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五单元生活中的机械教案
第五单元生活中的机械
《生活中的机械》是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属于综合探究活动单元。本单元承担的二级目标是:“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由《机械是什么》、《制造平衡》、《我能撬起地球》、《我的滑轮》四组综合性探究活动组成。(见表5—1)
科学尊重事实,注重证据,实事求是。而科学探究活动往往需要恰当地使用工具来帮助我们了解感官所不及的事物或现象,因此本单元培养学生借助天平、杠杆和滑轮等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记录分析实验数据是符合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特征。为了有效地实施此项二级目标,教材在设计和编写时,既遵循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循序渐进地指导与训练,又考虑到各个探究活动之间的有机衔接。从了解机械的含义入手,引出对天平平衡条件的研究,再进行杠杆和滑轮两种最简单机械省力的探究,使四个综合性探究活动之间有着整体感知、具体探究的逻辑关系。
《机械是什么》从整体入手,让学生感知机械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功能。通过“让学生徒手完成活动和借助工具完成活动”的不同体验,感知各种工具给人类带来的方便,从而初步了解机械的含义,为学习最简单的机械埋下伏笔。寻找教室内外的机械,记录它们的运动方式与功能,既能深化学生对“机械能方便生活”的认识,又训练了学生通过动一动、看一看,并用文字做实验记录的探究能力。这样,本活动从整体感知入手,统领本单元的全局,为后面三个个体研究的顺利进行做好了合理的铺垫。
《制造平衡》是在《机械是什么》这一整体感知机械的基础上,具体感知天平和杠杆的平衡。两个平衡游戏的引入,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自然明白平衡需要条件,实验需要记录,然后顺利过渡到利用杠杆尺研究等臂平衡和不等臂平衡的条件。此处出示了第一组较为简单的实验数据,为《我能撬起地球》中杠杆省力的研究再次做了实验与记录数据两方面的铺垫。《我能撬起地球》这一探究活动,是在《制造平衡》这一等臂和不等臂平衡条件研究的基础上学习杠杆省力的原理。对于这个活动,学生已有了实验与记录的切身感受,教师可放手让他们利用杠杆尺、钩码等简单器材,自行设计实验、自行记录实验结果、自行总结省力与不省力的各种规律,切实体验到机械能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能改善我们的工作环境,深切领会“阿基米德大话”的真正含义。
《我的滑轮》这一探究活动,在杠杆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提重物的游戏比赛,自然过渡到理解各种滑轮的功用,数据表里增添了实验数据的分析。本课与《我能撬起地球》在能力的训练上有着异曲同工之效
不难看出,四个探究活动在二级目标的训练上有着由简单到复杂、由引导到放开的不同层面,并构成了观察与提问——猜想与假设——计划与组织——简单实验并记录数据——交流与
结论等相对完整的探究过程。(见表5—1)
为进一步体现教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本单元设置了三个拓展活动(人体的杠杆、滑轮的组合、绕绳游戏与系鞋带),力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知识的横向联系和迁移。“科学自助餐”安排了两个内容:“阿基米德大话”和“一只手推动三桅货船”,为学生补充了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的故事,丰富了内容载体的形式,体现了科学给生活带来的方便;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本单元无论教学设计还是呈现形式,力求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引进有趣的生活场景,多次设计儿童喜欢的游戏及比赛形式,让他们在大量的动手操作中学会利用现成的钩码、杠杆尺、弹簧秤、滑轮等多种简单的工具和自制的简单实验器材进行实验、进行记录,进而达到二级目标训练的目标。机械是什么
【要点】
了解机械,寻找身边机械,记录其功能,感受机械为人类带来的方便。【目标】
(1)能认识身边的机械,用文字记录身边机械的运动方式和功能。
(2)能了解机械的发展史,利用身边的机械解决实际的问题,体验机械给人类带来的方便。(3)能使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怎样进行】
(1)活动引入。不借助任何东西,能徒手完成一些活动吗?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入手,在活动中体会徒手工作的不便。文中例举了撕成一个圆片、打开新的盛有巧克力的紧桶盖、将重物移到五层楼高、抱起自己的老师、提起自己、一天内到达300千米以外的地方六个活动。接着教材安排了讨论:如果借助工具,怎样才能做这些事情呢?文中例举了利用电梯将重物移到五层楼高,用剪刀剪出很圆的纸片两个例子。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各种机械给人类带来的方便。
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及教学条件的实际,组织头脑风暴活动,选择文中给予的事例进行。如用手撕成一个圆纸片与用剪刀剪出一个圆纸片的对比,用力抱起自己的老师与用跷跷板或滑轮等提起自己的老师的对比等。教学时注意在利用工具解决问题时,不拘于一种思维方法,要敢于肯定学生的多向思维,如既可以用起钉锤撬开巧克力桶盖,也可以用螺丝刀撬开,还可以利用其他工具等。另外,教师可组织一些其他活动,只要使学生体会到机械能给人带来方便即可。
(2)交流。在日常的生活中,常见的机械有很多,小到小刀、尺子、笤帚、一枚缝衣针,大到飞机、汽车、航空母舰等,只要是为了省力或方便而使用的工具或装置都叫机械。在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知道机械是什么,机械与人们的工作生活密不可分。
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身边的工具或装置进行交流,也可以利用课文第一环节中涉及到的工具交流,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口头交流,只要方便生活的机械都可列举。
(3)活动体验与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身边的机械,寻找教室内外的机械及功能,并用文字记录其运动方式和功能。
教学时,教师可在教学前有意装饰教室,课上进行寻找。也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找一找“教室里有些什么,这些物体有什么作用?”课上再进行汇报。教学时提醒学生边观察边记录,因为本记录表是培养学生进行简单记录的第一张,教师不可忽视。还需注意的是,由于四年级学生对运动方式的理解不很透彻,因此语言描述可能不太准确。“转动”、“摆动”“上下移动”等运动方式可以随学生的理解而使用,教师不可硬性规定使用某些词语。另外,如果教室的机械较少,可以安排在其它的专用教室、多功能教室或体育器材室等处进行。【应变参考】
(1)本单元的教学活动对场地、器材、设施的要求不高。教具、学具容易得到,活动易于开展。
(2)试一试活动,可以不使用课本上提供的内容,只要能让学生体会机械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即可。
(3)第四部分的阅读--“你知道吗?”意在使学生了解机械的发展历史。机械是人类的伟大创造,如同延长了我们的肢体,加大了我们的力量,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文中例举了两个发展史:其一,由人工撒种发展到撒种机,再发展到飞机撒种;其二,人们外出工作学习或旅行由步行发展到骑自行车、乘汽车、坐飞机、乘磁悬浮列车。此两例仅是机械发展历史很小的一个个侧面。
教学此环节时,可以作为课下阅读资料自学,课上随教学实际穿插使用,也可结合学生认识的程度,举行小型的现场交流会,引导学生搜集自己家庭内外机械的变化,理解机械提高了工作效率,给我们带来方便,改善了工作的环境。如:洗衣服,由手洗 利用搓洗板 半自动洗衣机
全自动洗衣机;如记数,由结绳 算盘 计数器 电脑等。举行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列举出具体的数字,如搬运重物从一层楼爬到五层楼需要几分钟,而乘坐电梯只需要几秒种。教学时注意,如果时间不便安排,可将此环节放置本单元的最后作为扩展活动,写成片段或小文章,还可做成壁报等,如“××的变化”。【参考询问要点】
在探究过程中,要充分说明工具带给我们的方便,在“试一试”的活动中,老师可有目的地提出问题,比如:“我们的双手能帮自己做很多事情。现在,不借助任何东西,只用我们的双手能完成下列活动吗?”
为了突出记录的重要性,可以将问题设计成“教室内外的机械有很多,它的运动方式和功能也不一样,如果只凭借我们的大脑能记住这些吗?该怎么办? 制造平衡
【要点】利用杠杆尺、钩码等简单器材进行等臂平衡和不等臂平衡条件的研究。【目标】
(1)利用杠杆尺、钩码等简单器材进行平衡条件的研究,观察的同时做好实验记录。(2)探究怎样让杠杆保持平衡。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平衡。【怎样进行】
(1)游戏活动引入。游戏是学生们比较喜欢的活动。文中的两个游戏活动,意在激发兴趣,渗透平衡需要一定的条件。
游戏一:“你能坚持多久?”旨在了解自身的平衡。
游戏二:“尺子能不掉下去吗?”要求学生将尺子平放在手指上,保持平衡(手指充当了支点);在此基础上,在尺子的一端放上一块橡皮或硬币,还能保持平衡吗?若想保持平衡,必要移动尺子的位置,使手指距重物一端的距离小于支点与尺子另一端的距离,这个游戏为杠杆尺平衡条件的研究埋下了伏笔。
教学时,要求人人参与,初步体验平衡需要条件。游戏一宜采用分组进行,轮换交替。游戏二,可个人进行。
(2)利用杠杆尺和钩码进行平衡条件的实验。“怎样才能平衡”、“谁能行”两个实验,是在游戏活动的基础上展开的,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杠杆尺和钩码等简单的实验器材进行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以进行能力的训练。“怎样才能平衡”是等臂平衡条件的研究,并出示了探究小组实验数据的记录单,起到示范的作用(左边第一格处挂2个钩码,右边第一格
处挂几个?左边第二格处挂3个,右边的三个钩码挂哪里呢?)。“谁能行”属于不等臂杠杆平衡规律的研究。
本部分是教学的重点。它第一次训练学生规范地利用钩码、杠杆尺等简单实验器材做简单实验,并做实验记录。因此,教师要加以引导,以便为后面的滑轮、杠杆的研究打下基础。教学时注意,文中的示例只起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师完全可以另选其它例子进行,放开学生的手脚,在实验研究中观察、记录,找出平衡的规律。特别是“谁能行”,是一组思维发散训练,学生想到的方法可能很多(左边第3格处挂2个钩码,那么右边可能出现的情况有:(1)第1格处挂6个;(2)第2格处挂3个;(3)第3格处挂2个;(4)第6格处挂1个;(5)右1格处挂2个右2格处挂2个;(6)右1格处挂1个右5格处挂1个;(7)右2格处挂1个右4格处挂1个等),教师应启发引导,不要束缚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做好观察实验的同时记下数据,以便找出规律。(3)交流生活中平衡的例子,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文中例举的平衡例子有生活中常见的挑担、体育运动项目的平衡木、小朋友喜欢的跷跷板、还有动物界的平衡。教学时,引导学生自由交流的范围要宽广,内容要丰富,从而扩展学生的视野。【应变参考】
(1)教学中可以选取其它活动取代两个游戏,如:跷跷板游戏等。无论用什么方法,都需引起
学生的兴趣,体会平衡需要一定的条件。
(2)“谁能行”属于思维发散训练,教师可以换成其它数据,如在左边第四格处挂1个,在左边
第2格处挂3个等等,方法较多,但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记录并加以分析。
(2)教学时注意,在研究第一个等臂平衡的实验时,有的学生可能将“谁能行”这个不等臂平
衡实验做了出来。此时,教师应机智地将两个实验合并为一个进行。
【参考询问要点】指导学生进行杠杆平衡条件的研究时可以提问:尺子在手指上不落下去说明尺子能保持平衡。如果将钩码挂在杠杆尺上,怎样才能平衡呢?你有多少种方法?能学着探究小组的样子记录下实验数据吗? 我能撬起地球
【要点】利用杠杆尺、钩码等简单器材进行杠杆使用原理的研究,体验机械给生活带来的方便。【目标】
(1)利用杠杆尺、钩码等简单器材进行观察实验,研究使用杠杆的原理,做好实验记录。(2)利用杠杆尺的平衡,研究杠杆是否一定省力。
(3)培养学生重证据,愿意尝试的精神;使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怎样进行】
(1)猜想与思考活动引入。“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是阿基米德关于杠杆原理研究后的“大话”,它能引起学生的多种猜想。想办法搬运石头和一个人提起两头牛的问题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了解杠杆的作用在古代就已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在此基础上认识杠杆这个简单机械及三点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大胆猜想与思考:“用上杠杆会怎样呢?” 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机械是什么”一课中“抱起老师”、“提起自己”、“撬开巧克力桶”等活动随机安排,也可以将本环节与第二部分的“能把书抬起来吗?”活动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大胆猜想,充分思考,想出更多的办法。
(2)活动体验,感知杠杆的作用。“能把书抬起来吗?”这个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杠杆的作用。它是对上一环节的延伸巩固,也是下一环节的铺垫。自由移动支点后,则会出现杠杆的支点在重点与力点的正中间,此时不省力也不费力;如支点至重点的距离大于支点至力点的距离,此时会出现费力状况。
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让每个学生试一试,亲自体验。至于实验的工具教师可以利用其他的替代。但一定要注意,支点的移动随学生自行实验而进行,教师可以提示“移动支点”,却不可告诉将支点移到某个位置。这个实验,还要求学生记住自己的各种感受,实验后谈出对杠杆是否省力的看法。
(3)实验验证,用实验数据说明杠杆的作用。“杠杆省力吗?”这一活动,引导学生验证自己的看法,在第二部分体验感知杠杆是否省力的基础上,利用杠杆、钩码这些实验仪器,准确记录杠杆省力与否的实验数据,分析找到杠杆省力、不省力也不费力、费力三种规律。表中的记录再次为学生提供了例证。
教学这一内容时,因学生已有了杠杆平衡的知识作基础,因此文中用“给你提个醒”的方法提示学生:“杠杆平衡时,左边钩码的重量可看作是提起重物所用的力”这一点是学生不易理解的,教师可以点拨。另需要注意的是,杠杆尺本身这个装置的支点是不可以改变的,但为了研究支点距力点与重点的变化,可以移动重物的位置(如右边第三格处移动到左边第四格处)。“小科学家记录本”中的记录表,不仅要求准确记录实验数据,而且加大了一定的难度,即要让学生在分析数据的基础上自行找出杠杆的规律。教学时,教师要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验证。
(4)阅读“阿基米德的大话”。在杠杆原理研究的基础上,理解科学家名言的道理,既可加深对杠杆作用的了解,同时对本文引入名言的猜想做了验证。教学时,教师可以将阿基米德大话的故事补充完整,把“一只手推动三桅货船”的故事穿插在其中,也可以让学生来讲述完成。
(5)观察思考,拓展交流。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促进知识与生活的横向联系与迁移。文中例举了钳子和起钉锤撬钉子两个省力杠杆;钓鱼竿钓鱼、裁缝剪刀两个费力杠杆和剪刀这个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查找身体中的杠杆、搜集机器人工作的原理是一项拓展活动,意在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处处有机械,人体工作、机器工作中都大量运用杠杆的原理。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观察上述几种杠杆的不同特点,利用杠杆做一些实际的事情,然后引申到生活中的其它杠杆。关于查找人体中的杠杆,可先安排学生组内活动,让他们在说话或做动作的过程中查找杠杆,最后交流。【应变参考】
(1)教学时应注意,学生对撬起石头(或重物)方法的思考会很多,可能想到支点在重物和力
点的一侧,即支点在杠杆的一端,此时用力方向不是向下,而是向上的。另外,探探对杠杆一定省力的看法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大部分学生也可能这样认为,但教师不必在此过多追究,必须让学生此刻产生相反的看法,待到第二部分内容进行后,学生自会体验到使用杠杆不一定省力的。
(2)“杠杆省力吗?”的实验验证,要求全员参与,特别注意的是:规律的得出是建立在学生研
究的基础上,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予的,学生研究出多少就可总结出多少;如果全体学生研究的比较单一,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
(3)教学时注意,生活中的杠杆有一大部分已变了形状,不是学生头脑中的“三点一线”的那一种,如剪子就是由两个简单杠杆组成,两个支点重合在轴上,同样起钉锤也变了形状。另外镊子、钓鱼竿等都属费力杠杆,支点在力点与重点的一侧,运动距离短,但费力。这种
杠杆虽然费了力气,但操作方便,在生活中也是必要的。
(1)查找身体中的杠杆、搜集机器人工作的原理是一项拓展活动。如果课上教学时间不足,可
放在课下进行。至于机器人工作的原理,有趣的学生可以进行搜集,不必做统一的要求。另外,我们的躯体就像机械一样的工作着,胳膊和腿的骨骼就是杠杆,关节就是支点。同样,人的颌、脚和肘是杠杆的范例。
人的手臂是一种杠杆。当它抬起的时候,负重在手上,作用力在肱二头肌上。此块肌肉附在后臂上,离肘不远,肘部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支点。
当肱二头肌收缩时(变短、变粗),将前臂带起,负重也就跟着被带起。我们可以通过用力抱举起很重的东西,因为前臂越短作用力越大。试一试在手上放一些重书,接着把书放在肘部弯曲处,你会发现轻松多了。
(2)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本地区本校的教学条件进行。如对杠杆不感兴趣,可直接将钳子、剪
子作为研究重点,组织一系列的比赛活动(折段粗铁丝、拔除木版上很结实的钉子等)通过三点的研究,达到训练的目的。
【参考询问点】在研究杠杆一定省力吗?这个环节时,如果学生研究的比较单一(只研究出省力情况,或费力情况),教师可引导学生“你很聪明,已经研究出了杠杆省力的情况,能否再找到杠杆使用的其它情况呢?”。或者这样引导“请你改变现在的实验方法再试一试,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我的滑轮
【要点】利用滑轮等简单器材进行滑轮使用原理的研究,体验机械给生活带来的方便。【目标】
(1)利用滑轮、钩码、测力计等简单器材进行观察实验,研究使用滑轮的原理,做好并分析实验记录。研究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是否省力。
(2)培养学生重证据,愿意尝试的精神;使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怎样进行】
(1)在猜想与验证活动中自制滑轮。游戏比赛“自制滑轮提放重物,看谁方法多”,意在激发学生兴趣,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滑轮,进行比赛。此环节较为重要。文中出示的材料有铁架台、曲别针或废旧的线轴,重物可用钩码也可用玩具或文具替代。在学生提升放下的过程中,找到不同的方法,可能是定滑轮,亦或动滑轮。本环节看似游戏,实则让学生在组装过程中自行认识滑轮,初步体验,与下一环节有机衔接。
教学时,教师应当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组装,自己解决实际问题,初悟滑轮的作用,切忌一步步带着学生实验。活动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记住自己操作的方法,以便交流和验证活动时的再次利用。
(2)观察认识各种滑轮,猜想使用滑轮的意义。认识各种滑轮是建立在交流活动基础上的,其目的是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文中出示了升旗的滑轮、提重物的两种滑轮,明确了滑轮的含义,引发了学生对滑轮使用的种种猜想。
教学时,可将这部分内容与第一部分整合在一起,在学生动手组合后进行汇报,汇报方法的同时认识滑轮,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如起重机等处的滑轮。
(3)实验验证,使用滑轮省力吗?。“使用滑轮能否真的省力”的实验验证环节,使学生发现定、动滑轮提升物体在方向与用力等方面的各自特点。进一步训练他们利用滑轮、钩码、测力计等简单器材做简单实验,并做出记录的能力。
教学时,这个环节是重点,学生已经有了杠杆省力规律研究的经验,又学会了使用测力计,因此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自行设计、解决问题,达到技能训练的目的。教学时注意:学生可能只总结出一点点规律,也可能找不到规律,需教师适时引导,鼓励学生对每种情况多实验几次,多记录几次,便于分析和归纳。
(4)拓展活动,滑轮的组合。拓展活动,安排了定、动滑轮的优点重新组合。绕绳游戏与系鞋带活动分别是定、动滑轮的应用(鞋上的穿带孔就像是动滑轮,当用力拉鞋带时,穿带孔就从鞋的两边向鞋的中间移动)。在学生动手操作中体会滑轮的广泛应用,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
教学此环节时,滑轮组的组合、绕绳游戏可以分组进行,而系鞋带活动则可单人进行(我们系的鞋带一般是动滑轮的利用, 绕绳游戏是滑轮组的应用)。
【应变参考】
(1)在“自制滑轮提放重物,看谁方法多”的环节中,有的学生可能组装成定滑轮(将曲别针或线轴固定在某一位置),也可能组成动滑轮(让曲别针或线轴随重物移动)。聪明的孩子也可能组装成滑轮组。教学时注意,这几种组装都可能出现。如果这样,(1)教师应及时将对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认识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自然点出,并与下个环节合并,然后讨论“你认为使用定滑轮、动滑轮会怎样呢?”猜想后进入实验验证阶段;(2)也可以让学生边汇报边穿插“在生活中你见到过这种滑轮的使用吗?使用它有什么好处?”待认识与猜想完毕后进入实验验证阶段。
(2)关于滑轮、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概念不要求学生掌握,了解即可。(3)注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研究活动开始前要让学生明确研究问题,有计划进行。
(1)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本地区本校的教学条件进行。如对滑轮不感兴趣,可自编轮轴、齿轮或斜面的内容进行教学。只要能达到技能训练目的,使学生充分认识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即可。简单机械
由人类最早使用的一些古老的简单工具经演变而成的机械,一般将简单机械按其特性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杠杆原理发展而成的杠杆类简单机械,包括杠杆、滑轮、轮轴等。一类是由斜面原理发展而成的斜面类简单机械,包括斜面、螺旋和劈等。利用简单机械可以改变力的大小,达到省力、省时的目的。此外,还能够改变用力的方向或作用点的位置,以满足某些要求。但从作功的角度看,作为工具使用的简单机械所作的功,都等于人力所作的功,就是说,任何机械,只能将功能转移,而不能省功。简单机械在现代的各种机械或仪器中仍被广泛采用,如打字机的按键、钢琴的琴键、汽车的刹车踏板等都是由杠杆演变而来的。在物资运输,提升设备中,滑轮、斜面和螺旋的应用更为普遍。2.杠杆
在外力作用下能绕杆上一个固定点转动的简单机械。在杠杆上,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做动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做阻力。动力的作用点叫做力点,阻力的作用点叫做重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叫做支点。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叫做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叫做重臂。当力臂大于重臂时,省力,但费距离;当力臂小于重臂时,费力,但省距离;当力臂等于重臂时,不省力也不费力。3.杠杆的变化
剪子、钳子、起钉锤等工具在外形上与撬棍相比有了一定的变化。但它们都是根据杠杆的原理设计的。起钉锤的支点、力点、重点不在一条直线上,镊子的支点不在中间,剪子、钳子的支点在轴上。镊子是费力的,其余的都是省力的。有些杠杆类的工具设计成费力的是为了省距离,使工作方便,如镊子,在力点(手指捏的那个地方)按下一个很小的距离,重点(镊子尖)就能移动较大的距离,很快把物体夹住,很灵活,很方便。同样,钓鱼竿的道理也是如此。4.定滑轮
滑轮是一种简单机械,是杠杆的变形,有定滑轮和动滑轮两种。转轴位置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定滑轮实际上是一个等臂杠杆,支点O在滑轮中心,半径OA、OB分别为动力臂和阻力臂,根据杠杆原理,动力F与重力G的大小相等,F=G。因此,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用力方向,使工作方便。5.动滑轮
转轴的位置随起吊重物一起移动的叫动滑轮。动滑轮可看成是不等臂的杠杆,绳索与滑轮边
沿的接触点O为支点,OA为动力臂,OB为阻力臂,根据杠杆原理,F•OA=G•OB,或F=1/2G,即动力F等于重力G的一半,由此可见,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作用力的方向。6.滑轮组
动滑轮和定滑轮在一起可以组合成各种形状的滑轮组。滑轮组不但省力,又能改变作用力方向。例如起重机的起重臂到钓钩间通常用滑轮组。
7.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组合
8.子贡推广桔槔的故事
孔夫子有个学生叫子贡,他对有用的技术比较关心。有一次,他经过晋国,见到一个老头在浇菜。老头采用的是老办法:从地面开一条隧道通到井下,一次次由隧道下井,用瓦罐打满水抱上去浇水,既费劲,效率又低。子贡忍不住向老头推广起桔槔来。
桔槔是一种用来从井里打水的杠杆装置:在井边立一根直柱,上面悬一根杠杆;杠杆前端挂水桶,后端绑上石头或树段。不打水的时候,后边的力矩大于前边的力矩,使它的前端翘起挺高。打水的时候,将挂水桶的绳索往下拽。水桶一打满水,又变成前边的力矩大于后边的力矩,这时往上提水,人花的力气就小于一桶水的重量,相当省力。
子贡向老人推荐桔槔的好处,一天能浇100畦菜,用力小,效率高。这个故事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有了桔槔了。
第二篇:第五单元 生活中的机械 杠杆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 生活中的机械
杠杆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杠杆的作用(在什么条件下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以及杠杆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人只有了解了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从实践中领会省力、省距离杠杆的区别,并初步归纳出杠杆中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简单机械实验盒、钩码、镊子、钳子、剪子、起钉锤。2.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撬棍应放大一些)、重物。3.教学课件(杠杆上三点示意图),实验记录表(课本P45放大图)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出示演示重物、撬棍。
提问:如果遇到大石头挡在路中央,你有什么办法把它移开吗?(PPT演示撬重物)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杠杆
出示摇水装置和跷跷板,思考:它们也是杠杆,三个点在什么位置? 学生观察、思考、交流杠杆的三个点。
辨别:出示羊角锤、老虎钳、剪刀、天平、锥子和擀面棍等。它们是杠杆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辨别。
(2)分组指出杠杆三点位置。
分组组装好撬砖的杠杆,每人在杠杆上指出三点的位置。2.指导学生认识扛杆的作用(1)讨论:
通过以上的实验,你知道了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谈话质疑,使用杠杆是不是一定能省力?有什么情况下才能省力呢?(2)分组实验2(用直尺橇砖)。
移动支撑小木块的位置,改变支点位置或改变力点位置,再用小姆指用力压杠杆有什么感觉?
实验后讨论:使用杠杆一定省力吗?什么情况下省力?
(3)分组实验3(杠杆尺定量实验)。
讲解:为了准确地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① 出示杠杆尺实验装置。(杠杆尺左2格挂100g钩码,教师手压杠杆尺的右端。)提问:请同学指出这个杠杆上三点的位置?(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指名演示)②分组实验。
按教师演示的方法组装好杠杆后,学生在右侧1~5格处用力,使杠杆平衡,感觉一下用力有什么不同?
(1格处费力,2格处不费力,3~5格处省力。)
③谈话:为了更准确地测定出力的大小和杠杆省力的规律,我们在力点上悬挂钩码使杠杆尺平衡,来测定力的大小。
讲解:距离按格记量,力的大小按钩码数量记量。按表中规定进行实验。演示1栏填表。①分组实验(表中2~6栏)。②汇报实验结果。(填出演示记录表)(4)讨论。
①6次实验可分成哪三种类型?(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大组汇报)实验1、2: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3、4: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5、6: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②三组实验的结果:
实验1、2:重物(力)=拉力(不省力、不费力)实验3、4:重物(力)<拉力(费力)实验5、6:重物(力)>拉力(省力)
③根据以上的分析,谁能找出使用杠杆工作的规律? 讨论后填写思考题。3.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应用(1)分组观察剪子。
思考:剪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剪子工作时力的关系。(2)分组观察镊子。
思考:镊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镊子工作时力的关系。(3)你知道还有哪些工具利用杠杆原理设计的?
(三)布置作业
观察哪些装置应用了杠杆原理:分析它的三点,研究它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思考:为什么有的工具设计成费力的?
第三篇:第五单元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24时记时法
教学内容:
1、24时记时法。
2、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
3、实践活动——周末一天的安排。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某一时刻,能正确进行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换算。
2、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初步掌握一些求简单的经过时间的方法,能正确解答一些经过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建立时间观念,体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的重要性,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某一时刻,能正确进行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换算。
2、初步掌握一些求简单的经过时间的方法,能正确解答一些经过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
1、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某一时刻,能正确进行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换算。
2、初步掌握一些求简单的经过时间的方法,能正确解答一些经过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
教学课时安排:3课时1、24时记时法………………………………………………………1课时
2、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1课时
3、实践活动——周末一天的安排…………………………………1课时
第四篇: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内容简析:
本单元课文以“勤奋学习、热爱科学”为专题,选编了4篇课文。《说勤奋》教育学生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李时珍夜宿古寺》赞美了李时珍不怕风险、亲自品尝草药的精神,表现了他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维生素C的故事》告诉我们任何发现、创造都离不开细心的观察与实践。《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激发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情感。
教学目标:
1、会写38个生字,会认21个生字。
2、留心课文人物神态、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4、前后课文整合一体,做到读、说、写结合,让知识向能力有序迁移。
5、培养学生执着的毅力,坚忍不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留心课文人物神态、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前后课文整合一体,做到读、说、写结合,让知识向能力有序迁移。
3、培养学生执着的毅力,坚忍不拔的精神。
16.说勤奋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课文。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新词,理解词义,识记字形,能准确书写。
2、读通课文,了解每一自然段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生字词,理解意思。
2、读通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解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分段。
1、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
2、引导分段。
学生轻读课文,看看课文在哪里提出了观点?又是怎样证明这个观点的?课文最后又是讲了什么?
三、分段读通课文。
自己练读--指名读--纠正读音,指导读通长句--齐读。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轻读课文第一段,画出中心句。
2、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1)这里的“桥梁”是什么?
(2)把那句自问自答的句子换一个说法。
(3)讨论:“鲜花”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
(4)出示: 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比一比,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齐读后一句。(抓住“古今中外”、“每一个”、“都”谈体会)
五、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揭示中心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齐读)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2、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听着同学们的朗读,老师真高兴,朗读就要通过自己的有声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还知道课文中讲了两个人的故事,他们是?(板书:司马光 童第周)那你能读好这些与他们有关的词语吗?
史学家
高声朗读
抓紧时间
编成巨著 生物学家
急起直追
远渡重洋
产生影响
请你用自己的话简洁地说说这两个人的故事。
二、走进故事,读悟明理
(一)打开课本,轻轻地朗读课文的2、3自然段,边读边想:故事中的司马光和童第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二)共同点: ·他们都非常勤奋:
司马光:你是从文中哪些句子感受到司马光的勤奋的? 交流:
1、出示: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通过朗读读出你的理解)
(1)(提示:“滚瓜烂熟”,读出了司马光背书背得熟练
“一直”,是说司马光读书时没有休息
“一遍又一遍”是说司马光读书读了许多遍)
(2)老师请大家注意这个字“躲”,自己读读这句话。透过这“躲”,我们能看到这样一幅幅画面:
(3)他这样躲起来读书,为的是什么?(交流)这就是勤奋。还从什么句子感受到司马光的勤奋?
2、(出示):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1)用这种枕头你习惯吗?为什么?(点出:稍微 朗读)(2)司马光把这种枕头称为——学生说(警枕)。为什么叫它“警枕”?这里的警应是什么意思?(警戒、提醒)提醒他什么?(时时刻刻都不要浪费时间,要抓紧时间学习和写作)—— “勤奋”!就是珍惜时间。
童第周:你又从文中哪些句子感受到童第周的勤奋?(1)童第周的基础比别人差多了,他的考试成绩平均分才40多,学校建议他退学吧。但他呢?(朗读“毫不气馁
急起直追”)
(2)他又是怎样做的呢?(指名说)引读:同学们不理解童第周成绩这么差为什么还要这么认真,然而,童第周却毫不理会,仍然——————冬天,寒风刺骨,同学们都躲在被窝,享受着温暖,童第周却依然————-日子一天天的过去,童第周还是坚持着,——-----4
(3)经过半年的努力,童第周的成绩赶了上来,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你能想象一下,班里的同学又会说些什么呢?(交流)
(4)这正应了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的:“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朗读)
(5)小结:面对落后,毫不气馁,急起直追这就是勤奋。他们俩还有什么共同之处? ·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们俩还有什么不同之处?
(1)请你读读这两句话,你就会发现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不同之处的。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末,他的学习成绩很差,但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
(2)小结:看样子,天资聪明的人要想成功必须勤奋,基础差的人要想成功也必须勤奋呀。勤奋是成功的唯一法宝。
3、司马光和童第周成功了,他们取得的成就就像鲜花那样灿烂,可是(出示:古今中外,每一位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你读懂这句话了吗?
4、出示词语:让我们再来回忆这两个小故事。
史学家
高声朗读
抓紧时间
编成巨著 生物学家
急起直追
远渡重洋
产生影响
三、走出故事,拓展延伸
1、课文学完了,但有一个词,一种精神却深深地印在了我们大家的心中,那就是---“勤奋”。来,读读这些名言吧。·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华罗庚 ·天才就是无止刻苦勤奋的能力。
——(英)卡莱尔 ·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美)爱因斯坦 ·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美)爱因斯坦
·科学的未来只能是属于勤奋而又谦虚的年轻一代。——(前苏联)巴甫洛夫
·不论你有多么聪明,也不论你基础有多么差,只要勤奋,都能获得成功。----黄老师
2、你的感受呢?在书上写下一句话,抒发你的感受。
3、交流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四、作业
搜集勤奋成材的小故事讲一讲。
板书设计:
司马光
说勤奋
有所作为 童第周作出贡献
教后记:
17.李时珍夜宿古寺
教材简析:
本课记叙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医药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纲目》住破庙、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教学重难点
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重难点: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中国的医药学史上,有一本空前巨著,板书《本草纲目》,它是医药科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作者就是,板书:李时珍。
2、通过课前的预习,你对李时珍这个人物有多少了解?学生自由畅谈。
3、今天我们就要阅读一则他在创作《本草纲目》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写全课题:李时珍夜宿古寺
二、质疑
1、指名学生朗读课题
2、读了这个课题以后,你有什么疑问呢?请学生回答。
3、请学生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李时珍晚上寄宿在古寺中。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能够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四、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出示本课生字,词语,指名学生朗读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对于难读的词语,请学生多读两遍
3、交流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的?能够解决的,马上师生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留到下节课的教学中。
五、理清文章的主要段落大意
六、朗读课文
七、生字教学
八、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完成习字册的上的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充分感受李时珍不怕吃苦,严谨认真的塌实作风。
2、通过《本草》的资料拓展,对《本草》有一定的了解,更深层次的让学生感受李时珍为了医学事业不懈追求、勇于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
感受李时珍为了医学事业不懈追求、勇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
16、李时珍夜宿古寺
2、读了这个课题,我们的脑海中不禁闪现出这样一个问题:李时珍为什么要夜宿古寺呢?请小朋友赶紧拿起课文,到课文的第一、小节中去找找答案,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二、教学课文第一、二节
1、指名一位学生朗读课文一、二节
2、你知道李时珍夜宿古寺的原因吗?指名学生交流。(因为他们一心想赶路,错过了客店)
3、从这一点中,你体会到什么?
4、从这两小节中,你还知道李时珍师徒察访药材怎么样?(让学生联系“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已经走了好几个月”来自由交流交流)
5、是啊,长时间的长途跋涉没有减缓李时珍师徒前进的脚步,为了赶路,他们错过了客店,这就是李时珍夜宿古寺的主要原因。
6、齐读第一、二节
三、学习课文三、四节
1、是的,前不见村,后不着店的荒野上,李时珍师徒焦急地走着,突然前方的树丛中隐约出现了房屋的轮廓,走近前一看,哦!是一座—“古寺”(生答。出示古寺的图片)
2、小朋友,这是一座怎样的古寺啊?请你细细读读课文第四节,将描写古寺的相关语句画出来!
3、学生朗读,做标记
4、交流:一座破败的古寺、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5、读了这几句话,你知道了什么?(古寺的条件非常的差,很久没有人来了,很危险等等)
6、你能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吗?
7、读好这句话“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厚厚的蜘蛛网。”
四、分析课文5-12节
1、为了察访药材,为了修好《本草》,这些对李时珍来说已经算不得什么了!师徒俩毅然决定在古寺中寄宿一夜!
2、小朋友,请你自己读读课文5-12节,去看看一下李时珍在古寺的生活,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旁边简单地做做批注。
3、学生认真读课文,在有感触的地方做上批注。
4、交流: 非常仔细
● 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若有所悟。
● 出示两中药材的图片,请学生看
● 抓住李时珍的动作来说说体会
● 朗读体会
非常爱劳动人民
● 抓住李时珍的语言来体会
a.李时珍笑着问徒弟:“庞宪,觉得苦吗?”(“笑”字,让学生联系课文的前前后后,说说这种真的苦不苦?)
b.“恩,长年累月地------值得的。”(两组对比,住在破庙里和住在家里,万民得福和自己吃苦,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
c.“庞宪,趁着大好-----记下来吧。”(放弃自己休息,在月光下记录)出示他在月光下记录的图片,你想对他说写什么?
5、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但李时珍还在认真辨别着,记录着。
五、拓展说话
1、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这个故事(朗读课题),仅仅是发生在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中的一个故事,你还了解他的哪些故事?(指名一两个学生说)
2、正是由于李时珍这种不畏艰辛,认真踏实的作风,才发现了很多有用的中药,例如课文讲到的:
忍冬花初开时,-----消暑解寒。
胭脂草------治虫咬伤。
刀豆子-----治呃逆。
鸡肠草------
3、你还知道哪些中药?说说它的药效!
4、中国医药学的史册上要永远记着这个名字——李时珍;世界医药学的史册上也要永远记着这个名字——李时珍,他创造出了举世闻名的医药著作《本草纲目》(出示图片),此时,瞻仰着他的象,看着这本《本草纲目》,你想说些什么?
六、总结课文 :让我们永远记着这位为了人民,行程一万余里,倾注毕生心血和精力,足迹踏遍大江南北,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完成医学著作《本草纲目》的李时珍(齐读)!
板书设计:
16、李时珍夜宿古寺
(破败)
喝水、啃干粮
边忆边写
端详、扯下、嚼嚼
不怕吃苦,工作严谨、认真、踏实
教后记:维生素C的故事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介绍维生素C作用的科普小品。文章写了哥伦布带领船队在大西洋探险中遇到了“海上凶神“的怪病,部分被留在荒岛上的病重船员靠吃野果子存活下来,由野果子人们发现了人体不可缺少的维生素C。课文告诉我们:许多科学的新发现都是在生活实际中细心观察、反复研究才获得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维生素C的发现过程,懂得任何发现、创造都离不开细心的观察与实践。
教学重难点:
能够清楚地说出维生素C被发现的过程。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维生素对人体的作用。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板书课题,指读。
2、看了这个题目,你有哪些问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布置自学要求:(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初步懂得生字新词的意思;(3)遇到难读的句子把它画出来,多读几遍,直到读通顺为止。如果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做上记号,到课堂交流时提出,大家一起讨论。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
艰苦
危险
浑身
路程
拖累
尸体
秘密
物质
缺乏
适量
蔬菜
哥伦布 指名读,集体读,正音。
“艰、浑、伦”是前鼻音,“程”是后鼻音;“尸、物、质、适、程、蔬”是翘舌音;“伦”声母是l,不是n;“危、谓”声韵母相同,声调不同。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解释词语,指导读好长句子。
(达成目标1,部分达成目标2)
速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段。组织学生讨论。(达成目标3)
三、指导字形。
1、出示生字卡片,指读。
2、指导字形:“艰、浑、程、秘”都是左右结构,而且都是左窄右宽;“质”为半包围结构 “质”的第一、二笔都是撇,不是“厂”。
3、指导书写。
(达成目标2)
四、布置作业。
1、查资料了解立于关于维生素C的知识。
2、完成补充习题第一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维生素C的发现过程,懂得任何发现、创造都离不开细心的观察与实践。
教学重难点:
能够清楚地说出维生素C被发现的过程。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
交流:通过回家后收集的资料,你对维生素C有了哪些了解?
二、新授
(一)教学文1、2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指名反馈。(故事的时、地、人和事)2、16世纪的航海生活不仅艰苦,还很危险。在哥伦布的航海队伍中也常常有不速之客,人们把它称为“海上凶神”,人们为什么这么称呼这种疾病泥?请大家读读第2自然段。
学生讨论,交流。
3、指名朗读课文,相机知道朗读。
4、现在人们已经知道,其实种怪病就是坏血病,是船员们体内缺乏维生素C而导致的。船员们的体内为什么会缺乏维生素C呢?
(因为长期在船上生活,吃的是黑面包和咸鱼,很少、甚至吃不上蔬菜和水果,这就导致了船员体内严重缺少维生素C。)
6、小结:仅仅是因为缺少维生素C,不知有多少船员葬身于茫茫大海,真是太可悲了。
(二)教学课文2—5自然段
1、自读课文2—5自然段,读完后想一想,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2、讨论交流。
一份感动
一份悲伤
一份伟大
一份无私„„
(1)你是从段中的什么地方感受到的?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再想一想为什么有这么一份情感的?
(2)小组交流。
(3)全班指名反馈。
(4)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这份感动、悲伤、伟大„„
3、小结:无私的船员,为了不拖累船队舍弃了生命,主动要求弃于荒岛。这份伟大、无私深深打动了哥伦布,也令哥伦布倍感愧疚,所以船临近茺岛,他的心情更沉重了。
(三)教学课文6—8自然段
1、可是奇迹出现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自读第6自然段。
指名反馈。
船员们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此时你有什么疑问? 出示:难道秘密在野果子里面?(1)指导朗读。(读出疑问语气)
(2)改为陈述句。
2、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读课文7、8自然段。
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野果子和船员病愈之间的联系。小结:是啊,这就是船员们奇迹般存活的秘密。和船员们的生命密切联系着的原来就是维生素C。
3、你认为维生素C呗人们发现,主要依靠的是什么?
小组讨论。
指名交流。(细心的观察和思考)(达成目标2)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达成目标1)
三、总结课文
1、读了全文,结合生活实际,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2、总结全文。
四、作业
1、完成补充习题第二题。
2、调查生活中含有大量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
板书设计:
17、维生素C的故事
生
维生素C 死
教后记:
19.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教材简析:
世界在飞速发展,科技在不断进步,过去人们难以想象的事,今天正一一变为现实,“国际互联网”就是其中一项发明。本文紧扣时代脉搏向我们介绍了这一“奇妙”的新事物。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引号及某些关联词语的表达作用。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感悟、体会其奇妙之处。
3.认识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情感。教学重难点:
了解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感悟、体会其奇妙之处。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学会生词,理解生词。
3、理清脉络。教学重难点:
1、初步理解重难点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步骤:
1、导入课题
同学们, 我们来对诗好吗?老师说上半句,你说下半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海内存知己
(1)会对吗?齐对(天涯若比邻)
(2)连起来读两遍。
(3)这是唐朝诗人王勃的名句,意思是说,四海之内,如果我们是知心朋友的话,那即使你远在天涯也会觉得我们是天天见面的邻居。当然“天涯若比邻”只是诗人对朋友的劝慰,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还不能真正做到“天涯若比邻”。然而历史在进步,科技在发展,21世纪的我们却真真切切地做到
(出示)“虽然对方远在天涯,但是却让人感觉近在咫尺。”
(1)齐读
(2)找出两组反义词远(近)天涯(咫尺),天涯是说距离远,咫尺是说距离近。
(3)这句话中还有一组关联词(虽然„„但是)这是组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在朗读时,我们应该强调前半句, 还是后半句呢?
(4)指导朗读,一组同学读前半句,齐读后半句。
2、同学们,那到底是什么东西那么奇妙,能让远在天涯的人觉得近在咫尺呢?
板书: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3、你想走近国际互联网吗?你想了解它吗?你想到网上漫游,让我们再次读课题, 把你的渴望,好奇读出来。
二、质疑自学。
1、那么你想知道国际互联网那些方面的知识呢?
2、生质疑。
同学们想了解的内容还真不少,限于课文有限内容,我想我们只能解决其中三个问题,其他的问题就留给同学们课后探究了。
3、出示问题:
(1)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
(2)国际互联网是怎么工作的?
(3)国际互联网与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
4、自学探究: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能回答这三问题的句子,并做上记号。
5、小组交流:同学们能把你自学的结果与同学们交流吗?
三、作业:
1、抄写词语。
2、继续研究问题。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文中引号的作用。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国际互联网与我们息息相关。
4、用“奇妙”“甚至”造句。教学重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国际互联网与我们息息相关。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复习词语。
2、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
二、、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1、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呢?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
3、指名读,出示: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只巨型的之珠织成了一张团团包住整个地球的“大网”„„起来的。
(1)齐读
(2)国际互联网有什么特点呢?(大)它像什么?(巨型的蜘蛛网)
(3)你从哪个词语体会到它的大呢?(巨型、团团包住、大网、无数条、亿万台)
(4)我们再次用朗读体会这张团团包住的巨大的网。
(5)国际互联网看不见,摸不着,请你听老师的朗读,并且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把这张能把地球“团团包住”的神奇的网。
(6)让我们再一次体会一下这张神奇而巨大的网。(齐读)
(7)这里的“网”是指一般的网吗?那它指什么?(国际互联网);这里的“线”是指一般的“线”吗?
(8)“网”不再指普通的网,“线”不再指普通的“线”,它富有了新的含义,所以要在“网”和“线”上加双引号,这篇课文里的很多词语都加上了双引号请你注意那是表示特殊意义。
(9)引读:这里的线不再是指普通的线,这里的线有的是看的见的();也有的是看不见的(),这些“线”上飞速流动着()、()、()它们能够在短短的几秒钟内跨过()传到()。
理解“地球村”,说说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2、同学们,国际互联网是怎么工作的呢?
(出示)国际互联网是看得见的()、()看不见的()来传递文字、声音、图象等信息的。
(1)情境体验,了解关系。
学到现在我们也比较累了,来轻松一下。
(2)现在老师不是你的老师了,角色变一变,就当一回你们的奶奶吧,行不行?
(3)前几天,我收到悉尼朋友的一封信,看完信,我就拿出信纸,准备写回信。我儿子在一旁就嚷嚷开了:“妈,都什么年代了,干吗不上网,发电子邮件啊?”“年轻人什么都爱赶时髦,什么网不网的,写封信,老朋友照样能收到。孙子、孙女们,是奶奶有道理呢,还是你爸爸有道理啊?
(上网发电子邮件只要几秒钟,速度快)
要速度快,成啊。我不写信了,打个电话,也只要几秒钟就能听到老朋友的声音了?
(如果你上网,在网上和亲朋好友通电话,不仅能传来对方的声音,还能显现他的形象呢!)
是吗?那可太奇妙了,我还真想看看几十年未见的老朋友如今是什么模样了?我年纪大了,出门诸多不便,我能在国际互联网上看到我最喜欢的京剧吗?我能买到我所需要的日用品吗?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我能在网上学到英语吗?那国际互联网还真是无所不能了,怪不得这篇课文的题目就叫(齐读)
3、训练语言,发挥想象。
(1)既然国际互联网那么奇妙,还是让我们到互联网上看看吧,看看我们可以在网上获得什么呢?(齐读第三小节)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国际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方便的呢?你从哪个符号看出五个方面呢?
(3)那就让我们再次体会一下国际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极大的方便。
引读:人们可以„„(这是娱乐)
可以和„„(这是休闲)
可以和„„(这是学习)
还可以„„(这是工作)
甚至„„(这是生活)
“„„”这说明了什么?(国际互联网还可以为我们做很多事。)
(4)你知道那些呢?(网上会诊、网上交易、网上下棋、网上储蓄)
(5)当然还有很多功能有待于同学们去开发,网络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你们中间也会出现举世瞩目的彼尔盖茨。
(6)国际互联网给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娱乐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可以这样说,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有了„„(引读)
4、总结:同学们,《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这篇课文,从互联网的结构、它是怎么工作的以及它与人类有什么关系,但这只是网络知识一个很小的方面,犹如冰山一角,所以就需要同学们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四、作业:
1、用“奇妙”“甚至”造句。
2、朗读课文。
4、搜集资料 板书设计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大
快
多
息息相关
教后记:
习作5 教材简析:
本次习作是引导学生以“××的自述”的形式介绍一个自己“熟悉的事物”,在习作过程中要努力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学习写作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听说,主动评议,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小闹钟》和《小溪流的诉说》中的片段,学会用拟人的手法介绍生活中的常见事物的方法,并领悟到这样写的好处。
2、领会本次习作的要求,采用“**的自述”的形式,用拟人的手法写熟悉的事物,要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得具体生动。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用拟人的手法写熟悉的事物,要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得具体生动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并引入例文学习。
1、同学们,如果你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比如从一个学校转学到另外一个学校,或是外出旅游或者走亲戚,见到一个新认识的朋友,你怎样向他们介绍自己?
生说怎样介绍自己。(比如姓名、年龄、长处、特点、爱好、理想、愿望等)
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些朋友,他们非常想和你们交朋友,你们乐意吗?
出示小黑板词条:书包 黑板 文具盒 钢笔 台灯 小闹钟 布袋熊
他们也很高兴认识你们,初次见面,总得介绍下自己吧。可是他们不会说话,怎么办?
学生思考并交流。(配音、当代言人、让他们开口说话等)
2、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瞧,小闹钟开口说话了。(教师手拿小闹钟,范读例文《小闹钟》,老师最好把例文背下来。)学生听,然后说说听后的感觉。(没有生命的东西开口说话了、有趣、生动)
教师小结:象这样的写法,叫“自述的形式”(板书)就是以第一人称“我”来介绍自己的特点,这样可以示文章更生动,更有趣。
3、读例文《小闹钟》,思考:它是怎样介绍自己的,介绍了哪些特点?
A、学生读例文并思考。
B、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并板书:形状色彩 结构 功能 C、再读例文,体会文章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写生动的。
4、同学们,有些事物和我们是老朋友了,因此不必介绍自己的形状、色彩、结构、功能等,它想和你们说说心理话(板书“心理”),把他们的高兴、伤心以及自己的愿望(板书“愿望”)都告诉你,你愿意做他们最忠实的听众吗? 放录音《小溪流的自述》
小溪流诉说了什么?它有什么愿望? 学生思考并回答。
出示:课桌 书本 小花 蔬菜 水果 假如你是这些事物,你会说什么?
师引导学生说出,比如“课桌、书本”原来的样子,后来被学生损坏,心情,愿望,“蔬菜、水果”的营养价值,小朋友不爱吃等等。
二、面对黑板上的这些事物,你最喜欢和谁交朋友,赶快拿起手中的笔,替他们写个自我介绍吧。(小闹钟和小溪流就不必说了)
如果你不想写这些,也可以写你喜欢的其他的事物。提醒学生注意习作要求:
一、用“**的自述”的形式介绍一个自己熟悉的事物。
二、要求写具体、生动。
三、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范读较好的学生习作。
五、修改,誊写。板书设计:
习作5 教后记:
练习5 教材简析:
练习包括处处留心、写好钢笔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及学写毛笔字等内容。处处留心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学会从生活
中学习语文,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写好钢笔字,读背8条成语和名句。完成口语交际练习。写好毛笔字,掌握好运笔。教学目标:
1、认真读这篇童话故事,能按要求完成文后作业;
2、懂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会谦让,不要骄傲自满。
3、读读背背八个成语和两句名言,增加语言积累;
4、初步了解这些成语和名言的意思;
5、练习在课外收集自己喜欢的名言。
6、能根据具体的情况,帮助同学出出主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7、懂得人多智慧多的道理,培养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
8、通过口语交际训练,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口语表达能力。教学重、难点:
懂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会谦让,不要骄傲自满。增加语言积累。通过口语交际训练,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真读这篇童话故事,能按要求完成文后作业;
2、懂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会谦让,不要骄傲自满。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短文内容来把故事补充完整。教学步骤:
一、明确题意,完成作业
1、自由读题,明确要求。
2、多媒体资料出示:
(1)题目《争功》是什么意思?你从文中看出是哪些人在争功吗?
(2)假如你是小主人,你会对它们说些什么?
(3)你认为文中画线的部分能用什么成语来替换?换上之后读一读。
3、组织讨论:
学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想法?
1、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处处有故事,你能把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事情编写成小故事吗?一定要注意说明了什么道理哟!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自由说写,可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完成。
二、总结谈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读背背八个成语和两句名言,增加语言积累;
2、初步了解这些成语和名言的意思;
3、练习在课外收集自己喜欢的名言。教学重点、难点:
读读背背八个成语和名言。教学步骤: 1.复习。背诵学过的成语。2.指导。
(1)学生自由地读,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2)指名一学生读,及时正音,集体齐读。(3)教师范读。然后指导学生体会。边听边体会每排两条成语之间有什么关系。
(4)学生分组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可查字典。(5)说说这些成语的意思。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问渊博。
满腹经纶:一肚子学问和才能,形容人饱学而有理大事的才能。学贯中西:有关中西方的学问都通晓。形容人学问渊博。博古通今:对古代的事知道很多,又通晓现代的事情。功成名就:功业建立了名声也就有了。
著作等身:著述之多,等于身体一样高。形容著作极富。温文尔雅:态度温和,举止文雅端庄。
文质彬彬: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端庄,从容。3.练习。
(1)自由地读,边读边思考,如何记忆。(2)同座位的同学互相练背,交流记忆方法。
4.反馈。
(1)指名试背,说说记忆的经验。(2)集体背诵。1.审题。指名读练习要求。
(1)学生自读两句名言,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让学生说说该项练习的要求是什么。(3)邻近同学讨论两句名言的含意。(4)交流讨论结果
鲁迅的话是针对别人说他是天才讲的,意思是:我不是什么天才,我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我把别人休息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5)集体齐读。2.指导。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练读。(2)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同座互背。3.练习。(1)指名试背。(2)集体背诵。(3)课外延伸。4.反馈。
课后请同学们搜集鲁迅的名言,互相交流。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能根据具体的情况,帮助同学出出主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懂得人多智慧多的道理,培养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 通过口语交际训练,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口语表达能力。教学重难点
懂得人多智慧多的道理,培养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口语表达能力。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你有没有拿不定主意的时候?最后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2、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当我们的小伙伴在遇到难题,或拿不定主意时,如果我们大家都能帮他出出点子,想想办法,问题就能得到解决。大家想不想试着为小伙伴解决难题呢?
二、创设情境,激发交际
1、故事一:小明在上学路上拾到一元钱,他想把钱交给老师,可是又怕大家说他是“假雷锋”,更何况这一元钱还可以用来买枝冰棍儿呢。小明有点左右为难,你能帮他想想办法,出出主意吗?
2、指导学习课文,在三个问题中选择一个,和小组的同学把它编成小故事来演一演。
3、各组交流。
4、在大家的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困难,你能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让大家帮你拿主意吗?同学们可以自由组合,还可以用讲故事、演小剧等多种形式来表现。
教师巡视指导,对学生讲或演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
5、交流汇报。
三、总结谈话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讨论,你有些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板书设计:
帮他出主意 教后记:
第五篇: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丰“爱”为题材,共安排了四篇课文。其中《七颗钻石》、《平分生命》、《倾斜的伞》是精读课文,《一颗小豌豆》是略读课文。单元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
3、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的能力,理解重点句子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受到为了让世界更美好,人人都应该献出一份爱的思想教育
5、随文会认25个字,会写37个字 单元重难点:
1、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
2、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的能力,理解重点句子的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受到为了让世界更美好,人人都应该献出一份爱的思想教育 课时安排:
七颗钻石
2课时平分生命
2课时 倾斜的伞
2课时 一颗小豌豆
1课时 语文百花园五
3课时 机动
3课时
17.七颗钻石
一、教学目标:
1本课要求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钻石、焦渴、水罐、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反正、递给、忍不住、唾沫、涌出、新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4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接连几个月没有下一滴雨,每天都是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庄稼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此时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呢?水意味着什么?
师: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某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意外地得到了一罐水,如果你是她,你会怎样用掉这罐水呢?
师:是啊,多么珍贵的一罐水啊!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个童话故事《七颗钻石》(板书课题)就是围绕这一罐水讲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拿出放在课桌里的文章,放声地读,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三.交流自学成果
1.检查朗读情况
师: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4个)
我们就请四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二、研读课文,体会感悟
1.(师:看来大家已经能读通课文了。那么请你再仔细地放声读读课文,你读了课文之后有什么问题想问?可以把问题写在旁边的空白处。)
自由提问:
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水罐里装满了水?(是啊,好奇怪啊!)
(2)为什么水没有洒?(真是奇迹啊!)
(3)为什么水罐变成了银的?(老师也想知道啊!)
(4)为什么水罐又变成了金的?(难道它会变魔术吗?)
(5)为什么从水罐里会跳出七颗钻石,还会涌出一股巨大的水流,钻石还会变成星星,越升越高?
(6)为什么水罐会发生神奇的变化?
„„
2.师:是啊,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神奇的变化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水罐里会装满清澈新鲜的水?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第二自然段,找找原因。
(1).师:天上的神仙看到了什么?
(2).师:神仙看到后,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
(3.)师:好的,那么现在这个问题你能解决了吗,到底是什么力量使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呢?
(生:是小姑娘对母亲的爱,是孝心使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
师:是的,是孝心感动了上天,使她拥有了这一罐清澈新鲜的水。那么这个问题我们解决了吗?好的,那我们就把这个“?”擦去了。(板书:孝心感天)
(4.)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部分,边读边体会小姑娘对母亲的那份爱。
(出示)一天夜里„„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3.师:那是多么清澈,多么新鲜的一罐水啊,可是这罐水怎么会掉在地上,而且一点儿都没有洒呢?
(1.)a.学生说感悟,师引: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吗?(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谁还想用你的朗读来表达自己的体会?老师也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到了小姑娘的高兴劲儿,也体会到了小姑娘是多么地关心自己的妈妈。
b.学生读文中内容,师引:老师从你的朗读中感觉到你也是“喜出望外”的,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喜出望外”的呢?
过渡:第二个问题,谁还有补充吗?
(2.)师:小姑娘,你这样匆匆忙忙的是干什么呀?(师:你是担心母亲啊,多孝顺的孩子!
(3).师:同学们,使水罐又一次显示它的神奇力量的原因是什么呀?
师:是的,又是小姑娘的孝心啊,这个问题我们也解决了。(擦去“?”)(板指:孝心感天)
(4.)师:小姑娘的孝心使水罐发生了两次神奇的变化,真让我们感动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小姑娘对母亲那份孝心!(齐读)
(5).师:明明是木头做的水罐又怎么会变成银的呢?真是太神奇了,谁能解开这个疑惑呢?
(学生说,师引:你从哪感悟到的呢?)
(1)师:课文第二段也有一句描写小狗的句子,找到了吗?(出示“小狗却只是哀哀地尖叫”;“小狗变得欢喜起来。”)
(2)师:它在向小姑娘哭诉什么,哀叫什么呢?
(3)师:而当小狗舔净了小姑娘手中的水后,它变得欢喜起来。它会欢喜地和小姑娘说些什么呢?请你写下来。(写)(交流)
(生:因为它得到了生命之水,它获得了新生;
因为它又有了生命力,它感谢小姑娘真挚的爱心。)
(师评:你很会想象;你的语言真美;你说得非常真诚)
(4)师:你能像刚才那样概括水罐发生变化的真正原因吗?
生:小姑娘不但爱自己的母亲,还用真挚的爱心对待小动物,她的爱心是广博无私的!(板书:爱心如银)
(5)师: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赞美小姑娘广博无私的爱。(齐读)五.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课文内容上的)
在学习方法上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
装满水
孝心感天
没有洒
旱灾水罐 银 爱心如银
金
七颗钻石
一股水流 教学反思:
18、平分生命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认读生字7个,会写生字11个。
2、读懂课文,体会男孩的勇敢,感受兄妹深情,使学生产生对亲情的向往。
3、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男孩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初读体会这些语句在表达文章中心意思时的作用。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给大家来了一个与生命有关的故事,你们想听吗?
2、放音乐讲故事。
3、故事后来发展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要求:①读准字音。
②不明白地方画下来。
三、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本课的生词
血液 抽血 颤抖 惟一 渗出 一瞬间 挽起
(1)自由读生词
(2)开火车读生词
(3)齐读生词
2、学生质疑
三、学习课文
1、指名读课文,思考:男孩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默读课文,画出表现男孩勇敢的句子,想想为什么?
3、小组讨论。
4、集体交流,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男孩神态、动作、语言的,体会男孩的勇敢,感受兄妹深情。
(1)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邻床上的妹妹微笑。
(男孩不想让妹妹为自己紧张、担心,所以抽血时,男孩很安静,并微笑着,安慰邻床上的妹妹。)
(2)当抽血完毕后,男孩立刻停止了微笑,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声音地问:“医生叔叔,我还能活多久?”
(“立刻停止”“一动不动”“颤抖”从这些词中此时男孩心里非常害怕,认为自己就要死了。)
指名朗读
(3)医生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这个男孩只有呀!他以为输血就会失去生命,当他决定给妹妹输血的那一瞬间,他一定是下了,这是多么大的勇气啊!
A、理解“震撼”的意思。
B、结合课文体会“震撼”的意思。
C、指导朗读。
当男孩从医生嘴中得知自己不会死,还能活到100岁时,他又是怎样的呢?
(4)男孩从床上跳到地上,高兴得又蹦又跳,他在地上转了几个圈,确认真的没事,就又一次伸出胳膊,挽起袖子,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请您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俩各活50年!”
A、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段话。
B、理解“郑重其事”的意思。(联系说话的语气理解)
C、出示插图,看图理解“郑重其事”的意思。(观察男孩的表情)
d、同桌互读这段话,互评。
E、指名读。
F、齐读。
四、教师根据板书进行总结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摘抄课文中最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并谈谈体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自读课文,谁来把课文流利、有感情地读一读?
2、复习词语
血液 抽血 颤抖 惟一 渗出
挽起 降临 犹豫 一瞬间 郑重其事
二、学习本课生字
1、学生独立看书,自己先思考这些生字可以分成几类来书写?
2、指学生回答。
3、出示生字:
4、小组内谈论一下,这些生字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
5、小组讨论,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6、指学生说说这几类生字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7、“颤”、“瞬”:教师范写,加以指导。
8、学生独立观察其他的生字自学写法,老师巡视指导个别学生。
9、学生独立学习完毕后,老师根据巡视的情况,指学生上黑板范写。(出示小黑板)
三、布置作业:
认真练写生字,进行扩词。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9、倾斜的伞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五个生字,掌握十三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了解在雨天外公对年幼的“我”的呵护以及长大成人后的“我”在雨中对年迈的外公的照顾。
3、体会“倾斜的伞”所代表着的祖孙间的亲情,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在雨天外公对年幼的“我”的呵护以及长大成人后的“我”在雨中对年迈的外公的照顾。
2、体会“倾斜的伞”所代表着的祖孙间的亲情,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和别人共打过一把伞吗?当时是怎样一种情景?有什么感觉?(学生讲述)
看来,好多同学都有过和别人共打一把伞的经历。今天我们和作者一同走进他和外公在倾斜的伞下发生的故事。
二、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独立阅读,扫除生字障碍;
(2)、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
2、开火车分段检查朗读。
3、交流不明白的词语。
“困惑”、“微颤”、“浑浊”等词可以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同学间互助等方法自主解决。
4、认读生词(自读、指读、开火车读等)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说说雨中的伞下发生着怎样的故事。
2、思考:从这把“倾斜的伞”你感受到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在昨天的语文课上,我们初读了《倾斜的伞》这篇课文,学习了生字词,这节课我们再次跟随作者走进发生在伞下的故事,感受倾斜的伞下那浓浓的温情。
二、品读课文
让我们再次用心地细细品读这个故事,边读边想,从这把“倾斜的伞”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能体会“我”和外公的所思所想吗?是从课文中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可以在文中画一画,读一读,也可以和小伙伴说一说。
三、全班交流
1、(1~2自然段)“很小的时候,我就十分喜欢下雨„„一同走进雨的世界中。”
从“每逢”、“一蹦一跳”、“挽住”感受到“我”和外公感情很好,外公对我精心呵护,我对外公很依恋。
2、(3~11自然段)“抬起头„„外公的身子总是一半干一半湿的”
从“一半是墨绿色,一半是灰蒙蒙的”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关注外公的三次笑有什么不同,尤其是第二次的“笑而不语”,可在适当时机追问:外公笑而不语,他在想什么呢?
小结:是啊,外公为了不让雨水淋到我身上,自已的一半身子已浸在了蒙蒙的雨中,这把倾斜的伞是外公对我深深的爱呀!
3、(13~14自然段)“‘丹丹,伞歪了。’„„已开始混浊的双眼泪光点点”
“我的心热了起来,”我在想什么?
“外公嘴角微微一颤,已开始混浊的双眼泪光点点。”外公在想什么?
4、(15自然段)“那是把倾斜的伞,是把充满了温情的伞,我会永远珍惜它,爱护它。”
文中的我是要珍惜什么?爱护什么?
小结:这雨中、这伞下,笼罩着浓浓的亲情。年幼时外公对我的呵护以及长大后我对外公的照顾,穿越了时空,在倾斜的伞下传递着,温暖着我的心灵。
四、拓展
同学们,也许这把倾斜的伞就在你的身边,你却对它视而不见,如果我们能像作者那样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观察生活,用心感悟生活,那么我们就能从平凡中悟出真谛,从点点滴滴中感受亲情。
你留心了吗?在生活中,一句问候,一个眼神,一个小小的举动„„往往能给人带来温暖和快乐。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说一说,记在小本本上吧。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颗小豌豆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小豌豆长大了,小姑娘也慢慢地长好了”这句话的内涵。
2、继续学会在阅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养成边读边思的好习惯。
3、感受小豌豆、在长叶、爬藤、开花的生长过程中给生病的小姑娘带来的无限愉快和生机,赞赏小豌豆有理想,热情,乐于助人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理解“小豌豆长大了,小姑娘也慢慢地长好了”这句话的内涵。
三、教学难点
理解小豌豆助人为乐的好品质。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豌豆荚。
师:你们的想象很丰富,让我们来读读大作家安徒生是怎样描述的。
2、齐读课文第一小节。体会普通的豌豆荚在作者笔下是那么富有情趣。
3、导读第二小节,出示课文3——8节。
4、学生自由读,说说豌豆们各自的打算,并用几个字归纳它们的愿望。
5、引读第9、10节。
师:同学们,要是你来写其中的一颗小豌豆,你会写哪一颗?
说明: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来构思一篇童话。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构思来学习大作家安徒生笔下的童话,学生更感兴趣。
6、揭示课题《一颗小豌豆》
过渡:这颗小豌豆有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拿出课文,标上小节号。
2、学生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A、这颗小豌豆的愿望是什么?这颗小豌豆做了一件什么好事?
B、你从课文的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把这些句子划下来?
说明:让学生能带者问题去读课文,并从课文中去找到有关语句。
三、边读边思,体会情感。
1、联系课文,完成填空:
A、小姑娘对小豌豆微笑,从心底里感谢它,感谢它。
(感谢它让她看到绿色;感谢它让她看到嫩黄色的花朵;感谢它使她战胜了病魔;感谢它使她慢慢地站起来„„)
B、小姑娘对小豌豆微笑,从心底里感谢它,因为当小姑娘看到小豌豆。时,小姑娘。
(小豌豆长出了小叶子,小姑娘心里真高兴;小豌豆沿着线猛劲儿长,小姑娘的脸色好多了,还能自己坐上一个钟头呢;小豌豆开出一朵嫩黄色的小花,小姑娘真实高兴极了,慢慢地,竟站了起来„„)
(体会小豌豆以它充满生机的活力,唤起了小姑娘对生命的渴望,从而使小姑娘逐渐恢复了健康。)
2、师:当小豌豆开出嫩黄色的小花时,小姑娘的生命之花也随之绽放了。小豌豆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也从小姑娘的感谢中获得了快乐。
在我班也有像小豌豆一样助人为乐的同学,你们知道她是谁?在此大大地表扬陶佳莹每天帮助陈豪亮抄写备忘录。
四、拓展练习。
这颗小豌豆实现了自己的愿望,那么其他四颗小豌豆有没有实现各自的愿望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颗小豌豆,展开想象,续编一个童话故事。
生:第一颗想要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小豌豆,它飞啊飞啊,飞啊飞啊,来到了大沙漠,茫茫一片,没有它扎根的地方,不久,它渐渐地枯死了。
生:第二颗想要飞往太阳上去的小豌豆,它飞啊飞啊,飞啊飞啊,感到越来越热,它后悔了,想要回到地上,可是,它却被烤熟了。
师: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力很丰富,而且,你们都达成了共识,只有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你的生命才更有意义!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语文百花园五
一、教学目标
.通过杳字典,自学不认识的字:
.通过词语接龙练习,丰富词汇。
.通过读读背背、采集本,积累语言,丰富课外知识。
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观察思考及书面表达能力。
二、重点难点
“能说会道”训练口语交际能力、“笔l ;生辉”训练观察思考和一15 而表达能力。
三、教学时间 3 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语海畅游”和“积少成多”。一尝试“自学汉字”
1.说说平时你遇到了不认识的字,是用什么方法去认识它的。
2.自由读“自学汉字”部分,看看“门票”上的字你有哪些不认识。把它画出来,然后查字典学会它,看准学会得最快。
3.你查字典学会了哪些字?同桌互相交流。
4.自由读一遍这张门票上的内容,要求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
5.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听这位同学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你能比他读得更好吗?二练习“照样子组词语”
1.先说一说“劝、招、终”这三个字可以组些什么词。
2.自己练习词语接龙,看看你能想出多少组词语。
如:劝:(劝说)——(说明)——(明白)——(白雪)
(劝解)——(解决)——(决心)——(心中)
(劝阻)一一(限止)——(止痛)——(痛快)
3.四人小组合作,看看哪一小组想出的词语最多。
4.指名说。
5.自由读一读这四组词语。三指导“读读背背”
1.自由读,遇到不会读的字请同学或字典朋友帮忙,然后再多读几次。
2.同桌合作,认真听对方读,互相纠正错音。
3.指名读,检查、正音。
4.自由读,注意把字音读准,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5.四人小组合作,每人读一遍,其他同学做小老师认真听,然后评一评谁读得好。
6.指名读。
7.你知道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自由读,注意停顿,有感情地读一读。
8.齐读,然后试着背一背。四交流“我的采集本”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听读,纠正错音。
3.指名读,想想这段话讲了什么内容。
4.拿出你的采集本,四人小组互相交换,欣赏欣赏别人采集的好词佳句名段。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阅读平台”和“能说会逆”。一走进“阅读平台” 1.自由读短文,要求读准每一个字音。遇到不会读的字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请教同学。
2.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3.同桌互相听读短文,纠正对方的错音。
4.再读短文,要求读准字音,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5.四人小组合作读短文,要求读得通顺流利。
6.指名检查读,评读。
7.听老师范读短文,想: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8.默读短文,想想为什么“回家的路上,我心里美滋滋的”。
9.你喜欢短文的小作者吗?为什么?
10.你也做一回小作者,向失学的同学献爱心,把你的零用钱汇给他们,你会填写汇款单吗?先用铅笔在书中的汇款单上练习填一填。
11.同桌互相看看对方填得怎么样,大家讨论讨论应该怎样填。
12.老师评点。二学习“能说会道”
1.自由读引导语。
2.默读。你明白了这道题的要求吗?
3.想一想你自己见过、听过或亲身经历过的与爱心有关的事。对哪一件事你印象最深?
4.四人小组先练习说一说。要求讲述时要把事情说清楚。听的同学要听明白讲了一件什么事,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询问,或让讲述人讲得再具体一些;也可以对大家都感兴趣的事情展开讨论;还可以评议一下讲述人的普通话发音是否正确,声音是否洪亮,说话是否流利等。
5.指名说。评一评讲述得怎么样,好在哪里,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笔下生辉”。
1.读内容,明确写话要求。
2.把四幅图连起来观察,想一想画中的爸爸和儿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先自己准备一下,再指名说说。
3.仔细观察每幅图,想想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有哪些人,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正在干什么。
4.四人小组讨论讨论每幅图的内容。
5.面向全班交流,互相评议。
6.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故事完整地写下来,注意这四幅图的内容要衔接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测试题
一、我会听,我会写。(10分)
二、我会拼,我会写。(10分)
nián ling
yǐn yuē
bīng dòng
jiē xiàng
lǚ tú
()
()
()
()()
三、比一比,我会给每个字组两个词。(16分)
凉()()
潮()()
谅()()
嘲()()
列()()
玻()()
烈()()
波()()
四、我会写反义词。(8分)
急忙()厌恶()立刻()增加()
五、我会补充词语。(9分)
鱼水()()
()深()重
()心()力
()甘()苦
朝()相()
()满()间
兴()采()
走()串()
与()不()
六、我会把不同类的词找出来写在括号里。(6分)
(1)妈妈 爷爷 姐姐 老师()
(2)杨梅 黄瓜 鸭梨 香蕉()
(3)尺子 铅笔 橡皮 文具()
七、我会用下面的词排列两个不同的句子。(4分)
的 我 小明 是 老师 妈妈 的
(1)
(2)
八、我能用下列词语造句。(8分)
小心翼翼:
惊奇:
九、我能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使句子更具体。(10分)
1.同学们()认真()读书。
2.()汽车()驶过()大桥。
十、阅读短文,我能按要求完成短文后面的要求。(15分)
飞机渐渐地进入了平稳的状态。(突然 猛然),乘客服务铃急促地响了起来,空姐(突然 猛然)意识到:糟了,由于太忙,忘记给那位乘客倒水了!她急忙地来到客舱,见按响服务铃的(竟然 果然)是刚才那位乘客。她小心翼翼地把水送到乘客跟前,面带微笑地说:“先生,实在对不起,由于我的疏忽,延误了您吃药的时间,非常抱歉!”那位乘客抬起右手,指着手表说:“怎么回事!有你这样服务的吗?你看看,都过了多久了?”□空姐怎么解释,这位乘客□不原谅她的疏忽。
1.我会写近义词。(6分)
渐渐()急忙()延误()
2.我会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词语,用“√”表示。(3分)
3.我会在□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请在正确的括号里打“√”。(3分)
(1)无论„„都„„()(2)虽然„„但是„„()4.空姐向乘客道歉的原因是(3分)
十一、答对有奖。(10分)
1.八仙过海——()
2.竹篮打水——()
3.姜太公钓鱼——(4.老鼠过街——(5.和尚打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