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版2017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练习

时间:2019-05-13 21:49: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6年秋季版2017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练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6年秋季版2017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练习》。

第一篇:2016年秋季版2017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练习

古代诗歌五首

01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1)独chuàng(怆)然而tì(涕)下(2)岱(dài)宗夫如何 .(3)决眦(zì)入归鸟 .(3)丰年留客足鸡豚(tún).(4)xiāo(箫)鼓追随春社近(6)吟鞭(biān)东指即天涯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1)念天地之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2)齐鲁青未了(不尽)..(3)造化钟神秀(聚集)(4)阴阳割昏晓(分).(5)荡胸生曾云(同“层”).(6)决眦入归鸟(眼眶).(7)会当凌绝顶(终当,终要)(登上).(8)自缘身在最高层(因为).(9)莫笑农家腊酒浑(浑浊).(10)拄杖无时夜叩门(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11)吟鞭东指即天涯(吟诗).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B)A.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C.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文言常识填空。

(1)杜甫是唐代大诗人,字子美,他被称作“诗圣”,其诗作被称作“诗史”,都收集在《杜工部集》内。

(2)我国的“五岳”是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和北岳恒山。诗句“岱宗夫如何”中的“岱宗”指泰山。

(3)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4)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5.理解型默写。

(1)我们登上顶峰眺望远景,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大家纷纷拍照留影。(用杜甫《望岳》中的诗句填空)(2)《游山西村》于写景中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的诗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以落花为喻,表明诗人心志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1 化作春泥更护花。

6.下列对《古代诗歌五首》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A.《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B.《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前二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

C.《游山西村》是一首写景抒情诗,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颈联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尾联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以频来夜游之情收结,余韵不尽。

D.《己亥杂诗》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这首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解析:《游山西村》是一首纪游抒情诗。)

7.“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我国古代诗画的特点之一。看了右边的图片,除了想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外,你还会想到哪些古诗名句?请写出其中的两句。

示例: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8.你们班正在举行一次与唐诗有关的综合性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则简明的主题语。示例:走进唐诗,感受诗韵。

(2)如果要你倡议班上同学举行唐诗背诵大赛,你会对同学们说些什么?

示例:同学们,一个真正有文学修养的人,应该能背出不少经典的唐诗。就让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背的唐诗多,好吗?

(3)(江西中考改编)阅读下面对辛弃疾的介绍材料,参照为辛弃疾写的这段推荐词示例,为杜甫写一段推荐词。

材料:①辛弃疾生于金宋乱世,21岁就统帅数千人马与金军激战。归宋后,他在危难之际率五十骑直闯五万人的叛军大营,生擒叛将张安国。任湖南安抚使期间,辛弃疾亲自组建了一支飞虎军,三十年内一直是南宋国防军的一支劲旅。

②辛弃疾所写的治国方略《美芹十论》,在政治军事上极具价值。辛弃疾后因主战被弹劾罢免,曾有长达八年的闲居生活,期间创作了大量爱国文学作品,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理想。

【示例】辛弃疾推荐词——他生于乱世,戎马一生,用满腔热血,谱写了一曲爱国赞歌。他文武双全,虽命运坎坷,却从未忘怀家国天下。《美芹十论》,洞悉纷乱政局。豪放诗词,光耀千古文坛。他就是他,一代英才辛弃疾!

示例:漫漫长路,谁在弹奏忧国忧民的千古绝唱?破旧草堂,谁在用诗歌诠释背井离乡的悲心愁肠?他的赤子之心,照耀在唐朝盛衰上,化为一腔怒火,燃尽腐败和丑恶。他的诗篇,铭记在人们的心中,化为一股热泪,洒遍祖国河山。他忧愁的身影定格在历史长廊,化为一颗明珠,照耀在诗坛之上。02课内精读

(一)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9.赏读并完成题目。

(1)诗歌中“阴阳割昏晓”和“齐鲁青未了”都写出了泰山巍峨(高大)的特点。

(2)“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决眦入归鸟”一句蕴含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着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的深刻人生哲理。

10.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有怎样的表达作用?(1)造化钟神秀。

“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说明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2)阴阳割昏晓。

像一把利剑把山南山北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

11.诗歌的尾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2.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写“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山上云雾缭绕,诗人的心也为之荡漾,看着那些归巢的鸟儿,诗人睁大了眼睛,目不转睛,生怕错过了这大自然的美景。

(二)(十堰中考)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3.下面对本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A.诗歌首联写农家拿鸡和鱼招待客人,“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

B.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一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

C.“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乘月叩门叨扰人。D.这首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解析:A项“豚”指猪肉;B项“丰收后”有误,应为春天“祈福”;C项“不愿”的心理活动有误。)14.请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蕴含的哲理。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敢于探索,就会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意思对即可)03拓展阅读

(一)(临沂中考)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5.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中“迷”字用的巧妙,请加以赏析。迷,迷路,暗含“迷恋”之意,逼真地表现出诗人独自行走山间欣赏美景的陶醉。1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之情及置身其中的喜悦、闲适的心境。

(二)(梅州中考)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7.下面对《诉衷情》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这首词情感真挚,用典自然,于悲壮处见沉郁,愤懑却不消沉,感人至深。

B.“尘暗”句借用了苏秦说秦王的典故,表达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的失落。C.“谁料”二字写出了往日的天真与今日的失望,流露出对南宋投降派的不满。D.“未”“先”“空”三个字说明敌寇依旧,作者虽然已是暮年,但仍然壮心不已,充满豪情壮志。

(解析:“未”“先”“空”三字在承接比照中,流露出沉痛的感情,忧国之泪只是“空”流,一个“空”字既写了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写了对君臣尽醉的偏安东南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18.“觅封侯”用了什么典故?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觅封侯”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的典故,抒发了作者渴望报效祖国,收复旧河山的豪情壮志。04 写作创新

19.杜甫在《望岳》一诗中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写泰山之景,层次分明。请你也采用这种方式进行一段景物描写。

【写法分析】《望岳》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从诗人的角度远眺(首联)、远望(颔联)、细望(颈联)泰山的雄浑景象,既有宏观概括,又有细部描绘,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定点观察就是观察者站在一个固定的地点向四周观察。观察者可以按照从中间到两边,从前后到左右,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高到低或从低到高等的顺序把所看到的景物有条理地写出来。

【例文】我站在泰山脚下,仰望泰山。它像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在盛夏换上了一件碧绿的衣衫。围绕在山腰的白云,就好似它飘逸的白纱腰带。山顶上修建的亭台楼阁,就好似它那精美的头饰。

第二篇:甘肃省定西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讲解

20.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中心句,鉴赏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陶冶情操,树立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中心句,鉴赏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学情分析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古诗的学习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会背许多古诗。但学生在理解诗句和体会诗人思想感情方面却存在很大差异。对于语文能力较好的学生就不觉得诗句难以理解,能够基本领会诗句的含义;而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就比较困难。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到位,因材施教。同时为了更好的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课前引导学生阅读诗人的经历和写作此诗的背景。然后引导学生把自己了解到的知识进行交流,说给同学听,这样不仅体现了合作学习的快乐和优越性,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懂得多的学生有一种被认可的成就感。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包含许多哲理,学习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想象。大家从儿时起就开始接触中国古诗,你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些儿时的启蒙诗。你们为什么会喜欢这些诗歌?(归纳诗的特点)今天我们再来和大家一起走进诗的世界。

一、学习《登幽州台歌》,品古人苍凉情怀

1.范读,或者放录音;指导齐读。在听读中感受;在朗读中沉浸。带动学生积极的主体体验,更好、更快地走进文本。

提问:用几句话描述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提示:外貌、动作、语言等。)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与想象。

2.朗读: 诗歌是形象的,也是个性化的;读诗首先也应该是感性的,想象是读诗不可缺少的环节。

3.理解诗人的悲慨。

补充注释与背景资料,更好读懂全诗。

(①幽州:郡名,唐属河北道,治蓟,故城在今北京市西南。幽州台:即蓟丘、燕台。因燕昭王置金于台延天下士,又称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德胜门外。②者:古音“诈”,与“下”押韵。③涕:眼泪。)

(背景资料略)

4.理解诗句的内涵。

(作者以北方苍茫广阔的原野为背景,俯仰古今,视通万里,抒发天地之大、知音难觅的孤苦悲痛的情感,感喟岁月无情时不我待。全诗呈现出苍凉悲壮的气氛。)5.知人论世;推敲词句;仔细品味。

初识盛唐气象,借助前人评论,感受诗歌的阔大的境界,雄浑的格调。

(韩愈:“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柳宗元:“张说工著述,张九龄善比兴,兼备者子昂而已”;马端 临:“惟诗语高妙,其他文则不脱偶俪卑弱之体”;胡应麟:“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胡城亨:“大泽一呼,为众雄驱先。”)理解评论。

回忆境界宏大的唐诗。

6.背诵本诗。读出文化,读出经典的价值。

⑴朗读全诗,感受、沉浸;

⑵画出诗人登临幽州台的情景,或者将诗歌改写为一个故事、一篇散文。

⑶班级交流,互相评议。

⑷找朋友:从登高抒怀、怀才不遇、陈子昂的诗作等不同角度为《登幽州台歌》找“朋友”。

⑸加深体验,强化感受。

7.《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是《登幽州台歌》的同时之作,诗中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了无限钦羡。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宫亲师事之。燕昭王还接受郭隗建议,筑黄金台以延请天下奇士。未几,招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国势骤强。《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诗前有序,序中写道:“丁酉岁(697),吾北征。出自蓟门,乃观燕之旧都,其城池霸迹已芜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丘,作七诗以志之„„”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登幽州台歌》主旨的理解。

8.有人说陈子昂这首感伤之作是由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触发的,但是可以引导我们从哲理的高度来思索人生的奥秘,从诗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宇宙的伟大与永恒。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说说你的理解。

二、学习《望岳》,感受登高豪情

1.作者及背景简介,了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2.朗读诗歌。

⑴老师范读《望岳》。

⑵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⑶全体学生齐读。

⑷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学生把握每个句子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发现问题及时解决。3.了解诗的内容。

⑴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⑵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⑶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4.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⑴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⑵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⑴“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⑵“造化”两句:“近望” 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2 “荡胸”两句:“细望” 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 面。“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此环节意在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更有针对性的学习本课内容。5.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⑴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⑵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⑶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深入理解诗的感情。6.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问: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⑴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⑵哲理美。⑶虚实相生„„学习诗歌高超的写作手法 7.背诵古诗。

三、学习《登飞来峰》,感受哲理之美 1.朗读《登飞来峰》。

教师范读,学生轻吟。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2.在教师的点拨下品味全诗。重点品味蕴含在诗中的哲理。⑴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点拨要点: 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⑵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③由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3.质疑活动

⑴《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⑵“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⑶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讨论活动,边讨论边板书 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四、学习《游山西村》,品味农家风情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宜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示儿》等篇均为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游山西村》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镜湖的三山乡。“山西村”即三山乡西边的村落。2.初读诗歌,找意象。

同学们,有人说,诗歌能表达一个人的情感,能抒发人的志向,诗歌很多时候,为我们展现的是一幅画。从这首诗中,你都看到了什么呢?还有什么是别人没看到的呢?好,我们来数一数这首诗描绘了多少景物?首先,有(农家、腊酒、鸡、豚、山、水、柳、花、村庄、箫、鼓、拐杖、门)还有什么(人:村民和诗人)一共有多少种景物(14),在诗歌的画面中这些独立的物体叫做意象。你可以在这些景物的前面或者后面,补充上表示颜色或者姿态的词,行吗? 3.再读诗歌,说意境,翻译诗歌。

用你自己语言,描述一下这里的风景。这风景也叫诗歌的意境。4.细读诗歌,赏析:

首联:“莫笑农家腊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写农家热情、淳朴、热情好客,以丰馔款待客人的情况。初看起来觉得平淡,就象“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那样,仿佛是一则普通的记事,毫不费力。然而,诗人从这里的起句,写自己游村突然来到农家,主人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为下面出游写景抒情作了有力的铺垫。“腊酒”,指腊月(农历十二月)里自酿的米酒。这是稻谷丰收后出现的喜人景象。腊酒在开春后饮用,外表显得有点浑浊,但是它有着名酒般的醇美。何况农家主人又是那样热情待客,还备有丰盛的佳肴呢!豚,指小猪,这里“足鸡豚”是形容农家待客的菜肴极为丰盛。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踟,柳暗花明又一村”。

描述其画面:重重叠叠的山岭,弯弯曲曲的流水,远远望去好象前面已经无路可通了,可是,走到近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突然又出现了一带村庄。

赏析:这一联描绘了山水复杂纡曲的美丽风光,表现了游者的惊喜和豪兴。这两句写的是眼前景,述的是真实感受。这两句后来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它给人以坚持不懈、生意不绝的启示,引导人们从一个狭小的圈子奔向一个开阔、明朗、优美的崭新天地,所以被人们传诵不衰。

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处,不仅在善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而是在于“等闲语言变瑰奇”,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把这种自然景象摄入诗篇里,在唐代诗人的笔下早就描绘过。这联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迭、流水萦绕的迷路的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换形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这样使感觉的形象与视觉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

这一联不仅写得极其自然,而且用语浅近,含意丰富;仿佛信手拈来,然而出人意表。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赢得人们的普遍喜爱,如今已成为广泛流传的成语。当人们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是欣赏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而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诗由写景转入抒情,从村外之景转写村内之情。“春社”,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习俗。当这一天将来临时,村子里不断的吹箫打鼓声音,响彻云霄,洋溢着一片节日的欢快气氛。乡民们还要向土地神 4 祭祀,以祈求农事的丰收。这个简朴的古代风俗,在当时江南的农村仍然很流行。诗篇不仅反映了农民们渴望丰年的心愿,也表达了诗人喜爱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这二句勾勒出一幅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

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游村的感受如何呢?山村的迷人景色、村俗的朴实淳美,这些都给诗人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今后怎么样呢?诗篇以频来夜游之情收结,余韵不尽。如果说孟浩然诗的最后:“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露得非常直率,那么,陆游诗的结尾用笔则比较婉转,诗人吐露的意念是,今后倘有机会乘月明之夜外出闲游的话,我拄着拐杖会随时前来敲门叙谈。这一归结,点明了游村的诗题,而“夜叩门”与首句“农家”遥相呼应,不仅画面完整,而且更耐人寻味。

五、学习《己亥杂诗》,体会爱国情怀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今天,让我们将继续欣赏这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1.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一名巩祚,易简,字(王瑟)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人。道光进士。曾任内阁中书、礼部主事。他支持林则徐禁烟,建议加强战备。他反对清末土地兼并,反对君主独裁。其为文纵横,自成一家,诗风瑰丽奇肆,有《龚自珍集》。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2.写作背景

《己亥杂诗》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即道光十九年(1839)。他已48岁,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去官职,回归故里。一路上,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统名日《己亥杂诗》,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3.诗词赏析

(1)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2)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4.写作特点

寓情于景,景中生情,情景交融,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议论和抒情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学生默读课文、大声朗读、有感情的朗读、同桌互相讨论。

5.这首小诗写了三种心境,一是离别的忧伤;二是回归的愉快;三是积极的人生态度。细读诗句,仔细品味作者的爱国情。结束语 诗歌是社会人生的浓缩,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同学们在古诗苑中漫步品读,已深深感受到我国诗歌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但要想领略更为深邃幽杳的意境,还需不断学习。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功业未成——怀才不遇

时间——空间

↓ 愁苦之情

首联——远望 挺拔雄伟 横跨齐鲁 仰慕之情望 颔联——近望 神奇秀丽 巍峨高大

岳 颈联——细望 云气层出不穷 心胸为之荡涤

尾联—望中所感 望岳而生登顶之 意愿

登飞来峰 景物——充满生机 情怀——踌躇满志

游山西村

首联

农家——丰年足食 颔联

村外——景色优美 颈联

村民——民风淳朴 尾联

希望——随时做客

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黯然辞官

不甘退伏,憧憬未来

以“落红”自喻,寄予爱国情怀

溢于言表 6

第三篇:20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反思

《登幽州台歌》教学反思

学校为了使新教师尽快成长起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给我了这次与优秀教师交流学习的机会,在此表示感谢。

本节课我讲的是《登幽州台歌》这首古诗,这是一首登高怀远、吊古伤今的精神悲曲,是一曲在悲愤中用泪和恨高呼的生命悲歌,这首诗篇幅短小,仅仅二十二个字,但却具有高度抽象性与巨大概括力,备课时就感觉学生难以理解,所以准备了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以及一些教材中没有的注释,帮助学生来理解。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以不同形式来说出或是表演展示他们的感悟体会。为了能使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我特地准备了朗诵视频,感觉学生听完稍有体会;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我播放了本诗作者写诗前的坎坷经历的动画视频,感觉学生看的津津有味。

但是尽管我准备充分,上完后反思,还是觉得遗憾诸多:

1、本节课我没有让学生提前预习,是我最大的失误。本以为一节课就学这么一首短诗,课上看书就能了解的,结果发现学生还是不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课上有些迷茫。

2、学生历史知识的缺乏是学生理解本诗一道高坎,而我在相关资料介绍时,可能有点仓促,使得学生在听讲时感觉茫然,思考问题不够积极。

3、还是前面原因,导致学生不好理解,所以在讲课时我讲得时间还有些多,而留给学生体验的时间太少,没有达到让学生去感受诗文情境。

4、部分环节时间安排不好,应该再节省3分钟时间,最后让各组学生上黑板默写古诗。以上问题,我如果改正,以后上课一定会有进步的,还请各位评委老师能提出宝贵意见,促进我们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望岳》 教学反思

很诚恳地说,我是不敢这样回忆这一堂课的,这大概是自己讲过所有课中最失败的一节课,同样也是收获和思考最多的一节课。在选公开课的篇目之前,我给自己上了一堂克服心理恐惧症的课。我向来是不敢讲古诗词的,因为我总觉得自己诗词功底不深厚,不像现代文那般容易把握,也不像文言文那般容易形成套路。诗歌中所蕴含的感情。都说知人论世,对于诗人,也是一样。虽然大学里对古代文学家有所学习,但终究觉得自己只是浮在了水面上,水底的世界,我并不知晓。最终选择了这首看起来很简单也很好把握的一首诗歌。用一句话来说,这堂课过程很痛苦,结局很凄惨。

这堂课,是失败的,没有达到我预设的标准。

课件做如下设计:1.作者简介(PPT)2.杜甫的创作历程分为四个时期(教师口述)3.杜甫四个时期的作品展示(PPT)4.《望岳》的写作背景5(教师口述)6.望岳诗 7.品读诗歌(A 局部赏析,你最喜欢哪一句。B 杜甫望泰山,角度有无发生变化PPT)8.品味诗语(A诗中泰山景象的特点是什么?B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ppt)9.品悟诗理(A从诗里可以看到一个怎样形象地杜甫?B 请谈谈这首诗给你的感受或启发ppt)10.诗海拾贝(哪一些名句抒发的情怀和本诗类似ppt)11.(望岳中,杜甫赋予了泰山精神的光芒,泰山也给予了杜甫人生的激励。所以,品诗不仅要品景,品情,还要品人。永远的诗歌,永远也读不尽„„学习诗歌,需要我们用眼睛去看,用心灵去读,用人生去悟)12.练习部分(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填写句子、你能把这首诗背诵下来么、中考链接)

隔了这么多天,再回过头来看当初设计的课件,才发现,自己所要向学生们呈现的内容太多太多了,我试图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们既做到情感的体验,又做到知识点的把握,最后发现,课堂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或许跟孩子们的默契还不够,这仅仅是与他们学习的第四堂课,可是,这完全不该是这堂课失败的原因。回归到底,这堂课最初的设计,就是失败的。课堂上主要解决了品读诗歌环节,品味诗语与品悟诗理穿插在品读诗歌中。课后,有语文老师指出,课堂环节意识不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没有体现,课堂容量太大。陈校长听了后20分钟,他在评课中指出,这堂课没有回归到考试的知识点当中来。其实,我对这些话,是想辩解的,因为整堂课的学生参与以及引导分析都是在前半段,后半段的教学依旧以启发引导为主,只不过的确缺少了总结性的知识,《登飞来峰》 教学反思

课一上完,我的心情除了难受,还是难受,因为课上得比我预想中的要糟很多。同事们安慰我,是孩子们不勉够配合,可是我心里清楚得很,这怎么能怪孩子们呢!于是,静下心来,不断反思,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反思。

1、删繁就简。上完这堂课后,我更真切地体会那个教学理念:“语文教学很简单”。他说课堂教学要简单,首先,教学环节要简单些。教学设计,要懂得舍弃,要大胆舍弃那些看似精彩而实际上对教学效果没有意义的环节。纵观这一节课,我发现对王安石那几首诗的拓展,特别是后面的唱诗环节,可以大胆地删去。所以,我难受!

2、避急求稳。说到这一点,就暴露了我这堂课最大的缺点,胸中有案,心中无生。一开始,我就担心我的课没办法上完,满脑子都是教案。因此,课上就是我急于求成的表现。反之,就是对学生关注得太少。评判一堂课上得精不精彩,不在于你的教案设计得怎么样,而在于你的眼中有没有装满学生。正因为这样,所以课堂上,我的评价语言单一,我的指导不够细致。所以,我惭愧!

3、有备无患。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重要的还是要备学生。我很用心地在备教材,却很“放心”地备学生。去熟悉班级时,我只是简单地向他们提出几个预习要求,没有叫他们起来读一读,没有了解他们当中谁的朗读水平最好,看看他们的朗读水平怎样;没有问一问平时是怎样上古诗的„„这会儿才真正的明白熟悉班级的真正含义,就是要关注学情。因此,在课中,当教学第二环节时读诗时,一听到学生的朗读水平那样时,我便慌了手脚。倘若如此,我得马上改变我的教学策略,既然学生都没办法读懂读通的话,那就得在这个地方下一番功夫,得指导得细致些,包括划节奏线,标重音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引导学生去感悟意境。更致命的是我的教案改了,但是我却没有再试上(因为在班上上得实在很精彩),我太高估自己了!

以下,是我课堂中的两个教学细节,如果再让我上的话,我会这么做:

1、听师范读后,想想诗中描写了哪几种景物?生回答我作画时,当学生说自己看到了太海,看到了树木时,我得让学生继续说,我作画,让黑板呈现出一副即兴的画作,这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的意境。然后,对学生说:“这画美吗?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看到这样美丽的画面的?”然后引导学生说出是站在飞来峰的塔顶上。接着,再来引导学生感受塔高,最后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到远”的道理,我想这样一来,水到渠成,而不会牵强附会了。

2、引导学生理解浮云的含义时,我问道:“想一想,王安石在实行变法时,他会遇到哪些困难?时,我得让学生说,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总结:“孩子们,这就是‘浮云’的含义,你们真的是太厉害了,这么难以理解的词你们竟然读懂了,不简单啊!”在这基础上,我会说:“我想,你们肯定也能读懂王安石心中的话。当王安石遇到这些困难时,他心里会想些什么,会对自己说些什么话?”然后让学生交流,走进诗人的内心,那么诗蕴的体会就不在话下了。

我得学习,学习,再学习,因为只有“会当凌绝顶”,才能“一览众山小”,只有真真正正地“身在最高层”,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啊!

《游山西村》 教学反思

《游山西村》,作者陆游,是宋代著名诗人。作者围绕一个“游”字贯穿全文,描写了山西村村民纯朴的民风,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尤其是最后两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在《游山西村》中,“游”字贯穿全诗,我的教学也围绕“游”字展开。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读了古诗之后,谈一谈自己对题目的认识。之后马上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作者到山西村游玩,游得高兴还是不高兴呢?结果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是玩得很高兴;另一种认为玩得不高兴。

我没有及早下结论,而是要求孩子们自己再次阅读古诗,通过对诗中的词句的理解,看作者究竟游得高兴不高兴。于是课堂就在学生的思索辩论中轻松地进行着。

教学结束之后,我思索着,觉得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感慨良多:

1、“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这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布鲁纳)”。当学生的认识没有统一,或是没有达到教师认为的高度或深度时,教师不必端出正确的答案,更不必马上肯定一方,否定另一方。教师此刻要做的是,将学生的答案搁置一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对文本的深层次的阅读,使他们自己感悟到文本中蕴含的情绪。此时,教师再稍加引导,学生的认识就会更加清楚。

2、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营造学习的情境。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教师优美诗意的语言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所营造的意境。

3、当学生有了新的见解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当学生在展示时,教师要当一个好的听众,适时给予学生引导,给予学生鼓励。

《己亥杂诗(其五)》 教学反思

本诗一二句写龚自珍报国无门,终于辞官回归杭州故里,心情十分苦闷。用“浩荡”来形容愁之深、之久。用夕阳西斜来烘托离愁,更为愁绪抹上了一层重重的色彩。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情怀。甩响马鞭,奔向遥远的天涯,从此和朝廷天各一方,决然离开京城,湮没于滚滚红尘之中。三四句运用比喻,把落红比喻为辞官后的自己,花比为国家和朝廷,言外之意,虽然辞官,但在国家需要时,也愿意效力,抒发自己愿为朝廷效力的决心。可以对整首诗进行赏析,也可以对单独的某个句子或某个字进行赏析。引领学生感受诗人的政治理想以及那至死不渝的执着态度。

第四篇: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练习

第五单元复习

21、《伟大的悲剧》 复习要点及练习

一、复习要点

1.本文的题目为什么叫做《伟大的悲剧》?

答:斯科特探险队在争到南极点的竞争中失败了,他们作为失败者却要为胜利者作证,而且全队都在归途中覆没,世人都为他们而悲痛,所以这是悲剧;斯科特和他的队友们在探险途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却是高贵和震撼人心的,所以这出悲剧又是伟大的。2.为什么说“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

答:因为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3.第二段大意:

答:斯科特到达南极点后悲伤绝望和决定送信。4.“癫狂”“夺眶而出”“毛骨悚然”“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写出了什么?

答:渲染了斯科特一行当时极度绝望的心情。“夺眶而出”写出了他们委屈绝望的痛苦心情。

5.斯科特一行坚持走完全程或到达南极点的原因是什么?

答:明知道阿蒙森实现到达了终点,他们怀着绝望的心情,却没有半途而废。明知道结 局是失败的,但还是坚持走完全程,体现了他们高尚的人格与绅士风度。6.第11-12节中描写环境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答:运用比喻,描写南极暴风雪的肆虐,展现令人恐怖的环境,烘托英雄们伟大形象。7.“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连休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答: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心中美好的回忆,对祖国、亲人、全人类的怀念。这与严酷的 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海市蜃楼是美好的确实无法实现的,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更能震撼人心。

8.读第11-13小节,你能体会出什么?

答:1)表现了他们对生的绝望,又表现了他们对祖国、亲人、事业等的希望。

2)描写了南极点酷寒,也展示了斯科特这位悲壮英雄对祖国和亲人的热烈的爱。3)细节描写是作者根据斯科特的临终日记,发挥文学想象完成的。9.第12-13段段落大意:

答:斯科特在临死前想了很多,并写下遗言,无怨无悔。10.书信所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热爱祖国、朋友、亲人,勇于献身,对妻子的愧疚、眷恋。11.把我的妻子改成“我的遗孀”目的是什么?

答:对生不抱任何希望,怀着对这个世界的一份热爱离开了。

12.如何理解“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答:这句话写出了对于人类的探险史来说,成功者拥有无尽的荣誉,而失败者毫无荣誉可言,突出了斯科特及其队友面对失败的沮丧、悲哀。

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是这么认为,理由是: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了作者不同意这个观点。

13.如何理解“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答:作者在此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的心情。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

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洋洋得意。

14.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旅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答:英国人普遍讲究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的业绩作证的任务,正是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15.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答: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好的东西的毁灭是伟大的悲剧(鲁迅对“悲剧”的诠释)。这句话在全文中可作为主旨句。

二、问难研讨:

1.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2.请以四字短语概括文章的情节。

3.第10段,当奥茨说要出去走走,文中写到“但是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其中的“不敢”表达了一种什么情绪?

4.第13段,斯科特在最后一篇日记中写下自己的愿望,他为什么要把“我的妻子”改成为“我的遗孀”?这展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5.第14段,人们发现斯科特的遗体时,斯科特遗体的姿势是: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这表明了什么?

6.赏析下列语言:

(1)他的眼睛紧紧盯着无垠雪地上的一个小小黑点。(第1段)(2)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第2段)(3)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第12段)

三、达标练习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拽(zhuài)出来 毋(wú)宁 坚持不懈(xiè)毛骨悚(sǒng)然 B.威尔逊(xùn)贮(zhù)藏 怏怏(yāng)不乐 广阔无垠(yín)C.战栗(lì)胆怯(què)风餐露(loù)宿 寒风凛冽(liè)D.厄(è)运 吞噬(shì)羸(léi)弱 告罄(qìng)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A.不可思议 徒劳无获 夺眶而出 精疲力竭 B.萎缩不前 耀武扬威 姗姗来迟 忧心仲仲 C.疲惫不堪 鲁莽大胆 语无伦次 踉踉跄跄 D.步履蹒跚 白雪皑皑 海市蜃楼 闷闷不乐 3.下列语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国家队的一位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的篮球教练来了。

B、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上,发挥着他们无穷的蕴藏着的力量。C、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列宁过去所使用的东西。

D、这种种子要不要换,在领导和群众中广泛的引起了讨论。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课文一方面描写气候的恶劣,探险队与严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写探险队员牺牲的详情,不仅注重典型环境的描写,同时也注重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B.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C.课文写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奔向南极点,却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死去。全文重在记述过程,并没有太多的细节描写。

D.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是: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25、《短文两篇》复习———《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夸父逐日》复习要点

《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古代神话人物。《山海经》作者不详,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一、【整体把握】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夸父是一位十分神奇的人物。他是一个善于奔跑的巨人,他与太阳“逐走”。他口渴如焚,虽然接连喝干了黄河和渭水两条大河,仍不解渴,又赶往大泽,终于没来得及喝大泽的水而渴死。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还能为人类造福。夸父敢与太阳决一高低,可以奔驰于天地,可以饮干大河大江,可以化手杖为桃林,真是气概非凡,本领非凡。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这篇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或“夸父追日”“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如陶潜《读山海经》诗有“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句,柳宗元《行路难》诗有“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句。有时也用“夸父逐日”来比喻不自量力,但这是从消极方面理解这个神话,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二、课文内容学习。

1、这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那么,什么是“邓林”呢?“邓林”实有其地,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邓林”为地名之说,与“邓林”即“桃林”之说并不矛盾。我们可以认为,“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此处,“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三、译文 《夸父逐日》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共工怒触不周山》 复习要点及练习

1、作家作品和神话内容:

选自《淮南子·天文》。《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

撰写的一部著作。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他聪明敏慧,有智谋,他统治的地盘很大,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认为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定决心。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

2、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皇帝,(共工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道路上的流水尘埃都在这里汇集。3.短文理解:(1)“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4、小结:(1)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①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②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2)(阅读)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达标练习】

(一)基础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饮于河渭____________ ②地维绝____________ ③水潦尘埃归焉____________ ④夸父与日逐走____________

2.下面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故水潦尘埃归焉(流向)B.夸父与日逐走(跑)C.未至,道渴而死(到达)D.故日月星辰移焉(呢)3.翻译文句。

(1)弃其杖,化为邓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

文段一: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______________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这一神话故事反映了远古时期人们怎样的精神? 2.文章运用什么手法来刻画夸父这一人物形象?

3.对于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你是怎样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在段中横线上,补写出原文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二:《 南歧之见》(明· 刘元卿)

南歧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①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②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③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平哉!”终莫知其为丑。(选自《贤奕编 警喻》)

(注释)①瘿:(yǐng)颈瘤病。即颈上生囊状瘤子。②群小:贬称见识浅陋的人。③焦:细瘦。

1.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线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A.凡饮之者辄病瘿——西施病心而颦其里 B.其水甘而不良——出游泥而不染

C.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彼竭我盈,故克之 D.吾乡之人皆然——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2.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异 哉 人 之 颈 也 焦 而 不 吾 类!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南歧人为什么会笑“外方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篇: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阅读:20 古代诗歌五首:游山西村》优质课教案_0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能真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2、品读重点词语,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3、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层意思,尝试加以运用。

4、能通过比较,学会辨析赏析同题材的诗歌异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名句。

2、体会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朗读,自主探究、合作互动,比较法。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回顾所学过陆游的诗作,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游山西村》 【知诗人,解诗题】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存诗9300多首,是中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传世。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陆游由于支持张浚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居住在山阴镜湖之三山村。“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这首诗作于次年春。【听范读,想画面】

学生活动:认真听,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释诗句,明诗意】

分组合作,结合注释,想象画面,能准确、流利地描述各诗句的内容。明确:

不要笑话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味薄,丰收之年他们款待客人菜肴丰足。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1、教师板书,总结诗句含义:

首联:人美----热情好客

颔联:景美----山村美景(对偶)

颈联:俗美----淳朴民风(对偶)

尾联:愿美----抒写愿望

2、引导,分析诗歌中的表达方式以及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风景美,民俗美,人情更美 喜悦、赞颂、热爱、留恋(情景交融)【入意境,悟哲理】

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生动地写出了江南农村山水环绕、绚丽明媚的自然风光。又在写景中蕴含哲理:身处困境之时,只要你坚定信念,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就会迎来一个充满光明和希望的崭新境界。(景中寓理)

小结主题: 《游山西村》是一首记游的七言律诗。本诗紧扣“游”字,按照“叙事—写景—抒情”的顺序,生动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江南农村风光图,表达了对古朴淳厚的乡村民俗的留恋和热爱之情。【再拓展,作比较】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xiá。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比较阅读,学生分组探讨学习)明确:

《过故人庄》以亲切的语言,如话家常,写诗人到农家做客的情景,描绘了恬静秀美的田园风光,歌颂了淳朴诚挚的友情,表达出对宁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比较两首田园诗

1、相同之处:

都是律诗;都先写做客原因,再写路途见闻,最后写重游之愿;都表达了对优美田园风光的热爱。

2、不同之处:

《游山西村》中,“拄杖无时夜叩门”,表明诗人重游的时间不确定;而《过故人庄》中,“待到重阳日”,表明重游时间是确定的。《游山西村》侧重表达了诗人对农村古朴民风的留恋;《过故人庄》更侧重于表达对深厚友情的赞美。【课堂总结】

“春无鸟声,夏无蝉声,秋无虫声,冬无雷声,因为四季都有马达轰鸣。”这句话深深道出了都市的无奈,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只都市侯鸟都重返田园,但请我们在心底常常忆起“农家、山水、腊酒、春社、鸡豚、桑麻、重阳……”,常常哼唱《乡间的小路》,常常吟咏《游山西村》、《过故人庄》,也许它会洗去烦躁、郁闷,让我们的心灵保持一种宁静与旷达。【布置作业】

1、抄写诗歌,准备默写。

2、将诗歌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3、选择《过故人庄》一联进行赏析

下载2016年秋季版2017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练习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6年秋季版2017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练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