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晨景说课
说课稿
《晨景》
郝鹏飞
一、说教材
《晨景》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朝夕中的欣赏内容。是浪漫主义时期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管弦乐作品。《晨景》选自格里格的代表作《<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第一首,剧情内容讲的是主人公培尔·金特流浪到摩洛哥时,看到日出时的情景。降E大调,6/8拍,通过音乐节奏与色彩的变化,描绘出日出的三个阶段,表现出了作者深厚作曲技巧。
根据对教材的对位和作用的分析,在新课改的思想指引下,我制订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聆听乐曲,感受音乐对大自然的描绘手法,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间的情感。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欣赏乐曲,了解了乐曲在剧情中的重要性,并熟悉了作曲家的生平事迹。
3、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对乐器的聆听,能分辨出长笛、双簧管以及弦乐组的音色,并了解在乐曲中起到的作用。
教学重点
反复聆听乐曲,随老师琴声模唱音乐主题。教学难点
通过对乐曲的分析,能听辨乐曲中不同音色的乐器,并感知其对音乐进行的作用。
二、说学情
小学五年级学生,演唱水平以及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对于管弦乐以及乐曲中不同乐器的听辨能力还略显不足,我会在欣赏中引领学生分辨乐器音色,并鼓励同学表达自己的音乐感受;其次这一阶段的学生处于变声期前期,男生有一些已经有了较明显变声迹象,所以在模唱中,我会知道学生降调哼唱,或者哼唱。五年级学生在注意力方面,学生的有意注意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注意的集中性、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转移等方面都较低年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在记忆方面,有意记忆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抽象记忆有所发展,但具体形象记忆的作用仍非常明显。自主性要求再逐步增强,说课稿
但缺乏自我把控能力,所以我们在做音乐活动环节时候需要把控局面,启发引导学生去探索实践。
最后,教师需要给同学们创设表现的舞台,多提问学生,培养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
三、说教法
教学活动中我将采用欣赏法,和情境创设法来是我的教学目标得以实施。
通过讲述《培尔·金特》的故事梗概,为同学们构架一个良好的聆听氛围,同学们带着主人公的情绪和感受,在音乐的烘托中欣赏歌曲,既能集中同学们的注意力,有提高了上课的效率,培养了同学们良好的音乐习惯。
四、说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相符相成的。我才用了分组讨论法和模仿法来达成我们教学目标。
通过分组,同学们聆听乐曲中的不同段落,以抢答的方式,看哪个小组找得快,找的全,然后个人自评,小组互评,最后老师点评,说一说个月起在乐曲中的作用。
通过教师弹奏主题旋律并演唱,引导同学们模唱出了教材中的主题,培养了同学们对管弦乐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分析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情境创设
通过对格里格生平以及作品《培尔金特》的讲述,说明这是主人公培尔·金特在流浪到摩洛哥时,看到日出的全过程时的配乐,营造良好的聆听环境,引出今天要讲的内容《晨景》。
(二)新授
初步聆听歌曲,感受乐曲中三个主题的音乐变化,并提出问题,乐曲中有几个不同的主题,分别能感受到什么样的场景。(三个主题,晨曦、初露、金光万丈)
再次聆听,找出乐曲中依次出现的乐器(长笛、双簧管、弦乐组)同时鼓励同学们表演演奏动作。
(三)巩固练习
分小组进行模唱主题旋律,教师弹奏主题旋律,同学们模仿,两个小组分别模仿不同的主题,尝试随着音乐的进行合作哼唱,教师要起到指挥的作用,提前提示同学们进拍子。
(四)音乐活动
分小组后,同学们分别扮演乐曲中不同的乐器组,音乐响起时,模仿演奏动作,教师要 说课稿
适当的提前提醒。边模仿动作,边哼唱,既记忆了乐曲的旋律,又熟悉了乐器的不同音色。
(五)课堂小结
鼓励同学们讲述一下听到音乐的心情,以及试着猜测主人公当时的处境和看到日出时带给他的启示,多提问同学,教师做简单的补充。培养同学们能对管弦乐曲的分析能力。最后在大家的协作演奏中,结束今天的课程。
(六)说板书设计
第二篇:晨景 说课稿
《晨景》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第一课中的欣赏课《晨景》。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几个环节来阐述我的说课。
《晨景》是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代表作《<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第一首。描写了当主人公流浪到摩洛哥时,看见日出和清晨景色的一段音乐,体现了主人公对他的理想王国的幻想和向往。
我所面对的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对音乐的学习大多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现阶段学生的特点以及我对教材的理解。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通过对《晨景》的欣赏学习,让学生感受淳朴,具有牧歌风格的音乐,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通过反复聆听欣赏,使学生能够哼唱乐曲主题旋律并了解每个乐段所描绘的内容。
3、通过对比聆听,使学生能够分辨和了解主奏乐器的音色特点以及各乐段的情绪特点。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立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哼唱乐曲主题旋律并了解每个乐段所描绘的内容。难点是分辨和了解主奏乐器的音色特点和各乐段的情绪特点。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现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法、视听结合法、情感体验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让学生在多听、多唱、多想、多做的环境中学习这首歌曲。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引导学生用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综合活动等学习方法来更好地学习知识。
下面我将重点阐述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主要从以下五个环节进行的。第一环节:组织教学
我让学生在《晨景》的音乐旋律下进教室,先入为主的让学生对歌曲的音乐旋律有一个整体感知。
第二环节:导入新课。我先给同学们出示一段日出的视频或图片,并设问:“同学们,你们能看出这是一天当中的哪个时刻吗?”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晨景》(板书),这样既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习新课做好了铺垫。
第三环节:赏析歌曲
1、首先,我让学生完整聆听一遍乐曲,并问他们:“同学们,你们能听出乐曲有几个乐段吗?”初步感受乐曲的情绪变化。
2、简单给学生们介绍乐曲的背景故事,让学生带着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情感分段欣赏。欣赏第一段时,让学生思考“这一乐段的主奏乐器有哪些?”通过对比聆听的方式,引导学生分辨主奏乐器不同的音色所展现出的黎明景色,并用钢琴引导学生哼唱这一乐段的主题旋律。接着让学生欣赏第二段,并设问:“这一乐段所表达的情感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感受大提琴在这一乐段表现出的充满生机和喜悦的情绪。最后欣赏第三段,让学生听辨主奏乐器并感受音乐描绘的红日高升、金光四射的意境。解决本课难点。
3、让学生闭上眼睛完整聆听乐曲,边听边想象音乐所描绘的晨景。并根据自己的理解为教科书中的三幅图分别起一个标题。
4、简单向学生介绍作者生平,使学生对整首作品有更深层的了解。并截取钢琴和美声哼唱版本的《晨景》片段让学生欣赏,在音色分辨的同时,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面。
5、完整聆听并哼唱整首乐曲,并随音乐挥动手臂,划旋律线条,进一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思想感情。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
以“早晨”为主题,把学生分小组用各种表现手段编创音乐。可以引导学生交流谈谈自己在早晨时间里进行的活动,选择其中一方面与同伴运用各种表现手段加以表达。最后让他们通过自评,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学习彼此的优点。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自我创作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首先我启发诱导学生,让他们回忆本节课都学到了什么,最后我加以总结并告诉学生,希望他们能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结束这堂欢快的音乐课。
第三篇:晨景 作文
晨景
清晨,我推开窗户,啊!什么也看不见!小山、河流、房屋、街道都被眼前的白雾给笼罩了。一切可真安静!
突然,一个叫喊声划破了早晨的宁静,声音渐渐靠近,又渐渐远去。可我怎么也看不见这个人,只看见模模糊糊的人影在道路上走过。“嘟„„.”大卡车不停地响,生怕撞到人,但我还是看不见卡车,只听见响亮的声音。雾真浓!
一阵风把雾吹散了,可转眼间又聚拢来了,我下了楼梯走进雾中,我的前方有一盏灯闪过,我的左边又有一个黑影掠过,我好象成了雾里的孙悟空,驾着云在观赏模糊的天宫仙境。
雾散开了许多,周围的景象渐渐清楚,但是远方的山还是模糊不清,好象没有睡醒的样子。我走到桥上,只见一条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白龙,正卧在河面上。我走下桥,用河水洗脸,那水可真凉啊!让人感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这时,太阳从远处的山尖露出头来,街道上渐渐热闹喧哗起来。
这时的太阳不像雨后的太阳那样清晰刺眼,而是散发着柔和的光芒,也不像傍晚的太阳通红通红的,而是金灿灿的。它慢慢地使劲一纵一纵地向上升。等我快到学校时,它就完全跳上山顶了。太阳穿透最后的薄雾,天空蓝蓝的一片,万里无云。路边的小草抖抖身子钻了出来,小花不甘示弱的呼吸着清新的空气。
清晨的景色如诗如画,我就像云雾迷蒙中飞翔的雄鹰,张开双翅自在的遨游!
一只黑脉金班蝶的生活
在一棵乳草的叶子上,有一些象白巧克力的卵。就在这些卵里,有一个已经开始晃动,看上去要破壳而出了。忽然,那壳破了一个口,里面伸出来一个小脑袋:“大家好,我叫小红!”,请多关照哦。喊过后,便开始欣赏它的衣服来,哇,真漂亮!是黄白黑相间的啊!看着看着,小红的肚子咕咕地叫了起来:“我饿了,赶紧开吃吧!”虽然这是我的家,可是为了长大,我要吃了我的床。话音刚落,就传来一阵咔嚓咔嚓的声音,小红进餐了。
就这样,小红迎来一个又一个的生日。它也越来越大了。它已经4岁了,再过7天就要迎来它最高兴的日子。为了这一天,小红拼命地进餐,想要快点迎来这一天。每个黑脉金班蝶都在没成年时用了一半的生命光阴哦!
这一天终于到了。小红早早的从床上起来,爬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吐丝化蛹,把它那件旧外衣脱掉后,就开始吐丝、化蛹。在这个透明的蛹内,可以清楚地看见小红身体那微妙的变化。大家可不要以为它死了,它马上就可以破茧而出。我一定可以长大的!小红心里想着,我要坚强地活下来!
过了一两个星期,小红从蛹里出来了,它抖了抖身上的翅膀,本能地将体液送到翅膀上,让太阳把它的翅膀晒干。终于长大了!小红心里一阵欢呼。现在,我的衣服又换了,是多彩的颜色!不过,我该迁徙了,我将会有许多的子孙的,你们祝福我吧!小红说完,就离开了它的故乡!
阳光下,小红的翅膀闪烁着五彩斑斓的色彩,犹如穿着一身漂亮的披风。披风上有黑色的墨,红色的花,金色的宝石和白色的珍珠。披金戴银的小红与它的朋友通行,飞向远方。。。。!
第四篇:晨景教案(本站推荐)
教案
《晨景》
郝鹏飞
课型:欣赏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聆听乐曲,感受音乐对大自然的描绘手法,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间的情感。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欣赏乐曲,了解了乐曲在剧情中的重要性,并熟悉了作曲家的生平事迹。
3、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对乐器的聆听,能分辨出长笛、双簧管以及弦乐组的音色,并了解在乐曲中起到的作用。
教学重点:
反复聆听乐曲,随老师琴声模唱音乐主题。教学难点:
通过对乐曲的分析,能听辨乐曲中不同音色的乐器,并感知其对音乐进行的作用 教学工具:钢琴、管弦乐队分布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师生问好
2、故事导入
简述《培尔·金特》的故事情节,营造良好的欣赏氛围。
设计意图:通过对作品背景的讲述,同学们技能了解作曲家格里格的生平和作品的初衷,同时对学习、欣赏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新授
1、欣赏与感受
初步聆听歌曲,感受乐曲中三个主题的音乐变化。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乐曲有几个主题的变化。可以从节奏和旋律上来引导学生分析。教案
2、学习与体验
再次聆听,并提出问题,乐曲中有几个不同的主题,分别能感受到什么样的场景(三个主题,晨曦、初露、金光万丈),其次,找出乐曲中依次出现的乐器(长笛、双簧管、弦乐组)同时鼓励同学们表演演奏动作。
设计意图:再次聆听鼓励学生为每一段主题起一个名字,这样可以更形象更生动的解析每一乐曲,同学们也能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同时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鼓励同学们模仿每个乐器演奏的动作,这样可以加强同学们对乐器及其音色的感知和记忆。
3、分组参与表演
1、分小组模唱主题旋律,教师弹奏,两个小组分别模仿不同的主题,随着音乐的进行合作哼唱,教师要指挥,提示同学进拍子。
2、教师要进行点评,同学们互评,互相学习。
三、课堂拓展
同学们扮演乐曲中不同的乐器组,音乐响起时,模仿演奏动作,教师要适当的提前提醒。边模仿动作,边哼唱。同时可以按管弦乐分布排列。
四、总结提升
教师鼓励同学们讲述一下听到音乐的心情,以及试着猜测主人公当时的处境和看到日出时带给他的启示。(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要倒下,新的一天始终会来临)。教师可以多提问同学,等回答完后做简单的补充。同时联系到乐曲中来,培养同学们能对管弦乐曲的分析能力。
最后在大家的协作演奏中,结束今天的课程。
第五篇:江南的冬景说课
《江南的冬景》说课稿
一、说教学理念
我将在钱梦龙老师的“三主”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开展我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以教师为主导,突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以训练的为主线,突出学生在训练中进行巩固性学习。二、说教材
本篇课文《江南的冬景》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最后一个专题“像山 一样思考”的“谛听天籁”板块中,从本专题来看主要是加强关于自然美的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珍爱大自然。从本篇课文来看主要是带领学生发现和感受江南冬天雪景之美。《江南的冬景》是本专题中的第一篇课文,在教材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本篇课文我将用一课时把它上完。
三、说学情
从情感方面来说,学生多属江南人,对江南的冬景已经有切身的感受,因此理解郁达夫笔下所描绘的江南的冬景并不困难。从知识能力方面来说,学生已经学习了“月是故乡明”专题的相关散文,已具备一定的欣赏散文、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所以解读文本的难度也不会太大。本次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感悟鉴赏散文的能力。
四、说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能力方面来说,学生能够掌握本文自然细腻、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学习散文写景状物的表达技巧。从过程与方法方面来说,学生通过品味散文语言,感受和欣赏文章的景物意境之美,体味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
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来说,学生通过研习课文,能够感受和欣赏自然之美,提高对自然美的审美能力。
五、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学会从语言特色、修辞技巧、文章意蕴等方面赏析散文。教学难点:体会郁达夫散文的特点,学会运用本文的写景方法和技巧。
六、说教法学法
教法:品读法: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文章中优美的语句,品味散文的语言,从而体会感悟文章所要表达思想情感。
图示法:在多媒体课件上给学生展示江南冬景,北方雪景等相关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学法: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合作探究法、分析比较法。
七、说教学过程
综合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对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的确立,我把我的教学过程分为情境导入、整体感知,品味赏析,审美探究,拓展延伸五个板块。
(1)情境导入:我的设想是在播放舒缓的轻音乐的同时,展示江南冬景和北方冬景的相关图片。我这样设计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对课文中所描绘的江南冬景和北方冬景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感性的认识,能够体会到两种不同的冬景带给人的不同的美的感受,从而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整体感知:我将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诵读这篇散文,要求学生找出作者描写了江南的哪些美景,试着给每幅画面加一个标题,并指出其特征,进行小组讨论。明确课文主要描绘了曝背谈天图、冬郊植物图、寒村微雨图、江南雪景图、冬日闲步图五幅画面。这个版块我之所以这样设计,主要是因为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学生很难把握住课文描绘江南冬景的几个方面,要求学生诵读课文并概括课文描写的画面,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过程,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
(3)品味赏析:我将让学生找出课文中他们喜欢的句子,品味其语言,并说说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主要是因为学习散文,尤其是抒情散文,鉴赏,品味语言,感悟散文的内在情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本版块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品味鉴赏散文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体会到作者郁达夫的审美情趣以及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
(4)审美探究:在这个版块我将给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一是作者在描写江南的美景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二是作者在文中多次引用诗文名句,看看这些句子可否被替换?如果替换会不会影响文章的语言风格?
我的设计意图在于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对比、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感受作者舒缓自如的行文风格。让学生领会到描写景物要抓住景物的特征,领会到作者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用意在于巧借诗句意境。
(5)拓展延伸:我将让学生写一篇他们眼中的江南冬景的短文,可以借鉴本文对比、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这个版块我的设计意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把学到的写作方法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八、板书设计
江 南 的 冬 景
郁达夫
曝背谈天图
可爱
冬郊植物图
生气
寒村微雨图
明朗 迷人
江南雪景图 美丽
冬日闲步图
悠闲
读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如同在赏一幅幅画。教学中,我和学生一同走进江南的冬景。欣赏江南的美景,感受江南的悠闲。本文就学生所鉴赏的课文第七段做了课堂实录。
师:读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会把我们带到如诗如画的意境中。课前已经布置同学们从文中选一幅你最喜欢的画面,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现在,大家可从景物、手法、细节描写、具有表现力的词语或作者的感受以及你的体会等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1:我特别喜欢第七段。首先,作者选取的景物都具有典型的江南特色:河流边的三五人家、河上的长桥、远处的小山、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门前的乌篷船、茅草屋以及屋里的酒客。所有的景象都笼罩在微雨中,一幅画面于是跃然纸上,有着江南特有的恬淡与雅致。尤其是这细细的密密的绵绵的雨,使整个江南水乡都笼罩在朦胧之中,恍如一个世外桃源,很有味道。其次,我还对文中的酒客做了这样的想象:他手中的酒,一定不是酒性很烈的白干,而应该是绍兴老酒——女儿红之类;喝的时候一定不是直着脖子,一饮为尽,而是浅斟慢酌。这样才符合江南人的特点,体现江南人的悠闲自在。比起北方人的豪爽与刚烈,多了几分柔情与闲适。
生2:我从这段读出了作者精巧的构思。作者并没有一股脑儿为我们铺开江南的景象,而是用作画的手法,一层一层、一笔一笔、一点一点地把我们引进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那种温馨的幻境,手法很像画一幅水墨画。他思考全面,观察有序,下笔准而有度。他先写村子,再写长桥,然后写远阜,最后写树枝,从近到远,在空间上作了延伸。再着力写近处人的活动与门前的小船,对于远处景物作者就用那绵绵细雨作衬托,远的朦胧,近的清晰,显现了画画中虚与实的关系。这样远近虚实完美结合,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学生鼓掌)
师:你学过美术?
生2:是的。
师:难怪你从作画的角度解读这段优美的文字,读得如此到位。国画大师刘海粟曾这样评价郁达夫的游记: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可见,作者笔下的山水就是一幅幅山水画,而且是非常优美的山水画。其意境就如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生3:如果说从整体上看这是一幅水墨画的话,画中还有一处是亮的,那就是“茅屋窗中画上的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作者最后加上去的这“一味红黄”给整幅画增添了光辉,使之更有明暗的对比,富有层次。
生4:我还觉得作者似乎是边作画,边与人交谈,在交流中把我们带进江南的冬天,冬天的江南。你看,“你试想想”“你说够不够悠闲”“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吧”,这些句子好像就是在问我们:这样好不好?这样够不够?这样有没有把江南人的悠闲都画出来了?在交谈中,我们就随同作者走进了水墨江南。
师:在大家的品味中,我还仿佛看到了文字背后站立着的作者,看到了正在作画的郁达夫。那是个温文尔雅的江南男子——平等、温和、细腻,戴着金丝眼镜。我们仿佛就站在他边上,看着他拿着画笔,边画边点边聊。
生5:我最喜欢的是这段中“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这句。微微的小雨点缀着江南的河港,吹到脸上的是湿湿的风,游客在河港旁的茅屋中暂住,天色昏暗了,主人点上一盏油灯,昏黄的灯光映照着每个人的脸,有点发红,手边是一大碗酒。谈笑声,在空气中传得老远老远……这样的文字让我身临那个下着微雨的冬日夜晚,听见雨水打在柴草上的声响,一切都是如此平和而安详。
生6:我最喜欢“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信手一个“洒”字,就给画面添上了如烟似雾的朦胧背景,而这“白雨”,下得既不拘束,也不豪爽,而是充满了洒脱飘逸。
生7:这段文字中江南的“悠闲”引起了我的共鸣。我认为江南的冬景之所以这么迷人,不仅仅是因为他特有的柔美与润泽,更多的是因为在这冬景中洋溢着的那种悠悠然的情味。
师:于我心有戚戚焉。我也觉得江南最令人陶醉的,最令作者这一江南人不能忘怀的恐怕就是“悠闲”二字。你先说说这“悠闲”引起了你怎样的共鸣?
生7:作者拿着画笔,为我们缓缓展开的一幅画卷,先是村子,然后是长桥、远阜、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再然后,乌篷小船便出现了……随手拈来的闲适的景象,说得远些,类似陶渊明因淡泊名利而隐居的田园,使人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境;说的近些,便像极了双休日我们放学回家,躺在自己床上的那种满足。
生8:这种悠闲,也不仅仅体现在这段文字中,我觉得整篇文章都流淌着闲适。比如冬日早晨老人孩子曝背谈天,那是我们很熟悉的生活。它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和爷爷一起坐在屋外,靠着墙壁晒太阳的情景,温暖的阳光下,爷爷会用他硬硬的胡子茬刺我的脸,空气中有时还会飘来甘蔗湿湿甜甜的味道。比较现在的生活,那是多么温馨又悠闲的日子。(学生鼓掌)
师:那么,这江南的冬景,实际上主角还不是景,而是人,是江南人悠闲的生活、悠闲的心态?(学生点头同意)是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这样的江南,这样的风景,养育了这样的江南人。曝背谈天的、郊外散步的、三五人家会聚聊天的、茅屋里饮酒的…一展现的都是这种悠闲。“悠闲”便是贯穿全文的“神”。大家还有什么感受?
生8:“一切景语皆情语。”江南是孕育作者生命的摇篮,是作者获得真性情的沃土,所以,作者在抒写江南的冬景、描绘江南人的悠闲时,我还读到了作者心里涌动着的对这方水土这方人的热爱。因为爱,江南的景也就具有了梦幻的美;因为爱,文章才更具迷人的魅力。
生9:我还注意到了文中“说不出的悠闲”这“说不出”三个字,觉得这与老舍在《想北平》中所说的“对它的爱,我说不出”有异曲同工之妙。
师: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在这片风景中,我们不仅走进了江南人的心灵,也走进了作者郁达夫的心灵:他用自己的心去感受江南,用自己的灵魂去热爱江南,用自己的情与爱去抒写江南。那么,请大家为这幅画取个恰如其分的标题吧。
生9:微雨寒村图。
生10:微雨缀寒村。
生11:水墨江南。
生12:冬霖闲卷。
师:大家觉得哪个最好?
生笑:都好。
师:都很好,真是难以取舍。
生12:我认为我取的最好,既概括又有意境。
师笑:何以见得?
生12:“冬”是季节,“卷”是画面,“霖”是背景,“闲”是意境。
师:好。如果说,是郁达夫引领同学们走进了江南水乡,我觉得是同学们引领我走进了“冬霖闲卷”,品读了如诗如画的“水墨江南”
《江南的冬景》教学反思
《江南的冬景》重在培养学生对写景散文的鉴赏能力,总结一些写景方法,从而来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课堂的结构安排为:找出江南冬景的总特点——鉴赏三幅冬景画面——总结写景方法——学生写作实践。把课堂分解为块状结构,这也是新课程理念的导向。课堂的内容由浅入深,从阅读到写作,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把学到的知识指导写作,就有了针对性。
我在上这堂课时,进程还是比较顺利,学生配合得也很好。最重要的就是对时间的安排,要尽可能留多的时间给学生写作、交流。我留给学生十五分钟,但是因为部分学生操作比较慢,所以完成情况不一,导致只匆匆地交流了一篇文章。在阅读鉴赏部分花的时间还是多了一些。根据评课人的意见,反思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还是欠缺不少。
1、语文课上要有琅琅书声,学生通过阅读来加强对课本的感悟,特别是一些优美的散文。郁达夫的这篇文章,恰恰就是很有画面感的写景散文。在课堂上欣赏了三幅画面,我只是让学生自由朗读,而没有实现美读,这是一种遗憾。
2、对文本整体把握不够。这堂课我选取了三幅图景,简单地鉴赏了一下,然后就让学生写作。对文本缺少整体把握。一篇美文本来就是一座美丽的房子,需要我们整体感知,而对作文的指导可以放在另外一堂课,专门用来写作。也就是把阅读和写作分开,阅读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而写作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而这堂课过于注重手法的运用,忽视了对美文的品味。一开始,让学生归纳了江南冬景的特点:可爱和明朗。这两个中心词是全文的纲,是贯穿全文的,然后把它贯穿所有的图景进行鉴赏,最后还是归结到这个特点上来,那么学生对郁达夫描写的江南的冬景就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也能从美文中获得美的感受。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经常思考,如何在整体把握与重点架起桥梁。
3、对情景创设不够重视。也就是组织学生活动,要让学生动起来。这是我在平时备课中忽略的,调动学生比较僵硬。所以在备课的时候,要考虑什么时候用到探究,什么时候用到合作,并且要考虑这些是否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创设情境时,应该具有操作性,要让学生有地方可以下手。比如,示例法,可以选择一幅图,我自己示范从景物、景物特征、作者感受、写景手法这些方面鉴赏,然后让学生按同样的方式鉴赏下面两幅;或者可以让学生用四个字给这几幅画命名;或者可以把写景的句子打乱,让学生来排列,因为作者安排景物描写的时候有内在的顺序,这也值得我们学习。
4、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不够。高一学生其实内心还是比较稚嫩,希望受到鼓励。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评价,给学生成功感,有自信感。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学生能从文中找出词语来回答问题,可以表扬他,“他能从文中找出词语来概括,做的很好;有的学生还能谈自己的感受,可以评价,“他不仅能找出关键词,而且能加入自己的理解,水平很高”,等等。
5、小结要让学生有所收获。到课的最后,往往是匆匆忙忙,会忽略对课的总结。这堂课我也尝试者进行总结,但是效果不是很好,主要是到了总结部分,往往就变成了教师自己的事情,学生就在倾听。我应该要换一种小结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来评价和小结,这也是新课程的理念。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上,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并且也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反思,才能使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用新理念武装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