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的真实信息
来自乡村的真实信息
有些话,不到农村,你听不到;到了农村,不与农民接触,你也听不到;与农民接触了,如果农民认为你没交心,你还是听不到。
不管你官多大、权多重,不论你位多尊、名多显,你都不一定能听到。信不信由你。
农历正月十一,我到了湖北随州,踏在了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上。外出打工数十年,我一直情系这片土地。每次回家,我都会不止一次到田间看看,到地头走走,都会和不同年龄段的村民聊聊。
这次回家,往返共九天。期间与村民、村官、乡官进行了零距离接触。正是在这种接触中,我听到了一般人很难听到的真话。
他们说,这些真话,上面的人可能听不到。背后的真实,高层的领导可能不知道。不是上面的人、高层的领导不下来,是农民面对高官时,或不愿说,或不能说,或不敢说。
他们真诚地希望我能反映反映。
我很清楚,这些话,不该由我反映;我更清楚,这些话,即便我反映了,也不会有任何效果。但面对村民、村官、乡官一脸的真诚,我怎么忍心拒绝? 我什么也没说。
没说,就算是默认。默认了,就得有所表示,否则会被认为言而无信。尽管我的“言”是无声的。于是,我采取了在网上说说的方式。仅仅是说说,算是尽了一点心。这是题外话。
正文分三部分:
一、农民的三点期盼;
二、基层难解的“怪圈”;
三、乡村干部的困惑。
一、农民的三点期盼
农业税免了,各种补贴也到位了,农民种地的自由度更大了,日子比以前好过了。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到底还在盼啥?
将这次了解到的情况综合起来,大抵如下:
一盼惠农政策再实一点。惠农政策实或不实,媒体说了不算,制订政策者说了也不算,最有发言权的是农民。
这里仅举一例。
去年底前后,由好几个部委联合搞了个家喻户晓的“家电下乡”活动,舆论几乎一边倒,都说是惠农,而且有数字说话:每户农民买一台家电,政府给予补贴13%。这补贴,绝对不会是玩虚的。
不过,农民告诉我的现实是:同样规格、同样型号、同一生产厂家的液晶电视,在城里的大商场内,公开标价每台4000元;家电下乡,扣除政府13%的补贴后,优惠给农民的价格是每台4020元。
农民说,政府给了补贴肯定是实的,家电下乡活动组织者的愿望肯定是好的,但农民没享受到实惠肯定是真的。
春节期间,我曾在网上看到过网友对家电下乡一事的议论,有的甚至说,这是在变着法儿掏农民的腰包,听起来确实有些偏激,但面对上述结果,我们又该说什么、该怎么说?
农民说,想把这件事做到位,其实不难。比如,由需要购买家电的农民提出申请,当地政府审查批准后,按该家电的13%发放购物券,券与申请者的身份证结合。农民购家电时就会有补贴,不购者无,钱怎么可能半路跑了?这背后的猫腻上面真的不知道?
农民还说,台湾就这么做过,效果很好,我们为啥不能学学?
二盼帮农措施再多一点。近几年来,我家所在的乡政府包括所在的村政府,一直在想方设法为农民办实事,颇受农民欢迎。比如,免费为愿意使用沼气的农民家庭安装了沼气设施,为每个村庄修了水泥路等等。沼气设施我在弟弟家见到了,弟弟演示给我看时,火势比烧天然气还要大,所有设施均免费,个人只掏工钱三四百元。弟弟觉得不错,我也很高兴。水泥路连着国道,一直修到我父母家的门前,这是以前从来不敢想象的,也是外出几十年来最让我受感动的一件事。随我一起回家的老伴,也连说我们乡镇变化很大很大。此时此刻,那么丰富的祖国语言,竟然无法表达一个外出数十年农民的心情,于是,我只能在心底向乡领导、村领导说一声谢谢,道一声辛苦!
听到的另一件事,让我揪心。
有一户农民,因主要劳力外出打工,不便将粮食送到粮站卖,除急用钱时卖了一些外,相当一部分存放在家里。一天,一辆大卡车开到村里收粮,粮价每斤九角多一点,价格不算低,这户农民赶紧拿出家里的存粮。共卖了1480元,买粮者拿出1500元,这户农民找零20元。
后来才知道,买粮者给的这1500元全是假钞。这意味着,这户农民将两亩地一年辛苦的收成拱手相送,还白给对方20元钱!
听完这个真实的故事,作为农民工的我,心里很难受,同时想到另外一个问题:能否在收粮集中的季节,在大批收购结束后,由政府出面,在事先摸清情况的基础上,安排少量车辆到住处偏僻、没有壮劳力的农民家里收购粮食?在价格上可以略低一点,比如每斤低两三厘钱。这样做,既方便了有难处的农民,也避免了受骗事件的发生,又不使政府在经费方面有过多难处。可否一试?
三盼社会治安再好一点。当我有了写农民的三点期盼的想法,与在城里工作的一位朋友沟通时,他表示,这些都该说,但社会治安应该放在第一。由此可见,搞好社会治安,对农村来说是多么重要、多么必要、多么迫切哟!
还是说几件具体事吧。
大约十年前,我的一个妹夫承包鱼塘,夜夜守在塘边。一天早上,有人在塘里发现了他的尸体,经检查,是被人摁在鱼塘里窒息而亡。这案至今未破。据说是现场已被破坏,没有任何线索。
两年前的一个深夜,我父母被狗叫声吵醒,赶紧开灯,贼跳出院墙;父母以为没事,再睡;贼再度进院,狗又狂叫,老人起床,贼又离开。如此这般,折腾了近三个小时,贼虽没得手,但老人也被折腾得一夜未眠。
去年的一天,一位女青年到镇上储蓄所取了14000元钱,刚出储蓄所大门,被骑在摩托车上守候的贼抢了包,这位女青年本能地抓住摩托车后座,一直被拖了20多米才放手,待她发出“抓小偷”的声音时,摩托车已不见了踪影。
在农村,被骑摩托车的人抢走值钱物品的事时有发生,包括在路边由主人牵着放的羊,甚至出现过大白天进家中抢了就跑的。贼胆之大,由此可见一斑。这是发生在农村、乡镇的事。城里如何?
今年正月十六上午,住随州市内的岳母家来了客人,夫妇二人骑摩托车来,车停在楼道的一层过道内。丈夫陪妻子步行到附近的医院看病,回来后,车没了。因没随身携带行驶证,到派出所报案无果。次日再到派出所时,恰有办证人提供附近有个地方花300元可买一辆较新的摩托车的信息。报案者想到那个地看看有无自己丢的车,于是乘公交车前往。上车后,他一手拿行驶证,一手抓在车上用作扶手的地方。仅两站地,几分钟的功夫,下车后,发现上衣被割,手机和存折被偷。
摩托车是花4000多元买的,用了一年打工的钱,很少用,舍不得;手机值700元。存折上1400元,据说必须凭身份证才能取,应该没丢。
农民抱怨说,村村通路方便了我们,本是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但社会治安不搞好,这路又为贼提供了方便。如果经常被偷、被抢,还真不如不修路呢。
仅仅因为治安不好,天大的好事被大大地打了折扣,难怪我那位朋友说应该将社会治安放在第一呢。
农民说,八三年搞了一次严打,社会治安好了十几年。如今治安状况这么差,为何不再搞一次严打?难道中央领导真的不知道下面发生的这些真实情况?
二、基层难解的“怪圈”
东风吹,战鼓擂,现在世界上究竟谁怕谁?
印象中,这话似乎是二十年前人们在议论美帝和人民的关系时说的。
这次与乡镇干部接触时,他们提到了一个“怪圈”,涉及对象分别为政府、百姓、混混、公安。这个怪圈,实际是个循环套,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链条。
政府怕百姓。
乡镇干部代表政府与百姓打交道。人不分贫富,时不分早晚,事不分巨细,地不分远近,只要乡镇干部知道了,该办的都得办,该管的都得管。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就得为人民服务嘛。当然,作为政府部门,管理也是服务,而且是更重要的服务。
该办的,办了,当然很好,办不了的呢?该管的,管了,自然没错,被管者不听呢? 办不了,就得听闲话,甚至挨骂,就得接受在管理过程中没人听的现实。
自从取消农业税后,村干部包括乡镇干部,几乎没有任何手段确保管理职能行使到位,不听怎么啦?说不得,骂不得,打不得,罚不了!
在与百姓打交道时,如果有哪位干部不慎说了一两句错话,带了一两个脏字,可能会被对方死揪住不放,骂得你狗血喷头,让你无地自容。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敬着、让着,还有别的辙吗?
百姓怕混混。
有件事最能说明问题:
前两年,镇里启动修路工作,召开了一个会议,请了上级有关部门的头头脑脑参加。时值卖棉花季节,有的挑担,有的推车,聚集在棉花收购站前。其中个别人因对政府有意见,就鼓动不明真相的花农将棉花放在马路上,堵得水泄不通。领导到现场,说破了嘴皮,没人听;公安、城管来了,任你怎么劝,无人理。棉花就那么堆放在马路上,主人全站在一边看热闹。
万般无奈之际,不知是谁找来了混混。两个混混站在一辆装满棉花的车前,大声问:“这是谁的棉花?”约半分钟,没人搭腔。混混说:“没人要是吧?那就扔了”。边说边将车掀翻在路边的沟里。
只此一下,令所有卖棉花的农民跑到自己的棉花前,推或挑起棉花迅速离开。前后不到5分钟,两个混混只说了两句话、做了一个动作,就轻易地破解了这一僵持不下的大难题。
混混怕公安。
能够称得上混混的,多半是二进宫、三进宫的主,当然也有多进宫者。这些人,无一不是在公安部门挂了号的。历史上的那些个污点,公安部门掌握得一清二楚。混混在社会上混,如果遵纪守法、接受改造,没事;一旦重操旧业、胡作非为,公安部门定不轻饶。所以,有哪一个混混敢跟公安部门叫板?
公安怕政府。
无论哪一级公安部门,都是在代表政府行使职权。换句话说,公安归当地政府管。公安人员职级的升降、岗位的变动、待遇的高低,等等等等,都避不开当地政府这一关。就凭这一点,公安人员敢不听政府的?
这个怪圈,似乎有一物降一物的味道,让你搞不清到底谁该怕谁。我听后,心里却一直觉得怪怪的,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三、乡村干部的困惑
这次所听到的乡村干部最大的困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困惑之一:头疼的上访问题。
近两年,乡政府启动了修路工程。与此相关联,涉及到线内居民的搬迁问题。这是公益事业,应该怎么补偿,乡里也有明确规定。
线内的百姓普遍响应政府号召,在要求时间内搬迁了。
有那么一户,我们姑且称主人为A吧,无论怎么做工作,就是不搬,而且A让其母住在拆迁的房屋内。有点类似于重庆的“钉子户”。
不能因一户不搬而影响整个修路工程!没办法,只能强制搬迁。A母不走,只好安排人抬。随后,A母称被人打,医院检查无伤;A认为其母受了欺负,在追打施工人员过程摔倒,磕伤,自称被施工人员打了,医院鉴定后认为没事。
就这么一档子事,A不依不饶,要求乡政府赔偿。
乡政府没那么多钱赔偿,且有医院的鉴定结论,于是只能说服教育,自然不会同意A的无理要求。从此,A走上了上访路。先是到市里,要求赔偿28万元。继而到省里,要求赔偿280万元。最后到中央,要求赔偿2800万元。
因要求始终得不到满足,A已7次进京,其中4次由乡主要领导领回。
有一次,乡领导来领人,票已买好,A不回去,怎么劝都不听,最后只好打110。警察来了,A不得不上车。临别前,警察同志边敬礼边说,“欢迎下次再来北京!”车开动后,A对乡领导说,“你说我到北京上访不对,人家警察欢迎我再来。我一定再来!”
有媒体要采访A,A没同意。他私下表示,要求赔偿2800万元只是口头说说,还不是为了多要俩钱准备娶媳妇?
A目前正在计划下一次北京之行。而这个“下一次”,大概在两会期间。A只是“计划”了一下,乡干部就安排专人与其保持联系,不断地做工作。紧张得不得了。这还只是一个人,如果多人呢?乡干部的日子该怎么过?
A的任何一次上访,都成了当地乡政府的一块心病:一是普遍认为乡里没做好工作,乡领导得承担责任,得受批评抑或作检讨,会不会因此影响上级对乡里政绩的认定甚至某个乡领导被撤职,没人敢打保票;二是每次去北京领人,都得花两三千元,这钱从哪儿出?
我在想:全国那么多人、那么多次上访,每次上访,都得所在地派人去接,这得浪费多少人力、财力哟!
有人私下对我说,随便找个碴儿,跑到北京上访,当地领导吓得像孙子似的,还派人去接,这等美事,干了又何妨?
乡领导问我:单就A上访这事来说,我们究竟错在哪儿?到底该怎么做? 我无言以对。
困惑之二:缺钱的修路工程
要求村村通路,是中央提出的,国家还拨专款。这是对执政为民的最好诠释。对农民来说,这是天大的好事。
具体办这事的,是乡政府。
我所在的村,路已经通了。百姓普遍叫好,可乡干部、村干部没一个不发愁的!这“愁”,源于经费。这经费,缺口不小。乡村每修一公里水泥路,国家大约补贴六万元。
修路的实际费用,与当地的地质条件、建材价格、人力成本等方面有关,在我们那儿,修一公里水泥路,再节省也需要十五六万元,好一点的,在二十万元上下。就按最少的算吧,与国家拨款相差的每公里近十万元窟窿,从什么地方找钱来弥补?
没有工厂,没有企业,没有富豪,拉不来赞助,又不能向百姓摊派。
“做了好事还得背一屁股债,而且还得继续做好事,长期下去怎么办?”看得出,乡村干部很委屈。
交谈中,乡干部忐忑不安地提了一个与种粮补贴相关的建议。
乡干部认为,目前实施的发放种粮补贴做法,似乎可以改一改。比如,将种粮补贴全部集中到村里或乡里,专项用于农村基本设施建设。
乡干部说,将种粮补贴发放给所有种粮农民,看起来很公平,其实不。比如,以前农民交税,有的如数交,有的少交,也有的以各种理由没交,现在拿补贴时,都是一个标准。一直如数交税的农民心里不舒服,他们说,莫非我以前如数交税搞错了?
另一个情况是,这补贴,是按标准发给所有种粮农民的,轮到一家一户,也就百儿八十块钱,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如果集中起来,说不定就能做大事。
乡干部说,这钱如果能集中使用,久而久之,农村的面貌定会改观。当然,这钱也必须管好、用好,如果发现用于吃喝,谁违规撤谁。这建议,有被采纳的可能吗?
第二篇:农村信息工作总结
独山港镇横塘港村2011信息工作总结
时光荏苒,忙碌中2011年的脚步已经悄然走远。在过去的一年当中忙碌着、辛苦着、奔波着同时也收获着,新的一年即将开始我们在制定“宏伟蓝图”的同时也不忘记回顾上一年的苦辣酸甜来激励和鞭策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下面我就把 2011的工作做简要的汇报总结:
在思想上,认真学习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领会党的十七大全会精神,利用电视、电脑、报纸、杂志等媒体关注国内国际形势,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有关政治思想文件、书籍,把它作为思想的纲领,行动的指南,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在工作上,围绕村信息工作的中心,对照相关标准,严以律己,努力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我横塘港村位于独山港镇西北部,全村人口1969人,农户534户,辖21个村民小组,现有耕地2888亩。按照镇信息中心的要求,我每天登陆平湖市政府网站、独山港镇门户网站、万村联网网站以及其他农业信息网站浏览相关信息,做好农业信息和农业知识的及时公布,使村级网站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平时积极与我村的村民小组长沟通,在第一时间得到我村的最新信息,建立与种养殖大户的联系,及时了解他们的经济发展动向,帮助他们及时在网上发布农产品销售信息和查找网上的求购信息;定期了解我村的时政变化、新人新事、人文地理状况以及上级部门的相关惠农政策信息,及时更新网站信息,做好网站的日常维护工作,使村级网站真正地体现我村的现实状况,真正有助于村民;配合利用远程教育网络、村务公开栏、培训等手段,组织农民收看、学习最新农业技术知识,宣传国家政策,做好远程教育器械的管理和对相关资料的总结学习,做好远程教育学习的记录;认真完成上级部门交办的各项工作。
这一年工作中,我在工作上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所做的还远远不够:主要是基层工作开拓创新意识不强,所做的工作按上级部门安排进行的多,自身独创性工作开展的少,工作新局面有待进一步打开。在今后的工作中、学习中要严格要自己,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不断加强实践锻炼,克服缺点,弥补不足。今后,随着农村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实行,可以预料我们的工作将更加繁重,要求也更高,需掌握的知识更高更广。为此,我将更加勤奋的工作,刻苦的学习,努力提高文化素质和各种工作技能,多向领导及同事请教;加强与群众沟通,倾听他们的呼声认真总结,发扬优点,改正缺点。通过学习与锻炼,使自己离工作的要求更前一步,离群众的满意更近一点,全力做好本村的信息工作,为农村信息化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独山港镇横塘港村 张春燕
2012年1月8日
第三篇:浅谈农村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真实体会
浅谈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杨溪小学
邓艳芳
*** 新课程标准强调: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语语感,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用所学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应按照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来确立各阶段的阅读教学计划,循序渐进安排教学过程,使阅读教学有系统性和目的性,尽量避免教学的无序状态,以年级划分,分别进行拼读、认读、朗读和初步阅读的训练。(由新课标看来,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不是人们肤浅的认为,只是培养兴趣,简单地学学单词,而是强调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语语感。因此,英语教学中的阅读教学也是很值得重视和探究的。)
根据我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培养小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一、词汇积累为阅读教学铺路
对英语学习者来说,如果没有一定的词汇的掌握,听、说、读、写任何方面都谈不上。词汇如同盖楼的砖,是材料,材料不足,何来高楼大厦。掌握(一定数量的英语)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更是进行阅读的前提。单一的读读写写的学习方法,枯燥机械,激发不了学生认读识记单词的欲望,靠强迫硬逼识记单词,虽然也能达到目标,但是久而久之,学生就是去了英语学习的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害怕英语。只有动脑筋,想方设法地提高词汇学习和识记的趣味性,才能使学生真正愿意去积累词汇,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掌握单词。在平时的词汇教学中,我将英语儿歌、课堂游戏、课堂比赛、单词接龙等多种形式带进课堂,使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孩子们个个参与,人人兴奋,活动中,他们笑脸通红,手舞足蹈,口中念念有词,在快乐的游戏、竞赛中轻松地掌握所学的单词,完成词汇的积累。例如在教season单词时,我就说“大海(sea)的儿子(son)是season(季节)”学生就被吸引住,很快就记住了三个单词。我还会经常培养学生猜生词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关键词的能力,如在阅读时注意事物(what),地点(where),人物(who),时间(when),怎样(how),原因(why)等关键词,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另外在单词认读方面,除了老师带读,学生领读,认读卡片、图片等常见方式外,我还经常的开展一些词汇积累方面的活动,如听写比赛、单词接龙、收集单词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积累词汇的积极性,词汇量较以前大幅提高。如在教“一般过去时”一课时,我先与学生聊天,让学生说出自己上周末都干了什么,我顺接说I watched Tv and went shopping last weekend,I„last weekeend.让生模仿说出上周末他们都干了什么,这样,what/when/where的学习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多种方法的兼顾,使学生稳扎稳打地积累了很多的词汇,为阅读教学铺好了路,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二、激发兴趣,授学生以“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人都喜欢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孩子更是这样,给他一台电脑,他立刻就会着迷,这就是兴趣在作怪。学习英语也是一样。孩子们开始学英语的时候,是很有兴趣的,因为他们感到新鲜,以为很有趣。但是,如果我们的教学方法不得当,不注意兴趣的保护,不久,他们就开始怕学英语了。一旦孩子不爱学英语了,那么我们再努力都很难凑效了。因此,我在英语教学中,非常注意保护孩子们的兴趣,努力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努力使孩子们持久的保持对英语学科的兴趣。
有了浓厚的兴趣,还要教给正确的学习方法。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生学,让他们学会自己学”。任何教学活动,如果忽略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者自身的需求,是不可能真正使学习者产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并激发出其对所学知识本身内在的学习兴趣的。教师应改进过去的阅读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的方法,精心设计阅读教学。现在的小学英语教材都开始注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些阅读材料一般都是故事型的,而且图文并茂,充满童趣。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发掘教材中的学习方法的因素,引导学生感悟出英语学习的有效方法。例如,我在教学------------------------
三、重视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
词汇是灵魂,兴趣是动力。方法是武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前提,必要的阅读技巧指导是关键,正确、科学的阅读方法,循序渐进,并与听、说有机结合,做到单词不离语句,语句不离语境,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只有这样,才会极大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小学生由于刚刚开始学习英语,所学知识内容的有限,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的发展,不利于一定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形成。在小学阶段教师应该有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和能力。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我非常重视阅读教学,经常尝试改进阅读教学的方法。比如在教学——————————————————
只有这样做,才能保护学生的兴趣,积累大量的单词,培养阅读的兴趣和能力,统筹兼顾,全方位地扎扎实实地有效地进行英语教学,提高英语教学的实效和质量。
兴趣是动力,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由此可见,小学英语课程任务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有效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手段之一。
第四篇: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及思考
仁怀市鲁班中学:徐亮
信息技术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然而,在教育者的头脑中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下面我就农村中学信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提出几点看法。
1.“书”的问题:
①课本教材。课本教材存在的问题:一是内涵不够。那就是《信息技术》教材,还是以前的《计算机》教材。信息技术的内涵是相当广泛的,它不仅仅包含着计算机技术,还有电视、电话、报纸等等各种各样的获取信息的手段。凡是在获取信息方面的先进技术是否都应成为《信息技术》教材的一部分呢?二是更新不快。IT领域的许多新鲜事物的出现都应该及时得到体现,否则也无法体现《信息技术》教材本身的信息价值。三是德育不够。纯技术的东西太多了,都是一些赤裸裸的操作,缺乏思想教育,也是教材的一个缺点。②软件教材。在当前《信息技术》教材选择之后,缺乏配套使用的软件教材,如《信息技术》教学用的课件、相关网页、或者相关技术支持,往往都是教师本人通过其他途径自己去找,找到就给学生,找不到还得自己想办法应付。
2.“教”的问题:
所谓“教”的问题,就是指教师本人的问题:①缺乏专业技能。当前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绝大多数是“半路出家”的,在开发课件,利用计算机语言编写应用程序等方面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②缺乏更新能力。信息技术自身处于飞速发展之中。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而言,应该具备相当快的应变能力,紧跟时代发展的方向,向学生传播最新的知识和技能。③缺乏科研能力。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我们很多的教师在面对教材和课堂时,究竟怎么去教,还是一个值得共同探讨和研究的问题。④缺少教学评估。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好坏,当前还缺乏专门的评价机制,在教评中人们往往陷入比课件的技术含量的误区。
3.“网”的问题:
农村因为执法力度不够,有些问题依然存在,如:①未成年人上网多。在小镇上,很多小店,在无任何干涉的情况下依然从事着网吧经营。②网络内容不健康。互联网网络信息虽然得到了整治,但很多网站网页及游戏当中依然存在一些不适合学生的暴力、色情等内容。③安全问题隐患大。一般的小网吧小则几台电脑,多则二三十台电脑,为了隐蔽,很多小网吧采取的是封闭式的经营。在这些不透光不透气的密闭的网吧中,安全的问题很值得人担心。
4.“学”的问题:
“学”的问题就是指学生问题。农村中小学的学生因为特殊的农村环境出现了几种不容乐观的现象:①是贫富悬殊,水平不一。在一些地方小镇,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学生往往已经具备拥有个人电脑的能力,这种情况的学生信息技术的能力比较强一些。而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学生则没有接触电脑的机会。基础好一些学生往往容易产生一种自负的心理,在课堂上认为老师只讲一些基础的知识太浅显;而基础差一些的学生因为从未接触而产生一种畏难心理,害怕学不好,这些都造成了教学上的困难。②是态度不正、鱼目混珠。在农村,很多家长认为只要“学好电脑”将来出去打工就可以找一份好工作,这是最朴素的一种生活观,本着这一点出发,学生能够认认真真学好打字办公等一系列知识技能。而许多学生在学习电脑的时候,不是在“学电脑”,而是“玩电脑”,家里拥有电脑就可以用来听音乐、看影碟。
5.“用”的问题:
在学校里,信息技术的教学才刚刚起步,随之而来,就有一个“学以致用”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学生学了,要有一个用武之地,才能让他们觉得学有所用。而当前的信息技术教育中还缺乏这样的体系。表现在:①缺乏施展平台。其他学科有比武、技能大赛、征文、表演,而信息技术方面的竞赛还缺乏组织的经验,在农村中小学因为软件硬件条件的限制,目前还几乎没有组织竞赛的机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电子竞技成为一种时尚的智力运动之后,将酷爱游戏的学生正确引导,向电子竞技方面发展也将是一件好事。②缺乏评价体系。如何评价信息技术的效果和质量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独立的系统,也就是说,如何去评价还没有标准。在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往往都是兼职教师,评价他们的工作的重心往往不在信息技术上,所以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也没有得到完全的评价。③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所以有必要进一步扩大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一方面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信息技术而不要成为单一的电脑技术,另一方面又使得信息技术的价值得到综合体现。
第五篇:农村档案信息共享
9月21日至22日,国家档案局、民政部、农业部及西南、西北12个省、市、自治区领导和专家将莅临重庆市九龙坡区,对九龙坡区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区进行验收,并召开推进会。
农业和农村档案是各级党委、政府和涉农部门及其所属事业单位、行政村在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村民自治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集体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农业、农村档案是党和国家制定农业、农村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是我国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信息资源,是农民群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历史凭证,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条件。在全力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区的过程中,九龙坡区秉持“整镇推进、建档为民”原则,大力推进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加快村级档案信息平台建设,推动政府公开信息和开放档案信息网上查询,切实改善了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条件,实现了农民足不出户就能查阅和利用档案信息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