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陕西省国家税务局纳税咨询辅导宣传工作管理办法(试行)
陕西省国家税务局关于印发《纳税咨询辅导宣传工作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陕国税发[2010]46号
颁布时间:2010-3-9发文单位:陕西省国家税务局
各市国家税务局、省局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规范纳税咨询、辅导和宣传服务,提升纳税服务工作质量和水平,保护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合法权益,提高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税法遵从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和总局、省局有关规定,省局制定了《纳税咨询辅导宣传工作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报告省局纳税服务处。
二〇一〇年三月九日
陕西省国家税务局纳税咨询辅导宣传工作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纳税咨询、辅导和宣传服务,提升纳税服务工作质量和水平,保护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合法权益,提高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税法遵从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和总
局、省局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国税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纳税咨询、辅导和宣传服务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纳税人合理需求为导向,通过各种规范有效的手段和灵活多样的形式,不断丰富咨询、辅导和宣传内容,努力扩大纳税人的税收法
规知识,切实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纳税咨询,是指全省各级国税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据税收法律、行政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受理、答复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以及其它单位与个人涉税咨询活动的总称。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纳税辅导,是指全省各级国税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履行有关职责,主动指导帮助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掌握税收知识,知晓办税事宜,正确执行税收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规定,履行纳税义
务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第五条 本办法所称纳税宣传,是指全省各级国税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通过面对面、12366服务热线、互联网、宣传资料、办税公开栏以及其他各种媒体和社会公众易于接受的形式,使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和其它单位与个人及时了解税收法律法规、政策及税收工作情况而部署开展的各类宣传活动的总称。
第六条 纳税咨询、辅导和宣传服务应当坚持规范统一、文明高效、及时准确、周到细致、优质无偿和
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
第七条。全省国税系统各级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向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和其它单位与个人提供纳税
咨询、辅导和宣传服务,均适用本办法。
第二章 职责分工
第八条 开展纳税咨询、辅导和宣传是税务机关的职责和义务,各级国税机关要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部门协作的原则,努力构建局领导负责、纳税服务主管部门统筹组织和综合协调、各相关部门密切配
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纳税咨询、辅导和宣传服务的工作格局。
第九条 全省各级国税机关的纳税服务部门是纳税咨询、辅导和面向纳税人宣传工作的主管部门,省局纳税服务处负责全省纳税咨询、辅导、宣传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工作指导和考评监督,市、县(区)国税机关纳税服务部门负责本辖区面向纳税人开展纳税咨询、辅导和宣传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
第十条 各级国税机关其他相关处(科)按照各自工作职责,积极配合纳税服务部门做好各自业务范围内的面向纳税人的咨询、辅导、宣传工作,及时提供最新政策资讯,认真确认、解答、反馈相关政策法规
问题。
第十一条。税源管理部门要结合日常税源管理,针对纳税人的具体需求,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做好所管
纳税人的纳税咨询、辅导和宣传工作。
第三章 纳税咨询、辅导和宣传内容
第十二条 纳税咨询、辅导和宣传的内容包括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所需要的有关税务登记、发票领用、税款计算、申报缴税、税务检查、账簿凭证、减免退税、违章处罚、税控器具使用、税收法律救济、税务机关的组织架构和职责等方面的各种法规、政策及管理规定。
第十三条 纳税咨询、辅导和宣传的具体内容:
(一)税收法规。包括各项税收法律、法规、政策的具体内容及其适用范围、对象等。
(二)税收管理。包括办理税务登记、税务认定,发票领购使用、税控器具使用管理、账簿凭证管理、税收核定管理,办理减、免、缓、抵税,相关涉税文书填写、数据资料报送和各种税收管理措施等。
(三)申报缴税。包括申报方式选择、具体申报方法、申报表的填写、申报软件的使用,税款缴纳方
式、期限、交款银行的确定等。
(四)税务行政许可和非许可税务行政审批。包括行政许可法和行政审批制度规定的税务行政许可和
非许可税务行政审批事项及工作流程。
(五)税务行政收费项目。指国家物价部门、财政部门规定的税务行政收费项目及标准。
(六)税务行政处罚。包括税务行政处罚的执法主体、权限、依据、标准和程序以及组织税务行政听
证的税务机关名称、举行听证的程序、时限和相关资料等。
(七)税务机构和职责。包括税务机构的设置、职责、权限、办公地址、联系方式、工作时间以及税
务执法人员职责规范等。
(八)纳税评估。包括辅导纳税人进行疑点问题自查,告知其可能产生的违法后果,降低税收风险。
(九)税务检查。包括检查前、检查中和检查后有关检查程序、工作流程、配合事项、纳税人权利、检查结果、整改建议等。
(十)税收法律救济。包括负责税务行政复议、税务行政诉讼和税务行政赔偿的税务机关名称,纳税
人申请税务行政复议、诉讼和赔偿的程序、时限和相关资料。
(十一)举报投诉监督。包括税务干部廉洁自律有关规定、受理纳税人投诉部门和监督举报电话。
(十二)其他涉税事项。纳税人办理上述以外其他涉税事项时,税务机关应及时认真、耐心细致地做
好相关事项的咨询、辅导和宣传工作。
第四章 纳税咨询、辅导和宣传方式
第十四条 纳税咨询方式包括:面谈、电话、信函、12366纳税服务热线、网络咨询等。
(一)办税服务厅要设立政策咨询窗口,现场受理、解答纳税咨询;设立纳税咨询自助服务区,配备
信息化查询设施,供纳税人自行查询。
(二)通过信函、电子邮箱及时解答纳税人的各类涉税咨询。
(三)通过12366纳税服务热线平台、短信或专用咨询电话,及时解答纳税人咨询各类涉税问题。
(四)在税务机关的网站上建立咨询专栏和互动平台,收集答复纳税人提出的各类涉税问题。第十五条 纳税辅导方式包括现场辅导、电话辅导、信函辅导、上门辅导、约谈辅导、培训辅导等。
(一)办税服务厅的导税台、咨询窗口以及税源管理机构和税务机关的其他相关业务部门既可以及时
为纳税人提供面对面的现场涉税辅导,也可以根据纳税人的需求提供上门辅导和约谈辅导。
(二)通过信函、电子邮箱、12366纳税服务热线平台、短信或专用咨询电话及时辅导纳税人办理涉
税事项。
(三)通过网站,以视频、动漫等形式辅导纳税人办理涉税事项。
(四)各级国税机关还应不定期举办各类纳税人座谈会和专题税收业务知识讲座,有条件的国税机关
还可以举办纳税人学校,集中、定期对纳税人进行辅导。
第十六条 纳税宣传方式包括:
(一)公告宣传。在办税服务厅设立税法公告栏和电子显示屏,在有关媒体上发布公告,及时公布税
收法律、法规、规章和欠税、核定定额、稽查案例等涉税事项。
(二)资料宣传。在纳税服务场所无偿提供纳税人指南、税收法规汇编等税收宣传资料,供纳税人取
阅。
(三)网络及12366纳税服务热线宣传。通过12366纳税服务热线和互联网发布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
文件,普及税收知识,公布涉税事项办理流程和具体要求,曝光涉税违法案件。
(四)培训宣传。根据税收征管改革、新发布的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日常工作需要以及纳税人需求
等情况,各级国税机应定期或不定期为纳税人举办各类税收知识培训,提高纳税人依法办税能力。
(五)活动宣传。深入到企业、机关、团体、学校、社区等场所,通过组织开展以纳税宣传为主要内
容的文艺演出、书画摄影展、演讲、征文、知识竞赛等活动,增强全社会的纳税观念。
(六)座谈交流宣传。定期召开座谈会等,宣传税收政策及服务措施,听取纳税人的意见建议,增强
征纳互动,改进纳税服务。
(七)其他媒体宣传。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设立宣传专栏,利用手机短信平台、电子邮箱、QQ群、移动飞信等新型介质,为纳税人提供税收法规、通知公告、信息反馈、申报提示等多种涉税
宣传服务。
第五章 纳税咨询、辅导和宣传工作要求
第十七条 各级国税机关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和途径,因地、因事制宜地开展纳税咨询、辅导
和宣传工作。在开展纳税咨询、辅导和宣传工作时要规范统一、业务熟练、态度和蔼、耐心及时。第十八条 各级国税机关应建立纳税咨询、辅导和宣传工作制度,全面、及时、准确地记录开展纳税咨询、辅导和宣传工作的相关信息。纳税服务部门要牵头组织相关业务处(科)建立纳税咨询、辅导和宣传
知识库,知识库中的政策规定发生变化时,由相关责任部门及时更新。
第十九条 开展纳税咨询、辅导和宣传工作实行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和限时办结制。
第二十条 纳税咨询、辅导和宣传应当以税收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以下简称“法规”)为准,工作中要使用规范性用语和建议、参考、参阅等引导、指导性用语,做到内容完整清晰,表达明了准确,形式通俗易懂,保证纳税人能准确知晓税收法规。
第二十一条 各级国税机关对新出台的各种政策法规和管理措施的宣传、辅导、培训措施原则上不能迟
于其实施。
第二十二条 办税服务厅是集中向纳税人提供综合性面对面纳税咨询、辅导和宣传服务的重要场所,办税服务厅咨询窗口的工作人员对其受理的纳税咨询能够及时准确答复的,按照“谁受理、谁答复”的原则,直接答复。办税服务厅的工作人员已经受理但不能答复的纳税咨询,应当提请相关部门限期予以答复。第二十三条 12366服务热线是以专业呼叫中心的模式向纳税人提供电话咨询、辅导和宣传的重要平台。纳税服务部门要协同有关部门,做好热线资料库的及时更新维护、完善纳税咨询、辅导和宣传内容,切实增加热线的受话量,按照热线管理的有关规定,向纳税人提供及时专业的纳税咨询、辅导和宣传服务。第二十四条 各级国税机关要建立和完善互联网站的纳税咨询、辅导和宣传服务功能,按照网站管理的有关规定,通过设立咨询、辅导和宣传专栏、网上评价平台、免费电子信箱、互动交流区域、法规资料查询下载平台等方式,建立完善的税收资料库,及时收集答复纳税人的各类涉税问题,充分运用网络资源与
纳税人开展网上互动,通过动漫、视频、办税模板等辅导纳税人办理涉税事项,及时准确地向纳税人提供
网络咨询、辅导和宣传服务。
第二十五条 税源管理部门和税收管理员要围绕所管辖纳税人各项具体涉税问题做好面对面的纳税咨询、辅导和宣传工作,对辖区内纳税人普遍反映的问题要采取集中开展纳税咨询、辅导和宣传的方式,对
有特殊要求的纳税人可以上门开展纳税咨询、辅导和宣传。
第二十六条 国税机关的其他相关部门对于承办的12366热线、办税服务厅、网站以及其他方面转来的纳税人要求答复的涉税问题都要在限定的时间给予准确的答复。
第二十七条 纳税服务部门要定期对各种形式的纳税咨询、辅导和宣传工作进行分析、总结,筛选带有共性、反映突出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调研,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以适当的形式定期对纳税咨询、辅导
和宣传服务进行通报,不断改进纳税咨询、辅导和宣传工作质量与水平。
第六章 考核监督
第二十八条 全省各级国税机关要将纳税咨询、辅导和宣传工作列为纳税服务绩效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科学设置绩效考核指标,公正客观地实施考核。上级国税机关要不定期开展对下级税务机关纳税咨询、辅导和宣传服务工作情况的检查评价,及时通报检查情况,推广交流好的经验和做法,推动纳税咨询、辅
导宣传工作的全面开展。
第二十九条 各级国税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进行纳税咨询、辅导和宣传服务时,发生拒绝、推诿、态度恶劣、服务不及时等情况的,要及时予以纠正。情节严重并造成一定影响的,一经发现,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各市国家税务局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并报省局备案。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陕西省国家税务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0年4月1日起执行。
第二篇:山东省国家税务局纳税咨询管理办法
山东省国家税务局纳税咨询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条为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广泛宣传税收法律、行政法规,普及纳税知识,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纳税咨询服务应当坚持依法无偿、准确及时、便捷文明的原则。
第三条纳税咨询的方式包括现场咨询、网上咨询、电话咨询、短信咨询、信函咨询等咨询方式。
第四条纳税咨询服务的内容包括受理、解答纳税人咨询的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制度以及税收政策、申报纳税知识、办税流程等涉税事宜。
第五条各级国税机关应当建立健全纳税咨询服务运行机制,完善各类咨询服务的受理、转办、答复、公开等制度。
第六条各级国税机关应充分利用“一厅、一网、一线”建立健全纳税咨询服务平台,无偿为纳税人提供纳税咨询服务。
(一)“一厅”是指办税服务厅。各级国税机关应充分发挥办税服务厅贴近纳税人的优势,受理并解答纳税人的咨询事宜,做好纳税人的咨询辅导工作。
(二)“一网”是指门户网站。各级国税机关应当规范和完善国税门户网站的纳税咨询、办税指南、网上办税、涉税公告和
公示等服务功能,加强与纳税人互动,及时更新服务内容,准确发布涉税信息。
(三)“一线”是指12366纳税服务热线。各级国税机关应完善12366纳税服务热线功能,为纳税人提供零距离服务。通过自动语音、语音信箱、电话传真、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和人工服务等方式,为纳税人提供税收基本法规和办税指南查询,开展有针对性的税法咨询。
第七条各级国税机关要通过办税服务厅、12366纳税服务热线、国税网站、电子信箱和短信平台,接收纳税人涉税事项的咨询,对纳税人提出的涉税问题,给予明确的、具有针对性的答复。第八条纳税咨询服务制度实行首问负责制。首位受理来访、来电、来信咨询的工作人员以及直接答复在线咨询的工作人员为首问责任人,负责受理、答复纳税咨询,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诿、拒绝。非国税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咨询事项,首问责任人应当予以说明。
第九条纳税咨询服务实行登记制度,首问责任人应当认真填写纳税咨询服务记录。纳税咨询服务记录内容包括咨询人姓名、联系方式、咨询问题、咨询日期、答复人、答复内容、答复日期;需要转交其他部门受理的咨询事项,应当填写转交部门、经办人、反馈意见和反馈时间。当即答复的咨询事项,可不填写咨询人姓名和联系方式。
纳税咨询服务电子记录应当由各部门按月整理,交由同级纳税服务部门备份。
第十条纳税咨询的答复实行限时回复承诺制。受理咨询业务的责任人,对能够即时回答的问题,要准确详细解答;对暂时不能答复的疑难问题,由责任人及时做好登记,在承诺的时间内回复咨询人。
第十一条纳税咨询服务实行纳税咨询热点难点问题收集公布制度。各级国税机关应当根据纳税咨询服务记录,按月整理纳税咨询热点、难点问题,在整理发布的同时按规定报送上级国税机关。
上级国税机关应当根据纳税咨询热点问题报送记录,筛选、整理、公布具有全局性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答复内容。
第十二条各级国税机关应当建立纳税咨询答复复核机制,定期检查纳税咨询服务记录,及时纠正错误答复,主动反馈咨询人,确保答复质量。第十三条各级国税机关由纳税服务部门牵头,相关业务部门配合,建立纳税指南、12366知识库维护机制,负责纳税指南和12366知识库的编写和更新。受理咨询的工作人员以纳税指南和12366知识库为依托,答复纳税人提出的涉税问题,切实提高咨询答复内容的准确性。
第十四条受理纳税咨询的责任人要做到文明服务、礼貌待人,规范用语,秉公办事,准确及时。
第十五条各级纳税服务部门应当定期编制咨询情况分析通报,总结经验教训,解决管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纳税服务水平。
第十六条为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纳税咨询服务工作应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七条各级国税机关应当按照客观、公正的原则,结合第三方调查、社会监督等方式,对纳税咨询答复的及时性、准确性、满意率等情况定期开展考核。
第十八条本办法由山东省国家税务局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三篇:陕西省国家税务局关联企业税务管理办法(试行)范文
陕西省国家税务局公告
2011年第6号
现将〘陕西省国家税务局关联企业税务管理办法(试行)〙予以公告发布,自2011年7月1日起实施。
二〇一一年六月二十七日
—1— 陕西省国家税务局关联企业税务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提高关联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五十一条至第五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四十一条至第四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一百零九条至第一百二十三条、〘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9〕2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关联业务往来报告表〗的通知〙(国税发〔2008〕114号)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关联企业税务管理对象是实行查账征收的居民企业和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并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的非居民企业(以下简称企业)。
第三条 本办法是我省各级国税机关开展关联企业税务管理的工作规范,主要适用于关联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
第二章 关联企业税务管理模式
第四条 为积累特别纳税调整资料,准确掌握避税嫌疑企业,保证特别纳税调整和跟踪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关联企业税务管理实行省、市国家税务局专业化管理和县(区)国家税务—2 — 局基础管理的模式。
第五条 省国家税务局专业化管理是指导和检查市国家税务局专业化管理和县(区)国家税务局基础管理,建立和完善全省行业信息资料库、全省关联企业税务管理台帐。
第六条 市国家税务局专业化管理是落实省国家税务局专业化管理,指导和检查县(区)国家税务局基础管理,建立和完善市级关联企业税务管理台帐,落实避税嫌疑企业等基础工作。
第七条 县(区)国家税务局基础管理是辅导、督促纳税人依法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关联业务往来报告表〙的报送和提供相关资料的法定义务,自觉遵从税法的规定,全面申报关联企业和关联交易;收集整理关联企业基础信息资料,对企业相关生产经营活动实施监管;审核企业关联业务往来报告表,进行企业关联关系认定、关联交易类型判定、关联交易认定;开展同期资料管理;建立和完善关联企业税务管理台帐;进行企业关联交易分析和避税嫌疑企业筛选以及涉及跟踪管理的相关基础性工作。
第三章 基础管理
第八条 企业应在纳税终了后五个月内,在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时,就其与关联方之间的业务往来,附送有企业法定代表人、经办人签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关联业务往来报告表〙。
第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关联业务往来报告表〙
—3— 包括〘关联关系表〙、〘关联交易汇总表〙、〘购销表〙、〘劳务表〙、〘无形资产表〙、〘固定资产表〙、〘融通资金表〙、〘对外投资情况表〙和〘对外支付款项情况表〙等。企业按规定期限报送确有困难需要延期的,应按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条 主管税务机关应明确关联企业信息采集人员和职责;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关联业务往来报告表〙进行认真审核;审核通过后,填写受理税务人员姓名、联系电话、受理日期,并加盖主管税务机关受理专用章。
第十一条 关联企业信息采集职责应包括关联企业认定标准、关联交易类型、关联交易额的认定、对外投资情况、对外支付款项情况等企业基础信息资料的申报、审核认定、CTAIS系统录入、结果送达等内容的管理要求,统一分析处理方法,达到准确采集关联企业信息的工作目标。
第十二条 关联企业认定标准。企业与其他企业、组织或个人具有下列关系之一关系的,构成关联企业:
(一)一方直接或间接持有另一方的股份总和达到25%以上,或者双方直接或间接同为第三方所持有的股份达到25%以上。若一方通过中间方对另一方间接持有股份,只要一方对中间方持股比例达到25%以上,则一方对另一方的持股比例按照中间方对另一方的持股比例计算。
(二)一方与另一方(独立金融机构除外)之间借贷资金占—4 — 一方实收资本50%以上,或者一方借贷资金总额的10%以上是由另一方(独立金融机构除外)担保。
(三)一方半数以上的高级管理人员(包括董事会成员和经理,下同)或至少一名可以控制董事会的董事会高级成员是由另一方委派,或者双方半数以上的高级管理人员或至少一名可以控制董事会的董事会高级成员同为第三方委派。
(四)一方半数以上的高级管理人员同时担任另一方的高级管理人员,或者一方至少一名可以控制董事会的董事会高级成员同时担任另一方的董事会高级成员。
(五)一方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由另一方提供的工业产权、专有技术等特许权才能正常进行。
(六)一方的购买或销售活动主要由另一方控制。
(七)一方接受或提供劳务主要由另一方控制。
(八)一方对另一方的生产经营、交易具有实质控制,或者双方在利益上具有相关联的其他关系,包括虽未达到本条第(一)项持股比例,但一方与另一方的主要持股方享受基本相同的经济利益,以及家族、亲属关系等。
达到关联企业标准的纳税人应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关联关系表〙;主管税务机关负责审核并对确实构成关联关系的纳税人填写〘企业关联关系认定表〙予以确认。
第十三条 关联交易类型。关联交易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一)有形资产的购销、转让和使用,包括房屋建筑物、交
—5— 通工具、机器设备、工具、商品、产品等有形资产的购销、转让和租赁业务;
(二)无形资产的转让和使用,包括土地使用权、版权(著作权)、专利、商标、客户名单、营销渠道、牌号、商业秘密和专有技术等特许权,以及工业品外观设计或实用新型等工业产权的所有权转让和使用权的提供业务;
(三)融通资金,包括各类长短期资金拆借和担保以及各类计息预付款和延期付款等业务;
(四)提供劳务,包括市场调查、行销、管理、行政事务、技术服务、维修、设计、咨询、代理、科研、法律、会计事务等服务的提供。
第十四条 关联交易额的认定。根据企业与认定的关联企业之间符合关联交易类型的业务往来,其所实际支付和收取的价款、费用金额,构成企业关联交易额。企业报送〘购销表〙、〘劳务表〙、〘无形资产表〙、〘固定资产表〙、〘融通资金表〙、〘关联交易汇总表〙,由主管税务机关依据关联企业信息采集职责审核后,填写〘企业关联交易认定表〙确认。
第十五条 主管税务机关应对照企业关联信息资料,审核企业报送的〘对外投资情况表〙、〘对外支付款项情况表〙,填写关联企业税务管理台帐内容,将〘企业关联关系认定表〙、〘企业关联交易认定表〙通知企业,并履行送达手续。
第十六条 关联交易企业税务管理电子台帐由〘企—6 — 业发生关联业务往来基本情况表〙、〘企业关联交易及跨境关联交易户数金额比重情况表〙、〘分行业企业关联交易及跨境关联交易户数金额比重情况表〙、〘企业关联交易重点监控表〙组成,包括统计、分析和监控等内容。主管税务机关应按照要求于每年7月15日前上报关联交易企业税务管理电子台帐,并将连续3年亏损或跳跃性盈利企业、存在进出口业务企业、发生跨境关联业务往来企业、销售额超过5千万元企业、应准备同期资料企业、据实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的非居民企业以及发现有其他避税嫌疑问题企业筛选出来,实施关联交易重点监控。
第十七条 主管税务机关要加强对企业关联交易申报的检查,及时发现、纠正企业隐瞒关联关系、少报关联交易额的行为,提高关联关系、关联交易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关联交易审核的基础上,结合所得税汇算清缴、纳税评估、税源管理和税务检查等工作,重点关注关联交易数额较大或类型较多的企业;有长期固定的原材料供应商或产品销售对象的企业;长期亏损、微利或跳跃性盈利的企业;低于同行业利润水平的企业;利润水平与其所承担的功能风险明显不相匹配的企业;与避税港关联方发生业务往来的企业;未按规定进行关联申报或准备同期资料的企业;其他明显违背独立交易原则的企业,加大避税嫌疑企业的筛选力度,拓宽发现企业避税问题的工作面。
第十八条 对税收征管、纳税评估、日常检查、税务稽查等
—7— 环节发现的企业避税问题,主管税务机关应及时书面通知市局反避税部门,由反避税专业人员进一步落实避税嫌疑企业。
第四章 同期资料管理
第十九条 企业应根据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一百一十四条的规定,按纳税准备、保存、并按税务机关要求提供其关联交易的同期资料。
第二十条 同期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组织结构
1.企业所属的企业集团相关组织结构及股权结构;
2.企业关联关系的变化情况;
3.与企业发生交易的关联方信息,包括关联企业的名称、法定代表人、董事和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构成情况、注册地址及实际经营地址,以及关联个人的名称、国籍、居住地、家庭成员构成等情况,并注明对企业关联交易定价具有直接影响的关联方;
4.各关联方适用的具有所得税性质的税种、税率及相应可享受的税收优惠。
(二)生产经营情况
1.企业的业务概况,包括企业发展变化概况、所处的行业及发展概况、经营策略、产业政策、行业限制等影响企业和行业的主要经济和法律问题,集团产业链以及企业所处地位;
2.企业的主营业务构成,主营业务收入及其占收入总额的—8 — 比重,主营业务利润及其占利润总额的比重;
3.企业所处的行业地位及相关市场竞争环境的分析;
4.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企业及其关联方在关联交易中执行的功能、承担的风险以及使用的资产等相关信息,并参照填写〘企业功能风险分析表〙;
5.企业集团合并财务报表,可视企业集团会计情况延期准备,但最迟不得超过关联交易发生的次年12月31日。
(三)关联交易情况
1.关联交易类型、参与方、时间、金额、结算货币、交易条件等;
2.关联交易所采用的贸易方式、变化情况及其理由;
3.关联交易的业务流程,包括各个环节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与非关联交易业务流程的异同;
4.关联交易所涉及的无形资产及其对定价的影响;
5.与关联交易相关的合同或协议副本及其履行情况的说明;
6.对影响关联交易定价的主要经济和法律因素的分析;
7.关联交易和非关联交易的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的划分情况,不能直接划分的,按照合理比例划分,说明确定该划分比例的理由,并参照填写〘企业关联交易财务状况分析表〙。
(四)可比性分析
1.可比性分析所考虑的因素,包括交易资产或劳务特性、交易各方功能和风险、合同条款、经济环境、经营策略等;
—9—
2.可比企业执行的功能、承担的风险以及使用的资产等相关信息;
3.可比交易的说明,如:有形资产的物理特性、质量及其效用;融资业务的正常利率水平、金额、币种、期限、担保、融资人的资信、还款方式、计息方法等;劳务的性质与程度;无形资产的类型及交易形式,通过交易获得的使用无形资产的权利,使用无形资产获得的收益;
4.可比信息来源、选择条件及理由;
5.可比数据的差异调整及理由。
(五)转让定价方法的选择和使用
1.转让定价方法的选用及理由,企业选择利润法时,须说明对企业集团整体利润或剩余利润水平所做的贡献;
2.可比信息如何支持所选用的转让定价方法;
3.确定可比非关联交易价格或利润的过程中所做的假设和判断;
4.运用合理的转让定价方法和可比性分析结果,确定可比非关联交易价格或利润,以及遵循独立交易原则的说明;
5.其他支持所选用转让定价方法的资料。
第二十一条 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企业,可免于准备同期资料:
(一)发生的关联购销金额(来料加工业务按进出口报关价格计算)在2亿元人民币以下且其他关联交易金额(关 — —10联融通资金按利息收付金额计算)在4000万元人民币以下,上述金额不包括企业在内执行成本分摊协议或预约定价安排所涉及的关联交易金额;
(二)关联交易属于执行预约定价安排所涉及的范围;
(三)外资股份低于50%且仅与境内关联方发生关联交易。
第二十二条 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企业,应准备同期资料:
(一)除本办法第二十一十七条规定免于准备同期资料以外的所有企业。
(二)税务机关实施特别纳税调整后处在跟踪管理期内的企业。
第二十三条 属于应准备同期资料的企业或处于跟踪管理期内的企业,应在次年5月31日之前准备完毕该同期资料,并于6月20日之前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
企业因不可抗力无法按期提供同期资料的,应在不可抗力消除后20日内提供同期资料。
第二十四条 有关报送同期资料的要求:
(一)企业按照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同期资料,须加盖公章,并由法定代表人或法定代表人授权的代表签字或盖章。同期资料涉及引用的信息资料,应标明出处来源。
(二)企业因合并、分立等原因变更或注销税务登记的,应由合并、分立后的企业保存同期资料。
(三)同期资料应使用中文。如原始资料为外文的,应附送
—11— 中文副本。
(四)同期资料应自企业关联交易发生的次年6月1日起保存10年。
(五)各市局应于每年7月15日前及时将提供同期资料名单上报省局。
第五章 专业化管理
第二十五条 省、市国家税务局指导基础管理,定期对关联申报、认定、关联电子台帐维护等管理情况实施检查。
第二十六条 省国家税务局积极利用所得税汇算清缴、进出口退税数据、互联网信息以及外购数据库等信息,加强与海关、银行、工商、统计、证券、商务、外汇管理等部门的联系,并通过整合内部及外部收集的价格、利润率等信息,制定基础信息资料的采集标准和管理办法,建立适合全省特别纳税调整工作需要的信息资料库。
市国家税务局积极利用各类征税、退税、售付汇出具税务凭证等信息资料,按照省局制定的基础信息资料采集标准和管理办法,配合省局完善行业信息资料。
第二十七条 省、市国家税务局建立和完善关联企业税务管理台帐,将关联企业税务管理工作列入工作目标考核项目,并与其他日常税收征管工作相结合,建立起各部门信息共享、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
市国家税务局重点审核涉外企业的关联交易信息,实现涉外 — —12企业关联申报采集率100%的工作目标。
第二十八条 省、市国家税务局加强对同期资料的管理,并根据工作需要进行抽查审核,重点审核定价体系的描述、功能风险分析、定价方法的选择、定价的数据支持以及其他企业相关信息。对不符合相关要求的,督促主管税务机关依据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九条 市国家税务局对反映的避税问题应及时开展企业避税嫌疑分析,回复评估意见;组织和实施特别纳税调整立案前的调查、分析、评估等工作,上报〘特别纳税调整立案审批表〙。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 企业未按规定期限报送〘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关联业务往来报告表〙的,由主管税务机关责令其限期报送,并可按征管法第六十二条的规定处以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一条 企业未按规定保存同期资料或其他相关资料的,并可按征管法第六十条的规定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二条 企业拒绝提供同期资料等关联交易的相关资料,或者提供虚假、不完整资料,未能真实反映其关联业务往来情况的,依照征管法第七十条、征管法实施细则第九十六条、所得税法第四十四条及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一百一十五条的规定
—13— 处理。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涉及的表证单书参阅〘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关联业务往来报告表〙和〘〖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表证单书〙。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由陕西省国家税务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2011年7月1日起实施。
信息公开选项:主动公开
分送:各市国家税务局、省局直属税务分局
陕西省国家税务局 2011年6月27日印发
打印:姜
越
校对:国际处 李砚海
— —14
第四篇:贵州省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
贵州省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
(试 行)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税收征收管理,强化税源监控,堵塞税收征管漏洞,完善税收征管制度,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和有关税收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纳税评估是指主管税务机关根据获取的涉税信息,按照国家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纳税人的申报纳税情况和扣缴义务人扣缴税款情况的合法性、真实性及准确性作出评价的一项综合性管理活动,是税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条 纳税评估工作由主管税务机关负责组织实施。凡依法由国税机关征收管理的各种税种的纳税评估工作均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纳税评估人员应按规定开展纳税评估工作,作出纳税评估结论和分析报告,并严格按规定进行处理。
第五条 主管税务机关应根据纳税评估工作职责,建立纳税评估工作考核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进行过错追究。
第二章 工作职责
第六条 纳税评估的工作职责包括:
(一)收集、整理、汇总涉税信息资料,确定纳税评估对象和评估项目;
(二)审核分析纳税评估对象的各种税收资料,综合评定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提出纳税评估报告;
(三)对需要进行约谈辅导的纳税人,纳税评估人员应当进行纳税宣传和辅导,并提供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
(四)负责对上级交办、部门转办以及专题项目进行评估分析;
(五)负责将纳税评估结果进行传递;
(六)为稽查提供案源信息,并分析稽查反馈的结果;
(七)根据纳税评估结论,提出加强税源监控、提高税收征管质量等方面的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
第七条 纳税评估人员应认真登记反馈的结果,对问题成因进行统计分析,掌握评估前后的对比变化,综合反映纳税评估工作开展情况,逐步建立和完善本辖区内的纳税评估参数指标体系。
主管税务机关应当建立纳税评估工作报告制度,按季对辖区申报纳税情况的总体构成作出形势分析报告及通报纳税评估工作的开展情况。
第三章 信息采集
第八条 纳税评估人员应通过查询纳税人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使用、财务资料、稽查案卷和历次评估记录等,采集相关税收信息资料。
第九条 纳税评估采集的信息资料主要是纳税人报送的纳税申报资料、扣缴义务人报送的扣缴税款报告资料以及主管税务机关日常掌握的各种税收征管资料。
(一)增值税纳税申报资料:
《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及附表、《发票领用存月报表》和《分支机构销售明细表》等。备查资料包括:已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存根联、已开具的普通发票存根联、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收购凭证的存根联或报查联、《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表》、《退税机关免抵退税审批通知单》、代扣代缴税款凭证存根联、进料加工申请表和来料加工免税证明单、以及主管税务机关规定的其他备查资料。
(二)消费税纳税申报资料: 《消费税纳税申报表》及附表等。
(三)所得税纳税申报资料:
企业季度和所得税申报表及其有关附表、企业财务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所得税管理规程所规定的其他有关附表等。
(四)主管税务机关掌握的其他日常征管资料和要求企业报送的其他涉税资料。第十条 纳税评估所需的信息资料,相关业务部门应按照要求协助提供。
第十一条 主管税务机关根据采集的信息资料,对纳税人的申报纳税情况和扣缴义务人扣缴税款情况作出初步分析判断,确定重点评估对象,报分管领导审批后,进行重点评估。
对纳税人零申报、负申报和低税负申报的情况应进行重点评估。
第四章 审核分析
第十二条 纳税评估人员根据获取的涉税信息,按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采取计算机分析、人工分析或人机结合分析等方法,对重点评估对象的纳税情况或扣缴税款情况的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审核分析。
第十三条 纳税评估人员通过对重点评估对象纳税申报资料和其他涉税资料的逻辑关系、相关指标和项目的审核分析以及对评估参数指标确定的峰值和平均值的参数分析,查找异常申报范围,依此确定税收监控警戒线,对零申报、负申报、低税负申报和重点税源变化以及其它问题引起的变化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第十四条 评估参数指标一般包括:行业税负率、行业毛利率、行业销售额变动率、行业销售利润率、行业资产净利率、行业费用利润率、资产负债率、行业投入产出率等。主管税务机关根据纳税评估工作实际需要可以采用上述一个或多个参数指标,也可以根据辖区内的实际情况和纳税评估工作需要增加相应的参数指标。评估参数指标的峰值、平均值等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第十五条 评估部门在对纳税评估对象进行审核分析时,对相关税务事宜涉及的税务文书资料、办事程序、审批手续等内容的合法性、真实性、逻辑性和适用性进行审核分析。第十六条 纳税评估的所属期间应当是纳税人当期的纳税申报情况。
第五章 约谈辅导
第十七条 在审核分析的基础上,就发现的一般性涉税问题,可以约谈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进行纳税辅导和税收政策宣传。
第十八条 约谈辅导应由两名以上纳税评估人员约请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进行纳税辅导,并做好记录。
需要对较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相同问题进行约谈辅导的,也可以采用会议的方式进行。第十九条 约谈辅导的时间一般不超过3个工作日。对评估对象在接受约谈辅导时,提供的有关反映生产、经营情况的涉税资料,评估人员不得用于税收以外的用途,在约谈辅导结束后立即归还。
第六章 评价处理
第二十条 经纳税评估审核分析后,对未发现问题的,将评估情况及结果记录装档。第二十一条 经审核分析或约谈辅导结束后,对存在的一般性涉税问题,作出评估结论,由管理部门在规定的权限范围内实施日常检查或督促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自行改正错误。第二十二条 经过审核分析或约谈辅导后发现评估对象有涉嫌偷、逃、骗税及非法代开、虚开发票等情况或有其他重大疑问的,作出初步分析,由管理部门按规定移交稽查部门处理。
第二十三条 纳税评估结束后,应对当期或专项纳税评估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报告,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存在的问题、税收征管薄弱环节、税务检查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提出合理建议。第二十四条 从被确定为重点纳税评估对象开始,到评估人员作出评估结论的纳税评估周期一般不得超过30天,特殊情况需要延长时间的,应报经主管税务机关分管领导审批,但延长时间最长不得超过30天。
第七章 信息管理
第二十五条 纳税评估所需要的有关信息应依托综合征管信息系统、金税工程系统、出口退税系统等计算机管理系统提供,信息中心负责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第二十六条 纳税评估与管理部门内部各环节应建立信息资料传递、工作移交、成果反馈等工作机制,相互衔接,有机结合。
征收、管理、稽查各职能部门要相互配合,规范文书传递和交接手续,认真做好内部资料的提供、传递及结果反馈工作,建立必要的内部责任监督制约机制和考核机制,确保纳税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二十七条 纳税评估部门应做好纳税评估的档案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纳税评估档案资料,对评估过程中产生的有关底稿文书、原始审核资料及纳税评估分析报告等,要按照评估项目分类建立档案,并逐步实现计算机管理。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各市、州、地国家税务局可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制定相应的纳税评估办法(规程),明确相应的工作职责和要求,对纳税评估工作加强考核管理。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贵州省国家税务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2004年9月1日起试行。
第五篇: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国税发[2005]43号
2005-03-11国家税务总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扬州税
为推进依法治税,切实加强对税源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总局在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对在试行过程中遇到的情况和问题,要及时报告总局。
附件:1.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及其使用方法
2.纳税评估分税种特定分析指标及其使用方法
国家税务总局
二○○五年三月十一日
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强化税源管理,降低税收风险,减少税款流失,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根据国家有关税收法律、法规,第二条
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以下简称纳税人)纳税申报(包括减免缓抵退税申请,下同)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为。纳税评估工作遵循强化管理、优化服
第三条
纳税评估工作主要由基层税务机关的税源管理部门及其税收管理员负责,重点税源和重大事项的纳税评估也可由上级税务
前款所称基层税务机关是指直接面向纳税人负责税收征收管理的税务机关;税源管理部门是指基层税务机关所属的税务分局、税务所
对汇总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的纳税评估,由其汇总合并纳税企业申报所在地税务机关实施,对汇总合并纳税成员企业的纳税评估,由其监管的当地税务机关实施;对合并申报缴纳外商投资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企业分支机构的纳税评估,由总机构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实
第四条
开展纳税评估工作原则上在纳税申报到期之后进行,评估的期限以纳税申报的税款所属当期为主,特殊情况可以延伸到往期
第五条 纳税评估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根据宏观税收分析和行业税负监控结果以及相关数据设立评估指标及其预警值;综合运用各类对比分析方法筛选评估对象;对所筛选出的异常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并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对评估分析中发现的问题分别采取税务约谈、调查核实、处理处罚、提出管理建议、移交稽查部门查处等方法进行处理;维护更新税源管理数据,为税收宏观分析和行业税负监控提供基础信息
第二章
纳税评估指标
第六条
纳税评估指标是税务机关筛选评估对象、进行重点分析时所选用的主要指标,分为通用分析指标和特定分析指标两大类,使
第七条
纳税评估指标的功能、计算公式及其分析使用方法参照《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及其使用方法》(附件1)、《纳税评估分税种特定分析指标及其使用方法》(附件
2第八条
纳税评估分析时,要综合运用各类指标,并参照评估指标预警值进行配比分析。评估指标预警值是税务机关根据宏观税收分析、行业税负监控、纳税人生产经营和财务会计核算情况以及内外部相关信息,运用数学方法测算出的算术、加权平均值及其合理变动范围。测算预警值,应综合考虑地区、规模、类型、生产经营季节、税种等因素,考虑同行业、同规模、同类型纳税人各类相关指标的若干的平
均水平,以使预警值更加真实、准确和具有可比性。纳税评估指标预警
第三章
纳税评估对象
第九条
纳税评估的对象为主管税务机关负责管理的所有纳
第十条
纳税评估对象可采用计算机自动筛选、人工分析筛选
第十一条
筛选纳税评估对象,要依据税收宏观分析、行业税负监控结果等数据,结合各项评估指标及其预警值和税收管理员掌握的纳税人实际情况,参照纳税人所属行业、经济类型、经营规模、信用等级等因素进行全面、综合的审核对比分析
第十二条
综合审核对比分析中发现有问题或疑点的纳税人要作为重点评估分析对象;重点税源户、特殊行业的重点企业、税负异常变化、长时间零税负和负税负申报、纳税信用等级低下、日常管理和
第四章
纳税评估方法
第十三条
纳税评估工作根据国家税收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其他相关经济法规的规定,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和管户责任开展;对同一纳税人申报缴纳的各个税种的纳税评估要相互结合、统一进行,第十四条 纳税评估的主要依据及数据来源包括:
“一户式”存储的纳税人各类纳税信息资料,主要包括:纳税人税务登记的基本情况,各项核定、认定、减免缓抵退税审批事项的结果,纳税人申报纳税资料,财务会计报表以及税务机关要求纳税人提供的其他相
税收管理员通过日常管理所掌握的纳税人生产经营实际情况,主要包括:生产经营规模、产销量、工艺流程、成本、费用、能耗、物
上级税务机关发布的宏观税收分析数据,行业税负的监控数据,各类评估指标的预警
本地区的主要经济指标、产业和行业的相关指标数据,外部交
第十五条
纳税评估可根据所辖税源和纳税人的不同情况采
对纳税人申报纳税资料进行案头的初步审核比对,以确定进一
通过各项指标与相关数据的测算,设置相应的预警值,将纳税
将纳税人申报数据与财务会计报表数据进行比较、与同行业相
根据不同税种之间的关联性和钩稽关系,参照相关预警值进行
应用税收管理员日常管理中所掌握的情况和积累的经验,将纳税人申报情况与其生产经营实际情况相对照,分析其合理性,以确定纳
通过对纳税人生产经营结构,主要产品能耗、物耗等生产经营要素的当期数据、历史平均数据、同行业平均数据以及其他相关经济指
第十六条
对纳税人申报纳税资料进行审核分析时,要包括以
纳税人是否按照税法规定的程序、手续和时限履行申报纳税义务,各项纳税申报附送的各类抵扣、列支凭证是否合法、真实、完整;
纳税申报主表、附表及项目、数字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正确,适用的税目、税率及各项数字计算是否准确,申报数据与税务机关所掌
收入、费用、利润及其他有关项目的调整是否符合税法规定,申请减免缓抵退税,亏损结转、获利的确定是否符合税法规定并正确履行相关手续;
与上期
第十七条
对实行定期定额(定率)征收税款的纳税人以及未达起征点的个体工商户,可参照其生产经营情况,利用相关评估指标定
期进行分析,以判断定额(定率)的合理性和是否已经达到起征点并恢
第五章
评估结果处理
第十八条
对纳税评估中发现的计算和填写错误、政策和程序理解偏差等一般性问题,或存在的疑点问题经约谈、举证、调查核实等程序认定事实清楚,不具有偷税等违法嫌疑,无需立案查处的,可提请纳税人自行改正。需要纳税人自行补充的纳税资料,以及需要纳税人自行补正申报、补缴税款、调整账目的,税务机关应督促纳税人按照税法
第十九条
对纳税评估中发现的需要提请纳税人进行陈述说明、补充提供举证资料等问题,应由主管税务机关约谈纳税人。
税务约谈要经所在税源管理部门批准并事先发出《税务约谈通
税务约谈的对象主要是企业财务会计人员。因评估工作需要,必须约谈企业其他相关人员的,应经税源管理部门批准并通过企业财务部门进行
纳税人因特殊困难不能按时接受税务约谈的,可向税务机关说
纳税人可以委托具有执业资格的税务代理人进行税务约谈。税务代理人代表纳税人进行税务约谈时,应向税务机关提交纳税人委托代理合法证
第二十条
对评估分析和税务约谈中发现的必须到生产经营现场了解情况、审核账目凭证的,应经所在税源管理部门批准,由税收管理员进行实地调查核实。对调查核实的情况,要作认真记录。需要处
第二十一条 发现纳税人有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抗税或其他需要立案查处的税收违法行为嫌疑的,要移交税务稽查部门
对税源管理部门移交稽查部门处理的案件,税务稽查部门要将
发现外商投资和外国企业与其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不按照独立企业业务往来收取或支付价款、费用,需要调查、核实的,应移交上级税务机关国际税收管理部门(或有关部门)处理。
第二十二条
对纳税评估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要作出评估分析报告,提出进一步加强征管工作的建议,并将评估工作内容、过程、证据、依据和结论等记入纳税评估工作底稿。纳税评估分析报告和纳税评估工作底稿是税务机关内部资料,不发纳税人,不作为行政复议和诉讼
第六章
评估工作管理
第二十三条
基层税务机关及其税源管理部门要根据所辖税源的规模、管户的数量等工作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纳税评估的工作能力,制定评估工作计划,合理确定纳税评估工作量,对重点税源户,要保证
第二十四条
基层税务机关及其税源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广泛收集和积累纳税人各类涉税信息,不断提高评估工作水平;要经常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加强征管工作的建议;要作好评估资料整理工作,本着“简便、实用”的原则,建立纳税评估档案,妥善保管纳税人报送的各类资料,并注重保护纳税人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要建立健全纳税评估工作岗位责任制、岗位轮换制、评估复查制和责任追究制等各项制度,加强对纳税评估工作的日常检查与考核;要加强对从事纳税评估工作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纳税评估工作人
第二十五条
各级税务机关的征管部门负责纳税评估工作的组织协调工作,制定纳税评估工作业务规程,建立健全纳税评估规章制度和反馈机制,指导基层税务机关开展纳税评估工作,明确纳税评估工
各级税务机关的计划统计部门负责对税收完成情况、税收与经济的对应规律、总体税源和税负的增减变化等情况进行定期的宏观分
各级税务机关的专业管理部门(包括各税种、国际税收、出口退税管理部门以及县级税务机关的综合业务部门)负责进行行业税负监控、建立各税种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测算指标预警值、制定分税种的第二十六条
从事纳税评估的工作人员,在纳税评估工作中徇
私舞弊或者滥用职权,或为有涉嫌税收违法行为的纳税人通风报信致使其逃避查处的,或瞒报评估真实结果、应移交案件不移交的,或致使纳税评估结果失真、给纳税人造成损失的,不构成犯罪的,由税务机关按
第二十七条
各级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要加强纳税评估工作的协作,提高相关数据信息的共享程度,简化评估工作程序,提高评估工作实效,最大限度地方便纳税人。
规定处理。
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及其使用方法
一、通用指标及功能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100%
如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超出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少计收入问
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本期投入原材料÷本期产成品成本×100%
分析单位产品当期耗用原材料与当期产出的产成品成本比率,判断纳税人是否存在帐外销售问题、是否错误使用存货计价方法、是否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100%,其中:主营业务成本率=主营业务成本÷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超出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销售未计收入、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100%,其中:主营业务费用率=(主营业务费用÷主营业务收入)×100%
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变动率=〔本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100%。
如果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变动率与前期相差较大,可能存
成本费用率=(本期营业费用+本期管理费用+本期财务费用)÷本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分析纳税人期间费用与销售成本之间关系,与预警值相比较,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其中:成本费用总额=主营业务成本总额+
与预警值比较,如果企业本期成本费用利润率异常,可能存在税前列支费用评估分析指标:工资扣除限额、“三费”(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扣除限额、交际应酬费列支额(业务招待费扣除限额)、公益救济性捐赠扣除限额、开办费摊销额、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额、广告费扣除限额、业务宣传费扣除限额、财产损失扣除限额、呆(坏)账损失扣除限额、总机构管理费扣除限额、社会保险费扣除限额、无形资产摊销额、递延资产摊销额等。
如果申报扣除(摊销)额超过允许扣除(摊销)标准,可能存在未按规定进行纳税调整,擅自扩大扣除(摊销)基数等问题。
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100%
其他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其他业务利润-基期其他业务利润)÷基期其他业务利润×100%
上述指标若与预警值相比相差较大,可能存在多结转成本或不
税前弥补亏损扣除限额。按税法规定审核分析允许弥补的亏损数额。如申报弥补亏损额大于税前弥补亏损扣除限额,可能存在未按规
营业外收支增减额。营业外收入增减额与基期相比减少较多,可能存在隐瞒营业外收入问题。营业外支出增减额与基期相比支出增加
较多,可能存在将不符合规定支出列入营业外支出。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分析纳税人资产综合利用情况。如指标与预警值相差较大,可
总资产周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总资产×100%。
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2〕×100%
分析总资产和存货周转情况,推测销售能力。如总资产周转率或存货周转率加快,而应纳税税额减少,可能存在隐瞒收入、虚增成本
应收(付)账款变动率=(期末应收(付)账款-期初应收(付)账款)÷期初应收(付)账款×100%
分析纳税人应收(付)账款增减变动情况,判断其销售实现和可能发生坏账情况。如应收(付)账款增长率增高,而销售收入减少,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基期固定资产折旧总额÷基期固定资产原值总额×100%
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高于与基期标准值,可能存在税前多列支固定资产折旧额问题。要求企业提供各类固定资产的折旧计算情况,分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其中:负债总额=流
动负债+长期负债,资产总额是扣除累计折旧后的净额。
分析纳税人经营活力,判断其偿债能力。如果资产负债率与预警值相差较大,则企业偿债能力有问题,要考虑由此对税收收入产生的
二、指标的配比分析
(一)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配比分析
正常情况下,二者基本同步增长。(1)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问题。(2)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正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题。(3)当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
对产生疑点的纳税人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主营业务利润率”指标进行分析,了解企业历年主营业务利润率的变动情况;对“主营业务利润率”指标也异常的企业,应通过申报表及附表分析企业收入构成情况,以判断是否存在少计收入问题;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如出现“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红字和“预
(二)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配比分析
正常情况下二者基本同步增长,比值接近1。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正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 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当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正后者为
对产生本疑点的纳税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指标,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企业申报表及附表《营业收入表》,了解企业收入的构成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少计收入的情况;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数额进行分析,如“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出现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情况,应判断存在少计收入问题;结合主营业务成本率对申报表及附表进行分析,了解企业成本的结转情况,分析是否存在改变成(三)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配比分析 正常情况下,二者基本同步增长。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正时,可能企业存在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题;当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对产生疑点的纳税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如“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出现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等情况,应判断存在少计收入问题;结合主营业务成本,通过申报表及附表分析企业成本的结转情况,以
判断是否存在改变成本结转方法、少计存货(含产成品、在产品和材料)等问题;结合“主营业务费用率”、“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两项指标进行分析,与同行业的水平比较;通过《损益表》对营业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的若干数据分析三项费用中增长较多的费用项目,对财务费用增长较多的,结合《资产负债表》中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以判断财务费用增长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基建贷
(四)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配比分析
当两者比值大于1,都为正时,可能存在多列成本的问题;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视为异常,可能存在多列成本、扩大税前扣除范围
(五)资产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配比分析
综合分析本期资产利润率与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本期销售利润率与上年同期销售利润率,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与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如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0,本期销售利润率-上年同期销售利润率≤0,而本期资产利润率-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0时,说明本期的资产使用效率提高,但收益不足以抵补销售利润率下降造成的损失,可能存在隐匿销售收入、多列成本费用等问题。如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0,本期销售利润率-上年同期销售利润率>0,而本期资产利润率-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0时,说明资产
(六)存货变动率、资产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配比分析
比较分析本期资产利润率与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与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若本期存货增加不大,即存货变动率≤0,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0,可能存在隐匿销售收入问题。
纳税评估分税种特定分析指标及使用方法
一、增值税评估分析指标及使用方法
税负率=(本期应纳税额÷本期应税主营业务收入)×100%。
计算分析纳税人税负率,与销售额变动率等指标配合使用,将销售额变动率和税负率与相应的正常峰值进行比较,销售额变动率高于正常峰值,税负率低于正常峰值的;销售额变动率低于正常峰值,税负率低于正常峰值的和销售额变动率及税负率均高于正常峰值的均可列入疑点范围。运用全国丢失、被盗增值税专用发票查询系统对纳税评估
根据评估对象报送的增值税纳税申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其他有关纳税资料,进行毛益率测算分析、存货、负债、进项税额综合分析和销售额分析指标的分析,对其形成异常申报的原因作出进一步
与预警值对比。销售额变动率高于正常峰值及税负率低于预警值或销售额变动率正常,而税负率低于预警值的,以进项税额为评估重点,查证有无扩大进项抵扣范围、骗抵进项税额、不按规定申报抵扣等
对销项税额的评估,应侧重查证有无账外经营、瞒报、迟报计税销售额、混淆增值税与营业税征税范围、错用税率等问题。
1.应纳税额与工(商)业增加值弹性系数=应纳税额增长率÷工
应纳税额增长率=(本期应纳税额-基期应纳税额)÷基期应纳税额×100%;
工(商)业增加值增长率={本期工(商)业增加值-基期工(商)业增加值}÷基期工(商)业增加值×100%
应纳税额是指纳税人缴纳的增值税应纳税额;工(商)业增加值是指工资、利润、折旧、税金的合计。弹性系数小于预警值,则企业可能有少缴税金的问题。应通过其他相关纳税评估指标与评估方法,并结合纳税人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分析,对其申报真实性进行评
2.工(商)业增加值税负差异率=〔本企业工(商)业增加值税负
100%
本企业工(商)业增加值税负=本企业应纳税额÷本企业工(商)
同行业工(商)业增加值税负=同行业应纳税额总额÷同行业工
(商)
应用该指标分析本企业工(商)业增加值税负与同行业工(商)业增加值税负的差异,如低于同行业工(商)业增加值平均税负,则企业可能存在隐瞒收入、少缴税款等问题,结合其他相关评估指标和方法
本期进项税金控制额=(期末存货较期初增加额+本期销售成本+期末应付账款较期初减少额)×主要外购货物的增值税税率+本期运费支出数×7%
将增值税纳税申报表计算的本期进项税额,与纳税人财务会计报表计算的本期进项税额进行比较;与该纳税人历史同期的进项税额控制额进行纵向比较;与同行业、同等规模的纳税人本期进项税额控制额进行横向比较;与税收管理员掌握的本期进项税额实际情况进行比较,查找问题,对评估对象的申报真实性进行评估。
具体分析时,先计算本期进项税金控制额,以进项税金控制额与增值税申报表中的本期进项税额核对,若前者明显小于后者,则可能存在虚抵进项税额和未付款的购进货物提前申报抵扣进项税额的问题。
投入产出评估分析指标=当期原材料(燃料、动力等)投入量÷单位产品原材料(燃料、动力等)使用量。
单位产品原材料(燃料、动力等)使用量是指同地区、同行业
单位产品原材料(燃料、动力等)使用量的平均值。对投入产出指标进行分析,测算出企业实际产量。根据测算的实际产量与实际库存进行对比,确定实际销量,从而进一步推算出企业销售收入,如测算的销售收入大于其申报的销售收入,则企业可能有隐瞒销售收入的问题。通过其他相关纳税评估指标与评估方法,并与税收管理员根据掌握税负变化的二、内资企业所得税评估分析指标及使用方法
(一)1.税负率=应纳所得税额÷利润总额×100%
与当地同行业同期和本企业基期所得税负担率相比,低于标准值可能存在不计或少计销售(营业)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运用其它相关指标深入评估分析。
2.利润税负率=(本期应纳税额÷本期主营业务利润)×100%。
上述指标设定预警值并与预警值对照,与当地同行业同期和本企业基期所得税负担率相比,如果低于预定值,企业可能存在销售未计
3.应纳税所得额变动率=(评估期累计应纳税所得额-基期累计应纳税所得额)÷基期累计应纳税所得额×100%
关注企业处于税收优惠期前后,该指标如果发生较大变化,可
能存在少计收入、多列成本,人为调节利润问题;也可能存在费用配比
4.所得税贡献率=应纳所得税额÷主营业务收入×100%
将当地同行业同期与本企业基期所得税贡献率相比,低于标准值视为异常,可能存在不计或少计销售(营业)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应运用所得税变动率等相关指标作进一步评
5.所得税贡献变动率=(评估期所得税贡献率-基期所得税贡献率)÷基期所得税贡献率×100%
与企业基期指标和当地同行业同期指标相比,低于标准值可能存在不计或少计销售(营业)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
运用其它相关指标深入详细评估,并结合上述指标评估结果,进一步分析企业销售(营业)收入、成本、费用的变化和异常情况及其
6.所得税负担变动率=(评估期所得税负担率-基期所得税负担率)÷基期所得税负担率×100%
与企业基期和当地同行业同期指标相比,低于标准值可能存在不计或少计销售(营业)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
运用其它相关指标深入详细评估,并结合上述指标评估结果,进一步分析企业销售(营业)收入、成本、费用的变化和异常情况及其
1.企业所得税纳税评
对企业所得税进行评估时,为便于操作,可将通用指标中涉及
一类指标: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所得税税收负担率、所得税
二类指标: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变动率、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成本费用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所得税负担变动率、所得税贡献变动率、应纳税所得额变
三类指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营业外收支增
2.各类指标出现异常,应对可能影响异常的收入、成本、费用、(1)一类指标出现异常,要运用二类指标中相关指标进行审核分析,并结合原材料、燃料、动力等情况进一步分析异常情况及其原因。
(2)二类指标出现异常,要运用三类指标中影响的相关项目和指标进行深入审核分析,并结合原材料、燃料、动力等情况进一步分析
(3)在运用上述三类指标的同时,对影响企业所得税的其它指
三、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评估分析指标及其使用方法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时,除按《纳税评估
1.会计师查帐报告中涉及的税收问题是否在纳税申报中作出了
2.预提所得税代扣代缴是否完整、及时,所涉及的使用费转让
3.纳税人存在关联交易的,是否就其关联交易进行申报,与关
4.在纳税评估审核分析时,应特别关注下列类型的企业:长期亏损企业;由免税期或减税期进入获利后,利润陡降或由赢利变亏损的企业;赢利但利润率水平明显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或持续低于同行业
1.所得税税收负担率(同内资企业所得税指标,公式及使用方
(1)主营业务收入税收负担率=(本期应纳税额÷本期应税主营业务收入额)×100%
(2.3.不得税前列支的利息支出=按规定而未到位资本×借款利率
如果注册资本金未按照税法规定实际到位,则相应得利息支出
4.如果存在境外应补所得税额不实或者有误等问题,应进一步审
5.生产性企业兼营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经营收入划分额
非生产性经营收入÷全部收入≥50%
生产性经营收入÷全部收入≥50%
如果生产性经营收入未超过全部业务收入50%或非生产性经营收入≥50%时,按照税法规定不能享受当生产性企业相关的减免税
6.分析时应考虑:(1)是否存在关联企业间借贷利息支出问题;(2)借款金额是否过大,如果存在关联企业间借款金额过大,考虑借
7.出口销售毛利率=(出口收入-出口成本)÷出口收入×100%。
按照公平交易原则,如果该指标明显低于可比对象,可能存在关联企业间交易价格偏低,又转移利润的嫌疑,需提示作进一步反避税
8.资产(财产)转让利润率=〔资产(财产)转让实际收取的价款-资产(财产)原账面价值-
如果该指标小于零,可能存在企业向较低税率的关联企业转让
9.关联出口销售比例=关联出口收入÷主营业务收入×100%。
如果本指标较大并且可能存在关联交易的,应重点关注。
10.关联采购比率=关联采购额÷全部采购额×100%
本比值重点分析购销价格,如果关联采购占全部采购额的比值
11.要特别关注特许权使用费,如果数额较大超过预警值时,应对
12.应特别关注筹资企业的负债与权益比例,如果融通资金数额较大,或者可能存在资本弱化问题,应对相关纳税人重点关注。
13.如果劳务费数额过高,或劳务费收取标准高于市场水平,应对
14.关联销售比率=关联销售额÷全部销售额×100%
15.关联采购变动率=(本期关联采购额-上期关联采购额)÷上期关联采购额×100%
本指标通过分析关联企业间采购的变动情况,了解企业是否通过转让定价转移利润的问题。如果对比值较大并且可能存在关联交易
16.关联销售变动率=(本期关联销售额-上期关联销售额)÷上期关联销售额×100%
1.重点分析关联销售商品金额占总销售商品金额比例较大的企业,如关联销售变动率<销售收入变动率,则说明企业关联销售商品金
额的变化没有带来相应的关联销售收入的变化,销售同样数量商品,关联销售收入小于非关联销售收入,可能存在关联交易定价低于非关联交易定价的问题,存在转让定价避税嫌疑。
2.重点分析关联销售商品金额占总销售商品金额比例较大的企业,如关联销售变动率>销售利润变动率,则说明企业关联销售商品金额的变化没有带来相应的销售利润的变化,销售同样数量商品,关联销售利润小于非关联销售利润,可能存在关联交易定价低于非关联交易定
3.重点分析关联购进原材料金额占总购进原材料金额比例较大的企业,如关联采购变动率>销售成本变动率,则说明企业关联购进原材料金额的变化导致过大的关联销售成本的变化,采购同样数量原材料,关联采购成本大于非关联采购成本,可能存在关联交易定价高于非关联
4.重点分析关联购进原材料金额占总购进原材料金额比例较大的企业,如关联采购变动率>销售利润变动率,则说明企业关联购进原材料金额的变化导致过大的关联销售成本的变化,影响了销售利润,采购同样数量原材料,关联采购成本大于非关联采购成本,可能存在关联交易定价高于非关联交易定价的问题,存在 5.重点分析存在无形资产关联交易的企业支付特许权使用费等,如无形资产关联购买变动率>销售利润变动率,则说明企业购买的无形资产没有带来相应的收益增长,可能支付了过高的无形资产购买价格或
四、印花税评估分析指标及使用方法
印花税税负变动系数=本期印花税负担率÷上年同期印花税负担率。其中:印花税负担率=(应纳税额÷计税收入)×100%。本指标用于分析可比口径下印花税额占计税收入的比例及其变化情况。本期印花税负担率与上年同期对比,正常情况下二者的比值应接近1。当比值小于1,可能存在未足额申报印花税问题,进入下一工作环节处
印花税同步增长系数=应纳税额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应纳税额增长率= 〔(本期累计应纳税额-上年同期累计应纳税额)÷上年同期累计应纳税额〕 ×100%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本期累计主营业务收入额-上年同期累计主营业务收入额)÷上年同期累计主营业务收入额〕×100%。
本指标用于分析印花税应纳税额增长率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评估纳税人申报(贴花)纳税情况真实性。适用于工商、建筑安装等行业应纳税额增长率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对比分析。正常情况下二
者应基本同步增长,比值应接近1。当比值小于1,可能存在未足额申报印花税问题。分析中发现高于或低于预警值的,要借助其他指标深入
1.审核纳税申报表中本期各税目应纳税额与上期应纳税额、上年同期应纳税
2.3.适用税目税率等是否正确;是否有错用税目以适用低税率;有无将按比例税率和按定额税率计征的凭证相互混淆;有无将载有多项不同性质经济业务的经济合同误用税目税率,应税合同计税依据是否正
4.申报单位所属行业所对应的应税凭证是否申报纳税(如工商
5.参考同行业的合同签订情况以及其他影响印花税纳税的情况
6.对于签订时无法确定金额的应税凭证,在最终结算实际金额
7.审核《营业税纳税申报表》中申报项目是否有租赁、建筑安装、货物运输、销售不动产、转让无形资产等应税收入,是否申报缴纳
8.实行印花税汇总缴纳的纳税人,其“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与申报的“购销合同”计税金额或“加工承揽合同”的计税金
9.根据 “利润表”中“财务费用”以及“资产负债表”中的“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项目的变动情况,确定申报“借款合同”的计税金额是否合 10.“资产负债表”中“实收资本”项目和“资本公积”项本期
11.“ 管理费用”等科目中体现的保险支出与已申报情况进行
12.审核《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科目中“不动产”项目增加或减少情况,据此检查纳税人书立领受的“产权转移书据”是否缴纳了印花税。
13.审核《资产负债表》中的“在建工程”科目是否有建筑、设备安装等项目,“委托加工物资”科目是否发生委托加工业务,是否申
14.审核其它业务收入和营业外收入项目是否有应税收入。
15.16.五、资源税评估分析指标及使用方法
分析纳税人申报缴纳的资源税占应税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及其
资源税税负变动系数=本期资源税税收负担率÷上年同期资源
资源税税收负担率= 〔应纳税额÷主营业务收入(产品销售收入)〕×100%
本指标是本期资源税负担率与上年同期资源税负担率的对比分析。一般在产品售价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二者的比值应接近1。
当比值小于1,可能存在未足额申报资源税问题,进入下一工作环节处理。当比值大于
1分析资源税应纳税额增长率与主营业务收入(产品销售收入)
资源税同步增长系数=应纳税额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产品销
应纳税额增长率= 〔(本期累计应纳税额-上年同期累计应纳税额)÷上年同期累计应纳税额]×100%
主营业务收入(产品销售收入)增长率={〔本期累计主营业务收入(产品销售收入)-上年同期累计主营业务收入(产品销售收入)〕÷上年同期累计主营业务收入(产品销售收入)}×100%
本指标是应纳税额增长率与主营业务收入(产品销售收入)增长率的对比分析。正常情况下二者应基本同步增长(在产品销售单价没有较大波动的情况下),比值应接近1。当比值小于1,可能存在未足额申报资源税问题。分析中发现高于或低于预警率指标的要借助其他指
1.审核《资源税纳税申报表》中项目、数字填写是否完整,适
2.审核《资源税纳税申报表》、《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
3.4.是否以矿产品的原矿作为课税数量,折算比率是否合理。
5.6.纳税人开采或者生产不同税目的产品,是否分别核算纳税,7.纳税人本期各税目、税额与上期应纳税额、上年同期应纳税
8.减税、免税项目的课税数量是否单独核算,未单独核算或者
9.与上期申报表进行比对,审核增减变化情况,并与同期矿产
10.11.审核《利润表》中的应税矿产品“销售(营业)收入”与企业产品产销存明细表中应税矿产品产量比率增减变化情况,同时与申报表中资源
12.审核纳税人申报的课税数量与其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或者“其他业务收入”的比率是否合理,以期发现纳税人有无少申
13.是否有将销售收入直接计入“营业外收入”、“盈余公积”
14.是否有将已实现的销售收入挂“应付账款”账户,不结转销
15.审核应税产品期初库存量加当期产量减当期销量减当期自
16.其他需要审核、分析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