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 (15)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鲁迅先生的优秀品质。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教学过程
(一)导入:说说你心目中的鲁迅先生。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思考:萧红眼中的鲁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四)深入研读讨论
1、作者作者选择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现鲁迅的性格的?
2、作者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3.在这些生活琐事中哪些写的详细,哪些写的简略?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安排?
4.萧红在这篇回忆录中,倾注了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无限深情,你从这些琐事的叙述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五)小结:阅读鲁迅的著作,读者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鲁迅是人而非神。他有着普通人的心态,他可以对人的穿着品头论足,他可以和年轻人开童心未泯的玩笑,他有普通人一样饮食、起居,他同样可以享受亲情,享受天伦之乐。正如他的诗歌所说的那样:“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六)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选取生活琐事,写一个身边熟悉的人,要写得有血有肉。要求:1.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2.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3.不少于600字。
板书设计:
神态: 笑 乐观开朗平易近人 穿着审美: 自然朴素 人情练达
饮食起居: 简单随和 体恤他人 琐事
待人接物 :爱护青年 支持革命 休闲娱乐: 幽默风趣 童心未泯 读书写作: 博学广识 克已待人
第二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3.《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沉浸品读文字,读出字里行间中鲁迅平凡的一面。
2.感悟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奉献精神。3.体会作者多种描写手法的艺术效果。
4.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学习重点
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日常生活点滴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
感悟平凡生活中鲁迅之真实而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教学时间:1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1.勾画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
2.用几个词,或几句话来评价鲁迅先生。
二、课堂展示
(一)预习展示
(二)小组探究
1.请同学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迅速浏览课文,进行圈画(若加注则更佳)。
2.设疑:课文共写了几个有关鲁迅的片段?请加以概括,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个? 明确:笑声
步伐
品评衣着
真诚待友(四处)
与青年们交往
3.讨论:这些片段、生活场景,让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鲁迅?作者是通过哪些细节哪些字词来描写的?
明确:(1)笑声
明朗
(2)品评衣着
细致
随和
善解人意
(3)真诚待友
体贴而真挚
之一:夜谈:“嘱咐”
“一定”
“一定嘱咐”
之二:吃韭菜合子
之三:两次来访
„„ „„
(4)与青年人交往:宽容
赤子之心
(三)交流分享:感悟平凡鲁迅之中蕴含的不平凡
4.回味悟旨,学习写法
(1)深入探讨鲁迅:伟人→凡人→真人(2)同学可发表质疑
(3)学习作者看似随意,但倾注满腔真挚,善用细节等生活琐事勾勒出真实的人物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4)归纳技法:1.语言朴实 2.详略得当
三、教师总结:
阅读鲁迅的著作,我们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让我们亲临到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精神,他的关心、扶持青年人和热爱祖国、支持革命是寓于平凡而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
或许正如人们所说:“伟大正是寓于这种平凡之中吧。”
四、当堂检测
任意选择方式(一句话、一首诗等),表达对鲁迅先生的钦佩之情。
五、课后作业
作文题目:《X X其人》 要求:
1、写身边熟悉的人,选取生活琐事,写得有血有肉
2、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3、字数不少于700
第三篇:《回忆鲁迅先生》部编七年级(下)
3.回忆鲁迅先生
教学目标:
1.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1.自主阅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并思考批注中提出的问题。
本课是自读课文,文字较多,片段之间没有严密的逻辑,在指导学生自读时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通读课文梳理文章的能力,自读时,可以借助文旁的批注,为阅读引路。
2.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理解作者的情感。本文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并以多个片段的形式组合在一起,烘托出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展现出鲁迅的个性和气质,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作者对鲁迅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之情。
3.揣摩重点语句、段落的含义,品味作者语言的细腻等特点,体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的妙处。
萧红作为女性作家对生活有敏锐的感知力,而且他的语言细腻明丽,平实自然,如话家常却又感人至深,注意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语言特点,赏析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教学设想: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采用三层推进教学法,一深入研读 讨论旁批 根据课文批注,小组讨论,初步感知文意,形成对鲁迅的初步印象,二是主题阅读 做上批注,三是专题阅读 写好笔记,然后整理成读后感。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资料助读 了解人物 关于鲁迅
导入: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及同学们对鲁迅的传统印象引入。PPT鲁迅的诗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二、批注阅读 走进文本(一)鲁迅印象
方法: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导语:思考:文中的鲁迅留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用一句文中的话概括。交流反馈,得出答案:“鲁迅先生坐在那,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 小结:鲁迅也有如此生活化、人性化的一面,我们完全可以很放松地走近这位文化巨人。萧红当时经常出入于鲁迅先生的家中,她用自己的笔,把读者轻轻地领进了鲁迅家敞开的大门,她细腻地描绘了鲁迅、许广平、海婴一家生活起居的习惯,在萧红的笔下,鲁迅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还是一个和蔼宽厚的老人;他不仅是中国文化界的思想领袖,他还是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一个了解儿子的好父亲,一个辛勤培植晚辈作家的情义深重的慈祥宽厚的长者。
(二)鲁迅性格
1.深入研读讨论旁批
导语:看着旁批,再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旁批里的问题,老师交流点拨。
学生交流探讨结束时,PPT显示 教材旁批: “‘喜欢吃硬东西’,有人认为这里暗示了鲁迅性格的刚硬,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课堂讨论。
反馈指导:爱吃硬饭就是性格坚毅的表现吗?毋庸置疑,就选文读以为太牵强,根本就没有讨论的必要,这种说法太突兀了,有拔高人物之嫌。可是看原文,PPT “鲁迅先生家里,从楼上到楼下,没有一个沙发。鲁迅先生工作时坐的椅子是硬的,到楼下陪客人时坐的椅子又是硬的。”还有许广平的话“周先生人强,喜欢吃硬的,油炸的,就是吃饭也喜欢吃硬饭„„”觉得鲁迅先生的性格却也可见一斑,就是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鸡汤;从不在意用什么精致的东西,简单随意的生活也隐隐透露着鲁迅刚毅倔强的个性。这样说也很有道理,所以读文要完整,不可断章取义,教材旁批的设计有问题,仅从节选部分无法得出这样的结论,读文章一定不能割裂原文,肢解分析。
2.主题阅读 做上批注: 阅读主题:作者选择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现鲁迅的性格的? 在课本旁边的空白处写上你的阅读感受。
反馈指导:PPT 示例: 这样写批注
1.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他刚抓起帽子拉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的走去。
批注:从这些急火火的动作里,我看到了一个敏捷性急坚毅的鲁迅。
2.鲁迅先生很喜欢北方饭,还喜欢吃油炸的东西,喜欢吃硬的东西,就是后来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鸡汤端到旁边用调羹舀了一二下就算了事。
批注:生活中的鲁迅普普通通,就像身边的朋友一样,有偏好。3.青年人写信,写的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批注:信写得草率,读信的人便需花比正常更多一些的功夫方能明白,如果是平常的一个人,恐怕很容易就把这些信丢在一边算了,况且这些信又都是一些“陌生人”来的——然而,鲁迅先生则不,即使对写信草率的事情心里多少有点不痛快,也是对事不对人的,故而才看到眼镜酸痛、看到深夜,他也要把青年人的来信认真看完,这足见鲁迅先生对青年人之关怀与责任感。
对青年严格要求的同时又深切关爱。小结:“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的走去。”我以为,这是对鲁迅形象的最好定格。那么多人与鲁迅有过交往,甚至很深的交往,那么多人描写过鲁迅的形象,唯有萧红记忆中的这个细节,最能概括鲁迅的精神形象。“仿佛不顾一切的走去”,这是萧红对鲁迅抓起帽子跨出门去那个瞬间动作的主观性想象,是最符合先生内在品格的一个想象。鲁迅的一生,对自身悲观的逃离也好,向敌人淫威的冲锋也罢,都给人不顾一切向前的印象。他的思想和行动,在坚持在中质疑,在质疑中坚持,但从没有停止过前行的脚步,甚至是很坚定的脚步。不管他有多阴郁,有多怀疑,他最终给人的,却是个“硬”的印象,这使人想起他的饮食起居之爱好,不喜欢一切“软”的东西,包括汤、沙发之类。萧红还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比如走路很轻捷,“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淡淡几笔,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
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他强烈地要求着别人,严格地约束着自己,却仍能宽容地对待别人,谁说鲁迅不可亲近?他对于青年人的爱,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鲁迅的可亲的体温,他是那个寒冷年代的一个无可替代的强大的热源。
还有他虽然胃不好,但对着萧红亲手做的点心,就算做的不好,鲁迅也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地流露出对妻子尊重与依赖的爱意,还有更多对小辈的体恤。
小结:PPT细节描写,尽显性格 3.专题阅读 写好笔记
反馈指导 :这样写读书笔记(1)PPT 鲁迅的笑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
“好久不见,好久不见。”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
刚刚我不是来过了吗?怎么会好久不见?就是上午我来的那次周先生忘记了,可是我也每天来呀„„怎么都忘记了吗? 周先生转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来,他是在开着玩笑。
“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然展然的会心的笑。” 小结:作者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这是萧红用自己心灵感受的非常个人化的鲁迅,是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够伸手去触摸的可亲的鲁迅。文中尚有多处提到了鲁迅的笑声: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朋友带给彼此的愉悦由此可见一斑;在校对《海上述林》的间隙,鲁迅见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的她,居然说出“好久不见,好久不见”这样随便,这样孩子化的语言,透着风趣,透着玩笑;萧红时时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也居然学会了以自己的好心情来回报鲁迅先生,那一次天晴了,太阳出来了,“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崭然的会心的笑。”这又是一种如何温馨和谐的其乐融融的景致啊。
阅读鲁迅的著作,读者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鲁迅是人而非神。他有着普通人的心态,他可以和年轻人开童心未泯的玩笑,他有普通人一样饮食、起居,他同样可以享受亲情,享受天伦之乐。正如他的诗歌所说的那样:“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2)PPT 鲁迅的坐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么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象夜里那样高大。
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小结: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鲁迅之所以成为文化巨人,是有着深刻的生活的体验的,是有着沉实的步履的,是有着水到渠成的过程的。我们可以说鲁迅是个大人物,但我们不可以说鲁迅是个突兀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天外来客。在萧红眼里,鲁迅是伟大的,却并不是须仰视才见
作业设计:1.课外找《回忆鲁迅先生》原文阅读,借鉴课堂指导,摘抄你印象深刻的细节,并分析从中可以看出鲁迅怎样的性格,做读书笔记。
2.准备《呼兰河传》并开始本月推荐书目的阅读,做主题摘抄“灵动的语言”,心有所感,摘抄下来,把握玩味,争取能做到迁移运用。
第二课时
导语
教学要点:继续专题阅读,语言的品味,然后指导写读后感
二、(二)3(3)反馈指导
PPT 叠词 反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许先生是忙的,许先生的笑是愉快的,但是头发有一些是白了的。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可鲁迅先生包一个纸包也要包得整整齐齐,常常把要寄出的书,鲁迅先生从许先生手里拿过来自己包,许先生本来包得多么好,而鲁迅先生还要亲自动手。鲁迅先生把书包好了,用细绳捆上,那包方方正正的,连一个角也不准歪一点或扁一点,而后拿着剪刀,把捆书的那绳头都剪得整整齐齐。
小结:文章里还有这样的句子,1936年56月份,鲁迅重病在身,有一段时间,高烧不止,卧床不起。萧红去看望他。“天气热起来了,客厅的门窗都打开着,阳光跳跃在门外的花园里。麻雀来了停在夹竹桃上叫了三两声就又飞去,院子里的小孩子门唧唧喳喳地玩耍着,风吹进来好象带着热风,扑到人的身上。天气从刚刚发芽的春天,变为夏天了”画面感很强,读到这里时,心情沉重。一边是生,另一边是死;一边是阳光明媚,另一边是死气沉沉;一边是希望,另一边却是绝望。鲁迅更是夜以继日,病中笔耕不辍.他想抓住有限的时光,多给后世留点东西。
PPT语言浅白质朴、清新隽永,语言很富有表现力。这一点在《呼兰河传》里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激发阅读兴趣。
(一)关于萧红
作者简介PPT显示萧红生平及作品,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PPT(二)《呼兰河传》里传神的语言 反馈指导
小结(1)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我”说起花园的昆虫,仿佛一个孩子在掰着手指头,给你显示她的富有,那极满足和得意的神态跃然纸上。当然,拥有这样的花园,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确实是值得炫耀的,因为这是多么富有童话般色彩的一切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写小昆虫,不仅着眼于它们的色彩——“白、黄、红、金、绿”一应俱全,还对蜜蜂的样子和姿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丰富的色彩感和形象感,让你的眼前一下子就明亮绚丽起来。(2)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留意一下这句话中的“明晃晃”一词,这是园子留在作者记忆中的色彩,这色彩明亮,健康,活力四射。课文中这样的词很多,说蜜蜂是“胖乎乎、圆滚滚”的,说狗尾草“毛嘟嘟”的,说天空,是“蓝悠悠”的,这些词语富有感情色彩,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我”对眼中事物的满心喜爱。(3)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作者用富有诗意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勾勒出老榆树的高大和不容忽视,也写出了榆树的活力。(4)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二在这个园子里,一切都是自由的。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儿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这些富有孩子气的语言,同样富有诗情画意,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描绘出来了,在她的心中,倭瓜、黄瓜、玉米、蝴蝶都是有灵性的,都是做得了自己的主的,是自由快乐的,不受约束的,由着自己的性子生长的。它们的事情,人不去干涉,太阳也不过问。这样的感受,当然与作者的自由快乐是分不开的,用自由而富有灵性的心感知到的事物,才会如此无拘无束!
三、梳理印象 形成篇章
反馈指导 在批注、写读书笔记的基础上写读后感 PPT 这样写读后感
一、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回忆鲁迅先生》哪些对你感触很深?
二、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回忆鲁迅先生》对我们的学习有没有帮助?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发扬?
三、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PPT 可以这样开头
语文老师介绍鲁迅时说道:鲁迅的杂文如一把匕首,刺向敌人的心脏。当时对鲁迅的感觉很冰冷,视他为杀手一般。前些日子和朋友谈起鲁迅,朋友说,有人说鲁迅的文章如他的胡子-----又直又硬。其实,鲁迅和鲁迅的文章并不是完全是这样的。
可以这样结尾
可以有一些概括性的议论做结尾:明朗背后的澄澈,轻捷背后的坚定,细致背后的宽厚,体贴背后的原则,以及不是流露的天真、处逆境而不弃追求,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鲁迅,即真人鲁迅,而“真”恰恰不易做到,尤其在那样的年代难能可贵,实可谓一字千钧,凡人鲁迅因坚持真实而铸就伟大。
学生例文赏读
读《回忆鲁迅先生》有感 ——可亲可敬的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这是文章的第一句话。原本以为有着“一”字胡须和“刷子”头发的鲁迅先生很严肃庄重的我,一看到这句话,便不由得大吃一惊。“不苟言笑”的鲁迅怎么会有如此开怀的、发自内心的大笑?带着这第一个疑问,我开始读萧红的这篇《回忆鲁迅先生》。一字不落地读完全文后,我发现在文章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鲁迅的性格和为人。就让我从那个疑问说起吧。萧红多次写到了他的笑容:“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转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来”、“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笑而不答”„„这可以看出鲁迅并不是永远板着脸,而是和蔼可亲的。其中,鲁迅有一次还开玩笑,对上午才见过面的萧红说“好久不见”,可见他也会像小孩子一样顽皮,心中充满了乐趣和幽默感。鲁迅先生的笑容总是很“明朗”、爽快,这也能看出他做事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为人正直、大方。这也感染了萧红,让她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这篇文章中,对于鲁迅走路的描写特别精彩:“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这虽然只是鲁迅的习惯动作,但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果断、珍惜时间的鲁迅。
鲁迅“欢喜吃硬的,油炸的,就是吃饭也欢喜吃硬饭”、“喜欢北方口味”、“就是后来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这体现出他很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很有个性,也很坚持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原则和特别的爱好,有些倔强、固执。但这种性格也使他做事坚持不懈,一气呵成,从不半途而废,总不让自己空闲着,即使生病了也“又谈翻译,又谈某刊物”,还忙着“校《海上述林》的校样,印珂勒惠支的画,译《死魂灵》下部”,“要做的事情非立刻就做不可”;对待工作一丝不苟,讲究效率。他的一生是忙碌的一生,是平凡而有意义的一生。
除这些以外,他还很爱护青年——尽管萧红做的点心不那么美味,他还是客气地说“我再吃几个吗”;他严格地要求祖国的下一代,对他们寄予厚望,因为对学生的不满而生气,可见他十分在乎学生,同时也约束着自己,给晚辈做好榜样;他很谦逊,尊重他人,送客要送到大门口,还让别人用自己创作的原稿擦手、包油条,很节约用纸,没有因为自己作家的地位而高高在上,瞧不起人,他始终以一颗平常心面对所有群众„„
最后,我想说:“鲁迅先生,您身上有太多太多可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您真不愧是我们中国的‘民族魂’!”
四、课外延伸 布置作业:
查有关资料,以《鲁迅印象》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附推荐作品: 唐弢《琐忆》 林语堂《悼鲁迅》 周作人《关于鲁迅》 郑振铎《永在的温情》 郁达夫《民族魂》 孙伏园《忆鲁迅先生》
许寿裳《鲁迅的游戏文章》 施蛰存《关于鲁迅的一些回忆》 藤野严九郎《谨记周树人君》 板书设计: 回忆鲁迅先生 萧红
伟人----凡人----真人 附预习作业
1、看清字形注音。
虔()诚 紊()乱 肋()膜 噢()的一声
抽屉()解剖()遭殃()踌躇()()喘()着 窘()迫 鉴()赏 阖()一阖眼睛
2、识记作者。
本文作者是_____,现代著名女作家。其代表作有___、___,等,她被鲁迅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3、请将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① _________,俯首甘为孺子牛。②无情未必真豪杰,_______。
补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4、分析下面动词所表现的人物特征。
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5、请以“鲁迅先生,我想对你说”为开头,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第四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3.回忆鲁迅先生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日常生活中的爽朗与温情,以及作者由衷的爱戴之情。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日常生活点滴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
感悟平凡生活中鲁迅之真实而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教学方法:朗读品味,把握细节,沉浸感悟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5课时)
一、导入:
从回忆学习过的鲁迅作品开始,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小说《社戏》《故乡》等,老师经常给我们介绍到鲁迅先生,考试也经常考到鲁迅先生,那么,你平时对鲁迅是如何认识的,请同学们说说你所了解的鲁迅先生。谈谈自己印象中的鲁迅。(学生可能因为阅读鲁迅的文章大都比较深刻,含蓄,因此感到鲁迅是深邃的、沉重的、严厉的。)
教师总结: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但在日常生活中的鲁迅也是这样吗?提起鲁迅我们还会和伟大睿智联系在一起,但日常生活中的鲁迅也是不苟言笑的吗?他有没有平凡的一面?我们经常说伟大往往寓于平凡之中,这句话适用于鲁迅吗?我们是否能从他平凡生活中发掘出他伟大的一面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起探究一下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请同学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迅速浏览课文,进行圈画
1、总结课文共写了几个有关鲁迅的片段并加以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完善,板书)
明确:笑声
步伐
品评衣着
真诚待友(四处)
与青年们交往
2、这些片段,生活场景,让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鲁迅,作者是通过哪些细节,哪些字词来描写的?让我们从先生的笑声开始吧
(学生回答,师生共同品词识人,适时板书)明确:笑声 明朗(乐观开朗平易近人)
‚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 豁达爽朗的形象跃然纸上
步伐 轻捷
‚刚‛ ‚一‛ ‚同时‛(行为描写)品评衣着(细致 随和 善解人意)
‚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一说,你该不穿了。‛
真诚待友 体贴而真挚
之一:夜谈:‚嘱咐‛ ‚一定‛ ‚一定嘱咐‛
之二:吃韭菜合子:
‚笑‛——冲
第43小节 ‚一提议‛ ‚必然‛ ‚还是‛ ‚举着筷子问:‘我再吃几个吗?’以及第44小节,流露出鲁迅对对小辈的体恤,还有妻子敬重与依赖。之三:两次来访
‚好久不见,好久不见‛ 不乏幽默
‚笑‛——一种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之四:冯雪峰来访
与青年人交往:宽容 赤子之心
‚深恶痛绝‛ ‚但‛ ‚每封‛ ‚不同角落‛
‚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睛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三、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总第6课时)
一、回顾上节内容。
二、感悟平凡鲁迅之中蕴含的不平凡:
(感悟真人鲁迅)
如果说体贴、明朗的笑、幽默体现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然而在文章的最后部分似乎品出了异于常人的鲁迅,有些感动,我们仿佛又看到了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
请学生们再细细品读挖掘文字背后的鲁迅,在那些看似平凡的言行中是否蕴含着不凡之处。
(同学再次研读课文,回答,教师引导深入,适时补充背景)
明确:‚心里的欢喜‛ ‚ 仿佛不顾一切‛ ‚旷代的全智者的催逼‛的‚眼光‛
‚幻想‛ ‚安顿‛ ‚沉思‛ ‚谈得热闹‛ ‚校对瞿秋白的《海上述林》‛……(要点)明朗背后的澄澈,轻捷背后的坚定,细致背后的宽厚,体贴背后的原则,以及不是流露的天真、处逆境而不弃追求,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鲁迅,即真人鲁迅,而‚真‛恰恰不易做到,尤其在那样的年代难能可贵,实可谓一字千钧,凡人鲁迅因坚持真实而铸就伟大。
三、深入探讨,回味悟旨,学习写法
1、深入探讨鲁迅:伟人→凡人→真人
2、同学可发表质疑
3、学习作者看似随意,但倾注满腔真挚,善用细节等生活琐事勾勒出真实的人物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师总结:阅读鲁迅的著作,我们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让我们亲临到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精神,他的关心、扶持青年人和热爱祖国、支持革命是寓于平凡而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或许正如人们所说,伟大正是寓于这种平凡之中吧。
四、作业:《配套练习》
第五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欲扬先抑
梁园区王楼乡第二初级中学 :联系方式: ***
《欲扬先抑》教案
薛丹丹
欲扬先抑
梁园区王楼乡第二初级中学 薛丹丹 ***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让学生学会精读、略读、浏览、跳读等多种阅读方法。
2、通过《阿长与<山海经>》、《蝉》、《冯谖客孟尝君》几篇文章开展群文阅读课,感受欲扬先抑的不同角度,从而学会运用。教学重难点:
通过同一主题的几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蝉》、《冯谖客孟尝君》开展群文比较阅读,感受欲扬先抑的不同角度,从而学会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法、交流探究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清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纪晓岚吗?今天我们先讲一个跟他有关的故事,有一天,纪晓岚的一个朋友的老母亲过生日,请纪晓岚作诗祝寿,他稍作思索,提笔写道:“这个婆娘不是人”,四座宾客都吓了一大跳,正当人们满怀疑虑的时候.他不慌不忙写道:“九天仙女下凡尘”,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谁知纪晓岚又写下第三句“生下儿子是个贼”,这次四座宾客又不敢言语,哪知纪晓岚又从容地写了第四句:“偷得蟠桃奉慈亲。”宾客立马鼓掌叫好。大家觉得这首诗写得好吗?
二十八个字的祝寿诗,写得一波三折,让人忽惊忽喜,妙不可言,同学们,这种写法叫什么?(欲扬先抑)
同学们在平时的作文练习中运用过吗?那就请同学们认真上好这节课,也许等会儿你就会用了呢?接下来,让我们先从几篇文章感受一下这种写作手法的妙处。
二、赏析《阿长与<山海经>》欲扬先抑的写法
我们刚刚学过《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这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凝聚着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现在请同学们再次快速阅读这篇文章。
(一)思考:童年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态度有没有变化? 前:不大佩服他,不喜欢
后:充满敬意,喜欢、热爱,感激。这种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 长妈妈不识字,又没有钱,但为了“我”,肯花时间去寻找,并花钱买来《山海经》,“我”不胜感激。
(二)《阿长与<山海经>》欲扬先抑手法的解析
1、作者想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主题:赞美长妈妈的善良、朴实、真诚、有爱心,对长妈妈真切的思念与热爱。
2、但是在赞美长妈妈之前,作者却用了大量文字“抑”长妈妈,我们具体来看一下,是怎么抑的呢? 抑:①常喜欢切切察察②限制我的行动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且睡相不雅 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⑤讲长毛故事⑥谋害我的隐鼠
叙事(要抑的充分,最好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描写:外貌(“黄胖而矮”“生得不好看,况且颈子上还有许多灸疮疤”)
动作(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
语言(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的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
神态(惶急)
写出了一个粗俗、烦琐、愚昧、迷信的长妈妈。
3、作者本想赞美长妈妈,却用了大量篇幅来写长妈妈的“不好”?请你说一说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用反差震撼心灵,突出主题,让人对长妈妈产生更深的敬意。
三、赏析《蝉》欲扬先抑的写法
(一)请同学们自读文章,思考作者对蝉的感情前后有什么变化? 明确:
前:“烦”(“近月来,窗外蝉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结尾说“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后:“宽恕”
这种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 这种变化是在“后来拾得一只病蝉,听朋友说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时,作者理解了蝉的生命意义,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珍惜生命的每一天,好好创造它的价值。
(二)《蝉》赏析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
1、作者想表达的主题是什么?赞扬蝉的生命意义。
2、为了突出主题,作者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作者具体是怎么“抑”蝉的? ①蝉烦人的聒噪②病蝉的弱小,微不足道 描写:声音、体态
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让人恍然大悟,对蝉产生了更深的敬意。
四、赏析《冯谖客孟尝君》欲扬先抑的写法
(一)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冯谖客孟尝君》原文和译文,思考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赞美冯谖非凡的才能,为孟尝君经营“三窟”。
(二)在赞美之前,作者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咱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作者具体是从哪些方面抑冯谖的?
冯谖一而再、再而三的弹铗而歌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
描写:语言(冯谖既无爱好,又无能耐,还爱发牢骚,不断地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
薛地收债
叙述(具体事例,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作用:作者把他贬抑到最低处,这些内容都是为后来赞美冯谖作铺垫,给人更强烈的对比效果。
五、比较阅读,掌握技巧
请同学们跳读这几篇文章“抑”的部分,比较这几篇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抑”和“扬”的? 讨论交流:
阿长与《山海经》抑:事件、外貌、动作、语言、神态 扬:善良、朴实、真诚 蝉 抑:声音、体态 扬:生命意义 冯谖客孟尝君 抑:语言 扬:非凡才能 总:抑:外貌、语言、心理、动作、具体的事件 扬:精神、品质 注意:
1、要抑的充分,最好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
2、作者在构思与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抑扬前后应具有对照性,而且大多是采用相反对立的形式构成对照。
3、对于抑扬两者,不可等量齐观,而是应该重在后扬。抑,起的是衬垫作用。这里的分量要掌握好,不能抑得过轻,也不能抑得过重。
六、猜猜前半篇
(一)伯父从台湾归来
文章:……十多天过去了;伯父要走了,我彻底失望了。我勉强地随着爸爸到车站去送行。在车站上,伯父再三叮嘱爸爸:“我走后,你赶紧把设备添置起来,有什么情况及时写信告诉我。至于那小学校,应该多添点电化教具和运动器材。”听到这些,我一下子呆住了,伯父的形象顿时在我眼前高大起来,回家的路上,爸爸告诉我,伯父这次带回一笔钱,想在村里办两个加工厂,还想资助一所小学。他觉得别的番客为故乡做了不少事,而自己常常感到内疚。
啊,伯父,你给我,给乡亲们带来了最好的礼物。我转身想再望一下伯父,可汽车已消失在大路尽头。伯父,我等着你再回故乡。
思考: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猜猜前半篇是什么?要是让你写,你会从哪些方面抑伯父?
学生自由设计、回答(吝啬……)展示前半篇
(二)阿麻的故事
文章:……阿麻终于死了,死在小石桥落成的那一天。一阵爆竹声后,镇长说话了。他没说多少话,后来他说:“这座小石桥是阿麻把摆渡的分分角角积攒起来造的。阿麻很早就知道他得了癌,但他一直没有说出来。临死时,阿麻还念念不忘镇上的人,他希望镇上的人们能原谅他,阿麻摆渡收费这么贵,都是为了我们这个镇哪!”镇长说着说着,哭了,镇里的许多大人也开始抽泣,就连我们这些小孩子也觉得眼眶湿湿的。唉,阿麻,我们竟误解了他!
后来,不知哪位能工巧匠在小石桥上雕了阿麻的半身像,这样,阿麻便可每天目送着镇上的孩子高高兴兴去上学,大人喜气洋洋去城里办事了。思考:猜猜前半篇是什么?要是让你写,你会从哪些方面抑阿麻? 学生自由设计、回答(坐船要钱……)展示前半篇
七、学会运用,轻松小练笔
同学们,现在我们知道,欲扬先抑就是想要赞美一个人,但在 赞美之前要先对他进行批评。现在我们尝试一下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一个人物,说说你身边人的变化。可以通过对他外貌、语言、心理、行动等方面的描写,来体现他的变化,50至100字。
朗读学生的小练笔作文。
八、推荐文章 《范爱农》(鲁迅)《托尔斯泰》(茨威格)《母鸡》(老舍)
九、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几篇文章比较阅读,从不同角度领略了欲扬先抑这种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并学会了初步运用,希望同学们在课下继续练习,以达到运用娴熟的地步。
十、板书设计
欲扬先抑
阿长与《山海经》 抑:事件、外貌、动作、语言 扬:善良、朴实、真诚 蝉 抑:声音、体态 扬:生命意义 冯谖客孟尝君 抑:语言 扬:非凡才能 总:抑:外貌、语言、心理、动作、具体的事件 扬:精神、品质 反思:本节课我设计了快速浏览、比较阅读、跳读等多种阅读形式,在具体的内容指引下,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阅读方法,同时穿插说和写的内容,让学生多角度理解欲扬先抑这个主题,学会运用,又培养了读写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积极学习,尝试群文阅读教学,争取快速取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