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阶级信息
社会认同:新农村文化建设之基石 作者:程丽香 孙秀艳 来源:理论与改革2009·5 发布时间:2011年3月18日 【摘要】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种种表现,实质上是农民对这一过程少接受、少认同,难接受、难认同乃至不接受、不认同的反映和折射。作为主体和客体、参与者和受益者辩证统一体的农民,认同与否、满足与否是衡量新农村文化建设成功与否的内在标准,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石。在全球化和社会转型叠加的特殊时代背景下,社会认同是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所无法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对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巩固执政之基;对重建农民的生活意义,主动化解农村文化建设之困境、稳定农村社会秩序,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确立共同理想和信仰目标,大力建设并广泛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农民精神文化的实际需求出发,重构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形式和载体等,是增强农民社会认同感的基础和手段。
【关键词】社会认同;新农村文化建设;生活意义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建设既居于这一系统工程的重要地位,又始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难点之一。在破解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诸多困境背后,作为其主体和客体、参与者和受益者的辩证统一体的农民,他们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内涵、形式、途径等等是否形成比较一致的社会认同是个中关键。
一、研究的缘起
农村文化建设是国内研究农村问题的学者们竞相热议的一个话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出台后,特别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印发以来,不少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视角、不同的关注层面探析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致力于探讨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和地位。如指出“:乡风文明,核心是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文化新农村,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保障。”[1]不少学者把文化建设上升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的高度,认为农村文化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性质和方向”[2][3],是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内核。[4]二是强调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有的学者侧重客观因素,从社会变迁的实际进程和历史背景出发,认为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秩序的显著变化强烈需要农村文化的相应发展,但农村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的现状造就了农村大片的文化阵地空白,使农村文化体系面临多元冲突与整合的问题,因而进入需要重构的关键时期。[5]有的学者则侧重主观因素,从农民精神需求的角度直指“乡村建设重在文化建设”,特别是由于快速的市场经济、现代传媒及社会流动深刻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农民作为自己生活主体的地位被一种强有力的外来力量所压抑和排斥,其传统的生存价值边缘化,被抛入到一个传统已失,现代又不可得的尴尬境地。因此,他们有着强烈证明自己人生意义的内在需求,尤其需要有以自己为主体的精神文化生活,来重建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6]三是着力于探析新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种种表现,直面其发展中的不同困境。
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与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的要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有不少不相适应的方面,主要包括:[3]农村思想文化教育趋于弱化,从教育目的定位、教育内容设置到教育形式和途径的选择等方面均缺乏现实针对性;随着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活动相对贫乏,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文化投入明显不足,基础设施等文化阵地建设疲软,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滞后;农村文化队伍的现状令人堪忧,文化建设人才奇缺,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不强等等。还有一些偏远山区的村落文化发展严重滞后,自身内部消极的内容和陈旧的形式缺乏自我否定的内在机制,对由社会经济条件引发的新文化反应迟缓,严重阻碍了农村社会文化世俗化的进程。[5]四是结合农村生活的实际状况,深入挖掘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及体制改革的思路。新农村文化建设之所以困难重重,学者们的分析视角各有侧重[7]: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基层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文化领导上不到位、文化职能上“越位”、“错位”和“缺位”等一系列问题是制约农村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一些学者认为,政府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新农村文化建设最为突出的因素。
由于公共文化财政体制尚未覆盖农村,县乡财政乏力及财税体系不健全等因素导致农村文化发展所需资金的严重短缺,才是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此外,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文化消费不足并趋于畸形的状况;我国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农村文化市场尚不规范、发展还很缓慢;城乡二元结构下文化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等也都是农村文化市场难以健康繁荣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针对以上原因,学界主要从农村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政府文化管理职能的转变;农村文化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农村文化投融资体制的改革以及统筹城乡文化事业的发展等五个方面深入研究农村文化体制改革。7[] 综上所述,前人研究的丰硕成果既揭示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又刻画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状况,并提出了颇具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尽管学者们更侧重于对客观不足的剖析,但是,农村文化建设是否真正符合农民需求、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获得农民的社会认同问题已经引起不少学者,特别是农村基层工作人员的深思。有的学者借助实证分析,论证了农民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个体差异直接影响着他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并进而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在农村中的落实。[2]由于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农村发展进程不一,农村社会的异质性不断增强,农民群体内部的差异性日渐显著,人们对农村文化建设各个方面的社会认同程度势必有所不同。因此,有学者指出: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为农村文化创新的主力军,农民要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才能增强社会认同感。[8]获得农民广泛认同的特色文化不仅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而且对于乡风文明的形成、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心和集体意识、增强农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宿感,从而增强农村社区的凝聚力和活力等都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4]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无论是新农村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困境,还是破解这些困境的出路,都是各种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然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是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那么农民认同与否、满足与否就成为衡量新农村文化建设成功与否的内在标准。前面所述的农村文化建设滞后和不适应的种种表现,究其实质恰恰反映和折射了农民对这一过程的少接受、少认同,难接受、难认同乃至不接受、不认同。也就是说,广大农村居民的社会认同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石,是在观念、在心灵深层次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必须引起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者、实践者们的高度重视。本文以此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旨在抛砖引玉。
二、社会认同及其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由于“认同”一词在当代社会生活和当今社会科学研究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既成为国内外学者们争相瞩目的研究热点之一,又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被滥用的时髦话语,因此,国内对社会认同的关注和研究视角也各有不同,或是停留在日常生活层面的理解上,缺乏学理高度;或是从自身学科背景、研究情境出发,各自定义,使社会认同研究在某种程度上被泛化和模糊化。
本文所谈的社会认同主要是基于社会学的学科视角,其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观念。按照社会认同理论创建者泰费尔的观点,社会认同“是个人拥有关于其所从属的群体,以及这个群体身份所伴随而来在情感上(emotion)与价值观上(value)的重要性(significance)知识(knowledge)。”亦即社会认同是“个体认识到他(或她)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笔者倾向于做更广义的理解,认为社会认同是“人们获得其生活意义和经验的来源”(曼纽尔·卡斯特),即社会认同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一种集中体现,与利益联系相比,注重归属感的社会认同更加具有稳定性。[9] 社会认同是由许多因素组成的,然而语言和文化才是其支柱。[10]P51反之,在文化建设的复杂过程中,没有社会认同的支撑就难以达成预期目标。因为意识形态的运行离不开日常社会意识的认同,要达到对意识形态的具体把握,就要揭示意识形态与人们的日常意识和心理的联系,探讨意识形态的社会认同问题。[11]社会认同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由以下几个方面可见一斑:首先,社会认同是在全球化和社会转型叠加的特殊时代背景下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所无法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全球化无论利弊多少,如今都已成为不争的时代背景。在全球化浪潮和多元文化思潮的交融冲击下,“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的流动性和相对化从根本上抽空了社会认同所必须依赖的确定的参照群体”[9],我们难以否认“美国式商业文化给所有真正的民族文化和认同造成的威胁”,[12]P71认同分化、认同危机在全世界各个国家内同时凸显。如何改善作为社会团结基础、社会和谐稳固价值源泉的社会认同,加强社会整合,促进社会良性运转是世界各国始终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引起了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心理学、民族学、哲学等多门社会科学的共同关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当代中国正在发生而且将继续发生广泛而深刻的社会转型。由于利益主导趋势日渐凸显,民众阶层位距有所拉开,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治国方略、执政理念,广大民众形成的社会意识、社会认同等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新发展和新变化。社会转型过程中极易产生的社会失范和社会失序,进一步催生人们在价值、信仰、乃至身份问题上的认同危机,如个人归属感的匮乏、自我意义感的丧失、个体焦虑感的增强以及社会价值观的紊乱等等。在利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如果社会主流文化的建构和传播缺乏社会成员的广泛认同,社会发展就会失去根基。如何建构我国广大民众认同的、共享的文化意义系统、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各门社会科学都不能回避的重要命题。
因此,国内学者对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热点群体,如当代中国的不同阶层、特别是中等收入阶层(中间阶层)和大学生、基督徒、流动农民、下岗工人等特殊群体的社会认同展开了诸多实证研究,取得了不少可资借鉴的成果。而我国9亿多的农民,由于区域、代际、性别、经济水平、文化程度、社会经历等基本特征的差异,他们在利益关系和思想认识上的差异日益增强,其价值认同也会出现多样化乃至“碎片化”的态势,形成社会共识和社会认同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因此,增强农民的社会认同既是新农村文化建设顺利开展的可靠支持,又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课题。
其次,社会认同对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巩固执政之基意义重大。
人们对党的指导思想的信仰、对党的政治路线的认同,直接关系到党能否牢牢掌握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能否有效驾驭意识形态纷繁复杂的变化、引导人们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是否巩固。邓小平同志说过“: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13]P144 而今,在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的同时,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无论是在“熟人社会”的农村,还是在“陌生人社会”的城市,个人功利至上、追求财富地位、享受物质生活等成为社会大众的人生理想与价值目标,崇高理想信念的弱化,道德水平的滑坡,诚信精神的缺失等现象不时浮现。我国农民不仅价值取向多样化,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甚至出现政治冷漠的情况,而且农村文化中的反文化现象,如非法宗教、封建迷信、宗族势力等,越来越成为农村社会不稳定的隐患。[5]因此急需建设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吸引力,以塑造共同的思想基础,这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否具有凝聚力是政权合法性、稳定性的重要标志,而核心价值观念能否取得社会认同又是其具有吸引力、凝聚力的内在根据。因此,建构当代中国社会认同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为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扩大和巩固执政基础,为中国乃至世界的长期稳定、和谐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第三,社会认同对重建农民的生活意义,主动化解农村文化建设之困境、稳定农村社会秩序,构建科学、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农民不是社会的边缘群体,他们不仅有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需要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来表达自己的世俗关怀,表现自己的人生意义,他们也要为自己的生活找到目标与说法。[6]社会认同是“衡量个体融入主体社会程度的一个重要维度”(密尔顿·戈登),恰如有学者指出的:如果我们整个社会不关心农民的文化生活,不关心他们人生意义的重建,那么农民在传统已失、现代价值却又无法一时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几乎必然会被各种其他力量所吸引。[6]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文化娱乐形式少,文化阵地空白多;健康文化生活贫乏“,封”赌之风愈演愈烈等均是实际存在的现实问题。特别是长期以来,农村文化工作主要是通过行政系统自上而下进行,宣传教育的方式简单、内容对胃口的较少,往往流于开大会、贴标语、走过场等形式主义,缺乏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这不仅使乡村干部穷于应付,农民群众也感到无所适从。[1]而社会认同包括的身份感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认同,价值认同实质上是人的一种意义感,在实践中又具体化为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14],因此社会认同对促进农民个体融入主体社会、确立自己“道德的方向感”(泰勒)、重建人生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等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又由于文化和谐就是指“社会倡导的核心价值观、道德观念能被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同”[15],因此,在化解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困境、追求“乡风文明”的过程中,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是否形成共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流意识形态是否形成广泛的社会认同,不仅直接影响着广大农民群众文化建设主体意识的充分发挥,而且影响着科学、和谐的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新农村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层面综和、全面、系统的建设过程。树立科学的思想观念、创造良好的道德风尚、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培育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认同理论的早期研究领域主要是群体偏见和冲突,它的解释主要是在消极的方面,而新近的社会认同研究中发现通过群体接触和重新分类等策略可以消除群体偏见或冲突。因此,研究社会认同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功能,注重集体、群体认同的发展,不仅有助于个体遵守群体内的规则,而且有助于个体获得群体内他人的尊重和喜爱,保持群体内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认同对农村社会秩序、社会系统的稳定维持和有效运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科学、和谐地发展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三、增强农民社会认同的若干思考 社会认同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那么建构怎样的社会认同以及如何建构、增强这种社会认同,才能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乃至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呢?笔者以为以下几点值得引起关注、思考和践行:
首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增强农民社会认同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
社会认同取决于物质生活条件。马克思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16]P54唯物史观要求我们“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16]P66社会认同作为一种集体观念、作为一种主观因素,其发生作用的基础在于客观事实的存在,客观存在的种种发展和变化会引起社会认同或快或慢的相应变化。因此,社会认同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我们只有充分尊重历史发展进程中客观存在的实际条件,才能更好地建构社会认同、推进社会和谐。正如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中指出的“:每个民族的道德准则都是受他们的生活条件决定的。倘若我们把另一种道德反复灌输给他们,不管这种道德高尚到什么地步,这个民族都会土崩瓦解,所有个人也会痛苦地感受到这种混乱的状况。”
建国六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也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但是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近几年农民收入虽然增长很快,但增长速度仍然落后于城镇居民,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任务依然艰巨。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8.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实际增长8.4%,城乡绝对收入差距已经破万。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农民增收困难、农民工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等都是加大城乡收入差距的客观因素。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2008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规模虽然比上年扩大478万,增长3.6%,但增速比上年下降了2.4个百分点,是2000年以来增速最慢的一年。[17]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不但会拉大贫富差距、加剧收入分配不公,而且可能抵消中央多年来给农民的包括取消农业税和给予各项补贴在内的好处和优惠,进而削减农民的社会认同感、增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难度。因此,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并落实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才能有助于解决农民收入这个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问题,才能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为增强农民的社会认同感奠定坚的物质基础。具体到文化建设上,在满足人民日趋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农民认同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之一。
其次,确立共同理想和信仰目标,大力建设并广泛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农民社会认同的精神基础和关键步骤。
社会认同的核心是价值认同,是社会价值内化于人们行动之中的社会化过程。由于人们对现有制度和社会运行状况的主观认知和认同程度不同,社会群体中内在地蕴涵着不同的价值目标取向。而一个社会要成为紧密团结的社会群体,就必须一起忠诚于共同的一系列价值观念。[12]P6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键在于使之成为民众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目标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能为社会一致性提供意义来源,当然这种普遍化的社会价值并不规定我们日常生活的细节,合理性和差异性仍有其存在的空间,人们相互主观地理解和协调其社会行动是规范、导向群体共同价值的行动基础。社会成员只有广泛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把它转化为一种自觉的追求和行动,才能有效发挥其社会整合、社会动员的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关键又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主义的观念体系,是客观的价值关系或价值事实在人们主体观念中的反映,它根源于、也服务于社会主义的实践与现实。因此,在现有制度条件下建构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能仅仅依靠对未来社会的预见、希望和理想的支撑,更主要的是依靠社会主义的直接实践和社会现实。人民群众只有直接和真正地从社会主义制度下,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利益和幸福,才有助于他们真切地拥护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18] 第三,从农民精神文化的实际需求出发,重构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形式和载体,增强其吸引力和凝聚力,是增强农民社会认同的直接手段。只有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新变化,提供反映时代精神并贴近现实生活的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才能始终赢得人民,才能始终成为引领人民思想的文化、成为社会进步的先导。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高速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发生了质的变化。广大农民也从追求物质满足转向渴望文化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也从单一和单调转向多样化和多层次,文化活动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要求和自发开展。[4]但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形式轻建设、重活动轻服务,以及文化活动单调、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不足等状况[4],与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相去甚远。
胡锦涛主席去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所谓服务人民,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根本标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努力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要,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9]因此,当前的农村文化建设首先要充分调查了解农民精神文化的实际需求是什么,并以此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调查显示,农民最需要的文化需求包括:贴近生活、强调参与的各类文艺演出服务;实用有效、数量充足的图书、报刊借阅和电子信息服务;城乡同步、广泛覆盖的广播和电视、电影放映服务;形式多样、紧跟时代的宣传教育和科普培训服务;便于参与、环境良好的休闲娱乐和体育健身服务等。[4] 农村文化建设要获得农民广泛的社会认同,不仅要从农民精神文化的实际需求出发,还需要以改革精神积极创新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体制机制、中介载体,增强农村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努力做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比如,努力丰富农村文化的品种、样式、载体、风格等,提高农村社会文化世俗化的水平。又比如,农村中松散的个体农民无法在农村文化创新中发挥最大作用,可以考虑借助农村社会组织的形式,改变单个农民行为方式,以增强农村的凝聚力和组织性。[8] 注释:
[1]徐平.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J].科学社会主义,2006(1).[2]王国敏、赵波.农民认知差异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J].理论视野,2008(8).[3]徐承英.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J].探索与争鸣,2007(1).[4]刘淑兰、郑逸芳.福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历史境遇及路径选择[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5]汪前元、朱光喜.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文化困境与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5(7).[6]贺雪峰.乡村建设重在文化建设[J].小城镇建设,2005(10).[7]李牡丹、周批改.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与体制改革思路[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8]李长健、伍文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创新研究[J].东南学术,2006(6).[9]李友梅、肖瑛、黄晓春.社会认同:一种结构视野的分析[M].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07.[10][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曹荣湘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1]李淑梅.意识形态与人的社会认同[J].学习与探索,2005(5).[12][英]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和文化边界[M].司艳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14]王成兵.对当代认同概念的一种理解[J].学习与探索,2004(6).[15]纪大成.什么是“和谐社会”[N].长江日报,2005-02-24(11).[16]谭培文、陈新夏、吕世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M].人民出版社,2005.[17]郭晋晖.2008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破万元[EB/OL].www.xiexiebang.com,2009-01-20.[18]李崇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思考[N].光明日报,2007-02-01.[19]胡锦涛.扎实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EB/OL].新华网,2008-01-22.作者简介:程丽香,福建省委党校副教授,学报编辑部副主编;孙秀艳,福建省委党校副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7级博士研究生。
第二篇:浙江省农村社会阶级阶层分化状况调查报告
浙江省湖州市农村社会阶级阶层分化状况调查报告 在研究我国农村社会阶层结构分化时,一般以中国社会结构两次重大的变迁(1949年新中国建立和1978年改革开放)为研究视角。本次我们调查的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湖州市农村社会阶级阶层分化状况。
至1978 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后,长期以农为本缺少变化的农民阶层内部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大分化,农民从原来静态和固定的传统身份向流动的、多元的方向发展着。目前,农村社会因各农户所处经济地位的不同,已使得农村社会并非只是由农民阶级构成的单一结构,而是由复杂的阶层结构构成的,已分化出不同的阶层和群体,使过去的政治经济构成比较单一的农村,呈现出多样和复杂。尤其是在社会转型和社会流动加快的大背景下,乡村社会的阶层分化程度也在提高。
按职业分层农村社会主体可以分为:乡村社会管理者、乡村集体企业管理者、私营企业主、个体商户和个体劳动者、乡村知识型职业者、乡镇企业工人、农雇工、农民共、农业劳动者。
浙江省湖州市农村社会阶级阶层分化状况——湖州市农村个案分析(息塘村)
(一)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息塘村现状
从地域和人文的角度看,息塘村地处南浔镇东南端,与桐乡市乌镇镇、吴江市桃源镇交界,属两省三市交界之地,村域面积3.62平方公里。西靠浔练公路,北有一条横街至桃源的公路,中间横贯浔乌
线公路,交通便利。全村现有人口2304人,耕地面积2863亩,桑地面积742亩。全村共有2个自然村,划分10个村名小组。目前,全村拥有初具规模的个私企业15家,包括家具、皮件、箱包、毛纺等产业,现代农业示范基地2个,农业专业合作社1个,合作社总占地面积1053亩,由15家特种水产养殖专业户联合组建。建立起集种苗培育、引进技术服务、产品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经营机制。初步形成以家具、箱包为重点的区域经济特色和以特种水产养殖、生态种植为重点的现代农业格局。改革前,息塘村是出名的湖州贫困村,但是90年代后,政策制度,政府帮住下,息塘村已经摆脱了贫困村的称号,还成为第一个女作家协会绑定村。2010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1亿元,其中个私企业工业总产值4.9亿元,新增工业投入5800万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60万元,农民入均纯收入达到13820元。
(二)息塘村农民的职业分化
1978年以前,在人民公社体制下,息塘村得所有农民是一个具有单一身份性的群体或阶层:农民享有同样的身份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相同,都是没有差别的农业劳动者。据我们的走访调查走访和统计分析,现在这个村随着社会流动与职业分化。现有以下几个部分:社会管理者、企业主、经商者(个体或合伙)、运输户(车)、纯农、部分时间农、雇佣劳动者、无业者;与改革开放前相比,阶层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有分布又以部分时间农、雇佣劳动者占绝大部分。
(三)息塘村得阶层结构现状分析
按照我们的走访调查走访和统计分析和资料查找。我们按照社会分层的层级来划分,根据农民对生产资料的所有状况、所拥有财富的规模及收入水平状况、文化教育程度、在农村中享有的政治权利的差别等要素,将息塘村村社会阶层分为五个层级:最上层、上层、中层、下层、最下层。
息塘村村社会最上层的人数不多,占乡村人数的4%主要乡村社会管理者、乡村集体企业管理者、私营企业主。农村社会管理者阶层,包括村干部和镇政府公务员,他们是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组织者,是党和政府各项方针、政策在农村基层的具体执行者。他们既代表国家的整体利益,行使行政职能,又代表农民的局部利益,维护社区权益。他们对乡镇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起着关键作用。他们经济收入不是很高,但享受的福利好,在当地声望比较高。私营企业主,是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由营利性经济组织主要经营者。息塘村拥有家具厂、包装厂、服装厂等。这些企业主拥有对企业的人、财、物的支配权、生产经营决策权、指挥权与企业内部的分配权,他们的经济收入比较高,但政治地位不是很高。
息塘村村社会的上层主要包括个体工商户和个体劳动者以及知识型职业者,人数占10%左右。个体工商户和个体劳动者,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以个体劳动和门技能,从事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等智力型职业的农村劳动者,如中小学教师,农村或乡镇医院医护人员,派出所民警,消防员等,收入可以,在当地有一定的声望。他们绝大部分属于回乡知识者,选择了一条有别于一般农民体力劳动但又脱离不了农村和农业户口的道路。
息塘村村社会的中层包括乡村企业职工和私企职工以及先富裕起来的家庭,人数占50%。企业职工主要由农村的年轻人构成,他们在乡镇企业或私企为职工,收入的来源也是非农业经营活动,且比较稳定,如在华盛家私,科诚电子等大厂劳动。这些人进过专业知识的培训,有一定的知识技能。由于他们中许多人已经不善于农业劳动,并且希望获得更高的收入,他们从农业转移出去的可能性很大。先富裕起来的家庭,他们有发展现代化农业或规模经营的专业户,发展现代农业以及农村多种经营,收入比纯农业农民高很多,在活跃农村市场和带头致富等方面产生积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息塘村村社会的下层包括农民工和农雇工,人数占28%。农民工阶层是以在城市中从事非农业劳动为主的社会群体。他们是离土离乡的农民,在城市的厂矿、机关、商业、服务行业劳动。他们多半从事体力劳动,但是并不享受城镇居民的各种补贴,不享受国家或企业的各种劳动待遇和社会保障。他们对集体生产资料具有所有权与使用权,同时一般还经营部分土地。他们接受了工业文明的训练、熏陶,掌握了一定的现代生产技能与专业知识,但是却没有割断同小农经济的脐带,同土地、乡村农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兼有工人和农民职业的特点。农雇工阶层,这是受雇于农村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以提供劳动能力而获得工资收入的农村劳动者组成的社会群体。他们对生产资料没有所有权,但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雇佣工人又有本质区别。他
们不是“除两只手外,自由得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者,而是在家中拥有一份属于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但数量不足。他们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收入,学点技术,与农村其他社会群体一样,享有一定的择业自主权,可以相对自由地流动。
息塘村村社会的最下层是普通农民大众,人数占农村社会人数的8%。他们是农村社会的基础,也是当前农村经济与社会生活的主要支撑,以承包集体耕地、以农业劳动和农业收入为主的农村劳动者。农业生产者占有的生产资料人均规模较小,以分散经营为主,有较大的独立性与自主权,在农村社区等级体系中属于被支配和被领导者,整体文化水平较低。他们为社会提供农产品商品,承受着深重的社会负担,面对着社会物价上涨,粮食不涨的状况,也只能默默接受。他们是现阶段农村中最苦、最累、收入最低、社会地位最低的群体。但他们是农村中的主体,是农村其它阶层的母体。
浙江省湖州市农村社会阶级阶层分化状况评价。结合息塘村得个案,及我们走访的另外一些村庄,我们得出如下分析结果。湖州市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程度相对较高,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相对达到一个比较稳定、比较完全的程度,但是各种社会角色的内涵仍在变化。其中中层及下层已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的真正主体,因而他们是新农村的真正建设者和实践者,新农村建设更需要关注他们的需要、调动他们的建设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引导规范最上层和上层,依靠上层和中上层的力量带动中层以下的发展。在建设过程中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保证司法公正。努力建设公正合理、开放有序的农
村社会阶层流动模式。积极鼓励向上层阶层流动。重视阶层成员向下流动的动态变化。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社会阶级阶层分化的制度环境。最终促进农村健康发展,村民富裕,社会和谐。
第三篇:农村信息工作总结
独山港镇横塘港村2011信息工作总结
时光荏苒,忙碌中2011年的脚步已经悄然走远。在过去的一年当中忙碌着、辛苦着、奔波着同时也收获着,新的一年即将开始我们在制定“宏伟蓝图”的同时也不忘记回顾上一年的苦辣酸甜来激励和鞭策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下面我就把 2011的工作做简要的汇报总结:
在思想上,认真学习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领会党的十七大全会精神,利用电视、电脑、报纸、杂志等媒体关注国内国际形势,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有关政治思想文件、书籍,把它作为思想的纲领,行动的指南,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在工作上,围绕村信息工作的中心,对照相关标准,严以律己,努力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我横塘港村位于独山港镇西北部,全村人口1969人,农户534户,辖21个村民小组,现有耕地2888亩。按照镇信息中心的要求,我每天登陆平湖市政府网站、独山港镇门户网站、万村联网网站以及其他农业信息网站浏览相关信息,做好农业信息和农业知识的及时公布,使村级网站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平时积极与我村的村民小组长沟通,在第一时间得到我村的最新信息,建立与种养殖大户的联系,及时了解他们的经济发展动向,帮助他们及时在网上发布农产品销售信息和查找网上的求购信息;定期了解我村的时政变化、新人新事、人文地理状况以及上级部门的相关惠农政策信息,及时更新网站信息,做好网站的日常维护工作,使村级网站真正地体现我村的现实状况,真正有助于村民;配合利用远程教育网络、村务公开栏、培训等手段,组织农民收看、学习最新农业技术知识,宣传国家政策,做好远程教育器械的管理和对相关资料的总结学习,做好远程教育学习的记录;认真完成上级部门交办的各项工作。
这一年工作中,我在工作上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所做的还远远不够:主要是基层工作开拓创新意识不强,所做的工作按上级部门安排进行的多,自身独创性工作开展的少,工作新局面有待进一步打开。在今后的工作中、学习中要严格要自己,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不断加强实践锻炼,克服缺点,弥补不足。今后,随着农村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实行,可以预料我们的工作将更加繁重,要求也更高,需掌握的知识更高更广。为此,我将更加勤奋的工作,刻苦的学习,努力提高文化素质和各种工作技能,多向领导及同事请教;加强与群众沟通,倾听他们的呼声认真总结,发扬优点,改正缺点。通过学习与锻炼,使自己离工作的要求更前一步,离群众的满意更近一点,全力做好本村的信息工作,为农村信息化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独山港镇横塘港村 张春燕
2012年1月8日
第四篇:党的阶级基础
党的阶级基础
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共 产 党的阶级基础,中国共 产 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中国,工人阶级特别是产业工人阶级是工人阶级政党的阶级基础。自从五四运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逐渐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的工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工人阶级继续发挥自己的力量,为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与此同时,中国工人的地位大翻身,许多人以做工人为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工人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收到人们的尊崇,朴素的穿着,黝黑的皮肤,健壮的身体,乐观的精神„„构成了我们对于新中国工人的印象。国工人是一个大有潜力的群体,工人阶级是中国强有力的阶级基础。中国的工人应该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并之于勇于创新的现代精神,围绕在党的周围,在党的领导下,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
精神层面
第一点就是我们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因为入党要意味着我们要为当和人民得利益不怕吃亏,我们要比群众多挑重担、多做贡献,我们要比群众做出更多的牺牲,所以只有树立起这样正确的动机我们才能在艰难困苦面前体现出一个党员的先进性!第二点就是我们要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只有树立了这三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才能在诱惑面前坚定不移,在强权面前不屈服,在贫穷面前不倒下,才能保持一个
党员应该拥有的自豪感、荣辱感、先进性!
党的宗旨
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老师仿佛强调这是九个字,不能多亦不能少。我想党的宗旨是党的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和意图,是党组织每一个成员一切言论和行动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它贯穿于党的全部活动之中,是党的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深厚根基。这个宗旨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依据的,相信真正的英雄是群众,而非帝王将相和天才人物:这也是由党的性质所决定的和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根本要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千上万名**党员,为实践党的宗旨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篇章,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作为党的宗旨已经变成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正确的纲领,明智的选择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纲领是一个正确的纲领,选择这个纲领是一个明智之举呢?这里有他的历史必然性和科学性。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十月革命的胜利,二战后社会主义制度在多国的建立,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而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恰如其分地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进而提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正确结论。
第五篇:入党申请书 工薪阶级
敬爱党组织: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的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按期交纳党费。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通过学习党章,我认识到: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的四项基本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发展党内民主,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保证。党组织必须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共产党员必须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约束;党的纪律包括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群众工作纪律等。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重要体现,关系到党的形象和人心向背,高度重视作风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显著标志。同时,作风建设也是党的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它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党员必须履行八项义务同时享有八项权力。
自1921年建党以来,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还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另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断地发展社会主义,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中国共产党总是同全国各民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团结在一起,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民族的爱国力量团结在一起,发展壮大爱国统一战线。九七年香港回归祖国,今年澳门也即将回归,使祖国的和平统一事业大大推进了一步。“一国两制”的和平统一方针,在国内外深入人心,祖国统一大业势不可挡,必将实现。
当然,当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并不代表社会主义事业就是一帆风顺。如近期的“****”事件就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给我们制造的障碍。一方面“****”利用人民群众朴实的思想和渴望强身健体的需求,大肆宣传所谓的“、善、忍”,给人们套上精神枷锁;另一方面“****”还同国际****势力勾结,狼狈为奸。他们想通过****”邪教头目****及其反动组织来破坏我们繁荣稳定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然而,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使得一切对社会主义图谋不轨的人都将以失败告终。我们要利用这个反面教材,进一步认清“法功”邪教组织的欺骗性、危害性及其反动本质,克服麻痹思想和松懈情绪,把反对“法功”邪教组织的斗争进行到底。
通过学习党的理论和历史,我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党,她具有优良的传统和作风,具有极强的战斗力。共产党员总是在一切工作和社会生活中起着先锋、模范作用。只有
她才能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只有她才能带领中国走向繁荣昌盛、国富民安和统一强大。
可能是耳濡目染了革命前辈对党的执着追求的原因,我从小就树立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远大志向,并且一直持续到今天。在不断学习、努力工作和为之奋斗的漫长过程中,我从最初的想当英雄,入党光荣的幼稚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理性认识阶段。可以说我唯一的入党动机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今天,我向党组织郑重地递交入党申请书。平时我要定期向党组织递交思想汇报,同党员同志谈心交流思想,使自己在正确的引导下更快成长。在追求思想进步的同时,还要时刻记得自己是工厂的一名电气维修人员,努力钻研技术,提高业务水平,保障工厂设备正常运行和生产是十分重要的。共产党员只有精通自身业务,干好本职工作,才能在群众中起到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我深知,按党的要求,自己的差距还很大,在我身上还有许多缺点和不足,如处理问题不够成熟,政治理论水平不高等,因此,希望党组织从严要求我,以使我更快进步。如果组织批准我的申请,我一定会戒骄戒躁,继续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学习党的理论,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的义务,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保持一致,积极工作,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永不叛党,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如果组织上没有接受我的请求,我也不会气馁,而要继续为之奋斗,自觉接受党员和群众的帮助和监督,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弥补不足,争取在思想上先入党,进而在组织 上入党,请组织在实践中考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