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练优】2016春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11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 第3节 探索宇宙教案 (新版)沪科版
第三节 探索宇宙
【教学目标】
1.了解探索宇宙的历史。
2.知道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发展。3.能够收集人类探索太空的资料。4.意识到航天事业的价值。【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人类是怎么探索宇宙的。
难点:认识逐级加速火箭是如何摆脱地球引力的。【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资料
【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大家都喜欢看西游记吗?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天宫中的很多故事真是精彩,让我们大家百看不厌。这就是古人对太空世界的一种精彩的描绘,说明了古人也想了解神秘的宇宙。
2.讲述:无边无际的宇宙,它究竟藏着多少奥秘?在人们的眼里,好像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从古至今,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驱使着人类不断地探索着宇宙,希望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宇宙的真面貌。
3.提问:你认为探索宇宙的困难有哪些? 4.学生交流。
5.教师小结并指出,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去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指导学生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1.了解古人对宇宙的探索和向往。
(1)讲述:很早很早以前,人们就想知道地有多宽,天有多大,宇宙是怎样构成的。(2)提问:自古以来,人们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神奇与幻想,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通过编传哪些神话、传说来寄托他们对宇宙的向往和追求?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的人根据什么天文现象,编传了这些神话传说?)(3)盘古开天辟地:古人对天地产生原因的最初思考。
嫦娥偷药奔月:古人看到月亮上明暗相间的阴影。女娲炼石补天:古人看到天空中日月星辰的分布。
夸父持杖逐日:古人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对光明的向往。
(4)谈话:这些神话也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的迫切了解与探索宇宙的强烈愿望。在这种强烈愿望的驱使下,人们想用智慧把目光射向宇宙,从而,望远镜就诞生了。
2.介绍望远镜:
(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小组交流、汇报人类从肉眼观察-----第一架望远镜-----各种现代望远镜的发展历史,尤其展示现代望远镜的先进功能及特点。
①天文望远镜 ②光学望远镜 ③射电望远镜 ④太空望远镜
(2)讲述: 1610年1月10日,伽利略用第一架望远镜观察到了很多肉眼看不到的情况,其中有一项特别重要的发现,那就是他看到了在木星周围有4颗卫星围着它转动。这一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哥白尼的学说是正确的,地球确实不是宇宙的中心,不是所有的天体都是围绕地球转动的。望远镜使人们初步认识了太阳系,随着设备的更新和技术的提高,人们又观察到更远的天体。
(3)介绍现代的望远镜:①天文望远镜。(多媒体展示天文望远镜的图片)随着科技的发展,望远镜的制造越来越先进,口径也越来越大,人们也能够看得越来越远。最大的望远镜的口径可达到4米多。②射电望远镜。(多媒体展示射电望远镜的图片)电磁波发现之后,人们又发明了射电望远镜,这种望远镜可以看100亿光年之外的星体。③介绍哈勃太空望远镜:(多媒体展示哈勃太空望远镜的相关内容)随着人们对宇宙研究的深入,人们的足迹也走出了地球,走入了太空。1990年4月25日,美国把一架以天文学家哈勃命名的空间望远镜送入太空,他能观测到150亿光年外的天体。
(介绍“光年”的含义:由于使用了望远镜,人们看到了远处的各种星体,发现星体之间的距离非常大,用地球上的长度单位来计算很不方便,于是人们就用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路程作为星体之间的长度单位。光每秒钟走30万千米,一年走94608亿千米。)
3.介绍运载火箭
(1)谈话: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不满足于在地面观测,更想冲出地球,飞向宇宙近距离探个究竟。一个可喜的消息传来了——人类冲出了地球,这个梦想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实现了。
(2)提问:人们凭借什么冲出地球的呢?(运载火箭)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看一看火箭的发展史。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小组交流、介绍火箭的发展史,重点介绍多级火箭的结构及发射过程,教师进行整理。
4.介绍航天器
(1)讲述: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能永远躺在摇篮里。现代航天运载火箭和航天器将人们带进了崭新的航天时代,让人们有机会探索更加遥远的宇宙深处,了解到更多有关宇宙的信息。刚才我们了解了运载火箭的发展史,那么人类又是用什么来探测宇宙信息的呢?(学生自由交流,教师整理)航天器:国际空间站和航天飞机、卫星、宇宙飞船及各种探测器
(2)教师补充介绍:人造卫星是利用火箭发射、围绕地球转动的飞行器,在人造卫星上安装各种观测仪器,既可以观测地球上的情况,又可以观测宇宙空间的情况。目前,只有少数国家能发射人造卫星。我国近些年来,已成功地发射了很多颗卫星,并且能使它们自动返回地球。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都是以火箭作动力的载人宇宙飞行器,人们乘坐它可以飞往更远的宇宙空间去观察,甚至可以登上其他星球。现在,人们已经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将来还会登上其他星球。通过这些现代化手段,人们探索到很多宇宙的秘密。
(3)讨论:人们对宇宙的认识为什么能不断发展?(一是人们前仆后继、一代一代的苦苦探索,二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为人们的探索提供了新工具。)
5.认识探索太空的英雄
(1)讲述:在探索太空的历程中,我们应该铭记这样一些名字,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踏上太空探险之旅,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太空英雄。
(2)根据学生介绍太空英雄,用多媒体逐次播放:
万户——加加林——阿姆斯特朗——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遇难的太空英雄——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 景海鹏 刘伯明
(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用火箭作动力飞行的人。美国火箭学家赫伯特在1945年出版的《火箭和喷气发动机》一书中提到:“约14世纪末,有一位中国的官吏叫万户,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装上47枚当时能买到的最大火箭。他把自己捆绑在椅子的前边,两只手各拿一只大风筝,然后叫他的仆人同时点燃47枚大火箭,其目的是想借火箭向前推进的力量,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后来“万户飞天”的故事以各种形式被广泛引用,在德国、英国等火箭专家的一些著作中,也提到了此事。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国际天文联合会上,月球上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万户”,以纪念“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作飞行的人”)
(3)谈话:看了这些英雄人物的故事,你想对这些英雄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交流)知识延伸
1.拓展性讨论:人类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甚至以牺牲宇航员的生命为代价去探索宇宙,这样做是否值得? 2.了解中国航天大事记。学生自由默读补充资料。
布置作业
1.阅读有关宇宙秘密的书籍,把相关的资料、故事讲给家人或同学听。
2.收集各种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行星探测器及航天飞机的图片及文字介绍等资料,办一个小小展览会或办一份手抄报,发布在校园网上,大家一起来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篇:八年级物理《小粒子与大宇宙》说课稿
各位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小粒子与大宇宙》的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的内容。
首先说一下我对本节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一节概念课课,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对于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通过物质的宏观现象分析总结出来的,所以教材对分子动理论的每项内容都是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索,通过讨论宏观现象,得出“分子间存在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的结论。在这些实验探究完成之后,教材接着介绍了物质中的分子状态,解释了固态、液态、气态所具有宏观特征的根本原因,充分体现了“注重实验探究”的新理念。
2.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分子状态。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分析、概括出“分子间存在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运动、分子间存在着互相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乐于用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解释宏观现象,对宏观现象的微观机理有探究兴趣。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蕴含物理知识,物理就在身边,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节教材实际,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而对分子动理论知识,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可能无法自己理解,得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所以用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学法)
1.教法选择:
本节教学提倡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科学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养成独立观察并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习惯。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提倡教师成为学生探究和讨论的一员,积极参与学生活动,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2.学法指导:
作为教师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其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因此这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寻求方法的兵帮兵学习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动手实验能力、收集数据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及设想:
1.导入新课(2分钟)
为更好的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导入本节新课时,采取演示实验导入的方式,(演示实验是请同学们观察桌上的分别装有50mL酒精和50mL水的量筒,问学生能看到水和酒精的间隙吗?)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思考的过程。
2.新课教学(25分钟)
(板书:看不见的运动)
探究一:分子间有空隙
请同学们按课本中第一个实验探究做实验,要求将水倒入酒精中,倒入前,请各组猜想混合后的总体积并记录在课本的空白处。
比较实验结果,并与猜想的结果对照。
实验结果是总体积没有100mL,那么少掉的那些体积跑到哪里去了,请同学们猜想原因。如果猜不出,老师提示:往一堆鸡蛋里撒一把细沙子,你能看见细沙吗?为什么?直到同学们得出正确结论:分子间有空隙。
也可以用针筒吸入一定的空气,然后挤压,发现针筒里的空气减少了。说明气体分子之间也有空隙。
(板书:
一、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
师问:组成物体的微粒都在原地不动吗?请猜想。
探究二:分子的运动
(1)多媒体展示:将空瓶口对准装有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口(按图10-16(a)),抽去中间的毛玻璃,观察空瓶中是否有棕色的气体。解释为什么选用图10-16(a)的原因:二氧化氮密度比空气大,实验(b)(c)没有(a)更能充分证明气体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向冷水和热水中滴入一滴墨水,观察墨水是否散开,哪个散得快。
请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并说明现象产生的原因。
(板书:
二、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作无规则运动)
师生共同总结出扩散的定义,并引导学生总结总结扩散的影响因素和原理。
扩散: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温度高时扩散得快。
扩散现象说明:①分子间存在间隙。②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
探究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1)把两块表面干净的铅块压紧,下面掉着一个重物时能不能被拉开?
(2)将注射器中注入水,用手堵住针筒嘴,用力推活塞,容易推动吗?(与空气相比)
首先通过分组实验和观看视频然后引导同学说出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板书:
三、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四、物质中的分子状态
列举生活中的三个例子:
1、在空气中挥舞手臂轻而易举
2、在没膝的水中急行步履维艰
3、拔冻在冰中的木棒难于登天
让学生带着解释这三种生活现象的问题阅读课本P200页的物质中的分子状态内容,并引导总结其原因。
(1)固体:分子靠得很近有规律地紧挨在一起。所以,固体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2)液体:分子靠在一起。在一定限度内,分子能运动或滑动,所以液体有一定的体积而没有一定的形状。
(3)气体:分子离得比较远,能自由地向各个方向运动。所以,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确定的体积。
4.课堂小结,构建体系(5分钟)
对应本节课的目标,让学生叙述这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上、方法上以及能力上的收获,然后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整体的把握,也体现了学科知识建构的思想。
5.当堂检测、巩固升华(10分钟)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手册上的当堂检测检测题后,学生分组展示,对出错和疑问较多的地方,通过兵教兵和师教兵的方式解决。
6.学后反思(3分钟)
学生针对所学内容和本节的目标,在笔记上自己构建本节的知识树。
四、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为了使学生对分子动理论的知识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最后说一下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第二节 看不见的运动
1、分子间有空隙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3、分子间存在着互相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4、物质中的分子状态
以上是我对“看不见的运动”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第三篇:八年级物理下册小粒子和大宇宙教案
第十章小粒子和大宇宙(一)本章概述 1.课标要求: 科学内容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结构的历程,并认识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能从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推测分子的热运动。初步认识宏观热现象和分子热运动的联系。
●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2.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的重点是: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的大致数量级概念;人类对微观世界和宇宙的探索将永无止境。本章教材的难点是对微观世界概念的建立,人类探索微观和探索宇宙过程中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形成,以及从中感受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操的过程。3.教法、学法指导
⑴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以不同的文献资料向学生展示人类生存的物质世界的真实画卷,让学生初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基本构成。
⑵通过实践让学生感受微观世界的运动及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这种设计方式是为了让学生在初步了解物质世界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实践来感知组成物质世界的最小单元的运动情况。
⑶通过实验探索来加深学生对物质世界特性的认识,也加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对用实验来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和方法。4.课时安排:3课时(二)课题教案参考 第一节走进微观 1.教学目标:
⑴能简单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⑵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⑶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数量级的概念。2.教材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本节的难点是学生对微观世界“小”的概念的建立和探索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的形成过程。3.课时安排: 1课时
4.教学准备: 挂图,VCD片 5.教学设计 6.板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我们生活在辽阔的宇宙中,宇宙到底有多大?又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空气到底由什么物质组成?从今天起,我们学习§10.1 走进微观
(板书)让学生看书“物质的组成” 1.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
2.为什么说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3.第一位提出分子的人是谁?
4.1cm3的水中含有3.34×1022个水分子,你能感悟到分子的大小吗? 指导学生阅读“微观粒子” 1.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 2.原子核由什么构成的?
抓住原子结构的核式结构认识到这种结构非常牢固。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思考。学生回答。让学生小结 完成作业
看书 分子 讨论 回答: 很小 阅读
原子核和电子 质子和中子
1.你知道哪些微观粒子?
2.这些粒子的大小顺序你能知道吗?
3.人们现在用什么方法发现了更小的粒子? 总结
计算课后题目 做同步训练
引入课题 自主学习
认识原子结构,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了解原子核由质子、中子组成。巩固练习
(三)教学参考资料
物质的分子都极其微小,如果把分子看做圆球,那么各种分子的直径都只有几分之一个纳米左右(1nm=1×10—9m)。水分子的直径大约是4×10—10m,相当于头发粗细的十万分之一。1cm3的水中就含有3.34×1022个分子。据估计一只蚂蚁喝一口水就吞下2×1019个水分子。10万个氧分子依次排列起来,总长仅0.03mm。原子大小是10—10m,原子核的大小在10—14m以下,原子核的半径只相当于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原子核的体积与原子体积的比应为万亿分之一。1.电子的发现
19世纪80年代初,汤姆逊在卡文迪许实验室进行气体放电现象的研究,关于阴极射线性质的争论是当时的一个中心议题。阴极射线管是一根两端装有电极的封闭的玻璃管,当将其中的空气抽去后,再在管子的两端电极上加上较高的电压,玻璃管就发生放电现象,阴极会发射出一种射线。实验发现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会迅速随着场的变化而发生偏转,根据偏转方向确认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粒子流。为了进一步确定阴极射线的性质,汤姆逊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测定阴极射线粒子的荷质比。1897年初,汤姆逊先使阴极射线在磁场中发生偏转,而后由给定的磁场、射线的曲率半径等推算出阴极射线粒子的荷质比。此后,汤姆逊提高了放电管的真空度,又成功地使射线在静电场作用下发生了偏转。与此同时,汤姆逊给放电管分别充入各种不同的气体进行实验,发现测得的粒子荷质比的值与充入管内的气体性质无关。后来他又用不同的金属材料做成电极,其结果也不变。这表明来自各种不同物质的电极的阴极射线都是一样的,因此这种粒子必定是所有物质所共有的组成成分,汤姆逊把它叫做“微粒”。以后,汤姆逊又分析比较了其他科学家所做的阴极射线粒子的荷质比与塞曼从光谱测量中求得的分子内带电粒子的荷质比是同一数量级,这一事实使他得出了阴极射线粒子比原子小的结论。至此可以说汤姆逊已经发现了这种比原子小的粒子——电子。但必须注意的是,这还仅仅是一个推论,因为这种粒子的荷质比是氢离子比荷的1000倍。有两种可能,或者是电荷e很大,也可能质量很小,都导致荷质比值较大。因此必须寻找新的更直接的证据来测定电荷e或质量m。汤姆逊选择了测定e的办法,在其他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他利用带电粒子在饱和蒸汽中形成雾滴的现象,测得了粒子的电荷,至此,汤姆逊发现了电子。
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本身也具有结构。由于原子含有带负电的电子,从物质的中性出发,推想到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电子。这就提出了进一步探索原子结构、建立原子模型的问题。2.汤姆逊的原子模型
“蛋糕+葡萄干”模型。他假设原子带正电的部分像“流体”一样均匀分布在球形的原子体积内,负电子则嵌在球体里。电子一方面要受正电荷的吸引,一方面要自相排斥。根据经典力学理论及电荷间的平方反比作用力计算出这些电子必然沿若干同心环旋转才能平衡,并给出了计算各环电子数的公式。3.α粒子散射实验
自1898年居里夫妇发现镭辐射以后,卢瑟福用20多年时间研究放射性现象。1904—1905年间,卢瑟福在实验中发现,α射线通过空气或金属箔后,产生的谱线较宽并缺乏鲜明的界限。他认为,这表明α射线通过空气或金属箔时被散射,其原因在于原子处于强电场状态,测定α和β粒子通过靶原子的偏斜度是探索原子内部电场的一种重要方法。1908年盖革和卢瑟福一起,发明了探测α粒子的气体放电计数管。在计数管中的气体分子使α射线散射,影响了计数工作,为消除这种影响,盖革转向研究α射线的散射问题,并发现散射角与材料厚度和材料的相对原子质量成正比,与α粒子的速度成反比。这促使他们选用原子质量大的“金”做散射实验。盖革还发现,大多数α粒子散射角很小,极少数偏角很大。1908年10月,布拉格也写信给卢瑟福,谈到他在观察α粒子轰击原子的实验中,发现“径迹急转弯”的现象。促使卢瑟福大胆提出,要观察一下是否有α粒子能被大角度散射。1909年3月,盖革和马斯顿用镭作放射源,金箔作靶,用闪烁法计数,结果发现有1/8000的α粒子偏转角度超过90°,甚至有极少数的反弹回来。这使卢瑟福大为吃惊,他说:“它是如此难以令人置信,正好像一个炮手将一颗炮弹射到一张薄纸上,而炮弹居然反弹回来一样。” 卢瑟福认为,在汤姆逊的原子模型里,无论是均匀分布的正电荷还是电子都不足以把α粒子反弹回去。电子的质量只有α粒子的八千分之一,碰撞时根本改变不了α粒子的径迹;正电荷若是均匀分布在原子球内,根据静电学理论,均匀带电球的电场以边缘处最强,参照已知的原子球直径的线度,最多只能使α粒子产生0.03°的偏斜。汤姆逊为解释大角度散射现象曾提出“小角度倍加散射理论”。卢瑟福认为这也不可能。在多次碰撞的情况下,粒子向各个方向偏离的概率是相同的,向同一方向多次偏离叠加成大角度散射的可能性是极小的。卢瑟福认为:“对于厚度小的物质,由于与原子碰撞,粒子的分布主要由单散射所控制。”卢瑟福感到要说明大角度散射,必须建立一个新的原子模型。卢瑟福经过计算,终于证明了大角度散射只能是单次碰撞的结果,也就是说α粒子碰到了一个比原子小得多但又很重且带正电的硬东西,α粒子受到了很强的电场作用,这个很硬的东西就好像是原子的“核”一样。1911年,卢瑟福根据实验结果,否定了汤姆逊的原子模型,提出了原子的有“核结构模型”。他认为所有的正电荷和原子质量都集中在原子中心的一个非常小的体积内,即原子核,在核的周围一些带负电的电子绕核运动。原子核与电子之间的距离很大。带正电的核和带负电的电子间的静电引力把整个原子结合在一起。(四)学案
1.学习目标:
⑴能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⑵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2.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讨论式学习3.释疑解难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有的物质由分子组成,有的由原子组成。4.自我检测
⑴物质是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组成的。
⑵原子是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组成的。质子又是由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组成的。5.交流园地 6.课外空间 加速器
加速器是一种用人工方法产生快速带电粒子束的装置。它通过电磁场的不同组合形态,实现对电子、质子、或重离子等带电粒子加速,能产生几百兆到几千兆电子伏能量的高能粒子流,这些高能粒子流就像炮弹一样,可以打碎物质的深层结构,从而使人们了解物质的内部结构。粒子的能量越高,越能深入到物质的内部。因此,加速器是人们变革原子核和基本粒子、认识物质深层结构的重要工具,在科学研究、国防建设等方面有重要而广泛的应用。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发达国家都建设了各种不同用途的加速器,粒子的能量越来越高。我国在北京建成“正负电子对撞机”,已经获得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此外,在兰州、合肥等地建成了重离子加速器等不同功能的加速器。(二)课题教案参考 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 1.教学目标: ⑴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⑵知道分子是运动的
⑶知道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 ⑷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有关现象 2.教材分析
本节的教学重点、难点是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通过合作和交流的方式归纳出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各种物质的分子是如何排列的呢?分子是否会运动?分子之间有否力的作用?
可以让学生提出各种自己的猜测和假设,同时教师也可将自己的猜测和假设提供给学生。做实验:这是证实自己假设的一种途径,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观察,将结果填入空格中。活动交流: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实验结果,教师也可将自己的实验结果演示给学生看。分析论证:对所有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指出科学家为了揭示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特征所建立的模型,也是研究问题的方法之一。
评价:归纳所有实验结论和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结果。3.课时安排 1课时 4.教学准备
量筒两个,集气瓶6个,玻璃片3个,烧杯两个,铅块2个,注射器1个,酒精,水,二氧化氮气体。5.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复习巩固
引入:物质由分子组成,这些又小又轻的分子是不是一个挨一个地挤在一起呢? 肉眼看不到又小又轻的分子,那么怎样才能知道分子在运动呢? 演示实验:
铅块能被拉开吗? 水能被压缩吗? 小结:
指导学生做同步训练
1.物质是由_____或_____组成的,分子是由_____组成的。2.水有水的化学性质,保持这种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A分子
B质子
C中子 D电子 学生实验:分组操作 填表: 结论:
当水与酒精混合时,总体积就比预计的要_______。虽然肉眼不能直接看到物质内的分子,但上述实验表明:分子之间确实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实验: 气体分子的运动 液体分子的运动
结论:上述实验现象表明分子是在永不停息地________。填写实验探究:
1.把两块表面干净的铅压紧,下面吊一个重物时_____把它们拉开。2.水_________(“容易”或“不容易”)被压缩。1.分子之间有空隙 2.分子是运动的
3.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做同步训练
加深巩固基础知识 学生自主学习
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总结能力 引导学生小结
6.板书设计
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
一、分子间有空隙吗
二、分子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三、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吗 7.教学反思
(三)教学参考资料
分子动理论的建立:原子理论的萌芽产生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但因中世纪的生产和科学发展缓慢,物质结构的学说也长期停止发展。直到17—18世纪,由于产业革命的推动,蒸汽机得到改进和普遍使用,促进热学发展,人们开始探讨热现象,出现了定性的分子动理论学说。当时的人们普遍相信热质说,只有在19世纪中叶,建立了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后才彻底否定了热质说后,定量而系统的分子动理论迅速发展起来,到20世纪初期,达到了比较完善的地步。(四)学案
1.学习目标:
⑴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⑵知道分子是运动的
⑶知道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 2.学法指导
讨论学习,通过认真观察实验,完成实验目的,充分讨论,达到理解的目的。3.释疑解难:
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归纳出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可以让学生做课堂内容的延续实验,让学生体会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我们已经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由原子组成,那么组成物质的这些微粒是怎样排列的呢?是像士兵的队伍还是像墙一样密不透风呢?这些分子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呢? 分子间有空隙吗 用眼睛观察一杯水和一杯酒精,能看到水分子之间和酒精分子之间有空隙吗?我们能不能就以此来判定分子之间没有空隙?对此你有怎样的猜想?
除课本上图10—15水和酒精的实验外,你能否另外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分子间有空隙?说出你的设计与实验。
分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打开醋瓶子,马上闻到酸味;打开香水瓶盖,不一会儿香气满屋。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课本图10—16和图10—17所示的实验,证明了什么?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分子是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请你和同学们交流讨论。
一根绳子能够吊起重物,两滴水银靠近时自动合在一起,液体和固体的体积很难被压缩,根据客观存在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和推理,说明分子间存在着力的作用。
认真观察课本图10—20和图下的解释,从中你能否提出几个问题?试试看,对你提出的问题可让老师帮你解决。4.自我检测:
⑴两滴水银相接近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银,这一事实说明分子间存在着__________。
⑵鲜花放在没有空气流动的房间里,到处都能闻到它的香味,这是由于____________造成的。⑶下列现象不能说明分子在运动的是: A浸在盐水中的鸡蛋变成咸蛋 B汽车驶过,公路上扬起灰尘
C一滴红墨水放入清水中,过一段时间杯中水全部变成红色 D液体的蒸发 5.交流园地 6.课外空间
⑴固体之间存在引力作用实例介绍。
用美工刀将一根长约10cm、直径2mm的熔丝切成两等份,切口要保持平整光滑;然后用刀使切口密合,经试验牢固后挂上钩码,再逐步增加钩码的个数,观察熔丝是否分开。⑵液体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把一块面积约等于15cm×15cm的玻璃四角用线固定,也可用万能胶粘合,吊在弹簧测力计下面,使玻璃的下面水平地与水面接触(不要使玻璃全部浸入水中),手持弹簧测力计缓慢提起,使玻璃脱离水面,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否发生了变化。(二)课题教案参考 第三节探索宇宙 1.教学目标
⑴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结构的历程。⑵认识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2.教材分析
本节以我们生存的地球为基点,逐步向着太阳系、银河系直至宇宙的范围呈示,不仅展示宇宙这一物质世界的总称的清晰脉络,而且将人们探索宇宙的过程以及探索宇宙的工具提供给学生,使学生对目前的科学技术发展有一基本了解。最后,又以人们对太空的探索和向往为题,鼓励同学们学好物理知识,去实现人类探索太空的梦想。本节的重点是对宇宙的了解。
本节的难点是通过人类对宇宙探索历程的展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追求、认识宇宙的科学态度、探索宇宙的科学精神。3.课时安排 1课时
4.教学准备:
图片,与课本配套的VCD片 5.教学设计:
情境1 中国古代对宇宙的研究。
问题1 宇宙如何构成?如何探索广袤的宇宙呢? 猜想与假设:可以让学生提出各种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同时教师也可将自己的猜想和假设提供给学生。查文献:可以让学生分组查有关文献资料,教师也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物理学发展史和探索宇宙的技术手段发展的文献资料,也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功能收集有关证据。
活动交流:其中包括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组与组之间的交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过程。分析论证:通过交流,对提出的问题或有关的猜想进行分析。
评价:包括对科学探究之后所得结论的归纳、对学生探究过程的总结。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复习巩固 过渡
指导学生阅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学习播放VCD片
充分发挥你的想象,为了使你的想象成为现实,你现在应该做些什么?
1.分子动理论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2.哪个实验能说明分子是运动的? 看书 问题
1.简要说明中国探索宇宙的历程。2.简要说明国外探索宇宙的历程。1.指出恒星、行星、卫星的运转规律。观看 讨论
巩固知识 学生自主学习
6.板书设计
第三节探索宇宙
一、探索的历程 中国古代: 国外古代:
二、浩瀚的星空
恒星→行星→卫星
三、幻想与追求 7.教学反思:(三)教学参考资料
关于探索宇宙的发展史和技术
探索宇宙:广袤而深邃的星空,隐藏着无穷的奥秘。自古以来,人们一直试图用各种方法来探究宇宙。早期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类除了编写层出不穷的神话、幻想来寄托人类对宇宙的关注外,却对繁星如海、神奇莫测、谜团重重的宇宙表现出一种无奈。虽然热切地向往和试图揭开宇宙的奥秘,但种种疑问,令人迷惘。在20世纪以前,人类也通过观察,发现了一些天文现象,但人类无法清楚知晓天宇上的事情,也无法想像其他星球的真实面目。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成功地发射了人造卫星,并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当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地球轨道飞行之后,人类向地外星球的探索就被提到了日程上。现在,人类的宇宙探测器不仅为人类登上月球开辟了道路,而且已探访了太阳系的各大行星,同时,正在向太阳系外更遥远的星球跋涉。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社会影响。首先是利用航天技术的优势,更加全面地了解了日地空间环境,考察了高空辐射带、宇宙射线、太阳风等对地球的影响;其次,开发太阳系资源以及通过对各大行星形成的研究,了解地球形成的历史,探索生命的起源,发现更多的新天体,揭开宇宙演化的奥秘,探访宇宙人的踪迹等。探索宇宙是分步进行的,先是摆脱地球的引力束缚飞往月球,然后向地球的近邻金星和火星迸发,在周游太阳系后进入更加广阔的银河系和宇宙世界。
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实现了太空飞行。1969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为了寻找地球外知音,美国1972年和1973年先后发射了“先驱者10号”和“先驱者11号”探测器,带有一封访问地球外文明的“介绍信”。“介绍信”是一块镀金铝质金属牌,设计新颖别致,上面镌刻着表示人的形象的一男一女、氢原子符号、航天器外形与人体的比例以及标明太阳系及其地球位置的图象,同时绘出了地球相对于14个脉冲星的位置关系。这是一张通往太空的名片,能在宇宙中保留几万年之久。在发射“先驱者”号5年之后,1997年7月至8月,美国又向太阳系和宇宙发射了“旅行者”1号和2号控测器,上面带有一套“地球之声”唱片,作为人类送给外星人的第一份礼物。唱片可放音120min,主要内容有115幅照片和图表,介绍了太阳系的概况及其在银河系中的位置,地球的面貌、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及社会状况等,其中有中国的长城照片;用世界上60种语言说的问候语,其中有中国的普通话等;风、雨、雷及各种虫鸟兽等的声音和音乐等。
近年来,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人们把一个个不同用途的航天器送入了太空,建立空间航天站已成为下一步的实际行动。我国也在2000年11月成功地发射了“神舟号”飞船,跨出了探索宇宙奥秘的步伐。
(四)学案
1、学习目标
⑴能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宇宙的历程。⑵能认识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2、学法指导: 采用自主学习,然后讨论,进一步认识宇宙。
3、释肄解难:
⑴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历程,从古至今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⑵人们对宇宙的认识,从最初的“盖天说”,到后来的“地心说“、“日心说”,“反映了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在不断地发展,在这个发展中,其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⑶有关宇宙结构的知识,你知道多少?
4、自我检测
⑴最早提出“日心说”的是
A、哥白尼
B、伽俐略
C、牛顿
D、托勒密 ⑵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时间是:
A、1957年
B、1961年
C、1967年
D、1970年
5、交流园地
6、课外空间
科技发展的必然——航天飞机 向大家介绍关于航天飞机的知识。大家知道的也许不少了,像美国的奋进号航天飞机发现号航天飞机等,它们都是非常先进优秀的运载工具。它们将火箭、宇宙飞船和飞机的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能像火箭那样垂直发射,像飞船一样变轨,像飞机一样水平着陆,至少可以重复使用一百次,与一次性使用的火箭相比,它们的经济性和在其他方面的优点都是极具吸引力的。而世界上知一架航天飞机是由美国研制的哥伦比亚号,它包括3个主要部分:轨道器、助推火箭和推进器外储箱,总长度56米,起飞容量达2000吨,轨道器可以载人和有效载荷,后段有3台使用液体燃料的发动机,经过4次试飞后,1982年11月载着宇航号将两颗卫星发射到地球同步轨道上,从而开创了空间商业性运输的时代。
第四篇:最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教案
曼贺九义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
任课教师:杨越
授课日期:
****年**月**日
星期
第 节
第十一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
科学内容: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3.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结构的历程,并认识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5.能从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推测分子的热运动。初步认识宏观热现象和分子热运动的联系。
6.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全 章 概 述
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由物质组成。本章主要从微观的角度去探究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 尺度,使学生能简单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大致了解人类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同时将 微观世界和宇宙联系在一起,给出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的数量级;并将目前人类探 索宇宙的过程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结构的历程,而这种探索 也是渐进的。
本章教材的重点是: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物质世界从 微观到宏观的尺度的大致数量级概念;人类对微观世界和宇宙的探索将永无止境。
本章教材中包含两条科学探究主线。一是以文献资料为主的科学发展史的科学探究过 程,主要在第一节“走进微观”、第三节“探索宇宙”中体现。另一个是以学生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过程,主要在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中体现。
课时安排:
3课时
【学情分析】
第一节 走进微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因为创新,所以进步!我努力我无悔,用心做好每一件事,开心每一天!曼贺九义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
任课教师:杨越
授课日期:
****年**月**日
星期
第 节
1、能简单的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过程与方法
1、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数量级的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教学重点
1、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学难点
1、学生对微观世界“小”的概念的建立。
2、探索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的形成过程。教学方法
收集资料法、讨论法、交流法。教学用具
课件、实物投影仪、图片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宇宙万物,变化万千,大到天体,小到原子,它们的运动,它们的组成,引发了我们人类无限的遐想,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对它们孜孜不倦的观察和研究。那么,我们这绚丽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现在就对这一问题作初步探讨。
二、进行新课
(板书:1.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请同学描述分子的大小,老师给予评价。
(板书: 2.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改变分子在物质中的组合形式,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就会发生改变。最小的分子——氢分子的质量只有10-27kg左右。老师利用信息窗的内容说明分子是很小的)
(板书: 3.分子由原子组成的)
提出问题: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很小很小的,我们的眼睛不能看见它。同学们猜想一下,这样小的物体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你认为它们的结构是怎样的?(请学生回答、讨论)讨论后老师播放光盘,将学生思路引入微观粒子中去。
(板书:
二、微观粒子)师:从刚才播放的影片,同学们已经知道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那么,原子是不是就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了呢?
生:讨论并发表各自的见解。
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给予肯定性的总结和指导性的讲解,并要求学生阅读“微观粒子”部分内容,提炼并板书:
因为创新,所以进步!我努力我无悔,用心做好每一件事,开心每一天!曼贺九义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
任课教师:杨越
授课日期:
****年**月**日
星期
第 节
1.原子是由更小的微粒——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组成的。
2.原子核是由不带电的中子和带正电的质子组成的。
3.质子和中子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的粒子组成。
4.各种粒子的空间尺度(单位:cm)
……
师:声情并茂地朗读最后一自然段,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所学的内容。
四、作业布置
1、课本P218中的作业1、2、3题。【教学反思】
第二节 看不见的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间隙。
2、知道扩散现象,扩散的成因、扩散的规律。
3、了解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过程与方法
1、能运用分子运动理论解释有关的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根据实验事实,运用分析的方法得出科学的结论。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通过合作和交流的方式归纳出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
量筒、酒精、水、广口瓶、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已知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但是同学们想过没有,组成物质的这些微粒是怎样排列的?是像士兵的队伍还是像墙一样密不透风呢?
问题提出后,老师根据学生的猜想在黑板上画简图,并请出同学们观察桌上的装有50mL酒精和50mL水的量筒,问学生看见水和酒中的空隙吗?
生:„„
二、新课教学
(板书:看不见的运动)因为创新,所以进步!我努力我无悔,用心做好每一件事,开心每一天!曼贺九义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
任课教师:杨越
授课日期:
****年**月**日
星期
第 节
探究一:分子间有空隙
请同学们按课本中第一个实验探究做实验,要求将水倒入酒精中,倒入前,请各组猜想混合后的总体积并记录在课本的空白处。
比较实验结果,并与猜想的结果对照。
实验结果是总体积没有100mL,那么少掉的那些体积跑到哪里去了,请同学们猜想原因。如果猜不出,老师提示:往一堆鸡蛋里撒一把细沙子,你能看见细沙吗?为什么?直到同学们得出正确结论:分子间有空隙。
(板书:
一、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
师问:组成物体的微粒都在原地不动吗?请猜想。
探究二:分子的运动
(1)各小组将空瓶口对准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口(按第二个实验探究做),抽去中间的毛玻璃,观察空瓶中是否有棕色的气体。
(2)分别向冷水和热水中滴入一滴墨水,观察墨水是否散开,哪个散得快。
请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并说明现象产生的原因。
(板书:
二、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作无规则运动)
扩散: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温度高时扩散得快。
扩散现象说明:①分子间存在间隙。②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
探究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1)请同学们把细铁丝拉长一点,说明用力情况,容易吗?
(2)将注射器中注入水,用手堵住针筒嘴,用力推活塞,容易推动吗?(与空气相比)
请同学说明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板书:
三、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四、物质中的分子状态)
(1)固体:分子靠得很近有规律地紧挨在一起。所以,固体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2)液体:分子靠在一起。在一定限度内,分子能运动或滑动,所以液体有一定的体积而没有一定的形状。
(3)气体:分子离得比较远,能自由地向各个方向运动。所以,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确定的体积。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所学的内容。
四、作业布置
1、课本P223中的作业1、2、3题。【教学反思】
因为创新,所以进步!我努力我无悔,用心做好每一件事,开心每一天!曼贺九义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
任课教师:杨越
授课日期:
****年**月**日
星期
第 节
第三节 探索宇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结构的历程。过程与方法
1、认识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人类对宇宙探索历程的展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追求,认识宇宙的科学态度,探索宇宙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
对宇宙的了解 教学难点
通过人类对宇宙探索历程的展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追求,认识宇宙的科学态度,探索宇宙的科学精神。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 教学用具:
录相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类的进步,来源于不断的质疑的探索。
二、进行新课
(一)探索的历程
1.识图——创设情境
使学生认识“探索的历程”中的图,并进行归纳和比较。
教师归纳:这些图向同学们简要展示了古今中外人类对宇宙探索的历程,前两幅图充满神学与宗教的色彩,后四幅图闪耀着人类科技文明的光芒。下面请同学们从下列各题中任选一条,进行网上信息收集。也可以自行立题探究。
2.问题——科学猜想
(1)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
(2)哥白尼和日心说。
(3)从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到人类第一次乘飞船进入太空。
(4)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5)“神舟”号飞船的四次成功飞行。
3.上网查阅——文献探究
学生协作式活动过程,教师可参与其中,与同学们共同查阅资料,共同讨论。
因为创新,所以进步!我努力我无悔,用心做好每一件事,开心每一天!曼贺九义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
任课教师:杨越
授课日期:
****年**月**日
星期
第 节
4.交流研讨——互动式学习
在各组成员之间交流和协作的基础上,各组推选代表,进行信息发布。把相关问题的科学猜想,论证分析进行报告。
5.老师评价总结
肯定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研究成果,指出探究活动中的不足,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探究的深入。
(二)浩瀚的星空、幻想和追求
1.识图——创设情境
使学生认识“浩瀚的星空”中的图,并进行归纳。
教师归纳:
(1)请同学们在太阳系示意图中找出我们生活的地球。投影此图,指出地球的位置。
(2)这些图是以地球为参考,逐渐向外延伸,向同学们简单呈现太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的图景,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出宇宙的结构和层次,我们的太阳只是星光闪闪的恒星的典型代表。为了进一步了解“浩瀚的星空”,请同学们选题进行网上查询,也可以自拟论题查询。
2.问题——科学猜想
(1)太阳系的结构和演化。
(2)地球结构和演化。
(3)银河系的结构和演化。
(4)空间技术。
3.上网查询——文献探究
4.交流研讨——互动式学习
5.老师评价总结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所学的内容。
四、作业布置
1、课本P228-P229中的作业1、2、3、4、5题。【教学反思】
因为创新,所以进步!我努力我无悔,用心做好每一件事,开心每一天!6
第五篇: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一章 第三节 探索宇宙教案3 (新版)沪科版
探索宇宙
教材分析:
《探索宇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的第8课。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很显然具有一定的总结性和拓展延伸性。本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膨胀的宇宙;第二部分是认识充满活力的宇宙;第三部分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本课实质上就是利用形象的资料展示科学家的一些重要探索成果:
1、宇宙是由许多庞大的星系组成的,而且至今未发现其边界。
2、20世纪20年代末期,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宇宙的某一部分正在不断地膨胀。
3、恒星有一个较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通过这些,让学生对宇宙的结构和运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头脑中建立起有关宇宙系统概念。教材还展示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宇宙是可以被人类逐渐认识和了解的。学情分析:
《探索宇宙》这一课是小学科学教材“地球与宇宙”这一方面知识的综合、归纳与最后升华形成宇宙认知的体系的总结课。在此之前,学生对宇宙的认识都只是它其中的某一部分,某一现象,是支离破碎的、星星点点的,还没有将宇宙中这么多的天体进行梳理、归纳、排列,或者说还没有将他们都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清晰的整体轮廓。而且,像这样的学习内容又是离他们非常的遥远与陌生,那么的难以看到又是那么的难以让人相信,用一句话来说,让学生对宇宙有一个很深刻很清晰的总体认识是很不容易的。但是由于宇宙的奥秘是那样的神奇和令人费解,因此,学生对本课的内容依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设计理念:
本课图片相对较多,但内容很生疏,离学生生活很遥远,不容易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料引导并激发学生探究,让学生了解前人类的重要成果,来增加对宇宙的认识,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形成宇宙的认知体系。教学中设计利用观看媒体资料、图片、视频,通过学生 “观看、阅读、倾听、思考、探究、联想”等方式教学。学习目标:
(一)科学概念:
1、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
2、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
(二)过程与方法:
1、对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发现一些有效信息。
2、学习利用数据、文字等来表述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意识到宇宙是运动变化着的。学习重点:
初步认识宇宙的结构和运动,建立宇宙系统的概念。学习难点:
学习利用数据、文字等来表述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宇宙的图片、照片、录像资料、文字资料,并将其整合成课件。学生准备:课前通过各种有效的渠道收集有关宇宙的信息。教学过程:
师: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探索宇宙。(打开课件:探索宇宙)学生观看大屏幕
1、回顾:我们先来到地球家园的所在地——太阳系,回想一下,前几节课我们了解的太阳系是怎样一个星系?(点击课件——“太阳系”中有关太阳系的内容。板书:太阳系
学生观看大屏幕:并叙述太阳系的组成。学生汇报交流。(太阳系是以太阳这颗恒星为中心的,由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含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2、提问:太阳系在宇宙中是唯一的吗?同学们在观察星空的时候,观察到一个什么明显的现象?(天空中有很多亮闪闪的星星)谁能告诉我们那些闪亮的星星是什么吗?
看大屏幕,并思考问题
3、师: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它们到底是什么呢?(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61页的资料并思考)3板书:银河系
4、师:让我们了解一下银河系,看看他的摸样吧!(引导学生观看课件中有关银河系的资料)
5、师生交流:说说你们觉得银河系像什么?银河系中有多少颗恒星? 银河系有多大?太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看得出来吗?光年是一个什么 单位?1光年等于多少千米?引导学生算一算。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天空中的星星大多数也是和太阳一样发光发热的恒星,它们有的也会组成类似太阳系一样的天体系统,太阳系和众多的恒星一起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
6、师:了解了银河系,你们有什么感受?
7、讲解:银河系还不是宇宙的全部,类似银河系一样的星系还有100亿个,人们把它们统称为河外星系。(板书:河外星系)有哪些河外星系呢?(点击课件——“河外星系”了解有关河外星系的资料)
8、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已知的宇宙空间到底有多大呢? 板书:宇宙无边无际,膨胀的宇宙(出示课件)
9、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出示投影片,)学生谈感受,认识宇宙之大。学生借助资料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
三、让学生找找我们地球家园在宇宙中的位置,体会宇宙之大。
1、谈话: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宇宙充满了幻想,向往着飞向太空。我们看到的这些资料,正是人类不断地对宇宙进行探索的结果。(出示有关人类开始探索宇宙资料)
2、引导交流:你已知道哪些有关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你还想知道什么?我们该怎么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3、引导学生浏览课件第三部分“探索宇宙”的资料。
4、教师借助课件引导学生在全班交流学习收获和比赛结果。(如:人类已利用了哪些工具对宇宙进步了探测?你知道我国人民在宇宙探索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吗?你还知道在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分别有哪些贡献?)
5、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并选择性的详细介绍。
6、师小结: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探测工具不断改进的过程,体现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民族的尊严和自豪感;我们更不会忘记,无数科学家和宇航员为实现人类遨游太空的伟大理想,体现出的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
板书:探索宇宙,无穷无尽
四、全课总结
教后反思:
教学了《探索宇宙》这节课,感到与自己以前的教学有了天壤之别,利用图片与录像资料,不仅让学生接触到的知识面更加宽广,而且更加的形象生动,比让学生阅读、汇报、讨论,在形式上吸引人(学生),在内容上吸引人(学生),在学生学习的态度上,更吸引人(老师)。上了这节课给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下面几个方面。
上课中,为学生创造了网络情景,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网络探究,加上多媒体的效果,充分发挥音频、图像、文字等,使学生更立体地感受宇宙的浩瀚,从而理解了宇宙。如果只让学生从教材上的文字、图片来认识、理解宇宙的话,学生是很难深入地理解。网络课件不仅可以给学生自由探究宇宙,还可以节约学习时间。但网络课件的优点如果不好好掌握的话,同时也可能会成为缺点,关键的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使用。
在探究前,我设置了探究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漫无目的地去浏览,在网络创设的虚拟情景下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一节课的时间非常紧凑,学生要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才能完成探究的任务。在这样的氛围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学习的情绪更加高昂。
本节课由于采用了利用网络资源对学生平时很少接触的宇宙进行科学的研究,通过网络检索,大大激励了他们的兴趣,较充分地发挥了他们的灵活性、创造性和主动性。解决一个问题方法之多,寻到的图片之新颖性和代表性,是教师原先未所料及的,这节课中,他们真正地体验到是学习的主人,并能把兴趣延续到课外,达到了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