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20课,虽有嘉肴教案(附原文重点字、译文)
虽有佳肴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教学重点:重点字词意思、整文翻译、句子赏析 教学方法:朗读法、交流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一、预习反馈
1.交流课前预习第1题,了解有关文学常识。2.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2题,正确认读字音。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重点字词会解释。示例: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理解难懂的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4.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虽有佳肴 虽: 佳: 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 旨:
第1页
共3页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 善: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 是故: 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反: 自强:
(6)故曰:教学相长也 长:
(7)其此之谓也 其: 此之谓也:
明确:(1)虽:即使;佳: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6)长:促进。(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6.口头翻译全文,师生一起矫正。
参考译文:(以《教师教学用书》上的翻译为基础,结合课本课下注释稍作修改,使译文尽量与课本一致。)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它,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三、合作研讨,把握内容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
明确: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四、拓展延伸,启迪智慧
3.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略。课后学习
4.背诵课文。5.完成课后练习。
第2页
共3页
附原文和译文
虽有佳肴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
译文
(以《教师教学用书》上的翻译为基础,结合课本课下注释稍作修改,使译文尽量与课本一致。)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它,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第3页
共3页
第二篇:语文:第20课《口技》教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共)
www.xiexiebang.com 中考资源网
20.《口技》教案
教学目的:
1、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2、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
3、揣摩语言,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文言词汇。教学重点:
揣摩语言,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文言词汇;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听过口技吗?什么是口技?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是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技艺,是艺人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专心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一文,便是描写这一技艺的文章。当然,我们今天不是用耳朵去捕捉声音来欣赏,而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来欣赏。
二、明确目标
1、疏通文意。
2、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含义。
三、整体感知
1.结合《阅读提示》及注释①,请学生简介文学常识,教师补充。《口技》节选自清代人张潮编写的《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公元1649年)进士,著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
2.朗读课文
①范读,请同学读准下列字音。
顷qǐng 倾qīng 呓yì 絮xù 叱chì 间jiàn许 许hǔ 曳yè 几jī ②学生自己小声朗读一遍。
③请几个同学起来朗读,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www.xiexiebang.com 中考资源网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二、讨论中心思想。
提问:这篇课文记叙了什么内容?通过口技表演,摹拟了哪些声响?你学了这篇课文以后,有什么体会?
明确:这篇课文记叙了一场生动的口技表演。它着重描写了一家四口人深夜在卧室里发出的各种声响,以及一场大火场面中的各种声响,还写了听众的各种反应。通过口技艺人的精彩表演,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聪明才智和高超的艺术创造力。我们今天应当学习古代艺人这种对技艺精益求精、追求绝妙境界的精神。
三、讨论写作特点。
《口技》作者林嗣环,在文章结尾时感叹说:“若而人者,可谓善画声矣!”《虞初新志》的编者张潮对《口技》的评价是:“绝世奇技,复得此奇文以传之。”
请同学讨论,本文作者在写作上有什么奇妙的地方:他是怎样把口技艺人“善画声”这一奇技,用文字表达出来的?
(一)、叙事条理清楚,行文波澜起伏。全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施屏障开始到撤屏障为止。口技本身顺着宾客所听到的记叙了三个场面:一是犬吠引起一家四口人的活动;二是不久,全家逐渐入睡;三是寂静中突然火起,全家卷入火警。三个层次,井井有条,互相联系,自然合理。口技摹拟的声响也是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内到外,由少到多,由静到闹,由小到大,使读者有亲闻其声,亲临其境的感觉。
叙事条理清楚还算奇妙,这篇文章的传神之处,在于行文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如四口人入睡以后,“宾客意少舒”,波澜渐低,但“火起”以后形势大变。全文如音乐的旋律,抑扬顿挫,高低起伏,最后一步紧逼一步,一步高似一步。火起以后,波澜达到高峰,千态万状,令人应接不暇。
(二)、叙事中注意描写,首尾间注意照应。
一篇记叙文,如果只有平板叙述,而不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描写,但不会引人入胜。本文在正面记叙时,勾勒出三幅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画面。如各种声音,全凭描写的技巧,才能具有直观性和真实感。又如在叙述口技表演过程中随时描写听众的反应,描写他们的神情态度。这种写法,既能具体地显出口技表演的效果,又能间接表现口技技巧的高超。除了记叙穿插描写以外,首尾之间还注意照应。开始与结束两次交代了道具,使人感到道具的确简单,即使全部发挥作用,也难以发出那“百千齐作”的声音,这就不能不叹服艺人绝妙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18课《虽有佳肴》教案鄂教版
《虽有嘉肴》
教学目标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 2.读懂道理,学以致用;
3.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点兴趣。教学策略
1.以朗读为主,多任务、多形式朗读。2.结合学生的学习经历体会文中道理。课时安排
一课时(40分钟)。教学步骤
一、由课文出处导入。
本文节选自《礼记》中的《学记》。《礼记》是“五经”之一。同时,“四书”中的《大学》、《中庸》也出自《礼记》。可见,《礼记》在儒家学说中的重要地位。《学记》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同学们应该不 陌生。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生发言)那么,这篇课文又给我们怎样的启 示?
二、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1.先请学生个读。注意让其他学生纠正字音及停顿上的错误。
2.投影字音:教然后知困 教学相长 自强 兑命 学学半 3.学生提出须注意朗读的节奏。
其中强调“其此之谓乎”一句的节奏停顿,明确:句首语气词后应有停 顿。
4.学生自读课文2遍。
要求:读准字音,读对节奏。并注意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三、读懂意思。
1.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句。2.引导学生自己解答提出的问题。3.逐句投影简要译文。
要求:学生逐句回忆、试背出对应的原文。
四、读出味道。
(一)读出对称之美。
1.将文中对偶句的前后半句设成两种颜色后投影。2.师生对读后思考:读出了本文句式上的什么特点?
明确:宽式对偶。
3.思考:本文采用对偶句式有什么好处?
分男女生对读体会。
明确:句式工整、节奏分明、琅琅上口等。
(二)读出情味之妙。1.首句。
教师引导:
如果有一份美食放在你面前,你没有去吃它。有一种极好的道理放
在你面前,你没有去学它。这是一种什么心情?
生可言惋惜、可惜、遗憾等。
学生自读体会后,请学生个读。
朗读指导:
重音落在“弗”、“不知”等词上,读出一种遗憾之情。2.第二句。
教师引导:
不学就不知不足,不教就不知困。可见,学了教了才自知。
知道自己差得很远,知道不懂的还很多,你是怎样的心情?
生可言难过、惭愧、羞愧等。
学生自读体会后,请学生个读。
朗读指导:
语速渐慢,表达出一种沉重的心情。重音可落在“不足”、“困”上。3.第三句。
教师提问:这句强调什么?
学生明确:自反、自强。
教师引导:
想像他如何反省自己,如何勉励自己。他会对自己说什么话呢?
让学生反复自读该句。揣摩其中的心情。
生可言激励、振作、发奋等,并朗读该句。
朗读指导:
重音落在“自反”、“自强”上,读出一种振奋之感。4.第四五句。
教师引导:
一个人的学习经历了一波三折之后,这最后两句可作怎样理解呢?
学生自读末两句体会。
明确:感悟出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朗读指导:
语速稍慢,读出一种恍然大悟之感。5.教师小结:
把每句背后蕴含的情感串联起来,就是这篇文章的情味。我们要从
看似枯燥无味的文字中品味出古代学子求学的心路历程。我们今天的学
子读这篇文章难道不是与古人心心相通的吗? 6.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出本文蕴含的味道。
五、读出体会。
1.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体会。
教师引导:
同学们有没有教别人的时候?当时是怎样一种情形?
生自由发言。
2.谈谈从文中得到的启示。
生自由发言,如:以教促学等。3.投影:学习金字塔理论图表。
要求:概括图表反映的主要信息; 与本文内容做比较。
教师补充点拨:
这是美国学者于1946年研究提出的理论。但是,我们的祖先早在两 千多年前就在《礼记 学记》中这么简洁、精辟地阐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人,我们自然感到骄傲与自豪。
这也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情味吧。文言文承载的是我们中华文 化的精髓。怎么可能仅仅是那些生僻拗口的文字呢?我们与古人是一脉 相承的啊!
4.齐诵全文。
六、课后思考(填空):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我曰:“学而不教则______,教而不学则_______。”
附:板书设计
虽有嘉肴
弗食、弗学——后悔 自知——惭愧 自反、自强——振作 教学相长——感悟
7C学科网,最大最全的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教学资料详细分类下载!
学记》
《礼记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上:第6课《理想》教案(人教新课标)
语文:第6课《理想》教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及主要句子的含义。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难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预习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搜集流沙河的有关故事。
课前活动:成语介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恰值青春年少的我们,该怎样用理想做挂天征帆,驾长风破巨浪;以一柄木桨,引领生命之舟驶入金色港湾?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流沙河《理想》,共同唱响理想赞歌。在上课前,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来谈谈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整体感知
1.学生交流作者情况:(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展示课件,补充)
(1)流沙河,当代诗人。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经常被揪去批斗,挂黑牌、戴高帽、被毒打、关押,这种生活一直持续了12年。但诗人仍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一直坚持勤奋写作。“十年浩劫”结束,诗人终于重见光明,迎来了文学事业的又一春。《理想》这首诗歌,写出了诗人报警磨难之后对理想的深刻而真切的感悟。
(2)范朴真为先生所作的藏头诗:
流金岁月滤沧桑,沙石飞卷旧时光,河汉曾经草木秀,清风无痕自留香。
2.初读
用心
爱心
专心
(1)听课件范读全诗。要求注意诗歌的节奏,注意朗读时的重音,注意读出诗歌的感情。同时听准字音。
提示:《理想》是一首哲理诗。多的是“是字句”,多的是“使字句”,一连串的“理想是„„”,一连串的“理想使„„”,使每节诗的形式整齐统一,同时节与节之间整齐中显现出一种参差的美、节奏的美、和谐的美,使理想内涵得到多角度的揭示,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相得益彰。朗读中要感情饱满,语调适当高亢一些,尤其要从整齐的句式中读出气势。
(2)字词掌握情况检查(课件出示)
(3)学生放声自由诵读,充分感受诗歌积极昂扬的情感。
4.学生集体朗读。
提示:集体朗读可模仿合唱和交响乐的形式:依诗歌脉络而安排2~3、4~7、8~11节男女生分读,开头和最后一节全班齐读。
5.谈谈初读感受。
三、梳理层次
小组合作交流:
1.作者从哪些方面阐释了理想?
2.你从诗歌中读出了什么?(引导学生从主旨角度理解)示例:1.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7)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人生意义(8、9、10、11)
2.主旨感悟:这首诗反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重要性,号召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坚持不懈地为理想而奋斗。
四、语言品读
1.你通过诵读诗歌还有那些疑问? 小组交流后,说出疑难集体解决。
预设:
1.第六节,为什么“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这是矛盾的吗?(不矛盾。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2.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用心
爱心
专心
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做副产品。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
寂寥,就是寂静、空旷。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却被误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而尚未觉悟的人,总认为现状是天经地义的,要改变现状,在他们看来就是大逆不道,是疯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对他,奋斗者的处境就陷于寂寥。
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处境尽管寂寥,但是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但是,他毕竟遭人误解,被当成异类,所以欢笑里又有酸辛。
3.第10节所说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窃”究竟是指什么?
联系历史背景就不难理解了。十年浩劫,“四人帮”歪曲马克思列宁主义,推行他们那套假马克思列宁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被他们糟蹋了,玷污了。因为他们的糟蹋、玷污,有些人的信念动摇了,也就是理想被扒窃了。妖魔玷污了理想,你能不能识别真假,对真正的理想坚信不移,这是一种考验,也可以说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理想之所以会被扒窃,在自己一面,也因为不够执著,所以说一要找回来,二要提起警戒,“以后要当心”,要把理想视为生命。
4.第11节与上面有什么联系?“夸耀着当年的功勋”,为什么说“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为什么说“可笑”?
上一节说“被扒窃”,这一节说“失去”,前者是被动的,后者则是主观抛弃的,有层进关系。与第8节又构成正反对照,“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二者是逆向的,对比非常鲜明。正反对比,更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
夸耀自己当年的功勋,不再立新功,是吃老本,躺在功劳簿上争名夺利,当然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却不愿为改变眼前的环境而奋斗,当然可笑。
2.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结合个人的经历与生活的体验谈谈你的感受。预设示例:
1.第12节
“理想开花”两句是说,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阴,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象征大好形势。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2.“珍珠链”和“脊梁骨”
用心
爱心
专心
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3.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六、拓展:
分析本文语言特点:语言凝练,形象,富有音乐美,精妙的比喻令人接应不暇,它们从多角度赞美理想,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此外,顶针、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也使语言更加凝练、形象。
1.语言训练
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2.课件出示: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
①只有向自己提出伟大目标并以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之奋斗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加里宁
②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做生活的目的——这种伦理基础,我把它叫做猪栏的理想。
——爱因斯坦
③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
④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行的目标,任何风向对他都不是顺风。—(法)蒙田
⑤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史立兹
⑥理想并不能够被现实征服,希望的火花在黑暗的天空闪耀。——巴金
⑦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罗曼·罗兰
⑧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屠格涅夫
⑨我们如果没有理想,我们的头脑将陷入昏沉;我们如果不从事劳动,我们的理想又怎样实现? ——陈毅
⑩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列宁
用心
爱心
专心
⑾理想是需要的,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现实有了理想的指导才有前途;反过来,也必须从现实的努力中才能实现理想。——周恩来
⑿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课堂小结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举凡那些历史上有所建树的风流人物,无不在青春年少就显露出非凡的远大志向。“自古英雄出少年”,一代伟人周恩来正是抱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鹏程壮志而发奋攻读,终有所作为。恰如诗中所言“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愿同学们插上理想的翅膀,在蔚蓝的天空划出美丽的弧线。
作业:
1.读了这篇文章,你对理想有了怎样的新认识,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怎样才能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呢?写300字左右的随笔。
2.进一步整理有关理想的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7)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人生意义(8、9、10、11)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五篇:语文:第28课《华南虎》教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
www.xiexiebang.com 中考资源网
28.华南虎
一、所在单元(第六单元)
二、授课学时
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理解作者在诗中蕴含的感情。
2、感受这首诗中浓厚的象征色彩,理解其象征意义。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
自主、协作、探究
五、教学准备
搜集关于华南虎的图片与新闻。
六、教学过程
1、《华南虎》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1973年6月,正是“十年**”期间。诗人牛汉正在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劳动改造(“文革”中,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这只老虎的形象强烈地触动了诗人的情思,回到干校后,他就写下了这首《华南虎》。
2、这首诗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华南虎及“铁笼”分别象征什么?“观众”代表什么? 所谓象征,就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间接地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华南虎象征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铁笼”禁锢自由、代表邪恶。“观众”是冷漠、市侩,有时还会助纣为虐的群体的写照。诗人以华南虎作为象征,表现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3、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感觉“屈辱”?
感到“屈辱”有两层含义:浅层意思是为自己的尊严被践踏、自由被剥夺而感到“屈辱”;深层意思是为生活在这个自由被剥夺、人格被侮辱的世界而感到“屈辱”。
4、诗人笔下的这只老虎具有怎样的个性? 请从课文中找出诗句说明。具有维护尊严、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个性。诗句如:
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高傲不羁。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向往自由、追求独立。
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不屈服于压迫,勇于抗争。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