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十六大以来意识形态新变化及其对策研究(石老师修改)

时间:2019-05-13 23:47: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开题报告)十六大以来意识形态新变化及其对策研究(石老师修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开题报告)十六大以来意识形态新变化及其对策研究(石老师修改)》。

第一篇:(开题报告)十六大以来意识形态新变化及其对策研究(石老师修改)

硕士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新时期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

题 目

十六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新变化及其对策研究 姓 名 张 乐 学 号 2009201150086 专业年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09级硕士 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指导教师 石云霞 职 称 教 授

2010年10月10日

十六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新变化及其

对策研究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选题背景

在当代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意识形态是影响全球各国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上世纪中后期开始的冷战时期,全球各国就主要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斗争而占据了国际关系的主导地位,这使得国际各国间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带入了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即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正在逐步的减弱,争取国家间关系的非意识形态化的呼声愈来愈高。但是意识形态在国际交往中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在某些方面仍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表面上,西方敌对势力放松了对社会主义的渗透和攻击。事实上,只不过是其变换了手段,具有更大的隐蔽性、迷惑性和欺骗性。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意识形态交锋和斗争的基本特点为:意识形态交锋主线的不变性和长期化;意识形态交锋领域的复杂性和扩大化;意识形态斗争形式的广泛性和多样化;意识形态斗争目的的差异性和全球性。

2、选题目的及其意义

此选题通过对近年来国际国内的意识形态的变化、规律、冲突等方面的分析,总结当今国际交流中意识形态的新变化和规律以及未来的发展。其目的在于研究和探索中国当代意识形态面临的新挑战。我国目前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十六大以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国际多元化趋势的影响下呈现出诸多新的特征和变化。其意义在于:其

一、结合国际国内意识形态的发展趋势,如何建立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加强我国建设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战略。其

二、根据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越来越突出的感情因素,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方面的指导地位。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载体,加强当代中国具有民族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意识形态。其

三、针对意识形态新的特征和变化,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建设,在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同时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的指导地位,维护社会主义道德秩序,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主阵地。

二、国内外学界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1、近年来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研究现状

首先,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哲学界的迎来了哲学研究的科学的春天。我们长期面对的哲学中“黑白两色”的哲学贫困局面得以活跃起来。但是由于我们在接受斯大林传统教科书哲学体系下,急于在短时间内彻底打破体系,于是我们的哲学界一些主流的哲学家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一样进入了一条探寻“非斯

大林”的道路。这样的中国现实实践背景下,人们对于指导理论的反思是具有必要性的。然而,思想领域的理论交锋纷繁复杂。理论考察的不成熟性必然也会暴露无遗,出现了一些诸如割裂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人为马克思的“本真”在于“早期马克思”的话语,其实质是一种文革式的大否定的极端教条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研究 “西马化”的征程上,结伴而行的还有一批新自由主义者,势必会造成对作为指导思想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极大影响。

其次,十六大以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容动摇。我国宪法赋予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合宪性地位。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两者是一脉相承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是我党在总结我国的社会实践新形势与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并用于指导全党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的先进思想。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要运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新视角、新方法、新内容来引领思想领域的重大发展。指导地位绝不能动摇,否则会造成极大的混乱,要在稳定大局下清醒认识这一重大意义。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标准和要求。邓小平理论中的“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的国家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指导方针。我们的意识形态当然 要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同样为我们在复杂的思想领域内点燃了一个通向光明的火炬,同时对我们的思想领域的健康发展提出了要求,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已经证明了这样的标准和要求的科学性、确定性、可操作性。

在辩证处理学术性、思想性的基础上加强建设和巩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加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思想性研究,增进价值导向功能。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思想作为我国现阶段的指导思想具有学术性和价值导向性的双重价值功能,思想性或意识形态性是其固有特征。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的根本经济政治利益的、自觉地、系统化的是观念体系”,它是在“总结和概括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逐步成熟起来的”。作为我们指导思想的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与精髓。建设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这样理论来发挥主导作用。

2、近年来国外意识形态领域研究现状

纵观西方意识形态思潮的流变轨迹,无论是按照非理性主义的逻辑路线,还是按照科学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路线抛出的意识形态终结论话语,都有一个共同的理论前提,即“贬义意识形态论”。即对意识形态作否定性的理解:

或者将意识形态理解为在理性的旗 帜下滋长极权主义的温床;或者将意识形态与科学尖锐对立,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以终极普遍观念的面貌出现的“虚假意识”,是掩蔽现实真理性,服务于特定阶级和政党利益的政治神话;或者将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虚假意识三者等同起来并视之 为西方自由世界的敌对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研究是西方社会学贯彻始终的基本内容之一。从古典社会学到当代社会学,西方社会学的意识形态研究经历了现代化、后现代化和全球化三个发展阶段,西方社会学对待意识形态问题的立场发生了深刻变化。这里主要陈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意识形态全球化的研究现状。

当代西方意识形态领域最活跃的、占主导地位的民主主义意识形态有两大流派,即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它们成为当代西方支配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主要意识形态力量。当代西方对意识形态研究主要体现在功能的几个方面。即调节西方社会政治观念,调节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行为,调节指导国际政治行为,指导国家对外政策,维护西方社会政治制度。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及创新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大致是,首先,列出马克思在社会科学中所列出的“意识形态”的概念加以分析。然后分析马克思意识形态的理论的大致内容:马克思是继托拉西之后重点研究意识形态问题的思想家。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创德语词“Ideologie”(意识形态)概念,把意识形态看做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社会意识形式。马克思认为,之所以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是因为占据了物质生产资料的统治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资料的生产。在马克思那里,意识形态作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式总是掩盖或扭曲现实关系,在整个社会生活里完成一种特殊的欺骗或神秘化功能,为既有的社会秩序服务。统治者为了使自己的统治具有合法性并万古长存,总要制造各种各样的幻想,把自己打扮成全体民众的代表,“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治地位的新阶级,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抽象地讲,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 因此在马克思那里,意识形态主要是指维护现行统治的虚假的思想体系,或者说是使得社会控制关系合法化的某种固有的、非透明的逻辑程序。它具有虚假性、实践性、整体性和阶级性,反映了一定的物质状况和阶级利益。意识形态概念与异化、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等相关概念一起,构成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政治文化批判的核心范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把社会结构分为四个层次: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形式都被称为“意识形态的形式”,它们受到特定生产方式的制约。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说法,文学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更高地悬浮

于空中的思想领域”,与物质生产常常存在不平衡关系。伊格尔顿认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包含了两种大相径庭的意义,“一方面,意识形态是有目的,有功能,也有实践的政治力量;另一方面,似乎仅仅是一堆幻象,一堆观念,它们已经与现实没有联系,过着一种与现实隔绝的明显自律的生活。” 实际上,这正是意识形态的两面性,即一方面意识形态与社会生产方式有着对应关系,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又有着相对的独立性。

通过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内容的介绍和分析,一方面对我国十六大以来以及近几年的来意识形态的新变化及其对策研究,提出有关于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中包括近几年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较于十六大之前我国普遍意识形态认识中的新变化,国内国际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展规律,以及对意识形态领域发展的思考和经验教训。从而结合国际国内的意识形态领域的研究发展趋势,加强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建立有效地长效机制,长短效机制相结合,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体系。

四、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提纲

新时期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

写下面四个大问题 引言

一、意识形态的范畴解析

二、新时期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积极健康向上

三、新时期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

四、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对策思考

引言

一、意识形态的范畴借析

下面涂黄色的部分合成这一个问题,再重新归纳概括。

(一)、意识形态的概念及其历史与现实

1、什么是意识形态

2、早期意识形态理论的提出

3、意识形态的内涵和特征

4、意识形态理论发展历程和不同流派的观点

(二)、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

1、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本质及内容

2、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特征

3、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原则与方法

二、西方意识形态的发展研究及其社会功能

(一)、西方意识形态的发展

1、早期西方意识形态理论

2、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3、当代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分析

(二)、当代西方意识形态的建设及其功能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及其分析

2、当代西方主流意识形态

3、当代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与经济功能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

1、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代表人物

2、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流派及其观点

3、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特征 下面这部分有些多余!

三、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进程

(一)、新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与发展 1、1949-1978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 2、1949-1978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阶段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曲折历程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曲折发展

3、“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严重破坏

二、新时期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积极健康向上

三、新时期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安全面临的挑战

四、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对策思考 四、十六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的发展趋势新变化

(一)、十六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概况

1、十六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的发展背景

2、十六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发展中的新变化及其特点

(二)、十六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对策研究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及内涵

3、科学发展观学说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五、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矛盾

1、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越来越多样化

2、大多数人对意识形态问题多数取淡化的态度

(二)、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领域面对的挑战

1、经济全球化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进一步复杂化

2、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主要矛盾内容的表现进一步复杂化

3、社会转型期对意识形态形象的挑战

4、马克思主义研究存在着薄弱环节

六、建立健全我国意识形态体系,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及安全(一)、改进意识形态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

1、建立有效的长效短效机制加强意识形态现设

2、推进意识形态的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奋斗目标的思想保证

3、推进意识形态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奋斗目标的精神动力

(二)、如何建立健全我国意识形态体系,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及安全

1、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2、牢牢掌握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

3、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

4、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制度

(三)、建立健全我国意识形态体系,加强意识形态安全的意义

1、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有助于国家文化传统的发扬和延续

3、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有助于我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4、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有助于提高国家机器的运转效率,实现社会和谐与进步

五、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 《资本论》(1-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 [5] 《毛泽东选集》(1-4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6]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7]宋惠昌.当代意识形态研究[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8]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学林出版社.1999 [9]文森特.现代政治意识形态[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0]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M].译林出版社.2005 [11]周宏.理解与批判[M].上海三联书店.2003

[12]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3]麦克里兰.意识形态[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14]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M].上海三联书店,1998 [15]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16]韩立新.德意志意识形态[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 [1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8]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9]胡锦涛.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长江日报.2007.10 [2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2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人民出版社1990.[24]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5]黄力之.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国家意识形态的现实性问题[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6]孟登迎.意识形态与主体建构[M].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出版社.2002 [27]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李书崇译.商务印书馆.2000 [28]毛寿龙.政治社会学[M].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86

[29]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陈清桥译.三联书店.1997 [30]王诺时.代急需的思想[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31]袁铎.非意识形态化研究[M].中国社科出版社.2008 [32]郑永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2 [33]王永贵.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 [34]郭文亮,李辉.加入WTO与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35]朱兆中.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纵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6]徐海波.中国社会转型与意识形态问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六、论文进度安排

2010.07—09:构思论文题目;

2010.09—10:搜集资料,构思论文结构,完成开题报告; 2010.10—12:完成论文初稿; 2011.01—04:反复修改论文; 2011.04—05:修改后定稿及参加答辩;

第二篇:中小学生厌学问题及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本课题的界定与表述

厌学是指从学生主观的角度产生的对学业和学校生活的反感、厌倦甚至背叛、逃离并且对学业和身心发展必然产生严重的负面后果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现的总称。基于学习心理与教育心理研究,厌学这个概念仍需推敲,应考虑厌学能否涵盖荒学,逃学,辍学,拒学这几个相近概念。

本课题的立论依据

有资料表明,约有70%的中小学生存在厌学心理倾向或者厌学行为,有40%以上的中小学生严重厌学并且沦落为“差生”,不少教育者一味责怨学生,嫌弃厌学者,缺乏人性理解和人文关怀,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所以需要探明问题症结,总结客观规律和寻求有效对策的科学研究,进而开展教育价值观的反思批判。

本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引导教育者乃至全社会遵循人本教育观和坚守公平教育理想,尊重和遵循教育规律。创造人本的和谐学校教育教学生态,利用具有人本化理念基础的课程改革契机,在教育过程层面保障学生个体之间、群体之间均衡分享教育资源,缓解其学业困难,促进学业身心和谐自由全面充分发展。

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的研究发现,逃学的最大原因是厌倦和讨厌学校和教师,专家在研究中发现父母亲的教育,放学后无人监管等与逃学有显著相关。国内的研究中,一般都比较倾向于针对厌学问题的现状、原因和对策的综合研究。专家发现有相当大比例的学生厌学与教师和现存教育制度相关,农村中小学生厌学率随年级上升并且达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我国不少地区中小学生有四成以上是厌学者,通称为“差生”。初二是厌学学生人数剧增的高危年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学生普遍厌学”,因喜欢学习而上学的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在10%左右。学生厌学实际上是对以学校课堂为传播环境的、以教科书为主要载体的社会主流文化的消极态度的表现,社会上的官本位文化、大众商业化、严厉的学校制度文化、放任自流的家庭文化和享乐主义价值观等助长了学生的厌学心理与行为。另有研究则表明,农村学生的不利家境、所处的地区社会经济发达水平和文化环境是其厌学的深刻社会根源。农村初中生大面积厌学既是一种必然,也是一场教育悲剧。

研究方案

研究内容

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的评述中确立研究起点,反思社会和教育界对厌学问题的严重忽视与价值偏见,运用调查研究获取新的事实结论验证自己的事实和价值判断,对学生厌学原因开展缓解对策研究和多学科视角的学理探讨。开展对中小学生厌学的事实真相观察与调查研究

对厌学问题的学校内外根源研究

深入调研分析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和教师教学后的结果反馈

学生个体之间、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异研究

学校教学制度常规人性化问题的研究

学生个体和群体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和时代特点研究

探究式和合作性的群体学习心理气氛营造实验研究

研究方法

采用复杂思维、关系思维、整体思维方式,采用人文社会和教育研究中比较适合的思辨方法、叙事方法和案例呈述形式,依靠哲学思辨搭建理论骨架,为基本事实作出定性结论,为整个研究过程掌握价值方向,力争达到一个理想的研究水平。

研究过程

2011年6月到12月为第一阶段

组成课题组,酝酿课题实施方案,文献研究,第一次开题论证和总体的设计。2011年12月到2012年4月为第二阶段

各组员接受分配任务,提交研究思路文本,处理数据资料。

2012年4月到2012年6月第三阶段

完成研究成果初步总结,各学校或子课题组提交调研报告、论文、案例初稿,学术核心组审核讨论并提炼成连贯的长篇研究报告初稿。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理性的揭示中小学生厌学的事实真相及其主要根源,通过卓有成效的研究探索去拯救一批人,一代人和一批学校,履行和实现我们这些具有深厚人文情怀的教育工作者在当前国情条件下的沉重社会责任和光荣的历史使命。

完成研究的条件分析

现有的研究基础

研究的外部条件

课题组人员结构

研究的经费设备

成果形式

1篇集中反映协作集体智慧的长篇研究报告

数篇优秀论文,叙事研究案例,调研报告,经验总结

一门小学通用校本课程

一门中学通用校本课程

第三篇:《普通高中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研究

1、为学校优质教育提供最有效的途径,实现实践性突破。

2、为学困生的转化提供成功经验,实现前瞻性突破。

3、为学校的研究性管理、教学、学习提供全新的理念和理论支持,实现革命性突破。课题的界定《普通高中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就外延而言,类别是普通,学段为高中,对象为学困生。

1、“学习困难”(Learning disability)的涵义,在西方发达国家属于特殊教育对象,其鉴定为排除了由情绪、动机、文化环境等各种因素导致的学业落后。而国内的研究主要是以学习成绩为鉴定标准,它包括了各种原因,因而外延比前者大。“学困生”在国内的研究中,不同时期、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称呼,比如,学习不良学生、学习质量差的学生、双差生、差生、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发展缓慢学生、“难教儿童”、学习失能儿童等。本课题组假定“学习困难”(亦称“学业不良”),是指学生在以学科教学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中,由学习问题引起的、较为持久的适应不良(包括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学困”是相对的、可变化的。“学困”的鉴定具有直观性和综合性的特性。

2、“学困”的成因。本课题组主要从个体心理因素、个体生理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和家庭环境因素来研究。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个体心理因素有,智力、注意力集中能力、成就动机等;生理因素有:生理缺陷、体力衰弱或智力不足;学校教育因素有:早期教育阶段未得到应有的发展等等。

3、“学困”转化的对策。是指提高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或发挥其特长带动相关学科发展的策略和方法。

八、本课题研究的方法、途径、步骤、措施、预期达到的目标

㈠课题研究的方法

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辅助研究方法:调查法、观察法、案例法、比较法、文献法、教育实验法、教育测量法等。并将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测查、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㈡课题研究的途径

本课题研究的途径是:

⑴以课堂教学为普通高中学困生转化的主渠道。

⑵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教育实践活动。

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联系和相互配合。

⑷实行普职沟通。

㈢研究的步骤

1、研究周期:三年。2004年9月-2007年8月。

2、研究对象 泸州石油中学2007级、2008级、2009级高中学生中的学困生。

3、主要步骤和阶段目标⑴2004年1月制订方案,组织宣传,前期准备。2004年4月申请立项。⑵2004年4月-2005年7月。确定第一批参研班级开始研究,主要工作:①理论学习,师资培训;②建立阅览室,做好宣传,落实分工;③选取一些班级为实验班,开设学法指导课,保存好资料; ④结合本校实际,确定适合各级的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子课题,并制定方案完成好子课题研究。⑶05年8月-2006年8月第一

批参研班级深化研究,总结经验,召开全校学困生教育研究活动,交流经验,出论文、个案、读本。同时,扩大实验范围,吸收第二批参研班级进行研究,借鉴第一批班级的成果。⑷06年8月-2007年5月,完善资料,形成成果,申请结题,同时吸收第三批参研班级继续研究。

5、总结验收、结题阶段:2005年9月至2006年7月(一年)

㈣研究的措施

1、建立我校普通高中学困生研究的组织机构、研究制度和研究方案。

⑴建立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教科室主任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机构见附表)。

⑵为便于操作管理,“普通高中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利用学校现有的行政机构:教务处、德育处、教科室、校团委、总务处、校办等机构,作为研究管理机构。教务处的主要职责是:学法指导,“普通高中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的阅览室,教师培训等工作;德育处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学生活动,学困生的不良行为矫正和学困生的生活指导等工作;教科室的主要职责是:研究资料,学困生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写作和理论研究等工作;总务处的主要职责是:装备;校办的主要职责是:宣传等等。

⑶搭建机构后,制定各个工作岗位的工作职责。课题组通过会议制订出课题研究的研究制度。包括组织制度:对主研人员和参研人员的组成,参研资格的取得与失去等等作出规定;学习和学习反思制度:每月召开研讨会一次,成员写读书笔记一篇,在会上轮流交流学习心得,每期阅读专著一本;领导组研究课题制度:定期每月研究一次,不定期的根据研究的需要随时召开;会议制度:考勤、按学校考勤制度办理;调查研究制度:如何制定或选用量表,如何实施测评等作出具体要求;教师培训制度:规定培训原则、对象、内容、方式、时间等等;学困生实践活动的实施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的。

2、建立学困生的日常管理系统,制订一系列的学困生管理制度和教师转化学困生的管理制度,并促使学校实施一些转化学困生的激励机制。

3、对教师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本课题组准备采取以下一些方法,对教师转化学困生的能力进行培训。

⑴建立培训制度,把对教师转化学困生的能力作为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⑵每年举办一次“青优课竞赛”,把学困生是否掌握教学内容作为课堂评价的重要依据。⑶教师自学。我们把教师自学作为培训的基础。

⑷定期的学习:“每周三会”:教师业务学习、班主任例会、校会,“每月三会”:课题组研讨会、领导组的研究会、教师培训会,“每期三会”:教导分析会、年级组组长会、教研组长会。

⑸不定期的学习:平时研讨、突发事件处理的研究等等。

⑹专家讲座和专家咨询:预计每年1~2次,根据研究的需要进行,形式可以是请进来,或上门请教等。

⑺外出交流:省市区举办的相关研讨会、论坛,有机会就派人参加,并尽可能提高参与程度。⑻教研活动:我们的研究不是纯理论研究,要与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校内或校外的教研活动中,注意结合本课题的研究开展工作。

⑼查询资料:要求教师通过图书室、阅览室或网上查询,收集有关的研究资料,进行学习研究。⑽围绕本课题做“微型课题研究”,让学困生研究真正深入到教师中去。其它措施还有,如举办“教学科研月活动”、名师的专业化引领、同伴互助、师德教育活动等。

4、开展系列的转化学困生的教育实践活动

⑴引入“洋思经验”,建立有我校特色的教学主要模式,并加以推广。

⑵实行建立师生互助发展合同制,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激励机制,注重效果落实。

⑶重视起点教育,特别是进校的第一天、第一节课、第一次班会„„,注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⑷采取行为约束策略,矫正学困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⑸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

⑹让学生参加学校的民主管理、服务。

⑺开展特长教育。

⑻开展“一帮一结对子”互助活动。

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⑽参加校园文学社。

5、家校沟通。促进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学校的互信,要求教师定期、多形式的与家长联系,遵守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形成教育合力。

6、开展有特色的个案研究。个案研究主要是针对典型的学困生,采取“了解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确定主要问题-确定对策-实施教育-分析成果”等步骤来进行,在此基础上写出一些鲜活的案例,收集成册,供以后参考。

7、实施普职沟通,拓展学困生的发展渠道。对学困生进行择业意识教育,职业道德的渗透,就业形式的介绍,促使学生多渠道的发展,在2005年开始实施普职沟通。

8、对学困生分层分类指导。

9、多方协调,治理校园周边环境。

10、开展全校性的学生学法指导研究。在2005年3月,编写《泸州石油中学学生学法指导手册》,发给每个学生,学习实践。具体操作如下,先由课题组在收集国内外的学习理论,学习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编写《手册》的方案,再由教研组、年级组共同完成。主要包括:学习的基本理论、学习方法的自我测试、典型的学习方法、各科的学法指导要点、各个学段学法指导的要点、应试技巧、学生自我诊断的技巧、高考状元经验谈等等。更为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11、帮助贫困的学困生解决生活困难,通过让其在学校参加有偿服务、发给贫困生补助、减免部分费用等等措施,使其完成学业。

12、培养学困生自我控制的能力和意志,变他助为自助。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任何形式的“他助”最终都要落实到学困生的自助。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激励学困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帮助“学困生”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学会正确面对失败。转化学困生的根本因素是学困生自身的改变。从培养学困生的进取精神和纠正不良习惯入手。

13、建立子课题研究现在已经建立三个子课题,即《泸州石油中学高中语文科学困生的转化研究》,负责人黄祖蓉;《泸州石油中学高中学生历史知识及能力培养研究》,负责人王若萧;《普通高中学困生转化研究》,负责人李朝常。

㈤预期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1、认识性成果

对“普通高中学困生的成因及其转化对策”,作更为科学的界定。通过调查,把握欠发达地区普通高中学困生的现状。

2、操作性成果

⑴探索出普通中学学困生转化的一般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⑵探索出构建普通中学学困生转化的社区、学校和家庭一体化的教育网络的方法。

3、技术性成果

⑴学校的制度:《泸州石油中学转化学困生教师制度集》、《泸州石油中学转化学困生学生制度集》、《泸州石油中学转化学困生学校与社区、家庭联系制度集》;⑵《普通高中学困生转化个案集》;⑶《泸州市一般普通高中学困生学业现状》;⑷《普通高中学生学法指导读本》;⑸《普通高中学困生转化教师读本》;⑹《学法指导教案集》及课堂实录;⑺《普通高中学困生转化论文集》。

㈥预期取得的研究效果

直接效果:促进学困生的学业进步;促使学困生的多元化发展。间接效果:

1、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建立系列的管理和激励制度,提高教师对学困生教育、教学的能力;驱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提高教师的科研基本能力。

2、建立系列的学校管理制度和体系,促使学校教学质量的逐年提高,促进学校在软硬件办学环境的改善。

九、完成本课题的条件

㈠人员落实

课题组有高级教师12名,中级教师34名,初级教师19名。组长:张真银:泸州石油中学校长;成员有李朝常:泸州石油中学副校长;代帮新:泸州石油中学副校长;余华兴:泸州

石油中学工会主席;黄天驿:泸州石油中学教科室主任;何辉明:泸州石油中学教务处主任;秦夙子:泸州石油中学德育处主任;代礼忠:泸州石油中学德育处副主任;王若萧:泸州石油中学教务处副主任;重维春:泸州石油中学教务处副主任;张林:泸州石油中学高级教师;宋义强:泸州石油中学骨干教师;武慧:泸州石油中学骨干教师;蒲晓波:泸州石油中学骨干教师;朱官忠:泸州石油中学骨干教师等人组成。

㈡思想落实

这里主要指先进的教育思想的落实。自始至终狠抓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强化科研理论的培训。现代的先进的教育理论,是进行课题研究的先导。教师培训做到四落实:时间、资料、方式(请进来,走出去)、效果。

㈢专家落实

我们的课题属于市级课题,离不开教育专家的指导。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研究专家指导组成员有: 刘涛:泸州市教育副局长;谢铭:江阳区教育局长;严先元:成都教育学院教授;杜旭林:泸州教育学院教授;叶禄野:泸州市教科所所长;宋明清:理论研究室主任;熊生贵:江阳区区教培中心教研处主任;张晓涛:江阳区区教培中心教研处副主任;朱小平:江阳区区教培中心教研处副主任;徐时平:江阳区区教培中心教研处教研员。

㈣管理落实

1、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对课题立项的管理办法,按程序立项。

2、严格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每一阶段都要有周密的计划、明确的任务,严格的落实,确保课题研究按计划进行,保质保量落实实施方案。

3、严格课题组成员的管理。课题组成员要专项专人,原则上不得兼任多项课题。课题研究人员一经确立,不得随意更改,确保研究人员稳定性。

4、采取激励运行机制,子课题公开招标,实施课题(项目)责任制管理,签定责任协议,表彰和奖励成功者。

5、切实落实课题研究的总结、验收、评价的管理,对于科研成果的形成及转换,都要有严密地管理措施,依法照章办事。

㈤经费落实

1、节俭办事,讲究效率,讲究效益的原则,坚决克服讲排场,大手大脚的浪费的现象。

2、根据实际需要,采取计划、申报、审批、拨款、结算、审计六步原则,确保课题研究经费的落实。总投入10000元~15000元。资料费3000元、立项、结题3000元、交流、培训3000元;研究过程5000元左右。

㈥资料落实

本课题研究参考文献如下: [1]《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卢家楣、孔庆委、李其维主编 [2]《组织教育活动》四川教育出版社 严先元主编[3]《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教师范大学出版社 付道春编著 [4]《教育智慧》——中外教育语录 大连出版社 王元庆 赵满军主编

[5]《教育哲学通论》黄济著 [6] 《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高文主编(《当代中小学课程研究丛书》钟启泉总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7]《西方教育思想史》单中惠主编 山西人民出版社

第四篇:《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对策与研究》开题报告

《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对策与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及其简介

课题名称: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对策与研究

课题简介:

我国目前的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了第2个十年还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而且还需要提供多种问题解决的方案。其中一种方案就是减负增效。

但是,据北京宣武区近期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北京市教委减负举措出台后,仍然有78%的家长坚持给孩子布置作业,其中23%的家长准备布置大量作业。看来有近70%的家长反对减负或有所保留或说不清,以及认为减负不会有实质的效果或说不清,并不是空穴来风。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有减负走极端的现象:认为减负就是不准有作业,因此许多老师根本不留作业,上完40分钟了事。教师没有了批改作业的负担,何乐而不为?结果一方面导致学生无所事事,出现了许多问题行为;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学习跟不上,教学质量大面积滑坡,学生及家长怨声载道。总之,减负的现状不容乐观,区区一个减负如此之难,教育改革的艰巨性可想而知。

二、课题论证

1.对课题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论证

1.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

近年来,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效果还不够理想,学生负担过重的现象仍没有从根本上遏制。现实中,小学生的心目中没有减负的概念,全听老师、家长的安排;中小学生心目中更无减负的观念,认为减负那是学校的事;教师大多持怀疑而茫然的态度。教师自己表面减负,却让家长加负,有的教师甚至对家长说,减负令下达后,反正我们教师是不再布置作业了,你们家长自己看着办,不少老师认为学生减负,涉及到社会对人才的评价和认可标准,涉及到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指导和要求,涉及到教材内容的编写、以分取人模式的改变等等,减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光叫学校教师减负,能行吗?令许多老师感到茫然的是,删减和降低教材标准,取消以前的作业和考试评价环节,学生能学好吗?孩子有了空闲时间,总不能让他们整天沉溺于游戏机、电视或其它一些益处不大的事吧,而社会、学校和家长又如何引导孩子们正确地“花”掉空余时间?难怪会有近一半的教师认为减负不会有实质的效果或干脆说不清。家长更是担心和反对。

2.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改革目前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状况,从根本上落实“减负”工作。

小学生过重的负担,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了“四基”的巩固提高。减轻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目标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学的角度讲,有利于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特别是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特别是更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整个过程的调控和创新,是我们选择本课题研究的初衷。

(2)提高小学教师教学业务能力。

我们要通过新一轮课题研究,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通过实践性研究,教师们一方面解决了实际教学中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课题研究这个平台,不断学习、总结和交流,提升了理论水平。

3.本课题创新程度

(1)本课题研究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减负教学实践研究。

(2)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看成一个系统工程,应用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相关性原理、目的性原理,开辟了教育教学研究的新领域。

(3)课题的研究从组织策略、备课策略、课堂策略、评价策略等方面来关注教学过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4)强调从教师的“会教”的策略研究来达到减负的目标,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是以前少有的。

(5)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基于问题解决的行动研究的方法,边研究边检测边推广,提高行动的有效性和反馈与运用的及时性,以强化广大教师减负的意识,做到既减负又增效。

2.对课题所达目标和主要内容的论证

1.研究目标

(1)工作目标。通过课题的研究,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及课业负担。以人为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

(2)育人目标通过课题的研究,找到一个让学生学业负担不过重,保证身心健康学习的途径,让小学生健康而茁壮地成长。

(3)科研目标。通过课题的研究,丰富课堂教学理论,提高育人水平。

2.研究内容

(1)正确认识“减负”的真正内涵。只有全面、深刻地理解其精神实质,才能有针对性的研究本校的实际,研究不同学生的情况,研究出切合我校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方法和措施,并切实地加以落实,才能达到我们研究的目的。

(2)科学布置作业,采取“三化”(多样化、量化、典型化)进行深入地探索。

(3)开展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减负好的办法之一。因为,心理减压技术与厌学焦虑调节方法都是减轻学生心理负担与压力的好办法。我们利用周阅读课组织学生专读心理知识类的书籍。

姓名:陈红 学历:本科

毕业学校:阜阳师范学院小学

简历:陈红,毕业于阜阳师范小学教育专业,已有八年的教学经验。在2008年曾参加过省级英语骨干教师培训,在2011发表的论文《浅谈英语课堂教学导入的技巧》荣获谯城区二等奖,当年被评为谯城区农远应用新星,近年来发表的多篇论文荣获市级和区级不同的奖项。

第五篇: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现状与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附录2:

北京联合大学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

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现状与对策研究

专业: 工程管理

指导教师: 张璋 学院: 生物化学工程学院 学号: 2011040346331 班级: 工管1103B 姓名: 李飞

一、课题任务与目的

1、课题任务

论文将通过分析地产企业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融资方面出现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同时,为解决相关问题,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对策与思路,以期对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问题有一定建设意义。

2、课题目的

通过文献资料查阅,至少有一篇英文文献,并翻译成不少于5000字的中文。在此基础上,综合实际情况,并对房地产行业实地考察、调研,提出对房地产融资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法方法。写出8000~10000字的论文。

二、调研资料情况

1.文献综述:

一、中美房地产企业融资概况

以买方需求旺盛为主导的美国房地产市场和发达的资本市场为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壮大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企业的融资得到政府、华尔街上甚至其他更多金融机构和私人机构的支持,政策支持方和资金提供方对这些企业充满了信心,融资方和资金提供方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各得其利。通过上市、REITs、债券、信用公司等融资的手段占据重要地位,同时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为房地产企业的融资直接或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虽然它们是次贷危机爆发后的受害者。众多资金链条的衔接便利了资金向房地产市场流通,同时风险却得到了有效转移和分散化,房地产企业在次贷危机中似乎并未受多大损失。

我国的房地产市场经历了10多年的繁荣期,房地产行业的膨胀带来了资金需求的急速增加。政府出台了针对房地产业的信贷紧缩政策,但房地产融资需求未受到实质性的影响。融资渠道主要有:国内商业银行贷款、信托融资、境内公司上市、发行企业债、金融租赁、典当、民间私募基金、外资银行贷款、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海外上市融资等[1]。其中,国内银行贷款所占比重相对较大,一项研究表明,直接或间接通过银行短期贷款获得的资金加总占到一般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的60%-70%,有的甚至高达90%以上。

目前我国涉及房地产开发领域的企业高达5万多家,但是境内上市公司只有70家;通过借壳上市与境外上市融资的公司也只有几十家,上市发行股票融资对于95%以上中小规模的公司来说门槛太高。通过信托、债券、利用外资等其他方式融资所占比重较小。

二、中美房地产企业融资效率比较

美国的金融市场发达,金融体系较为完善,为房地产行业和项目融资提供了便利。资本市场发达,市场竞争程度较高,融资快捷方便,房地产融资的成本相对较低。而我国处于市场经济的初期,通过银行借贷的手续较为复杂,而银行贷款以中、短期为主;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数目极其有限,房地产企业不得不转向其他高利率的融资途径。

但必须认识到,当前以证券化融资为主的美国模式在我国是无法实现的,我国现有的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决定了房地产融资模式只能以银行为主导。银行主导型融资模式与资本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是互补关系而非替代关系[2],在融资过程中,房地产企业必须将银行借贷融资和证券化融资两种方式有效结合,并确立适当的融资比例以实现高效率的融资。

三、结论与启示

(一)美国房地产融资的优势

美国完善的房地产金融体系和发达的资本市场为美国房地产企业提供了良好的融资环境,房地产市场的火爆为房地产企业融资起到了激励作用。证券化融资成为全球推崇的成功融资模式——美国模式,美国的融资渠道比国内广阔,融资工具比国内丰富,同时有较为健全的法规制度做保障,融资效率较高,这些是美国房地产融资的优势所在,也是我国房地产企业在融资方面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二)美国模式不是完美的

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融资模式,并不是万能的。正如美国的房地产融资得益于房地产市场的成熟和金融市场的发达,同时它也影响着这两个市场的衔接关系。值得一提的是,不少房地产公司涉足了抵押贷款业务促使居民买房以增加其销售量,也增加了其自有资金量。当市场泡沫破灭,大量购房者已经无力按时归还贷款之时,房地产开发商却高枕无忧,因为它已经将这些贷款业务直接或间接卖给了华尔街。潜在的风险和损失在金融市场中显露,受损的是那些资金提供方和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的购买方。反过来,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任何一个出现问题,使得房地产金融融资体系出现漏洞,那么融资必将受到影响。次贷危机之后,美国房地产业和金融业双重受损,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资金链条出现断裂,房地产融资同样陷入困境。

(三)我国房地产融资存在的问题

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融资体系不完善,房地产金融创新工具缺乏,房地产企业主要依赖于银行信贷。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采取了谨慎的措施,贷款审批程序较为复杂,房地产贷款多以中、短期为主,远不能满足房地产开发的需求。受全球经济下滑、国内房市不景气的影响,银行信贷更是具有紧缩的倾向,这对银行来说当然可以有效控制风险,但是资金紧缺现象开始困扰众多的房地产商,降价销售成为一种无奈。

对于上市的优势房地产企业来说,上市融资是其重要的融资渠道,融资的数目是非常可观的,但是上市融资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门槛太高。

(四)我国房地产融资的路径选择

应该说,我国房地产企业并不存在固定的、完全有效的融资方式,信托、上市、债券等融资手段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或不能满足房地产企业的巨额资金需求,寻求新的、多元化融资渠道迫在眉睫。在我国现有的条件下,利用证券市场融资与银行融资相结合的混合融资模式是必然选择。

长期看,采用REITs融资是国内房地产企业融资的必然选择。REITs能够快速汇集众多的闲散资金,投放到房地产项目上;分散化投资,安全有效。REITs融资不但方便,而且节约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当前,REITs已经在我国兴起,并且有良好的发展势头,政府要继续推进信托业的健康发展和制定投资信托方面的法律法规为REITs在我国的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通过借壳上市、私募基金等方式融资应该是房地产企业的一大出路。加大与机构投资者的合作,充分利用机构投资者能够有效筹集资金、资金实力雄厚和投资规范化等优势,与机构投资者建立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挖掘通畅的融资渠道。

2.文献参考

[1]覃健.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组合模式研究[D].广西大学,2007.[2]郭庆.城中村改造融资新渠道—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3]陈珊.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渠道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4]孙瑞娟.对我国房地产业融资问题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5]翟双华.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方式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6]杨智英.中小型房地产企业融资方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7]李素红,周维升,陈立文.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风险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企业经济,2010,01:154-157.[8]董旭娟.我国中小房地产企业融资困境与对策研究[D].长安大学,2011.[9]周子涵.村镇住宅建设中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10]吴导.房地产调整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传递研究[D].浙江大学,2013.[11]秦培刚.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效率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12]王剑芳.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06,08:272-274.[13]李霞.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现状及渠道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3,06:140-141.[14]卞加俊.金融市场约束与房地产市场发展[D].浙江工商大学,2013.[15]丁欣.房地产企业多元化融资模式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16]薛小荣.房地产开发企业诚信的博弈分析与对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三、初步的实施方案

1、论文内容架构

题目: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关键词)目录 引言 正文: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3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2 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现状

2.1 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状况概述

2.1.1 房地产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是银行贷款 2.1.2 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逐步走向多样化

2.1.3 房地产信托业务活跃

2.2 拓展房地产融资渠道的意义及前景 3 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3.1 融资结构单一且间接融资比重过大 3.2 对房地产融资的限制因素太多 3.3 银行贷款方式及金融创新太少 4 房地产企业融资问题原因的分析

4.1 4.2 4.3 未能形成良好的融资体系 金融市场不完善及法规滞后

大多数房地产企业自身条件先天性不足 以万科为例进行房地产企业融资分析

5.1 万科融资现状

5.2 以万科试水“曲线贷款”案例分析 5.3 境外融资的新模式 6.1 传统融资方式

6.1.1 预售房款

6.1.2 银行贷款

6.1.3 合作开发

6.1.4 股票融资

6.1.5 债券融资

6.2 创新融资方式 6 解决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

6.2.1 通过吸引股权投资,扩充自有资金 6.2.2 用房地产信托计划融资 6.2.3 吸引海外资金

6.2.4 担保公司

6.2.5 房地产投资信托 7 新旧融资方式的比较

7.1传统融资方式的SWOT分析 7.2传统融资方式的适用范围 7.3创新融资方式的SWOT分析 7.4创新融资方式的适用范围 8 结论 参考文献 声明 致谢

6.2.6 房地产资产证券化

四、预期结果

结合图书馆信息资源、网络资料、相关图书,以及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北京市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现状并提出政策建议,撰写出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

五、进度要求

时间安排: 寒假 2015年1月22日~3月02日 进行资料调研,完成开题报告;完成一篇与论文题目相关的英文文献翻译,要求5000汉字。

第1~2周 2015年3月05日~3月16日 开题报告答辩,修改并确定论文内容及实施计划。

第3~7周 2015年3月19日~4月20日 深入研读资料。撰写论文详细提纲。第8~12周 2015年4月23日~5月25日 提交初稿,修改。提交第二稿,修改。完成论文。

第13~14周 2015年5月28日~6月8日

准备答辩。完成答辩。

下载(开题报告)十六大以来意识形态新变化及其对策研究(石老师修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开题报告)十六大以来意识形态新变化及其对策研究(石老师修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