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中班幼儿表演游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摘要:
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丰富多采,尤其表演游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它是幼儿园通过扮演某一文学作品中的角色,运用一定的表演技巧,再现该文艺作品内容的一种游戏形式。除了扮演角色之外,还有歌舞、打击乐等自娱自乐的形式。选择表演游戏作为发展幼儿创造力的载体,是因为其内容广泛,种类多,材料广,具有调动幼儿想象空间和可创造因素,有随意和非现实性的特点,是幼儿主动性、探索性学习的有效途径,也是搭建幼儿自我挑战和获得成功的平台。它对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表演游戏的概念与特点
(一)表演游戏的概念
表演游戏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它是根据按照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表演的游戏,也就是指幼儿通过扮演某一文艺作品中的角色运用一定表演技能(对话、动作、表情、语调等手段)创造性地表现和再现文学作品的一种游戏形式。表演游戏是幼儿园游戏活动的一种重要游戏类型,表演的方式也是按幼儿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进行的。幼儿园里的表演游戏可分为作品表演游戏和创作表演游戏两大类,作品表演游戏是我们平日里现成的教材,我们可利用这些教材让幼儿在表演游戏中共同思考并掌握作品的主题和情节,共同制作道具,布置情景,共同协商角色进行表演,充分体现了交流、合作的乐趣。而创作表演游戏是指没有现成作品,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和丰富的想象创作作品并加以表演的游戏。在游戏中,不但满足了幼儿的表演愿望,并能学习一些优美的语言,体会一些积极的情感,明了一些生活中的道理,而且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养成了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它为每个发展水平不同的幼儿提供了表现的机会和场所。
简而言之,表演游戏是幼儿以故事为线索展开的游戏活动。
(二)表演游戏的特点
角色游戏与表演游戏都属于象征性游戏或想像游戏,二者在角色扮演、象征手段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在主题与内容的来源、结构性与规则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1.主题和内容来源上的差别。
角色游戏中的主题和内容主要来自于幼儿的现实生活经验,例如家庭和社区生活经验。表演游戏的主题和内容主要来源于故事,包括文学作品和幼儿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想像创编的故事。
2.结构性与规则上的差别。
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都属于幼儿自己“创造的”游戏,都属于自由游戏的范畴。但是,由于在游戏的一致性要求上的不同,造成了这两种游戏在结构性和游戏规则上的差别。
表演游戏虽然也是幼儿自己“创造的”游戏,但是,先在的故事(不管是来自于儿童文学作品还是来自于幼儿自己的创造)规定了游戏的基本框架。在表演游戏的展开过程中,幼儿会自发地在头脑中将自己的言行与故事中的情节、人物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故事”成为游戏者认可的标准和行为的框架,幼儿必须在这个框架中游戏。即便游戏所依托的故事是幼儿在活动过程中逐渐创编发展起来的,但在每次表演之前游戏者之间都会有一个基本达成一致的脚本,角色的行为或多或少地都要受这个脚本规范,不能随意作为。所以,表演游戏要受到“故事”框架的规范,它的结构性更强。而且,“故事”作为表演游戏的“脚本”,需要所有游戏者的“认同”或“约定俗成”。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选择和切换游戏主题,自由决定和改变游戏内容,游戏内容是随着游戏过程的开展而丰富和发展的,之前并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框架或“脚本”。而且,每个游戏者头脑中似乎都有一个“脚本”,事先并不需要达成一致。
表演游戏对于游戏一致性的要求不仅使得表演游戏的结构性较强,同时也使得表演游戏具有更明显的规则要求。
二、幼儿园中班表演游戏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们对幼儿园中班表演游戏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园中班开展表演游戏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不仅幼儿园中班平时很少开展表演游戏,而且就是专门组织的表演游戏来看,从故事选材到教师的组织指导,都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歌舞表演活动被当作表演游戏
在幼儿园的表演区很少看到真正意义上的表演游戏,教师通常所说的表演游戏是指幼儿在角区进行的类似于歌舞表演的活动,这与表演游戏的本来意义相去甚远。在教师所说的表演游戏区,通常有录音机、音乐磁带、舞台(表演台)等,幼儿随着音乐表演舞蹈、唱歌甚至走猫步、模仿模特儿的时装表演,而在幼儿园的中班这种现象尤其严重。
当我们请中班老师组织一次表演游戏时,教师们所组织的都是集体语言教学活动,表演游戏只作为其中一个环节而存在。
(二)表演游戏的功能狭窄
调查表明,表演游戏在幼儿园集体故事教学中的运用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如下三种情况:
1.作为故事教学的末端环节。
教师通常采用以下程序组织故事教学:(1)讲第一遍故事以后就所讲故事的内容和情节提问;(2)以听录音、分角色复述、看图讲述等方式讲第二遍故事;(3)以师幼分角色复述、边提问边讲述等方式讲第三遍故事;(4)表演游戏,加深幼儿对故事的印象,帮助幼儿复述故事。
2.作为故事教学的开端环节。
运用在教学过程开端环节的表演游戏,一般由教师或由教师事先训练好的幼儿来表演给小朋友看。表演游戏承担着提高幼儿对故事的兴趣、讲述故事和帮助幼儿复述故事的功能。
3.用在提问环节。
在教师讲过故事以后,教师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角色对话和表演角色动作。表演游戏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幼儿回答问题的兴趣,帮助幼儿记忆和模仿故事中的对话。
无论教师将表演游戏运用在故事教学的哪一个环节,其目的都一样:加深幼儿对故事的印象,帮助幼儿模仿角色对话,记忆故事。由此可见,本属于自由游戏范畴的表演游戏实际上已成为集体故事教学的手段。教师在故事教学中运用表演游戏的目的主要在于利用幼儿的游戏性动机,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巩固故事教学的成果。
由于教师仅仅把表演游戏当作故事教学的手段,表演游戏的运用被呆板地限制在语言教学领域中,教师对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与其他课程领域相关的学习兴趣和需要视而不见,一心按照自己原有的思路和框架,拽着幼儿沿着故事教学这一条窄道往前走,幼儿一旦有“越线”和“出轨”现象,立即就被老师拉了回来,从而导致许多很好的教育契机和课程生成机会白白流失。
比如在中班《早上好》故事教学中,有这样一幕:
例1:表演游戏《早上好》扮演蛋蛋狼的小朋友拿出小背心跟狼妈妈说:“妈妈,妈妈,我明天上学要穿小背心。”而当时玩这个游戏的季节是冬天,外面正下着雪,旁边的桑梅小朋友就说:”这么冷的天气傻瓜才会穿小背心上学呢,我们把故事改成蛋蛋狼想把一俩好玩的玩具火车带到幼儿园去,好不好”而狼妈妈说:”不行,老师会批评的,谁让我们乱改表演.’其他的幼儿也说:”不行, 不行,一定会被老师骂的,”结果这一组的幼儿还是按原来的故事继续演下去,此时,幼儿已经能把故事迁移到现实生活中了,能把书本里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融合,而这种学习兴趣和需要来自于幼儿自身,而我们的老师平常如果能多鼓励孩子这种的学习方式,多给孩子创造思维扩散的空间,使幼儿的学习成为“有意义”的学习,但是,由于教师一贯的教育态度已局限了孩子们的思维,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
在这种目标极其单一的教学活动中,幼儿的语言活动本身成为教师控制下的模仿、重复和练习,幼儿最终获得的“学习成果”只是一些破碎的、静态的词汇、句子。表演游戏仅仅成为故事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本属于自由游戏范畴的表演游戏实际上已被置于集体教学的从属地位,丧失了作为一种独立的教学活动在幼儿园课程和教学中所能发挥的课程生成等诸多功能。
(三)表演游戏成为教师指导下的集体活动
由于表演游戏是被作为集体教学的手段来使用的,因此教师总是采用集体活动的方式组织幼儿的表演游戏。教师所采用的组织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
一种是以组为单位的集体的分角色对话:教师按故事中的角色将全班幼儿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内的几个幼儿共同扮演一个角色。教师统一调度,用旁白的方式串讲故事。每一组幼儿按教师的串讲分别复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对话。这种方式类似于集体的分角色对话。
一种是以组为单位的故事表演:全班幼儿被分成几个小组,在每一组里,幼儿分别扮演故事中的不同的角色。在老师的集体调度与导演下,各个小组同时听着音乐一起进行故事表演。
还有一种是以组为单位的表演游戏:全班幼儿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幼儿自己找地方进行表演游戏,教师到各小组巡回指导。
最后一种是教师指导一组幼儿在全班面前进行表演,让其他幼儿静坐观看。
无论是采用哪种方法,用集体活动的形式组织幼儿表演游戏存在以下一些弊端:(1)教师控制程度过高,幼儿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只能跟着教师的统一指挥进行表演;(2)全班幼儿虽然被分成了不同的小组,但却缺乏能够让幼儿进行讨论、协商的相对隔离的独立的空间。全班 幼儿同时在空间非常有限的活动室内进行故事表演势必相互影响与干扰;(3)教师没有精力因组而异、因人而异地指导幼儿的活动,当教师顾不过来时,幼儿就会因无所事事而打闹吵嚷;(4)长时间的等待往往使大多数幼儿因缺乏参与的机会而失去耐心。
这种用集体活动形式组织表演游戏的方式使教师不得不扮演“总指挥”或“总调度”的角色,这种做法极容易导致“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教师控制程度高,幼儿比较安静但很被动;控制稍一放松,幼儿又吵又闹,全班一片混乱。
(四)重表演、轻游戏
调查发现,教师在指导幼儿的表演游戏时存在着严重的“重表演淮游戏”的倾向,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即演即像”的要求和高控制化的指导。
在幼儿初步熟悉了内容以后,教师一般不给幼儿协商、磨合的时间,而是要求幼儿马上再现故事,而且在表情上要逼真、动作上要到位、语气语调上要合理。也就是说,要求幼儿“即演即像”。幼儿做不到时,教师往往采取立即示范或手把手地教的高控制化的指导策略。
在这种情况下,师幼关系变成了指挥者和被动执行者的关系,教师往往把自己对于故事的理解强加到幼儿身上,角色的对话、动作、表情都是以教师的标准为主,常常可见“大灰狼应该是恶狠狠的,像这样„„”“哪个小朋友演得最像啊”这样的指导语和评价语。
2.无论何时都要求幼儿“即演即像”。
无论在何时开展的表演游戏,不管是第一次表演,还是第几次表演,教师都要求幼儿听完故事后马上生动再现故事内容,而不管幼儿能否胜任这种要求。
对表演效果的“生动逼真”的追求,使得教师在指导幼儿的表演游戏时,往往无视幼儿的实际特点与能力。同时,还不得不采取高控制化的指导方法。但是,教师的这种高控制化指导与幼儿的主动性之间恰恰形成了逆反关系:
教师的干预越多,控制程度越高,幼儿越被动,主动性程度越低。
教师为追求表演效果的“生动逼真”而“导演”幼儿的游戏,不仅使得这种游戏活动丧失了其“游戏性”而仅仅成为一种“表演”,而且教师的要求往往成为一种压力而使幼儿感到紧张。我们在现场观察中曾经看到,有时幼儿因忘了“台词”而紧张得哭了。教师对活动的这种高控制指导实际上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对幼儿的表征和创造能力乃至主动学习能力的怀疑和低估。
三、针对幼儿园中班表演游戏存在问题应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指导呢。
(1)首先,根据中班幼儿表演游戏的年龄特点:可以自行分配角色但角色更换的意识不强;游戏的目的性差,需要教师一定的提示才能坚持游戏主题;游戏的计划性差,展开游戏需要较长的时间;以一般性表现为主,以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因此,教师应为中班幼儿提供适宜的游戏时间和空间,并注意材料的结构化程度。幼儿的表演游戏需要――个安全、有趣的环境,因此要为幼儿准备封闭或半封闭的空间,这个空间最好在一定时间内是固定的,给幼儿认同感和安全感。保证幼儿有不少于30分钟的游戏时间。为中班幼儿提供的材料要简单易搭,不能是那种需要幼儿花很长时间与很大精力才能够准备好的材料。当给中班幼儿的材料种类过多时会对活动造成干扰,所以,材料以24种为宜。
在游戏最初开展阶段,教师要帮助幼儿做好配组工作,讲解角色更换原则。教师不要过多干预幼儿的游戏,不要急于示范,要耐心等待幼儿协商、讨论,提醒幼儿坚持游戏主题。在游戏展开阶段,教师应提高幼儿的角色表现意识,可以参与幼儿的游戏,为幼儿提供适当的示范。
(2)其次,在表演游戏内容的选择
选择内容是表演游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材内容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直接影响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凡是幼儿熟悉并喜欢的故事、童话、诗歌等儿童文学作品及幼儿周围生活中有趣味,有意义的人和事都是幼儿表演的基本素材。幼儿在初次接触表演游戏时,应选择角色个性鲜明、情节简单,拥有趣味、动作性强,对话多次重复、语言琅琅上口等方面的儿童文学作品。所以,我们在组织幼儿进行表演游戏前,经过仔细揣摩和反复筛选,选择了故事《早上好》、《小羊和狼》这两篇作品,如《早上好》中,有孩子们喜欢的小动物蛋蛋狼、青蛙先生、虾妹妹金鱼小姐,通过拟人化的角色扮演,深受幼儿喜爱,通过游戏,能使幼儿获得朋友之间要有礼貌,不能以自己的心情来影响别人的体验,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一定要互相尊重。
《小羊和狼》有幼儿熟悉并使人们憎恶的大灰狼,还有孩子们喜爱 的小狗、小羊、小马、大象等动物,情节简单,角色对话多次重复,如小羊,小羊,你为什么哭呀?不要怕,晚上我来帮助你,特别适合幼儿的语言特点。如我用嘴咬它,我用爪子抓它,我用腿踢它,我用鼻子把它卷起来等,动作性极强在表演游戏过程中,孩子们不论是自己表演还是观看他人表演,都会使幼儿气氛活跃,情绪高涨,通过游戏,体现了孩子们合作表演的乐趣,并使幼儿懂得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待幼儿对作品表演游戏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后,就要为幼儿选择情节复杂、篇幅稍长的作品,但必须考虑内容的趣味性、动作性和思想性等几个方面,如故事《小蝌蚪找妈妈》,《狐狸和乌龟》等作品,都较适合幼儿表演,并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因此,在表演游戏内容的选择方面(以故事为例),只要注意以上几个方面,在活动中定会激发幼儿积极参与,并能在游戏中获得最大的快乐和满足。
(3)环境的创设、道具的制作及使用
环境的创设是表演游戏开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创设环境时,教师应启发幼儿根据表演的主题和情节,认真思考,共同创设有关的环境,为幼儿提供多种辅助材料和孩子们一起商议并制作道具。如:幼儿在熟悉故事内容《金色的房子》后,我和孩子们共同商议,用彩色纸、等材料制作了房子,也可以利用幼儿园里已有的小房子等,创设了适合故事内容的良好环境。在故事《小羊和狼》中,根据表演内容和情节,我们利用旧挂历纸、鲜艳的彩色塑料袋,根据动物的特征制成了服装,用旧丝巾剪成了动物的羽毛,还用废旧的长筒袜填充丝棉做成小动物的尾巴、鼻子(大象)等,孩子们还用泡沫板拼出小河(有的幼儿画出小河,还有的幼儿用彩色纸剪成条,贴在地上充当小河),用积木搭成房子、大树等。在表演活动中,孩子们还可用辅助材料充当教具,如:用饮料瓶当话筒,用塑料块当灶台,用纸壳当房子的门等。在制作道具的过程中,要根据情节发展的需求,道具不必过于精致、鲜明,以免影响游戏的开展,并可以物代物,稍有象征性即可,随着游戏进展的情况,随时教会幼儿一些制作道具的方法,如教幼儿利用废旧报纸、挂历纸、塑料纸(袋)折叠后,剪出并制作简易服装、手指玩偶、头饰、帽子、拖鞋等,以便 幼儿参与不同内容的表演,如:时装表演、桌面游戏、戏剧、小品等,有的幼儿还不断地将家中不用的头巾、帽子、眼镜、小拎包、玩具手枪及各种小制作整齐地摆放在活动区,使活动区的材料更加丰富多彩,为表演游戏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及表演活动,更加激发了幼儿参与表演游戏的兴趣。
(4)表演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选择了一个适合幼儿的文学作品,就要制作一个详细的实施计划,帮助幼儿熟悉、理解作品,并根据幼儿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游戏情况及时调整、修改计划,以便于游戏的顺利开展,不同的作品组织形式也有所不同。如:在故事《拔萝卜》中,扮老爷爷、老奶奶、小弟弟、小花狗、小花猫、小老鼠和大萝卜角色不受制,幼儿在熟悉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共同创设良好的环境及充足的道具,孩子们可集体参与,并根据自己的意愿变换角色,重点指导幼儿在活动中角色的对话、动作及表情,鼓励孩子积极参与、探索自己适合的角色,教师在游戏结束及时进行评价,切忌在活动中评价幼儿。在故事《小羊和狼》中,由于角色个数所限,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后,开始时以观赏性表演为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表演,这种活动便于教师指导,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为了更好、更有趣地开展游戏,我们经常和孩子们讨论某个动物表情、形态、语调(叫声)、眼神,在这个游戏中怎样去表现更逼真等。对于篇幅长、情节复杂、词汇多、易混淆的语句,就应采用分段讲述的方法,以便幼儿更好、更快地理解故事,为作品表演打下基础。因幼儿对表演游戏已掌握了一定的表演技能,游戏中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头饰、教具,并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角色进行表演,大大提高了孩子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兴趣,满足幼儿表演的愿望,老师还经常为孩子们提供内容不同的音乐磁带,孩子们自编自演了许多作品,如:《狐狸和乌龟》、《生日舞会》等节目,根据幼儿游戏和创编情况,我们在游戏后进行及时评价,肯定孩子们的优点,对他们在游戏中的创新意识给予肯定,并组织相互评价,然后教师进行小结,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不足之处提出建议和幼儿共同商议,使孩子们在下次表演中形象更逼真、更具有创造性。
(5)表演游戏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孩子们在作品表演游戏过程中,根据自己熟悉的作品内容,以自己的理解,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愉快地在大家面前表演,展现了自己的才能,表现了自己对作品的爱憎情感,这是在其它游戏中无法表现的,因此,深受幼儿的喜爱。由于孩子们的能力、性格、爱好不一,从表演活动中还会发现孩子们的某些特点,并针对孩子的某些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以便在活动中发扬优点,改正不足。如:性格外向、大胆、能力强的幼儿喜欢扮:大灰狼、狐狸、大象、大马等角色,性格内向、文静、对作品内容不熟悉的幼儿,则喜欢选择对话少或扮弱小动物的角色,如小狗、小猫、小羊、小猪等。在进行表演故事《小羊和狼》中,我还和孩子们一起用铁丝、彩色布制成了动物的尾巴,用毛线、彩条等装扮服装,满足了幼儿对动手、动脑的要求,激发了幼儿参与表演的积极性,在今年家长活动中,家长们看到孩子用不同的形式在表演节目,展现了孩子们活泼、可爱、生动有趣、形象逼真的美好形象,家长们完全陶醉在游戏之中,快乐之中,活动在孩子们的笑声、家长赞美声中结束,受到了领导的好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要随时记录孩子们的游戏情况,随时与孩子交流,随时和同行们商议,总结游戏经验,找出不足,以探索适合各年龄班幼儿的表演游戏。
第二篇:当前中班幼儿表演游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
当前中班幼儿表演游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
摘要:
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丰富多采,尤其表演游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它是幼儿园通过扮演某一文学作品中的角色,运用一定的表演技巧,再现该文艺作品内容的一种游戏形式。除了扮演角色之外,还有歌舞、打击乐等自娱自乐的形式。选择表演游戏作为发展幼儿创造力的载体,是因为其内容广泛,种类多,材料广,具有调动幼儿想象空间和可创造因素,有随意和非现实性的特点,是幼儿主动性、探索性学习的有效途径,也是搭建幼儿自我挑战和获得成功的平台。它对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有着积极的作用。关键词:幼儿故事、狭窄、重表演、轻游戏
一、表演游戏的概念与特点
(一)表演游戏的概念
表演游戏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它是根据按照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表演的游戏,也就是指幼儿通过扮演某一文艺作品中的角色运用一定表演技能(对话、动作、表情、语调等手段)创造性地表现和再现文学作品的一种游戏形式。表演游戏是幼儿园游戏活动的一种重要游戏类型,表演的方式也是按幼儿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进行的。幼儿园里的表演游戏可分为作品表演游戏和创作表演游戏两大类,作品表演游戏是我们平日里现成的教材,我们可利用这些教材让幼儿在表演游戏中共同思考并掌握作品的主题和情节,共同制作道具,布置情景,共同协商角色进行表演,充分体现了交流、合作的乐趣。而创作表演游戏是指没有现成作品,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和丰富的想象创作作品并加以表演的游戏。在游戏中,不但满足了幼儿的表演愿望,并能学习一些优美的语言,体会一些积极的情感,明了一些生活中的道理,而且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养成了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它为每个发展水平不同的幼儿提供了表现的机会和场所。简而言之,表演游戏是幼儿以故事为线索展开的游戏活动。(二)表演游戏的特点
角色游戏与表演游戏都属于象征性游戏或想像游戏,二者在角色扮演、象征手段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在主题与内容的来源、结构性与规则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1.主题和内容来源上的差别。
角色游戏中的主题和内容主要来自于幼儿的现实生活经验,例如家庭和社区生活经验。表演游戏的主题和内容主要来源于故事,包括文学作品和幼儿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想像创编的故事。2.结构性与规则上的差别。
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都属于幼儿自己“创造的”游戏,都属于自由游戏的范畴。但是,由于在游戏的一致性要求上的不同,造成了这两种游戏在结构性和游戏规则上的差别。
表演游戏虽然也是幼儿自己“创造的”游戏,但是,先在的故事(不管是来自于儿童文学作品还是来自于幼儿自己的创造)规定了游戏的基本框架。在表演游戏的展开过程中,幼儿会自发地在头脑中将自己的言行与故事中的情节、人物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故事”成为游戏者认可的标准和行为的框架,幼儿必须在这个框架中游戏。即便游戏所依托的故事是幼儿在活动过程中逐渐创编发展起来的,但在每次表演之前游戏者之间都会有一个基本达成一致的脚本,角色的行为或多或少地都要受这个脚本规范,不能随意作为。所以,表演游戏要受到“故事”框架的规范,它的结构性更强。而且,“故事”作为表演游戏的“脚本”,需要所有游戏者的“认同”或“约定俗成”。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选择和切换游戏主题,自由决定和改变游戏内容,游戏内容是随着游戏过程的开展而丰富和发展的,之前并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框架或“脚本”。而且,每个游戏者头脑中似乎都有一个“脚本”,事先并不需要达成一致。
表演游戏对于游戏一致性的要求不仅使得表演游戏的结构性较强,同时也使得表演游戏具有更明显的规则要求。
二、幼儿园中班表演游戏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们对幼儿园中班表演游戏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园中班开展表演游戏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不仅幼儿园中班平时很少开展表演游戏,而且就是专门组织的表演游戏来看,从故事选材到教师的组织指导,都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歌舞表演活动被当作表演游戏
在幼儿园的表演区很少看到真正意义上的表演游戏,教师通常所说的表演游戏是指幼儿在角区进行的类似于歌舞表演的活动,这与表演游戏的本来意义相去甚远。在教师所说的表演游戏区,通常有录音机、音乐磁带、舞台(表演台)等,幼儿随着音乐表演舞蹈、唱歌甚至走猫步、模仿模特儿的时装表演,而在幼儿园的中班这种现象尤其严重。
当我们请中班老师组织一次表演游戏时,教师们所组织的都是集体语言教学活动,表演游戏只作为其中一个环节而存在。(二)表演游戏的功能狭窄
调查表明,表演游戏在幼儿园集体故事教学中的运用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如下三种情况:
1.作为故事教学的末端环节。
教师通常采用以下程序组织故事教学:(1)讲第一遍故事以后就所讲故事的内容和情节提问;(2)以听录音、分角色复述、看图讲述等方式讲第二遍故事;(3)以师幼分角色复述、边提问边讲述等方式讲第三遍故事;(4)表演游戏,加深幼儿对故事的印象,帮助幼儿复述故事。2.作为故事教学的开端环节。
运用在教学过程开端环节的表演游戏,一般由教师或由教师事先训练好的幼儿来表演给小朋友看。表演游戏承担着提高幼儿对故事的兴趣、讲述故事和帮助幼儿复述故事的功能。3.用在提问环节。
在教师讲过故事以后,教师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角色对话和表演角色动作。表演游戏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幼儿回答问题的兴趣,帮助幼儿记忆和模仿故事中的对话。
无论教师将表演游戏运用在故事教学的哪一个环节,其目的都一样:加深幼儿对故事的印象,帮助幼儿模仿角色对话,记忆故事。由此可见,本属于自由游戏范畴的表演游戏实际上已成为集体故事教学的手段。教师在故事教学中运用表演游戏的目的主要在于利用幼儿的游戏性动机,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巩固故事教学的成果。
由于教师仅仅把表演游戏当作故事教学的手段,表演游戏的运用被呆板地限制在语言教学领域中,教师对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与其他课程领域相关的学习兴趣和需要视而不见,一心按照自己原有的思路和框架,拽着幼儿沿着故事教学这一条窄道往前走,幼儿一旦有“越线”和“出轨”现象,立即就被老师拉了回来,从而导致许多很好的教育契机和课程生成机会白白流失。
第三篇:当前审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当前审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转变政府职能,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行为。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通过检查企业编制的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贯性,并检查企业执行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情况,来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2.有利于促使政府转变职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国民经济管理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政府部门由依靠行政手段直接管理企业,转变为依托市场,主要依靠经济、法律手段,通过加强宏观调控进行间接管理。企业直接面对变化无穷的市场,在国家法律、法规的规范和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新的经济体制下,政府可利用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了解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执行情况,以便进行宏观调控。此外,政府部门还可以依靠行业协会,加强行业监管,促使注册会计师增强职业风险意识,讲求职业道德,提高服务质量。
3.有利于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企业的行为及活力直接影响市场经济的运行,加强社会审计有利于规范企业行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根本特征是企业财产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相分离。由于企业编制的财务报表是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晴雨表,所以,企业所有者、债权人、潜在投资者、政府和社会公众都重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我国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公司法规定:国有企业改建为公司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和要求,转换经营机制,有步骤地清产核资、界定产权、清理债权债务、评估资产、建立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社会审计行业拥有一批会计、税务、资产评估、管理咨询等领域的专业人才,他们能根据加强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提供包括股份制改造、代理记帐和设计会计制度、税务代理、资产评估以及管理咨询在内的各类专业服务。
4.有利于吸引外资,促进对外经济的发展
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社会审计在资本市场车际化发展趋势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第一,为改善投资环境,帮助外国投资者了解我国的投资政策,承办可行性研究、税务代理、工商代理等业务;
第二,对外商投资企业进行法定审计,维护投资各方的合法权益;
第三,依法对中方为兴办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投入的资产进行产权界定和资产评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第四,根据国际惯例,对境外上市或直接融资的国内企业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协调国内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
我国社会审计职业规范体系的组成1.独立审计准则
独立审计准则体系由三个层次组成:独立审计的基本准则,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与独立审计实务公告和执业规范指南。独立审计准则,是社会审计职业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注册会计师依法独立执行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和发表审计意见的专业标准和技术规范。独立审计准则的性质取决于制定机构、发布机关的法律地位,体现了独立审计准则的权威性和约束力。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独立审计具体准则和实务公告的拟定机构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批准和发布机关为政府主管行政机关,而解释权又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所以,这些准则和公告属于部门规章,具有法律规范和行业自律规范的双重性质。执业规范指南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拟定并公布施行,只具有行业自律规范性质。
2.职业道德基本准则
职业道德,是指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的总称。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围绕这些内容从社会道德角度对注册会计师执行业务提出了行业规范。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规定了一般原则,如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在执行审计或其他鉴证业务过程中,应保持形式上和实质上独立的原则、回避制度等等。
3.质量控制基本准则
质量是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事务所的生命线。以质量为本,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是社会审计行业的立足点。质量控制是指事务所为确保执业质量,符合职业规范要求而制定和运用的控制政策和程序。质量控制基本准则为指导事务所建立和健全质量控制制度确立了基本原则,从全面质量管理和单个项目质量管理两个方面对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进行了阐述。
4.职业后续教育基本准则
为了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和执业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不断接受职业后续教育。职业后续教育基
本准则明确了建立职业后续教育制度的基本原则,职业后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组织与实施以及检查和考核。
职业后续教育应贯穿于注册会计师的整个职业生涯,无论是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还是注册会计师协会都应按照职业后续教育制度基本准则的要求,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根
一、现行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委托人与被审计人集于一身,使审计关系中委托人形同虚设
从原理上来说,审计关系的形成,是由委托人、审计人和被审计人三方构成的,缺少任何一方,独立、客观、公正的审计将不复存在。在理想的情况下,上市公司的股东与会计师事务所形成委托人与被委托人的契约关系,而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形成监督和制约。
但是,从实际情况看,由于存在“一股独大”等问题,来自于发起人或控股股东的经营者事实上集公司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于一身,股东大会形同虚设,董事会不但不能对公司经营者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相反,公司的董事会常常就是公司的管理层。经营者由被审计人变成了审计委托人,并且决定着审计人的聘用、续聘、收费等事项,完全成了事务所的“衣食父母”,这就从根本上破坏了审计关系结构,使审计失去了客观公正的基础。这种情况下,事务所要么保持执业道德和声誉放弃市场,要么为了生存违心地出具虚假审计报告。在两难的境地下,很多事务所选择了后者。
(二)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企业的业务涉足过深,使审计不可能客观公正
目前,世界各国基本上都允许会计师事务所为被审企业提供管理咨询、税务咨询、法律咨询等非审计服务,其初衷是希望借助注册会计师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规范被审企业的会计业务和依法纳税等。但会计师事务所过度地介入被审企业的业务活动,必然会将两者的利益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在巨大的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安达信对安然的审计,就形同用自己的一只手去审计监督自己的另一只手,自然不可能具有独立、客观和公正性。
(三)审计人与被审企业的长期审计关系,使审计人与被审计人之间形成了“利益合作”关系
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企业之间的合作时间过长,导致了被审企业与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之间关系过于密切,形成了对彼此都有利的“固定”关系,双方一般都不愿轻易更换合作对象。因为一旦重新选择,对双方尤其是会计事务所而言会增加新的“投资成本”。作为注册会计师个人,与被审企业之间则形成了非同一般的私人关系,“一个注册会计师跳槽,事务所往往会损失一批客户”的现象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四)法律监管上的严重不足
注册会计师协会自设立以来,一直扮演双重角色:既是注册会计师合法权益的守护神,又是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的监管者,本身就存在着利害冲突。因限于人力和财力,各监管机构除了少量抽查外,一般不对审计报告进行核查,而是主要依靠审计业的自我规范和同业监督,监管机构只是在问题暴露后才进行追查,因此绝大多数违规审计案件都是在大公司突然破产后才牵扯出来的。正因为如此,虽然违规审计会面临很大风险,但因监管力度严重不足,使违规的风险和收益极不对称,才会出现如此之多敢于铤而走险的会计师事务所。
二、改进现行审计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改变会计师事务所受雇于被审企业的现状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建立独立董事薪酬基金,以确保独立董事薪酬的独立性;设立以独立董事、监事、少数股东代表为成员的审计委员会,由审计委员会来决定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和报酬,从而使会计师事务所能够独立、客观、公正地发表审计意见。
(二)限制会计师事务所的服务范围
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将审计和非审计业务分开,同一家事务所不能在被审企业同时开展非审计业务,禁止会计师事务所的雇员在被审单位兼职,这样可防止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企业业务涉足过深,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或因为同事间的“亲密”关系,从而影响审计的独立、客观、公正。
(三)严格限定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对同一企业的审计年限
为防止会计师事务所或注册会计师们与被审企业的关系过于熟稔,应建立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轮换制,以便于限定会计师事务所对同一企业的审计年限及注册会计师个人在同一被审企业的执业年限。笔者认为会计师事务所对同一企业的审计年限不宜超过5年,而一个注册会计师连续审计同一个企业的时间则以不超过3年为佳。因为期限定得过长,会影响审计独立性;而期限定得过短,注册会计师更换过于频繁,会影响企业和事务所的工作效率。
(四)加强对审计行业的监管处罚力度
事实证明,要求审计行业进行自我规范和同业监督的国际惯例存在着巨大缺陷。所以,应当设立一个享有独立法人地位、独立于注册会计师行业之外的监管机构,由会计人士和非会计人士组成,其主要职能是监督和制裁。同时,注册会计师行业必须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法律规范,强化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赔偿责任,引入刑事处罚措施,使违规者付出高昂的代价,这样才能使每一个注册会计师都能按照既定的职业道德去行事,不做违法、违规的事。
(五)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进一步规范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
随着近年来会计审计行业丑闻的不断发生,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已成为关系到整个行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大事。对注册会计师进行诚信教育,其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对其专业胜任能力的培养,要将诚信教育作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第一重要内容。首先,高校应开设诚信教育课程并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其次,在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聘用时增加职业道德方面的考核。第三,注协和事务所对在职注册会计师进行后续教育时,要加大职业道德教育的力度,并作为年检的一项重要内容。第四,加强职业道德制度建设,在已颁布的《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职业道德的具体准则,使之更具操作性。使遵守职业道德成为每一名注册会计师的自觉行为。
第四篇:幼儿表演游戏教案
幼儿表演游戏教案
名称:小熊请客 班级:大班
目标:1.加深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学习理解。
2.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
3.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表演能力。
4.让幼儿受到艺术的熏陶,并促进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
活动准备:创设好游戏场地,准备好需要的各种游戏道具和材料,以及相关的音乐配音;尊重幼儿的自我意见,帮助幼儿分配好角色。
活动过程:1.让每个幼儿先自我介绍,然后再介绍自己所演的角色。
2.开始游戏(游戏分两场)
第一场,在树林中
在欢快的节日里,小熊邀请小猫、小花狗、小鸡到家里过节。于是小猫、小花狗、小鸡带着礼物,高兴的到小熊家里去过节。但当它们依次经过中途的树林时,一只大狐狸老是出来拦截它们,要求小猫、小花狗、小鸡带它一起到小熊家去,但它们都不愿意带它去。于是,狐狸很是生气的打算自己去。
第二场,在小熊家
小猫、小花狗、小鸡依次来到小熊家,小熊热情的招待它们。它们开心的吃着东西,唱着歌,跳着舞。忽然,几下重重的敲门声打断了这欢乐的气氛。之后响起了大狐狸的声音,这可急坏了小猫、小花狗和小鸡。但就在这时,笨笨的小熊变聪明了,想到用石头砸大狐狸,于是把盖房子剩下的石头分给小猫它们。当小熊打开门,大狐狸跨进门时,它们就把石头扔向大狐狸。砸的大狐狸‘哎哟、哎哟’直叫痛!赶走了大狐狸,小猫,小花狗,小鸡,小熊开心的唱着歌,跳着舞·······
(注:在游戏时,老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表演,适时给予指导)
3.游戏结束,老师对此次表演做总结与点评。对个别同学给予表扬和鼓励,并提出下次表演的希望。歌舞剧‘小熊请客’的活动后反思、点评、评选报告
一. 活动反思:此次表演不是很成功,有很多的不足还需改进提高。而且,我总觉得同学们不是很积极热情,都显得很懒散。团队合作也不够好,意见不够统一,甚至到表演前一刻都还有分歧。
二. 活动点评:首先,此次表演,同学们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情不够夸张,不够生动形象。如:狐狸这个角色,每个扮演者都缺少给人一种慵懒,狡猾的感觉;还有小熊这个角色也是,少了那种笨笨的感觉。而且当小熊变聪明时的那个转换环节,每个扮演者都没有凸显出来。其次,音乐方面的准备也不够充分。虽然前几个组的钢琴手都还不错,但如果仔细的听的话,有很多地方是没有配合的。而最后一个组的钢琴手是严重的准备不足,导致整个表演跟着出错。再次,是角色的出场没有衔接好。其实每个角色的出场应该跟着旁白和音乐走的,不然就会出现抢戏的情况,而且也容易出错。最后,是道具的制作和场景的布置。每个组的道具准备很是充分,没有问题;而场景的布置也各有各的特点,感觉还不错。
三. 评选结果:最佳小组——第一组;最佳个人表演——钢琴手刘晋;最佳合作——第一组和第二组;最佳道具——第三组在小熊家里的花瓶;最佳化妆师——徐霜;最佳构造者—刘晋、蔡敏;
四. 对这门课程的分析:这门课程的任课老师教的很好,我喜欢这门课程。因为这门课程不仅让我在生活上感到快乐,甚至是心灵都得到了深化。而且学习这门课程让我获得了很多方面的知识,因此我希望自己能更好的学习这门课程,也希望谢老师能教给我们更多的知识!
人文系09级学前2班:贾燕群
第五篇:幼儿表演游戏说课稿
幼儿表演游戏说课稿《小兔乖乖》
一、说教材
我从三方面来说一下教材:
(一).社会现状: 当今社会,拐卖儿童的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幼儿园孩子,有的幼儿因为贪图好玩的玩具或美食的诱惑而被骗到遥远的山村;有的幼儿因为分辨不清真假太听信陌生人的话而遭绑架;更严重者直接失去了幼小的生命,以上种种情况时刻提醒教师要对幼儿加强安全教育。
(二).幼儿的年龄特点: 小班幼儿年龄小,无辨别是非好坏的能力,无防范意识,很容易上当,经不起诱惑.如果生硬地和他们说道理,让他们注意保护自己,幼儿不易接受。但如果通过故事,让他们把故事中得到的经验迁移到生活中去,这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
(三).教材本身的特点:
《小兔乖乖》这则故事非常短小,且内容生动易懂,故事中兔宝宝和大灰狼的对话充满了童趣,易于模仿,最重要的是小朋友非常喜爱“小兔”这一角色,所以选择这一故事正体现出了纲要中所提出的“教学内容要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
二、说活动目标
基于教材的综上特点,我从认知、情感、能力三方面来制定这次活动目标。
(一).在听听、说说、唱唱的过程中了解故事《小兔乖乖》,练习大灰狼和兔妈妈不同的唱歌声调。
(二).能迁移故事中的经验,明白不能让陌生人随便进门这一道理。
(三).在唱唱、演演的过程中鼓励幼儿勇敢地表现自己。
三、说活动准备 我从两方面来准备:
(一).前期经验准备:只有了解了幼儿原有的经验,才能提升幼儿的已有经验,所以以下两经验是这次活动成功开展的有力保障。1.幼儿有模仿故事对话的经历,并已形成一定的秩序;
2.从平时与家长、教师的谈话中,已知父母要出门前会对自己交代些什么话;
(二).物资准备:准备了小兔子的家、兔子和大灰狼的头饰、录音机。
四、说活动程序
这次活动我分为以下五个环节:了解故事→情境表演→延伸活动。下面我具体来说一下每一个环节:
(一).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这一环节我分为以下两个环节来实施: 1.初听故事,了解故事第一段,解决难点。师声情并茂讲述故事开始部分(背景音乐略起)
(因为小班幼儿的反应慢,接受新知识的速度也较慢,所以第一遍故事必须由教师亲身讲述,以便幼儿听清故事内容,因为只有在听清的基础上才能去了解故事。)我从以下几个问题着手:(1).“兔妈妈要去干什么?”
(2).“出门前她对三只小兔说了什么话?”(3).“你妈妈出门前会对你说些什么?”(4).“那兔妈妈为什么会对小兔这么说?”
(“兔妈妈为什么会对小兔子说那些话”这是一个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迁移了幼儿生活中的经验“妈妈出门前为什么会交代自己一些话。”从而把生活中的一些经验迁移到作品中,让幼儿理解兔妈妈说那些话的用心。这体现了纲要中所指出的教学活动要运用幼儿的已有生活经验。)
2.继续听教师讲故事,整体感知故事内容。听完后,我提以下几个问题来帮助孩子梳理内容:(1).“妈妈走后,谁来了?”(2).“大灰狼有没有骗过小兔子?”(3).“小兔子想了什么办法打败大灰狼?(4).“大灰狼最后怎样了?”
(这一环节中我从上一环节的局部拉出了整体,通过四个有征对性的问题,初步帮助幼儿理清了故事的脉络了解故事的情节。)
(二).情景表演
师扮演妈妈,一个幼儿扮演大灰狼,几个幼儿扮演小兔子进行生活情境表演。
(我通过“如果妈妈不在家,你们也能象聪明的小兔一样看好家吗?”这一过渡语将幼儿在故事中所得到的经验又迁移到生活中,幼儿在情境游戏中,生活经验又得到扩展。)
(三).延伸活动,故事续编。
由师讲述故事前提;“大灰狼这回没吃到小兔子,很不甘心,他回家把声音学得和大灰狼一模一样,而且把尾巴也装成兔尾巴了,那它会不会骗过聪明的小兔呢?”
(故事教学目标中指出:要让幼儿尝试在作品原有的基础上扩展和续编故事,而我这一环节正体现了这一目标,同时我留给了孩子充分的想象空间,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
在这次故事教学活动中,我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内容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2.各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以互动的方式进行。3.教学程序是启发导学、自主探究、迁移运用、扩展想象。4.幼儿在“玩”、“唱”、“动”中快乐学习。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