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混作业】《有闲阶级论》读后感
[【混作业】《有闲阶级论》读后感]
为了写作业那些腐朽的想法居然可以被我重复来重复去拖满了四千字~~~~~~~~~~ 杂书已经没精力看了,姐姐也注定江郎才尽,倒腾不出新东西了,【混作业】《有闲阶级论》读后感。
从有闲阶级谈到欲望都市
摘要:现代社会注定是个在金钱文化下演化的社会了。这个社会鼓励竞争、强求实效,不可避免地就会产生个人利益、社会阶层间的不同诉求。本文就是想从凡勃伦笔下的上层社会出发,提供判断某种生活方式好坏的想法。
关键字:有闲阶级凡勃伦上流社会奢侈品
一,一本书的冲击
考虑到字数问题,我不知道我那些枯竭无力的想法能让这篇随笔拖多长,为了达到要求,安全起见,决定在《有闲阶级论》之前讲些我的某些想法,拔高点说就是世界观人生观的东西。可能有人觉得这是本不怎么样的书,但放在特定语境下我就认为它是本好书。
评判一本书好坏,个人有个人的观点,但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对阅读者原有的思维方式、认识方式是否造成了冲击,或者说造成了多大的冲击。举个例子来说,初中的时候我第一次在政治课上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当时绝对是震撼和崇敬的!这份震撼和崇敬不是来自于那位老师,那位可爱的“啊”老师每次课上总是口头禅式不停重复“啊~我们的祖国多么的伟大!”“啊~我们的历史多么的悠久!”“啊~我们的祖国是世界第三大的国家!啊~我们的土地多么辽阔!”。当然,客观的说,在那个年代、在没有多少怀疑精神的初中生心中,这位老师满怀深情的感叹句确实播下了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的种子。在我中学大学成长的几年里,反法反日的活动此起彼伏,总是有联合签名总是有青年游行,“愤青”也曾经是个很显牛逼的词汇。那时不知道“爱国主义是邪恶的美德”,不知道“爱国主义是无赖最后的避难所”,因此虽然不见得主动参与过哪次活动,但每每反x反x的运动一热起来,心中那颗爱国主义的种子就顺势滋长一次。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曾经很多80后去美国驻华使馆示威游行,幼小的我当时在电视机前也是热血澎湃义愤填膺。感觉那确实是场自发活动,起初不算是政府刻意发动的,只是爱国青年宣泄爱国情绪的时候政府没有制止而是作为外交筹码加以利用了。江主席对美国总统也解释这是青年的自发活动。当然这些自发活动应该是无数位“啊”老师在一个个80后心中不断耕耘数载的结果。这是后话。
二,如果不理性„„
我经济学不见得学的怎么样,但即使是我这种缺乏学术细胞的人至少也知道什么是理性人,知道我们的很多分析是建立在理性人假设的基础之上的。印象特别深刻的自然是博弈学的推演,从理性出发,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很多复杂的情况下,最终也有可能达到总体的均衡。这和生物学的进化很像,出发点不是什么道德情怀不是什么大局考虑,仅仅是个人的斤斤计较、个人的短视,但同样也有可能达到某种均衡达到生存进化的目的。
相信一般人都看过不少爱情剧,当然现在不管什么剧里都会掺杂点爱情,其实翻来倒去也不过那些桥段,顶多现在流行再加入点男男恋、女女恋的元素。总是这么些东西却总是有人看,只因为现代人有被感动的需要吧。泰坦尼克号里jack高尚地死了,山楂树之恋男主角也脱离了性,高尚的去了。在我看来,结果就是高尚的人的基因没了,被淘汰了!安•兰德说:“利他主义是最大的恶,在于它因为善而惩罚善。”所以,由自私的基因构成的人啊~理性点吧!
基于对个体权益的尊重、对利己主义的推崇,我大一开始看《有闲阶级论》时是觉得很不可思议的。这是一群有财富人有资源的人,结果他们考虑的尽是些铺张显摆的事,为什么他们就不能高尚点呢?让我想起了李敖的话,他发现怎么那么多“成功”的人都是流氓?(当然,李自己是个最彻头彻尾的流氓!)没办法,我出生成长在一个以辛勤劳动、讲求努力进取的阶级,对上层社会、特别是凡勃伦笔下的上层社会接触不够,理解不能——为什么女士要穿那么复杂的衣服!为什么身体健康的男士走路却总带这个手杖!为什么明明可以两个人抬的轿子要用上八个人!为什么出个门非要铺张到这种程度!这些人真是不懂经济,不懂用小投入换大收益!他们就光知道虚荣虚荣、炫耀炫耀,读后感《【混作业】《有闲阶级论》读后感》。特别我还看的精美插图本,一通眼花缭乱之后,展现出来的就是一个精美而浮华的世界。所以,幼稚的我开始以为凡勃伦是要说:“嘿嘿,如果不理性的话„„”
凡勃伦在他的书中“标榜自己与正统经济学不同之处是要寻找和分析经济行动的非经济意义。他指出了炫耀消费行动的显功能和潜功能,分析了有闲阶级、企业营利者和机器操作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希望出现工程师集团来管理社会。”[1]
“希望出现工程师集团来管理社会”,这句话让我又不得不感慨经济学家对“理性”的信仰真是根深蒂固!可见,凡勃伦并不是要为有闲阶级正名的。他出生在小农场,在父母鞭策下得以受到教育,教职生涯也不算成功。总之,他不能像斯宾塞那样可以继承大笔遗产然后以“社会达尔文主义”那一套为富人服务,处于底层的他自然最终还是不会赞扬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的。
凡勃伦整本书就是在讲述上层人的生活,并解释为什么要这么生活。他们以不从事生产为荣、以有闲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荣。劳动是贫困的证明,上层的妇女孩子不应该参加劳动,他们存在的目的就是“消费”,就是“代理有闲”。贵妇人们要做的就是把自己打扮的繁复漂亮,打扮成不能工作、不屑工作的姿态,去参与一些非生产性的活动——比如戏剧、比如舞会、比如音乐、比如文学,《傲慢与偏见》之类的贵族小说不就是这么一群人吗?
三,富人的生活,让繁华来的更猛烈些吧!
最近一部日本动漫很流行,叫“黑执事”。较之于前几年火爆的“叛逆的鲁鲁修”,现在的这部不管从思想境界、剧情安排、音乐画风等方面都差了好几个档次。所以,现在感兴趣的问题反而是——为什么它会这么受欢迎?最主要的自然是迎合了暗黑的潮流,隐晦而双关的语言,别开生面的恶趣味,以及,“执事”这种英国贵族元素的注入!
这部动漫努力地在描述凡勃伦笔下炫耀性消费的那些贵族。身份世代显贵的少爷住在一个漂亮的府邸里,仆人能干而且对他唯命是从,特别是他的恶魔执事更是无所不能。生活是那么考究,每一集喝的茶吃的点心都是那么精致,府邸装饰的那么繁华,衣着也那么可爱亮丽。背景是大体上也是凡勃伦那个时代时的英国,所以在此通过《有闲阶级论》来看看富人的生活很有意思(现在讲的“富人”是凡勃伦那个时代的,并不是在影射那些不到盖茨那吃晚饭的中国有钱人)。
来看看这本书前面几章的题目——“金钱的竞赛”、“明显有闲”、“明显消费”、“金钱的生活水准”、“金钱的爱好准则”、“服装是金钱文化的一种表现”。突出的特点?那就是金钱!!凡勃伦认为,很多商品的消费可以说并没有多大的实用性,纯粹是为了“明显消费”。俗话也有说,时尚从来不是为了让人们生活的更舒服。我们注意到,去参加晚宴或一些正式的商业场所,女士势必会踩着高跟鞋。它能增加女性高度,造成腿部修长的视觉错觉。这种鞋穿起来不利于行走,不方便工作,是它不产生有任何实用价值的最好证明。而按照凡勃伦的观点,越是没有实用价值的东西越表明了使用它的主人的有闲和有钱。上万的包包真的有多大的实用价值?其实就是明显消费用来显摆的。
现代的有闲阶级更倾向于“明显消费”,而不是“明显有闲”。他们要很忙,但不能忙于一般的生产。有人说“杜拉拉升职记”电影版像“穿普拉达的魔鬼”,尽是换衣服尽是炫富。这些新贵要忙于出国度假、忙于美容、忙于购物,有档次的更要去做慈善代言、去养没有用途的宠物。比如不易栽培的一株植物比坚强的仙人掌高贵,打理精致的小狗比用来吃的猪显地位,搞金融的要比摆弄机械的来的有文化。
东西之所以珍贵,不在于其实用性,而在于精致、稀有、限量。在于无用性,在于纯消费性。有点科普常识的人都知道燕窝、蜂皇浆、鲍鱼的营养价值真的不咋地,可就是稀缺性让它们变得珍贵。在我看来,奢侈品的价值不在于它的使用,而在于“消费奢侈品”这个行为。纯粹是为了证明能消费而去消费,奢侈品就是作为这场比赛的参照线。
很多人看完之后都表示这本书揭露了富人的丑陋嘴脸,特别是现代世界无处不在的金钱文化的丑陋。富人凭自己的财富而产生优越感,为了炫耀优越感而做出各种各样复杂而造作的举动。对整个社会来说这些荒谬的行为是有害无益的。最终凡勃伦是在批判这些生活方式,所以他才“希望出现工程师集团来管理社会”,让一切都井然有序,不要浪费、让使用价值最大化。
坦白的讲,到最后我不是很倾向于凡勃伦。纵然撕破了小丑式沾沾自得的鬼脸,可特定环境下继续“庸俗、低俗、媚俗”又怎么了?凭什么说某某行为就是高尚的就是对社会有利的?人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自然也有偷懒的权利,玩乐的权利,炫耀的权利。这本书让我更直观的认识到,道德是相对的,对于底层来说勤劳朴素是美德的,对于上层来说有闲会享乐是美德。人有追求幸福的权利,难道幸福是不是享受、不是满足欲望吗?
有说奢侈性消费是对整个社会不利的,非理性的,被批判是一种个人短视、自私的行为,不能达到公共利益。对此,我打个大大的问号。我没有学术研究的背景,但就像之前说的,所谓从大局出发真的能有利于大局吗?
“观念本书往往是既得利益的试金石,人民往往会用观念来证明社会行为的合理性或不合理性。”[2]对有闲阶级的批判其实更大程度上是对公平的诉求,公平得不到满足所以“很忙阶级”才会打着道德的旗号来反驳“有闲阶级”这一种生活方式。这里不想再多谈公平的实现。作为总结,只是想说,如果要有一个“希望”,与其“希望出现工程师集团”(这个词总让我想起专政)还不如“希望”达到“欲望都市”里全民想奢靡就奢靡的境界。
资料来源
[1]百度百科“有闲阶级论”词条
[2]《“适者生存”与“有闲阶级”——面对财富与贫困的思考》何清涟
第二篇:费孝通《论知识阶级》读后感
费孝通《论知识阶级》读后感
《论知识阶级》是费孝通先生论述中国社会结构的文章之一,文中,作者对我国知识阶级的分化产生与群体特点作了解释说明。
作为一个阶级群体,知识阶级,就其名称来看,是以“有知识”来标定和凸显自己的阶级属性的。“知识”是如何成为社会分化的基础的呢?
可以成为社会分化基础的必须是可别的标志。男女两性常是分化的基础,因为他们是可别的。现代社会的分化依据的是生产工具所有权的有无,拥有生产工具和没有生产工具是可别的,据此可以区分两种不同而且对立的阶级。这样说来,“知识”似乎并不能成为社会分化的基础,因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毫无知识的人,如果知识不是一部分人所独具的,我们便也不能将“有知识”作为标准,把一部分人特别区分出来,而把他们称作“(有)知识阶级”了。一方面,“有知识”不是一部分人的特具属性,而另一方面,知识阶级又确实是因为“有知识”而异于别人的,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矛盾,是因为此“知识”,非彼“知识”。说知识阶级是有“知”的一群人,其中的“知”代表的意思,与我们今天将一切类型知识统称“知识”,是不同的。知识,可以按其性质被分为两类,一是知道事务是怎样的,二是知道应当怎样去处理事务。前者是自然知识,后者是规范知识,今天看来,自然知识和规范知识都是“知识”,而知识阶级的有“知”,是指他们具有规范知识。所以,更确切地说,是“具有规范知识”作为可别的标志,将知识阶级与社会中的其他人员区别开来。与知识阶级相区别的农民和其他阶级,他们可能具有一些自然知识,说他们无“知”,是说他们不具有规范知识。
农民和其他阶级,可能掌握一定的自然知识,但他们却不具有规范知识,规范知识是知识阶级的独享品。知识阶级具有规范知识,但对于自然知识,又是轻视和不屑于学习的。这种特定人群与特定类型知识间仿佛是注定了的匹配关系,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知识阶级可以垄断规范性知识,又为什么他们对自然知识的价值会完全忽视呢?
对此,费孝通先生的观点是,规范知识只有通过阅读文献或文字才能被学习,且这样的学习是需要花费学习者一定的时间的,这就决定了,只有那些懂得文字且因为不必从事生产而有较多闲暇时间的人群,才有机会学习规范知识,不具备这样条件的其他阶级便也没有学习规范知识的资格。正是因为学习规范知识需要有严格的条件要求,而能满足这样要求的只是一部分人,所以这些人学有所成后,便可以作为“有知者”而与其他人不同了。有学习规范知识的资格,这只是让知识阶级具有规范知识的条件之一,除了有资格,知识阶级还需有学习规范知识的需求才行。知识阶级需要学习和掌握规范知识,应为懂得规范给他们带来了权威。集体和社会中的活动和行为,需要秩序和规则,规则由前辈的人所创,后来被写进书中,写在书中的规范是所有人都要遵守的,可并不是所有人都读得懂书,所以就需要那些“有知者”用他们从书中学来的规范知识,来告诉我们 “应当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知识阶级依靠对规范知识的独占,除了使自己成为判定一切行为活动是否合乎规范的仲裁人之外,还让他具有了惩罚违规失范行为的权威。不遵守应当规范的事,总是会有损害于社会的结果,而对于个人则可能是不受损害的,所以不得不用惩罚的力量来防止人们对规范知识的不遵守,使“应当这样”成为“不得不这样”。制裁作用需要权威的支持,权威的来源是社会共同的意志,可不能大家都参加制裁的工作,所以得把权威授予若干人去代理大家执行这任务,知识阶级具有关于规范的知识,可以根据规范知识来评估违规行为的性质和危害,并最终决定该怎样惩处,所以是决定和实施惩罚的不二人选。依靠这两方面的权威,知识阶级事实上建立起一种他们主导的秩序。这种主导地位有赖于他们具有的规范知识,如果他们自己以及他们的后继之人,意欲维持这种地位,就要继续学习规范知识,保证本阶级对于规范知识的独占权。于
是,不但只有知识阶级有学习规范知识的资格,而且这一阶级又有学习规范知识的需要,两相配合,就实现了知识阶级对规范知识的独享。
上面说到,知识阶级原本就是不必自己劳动,靠别人供养而衣食无忧的一群人,他们是不必劳力的,所以完全不必具有生产所需要的自然知识。凭借不需劳力的优势条件,他们获得了独占规范知识的资格,凭借对规范知识的独占,他们使自己成为规范知识的宣讲者和解释者,拥有行为仲裁和实施惩罚的权威,因为承担了这样重要而不可能由其他阶级的人替代完成的工作,他们便可永司其职,永远作为劳心者享有权威而不必劳力了。知识阶级依靠对规范知识的独占而确立和维护自己权威的过程,是以“不劳力”为条件,采取“不劳力”而劳心的手段,并以“不劳力”为目的的。因为他们一开始就不必劳动,并且是依靠对规范知识的掌握就获得了对于掌握自然知识的其他阶级的权威,这样的权威使他们今后也不必劳动。所以,知识阶级是因为占有了规范知识,而把自然知识完全丢掉的。
农民等劳动阶层,需要从事生产劳动来获取衣食所需,这一方面让他们获得了自然知识,另一方面,也让他们因为不识字和没有闲暇而失掉了学习规范知识的资格。——这体现的是学习自然知识的人,没有学习规范知识的资格。知识阶级不必从事生产,所以具备学习规范知识的有利条件,他们也需要用规范知识来获取和维持其权威,条件和需要两相配合,促使知识阶级实现了对规范知识的垄断。而知识阶级一开始就是不必劳力的,而掌握规范知识让他们以后可以通过“劳心”而再不必“劳力了”。——这体现的是,学习了规范知识的人,就没有必要再学自然知识了。于是才有了知识阶级阶级垄断规范知识,却不通自然知识,其他阶级可能有自然知识,但与规范知识无缘的现象。自然知识和规范知识的分化,并不是因为知识本身可以有这两类的分别,而是因为社会上不同的阶级,因为他们不同的地位、需要和能力吸收住了不同性质的知识,而使两种知识分离在两种人里面。
费孝通先生认为,知识阶级垄断规范知识来实现和维护其权威,于他们自己自然有利,但也造成了一些问题。知识阶级,同时也是治人的“劳心者”们,因为与生产的脱离而对自然知识的无知与轻视,使他们并不热衷技术的研究与更新进步,他们的兴趣不在提高生产,而是在巩固既得的特权,因之,他们着眼的是规范的维持,是卫道的,保守的,拒绝技术的变动,也拒绝社会其他方面的变动。知识阶级这样的特点,使他们不能领导中国的改革与进步。
费孝通先生对于知识阶级的论述是深刻而有针对性的,他把知识阶级的特征概括为垄断规范知识,借劳心而不必劳力,抓住了知识阶级的本质属性。他指出造成“劳心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的直接原因是知识阶级凭借对规范知识的垄断获得了社会权威,也即“文字造下了阶级”,“规范带来了权威”,更根本的原因则在于知识阶级与其他阶级的经济地位差异。对于知识阶级不全面学习知识,不善用知识为其他阶级和社会造福,反而把知识作为本阶级垄断的私有物,作为为自己谋求利益的工具,而使知识被异化,使其他阶级受损害,也让知识阶级自己受损伤的错误做法,他进行了反思。我从中意识到,知识阶级如果把知识作为本阶级的私产,他们最终还是会丢掉知识,知识阶级如果意欲通过随意制定和解释规范来获得权威,他们也将最终失去权威。知识在作为社会的公共财富时才能体现它的真正价值,知识阶级传扬知识服务民众比垄断知识愚弄民众,更能给他们带来稳固而实在的权威。
第三篇:有闲才是真风流——读凡勃伦《有闲阶级论》有感
有闲才是真风流
你是上层人物吗?拿什么来证明你是上层人物呢?黄金还是钻戒?劳斯莱斯幻影还是湖滨别墅?劳力士还是路易斯威登?如果你认为这些俗物是你的品位表现,那么你就OUT了。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一书中,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消费时间,才是一个上流社会高端人物的品位体现:有闲才是真风流!经济学认为,消费才是生产和积累的目的和动机。而这种动机的根基在于所有权的竞争,即竞争刺激产生社会结构的方方面面。这种竞争对于人们的心理建构的是一种社会攀比,自己与他人相比,财富能否攀得高位,每个人都想在财富的积累中超过别人,但是不幸的是:欲壑难填。当然还有其他动机,比如要求额外享受和安全需要,对成功的追求和对无效的厌恶也成为潜在的经济动机,然而促使人们积累财富的所有动机中,最重要的,无论是范围上还是程度上,就是金钱竞赛的动机。
在金钱竞赛下,会促使人们勤奋工作,节俭生活。这种情况在下层阶级身上确实发生了。在这一层级上的人们,生活所迫,劳动是其生存获得来源,他们对于金钱的追逐某种程度上只有通过克勤克俭的劳作,劳模是对他们的尊称。但是在金钱的上层阶级,这种情况截然相反。在这一阶级,金钱竞赛的附属要求最必要的一条原则就是:逃避劳动!在掠夺文化中,劳动与人们脑海中的懦弱和对主人的服从紧密联系。这种传统中,劳动是卑贱的。因此文化中,每个正常社会组成人员都会用“体面的生活环境”、免于“繁重体力劳动”满足和维持自己的自尊。上层人物对粗鄙的体力劳动怀有本能的厌恶,所有具有精致品位的人都认为仆役从事的工作是一种“精神污染”,那些粗俗的生活环境、简陋的住宿条件、低贱的生产性职业都应该予以谴责。从古到今,上层人士都认为有闲暇、从日常生活琐屑事物解脱出来是使生活有价值、变得高贵而又丰富多彩、拥有高尚品位的前提。这种闲暇效用已经成为获取别人尊敬的参照物。浪费时间和浪费财物一样,是证明拥有财富的方法,消费时间才是高品质生活的反映。这是一种炫耀性有闲,如前文所说,有闲才是真风流!
在炫耀性有闲的发展过程中,炫耀性消费也逐渐成为财富竞争的表现形式。上层阶级,也就是有闲阶级,理所当然应该是奢侈的和享受的,低贱的和勤劳的阶级只能消费维持生计之需。二者严格区分,不得逾越。按照禁忌要求,某种食品或生活品只能严格提供给上层阶级,比如皇家贡品和现在有些政府部门的特供!但是随着有闲阶级的进一步发展,其内部产生分化,比如身份的继承,有闲阶级中高贵血统的没落,遗老遗少们没有足够的产品满足其尊贵的任意消费,便产生了贫困的有闲阶级,不得不依附于名门望族,接受领主恩赐,成为领主等级和富余财富的替代性消费者,比如孟尝君三千门客。这种代理有闲和代理消费成为新的炫耀性消费,这些替领主有闲或消费的人,体现了领主的财富,增进了领主的荣耀。
中下层阶级也发现了这种代理有闲和代理消费的现象,他们的代理人通常是妻子或孩子。中下层的户主通常是丈夫由于环境和生活所迫,需要依靠双手谋取生活,不得不减少甚至取消自己的炫耀性有闲,转而让自己的妻子以某种方式,替他表达社会通常要求的某种替代性有闲。妻子们表达的有闲,当然不是游手好
闲,而是假装从事某种工作、家务或是社交活动,仔细分析,他们很少有明确的目的,只是表明她们自己不需要从事生产性劳动罢了。孩子的衣食住行和教育(追求名校),也成为一种炫耀性消费。尽管户主不是有闲阶级,但是有闲阶级的生活方式和价值标准仍然成为社会声望标准,每一个层级都尽量向这个标准靠近,表明自己是有品位的人群。
社会进一步发展,分化加剧,对效率的追求,使得炫耀性有闲逐渐减少,炫耀性消费开始压倒有闲成为通常的礼仪方式。现代工业社会的原子化,人与人接触减少,对于平时关系不密切的旁观者而言,显示自己金钱能力的唯一可行方法就是不停地证明自己的支付能力。商店、剧院、旅馆、公园,我们有时候消费只是为了让旁观者看。有闲你看不到,消费你总是看得到的,刷卡、交钱、支付,好了,我的社会地位已经展示完毕。
这个时候,社会的品位已经不只单纯囿于美感的见解和分歧,审美的品位已经偏离美本身,而是出于金钱的竞争:哪些物品属于舆论指向的某一阶级值得尊敬的消费范围之内。这是由阶级平常的金钱生活水平说决定的,价格的高低,就是品位的高低。
你是有品位的上层人士吗?废话少说,让我看看你的存折!
古典社会学理论学期作业交大社会学 王敏
第四篇:作业论
作业论
作者:梅香依旧 日期:2013-2-14 22:53:00
推荐
做学生写作业是天经地义的事,就好像不写作业的学生都不是好学生,老师会教育他,家长们则愁思于孩子的未来,很多时候我们以不写作业作为评判孩子的平时表现,甚至有时孩子有一次不写作业,老师就会通知家长,孩子受责骂是必然的,有时不仅思索着写作业真的那么重要么?
说实话自己真的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多数的时候我都是随着孩子自由的发展,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当然这种玩也是有限度的,女儿学习成绩还算不错,每年都能得到三好生的奖状,询问老师都说在学校表现不错,可是在家里玩的跟个男孩子一样,那个猴劲真是没有一点女孩子的样子。
平时的时候,女儿做作业基本上也不问我,我也很少检查她的作业,只是偶然翻翻她的作业本,练习册之类的教辅习题,有时也会发现错误,便叫他改正过来。看看女儿的表情有点不情愿的样子,我都做完了你还看什么?错了还得改过来麻不麻烦,这是女儿的想法,所以有的时候也不想叫我帮她检查作业,好在孩子自己都会做,也很少出现错误,但是就是不喜欢我查她的作业,也可能是我的态度不好吧。
寒假即将结束女儿的作业还没有做完,也是便催着她赶快完成作业,这个寒假基本没在家里呆着,甚至整天都在外面玩耍,走情访友。所以孩子也没有认真的在家里完成自己的作业,玩心太重,有点收不回来的感觉。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孩子的姑姑说:“嫂子,你觉得写作业真的有用么?我上学的时候写的那些作业好像一点用也没有,现在就用那几个常用的字,做那么多的习题好像到现在也没有用到过,写完也全忘了,觉得写作业一点用也没有。”这话给女儿听见了当然高兴,我不善于讲大道理,又觉得孩子的姑姑说的似乎很有道理,我们学的知识究竟用了多少,现在一些高数的题目一个也不会做,上学时化学,物理学的也不错,现在好像也没有用到,时间长了都忘光了,回想一下自己可能也就会教个小学英语了,真是觉得自己荒废了很多东西。
孩子在一旁听着,于是便说:“知识是方道用时方恨少,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巩固的过程,写作业也就是把所学的知识巩固一下,加深记忆,在用的时候能够用上。再说了写作业本来就是学生应该做的事,不然一个寒假过去那些学过的知识都忘记了,没有一个巩固的过程,怎么迎接新的学期呢?“顺便也叫孩子收收心为开学做好准备,总不能一心放在玩上吧,现在还得好好学习,知识量多还是有大用处的,尽管可能将来的职业也很少会用到某些知识,但是有句话不是说么:技多不压身!
看看自己的孩子在这个孩子,玩的有点过火,作业还在进行中,也不知道班级的学生们是否有的也为作业发愁呢?开学时会不会有学生作业没有完成了,期待孩子们有好的变现。
第五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读后感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读后感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10121班
在中国革命的初期,对于“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首要的问题认识不清楚,导致革命初期成效甚少。毛泽东基于深入的社会调查与分析,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篇文章,以反对当时党内的两种错误倾向,这两种倾向都只注意与国民党的合作或工人运动,忽略了农民,使得自己力量不足,没有广大的同盟军。
毛泽东在文章中指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必须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真正的敌人。那么谁才是中国无产阶级的朋友呢?毛泽东认为,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一切半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
在文章中,对每个阶级的分析,对每个阶级于革命的态度,毛泽东都深刻地分析了他们抵制或者支持的原因。
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在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完全是国际资产阶级的附庸,其生存与发展是附庸于帝国主义的。这些阶级是中国腐朽生产关系的既得利益者和捍卫者,他们与革命水火不容,是极端的反革命派。
文章对于中产阶级的分析是十分精彩深入的。毛泽东预见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动摇的阶级,在他们受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压迫时,他们赞成反帝反军阀的革命;而在革命中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又让他们害怕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他们又怀疑革命。
毛泽东对于阶级的分析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个阶级总是体现一定的经济关系,分析时要重在揭露该阶级所代表的社会集团的物质利益。阶级的存在,决定于它的经济方面,即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在经济制度中的地位等。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所以我们在分析阶级的时候,一定要考虑他们所代表的经济利益。毛泽东还看到了各阶级的未来发展趋势,站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来考察各阶级。同时,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在历史的发展演变中不断产生和消亡,我个人认为消灭阶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在这个时段内需要以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不断跟进为基础的,所以文革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是不正确的,不以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为前提的阶级斗争是浅显的。当然,对于进步的阶级,我们要坚决拥护和支持,反之对于落后的阶级,我们要坚决反对,并与之做坚决的斗争,促使其更快地灭亡,所以我们在新中国成立前要全力消灭蒋介石为代表的买办官僚资本主义和地主阶级,在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要全力反对反动分子,打击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和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分子。
文章中敌我定位分明正确,为中国革命指明了道路,为以后党依靠和发动农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提供了理论依据。
时至今日,这篇文章对于当前中国的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每一步都是影响广泛,同时也到了改革刻不容缓的阶段。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在经济制度的变革和社会制度的改变中,社会阶层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虽然阶级的概念已经落伍,阶级斗争已经几近消亡,但是不同的社会阶层仍然有着其不同的利益诉求,在改革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维护公平与正义,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还是要对社会各阶层进行深刻的分析,破除既得利益者的阻挠,协调各阶层的利益关系。
如今的中国,各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都是平等的。总书记在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所以我们的社会,就应该有这样的制度和氛围,让我们每个人都有实现自己梦想的广阔空间,共同享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不论你的职业、性别、地位、民族等可以区分人等的约束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