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铁铜及其化合物学生教案
铁铜及其化合物
一、物理性质
1.铁:银白色,黑色金属(铁、铬、锰)、重金属。磁铁矿、黄铁矿(FeS2)、赤铁矿。2.铜:紫红色,有色金属、重金属。黄铜矿(CuFeS2)、赤铜矿(Cu2O)、孔雀石(Cu2CO3(OH)2)
二、原子结构
三、化学性质
1.与非金属反应
3Fe +2O2=(点燃)Fe3O4 2Cu + O2=(△)2CuO铜与O2在干燥、常温下不反应 2Fe +3Cl2=(点燃)2FeCl3 Cu + Cl2=(点燃)CuCl2
Fe +S =(△)FeS 2Cu + S =(△)Cu2S(不是CuS)2.与酸反应
Fe + 2H+ =Fe+ H2↑(常温下遇冷的浓硝酸、浓硫酸钝化,加热时反应)Fe+4HNO3(稀)=(△)Fe(NO3)2+ NO↑+2H2O 2Fe+6H2SO4(浓)=(△)Fe2(SO4)3+3SO2↑+6H2O 2Al+6H2SO4 Cu+2H2SO4(浓)=(△)CuSO4+ SO2↑+2H2O Cu+4HNO3(浓)= Cu(NO3)2+ 2NO2↑+2H2O(迅速溶解,溶液呈绿色)
3Cu+8HNO3(稀)=(△)3Cu(NO3)2+ 2NO↑+4H2O(溶液呈蓝色)(稀盐酸、稀硫酸不反应)2Cu+O2 +2H2SO4=(△)2CuSO4 + 2H2O(通入O2时与HCl、H2SO4反应)3.与水反应
3Fe+4H2O(g)=(△)Fe3O4+4H2↑ 4Fe+3O2+6H2O =4Fe(OH)3 2Cu+O2+CO2+H2O=Cu2(OH)2CO3 4.与盐溶液反应(置换反应)
四、铁铜的冶炼
1.铁的冶炼
(1)原料:铁矿石、焦炭、空气、石灰石。(2)原理:还原剂还原。
C+O2=(点燃)CO2 CO2+C=(高温)CO Fe2O3+3CO=(高温)2Fe+3CO2(3)除杂质:CaCO3=(高温)CaO+CO2 CaO+SiO2=(高温)CaSiO3(炉渣)2.铜的冶炼
(1)湿法炼铜:CuO+H2SO4=CuSO4+H2O CuSO4+Fe=Cu+FeSO4 2+(2)高温炼铜:2CuFeS2 + 4O2 =(800℃)Cu2S + 3SO2+2FeO(炉渣)
2Cu2S+3O2=(高温)2Cu2O+2SO2 2Cu2O+ Cu2S=(高温)6Cu+SO2↑
五、铁的氧化物
1.FeO:黑色粉末、空气中不稳定、碱性氧化物。6FeO+O2=(△)2 Fe3O4 2.Fe2O3:红棕色粉末、稳定、碱性氧化物。3.Fe3O4:黑色晶体、稳定、碱性氧化物。
六、铁的氢氧化物
1.Fe(OH)2:白色絮状沉淀、空气中易氧化、2.Fe(OH)3:红褐色沉淀、加热易分解、白色→灰绿色→红褐色。
七、氧化铜与氢氧化铜
1.CuO:黑色粉末、与酸、还原剂(CO、H2)反应、Cu(OH)2加热制取。
2.Cu(OH)2:蓝色固体、酸、氨水反应、碱液制取。
八、Fe2+、Fe3+、Cu2+离子的检验
1.Fe2+:NaOH溶液反或KSCN溶液,不显红色,加入少量新制的氯水后,立即显红色。2.Fe3+:KSCN溶液、NaOH溶液、苯酚溶液。
3.Cu2+:蓝色水溶液(浓的CuCl2溶液显绿色)、NaOH溶液、Fe、Zn片等反应。
九、铁三角
1.Fe:具有还原性,可被弱氧化剂S、Fe、Cu、H+氧化为Fe;被强氧化剂O2、Cl2、HNO3氧化为Fe。
2.Fe:可被O2、Cl2、HNO3、Br2、KMO4氧化为Fe。3.Fe:可被Fe、Cu、H2S、I-、SO2还原为Fe。
●2FeCl3+SO2+2H2O=2FeCl2+H2SO4+2HCl 例题1:一定量的Fe和Fe2O3的混合物投入250 ml 2 mol/L的硝酸溶液,反应完全后,生成1.12L NO气体(标准状况下),再加入1 mol/L的NaOH溶液,要使铁元素完全沉淀下来,所加NaOH溶液的体积最少为()
A 450 ml B 500 ml C 400 ml D 不能确定
例题2:向一定量的Fe、FeO和Fe2O3的混合物投入100 ml 1 mol/L的盐酸,恰好使混合物完全溶解,放出224 ml(标准状况)的气体,所得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无血红色出现,若用过量的CO在高温下还原相同质量的混合物,能得铁的质量为()3+
2+2+
3+3+
3+
2+
2+ A 11.2 g B 5.6 g C 2.8 g D 无法计算
例题3:向一定量的Fe、Fe2O3和CuO混合物投入100 ml 2.2 mol/L的硫酸溶液中,充分反应后生成896 ml标准状况下的气体,得不溶物1.28 g,过滤后,溶液中阳离子只有Fe2+。向滤液中加入2 mol/L的NaOH溶液,加至40 ml时开始出现沉淀,则滤液中FeSO4的物质的量浓度为(设滤液体积为100 ml)()A 2 mol/L B 1.8 mol/L C 1.9 mol/L D 无法计算
例题4:将4.6 g Cu和Mg完全溶于浓硝酸溶液中,反应中硝酸的还愿产物为4480 ml NO2气体和336 ml N2O4气体(标准状况下),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为()A 9.02 g B 8.51 g C 8.26 g D 7.04 g 例题5.把铝粉和某铁氧化物xFeO·yFe2O3粉末配成铝热剂,再分成两等份。一份在高温下恰好完全反应后,再与足量盐酸反应;另一份直接放人足量的烧碱溶液中充分反应。前后两种情况下生成的气体质量比是5:7,则x:y为()A.1 : 2 B.1 : 1 C.5 : 7 D.7 : 5 例题6:下列物质不能通过化合反应制的的是()A.Fe(OH)3 B.Fe(OH)2 C.Al2O3 D.FeCl2 例题7:在硫酸铁溶液中,加入ag铜,完全溶解后,再加入bg铁,充分反应后得到cg残余固体,且a>c.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残余固体全部是铜 B.残余固体可能为铁和铜的混合物 C.溶液中一定不含Cu2+ D.最后得到的溶液可能含有Fe3+ 例题8:在自然界中以游离态存在的金属是()A.铁 B.金 C.硅 D.铝
第二篇:高中化学 铁和铁的化合物 教案
铁和铁的化合物
1、使学生掌握铁的性质。(学会)
2、通过学习和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会学),同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德育渗透)
3、培养学生由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变化,综合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学)
4、通过新旧知识联系,培养学生知识迁移、扩展能力(会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乐学)
5、通过介绍我国悠久的炼铁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德育渗透)教学重、难点:
Fe的还原性、Fe与稀HNO3、水蒸气的反应。实验设计:
1、增加“铁丝与稀硝酸反应”的学生实验。(创新能力)
2、增加“铁丝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教学用具:
试管、胶头滴管、酒精灯等仪器;铁丝、铁粉、稀硝酸、蒸馏水等药品;多媒体教学设备、Flash4.0电脑软件支持。
教学模式:实验探究法。教学过程 :
一、设疑激趣。
【引言】人类使用铁已有好几千年的历史了,目前已发现的金属虽然已有90种,但其中应用最广泛、用量最多的仍然是铁。小到铁钉,大到桥梁、铁道、舰船、车辆和各种机械等,都需要大量的钢铁来制造。就连动植物体内也含有铁,人体内缺铁会导致缺铁性贫血,钢铁的生产和使用是人类进步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那么,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首先使用铁呢?
【电脑展示】我国的劳动人民在春秋时期就会冶铁,比欧洲早近2000年,并且我国铁矿石的储量居世界第一,从1996年开始我国年钢产量连续超1亿吨,居世界首位。我们为我国悠久的炼铁史和发达的钢铁工业而感到自豪和骄傲!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铁和铁的化合物。
二、实验探究。【板书】第三章
铁
第一节
铁和铁的化合物
(一)一、铁的物理性质: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观看实物、联系生活实际(如铁锅导热),回忆总结出铁的物理性质。(指明讨论一种物质物理性质的方法)
【引入】铁的原子结构有哪些特点?
【电脑展示、讲解】对照元素周期表,指出铁位于第四 周期第Ⅷ 族,这一区域还有哪些元素呢?这里还有代表财富的“金”和“银” ;最硬的金属“铬” ;最难熔的金属“钨” ;“太空金属”“钛” ;象水一样的“汞” ;以及电器工业的主角“铜”。它们的单质、合金及重要化合物在祖国经济建设中具有广泛的用途,可见在元素周期表的中间区域,是含“金”纳“银”、藏“铜”卧“铁”之“宝地”。(引出过渡元素的概念)
象上述的金、银、铜、铁等从ⅢB到ⅡB共10个纵行(包括镧系和锕系)共68种元素,叫做过渡元素。(注:新元素周期表已列出了112号元素)。【板书】
二、铁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引导分析】从原子结构示意图上看,Fe的次外层电子未达到饱和,和主族元素不同,不仅最外层上2个电子是价电子,而且次外层也有价电子,当铁与弱氧化剂反应时,只能失去最外层上2个电子形成Fe2+,当跟强氧化剂反应时,还能进一步失去次外层上的一个电子而形成Fe3+。
【板书】Fe-2e-=Fe2+
; Fe-3e-=Fe3+
【讲解】所以,铁在其化合物中通常呈+2价或+3价,在实际反应中是否遵循这一规律呢? 【板书】
三、铁的化学性质:
1、与非金属单质的反应:
铁是比较活泼的金属,在金属活动顺序表里,它列在氢的前面。【电脑展示】Fe+S ===(△)FeS ;2Fe+3Cl2 ===(△)2FeCl3
3Fe + 2O2 ====(点燃)Fe3O4
【阅读】在高温下,铁还能与碳、硅、磷等化合,例如铁跟碳化合而生成一种灰色的十分脆硬而有难熔的碳化铁。【板书】
2、与化合物的反应: Fe+CuSO4=FeSO4 +Cu ; Fe+2HCl=FeCl2 +H2↑ ;Fe+H2SO4=FeSO4 +H2↑
【启发】铁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均生成+2价铁,那么,铁和稀硝酸的反应呢?
【探索实验】把稀HNO3溶液吸入装有细铁丝的长胶头滴管里,并迅速放入试管内并塞紧,观察每一过程的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观察后分析】
(1)液面为什么会下降?
(2)为什么到液面全部下降后有红棕色气体产生?(3)为什么溶液变成棕黄色?(4)为什么一定要把塞子塞紧?
(5)我们知道,稀HNO3具有较强的氧化性,而铁具有还原性,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板书】(1)与稀HNO3的反应: 稀HNO3过量时:
Fe +4HNO3(稀)=Fe(NO3)3 +NO↑+2H2O 【设疑】铁与稀硝酸反应在任何情况下都生成的是Fe3+吗?铁粉过量会出现什么情况?
【分析】Fe3+具有氧化性,Fe具有还原性,还有中间价态Fe2+,所以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板书】铁粉过量时,2 Fe(NO3)3 +Fe =3 Fe(NO3)2
总结:3Fe +8HNO3(稀)=3Fe(NO3)3 +2NO↑+4H2O 【设疑】在常温下,铁与稀硝酸能发生反应,浓硝酸的氧化性比稀硝酸强,也能和铁反应吗? 【讲解】常温下,铁遇冷的浓硝酸和浓硫酸发生钝化,但在加热的情况下仍能发生反应。
【小结】由实验可知,铁遇强氧化剂可失去电子被氧化成+3价的铁,说明铁有还原性。因反应生成NO、NO2污染物,所以应设计该实验放在密闭容器里进行。
三、实验创新。【板书】(2)与水蒸气的反应:
【演示实验】增加铁粉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收集气体,做爆鸣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得出结论――有H2生成。
【板书】3Fe+4H2O(气)=(高温)Fe3O4+4H2
【课外思考】该反应的实验装置能否作更一步的改进?
【讲解】在常温下,铁和水不反应。但在水和空气里的氧气、二氧化碳的共同作用下,铁很容易生锈而被腐蚀。这一部分内容我们将在以后的章节中学习。
四、练习反馈。【投影练习】
1、铁片投入下列溶液后,金属片质量减少,但无气体放出的是: A、冷、浓HNO3
B、Cu(NO3)2 溶液
C、稀HNO3
D、Fe(NO3)3溶液
2、下列各物质中,不能由组成它的两种元素的单质直接化合而得到的是: A、FeS
B、Fe3O4
C、FeCl3
D、FeCl2
3、根据下列反应:(1)Fe+CuCl2 =Cu + FeCl2 ;
(2)2FeCl3 + Cu =2FeCl2 + CuCl2 判断Cu2+、Fe2+、Fe3+、氧化性的顺序是: A、Fe3+> Fe2+ > Cu2+
B、Fe2+> Cu2+> Fe3+
C、Cu2+> Fe2+ > Fe3+
D、Fe3+> Cu2+> Fe2+
五、讨论深化。
【讨论、小结】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铁具有较强还原性,过渡元素常有变价。弱氧化剂〔I2、H+、Cu2+等〕 强氧化剂〔Cl2、Br2、HNO3等〕 Fe
Fe(Ⅱ)Fe(Ⅲ)O2、H2O
【板书】小结:〔1〕铁具有较强还原性。
〔2〕过渡元素次外层上有价电子,常有变价。【作业 】:P47、1、4
第三篇:铁和铁的化合物习题课教案
《铁和铁的化合物》习题课
一、典型计算题
1.差量法的应用
【例1】
(1)常温下,向下列各溶液中分别投入5.6g铁片,溶液质量变化最小的是
A.浓HNO3 B.HCl C.CuSO4 D.AgNO3
(2)将足量的铁粉投入到盐酸和CuCl2 的混合溶液中,完全反应后,过滤、烘干,称得
+-滤渣的质量与加入的铁粉的质量相等时,则原混合液中[H]和[Cl]之比为()
A、2:7
B、2:9
C、1:7
D、1:8 〖习题类编〗
1.将一定量的铁粉和氢氧化铁粉末的混合物在空气中加热到质量不再改变为止,发现混合物的质量没有发生变化。则原混合物中铁和氢氧化铁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64:81
B、9:8
C、31:12
D、81:64
2.将质量为50g 的铁片插入60g某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中,反应片刻,把附有铜的该铁片取出,洗净,干燥后称量,质量变为50.25g。再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并通入足量的空气后,结果得到4.26g沉淀。则原来硫酸铜溶液的质量分数约为
()
A、5.5%
B、10.8%
C、16.2%
D、36.6%
2.铁与酸反应 【例2】
(1)在浓度均为3mol/L的盐酸和硫酸各100mL中,分别放入等质量的铁粉,反应完毕后生成气体的质量比为3:4,则加入铁粉的质量为
A、5.6g
B、8.4g
C、11.2g
D、16.8g
(2)某稀硝酸溶液中,加入5.6g铁粉充分反应后,铁粉全部溶解,放出一氧化氮气体,溶液质量增加3.2g,所得溶液中Fe2+和Fe3+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
A.1∶1
3.铁三角的相互计算 【例3】
(1)将适量铁粉放入三氯化铁溶液中,完全反应后,溶液中Fe2+和Fe3+浓度相等。则已反应的Fe3+和未反应的Fe3+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A.2∶3 B.3∶2 C.1∶2 D.1∶1(2)有一铁的氧化物样品,用5mol/L的盐酸140mL 恰好完全溶解,所得溶液吸收标准状况下0.56L 氯气可使溶液中的亚铁离子全部转化为三价铁离子。该样品可能的化学式是
()
A、Fe2O3
B、Fe3O4
C、Fe4O5
D、Fe5O7 〖补充习题〗
3.测知由Fe2(SO4)3 和FeSO4组成的混合物中含硫 a%则其含铁量为
()B.2∶1
C.3∶2
D.4∶1
A、(100-4a)%
B、(100-2a)%
C、(100-a)%
D、(100-3a)% 4.某金属氧化物的分子量为M,对应的氯化物的分子量为N,则该金属的化价为
A、(2N-M)/55
B、(2M-N)/55
C、2(N-M)/55
D、2(M-N)/55 5.向100mLFeCl2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氯气,然后向溶液中加入2mol/LNaOH溶液125mL,充分反应后,过滤出生成的沉淀,在滤液中加入1.5mol/L的盐酸20mL,溶液恰好呈中性;把滤出的沉淀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放出坩埚中燃烧,最后得到8g固体物质。求:①原FeCl2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②通入Cl2的体积(标准状况)二、三价铁盐考点分析
※Fe3+盐的性质和应用,历年的高考常常有涉及,现将有关内容归纳如下:
1.考查Fe3+氧化性的相对强弱 例1.(TCE96.5)根据反应(1)~(4),可以判断下列4个物质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正确顺序是()
(1)Cl2+2KI=2KCl+I
2(2)2FeCl3+Cl2=2FeCl(3)2FeCl3+2HI=2FeCl2+2HCl+I2
(4)H2S+I2=S+2HI A.H2S>I2>Fe3+>Cl2
B.Cl2>Fe3+>I2>H2S
C.Fe3+>Cl2>H2S>I2.D.Cl2>I2>Fe3+>H2S
2.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
例2.①(MCE2000.12D选项)向Fe2(SO4)3的酸性溶液中通入足量硫化氢:Fe3++H2S=Fe2++S↓+2H+;②(TCE95.9C选项)铜跟氯化铁溶液反应:Cu+2Fe3+=Cu2++2Fe2+
3.考查Fe3+用于提练 例3.(MCE91.8)为了除去MgCl2酸性溶液中的Fe3+,可在加热搅拌的条件下加入一种试剂,过滤后再加入适量盐酸。这种试剂是()
A.NH3.H2O
B.NaOH
C.Na2CO3
D.MgCO3
4.判断Fe3+水解产物 例4.(MCE96.8)将三氯铁溶液蒸干灼烧,最后得到的固体产物是()A.无水三氯化铁
B.氯氧化铁
C.氧化亚铁
D.三氧化二铁
5.判断Fe3+反应后产物的颜色 例5.(MCES98.11)下列反应,其产物的颜色按红色、红褐、淡黄、蓝色顺序排列的是()
①金属钠在纯氧中燃烧
②FeSO4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并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
③FeCl3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
④无水CuSO4放入医用酒精中
【发散思考题】Fe3+与Fe2+的鉴别有哪几种方法?
第四篇:铜及其化合物复习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穿越模块
构建网络
---寻铜记
一、设计思想
1.将分散于教材各部分的铜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提炼出来,整合成一张相互转化关系图,构建出元素化合物之间的知识网络。2.创设多层面多角度的问题,诱发学生不断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努力构建出铜及其化合物与其他版块如有机、基础理论、实验、物质结构等之间的知识网络。
3.注重学习中所蕴含的化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要“了解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2008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化学)中要求“了解铜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重要应用”。2003年6月人教版的化学教科书只在第三册电解原理及应用中涉及了一小部分关于铜的知识:铜的电解精炼。2005年6月苏教版教材在必修1中涉及了铁铜的获取及应用和在必修2中涉及了铜的电解精炼。而实际上前者主要是讲述铁的相关知识,铜的相关知识只提到铜的存在形式和简单提及了铜的冶炼,铜的性质在初中原有知识基础上只增加了与的反应,其他有关铜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几乎全部分散于各个专题中。由于铜处于周期表的ds区,它独特的电子排布以及丰富的化学性质使铜成为了高考的新宠。各地的高考试卷、模拟试卷中也常会出现有关铜的题目。所以我们有必要将有关铜的分散的知识提炼出来,整合成网络,培养学生综合解决这方面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铜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重要应用,了解铜的原子、离子结构以及能形成配合物的相关性质。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经历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的过程,了解实验研究的方法,总结出有关铜及其化合物的一般的和独特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质疑和亲历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切身感悟化学学科的奇妙,体验探究中的困惑、顿悟、喜悦。在质疑、体会、反思中提升内在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
了解铜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相关知识网络的构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1.构建铜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知识网络
引入:展示铜及其化合物的图片(铜的化合物丰富多彩,色彩斑斓)
[思考]请同学思考我们共学过哪些铜的化合物?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提示学生可以按“元素→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去思考。)[分析]展示同学自己画的铜及其化合物的各种关系图,并作点评。下页图1是其中一种。[板演]学生板演铜与其化合物之间转化的一些重要方程式
氧化还原中的“铜” 问题1 ①Cu能与稀硫酸反应吗?②怎样可以使铜与稀硫酸反应得到CuSO4? 问题2 已知常见物质氧化性顺序如下:Cl2 >Br2>Fe3+>I2>SO42-请将Cu2+按其氧化性排入到上述顺序中去,并提供 相应的实验证据(学生交流讨论,并设计相关实验。)
3+2+2+3+2+[交流总结] ①2Fe+Cu=2Fe+Cu, 证明氧化性Fe>Cu。
②关于Cu2+与I2的氧化性强弱的比较,大家一致认为是看Cu2+与I-混合时能否发生反应。[ 学生实验探究] CuSO4溶液与NaI溶液相混合
[现象] 混合后得到棕黄色的悬浊液,静置后可观察到棕黄色的清液和沉淀(受棕黄色的清液的影响沉淀颜色看不清)。
[分析讨论] 大家一致认为棕黄色的清液是碘水(也可能是I2溶于过量的NaI溶液),可用淀粉溶液检验之。但要想看清沉淀的颜色,必须先消除碘水的棕黄色才行。
经分析讨论认为,可选用Na2SO3溶液或Na2S2O3溶液。最后可清楚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按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降的原则可以推断出白色沉淀的成分: 由于I元素化合价上2++- 升,故Cu得电子化合价降低,但并不是生成金属Cu,故只可能为Cu与I结合成CuI白色沉淀。
(学生归纳现象,书写方程式:2Cu2++4I-=2CuI↓+I2)所以Cu2+按其氧化性应排在Fe3+和I2之间。问题3 ①氢气可以还原 氧化铜生成红色物质,红色物质会是什么呢? 红色固体的成分可能是Cu或Cu2O或Cu和Cu2O的混合物。②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探究红色固体的成分。
准确称取一定质量的红色固体,加入足量稀硫酸,若溶液无明显变化,则为Cu;若溶液变蓝色,说明有Cu2O,再过滤、洗涤、干燥、称量,根据剩余固体质量与原试样总质量的关系,即可确定试样为Cu2O还是Cu和Cu2O的混合物。
问题4 除了氢气、碳、一氧化碳,还有什么常见物质可以还原氧化铜? 有机化学中的“铜”
加热一端绕成螺旋状的铜丝至红热,将铜丝趁热插到盛有乙醇的试管底部,反复操作几次,观察铜丝颜色和液体气味的变化。
实现CuO和Cu之间的转换可以用H2等无机还原剂,也可以用C2H5OH。实现Cu(OH)2和Cu2O之间的转换可使用含醛基的物质。
[讲述] 实验室检验醛基可采用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进行。操作顺序为: 向3 mL NaOH溶液中滴入5滴CuSO4溶液,再加入0.5 mL乙醛溶液,加热煮沸即可。实验现象为: 先有蓝色沉淀生成(此时悬浊液呈强碱性),滴加乙醛加热后有红色沉淀生成。
[试问] 若滴加顺序及试剂用量相反,是不是实验也能做成功(如图2)?
图2
[学生实验] 学生按上图所示进行实验。
[交流讨论] 实验现象为 : 先有灰绿色沉淀生成,滴加乙醛加热后未见红色沉淀。生成的灰绿色沉淀被加热至沸腾仍然不变色也不消失,说明其热稳定性较好。
[回顾] Cu可以与NH3形成类似 [Ag(NH3)2]的复杂离子[Cu(NH3)4],NH3分子也可以换成其他分子或离子。
先产生蓝色絮状沉淀,后沉淀溶解得到深蓝色溶液
2++原理:Cu+2NH3·H2O=Cu(OH)2 +2NH4
2+--Cu(OH)2+4NH3·H2O=Cu(NH3)4+4H2O+2OH
2+2+Cu+4NH3·H2O=Cu(NH3)4 +4H2O 思考12018.4-28某学习小组欲从含有[Cu(NH3)4]SO4、乙醇和氨水的实验室废液中分离乙醇并制备硫酸铜铵[CuSO4·(NH4)2SO4]固体,完成了如下实验: 2++2+
请回答:
(1)步骤①中,试剂X应采用________。
若将深蓝色溶液加热蒸发,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即得到[Cu(NH3)4]Cl2固体。此固体中往往会混有某种杂质,试问可能会是什么?并解释其存在原因。总结:Cu2+在水溶液中易发生水解
思考3:CuSO4∙5H2O、CuCl2∙2H2O如何得到其无水晶体?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用粗铜(含杂质Fe)按下述流程制备氯化铜晶体CuCl2·2H2O。
思考4 CuCl2溶液到CuCl2·2H2O晶体的系列操作
思考5试剂X可能是什么物质?有什么作用?(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化工流程中的“铜”
2018.4-24某同学通过如下流程制备氧化亚铜:
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步骤②中的SO2可用Na2SO3替换
B.步骤③中为防止CuCl被氧化,可用SO2水溶液洗涤 C.步骤④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uCl+2OHˉ
Cu2O+2Clˉ+H2O
D.如果Cu2O试样中混有CuCl和CuO杂质,用足量稀硫酸与Cu2O试样充分反应,根据反应前、后固体质量可计算试样纯度
电化学中的“铜”
由黄铜矿(主要成分是CuFeS2,含少量SiO2炼制精铜的工艺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
(1)写出反应I的化学方程式
(2)试剂a 是
,试剂b 是
(3)冰铜(Cu2S 和FeS互相熔合而成)含Cu量为20%~50%.转炉中,将冰铜加熔剂(石英砂)在1200℃左右吹入空气进行吹炼.冰铜中的Cu2S被氧化为Cu2O,生成的Cu2O与Cu2S反应,生成含Cu量约为98.5%的粗铜,该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
(4)以溶液为电解质溶液进行粗铜 的电解精炼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5)细菌法溶解黄铜矿比空气中焙烧黄铜矿的方法有何优点列举三点
六、板书设计
第五篇:《铁及其化合物》教学反思
铁及其化合物的复习课属于学业水平测试的复习课,复习课的要求是将知识点更有序的关联起来,同时结合考试说明和真题进行重难点的突破。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也是始终已上述两点作为设计的基本思路的。利用生活中的化学进行质疑,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课堂中展开对氢氧化亚铁制备的实验探究,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下面我对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过程进行如下反思。
一、通过考纲和真题,明确复习目标
复习课不同于新课,知识点学生都熟悉但又有所遗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方面也存在很多不足和迷茫。我在不久前开设了一节联片公开课,也是学业水平的复习课,在开设的过程中,组内老师建议以明确考试要求的方式作为复习课的开头比较妥当。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也查看了相关的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学测真题,把与铁及其化合物相关的要求摘录下来,并进行标注,又摘录了20xx年化学学测真题,并将上面考查的是铁的哪个考点也标注出来。这样的设计与呈现,使学生很快就明确了自己需要掌握哪些关于铁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点。
二、通过知识网络图整合知识点
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运用最广泛的金属,也是学业水平测试中考查的一种重要金属元素。铁的化合物包括三种氧化物、两种铁盐、两种氢氧化物,种类比较多,知识点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联系,如此复杂的体系用关系图的方式呈现是最恰当的。但如果一下子把整张知识网络图呈现出来,学生定难接受,效果也比较差,如同看参考书上的知识网络图一样,很难内化为自己头脑中真正被接受的知识关联。因此,我是以元素化合物复习的基本思路进行的同时,不断补充完善整张知识网络图,学生在不经意间建构了铁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体系,也亲手绘制了这张图,对图中每一个物质的定位,每两个物质之间的连线关系都十分清楚。真正让这张图印刻到自己的头脑中。
三、通过对比和归类,突破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铁离子与亚铁离子的转化以及铁离子的氧化性与亚铁离子的还原性。如果只是这样呈现给学生,接受和应用的效果并不佳,因此,我从常见的有关这个知识点的两个题型呈现出来,即铁离子与亚铁离子的多种鉴别方法,铁离子与亚铁离子的除杂问题。学生在围绕这两个问题思考的过程中,自然要运用上述知识,学生如能正确运用知识进行离子的鉴别和除杂,也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学生在回答问题突破难点的过程中,我将学生的回答在知识网络图上呈现出来,使学生更加清楚图中铁三角之间的关系,也使物质之间的关联变得更加具体、有用、与解决问题息息相关。
四、通过实验设计和改进,训练思维的多面性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复习课虽然不需要演示实验进行点缀,但更需要更高层次的实验设计思路的训练。这节课中有一个制备氢氧化亚铁的实验值得去探究和改进。虽然在新课中老师也或多或少的提过关于此实验的改进方案,但学生经过一年的时间遗忘了不少,另外,结合我最近参加的教研活动,有一位老师提出的关于此实验的新方案,我认为在这个实验上可以让学生去思考一下改进的方案,是一个训练多角度思考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也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方案,但大多数学生并没有什么想法,经过启发后,大部分同学的记忆被唤醒,能提出一些常规的改进方案。这时候我以大禹治水的故事启发学生:在大禹之前,都是采用堵的方式来治理水患,而大禹完全颠覆了前人的思路,改成了疏通的方式来治理水患,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故事的启发下,以及老师的引导下,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方案。
本次课由于准备时间有限,也存在一些问题:课堂结构把握的还不够紧凑,前松后紧,前半节课略显松散,后半节课为了完成教学内容有些匆忙,尤其是关于实验设计的环节没有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