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土地资源审计中的技术创新案例[范文模版]
土地资源审计中的技术创新案例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审计围湖造田问题
一、技术名称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审计围湖造田问题
二、创新背景
2011年审计署结合省市长经济责任审计,组织11个特派办开展了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整治相关资金审计。我办在此次审计中将地方政府耕地保护责任履行情况作为重点内容,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重点检查补充耕地的合规性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真实性。审计人员创新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充分利用国土部门地籍数据、遥感影像等多种地理信息,引入外部测绘地形图、甚至Google Earth地图等地理信息开展审计,着力探索审计中违法用地难以查找、土地区域难以界定、面积无法丈量等难题,极大地提高了审计效率、拓宽了审计思路,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三、创新类型 组合性新技术
四、技术功能 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
五、技术手段
利用GIS软件开展国土审计的核心思路和方法,就是对各种各样的地图进行叠加分析和精确计算。这些地图来源于不同的部门,制作 1
于不同的时间,有着不同的形态,有的图与图之间甚至基准位臵和比例关系都不同。要对这些各种各样的地图进行叠加分析,实现精确计算,必须不断深化应用GIS软件。
六、操作步骤
利用GIS软件开展国土审计的过程分为4个主要步骤:审计准备、数据采集整理、审计分析与核实取证。下面以2011年A省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整治相关资金审计中的“核准部分市县违规围湖造田”事项为例,详细介绍这4个步骤(有关“用地项目违法占用基本农田”事项的操作步骤从略)。
步骤一:审计准备 步骤二:数据采集整理 步骤三:审计分析 步骤四:审计取证
最后,对通过计算机审计发现的问题和得到的计算结果,都要根据审计程序进行核实取证。
七、应用效果
1.通过对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图、蓄洪区地形图和土地整治项目新增耕地范围图数据的比对,审计发现A省部分市县存在围湖造田的问题。审计抽查A省国土资源厅2009年至2010年验收确认的MM市、NN市等87个土地整治项目,其中25个项目通过围湖造田产生新增耕地1942.43公顷,占抽查新增耕地面积总数的56.84%,占25个项目新增耕地总面积2103.98公顷的比例高达
92.32%。其中13个项目直接围垦湖泊水面,2个项目围垦湖堤内滩地,另有10个项目在蓄洪区内修筑堤坝对位于设计洪水位线以下的湖泊滩地进行围垦。
2.通过对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及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结果的分析,审计发现2010年底WW市基本农田面积为117963.93公顷,其中有8238.93公顷为林地、园地等非耕地,占基本农田总面积的6.99%,影响基本农田保护效果。通过对2010年度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数据、遥感正射影像图和建设用地勘测定界图对比,并经过实地查看和勘测,审计发现WW市3个用地项目共违法占用基本农田17.17公顷。
八、技术创新点
应用GIS技术,充分利用国土部门地籍数据、遥感影像等多种地理信息,引入外部测绘地形图、甚至Google Earth地图等地理信息开展审计,着力探索审计中违法用地难以查找、土地区域难以界定、面积无法丈量等难题,极大地提高了审计效率、拓宽了审计思路。
九、注意事项
1.此项技术使用中往往会涉及属于国家机密的数据,因此在配备计算机软硬件和交换相关数据时一定要严格执行保密规定。
2.由于软件环境的差异,审计人员采用此项技术得到的结果往往和被审计单位数据有所差异,因此一定要充分与被审计单位沟通以取得一致意见。
十、推广应用
此项技术具有很强的推广应用价值,我办已加工制作出配合此项技术推广应用的案例教学片《犹如大地在掌中》,得到刘家义审计长、侯凯副审计长和党组成员陈尘肇主任的好评,并在2012年全国审计系统厅局长培训班上播放。
十一、参与技术创新人员所在单位及姓名
审计署驻南京特派员办事处 杨海荣 沈晔华 余向阳
十二、技术创新实际完成时间 2011年9月30日
“三位一体”定位测量审计围填海问题
一、技术名称
“三位一体”定位测量审计围填海问题
二、创新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家把沿海省份的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沿海各地大举实施围填海工程,临海产业迅速发展。围填海工程的实施在对地方经济起到积极拉动作用的同时,部分违规围填海工程非法占用自然海岸线、海湾、河口和滩涂湿地,也严重威胁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进一步加剧海洋环境污染。
2000年以来,沿海各省的各级地方政府均提出面向海洋经济的发展战略,围填海需求急剧增大。围填海工程从满足农业围垦、养殖需求的围海为主,转向满足港口、临港工业、城镇建设用地需求的填
海为主,从近岸的零散围填海逐步转向“集中集约用海”的大规模连片填海造地,海区开发利用强度持续增大,海域环境污染和水生生物资源衰竭问题突出。
在此情况下,对海域管理使用情况的审计就迫在眉睫。2011年未,我办开展了某省省长经济责任审计,审计中,我办将海域管理使用情况作为重点审计内容,并派出专人对该省沿海5市的围填海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初步总结了围填海审计的技术方法体系。2012年7月至9月,根据署领导的批示意见,我办又扩大审计范围,对沿海的4省的海域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围填海审计的技术方法日臻完善,已经具备了推广使用的技术条件。
三、创新类型
组合性新技术:我办在对某省填海造地情况审计过程中,将海洋部门的海洋动态检测系统、GPS全球定位技术、Google Earth“时间倒流”技术有效整合,利用“三位一体”定位测量技术开展审计工作,让违规填海造地行为无法隐藏,极大地提高了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
四、技术功能
三位一体”定位测量技术主要应用于财政审计、资源环保审计领域,用于国土、海洋等资源测绘类审计项目的审计调查和取证工作。
五、技术手段
“三位一体”定位测量技术主要技术手段包括:
一是海洋动态监测系统(可使用2013海监通IPAD版)。主要利用该系统提供的卫星遥感影像、海岸线分布图、围填海审批权属数据分布图等三张数据图像。利用海洋动态监测系统将三层的数据图像进行叠加对比分析。
二是GPS全球定位技术(可使用手持式GPS定位仪或海监通)。将审计调查的疑点疑区具体位臵进行GPS坐标定点测量,将用此方法测量的多个定位坐标输入到海洋动态监测系统中,连接成线,并形成图。
三是Google Earth地图软件。主要利用该软件提供的不同时间段的不同卫星照片的功能,进行对比分析。
四是摄影、摄像手段。通过各类技术手段对比分析后,审计人员最终利用摄影、摄像手段实地拍摄违法违规围填海的行为和现状以及后果等。
六、操作步骤
步骤一,利用海洋动态监测系统发现疑点。步骤二,利用GPS全球定位技术核查疑点。
步骤三,利用Google Earth“时间倒流”技术落实疑点。
七、应用效果
我办审计组在审计中科学确定疑点,科学核查疑点,科学落实疑点的“三位一体”审计方法有效地提升了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投入极少的人力和时间,就已经发现该省违规围填海项目16个,违规围填海面积近60平方公里。该省政府高度重视审计发现的问题,目前已下发文件开始全省范围内的检查违规围填海“百日行动”计划。
审计人员根据上述做法,总结提炼出的方法经验类文章分别被《中国审计》和审计署网站等媒体采用。
2012年,我办将利用“三位一体”审计方法发现的违规围填海问题以专题报告的形式上报审计署后,受到了署领导审计长和财政司的高度重度,署领导专门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将审计范围由某省扩大到了沿海4省,并明确指出要归纳总结开展围填海审计的方法体系。
2013年,我办按照署领导的指示精神,联合审计署资源环保审计局,对沿海4省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按照此种“三位一体”审计方法发现了大量的违法违法围填海问题,目前,撰写的审计报告已正式报送审计署,受到了有关领导的高度肯定,向国务院的专题报告正在酝酿起草中。
八、技术创新点
一是开创了海域审计技术方法的先河。二是设备和软件等技术手段的综合利用。
三是借力被审计单位的设备和仪器,使审计结果更有说服力。
四是审计效率较高。利用此种审计方法,审计人员在延伸到审计现场前,就可以全部初步锁定疑点区域,特别适合工作量较大、点多面广、审计人员少的情况。我办的事实证明,该项技术方法极大的提高了审计效率。
五是借助Google Earth地图软件
九、注意事项
一是2013海监通IPAD版应协调海洋管理部门得到。使用过程中应注意海监通配装软件更新的及时性,确保审计结果真实有效。
二是审计人员在应用此技术前,应经过系统的培训,确正确使用各项设备,防止操作失误而损坏设备。
三是不能简单的依靠数据对比而确定结论,还是要以事实为依据,而采用影、摄像手段记录现场真实的形象。
四是利用“三位一体”审计方法查出的违法违规围填海问题应经过审计、海洋两部门共同确认,以防范审计风险。
十、推广应用
优点:该项技术定位精准、操作简单、容易上手。同时,由于是借助的被审计单位的一些设备和仪器,所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果的认可程度也大大提升,审计效率有了大幅提高。
缺点:对海监通、Google Earth等软件的数据的更新及时性有较高要求,必须保证软件数据更新及时准确。
这种“三位一体”的审计方法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可以广泛应用在国土、海洋的审计领域,必将有力推进对海洋、国土等部门的审计工作。
十一、参与技术创新人员所在单位及姓名
审计署沈阳特派办 袁宇鹏、于小东、张辉、周威
十二、技术创新实际完成时间 2012年9月30日。
图层叠加技术与GPS相结合审计耕地保护政策落实情况
一、技术名称
图层叠加技术与GPS相结合审计耕地保护政策落实情况
二、创新背景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近年来,一些地方存在忽视耕地保护的倾向,违法违规占用耕地,土地用途变化较大;耕地占补计划未落实,耕地数量减少;耕地保护措施不力,耕地质量下降,影响了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为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意识,促进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推动耕地保护工作,今年,我局确定对我市2011至2012年耕地保护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专项审计调查,重点关注我市当前耕地利用现状、耕地保有量及变化情况,耕地保护责任落实、政策执行和制度建设情况。
调查发现,目前,国土资源部对全国土地实行“一张图”管理,即以“图”管地。土地的各类信息可以通过卫星图片、图斑等形式反映。反映土地信息的各类图片、图斑存储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中,而审计机关目前还没有与相应的数据库连接,因此,在对土地领域相关内容进行审计时审计部门自身缺少相应软件技术,还需借助国土部门的技术才能开展工作。为准确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及时揭露耕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GPS应用技术与图层叠加技术结合起来应用于耕地保护政策落实情况的审计调查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创新类型
此技术属于组合性创新技术。技术应用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是在对土地管理和保护相关内容进行审计时,运用国土部门不同图片数
据进行叠加,发现审计疑点后到现场用GPS进行实地测量,发现违法违规征用占用土地问题。二是通过发改部门立项文件、招商部门招商引资文件,并对照国土部门征地案卷,发现可能存在的未征先用、批少建多、未批先建等可疑地块,再到现场利用GPS进行实地测量,将GPS测量数据反向落到土地图片信息中,落实超建部分、未批先建等占用土地的面积、地类等。
四、技术功能
此技术着重解决土地领域违法违规占地的面积和地类,也可应用于海域审计中违法违规填海的面积测算。应用领域可以涉及资源环保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和通用。
五、技术手段
需要的设备为GPS(选择可以与国土部门数据实行数据互通的GPS);需要的软件为地理信息系统(GIS)。
六、操作步骤
结合我局今年开展的2011年至2012年度耕地保护政策落实情况专项审计调查,该技术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一:登陆地理信息系统,并准备好四类图片信息,一是遥感影像图,二是反应地貌改变的卫片图,三是耕地图,四是建设用地图。
步骤二:利用GPS技术到现场进行测量,落实违法占用耕地或破坏耕地的面积。在落实可疑地块具体情况时,可以采用以前年度的遥感影像图做比对,没有条件的可以使用谷歌地图查询当时地貌形状、样貌等信息,以方便审计人员更好掌握可疑地块信息。
此技术也可反向运用。将发改部门立项文件与国土部门征地、供地案卷比对,注意挑选发改部门已经立项审批、项目位臵坐落于涉农区域、但国土部门没有相应的征地案卷或供地案卷的项目,将此类项目列为可疑项目,到现场落实,运用GPS进行测量,取得GPS测绘数据,将取得的测绘数据采用坐标转换技术导入地理信息系统,叠加到地类信息图上,进而落实占用耕地、林地等土地的面积。
七、应用效果
此技术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避免了违法用地难以查找、土地面积无法丈量、占用地类难以确定等国土资源审计难题,有效的监督国土部门在土地管理领域的责任落实情况。
实例一:利用GPS技术与图层叠加技术相结合发现破坏耕地取土填海问题。
实例二:利用GPS技术与图层叠加技术相结合对批少建多问题的审计发现。
八、技术创新点
一是将不同信息的图片进行叠加,查找可疑地块。
二是将GPS信息和图片信息相结合准确确定土地面积和地类。
九、注意事项
在将发改部门立项文件与国土部门征地、供地案卷进行比对时,注意剔除占用建设用地的立项项目。由于图层较多,在进行图层渲染时,选择好透明度。另外,在选择GPS设备时,要注意选择能与地理信息系统图片信息进行坐标转换的GPS。
十、推广应用
此技术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避免了违法用地难以查找、土地面积无法丈量、占用地类难以确定等国土资源审计难题,有效的监督国土部门在土地管理领域的责任落实情况。但是目前审计部门缺少相关的软硬件设施,同时由于国土部门土地信息涉密性较高,在数据取得上也存在一定困难。另外,审计人员对国土部门相关业务知识也有待了解掌握和提高。
十一、参与技术创新人员所在单位及姓名 辽宁省大连市审计局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处。
国土部门ArcGis与GPS相结合 审计占用或荒芜农田问题
一、技术名称
国土部门ArcGis与GPS相结合审计占用或荒芜农田问题
二、创新背景
ArcGis软件是Esri在全面整合了 GIS数据库、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网络技术及其他多方面的计算机技术之后,成功推出的代表GIS最高技术的全系列GIS平台,是一个统一的地理信息平台。
GPS即全球定位系统,是利用GPS定位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
三、创新类型
该项技术为组合性新技术,将国土部门开发的ArcGis软件和在其他行业领域内应用的GPS技术相结合。
四、技术功能
适用于资源环保审计。主要解决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保护问题。
五、技术手段
该项新审计技术主要运用国土部门开发使用的ArcGis软件和GPS定位设备。利用ArcGis软件将土地利用现状图、基本农田分布 14
图和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变化图斑等各类数据进行叠加比对,查询疑点,列明坐标,之后通过GPS定位设备根据疑点坐标进行现场踏查,核实问题。
六、操作步骤
步骤一: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步骤二:开展叠加比对工作。步骤三:开展实地踏查工作。
七、应用效果
2011年,我办在某市开展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整治相关资金审计时,按审计工作方案要求,应掌握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等约束性指标的完成情况。审计组经过分析、研究和学习,决定利用ArcGis软件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基本农田分布数据和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变化图斑统计数据进行叠加分析比对,并使用GPS定位设备对比对后的疑点进行实地踏查,最终发现847.9亩基本农田已经被占用或荒芜的问题。审计组将此问题以审计简报的形式上报审计署后,审计署以重要信息要目的形式上报国务院。地方政府也高度重视审计发现的问题,积极整改,使被占用的基本农田回归原貌,荒芜的基本农田及时复耕。
八、技术创新点
一是使用了新技术。国土部门使用的ArcGis软件具备技术新、用途多、上手易和效果好的特点,但一直未被用于审计实践中,此次审计应用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二是将其他行业应用已经比较普遍的GPS技术合理运用到资源环保审计中。GPS技术的应用应该基于某种平台,此次将其与ArcGis软件进行有效衔接,真正充分发挥了GPS技术的作用。
九、注意事项
一是应注意资料的取得。只有取得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基本农田分布数据、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变化图斑统计数据等各种关联数据,才能在各类比对中发现问题疑点。二是应注意坐标点的定位准确性,以减少实地踏查的工作量。
十、推广应用
该项技术具有技术新、用途多、上手易和效果好的特点,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同志会很快上手。该项技术查询比对的速度较快,利用的时间较少,核实的准确性较高,在土地、林业等资源环保审计中具备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但是,由于该项技术尚未达到全国推广,尤其是多数市县尚未使用,无法对基层审计提供有力支撑。此外,各类基础数据的获取有一定难度。
十一、参与技术创新人员所在单位及姓名
审计署驻长春特派员办事处,翟钟书。
十二、技术创新实际完成时间 2011年9月30日
地理信息辅助软件与GPS相结合 审计违规采矿、虚报新增耕地等问题
一、技术名称
地理信息辅助软件与GPS相结合审计违规采矿、虚报新增耕地等问题
二、创新背景
GIS也称作“地理信息科学”(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结合地理学与地图学以及遥感和计算机科学,已经广泛的应用在不同的领域,是用于输入、存储、查询、分析和显示地理数据的计算机系统,随着GIS的发展,近年来,也有称GIS为“地理信息服务”(Geographic Information service)。GIS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工具,它可以对空间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简而言之,是对地球上存在的现象和发生的事件进行成图和分析)。GIS技术把地图这种 17
独特的视觉化效果和地理分析功能与一般的数据库操作(例如查询和统计分析等)集成在一起。GIS与其他信息系统最大的区别是对空间信息的存储管理分析,从而使其在广泛的公众和个人企事业单位中解释事件、预测结果、规划战略等中具有实用价值。
在资源环保等审计项目中,需要对土地、河流、矿产资源等对象的规划、位臵、距离、面积等地理信息和地理空间数据进行审计分析,利用传统审计手段和方法,很难满足审计需求,通过在审计项目中创新使用GIS相关技术以及《地理信息辅助审计软件》,可以将地理位臵信息以图层的形式直观显示在电脑上,并对这些图层的区域位臵、面积、距离等内容进行查看分析,利用这一软件可以很好的帮助审计人员解决相关问题,对新领域进行审计。
三、创新类型
组合性新技术。GIS技术在其他行业领域中已不是新技术,但首次应用到矿产资源审计领域是一种组合创新。
四、技术功能
该技术主要解决在审计过程中对审计对象的位臵、面积等地理信息的审计分析,可以将诸如土地、河流、交通线、矿业权、建设项目等对象在软件中以图层的方式显示出来,分析其所处的位臵、长度、面积大小,还可以对多个图层进行分析计算,审计其是否有重叠、差异,根据不同条件筛选对象,计算坡度表面积等。不仅提高了对地理
信息进行审计分析的效率,更实现了以往传统方式无法实现的审计功能,为审计工作查处问题提供了新途径。
由于该技术解决的是对地理信息的各种审计功能,因此主要应用于资源环保审计,但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外资运用审计等领域中,涉及到需要对审计对象的地理信息数据分析时,也可以使用。
五、技术手段
GIS技术在矿产资源审计中需要使用到《地理信息辅助审计软件》和手持GPS定位仪。
《地理信息辅助审计软件》负责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数据采集、转换、存储以及根据审计需求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审计分析和计算。
手持GPS定位仪主要用于在审计现场进行地理空间数据的测量采集,也可以在后期对《地理信息辅助审计软件》所计算结果进行实地测量和审核。
六、操作步骤
2013年我们在某省矿产资源审计中,需要对矿业权所处位臵是否符合规划、是否存在矿业权范围设臵重叠、越界审批、违规超采等问题进行审查,这些都涉及到对矿业权的地理信息数据的分析,利用传统方式很难进行核查。在审计工作中,利用《地理信息辅助审计软 19
件》进行地理空间数据核查,较为方便的解决审计实际问题,取得较好效果。以下结合本次审计介绍具体操作步骤:
一)地理空间数据的采集与整理导入。1.数据采集。
一个矿业权的空间图层,一般是由多个拐点连接形成的一个封闭任意多边形区域,记录这个矿业权区块的地理空间数据,就是对这些拐点坐标的记录。
2.数据整理。
取得审计对象的拐点数据后,将其整理成《地理信息辅助审计软件》所能读取的标准数据格式。
3.数据导入和坐标系转换。
通过《地理信息辅助审计软件》中的“数据导入”功能,利用EXCEL文件构建面图层文件,设臵好输入文件路径和输出文件路径,将地理投影坐标采集到系统中,形成*.shp图层文件。
七、应用效果
2011年,我们在对某省土地资源审计中运用GIS技术进行审计,将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二调”成果斑图、基本农田保护、征地项目、新增耕地、执法检查卫星图片等信息导入《地理信息辅助审计软
件》中,快速有效的对化整为零违规审批土地、虚报新增耕地面积、基本农田质量不符合标准、耕地面积真实性等方面进行了审计,发现问题线索后再延伸落实,实现了审计工作全面分析、快速定位、精确打击,节约了人力和时间,为土地资源审计提供了全新的审计思路和方法。
查处的问题主要有:该省2010年的第4批、第5批、第20批3个图斑紧密相邻且面积合计大于70公顷,经实地延伸后,发现其为某公司开发的文化产业园,分三次审批共占用耕地90公顷,规避审批权限;某市2009年第8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在计算新增耕地面积时,将其中的1个地块重复计算,虚报新增耕地面积253.25亩;某市不符合质量要求基本农田面积为21808.06公顷,占其上报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总数的7.91%;该省将3块为建设用地(43.67公顷)、3块为林地(16.43公顷),共计面积60.1公顷已失去耕地功能的土地,作为耕地中的水浇地统计上报,虚报耕地面积。
2013年,我办在对某省矿产资源审计中,再次利用GIS技术进行审计,目前已查处某自治区国土部门越界设臵采矿权,占用相邻省份面积约8平方公里;某煤业公司2011年9月至2012年4月违规擅自采矿,非法所得400.5万元等问题线索,现正在核实之中。
上述问题的查处,是用传统审计方法难以发现或审计效率较低的,运用GIS技术可实现全面审计、高效完成审计内容,为资源环保 21
审计创新了一条新的路径,打击了资源环境领域的犯罪,维护国家资源环境的科学、合法、有效利用。
八、技术创新点
该技术的主要创新点是将GIS技术结合审计,运用到审计工作当中,将审计对象——如土地、矿产资源、建设项目——从繁琐的纸质资料,以图层的方式直观反应到电脑软件之中,供审计人员快速浏览查看,同时软件提供了长度计算、面积计算、叠加分析、差异分析、坡面曲度计算等功能,实现全面的审计分析,筛选问题线索,大大提高了审计效率,实现审计方法质的飞越,其意义相当于电脑操作从DOS系统升级为WINDOWS系统。
九、注意事项
该技术最重要的是需要审计对象的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因此对数据的依赖程度较大,需注意以下几方面。
1.被审计单位数据环境的完善程度。审计时要现实全面审计,就需要审计对象所有的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尽管审计人员可以使用手持GPS定位仪现场测量数据,但是面对大量的项目该方法费时费力,更多的应该利用被审计单位记录的项目拐点坐标,导入到软件中。
2.不同标准的坐标数据的转换。对地理空间坐标的记录格式主要有GPS经纬度坐标、北京54坐标和西安80坐标,由于格式的不 22
同,我们需要将其转换为《地理信息辅助审计软件》所要求的格式。例如经纬度坐标有度格式的(×××.××××××°)、也有度分秒格式的(×××°××′××″),使用时需要注意坐标格式的转换,如果用错坐标格式,在地图上显示的图层位臵就会差很多,造成错误。
3.正确、可行、紧贴工作方案的思路是关键。“磨刀不误砍柴工”,前期准备工作十分重要。在利用GIS技术开展资源环保审计时,应深入了解被审单位有哪些信息系统、各信息系统的组织结构是什么、能提供哪些关于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在结合审计工作方案内容、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分析筛选流程,这样才能快速、高效的完成工作,避免陷入数据中走不必要的弯路。
十、推广应用
该技术的优点是将涉及到地理空间信息的审计对象,如土地、河流、交通线、矿业权、建设项目等在软件中以图层的方式显示出来,方便、快捷的进行审计分析,实现全面审计,对问题线索快速定位,为审计工作查处问题提供了新途径。
缺点是软件的功能还不够完善,对坐标数据的转换处理还不够快捷,存在一些局限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图层叠加非重叠部分面积的计算功能,后期我们将进一步对这些功能进行完善,使其使用更加方便。
由于该技术创新主要是实现对地理信息的各种审计功能,因此应大力推广应用于资源环保审计,但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外资运用审计等领域中,涉及到需要对审计对象的地理信息数据分析时,也可以推广使用。
十一、参与技术创新人员所在单位及姓名 审计署驻西安特派员办事处 金统 辛丹阳。
十二、技术创新实际完成时间 2013年7月1日。
图形叠加分析与GPS相结合 审计铁路项目变更土地用途问题
一、技术名称
图形叠加分析与GPS相结合审计铁路项目变更土地用途问题
二、创新背景
世界银行贷款J市至H市快速铁路项目2012年度财务收支和项目执行情况审计项目,涉及铁路路线长、线路经过市县和乡镇较多。由于拆迁资金量大、工程用地情况复杂,征地拆迁审计成为审计工作 24 的重中之重。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发现疑点和线索,审计人员也一直在探索相关方法。
此次项目涉及征地拆迁,审计人员在国土部门查询地籍管理资料过程中,学习了国土部门土地利用现状图形属性数据变更调查及变更处理方法,并借鉴其中的卫星遥感影像技术(通过卫星拍摄区域土地的现状)、图形叠加分析技术(将土地变更前后图形和工程等设计图形叠加并分析出变化点即为可疑点)和GPS技术,将其引入审计中。
三、创新类型
该项技术属于组合性新技术,首次将国土部门和建设单位常用的卫星遥感影像技术、图片叠加分析技术与GPS技术相结合,应用到审计中。
四、技术功能
该技术旨在解决大范围土地利用审计中如何快速确定违法占用土地或擅自变更土地性质疑点并逐一核实的难题,主要应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资源环保审计和专项审计。
五、技术手段
该项技术创新所使用软件为CAD 2008,通过该软件将同一地块不同时期的遥感测绘图叠加后形成土地变更点图(即为相关疑点),与设计图形对比后确定疑点,再通过GPS进行绝对定位后核实疑点。
六、操作步骤
以J市审计为例介绍该项技术在铁路项目审计中的具体运用:
(一)调查了解征地流程及补偿情况。
(二)筛选项目开工前后土地现状变化。
(三)判断土地使用是否经过审批。
将J市已批复的临时用地现状图层(图3)叠放于疑点图形之上,分析疑点位臵是否属于已批复的临时用地范围用地以及范围有无增加。审计人员通过重叠方法,初步判断该区域范围未经国土部门批复。
(四)判断土地权属及性质。
将J市2006-202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层(图4)叠放于疑点图形之上,分析疑点位臵土地性质及权属。审计人员通过再次叠加,初步判断该区域范围属于一般耕地范围。
(五)分析核实,精确锁定未经审批占用土地位臵和基本情况。根据上述技术判断的结果,审计人员利用GPS技术分析核实后,查明了未经批准违规占用土地以及将一般耕地改变为建设用地出租获利的事实。
七、应用效果
通过上述操作可以看出,该项技术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也有助于快速确定审计疑点。在经济社会效益上,不仅规范了项目建设当中征地拆迁补助资金的发放行为,也有效保护和及时还原了土地等易受破坏不可再生资源。
八、技术创新点
将国土、林业和环保等部门的行业技术(如卫星遥感影像技术、图形叠加分析技术和GPS技术)应用到审计中。
九、注意事项
一是该项技术只应用于在审计项目所覆盖的时间跨度中发生土地性质变更或环境变更的情况。二是必须取得同一地块或同一环境变更前后的图像。三是该项技术需专业人员利用专业软件和专业设备实现。四是对疑点要逐一排查,对未排除疑点不能妄下论断。
十、推广应用
土地利用变更图形叠加分析与GPS交互使用技术有以下优缺点: 优点:易于操作,节省人力,能快速发现审计疑点和审计线索。缺点:存在一定局限性和误差,在人员过少的情况下对审计疑点不能逐一排查。在实现过程中必须获得土地或环境变更前后图形资料,否则无法实现。
该项技术可广泛用于征地拆迁、森林保护、退耕还林、环境污染评估等项目审计,应重点推广。
十一、参与技术创新人员所在单位及姓名
审计署驻长春特派员办事处,李克平、刘路、刘星、李雄杰。
十二、技术创新实际完成时间 2013年5月20日
运用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系统、ArcGis和ERDAS审计绿化造林
一、技术名称
运用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系统、ArcGis和ERDAS审计绿化造林
二、创新背景
2013年上半年我厅组织所有业务处室开展2011-2012年度全省生态环境保护绩效情况审计,审计的重点内容一是2011、2012年度生态省建设工作目标的实现情况及取得的成效,六个生态保护监管重点职能部门的职责履行情况;二是“绿化宝岛”大行动工程实 28
施情况,重点关注工程建设任务完成和资金投入使用情况;三是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情况,以及配套污水管网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四是城镇垃圾处理工程运营管理情况。
三、创新类型
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系统、ArcGis和ERDAS在绿化宝岛审计项目中的创新应用属于组合性新技术。
四、技术功能
该技术可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资源环保审计、外资运用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多个应用领域。
五、技术手段
通过利用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系统、ArcGis和ERDAS等系统,收集整理现有海南省卫星遥感地理信息影像数据、以及天地图成果数据,经坐标采集、数据处理、坐标转换、小班图编制整理,面积计算等工作提供现实性面积范围相对准确的每个市县提供的造林小班图数据,最后将每幅小班图配两幅影像图编制到一起。为审计小组提供科学、直观、实用的成果数据。
六、操作步骤
(一)审计一进点,就向林业部门收集2012年造林验收表(电子版)和验收小班图,了解当地生态经济兼用林(成片造林)的验收方法。
(二)从造林验收表中随机挑选需要抽查的地块,编制生态经济兼用林成片造林地块卫星遥感技术审计抽查表。内容包括:造林单位、林主、小班号、坐标、验收面积、卫星遥感面积、遥感地貌等等。
(三)将抽查表交省厅资源环境审计处,由资源环境审计处到省测绘中心,利用现有卫星遥感图像通过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系统、ArcGis和ERDAS进行初步核查。
(四)通过卫星遥感核查后,资源环境审计处将遥感影像资料(电子版)传回现场审计组,现场审计组结合资源环境审计处的意见,判断需要进一步实地查看的地块。
(五)选择要实地查看的地块。挑选实地查看的地块应以疑点为主。成片造林的地块应该是新造林,不能是成熟林,如果影像图片是茂密的深绿色成熟林,或绿色植被稀稀拉拉的,或是均匀的浅绿色地块(多数为种植菠萝地),或是空白地,或地块内的房屋、道路占用了大量面积,均应作为实地核查的重点。依据当地情况,也可以查看未经过卫星遥感的地块。
(六)实地查看时,请市(县)林业部门和乡镇主管领导及有关人员配合,派人带GPS去,实地核实面积,同时,要做现场调查笔
录,记录造林成活率,拍照取证(每块林地应不少于2张能说明情况和问题的相片)。
利用现有卫星遥感图像通过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系统、ArcGis和ERDAS进行初步核查步骤:
七、应用效果
按照林业部门的技术标准和验收方法,审计采用卫星遥感技术、随机抽样、实地核查和分析性复核的方法,对2012年我省造林任务完成的真实性进行了核查。审计采用卫星遥感技术对9个市县生态经济林的成片造林进行了测量,抽查了97个地块,上报面积15163.6亩,核实面积15064.8亩,相差98.8亩,误差率为0.7%,符合林业验收误差率在±5%的范围,审计部门对卫星遥感技术核查的结果予以认可。
八、技术创新点
创新地在造林审计中使用卫星遥感技术拍摄图像与实际现状相比对,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与事实不符的情况,本次作业一共调用了航飞影像1.5TB;进行了1365次坐标点的转换,提供影像图为270幅(海口、白沙、东方、保亭、昌江、琼海、琼中、儋州),大大优化了审计速度,提高了审计实施的效率。
九、注意事项
(一)所提供的卫星遥感影像图大概是半年前的影像,因此近期如果新种植的小班,遥感图片可能还是原先的地貌,所以现场核实的时候要详细了解。
(二)需要坐标转换,林业部门与测绘部门使用的是不同的坐标系,林业部门提供的小班图数据的坐标信息全部为北京54坐标系,跟高分辨率影像无法套合(影像坐标系为WGS84),故此需要把提供的小班图数据进行整理、转换。
(三)目前我国卫星遥感图像由专业单位掌握,因此需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之下使用,且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系统、ArcGis和ERDAS等平台软件专业性强,需聘请专业人员操作。
十、推广应用
本创新应用可在绿化造林、填海造地、土地平整、农业种植、城市规划等涉及到区域面积、区域现状等的情况。通过调用卫星遥感图像,与实际现状相比较、对照,核实审计事项的真实性。
十一、参与技术创新人员所在单位及姓名
海南省审计厅2011年至2012年度生态环境保护绩效情况审计“绿化宝岛”项目试审组邓伟强、邝必清、李茹、熊爱珠、范青、陈钧、王颖天
十二、技术创新实际完成时间
2013年5月14日
GPS与AO相结合审计林业项目实施情况
一、技术名称
GPS与AO结合审计林业项目实施情况
二、创新背景
(一)技术发展背景:GPS又称为全球定位系统,其测量技术能够快速、高效、准确地提供点、线、面要素的精确三维坐标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具有全天候、高精度、自动化、高效益等显著特点,广泛应用于大地测量、土地利用调查等领域。AO现场审计实施系统是开展计算机审计、强化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实现审计信息共享的重要系统。
(二)审计现实背景:随着审计工作的深入,遇到的难度也逐渐加大,单一简化的审计手段与技术显得越来越单薄。在审计工作中,其他领域的先进技术很少被应用甚至涉及,AO多数情况被单独应用实施。应用其他领域的先进技术,结合AO应用到审计工作中将有关技术转化为审计生产力,能够提升审计水平,提高审计质量。
三、创新类型
将GPS全球定位技术与AO现场审计实施系统有效结合技术应用到审计工作领域。
四、技术功能
GPS全球定位技术与AO现场审计实施系统的有效结合,可以应用到多个审计领域解决实际问题。利用GPS测量技术取得快速、高效、精确地坐标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将这些信息导入到AO现场实施系统中,针对审计工作的需要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取得所需资料。实现这种应用技术的结合能更好地创新审计手段,提高审计效能。在审计工作中,此项技术可应用在外资运用审计、预算执行审计、税收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资源环保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境外审计、专项审计等10类领域的审计工作中。
五、技术手段
GPS利用分布于外层空间的多颗卫星为地球表面任意一点提供定位、导航和测绘服务。
仪器设备与软件:
手持式GPS接收机主要任务是接收GPS卫星发射的无线电信号,获取必要的定位信息及观测数据,经处理后解算出自身的位臵、速度,实现定位、导航等功能。因其体积小、轻便的特点非常适用于野外空间的定位、导向与测速等项目。
AO现场审计实施系统是重要的计算机审计应用软件,根据审计需求对导入的数据进行筛选分析,有效发挥处理大量数据的作用。
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在多种审计领域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
六、操作步骤 步骤一:使用条件
在室外打开手持式GPS接收机后,当屏幕显示有9颗以上的卫星,误差小于3m时,即可使用。
步骤二:界面设臵
对手持式GPS接收机进行界面设臵、参数设臵(主要包括时间格式、坐标格式等方面的设臵)。坐标格式一般设臵为公里或度、角。
步骤三:采集坐标
根据需要采集GPS点坐标。根据地类边界走向,沿边界周边走一圈,每遇到拐弯点要做一次采集。也可以根据需要单独测量其中某小班的一条边界。
步骤四:面积测算
由多个点组成的一组定位数据,按时间次序依次记为(X1,Y1),(X2,Y2),…,(Xn,Yn),其中X表示经度,Y表示纬度。将GPS采集的数据导入计算机,通过专用制图软件测算面积并产生地图。
步骤五 利用AO分析GPS定位数据
七、应用效果
2012年包头市审计局在对某林业部门利用外资A林业项目审计时,首先利用手持式GPS接收机对该林业部门近年来曾经施工过的A林业项目和B林业项目进行了定位测量,然后利用AO对A林业项目和B林业项目的GPS定位系统的大量坐标数据进行筛选比对,发现有8处小班(施工地块)GPS坐标点完全重复;进而揭示出了该单位利用B林业项目中的8处小班(施工地块)面积达3000多亩的林地上已建设完工的林业工程抵顶A林业项目的问题,从而识别了林业工程中的“张冠李戴”现象。通过此次利用AO审计软件结合A林业项目和B林业项目的GPS定位系统的坐标点进行的审计,审计组发现了该林业部门前任领导在B林业项目建设工程已结算的情况下,又在A林业项目重复列支该3000多亩造林工程款,套取造林资金数十万元,涉嫌个人贪污的问题。此次利用GPS和AO的结合技术在审计工作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八、技术创新点
将GPS定位技术应用到审计工作中,利用GPS和AO的结合技术能够快速、高效、准确地提供点、线、面要素的精确三维坐标。即使地表景观和标志物改变了,亦能找到过去的标本采集地点,并不需要 36
借助地图。此项技术开拓了审计人员的审计思路,创新了审计手段,有效地解决了审计中遇到的位臵不清、面积难以计算等实际问题。
九、注意事项
(一)测量时以大面积的测量为宜。
由于GPS本身的误差原因,在面积测量中对于小面积,或距离相距太近时测量结果相对误差会较大,一般来说测量面积最好大于10亩。
(二)自然环境因素影响测量。
在测量时还有一些人为的、自然的因素会导致测量结果误差。晴天、无风、开阔的地形等对于GPS接收信号有利,反之则对测量结果有不良的影响。另外,测量人员在测量过程中的一些不规范操作对测量精度也有影响,比如在路线测量时没有等待卫星信号完成定位就开始测量等。总之,如果存在影响GPS信号接收的因素,均会降低测量的精度。
(三)取得的坐标点越多越好。
为保证测量的准确,除了每遇到拐弯点要做一次采集外,还应尽量多采集坐标点。
(四)线路测量时数据记录方式的设臵。
如果测量的目的是记录所走过的边界,在设臵航迹的记录方式时,GPS设臵“记录方式”为“时间”比“自动”要好。
(五)测量时间和速度的掌握。
应尽量保证足够的取样时间(至少1分钟以上),行走速度应匀速且较慢。
(六)数据要及时下载保存。
测量后要及时下载数据,以免测量数据丢失。
(七)AO数据分析。
将GPS坐标点数据导入到AO系统中时,要保证信息的完整与准确,以免后续数据分析中出现错误。
十、推广应用
GPS与AO的结合技术应用在审计工作中可以迅速、准确地获得标本或数据采集地点的位臵和面积等信息。该项技术可以开拓审计人员的审计思路,创新审计手段,提高审计效能。该项技术不仅适用于林业、农业、水利建设等固定资产投资领域,还适用于资源环保、预算执行、金融等领域,应用范围非常广阔。
第二篇:审计技术创新总结
灵审发„2011‟ 号 签发人:张立斌
灵台县审计局
关于审计技术创新工作总结的报告
市审计局:
随着近年审计工作范围的不断扩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跟踪审计、领导交办事项等方面的审计任务越来越多,我们在审计实践过程中坚持边审计边积极探索改进审计方法和技术,至目前,取得了一定成效,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审计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主要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一是不断加强学习培训,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审计理念不断转变,审计视野不断开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频繁性和审计监督内容、目标、重点等方面的不断变化,更新审计知识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为了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技能,我们除了认真完成培训计划任务外,还积极参加省市审计机关统一组织的各项培训活动,选派优秀审计人员认真学习现场审计和计算机审计技术。同时,在工作实践中,注意培养审计人员良好的自学意识,让他们在工作中努力学习他人长处,不断更新自身的审计知识、方法和手段,不断推进审计理论和审计技术方法创新。通过学习培训,使广大审计人员认真领会、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更加积极主动地推动计事业科学发展;深刻分析自身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深入剖析目前的思想现状和精神状态,着力增强不进则退的忧患意识和创新发展的紧迫感;勇于突破传统观念和习惯行为的束缚,坚决摒弃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的工作作风,时刻保持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牢固树立攻坚克难的创新发展意识、大局意识、宏观意识、责任意识,围绕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要求,把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实现审计理念的“五个转变”:即从偏重微观审计监督向更加关注宏观审计监督转变;从着重关注资金向关注资金与关注政策并重转变;从事后监督向全过程监督转变;从注重发现和揭露问题向在发现和揭露问题的基础上促进整改转变;从真实、合法审计向真实、合法、绩效审计并重转变,较好地拓展了审计人员的工作视野,为推动审计技术创新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增强激励机制,努力形成良好的审计创新发展环境。
突出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加强和改善审计计划管理。注重长期、中期和审计计划相结合,定期或不定期对审计对象进行研究分析,科学确定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重点项目。二是不断优化审计计划的编制,着重在导向上提升审计成果、满足审计目标的需要转变,使项目的审计报告发挥最大的效果。三是规范审前调查和审计方案的制定、审批、实施过程管理工作,加大审前调查的工作力度,明确审计关注的重点方向、重点内容。四是坚持把突出重点贯彻到审计实施的全过程,有目的、有重点地开展审计工作,注重在审计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审计重点,坚持对重点方面、重点环节、重点业务查深查透。
四、注重推动审计技术手段和方法创新,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技术含量。
紧紧围绕加快实现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变的目标,突出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加大审计信息化建设力度。坚持以应用为导向,不断拓展审计信息化平台,着力完善审计管理系统(OA)平台、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平台;大力普及AO审计和OA管理,提高审计项目实施能力和审计政务电子化水平。二是继续深化审计业务“一体化”工作,努力达到“一审多果、一果多用”的目标。完善审计工作协作机制,不断深化联合审计工作,形成审计监督的整体合力。三是深入开展审计业务评估活动。科学把握审计工作的现状和内在需求,及时调整审计工作的思路,创新审计工作的方式方法,使审计工作始终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
五、创新审计工作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的整体效能。
按照深入推进规范化建设、提高机关科学管理水平的目标要求,突出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大力提高审计工作的绩效水平。不断深化审计资源整合工作,加强审计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时间管理和成本管理,实现审计工作成效的最大化;探索实施审计项目进度公示制度,加强对项目执行进度、组织实施情况、审计成果运用、审计成本的考核和评估工作。二是严格审计质量控制,有效防范审计风险。探索制定全过程控制审计项目质量的有效实施办法,健全完善三级复核、审计业务会议、审计项目质量检查等制度,确保审计项目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处理得当、程序规范;不断加强审计现场控制管理,不断规范审计方案、审计取证、底稿编制、审计日记编写和审计报告等作业程序。三是提升审计成果运用水平。加强审计成果的综合分析和开发利用工作,不断创新审计成果运用机制,力求事事有结果、件件有落实,努力做到审计一个项目规范一个系统和行业,充分发挥审计工作的建设性作用。
“审计创新年”活动的深入开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县审计工作。据统计,截止到11月,我局共对73个单位进行了审计(调查),查出各类违规金额1874万元,损失浪费金额56万元,管理不规范金额4145万元。审计处理应上缴财政239万元,已上交财政242万元(其中补交落实以前审计决定3万元),核减工程投资465万元。审计提出建议185条,被采纳175条。提交审计综合报告、审计工作报告和审计信息18篇,被上级部门采用19篇(次)。
一要不断加强学习,善于结合实际思考问题,提高学习效果。着重查找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上存在的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及时加以解决。
二要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新的管理方式,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采用现代先进审计技术方法,推行计算机辅助审计;加快审计数据库建设和被审计单位的信息联网,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三是在积极开展效益审计的同时,继续打造精品项目。效益审计和大要案两手都要抓,都要抓出新成效。实行审计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和审计责任追究制,提高审计成果的综合分析和开发利用,积极打造精品项目,努力为经济发展服务。
同时,抓好审计工作还要体现以下“五个创新”:
一是创新审计理念。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要抛弃那些不适宜、陈旧的审计理念,树立起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符合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新理念。
二是创新工作思路。要认清形势,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把握好审计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正确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
三是创新审计内容。要在全面提升审计成果质量的同时,积极探索通过对权力运行过程的监督,促进各级政府机关依法行政,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的新路子。
四是创新审计方法。要逐步实现由单一的、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向经济责任审计、管理绩效审计、财经法纪审计等多种相互结合的审计方式转变。五是创新审计队伍建设。要把审计干部队伍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国审计工作会议的精神上来,加强审计管理,强化服务意识,树立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工作作风。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二日
主题词:列支
经费
报告
抄送:县财政局 灵台县审计局 2011年4月22日 共印4份
第三篇:中国土地资源教学案例
《土地资源》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初步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形成原因。
2.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使学生充分认识“土地是立国之本”,培养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树立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基本特点。
2、难点:通过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对学生进行国土资源的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三、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搜集有关土地利用的资料图片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人和土地的关系,就好像鱼和水的关系一样,土地抚育着人类,从古至今有多少人赞美土地,歌颂土地。你能举例来说明吗?(或者直接利用课本中的小诗导入)。
生:小组交流,组长汇报(诗歌、故事、图片等)
师:同学们,我们对土地的赞美真是说不尽、道不完,那么你对土地知道多少呢? 课堂活动一:看用途──了解土地。
师:多媒体出示山地林区、草原牧区、平原耕作区、城市建筑区的景观图(无多媒体条件的学校也可直接利用课本插图)。
生:讨论四幅景观图中土地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差异以及利用方式的不同。山区──林地;高原──草地;平原──耕地;城市──建设用地。
师:我们是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状况来划分的,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生:争做“土地专家”。联系已学过的中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评价我国土地资源对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也可加入到一个小组内参与讨论)。
师: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而且土地利用类型齐全。这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而且各类土地所占的比例也不尽合理。
师:多媒体出示图3.7“部分国家人均耕地的比较”和图3 8“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
生:读图讨论,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有何特点?(注意比较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所占的百分比)
师总结: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特点可概括为“两少、一多、一不足、一突出”,即: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
生:自学“阅读材料”,进一步了解我国耕地的后备资源状况,初步树立土地资源的危机感。
师:我国各类土地资源,不仅构成比例不合理,而且还分布不均。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呢?
课堂活动二:找差异──利用土地:
师:指导学生读图3.9“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
生:读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并联系中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完成课本“活动1”的填表格练习,明确土地资源的利用要受到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耕地:季风区
平原──利用程度高
林地:季风区
山地──利用程度高
草地:非季风区
高原──利用程度低
师:多媒体出示我国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景观图,引导学生完成“活动2”,认识我国耕地的南北差异,并能够初步评价我国南北方的水土匹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生:读图3.9“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3.12“我国北方和南方水土资源的比较”,结合所学的我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明确:
①我国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分布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这既是我国一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也是我国800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②我国南北方地区的水土资源匹配情况说明:在我国土地资源丰富的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又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师:人口众多是造成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主要原因,同时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结构又与我国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密切相关,而且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也是造成我国土地资源不足的重要原因。
师:多媒体出示漫画:“小鸟的悲哀”、“小草的哀求”、“飞来的山峰”。生:讨论漫画的含义,分析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后果?
小鸟的悲哀──滥伐森林──水土流失
小草的哀求──过度放牧──土地荒漠化
飞来的山峰──乱占耕地──耕地减少
师提问:土地破坏问题该如何解决?
生:组织辩论赛。主题是土地是否需要保护。
正方:需要。
反方:不需要。
师:参与辩论,了解各方的观点依据。
师总结:通过辩论得出,土地资源虽然属于可再生资源,但是只有利用恰当,才能够供人们永续使用;如果利用不当,或者遭到人为破坏,就会引起土地资源退化,生产力下降,甚至完全消失。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课堂活动三:定国策──保护土地
生:读图3.13,找出课本中的三幅景观图反映的土地问题与前三个漫画反映的土地利用中的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说明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其他问题。
师:土地是立国之本,对于我国这样的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尤为重要,但是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却造成了对土地资源的严重破坏,加剧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危机。我国仅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1%的人口,这既是一种自豪,更是一种压力。因此,我国政府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我国的土地基本国策。
生:阅读课文或利用搜集的材料说明我国已经实施的土地保护措施。
颁布法律法规:《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
设立“全国土地日”,确定宣传主题,组织宣传活动。
生:角色体验,小组讨论,任选一个角色,从角色的心理需求提出建议,说出理由(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地方官员:„„
土地专家:„„
环保人士:„„
种地农民:„„
房地产商:„„
师总结:国家立法,公民守法,搞好土地资源的开源与节流,加强土地资源的建设与保护,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切记:保护土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师:出示中国地形图,提出要求,请你来当“土地专家”,对我国的土地进行设计开发(设立最佳创意奖)。
生:讨论探究,设计开发(鼓励创新思维)。
师总结:土地是久远的过去,更是我们灿烂的未来,美好的明天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来创造。
调查实践:今年“全国土地日”的主题是什么?请你设计一个“保护土地”的宣传活动。
第四篇:技术创新经典案例讲解
产业技术创新经典案例
案例1:曼哈顿计划
主题:目标明确,集中财力物力,创新突破。
案例:1939-1940年,为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德国、前苏联、日本、法国、英国等国都在研究核裂变,并想制造原子弹。
1941年12月6日,美国政府和军界正式大量拨款研制原子弹,并制定了“曼哈顿计划”。1942年费米(E.Fermi)在芝加哥的研究小组建造的反应堆取得成功,这是人类首次控制住了从原子核释放出来的能量,为制造原子弹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
1942年,美国建造了研制原子弹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并任命物理学家奥本海默(J.R.Oppenheimer)为实验室主任。计划先后解决了几个重要的工程技术问题:
1.燃料使用的效率问题—利用反射层提高效率; 2.起爆问题--采用内德迈耶的“内爆”法。3.铀的提纯问题。铀235的天然含量很低,因此采用从铀238中分离的办法,成本很高。后来发现钚239也是一种良好的裂变材料,钚是铀238嬗变来的,因此,将分离铀235剩下的大量铀238制造钚。1943年8月,玻尔到了洛斯阿拉莫斯。1945年7月16日,美国“三一计划”――首次原子弹爆炸成功,威力巨大。
点评:美国在短短不到四年里,就成功试制了原子弹,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大批最优秀的欧洲科学家由于受到希特勒的迫害,逃亡美国,使美国拥有最强大的科学家阵容,二是美国政府迫于战争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曼哈顿计划”耗资20亿美元;投入人力50多万人,其中科研人员15万;占用了全国近三分之一的电力。“曼哈顿计划”的目标明确——制造原子弹。对于带有应用目标的计划,必须目标明确。
案例2:化工工业的创新
主题:以科学为基础,以市场竞争为动力,产生重大创新。
案例:化学工业常常被称为是第一个以科学为基础的工业。从最初的与纺织行业结合紧密的无机化学的发展,到首先是煤焦油派生物到石油化工的有机化学工业的发展,再到20世纪30年代通过对大分子结构的基础研究而导致碳氢化合物化学的重大突破,大量的创新迅速出现了:聚苯乙烯、有机玻璃、PVC、聚乙烯、合成橡胶、尼龙和所有的人造纤维。化学工业的所有的重大创新几乎都是在大型化工企业的实验室内完成的。
杜邦公司发明的尼龙(nylon)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930年杜邦研究实验室从严格合成的材料中第一次获得有使用价值的纤维,被称为人造丝,通过4年的反复试验,终于完全合成了实用的合成纤维,到1938年正式宣布这项发明,定名为“尼龙”,并与1939年开始投产。由于它强度大、耐摩擦和不易腐烂,在国内外市场大受欢迎,并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广泛地应用到飞机和汽车轮胎用衬布、军用服装、降落伞和其他用途等。杜邦公司这个存在近两个世纪的世界最大的化工企业,一直是以它的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其工业研究实验室为核心,展开了可能是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化工企业的发展历程。它的四次产品大换代都是由科技研发的重大创新并打开新的产品领域所产生的。杜邦公司近200年的发展过程说明,科技研究是一个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动力。
大型联合企业在有机化学工业创新中起到了主要作用,这些企业本身构成了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的主要动力来自于企业内部的研究与发展部门。
点评:化学工业的创新说明了研究与发展部门在创新系统中起到了核心作用,研究与发展部门与外界的联系非常重要,因为这些联系提供了市场和基础研究的信息,随着化学工业不断进入更专业化的细分市场,与客户的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随着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这样的基于基础研究的技术市场前景看好,企业与上游的关系也越来越重要。
案例3:IBM的360系统计算机
主题:以创新和增长作为企业基本策略。
案例:60年代初,IBM公司面临的是计算机市场竞争的强大压力,于是于1961年决定投资50亿美元开发第三代计算机——360系统计算机,这项投资远远超过了“曼哈顿计划”的20亿美元的投资,被认为是“美国产业界最大的一个决策,比起波音公司决定生产喷气式飞机和福特公司决定生产成百上千万辆野马牌汽车的决策有过之而无不及”。IBM动员了其在世界各地分支机构的科研人员进行研制开发,其开发目标是新机器必须是同时要在商业市场和科学计算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一个完全兼容的系统。1964年IBM宣布360系统研制成功,其运算速度和内存比第二代计算机提高了一个数量级,系统设计上采用了能适应计算、数据处理和实时控制等多用途及各种指令相容的通用化技术,是产品价格性能比大幅度下降,通用性提高,软件支持成倍增加,有专家称“360系统之后,已不再是原子能时代,而是信息时代。”360系统计算机成功地制订了业界的标准,使得IBM的竞争对手只能选择生产与系统兼容的机器,降低价格性能比,以争夺IBM的用户,或者生产与这系统完全不同的机型,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1965年IBM公司销售额达到25亿美元,从而将其竞争对手远远抛在后面,构建了计算机业的IBM帝国。
点评:投资50亿美元的巨资对IBM来说是冒极大的风险,其市场经营部副总裁弗兰克.卡里也许说出了IBM成功的秘诀:“IBM的基本策略是一种领导策略,一种创新策略,一种增长策略。这种策略就是要拿出新产品使业务得到增长。在这样的企业中很有干头,我认为人们都喜欢在这样的公司中工作而不会喜欢在那种随大流的公司中工作。”
案例4:激光技术的应用
主题:科学-技术-需求相互关系,产生创新突破。
案例:激光器的发明是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的一项重大成就,标志着人类对光的认识和利用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关于辐射的量子理论》,对能态之间的跃迁方式第一次给出了实际的认识,提出了三种假设,即自发辐射、受激吸收和受激辐射,其中受激辐射是个新概念。随后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大批物理学家参加了微波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工作,并将光谱学和微波电子学结合起来,开创了微波波谱学。随着微波波谱学的发展,许多分子和原子微波波谱的发现,关于粒子数反转的概念,以及利用受激辐射实现相干放大等问题逐渐成为微波波谱学家们关心,从而导致了1954年第一台微波激射器(MASER)的问世,从理论、技术和人才等方面为激光器(LASER)的问世准备了条件。1960年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及稍后的氦氖激光器诞生后,人们根据激光的一系列优异特性——高单色性、高方向性、高相干性和高亮度,设想了激光的种种应用前景,由此吸引了来自政府和企业等各方面的投资,大批研究开发人员转入这一领域,激光理论、器件和技术的研究因此进展更为迅速。激光技术已在材料加工、医疗、通信、武器、全息照相、同位素分离、核聚变和计量基准等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成为支撑信息时代的一项关键技术。
点评:激光技术的发明一方面是20世纪初量子理论的结晶,另一方面对微波技术发展的要求推动了激光技术研究的步伐,而社会多方面的需求使得激光技术能获得更为广泛的应用,是科学—技术—需求的三者互动作用推动了激光技术的迅猛发展。
案例5:雅虎网站的发展
主题:直接面向社会需求,集成创新。
案例:雅虎的创始人杨致远一开始在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所选择的博士课题方向是研制一种利用计算机提高设计自动化的软件。这门行业在80年代末开始兴起,90年代初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有许多新公司在这一领域开始创业。杨致远就是想在毕业后加入这样的一个小公司和公司一齐“长大”。但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自动化设计软件领域发展得非常迅速,到1993年左右技术和产品都已经基本定型,少数几家发展最快的公司已经占领了市场,小公司很难再生存下去—杨志远的计划破产了。但这里有一件正在蓬勃兴起的新事物引起了他的兴趣,这就是计算机“互联网”(Internet)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沟通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而且每时每刻都在膨胀的信息资源。杨志远们开始花越来越多的时间上网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在畅游互联网的过程中,他们把自己比较喜欢的网点记录下来,并随着记录的网点的增多,他们分门别类地做成一种“易于消化”的目录,将其放到网上。当时互联网正处在爆炸初期,各种信息繁杂纷乱,让网迷们觉得头晕目眩。杨志远等的检索目录将大量的信息分成几类,正是网迷们入网寻找自己所要信息的理想的出发点和指南,于是他们的网站迅速达到门庭若市的程度。很多热心的网迷还给他们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使他们对网站进行了很多改进。另外,还有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制作的网页的地址传送给他们,要求列入他们的目录。目录中网站数量暴涨,使他们不得不在原来的各项分类下面再分出子目录,而且还要这样一层层地分下去。这里他们还在指南中添加了一些新栏目,使它们变得更为有趣和实用。他们给自己起名“YAHOO!”。1995年8月,他们与英国路透社合作在网站上增设了新闻栏目,使网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随心所欲地查看政治、商业、娱乐等各个方面的新闻。雅虎网站的服务性质也从此发生了根本转变。到1995年9月雅虎被阅读的数量是每天300万页,而到1996年2月这个数字就翻了一番。在风险资本金的进一步支持下,雅虎网站迅速发展,最后终于在1996年4月成功上市。当日即使雅虎市值达8.5亿美元。1999年雅虎网站每个月客流量接近2亿页次,公司在股市上的总价值达到400亿美元。从技术上来看,雅虎开发的是一种能够在互联网上搜寻、鉴别和编辑的数据库式的应用软件;从商业角度来讲,雅虎所提供的是一种服务。它把大千世界千万种信息分门别类,让上网的人可以做有目标的游览。比如,行销人员想查看一下市场行情,工程师想搜集一些技术资料,生活中人们外出旅游之前阅读一下有关目的地的介绍,或者买东西前参看一下专家对产品的评价,以及平时查看体育新闻,或者参观一些艺术摄影作品展等。
点评:从需求出发,利用现有知识和技术,创新发展一定会取得成果。对比我院信息服务领域的现状(我院有五个文献情报中心、一个出版社,一个报社,近三百种学术期刊编辑部,几乎每个研究所都有图书室,还有一个网络技术先进的中国科技物理网),雅虎网站的发展值得深刻思考。
企业技术创新经典案例
案例1:柯达和富士的数字化生存道路
柯达的市场份额通过近乎垄断的“98协议”,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升——2001年,柯达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达到了63%,超过富士近一倍。但从2000年起,数码相机市场连续高速增长,并呈现出集中爆发的趋势。在这个高速增长期,索尼、佳能、三星、尼康等数码企业纷纷杀入相机领域,其可替代的优势对传统胶片领域构成强烈冲击,当年,全球数码成像市场翻了差不多两倍,全球彩色胶卷的需求开始出现拐点,此后以每年10%的速度开始急速下滑。
柯达的决策者,此时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断,他们的重心,依旧放在传统胶片上。作为一个在传统胶片业占绝对份额的公司,柯达的决策者们并不希望看到数字业务太过迅猛的局面。“98协议”过后,柯达在中国范围展开了大量的投资,巨额的产能和规模还来不及消化,他们也不可能顾此失彼,下决心在数码领域投入过多的精力。对新一轮的数码变革,柯达的情境可用一句话来形容:一脚踩在油门上,一脚踩在刹车上,瞻前顾后,心态复杂。2000年,柯达的数码业务收入基本与1999持平,只占营业额的21%。
相比而言,没有太多选择的富士在数字业务转型上则心无旁骛。早在1995年,富士即在苏州成立了苏州富士胶片映像机器有限公司,着眼于高科技产业,1997年,富士即开始生产数码相机。以技术立身的富士公司在数码相机领域拥有许多核心技术。2000年,富士胶片与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共同出资成立了富士星光有限公司,结合中国本土实际情况,自主研发推出了一系列高质量PS版(预涂式感光版),在国内印刷业得到广泛应用。富士星光还与国内企业进行技术合作,推出了两款国际领先技术的高速激光照排机。富士的数码冲印设备开始风靡全球,对传统冲印造成了很大冲击。
这一时期,柯达一直是被动的。直到2001年3月,柯达才在上海推出了数码冲印业务。就在2003年10月23日,柯达还高调宣称,与乐凯达成了一项为期20年的合作协议,柯达以总额约为1亿美元的现金和其他资产换取乐凯胶片20%的股份——柯达还在费尽周折地与传统胶片行业对手纠结。
到了2002年,一则数据很能说明问题:柯达的数字化率只有25%左右,而富士已达到了60%。就在这年,据调查显示,2300万的美国家庭拥有了数码相机,比前一年增加了57%。同期富士公司数码相机的销售量比2001年又翻了一倍,占据了日本市场的30%,全球市场的20%。
此时,柯达才意识到,传统胶片的辉煌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市场是残酷的,2000~2003年柯达利润报告显示,柯达传统影像部门的销售利润从2000年的143亿美元锐减至2003年的41.8亿美元,跌幅达到了71%。
目前,富士胶片在液晶显示屏材料中的TAC 膜、高像素拍照手机的镜头组件和彩色相纸三大块,都占世界市场排名第一的位置。这和富士一直高度重视技术开发有关,因为富士一直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古森社长在给员工的2008 年新年致词中表示:富士胶片要在21 世纪成为“不断创新,持续发展的公司”。
反观柯达:09年6月底柯达胶卷的停产、柯达印店推广的受阻,及不断下滑的业绩(至2009年第三季度,柯达已经连续4个季度营收下降20%,且连续4个季度亏),致使人们不得不猜测柯达是否会被收购,柯达首先判断错了数码的前景,其次又没有快速抓住回调弥补的时机,结果只能够从影像业的霸主沦为末流,代价不可谓不刻骨铭心。
98协议:1998年初,柯达与中国政府多个部委联合签订了著名的“全行业合资计划”,即“98协议”。协议规定,柯达与中国七家感光企业中的六家进行合资合作。“98协议”中还规定,中国政府承诺在协议签订后三年内,不批准另外一家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的感光材料行业。
案例2:伊利集团品牌价值高速增长道路
伊利作为中国乳业发展模式创新的领军者,创立并构建了“奶牛合作社”的核心内容及模式,那便是:建立牧场园区,免费让奶农进驻饲养奶牛,同时提供饲料的配给、技术咨询、资金协调、病疫防治等服务,最终负责统一收奶,统一检制、统一交售;同时,伊利还和奶农签订了保障合同,确保即使出现市场奶价暴跌的状况,也会以保护价来收购牛奶。因此,不但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奶牛合作社”当中得到了切实体现,而且依靠其完备的共赢模式,“奶牛合作社”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成效也非常明显。
近年来,乳品企业在奶源市场的争夺日趋激烈,行业内部盛传“得奶源者得天下”的说法。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奶牛的饲养模式仍处于“小规模,大群体”的阶段,奶牛饲养的规模化和产业化还非常落后,导致了原奶特别是优质原奶的市场供应严重不足。
在奶源基地的创新建设上,伊利实施了“三步走”的战略。上世纪90年代,伊利集团在中国乳品行业首创“公司+农户”的奶源基地模式,使伊利与百万农户形成了相互依托、同呼吸、共命运的鱼水关系,不仅使原奶质量大幅提升,还极大地提高了奶农的饲养能力和收入水平,此模式被乳制品工业协会作为典型向全国推广。随着奶牛养殖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中国乳业的快速发展,伊利集团于2000年创新基地建设新模式,实行“公司+牧场小区+奶户”的养殖模式;2005年顺应发展趋势,伊利集团又在行业内率先实行“公司+规范化牧场园区”的养殖模式。
2006年,伊利又提出了第四步走的发展模式,即建立由奶牛养殖户、政府职能部门、奶站经营者等组成的奶牛合作社,发展战略是: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民主管理、自主经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这种模式可以为社员提供技术咨询、资金协调、科普宣传、疫病防治等服务,引导社员科学管理和规范喂养,同时负责统一收奶、统一验质、统一交售,从而进一步打通奶户与企业之间的渠道,保证高品质奶源的稳定供应。
截止到2007年,伊利集团已经累计投入20亿元用于奶源基地的建设,并向农户发放购牛贷款近20亿元。除此之外,伊利还一次性投入了4000多万元设立奶牛防疫补贴和风险基金,累计投入320亿元收购原奶,带动了500万奶农的脱贫致富。“奶牛合作社”的成功和推广不但持续惠及数以万计的奶农,并为伊利的成长注入强大的动力,而且成为乳业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的典范,被越来越多的奶农接受和推广。
由权威品牌研究机构“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2006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中,伊利品牌价值大涨16.24亿元,以高达152.36亿元品牌价值继续蝉联行业首位,蒙牛的品牌价值略涨3.41亿元,达到88.54亿元。伊利进一步拉大其品牌优势。
案例3:自主创新,海尔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1984 年海尔集团刚刚创业时,是一个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企业,只有600 多人,销售收入300 多万元、亏损147 万。1985年,海尔从德国引进了世界一流的冰箱生产线。一年后,有用户反映海尔冰箱存在质量问题。海尔公司在给用户换货后,发现库存的76台冰箱虽然不影响冰箱的制冷功能,但外观有划痕。时任厂长的张瑞敏决定将这些冰箱当众砸毁,并提出“有缺陷的产品就是不合格产品”的观点,海尔砸冰箱事件在为企业赢得了美誉同时,也反映出中国企业质量意识的觉醒,拉开了科技创新竞争的序幕。
1990年,海尔冰箱开始进军德国,为了验证自己的品质,海尔人把冰箱揭掉商标,与同样揭掉商标的德国产品摆放在一起,进行全面质量检测,结果海尔一下子得了8个加号,得分最高,超过了德国利勃海尔。仅仅6年的时间,海尔就消化并吸收了2000余项国外冰箱生产技术,并将其转化为“海尔标准”,实现了海尔强大技术基础。对海尔实现自我技术创新打下了坚实根基。
海尔根据中国市场的需求,研制生产出第一台完全国产化的冰箱产品,此后,国内第一台分体组合式冰箱、世界第一台无氟、节能、大冷冻力三合一的抗菌冰箱等等相继问世,使海尔技术创新步入新的台阶。于是,“海尔——中国造”响彻大江南北。
如今,海尔一发不可收,东南亚海尔、中东海尔、欧洲海尔……到目前,海尔已拥有30个海外制造基地和海外贸易公司。2004年,海尔实现出口创汇突破10亿美元,海外生产、海外销售突破10亿美元;在美国200升以下冰箱市场中海尔占30%以上的份额,居第一位。
在中国家电业此起彼伏的价格大战和你争我夺的利润追逐战中,张瑞敏冷静地提出“不打价格战,要打价值战”的独到的观点。他所说的价值战,就是以自己独特的追求自主创新技术的方式,实现企业、产品和市场价值,实现自主技术的扩张。这是海尔能够成为世界级品牌和世界级公司的核心基础。
综观海尔发展的历史,技术创新一直是其成长和壮大的主要动力。其成长轨迹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国际化进程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海尔技术创新国际化的过程大体经历了下列三个阶段: 合资引进技术——建立自己的技术研究中心和发展体系——输出技术或在国外建立自己的研究与发展分支机构。如今,海尔每年的自主技术投入已经达到了年销售收入的6%。
案例4:三星,从学习模仿到自主创新
有人说,韩国以三星为代表是学习模仿日本,成功地重走了一遍日本走过的道路,有一个发展电子工业的基本大法——“电子工业振兴法”。三星公司自创立至今,其产品开发战略演变大致经历了“拷版战略”、“模仿战略”、“紧跟技术领先者战略”和“技术领先战略”四个阶段。
三星公司成功地重走了日本公司的发展之路,特别在作为电子工业的基础——IC和FPD方面。日本NEC/东芝搞DRAM战胜了美国的Inte1,一度称霸于世;韩国三星公司还是搞DRAM打败了日本E1pida,至今稳握世界DRAM市场牛耳。正如三星公司成立初的总裁李秉喆说:“我们要是在电子革命中落后,我们就会永远沦为落后国家。” 90年代掀起的以TFT-LCD为代表的平板显示器浪潮,三星公司不甘落后,紧跟日本Sharp公司,于l995年推出22英寸LCD屏,1997年上市30英寸屏,1998年开发出高清LCD TV,并出口美国。
三星公司在引进外国技术的同时,始终强调内部研究与开发的重要性,强调在提升内部技术能力的基础上寻求市场、产品和技术的动态匹配。三星电子自己认为:正是自主、不懈的研究与开发,才使三星电子成为一家冉冉升起的全球领导企业。1990年三星电子的研发经费为2.09亿美元,1997年增加到9.04亿美元,1998年为11.4亿美元,2003年则高达29亿美元;2003年,三星电子在韩国有6个研发中心,在世界其它国家有10个研发中心,建立了一个全球研究与开发网络;研发人员共19700人,占全部员工的34%。
发展至今,三星集团已是集电子、机械、化工、金融及贸易于一身的国际特大型企业,其中电子是重中之重,收入约占公司的三分之一。这一切都离不开三星自主、持续、高投入和高强度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和坚持自主创新发展的方向。
案例5:苹果的高成长发展探析
仅仅是7年以前的2003年初,苹果公司的市值也不过60亿美元左右。一家大公司,在短短7年之内,市值增加了近40倍,如果说这是一个企业史上的奇迹,估计没人会反对这一观点。苹果公司以发明、创新著称,并在计算机与消费电子集成产品的发展上处于领先水平。
2003年苹果推出了iTunes。这是苹果历史上最具革命性创新的产品,也推动了苹果市值的快速飙升。iTunes是苹果终端的管理平台,无论是iPod、iPhone还是iPad,都是通过iTunes来管理的。iTunes是苹果的创新枢纽。可以说,没有iTunes的出现,就没有iPhone和iPad这样革命性的产品出现。随着iTunes的出现,苹果公司得以进入音乐市场,它不仅仅是靠卖产品赚钱,还可以通过卖音乐来卖钱。短短3年内,iPod + iTunes组合为苹果公司创收近100亿美元,几乎占到公司总收入的一半。ITunes受到了来自用户、合作伙伴的广泛支持。因为iTunes的存在,能够让更多人更方便地下载和整理音乐,从而大大促进了iPod的销售,并让iPod和其它音乐播放器区分开来,短时间之内占领了近90%的市场。那些唱片公司也欢迎iTunes的出现,在iTunes出现之前,唱片公司对于泛滥成灾的音乐盗版无能为力,iTunes让他们觉得看到了盈利的可能性。当然最高兴的是苹果公司,它通过卖iPod赚硬件的钱,再通过iTunes赚音乐的钱。
苹果公司的过人之处,不仅仅在于它为新技术提供时尚的设计,更重要的是,它把新技术和卓越的商业模式结合起来。苹果真正的创新不是硬件层面的,而是让数字音乐下载变得更加简单易行。利用iTunes + iPod的组合,苹果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将硬件、软件和服务融为一体。这种创新改变了两个行业——音乐播放器产业和音乐唱片产业。
从苹果公司的高成长奇迹来看,高成长的公司对于赶超或打败竞争对手并不感兴趣,技术创新也不是他们的终极目的,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创造与众不同的市场!
科技创新解决社会问题的案例
案例1:Android手机帮助亚马逊部落停止砍伐森林
巴西亚马逊流域的Surui部落,一直挣扎于保持其传统文化与砍伐原始森林的矛盾之中。谷歌地球小组开发了一个帮助部落人民即能保护森林,又能维持生存的计划。他们为部落成员们装备了andriod智能手机,培训他们使用,部落人民可以利用智能手机来测量树木的碳补偿值。
经过谷歌和部落人民四年的合作,这个项目在2012年5月得到验收。现在世界各地的公司如果希望为自身温室气体排放买单的,都可以通过购买碳补偿值,以此帮助亚马逊部落人民维持其生活方式。
案例2:发展中国家利用廉价的太阳能
目前世界上仍然有超过15亿人没有用上电——大约占了全球25%的人口比例,几乎80%是在发展中国家。
“便携光”项目正致力于将廉价的、可负担的太阳能提供给这些还未通电地区的居民。该项目将太阳能电池板优化,使得电池板更加便宜和耐用,这个产品组合提供了价值16美元的材料包,其中包括一个灵活的反光面板,一个可充电电池,一个USB端口和一个高亮度LED。使用该太阳能设备后,人们可以得到明亮的光源,足够用来阅读,工作或是在黑暗中做饭。
案例3:帮助无家可归者的app 据统计,2012年在美国至少有100万无家可归的人,为防止这一数字继续上升,“10万家庭活动”推出了一个名为“无家者联系器”的app,用以帮助无家可归的个人或家庭找到他们永久性的住所。
这个app的设计者意在于加强全国范围内对于流浪人员的帮助,希望居民下载这个的app,使用app里的调查信息来询问他们所在社区的流浪者,了解流浪者的处境和基本信息。设计者相信聚合这些信息,全国流浪者的数量将会下降。
案例4:可以检测乳腺肿块的超声波手套
这种特殊的手套链接了一个超声波传感器,可以给乳房提供完整的检查,检测出肿块和异常的淋巴结。该产品由Singularity大学的创新者开发,旨在为那些缺少医生地区的妇女,提供全面的乳房体检。
案例5:可以用汽车轮胎防止飓风吗?
桑迪飓风之后,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刻地感受到飓风带来的严重威胁。爱丁堡大学的工程教授申请了一种预防飓风发生的专利技术。这种技术将汽车轮胎在连接在一起,轮胎里装有巨型管道,深入海洋深度达100米。
这个被称为“SalterSink”的设备,使温暖的表层海水沿着管道逐渐深入海洋深处,温暖和寒冷的海水混合在一起,使得海水温度可以高于26.5摄氏度——从减少水温差的源头避免飓风形成。
技术创新品牌故事
案例1:长虹电视机技术核心能力提高
年代中期以来,80年代中期以来,长虹彩电在全国市场的市场占有率节节上升,直至1997高达35%,取得全面成功。长虹成功的基础之一是电视机技术能力的增长。技术能力的增长功的基础之一是电视机技术能力的增长。机芯设计是电视机技术中的关键技术,机芯设计技术能力技术能力是电视机技术的机技术中的关键技术,机芯设计技术能力是电视机技术的高层次体现。因此,这里以机芯发展为主线,来讲述长虹电视机能力的发展。
如下所示,长虹电视机能力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70年代),封闭条件下的自主研制 年代),封闭条件下的自主研制。1974年,长虹厂保军转民。首先确定尝试的民用项目就是电视机。70年代,长虹厂自己研制生产出5个型号的黑白电视机和4个型号的彩色电视机。这种封闭条件下的自主创新,不但能力提高慢,而且造成不必要的低水平重复研制。
第二阶段(80年代),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模仿创新。这一阶段以1979年10月,长虹与松下达成协议,为松下组5000台14英寸彩电起步。1985年,长虹再度和松下合作,引进第二条生产线。这条生产线的蓝图是日本的,但松下和长虹合作完成了安装至投产的全过程。通过这一过程,长虹彻底消化了松下的这条生产线。消化吸收之后,就开始仿制生产线。至1988年,长虹已仿制四条生产线。在消化吸收和模仿创新生产技术的同时,长虹开始改进机芯,在引进的M11机芯的基础上,模仿设计了TA机芯。
第三阶段(90年代初),合作设计,在合作中学习。90 年代初,长虹作出上马大屏幕彩电的抉择。长虹选择东芝公司做为合作伙伴,派技术人员赶赴东芝研究本部合作设计大屏幕彩电机芯,不到半年时间,他们就拿出了长虹29英寸大屏幕彩电的设计图纸。在设计过程中,解决的技术难题不限于NC-2和NC-3,甚至连29英寸以后的一些技术问题都取得了进展。NC-3机芯的开发成功,把长虹人一步带到了国际一流水平之上。
第四阶段(90年代中),自主设计。1995年,长虹公司采用荷兰飞利浦单片集成电路TDA8361/8362,研制开发成功TDA机芯,并用于生产大屏幕彩电机芯。这一阶段NC-
6、CN-
5、CN-7和A6机芯的成功开发,使第三代长虹产品在技术上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这一阶段的自主开发是在开放条件下,了解国际上先进技术的发展趋势,而且与国际水平差距不大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这种自主开发中的学习对自主技术能力的提高非常有效,长虹技术能力逐步提高,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案例2:万燕“悖论”
今天说道VCD,很少有人能与“万燕”品牌相联系。
1993年,留美学者姜万勐和美籍华人孙燕生投资2亿资金将MPEC解压缩技术开发为电子消费产品,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VCD数字影碟机——“万燕”影碟机,“万燕”制造出世界第一台VCD数字影碟机,创造了让世界瞩目的品牌!“万燕”品牌传承了中国人的骄傲。
万燕开创的VCD产业,在中国10年成长为1000个亿的产值。世界罕见!然而,万燕自己却身陷囫囵。
“万燕” 生产的第一批1000台VCD几乎被国内外各家电公司买去做了样机,成为解剖对象。1994年,万燕批量生产VCD,初期由于片源不配套,使VCD在市场发展上停滞了很长的一段时间。
万燕所面临的难题是软硬件要一齐开发。“万燕”在前期研究开发的投入是1600万美元,广告投入是2000万元人民币,中国百姓到了1994年底才逐渐认识VCD,而在这一年,“万燕”生产了几万台VCD,结果只卖出了2万台。由于前期投入太多,导致早期产品成本高达每台360美元,再加广告费用,在市场上每台VCD卖四五千元,却基本无利可赚。
不仅如此,万燕还要开发碟片,万燕为此又向11家音像出版社购买版权,推出97种卡拉OK碟片。1995年,盗版CD和VCD大量在中国沿海城镇出现。中国消费者开始接受并熟悉VCD这一新生事物。
1996年开始到1997年,中国的VCD市场每年以数倍的速度增长。
从1995年的60万台猛增至1997年的1000万台,催生了爱多、步步高、新科等内地新名牌,并占据VCD大市场。到1996年最悲惨的事情发生了,这一年全国VCD销量600万台,而“万燕”已萎缩到无货可销。也就在这一年,“万燕”被同省的美菱集团重组,成为美菱万燕公司。面对开发出来的市场,却只有拱手让给后来者。万燕VCD从“先驱”成为“先烈”,市场份额从100%跌到2%。
点评: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是企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避免固定资本无形磨损的重要途径,但技术创新的风险很大,在技术不能形成垄断,容易被其他企业掌握或模仿、市场把握不准的情况下,技术创新和市场开发的成本就可能成为难以回收的“沉没成本”。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有人因此得出:“不当火车头,强挂第一节火车厢”的产品开发策略。
第五篇:技术创新成功案例
机电学院 机自087班 赵娜 0810310728 技术创新成功案例
技术创新指的是用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通过提高质量、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的经济技术活动。技术创新是贯穿企业活动的全过程,以获得企业经济利益为目标的一系列活动。
技术创新首先是一种经济概念,是一种经济发展观。这一理论的一个根本特点是,高度重视技术变革在经济变革中的重大作用。它是经济和科技,甚至包括教育培训、文化等有机结合的一种理论观点,不是一个纯粹属于科技范畴内的概念。
技术创新包括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技术创新的确是某种解决方案,是一种技术手段,但这还不够,技术创新必须同时是一种应用,这种应用必须通过市场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第二个层面,技术创新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但满足的不是现有客户的需求,而是“非客户”,或者叫潜在客户的需求,也就是说,这些需求有些甚至还不是现实的。
技术创新从操作层面而言,一般须具备以下几个阶段。技术创新的第一个阶段,是创新思想的形成。第二个阶段就是创新技术的获取。创新技术的获取也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企业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二种是企业与其它部门合作培养,主要是与科研部门、高等院校等合作;三种是从外部引进。第三种方式而言,企业引进技术软件和引进硬件的效果和条件也是不相同的。
生产技术创新的第三和第四阶段,是企业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组织、管理阶段。主要包括企业的人力、物力、资金、技术、信息等基本要素的投入与组织管理。资金的投入与管理,一般来说要把握好几个比例关系:一是研究与发展费用占企业销售额或利润的比例;二是在研究与发展费用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各部分的资金比例;三是引进技术的费用与吸收费用的比例。第五阶段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效果展示阶段。企业技术创新的效果可以在经济指标和产品的物理化学性能上得到反映,改进产品的物理化学性能也常常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在现实中,往往也只有在改进产品的物理化学性能方面取得成果后,才能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
4个经典的管理创新案例
案例
一、联想分析,二少帅分掌事业空间
2001年3月,联想集团宣布联想电脑、神州数码战略分析进入到资本分析的最后阶段,同年6月,神州数码在香港上市。
分析之后,联想电脑由杨元庆接过帅旗,继承自有品牌,主攻PC、硬件生产销售;神州数码则由郭为领军,另创品牌,主营系统集成、代理产品分销、网络产品制造。
至此,联想接班人问题以喜剧方式尘埃落定,深孚众望的双少帅一个握有联想现在,一个开往联想未来。曾经长期困扰中国企业的接班人问题,在联想老帅柳传志的世事洞明的眼光下,一笑而过。
案例二、二教授心系学员,创立好赖网
2007年3月29中午13时许,北京,晴,郝新军教授和赖伟民教授于北京大学资源大厦一楼上岛咖啡厅坐而论道。席间,赖教授感叹:最近承担的教学任务太重,难有时间进行课题研究,更难有时间深入企业实地调研。郝教授曰:同感!同感!尤甚者,无法一一解答全国学员的学习疑问和管理问题,甚憾!郝教授进而设想:我俩的全国学员以企业高管者居多,数量几近十万。可否合办一个学员联谊会之类的组织,集中解答学员问题,促进学员交流联谊。此语一出,赖教授拍案而起:good idea!莫不如利用网络技术,办一个网站,不仅服务学员,还能成为现代管理领域的学习、研讨、交流平台。郝教授亦两眼放光:太好了!就以我俩的姓氏“郝”“赖”为名,叫“好赖网”吧!于是,好赖网www.xiexiebang.com诞生了!
案例
三、希望集团卖鹌鹑而做饲料,再做金融投资
刘氏兄弟的发展轨迹,就是脱壳、再脱壳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初,刘氏兄弟以1000元人民币起家,回村孵鸡、孵鹌鹑。随后数年,刘氏兄弟成为全国的鹌鹑大王,但刘氏兄弟在鹌鹑养殖事业顶峰时,看到危机。于是,把鹌鹑宰杀或送人。成功地开发出希望牌高档猪饲料,并很快占领成都市场。
1998年,刘氏兄弟在饲料行业达到顶峰,随后进行资产重组,分别成立了大陆希望集团、东方希望集团、新希望集团、华西希望集团,各自在相关领域发展。东方希望移居上海后,刘永行开始频频出手参股金融机构,目前,东方希望在光大银行、民生银行、民生保险、深圳海达保险经纪人公司和上海光明乳业等项目上都持有一定股份,总投资超过2亿。
案例
四、蒙牛号召向伊利学习
1998年底,原伊利副总牛根生出走伊利,创办蒙牛。对中国乳业来说,伊利就是一所黄埔军校。伊利把牛根生从一个刷奶瓶的小工培养成一个呼风唤雨的人物,伊利依托公司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也被蒙牛当仁不让地拿来,并且做得更到位、更彻底。牛根生还别出心裁在产品包装盒上印上为民族工业争气,向伊利学习的口号,蒙牛的第一块广告牌也非常乖巧地写着做内蒙古第二品牌。
但正因为这种学习中竞争的模式,伊利和蒙牛的发展速度都非常惊人。尤其是蒙牛,创造了中国企业史无前例的1947.31%的成长速度,由名不见经传飙升到现在的前五之列,而牛根生充满玄机的伊利和蒙牛迟早要走在一起的言语,给伊利一个什么样的信号呢? 创新成功案例——海尔集团
海尔集团是中国到目前为止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高、发展规模最大的家电企 业,海尔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果,关键是靠自主创新,并且是独到的、差异化的、快速的创新。
一海尔自主文化创新——为中国企业提供 方向和动力 海尔所有的文化都可以归纳为一个核心:创造中国自己的世界级自主品牌。海尔所言的“国门之内没有名牌”,“要中国创造,而不能只停留在中国制造的阶段”。“出口创牌而不是出口创汇”。“与狼共舞就要先变狼”。与“到美国去投资”。
海尔推动文化价值观的操作方法非常具有新意,海尔实际上将文化经营化、产品化了。文化部门在海尔是一个实在的经营部门。文化推广的产品化实际上就是有频率地向组织内投放文化新产品,通过这些文化产品来实现文化价值观。海尔的文化创新实践不仅推动了海尔自己的发展,也推动了中国家电产业的整体进步。一个明显的例子便是,海尔在中国家电业每一次战略转型期都为整个行业注入了文化的推动力量,都为这个阶段中国家电产业的资源状况找到了抱负和方向。
海尔的每一次文化创新都让自己的抱负超越了企业资源的基本面,这实际上给企业人为地造成了前进的巨大动力和压力,对追赶者来说,超越一定是在资源不足的条件实现的,但是,准备最充足的应该是文化抱负,海尔是这样做的,而且还在这样做着。
海尔自主技术创新——为需求找准技术,为技术找到保护
海尔的技术创新是根据用户的需求来开发产品、开发市场,为用户找产品,而不是我生产什么,用户就买什么,所以,海尔推行的是一种倒流程:消费——流通——生产,而传统的模式则是生产——流通——消费。通过这种模式,科研开发的课题应当围绕市场来做,而不是围绕技术来做。
海尔技术创新的过程表明:技术创新不是为了技术而创新,而是为了有全球竞争力需求的产品而创新;技术创新过程不仅是市场化的技术创新过程,更应该是一个严密的法律保护过程。脱离有全球竞争力需求的产品的创新没有任何产业意义,而没有法律保护的创新也不是自己的创新。
一个企业没有技术创新,就没有竞争力,然而仅仅有新技术,还不足以拥有市场竞争优势,只有将所取得的技术通过专利制度加以保护,将推向市场的新产品通过商标加以保护,企业才能立足于市场,保持其竞争力。
海尔建立了适合本企业使用的中外专利数据库系统,还按产品门类、技术领域建立了有针对性的专利文献库,为专利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业务管理和技术开发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途径,成为海尔集团产品开发和专利保护的基础手段。
海尔通过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引导全员树立知识产权意识;建设可跟踪世界家电技术最先进科技成果的专利数据和文献库,为企业不断提高知识产权应用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可靠保证。
在海尔,一项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首先由销售系统、技术开发系统从市场获得用户的需求,通过对用户的需求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提炼消费者潜在的需求点,在此基础上确定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思路。随后,对待开发的技术进行国内外相关专利检索、分析比较,确定方案,充分发挥面向市场研究开发和开展技术创新的优势,努力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新技术、新产品。在满足、创造消费者的新需求的同时,培育富有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海尔自主组织管理创新——提升企业软技术的竞争力
如果用全景式的视角去观察海尔的成长过程,我们会发现,海尔在制造系统、流通系统以及组织管理三个层面的成长几乎是同时展开的。在制造系统方面,海尔在全球已经拥有15个制造基地;在流通系统方面,海尔已经建立起庞大的流通系统,产品已经进入欧、美、日等国家的主流连锁渠道;在组织形态以及组织技术调整方面,海尔7年的流程再造过程中,组织流程的改造超过47次,平均每年就有6.7次。海尔的组织形态与组织管理技术正在适应、引导并优化着生产设施与流通系统,以紧密的三重奏的方式向前推进。海尔的组织流程再造基本上是从四个方向同时展开的:集团内不同业务单元的公用职能的合并;每个业务单元与合并后的集团支持职能单元直线结构全部打破,重组之后全面朝向市场;第三个方向是向上游分供方开放流程对接两种企业,将分供方作为新的增值业务单元与自己一起设定在为终端用户服务的链条上;第四个方向是面向下游流通的重新流程粘合。正是因为模式独特,海尔的流程再造模式在管理学界被称为“第四种流程再造”模式。海尔流程再造的成功除了在流程技术面的成功之外,更大的成功是为改造后的新海尔添加了能正确传达市场压力的“市场链”。
在流程再造的基础上,最近,海尔又推出了自己独创性的商业模式——“人单合一”。这种“人单合一”的模式不是产品技术的革新,而完全是商业模式的创新,也就是从生产关系的层面来获得与全球竞争对手的竞争战略差异。“人单合一”是人与市场的无缝隙化对接。现在的市场环境与以往任何时期的市场竞争环境都不一样,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竞争的速度快。福田汽车自主创新案例
一、集成知识,链合创新方面
1、三国四方战略联盟 福田与潍柴双方共同注册并拥有核心动力品牌“潍柴欧V动力”。
2、百家法人造福田 百家法人造福田”是福田汽车“集成知识,链合创新”的典型。汽车产业链上下游100家企业,以产品和产权为纽带,将供应商、经销商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战略联盟关系。在福田汽车100家法人构成中,有55家主机配套厂,45家经销企业,遍布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
3、建立供应链同步开发联合体
4、福田汽车与经销商链合开拓市场 福田汽车在与经销商的合作中坚持“经销商第一”的理念,即使在车市淡季也不压缩他们的利润空间。
5、福田工程师在AVL集成知识
6、国际公司给福田供应商做培训
7、福田携手国内外公司链合
8、福田携手康明斯
二、技术创新层面案例
1、自主标定,雪域高原,与狼共舞
2、自主完成汽油机欧3标定
3、成功开发混合动力大客车
4、福田自主开发的机械泵直喷式柴油机实现国内排放创新
5、福田汽车重奖科技带头人
6、用专利保护创新成果
三、自主创新产品市场表现案例
欧V客车成为2005世界客车展览会的大赢家 2005年3月15日晚7时,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2005年亚洲客车周世界客车联盟大奖典礼现场灯光璀璨。典礼现场爆出一个特大新闻:福田汽车公司首次作为客车企业参加世界客车亚洲分会,同时获得本届大会“最受关注企业奖”和“最佳环保车奖”,一举成为本届客车展大赢家。本届展览会由世界客车联盟、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公共交通学会和VNU亚洲展览集团联合主办,来自12个国家的150多名展商包括欧V客车、郑州宇通、金龙客车等17家整车制造商以及众多知名零配件制造商参展,参会规模创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