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企改革国资监管在积极探索中不断前行
国企改革国资监管在积极探索中不断前行
国企改革国资监管在积极探索中不断前行
作者:葛巍
[摘要]
2004年是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框架初步建立的一年,也是各地国资委组建后全面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一年。国资委和地方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牢牢把握依法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这个根本,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强化国有资产监管等方面均取得积极进展。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分会也适时地在全行业举办了国有资产监管知识竞赛,本文试就参赛体会,围绕04年以来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所走过的一些历程进行回顾和展望。
关键词:清产核资、经营业绩考核办法、mbo、政策性破产
04年清产核资的深层含义
清产核资是我们在04年里谈的最多的一个话题,国资委对187家中央企业进行全面的清产核资,其目的在于规范工作,摸清家底,为科学评价经营绩效和保值增值提供依据。我们回顾过去不难发现,其实在国企改革和国资监管的发展历程中搞过多次类似清产核资的清查活动,摸清家底一直是以往历次检查的基本目的。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中央加强国资监管的大背景下,这次由国资委组织的清产核资显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其中蕴含着更深层的含义和国资委就下一步工作的设想。
就笔者看来,对于国资委来说,摸清家底显然只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其下一步的工作意图,在于指导企业真正落实之前早已提出的“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十六个字的现代企业制度。因为只有摸清了家底,才能确保国家对所拥有的企业产权履行出资人职责,真正达到和实现产权明晰基础上的权责明确。其实这方面的改革早已经开始运作,但正是苦于出资人不到位,或是产权不明等等原因一度使我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过程陷于停滞的窘境。如今出资人已经到位,清查工作业已完成,可以说各方面的条件已经成熟,从05年开始,国家将根据清产核资的结果,结合宏观经济形势和战略发展规划的安排陆续制定相关交易细则,对所出资企业,该发展的发展,该淘汰的淘汰,也就是常说的“抓大放小”,其根本目的只有一个即在于提高国有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提高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特别是对于那些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具有长远发展潜力的国有经济,更要着眼于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加快企业改革、改制和重组的步伐,依靠“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工作方针,建立国有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显而意见,我们要确保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国民经济靠的就是这些个企业的发展。在这一点上和现阶段中央提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方针也是一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经济搞上去了,我们党的立足之本、执政之基也就稳固了,越是国有经济就越要代表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这才能真正体现出我们党卓越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从04年国资委的相关政策实施过程中我们即可看出一些端倪,据一份统计数据显示,到2004年10月,在自愿的基础上,经国务院批准,有36家18对中央企业进行了联合重组。京、津、沪、渝等地区都组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进一步增强。从1998年到2004年,我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由3家增加至15家,其中内地的14家企业全部都是国有企业。同时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公布的一组数字也揭示了这一
点,在2004年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共有370家,占74%;资产总额27.37万亿元,占96.96%;实现利润2663亿元,占84.09%。
与此同时,放开搞活一批国有中小企业的行动也在积极地展开,这些企业大都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制。通过重组改制、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国有中小企业普遍实现了产权多元化,企业转变了机制,职工转换了身份,效益明显提高。最近国务院也已发文继续鼓励和支持非公经济的大力发展,为其进一步的发展消除体制限制,放宽市场准入的条件。从这一点上也证明了国家在立足国有经济占控股地位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和介入我们的市场经济改革的大潮,通过先富带后富的形式,最终实现全社会和谐发展的宏伟目标。
国资监管的又一“杀手锏”
明晰了产权,明确了职责,建立一套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也就成为了改革的呼声,在这种形势下,国资委在04年适时的颁布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管理暂行办法》。
根据《办法》规定,对企业负责人通过年度与任期两大类指标相结合来进行动态的考核,每一大类又分别选取不同的具体指标通过加权平均来实现考核的细化。《办法》把考核的具体指标分为基本指标和分类指标两大类,其中基本指标主要反映出资人关心的资产回报率的共性指标,分类指标则主要反映有关企业差异化的个性指标。这些个指标在选取和考核公式的确定上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则,那就是既要尊重企业的实际情况,又充分借鉴国际惯例,是一个科学计算的结果,既要让企业经营者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但又不让企业感到勉为其难,不让我们的经营者为压力所困,按照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的话来讲,就是要让我们的企业负责人去摘那些个跳起来摘得到的苹果,并不是伸伸手就能拿,也不是高不可摘的苹果。
我们选取任期经营业绩考核办法来看,首先它选取了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作为两项基本指标,同时又根据行业的特点确定其考核的分类指标,各种指标又赋予不同的权重这就很好的体现了企业今后要努力的方向,出资人关注的是主业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的增长能力,同时又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实行分类考核,不搞一刀切,强调“少而精”的原则,强化考核的针对性。其次在指标评分的计算公式中引进了经营难度系数,并采用功效系数法来进行计分考核,这也体现了在评价考核结果上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当然归根到底,不难发现国资委关心的其实并不在于几个指标的得分高低,更重要的是在于明确一种责任,传达给我们的企业经营者一种“责任第一”的信号,我们的经营管理者必须对所管理的企业国有资产切实承担起保值增值的经营责任。正所谓有指标即有考核,有了考核即要求有奖亦有罚,所以要搞好国有企业必须制定一套企业负责人的选用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机制理顺了我们的改革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下去。
因为在过去我们无论是在奖还是在罚上都存在着不少困惑和矛盾。一说到奖,一对尖锐的矛盾马上就展现在眼前,一方面陷于体制原因领导和职工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大的呼声很高,另一方面就企业产生的效益来说我们某些大型企业负责人的收入确实也不高,至少没有市场化,和一些国际上知名企业的ceo们比起来要差远了,正是由于这种显在的不平横造成了目前在国企中普遍存在的领导“灰色收入”现象。改革的目的是要企业融入市场,这当然也就要求为市场化的管理者提供一个市场化的价格,长远的目标即是要将上面提到的这种不平衡变成平衡,要让合法收入取代“灰色收入”,当然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考虑到国有企业中还存在人浮于事的现象,效率普遍低下,在当前确保稳定的前提下我们最好的选择或许也就是稳步推进改革,多提倡一点奉献精神。一谈到罚,也有一对大矛盾,我们知道由于我们某些企业的领导对国资管理体制在认识上还有分歧,客观上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还很严重,有时甚至是责任不明所造成的一种“坐失”,损失造成了当然就要追究责任,这时就产生了一个难题:难以追究责任,为什么呢?因为衡量的标准没有,具体的惩罚措施也没有细化,正如国家审计署李金华审计长所感叹的“领导责任究竟算是一种什么责任”?所以在这种赏罚不明的状况下,我们发现在企业负责人当中很普遍的存在着这么一种“权利争着要,责任互相推”的现象。
笔者认为考核办法的出台,考核指标的提出正是立足于解决上面提到的这些深层次矛盾,是在以依法考核、分类考核和约束与激励相结合这三大原则为基础上建立的一套长效考核机制,当然具体的实施效果如何还需要时间来证明,但这至少是一种很好的尝试,是促进国企改革健康发展的一项积极探索,也是我们加强国资监管的又一“杀手锏”。
国企改革的误区,国资监管的重点
1、mbo≠国企改革
mbo又称管理层收购,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者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股份,改变本公司的所有者结构、控股权和资产结构,从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在现阶段关于国企改制能否采取mbo的争论可以说是甚嚣尘上,波澜迭起。应该说mbo本身是国企股权多元化的有效途径,不仅可以解决企业所有者缺位的问题,也不失为激励企业经营者搞好企业的一剂良药,但在现阶段mbo在国企改制的实践中似乎给人变味走样的感觉,不少人是借mbo之名,大行“挂羊头卖狗肉”之实,贱买贱卖国有资产的现象十分严重。
国有产权转让,被很多人认为是最后一次廉价而丰盛的宴席,不少人动用一切手段、关系试图假如这场盛宴。正如香港著名学者郎咸平所指出的,“盲目的进行曲线的mbo,离开了完善制度的支撑,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十分严重”。我想对于任何一项改革来说,起点的公平是保证效率的前提,否则必然会导致不公和社会的不满。为此国资委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并明确表态不主张条件不成熟的企业搞mbo,同时规定在向本企业经营管理者转让国有产权时须经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批准,严禁“虚假评估”、“自买自卖”和“暗箱操作”,在已有相关产权交易制度作为保障的前提下相信国资委将进一步颁布和出台有关规范管理层收购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显而易见,mbo是我们进行国企改制的可选方案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途径,片面的把mbo等同于国企改革,不分清情况,不健全制度,大搞“一刀切”显然违背了国企改制的本意。必须明确一点的是,我们国家鼓励的是国有资产的合理流动,凡是存在涉嫌流失国有资产的一切做法必将成为国家监管和打击的重点。
2、政策性破产≠依法破产
政策性破产是我们为了推进国有企业关闭破产工作,积极改善国有经济质量而在现阶段下形成的一种特有现象。它与传统意义上的依法破产最大的不同即在于,破产财产首先用于安置职工偿还职工债务,而不是根据债务关系优先偿还各种实际债务人。
对于境况不佳的国有企业来讲,往往大量举债经营,很多情况下银行是最大的债务人,对于政策性破产来说银行可能也就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有人也就利用这么一个机会,制造经营不善的假象借改制破产之机大量逃废银行债务,转让所得又不用于安置职工,严重损害了广大职工和国家的利益。针对这一现象,国资委相继出台了《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和《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两个文件,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推进国企改制和促进国有产权合理流动的制度,比如讲,《办法》明确要求国有企业的改制方案必须提交企业职工代
表大会审议,充分听取职工意见,其中职工安置方案需经职代会审议后方可实施改制破产工作;此外《意见》对于转让国有产权的价款优先偿还职工债务上也有了明确规定等等,这些规定都充分体现了重视和维护广大职工合法利益的宗旨,确保国企改革的健康发展,企业改制当然也不能不考虑债权人的利益,逃废债务的现象显然违背了市场经济关于法制和诚信的基本要求,损害了金融机构的利益,增加了金融风险,《意见》在依法保护金融债权人利益上也作了明确的规定。根据国资委的安排,大约还需要4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政策性关闭工作,目前一些沿海地区长期积累的急需退出市场的企业绝大多数已经关闭破产。京、沪、江、浙、闽5个省市已经停止实施政策性破产,全面转向依法破产。按照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05年我国的财政收入有可能突破5000亿元,尽管金融方面存在的困难也不少,但各方在未来几年内携手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条件还是成熟的。
政策性破产不等于依法破产,我们相信它必将成为历史的产物,最终会被符合市场法则的依法破产所取代,在现今的过渡阶段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通过不断完善制度,加强对各方面的监管,严格审查各个环节,在确保国家和广大职工利益的前提下让改革的步伐走得稳而不乱。
展望国企改革和国资监管
以监管促进改革,以改革强化监管
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国企改革与国资监管是一对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有机体。改革的长远发展离不开一套完善的监管体制,改革越是深化,各种各样的问题与矛盾愈是会显现在我们的面前,改革也许就会因此而陷入停顿,各种不稳定因素也会应运而生,这个时候就更需要监管的介入,通过制度和措施来化解矛盾,消除不稳定因素,从而更有利地促进改革的深化。加强监管是改革的呼声,监管的目的不是要去阻碍改革的进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改革的前行才是监管的宗旨。只有把改革与监管完美地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在确保稳定的前提
下实现经济的良性发展,从而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
国企改革处于攻坚阶段
国企改革是一个公认的全球性难题,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十几万家
国有企业要在市场中顺利转型,这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正视我们的现实,目前的国企改革应该说正处于一个攻坚阶段,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是时间紧,到06年wto的过渡保护期即将结束,我们将直面国际知名企业所带来的全方位的挑战,但就目前来说我们的准备似乎还不充分,留给我们的时间确实又已经不多了;其次就是任务重,国有企业冗员多、包袱重、历史遗留问题复杂,要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改革效果显然还有差距。所以我们必须正视现状,加快改革的步伐,找准攻坚的突破口。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将成为我们打好这场胜仗的关键因素。在04年国资委开展国有独资公司建立和完善董事会制度试点工作的基础上,05年这种改革探索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围绕的主要内容将是建立外派董事和独立董事制度,按照国资委的部署,将尝试在董事会下面设立战略、提名、薪酬与考核等专门委员会,进一步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
3、国资监管必将破局突围
20多年来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改革,是进一步促进国有经济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改革向来伴随着观点争锋,但改革也总会在争锋中前行,突破重重困境之后,国家推进和规范国企改革的步伐必将进一步加快。
2004年的国资监管在困境与争论中,披荆斩棘走出了重要的一步。这一年是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框架初步建立的一年,也是各地国资委组建后全面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一年。2004年以来,国资委以《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为基础,发布实施了9个规章,印发了20多个规范性的文件,这些规章文件为各级国资委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提供了依据和准则,对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起到了规范和保障作用。通过近几年来不懈的努力,国有资产的基础管理工作明显加强,监管方式得到有效改进,随着对中央企业清产核资工作的基本结束,围绕加强企业财务监督和提高资产管理水平,相信2005年国资委将进一步通过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针对各种薄弱环节出台各类提高监管水平的规范性文件,不断推进国有资产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国有经济整体布局和结构的调整,为进一步走好国企改革之路积极探索,不断前行!
结束语
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行业的健康发展事关国民经济的命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市场规律办事,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接受监管,深化改革是时代的呼声,这次的国有资产监管竞赛是推动我们电力行业尽快按照国有资产监管要求,构建电力企业新型财务管理体制的一项重要举措。它必将使我们整个电力行业的从业人员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有资产管理的一系列重要法规和相关文件,从而提高电力行业广大领导干部和全体财务人员的政策水平与业务水平,为促进电力行业国有资本的优化配置与保值增值,构建“一强三优”的精品电网作出巨大的贡献!
第二篇:国企改革国资监管在积极探索中不断前行
国企改革国资监管在积极探索中不断前行
作者:葛巍
[摘要]
2004年是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框架初步建立的一年,也是各地国资委组建后全面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一年。国资委和地方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牢牢把握依法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这个根本,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强化国有资产监管等方面均取得积极进展。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分会也适时地在全行业举办了国有资产监管知识竞赛,本文试就参赛体会,围绕04年以来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所走过的一些历程进行回顾和展望。
关键词:清产核资、经营业绩考核办法、mbo、政策性破产
04年清产核资的深层含义
清产核资是我们在04年里谈的最多的一个话题,国资委对187家中央企业进行全面的清产核资,其目的在于规范工作,摸清家底,为科学评价经营绩效和保值增值提供依据。我们回顾过去不难发现,其实在国企改革和国资监管的发展历程中搞过多次类似清产核资的清查活动,摸清家底一直是以往历次检查的基本目的。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中央加强国资监管的大背景下,这次由国资委组织的清产核资显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其中蕴含着更深层的含义和国资委就下一步工作的设想。
就笔者看来,对于国资委来说,摸清家底显然只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其下一步的工作意图,在于指导企业真正落实之前早已提出的“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十六个字的现代企业制度。因为只有摸清了家底,才能确保国家对所拥有的企业产权履行出资人职责,真正达到和实现产权明晰基础上的权责明确。其实这方面的改革早已经开始运作,但正是苦于出资人不到位,或是产权不明等等原因一度使我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过程陷于停滞的窘境。如今出资人已经到位,清查工作业已完成,可以说各方面的条件已经成熟,从05年开始,国家将根据清产核资的结果,结合宏观经济形势和战略发展规划的安排陆续制定相关交易细则,对所出资企业,该发展的发展,该淘汰的淘汰,也就是常说的“抓大放小”,其根本目的只有一个即在于提高国有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提高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特别是对于那些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具有长远发展潜力的国有经济,更要着眼于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加快企业改革、改制和重组的步伐,依靠“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工作方针,建立国有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显而意见,我们要确保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国民经济靠的就是这些个企业的发展。在这一点上和现阶段中央提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方针也是一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经济搞上去了,我们党的立足之本、执政之基也就稳固了,越是国有经济就越要代表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这才能真正体现出我们党卓越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从04年国资委的相关政策实施过程中我们即可看出一些端倪,据一份统计数据显示,到2004年10月,在自愿的基础上,经国务院批准,有36家18对中央企业进行了联合重组。京、津、沪、渝等地区都组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进一步增强。从1998年到2004年,我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由3家增加至15家,其中内地的14家企业全部都是国有企业。同时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公布的一组数字也揭示了这一点,在2004年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共有370家,占74%;资产总额27.37万亿元,占96.96%;实现利润2663亿元,占84.09%。
笔者认为考核办法的出台,考核指标的提出正是立足于解决上面提到的这些深层次矛盾,是在以依法考核、分类考核和约束与激励相结合这三大原则为基础上建立的一套长效考核机制,当然具体的实施效果如何还需要时间来证明,但这至少是一种很好的尝试,是促进国企改革健康发展的一项积极探索,也是我们加强国资监管的又一“杀手锏”。
国企改革的误区,国资监管的重点
1、mbo≠国企改革
mbo又称管理层收购,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者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股份,改变本公司的所有者结构、控股权和资产结构,从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在现阶段关于国企改制能否采取mbo的争论可以说是甚嚣尘上,波澜迭起。应该说mbo本身是国企股权多元化的有效途径,不仅可以解决企业所有者缺位的问题,也不失为激励企业经营者搞好企业的一剂良药,但在现阶段mbo在国企改制的实践中似乎给人变味走样的感觉,不少人是借mbo之名,大行“挂羊头卖狗肉”之实,贱买贱卖国有资产的现象十分严重。
国有产权转让,被很多人认为是最后一次廉价而丰盛的宴席,不少人动用一切手段、关系试图假如这场盛宴。正如香港著名学者郎咸平所指出的,“盲目的进行曲线的mbo,离开了完善制度的支撑,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十分严重”。我想对于任何一项改革来说,起点的公平是保证效率的前提,否则必然会导致不公和社会的不满。为此国资委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并明确表态不主张条件不成熟的企业搞mbo,同时规定在向本企业经营管理者转让国有产权时须经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批准,严禁“虚假评估”、“自买自卖”和“暗箱操作”,在已有相关产权交易制度作为保障的前提下相信国资委将进一步颁布和出台有关规范管理层收购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显而易见,mbo是我们进行国企改制的可选方案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途径,片面的把mbo等同于国企改革,不分清情况,不健全制度,大搞“一刀切”显然违背了国企改制的本意。必须明确一点的是,我们国家鼓励的是国有资产的合理流动,凡是存在涉嫌流失国有资产的一切做法必将成为国家监管和打击的重点。
2、政策性破产≠依法破产
政策性破产是我们为了推进国有企业关闭破产工作,积极改善国有经济质量而在现阶段下形成的一种特有现象。它与传统意义上的依法破产最大的不同即在于,破产财产首先用于安置职工偿还职工债务,而不是根据债务关系优先偿还各种实际债务人。
对于境况不佳的国有企业来讲,往往大量举债经营,很多情况下银行是最大的债务人,对于政策性破产来说银行可能也就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有人也就利用这么一个机会,制造经营不善的假象借改制破产之机大量逃废银行债务,转让所得又不用于安置职工,严重损害了广大职工和国家的利益。针对这一现象,国资委相继出台了《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和《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两个文件,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推进国企改制和促进国有产权合理流动的制度,比如讲,《办法》明确要求国有企业的改制方案必须提交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充分听取职工意见,其中职工安置方案需经职代会审议后方可实施改制破产工作;此外《意见》对于转让国有产权的价款优先偿还职工债务上也有了明确规定等等,这些规定都充分体现了重视和维护广大职工合法利益的宗旨,确保国企改革的健康发展,企业改制当然也不能不考虑债权人的利益,逃废债务的现象显然违背了市场经济关于法制和诚信的基本要求,损害了金融机构的利益,增加了金融风险,《意见》在依法保护金融债权人利益上也作了明确的规定。根据国资委的安排,大约还需要4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政策性关闭工作,目前一些沿海地区长期积累的急需退出市场的企业绝大多数已经关闭破产。京、沪、江、浙、闽5个省市已经停止实施政策性破产,全面转向依法破产。按照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05年我国的财政收入有可能突破5000亿元,尽管金融方面存在的困难也不少,但各方在未来几年内携手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条件还是成熟的。
政策性破产不等于依法破产,我们相信它必将成为历史的产物,最终会被符合市场法则的依法破产所取代,在现今的过渡阶段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通过不断完善制度,加强对各方面的监管,严格审查各个环节,在确保国家和广大职工利益的前提下让改革的步伐走得稳而不乱。
展望国企改革和国资监管
以监管促进改革,以改革强化监管
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国企改革与国资监管是一对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有机体。改革的长远发展离不开一套完善的监管体制,改革越是深化,各种各样的问题与矛盾愈是会显现在我们的面前,改革也许就会因此而陷入停顿,各种不稳定因素也会应运而生,这个时候就更需要监管的介入,通过制度和措施来化解矛盾,消除不稳定因素,从而更有利地促进改革的深化。加强监管是改革的呼声,监管的目的不是要去阻碍改革的进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改革的前行才是监管的宗旨。只有把改革与监管完美地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在确保稳定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良性发展,从而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
国企改革处于攻坚阶段
国企改革是一个公认的全球性难题,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十几万家
国有企业要在市场中顺利转型,这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正视我们的现实,目前的国企改革应该说正处于一个攻坚阶段,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是时间紧,到06年wto的过渡保护期即将结束,我们将直面国际知名企业所带来的全方位的挑战,但就目前来说我们的准备似乎还不充分,留给我们的时间确实又已经不多了;其次就是任务重,国有企业冗员多、包袱重、历史遗留问题复杂,要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改革效果显然还有差距。所以我们必须正视现状,加快改革的步伐,找准攻坚的突破口。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将成为我们打好这场胜仗的关键因素。在04年国资委开展国有独资公司建立和完善董事会制度试点工作的基础上,05年这种改革探索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围绕的主要内容将是建立外派董事和独立董事制度,按照国资委的部署,将尝试在董事会下面设立战略、提名、薪酬与考核等专门委员会,进一步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
3、国资监管必将破局突围
20多年来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改革,是进一步促进国有经济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改革向来伴随着观点争锋,但改革也总会在争锋中前行,突破重重困境之后,国家推进和规范国企改革的步伐必将进一步加快。
2004年的国资监管在困境与争论中,披荆斩棘走出了重要的一步。这一年是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框架初步建立的一年,也是各地国资委组建后全面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一年。2004年以来,国资委以《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为基础,发布实施了9个规章,印发了20多个规范性的文件,这些规章文件为各级国资委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提供了依据和准则,对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起到了规范和保障作用。通过近几年来不懈的努力,国有资产的基础管理工作明显加强,监管方式得到有效改进,随着对中央企业清产核资工作的基本结束,围绕加强企业财务监督和提高资产管理水平,相信2005年国资委将进一步通过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针对各种薄弱环节出台各类提高监管水平的规范性文件,不断推进国有资产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国有经济整体布局和结构的调整,为进一步走好国企改革之路积极探索,不断前行!
结束语
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行业的健康发展事关国民经济的命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市场规律办事,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接受监管,深化改革是时代的呼声,这次的国有资产监管竞赛是推动我们电力行业尽快按照国有资产监管要求,构建电力企业新型财务管理体制的一项重要举措。它必将使我们整个电力行业的从业人员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有资产管理的一系列重要法规和相关文件,从而提高电力行业广大领导干部和全体财务人员的政策水平与业务水平,为促进电力行业国有资本的优化配置与保值增值,构建“一强三优”的精品电网作出巨大的贡献!
第三篇:加强国资监管不是替代国企改革
加强国资监管不是替代国企改革
国企改革的十字路口仍是政企之争,核心是责权利的合理划分。
在反腐大潮中,国企改革也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从2014年11月底开始,中央巡视组对文化部、南方航空、中国船舶、中国联通、中国海运、华电集团、东风汽车、神华集团、中石化等13个单位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专项巡视。
此轮巡视开启之际,八家国企的纳入一度引发社会对国企腐败话题的热议。在已经公布的五家国企“问题清单”中,巡视组发现的国企通病颇多,其中尤以国企领导以权谋私的利益输送问题最为突出。
2月5日中央纪委网站集中公布了中央巡视组对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船舶、中国联通、华电集团、东风汽车、神华集团这六家单位开出的“巡视清单”,反映被巡视单位中,中国船舶、中国联通、华电集团、神华集团均在“三重一大”制度(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大额资金使用,必须经集体讨论做出决定)方面存在问题。
2014年上半年有超过40名央企负责人的腐败问题暴露,严重的腐败现象使国企监管不到位和国企高管的收入问题不断成为社会关心的热点和焦点。众多的国企贪腐和管理问题使社会和公众发问: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国企的监管体制到哪儿去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为何不能防范和杜绝腐败问题?国企改革市场化的方向是否还需要坚持?下一步国企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一种主流观点认为,继续加强和完善现有国资监管体制,以维护出资人权利为核心,通过建章立制,不断完善董事会、监事会等法人治理结构,解决一些国企经营班子,特别是“一把手”的权力有效监督问题,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这种做法行得通吗?
2003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全国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据统计,截至2006年年底,国资委以《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为核心,建立了由16个规章和80余件规范性文件及各省区市国资委制定的1200多件地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构成的国有资产法规体系(《国有企业改革实录》邵宁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第425页),涉及企业投资决策、重组改制、产权转(受)让、清产核资、业绩考核、薪酬分配等。在延续派出稽查特派员的工作基础上,国资委向下属央企外派监事会,覆盖管辖范围内的112家企业。据统计,1998年至2008年的十年间,稽查特派员和监事会监督检查涉及资产70.32万亿元,占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资产总额的75.8%,向国务院以及国资委报送监督检查报告(稽查报告)和专项报告1622份,揭示重大事项2684件,对3239位企业主要负责人提出了奖惩任免建议(《国有企业改革实录》邵宁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第516页)。另外,国资委主导分期分批对多家央企开展董事会试点工作。
这份亮眼的监管成绩单为何没能吓阻越演越烈的腐败和用人失察等问题的发生?难道是“牛栏关猫”吗?
另一方面,这套监管体系也使一部分国企抱怨国资委管得过多、过细,企业要用相当一部分时间和精力填报国资委需要的各种报表、参与被考核和各类评比工作,这导致央企总部的官僚主义现象不断加剧,有人戏称它们为“二政府”。
1月26日,国资委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国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都说管得过多过细,但少有实质性内容。”国资委长期被一些非主责的细节内容所束缚,而对国企资源浪费、领导班子腐败等关键问题却几近失声。
这段话说明目前的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是该管的没管住,不该管的管了不少。据悉,目前国务院国资委机关拥有近30个司局、300多个处室,管理旗下112家央企和业务,指导全国地方国资委的工作。
这套监管体系的问题核心是国资委在所谓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替代了企业董事会的角色,承担了企业决策的重任(包括“三重一大”),下属企业成为一个执行机构,政企分开变成了政企不分,改革主导者变成被改革者,国资委成立的初衷是建立一道隔绝政府行政干预企业的屏障,最后却还是演变成行政干预的抓手。
糟糕的是,国资委即使替代了企业董事会的角色,却又因为是专业产权管理机构的性质,不具备了解各央企所在市场、行业和客户的能力,央企的产品或服务的幅度和跨度远超过其掌控能力,因而对下属多数央企情况了解不深不透,很多管理内容也是流于形式,看报表要情况,听汇报做决策,搞调研找典型,三重一大的决策流程很难满足企业对市场和客户的变化需要的快速反应。而央企也客观形成对国资委的重大决策依赖心态,国资委没说的话不说,没做的事情不做,这也是为什么在这轮改革中众多央企少有主动改革的,这和上世纪80年代的经济改革中国企高呼松绑的积极改革形成鲜明的对比。
另外,在董事会功能上移的情况下,央企经营责任缺失的情况也很普遍。一段时期以来,国资委的薪酬管理体制导致央企负责人的收入是封顶的,高于公务员,却严重低于国内外同等规模、同等效益的企业薪酬水平。在央企主要领导收入封顶的情况下,为调动员工积极性和留住业务骨干,央企内部出现工资收入倒挂的现象,中层收入高于企业班子成员甚至“一把手”,奖惩的失调必然是企业责任的缺失,企业经营班子满足于守摊子,进取精神缺缺,也容易诱发一些企业负责人屡屡利用职权产生寻租行为,导致违法乱纪。
这就是典型的“一股独大”的国企痼疾。
最重要的是,是否需要改变这种监管体系,也就是国资委要还董事会的主要权力给企业,这里的关键是人事权下放,由股东们按照市场要求组建董事会,董事会选聘企业经营班子。但下放后如何监督管理国有企业又是一个新的挑战。
另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建立党委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以党组织为核心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现场监督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定位企业中的党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保证监督党和国家方针的贯彻执行。按照这个精神和《公司法》的规范,央企党组织探索建立了“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做法,通过法定程序使企业党组织班子成员分别进入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班子,促进了党的工作与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融合。
如果推行党委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不仅会产生与《公司法》等有关企业法律的重大冲突或修改,也会出现党组织能否承担企业经营盈亏责任的问题,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体制的倒退。
国企改革的十字路口仍是政企之争,核心是责权利的合理划分。
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是一个牟利组织,与政府机构有很大不同的是,企业收入的来源是向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并按照盈亏情况支付员工合理报酬,因此企业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每个员工都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冲动,并根据企业效益获得自己的劳动成果,当然也有经营失败企业面临破产、职工面临失业的结局。这不同于政府机构是依靠财政拨款维持运转,机构规模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如果因为政府是国有企业的出资人,就忽视企业的自利性质,按照政府运转规则来管理企业,会把企业变成“政府头、企业身”的怪胎,不死不活维持现状或不断寻求各级政府的保护。垄断国企另作他论。
针对国企的监管问题,1月13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表示,要着力完善国有企业监管制度,搞好对国企的巡视,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强化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部门和岗位的监管。
笔者认为,现阶段国有监管体制改革应继续按照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落实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等16字要求来做好顶层设计,使国有资产管理进化为国有资本管理,重点把握两个方向:
在企业经营体制方面,国资委要充分落实企业法人财产权利,按照市场经济要求下放董事会权力,不再直接任命和管理央企经营班子。股东们如何组建企业董事会、董事会如何招聘总经理是两个关键环节。
建议股东们充分运用市场力量、按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来建设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如果股东没有把握选择合格的董事,可以委托一些国内外中介机构,如猎头公司、管理咨询公司来完成董事的寻找和推荐。董事也要有任期和考核制度,原则上与经营班子同进同退。董事会在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议事规则。原则上公务员或政府其他人员进入董事会和高管班子也要通过市场招聘进行,按经营管理能力高低决定是否录用,不能通过行政任命方式或具有行政级别。如是央企内部高管人员晋升为董事,也要切断与企业任职期间的利益联系,不能出现交叉任职,责任、利益不清的情况。
至于是否需要建立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等中介机构来集中管理一些央企,把产权管理和行业战略布局结合起来,笔者认为可以探讨,但要把握的一个原则是:不能让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或类似机构替代国资委,成为新的“老板加婆婆”,实际变成换汤不换药,多一个管理层次。另外,国资委和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责权利的划分,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如何管理旗下多个央企也是一个难题。
在股东监督方面,国资委或其他国资监管机构应回归股东定位,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加强监事会建设,监事成员除了从现有公务员和央企高管队伍中选拔外,更多要从市场中招聘和选拔,使用和培养一批具有行业、业务、财务、法律复合型知识的专家队伍,并提供合理甚至较高的报酬,充分调动其积极性。督促监事会用足《公司法》所赋予的各项权利,利用合法途径开展强力监督。另外,股东也要探索寻求利用社会、证券、媒体监督的途径和方法,建立全方位、有效的监督资源体系。
按此思路建设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可能国企的股东们会为董事、监事、高管们支付高额的薪酬,但也可能会吸引一流的经营管理人才进入高管团队,使企业运营高效和盈利最大化,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最优化,减少或杜绝寻租和输送利益等违法乱纪行为,避免国企出现有世界上最便宜的企业家,也有最昂贵的企业制度的困境。
第四篇:在总结中不断前行 总结2013.12
在总结中不断前行
——齐河县第四实验小学2013年工作总结 一年来,我们遵照“积淀人生,让每个人做最好的自己”的办学思想,以争创“明礼博学 和以致远”为工作目标,以名师队伍建设为抓手,以现代教育手段为支撑,加强学校管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现就一年来我校的各项工作汇报如下:
(一)德育工作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以创建“育德于心 养德于行”为基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教育工作,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扎实开展德育工作。
1、抓育人促养成 切实增强德育成效 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育好人,因此,我们始终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把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我们采取环境感染、舆论引导、活动熏陶、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不断优化德育形式,提高德育实效。
①我们以学生的习惯养成为出发点,通过检查佩戴红领巾和开展红领巾监督岗、“优秀班集体”评比等工作,促进学生文明意识和爱校意识的培养,同时抓好劳动、安全、法制及心理健康等教育,坚持“国旗下诵唱《弟子规》”活动。
②坚持日检查周评比工作。学校一直把 “一日常规检查”作为学校德育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到责任到人,分工明确,要求值周领导,教师切实履行好值周职责,对课间纪律、校园卫生、值勤巡查、放学路队和学生到校情况等方面加强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促进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
③每周班会主题,开展各项班级活动,在班内以板报、演讲、召开主题班队会等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转变了班风,促进了学风。
2、发挥班主任主力军作用
我们班主任参加市级班主任培训一次,校级班主任经验交流四次,班主任例会40余次,特别是2013年5月26日,班主任汪崇华、王静老师参加了全国知名教育专家任小艾、高金英老师在德州一中举行的报告会,她们被专家理论鲜明、语言生动的报告感动了,用切身实例给班主任们以思想的启迪和心灵的震撼,回来后她们在班主任会上进 行了交流,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方式和教育学生的方法明显转变,学生受到了教育,学习得到了提高。
3、以班队活动为载体 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
①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普法教育,加强中小学生的法律意识启蒙和法律常识教育,培养他们是非分辨能力、自我保护意识和守法观念;牢固树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增强法制观念。逐步提高青少年整体法律素质,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②为丰富师生的文学素养,十月份的主题动是 “我读书,我快乐”。齐河县第四实验小学号召全校师 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为了确保活动有效 进行,学校制定了详细的读书活动方案。同时考虑到 不同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有针对性的设定了不同 的阅读内容以及不同的阅读成果展现形式。
③在11月份,学校在全校范围开展了“我的梦•中国梦”绘画作品比赛活动。同学
们纷纷拿起手中的笔,描绘着自己梦想中的宏伟蓝图。每个班级经初评挑选出主题鲜明、内容生动、教育意义强的优秀作品上交学校参评。参评同学们的作品设计合理、内容丰富,蕴含着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
④清明节,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并组织学生到全国劳动模范时传祥纪念馆参观学习,弘扬时传祥精神,学习劳动模范、尊重劳动模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同时观看爱国电影,抒发爱国情怀。
4、我校长期有效地发挥德育主阵地作用,把思想教育渗透于课堂,溶解于平时,充分利用班会、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站等渠道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新一代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如今校园内涌现出一大批守纪好学、积极进取、团结向上的中队和好队员。
5、强化落实德育考评工作
1、以卫生先进、文明班集体的评比为抓手,认真检查,严格考核,从而强化了班级管理,促进了班级进步,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
2、加强教师师德的考评,学校通过家长、教师、学生、校委会等民意测评来考核教师,促使我校教师道德修养不断提高。
(二)教学工作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是我们的工作目标。我校在上级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在县教育局的指导和帮助下,全校上下团结协作,开拓进取,注重细节管理,深化内涵发展,通过全校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的教学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1、师德建设为学校发展领航
学校根据县教育局的文件建立教师师德档案,将师德考核作为考核的首要内容,并成为教师评优评先、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因此,学校注重培养教师师品、师智、师能,使全体教师以身作则,行为师范,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仪表端庄、举止文雅,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成为学生的楷模。本学期学校为深化师德建设,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特建立教师职业特长成长档案,每位教师依据自身特点,申报特长,并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促使自身发展。
2、教学科研为学校发展重点
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常规管理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在这一学期进一步注重学校人性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强调学校的内涵发展。
①多种途径,促教师专业化成长
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生力军,所以,学校把名师培养作为重点工作来抓,采用外出学习、集中培训,校本教研等形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我们积极为教师创造学习的机会,多次派教师去外地考察、培训学习,观摩名师的精彩课堂,聆听专家、名师的专题讲座等。学习回来后,他们通过讲座、论坛、示范课等形式传授先进的教学经验,让全体教师分享学习资源。
学校特别重视青年教师的成长,实施了“135”工程,即“一年入门、三年创优、五年成才”工程,为青年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青蓝工程,学校为每一位年轻教师选派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来带,两位教师互相听课,通过一对一的言传身教,使青年教师迅 3 速地提高实际教学能力,适应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在结对帮扶工作中,采取骨干教师上公开课——青年教师上展示课——骨干教师点评——青年教师反思——修改教案——上汇报课的双向互动的方法,互助互促,共同提高,受到了青年教师的普遍欢迎。
②课题拉动,提升教育科研水平
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教育科研的推动。我们认真开展校本教研工作,坚持科研兴校策略,在不断实践与创新中彰显学校特色。针对各项课题,我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活动如论坛、优质课、教案评选、课例研讨等,我校的王娟老师在全县综合实践课题研讨中执教公开课,我校开展的“走进黑陶艺术”课题研究参加了全县展评活动,并获得好成绩。本学期,我们的一年级在诵读识字课题继续实施的基础上,又开设了“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班”,学生借助现代技术资源,获得更多地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教学成绩明显提高。
③立足课堂,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众所周知,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主要场所。为了使教师形成自己的能力和风格,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教育教学质量,我校以“构建高效课堂”为载体,深入扎实地推进课程改革,开展课堂教学创新。新学期我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听评课活动。首先是全员参与的的讲课活动,全校教师,不论年龄大小,每人一节展示课,教研组进行评课,写出指导性意见。之后是研讨品牌课,要求每个学科年级组都要进行研讨,并且推荐一名教师展示一节研讨品牌课,供全体教师研讨。参与研讨的教师要写出评课材料,认真进行点评;执教教师要认真做好记录,并进行反思与总结,无形中促进交流和共同提高。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探究学习为主线,评价鼓励为引导,提高效率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思路,以引领全体教师积极开展各学科的课堂教学研究,积极探索素质教育进程中的新方法、新路子、新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我们本学期特别注重上课和评课相结合,每节课上完后,同学科全体教师参与评课,提出自己的意见,上课教师汇总意见,写出新的教学设计,这样的课堂教学研讨对青年教师是一个很好的挑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姜莹莹、汪崇华等一些年轻教师对自己的课有了自信,敢于站到全体教师面前表现,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找到了上课的感觉”。
④名师带动,促教师专业发展
本学期我校成立名师工作室,发挥潘彩、王娟、刘玮玮、王旭、范蕾等骨干教师的 4 作用,以人为本,遵循名师成长的规律,积极开展课堂教育教学研究,解决学科教学难题,发挥交流研讨、示范引领、先行研究的作用,做好教师培养、示范辐射等工作。工作室成员紧紧围绕“有效课堂”课堂教学模式,开展听课、评课、研讨、交流等活动,从而达到相互学习,提高教学水平。并以课题牵动学员的研究能力,引导学员把课题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结合起来,走自主发展的课题研究之路。通过课堂研究,使学员集中精力解决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重要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学员的研究能力,促进学员的专业发展。
⑤课程开发,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
我们充分挖掘校园及周边资源,发挥教师的潜能,以幸福星期三为载体,开展多种校本课程,张扬学生的个性才能,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搭建平台。2004年我校开始把经典诵读引进校园,实施了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为宗旨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并且开发了校本课程《畅游经典》,2012年又对《畅游经典》进行了第四次开发,学生自一年级开始诵读,到小学毕业将会有五百多首的阅读量。为有效开展古诗文活动,学校制订“诗文诵读方案”,在各个年级确定活动主题:低年级诗配画,中年级续古诗,高年级写古诗,还开展了古诗研究性学习,学生现在不仅会唱诗、演诗、还会作诗,我们把学生自创作品编成诗集《诗心飞扬》,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体验。
齐河是龙山文化发源地之一,中国黑陶研究所、中国黑陶艺术专业委员会均设在此,齐河黑陶被中外史学家称为“原始文化的瑰宝”。为此学校开发了“走进黑陶艺术”校本文化课程《陶海拾贝》,多次带领学生到黑陶生产基地参观,了解黑陶文化的发展历史,让学生亲身感受艺术的神奇。并设立陶艺工作室,开设专门课堂,聘请专家指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取土、晾泥、揉泥,制作简单的作品,学生亲自参与实践,一步步走进艺术的殿堂。
学校充分挖掘校园资源,开辟综合实践劳动基地,建立“阳光农场”,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获得初步的劳动知识,磨炼学生的意志。从来不知稼穑艰辛的同学们走进种植园,他们在教师的带领下,对土壤的性质及适宜种植的作物进行调查研究,亲自拿起农具,平地,整地,种植自己喜欢的蔬菜,开辟出特色“农场菜园”。学校还邀请家长走进校园,和学生一起种植各种果树,让学生和小树一起成长。课余时间,学生分组劳动,对责任田浇水、除草,学生们在热火朝天的活动中,学到了课本以外的知识,养成 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学生们体会到劳动的辛苦,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相信校园果实累累时,这无疑将是学生收获的季节。
为让更多地学生有展示的舞台,学校又成立京剧、剪纸、十字绣、围棋、绘画、诵读、微机、科技制作、田径、舞蹈等多种校本课程,每周三下午一小时,活跃了师生课余生活,成为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特长,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让学生们学到了校园里、课堂上无法获取的知识和能力,为他们打开了想象的翅膀,也为他们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三)安全工作
1、全校上下齐动手,从操场到教室到再到校园各个角落,检查安全隐患,确保学校无一处安全隐患。开学初对学生进行消防、地震紧急疏散演练,请县交警大队的杜科
长、教导员做法制、安全报告会。
2、利用广播、国旗下讲话、班会、文体活动等到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方面的教育,教育学生注意交通安全,饮食安全课间安全等常见事故的安全教育,同时对强火灾,雷电,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教育。
3、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家校合作,共同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让家长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孩子防范犯罪分子,遇事不要惊慌。
4、加强体卫艺工作 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①“以“阳光体育运动”为契机,深入开展各项体育活动,上好体育课,提高两操一课活动的质量,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②本学期,学校不仅召开了春节运动会,而且在2013年秋深入地开展了学校体育特色项目——高年级男女混合接力赛和低年级队列比赛,拼搏、合作的精神博得了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
③学校重视卫生工作,抓好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常见季节病、传染病的防治
5、构建特色和谐校园
响应上级“美丽校园工程”活动的开展,我校召开专门会议,深入讨论,精心设计,结合学校特点,对校园的文化氛围进行精心营造。投入资金绿化、美化校园。
①2013.11.12日,桃李满园小果园动工,并且栽种了部分果树。
②铺设桃李满园西丰收路路基,准备2014年春动工硬化。
(四)抓后勤 完善服务求效益
学校总务后勤工作坚持为教学服务的宗旨,严格遵照上级有关部门的文件精神,规范收费,实行收费公示制,接受社会的监督。开展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活动,进一步完善了教职工请假制度,校产保管制度。在班主任的配合下,全面准确地建立了数据庞大的教师及学生的电子台帐数据库。
(五)取得点滴成绩:
一年以来,我校在全县小学运动会比赛中获全县第二名的好成绩。四年级学生崔晨冉、谯显荣的习作在《德州晚报》发表。六年级何庆龙、高晓含、颜若冰3名学生脱颖而出,代表学校参加县“关爱明天、普法先行”法律知识竞赛,取得三等奖。在县关工委、教育局联合举办的普法画展中,我校17位同学脱颖而出,分别获得了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尤其是吴炳燃、杜贝贝、张琳霄同学荣获一等奖。学校也获得了优秀组织奖。通过这次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对我们的学生会终身受益。六年级的张新宇在全县读书演讲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六)存在问题。
1、专业教师缺、教师业务还需不断提高。
2、校园需要资金投入继续进行硬化、绿化校园工作。
新的学期即将到来,我们会在总结中不断前行,继续扎实有序地努力工作,谱写学校教育的新篇章!
第五篇:国资监管与国企改革发展的重庆样本
国资监管与国企改革发展的重庆样本
近十年来,重庆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发展取得了超常规进展:资产总额由2003年的1 720亿元,增至目前的1.46万亿元,翻了3番多;全国排位由第19位升至第4位;资产负债率从2003年的 97%,(加上潜亏,负债率约104%)降到目前60%左右,下降近40个百分点;利润总额由2002年的5.7亿元,增至今年末约400亿元;市国资委直管集团连续3年实现全部赢利;普通职工年均收入由1.7万元增至4.5万元;全国首创“第三财政”。与此同时,重庆创造性地发挥出国有企业的新功能、新作用,在民生建设及缩差共富中日益彰显出国有经济的基础性作用,走出了一条国民共进之路。本刊发表的相关文章,相信能够给读者以启发和信心。
党的“十六大”以来,重庆市的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闯出了一条独具重庆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根据重庆市国资委主任崔坚2011年11月21日向中央媒体采访团介绍的情况,其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庆特色
由于重庆市委高度信任和市政府充分授权,重庆成为全国贯彻党的“十六大”深化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精神最彻底、最富成效的省市。一是实行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二是实行工商产业、地方金融等经营性资产“一体化”管理;三是由市政府主要领导兼任市国资委党委书记。集此三大体制于一身,全国唯有重庆。这种体制,一是解决了过去多头管理、权责义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等体制问题;二是促进了优秀企业家成长,增强了企业负责人的忠诚度和责任心;三是优化了企业间资源合理配置的环境,提升了国有企业的抱团发展能力。
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重庆速度
国资监管体制改革,创造了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重庆速度。一是资产总额翻了3番多。由2003年市国资委成立时的约1 700亿元,增至目前的1.46万亿元。全国排位由第19位升至第4位。二是资产负债率下降近40个百分点。2003年,重庆市属国有重点企业资产负债率97%,加上潜亏,负债率约104%。目前,除地方金融企业外,资产负债率保持在60%左右的公认合理范围。三是利润总额翻了6番多。由2002年的5.7亿元,增至今年末的约400亿元(预计数,其中,经营利润和资产增值收益各约200亿元)。四是市国资委直管集团连续3年实现全部赢利。普通职工年均收入由1.7万元增至4.5万元。对职工实现“零拖欠”,在册职工实现“零上访”。五是由“包袱”变“骨干”。2005年,市国资委直管企业在全国率先与财政“断奶”,甩掉多年的财政补贴帽子,并在全国首创“第三财政”,年均贡献超1 000亿元,其中,税金约200亿元;上交收益约200亿元,上缴比例全国最高;政府性投入约800亿元。
目前,重庆市国资委直管集团39户,其中,资产百亿集团15户、500亿级集团6户、千亿集团3户。分“八大投”、地方金融、工商产业三大板块,按4:3:3比例布局。其中,“八大投”已成为全国独创的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地方金融企业已成为西部乃至全国同行业第一;工商产业集团一半已进入中国500强。
国企改革发展的重庆路径
路径一:新创建“八大投”,成为“五个重庆”建设的骨干。一是将国债、规费、土地、存量、税收等五个方面零散、静态资产集中注入,变为“八大投”的资本金。“五注入”体现了资源集约配置的思想。二是借助银行、债券、股市、信托、海外等“五个市场”,“四两拨千斤”,放大国有资本。“五融资”体现了市场化运作的理念。三是实行债务平衡、现金流平衡、投入产出平衡“三平衡”管理,坚持不互保、财政不担保、专项资金不挪用等“三不”原则。“三平衡”、“三不”原则,遵循了办企业的规律,体现了科学发展观。
“八大投”承担了重庆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城市路桥、供排水、农村水利、轨道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和大剧院、文化宫等公益项目建设,成就了“重庆主城一月换张地图”的“神话”。截至今年10月,资产总额5 898亿元,年均投资额约800亿元。
路径二:新接收、新组建地方金融企业,成为建设金融中心的中坚。截至今年10月,重庆市国资委直管金融资产总额5 551亿元,所有者权益611亿元。这些金融资产来源于两个渠道。
一由接盘原民营控股、濒临倒闭的五户地方金融企业,通过“债务重组”、“资本重组”、“班子重组”三大重组改造壮大而来。“债务重组”即运用市场化手段剥离债务,降低不良资产率。“资本重组”即通过国企入股恢复国有控股地位,同时带动民间资本进入,进而优化股东结构,增强资本实力。“班子重组”即重组中选派得力干部进入企业经营管理层,完善、优化治理结构。目前,这五户金融企业中,农商行、西南证券已成功上市,农商行规模位居国内同类银行第一,西南证券、重庆银行、重庆信托位列西部同行第一,三峡银行成为扎根和服务库区的重要金融机构。
例如重庆银行重组。2003年,重庆银行背负了33.1亿元的不良贷款和6.1亿元的非信贷不良资产,资本充足率为-27.1%,已被银监会亮了红牌。时任常务副市长黄奇帆作出重要指示:“在重庆未来的发展中,金融要先行。如果重庆银行这种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没发展好,甚至倒闭了,则无论如何都是一大败招。与其办丧事花买棺材的钱,不如重组治病,花买药的钱。”2004年初,重庆银行启动了被称作“龙虾三吃”的整体重组方案。一吃龙虾:增资扩股,扩充资本金。将重庆银行的资本金从3亿元一举扩充到15亿元。二吃龙虾:资产重组,通过债务搬家、股东缩股、市场化运作等三轮不良资产剥离,仅仅一年多的时间,重庆银行的不良资产减少了26.5亿元。三吃龙虾:引入战略投资者。形成了国有、民营和外资共同参股的股权结构。重组后的重庆银行,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变为资产质量优良、赢利能力良好的商业银行,各项经营指标在全国城商行中名列前茅,现已跻身全国大型城市商业银行综合排名第四位。
二由根据重庆建设金融中心需要新组建而来。包括重庆联交所、土交所、农畜所、股份转让中心、药交所、航交所,以及13家总部在重庆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如: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在民营资本不愿涉足的担保领域,重庆国资挺身而出,先后组建了三峡担保集团、进出口担保公司等担保公司,目前已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近300多亿元。
路径三:改造传统工商企业,发展新兴产业,成为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通过打“组合拳”,推动传统产业焕发生机,发展新兴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
一是改善负债结构,恢复融资功能。通过渝富公司的整体打包处置工商银行不良债务,使工商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10多个百分点;通过工业划拨地转出让地,近100亿出让金转增资本金,再降负债率约10个百分点;通过成功处置国企历史积案8 000多件,又降约10个百分点;这三项举措使工商企业负债率下降到60%左右的国际公认的合理范围。
二是大规模推动重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共实施了57次集团层面、655次集团下属企业间的重组整合,解决了过去资产布局散、集团组织链条长、主业不突出、出血点多等重大问题,实现了资本向优势行业、资源向优秀企业、政策、资金等向优秀产品集中的“三集中”。
三是改造提升产业、工艺、技术档次和水平。目前,市国资委直管工商集团已有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8个,国家级资质245个,国际领先技术43项,国内领先技术166项。有23个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列、52个位列国内前三。有20个单项实力国际领先、56个国内领先、74个西部领先。例如:通过“环保搬迁+收购资源”等措施,使重钢这个产量长期徘徊在300万吨左右、面临淘汰的中国最老的钢铁集团,重焕生机。其2008年开始实现环保搬迁时,首先面对的是资金问题。通过渝富周转的模式,利用重钢老区、新区的土地级差,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如今,一期650万吨全流程钢生产线已全面投产,技术装备、工艺流程等全部实现国内乃至国际领先。其次是资源问题。2009年,重钢集团以2.8亿澳元收购亚洲钢铁公司60%的股权,获得澳大利亚伊斯坦鑫山磁铁矿的开采权。该矿可开采储量2.1亿吨,初探储量14.71亿吨,选矿后的铁精矿品位68%。预计投资30亿美元,分三期建设,一期于今年11月下旬正式动工,2013年底投产,最终形成年产3 000万吨铁精矿的规模。此收购,一举突破制约重钢集团百年发展的资源瓶颈问题,年增矿石利润逼近百亿元。
路径四:“走出去”配置全球资源为我所用。抓住国家外汇储备过剩、人民币升值、全球金融危机、资本资产缩水等战略机遇,成功实施了一大批海外并购项目,形成了具有重庆特色的海外并购模式。核心内容包括:
一是重点投资“五领域”,以改变内陆进出口格局为目的走出去。即以南美、非洲、东南亚、澳洲等资源富集区为重点,投资收购铁、铜、锰、铝及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国内市场急需的地下资源。以美洲、澳洲为重点,到巴西、阿根廷、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表资源富集区,建立农业园区,建设粮食、食用油等基础性商品生产基地。以减轻国内能源消耗压力等为重点,鼓励境外资源加工类投资,支持企业在境外对资源产品深加工。以英国、德国、加拿大、美国等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为重点,鼓励收购拥有先进装备或技术的海外项目,收购境外优质品牌加工类企业股权,将加工基地转移至重庆。
二是推动“走出去”与“走回来”相结合。正在实施“一石三鸟”模式,即通过投资海外实施并购或独资设企业,实现“走出去”;依托海外主体,通过海外市场融资后投回重庆,完成“引进来”;通过投资重庆收到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长期健康发展的多重效果。
三是坚持“三必须”防范风险。即重点项目,必须由市国资委主导,统筹调度和配置各种资源,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形成“抱团”态势。项目论证,必须有全面客观的政治、文化和经济风险评估报告。推进项目,必须有一组国际知名的中介机构参与,包括熟悉当地情况的国际投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管理团队等。
如:重庆粮食集团,投资32亿美元建境外优质粮油基地,建设“基地建设+生产资料经营+加工贸易+仓储物流”的完整产业链,对抢抓国际油料供应战略源头、稳定国内食用油价格、拓展和完善食用油上下游产业链、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今年已有4船约26万吨优质大豆运抵回国,还有两船即将启程。到“十二五”末,预计可达1 00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65亿元、毛利42亿元。
重庆机电集团,以2 000万英磅收购英国PTG集团旗下6家子公司的全部股权,获得3个百年品牌、5项世界先进技术。重庆机床相关产业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因此缩短15~20年。依托此收购,机电集团已在英国组建了技术研发和转移平台,正在移植重庆市“退城进园”的操作思路,推进这6家子公司在英国的搬迁和改造提升工作,新的研发成果将在我国国内企业无障碍使用。
中国四联集团,以2 000万美元收购美国霍尼韦尔加拿大蓝宝石工厂,为重庆市抢占世界LED产业链高端赢得了先机,此项目已在重庆开花结果。同时,四联集团几乎以零成本收购法国汤姆逊半导体实验室研发团队,使中国在解码核、解码算法等多项技术上一步实现国际领先。以此收购,四联集团国内首款高清芯片已经完成系统级测试验证,形成产能;为面向中国直播卫星市场的解码芯片提供市场;使面向物联网应用的低成本高清视频图像传感器、新一代视频编码算法可望成为国际标准。
重庆轻纺集团,以承接8 211万欧元债务,支付6 414万欧元对价,成功收购全球第四大汽车密封条企业——德国萨固密集团,一举获得6项世界先进技术、81项国际专利,年增销售收入30亿元。该公司是大众、奔驰、宝马、福特等汽车制造商的配套商。此项收购,创迄今中国对德国的最大产业收购纪录,签约仪式被纳入温家宝总理今年的访德行程,轻纺集团因此一跃成为业务横跨欧亚美三洲的跨国公司。
重庆交运集团,主导联合“五国六方”(中国、俄罗斯、德国、波兰、哈萨克斯坦、重庆),组建渝新欧国际物流平台公司,开通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从重庆到阿姆斯特丹只需12天,比我国沿海海运还快24天,成本相当;比欧洲同类平台同通道单箱成本低2 000美元,一举改变了过去内陆进出口全部依靠沿海口岸的格局,使重庆成为直通欧洲新的货物集结地和中欧、亚欧贸易的桥头堡。路径五:实施“整体上市”战略,推动国企机制深度转换、监管体制深刻变革。
2007年,重庆在全国率先将整体上市确立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路径。2008年,重庆机电H股在香港上市挂牌交易,成为重庆直辖后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企业。2009年,重钢股份实现A股回归,机电股份实现H股上市,西南证券借壳成功登陆沪市。2010年,水务股份登陆A股,农商行挂牌香港联交所,商社集团、港务集团实现主营资产整体上市。目前,在省级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重庆以12家位居中西部12省首位。
这些企业的上市,促进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推进了优质资源向优质国企集中,解决了国企发展中的资金瓶颈问题。更重要的是推动国资监管从原来单一的出资人监管进入到“六位一体”的市场监管环境,即在出资人监管基础上,引入了以证监会为主的监管机构的监管;引入了交易所、协会等自律机构的约束;引入了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督导;引入了机构投资者、中小投资者用脚投票的倒逼机制;也引入了各类媒体的舆论监督。
发挥国资国企作用的重庆探索 探索一:通过国有企业运作,形成了“上交税金+上交收益+帮助政府投资+减轻财政支出”的“第三财政”力量,增强了政府统筹城乡发展、惠及民生的底气,为公共财政转型腾出了财力空间。以“十一五”为例:一是“八大投”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公益项目2 641亿元,年均投入约为以前的50倍,5年干了靠财政投入需要50年才能干的事,使政府腾出了大量财力空间用于公共财政支出。二是国企上缴财政820亿元,包括760亿元的土地转让收益和60亿元的国资经营收益。三是国企与财政彻底“断奶”,并帮助政府承担财政性支出615亿元,包括68亿元新建基础设施产生的管理成本,547亿元一般都由政府支出的企业资本金、破产周转金、环保搬迁资金、企业结构调整和技改贴息资金等。
探索二:通过国有企业的市场化介入,使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改革,推动非公、中小和微型企业发展有了新的资金来源和带动力量。为推动重庆“两翼”欠发达地区发展,重庆市委决定,由国有集团融资100亿元,以输送生产力要素的方式,帮助“两翼”17个区县和潼南县建设特色园区,取得很好效果。据这些区县预计,这100亿资金将最终带动其他投资上千亿元,形成产值上千亿元,新增税收上100亿元,带动就业上100万人。
为解决中小企业、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重庆以国资主导建立了一批担保公司、租赁公司。其中,通过渝富公司出资,引入国家开发银行、长江三峡总公司组建的全国最大的三峡担保集团,已为库区和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325亿元。为支持非公企业发展,重庆以工商产业集团与担保公司合资组建小贷公司,专门为工商企业产业链上的非公企业提供小贷服务,收到了多重效果。一是小贷公司收贷有保障。因为手中有贷方的货款。二是非公企业欢迎。因为贷款成本低且产品销售有保障。国有小贷公司利率大大低于市场其他小贷公司。三是促进小贷市场的规范。仅中国四联集团与重庆进出口担保公司组建的“信联小贷”,就为四联集团产业链上3 400家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服务。
探索三:通过国有资本依法合规进行市场调节,使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有了新的工具和手段。如:政府通过赋予投资集团土地储备职能,建立土地供给的“蓄水池”,解决了10年前房地产商大量囤积土地的问题。通过国有集团承建公租房、改造危旧房,控制投资集团储备土地的投放速度和建设强度,促进了我市“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的住房体制建设,维护了房地产市场的相对稳定。
探索四:通过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托盘,使政府在打造发展硬环境、处理市场重大失误等急难问题中有了新的载体和经济支撑。如:由国资组建的西永微电园公司、江北嘴公司、保税港公司等,充当了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西永综保区、西永微电园、大学城、江北嘴中央商务区等区域开放、发展平台的建设主体。采取由国有集团先出资解决矛盾,再通过集团运作、加上政府的财税减免等政策平衡资金缺口的方式,使重庆120多栋“烂尾楼”和“三金三乱”、“龙寰超市”等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历史遗留问题得以妥善解决。探索五:通过国有企业代表政府意图,以市场机制推动,使政府在培育、规范市场、建设现代市场体系上有了新的方式和路子。比如:在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建设领域,西部欠发达地区因市场信号一时缺失,民营等社会资本不愿进入,往往形成“经济落后、投入不足、制约发展”的恶性循环。重庆通过“八大投”先行投入,激活市场信号,打通了这一“死结”。“十一五”,“八大投”共完成1 100公里高速公路、3 500公里高等级公路建设,竣工和新开工197公里轨道线、10座跨江大桥、867万平米文化标志性建筑和公租房建设,引入530亿元社会资本投入基础设施领域。
针对在各种交易领域,往往因信息不对称、交易环节多等因素导致道德风险频发现象,重庆通过以国资主导,搭建了联交所、药交所、农畜所、招标采购集团等阳光平台,与政府意图、法律规范、道德规范共同作用,推进了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建立。如:在全国率先将涉讼资产的处置,强制进入联交所交易,推动全国涉讼资产处置的重大改革,规避了道德风险。此项改革受到了中纪委、中央政法委的高度肯定。
国企党建创新的重庆实践
重庆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在改革创新中全面加强,多项举措闻名全国。一是体制创新上,建立公共部门管项目、国资部门管资产、国有集团管建设的“三权分立”体制;搭建产权转让、药品交易等腐败易发、多发领域的阳光操作平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重庆国有企业的反腐倡廉体系,受到贺国强、***等中央领导和中纪委的充分肯定。二是机制创新上,建立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综合考评机制,纳入企业负责人的和任期考核,与薪酬挂钩。建立国有企业党组织与法人治理结构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机制,实现企业党组织与现代企业制度的高效融入。在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中,创建“党组织同步设立、治理结构同步到位、工作机构同步配置、工作经费和人员同步落实、工作考核同步跟进”的“五同步”机制,在全国国有企业中推广。
三是工作方式上,首创创先争优中“一讲二评三公示”的做法,在全市推广,被中央组织部和国务院国资委充分肯定。与清华大学合作,在全国首创“15+15”的企业领军人才培养模式,被誉为重庆国有企业的“人才摇篮”。开通全国首个电脑与手机互动的国有企业党建信息平台,率先实现了党组织、党员信息的动态管理和党员组织关系的网上转移。创建“国资大讲台”、“国资大舞台”、“国资大赛场”,逐渐成为影响西部乃至全国的重庆国有企业的党建品牌。
国企党建已成为重庆党建的一面旗帜。近5年共创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两个、“全国国有企业四好班子”6个,有38个基层党组织、281名党员受到市委表彰,131人次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等市级以上荣誉,充分体现了国有企业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先进性。
国企民生导向的重庆工程
按照重庆市委三届九次全委会《决定》“在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中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基础性作用”的要求,重庆国企正在全面实施“十大工程”。一是实施“两翼”园区帮扶工程,带动投资上千亿元,新增产值上千亿元、税收上百亿元,解决和带动就业上百万人;二是实施微型企业重点扶持工程,补贴资本金5亿元,带动就业10万人;三是实施非公企业带动工程,全面深化“国进民也进”的发展机制;四是实施公租房支撑工程,投资700亿元,完成主城120万人的保障住房建设;五是实施农村“三权”融资工程,承担300亿元以上的“三权”抵押融资任务;六是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条件的打造工程,年均投入800亿元左右,解决和带动就业50万人以上;七是实施对口扶贫模式的创新工程,建立国有企业组团、每年重点帮扶1~3个贫困区县的机制;八是实施农畜产品与交易市场的链接工程,减少中间环节,保证农民收益,调节市场价格;九是实施促进共同富裕的标杆工程,推动市属国有重点企业在全市率先实现共同富裕;十是实施改革遗留问题的扫尾工程,探索解决约100万曾在国有企业工作过的职工社保及部分特殊群体困难的突出矛盾。经测算,随着以上“十大工程”的顺利推进,到2015年,可以投入和带动民生投入1万亿元以上,上缴的国有资本收益和存量资产收益可超1 000亿元,其中,安排用于民生的比重可达30%以上,可以解决和带动就业200万人以上,对全市缩小“圈翼”差距和城乡差距的拉动可达60%左右。
规划到2015年,重庆市属国有重点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5万亿元左右,年利润600亿元以上,生产经营一线普通职工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工商企业核心指标进入国内同行业前列,每户拥有3~5项全球领先技术,4户集团营业收入突破1 000亿元,进军世界5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