的圣人有哪几种?为什么说孔子是集大成者?
六、积累与应用
1、记诵名句: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七、教后感悟
专题一:从孔子到孟子 课 题:《夫子自道》 主备人:杨奇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以及他们这种为人与境界,给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有益的启示和帮助。教学重点:疏通字词、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言为心声,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以及他们这种为人与境界,给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有益的启示和帮助。教 法:读析、质疑、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夫子自道”,请问“夫子自道”表白了那些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通过学习提高自身修养、仁爱天下、勤奋好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义之富贵不取等。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下一课。
2、板书课题:从孔子到孟子——天之未丧斯文也
二、初读感知
1、识记:与()长沮()桀溺()()而同“尔” 耰()怃()然 横()暴 内同“纳” 袒裼()裸裎()浼()而同“则” 由同“犹”
2、初步感知:表现孔子、孟子他们对自身修养的自信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抱负。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点,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1)至于斯:到这儿来。(2)二三子:你们。
(3)斯文:指古代传下来的礼乐文化传统。(4)与:同“举”,这里是掌握的意思。(5)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6)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7)执舆:即执辔。(8)辟:同“避”。
(9)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10)怃然:怅然,失意。(11)路问:在路上问。(12)淑同“叔”:取,拾。
(13)何事非君:为什么不能侍奉不好的君主?
(14)使先觉觉后觉:让先觉的帮助后觉觉悟。觉:使„„觉悟。(15)集大成:指具备了事物的各个方面达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
3、由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8)以封人对孔子的佩服与赞美。
(9)孔子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表达出对自身的自信和对天命的认可。(10)孔子宽大为怀,谦虚好学。
(11)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以天下为己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顽强信念。(12)表现出孟子“以天下为己任”“舍我其谁”的高度自信。(13)孟子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7)孟子对孔子的高度评价——孔子是古之圣人中的集大成者。
五、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句。
2、总结文中出现的通假字。
3、总结文中的特殊句式。
六、积累与应用
1、记诵名句:
(1)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2)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3)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4)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
2、学习孔孟之言行,对你有什么启示?
七、教后感悟 《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论语》 《孟子》选读教案
第二篇:从孔子到孟子教案
《从孔子孟子》教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孔子孟子的自白,了解两位伟人的志向抱负和人生追求
2.认识孔子孟子并名传世的原因以及他们为中国文化做了的贡献
3.诵读积累有哲理的名言名句
学习重点:疏通字词、理解课文
学习难点:言为心声,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以及他们这种为人与境界,给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学法指导:读析、质疑、合作讨论
知识链接: 走近孔子与孟子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就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2)孔子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抱有敬而远之的态度。孔子并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他明确表示:“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他还认为“不能事人,焉能鬼神”、“未知生,焉知死”,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3)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比较进步。他还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福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主张“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2.孟子(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思想和主张: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并有所发展。他主张人性本善,认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每个国君都可以成为圣王。他宣传仁政,抨击暴政,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他提出了“民为贵,社 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他反对发动不义战争以及剥削人民、危害人民利益的人与事。这种强烈的民本思想正是社会变革中时代精神的体现。孟子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也有有所不为的操守,他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成为封建时代士大夫进退的准则。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孟子重视人民,却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他说:“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还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介绍点文化常识
襁褓:不满周岁。孩提:2-3岁。
总角:指童年。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豆蔻:少女13岁左右。
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及笄:指女子15岁。“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弱冠:指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而立:指30岁。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不惑之年:40岁。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
古稀:指70岁。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黄发:指长寿老人。
鲐背: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耄耋:八九十岁。
期颐:指百岁。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学习内容:
导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四书”“五经”,大家想必都知道吧,而“四书”中的《论语》和《孟子》,又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今天,我 2 们就来学习《论语》《孟子》中的精华,以期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有益的启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专题——从孔子到孟子。
自学质疑: 结合注解理解下列词语
(1)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2)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3)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4)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5)伐:夸耀。
(6)施劳:施,表白。劳,功劳。(7)少者怀之:让少者得到关怀。
(8)夫子自道:指本意是说别人而事实上正说着自己。
(9)往者不可谏:谏,规劝,使改正错误。也可引申为“挽回”。讨论并概括各节主要内容
(1)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2)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人为处世的态度。
(3)孔子坦言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而是非常好学。(4)孔子安贫乐道,不求不义之富贵。
(5)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6)孔子以君子之道自省。
(7)孟子自道,君子应“舍生取义”。
(11)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以天下为己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顽强信念。
(12)表现出孟子“以天下为己任”“舍我其谁”的高度自信。思考讨论:(答案均见教参第六页)
1.结合课文,谈谈孔子是怎样评价自己的?
2.孔子与“楚狂接舆”、“长沮”“桀溺”等人的志向有和何不同?
3.试概括“斯文”一词的含义。
思维拓展:
初中时学过了不少《论语》和《孟子》的著名篇章,再结合本章的内容,总结一下你所认识的孔子和孟子是什么样的人,写成400字左右的短文,准备课堂上交流。
达标检测:牛刀小试,你过关了吗?
1.写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D)A.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超出). B.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 C.今之从政者殆而(危险). D.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趋向).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组(D)
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 B.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故患有所不避也 C.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D.盍各言尔志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3.下列句子中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B)A.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C.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D.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4.翻译句子
①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②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5.名句默写:
(1)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2)凤兮凤兮!何德之衰?。(3)如欲平治天下,!
第三篇:《论语》《孟子》教案
《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专题三:仁者爱人 课题:《仁者爱人》
教学目的:
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理解人的价值,掌握“仁”的内容,明确君子之道。
教学重点: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仁”的内涵,君子的含义,仁义礼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现实意义。
教法: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仁义礼智”,请问其中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进入下一课内容的学习。
2、板书课题:仁者爱人——君子之道
二、初读感知
1、识记: 輗()軏()惮()硁()狷()筲()便()狎()弟同“悌”
2、初步感知:孔、孟在文中提出了哪些君子之道?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点,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1)君子不器:君子不要做一个器具。意指器物各适其用但不能相通,君子则注重修养道德,成就通才,用无不周。
(2)輗: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大车指的是牛车。
(3)軏: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4)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6)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7)硁硁:音kē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8)斗筲之人:筲,音shāo,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狭小的人.(9)中行:行为合乎中庸。(10)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11)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12)便辟:惯于走邪道。
(13)善柔:善于和颜悦色骗人。(14)便侫:惯于花言巧语。
(15)节礼乐:孔子主张用礼乐来节制人。(16)晏乐:沉溺于宴饮取乐.(17)大人:指居高位的人。
3、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1)孔子认为,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2)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孔子认为,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在《论语》书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
(3)阐述了义与利的辨证关系。
(4)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
(5)孔子观念中的“士”,首先是有知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能够担负一定的国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6)“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于狷。(7)“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刖约捍竽缘亩懒⑺伎迹永床辉溉嗽埔嘣疲つ扛胶停坏∪嗽蛎挥凶约憾懒⒌募猓磺笥氡鹑送耆恢拢唤睬笤颍从氡鹑瞬荒鼙3秩谇⒂押玫墓叵怠?(8)君子担心的应该是自己有没有才能。(9)君子的交友之道。(10)君子爱好的标准。(11)君子应该有所敬畏。
(12)本章通过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他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所有这些,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
(13)君子要勇于改错和善于改错。(14)君子的羞耻观。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句。
2、总结文中出现的通假字。
3、总结文中的特殊句式。
4、讨论:你对孔子和孟子提出的诸多君子之道有何看法?无论赞同还是反对,都请说出理由。
五、积累与应用
1、诵读名句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3)言必信,行必果.(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2、合作探究:结合课文,谈谈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六、教后感悟
第四篇:《论语》《孟子》之《良知》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能读准本文中疑难词语的读音 如:湍 颡 瞽瞍 铄 蓰 彝 懿等
2、能整理本文中出现的文言常用实词和虚词如 良 孩 信 就 颡 湍水 乃若 情 才 铄 秉 蓰
3、归纳本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和活用现象
4、能翻译一些重要的句子
5、能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归纳本文关于人性的观点
6、体会文章善用比喻的论说技巧和特色
(二)过程和方法
1、对照注释自由阅读文章,能粗略了解文章大意
2、请同学尝试翻译简单的句子,教师做点拨
3、让学生尝试归纳文章中关于人性的观点
4、学生讨论文章中的相关观点,并作出自己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现代人也应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教学课时:共2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检查上一节课的相关知识,并导入新课: 二:研习第一片段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1、自由阅读并尝试翻译 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2、学生感悟
三:研习第二片段: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①。孩提之
童②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1、老师指导阅读该片段,学生反复阅读该段
2、老师点出难理解的字词
①良:指本能的,天然的。良能、良知已作为专门的哲学术语,以不译为妥。②孩提之童:指两三岁之间的小孩子。
3、学生尝试翻译该段 孟子说:“人不用学习就能的,是良能;不用思考就知道的,是良知。两三岁 的小孩子没有不知道亲爱他父母的,等到他长大,没有不知道尊敬他兄长的。亲爱父母是仁;尊敬兄长是义。没有 其他原因,因为这两种品德是通行天下的。”
4、学生品位探讨该段,教师归纳总结
良能良知是与生俱来,人人皆有的,正如“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 皆有之”(《告子上》)一样。比如说,亲爱父母,尊敬兄长,这 长是人的良能良知,不用教导,不用学习就知道的。进一步推导,亲爱父母是仁,尊敬兄长是义,所以,仁义也是属于人的良能良 知范围。这就又回到“仁义礼智,非由外好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上面去了。由此可见,孟子为了推行仁义礼智这些 儒者所崇尚的道德,真可以说是煞费苦心,不遗余力。绕过去,绕 过来,从方方面面来论证,最后都落脚到仁义礼智这些天经地义的道德上面来。由此要求人们行仁义,国君行仁政,天下成为仁爱礼让的大同世界。应该说,儒者的理想是非常不错的,其主张人性向善,主张仁爱礼让也是很有吸引力的。至于孟子所说的良能良知是否存在,那就只有各人们心自问,体察自身,从而作出各自的回答了。但起码的一条,亲爱父母,尊敬兄长,这似乎还是通行天下的伦理道德。当然,并不排除有所谓件送不孝,大逆不道的特例,而且,越到现代,这种特例似乎越多起来了。四:研习第三片段: 告子①曰:“性犹湍水②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第五篇:苏教版《论语》《孟子》教案:专题七:天下国家
专题七:天下国家 课 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教学目的:
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3、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重点:
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教学难点:
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2、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教 法:读析、质疑、合作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仁政”,请问实行“仁政”的根本途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下一节课内容。
2、板书课题:天下国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二、初读感知
1、识记:
比()反同“返” 弑()君 粢()盛
2、整体感知:孟子阐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道理。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难,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1)汤放桀:桀,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暴虐无道。传说商汤灭夏后,把桀流放到南巢(据传在今安徽省巢县一带)。
⑵武王伐纣:纣,商朝最后一个君主,昏乱残暴。周武王起兵讨伐,灭掉商朝,纣自焚而死。(3)传:传记(4)委:抛弃
(5)域:界限,限定。(6)成:盛,肥美。
(7)粢盛:祭品,指盛在祭器里的黍稷。
3、由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25)王顾左右而言他。(26)独夫民贼当杀。
(2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
2、做好文言文五项内容的相关总结
3、你对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认识有什么看法,试加以阐述。
五、积累与应用
1、记诵名句
⑴王顾左右而言他。
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⑷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合作探究
你怎样看待孟子提出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论断,希望大家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师生活动 课后感悟: 《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专题七:天下国家 课 题:《苟有用我者》
教学目的:
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3、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重点:
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教学难点:
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2、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教 法:读析、质疑、合作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第四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导语:孔子和孟子虽然都身处乱世,但他们始终以天下国家为己任,自然他们也愿意出仕,为当时的社会所用。如果让他们出来主政,他们将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下一课内容。
2、板书课题:天下国家——苟有用我者
二、初读感知
1、识记:
奚()期()月 蘧()伯玉 榱()题
2、整体感知:孔子主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难,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1)或:有人。不定代词。(2)奚:疑问词,相当于“为什么”。(3)《书》:指《尚书》。
(4)施于有政:施:一作施行讲;一作延及讲。(5)舍之则藏:舍,舍弃,不用。藏,隐藏。(6)夫:语气词,相当于“吧”。
(7)史鱼:卫国大夫,名,字子鱼,他多次向卫灵公推荐蘧伯玉。(8)如矢:矢,箭,形容其直。(9)卷:同“捲”。
⑽陈子:即陈臻,孟子弟子。
⑾榱(cuī)题:屋檐下的椽子头,这里借指屋檐。
3、由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29)这一章反映了孔子两方面的思想主张。其一,国家政治以孝为本,孝父友兄的人才有资格担当国家的官职。说明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主张。其二孔子从事教育,不仅是教授学生的问题,而且是通过对学生的教育,间接参与国家政治,这是他教育思想的实质,也是他为政的一种形式。
(30)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31)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32)苟有用我者,三年有成。
(33)史鱼真是正直,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34)孟子谈君子何如则仕。(35)我若得志,则弗为也。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
2、做好文言文五项内容的相关总结
3、你怎样看待孔子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思想主张?试加以评价。
五、积累与应用
1、记诵名句
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⑵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⑶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⑷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2、合作探究
你怎样看待孔子提出的“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这种思想? 师生活动 课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