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神奇的水》教学反思
《神奇的水》教学反思
科学课不同于过去以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为主的自然课,它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一门学科。科学素养应该包括必备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生活方式,还应该包括对科学探索的执著精神。
本单元,将有关水的学习置于生命之源的广阔背景下,不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而是强调探究过程中的体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待水。本单元的重点不是教概念、记结论,而是从全新的角度认识水。
本课要求教师带领学生研究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溶解现象、浮力、压力等神奇现象,并了解水的这些本领在生活中的应用。按照教材的课时安排为2课时,因此,我这节课重点就是引导学生研究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以期达到学生对科学的热情及追求探索延伸至课外。
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2、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科学知识
1、知道水有毛细现象,水的表面有张力。
2、了解毛细现象、表面张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2、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分享交流。
二、教学环节的设计:
1、设疑导入,引起兴趣:
2、发现水的表面张力(1)发现水的表面张力(2)生活中的水的表面张力
3、发现水的毛细现象(1)自主发现
(2)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发现水会爬与材料有关对材料进行分析(3)验证假设
(4)全面认识,得出结论——验证水向四周扩散与什么有关
(5)认识生活中的毛细现象
(6)处理遗留问题——处理学生自主发现的较深问题或其他问题
4、整理用品、养成习惯
5、总结全课
三、本节课的亮点:
1、化深为浅,以师生合做游戏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了“会团结”“互相拉着”。
水的表面张力实验中,学生很容易发现水溢出前的形状,但要让学生理解“互相拉着”还是有些难度的。课前我也想过在学生发现现象后,直接告诉学生这种现象叫做水的表面张力,但总觉得有些抽象。课间学生的游戏给了我灵感,让我想起了自己儿时的游戏“跨大步”,其中游戏者的合作不正似概念中的“会团结”“互相拉着”吗?
2、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发现现象——提出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我最初提出让学生将直尺插入水中观察水是否会爬带有很大的即兴色彩。我想与其让学生发现水会沿着纸巾向上爬后,再让他们仔细观察纸巾,不如给他们设置一个疑问:水为什么不会沿着直尺向上爬?接着我提示学生思考两次实验改变的条件是什么,不变的条件是什么。由于改变的条件只有材料,所以学生得出水爬与不爬与材料相关就相对容易一些。再加上纸巾和直尺一软一硬,一个充满空隙,一个结构质密表面光滑,较容易对比,提出假设,这样学生提出假设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3、将名人名言通俗化,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所以学术上追求卓越的人一定要善于而且渴求和别人交换思想,集众家之长。我认为在课堂上将这句话稍加改变不仅能使学生认真听取别人发现,而且也激发了学生交流的积极性。今后总有一天学生能够看到萧伯纳的名言,我想那时他们大概也会想起这节课学科的某些片断吧。
四、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缺乏敏锐的洞察力,对一些有价值的细节没有充分利用。比如在学生汇报水的表面张力猜测与实验结果时,我没有抓住机会让实际放回形针数少的组分析少的原因;比如有个学生在汇报本组水的表面张力结果是,本应是“加满水后水的表面呈……水将溢出前水的表面呈……”,而这名学生却两句话都是“水溢出前的杯子……”我只顾让各组汇报结果,没有及时纠正学生叙述上的错误;比如学生处理溢出来的水的方法,其实正好利用了水的毛细现象,但在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毛细现象时,我没有加以有效的引导。
2、语言不够严密、准确、科学,没有做到字斟句酌,随意性比较大,针对性不强。
五、本节课留给我的启示:
1、科学课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正如一句老话: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科学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并能对学生在课堂内外发现、提出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进而培养学生单独或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爱科学,爱实验,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作为科学教师应该多组织学生做实验,真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两点疑惑
1、上课前能否对学生进行一些美育熏陶。比如教师介绍一下所选音乐的名称、所在专辑、乐队,因为课后我听到学生说他很喜欢课前听到的音乐,但如果教师上课时对音乐作简略介绍,又可能会占用科学实验的时间。
2、科学课堂上能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比如表面张力的“张”字,本意、字形等对学生理解水的表面张力很有帮助的
第二篇: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神奇的水》教学设计
《神奇的水》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的第一课时,认识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
教学目标:
1.知道水能产生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现象以及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会做水的毛细现象和水的表面张力的实验,能用语言和文字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
3.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愿意与同学分享交流。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
教学难点:
会大胆猜测,并通过实验进行科学验证。
教学准备:
变色花 纸条 布条 塑料条 红色水 硬币 滴管 杯子 水 回形针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生命离不开水。知道了水的作用很重要,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究水。(板书:水)
二、探究水的神奇之一-毛细现象
1.师: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你们见过水往高处流的现象吗?
2.师出示变色花,说明是前几天将它浸入红、蓝水中做成的,难道水真的会往高处流?
3.学生实验:将纸条放入水中,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实验前提出注意点:老师在上面画了一条红色的线,现在把红色线以下的部位垂直放入水中。大家仔细看!
4.师:看到这种现象,你有什么想问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5.学生实验:比较将布条和塑料条放入水中,看到什么现象,能不能找到可能是什么原因。
6.学生交流:像布条、纸等这些有小孔、缝隙的材料水会向上“爬”。7.教师小结: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向上“爬”,或向四周扩散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板书:毛细现象)
8.你在生活中还发现哪些毛细现象?师生共同交流。
三、探究水的神奇之二——表面张力 1.出示硬币,猜测:硬币能装水吗?能装多少滴水?(出示滴管,认识)2.怎么才能知道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呢?(做实验)做实验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1)实验前,组长要分好工,一位同学操作,一位同学数数,其他同学要从各个角度仔细地、认真地观察硬币上的水滴,记录员及时做好记录。
(2)操作员动作要轻要稳,不要晃动桌面。
(3)如果滴到二十滴水溢出来了,只能算多少滴?(4)试验中要注意安全与卫生。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4.学生交流各自的发现。(交流出水的神奇。)
5.出示一杯水,师:老师这里也有一杯满满的水,现在杯口的水面也和硬币上的水一样鼓鼓的,好像再滴一滴就要溢出,如果放一枚回形针到水里,你认为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猜测。
6.师演示实验。
7.通过这两个活动,你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 8.玩游戏理解水面张力。
师:其实水是由很多很多看不见的水微粒组成的。先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游戏,游戏中的每一位同学就像每一个水微粒,之后再来讨论吧!要仔细观察!师:游戏中你们有什么感觉?
9.小结:水能让它表面尽量缩小的力,科学上称之为水的表面张力。10.生活中还见过这样的例子吗?师生共同交流。
四、课堂评价
1.讨论: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你有什么感想?
2.教师小结:水的神奇之处还有很多,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有更多的发现。3.整理桌面,感受生活中神奇的水。
第三篇:小学三年级科学《神奇的水》教学设计
神奇的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细致观察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并能设计实验研究水的表面张力。
2.作出科学预测并通过实验验证。
3.进一步训练科学观察、实验、记录等科学素养。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水的表面存在着一股收缩的力——表面张力,表面张力可以改变。
2.了解生活中水的表面张力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大胆预测、认真实验科学的习惯。2.体验大自然的奥秘,进一步热爱科学探究活动。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玻璃杯若干个个、水、硬币、滴管若干、红墨水、蓝墨水。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认识水的毛细现象
我们上节课了解了水的一些本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神奇的水【板书:神奇的水】 同学们都听说这样一句话么:“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现在我们做一个实验来看看水总往低处流吗?
看老师演示试验:
拿一个玻璃杯,准备好一杯有颜色的水杯。和一张纸巾。学生观察。
教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可能是什么原因使水从低处往高处流?
教师用粉笔吸墨水,墨水沿着粉笔细孔向上爬,最终吸干了滴下的墨水.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小结出示 课件 毛细现象 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或者扩散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毛细现象
潮湿的墙根 土坯或者砖头里面的细孔将地面积水或者土壤里的水吸上来,导致墙根潮湿。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生活中见到过的类似的现象。
1、给植物浇水,2、砖块吸水,3、毛巾吸汗,4、粉笔吸墨水。
5、海绵吸水 6.棉布吸汗
二、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1.教师出示一枚硬币,提问:这是一枚硬币,平时大家都用来买东西,今天我来装水,你们说能不能?【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2.如果我在硬币上滴水,你们猜滴多少滴,水不会漫到桌上? 3.学生猜测并记录下来。师(出示:记录表)
待会实验前请各组现将预测记录在表格中。师:大家想不想也做这个实验呢?好。4.教师演示并讲解: 首先介绍一下习滴管使用方法,并先练习滴管取水和吸水。5.师介绍具体方法:滴管离硬币近一些,慢慢地滴,要滴在中间。当滴下去的水漫出来的时候,现在的滴数减去1就是硬币能容纳的水滴数。实验时,一定要注意侧面观察水在硬币表面的形状,并画在书上。
6.【课件出示我的猜测:一枚硬币上能容纳 滴水。】 7.课件出示【实验的注意点:】
(1)硬币在桌上要放平,不要碰撞课桌。(2)滴管离硬币近一些,要慢慢地滴,滴在硬币的中间,同时记下水流出前的滴数。
(3)在滴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水在硬币上的形状,要与硬币成水平方向观察,记录员记下滴数,画出水表面的形状。
8.师强调:学生分组实验,小组内的同学要分工合作,一位同学负责滴水,其他同学分别数数及观察侧面水的形状。【水面鼓的像个小馒头】
9.汇报:你们的实验结果中硬币可以容纳多少滴水?(每组都汇报)汇报本组的水滴数和硬币表面的形状,并和自己的猜测作比较。
10.学生讨论:为什么小小的一枚硬币,鼓得像个小馒头?却能容纳那么多的水?
11.把曲别针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杯子里,预测放多少枚曲别针水会溢出来。再试一试,看看预测得对不对。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
为什么杯子里的水已经满了,还能再装下几枚曲别针,装入曲别针后,杯面上的水为什么会鼓出来但是又不会流下来?
12.小结:对,都是因为水的表面张力,才把水收缩拉紧成圆球形的。神奇吧
13.教师小结:【课件出示】 水的表面,有一种互相拉着的力,使其表面尽量缩小,这种力叫做水的表面张力。
14.看教材32页图或者课件演示,教师讲解:水黽在水面上滑行是因为水的表面张力。草叶上的露珠是因为水的表面张力使水成为一颗颗小小的水珠。水表面张力使水滴呈球形。
15.思考: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属于水的表面张力? 常见的表面张力现象:
(1)、吹出的肥皂泡泡都是圆的;(2)、荷叶上的露珠称圆状;(3)、水龙头上挂的水滴
(4)小虫子可以在水面上行走跳跃,而不沉下去
三、总结延伸
今天我们认识了水的神奇,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知道了水可以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或者向四周扩散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此外水还有表面张力。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毛细现象和水的表面张力,还学会了怎么使用滴管吸水和取水。】
2、提问:我们现在知道了水有表面张力现象,那么其它的液体是否有表面张力呢?你们准备怎么来研究呢?请大家在课后自己研究其它液体的表面张力。
板书设计 神奇的水
毛细现象 水的表面张力
第四篇:三年级科学《水》教学反思
一篇文本,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生活阅历的人们解读的角度、深度和广度都是不一样的。一个教师首先要站在纯文本的角度看待文本,沉入文字中去,在文字中走几个来回,读出自己的感悟。教师要努力寻找与作者有关的信息,深入作者所生活的年代,所处的内心世界,以我这心猜彼之意。教师是教书的,所以也应该从编者的角度来读一读文本的,应该给文本赋予一定的社会意义。教师更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揣摩,把自己当成一个涉世未深的儿童,以儿童的眼光来解读文本。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关于《水》的主题,应该有两层意义。一是关于节水,二是关于坚强乐观地生活。而这样的思想,是通过作者的语言描述来实现的,因此我们的语言课堂教学还是要从文字入手。
一、走进文本:紧扣词语
对学生而言,由于阅读水平的限制,不大可能从一大篇文章中抓住重点,感受文本的意义所在了。有道是“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语是文章构成的基本单位,因此,选择词语体会是走进文本的捷径。在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了“骄阳 炎热 风干 被晒干的狗尾巴草”等一组词语,要求学生读一读,并且说一说,读着这样的词语,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学生说:“大地干裂了。”有学生说:“一棵大树已经干枯,歪在河边。”有学生说:“河水都已经干枯了,露出了河床。”有学生说:“人们挥汗如雨。”这时,我进行了引导:“在这样的地方,人们连汗也流不出来了,这才是——”引出孩子理解“风干”的意思。正是通过想象,将词语还原成句子,用自己的语言真切地感受到干燥的日子及我们对于水的渴望。更多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二、深入文本:品味细节
五年级的孩子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应该逐渐学会品味细节。《水》一课的细节描写是很多的。我在这节课上抓住母亲的“笑”来期待学生能从这个不怎么起眼的动作中感受缺水的无奈、母亲的乐观,学习作者的这种表达方式。
文章中最精彩的细节描写是在第五自然段。我要求孩子们细细地品读这个片段,把心沉入,在课文中多走几个来回,圈出触动自己的词语,并且在书的边上写下自己的感受,只要一个词语,再根据这个词语读读最能展现自己朗读水平的一个句子。通过读与写,让作者的细腻的感触、精准的描写更深入孩子们的内心,同时,对作者的表达方式产生共鸣。
值得一说的是,这样的处理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孩子们似乎对于这段还不能好好地体会,也不能通过朗读来表现。特别对于作者那么细腻的描写,体会得也不够深刻。怎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也许要给孩子们更长的时间,也许我的引导还要再到位些。
三、思考文本:质疑矛盾
为了让孩子们体会得更深刻些,在课堂上我引导孩子们产生争辩:母亲用多少水给我们洗澡?兄弟四个平均分的话应该有多少?这四分之一勺的水真的那么快乐吗?真的那么值得“啊啊”大叫吗?本来的设计在课堂上应该有这么一个辩论的过程。通过这样的一个辩论的过程,孩子们认识到这是一种真正的快乐,体会到缺水的痛苦和有水的快乐。但课堂一边倒的现象比较严重。不知道是孩子太过聪明还是他们已经真的理解了水的苦乐了。
说到质疑,我的这个教学过程没有姜文泉老师和朱晓丽老师那么高明。他们完全把质疑的话语权交给了学生。一个问:“把独特的词语找出来。”一个启发:“有没有什么让你产生疑惑的地方打上问号。”再通过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使学生达到恍然大悟的境界。这样,就使得学生学会了学习,培养了他们的质疑能力,非常好!
四、表现文本:朗读提高
孩子怎样才算真正理解了一篇课文?我想:读出自己的意味就是了。回想孩子们在这节课上的表现,应该来讲没有达到我所要求的程度。那些本来朗读水平高的孩子还是这样,不会读的也还是这样。“啊啊”大叫应该怎么读?我是直接要求他们可以读得快一些,可以读得慢一些,可以声音响亮一些,可以声音小一些,沉稳一些。但这只是技巧上的提高,或者说是我对于生活体验之后的理解,孩子们则不会。我应该创设情境,让他们进行相应的比对,或者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也许这样读来才更有意味呢!本来设计的环节中还有学完第五自然段后再回读“啊啊”大叫了起来,可是因为前面指导过多,来不及,就跳过去了。现在想来,当初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就应该回读一下。因为这第五个自然段不就是一次生命的体验吗?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才能读得好啊!再回读“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才深有感触吧。
教师怎样在课堂上通过自己一两句的指导,马上让学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是我要好好修炼的。
当孩子在阅读的时候,应该是一种阅读在场的状态。我也是。
第五篇: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科学《神奇的水》教案
神奇的水
新城学校 赖小艳
教学内容:
《 神奇的水》 是苏教版《 科学》 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 3 课,本课与《 观察水》 共同组成对水的认识。在《 观察水》 一课,学生已对水的颜色、气味、味道等性质有 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老师要带领学生研究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两种神奇现象,并了解水的这些本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对水的性质有更多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知道水能够产生毛细现象、表面张力现象。2. 了解毛细现象、表面张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水的其他性质。
2. 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如语言、文字、图画)描述水的其他性质。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2. 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分享交流。
教学重点: 水能够产生表面张力、毛细现象的性质。
教学难点: 注意观察与操作的细致; 尊重实验过程数据的真实性。
教学准备:
1.记录单两份、实验用品硬币、墨水、滴管、烧杯、培养皿、载玻片(玻璃板)、粉笔、回行针、海绵一块。
教学过程:
一、认识“ 团结” 的水—— 水的表面张力现象 1.实验演示,揭示探究问题
谈话导入:同学们平时你看到的水是什么样的呀?
(1)猜一猜:回形针呢?(出示幻灯片回形针)你猜猜它能浮在水面上吗?(生回答不可以)
(2)动手放一放:把发给同学们的的别针分别放入水里试一试(发现都沉在水底)
(3)教师演示:老师可以让这个回形针浮在水面上呢,请看,教师边解说边做实验:弯折其中一枚会形成成90°直角,把另一枚完好的回形针放在上面轻轻的把回形针放入水中然后轻轻(强调轻轻)的移开弯折过的回形针,看,它浮在水面上了,用另一种回形针也做一做。
(4)请几位学生们演示。
(5)哇,原本沉在水底的回形针竟然可以浮在水面上,多么神奇啊!(板书课题:神奇的水)
2.说一说: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让原本沉下去的回形针浮在水的表面呢?其实呀,是“水的表面张力”(板书)同学们想不想来研究研究到底什么是“水的表面张力呢”? 3.动手实验:硬币装水
(1)教师出示一枚硬币,和一个瓶盖,请问这两个哪一个能装水呢?今天我就用硬币来装水,你们说能不能?
(2)演示用滴管给硬币滴水:胶头滴管的使用。为了使硬币能装水,我们需要认识一种实验器具—— 滴管(出示图)。特别注意: 使用完的胶头滴管一定要归位。
(3)如果我在硬币上滴水,你们猜滴多少滴,水不会溢出来?大家猜测的都不同,那就让我们动手来做一做,不过首先我们得来学习一下滴管的使用方法。(学生借助铅笔先练习滴管取水和吸水)
(4)指名读实验注意事项,师强调:小组内的同学要分工合作,一位同学负责滴水,其他同学分别数数、记录及观察侧面水的形状。
(5)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巡视。(6)学生交流各自的发现。师引导学生总结预测的结果与动手操作的结果往往相差很大,表明实际验证的重要性。
①实验器具放回托盘里。
② 比较各组的实验结果,分析原因。
德育融入:因为水能积小滴成大滴(积少成多),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节约用水。
③观察ppt图片: 现在的每一小滴水会连成什么形状? 为什么水面鼓得像个小馒头一样?旁边的水滴眼看就要掉下来了,可是仍然没有掉下来,说明什么?(会团结的水)
(7)教师和学生亲情互动,让学生站得很边缘,眼看就要掉下来了,但是老师紧紧的抓住孩子的手,不让它掉下去,实际上这每一滴水都像老师一样相互紧紧的抓住小伙伴。看来呀“小水滴们还真团结”(板书团结的水)
小结: 水的表面有一种互相拉着的力,使其表面尽量缩小,这种力叫做水的表面张力。(这里可以问:你知道为什么刚才我们直接放回形针回形针沉下去,借助经过弯折后的回形针下水就可以浮起来呢?答:直接放下去相当于有一个比较大的外力破坏了表面的张力。)
4.你见过生活中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吗? 请你来给同学们说一说。时间充足的话给看《水黾在水上游的视频》
二、认识水会往高处“ 爬” 的现象。
1. 问题:水的神奇之处还不止于“水的表面张力”,以前我们知道烟往上飘,水往低处流,你们见过水自己往上爬吗?想不想看看?
(1)展示: 剪开花的花茎,一半插在红色水中,一半插在蓝色水中。
2. 交流。(水会向下流动)3. 下面请大家看几个小实验。
(1)实验四: 玻璃板、纱布、锡纸、粉笔。观察玻璃与纱布、粉笔与锡纸表面的不同,把它们一端浸润到水中你发现了什么?(有小孔与无孔)(时间充分的话,让学生实验,每一种材料10秒钟)
(2)实验五—— 水的扩散 在平铺的纸巾上滴一滴墨水,你发现什么?(水能向四周扩散)
小结: 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或向四周扩散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3)理解应用:把“材料”改成具体的东西,例如,水可以沿着有孔隙的纸巾往上爬或者向四周扩散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①对比试验:看来,正是因为材料上有孔或缝隙,才产生了水往上爬的现象;老师现在想让大家来挑战一下,再拿出俩个载玻片,和一枚回形针你们能否利用两片玻璃板使水往上爬?(让孩子提出方案,然后再发给孩子材料)
②引导孩子发现有回形针的一边缝隙大,另一边缝隙小。(两片玻璃板合并,中间有了缝隙,水就是沿着这条缝隙往上爬的)然后进行试验。
结论:谁可以沿着缝隙往上爬,缝隙越小爬的越高。4. 生活中“水的毛细现象”还有哪些作用?
三、课堂小结
1. 今天我们通过实验和观察,又认识了水的一些神奇特性。2.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知识拓展
1、课后作业
附板书设计:
神奇的水
会团结的水——水的表面张力 会爬的水——水的毛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