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络环境下主题式阅读教学——《项脊轩志》拓展教学案例
网络环境下主题式阅读教学——《项脊轩志》拓展教学案例
-中学语文论文
网络环境下主题式阅读教学——《项脊轩志》拓展教学案例
■ 宋晓荣 案例背景
《项脊轩志》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此情可待成追忆”板块中的一篇文言文,是归有光借物叙事抒情的名篇。文章围绕了“百年老屋”的几度兴废,追忆了自己往昔的读书生活及日常琐事,寄托了作者对于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抒发了对于物是人非的身世之感。文章由物及人,即事抒情,将记物、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娓娓道来,笔墨平淡之下蕴含着无穷的深情,悱恻动人。但是在这篇文章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同学能够读懂文章的表层意思,却不能完全地理解归有光寄寓在《项脊轩志》这篇文章中的多种情感。学生不入情,便不能真正把握文章,不能理解作者,也就谈不上收获。所以在这篇文章全文教授完毕之后,我觉得有必要进行拓展,本案例试图借助网络师生共同搜集归有光其他家庭亲情类散文,进行主题式阅读,以“一篇”带动“一类”文章的阅读,学习散文的一般阅读方法即知人论世,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文章创作背景,再从文章的语言出发去品悟情感,促进学生的阅读积累与精神成长。教学目标
悟“情”——平淡细节之中的无限真情。得“法”——知人论世后的思考感悟。教学策略与手段
师生利用网络搜集归有光其他的家庭亲情类散文。师生利用网络资源找出归有光生平及其家庭亲情类散文创作背景。学生自读、探讨文章,小组进行归纳总结。案例描述
课前准备:教授完《项脊轩志》后,教师与学生通过网络搜集归有光其他家庭亲情类散文及文章写作背景,由教师整理成文档后,每组打印一份,并上传到班级云盘,课上展示运用。
(搜集的相关文章有《先妣事略》、《请敕命事略》、《世美堂后记》、《王氏画赞并序》、《寒花葬志》、《女二二圹志》、《女如兰圹志》、《思子亭记》、《亡儿曾羽孙圹志》。)
一、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归有光的抒情散文《项脊轩志》,这间小小的书房承载了归有光读书人的理想,见证了祖母对他的期待之情、母亲对他的养育之恩、妻子对他的关爱之心。文章虽然写得平平淡淡,却有一种感动人心的力量。其实归有光除了这篇散文,还有许许多多类似的散文,我们给它们一个总称:家庭亲情类散文。这类散文都以平淡的笔墨传达着浓重的情感。我们今天便来阅读归有光的这一类散文。
先请同学来回忆一下归有光的基本情况。(请学生回答与补充)
二、作者生平1.教师课件展示: 归有光简历(略)
教师补充介绍:明朝中期,科举考试制度已经高度完善化、标准化。是文人进入仕途必经的门户。参加考试的文人大致可以分成三类情况:第一种人非常顺利通过考试,是幸运儿;第二种人在几次碰壁之后无奈地选择了放弃;第三种人从黑发考到白发,还是一无所获,其中只有个别人最终取得成功,可是心灵已经伤痕累累。归有光属于第三种人,并且是他们中最艰难的成功者。他从20岁开始参加乡试,连考五届,至35岁获第二名中举人。从36岁开始参加进士考试,连考九届.直至60岁才考中三甲进士。四十年宝贵的生命就这样在科举考试中消耗,他自述在这一条道上“垂老不肯自摧挫”。“不退却”,这固然反映他性格的坚毅。对自己的自信和负气不屈,但是,他所感受到的委屈、沮丧、耻辱。也是一言难尽。(邬国平《论归有光散文创作的两个主题》)2.从这里可以看出归有光的什么情况?(学生回答)明确:仕途非常不顺利
3.“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归有光的仕途可以用这八个字概括,那么他的家庭生活是不是非常幸福美满呢?(学生回答)
明确:我们从刚才的归有光简历上也可以看出,他幼年丧母、两次丧妻,家庭生活也是比较不幸的。可是,归有光在仕途和家庭的双重不幸重压之下,却写下了一系列感人至深的家庭亲情类散文,这不得不说是我们后人的一种幸运了。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归有光给我留下的文学瑰宝。
三、整体感知
请学生快速阅读文章,分组进行讨论,根据这几篇文章所写人物的不同,将文章分类:
明确:(课件展示)
对长辈的怀念,《先妣事略》、《请敕命事略》 夫妻之情,《世美堂后记》、《王氏画赞并序》、《寒花葬志》
亲子之爱,《女二二圹志》、《女如兰圹志》、《思子亭记》、《亡儿曾羽孙圹志》 这类文章,我们从题目上看“先妣”、“葬志”、“圹志”、“亡儿”等,可以看出些什么?(请学生讨论后回答)
明确:先妣,亡母;葬志(圹志),墓志铭。这些我们可以看出他这些回忆亲人的作品实际上都是悼亡之作。
1.教师补充:如果将归有光悼念的这些亲人做一个统计,我们会发现,这些人去世都非常早。归有光的家庭非常不幸,他遭受亲人非正常死亡的打击频繁、残酷、沉重,可想而知,他心灵承受的悲哀和痛苦是多么巨大!这在古代著名的作者中。恐怕很难再找出第二个人。(邬国平《论归有光散文创作的两个主题》)2.在充分地了解了归有光其人及其家庭亲情类散文的创作背景后,学生大部分可以体会到归有光写作这类文章的痛苦与悲哀之情。带着这样的理解再去阅读归有光的家庭亲情类散文,可以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学生借助网络阅读归有光家庭亲情类散文作品,小组讨论查阅相关重点字词及文言现象。大部分学生可以读懂文章讲述的字面意思。(教师可以在利用网络查阅相关文章的翻译,利用课件展示,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四、重点分析
1.课堂的前半部分,通过查找相关网络资料,我们已经可以充分地做到知人论世,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接下来就要分析,如何从平淡的细节之中体味归有光寄寓的深切感情。(可以请学生谈一谈哪篇文章的哪些细节打动了他。)明确:如在《先妣事略》中,年幼的归有光不知母亲已经去世,“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抒情之语只有“伤哉”二字,这两个字却饱含了归有光对于幼年失去母亲的无限悲痛。
《亡儿曾羽孙圹志》中则借助幼儿话语来衬托情感的凄切:“大人不任劳。勿以吾故不睡也”。“吾母勿哭我,吾母羸弱,今三哭我也”。病重将末之幼儿道出此种话语。读之让人肝肠寸断。
《世美堂后记》是归有光对续妻王氏的怀念之作。落第归来的有光有些丧气地问妻子:“得无有所恨耶?”妻子答:“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几句简单对话,体现了妻子王氏的识见情怀,言谈的得体温厚,对丈夫的体谅理解。《寒花葬志》中,寒花冉冉而动的眼睛,这样的细节不仅体现了寒花的可爱天真,也为后来作者对寒花的早逝深切悲痛埋下伏笔。
2.教师总结:归有光的散文主要注重细节的描写,基本不叙述什么大事件,而在对于日常细节的回忆和缅怀中,又蕴含了坚定而沉重的情感,他的抒情,貌似平淡而实则含蓄,没有装腔作势的无病呻吟,也没有大张旗鼓的故作惊人,却格外直指人心,正如方苞所言“不俟修饰而情辞并茂”。
五、归纳总结
归有光是明代中期的散文大家,他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他反对了风靡一时的前后七子的复古思想,他的散文风格多简洁平淡,倡导唐宋古文,在他的领导下,文学史上出现了一个上承唐宋古文,下启清代桐城派的文学流派——唐宋派。他的文章被誉为“明文第一”,他自己也被世人尊称为“今之欧阳修”。
归有光的家庭亲情类散文将家庭琐事写到散文之中,从内容题材上拓宽了散文的表现范围。作为我国古代正统文学两大主流之一的散文,从先秦两汉到唐宋诸代,基本是王侯将相和文人志士用来讴歌宏图伟业或者咏志抒怀的载道之文。归有光的家庭亲情类散文记叙了对家人的怀念,感情真挚,其中人物神态生动、风韵悠长,为原本宏大沉重的散文内容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文章有了更浓重的人情味,这是对传统散文题材的拓宽和创新。而这类散文多是关注生活家庭的琐事,有许多动人的生活细节,在这些细节之中蕴含了无限的真情。正是因为这样真实的情感的存在,才会让归有光的家庭亲情类散文显得催人泪下、感人至深。这种注重细节的描绘和情真意切的表达也对后世散文的写作产生了影响。
通过主题式阅读这类散文作品,希望学生能学会知人论世的散文阅读方法,读懂所记何事,读出所含何情,遇到相同类型的散文可以举一反三。希望学生能在阅读了归有光这一类散文作品后,真正体味到归有光笔墨平淡但感情深切的写作特点,学会用细节描写来寄寓情感的手法。★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第三中学。
第二篇:《项脊轩志》拓展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项脊轩志》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中的一篇文言文。归有光的散文创作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清新的道路。他的散文取法唐宋,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时人称之为“今之欧阳修”。《项脊轩志》更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我虽然多次教学这篇文章,但在实践中发现,学生虽能读懂这篇文言的意思,却不能读懂作者的情感,特别是作者内心深处因家道中落、功名未竟带来的抑郁和悲哀。学生不入情,就无法赏识作者,也谈不上收获。因此,我在这次教学中先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后注释,疏通文意,自行积累文言知识。然后在专题总目标下确定本文教学的具体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着力一个“情”字,在平静淡泊的叙事描写中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感,并通过“这一篇”的阅读,能阅读一类文章。所以教学目标确定为一是悟“情”,二是得“法”,得散文的一般阅读方法:知人论世,事→情→理(思考、感悟)→趣。本案例尝试用三次介绍作者串起教学环节,从文章语言出发品悟情感,理解归有光是一个在哀乐中前行的失意书生,进而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案例描述】
片断一:生平遭遇 诵读感知 品悟情感
师:今天我先请大家猜一个谜语:归有光,打一成语。
生:衣锦还乡!
师: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归”可以理解为回家的意思,“有光”就是有光彩。对于一个古代的男子来说,只有获取功名后回乡,才脸上有光。
师:非常好,可以具体介绍一下归有光么?
生: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明代著名散文家,著有《震川文集》。
师:不错!我来补充一下,请大家来看看归有光的生平遭遇。
投影展示:1506年 生于江苏昆山 1510年 5岁 开始读书 1513年 8岁 丧母
1528年 23岁 娶妻魏氏 1533年 28岁 丧妻
1540年 35岁 中举人徙居嘉定读书、讲学 1565年 60岁 中进士任湖州府长兴县令 1568年 63岁 任顺德府通判管粮运、水利 1570年 65岁 任南京太仆寺丞管皇家车马 1571年 66岁 病逝
师: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科举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讲学二十余年。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
师:《项脊轩志》是归有光十九岁时写的作品,后来又补写了两段。现在我们自由诵读课文,说说作者写了哪些可喜和可悲的事?
生:可喜的是他在项脊轩里自由自在地读书。
生:我觉得可悲的事情挺多的,比如他的母亲、祖母和妻子都先后离他而去了。
师:我们互相合作一下,看看有没有补充的?
生:他家变得支离破碎的,也应该是可悲的。
师:作者写这些事情有线索吗?
生:项脊轩就是线索。
生:“多可喜,亦多可悲”,不是线索吗? 师:是的。应该说,项脊轩是外在的明线,作者情感变化是内在的暗线。我们再读课文,联系具体词句,品味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生:项脊轩本来只是一间破旧的小房子。经过作者的精心修饰,环境优雅,气氛静谧。那句“偃仰啸歌”特别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满意足。
生:我觉得作者不是心满意足,而是意气奋发。他“冥然兀坐”是想获取功名。
生:我同意获取功名的说法。听老婆婆讲母亲,他是“泣”,而祖母去世了,他是“长号不自禁”。他主要是内疚自责,没有实现祖母的心愿。
生:我发现他妻子死后,既没哭也没号,只是“久卧病无聊”。
生:这说明他现在的情绪已经不是可以用眼泪可以表达的了。
师:是的,他面对家族的分崩离析好像没有明确的表现。你能从他的情绪变化上,看出最大的痛苦是什么吗?
生: 出生在一个走向衰落的大家庭里。
生:谁也没法选择出生!作者最痛苦的应该是自己科举不利、仕途不顺而无法振兴家族。
师:难怪归有光不再用眼泪来表示自己的伤痛。请问失意之人只有用什么才能表示他对亲人和家族的爱?
生:行动。
片断二:文学成就 探究写法 拓宽视野
师:归有光作为一个失意的读书人,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建树,但在文学上却独树一帜。
投影展示:归有光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桐城派的姚鼐评价他是架设在唐宋八大家与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近代林纾更尊他为“五百年来归震川一人而已”。
师:《项脊轩志》被公认为是作者“最胜之文”。细读课文,谈谈作者为文的特点。
生:他善于描写生活中一些小的细节。比如“以手阖门”就表现出祖母对孙子的疼爱和期望。“鸡栖于厅”也很能说明这个家庭的混乱和无序。
„„
生:作者语言朴素平淡,没有华丽的词藻。最后的那棵枇杷树也仅用“亭亭如盖”四字。
生:我最佩服作者的精巧构思。以项脊轩为线索真是太妙了。
师:妙在何处?
生:项脊轩见证了作者的成长,他的梦想他的痛苦都凝聚在此。
师:为什么这样说?
生:那里有他的逝去的亲情,有祖母对他的期望,有美好的读书时光,有痛苦寂寞的记忆,所以他把这些都寄托在项脊轩中了。
师:可以说,项脊轩是归有光的精神家园。不管人生是成功还是失败,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精神领地。我们来看两个片段,谈谈感想。
﹙学生阅读课前分发的资料:《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我与地坛》节选﹚
„„
师:曹雪芹在悼红轩里找到了人生支点,史铁生在地坛完成了逆境中的精神涅磐,归有光在项脊轩里经历了人生的悲欢离合。这些地方是他们生命出发行动的起点。
片断三:重要举动 解说亲情 指导行动
师:归有光的人生不辉煌,但是绝对真实,也绝对充实。
投影展示:1544年,听说嘉定一女子因反抗强暴被迫害致死,写下慷慨激烈的文章《张贞女死事》,慨叹道:“天地正气,沦没几尽。仅仅见于妇女之间耳!”
1552年,见到百姓因黄河决口而流离失所,经实地考察写出了《水利论》《东吴水利录》四卷,有些建议被朝廷采纳后收到良好的效果。1556年,倭寇入侵昆山,积极参与防御,并写出了《御倭议》《论御倭书》,分析敌情献计献策。
师:这样一个屡遭打击郁郁不得志却始终积极行动的人,他的生命能量是从何而来的?
生:亲人们的爱。
生:家庭的熏陶,还有他的品行。
师:亲情是生命能量不绝的源泉,是医治内心痛苦的药,是人生奋斗的动力。大家一起说说自己的体验吧。
„„
师:都说得很好。亲情是不能忘记的,但仅仅记住亲情是不够的。我们要化亲情为行动。读懂了归有光的人生,对我们的人生也会有宝贵的启示吧!
„„
师生共同小结学习古代散文的一些方法:如知人论世,事—情—理—趣,披文入情。
【案例反思】
这节课我用三次介绍作者串起整个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逐渐理解作者,走进文本,进而领悟作者的情感内涵,体味文本的艺术表现力,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以前教学过程中总喜欢一股脑地把作者情况一次性地生硬地全抛给学生,根本没有考虑功效问题。教有的文本也许不太需要大力介绍作者,但教像《项脊轩志》这样的情感很浓而文字很淡的文学作品,隆重介绍作者,让学生理解作者就显得很有必要。如果教者把作者简单地处理成一个熟悉的陌生人,那么就不要奢望学生能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就是教者自己也极有可能难以深度解读文本。“距离产生美”不错,但“距离”太远了,肯定体验不到什么“美”的。其实,研究作者是读者“入境”的基本途径。
平时,我们经常听到有同事抱怨现在的学生感情粗糙肤浅,很难有什么文本能打动他们。我认为问题不在学生,而在教的老师。怎样打破学生和文本感情上的那一层隔膜?怎样在学生和作者之间架设情感通道?怎样促进学生的知、情、行的统一发展?这些都需要教师潜心研究精心设计。本次案例分别从生平遭遇、文学成就和重要举动三个方面介绍作者,引导学生逐步理解作者的抑郁和悲哀以及他在哀乐中前行的人生态度。学生融入了作者的情感体验后,就有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课堂表现活跃,不时会有妙语横空而出。不仅如此,借着拓展这个环节,我又把项脊轩、悼红轩和地坛连贯起来,进一步引领学生认识亲情的意义和行动的价值。
同时通过学习,学生也逐步掌握了一些阅读古代散文的方法。散文具有缘事抒情,缘情述理(人生感悟、人生哲理)的特点,阅读散文也要依照其体类特点,达到教一篇通一类的目的。
周萌霞,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南京。
第三篇:教学案例《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教学案例
《项脊轩志》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在传统文化与古诗文教学相融合的实践研究过程中,通过对教学班级同学的调查,“亲情”这种话题已经司空见惯,然而,伴随着亲情,我们是否懂得珍惜,是否懂得感恩,倒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事实上,亲情,永远是一个感动的话题,而亲情当中的一些细节更值得我们去品位。
带着这种思考,我在《项脊轩志》教学中特制定了如下教学重点:
1、鼓励学生珍爱亲情、感恩亲情。
2、体会细节描写对抒发亲情的作用。于是,便有了这一课。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书房是古代文人钟情的地方,书房的名称,能体现文人高洁的志向、高雅的情怀。(播放与书房相关的几个幻灯片:陆游的“老学庵”、蒲松龄的“聊斋”)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书斋“项脊轩”。
二、整体感知: 师生互动、你问我答:
一间小屋 项脊轩,旧南阁也 两种情感 多可喜,亦多可悲 三世变迁 祖父、父辈、自己
四位亲人 先大母、老妪、先妣、妻子 多件小事 物是人非,深情难忘
三、合作探究(问题导入)1.学生朗读课文
疑难字词:
先大母:去世的祖母 先妣:去世的母亲 阖:关 2.对先妣形象探究:
作者八岁丧母,很早就失去了母亲的关心和爱抚,渴望母爱但对母亲的记忆已模糊,所以只有通过老妪的回忆侧面描写母亲生前对子女的关爱。(老师问):作者被老妪的话打动了吗?用原文中的话回答。(学生甲):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老妪的叙述中,哪个动作,哪句话让作者潸然泪下?(学生乙)娘以指叩门扉
儿寒手欲食乎
叩:门不是用脚踹开的,不是用手推开的,而是用手指叩开的,轻轻地敲,小心的敲,既牵挂孩子,又怕打扰孩子。
“寒”、“食”:听到孩子呱呱而泣,母亲不顾身体虚弱,匆匆起来问饥问寒,两个短句,显示了母亲的急切。
(教师小结)文贵情真,千万次的呼唤不及一次真情的描写,作者没有选取惊天动地的大事,却让我们仿佛听见母亲轻轻的叩门声,柔柔的询问声,天下最关心我们冷暖的就是我们的母亲。
(问)你能回忆一下母亲关爱你们的细节吗?
学生陷入沉思,小声探讨。3.怀念祖母(学生)读课文
(老师问)对祖母的描写选取了哪些细节?(学生小结)久不见若影 疼爱
以手阖门 小心
持一象笏 勉励
(学生)让我们想到她那既盼望家族兴旺又爱怜孙儿的矛盾心理、她那蹒跚的步履、她那满头银白的头发催人泪下(老师问)如何描写自己的感动?
(学生答)瞻欣遗迹 如在昨日 令人长号不自禁 4.怀念妻子(学生)读课文
(提问)对妻子的描写选取了哪些细节?
从余问古事 瑟瑟和谐:比喻夫妻关系和谐
凭几学书 伉俪情深:夫妻之间的感情深厚
转述 美好:温馨
(老师小结)这里没有山无棱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海誓山盟,没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平平淡淡却情深意浓。5.枇杷树
枇杷树是妻子手植的 睹物思人
“已”字表光阴易逝,一晃几年过去了,树犹在,人已亡,枇杷树下的欢笑让人挥之不去,正所谓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6.细节描写
(老师问)作者的选材有什么特点?(学生答)生活琐事、细节描写
细节里表现情感的灵魂
(老师问)真实的情感来自精彩的细节,举出几个例子:
其他古代诗词中的细节:
(学生甲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执手想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学生乙答)他用手攀着上面,两月却向上缩,肥胖的身体向前倾,显出很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到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流下来。
(学生丙答)他挖了8小时12小时36小时满脸灰尘双眼不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教师小结)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希望大家用心去捕捉生活中动人的镜头,写我心,抒真情,我们的作文才能篇篇动人,回回出新。
案例反思
1.真情就在我们周围,用心感受体会领悟,抒真情写真心,是一种幸福。2.古诗文是传统文化最好的土壤,借助古诗文经典篇目逐步深入传统文化。语文教师应充分把握好古诗文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的熏陶。3.继续加强古诗文教学,深入经典,研习经典。
4.每课一思,每课有得,从古诗文教学中不断吸取传统文化。
第四篇:项脊轩志教学反思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
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中学语文组 王学春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散文的杰作。它通过记述“百年老屋”的几经兴衰,回忆家庭琐事,表现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了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厚感情。在课后有自己这篇课文课堂教学设计的反思。
一、紧扣教学重点,精心设计导语和结束语,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一篇叙写亲人琐事、抒发内心悲情而又艺术价值极高的浓情散文,我是如此设计导语的:人生有三大不幸:“幼年丧亲,中年丧妻,老年丧子”, 归有光 8岁丧母,15岁读书,16岁祖母去世,18岁写作此文,23岁结婚,29岁丧妻。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到60岁才中进士,一生郁郁不得志。人生三大不幸他遭遇两大!再加上中道大家庭颓败、衰落,家人老死不相往来;自己功名未遂,辜负了祖母的殷切期望。接二连三的悲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在如此痛楚的遭际中,亲情是他的精神支柱,埋头苦读、振兴归家是他唯一的方向!今天,我们走近归有光,感受《项脊轩志》中浓浓的亲情和非凡的艺术魅力!在导语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教学情境。
结束语应该要有总结整节课教学目标和升华主旨的功能,我是如此设计结束语的:项脊,是人的脊梁骨的最高的部分,脊梁骨在生活中比喻骨气,志气。作者把书斋取名为“项脊轩”,既有怀远追宗之意。又含有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成为家族中顶天立地的顶梁柱的人生理想。
范仲淹岳阳楼“忧乐”明志;归有光项脊轩“悲喜”关情。
归有光是一位情深而真、志远而坚的男子,他怀抱感恩之心,扛起家族振兴的责任,行走在风雨交加、坎坷崎岖的人生路上,永不言弃。归有光终成大家,名垂千古!课后,学生跟我说:老师,您的结束语好感动我啊,对我来说,有励志作用!
二、落实课前预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认为,没有课前预习,根本无从谈课堂效率,尤其是古诗文的教学!上该课之前,我布置了如下预习提纲:查找归有光的生平及贡献并写成读书笔记;分别用轻快的、急速的、悲缓的三种语调朗读课文三遍,看哪种语调吻合本文的感情基调,然后读出感情来;凭借课文注释与古汉语词典疏通全文,把不懂的划出来,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全文的重点句是哪些?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上课前组长检查,科代表监督,我有目的地抽查,督导落实,效果不错。强调学生把预习中不懂的内容作为上课听课的重点和难点,个性化吸取课堂内容,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我一直这么做,效果不错。
三、教师示范朗读。
《项脊轩志》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要求学生反复读,对于课文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但是,学生毕竟是学生,对感情的把握不一定准确,教师 1的示范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尽管我能从头到尾流畅地背诵全文,为了读好,我课前读了二十二遍,直到我自己非常满意为止。在上课时,我的范读确实感染了学生,对课堂难点的突破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四、积淀显示功力,巧引拓宽视野
在这堂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公开课里,我19次引用经典诗文名句,恰到好处地或点评或概括或点拨。如:学生赏析了文尾“庭有琵琶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我如此点评:树长,人亡!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情何以堪!曾经写过的一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令我想起苏轼的悼亡诗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我们不难从苏轼对亡妻的深切思念中想象归有光的泪流满面、情难自已.。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枇杷树。这亭亭的枇杷树,怎一个愁字了得?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此段点评化用了崔护、苏轼、李清照等人的名句,收到了言简意赅的作用,诗化了语言,阐明了意境,拓宽了视野,升华了主旨,感染了课堂!
如:讲完悲喜之情的内容后,我用对联作结。
《项脊轩志》如此深切感人,读来让人唏嘘不已。
书海啸歌、庭阶寂静、桂影斑驳,几多憧憬几春秋;
老妪追怀、祖母殷望、妻子相敬,一度思亲一怆然。
轻轻掩上书卷,四百多年前的归有光,在怀念三代亲人时那热泪盈眶、柔肠寸断的情状历历在目!对联的运用既概括文章内容,又诗化了课堂。
平时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腹有诗书,气宇轩昂,课堂上才能妙语连珠,信手拈来,博得学生的心,用实力和魅力征服学生,让学生喜欢你,崇拜你,从而喜欢你的课,提高课堂效率!
五、洞悉学情,为备准重、难点导航。
(一)把握作者写作思路
本文作者“围绕一间书屋,抒发两种感情,感怀三位亲人。”请问是哪两种感情?哪三位亲人?一间小屋(项脊轩)两种情感(多可喜,多可悲)三个女人(先妣、大母、吾妻)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承上启下)
学生通过思考这个问题就能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并明确本文是一篇托物抒情的散文,项脊轩引发文中的“喜”和“悲”两种感情,为下一步鉴赏指出了方向。
(二)、研习课文内容
给学生展示老屋的图片。
1、喜从何来?(怡然自得悠然自得)
(修葺前)窄小陈旧、阴暗破漏、潮湿(修葺后)轩中明亮、宁静;庭中幽雅、恬静;作者悠闲、自在。运用对比手法。
结合归有光的简历,2、悲在何处?(家道中落三位亲人去世)
诸父异爨(家道衰落颓败零乱)
回忆母亲(幼年丧母痛失母爱)
回忆祖母(殷殷期盼终落成空)
怀念亡妻(夫妻永诀痛不欲生)
3、讨论:
《项脊轩志》对我们的写作有哪些借鉴意义?请从选材、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多角度考虑。
借鉴之处:质朴语言书写生活琐事典型细节饱含真情实感
①取材方面的借鉴②结构方面的借鉴③语言风格的借鉴
④表现手法方面的借鉴⑤抒情方面的借鉴
4、这篇文章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启示?
不必写惊天动地的大事,对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只要你用心感受,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就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平平淡淡是最真)
通过对文本的品鉴,以上难点得到了较好的突破,从课后的练习中可见,这堂课教学效果还不错。
六、巧设问题——“多问”不如“巧问”
1、提问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概括能力
2、提问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3、提问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七、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同行是良师。
借这个机会,我衷心感谢语文组邱艳红老师、蒋红建老师、扬子江老师、郑宝凤老师对我这堂课的支持,他们给了我灵气与活力,给了我技术上的指导,课后,我们有同感:合作共赢!
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我在教学中存在不足:
一、师生互动: 如果前半堂课体现了师生良好的互动的话,那么后半堂,凭借着我对课文的熟练程度,为了按计划进行,我却忽略了这种互动的关系,导致课堂教学中规中矩,而学生并没有成为课堂中的主体。在后来的评课中,虽然赵校长等领导给以高度赞扬,认为我的文化底蕴是非常丰厚的,同时也提出应当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我进一步认识到,教师的知识底蕴是自然流露出来的,教师的语言和思想本身就是知识和智慧的体现,绝非是为了完成计划而过多地参与课堂。
二、课堂驾驭: 在鉴赏课文的过程中,我给学生提供了鉴赏的方法,并引导学生逐层将方法落实到实践当中,积极鉴赏。刚刚入境,下课铃响了,我预先想要进行的讨论,即把最后的讨论鉴赏的环节加以升华,这一教学设想还未实现,但我仓促结束这节展示课。这一地方的处理显然不够灵活,说明我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还不够,对时间也没有很好的把握,使得一节完整地可略有残缺。
三、经验不足: 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也有不合理的地方。一是,最
初读课文的环节可以删去,因为这是第二课时,不是起始课,如果删去这一环节,把省下来的时间用到后面的鉴赏上,无疑会为将鉴赏推向高潮赢得时间。二是,如果将课堂的质疑和鉴赏融为一体,会不会更好呢?质疑的过程难道不是在鉴赏么?鉴赏也可能包含质疑。
总之,这节展示课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主要集中在处理教材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上。对于我课堂上显示出来的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与同行指正!
第五篇:《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表现深挚的感情。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导入
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2: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3: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4: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5:借书满架
二,质疑讨论:这满架的书真是借来的吗?
明确不可能。
归有光出身于一个怎样的家庭中?
明确官宦家庭,书香门第。
这能否从文中找出?
明确吾家读书久不效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明确积书满架———据《四部备要》本集中作“积书”
三:1:这样一个大家庭,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故?
明确:分崩离析,连小轩也凡四遭火。
2:文中哪些语句最能渲染衰败的景象?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这里,作者抓住了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就将大家庭颓败破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
板书:生活细节(投影:细节描写),这是我们这堂课的学习重点。
四:1:好端端一个家庭,弄得四分五裂,面对这样的变故,作者满含怎样的感情?
2:能否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板书:悲
3:他的悲哀仅仅是由于家道中落吗?
否。他又追忆起了逝去的亲人――母亲、祖母、妻子。
五:作者回忆母亲、祖母、妻子,同样也是选取日常生活中一些平淡的事,通过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他深挚的感情。
1:自由朗读“家有老妪”,┉“令人长号不自禁”
2:这些细节描写,你最欣赏哪一处?
母亲
a.“某所,而母立于兹。”首先造成一种触景伤情的气氛。
b.借老妪之口说出“儿寒乎?欲食乎?”的关切话语,把母亲在世时对孩子关心爱护、问寒问饥的神情形神毕肖地表现出来。
c.娘以指扣门扉曰
这一动作更使人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
d.娘不仅对子女关心备至,对老妪也是友善对待,所以老妪在谈及母亲时也是伤心不已。有这样慈爱、善良的母亲是一种福份,而如今她已早早离开人世了,作者八岁丧母,这些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可对于一个年幼丧母的人来说,多么亲切温暖、值得眷念。
投影:林纾先生“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提示:请学生联系自身体会,也联系归有光的身世:八岁丧母,十年世态炎凉该有谁知,“有妈的孩子象块宝,没妈的孩子象根草,”)
祖母:
对这位自幼丧母的孙子,祖母自然是格外关切
a:“大类女郎也”——嗔怪,喜悦
b:大母过余曰——无限关切
c:以手阖门——不打扰
d:“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他日,汝当用之”——寄以无限期望,希望他能重振门楣,光宗耀祖。
分析:古人云:“学而优则仕。”归有光八岁能文,可说是天资聪颖,他自己当然也希望早露头角,而今18岁,却依然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殷切期望。这里,作者用平平常常的几句话,平平常常的几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的无限疼爱关心殷切期望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
投影一一朗读3个句子,体会
六:1:(对照投影)作者在追忆母亲时,“余泣,妪亦泣”。想起有负祖母厚望,“令人长号不自禁”,悲伤之情如汹涌潮水直泻而出。作者在回忆亡妻时,有没有直接表露自己的悲痛呢?
一一没有
2:朗读余“既为此志”这节,3:提问:
请你们设想一下“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是一幅怎样的场景?如果拍电视,请你设想一个最佳镜头2手把手学写字
4:提问:诸小妹为何提阁子之事?
自然是妻子经常提起的缘故,她经常提起阁子中的人。所谓“爱屋及乌”,她是爱人及阁了
5:这样一位好妻子,好伴侣,现在离我而去了,作者的心情自然是无限悲凉,你们能否从这两节中找出这样的细节呢?
配乐朗读
a:室坏不修一一吾妻死了,再无心情去修缮小轩,含蓄地写出了内心的忧伤
b:亭有枇杷树一一作者没有写如何怀念她,只说妻子手植之树已亭亭如盖矣,不说人在思念,只说树在生长,树长!人亡!物是!人非!睹物伤情,这里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真挚动人,正如明代王锡爵所说:“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惨怛”,忧伤,痛苦。“怛”读dá)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可以提示:联系文学作品中这样的描写一一如《红楼梦》中“宝玉哭灵”)
6:有感情朗读末节
七:课文后几节,作者极力渲染这种悲情,可是文中第一段却极力描写项脊轩生活的怡然自乐,这是否会冲淡悲情?
否,起反衬作用
八:文题《项脊轩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线索。人、事、景都与轩有关,作者的或喜或悲之情也来自于轩,清代梅曾亮言:“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九:总结:
好端端一个大家庭,最终分崩离析,这是一悲,人们常说,人生有三大不幸::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归有光就占了两大不幸,再加上功名未遂,辜负了祖母的殷切期望,接二连三的悲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只能借《项脊轩志》这一篇散文来寄托对大家庭破落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怀念
十:这篇文章对我们写作有何启示?
不必写惊天动地的大事,曰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只要你用心感受,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定能人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以“平平淡淡总是真”作结
板书设计反衬
(景)喜项脊轩————悲(事、人)
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