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选修8Unit1_ LOUIS ARMSTRONG :THE GRANDFATHER OF JAZZ(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22:46: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案选修8Unit1_ LOUIS ARMSTRONG :THE GRANDFATHER OF JAZZ》,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案选修8Unit1_ LOUIS ARMSTRONG :THE GRANDFATHER OF JAZZ》。

第一篇:教案选修8Unit1_ LOUIS ARMSTRONG :THE GRANDFATHER OF JAZZ

Teaching Plan

陕西省府谷中学英语组

吕文娟

Teaching Time :May 6,2014 Teaching Content:LOUIS ARMSTRONG :THE GRANDFATHER OF JAZZ

in Unit 1 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1、To improve the Ss’ abilities of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by finishing the exercisess.2、To help the Ss review some important words and phrases.Teaching Difficult and Important Points:

Understanding exercises and Sentences including attributive clauses Teaching Aids:导学案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1 Review(课前预习案)Step2 Reading

1、Methods:to go through the passage quickly and do Task 1

to read it again in given time and do Task 2

2、展示评价: 个别板书展示,小组成员补充改正后,别的小组再补充改正,最后教师评价。Step3

导引探究

1、Underline the sentences including attributive clauses and anayise(7个)

找出先行词和引导词,并说出为什么选这些引导词。

2、Find out the following translations in the passage 1)尽管一些与他状况相同的男孩可能走向犯罪的道路以得到的钱来买食物和 衣服,但路易斯从来没有。

(might have turned)

2)他的音乐曾像如今流行音乐一样流行,并且他在1924至1971年中大多数的音乐唱片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as popular as)StepIV典题检测

1、John is the tallest boy in the class, _____according to himself.A.five foot eight as tall as

B.as tall as five foot eight C.as five foot eight as

D.as tall five foot eight as

2、What a pity!Considering his ability and experience,he ____ better.A.need have done B.must have doneC.can have done D.might have done Step V Schoolassignment

第二篇:选修2教案

第3课 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最终确教案 2012.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法国共个制的最终确立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

2、通过学习法国大革命额内容掌握法国作为一个工业发达的国家,在两次工业革命期间,也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3、对1875年宪法进行深刻的评价

二、重点难点 重点:1875年宪法

难点:对共和制最终确立的评价。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制的最终确立。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制最终确立的过程,提炼过程的特点,形成自己的认识。需要让学生掌握的主要概念有法兰西第二帝国、1875年宪法。

本节内容历史名词较多,而且容易混淆。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名词进行专门讲解。

四、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从1789年法国大革命开始到1848年,法国围绕共和制与君主制,政权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回顾思考回答: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年9月至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年至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1815年至1830年)七月王朝(1830年至1848年)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年至1852年)

教师指出:虽然历经磨难,在1848年法国再次成立了共和国,但是这样的磨难并没有结束,路易·波拿巴继承了拿破仑的衣钵,使这样的历史继续着。今天我们来了解这一段历史。【讲授新课】

一、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建立

思考:路易∙波拿巴为什么能够成为总统并最终成为皇帝?法兰西第二帝国是怎样建立?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总结回答。教师指出:

1、原因:

1).人们怀念拿破仑,波拿巴利用了其伯父的威望,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2).社会动荡不安,人们渴望秩序恢复;3).新成立的共和国不得人心;4).波拿巴通过种种手段打击政敌:利用政党,发动政变,把民主作为工具等;

2、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的过程

(1)第一步:路易.波拿巴当选为总统。(标志资产阶级保守派取代共和派执政)(2)第二步:利用秩序党排挤共和派。(标志着保守派组阁控制议会)(3)第三步:发动政变,打击秩序党。(标志着开始个人军事独裁)

他上台后,组织了“秩序党”内阁,并解散了共和派的制宪议会。1849年,秩序党在立法议会选举中大获全胜,资产阶级保守派主宰了议会。但保守派内部斗争异常激烈,路易·波拿巴一心想恢复帝制,自己当皇帝。他首先支持秩序党排挤小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派;接着在1851年底发动政变,解散立法议会,逮捕秩序党和共和派的领袖人物并镇压共和派的反抗。波拿巴由此开始了个人独裁统治。

(4)第四步:颁布新宪法,总统独揽大权。(标志着总统独揽一切大权)1852年初,路·波拿巴颁布了一部新宪法。根据新宪法,总统作为国家元首任期十年,独揽一切权力,普选产生的议会只是个装饰品。

(5)第五步:1852年强迫人民投票恢复帝制。(标志着拿破仑第二帝国的建立)1852年11月,波拿巴强迫人民投票赞成恢复帝制的决议。不久,他登基称帝,号称拿破仑三世。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统治正式建立,昙花一现的第二共和国寿终正寝。【探究延伸】拿破仑及其侄子波拿巴都做了皇帝。这是历史的倒退吗?请谈谈你的认识。

从历史的演变来看,两者恢复帝制都是历史的倒退。但历史是否倒退还要看它实行统治的结果和作用。两位皇帝都适应了资产阶级和广大群众的需要,实现了政局稳定;同时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法律与措施,如《拿破仑法典》,从这一点看他们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从作用上看,两者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就在法兰西第二帝国时代,法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从作用看两者也是进步的。

总而言之.政体上的倒退是明显的,但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更为巨大。我们应该全面评价拿破仑与波拿巴的统治。

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

【问题探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如何建立起来的? 1.背景: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灭亡

灭亡原因:

①拿破仑三世的独裁统治和战争政策,激化阶级矛盾。②普法战争失败,人民发动起义。2.建立

1870年9月.资产阶级宣布废除帝制,恢复共和国,史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三、法国共和制的最终确立 法国共和制度是如何确立的? 1.背景

第二帝国覆灭后,在法国到底实行君主制还是共和制的问题上,在新选出的国民议会内展开了激烈斗争。无产阶级的巴黎公社被镇压后,保卫共和制的力量遭到削弱。君主派乘机把复辟活动推向高潮。但是,在共和派的努力下,法国政局很快发生不利于君主派的变化,共和派力量不断加强,君主派因内江力量削弱。2.过程

(1)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确认实行共和制。

(2)1875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和后来通过的一系列法律合称1875年宪法,又称第三共和国宪法。

(3)1879年初,共和派赢得法国总统选举。

3.意义

共和制度的确立,标志着法国人民反封建斗争任务的完成,为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问题探究】1875年宪法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宪法规定法国为议会制共和国;议会实行两院制,下议院由公民直接选举产生,上议院实行间接选举;总统由两院联席会议共同选出,拥有统率军队、任命文武官员、宣布特赦等大权;内阁对议会负责,内阁总理由总统任命在议会两院获得多数支持的政党领袖担任,由总理组织内阁。

这部宪法虽然是共和派与君主派妥协的产物,但它毕竟为共和国的存在提供了法律依据,限制了此后君主派的复辟活动。

4、法国帝制与共和制斗争的实质

帝制与共和制的斗争反映了传统力量与民主力量的斗争,但不能认为是封建力量与资本主义力量的斗争。无论是共和制还是帝制都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其斗争也是资产阶级内部就何种政体的斗争。【探究延伸阅读下列材料:

直到1877年,君主派依然不甘心,对共和派进行反扑,共和派遭到重大打击。君主派的一家报纸得意地叫嚣:“我们要把共和国和共和派搞成连狗都不吃的烂泥桨。”

请回答: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结果如何?

答:材料直接体现了帝制与共和制斗争的激烈,共和制的确立经历了艰难的历程。结果经过坚持不懈的斗争,共和制得以巩固。【课堂小结】法国共和政体是怎样确立的? 帝制与共和制历经反复斗争,最终共和制确立: 1791年建立君主立宪政体,1792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1848年二月革命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52年波拿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1870年成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1875年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共和制由此确立。

八、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主要难点在于理清思绪,因此在教学备课中应该更加的细致,通过对法国大革命帝制与共和制的反复较量过程,理解一种新的制度代替旧的制度是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

第三篇:《拿来主义》教案 - 选修

《拿来主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在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正确理解本文各比喻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总体理解文意

2、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设想】

1、学习本文可以从理解文章的观点和结构入手。

2、对语言的揣摩要结合鲁迅杂文善于运用形象说理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透过表面现象的词句,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内涵,可通过练习一中的1、2、3题进行。(详见《教师教学用书》P10“教学建议”部分)

3、多用启发性的提问,注意培养学生思维分析的能力。【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总体理解文意,先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初步体会文中一些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显现的表现力。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

1、题解导入:

“主义”是指重大的原则或主张。“拿来主义”这个提法是鲁迅先生的独创,它的题旨是针对国民党政府媚外卖国的政策和有些人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针对革命文化阵营内部的拒绝借鉴,盲目排斥的错误态度,鲁迅提出既要大胆吸收借鉴外国文化(也包括本国的文化遗产),又要认真的分析精华与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造民族新文化。

2、讲读课文的前半部分(1-4节)(第5五节为过渡节,也可到第5节)(1)学生阅读这部分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那些主义?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 明确:

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重点在后者。(运用学生粗知的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等历史知识,加深对“又碰了一串钉子”的理解)。

课文开头两句话从追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入手,非常概括地说明中国近百年来从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从“闭关主义”一变而成“送去主义”,接着举出事实(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从历史,社会根源揭示“送去主义”的本质--媚外卖国

(2)细读第3节,要求找出只送去不拿来的后果的关键词句,思考鲁迅先生用怎样的笔法来论述这个问题的?

学生找出关键词句,教师补充: 后果是:我们的子孙,“则当佳节大典之际„„,讨一点残羹冷炙作奖赏”。卖国的结果是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磕头贺喜”、“讨”等词语描画出所处的地位与神态,描画出可悲的亡国奴景况。“残羹冷炙”、“奖赏”等词感性色彩浓烈,深刻揭露帝国主义榨取中国人民脂膏的吸血鬼本质和恶劣伎俩,寓强烈的愤怒于幽默讽刺之中。

论述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时,作者未直说,而是先用反语讽刺:“送出去”明明是坏,说不算坏事情,以敌人自我解嘲的话鞭鞑敌人;“丰富”“大度”不过是“送去主义”者掩盖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接着,与尼采自诩为太阳作比较,一针见血地指出“只是给予,不想取得”是发了疯,吹嘘“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的“送去主义”者,势必使中国国事日弱,文化贫乏,最后完全论为殖民地,最后举开掘地下的煤为例引出“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

(3)思考第4小节中“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作者为什么“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抛给或“送来”--指有目的的、带有恶意的输出。

“抛给”是贬义,用鄙视的目光给人,而不是出于善心的施舍。

不想举出实例,是因为“抛给”、“送来”的实例比比皆是,举不胜举,是因为国民党政府对这一点讳莫如深,这样既写出对卖国政府进行含蓄锐利的批判,又抒发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3、布置作业:(1)熟读1-4小节

(2)预习课文后半部分,思考文后练习一、二、三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

1、检查字词: 给加点的字注音:

冠冕(miǎn)堂皇 礼尚(shàng)往来 自诩(xǚ)残羹(gēng)冷炙(zhì)孱头(càn)脑髓(suǐ)蹩进(bié)玄虚(xuán)

2、讲读课文后半部分(5-10节)(1)指名朗读第5-7节。(2)思考问题:

① 作者批判了“闭关主义”,尤其是批判了“送去主义”之后,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主张的?哪些词语饱含了讽刺的意味?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先用“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一句 推上文,然后提出自己“拿来主义”的主张。先破后立。“摩登”讽刺反动文人无耻地奉行“送去主义”,趋时逢迎,赶时髦。用“吝啬”与上文的“大度”进行强烈的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一步讽刺。

②“送来”和“拿来”区别何在?为什么要把“送来”和“拿来”加以区别?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作者用列举的方法指出“送来”的实质,揭露帝国主义的罪恶。从经济到军事到文化,所谓的“送来”,就是贪得无厌的侵略、掠夺。“拿来”则不然,是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里“运用脑髓”是指独立思考,“放出眼光”是指鉴别精华与糟粕,“自己来拿”是指独立自主的选择。一“送”一“拿”,本质不同,内容全异,将二者严格区别,既可以辨是非,澄清人们“吓怕”了的模糊思想,又可使所立的论点更加鲜明突出。

(3)齐读第7节(4)指导阅读8、9两节 思考问题

①作者以什么作比方来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批判了哪三种错误倾向?“拿来主义”者采取怎样的态度?

学生回答,教师择要板书: 作者把文化遗产比作一所大宅子

拿来主义者的态度--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孱头--怕、徘徊--害怕继承(逃避主义者)

错误的态度 昏蛋--怒、烧光--拒绝继承(虚无主义者)废物--慕、吸鸦片--全盘继承(投降主义者)

② 本来继承文化遗产,是一个很深奥的理论问题,可经鲁迅先生这么形象地一论述,就使得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第8小节最后说“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那么“拿来主义”者究竟是怎样对待文化遗产的呢?

学生回答:他占有,挑选。

教师明确:“占有”是就态度而言,“挑选”是就方法而言。③“拿来主义”者占有哪些东西,怎样进行挑选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择要板书 “鱼翅”--精华--吃掉(吸收)

“鸦片”--毒品(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药用(治病)

“烟灯烟枪”--旧形式(有害的可做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毁或展览(教育)“姨太太”--腐朽(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东西)--走散(消灭)这样就能够做到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5)课文第10小节共5句话,讲了哪五个问题? A、怎样对待文化遗产?

B、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 C、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

D、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 E、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何在 ? 教师小结8~10小节的内容:

对待文化遗产“占有”是前提,“挑选”是关键,创新是目的。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语气斩钉截铁,挑选的标准在是否于我们“有营养”、“有用”,从而区别对待,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只有借鉴吸收文化遗产,加以创新,才能为我所用。

3、总结全文,加深理解。(照应前面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1)因果论证是议论文常用的分析说理方法。课文的第七段是一个醒目的独句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劈头一个关联词“所以”提示注意:前面所论,都属于“要自己来拿”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

第一层: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第二层: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第三层: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应重视现实教训)↓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2)文章显著的特点是使用比喻论证。

(3)鲁迅的杂文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本文语言的特点是犀利和幽默。犀利是能够三言两语,甚至只用一句话一个词语就深刻揭示了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犀利的语言多用于揭露敌人,鞭笞丑恶,也用于一般的剖析事理,揭示矛盾。如文章的最后一段,只有五句话八十二个字,集中回答了五个问题,论因果,作选择,加判断,都深中肯綮、无可移易。每一句都是精确、犀利的典范。

幽默,是敏锐、机智和含蓄、委婉的结合物,在论辩的文章中还显示了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风度。最典型的例子是第九段的那些精当而风趣的比喻。作者对于如何占有,怎样挑选,早已深思熟虑,胸有成竹。题目虽大,道理虽深,却能以小喻大,深入浅出。既令人信服,也使人受到感染。这就是幽默的力量。鲁迅的幽默和风趣,显示了他的非凡的观察力和一个成熟的思想战士的特点。”(课后练习三)

4、作业:

⑴、交流课后练习完成情况。(课后练习也可在理解课文时进行)⑵、归纳字词,预习新课。

第四篇:(选修)《封锁》教案

第二单元 中国现当代短篇小说

4、《封锁》 张爱玲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小说,把握翠远和宗桢的情感故事,把握小说写作的意图。

2、理解小说隐含的寓意。

3、通过资料搜索,集体赏读法,品味张爱玲新奇的语言艺术。教学重点:把握翠远和宗桢的情感故事,把握小说写作的意图。教学难点:理解小说隐含的寓意。教学方法:探究法、鉴赏法 教学媒体:幻灯片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写出《传奇》的张爱玲,本身就是一部凄惋欲绝的传奇。

二、作者介绍

1、生平介绍

1920年9月30日出生於上海,原名张煐,1930年改名张爱玲。祖父张佩纶虽是清朝重臣李鸿章的女婿,但到她的父亲这一辈,家道已经中落。张爱玲的父亲是一个典型的遗少型人物,母亲是西洋化的女性,几度跨洲越洋去留学,是一个颇具艺术天分和修养的音乐家和画家。

她家既有前朝的豪华,而其本人又很早接受了西洋文化,因此曾受到非常完整的教育。但父亲抽鸦片,讨姨太太,母亲愤而离家出走,张爱玲自幼就失去了正常的家庭温暖,又耳濡目染了封建大家庭内部的尔虞我诈,不仅形成孤独、敏感的内省个性,还使她过早地积累了对人对事的否定性情绪,习惯于以审慎怀疑的态度注视着周围的世界。

2、年表

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原名张煐。1930年改名张爱玲。1939年考进香港大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投入文学创作。两年后,发表《倾城之恋》和《金锁记》等作品。

1945年自编《倾城之恋》在上海公演;同年,抗战胜利。1952年移居香港。

1955年离港赴美,并拜访胡适。

1973年定居洛杉矶;两年后,完成英译清代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1995年九月逝于洛杉矶公寓,享年七十五岁。

3、代表作品 中短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金锁记》、《心经》、《花凋》、《琉璃瓦》、《连环套》、《红玫瑰与白玫瑰》 长篇小说:《十八春》

三、检查预习

阅读课文,找出小说的三要素。环境:被“封锁”的电车里

人物:乘客(主要——吕宗桢、吴翠远)情节:开端——电车被“封锁”

发展——车上人的不同表现

高潮——吕、吴二人的交谈及心理活动

结局——“封锁”开放,大家都回到自己生活的常态

第二课时

四、思考探究

1、小说开头是如何描写常态生活的?

“开电车的人开电车”—庸常的生活周而复始。

电车轨道像曲蟮,抽长了,又缩短了……没有完,“然而他不发疯。”显示了人们对日常生活麻木得一无所知。贫乏的日常生活状态封锁了人们。

2、小说结尾说:“然而思想毕尽是痛苦的……乌壳虫不见了,爬回窠里去了。”一切又回到常态生活中。小说这种首尾呼应的写法有何用意?

生活容不得浪漫,传奇、梦想像肥皂泡,终究要破灭,并回到庸常的日子。只有日常生活才是真实、永恒的。

这种“常态—反常态—常态”的情节转换过程,突显了主旨。

3、小说中人与人之间的敌视、隔膜、不可沟通随处可见,请从文章前半部分找出这类描写的语句。

铁门里和铁门外的人互相惧怕、搓核桃的老头子、人们对医科学生所画人体骨骼图的理解评价。

4、阅读“宗桢看报”,引得周围的人都学样的段落,看看哪句话可以概括他们的行为心理。

他们不能不填满这可怕的空虚。

5、如何理解“思想是痛苦的一件事”?

闲则生事,静下心来,思考为什么,都只能徒增烦恼,郑板桥说,难得糊涂,一思考就陷入窘境,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就会发现生活中太多的不如意。

6、宗桢为什么要和翠远搭讪?

直接的原因是要躲避表侄董培芝;报复太太。深层原因是在封锁的非常态下,孤独的宗桢发现了自己的缺乏与需要。

7、宗桢喜欢翠远吗?

一开始宗桢并不青睐翠远,没有款式,没有特色。他不怎么喜欢身边这女人,她没有足够特异的地方他引诱他。可是为了避开培芝,他只得硬着头皮向翠远“调情”。

8、设身处地想想,宗桢在培芝走后?为什么继续他的调情?(有点问题)

第一是出于礼貌,第二是因为闷,无聊,找个人聊聊,破闷。

9、小说中说:“他们恋爱着了”,你觉得这是真的吗?或者说,是否至少有那么一刹那,他们彼此迷恋?他们有没有“越轨”的心理基础?

有。有那么一会儿,他们经由对方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发现了自己的魅力,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人欢喜的,冲着这个,那对面的人儿万分可爱的了,所以宗桢断定翠远是一个可爱的女人。

心理基础:

①宗桢,老实人。身为家庭的顶梁柱,日夜奔忙,对工作失去兴趣,完全褪化成一个赚钱的机器,他的身份是会计师,是父亲,是丈夫,是市民,翠远唤醒了他男人的意识,他竟然能让一个女人脸红,使她微笑,使她掉过头来,原来,他还有一个男人的魅力。他的妻子不同情他,她脾气坏,文化低,又不会牵就他,理解他。而且是包办的,虽然,曾经很美,可是不要说是暮去朝来颜色故,就是仙女看久了也会出现审美疲劳。

这样循规蹈矩的老实人,生命太沉重了。现在有这样一个机会,哪怕是气气自己的妻子也好哇,即使不是行为,哪怕是心理上对跋扈的妻子做出背叛一定也是一个男人了不起的壮举,想着就足够让人心花怒放的了。

况且,翠远,是如此的善解人意,“白,稀薄,温热,像冬天里你自己嘴里呵出来的一口气,你不要她,她就悄悄地飘散了。”“她什么都懂,什么都宽宥你。”理智,不会纠缠,撒泼,爱她一爱,也没有脱不了身的危险。

②翠远呢,其貌不扬,内敛,节制,庄重,像教会派的少奶奶,却还没有结婚,她是一个好女人,没有成就感的压抑的工作环境,刻板的虚荣的家庭氛围,她不快乐,她渴望背叛自己,渴望刺激,渴望被诱惑。(气气家里人)。

10、封锁解除了,宗桢“遥遥坐在他原来的位子上,„„梦”。如何理解?

回到原地,是一个象征,事如春梦了无痕,宗桢这样的好男人不会为电车上的偶然春心萌动付出行动,他不会付出爱,他只需要解乏,需要放松,而这些完成了,他们的关系也就完成了。

事后,他甚至已不再记得翠远的脸了,对自己怕创举却是历历,他欣赏的是自己的冒险。在宗桢,实实在在的那只是一次“调情”。

(宗桢:好男人。琐屑平庸,思想简单,甚至都不能觉得自己的缺乏和欲望。翠远:好女人。其貌不扬,内敛自制,她的欲望就是背叛自己,渴望刺激,渴望诱惑。)

通过宗桢和翠远在封锁时的电车上的短暂情事,让人们看到庸常众生的琐屑无聊,而又悲哀的一面,没有思想,循规蹈矩,迷失自我。在这里,爱情不再是鲜亮的旗帜,而是公然调情破闷的幌子。

五、小结

1、“封锁”的寓意

它首先是一个场景—电车遭遇封锁后,车上的一个场景。深层次的暗含人与人心灵之间有形无形的封锁隔阂,以及个体思想受人生常态的压抑状态。有形的“封锁”

无形的“封锁”

《封锁》隐喻人性与处境的悖逆:人生的常态对人实际是一种封锁,封锁因此成为人的处境象征;非常态中的人性是开放的,人的自然欲望能够得以释放,并导致激情的突然迸发,产生越轨的萌想,从而构成对日常生活的反封锁,激情封锁了平庸。

但张爱玲是厌弃确定性的作家,其作品的结尾大多是没有归宿的反高潮。《封锁》也不例外,它的寓意“封锁”不尽,是开放似的随时等待重新解读的谜一样的世界。

2、写作手法

采用“陌生化”叙述手法,制造出“陌生化”的戏剧效果。试图超越传统的重现现实的方法,激发人们克服对生活的麻木感,改变人们对现实的认识。

陌生化不仅表现在语言层面上,也表现在叙事技巧上。小说具有独特的叙事视角, 使描写对象陌生化,即使读者习以为常的事物经过艺术处理,或放大或变形,唤回了读者对生活的原初感受,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事物,进而获得新鲜的审美感受。例如鲁迅笔下“狂人”的倾诉、卡夫卡笔下“甲壳虫”的内心独白、荒诞剧《等待戈多》„„

六、张爱玲小说语言艺术欣赏

1、你最喜欢文中的哪句话或哪几句话,为什么?(随手划出比喻新奇的语句和言深旨远的语句。)

例:生命像圣经,从希伯来文译成希腊文,从拉丁文译成英文,从英文译成国语。翠远读它的时候,国语又在她脑子里译成了上海话。那未免有点隔膜。

这句话运用比喻联想:“生命像圣经”,像《圣经》经过无数种语言最终译成了上海话一般遥远,因为译来译去的缘故,使人产生“隔膜”。这是翠远在不经意的阅卷中,灵光一闪的醒悟——自己与真实生命的隔膜,就像翻译与原著的隔膜。抽象的感觉,借助形象的联想,让人突然有所感悟。

2、张爱玲作比喻喜欢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本来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由于她善于抓住本体和喻体间最关键的相似点,使得本体立即变得生动可感。

整个的花团簇锦的大房间是一个玻璃球,球心有五彩的碎花图案。客人们都是小心翼翼顺着球面爬行的苍蝇,无法爬进去。

《鸿鸾喜》

十一月尾的纤月,仅仅是一钩白色,像玻璃窗上的霜花。

《倾城之恋》

寿芝直挺挺地躺在床上,搁在肋骨上的两只手蜷曲着像死去的鸡的脚爪。

《金锁记》

3、张爱玲还善于以通感的方式将声音、气味、色彩、触觉贯通,使意象新奇,富有弹性,将具象意义与抽象意义自由转换、穿插,使意象的情感色彩更为立体。

视觉——她穿着的一件曳地长袍,是最鲜辣的潮湿的绿色,沾着什么就染绿了。她略略移动一步,仿佛她刚才所占有的空气上便留着个绿迹子。

《白玫瑰与红玫瑰》

感觉——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抺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的一颗朱砂痣。

《白玫瑰与红玫瑰》

触觉——今年冬天我是第一次穿皮袄。晚上坐在火盆边,那火,也只是灰掩着的一点红;实在冷,冷得瘪瘪缩缩,万念俱息。手插在大襟里,摸着里面的柔滑的 皮,自己觉得像只狗。偶尔碰着鼻尖,也是凉凉的,像狗。

《气短情长及其他》

七、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课外阅读张爱玲的小说,收集名言美句。如:“笑,全世界便与你同笑,哭,你便独自哭。”

“为爱而结婚,等于把白云装进坛子里”

八、结语

在一切有序的生活轨道上,人与人都保持着恰如其分的“位置”,这个位置,于生命深处也许有着种种的遗憾,那是对自己没有得到的一切,所怀有的那一些不甘心。电车上的“封锁”是人性的一个出逃机会、也是一场试验,它引发了人心蓄积已久的燥动,让人从常规脱缰而出,然而“封锁”终究是短暂的,而这种短暂又意味着“安全”,让“封锁”中的男女有了现实中的退路。“封锁”中的情与爱,终究是一场要谢幕的演出。

第五篇:选修2-1教案

数学选修2—1教案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

1.1命题及其关系

1.1.1 命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能判断给定陈述句是否为命题,能判断命题的真假;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

难点: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

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学设想: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 1.复习回顾

初中已学过命题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什么叫做命题? 2.思考、分析

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他们的真假吗?(1)若直线a∥b,则直线a与直线b没有公共点 .(2)2+4=7.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4)若x2=1,则x=1.

(5)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6)3能被2整除. 3.讨论、判断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陈述句的形式,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其中(1)(3)(5)的判断为真,(2)(4)(6)的判断为假。教师的引导分析: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4.抽象、归纳

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

命题的定义的要点: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 教师再与学生共同从命题的定义,判断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是命题,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 5.练习、深化

判断下列语句是否为命题?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2)若整数a是素数,则是a奇数.

(3)指数函数是增函数吗?(4)若平面上两条直线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平行.(5)(2)2=-2.(6)x>15.

让学生思考、辨析、讨论解决,且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看两点:第一是“陈述句”,第二是“可以判断真假”,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均不是命题. 解略。

引申:以前,同学们学习了很多定理、推论,这些定理、推论是否是命题?同学们可否举出一些定理、推论的例子来看看?

通过对此问的思考,学生将清晰地认识到定理、推论都是命题.

梅县高级中学

高二数学备课组

廖志雄

下载教案选修8Unit1_ LOUIS ARMSTRONG :THE GRANDFATHER OF JAZZ(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案选修8Unit1_ LOUIS ARMSTRONG :THE GRANDFATHER OF JAZZ(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选修亚里士多德教案(5篇模版)

    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 教学目标: 1、了解亚里士多德的生平2、识记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及其在多方面的成就 3、评价亚里士多德,学习其求知精神和治学态度。 重难点......

    陶艺选修-教案(5篇)

    陶艺(适用12美术学1;2;3;4班) 一、课程说明 陶艺成型是陶瓷形体形成的一种工艺过程,陶瓷造型丰富多样,有大到数米高的花瓶,小到几厘米的花瓶小碗,还有薄如蝉翼的薄胎瓶、薄胎碗等。这......

    食品安全 选修课程教案

    课题: 关注食品安全 课型 选修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近期我国多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分析出现的原因,从中联系市场的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透过社会......

    苏教版选修《刺客列传》教案

    教学目的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3.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

    《登岳阳楼》选修教案

    《登岳阳楼》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把握本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的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

    选修四原电池教案

    第四章 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原电池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则以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所涉及的原电池常识为基础,通过进一步分析原电池的组成和探究其中的原理,引出......

    选修1戊戌变法教案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戊戌变法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中华民族......

    (选修3-3)《固体》教案

    《固体》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了解它们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别。 (2)知道晶体分子或离子按一定的空间点阵排列。知道晶体可分为单晶体和多晶体,通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