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商务部部长助理李荣灿2011年8月12日在中国外贸500强企业论坛上的讲话
积极培育竞争新优势
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在中国外贸500强企业论坛上的讲话
国家商务部部长助理 李荣灿(2011年8月12日)
尊敬的成思危先生,尊敬的孙振宇先生,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大家好!
今天,第二届中国外贸500强企业论坛在这里隆重举行。首先,我代表商务部,对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向为我国外贸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外贸500强企业致以崇高的敬意!
近年来,在广大外贸企业的不懈努力下,我国对外贸易经受住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不仅成功完成稳外需、保市场、保份额的任务,而且因应形势,积极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在逆境中实现了“十一五”的新跨越。2010年,我国货物进出口2.97万亿美元,比五年前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5.9%,世界排名由第3位上升到第2位,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出口占全球市场份额由2005年的7.3%上升到2010年的10.4%。贸易结构不断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59.2%和31.2%,比五年前分别提高了3.4和3.9个百分点。贸易平衡取得积极进展,贸易顺差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7年的7.5%下降到2010年的3.1%。今年1-7月,我国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进出口总值为2.0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5.1%。其中出口1.05万亿美元,增长23.4%;进口9731.7亿美元,增长26.9%。
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依然十分复杂,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很多。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矛盾远未消除,发达国家推行再工业化,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层出不穷,对我国对外贸易的稳定健康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今年以来,世界经济虽处于复苏通道,但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居高难下,自主增长动力不足;发展中国家受制于通胀压力,不得不采取抑制经济 过热措施,主动放慢经济增速;全球经济复苏势头的明显放缓,直接制约着我国外需的增长。最近,欧元区和美国的主权债务危机不断发酵、相互交促叠加,标普降低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国际金融市场出现剧烈动荡。从现在情况看,尽管欧元区国家领导人达成第二轮救助希腊方案,但还要看8月底9月初的具体落实情况;美国国会两党8月初达成提高债务上限的协议,未来10年将减少财政赤字2.1万亿美元以上。为解决主权债务问题,欧美都将不得不紧缩财政支出,并将刺激经济增长的重任寄希望于宽松的货币政策。美联储本周二发布声明,受经济的疲软态势影响,计划将超低水平的联邦基准利率0-0.25%至少维持到2013年年中。在“紧财政、宽货币、低增长”的大背景下,发达经济体的政府需求和居民消费全面下降,给我对外贸易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从国内看,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良好态势,宏观调控的积极效应逐步显现,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价格调控总体有效,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宏观经济政策将在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基础上,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同时,我国产业配套能力强、基础设施条件好、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使我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土地、能源、资源、环保等要素价格已进入集中上升期,“招工难、用工贵”问题突出,传统比较优势正在削弱,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外贸企业的经营环境趋紧,保持我国外贸平稳发展的难度很大。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外贸发展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从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通过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我体会有三方面的重点:
一是加快培育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总体来看,我国外贸企业仍然处在全球价值链的底端,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缺乏覆盖全球的营销网络和服务体系,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品牌知名度不高、附加值较低。今后,我们要在保持现有出口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一方面,要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升级的有利机遇,加大研发投入,增强参与整合全球研发资源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实现技术重大突破,占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制高点,以技术和品牌优势切入国际市场,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要适应产业链全球布局深入发展的趋势,整合研发设计、产品生产、物流分销等供应链的上下游环节,尤其是要在汽车、家电、工程机械等产品领域加快建立覆盖全球的自主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增强渠道控制力,通过延伸“微笑曲线”提高贸易附加值。同时,要高度重视利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提高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延长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推动加工贸易从简单的组装加工向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制造等高附加值环节升级。
二是加大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总体来看,发达国家市场虽然规模比较大,但发展相对饱和,竞争也比较激烈。相比较而言,新兴经济体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市场成长性好,需求空间大,是我国对外贸易需要大力开拓的重要目标市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年5月份发布一份报告称,中国、巴西、印度、印尼、韩国和俄罗斯等六大新兴经济体作为一个整体在2011-2025年期间将保持年均4.7%的经济增速,到2025年占全球经济增长总量的一半以上。我国十分重视对新兴经济体市场的开拓,近年来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市场多元化战略效果尤为明显。以金砖国家间的贸易为例,2007-2010年,我国与印度、巴西、俄罗斯、南非等金砖四国的进出口增幅达到57.3%,比我国同期进出口增速高20.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幅达到48.4%,比我国同期出口增速高19.1个百分点;进口增幅达到68.1%,比我国同期进口增速高22.2个百分点。需要看到的是,尽管成绩斐然,但2010年我对金砖四国的进出口额占我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也只有6.9%,出口比重只有6.7%,进口比重只有7.1%,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十分巨大。我们要尽快适应全球需求结构调整的新特点、新变化,抓住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难得机遇,在巩固和拓展欧美日等传统市场的同时,加大对非洲、拉美、东欧、中东、中亚等潜力大、辐射范围广的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使其尽快成为我国外需的新增长点和重要支撑。
三是实施积极主动的进口战略。长期以来,我们十分重视出口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就业等的带动效应,相对忽略了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结构调整的重要 作用。实践证明,适当扩大进口,不仅有利于充分利用全球资源、缓解国内环境资源压力,推动国内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也有利于丰富国内商品市场,改善国民福利水平;还有利于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推动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进口重要性的认识,根据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市场供求状况,积极推动发达国家放宽对我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零部件的进口;与重要资源富集国和主要贸易商之间建立稳定、多元的进口渠道,扩大国内短缺的能源资源进口;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适当增加消费品进口。
同志们!
在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方面,企业是主体。尤其是外贸500强企业,有能力、也有责任承担起这一光荣使命。希望大家发挥领军带头作用,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树立诚信可靠的品牌形象,不断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政府部门在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方面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商务部作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管部门,将积极推动完善符合国际规则的政策支持体系,为企业开展对外贸易提供更加便捷周到的服务;努力改善多双边经贸关系,妥善处理重大经贸问题,为企业开展对外贸易创造良好条件。
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对外贸易事业必将继续蓬勃发展!在此,也预祝我们的外贸500强企业蒸蒸日上!再创辉煌!
谢谢大家。
第二篇:国家商务部部长助理李荣灿2011年11月26日在第六届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上的主旨发言
在第六届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上的主旨发言
国家商务部部长助理 李荣灿
(2011年11月26日下午 北京•人民大会堂)
尊敬的日本代表团各位朋友、中国同事们:
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参加第六届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在这里和新老朋友相聚,我感到十分高兴。我代表中国商务部,向各位来宾表示诚挚的欢迎!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2011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世界经济在复苏中前行,新一轮国际产业合作拉开序幕,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东北非局势动荡等也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特别是东日本大地震的发生,给日本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面对灾害,中日领导人就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加强灾后重建合作达成重要共识,中方向日本政府提供价值3000万元人民币的紧急人道主义救援物资以及2万吨燃油的无偿援助。同时,在双方努力下,两国经贸合作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今年1-10月中日贸易总额达2816.1亿美元,增长17.7%;日本对华投资实际到位金额47.8亿美元,增幅达64.2%,累计实际到位金额达到783.5亿美元。日本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外资来源地。中国企业对日投资近年发展迅速,目前投资总额累计近12亿美元。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东日本大地震并未动摇两国经贸合作的坚实基础,反而使两国人民守望相助、相互支持的友情和互补、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当前,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日两国的重要共识。在这一背景下,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迎来第六个年头。回顾前五届双方的合作,我们高兴地看到双方合作项目不断增多,签约项目由首届的5项,增加到44项,5年间累计达到120项;参会人数由首届的850人,增加到1100人,5年间累计达到5000多人;日本节能环保企业纷纷落户中国,节能玻璃、节能照明、水处理膜等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本次论坛继续了这一良好合作态势,签约项目达40多项。这些数字说明,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的举办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符合两国战略互惠合作的方向!
展望未来,中日将迎来节能环保合作又一个大发展的五年。今年是中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 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同时,日本政府出台的《新增长战略》也将推动绿色创新、发展环境能源产业列为七大战略领域之一。中日重视节能环保发展的政策导向和总体目标将创造出巨大的市场需求,也将为两国节能环保合作创造重要契机和商机。
面对机遇,我们需要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凝聚智慧,从制度、政策、模式方面进一步推进合作。
首先,在制度方面,节能环保合作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合作,其实质是技术合作、经验合作、开发合作,为此两国政府部门应完善促进技术贸易顺利发展、技术开发合作与创新的激励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克服技术转让中的障碍,为企业营造友好互信的合作氛围,创造开放宽松的合作环境。中日知识产权工作组和技术贸易工作组会议是双方在相关领域政策合作的重要平台,我们希望与日方共同努力,充分发挥这些机制的作用,为推动两国企业在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领域合作及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其次,在政策方面,今天上午双方已就节能领跑者政策、绿色建筑、污水污泥处理、循环经济、新能源汽车、能源、中日长贸等7个议题举行了分论坛,双方应在此基础上密切沟通,加强政策交流,深化合作。在此我想强调的是,“十二五”期间商务部将加快完善收旧售新、旧货流通、废旧回收等循环流通网络。特别是,伴随汽车消费的快速增长,2015年中国报废汽车将达到每年300万辆,废旧汽车处理的市场巨大。日本在废旧汽车、家电拆解与再利用、商业节能等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中方愿与日方深入探讨推进该领域合作。
最后,在模式方面,目前双方已有企业、团体间合作,还有地方政府间合作,今后双方应考虑提升合作层次,在国家层面共同推进和支持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型合作项目建设,如中日合作建设唐山曹妃甸生态工业园。对于日方在该项目中建立“官民联合研究会”的创新举措,中方愿与日方共同商讨项目的制度建设、管理模式、推进方法,推动企业积极投资,双方官民并举、形成合力,推进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时,双方应放宽视野,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利用各自优势,在包括第三国在内的广阔市场开展节能环保项目合作。
女士们,先生们,明年中日将迎来邦交正常化40周年,推动两国经贸合作可持续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发展节能和环保产业是中日共同的目标,两国应进一步携手,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为两国经贸合作增添新的内容,共同保护资源环境、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更美好的家园!
最后,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第三篇:国家商务部副部长钟山2012年3月23日在“2012中国外贸形势报告会”上的讲话
在“2012中国外贸形势报告会”上的讲话 国家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钟山
(2012年3月23日)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在这里举行“2012中国外贸形势报告会”,有关部门、企业界和学术界的朋友们共聚一堂,研讨当前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为我国外贸发展建言献策。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研讨活动。我代表商务部向参加报告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和嘉宾表示衷心感谢。下面,我就当前外贸形势和任务谈一些看法。
一、今年外贸形势更加严峻,任务更加艰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对今年经济形势作出了科学判断。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将十分严峻复杂,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今年1-2月,我国进出口5330亿美元,增长7.3%,增速低于去年同期21个百分点,进一步证明了这一判断。这种降幅尽管有季节性因素,但也反映出今年我国外贸形势更加严峻。影响外贸发展因素错综复杂,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相互交织,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相互博弈,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相互关联,周期性因素与结构性因素相互作用,增加了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从根本上看,外贸发展主要取决于市场需求、产业竞争力和发展环境三个因素。
(一)需求是外贸发展的基础。当前,世界经济已进入了一个非常困难的阶段,国际市场需求低迷,我国保持出口稳定增长压力加大。欧债危机短期内难以有效解决,欧元区经济衰退风险增大;美国失业率高企,对居民消费形成抑制;新兴经济体面临经济增速放缓和通货膨胀的双重压力;美欧大选、地缘政治等非经济因素加大了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另外,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大宗商品价格剧烈动荡,一些国家对我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仍实行管制,对我扩大进口形成制 1
约。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国际市场仍有很大空间。发达经济体居民的刚性需求仍然存在,这是我们的发展空间。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也将不断增加,更是我们的发展空间。在进口方面,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镇化、国际化深入发展阶段,进口需求空间巨大。“十二五”期间,我国进口将稳定增加,总规模将超过8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大进口市场。
(二)竞争力是外贸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产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加剧。发达国家更加注重实体经济,大力促进制造业回归,努力抢占制造业高地,在高端制造业、新兴产业等领域与我竞争增强。另外,我国劳动力、土地、资源能源等要素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外贸传统竞争优势有所削弱,发展中国家在纺织服装、箱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我竞争面扩大。2011年,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发达国家市场份额呈现下降态势,纺织服装、家具、鞋类、玩具、箱包在美国进口市场份额分别下降1.2、1.7、2.0、1.2和2.6个百分点。同时,我国产业竞争力仍然有优势。我国工业基础雄厚,产业门类齐全,综合配套能力强,在机械、电子、化工、轻工等行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我国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取得积极成效,新型工业化道路步伐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劳动力素质高,有利于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
(三)环境是外贸发展的保障。“十二五”期间,我国外贸发展环境更加复杂。在外部环境上,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今年以来,我国一共遭受了8起贸易摩擦,涉案金额22.8亿美元,同比增长80%。我国已连续17 年成为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摩擦形式不断翻新,涉及产业不断扩大,发起国别不断增加。在内部环境上,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尖锐,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企业综合成本上升,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经营压力大。同时,我国外贸发展环境仍存在诸多有利条件。在外部环境上,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地位上升,在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提高。我国自贸区建设步伐加快,区域贸易环境改善。在内部环境上,外贸发展的政策环境、经营环境、管理环境不断改善。
二、今年外贸工作重点
2012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做好外贸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方式为主线,以调结构、促协调、提质量为重点,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围绕外贸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做好完善政策、优化环境、调整结构三项工作。
(一)完善政策。保持外贸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我部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相关政策措施。在财税政策方面,保持出口退税政策基本稳定,加大出口退税力度;在货币政策方面,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引导企业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汇率波动。积极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工作,扩大出口货物贸易试点企业名单。在金融政策方面,完善贸易融资业务差异化监管政策,支持商业银行增加对小微企业贷款。提高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在贸易政策方面,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引导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向中西部转移;继续落实对来自最不发达国家产品零关税承诺;改进许可证管理。
(二)优化环境。优化外部环境。加强多双边合作,营造公平自由、互利共赢的国际贸易环境,推动贸易自由化,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完善贸易摩擦应对机制,高度重视贸易摩擦重大案件的应对工作;充分利用世贸规则和贸易救济措施等手段维护国内产业安全。优化内部环境。完善纵向联动、横向合作的工作机制,形成部门合力。全面推行通关改革,加快电子口岸建设,简化贸易收付汇手续,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强宣传引导,营造有利外贸发展的舆论环境;改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环境,清理对外贸企业不合理收费,增强企业活力。
(三)调整结构。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适应外贸发展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已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指导意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是一项长期任务。这个意见是指导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外贸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文件,是一个战略性、目标性、指导性的文件,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外贸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是优化外贸“两个布局”,推进外贸“三项建设”,即优化外贸国际市场布局和国内区域布局,推进外贸生产基地、贸易平台和国际营销网络建设。
优化外贸“两个布局”、推动“三项建设”,是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调整外贸结构的重要内容,是巩固我国贸易大国地位、推动贸易强国进程的重要途径,也是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重要举措。
优化外贸“两个布局”: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将在稳定传统市场规模、着力提高出口质量和效益的同时,深度拓展新兴市场,通过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和加强双边经贸合作等途径,力争到2015年,我与除欧美日港以外的市场份额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优化国内区域布局,在稳定东部沿海地区外贸规模、支持东部地区加快外贸转型升级的同时,加快中西部地区外贸发展,通过加大贸易促进力度和区域外贸协作力度等途径,力争到2015年,中西部地区外贸占全国外贸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
推进外贸“三项建设”:推进外贸生产基地建设,将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市县级的专业型、综合型外贸基地和企业型基地,提高产业竞争力。推进贸易平台建设,培育若干个国家级会展平台、专业市场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和进口促进平台,提高贸易促进能力。推进国际营销网络建设,培育一批区域辐射半径大的批发市场、市场渗透能力强的零售网点和若干个中国商品展示中心,提高企业国际营销能力。
当前,我国外贸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我们应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加强调研,密切关注外贸形势变化;开拓进取,努力开创我国外贸发展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预祝报告会圆满成功!
第四篇: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李东荣2012年1月11日在第十届中国进出口企业年会的讲话
稳步推进跨境人民币业务
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在第十届中国进出口企业年会的讲话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李东荣
(2012年1月11日)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早上好!很高兴参加第十届中国进出口企业年会!本次年会以“实施互利共赢战略,加快外贸转型升级”为主题,就新形势下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科学发展、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这对于正面对错综复杂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挑战的我国对外贸易事业,如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结构,提升国际竞争力,为继续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十年来,我们紧紧抓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积极应对期间各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有效利用国际市场和外部资源,带动对外贸易规模大幅提升,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银行在履行中央银行职能的过程中,一直把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作为金融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高度重视金融支持对外贸易发展,并从多方面入手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平稳较快发展。这些措施包括:加强信贷政策窗口指导,按照“区别对待、有扶有控”的原则,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对进出口企业给予金融支持,特别是加大对有订单、有效益的中小外贸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好出口信贷、信用保险等政策
1的积极作用;发展债券市场,支持进出口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不断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推动企业适应汇率变化,加大出口产品升级换代和技术创新力度,提升核心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积极培育和发展外汇市场,推动汇率风险管理工具创新,满足进出口企业规避汇率波动风险的多样化需求,增加对韩元等5种非主要国际储备货币柜台直接挂牌交易,实现人民币对泰铢银行间市场区域交易;加强和改进外汇管理,稳步实施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取消境外投资购汇额度限制,平稳有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后,人民银行主动顺应国内外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与商务部、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和银监会等部门积极推动跨境贸易和投资人民币结算工作,有效降低国内企业和进出口业务汇率风险,有力促进了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借此机会,我重点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供大家参考。
一、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背景和强大的市场需求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大幅增强,国内生产总值(GDP)在2010年跃居世界第二,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9.5%;我国的对外贸易和投资规模庞大,2010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全球排名第二,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到590亿美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超过1000亿美元;我国与周边国家经贸关系紧密,人民币币值稳定,境外居民对人民币存在真实的需求,这都为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主权债务危机的不断蔓延,凸显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为人民币“走出去”提供了契机。
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反映了现实跨境经济交易的客观需要,而且
能为我国的进出口企业和金融机构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对于企业而言,跨境人民币业务能为企业提供一个自由选择结算币种的权力,便于我国进出口企业规避汇率风险,节约汇兑成本,增强价格竞争力。据估算,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成本比以外币结算的交易成本平均低2至3个百分点。此外,人民币结算出口退税等手续也更加便利。对于国内金融机构而言,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为我国金融业“走出去”提供了契机。国内金融机构在提供外币产品和服务上和其它大型跨国金融机构相比尚未建立竞争优势,业务发展也受到国别制约。伴随着人民币走出去,我国境内的金融机构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人民币负债业务体量大,人民币资金清算便利等天然优势,为境外主体和我国“走出去”企业提供更多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从而提高金融服务和国际化经营水平,提升核心竞争优势。
二、跨境人民币业务管理框架初步建立,各项跨境人民币业务取得突破性进展
目前,经国务院批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已经扩大到全国,业务范围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其他经常项目,并开始从经常项目扩展至部分资本项目,为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运用人民币进行结算提供了便利。
首先,覆盖多种业务的跨境人民币业务政策体系初步建立。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方面,人民银行会同商务部等五部委明确了人民币资金结算、清算流程,以及出口退(免)税和进出口报关政策等。在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方面,允许境内企业使用人民币开展境外直接投资,银行和境内机构可向境外项目以及在境外合法成立的全资企业或参股企业发放人民币贷款,明确境外地区的企业和经济组织或个人可按照国家外商直接投资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使用人民币来华开展直接投资。在跨境金融投资人民币结算方面,允许境外央行、清算
行、参加行等三类机构和符合一定资格条件的境内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的香港子公司使用人民币资金投资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此外,明确了商业银行开展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的有关政策要求。
其次,跨境人民币各项业务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与境内发生跨境人民币实际收付业务的境外国家和地区已达181个,各项业务规模稳步扩大。至2011年末,银行累计办理经常项目下人民币业务结算金额2.58万亿元;资本项下人民币结算量稳步增长,2011年全年,银行累计办理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结算金额201.5亿元,外商直接投资结算金额907.2亿元。在此期间,香港人民币业务发展迅猛,截至2011年11月底,香港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机构数已超过132家,发放人民币贷款256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6273亿元,占香港全部银行存款的10%左右,人民币已成为除港币和美元之外的第三大货币。
第三,成功实现人民币对非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银行柜台挂牌和银行间市场区域交易。2011年以来,人民银行先后组织在山东、广西、云南、新疆等四省完成人民币对韩元、越南盾、泰铢、老挝基普、哈萨克斯坦坚戈等非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银行柜台直接挂牌交易,为与上述国家发生交易的进出口企业提供了科学、透明的货币兑换价格。
第四,央行间货币合作进一步扩大。截至2011年末,人民银行与韩国、马来西亚、香港、白俄罗斯、阿根廷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和货币当局签署了总额为1.3万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部分协议进入实质动用阶段,促进了我国与这些经济体的双边贸易和投资发展。
两年多以来的实践表明,跨境人民币各项业务有效满足了实体经济的合理需求,给相关企业和金融机构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契合了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和层次的要求,有力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平稳发展。
三、下一步推进跨境人民币业务工作初步安排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温家宝总理在刚刚闭幕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也强调指出,要在规范的基础上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投资中的使用。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在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要完善的地方,有关政策制定及管理操作还需要不断改进。下一步,人民银行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着重从以下两方面推进跨境人民币各项工作:一是推动实现人民币跨境良性循环,进一步拓宽人民币跨境流动渠道,协调境内外人民币市场协调发展。二是推动商业银行提供高质量的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在符合监管要求和加强风险防范的基础上,鼓励商业银行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一揽子”的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方案。
当前,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断蔓延、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和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进出口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保持对外贸易平稳发展、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任务十分艰巨。希望我们在座的企业家和银行家朋友,坚定信心,直面挑战,迎难而上,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大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力度,进一步增强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人民银行将坚决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实施稳健货币政策,会同有关金融部门继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努力为我国外贸健康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金融环境。
最后,预祝中国进出口企业第十届年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第五篇:在中国责任保险发展论坛上的讲话
各位嘉宾,同志们:
今天,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联合举办“中国责任保险发展论坛”,深入探讨发展责任保险的有关问题。这次会议的召开,对于促进保险业与安全生产工作的相互结合和共同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代表国家局,向各位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顾秀莲副委员长在百忙中出席了我们的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了保险业以及安全生产工作的方向任务。吴定富主席在刚才的讲话中,阐述了发展责任保险的意义和思路,听了很受启发和鼓舞。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目前的安全生产形势,并就如何推动商业保险与安全生产工作的结合,谈一些粗浅的意见。
一、全国安全生产状况总体趋向好转,但形势依然严峻
虽然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受经济发展阶段、生产力水平,以及结构性矛盾、体制性障碍等深层次原因的影响和制约,加上一些地方和单位责任制不落实,工作不到位,造成我国目前的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第二,重特大事故尚未得到有效遏制。2001-2003年,全国共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397起,平均2.76天1起;发生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42起,平均26天1起。发生一次死亡100人以上的事故3起,大约每年1起。这些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在国内外造成严重影响。
西方工业化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其安全生产大致上都经历了从事故上升、高发,然后逐步稳定、下降这样一个周期。一般来说,gdp人均1000-3000美元这个区间,往往是生产安全事故的高发期。我国目前正处在这样一个阶段。东部沿海地区和珠江三角洲的情况也表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张,事故发生的机率也大大提高了。本世纪前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把事故多发的势头控制住,实现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任务是艰巨的。
二、把商业保险引入安全生产领域,有助于促进安全生产工作
保险业与安全生产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两者在最终目的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客观上具有紧密结合、良性互动的内在需要和动因。把安全生产工作与保险业结合起来,积极发展工伤事故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既可以促进安全生产工作,又可以拓展保险业的领域,充分发挥保险业保障人民群众利益、促进经济发展的社会功能;既是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客观需要,也是保险业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保险业与安全生产工作相结合,保险机构主动介入工伤预防,是国外的一条成功经验。在欧美等先进工业化国家,工伤保险已成为安全生产工作的三大支柱(即安全立法、安全监察和工伤保险)之一。保险业发育比较成熟的德国,建立了35个同业工伤事故保险协会,既负责调查事故、办理赔付,也负责所辖范围内企业安全生产日常性监督检查,提供安全生产政策、技术等方面的咨询和指导。由于保险机构面向企业所做的工作,是以防范事故、服务企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更容易被企业所接受。而其独特的经济手段和激励约束机制,又是一般的政府监管、监察行政执法工作所无法替代的。在西方工业化国家从事故高发到基本稳定、最终实现根本好转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严禁复制剽窃的安全生产发展过程中,保险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并重,是世界各国在工伤保险方面的通行做法。由于种种客观原因,目前我国的商业保险尚未真正进入安全生产领域,雇主责任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商业险种,尚未得到普及和推广。现阶段我国的工伤保险,主要采用社会保险、统筹统管的形式。
首先要充分肯定,工伤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在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分散用人单位事故风险和促进安全生产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应该看到,社会保险在运作机制、资金利用效率、以及对安全生产工作的促进程度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需要深入研究和完善的地方。由于高风险行业事故频繁,赔付率较高,工伤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后的许多年来,多数煤矿、危险化学品等高风险企业尚未纳入工伤社会保险统筹;由于力量有限,一些地方的工伤社保机构只能把精力放在向事故伤害对象提供保险救助,办理医疗和抚恤赔付上,较少介入事故防范和安全生产工作,存在着工伤保险与工伤预防脱节的现象;一些地方的工伤保险费用结构不尽合理,基金统筹账户结余过多。
我们相信,随着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的正式实施和社会保险制度的不断发展完善,这些问题最终都会得到解决。
为了尽快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工伤保险体系,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应当在安全生产和工伤保险领域,尽快引入商业运作机制。在坚持和完善工伤社会保险制度的同时,积极发展雇主责任险、人身意外伤害险以及其它商业险种。使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服务和促进我国的安全生产工作。
以责任保险为主要形式的商业保险进入安全生产领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安全生产工作起到促进作用。
一是保险费的收缴。可以采用差别、浮动费率,根据投保单位的行业风险类别、职业伤害频率、企业安全生产基础条件等,划分不同的费率档次。风险较大、职业伤害频率较高和安全基础较差的企业,缴纳的保险费率相应就高。同时将费率与企业一段时间内的事故和赔付情况挂钩,定期调整缴费标准,对安全措施得力、事故减少、赔付下降的企业,以降低保险费率作为奖励;反之则以提高费率作为惩罚。通过发挥费率机制的作用,促使企业重视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加强安全防范。
二是保险机构超前性开展事故预防工作。商业保险的特点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为了减少赔偿支出,降低保险成本,保险公司需要做好防灾防损工作,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对投保企业进行安全监督检查。对隐患严重的客户,要提出改进安全生产工作的措施。同时积极推广安全性能可靠的新技术和新工艺,促使企业提高本质安全水平。保险公司在经营状况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拿出一部分资金,从事公益性、社会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安全文化建设,增强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的安全意识,从而减少事故,降低赔付,实现商业保险机构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三是保险公司的事故调查工作。伤亡事故发生后,保险公司为了办理赔付,将对事故进行必要的调查。这种调查,事实上也是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种特殊形式的监督。通过调查,不仅可以划分责任,同时可以发现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差距和问题,促使企业加强和改进安全管理,防止同类事故的再次发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商业保险公司的事故调查人员,就是一支不占行政编制安全生产监管队伍。总之,商业保险进入安全生产领域,可以使安全生产工作多一种手段,多一份支持,多一份保障。
三、从实际出发,探索商业保险与安全生产工作相结合的方法途径
商业保险与安全生产工作相结合的前景广阔,内容丰富,方法途径很多。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可以先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在各类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积极推行工伤事故雇主责任险。小企业事故多发,已经成为当前安全生产领域的突出矛盾。2001年以来全国发生的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70%发生在小企业。为数不少的小企业业主,安全生产法律意识淡漠;个别业主甚至“要钱不要命”,以牺牲工人安全和健康来为自己换取超额利润。而且,由于企业规模小、家底薄,发生重特大事故后,一些业主常常躲避逃匿,把抢险救灾和事故善后完全推给地方政府。在小企业推行工伤事故雇主责任保险,不仅有助于强化业主的安全意识,保障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扭转“业主发财、政府发丧”的情况,切实维护广大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
(二)在高风险行业推行商业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推行这一险种的法律依据非常充分,《安全生产法》、《劳动法》、《煤炭法》、《建筑法》等,对此都有明确的规定。由于高风险行业事故多发,赔偿数额较大,一些地方的工伤社会保险机构感到很为难,迟迟没有纳入统筹。迫切需要探索新的方法途径,来解决高危行业的工伤事故保险问题。
高危行业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基本思路是:通过政府引导和保险机构的宣传运作,在企业自觉自愿的原则下,上缴一定的保险费用,由特定的商业保险公司对企业工伤事故实行承保。企业作为被保险人,当其员工受到工伤事故的意外伤害时,可以按照合同的约定,由商业保险公司来履行主要的赔偿责任。通过实行浮动费率,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促进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
鉴于目前我国在煤矿安全方面,已经建立了全国统一、垂直管理的监察工作体系,在政府引导和行政推动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全国煤矿安全状况逐步趋于稳定,在保险费基数测算方面,具有一定的便利条件,因此建议先在煤矿推行。可以选择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省区进行试点,就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运作模式、管理方式等,深入进行探索,取得经验后再在煤炭行业和其它行业推广。
(三)探索和发展商业性工伤事故同业保险。借鉴德国工伤保险同业协会的模式,本着风险共担的原则,选择伤亡事故多发、安全生产任务比较繁重的行业和领域,如煤矿、非煤矿山、危化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等,探索和实行工伤事故同业保险。设立行业性工伤保险基金。依托商业保险公司、行业协会和相关机构,依法建立具有社团法人资格的基金管理和经办机构,在保监会和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合理筹措、分配和使用保险基金。在保险基金的使用方向上,分别用于工伤预防、医疗康复和事故伤害赔偿三个方面,形成保险与预防紧密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机制,实行工伤事故同业保险,既符合现代工伤保险的发展趋势,也符合我国国情。不仅有助于健全完善工伤社会保险制度,而且有助于商业保险更好地进入安全生产领域。同业保险机构可以根据安全生产的实际,来设定新的险种,拓宽商业保险进入的渠道;通过设计保险条款,明确除外责任、严格赔偿条件等,有效防止企业投保后可能出现的忽略安全防范等消极现象,防范业主责任转移后的道德风险以及少数不法业主可能发生的恶意伤害行为,更好地体现国家在安全生产领域发展商业保险的意图,形成商业保险和安全生产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以上只是我们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目前我国安全生产工作和保险事业,都处在重要的发展阶段。新情况、新问题很多。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眼界,在学习借鉴国外成熟经验的基础上,从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实践,大胆探索,寻求更多的途径和更有效的方式方法。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保监会以及相关部门的合作,紧密配合,共同努力,实现安全生产与商业保险、社会保险的良性互动,走出一条通过发展商业保险来促进工伤预防的新路子,不断开创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