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交通行业新闻宣传工作管理办法(试行)(交体法发[2007]682号)
【发布单位】交通部
【发布文号】交体法发[2007]682号 【发布日期】2007-11-16 【生效日期】2007-11-1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交通部
交通行业新闻宣传工作管理办法(试行)
(交体法发[2007]68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计划单列市、经济特区交通厅(局、委),天津市市政公路管理局、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交通企事业单位,部内各司局: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交通行业新闻宣传工作,健全交通新闻宣传管理制度,根据部党组《关于落实部党组第五次会议精神完善新闻发布工作的通知》(交党发〔2007〕12号)精神,部制定了《交通行业新闻宣传工作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二○○七年十一月十六日
交通行业新闻宣传工作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交通行业新闻宣传工作,根据党和国家有关新闻宣传工作的方针政策,以及交通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交通行业新闻宣传工作的意见》(交党发〔2004〕18号),结合交通行业改革发展实际和行业特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交通部及地方各级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具有行业管理和行政管理职能的交通有关单位及所属单位(以下简称交通行业各单位)的新闻宣传工作,交通行业其他企事业单位参照执行。
第三条第三条 交通新闻宣传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服从和服务于交通行业改革发展大局,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握好、发挥好、引导好舆论导向,始终做到贴近交通行业,贴近交通工作,贴近交通职工,努力营造有利于交通又好又快发展的舆论氛围。第四条第四条 交通新闻宣传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统一协调、严明纪律、服从全局、资源共享、规范程序、分级负责、尊重事实、正确引导、加强策划、注重实效。
第五条第五条 交通新闻宣传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交通行业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方针、政策的情况。
(二)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交通行业的情况及重要指示精神。
(三)交通行业制定的重要政策、部门规章及其执行情况。
(四)交通行业召开的重要会议、作出的重大部署、开展的重要工作、组织的重大活动。
(五)交通行业建设管理的成就,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交通行业体制改革的重要进展。
(六)交通行业安全生产、行业管理、科研成果、重大建设项目等动态信息。
(七)交通行业文明建设的经验、成果和先进典型。
(八)交通行业的突发事件和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九)交通行业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方面的重要情况。
(十)交通行业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党风廉政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交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情况。
第二章 组织保障
第六条第六条 全国交通新闻宣传工作在交通部党组统一领导下进行,交通部体改法规司(交通部新闻办公室)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第七条第七条 交通部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交通部新闻发言人为全国交通行业新闻发言人,根据部党组决定,交通部新闻发言人由交通部体改法规司司长兼任。
第八条第八条 交通部设立新闻办公室(可同时对外称交通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室),日常工作由交通部体改法规司承担,新闻办公室主任由部新闻发言人、体改法规司司长担任,常务副主任由体改法规司主管宣传工作的副司长担任。部机关相关司局和中国交通报社为部新闻办成员单位,成员单位指定的相关处级领导作为本司局和单位的新闻宣传联络员,同时该新闻宣传联络员(以下简称联络员)属部新闻办公室(发言人办公室)成员。
第九条第九条 交通部新闻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指导、协调行业新闻宣传、发布工作,制定新闻宣传工作制度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制定和落实年度及重点工作的新闻宣传计划;研究制定和组织实施部年度新闻发布计划和重大新闻宣传报道活动;会同相关司局编制对外宣传口径及背景材料,审核部领导接受媒体采访的有关材料;负责与媒体的沟通和联系,协调组织媒体的采访活动,审核媒体送审的报道稿件;跟踪研究分析交通热点、焦点新闻舆论动向和组织开展重大新闻宣传工作后评估等工作。
第十条第十条 交通部新闻办公室成员(联络员)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本单位(本系统)与部新闻办的日常新闻宣传工作联系;及时向新闻办提供本单位拟宣传的工作计划、动态和典型材料;负责为部领导、新闻发言人提供采访、发布信息中涉及本单位业务的基本意见或文字的初稿,以及涉及本专业领域内热点、焦点和敏感问题的对外统一口径的初步意见;提供涉及本专业内容的有关新闻发布、报道的理论性表述及部领导署名文章的初稿等工作。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交通行业副局级以上单位,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明确新闻发言人,确定新闻发言人工作机构,健全新闻发布工作机制,逐步实行定时定点自主发布制度。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交通新闻宣传工作是交通行业管理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交通改革和发展起着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交通行业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对交通新闻宣传工作的领导,建立组织体系,健全运行机制,完善管理制度,保障正常经费,不断提高宣传队伍素质,提高宣传工作能力,逐步提升交通新闻宣传工作水平。
第三章 常态新闻宣传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常态新闻宣传工作是指交通行业各单位主动策划的新闻宣传活动,包括新闻发布、新闻采访、行业及本单位重大事项报道、主题系列活动等宣传工作。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常态新闻宣传工作应按照部党组的部署和年度计划开展,针对所确定的重点内容,在新闻办公室统一领导下,做到有效策划,周密实施,完善相应的宣传效果评估报告。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已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单位,应提倡新闻发布优先原则,涉及到重大宣传事项,原则上应采取相应新闻发布方式进行,力求做到统一口径,及早表态,主动引导。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交通部新闻发布工作在得到交通部新闻发言人批准或授意情况下,按如下原则进行:
(一)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提请主管部领导批准后,由新闻发言人邀请部领导及其他相关人员出席发布,新闻发言人可视情况陪同发布。
(二)在交通部举行新闻发布会,由新闻发言人或其指定、授权的相关人员自主发布;也可由新闻发言人同时邀请部领导或其他有关人员出席发布。
(三)以交通部名义或交通部与其他部门联合举行的新闻发布,由交通部新闻办公室提出有关会商意见,确需由交通部牵头举行的,可由部新闻发言人或由其指定、授权的相关人员自主发布;也可由其邀请有关领导及相关人员出席发布。
(四)其他以部名义召开的新闻通气会、吹风会、媒体见面会、记者招待会,均需经新闻发言人办公室同意,可由其或指定、授权或邀请的有关人员出席并通报有关情况。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交通行业各单位新闻发布工作要首先做到定期发布,逐步过渡到以定点自主发布为主,邀请和组织发布为辅,进一步增强交通行业信息公开,努力做到客观、真实、诚信、透明。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鼓励和欢迎广大媒体参加交通新闻发布会,进行新闻采访,鼓励和支持媒体深入交通行业进行深入采访报道。具备条件的新闻发布会,应在交通部政府网站和其他媒体进行直播。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交通行业各单位领导、新闻发言人以及被邀请指定和授权代表本单位本系统接受采访的人员,其接受采访的主题和内容要始终坚持有利于交通行业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受众对交通事业关心、爱护和支持,有利于交通热点、焦点问题的解疑释惑、化解争议、解决矛盾,有利于展现政府形象、弘扬社会正气、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交通新闻采访应遵循采访媒体与被采访对象自愿、采访提纲协调一致、报道作品尊重被采访者意愿的原则进行。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交通新闻采访活动应遵循下列要求:
(一)申请被采访对象为交通部领导或其他对外代表交通部名义的人员,应向交通部新闻办公室正式函商,由部新闻办公室正式答复同意后方可对采访对象进行采访。
(二)申请被采访对象为交通部机关其他工作人员,应由各单位新闻宣传联络员正式答复同意后方可对采访对象进行采访。
(三)因实际工作需要和情况变化,部新闻办公室和各单位新闻宣传联络员可调整、指定和邀请其他有关人员接受采访。
(四)代表本单位接受国外及港、澳、台地区新闻媒体采访的,应按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五)上述代表单位接受采访完成后,正式报道作品(文字部分)应由被采访对象或相应新闻办公室成员复核后方可对外报道。被采访对象署名一般应署工作单位和职务、姓名全称。
(六)中国交通报等行业媒体,可以自主进行采访报道。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任何未经相关管理部门批准擅自对外接受的采访,不能以组织名义发表意见,采访作品文责自负。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重大事项和重大新闻集中报道的媒体实行分类组织,原则上中央主流媒体(包括中央外宣媒体),由部新闻办公室组织邀请;省(区、市)主流媒体和本地区有影响的媒体,由省级交通部门组织邀请;其他大众媒体、社会媒体、网络媒体由具体组织和承办单位组织邀请。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重大事项(包括重大活动、重大会议、重大事件等)应成立专门的新闻宣传工作机构,作为组织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制定宣传方案、策划宣传活动、组织新闻发布、协调媒体采访、统一报道口径、审核报道文稿、完成评估报告。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由交通部在京主办的重大活动,需要对外开展宣传活动的,活动组织机构要与部新闻办公室提前沟通,精心策划,切实做好宣传工作;在京外主办的,以及由部联合有关部门组织的,并已明确由交通部牵头主办的重大活动,需要对外开展宣传活动的,其组织机构还应会同部新闻办公室与合作单位的宣传机构会商一致,共同做好宣传工作。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任何未按规定批准的重大活动,其组织者和媒体报道,均不得擅自以“中国、全国、交通、交通行业”、和“交通行业、交通公路、水运、港口、海事、救捞、船检、运输”单独或联合组成题头对外报道宣传。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以部名义组织主办的展览展示、大型系列宣传活动,应由组委会向部新闻办公室报批有关宣传活动方案,未经部批准,均不得擅自以“中国、全国、交通、交通行业”、和“交通行业、交通公路、水运、港口、海事、救捞、船检、运输”单独或联合组成题头对外报道宣传。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交通行业各单位每季度应研究总结近期媒体和公众舆论关注的交通热点和敏感问题,提出相应的统一对外报道口径,报交通部新闻办公室备案,各相应专业职能部门要及时提供最新的进展报道口径,以利主动正面引导媒体,更好地促进热点和焦点问题的化解。
第四章 突发事件新闻宣传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交通行业各单位应尽快建立交通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处置的新闻报道应急预案,严格遵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国内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工作的通知》(中办发〔2003〕22号)和中宣部《关于改进和加强国内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工作的实施办法》(中宣〔2003〕29号)等有关规定,及时、准确引导媒体,全面客观地做好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工作。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下列交通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应建立新闻报道应急预案,对各类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中涉及到交通宣传工作内容要具体细化。
(一)严重影响正常社会生活秩序的大面积疫情、自然灾害、社会不稳定事件以及其他特殊因素造成的干线公路、水路交通严重受阻或中断事件。
(二)重大道路运输和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事故。
(三)重大水上安全事故、重大水上事故险情、重大船舶污染事件、交通工程建设中的重大事故。
(四)行业内发生的其它重大安全事故、质量事故、群体性事件、刑事案件。
(五)一些比较敏感或发生在敏感地区、敏感时间,可能转化为敏感事件的情况。
(六)其他影响较大的突发性事件、重大隐患。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当交通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发生时,事件处置机构原则上应在12小时内向媒体公布相关信息。要在事件处置现场建立起24小时的媒体中心,迅速收集基本信息,建立与媒体的联系机制,确定训练有素的新闻发言人,尽快发布党和政府及相关部门现场处置情况,并根据事态最新进展,及时发布准确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由国务院事故处理领导小组处理或国务院责成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成立的事故领导小组负责处理的突发事件,有关宣传报道工作要服从事故处理领导小组的安排。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属国家定义的特别重大交通突发事件及交通部确定的敏感问题,应由部新闻办公室统筹协调,研究确定对外报道口径,审定宣传报道方案,由交通部新闻发言人或指定现场处置组织机构相关人员作为新闻宣传负责人统一对外发布,事故现场应成立在新闻发言人领导下的专门宣传机构,具体负责实施宣传方案,协调相关媒体报道工作。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或其相关部门成立的突发事件调查处理领导小组处理的交通突发事件,各级交通主管部门新闻工作机构应统筹协调对外宣传报道工作,研究确定对外报道口径,审定宣传报道方案,其新闻发言人或指定授权现场处置组织机构相关人员代表新闻发言人统一对外发布,事发现场应成立在发言人领导下的新闻宣传班子,具体实施宣传方案和协调相关媒体的报道工作。
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 为维护突发事件现场正常秩序和保证媒体记者采访安全,宣传工作机构和现场新闻发言人,可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对现场采访的管理,努力为新闻媒体及时准确报道创造条件。宣传工作机构要根据媒体报道的实际需要,指定相应的被采访人员和被采访单位,正确引导媒体,为实现客观、公正、全面、准确报道创造良好条件。
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六条 现场新闻发言人和宣传工作管理机构,应参加现场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保持与现场事件处置工作机构的良好关系,服从现场工作机构的领导。
第五章 新闻稿件提供与审核
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七条 为了保证良好宣传报道效果,各类交通新闻宣传报道,均应由组织者提供相应的新闻稿件和背景材料。
第三十八条第三十八条 交通新闻稿件(含图片,下同)实行自审、送审制度,未经批准,不得进行新闻报道。部机关各司局发送中央主要新闻媒体的稿件,由各司局自审后,送新闻办公室核备;发送中国交通报、中国水运报等行业媒体的稿件由相关司局负责审稿。
第三十九条第三十九条 具备新闻发言人制度建制的单位,均可自审送往社会媒体的新闻稿件和背景材料。重大事件报道稿件,应送请本单位新闻工作机构核备。交通行业报刊稿件按有关规定审定。
第四十条第四十条 重大会议及重要活动宣传文稿的审查按以下要求进行:
(一)由交通部召开的重要会议和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其新闻稿件由活动具体组织单位提供并报请新闻发言人核定。
(二)交通部新闻发布会素材由各相关司局提供,文稿由部新闻办公室组织核定,必要时报请新闻发言人审批。
(三)交通部新闻通气会、吹风会、媒体见面会、记者招待会文稿,由新闻办公室审定;涉及交通行业综合性情况,经新闻办公室审查后,报新闻发言人审批;涉及某一方面重要工作和重要活动的情况,由新闻办公室商请分管业务司局审核。
(四)新闻媒体根据交通行业新闻通稿形成的稿件,由部新闻办公室负责审核。
(五)各司局主办的活动的新闻稿件,由各司局负责审核。
(六)凡有可能涉及国家秘密的文稿,须经部保密办审核。
第六章 媒体联系
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一条 交通新闻宣传工作要充分发挥媒体优势,要与媒体建立良好协作关系,加强联系,积极配合,通力合作,正确引导媒体对交通工作的理解、关心、监督和支持,始终坚持对交通开展全面、准确、客观的宣传报道,共同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二条 交通新闻宣传工作机构和人员,要正确引导广大媒体在新闻宣传报道中自觉遵守党和国家关于新闻报道的相关纪律,杜绝弄虚作假、片面引导、有偿新闻和恶意炒作。
第四十三条第四十三条 涉及本单位本系统的重大新闻宣传要有效吸纳和邀请有关媒体共同参与宣传方案的策划,发挥媒体优势,有效组织实施,切实提高交通新闻宣传工作水平。
第四十四条第四十四条 交通行业媒体要认真学习和落实部党组关于交通宣传工作的指示方针、政策和要求,始终以宣传好、报道好交通部党组、交通部重大决策和各地交通部门具体实施决策措施为己任,及时准确宣传行业成就,弘扬交通发展主旋律,努力把行业媒体打造成宣传交通政策、方针的专业园地,社会了解和关心支持交通事业的知识园地,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社会大众媒体宣传交通的信息园地。中国交通报要充分发挥部党组对外宣传的主渠道作用。
第四十五条第四十五条 交通行业各单位要迅速建立和努力扩大交通行业新闻宣传覆盖面,积极发挥行业媒体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不断弘扬交通行业主旋律。
第四十六条第四十六条 交通行业各单位新闻发言人及宣传工作部门,要全面建立与新闻媒体相互信任、立足长远的协作关系,树立公开、可亲、诚实、公平的形象。要针对交通专业性强、户外职业居多、社会了解少的特点,主动沟通,正确引导,通俗解释,做到让社会媒体记者理解交通、关心交通、支持交通,积极宣传交通。
第四十七条第四十七条 交通行业各单位新闻发言人及宣传工作部门,要建立和完善与社会媒体定期互动的沟通机制。定期与记者进行沟通座谈,通报有关交通工作情况,虚心听取有关交通宣传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第四十八条第四十八条 交通行业各单位要及时向媒体通报年度和不同时期内交通宣传工作重点,不断沟通交通发展的热点和难点,广泛争取社会媒体的有力支持。
第四十九条第四十九条 交通部每年设立相应的交通年度好新闻报道奖和组织奖,对年度交通新闻宣传工作业绩突出、社会反响好的新闻媒体记者、专兼职通讯员和宣传工作部门予以奖励和表彰。
第七章 责任与考核
第五十条第五十条 交通新闻宣传工作要纳入交通系统各单位的工作目标责任制,作为考核本单位班子业绩和工作成绩的内容。各单位在组织申报精神文明称号和先进集体表彰活动中,要将新闻宣传工作列为专项的考核指标,切实推动交通新闻宣传工作。
第五十一条第五十一条 所有新闻宣传内容必须符合国家大政方针,严格遵守国家保密规定。对不遵守新闻宣传纪律,造成新闻宣传报道失实或泄密的部门和个人,要追究责任,并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二条 交通行业各单位的内设机构或个人,越权以单位名义接受媒体采访或擅自接受采访的,给予通报批评;给交通工作造成恶劣影响的,严肃追究单位主要负责人和被采访人的责任。第八章附则
第五十三条第五十三条 本办法由交通部新闻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五十四条第五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交体法发(2008) 562号,五个规范
交通运输部文件 交体法发(2008)562号
关于印发交通行政 执法风纪等5个规范的适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厅(局、委),天津市市政公路管理局,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长 江航务管理局,部内各单位:
近年来,各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和交通行政执法机构认真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切实加强交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队伍整体素质逐渐增强,执法形象逐步改善。但同时还存在着服务意识不强、执法行为不规范、执法风纪不严整、执法语言不文明、执法文书不统一、执法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交通行政执法队伍的整体形象,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进一步规范交通行政执法行为,加强交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树立交通行政执法队伍良好的社会形象,部研究制定了《交通行政执法风纪》、《交通行政执法用语规范》、《交通行政执法检查行为规范》、《交通行政处罚行为规范》和《交通行政执法文书制作规范》(以下统称为《交通行政执法规范》),并决定在全行业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深刻认识贯彻执行《交通行政执法规范》的重要意 义
制定实施《交通行政执法规范》,就是要进一步规范交 通行政执法行为,严明执法纪律,坚决杜绝和严肃查处违法 违纪行为,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建设一支素质优良、行为规 范、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交通行政执法队伍。这是交通运 输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依法治交,进一步加 强思想作风建设、廉政建设,努力做好“三个服务”,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各级交通行政主管部 门和交通行政执法机构要深刻认识贯彻执行《交通行政执 法规范》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领导,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狠抓《交通行政执法规范》的落实,务求取得明显成效。
二、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各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和交通行政执法机构要广泛深入开展对《交通行政执法规范》的学习宣传培训工作。要把 《交通行政执法规范》印发给每一位执法人员,采取专题讲 座、集中培训等多种形式,认真组织执法人员逐条学习、逐 条对照、逐条执行,使执法人员熟练掌握《交通行政执法规 范》的各项要求。要通过政务公开公布栏等形式将《交通行 政执法规范》进行公示,积极向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宣传《交通行政执法规范》。要将交通执法人员执行《交通行政执法规范》的情况纳入接受群众监督投诉的范围,主动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要结合《交通行政执法规范》的各项要求,进一步规范执法程序、执法用语和执法文书,并针对本系统、本部门、本单位在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2009年6月底之前开展一次集中排查整治活动。每个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都要认真进行自查自纠,对于发现的问题,要认真整改和消除。排查整治情况要及时向上级交通主管部门报告,各省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要在2009年7月底之前以书面形式向部报告。海事执法规范的落实和监督由交通运输部海事局负责。
各省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要结合《交通行政执法文书制作规范》,对本系统的交通行政执法文书进行全面的清查和规范,并在本系统开展一次交通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活动。开展执法案卷评查要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聘请专家、具有法制工作经验的人员、有关专业人员组成评查小组具体实施。评查小组要按照《交通行政执法文书制作规范》的要求,根据每个案卷的实际情况,进行书面综合评议,并评出优秀、合格、不合格等次。各省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要对这次案卷评查活动进行认真总结,形成书面总结报告于2009年年底前报部。
三、加强监督,落实责任
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和交通行政执法机构要将贯彻执行《交通行政执法规范》和深入推行交通行政执法责任制结合 起来。要结合《交通行政执法规范》,进一步明确交通行政 执法流程,规范执法行为。要将《交通行政执法规范》的各 项要求量化为具体的执法标准,将《交通行政执法规范》的 贯彻执行情况纳入行政执法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要通过签订责任书、责任状等方式,明确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执行《交通行政执法规范》的具体责任,对于违反《交通行政执法规范》的单位和个人,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局、委)要对本系统贯彻执行《交通行政执法规范》的情况,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督促 检查。部将在适当时候,对各系统、各地区、各单位的的贯 彻执行情况进行重点抽查。
二00八年十二月二十日
交通行政执法风纪
第一条 为了规范交通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风纪,树 立交通行政执法队伍的良好形象,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交通行政执法人员执行公务时或虽没有执行公务但着交通行政执法制式服装时。
第三条 交通行政执法人员应当着装整洁、仪容端庄、风纪严整、举止文明。
第四条 交通行政执法人员应当保持头发干净、整齐。
男性交通行政执法人员不得剃光头,不得留大鬓角、长发,不得蓄胡须。
女性交通行政执法人员长发时应当束发,不得头发披肩。
第五条 交通行政执法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一)戴围巾、耳套;
(二)戴耳环、项链、手镯、戒指、胸针、胸花等饰品;(三)化浓妆、纹身、染指甲、染彩发;(四)除因工作需要或眼疾外,佩戴有色眼镜。第六条 交通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做到:
(一)站立时端正,抬头、挺胸、收腹、双手下垂臵于大腿外侧或双手交迭自然下垂,双脚并拢,脚跟相靠,脚尖微开,身体不得靠墙或桌椅,不得摇摆晃动;
(二)落座时坐姿良好,上身自然挺直,不得用手托腮,不得翘二郎腿,不得抖动腿。如座椅可旋转,不得随意转动 身体;
(三)行走时步幅适当,节奏适宜,不得袖手、背手和将 手插入衣袋,不得一边走路一边吃食物、看书报、摇风扇;两名以上交通行政执法人员徒步执行公务时,应当有序,不得搭肩、拉手、挽臂、揽腰。第七条 指挥车辆接受检查时,指挥手势参照交通警察手势信号执行。
第八条 交通行政执法人员在行政相对人面前应当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手势动作,不得有下列行为:(一)双手抱胸;
(二)用手敲桌台提醒行政相对人;(三)打哈欠、伸懒腰;
(四)与行政相对人有身体上的接触(除正当防卫外);(五)其他不文明或可能引起行政相对人过激行为的举止。
第九条 驾驶车(船)执法时,应当遵守交通规则,保持 安全车速,与前车(船)保持安全距离,按照规定使用示警灯和扬声器。
第十条 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要求对方出示证件、接受 检查及要求配合执行其他公务时,应当使用文明用语,出示 全国统一的交通行政执法证件,可行举手礼。
第十一条 保持办公场所、宿舍的整洁。
第十二条 对前来咨询或申请办理有关事项的行政相 对人应当热情接待、耐心解答。在对外办事窗口以外的办 公场所,接待前来联系公务的外来公务人员应主动起身相 迎,接洽完毕应起身相送。
在交通行政执法对外办事窗口,应当设有必要的座位、饮水机、办事指南等便民设施。
第十三条 升国旗时,交通行政执法人员应当自行立正,行注目礼。奏唱国歌时,应当立正。
第十四条 交通行政执法人员行举手礼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面向受礼者成立正姿势,并注视受礼者;(二)右手取捷径迅速抬起,五指并拢自然伸直,中指微 接帽檐右角前约2厘米处(戴无帽檐帽时,微接太阳穴上方帽下沿;未戴制式帽时,微接太阳穴处),手心向下,微向外张(约20度),手腕不得弯曲,右大臂略平,与两肩成一线;
(三)精神饱满,表情自然。
第十五条 交通行政执法人员行注目礼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面向受礼者成立正姿势;
(二)注视受礼者,并且迎目送(左、右转头角度不超过 45度);
(三)礼毕时将头转正,恢复立正姿式;(四)精神饱满,表情自然。
第十六条 本规范由交通运输部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 本规范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交通行政执法用语规范
第一条 为了规范交通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用语,提 高交通行政执法水平,树立交通行政执法队伍的良好形象,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交通行政执法人员执行公务时,应当用语规范、准确、文明,语音清晰,语速适中。
第三条 表明身份时,使用问候语,出示执法证件,并 清楚地告知对方执法主体的名称。例如:
你好!我们是××××××(行政执法主体名称)的执 法人员,这是我们的行政执法证件,请看清。
第四条 检查车(船)时,清楚明了地告知检查事项和检查依据。例如:
我们依法在这里进行××××××(检查事项)检查,请你配合。
第五条 要求出示有关证件时,清楚简洁地告知所要检查的证件名称。例如:
请出示你的××××××证件(证件完整名称)。
第六条 勘验(检查)现场时,明确告知现场勘验(检查)的事项。例如:
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完整名称),我们正在进行现场勘验(检查),请你协助。
第七条 要求提供有关资料时,清楚地告知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及所要检查的资料的名称。例如:
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完整名称),请提供×××××(资料名称),按规定,我们有义务为你保 守有关秘密。
第八条 调查取证时,准确无误地告知调查取证的事项、依据,以及行政相对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应当履行的义 务。涉及案件定性的问题,凡未经查证属实,不得向行政相 对人发表结论性意见。例如:
(一)现在向你询问有关问题,我们依法对询问情况制作笔录,请如实回答。如果你不如实回答,你将承担相应的 法律责任。
(二)根据法律规定,我们现在进行录音(或录像)取证,请如实回答。若你不如实回答,你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三)根据法律规定,现对××××××进行抽样取证,请你配合。这是抽样清单,请你签字确认。
(四)由于××××××(证据名称)可能灭失(以后难以取得),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经本单位负责人批准,我们现在需要对××××××采取证据登记保存措施,并 将在7日内及时作出处理决定。在此期间,你不得销毁或 者转移××××××(证据名称)。你(单位)负有保管责 任,如证据灭失或转移,将承担法律责任。这是证据登记保 存清单,请你核对。如果没有异议,请你在此处签署姓名和 时间。
第九条 制作笔录后,要将笔录交行政相对人阅读,要 求行政相对人核对笔录,并清楚地告知行政相对人应当在 笔录上签署的具体内容。如遇到行政相对人有不识字或其 他阅读障碍时,应该当场将笔录内容向行政相对人宣读。例如:
这是我们制作的××笔录,请你仔细核对笔录内容,如 果你认为笔录不全或者有错误,可以要求补正。如果没有 异议,请你在此处写明“以上笔录无误”,并请写清你的姓 名和时间。(无书写能力的,由行政相对人按手印。)第十条 在调查取证时,如遇到行政相对人拒绝在有 关行政执法文书上签字,应当简单明了地告知拒绝签字的 后果。例如:
请你再次考虑是否签字。如果你拒绝签字,我们将记 录在案,依法处理。
第十一条 行政执法检查等完毕时,应向对方的配合 表示感谢。例如:
谢谢!谢谢你的配合,再见!耽误你的时间了,请走好!第十二条 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适用简易程序实 施行政处罚时,应当向行政相对人准确无误地告知违法事 实、处罚理由、依据、种类、幅度以及依法享有的权利。例 如:
经调查,你(单位)的××××××行为,违反了《×× ××××》(法律、法规、规章的名称)第××条(第××款第×X项)的规定,有××××××(证据名称)证据证实,请 你主动停止违法行为。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名称)第××条(第××款第××项)的规定,拟给予 ××××××(处罚种类和幅度)。
根据《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的规定,你(单位)对以上处罚意见有陈述、申辩的权利。如果你对以上事实、依据和处罚意见有不同看法,现在可以进行陈述、申辩。
第十三条 适用一般程序实施行政处罚时,要向行政 相对人出示(送达)《违法行为通知书》,除准确无误地告知 违法事实、处罚理由、依据、种类、幅度,还应当告知依法享有的权利。例如:
这是《违法行为通知书》,请你认真阅看,并在此处写清你的姓名和时间。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你享有陈述、申辩权利,你是否要行使这些权利? 如果符合听证条件的,应当告知当事人听证权,例如:
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你有听证的权利,你是否要求听证? 第十四条 对行政相对人的陈述、申辩意见进行复核 时,要告知当事人是否采纳的理由和依据。例如:
经过复核,我们认为你在陈述、申辩时提出的事实、理 由或证据成立,决定予以采纳。
经过复核,我们认为你在陈述、申辩时提出的事实、理 由或证据不成立,决定不予采纳。
第十五条 宣告行政处罚决定书时,应当向行政相对 人告知违法行为事实、理由、处罚依据,依法享有的权利。例如:
经查实,你(单位)有××××××行为,违反了《×× ××××》(法律、法规、规章的完整名称)第××条第×× 款第××项的规定,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完整名称)第××条第××款第××项的规定,××××××(行政执法主体完整名称)现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书编号)《交通行政处罚决定书》,决定对你(单位)处以××××××(行政处罚的种类和数额)。
第十六条 告知救济权利时,准确无误地告知行政相 对人行使救济权的具体方式、期限和途径,以及行政复议机 关的具体名称。例如:
如果你(单位)不服《行政处罚决定书》中的行政处罚决 定,可以在知道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日起60日内向×××(行政复议机关名称)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在知道作出行政 处罚决定之日起3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行政 复议、诉讼期间不停止行政处罚的执行。
第十七条 当场将《行政处罚决定书》交付当事人时,应当告知当事人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上签字。例如:
这是《行政处罚决定书》,请你确认签收。
第十八条 行政相对人拒绝签收《违法行为通知书》、《行政处罚决定书》等文书时,要明确告知拒绝签字的后果。例如:
由于你拒绝签收《行政处罚决定书》,我们将按照有关 规定留臵送达,并将有关情况记录在案。
第十九条 依法当场收缴罚款时,准确无误地告知缴 纳罚款的依据和具体数额,并向当事人开立罚款收据。例 如:
根据××××××(行政处罚决定书编号)《行政(当 场)处罚决定书》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请你现在缴纳罚款 ××元,谢谢合作。
这是罚款收据,请核实。
第二十条 对于行政相对人提出当场交纳罚款但不符 合《行政处罚法》有关规定时,要告知其不能当场收缴罚款 的理由。例如:
对不起,根据《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我们不能当场收缴罚款。第二十一条 依法向银行交纳罚款的,要明确告知行 政相对人交纳罚款的地点和期限。例如:
根据××××××(行政处罚决定书编号)《行政处罚 决定书》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请你在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 之日起15日内到××××××银行(银行名称和具体地 点)交纳××元。
第二十二条 行政相对人拒绝缴纳罚款的,要告知法 律后果。例如:
如果你拒绝缴纳罚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 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每日将按罚款数额的3%加处罚 款,并采取必要的方式强制执行。
第二十三条 当对方妨碍公务时,警告对方不得妨碍 公务,并告知法律后果。例如:
请保持冷静!我们是××××××(行政执法主体名 称)的执法人员,正在依法执行公务。妨碍执行公务是违法 的,将会受到法律制裁。请大家配合。
交通行政执法检查行为规范
第一条 为规范交通行政执法检查行为,提高交通行 政执法检查水平,制定本规范。第二条 实施交通行政执法检查,执法人员不得少于 两人,并持有交通行政执法证。
第三条 交通行政执法人员进行执法检查时应当严格 执行安全防护规定,采取有效防护措施,注意自身和他人人 身和财产安全。
第四条 交通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检查时,不得检查 与执法活动无关的物品。检查完成后,对检查所涉及的物 品要尽可能复位。
第五条 交通行政执法机关应当编制行政执法应急预 案。
第六条 交通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检查时可以根据执 法检查的需要,穿着多功能反光腰带、反光背心;配备发光 指挥棒、反光锥筒、停车示意牌、警戒带、对讲机、摄像机等必备的执法装备,以及交通行政执法的有关文书、资料。第七条 实施交通行政执法检查时,应当保持执法车 辆(船舶)清洁完好、标志清晰醒目,确保执法车辆(船舶)安 全性能完好。
第八条 实施交通行政执法检查时,应当选择安全和 不妨碍通行的地点进行,并设立警示牌或以醒目、明显标志 物体示意,避免引发交通堵塞和安全事故。
第九条 交通行政执法人员应当面向来车(船),在适 当的位臵指挥车辆(船舶)到达指定的安全停靠位臵。第十条 如果出现行政相对人态度蛮横、暴力抗法或 煽动围观群众围攻执法人员的情况,交通行政执法人员应 当立即向单位领导报告,并及时通知公安机关协助处理。
第十一条 经检查,行政相对人不存在违法行为的,交 通行政执法人员应当交还有关证件,对行政相对人和其他 人员表示感谢并立即放行。
如发现行政相对人存在违法行为,但违法行为轻微,依 法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交通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制作《不予 行政处罚决定书》,告知行政相对人违法行为的基本事实、依据,向行政相对人进行批评教育,纠正违法行为后放行。
如发现行政相对人的违法行为应受行政处罚的,应当 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进行调查取证,并根据有关规定 作出相应的处理决定。
第十二条本规范由交通运输部负责解释。
第十三条 本规范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交通行政处罚行为规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交通行政处罚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 和国行政处罚法》、《交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结合交通行 政执法实际,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法律法规授权的交通管 理机构(以下统称为交通行政执法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 定时,应当做到:
(一)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准确;
(二)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不得作出显失公正的行政 处罚;
(三)严格履行程序规定,不得违反法定程序;(四)适用并规范填制规定的文书;
(五)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注重执法效果,既 要对违法行为人依法进行处罚,也要纠正违法行为,不得以 罚代管;
(六)依法维护当事人享有的合法权利,不得拒绝当事 人行使合法权利的请求。
第二章 简易程序
第三条 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五 十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者 警告的行政处罚的,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当场作出行政处罚 决定。
第四条 交通行政执法人员适用简易程序当场作出行 政处罚的,应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一)向当事人出示交通行政执法证并查明对方身份;(二)制作检查、询问笔录,收集必要的证据;(三)告知当事人违法事实、处罚理由和依据;(四)告知当事人享有的权利与义务;
(五)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并进行复核,当事人提 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成立的,应当采纳;
(六)制作统一编号的《行政(当场)处罚决定书》并当场 交付当事人,并告知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 行政诉讼;
(七)当事人在《行政(当场)处罚决定书》上签字;(八)作出当场处罚决定之日起5日内,将《行政(当场)处罚决定书》副本提交所属交通行政执法机关备案。
第三章 一般程序 第一节 立 案
第五条 除依法可以当场作出的交通行政处罚外,交 通行政执法机关通过举报、其他机关移送、上级机关交办等 途径,发现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有依法应当处以行政处罚 的交通行政违法行为,应当自发现之日起7日内决定是否 立案。
交通行政执法机关主动实施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违 法案件,可不经过立案环节。
第六条 立案应当填写《立案审批表》,同时附上相关 材料(现场笔录、举报记录、上级机关交办或者有关部门移 送的材料、当事人提供的材料、监督检查报告等),由交通行政执法机关负责人批准。
第七条 对于决定立案的,交通行政执法机关负责人 应当指定办案机构和两名以上办案人员负责调查处理。
第八条 对于不予立案的举报,经交通行政执法机关 负责人批准后,将不予立案的理由告知具名的举报人。交通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将不予立案的相关情况作书面记录留存。
第二节 调查取证
第九条 按程序立案或者交通行政执法机关主动实施 监督检查发现的案件,办案人员应当全面、客观、公正地进 行调查,收集、调取证据,并可以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检查。
首次向案件当事人收集、调取证据的,应当告知其有申 请办案人员回避的权利。
第十条 办案人员调查案件,不得少于两人。办案人 员调查取证时,应当出示《交通行政执法证》。
第十一条 需委托其他单位或个人协助调查、取证的,应当制作并出具《协助调查通知书》。
第十二条 证据是指能够证明交通行政处罚案件真实 情况的材料。办案人员应当依法收集与案件有关的证据。证据包括以下几种:(一)书证;(二)物证;(三)视听资料;(四)证人证言;(五)当事人的陈述;(六)鉴定结论;
(七)勘验笔录、现场笔录。
第十三条 办案人员所收集的证据应当满足以下要 求:
(一)合法主体按照法定程序收集取得的事实,并且符 合法律、法规、规章等关于证据的规定;(二)客观事实;
(三)和所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关联并对证明其违法 行为具有实际意义的事实。
第十四条 办案人员询问当事人及证人的,应当个别 进行。询问应当制作《询问笔录》。《询问笔录》制作完成后 应当交被询问人核对;对阅读有困难的,应当向其宣读。
询问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交通行政 执法机关和办案人员应当保守秘密。
第十五条 办案人员应当收集、调取与案件有关的原 始凭证作为证据;调取原始证据有困难的,可以提取复制 件、影印件或者抄录本,标明“经核对与原件无误”,注明出证日期、证据出处,并签名或者盖章。第十六条对于视听资料、计算机数据,办案人员应当 收集有关资料的原始载体。收集原始载体有困难的,可以 收集复制件,并注明制作方法、制作时间、制作人等情况。声像资料应当附有该声像内容的文字记录。
第十七条 对有违法嫌疑的物品或者场所进行勘验(检查)时,应当有当事人或者第三人在场,并制作《勘验(检 查)笔录》,载明时间、地点、事件等内容,由办案人员、当事人、第三人签名或者盖章。
必要时,可以采取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现场情况。
第十八条 交通行政执法机关抽样取证时,应当有当 事人在场,办案人员应当制作《抽样取证凭证》,对样品加贴封条,开具物品清单,由办案人员和当事人在封条和相关记录上签名或者盖章。
法律、法规、规章或者国家有关规定对抽样机构或者方 式有规定的,交通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委托相关机构或者按 规定方式抽取样品。
第十九条 为查明案情,需要对案件中专门事项进行 鉴定的,交通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出具载明委托鉴定事项及 相关材料的《委托鉴定书》,委托具有法定鉴定资格的鉴定 机构进行鉴定;没有法定鉴定机构的,可以委托其他具备鉴 定条件的机构进行鉴定。鉴定机构应当出具载有鉴定结论 的《鉴定意见书》。第二十条 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 下,交通行政执法机关可以对与涉嫌违法行为有关的证据 采取先行登记保存措施。
采取先行登记保存措施或者解除先行登记保存措施,应当经交通行政执法机关负责入批准。
第二十一条 先行登记保存有关证据,应当当场清点,开具《证据登记保存清单》,由当事人和办案人员签名或者 盖章,当场交当事人一份。
第二十二条 对于先行登记保存的证据,交通行政执 法机关应当在7日内采取以下措施,并制作《证据登记保存 处理决定书》:
(一)根据情况及时采取记录、复制、拍照、录像等证据 保全措施;
(二)需要鉴定的,及时送交有关部门鉴定;
(三)违法事实成立,应当予以没收的,作出行政处罚决 定,没收违法物品;
(四)违法事实不成立,或者违法事实成立但依法不应 当予以查封、扣押或者没收的,决定解除先行登记保存措 施。
逾期未作出处理决定的,先行登记保存措施自动解除。
第二十三条 法律、法规规定暂扣车辆、责令车辆停驶 等行政强制措施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实施,并制作和出具 《车辆暂扣凭证》或《责令车辆停驶通知书》。
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应当经交通行政执法机关负责 人批准,并告知当事人有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的 权利。
解除行政强制措施,应当经交通行政执法机关负责人 批准,并向当事人出具《解除行政强制措施通知书》。
第二十四条 必须对公民的人身或者住所进行检查 的,应当依法提请公安机关执行,交通行政执法机关予以配 合。
第二十五条 交通行政执法机关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当 事人的违法行为,可以制作《责令改正通知书》,责令当事人立即或在一定期限内纠正其违法行为。
第二十六条 办案人员在调查取证过程中,要求当事 人在笔录或者其他材料上签名、盖章或者以其他方式确认,当事人拒绝到场,拒绝签名、盖章或者以其他方式确认,或 者无法找到当事人的,办案人员应当在笔录或其他材料上 注明原因,必要时可邀请有关人员作为见证人。
第二十七条 当事人认为办案人员与案件有直接利害 关系的,有权填写《回避申请书》,申请办案人员回避;办案人员认为自己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申请回避。
交通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在3日内决定办案人员是否回 避。办案人员的回避,由交通行政执法机关负责人决定。回避决定作出之前,办案人员不得停止对案件的调查处理,但案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除外。
同意当事人的回避申请的,交通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制 作并向当事人送达《同意回避申请决定书》;不同意当事人 的回避申请的,应当制作并向当事人送达《驳回回避申请决 定书》。
第二十八条 案件调查结束后,办案人员应当按照以 下方式处理:
(一)认为违法事实成立,应当予以行政处罚的,制作 《违法行为调查报告》,连同《立案审批表》和证据材料,移送本交通行政执法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内设机构进行审核。《违法行为调查报告》应当包括当事人的基本情况、违法事实、相关证据及其证明事项、案件性质、自由裁量理由、处罚依据、处罚建议等;
(二)认为违法事实不成立,应当予以销案的;或者违法 行为轻微,没有造成危害后果,不予行政处罚的;或者案件 不属于本单位管辖应当移交其他单位管辖的;或者涉嫌犯 罪应当移送司法机关的,应当制作《违法行为调查报告》,说明拟作处理的理由,移送本交通行政执法机关负责法制工 作的内设机构进行审核,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
第三节 核 审
第二十九条 交通行政执法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内设 机构审核案件采取书面形式进行,主要内容包括:(一)案件是否属于本交通行政执法机关管辖;(二)当事人的基本情况是否清楚;
(三)案件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四)定性是否准确;
(五)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准确;(六)行政处罚是否适当;(七)办案程序是否合法。
第三十条 交通行政执法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内设机 构应当根据下列规定提出书面审核意见:
(一)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行政处罚适当、办案程序合法的,同意办案机构的意见,建议报批后告知当事人;
(二)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但定性不准、适用法律不当、行政处罚不当的,建议办案机构修改;(三)违法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建议办案机构补正;(四)办案程序不合法的,建议办案机构纠正;(五)不属于交通行政执法机关管辖的,建议移送其他 有管辖权的机关处理。
第三十一条 交通行政执法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内设 机构审核完毕后,应当及时退卷。办案人员应将《违法行为 调查报告》、案卷及审核意见及时报交通行政执法机关负责 人审查批准决定。
第三十二条 交通行政执法机关负责人对《违法行为 调查报告》批准后,拟对当事人予以行政处罚的,办案人员 应当制作《违法行为通知书》,以交通行政执法机关的名义,告知当事人拟作出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依据、处罚内容,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陈述、申辩权或听证权。
第三十三条 办案人员可以将《违法行为通知书》直接 送达当事人,也可以委托当事人所在地的交通行政执法机 关代为送达,还可以采取邮寄送达的方式送达当事人。
采用上述方式无法送达的,由交通行政执法机关可以 采取留臵、公告的方式送达当事人。
第三十四条 交通行政执法机关在告知当事人拟作出 的行政处罚后,当事人要求陈述申辩的,应当制作《陈述申 辩书》,如实记录当事人的陈述申辩意见。当事人要求组织 听证的,交通行政执法机关应当按照第四章的规定组织听 证。
交通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对当 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证据认真进行复核,提出最终处罚 决定的建议。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交 通行政执法机关应当予以采纳。不得因当事人陈述、申辩、申请听证而加重行政处罚。
第四节 决 定 第三十五条 交通行政执法机关负责人经对违法行为 调查报告、当事人的陈述申辩意见、听证会报告书、拟作出 的行政处罚决定建议进行审查,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给 予行政处罚、不予行政处罚、销案、移送其他机关等处理决 定。
第三十六条 重大、复杂案件,或者重大违法行为给予 较重处罚的案件,应当提交交通行政执法机关重大案件集 体讨论会议集体讨论决定。
重大案件集体讨论会议应当由办案机构组织召开,交 通行政执法机关负责人、法制工作机构负责人及相关工作 人员参加会议。必要时可邀请相关专家参加会议。
重大案件集体讨论会议应当制作《重大案件集体讨论 记录》,并由全体出席会议人本人签名。
第三十七条 交通行政执法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应当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内容包 括:
(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等基本情况;(二)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事实和证据;(三)行政处罚的内容和依据;
(四)采纳当事人陈述、申辩的情况及理由;(五)行政处罚的履行方式和期限;
(六)不服行政处罚决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 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七)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交通行政执法机关的名称和 作出决定的日期。
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加盖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交通行 政执法机关的印章。
第三十八条 认为当事人的违法行为轻微,可以不予 行政处罚的,交通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制作《不予行政处罚决 定书》,加盖作出不予行政处罚决定的交通行政执法机关的 印章。
第三十九条《行政处罚决定书》、《不予行政处罚决定 书》应当在交通行政执法机关宣告后当场交付当事人,并由 当事人签名或盖章;当事人不在场的,应当依法采取邮寄、转交、公告等其他方式送达当事人。
第四十条 适用一般程序处理的案件应当自立案之日 起2个月内办理完毕。因特殊需要,经交通行政执法机关 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办案期间,但最长不得超过3个月。如3个月内仍不能办理完毕,经上一级交通行政执法机关 批准可再延长办案期间,但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
案件处理过程中听证、公告和鉴定等时间不计入前款 所指的案件办理期限。
第四十一条 交通行政执法机关对举报所涉及的违法 嫌疑人作出行政处罚、不予行政处罚、销案、移送其他机关 等处理决定的,应当将处理结果告知被调查人和具名举报 人。
第四章 听证程序 第一节 申请和受理
第四十二条 在作出较大数额罚款、责令停产停业、吊 销证照的行政处罚决定之前,交通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告知 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交通行 政执法机关应当组织听证。
第四十三条 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可以在《违法行为通 知书》的送达回证上签署意见,也可以自接到《违法行为通 知书》之日起3日内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提出。当事人以 口头形式提出的,交通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将情况记入笔录,并由当事人在笔录上签名或者盖章。
第二节 听证主持人和听证参加人
第四十四条 听证主持人由交通行政执法机关负责人 指定本交通行政执法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的非本案办 案人员担任。
听证员由听证主持人指定1至2名本交通行政执法机 关的非本案办案人员担任,协助听证主持人组织听证。
书记员由听证主持人指定1名非本案办案人员担任,负责《听证笔录》的制作和其他事务。
第四十五条 听证主持人、听证员、书记员有下列情形 之一时,应当回避:
(一)是案件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近亲属;(二)与案件有利害关系;
(三)与案件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的公 正听证的。
第四十六条 当事人认为听证主持人、听证员、书记员 有本规范第四十五条所列情形之一的,有权以口头或者书 面形式申请其回避。
当事人申请书记员、翻译人员回避的,由听证主持人决 定是否回避;当事人申请听证主持人回避的,听证主持人应 当及时报告本交通行政执法机关负责人,由交通行政执法 机关负责人决定是否回避。
第四十七条 听证主持人在听证活动中行使下列职 责:
(一)决定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二)审查听证参加人的资格;
(三)主持听证,并就案件的事实、证据、处罚依据等相 关内容进行询问;
(四)维持听证秩序,对违反听证纪律的行为进行警告 或者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制止;
(五)决定听证的延期、中止或者终止,宣布结束听证;(六)其他职责。第四十八条 要求举行听证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 织是听证当事人。
第四十九条 与听证案件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 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作为第三人向听证主持人申请参加 听证,或者由听证主持人通知其参加听证。
第五十条 当事人、第三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代为参 加听证。
第五十一条 委托他人代为参加听证的,应当向交通 行政执法机关提交由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的《听证委托书》 以及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明文件。
第五十二条 办案人员应当参加听证。
第五十三条 听证主持人有权决定与听证案件有关的 证人、鉴定人、勘验人等听证参加入到场参加听证。
第三节 听证准备
第五十四条 交通行政执法机关应当自接到当事人要 求举行听证的申请之日起3日内,确定听证主持人。
第五十五条 办案人员应当自确定听证主持人之日起 3日内,将案卷移送听证主持人,由听证主持人阅卷,准备 听证提纲。
第五十六条 听证主持人应当自接到案件调查人员移 送的案卷之日起5日内确定听证的时间、地点,并于举行听 证会7日前向当事人送达《听证通知书》,告知当事人组织 听证的时间、地点、听证会主持人名单及申请回避和委托代 理人的权利。
第五十七条 听证应当公开举行。涉及国家秘密、商 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听证不公开举行。
公开举行听证的,应当制作《听证公告》,公告案由以及举行听证的具体时间、地点等。
第四节 听 证
第五十八条 听证会按以下程序进行:(一)宣布案由和听证纪律;
(二)核对当事人或其代理人、办案人员、证人及其他有 关人员是否到场,并核实听证参加人的身份;
(三)宣布听证人员名单,告知当事人有申请主持人、听 证员、书记员回避,申辩和质证的权利;(四)宣布听证开始;
(五)办案人员提出当事人违法的事实、证据,说明拟作 出行政处罚的建议和法律依据;
(六)当事人或其代理人对案件的事实、证据,适用法 律,行政处罚裁量等进行申辩和质证;
(七)主持人就案件的有关问题向当事人或其委托代理 人、办案人员、证人询问;
(八)经主持人允许,当事人、办案人员就案件的有关问 题可以向到场的证人发问;(九)办案人员、当事人或其委托代理人按顺序就案件 所涉及的事实、各自出示的证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及有关的 问题进行辩论;
(十)辩论终结,听证主持人可以再就本案的事实、证据 及有关问题向当事人或其代理人、办案人员征求意见;(十一)中止听证的,主持人应当时宣布再次进行听证 的有关事宜;
(十二)当事人或其委托代理人做最后陈述;
(十三)主持人宣布听证结束,听证笔录交当事人或其 委托代理人核对无误后签字或盖章。认为有错误的,有权 要求补充或改正。当事人拒绝的,由听证主持人在听证笔 录上说明情况。
第五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主持人可以决定延 期举行听证:
(一)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无法到场的;(二)当事人临时申请回避的;(三)其他应当延期的情形。
延期听证,应当在听证笔录中写明情况,由主持人签 名。
第六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主持人可以宣布中止 听证:
(一)证据需要重新鉴定、勘验的;(二)当事人或其代理人提出新的事实、理由和证据,需 要由本案调查人员调查核实的;
(三)作为听证申请人的法人或其他组织突然解散,尚 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
(四)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不能继续参加听证的;(五)听证过程中,当事人或其代理人违反听证纪律致 使听证无法进行的;
(六)其他应当中止听证的情形。
中止听证,应当在听证笔录中写明情况,由主持人签 名。
第六十一条 延期、中止听证的情形消失后,由主持人 决定恢复听证并将听证的时间、地点通知听证参加人。
第六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终止听证:(一)当事人或其代理人撤回听证要求的;
(二)当事人或其代理人接到参加听证的通知,无正当 理由不参加听证的;
(三)当事人或其代理人未经听证主持人允许,中途退 出听证的;
(四)其他应当终止听证的情形。
听证终止,应当在听证笔录中写明情况,由主持人签 名。
第六十三条 书记员应当将听证的全部活动记入《听 证笔录》。《听证笔录》应当经听证参加人审核无误或者补 正后,由听证参加入当场签名或者盖章。拒绝签名或者盖 章的,由听证主持人记明情况,在听证笔录中予以载明。
第六十四条 听证主持人应当在听证结束后5日内写 出《听证报告书》并签名,连同《听证笔录》一并上报本交通行政执法机关负责人。
第五章 执行程序
第六十五条 交通行政执法机关对当事人作出罚款处 罚的,应当由当事人自收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l5日内到指 定银行缴纳罚没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由办案人员 当场收缴罚款:
(一)当场处以二十元以下罚款的;
(二)依照简易程序当场对公民处以二十元以上五十元 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不当场收 缴事后难以执行的;
(三)在边远、水上、交通不便地区以及其他原因,当事人向指定银行缴纳罚款确有困难,经当事人提出的。
办案人员当场收缴罚款的,应当出具省、自治区、直辖 市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
笫六十六条 办案人员当场收缴的罚款,应当自收缴 罚款之日起2日内交至其所在交通行政执法机关,交通行 政执法机关应当在2日内将罚款缴付指定银行。第六十七条 当事人无正当理由逾期不缴纳罚款的,交通行政执法机关可以依法每日按罚款数额的3%加处罚 款。
第六十八条 当事人确有经济困难,需要分期或者延 期缴纳罚款的,应当填写《分期(延期)缴纳罚款申请书》。经交通行政执法机关负责人批准后,由办案人员以本交通 行政执法机关的名义,向当事人送达《同意分期(延期)缴纳 罚款通知书》或《不予分期(延期)缴纳罚款通知书》。
第六十九条 罚款必须全部上缴财政,任何单位和个 人不得截留、私分或者变相私分。
第七十条 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提 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交通行政执法机关 应当依法向人民法院制发《行政强制执行申请书》,申请人 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七十一条 行政处罚案件执行完毕后,办案人员应 当填写《处罚结案报告》,并将全部案件材料立卷归档,由交通行政执法机关的档案管理机构统一登记保存。
第六章 监督程序
第七十二条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交通行政执法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有权申诉或检举。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申诉或检举,由交通行政执法 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内设机构受理和审查,认为行政处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交通行政执法机关负责人同意后,予 以改正:
(一)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二)适用依据错误的;(三)违反法定程序的;(四)超越或滥用职权的;(五)具体行政行为明显不当的。
第七十三条 交通行政执法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内设 机构发现本交通行政执法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有第七十二 条第二款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应当向交通行政执法机关负 责人提出建议,予以改正。
第七十四条 上级交通行政执法机关发现下级交通行 政执法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有第七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的情 形之一的,应当责令其改正。
第七十五条 交通行政执法机关和交通行政执法人员 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应当按照《行政处罚法》有关规定追 究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七十六条 本规范所称以上、以下、以内,包括本数,本规范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七十七条 本规范所称日,是指工作日。
第七十八条 交通行政执法机关在办理行政处罚案件 中,应当按照《交通行政执法文书制作规范》和《交通行政执法文书式样》制作文书。
第七十九条 办理海事行政处罚案件参照《海上海事 行政处罚规定》和《内河海事行政处罚规定》执行。
第八十条 本规范由交通运输部负责解释。
第八十一条 本规范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交通行政执法文书制作规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交通行政执法行为,提高交通行政执 法文书制作水平,根据《交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结合交通行政执法工作实际,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监督检查、行政处罚等交通行 政执法文书的制作。
第三条 交通行政执法文书的内容应当符合有关法 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做到格式统一、内容完整准确、表述清楚、用语规范。
第二章 文书制作基本要求
第四条 交通行政执法文书应当按照规定的格式,使 用A4型纸制作。文书中的交通行政执法机关应填写单位 全称,文头应与盖章单位一致。交通行政执法机关制作文书时应当按照规定的格式印 制后填写。有条件的,可以按照规定的格式打印制作。
第五条 执法文书首页不够填写的可附页记录,并标 注页号,由执法人员和当事人签名并标注日期。
两联以上的文书应当使用无碳复写纸印制,第一联留 存归档。
第六条 交通行政执法文书设定的栏目,应当逐项填 写,不得遗漏和随意修改。无需填写的,应当用斜线划去。
对外使用的文书需要作出修改的,应重新制作;重新制 作有困难的,在修改处加盖公章。
文书中除编号、数量等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的外,应当 使用汉字。
第七条 交通行政执法文书应当使用公文语体,语言 规范、简明、严谨、平实,不得使用推测性或含义不清的词 句。
文书应当使用蓝黑色或黑色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做到 文字规范、字迹清楚、文面整洁。
第八条 交通行政执法文书中“案由”填写为“当事人 姓名(名称)+涉嫌违法行为性质+案”,例如:×××未取 得从业资格证从事道路运输案。
第九条 当场处罚决定书、立案审批表、违法行为通知 书、行政处罚决定书等对外送达的交通行政执法文书应当 编注案号。
编号模式为:行政执法机关简称+执法门类+文书类 别+年份+文书顺序号。例如:河北省石家庄市交通局 2008年作出的第10号行政处罚决定书应编号为:冀石交 罚[2008]10号。
第十条 交通行政执法文书中当事人情况应当按如下 要求填写:
(一)根据案件情况确定“公民”或者“法人或者其他组 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两栏不能同时填写;(二)当事人为公民的,姓名应填写身份证或户口簿上 的姓名;住址应填写常住地址或居住地址;“年龄”应以公历周岁为准;
(三)当事人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填写的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地址等事项应与工商登记注册信息 一致,不得随意省略和使用代号;(四)当事人名称前后应一致。
第十一条 询问笔录、现场笔录、勘验(检查)笔录、听 证笔录等文书,应当当场制作并交当事人阅读或者向当事 人宣读,由当事人逐页签字或盖章确认。
当事人认为笔录内容无误的,应在笔录上写明“以上笔 录无误”字样,并签名注明日期。当事人发现笔录有误,可 以要求修改笔录,在每一处修改的地方,要让被询问人一一 签名,予以确认。当事人要求作较大修改的,可以要求当事 人在笔录后另外书写,并签名确认。
当事人拒绝签字盖章或拒不到场的,执法人员应当在 笔录中注明,并可以邀请在场的其他人员签字。
第十二条 交通行政执法文书首页不够记录时,可以 附纸记录,但应当注明页码,由相关人员签名并注明日期。
第十三条 交通行政执法文书中的审核或审批意见应 表述明确,没有歧义。
第十四条 向当事人告知和送达的通知书、告知书等 对外文书必须以处罚机关名义作出,加盖本机关公章。
需要交付当事入的文书中设有签收栏的,由当事人直 接签收;也可以由其同住的成年家属或委托代理人签收。
文书中没有设签收栏的,应当使用文书送达回证。
第十五条 交通行政执法文书中注明加盖交通行政执 法机关印章的地方必须加盖印章,加盖印章应当清晰、端 正。
执法文书尾部要求签名或注明日期的,必须准确无误,并由执法人员、审核人、审批人等手签姓名,不得机打。
第三章 具体文书适用及制作
第十六条 现场笔录(交通行政执法文书式样之一)是 指用于记录现场有关人员基本情况、主要违法事实和主要 证据的文书:(一)“执法地点”栏应填写执法时所处位臵,具体到门 牌号、房间号,体现现场特征;
(二)“执法时间”栏应包括起始时间,具体到分;(三)“主要内容”栏填写现场检查中发现的主要违法行 为所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经过及主要证据等相关内容,要求准确、全面反映现场的客观状态。
第十七条 举报记录(交通行政执法文书式样之二)是 指交通行政执法机关接到电话、信函、来人等各种渠道的举 报揭发违法行为所进行的记录:
(一)“举报类别”栏应当根据举报情况填写来信、来电 或来访。
(二)“举报内容”栏应写清举报的时间、地点、主要情 节、同案人、知情人、证明人等,还应反映出举报人不愿留下姓名或要求保密以及声明其举报材料的可靠程度等内容;(三)举报内容若案情复杂,可请举报人递交书面举报 材料。
第十八条 立案审批表(交通行政执法文书式样之三)是指交通行政执法机关在办理一般程序案件中,用以履行 报批立案手续的文书:
(一)“案件来源”栏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分别注明执法检 查发现、群众举报、电话投诉、上级机关交办等;(二)“案件基本情况”栏应当写明立案的事实根据,摘 要介绍案情和叙述违法事实。如果是执法检查中发现的违 法事实,应当写明检查方式、违法行为人、违法行为以及违 法标的物的形态、质量和数量;如果是单位和个人举报或者 是接受移送的案件,应当将举报人、移送机关陈述、介绍的 违法事实如实写明;
(三)“立案依据”栏由受案机构负责人填写违法行为违 反的法律条款,应写明法律全称,并具体到款、项、目,不必提出处罚种类和数额;
(四)“受案机构意见”栏应当根据案情提出“建议立案 调查”等明确意见,由受案机构负责人签名并注明提出意见 的日期;
(五)“负责人审批意见”栏应当由交通行政执法机关负 责人根据案情提出明确意见。同意立案的,应当写明“同意 立案”,同时明确两名以上具体承办人;不同意立案的,应当写明“不予立案”。
第十九条 协助调查通知书(交通行政执法文书式样 之四)是交通行政执法机关调查案件时,请求有关单位和人 员进行协助调查时使用的文书。
如需要某单位进行协助调查,主送栏填写该单位的名 称;如需要个人进行协助调查的,主送栏填写协查人的姓 名。
第二十条 询问笔录(交通行政执法文书式样之五)是 指为了查明案件事实、收集证据,向相关人员调查了解有关 案件情况的文字记载:
(一)做到一人一录,不得在一份询问笔录中询问多人;(二)“询问时间”应包括起始时间,具体到分,并注明 “第×次询问”;
(三)询问地点应具体到门牌号、房间号等;
(四)询问笔录应当记录被询问人提供的与案件有关的全部情况,包括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情形、事实经过、因果关系及后果等;
(五)询问笔录与其他证据相互印证,不得相互矛盾(特 别是时间、地点、数量、金额等具体情节);
(六)询问人提出的问题,如被询问人不回答或者拒绝 回答的,应当写明被询问人的态度,如“不回答”或者“沉默”等,并用括号标记。
第二十一条 勘验(检查)笔录(交通行政执法文书式 样之六)是指交通行政执法人员对与涉嫌违法行为有关的 物品、场所等进行检查或者勘验的文字图形记载和描述:(一)勘验(检查)情况及结果应当包括检查的过程,检 查的内容、范围和方式,被检查人或被检查单位的有关人员 是否到场等内容;
(二)需要绘制勘验图的,可另附纸;
(三)对现场绘制的勘验图、拍摄的照片和摄像、录音等 资料应当在笔录中注明。
第二十二条 抽样取证凭证(交通行政执法文书式样 之七)是指交通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抽取涉嫌违法 物品样品保存作证据或送交有关部门鉴定而制作的文书:(一)抽取样品应当按照有关技术规范要求进行;(二)抽样送检的样品应当在现场封样,由当事人和交 通行政执法人员共同签字或盖章;
(三)抽样取证凭证中各栏目信息,应当按照物品(产 品)包装、标签上标注的内容填写,其中“规格及批号”栏,应当按照物品(产品)包装、标签上标明的批准文号、规格等填写。
第二十三条 委托鉴定书(交通行政执法文书式样之 八)是指交通行政执法机关在调查取证过程中,对相关专业 问题委托专业机构进行鉴定的文书。
(一)主送栏应当写明受委托机构的全称;
(二)“鉴定要求”栏应当写明委托鉴定的事项,鉴定目 的及相关要求;
(三)委托单位向受委托机构提交的相关材料要齐全。
第二十四条 鉴定意见书(交通行政执法文书式样之 九)是指受交通行政执法机关的委托,相关专业机构对专业 问题出具的专业鉴定意见和结论。
鉴定意见书应当有鉴定机构和鉴定人鉴定资格的说 明。
第二十五条 证据登记保存清单(交通行政执法文书 式样之十)是指交通行政执法机关在查处案件过程中,对可 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证据进行登记保存时使用的文 书:
(一)先行登记保存的证据由被检查人就地保存;(二)交通行政执法机关可以在证据登记保存的相关物 品和场所加贴封条,封条应当标明日期,并加盖交通行政执 法机关印章;
(三)文书中应当对被保存物品的名称、规格、数量作清 楚记录,便于准确判断物品及其价值;
(四)当事人应当签署“上述物品经核对无误”的意见并 手签姓名和签收日期,当事人不在现场或者拒签的,执法人 员应当在文书上注明情况。
(五)物品清单空白项应做划线处理,不得空白。第二十六条 证据登记保存处理决定书(交通行政执 法文书式样之十一)是指交通行政执法机关在规定的期限 内对被登记保存的物品作出处理决定并告知当事人的文 书:
(一)当事人姓名(名称)应与证据先行登记保存清单中 的当事人一致;
(二)物品具体处理决定意见应当包括:全部或部分退 还、送交有关机关检验或者鉴定、依法予以没收、移送其他 机关等;
(三)作出退还决定的,应当有当事人“上述物品已全部 退还”的意见记载、接收时间以及两名以上执法人员的签 名。
第二十七条 车辆暂扣凭证(交通行政执法文书式样 之十二)是交通行政执法人员在实施道路运输监督检查中,经过调查发现车辆从事道路运输经营活动,但没有车辆营 运证且无法提供其他有效证件,而对车辆进行暂扣的凭证:(一)“被暂扣车辆情况”栏应填写清楚车辆本身的信 息,包括机动车牌号码、厂牌型号;
(二)“与车辆所有人关系”栏,按照调查结果填写与车 辆所有人为同一人、近亲属、借用车辆、雇佣关系、车辆所有人的职工等内容;
(三)“暂扣时间地点”栏应写明车辆被扣留的起始时间 和车辆被扣留存放的具体地点;
(四)“车辆简况”栏应当注明轮胎、门锁、车灯、玻璃、后视镜是否完好,检查车上其他设备及物品并作好记录;(五)车辆有异常情况的,在备注栏中注明情况;(六)当事人签名栏:车辆所有人为公民,其或者其代理 人在现场的,由车辆所有人或其代理人签名并注明日期;车 辆所有人为单位并其代理人在现场的,由代理入签名并注 明日期;车辆所有人或其代理人不在现场的,由车辆驾驶人 签名并注明日期。
第二十八条 责令车辆停驶通知书(交通行政执法文 书式样之十三)是指由于车辆对公路造成较大损害,交通行 政执法机关责令当事人停驶车辆,停放于指定场所的文书:(一)“被暂扣车辆情况”栏应填写清楚车辆本身的信 息,包括机动车牌号码、厂牌型号;
(二)“与车辆所有人关系”栏,按照调查结果填写与车 辆所有人为同一人、近亲属、借用车辆、雇佣关系、车辆所有人的职工等内容;
(三)“责令停驶时间及地点”栏应写清车辆被责令停驶 的准确时间和具体地点;
(四)责令车辆停驶决定应当填写被责令停驶车辆的车 辆号牌号码、该车造成公路损害的地点,写明具体的公路名 称和起止桩号;
(五)当事人签名栏:车辆所有人为公民,其或者其代理 人在现场的,由车辆所有人或其代理人签名并注明日期;车 辆所有人为单位并其代理人在现场的,由代理人签名并注 明日期;车辆所有人或其代理人不在现场的,由车辆驾驶人 签名并注明日期;
(六)备注栏应当注明车辆被停驶时是否已经损坏,损 坏的部件及程度、车上其他设备及物品是否清点完毕等。第二十九条 解除行政强制措施通知书(交通行政执 法文书式样之十四)是指经交通行政执法机关调查核实,依 法对暂扣物品解除强制措施并告知当事人的文书。
交通行政执法机关在做出解除行政强制措施决定时,应当视情况制作解除行政强制措施的物品清单。
第三十条 责令改正通知书(交通行政执法文书式样 之十五)是指交通行政执法机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 定,责令违法行为人立即或在一定期限内纠正违法行为的 文书:
(一)违法事实表述要简明、清晰,一般要注明违法时 间、违法地点、违法行为性质、数量等情节;
(二)违反的法律和责令改正引用的法律要写全称,适 用的专业法有责令改正依据的,应当引用专业法;适用的专 业法没有责令改正依据的,应当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 处罚法》第二十三条之规定;
(三)可以立即改正的,应当责令当事人立即改正,并可 将改正结果注于责令改正通知书下方;不能立即改正的,应 当写出明确的责令整改期限;
(四)责令改正的内容应当尽量明确。
第三十一条 回避申请书(交通行政执法文书式样之 十六)是指当事人认为交通行政执法人员与案件有直接利 害关系,向交通行政执法机关提出请求交通行政执法人员 退出对该案件的调查和处理的文书。
“请求事项及理由”栏应写明向交通行政执法机关提出 的具体要求、理由和法律依据。
第三十二条 同意回避申请决定书(交通行政执法文 书式样之十七)是交通行政执法机关作出的同意当事人提 出的回避申请的文书。
驳回回避申请决定书(交通行政执法文书式样之十八)是交通行政执法机关作出的驳回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的 文书。
第三十三条 案件处理意见书(交通行政执法文书式 样之十九)是指案件调查结束后,交通行政执法人员就案件 调查经过、证据材料、调查结论及处理意见报请交通行政执 法机关负责人审批的文书:
(一)“案件调查经过及违法事实”拦应当注明违法行为 发现时间、发现途径、违法行为人、违法行为发生地点、违法行为内容等违法事实、情节和后果,以及开展调查取证的全部过程;
(二)“调查结论和处理意见”栏应当由执法人员根据案 件调查情况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提出处理意见。据以 立案的违法事实不存在的,应当写明建议终结调查并结案 等内容;对依法应给予行政处罚的,应当写明给予行政处罚 的种类、幅度及法律依据等;
第三篇:交通基本建设资金监督管理办法 交财发[2009]782号
关于印发修订后的《交通基本建设资金监督
管理办法》的通知
交财发[2009]78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运输厅(局、委),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天津市市政公路管理局,部属各单位:
现将修订后的《交通基本建设资金监督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2000年4月13日发布的原办法同时废止。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告部财务司。
交通运输部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交通基本建设资金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交通基本建设资金的监督管理,保证资金安全、合理、有效使用,提高投资效益,根据国家现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结合交通基本建设特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监督、管理和使用交通基本建设资金的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交通建设项目法人。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指各级人民政府主管公路、水运交通基本建设的部门。
交通建设项目法人指直接实施公路、水路及支持保障系统项目建设管理并具体使用交通基本建设资金的法人单位。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交通基本建设资金是指纳入中央和地方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用于交通基本建设项目的财政性资金及其他资金。
财政性资金是指财政预算内和财政预算外资金,主要包括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财政预算内其他各项支出中用于基本建设项目投资的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专项建设基金中用于基本建设项目投资的资金;财政预算外资金用于基本建设项目投资的资金;其他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
其他资金是指交通建设项目法人自筹的与上述财政性资金配套用于交通基本建设项目的资金。
第四条 交通基本建设资金监督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交通运输部主管全国交通基本建设资金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按照交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权限主管本行政区域内交通基本建设资金监督管理。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直属单位负责本单位、本系统实施的交通建设项目的资金监督管理。
交通建设项目法人负责本单位实施的交通建设项目的资金监督管理。
第二章 资金监管原则、职责和内容
第五条 交通基本建设资金监督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依法监管原则。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以及相关的财经法规、财会制度,加强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严格实施财会监督,及时反馈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
(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原则。按照交通基本建设资金来源渠道,采取“一级管一级”的监督管理方式,实行分级负责,分级监督管理。
(三)全过程监督控制原则。对建设资金的筹集、管理、使用进行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建设资金的安全、合理和有效使用。
(四)专款专用原则。交通基本建设资金必须用于经批准的交通基本建设项目。交通基本建设资金按规定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
(五)效益原则。交通基本建设资金的筹集、调度、使用实行规范化管理,确保厉行节约,防止损失浪费,降低工程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六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交通基本建设资金监督管理的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基本建设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定交通基本建设资金管理规章制度。
(二)按规定审核、汇总、编报、批复交通建设项目支出预算、基本建设财务决算和项目竣工财务决算。
(三)合理安排资金,及时调度、拨付和使用交通基本建设资金。
(四)监督管理建设项目工程概预算、投资计划安排与调整等。
(五)监督检查交通基本建设资金筹集、使用和管理情况,及时纠正发现的问题,对重大问题提出意见报上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处理。
(六)收集、汇总、报送交通基本建设资金管理信息,审查、编报交通基本建设项目投资效益分析报告。
(七)督促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做好竣工验收准备工作,及时编报工程竣工决算。
(八)督促交通建设项目法人按规定编报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办理财产移交手续。
第七条
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对交通基本建设资金监督管理的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基本建设法律法规和交通基本建设资金管理规章制度,制定本单位交通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制度办法。
(二)按规定对设计单位编制的交通建设项目工程概预算实行监督管理,编制投资计划并按规定程序报批。
(三)按规定编报、审核基本建设支出预算、基本建设财务决算、工程竣工决算和项目竣工财务决算。
(四)依法筹集、使用和管理交通建设项目资金。
(五)及时做好竣工验收工作,办理财产移交手续。
(六)收集、汇总、报送交通基本建设资金管理信息,审查、编报交通建设项目投资效益分析报告。
第八条
交通基本建设资金监督管理的重点内容:
(一)是否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及建设资金专款专用等有关管理规定。
(二)是否严格执行概预算管理规定,有无将建设项目资金用于计划外工程的问题。
(三)资金来源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配套资金是否落实并及时到位。
(四)是否按合同规定拨付工程进度款,有无高估冒算、虚报冒领、向非合同签订单位拨付资金的情况,工程预备费使用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五)是否按规定在控制额度内使用建设单位管理费,按规定比例预留工程质量保证金,有无擅自扩大建设支出范围、提高支出标准的问题。
(六)形成的资产是否及时登记入账,管理上是否存在漏洞。是否按规定编制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办理财产移交手续。
(七)财会机构是否建立健全,并配备相适应的财会人员。各项原始记录、统计台账、资金帐户、凭证账册、会计核算、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制度等基础性工作是否健全、规范。
第三章 资金筹集监管
第九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应加强对建设资金筹集的监管。重点监管筹集资金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发行股票和债券是否符合有关规定;项目资本金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比例;是否严格执行基建投资计划、基建支出预算,建设资金是否及时到位。
第十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加强交通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管理工作。项目投资计划安排资金总额不得超过批准的项目初步设计概算;项目实施计划安排与投资计划、支出预算安排应对应一致。
第十一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在审查交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或开工备案申请材料时,应核实建设资金落实情况。
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向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提供建设资金已经落实的证明,包括银行出具的到位资金证明、银行付款保函或其他第三方担保等。
第四章
前期工作资金监管
第十二条
前期工作资金监管是指对交通建设项目前期工作阶段所涉及的资金筹措与资金使用的监管,包括前期工作费、投标保证金、征地拆迁资金等。
前期工作是指从建设项目的立项申请、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到项目开工前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等工作环节的文件编制、招标、评估、审查、报批等相关工作。
前期工作费是指用于开展上述前期工作的专项资金。第十三条
前期工作资金监管的的重点内容:
(一)前期工作费的预算编制和资金使用情况。
(二)投标保证金的收取、管理和退还情况。
(三)征地拆迁资金的支付和管理情况。
第十四条 交通建设项目前期工作费应根据交通发展规划合理安排,纳入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支出预算管理。
前期工作费拨付严格按照支出预算、分月用款计划、前期工作进度、基本建设程序、合同要求等执行。实行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的项目,其前期工作费拨付按相关规定办理。
第十五条 对批准建设的项目,其前期工作费应列入项目概算,并按照相关规定计入建设成本。对未批准或批准后又被取消的建设项目,已支出的前期工作费由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向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并转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后作核销处理。
第十六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交通建设项目法人按照相关规定与受托单位签订委托合同,明确前期工作内容、资金数额和使用管理 7 要求等,加强前期工作费监管。
第十七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应按规定管理投标保证金、投标保函。收到投标保证金应当及时入账;收到投标保函等相关文件资料,由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交通建设项目法人的财会机构专人负责登记管理。
第十八条
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应按规定管理和支付征地拆迁资金,保证征地拆迁资金“专款专用,封闭运行”。
支付征地拆迁资金应当依据相关合同、协议。征地拆迁资金已支付、征地拆迁合同协议已执行完毕,应当及时办理财务结转手续。
第五章 建设期间资金监管
第十九条
建设期间交通基本建设资金监管的主要任务:
(一)合理安排资金预算,及时调度、拨付和使用建设资金。
(二)加强工程资金支付、工程变更计量支付、临时工程计量支付、工程物资和设备采购资金支付、往来资金结算、以及建设单位管理费、工程预备费和其他各项费用支出的控制和管理。
(三)规范建设成本核算行为,控制、降低项目建设成本。
(四)强化建设期间形成资产的管理工作。
第二十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建设项目资金拨付与到位情况的监督管理工作。
(一)根据基本建设支出预算、投资计划及建设项目单位的资金使用计划,及时办理财政资金的申请、审核、上报手续。
(二)收到同级财政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拨付的基本建设资金后,按规定及时拨付给交通建设项目法人。
(三)根据建设项目工程进度,合理安排银行贷款资金计划,落实贷款资金。
第二十一条
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办理工程价款支付业务,应当符合《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规定。
第二十二条
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应当建立工程进度价款支付控制制度,明确价款支付条件、方式等,并按照工程进度和合同条款实行计量支付。
第二十三条
交通建设项目法人的财会机构应依据施工单位提交的价款支付申请以及相关凭证、监理人员审核签署的意见、本单位相关业务部门审核签署的意见,以及本单位相关领导人审批签署的意见等,并按照工程合同约定的价款支付方式,审核办理价款支付手续。
第二十四条
交通建设项目法人支付预付款应当在建设工程或设备、材料采购合同已经签订,施工或供货单位提交了银行预付款保函或保险公司担保书后,按照合同规定的条款进行支付,并在结算中及时扣回各项预付款。
第二十五条
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应当加强工程变更计量支付的控制,严格审核变更的工程量、单价或费用标准等,依据审核认可的变更工程价款报告和签订的相关合同条款等,办理工程变更计量支付手续。
第二十六条 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应当加强工程物资和设备采购的管理工作,办理采购业务必须符合《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采购与付款(试行)》规定。
第二十七条
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应当加强往来资金的管理控制,明确管理责任,及时结算资金,定期清理核对。
第二十八条
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应当加强建设单位管理费的控制与管理,建设单位管理费支出必须控制在批准的总额之内。
第二十九条
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应当加强工程预备费的控制与管理,动用工程预备费必须符合相关规定,严格控制在概(预)算核定的总额之内。
第三十条 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应当加强其他各项费用支出的控制与管理。对于不能形成资产的江河清障、航道清淤、水土保持、工程报废等费用性支出,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费用开支内容支付资金。
第三十一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应当建立与银行等单位的定期对账制度,如果发现差错应及时查明原因并予以纠正。
第三十二条
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应当加强建设期间形成资产的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落实各项资产管理责任。
(一)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单位用基建投资购建自用的固定资产,应当及时入账管理,落实实物资产管理的责任部门。
(二)用基建投资购建完成应当交付生产使用单位的已完工程,10 在未移交以前,暂时由交通建设项目法人使用的,不能作为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固定资产入帐,应当设置“待交付使用资产备查簿”登记,并明确相关职能机构负责管理。
第六章 竣工决算资金监管
第三十三条
竣工决算期间资金监管的主要任务:
(一)做好竣工验收各项准备工作,及时编制竣工决算。
(二)组织开展竣工决算审计工作。
(三)做好结余资金处理工作,办理资产移交手续。
(四)及时编报、审批竣工财务决算。
(五)收集、汇总、报送建设项目资金管理信息,审核、编报投资效益分析报告。
第三十四条
交通建设项目法人根据承包商提供的工程竣工结算报告,并按照合同规定,办理工程竣工结算价款支付手续。
工程质量保证金应当在工程质量保证期满并经验收合格后,按照合同规定进行支付。
第三十五条
交通建设项目法人的财会机构应当会同相关职能机构,认真做好各项账务、物资、财产、债权债务、投资资金到位情况和报废工程的清理工作,做到工完料清,账实相符。根据编制竣工决算报告要求,收集、整理、审核有关资料文件,及时编制竣工决算报告。
交通建设项目法人的财会机构应当会同相关职能机构,认真审核 11 各成本项目的真实性、预提(留)资金的必要性、审批手续的合规性、文件资料的完整性等,保证竣工决算报告内容真实、数据准确。
第三十六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应当及时组织开展竣工决算审计工作。未经审计不得付清工程尾款,不得办理竣工验收手续。
第三十七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应当及时组织开展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工作,经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对验收合格、交付使用的建设项目,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应当及时办理资产和相关文件资料的移交手续,并进行账务处理,确保资产账实相符。
第三十八条 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对项目竣工转入运营后不需用的库存设备、材料、自用固定资产等,进行公开变价处理,变价收入及时入账。
第三十九条
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应当加强对已交付使用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和移交手续的资产管理,按日常核算资料分析确定相关资产的价值并估价入账。
第四十条 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应当做好建设项目结余资金的清理工作,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四十一条
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应当按照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处理基本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基建收入和各项索赔、违约金等收入。
第四十二条 凡已超过规定的试运营期,并已具备竣工验收条件 12 的项目,3个月内不办理竣工验收和固定资产移交手续的,其运营期间所发生的费用不得从基建投资中支付,所实现的收入作为生产经营收入,不再作为基建收入管理。
第四十三条
交通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编制和报批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建设周期长、建设内容多的项目,单项工程竣工、具备交付使用条件的,可编报单项工程竣工财务决算。建设项目全部竣工后应编报竣工财务总决算。
第七章
监督检查
第四十四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应当建立和完善交通基本建设资金的监督检查制度,对交通建设项目资金管理情况实施全过程的监督管理。
第四十五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发现所属单位或其他使用交通基本建设资金单位有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或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追究或建议有关单位追究违规单位负责人及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并可以采取暂缓资金拨付、停止资金拨付或扣减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调减基建支出预算等措施予以纠正:
(一)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的。
(二)违反基本建设程序的。
(三)擅自改变项目建设内容,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的。
(四)建设用款突破批复概算(调整概算)的。
(五)配套资金不落实或没有同步到位的。
(六)资金未按规定实行专款专用,发生挤占、挪用、截留建设资金的。
(七)发生重大工程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不良社会影响的。
(八)财会机构不健全,会计核算不规范,财务管理混乱的。
(九)未按规定向上级部门报送用款计划、会计报表等有关资料或报送资料内容不全、严重失真的。
第四十六条 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发现本单位内部或其他用款单位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财会机构有权采取停止支付交通基本建设资金等措施予以纠正:
(一)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的。
(二)违反规定建设计划外工程的。
(三)擅自改变项目建设内容,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的。
(四)违反合同条款规定的。
(五)结算手续不完备,结算凭证不合规,支付审批程序不规范的。
第四十七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交通建设项目法人的财会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认真履行职责,实施会计监督。对不符合交通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和使用规定的会计事项,财会人员有权自行处理的,应当及时处理;无权处理的,应当立即向单位负责人报告,请求查明原因,作出处理。
第四十八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对在监督、管理和使用交通基本建设资金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精神的或物质的奖励。对违反有关规定的要追究其责任,并给予相应的处罚。
第四十九条
交通建设项目审计工作应按照交通建设项目审计实施办法和委托审计管理办法等规定执行。
第八章 附则
第五十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第五十一条 本办法由交通运输部负责解释。
第五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2000年4月13日发布的原办法废止。本办法未尽事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篇: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交科教发[2005]317号)
【发布单位】交通部
【发布文号】交科教发[2005]317号 【发布日期】2005-07-13 【生效日期】2005-07-1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交通部
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
(交科教发[2005]31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局,中央管理的交通企业,有关港务局、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部直属各单位:
根据我部印发的《关于推进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实施意见》(交科教发[2005]308号),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是交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高水平研发活动、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进行高层次学术交流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因此,推进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对于建立和完善交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规范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的管理,现将《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章
二○○五年七月十三日
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重点实验室是交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高水平研发活动、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进行高层次学术交流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
第三条第三条 重点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围绕交通建设和交通科技发展战略目标,开展应用基础研究、重大关键技术、前瞻性技术以及相关公益性技术研究,解决交通现代化建设中的技术难题,为提高公路水路交通供给能力、服务管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支撑。
第四条第四条 重点实验室主要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或有条件的企业进行建设与管理。
第二章 管理职责
第五条第五条 交通部科技主管部门是重点实验室的归口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
1、制定重点实验室发展政策及相关管理规定。
2、发布重点实验室认定指南。
3、组织对重点实验室的认定与评估工作。
第六条第六条 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单位(以下简称依托单位)的主要职责是:
1、确定重点实验室的发展目标、任务和研究重点,指导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2、聘任重点实验室主任、副主任,组建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
3、为重点实验室提供后勤保障以及运行经费等条件。
4、对重点实验室进行考核,协助交通部做好对重点实验室的评估等工作。
第七条第七条 学术委员会是重点实验室的学术指导组织,主要职责是:
1、审议重点实验室的发展目标、任务、研究重点和工作计划等。
2、审议研究课题,指导开展学术活动等。
3、参与重点实验室的考核工作。
第三章 申请与认定
第八条第八条 重点实验室采用认定方式确定。认定工作依照“自愿申请,择优认定”的原则进行。
第九条第九条 重点实验室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1、有明确的建设发展规划,研究方向符合交通科技发展战略目标,具备良好的实验场所,有比较充足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健全,运行良好,并对外开放二年以上。
2、拥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试验设备、仪器装备及配套设施等,具备承担国家、部(省)重大科技项目的条件。
3、拥有学术水平高、组织能力强,在本研究领域有一定知名度的学术带头人;有一支科研能力强、年龄与知识结构较为合理的研究队伍。
4、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在国内或行业内领先,取得过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有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能力。高校类的依托单位应有与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相关的硕士、博士学位点。
5、依托单位能为重点实验室提供必要的后勤保障和运行经费,并对其科研成果有较强的转化及应用推广能力。
第十条第十条 交通部将根据行业及交通科技发展需求,每2-3年发布重点实验室认定指南。具备重点实验室基本条件并符合认定指南要求的实验室,其依托单位可提出认定申请,并按有关要求提交自评报告。交通部科技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组进行现场评审,根据专家组评审意见,研究确定重点实验室认定结果并予以公布。
第四章 运行与管理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重点实验室实行“开放、交流、合作、竞争”的运行机制。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重点实验室主任实行聘任制,由依托单位聘任。重点实验室主任应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负责重点实验室的日常工作。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应由相同或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组成,人数不低于7人,其中依托单位的学术委员不得超过总人数的三分之二。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重点实验室要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努力实现科技资源共享,促进国际国内学术交流,鼓励科研人员通过合作等形式积极开展科研活动。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重点实验室应实行固定研究人员与流动研究人员相结合的制度,积极吸引国内外有成就的科技人员和出国留学人员、进修人员进入重点实验室工作。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重点实验室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注重仪器设备的管理,提高实验室设备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重点实验室应多渠道筹措研究与管理经费。重点实验室的经常费用由实验室、依托单位自筹,鼓励重点实验室与企业合作开展研究,吸引社会力量投资重点实验室建设。
第五章 考核与评估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依托单位应每年对重点实验室工作进行考核,考核情况应报交通部科技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交通部科技主管部门每3-5年对重点实验室运行情况组织评估。评估工作按照自评估、专家现场评审与交通科技主管部门审定的程序进行。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评估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交通部对优秀重点实验室将给予重点支持;对评估不合格的重点实验室限期一年整改,经复评仍不合格者,将取消重点实验室资格。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2005年7月1日起实施,1999年发布的《交通部重点实验室认定办法》(交科教发[1999]25号)同时废止。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交通部科技主管部门负责制定本办法的实施细则。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交通部科技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关于贯彻落实国办通知认真做好交通行业能源节约工作的通知-交体法发[2004]316号
关于贯彻落实国办通知认真做好交通行业能源节约工作的通知 交体法发
[2004]31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厅(局、委),沿海各港口,交通行业有关企业,部属各单位,中国交通企业管理协会、中交企协能源管理委员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问题”,国务院办公厅最近印发了《关于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通知》(国办发[2004]30号),部署了2004年至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全面推进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
国务院就开展资源节约活动,重点提出了六项主要工作。一是要建立健全资源节约责任制,明确一位领导干部负责资源节约工作,完善能源使用的计量、记录、报告、奖惩等管理制度,把资源节约的责任纳入各工作岗位的职责之中,纳入各单位日常管理和工作考核之中,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二是加强规划指导,完善资源节约法规标准和规章,完善节能等配套法规。各地区、有关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抓紧制订配套法规和相关规划。三是研究制订财政、税收、价格等激励政策,鼓励生产、销售和使用节能、节水设备(产品),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大对重大节能技术开发、示范和改造项目的投资力度。四是加快资源节约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重点支持一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开发、技术改造项目。通过发布目录、技术交流等方式,加快先进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五是推行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节约新机制。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发布国内外各类能耗、水耗、先进技术和管理信息,加快资源节约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六是组织资源节约专项检查。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对重点行业和企业节能和节水情况、行业节能设计规范执行情况、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增列节能篇(章)的规定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采取措施及时整改,坚决关闭或淘汰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企业或项目。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通知》精神,交通行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结合交通运输和建设的实际情况,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国务院《通知》精神,把开展资源节约活动与转变交通运输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交通运输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结合起来。重大建设项目的确定要按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要求,把节约资源、降低消耗放在突出位置,采取有效措施,扎扎实实地推进交通行业资源节约工作。
二、加大交通行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节能篇(章)”编制和评估工作的监督管理力度,规范和强化水运工程建设项目合理用能专题论证工作。部将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和规定,加大对年能耗超过2000吨标准煤以上的水运建设和技术改造工程项目“节能篇(章)”编制及其评估监督管理的力度,并会同有关部门对水运工程重大建设项目的节能设计规范、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增列“节能篇(章)”规定执行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被查单位限期要提出整改措施。
各省(市)交通厅(局、委)、各港口企业能源管理部门从现在开始要对照有关规定(原国家计委、经贸委和建设部《关于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节能篇(章)”编制及评估的规定》(计交能[1997]2542号)、交通部《交通行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增列“节能篇(章)”暂行规定》(交体法发[1995]607号)、交通部《〈交通行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增列“节能篇(章)”暂行规定〉实施细则》(交体法发[1996]354号))和技术标准,将近年来执行规定的情况进行一次自查。检查内容包括:自1997年国家计委、经贸委和建设部发布《关于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节能篇(章)”编制及评估的规定》以来,本单位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工可研设计、初步设计文件中是否编制了“节能篇(章)”;年能耗超过2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项目是否进行了“节能篇(章)”评估,提出贯彻落实并认真抓好这项工作的意见,将落实情况以书面材料报部。
交通行业各港口建设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和规定,工程项目的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必须编制《节能篇(章)》,超过能耗规定标准的工程项目其工
可报告中的“节能篇(章)”必须进行节能评估。自2004年7月1日起,凡基本建设项目年能耗超过2000吨标准煤的未按规定编制“节能篇(章)”和未对其进行评估的,交通部及各级项目管理部门不得批准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对于分期分建设的一个整体项目,也必须编制“节能篇(章)”,对其进行评估。
三、继续做好交通行业节能产品(技术)目录公布工作,加大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力度,强化节能产品目录管理。交通运输作为能源消耗的重点,积极和努力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行业,以点带面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推动节能工作的一种有效方法,做好节能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目录公布和推广应用也是交通行业节能管理的一项主要工作,因此,节能工作应引起各部门的高度重视。部将继续对节能产品(技术)采取成熟一批公布一批,推广一批,并在推广形式上由过去的推荐公布改变为目录管理,使政府的引导推荐成为一种为行业节能的日常服务工作,方便优秀节能产品(技术)的推广和社会的选用。推广应用的项目不限于改进运输装备性能、提高能效的节能产品与技术,还要扩大到节能的新工艺、新设备及运输装备、新型材料(燃)料,尤其是节能型营运车辆、节能型船舶、节能型装卸设备和货运场站节能管理方法等,同时完善和制定节能产品(技术)目录管理规程及相关技术标准。通过这项工作的开展,挖掘出具有明显节能效果的项目和产品用于交通行业,限制或淘汰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老旧技术、工艺、设备和材料,减缓交通运输能源消费增长。
四、加快制订能源消耗统计标准,完善能源消耗统计报表制度,建立能源消耗的科学考核指标体系。研究制定配套的节能标准是推进交通节能事业的基础工作,目前交通行业实施的节能标准不能满足我国日益发展的交通运输和基本建设的需要,因此,部决定用2年的时间,根据交通运输的特点,在完善原有统计报表的统计项目、统计口径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企业能源统计数据,提出能源消耗的合理有效技术指标体系和科学的考核体系,并组织部分港口企业、船舶运输企业、公路运输企业共同研究制定出新的能源消耗统计标准,包括《港口企业能源消耗统计及分析方法》、《船舶运输企业能源消耗统计及分析方法》、《公路运输企业能源消耗统计及分析方法》和《港口能源利用效率测算方法》。
各单位、各部门要加强能耗统计和能耗分析工作,严格按照部即将下发的“交通行业能源消耗统计报表制度”规定,真实、准确的报送能源消耗情况和用能分析报告。
通过强化能源统计和分析工作,促进重点用能单位认真抓好能耗考核分析,不断采取节能措施,改进用能管理和技术,使节能管理部门及时了解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利用状况、技术发展水平,为政府研究制定节能技术经济政策提供依据,有利于推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节能工作。
五、组织开展节能降耗创新项目的试点工作。节约能源工作只有把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人才培训创新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求真务实地把节能降耗落到实到,达到使企业增效,社会、国家受益的目的。部将有重点的选择部分水运、道路运输企业、港口企业进行管理节能项目的试点。通过以先进的技术方法和管理模式,有效解决“人的不节能行为和物的不节能状态”。
六、加快建立信息发布制度,提高行业节能意识。定期对重点耗能单位能耗情况和节能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推广目录信息向交通行业公布,以提高全行业的节能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提高各级领导对节能的重视程度,提高开发商和广大用户的认识程度,引导能源消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二○○四年六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