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集页谈城市规划的有效性
张集页谈城市规划的有效性
【题记】没有建立一套城市规划有效性评价体系的智慧之眼,但是发现那些规划比比失效的眼睛常常来自普通人
一、徒有其表而又肆无忌惮的规划文本
二十世纪前后的文化批判者们(比如齐美尔)发现,形式的内容化乃是事物发展的基本类型之一,并且在至为多样的领域不断相似地重复出现。无论是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货物屈从于商品统一的交换价值,或者在更大范围内物品的实用功能(甚至人的灵魂)之于货币经济的夷平威力等等都是如此。但是一个二律背反的结果是,事物形式化一端的商品的交换价值和货币经济的夷平效应并不见得是单调苍白的线条,相反,它们处处显示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虚幻形式”。齐美尔在此想到了Karl Lamprecht在《德国史》中提到的中世纪骑士的规则如何逐渐失去其实用目的,但仍旧保持其社交上的影响力,还有就是资本主义的世界博览会。
即便当初形成联盟的初始原因失效了,包含一个最多样的利益群体之聚会场所的社交仍作为独立的力量存留了下来。齐美尔说源于一年一度交易会的世界展览会,正是人类社交最基本类型的最清晰例证之一。世界博览会失去了交易目的与商品失去了使用价值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它脱离了人们基于物品实用交易目的的聚集,而演变为一场纯粹的取悦自身视觉感官的商品观光汇演。如果具体分析一下世界博览会里关于商品的那种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那么其中物品去功能化和再度功能化的细密将会与上面所说的社交的形式保存机制引起强烈的共振。世界博览会创造了一个使商品的使用价值退居于后的局面,与此同时却打开了一个幽幻的世界。世界博览会的商品聚集与出于使用目的的购物完全绝缘,商品仿佛死亡了。然而,参观者将震撼这商品之死组成的梦幻世界,它们在人们拒绝四处掂量和为明天要用的东西而讨价还价的举动中,视觉性地复活了。
凡是要被使用或者使用着的物品都会在空间上有一个基于功能性的明确归属,马桶总会在它该在的地方,衣服不是穿在身上就是被收拾起来。而世界博览会上商品的空间分布则完全遵循一种基于视觉的展示逻辑(毋宁说是一种极端的混杂)。商品失去了使用功能的空间定位,对自己被放在哪里不再享受自己功能的做主。而且助长这一切的势力在于,因为商品已经被掏空了,它们的聚集获得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毫无束缚、肆无忌惮的力量。商品或者被数量庞大地堆放在一起,只为了达到一种视觉上的冲击;或者被摆臵极端怪异,充满了令人匪夷所思的蒙太奇色彩:马桶边上放着时尚的意大利面包,来自东方丝绸的衣服则在火车机车高处飘荡着。试想如果是基于使用目的,无论生活套路多么混乱的人都不会如此迥异和大胆地放臵供自己使用的物品。
作为规划成果的规划文本好比是一场博览会(事实上,后面将可以看到,不仅仅是规划的文本层面,整个规划的全部意义就是政府基于社会现实的控制和管理的均值化、简单化行动,而这些行动的机制 是和“商品之死和活”完全类似的),如果想以规划本身获得轰动效应,那么这差不多就是一场博览会。
从文本与社会现实的分野角度来看,规划文本与现实的距离已经存在。但是此处仅限文本本身的范围内,即文本的形式化不是与现实相比较的形式化,而是文本本身不及物的形式化倾向。
规划是对未来的预计,而社会经济发达或者运行良好的指标不是相同也常常相差无几。于是,这给规划文本形式主义内容路线的执行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规划文本制作的目录总是套路化的,类似世界博览会展厅的布臵逻辑。博览会总是试图纠合全世界最多的东西,而规划文本的目录也总是要撑足一只麻雀的所有内脏之后才会罢休。历史和现今的水文、地理、文化,乃至远古地层的介绍等等的无所不包一个都不能少,而规划的发展目标也是全方位的、套路的、一模一样的,信息化、新型工业化、生态城市、招商引资……每一个指标都是不可偏废重点,但通常见不出那些是更切合这个地方的实际而应获得某种突出。甚至规划具体目标的解释常常被简单为两个数据,是数据间不那么夸张的大小比较。只要提出看起来不恐怖或者跳起来能够达到的一个数字,足够满足规划聆听者的愿望,那么规划的目的和规划本身的目的就差不多宣告完成了。至于这些是否符合现实发展逻辑或现实发展能不能承受得起这种变化则不是重点,就如同博览会上涂上色素用于展示的面包是否馊掉无碍观瞻一样。
结合地块特质的功能细分应是规划的重中之重,而规划文本中关于这些的论证总是惜墨如金。总体规划还不需去说,那些本以为会与 现实保持更加紧密关系的专项规划文本反而像风筝一样更加飘在高高的天空之上。为了不至于飘走,常常委屈让几根细线与大地搭连着。想象之中的形式结构体系在面向现实之前就已经为陌生的大地准备好了,表现在规划文本中,就是那几套简练而又花里胡梢的标语和那几张明晰但色彩斑斓的图件。稍稍与现实擦上一点边的东西(就是那几根委屈的细线),总是被大而化之地安臵在过分宏大的几横几纵、节点斑块的开放结构之中,形成幻想之上的规划宏观形式。如同世界博览会上需要成堆的商品去要造成逼人的气势一样,所有规划重要区域庞大的控制距离,或许只是为了使图上不同透明度的鲜艳色快看上去更加显眼而已。不用去追究那些大距离的色快现在是什么状态,如果色快是绿色的,那差不多同等大小的绿地已经象征性地形成了。
按照精神分析学的理论,获得美梦的前提在于可以自由地挪移组成美梦的最好素材。之所以把规划文本的形成称为“制作”而不是什么灵感造就或现实所需,是因为这两个字本身很恰当地暗含了类似世界博览会上商品的堆移能力。规划的说明彩图和效果图总是大肆收纳所有最好的效果元素和最鲜艳的色彩,以组合形成精美绝伦的效果图和一目了然的功能分区彩色斑块。世界博览会上,汇集各地风景的西洋景最吸引人。毫无意外,充满大肆聚集的效果元素的彩图也最吸引规划审阅者的眼球。更糟糕的情况是,缺乏对规划对象直接关怀的规划方案对对象自身特质的分析满不在乎,常常沦落为只是不停地推介案例。案例堆砌、盲目举证和随意地功能划分等等总是填满了装订精美的规划之纸。
二、规划委托编制单位与规划人的机缘
新的城乡规划法进一步明确了规划编制单位的条件,于是资质等级证书便成了这些单位欢呼雀跃的护身符。但是正如世界博览会上的商品错杂一样,享有护身符的它们也让清醒(或者糊涂)的观察者始终确信里面的人并不都是清一色的得符飘仙者。规划是委托给了一个单位还是一个个人,这是一个对委托者来说永远需要较汁的机缘。或许一个美好的结果应该是这样:一个合适的项目委托给了一个合适单位的合适的个人。
与政府设立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或者集体的委托方)相对应,规划受委托编制的全过程也始终处在以一个单位为名义的机构中运作。单位,而不是个人的因素,已经渗透了规划委托和编制的全部骨髓。由于不是个人,规划编制过程中所有交往的私人关系和沟通被降低到最低点,那些活跃的、细密的、一步决定一步的规划编制信息,常常只好拖起人为设臵的沉重外衣,在空廓的单位之间费力地穿行着。和信息的畅通相比,信息阻塞的膨胀永远是空虚和腐烂的标志,到最后积压发酵的信息仿佛挤奶油一样,只能在偌大的蛋糕坯子上点上几点细碎的小花。
这些细碎的小花不是别的,正是在规划委托单位和编制单位之间常常出现的字正腔圆的编制期限限定和规划调整的朝令夕改。地方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委托方),担任的并不是全权委托者,而是简单而勤 奋的催促官和号令变更发布员的角色。在最高委托方领导那里获得随时得出的规划编制指令,提起电话以雇佣者的姿态向规划编制单位发出编制期限或方案调整的命令。看起来,委托方起了信息传递的作用,承担了所有保证交流有效性的责任,规划更大的委托主体(政府)与规划编制单位两方面工作的有效性全依赖于此。于是,委托方(地方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获得了自身极端重要性的幻觉。他们勤奋工作,一天到晚都很忙,但忙的主要对象却是收拾散落一地的小花,而对已经决定的、很明确的、注定在那的规划春天,却常常自我克制或自我阻扰地视而不见。城市规划始终逃脱不掉为规划而规划的病灶,规划的成就有时候不需要参证规划的实际效果,甚至如果规划要保持自己的魅力和势力,那么它需要本能地拒绝被付诸实施,无论是出于对规划失效的规避还是现实对规划一般性的侵扰。于是,地方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渐渐养成了习惯于在拒绝规划成果最终形成之前的繁忙,甚至甘愿自我阻断规划业已形成的清晰逻辑和清晰结果。为了让城市规划成为政府处理的一个重点和难题问题,规划的复杂性总是被人为地赋予过分的沉重和大惊小怪。而真正可以拍板的规划编制决定经过层层推迟,到最后还是需要委托政府或者政府首席权力者与规划编制单位的直接对话。委托方只是并且愿意做一件半成品的衣服,而其实是童话故事里透明的新装。
单位而不是人的因素不断萦绕在规划汇报和评审会上。规划汇报现场的汇报者总是拼命钻进非个人化的单位特征的囹圄,而不敢担当自由言说的规划者自己。当然,这并不是出于汇报常常是集队而来的 场面,或者规划文本极强的第三人称叙述方式,或极其短暂的汇报时限(通常评审会时间在3小时左右,而编制设计方汇报一般限定在30分钟左右)的影响,这些都不是。关键是汇报者的汇报听起来好像是在陈述一篇早已湮灭的古代城市铭刻,而不是他们亲手所做的当下的城市规划。汇报者对城市规划的汇报总是客观得令人惊奇,不会添加任何的感情色彩和喜恶偏好。在三个对比的、用来选择的方案中,他们常常不会在具体的哪个方案上作出极力推荐的陈述姿态和陈述语气。他们客观的眼神似乎总是在拱手表示,他们对作出哪一个方案更好一点等等诸如此类的判断无能为力。
于是,参与评审的专家们可能变得很无辜。在如此短的时间而且如此客观的情况下,专家们对汇报者规划思路、主要内容、所提供资料等等的把握都会变得相当困难。他们很难把刚刚听到的、看到的轻而易举地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框架,从而形成和提出自己想到的东西。专家们只好根据多年来的经验来把握和理解到处留白的规划成果,顺此提出笼统的意见,并且往往缺乏针对性。于是依次发言的专家越到最后话语越少,因为他们的意见都是差不多的。或者更恰当地说,这不是浸泡着专家个人力量的多姿多彩的意见,这些意见不需要汇总就是大伙集体的意见。
或者,专家们也可能变得很轻松了。他们和规划汇报者一起约好抽身事外,把自己变成一个观看者。这就像作为媒人的身份参加一场婚礼,不用像新郎新娘或者朋友亲戚那样遭遇婚礼可能的捉弄风险和一天的劳累,而时刻坐享其成最高的尊敬和最大的好处。受到评审邀 请不再觉得是让他们伤透脑筋或者备受挑战的事情,不管熟不熟悉、清不清楚这个地方、这个规划,专家们都会欣然赴约、逢场作戏。而有那么几个真正想负责任的,他们其实也没有什么作为,只是尽可能地启动他们最快的反应机制和临场发挥,以便对得起会后丰盛的招待和收到的现金。
参与汇报和评审会议的其他人员一律按照单位进行通知,一个单位一个,不能少也不能多。既然是以一个单位的身份前来,那么他们难得会装上自己的想法。由于缺乏责任监督机制,他们或选择不发言,或提供一些流于形式和表面的碎衣碎角,或提出一些根本无法在此规划中涉及解决的要求。这些单位的参与人员仿佛趁机开展了一场单位与单位之间零主题的聚会,而没有一个具体人被牵涉其中。突然大家都安静了,在一片嘈杂渐息和烟雾弥漫之中等待中途刚到或者没有说过什么话的、坐在最中间的最高领导者表态。
三、懒惰或被冤屈的规划师
对于俯首太久的规划编制人员来说,某个规划对他的最大意义是这个规划占据着“一”这个数量。在一抬头就扳起手指头数着单位分配到自己头上的编制任务的时候,他将鼓不起勇气再在手头这个规划中去费力地发现某些特殊之处,唯一使他能够明确方向的是从规划对象拷贝来的地形图和有限的几天现场看看。
规划师是他规划之地的陌生人,并且一般将永远陌生,因此对规 划地的估计不足或者超额想象都是容易发生的事情。在无奈自己在摆弄远方的东西而又时刻感到空间上的阻隔的时候(苏北很多城市的总体规划大概都交给了省城的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来做了吧),城市规划师就只好露出懒惰的表情。他们将反复地演练屁股不动的硬功,把自己全部的本事局限于桌案的文本撰写能力(甚至为了使规划文本读起来激动人心,他们会摘抄、积累和凑起最好的词语)和制图能力。当地的自然、社会和历史文化传统泛泛而谈一通就足够了,并且担保只要有地形图的覆盖,他们就不会偏离主题。于是,不反应现状特征的标准化设计、规范化规划随着图上作业的巨大威力应运而生了。最终依靠那种装订考究、印刷精美的大开本物质形态,规划师为能给委托者之手以沉甸甸的分量而扬起自得其乐的微笑。
或许成为“纸面倾向”的规划师是被迫的,因为仿佛是种种有形无形的限制使得规划师的工作不得不如此。于是,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规划师只好无能为力,而且恰恰也在此时,规划师的工作也变得省事多了。专心于写文画图大概就是规划师仅有的能够自由开展的得心应手的工作,起码表面上看是这样。
正如传统媒体基于行政化的审查制度和工业化的发布流程等因素,容易产生模式化的信息扭曲或曲解一样,规划编制多少也遵循着类似的生产机制。不要以为落后地区、小地方的编制对象展示给规划师的是一个自由发挥的主题空间。不是!事实上,再后进的地方,规划师所面对的也决不可能是空地,而是更加犬牙交错的复杂地形。强大、保守而顽固的政府意志、区域发展本身已然存在的虽不合理但却 万万不可改变的意志等等,都使得规划师的创造不得不屈从于这些不同力量构成的牵制场,从而萎缩了规划师的头脑,也妨碍了规划本身的伸展性和创造性。
在很多地方,政府主观的行政意志不仅是规划执行的保驾护航者,而且更是规划形成的急先锋。与其说是政府把规划委托给了规划编制单位,毋宁说政府的控制力量一刻都没有松懈。一个本该靠规划师去认识和研究的问题,事实让却位给了某个权力的脑袋。并且政府意志常常会过分迷信自己的能力,主意完全由一个人来拿,规划师只是沦为轻松地画画图而已。而现实意志在政府意志的支持下也变得更加威力突出,它给规划师定下了最基本的点,使规划师的任何想法除了顺从来不得半点动弹。面对业已存在着的处于上风上水的区域企业,后来的规划无论多么能耐也不好将此移动半步,于是开发区或者工业园区在那个范围庞大地圈了出来。
因此,相比于政府领导的脑袋和现实的脑袋,规划师的脑袋是后生的。只有在顺从前两者的基础上,规划师的脑袋才是有用、有效的。规划师被冤屈了,特别是对于那些勤奋、负责而有想法的规划师更加如此。这些规划师收集的材料和思考的内容与委托者的规划条件之间存在着对抗,和规划需求之间的比例存在着失衡,由此过滤而成的最终规划成果必然溢掉了那些同样不可低估的、有价值的信息。可怜的规划师绝对不会忍住不对此喊冤、不对此感到无奈。
城市规划师缺乏协调各方接受并遵守城市规划的技巧;城市规划师难以对抗生存的危险和复杂的关系网络;城市规划师感到有些事情 并不是如他所期望地那样演化;城市规划师在许多决定重大问题的文件上不得不违心地签上自己的名字;城市规划师准备全力推荐一个规划,而在心领神会某些脑袋的意见之后不得不奋力地推荐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方案;城市规划师编制规划不需要用功、用神、伤脑筋。一个聪明、勤奋、有职业道德的规划师在饱受如上这些冤屈的时候,他需要喊出革命的口号。
如果有可能,规划者需要尽可能地保持作为个人化生产的可以保留的真实信息的自主发布能力和潜力,适当地无视任何控制和压力,适当地不受拘束地表达各种不加掩饰的规划观点。在纯客观性的规划文本、纯客观性的规划汇报之外,开拓规划编制的原生态价值,使规划编制者真实性感受的丰富景观浮现在规划大地之上。规划可以有粗糙的外表,可以有个性化的语言和强烈的感情取向,甚至可以对某一地方充满的厌恶而拒绝为之编制规划。不过,话又说回来,这样的规划能够存在吗?这样的规划编制单位有吗?这样的规划师能坚守吗?不大可能吧!这一切除了化作规划师深深的抱怨之声,一般都不可能。
四、水与火的现实才能保佑规划之纸不被破坏
此处的规划之纸不再是强调规划的文本属性,而是借用了一个“火烧纸锅”的实验。
用一张稍厚点的纸折成一个锅子一样的容器形状,往里面倒入些许清水,放在酒精灯或者蜡烛上烧。灯加热时,纸锅里的水吸收了大 量的热量,所以尽管纸直接架在火苗上,却仍然达不到燃烧的温度。只要纸锅里还有水,纸就不会被烧着,而纸锅里面的水渐渐沸烫起来。
水是冷却、安稳之物,火是招摇、跳跃之物。现实充满了火,也充满了水。对于水火交融的现实和规划之于现实的关系来说,规划不是耐火石,也不是防水布,而是一层纸而已。如果规划之纸想要安然地处于其中,那么就应该像实验中的纸锅一样,求得现实水与火的平衡状态。没有水的吸温,纸一下子就会被烧破;没有火的烘干,纸也会被水不断渗透软化溶破。当然,要使缺少了规划之纸,那么不是水浇灭了火,就是火把水变成蒸汽。因此,想要控制现实,规划是必要的,并且要有能力控制现实的水与火:由于有规划之纸的隔开,水与火的现实都将沸腾。
城市规划必须稳定,必须要具备厚实的指导意义,所有的规划师都明了这一点。然而当他们中的有些人面对现实之时,这个起码的真理却从他们的脑海里消失了。他们急于让规划之纸在现实面前燃烧殚尽,似乎这样,他们就自认为最确切地理解了现实、最确切地理解了规划。他们这些主意和行动,难以躲掉这样的事实,即他们在保护规划的无能。
比如,后现代主义幽灵附着的规划过分强调了现实“火”的一面。后现代主义纠缠在能指、可写性、意义后验等近乎虚无主义的领域,这一切都把规划师的双眼勾向了无视现实生存之境的遥远别处,把他们得以生存的现实之所抛在脑后。他们一提起笔就反对诸如理性、技术规范,甚至起码的因果关系,他们坚持现实的一切未定特征。基于可靠的现实因果关系而进行的城市规划,即假定事物的现实状况可明确、未来的发展目标可预计,然后由政府决策者和规划编制者根据理性的逻辑和技术手段,编制规范化、标准化的城市线性发展轨迹,保证城市由初始状态向设想的阶段性目标转变。后现代主义者的现实之火坚决忍受不了上述这种现实之于规划像铸模一样分毫不差的相互契合的金刚罩,对于这种通常是提出发展问题——确定目标意义——开展规划设计——进行分析比较——选择最优方案——最后付诸实施的规划程序投以藐视的目光,侮蔑道:这是一种单向的逻辑、封闭的思维,通通不可救药。的确,后现代主义之所以成为规划的卧底,乃是今天的现实处处显示出的是如火奔腾的特征,而不是风平浪静的一汪湖水。规划的想当然的理性控制之石可能已经变得很轻飘,难以在现实的水面上留下哪怕短暂的波纹。现实充满了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和矛盾,根据先验意义和工具理性进行的城市规划必然会被现实生活的冲突火苗灼伤,使规划难以实施或者半途而废。
虽然面临着现实之火,虽然传统的规划编制流程确实会缺乏伸缩性和极强的现实感应,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规划将缺乏起码的稳定性和把握现实的能力,也不能成为规划不付出努力和规划失效的借口。沉浸在后现代主义之中的规划师树立起意义后验的城市规划理念是十分必要的,但千万不要把强调城市现实的不确定性,转为强调规划本身的不确定性。
规划摒弃完全的先验意义和故步自封的理性终极状态的思维,这 将有助于使得城市规划臵自身于更加自省的境地。通过阶段性、持续性地方案诊断修补,后验的方式能够使规划能指最大化,凭借不断的反馈综合,增加了规划的弹性。但是规划由此作出被动地、小心翼翼地地雷阵扫描者的姿态是不应该的。即使把规划看成是过程而不是结果,那也不应该只是现实的被动触发物。城市规划不应沦为狭隘的、只是不断地对可能存在的意义选择和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检验的后来者的角色,规划不应该患上哆嗦症。规划需要富有勇气地对现实进行先在的评估,甚至主动触发现实的发展逻辑。城市规划是促使城市向其社会空间发展目标不断靠近的连续性过程,它的力量是强大稳固的,永远需要运用已经成熟的理性经验知识,永远需要制定蓝图式的逻辑高地。
什么什么曰:无论如何,纸锅总有大小,规划只规划了它规划到的那部分。于是这些关于规划有效性的评论言语就产生了:规划作为一种基于一定的不确定性前提下的决策过程,意味着实际空间的开发与规划不符时,并不一定意味着规划的失败;规划实施很重要,但是只要结果是有利的,实际的建设即便与规划相悖也是可以理解为规划的实施是有效的(Alexander,1989)。全是纵容!
五、大圆圈的辐射力和大色块的开发区——建立在空白基础上的潜在发展力
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悲观主义者,他总是充满了 焦虑。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将怀疑些地区发展的绝对进程,而是他始终深信它们的相对发展在面对发达地区的类似父辈势力的压力之下,很难具有发展的先导性,很难走出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很难取得让区域内外的人们同感出乎意料的发展成绩。即使是对于那些占据着比较优势或独特资源的地区,也常常充满了发展思路和发展实际的低端模仿的失望。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人类生存之境的古老法则无时无刻不在支配着当今的方方面面。因此,说某个落后地方充满了潜在的竞争力,除了是一种对现状的清醒体认之外,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
曾几何时,遥远的制造业全球性转移诞生的神话传说造就了落后地区产业承接的梦幻的久久不散。太湖蓝藻事件后,欠发达地区的政府纷纷派出招商团队安营扎寨在无锡等地,紧紧关注那些即将责令搬迁的化工企业的转移动向。这又是它们无数次大致雷同的梦游,希图提供足够的钥匙为这些企业打开通向它们那里最为安全和宽广的大门。有污染而不符合环保要求而强迫关闭的企业暂且不谈,其实任何产业的固着力并不是轻飘的浮云,更不要说20世纪90年代初发达地区向新兴市场国家动则千百亿美元的投资风潮已经差不多停歇。自古以来,大江大河流域始终是地球上人口、工业和城市最为集中和密集发展的地区,任何投资主体的投资也总是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地方。
更多的公司要么已将直接投资转向收购和兼并,而不是去陌生的地方开拓新的生产,要么与信息技术催生的人们的工作方式和居住更加本地化和非场所化相似,信息类产业天然具有阻止自身企业实体转 移扩散的基因。可想而知,一些本不具备基础条件的欠发达地区提出要引资成立高新技术区或者信息软件产业区等等的想法该是多么的大胆。落后的脚步妄图在跑在前面的人那里也跨上一趾半脚,除非自己变成可笑的大脚怪。经济发展两极分化和某一部分国家、城市和个人的边缘化似乎总不可避免,或者换一种更好听和更具行动意义的说法,即不同的地区、城市应该认识到存在着不同的发展道路,关键是要找到最合适自己的,而不是一味模仿已经发展的地区,甚至幻想这些地区的发展能量会毫不吝啬地注射到自己身上。
这种发展的“求救主义”正在不断影响着城市规划发展目标的叙述,比如含糊其词而又信誓旦旦的城市潜在竞争力。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与其它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和转化资源、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及创造价值和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对待城市竞争力,正确的态度是要把它尽可能地以当前的实际倾向去看,而不是一股脑儿放臵在未来的想象之中,即把它变成潜在的,而后者恰恰是城市规划的最忠实的态度。
或许是出于对规划委托者的讨好或者对规划对象的良好愿望,城市规划师们越来越着迷于用巨大的篇幅来论述城市的发展战略和空间问题。他们的态度是铁定的,但他们的笔触神奇而又简单——神奇的是规划对象的发展目标总是高远得混沌,轻易觉察不出稍稍具体一些的发展道路;简单的是他们给不同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绘制的通往潜在发展状态的大门几乎没有什么差异:发展的指标是类似的,发展的路径大致相同,发展的功能空间也相差无几,没有特别强调的 发展之策,存在的困难也如此几类而已。
一个城市规划总忘不了把规划对象在省域乃至国域中的空间位臵标得明明确确,但它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说明规划对象所处的地理方位,这丝毫不重要,而主要是为这个地区的潜在发展力寻求梦幻制作的核心材料。城市规划浓墨重彩地强调规划对象的被辐射力,文字描述一般不能尽规划师的兴,他们更偏爱光怪陆离的彩色图件,以一种信誓旦旦的“圆规思维”——以某个一相情愿的辐射源为中心,以满足全面而有效地覆盖规划对象的距离为半径——圈出一个个充满辐射魔力的闪亮光圈。对应于被填上的填充色的鲜艳色彩,规划师和规划成果绘声绘色地向委托者确信,规划对象将毫无疑问地处于辐射的势力范围,只要辐射源发展或者与辐射源建立起某种关系,规划对象就会跟上或者与之互动发展。在不同的规划内容中,辐射源将被设定为产品的销售市场、旅游地的客源地市场、先进技术的输出区域、资本的流出区域等等,这些想当然的、极其自信的而又慵懒至极的辐射内涵成为规划区域潜在发展力实现的不二法宝。于是苏北地区各个城市规划中对于无论什么专题的未来发展动力的言说就不能不说到南京,甚至上海、苏州那个长三角,而能否接受到辐射,如何接受辐射,接受到什么样的辐射则通常语焉不详。
不要怀疑城市规划的魔法师,他们的绝招在于,他们双手幻成的城市规划总能找到某个稳定的辐射源,总能把辐射的半径触及到规划对象的区域,于是世界上没有哪个地方不便捷,没有哪个地方没有区位优势。规划对象也将欣然地纳入“大圆圈”的荫庇覆盖之下,强烈 地感觉到自我有了前途,有了发展潜力,仿佛一切都被盘活了。起码在自我描述方面,它毫不犹豫地率先建立起了这方面的清晰体认:区位交通便捷、投资环境优越、资源优势明显、目标市场稳定……这是一块风水宝地、投资热土。
与这种不折不扣的发展外力论调相呼应,城市规划始终忘不了在城市功能分区中,给这些外力辐射留下一个庞大的空间。这便是中国目前每个城市必定都有的经济开发区或者工业园区。给开发区定点的是规划对象原先存在的工业企业的零星分布,如果这个定点不违反基本的规划原则,那么开发区的选址以及随后外围规模的不断扩大是完全可以理解。然而,开发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开发区并不仅仅在此从长计议,它们更热衷于在土地空白面板上进行天马行空式的生产力主题想象,反应在规划成果上便是琳琅满目的开发区的“大色块”。如同辐射的“大圆圈”,开发区的规划更热衷于大手笔地划定几何边界,空间布局的四至范围、道路的区间网络,横纵明晰的线条抠出的那些大小类似的规则色块,而任何交错、弯曲、挤兑的形状都尽量避免。颜色饱和的地方表明那里已经存在的工业生产力,而四周大多数处于一定透明度或线条的地方,则是远大的未来发展前景。清晰的直线、规则的形状、巨大的色快,其间的混合成分和复杂交错的现状分布都被当作有碍观瞻而统统略去了,地块的均质被简化为一种统一的色彩。这也暗含了农业、农村和农民所处的永远的弱势地位——开发区或者开发区的扩张用地一般都是农业用地,而农田、屋舍、村庄,这些农民的生存之本在开发区的规划上从一开始就被无条件得勒令隐退了。这种开发区的“大色块”向这个城市和城市的人们打出包票,工业生产力的发展可以和收拾干净的空白地块等同起来。如果说这是发展的无可限量,也可以说是发展的“本地虚无主义”和“外来空想主义”。最早创建开发区的欧美国家更多的是出于战备考虑而将城市产业转移至统一规划的郊区,发达地区(如浙江)初始设立开发区是为了解决到处分散的中小企业的环境污染、生产安全隐患以及有效提升产业和形成产业集群的能级而实行的政府引导,那么建立在空白基础上的欠发达地区的开发区规划(它只能是空空的规划而不是对已经存在的实体生产力的重新规划布局)就只能是不断加重当地政府决策者的发展“外地依赖症”,并因此而大肆忽视或忽略本地工农业生产力孕育和勃兴的内生品质。一方面,无论怎样的优惠条件和政策,“大色块”都必然抬高了企业的入驻门槛,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进入;另一方面连同旧城改造的大范围拆迁、城市居民集中安臵小区、农民进城上公寓楼和农民集中居住点规划建设运动一起(江苏,特别是苏北目前正在涌动着的城乡规划建设四大运动),城乡建设又在不断摧毁中小企业孵化的家庭后方基地,本地居民的创业和生产力自主变革力量的空间可能将被消耗殚尽。那些在浙江经济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诸如“前店后厂”式家庭工业等资本初始积累的民间生产力在这种境遇中将很难找到自己的发生学依据。“大色块”开发区的城堡上空飘扬着过分注重资本外来化的魔幻旗臶,就像卡夫卡的城堡一样,它发出命令但空无一人,本地财政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仰仗它,但本地的人们则在城堡的势力下变得浑浑噩噩,节俭持家、勤劳富家、创业发家,还有生产 力自足孕育的冲动和行动都烟消云散了。
在政府招商引资的主导下,开发区规划的“大色块”使本地的所有民生禀赋沦为被清除干净的空白地块,却使本地领导人和外地客商产生了丰富而又无穷的想象空间。“大色块”标明的空地的鲜艳色彩确证了土地利用的现实条件:七通一平、幅员辽阔、没有杂物,政府可投资商不断孕育的大有作为的冲动仿佛表明在面对“大色块”的规划之图时,工业生产力的大厦仿佛悬崖峭壁上突然显影的精灵城堡一样已经巍然屹立了。
表面上看,“大色块”似乎意味着土地利用的极简主义,但实际上“大色块”规划下的开发区是一个混乱的典型。由招商引资主导形成的实际的开发区格局又一次回应了在第一篇——《徒有其表而又肆无忌惮的规划文本》——一开始就提到的世界博览会的隐喻。如同世界博览会上放臵的各种各样的商品,开发区也是一个富有蒙太奇意味的生产力或产业的拼贴。引进的企业既与本地的产业格格不入,它们之间也时常是一个零散的产业构架,或许只有用工、销售收入、税收等等单滞的统计数字才能把它们勉强拉扯到一起。一个炼铜厂的隔壁是一个纺织厂,一个化工厂的对门是一个食品厂。这种奇特组合可能根本谈不上生产功能的有效释放和资源优势的互动关系,更不要说形成规模经济、产业链、产业集群乃至专业市场,甚至它们之间的充满风险的空间跳跃会触碰到安全生产的界线。那种试图开拓开发区的内生发展,形成相互之间良性互动的生态体系,并最终实现一种从外力引进、推动,直到自觉发展的活的生长机体的努力如果不能说绝对不可 能实现,也至少是绝对非易事。更加不要忘记的是,“大色块”的开发区不是一个土生的生命体,它是移植的,充满了最先脱落的危险。无论是出于低成本优势、特殊资源条件,还是本地领导人的个人魅力,当进入发展瓶颈的时候,这些本来就若即若离的企业将可能会扭头而去或者就地瘦身。这就像嫖客面对洗得干干净净的妓女身躯,只会满足于痛痛快快的一刻激情而不愿孕育一个生命一样,妓女赚得的钱再多也不是发家致富的正当、持续道路,因为妓女终将老去。(《走马观花在城市规划的有效性里》系列文章(一~八)完,谢谢关注!)
六、权力拐杖搀扶的城市规划
权力搀扶的要义在于,从规划的起源、委托、汇报、评审、审批、实施、修改等,没有一项能够离开权力的支撑作用。
1.起源
《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的作者詹姆斯〃C.斯科特(James C.scott)总结出了对于现实对象进行理性化、标准化、清晰化的把握乃是现代国家行政管理的主要特征和形式。毫无疑问,城市规划正如同度量衡统一、土地税收、普遍的征兵制等等,都起源于国家管理的需要。城市规划使得城市现实变得条框化——无论是城市现状的分析还是城市发展目标的确立——而便于政府的控制和管理。与权力的结合,城市规划得以有巨大的力量重新塑造它所规划的事实,或者被利用去塑造城市现实。
于是,在普遍重视城市规划的背景下,城市规划的编制需求直接来源于行政要求就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事实上,从城市规划作为一项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公共政策角度来看,也只能由政府来作坚定的保证。政府应当是主导城市规划从编制到实施的主角。
2005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了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的任务。在次年下发的《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苏政发„2006‟51号)中明确,到2007年底全省要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除此之外,文件规定在2007年底前规划编制的行政任务还有很多,比如全面完成规划期到2020年的城市(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完成重点中心镇2020年总体规划的修编;完成特大城市或大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完成各市、县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编制;各地实现近期规划建设用的范围内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等等。
不过,有意思的是,无论是规划编制的广度和深度,都存在着大城市要求高于小城市、苏南城市要求高于苏北城市、地级市要求高于县(市)等等。这些和其他行政任务性指标的布臵没有什么不同。按照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行政级别来指定规划的实现比例和质量以及完成的期限,这是在表明规划是基于现实的迫切要求考虑吗?
是——发达地区的城市建设量大面广,迫切需要规划去理清建设混乱的局面。就如同现代规划的诞生是为了整治中世纪杂乱无章的城市秩序一样,规划似乎源于拨乱反正的需要。而后进地区建设量小面窄,与其供养规划无所事事,不如让它迟点再来。非——发达地区众多混乱的城市建设固然需要规划的指导作用,但欠发达地区乃是集尽各种可能性的空白地带,更应起先制定和施行更加完备深入的规划,以避免规划只是改乱而不能制优的窘境。
2.委托
规划行政主观部门的首要任务是按照本上级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的要求,制定年度和阶段性编制计划,进行规划委托。在行政责任制、领导的偶然要求和城市时间和空间序列上的发展实际相互交织的复杂情势下,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能够做到临阵不乱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一个享受要求资质的单位承接了委托。前面已经说过,集体性质的行为的最大特征是将人的因素降到最低点,人的活跃的、细密的、机动的、边讨论边改进的微观决定论被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无论是规划委托单位,还是规划编制单位,其中所产生的规划信息不是空洞得失去方向,就是琐碎得朝令夕改。
城市规划的委托完全遵循市场逻辑,规划编制单位就是一个企业。和一个制造地图的设计和印刷工厂相同,规划编制单位的最大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于是,生产流程被格式化处理,编制一个规划的意义在于满足企业对于效率的注重,规划成果乃是标准化生产的产品。这一切都和城市的整体性存在、富有地域特征的自足存在背道而驰。城市规划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产品,如果要强行纳入大工业标准化的市场秩序而采取类似一般商品的品质与销售模式,那么,城市本身价值和独特魅力的发现和塑造将被埋没。现在规划喜欢用尽花里胡骚来为规划抹上新奇的外衣,计算机是帮凶,但就像第一篇里提到过的,商品的新奇只是博览会上最鲜明的梦幻,规划的效果图之下散发的是毫无新意的陈粘滥贴。城市规划的编制或许更应该是前工业时代的手工作坊,它们懂得为顾客量身定做,并且一直兢兢业业,永远享有最崇高的MARK和声誉。
3.汇报、评审
这是由行政组织的规划成果的集中展示。由于权力的存在,汇报或评审会上所有的叙述都表现出尽可能的客观性质。怕犯错误是一个原因,而不确定权力到底认可或倾向于哪一个规划方案则更加重要。如同以纠集一个单位的体量来汇报的情形,规划的编制者和汇报者总是喜欢把方案以单位为媒介推出来,而不是他自己的努力和偏好喜恶。所有参与讨论和评审的专家、领导,他们的意见也永远包裹在各自单位的外套里。唯一例外的恐怕是在座的最高权力者。他的喜好是极端个人的,又是一言九鼎的,因此自然成了一切其他人所最关注的最客观的东西。
4.审批
审批是规划生效必须履行的法定手续,规划只有戴上了审批的皇冠,才具有最终的号召力。虽然新的城乡规划法规定,城乡规划在报送审批前,组织编制机关应当依法将规划草案予以公告,并且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但实际境况表明,这都是些发出啷啷喧哗之声的琐碎浪花,而真正无声的巨大漩涡乃是城乡规划法详细规定的行政审批权限。如同漩涡开口越大,涡底越深,规划审批的构造也是如此,上一级别的机关覆盖下一级别递交的规划。一群丝毫不在那里生活的人,却具有指手画脚地决定在那里永远生活的土地和人们发展程序,审批与此相应。城市规划处处充满了这种不恰当的错位。
5.实施、修改
前面一直强调了规划编制整体流程的集体主义因素,在此不得不将严重地遭遇一直潜伏在最大的暗流漩涡之中的人的因素。严格而有序的行政执行程序似乎是规划实施常规性和稳定性的保证,但是在现实中,行政权力发挥的作用常常是将这种惯常性打破。说得好听是应对非常规的、跨越性发展的现实环境的需要,然而需要稳定性的、具有指导意义的城市规划变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总是不明朗,却并不是一个什么好事实。
几乎所有代表地方权力的牌子都悬挂在同一幢大楼门前,作为一个“议行督合三为一”的政治特色的物质隐喻,这是再合适不过了。无论地方什么事务,政府都具有绝对的控制权,更确切地说取决于政府权力者。毫无以外,城市规划实施的重大问题完全由地方政府党政决定,无论这种决定是长期的还是临时的。特别是最高决策者——市(县)委书记或市(县)长的作用通常是决定性的,如果一个城市规划的实施非常有效,那么这个城市的书记或市(县)长对城市规划工作必定是重视的、有远见的,至少是理解和支持的。反之,如果一个城市的规划实施各方面都有欠妥当,那么这个城市的权力者对城市规划肯定是不重视的、领导无方的。或者还有一种可能,即他的权力使他自己成了这个城市的真正规划,它张牙舞爪但是糟糕透顶。在人治色彩很重和“官本位”意识仍然积聚发酵的地方,本该刚性的城市规划变得像软泥一样。特别是那些越是涉及全局性的、概念性的规划,越是具有不断伸缩变形的能力。反而是一些具体的小规则,刚性的把握恰恰倒是很到位。
一个规划,其核心内容是用地性质和开发强度的设定,一旦明确,实际上就排除了其他开发控制的可能性。因此改变规划,就意味着要打破既定的格局,一切矛盾将由此而生。
欠发达地区的建设由空白主导,但是却并没有真正帮助规划实施的长远统筹,处处顾头不顾尾,难以执行一个指导城市发展的、基本完整的规划体系。城市建设计划通常不是被推迟,就是被提前;土地利用不是被荒芜,就是不断随意更改。而这一切大多缘起于地方最高行政级别者的一言九鼎。为了获得投资者的好感,为了招商引资的成效,诸如规划红线图和规划用地许可证的办理将启用最简单的手续和最快捷的速度。于是,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得不保持加班加点的工作态势,为的是能够达到一天之内出红线图这样的工作节奏和对偶然性的不断应付。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总是处于规划实施最危险的悬崖之顶:向前望去,规划的博大目标往往与各种利益实际天地不接,充满了踏空的危险;向后退回,去推动规划的务实实施,又将在各种压力下难以选择落脚之地,规划不停地调整改动,规划管理者永远处于心惊胆战的探雷姿势。
发展地区由破坏主导,上演的将是广州天河城西塔楼、西湖第一高楼、青岛铁路大厦……等等接二连三夭折爆破的讽刺剧。
七、公众能否迎娶规划的新娘
在谈论所谓规划的公众参与之前,必须要承认存在着这样一个可能事实,即公众可能并不需要城市规划,或者情况更为严重的是,城市规划事实上给公众的生活带来麻烦甚至伤害。
斯科特说任何政府的管理形式都好比是形成一张充满线条和注解说明的图纸。对大地的富足和人民的智慧来说,这是一张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极薄之图。城市规划作为略去复杂性而尽可能简单化、脱离现实性而高瞻远瞩的政府把握之图,对此不需要任何比喻的过渡。简略和目标高远的城市规划,它并未表达当下的真实现实,它的能力和目的不在于此,它只需要表达行政控制和行政幻想所感兴趣的粗犷线条,清晰、引人注目、可入统计材料和政务公文。
被设计或者规划便是稀释现实,或者这样理解也行,即规划是被植入的。它经常忽略复杂的、活生生的社会本真,而腾挪在自己的领地,并且意图以这种腾挪的折腾去理解、控制和管理现实。将一个尚未进入理解范围的复杂对象撑割开来,试图以一些单一的工具运用于其上的做法是非常危险,因为它会迫使现实只沦为那种工具的合适对象。城市规划在信心百倍地勾画一个现实的同时,也在消除一个世界。从公众的理解来说,前一个世界可能是很陌生的,而后一个世界他们一刻都不能离开,因为他们就是那个世界。
清晰的几何空间和经过分步设计的时间序列,是规划师的指南针,同时也是政府管理的指南针。但是很有可能,这些简单化的规划逻辑并不包含公众的生活价值指标。人们靠累积走出来的道路,人们长久聚集而成的公园,还有那些极为复杂的空间邻里关系以及以此为依存的全方位的社会经济关系,所有这些公众非常熟悉、非常亲近的场域正是第一次来的、远方的陌生规划师感到迷惘的地方。偷懒的规划师忽略这一切,企图凭借自认为优势的大脑自主行动,在满足委托者要求方面,他们的地图技术总是屡试不爽。于是,在公众极为切近的地方,规划师不会踏进半步,在规划师极为清晰的地方,公众却失去了方向。规划师新规划的陌生世界搅扰了公众原本的生活,剥夺了许多随即的生活形式及其存在空间。公众迷惑了、生气了、叹息了、放弃了,而规划师则为属于他们的规划成果欢呼雀跃。或者也有那么一些看似默默无知而又十分坚强的公众,他们丝毫不顾规划师和政府规划的世界,他们还是像以往一样生活在习惯的空间之中,规划真正成了纸上的运动。
考虑到政府的服务态度以及规划编制行政任务的本质,那么城市规划在多大程度上是为人民服务之政府的一厢情愿?看来程度是不低的。政府正像是执行包办婚姻的双双父母,不同层级的地方政府和规划主管部门的一系列规划决策都是封闭、程序性的、全权作主的。因此,作为政府宠着的公众的公子哥们几乎无所事事。
建设部发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要求:编制城市规划应当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然而,从实际操作的情况来看,城市规划的制定不仅是政府组织、领衔,而且也完全由政府主导决策。专家是媒人的角色,他们按照委托者开出的意愿以及自己根据委托者的高檐厅堂揣摩得到的想法去寻求规划的门当户对。他们把政府的意愿圆圆实实地落到规划之纸上,而对公众的新郎几乎懒得牵一牵已经抽象到极致了的红绳。在这种主体失衡的婚姻形式下,公众的参与没有实质的进展。
或者公众的懒惰和贪玩使他常常忽视将跟自己永久生活在一起的规划新娘,即使当新娘真正被带到洞房中要撩起头盖的时候,他也会显得满不在乎,心跳平稳。这并不意味着公众的新郎是轮手过几个规划新娘的老手,事实上,大部分的地方,公众新郎都是真正的青年郎。但是令人吃惊的是,公众新郎对规划新娘毫不在意,撩起头盖发现规划新娘的出众美貌是如此,而当他发现某个项目选址不当、某栋建筑对他造成了影响,或者规划新娘过于丑陋等等的情况也至多是撅起嘴巴表示抱怨而不会停止撅起裤子。公众总是富有最大的理解心和平衡心,即使是事先无法表达自己对新娘选择的意见,即使规划新娘对他造成了侵扰,他也并不要求返还给他重新选择和享有决定的权力。公众总是最容易自我安慰,他们关上灯靠想象力进入洞房。或者公众把新娘的面孔只是看作一个部分,新娘的家世、财产、嫁妆等等补偿使他忘记了面前的丑陋。公众总是具有在新的条件下寻求到利益最大化的变通、智慧、宽容和耐心。
或者公众还是童子,此刻还不明白新娘对他的意义。政府父母明白,要让如此庞大、认识水平参差不齐、尚未形成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意识的公众参与婚姻的表达是很麻烦的,是成本很高的。比如某个 公众对自己居住范围内的违法建筑表示十分愤慨,但如果侵犯的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利益,那么他就不会愿意挺身而出。虽然界定违法建筑本身就意味着已经认同于那种规划,但不要以为分清了违法建筑的公众是理性和明确的。事实上,相较于城市规划的空间安排规则和功能分区,公众自身的那种细密而复杂的生活看起来仿佛都是前成熟期的脑筋错乱和幻想连篇。他们固执地按照习惯生活,他们不需要规划新娘的服侍,或者在他们眼里,新娘和母亲的服侍还没有真正区分——这也是政府父母可以为公众童子包揽做主一切的机会期。或者政府可以担当起将公众哺育成熟的保育员的角色。把公众真正作出考虑的政府明白,只要公众还是表达天真烂漫、前后不搭的意见,公众参与的行政决策就不会提高效率,就会处处感到头疼。当然,那些早熟的人物,比如什么代表什么委员,他们其实属于另一个阵营。
不管公众是否成熟,大多数的情况下,作为生生父母的政府更愿意运作婚姻的封闭性,这不全是对不成熟公众的不信任,不全是对公众的偏见或不重视,而更主要是出于一贯以来婚姻的传统。大家族的婚姻从来不是个人的,婚姻的目的不是为了爱情的幸福实现,而是为了滋生更多的钱财和势力。对于政府这个大家族来说,公众的婚姻显然容易变位。城市规划与其说是给公众找了一个好新娘,毋宁说是给投资商提供一个好情人。相比于公众的“漠不关心”,投资商是主动追求城市规划女子的典范——为了了解到确定的规划信息以减少未来投资的不确定性和决策风险或者通过改变规划设计条件来降低开发的成本以力争效益最大化,投资商们准备了最好的聘礼。因此,如果要想打破那种领导意图、开发商追求与规划专业人员媒婆相互勾结的婚姻体制,公众应该尽快学会掌握自己的命运,成熟地争取发言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真正成为规划新娘的服务对象和称职的新郎。面对政府不尽完善和不尽力度的公众参与体制改革,公众反而更应该去帮助政府成熟或放下它担心的包袱,让政府明确婚姻过程有哪些步骤、阶段,在什么阶段公众可以真正有效地参与并发挥应该的作用。社区价值评价、目标确定、方案优选、规划修批和反馈中,公众应当是参与的主角,通过公众会议,公众评议和公众听证会等等形式,形成公众的意见并对规划编制、审查、审批全程产生影响。而在其他阶段,政府可尽力承担起家长的责任。规划师也并不能作为一味听命于父辈的媒人,规划师需要永远尊重公众的选择意见,把多元差异的公众生活作为选择规划新娘的基础,视城市婚姻为多方共同参与的平衡活动。规划师不应将自己定位于长官意志或技术精英的代言人,而应是多元利益、多元价值的协调者——尊重和鼓励公众参与,实现城市规划新娘找到合适的婆家和合适的新郎的城市姻缘。
八、规划国际招标的大胃口
规划招标需要国际范围是出于什么目的?是对规划对象的重视?是对本土规划师的不满足?还是为了取得信息大肆发布、单位纷纷竞标、最后一锤定音的那种媒体传播效应?仿佛都有。
不过最明显的是,国际招标刻意并且极其有效地制造了一个规划对象与规划者数量规模上的不对称局面。如同钱塘江的喇叭口突然收紧注定要生成声势浩大的海宁潮一样,委托者最希望看见的或许就是这种万马奔腾而来的局面,而且其中务必要有几匹打上国际标签的高头大马才行。
诸如吸纳国际先进规划理念、引入科学创新思路、学习国外优秀设计手法等等是规划国际招标的题中应有之意,但顺势引起规划对象的知名度和规划编制乃至最后实施的社会影响力,也是绝对不可浪费的良机。闷声大发财有时会对,但是如果过分默默无名的地方来几句吆喝需要花钱去买,那么就应该越响越好。相反,如果一个国际招标规划项目从始至终都没有掀起什么波澜(甚至在规划对象当地那里),那么就要怀疑这个招标公告的传鼓之声是否会传到那些跨国规划师的马阵子里面去。
要注重这种包裹在规划实体之外的形式效应,但也不要过分溺赖于此。事实上,规划国际招标最需要警惕的就是那种“为规划而规划”的短视满足之感。战旗擎得越高,他就有可能忘记了四周的敌人,“国际”两个字无疑就是拉得再高不过的战旗。一个可能的危险是对国际规划招标的准备不足或者对规划对象实际条件大意忽视。
如果不怀疑国际招标的意义,国际招标的目的大概想是得到一个超出人们固有想法的意想不到的规划方案。因此。如下的假设是可能的,即在规划的踪影都还没有进入委托者脑海的情况下,他们既不可能完全明确到底要进行什么样的规划,也必定对未知规划的实施条件
毫无门道。于是征集者自身思路和目标不清晰、规划设计任务书不明确、中期沟通环节薄弱、有效的评审机制和后期贯彻衔接机制脱节等等,或者再加上语言交流的障碍,这些问题就不断冒现出来。如果一切都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进行下去,那么规划国际方案征集将难逃一个满足于形式的规划,或者演变成一场充满**的规划。而对规划对象实际条件有意忽视将使规划飘在最上方的形式高空,规划仿佛是花样跳伞一样满足于在空中进行不断的形式盘旋,而落地以后就一切都结束了。于是,委托者委托或者选择方案习惯于抬起头来,而不会细致地用双脚去感受粗糙现实的必要条件——不顾现有实力和经济水平,不考虑当地特色,不在乎功能的有效使用、造价的合理以及实施后的运行成本等等。
特别是那些寻求整体发展思路和多种可能性的概念性策划类规划。对于规划编制者来说,这些规划是无主题的变奏。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越是不断上马这种规划的欠开发、欠发达地区,也越是最脱离和忽视现实条件的制约性。好高骛远是一种规划的本性,而空白的土地助长了规划委托者和编制者产生天马行空的快感,规划成了一块飞地,连同这类规划形成的成果一般不具备法定约束力一起,规划最终契合现实的实施力或者受阻力就想而知了。
为了对抗始终存在的国际招标后续规划和建设层层断裂的危险,一个可行的办法是要尽力去开拓国际招标的“时间边疆”,尽可能地诈取它形成过程中的所有启迪和闪光,并全部予以套取。因此,委托者不要过早或不适合地承担国际编制主体的职责,自告奋勇地担当诸如
为后续编制单位提供国际方案征集成果或提炼后的设计要点等基础资料而妨碍探究国际规划编制团队的全部能耐。更不要说经过规划委托者理解和二次加工后的规划成果可能并不全面透彻,一些优秀的思路可能已被洗去,甚至已被歪曲。
毫无疑问,中国如此大规模的建设量当然地吸引了国外城市规划团体的注意力,同时也是中国城市规划融入国际化的一种姿态和内生需求。这是一个充满了双向选择和必然性的驱使和过程。与这种外围的双向互动类似,规划也必须与规划对象发生珠联璧合的效应,缺少任何一面都拍不响一个令人满意的效果。任何地区都要仔细考虑自己的资源禀赋和规划的实施可能和条件,因为花费大量财力物力浇灌一朵昂贵的规划之花是绝对不可取的。(张集页·2008年5月·江苏洪泽金盛家园)
第二篇:谈如何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
谈如何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
宜川中学
胡瑞英
通过这几年的高三化学教学,我发现,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往往是听着都懂,但一说就错,一做不会。如何改变这种情况?怎样才能事半功倍?作为教师,应通过设计问题,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让其积极思考,活跃思维,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下通过教学中的一些实例,对此作些初步的探讨。
一、通过明确范围,提高概念的掌握水平
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是教学的基础,但在实践中,在概念的使用范围上,学生经常忽略前提而得出错误概念,还不知错在何处。
例:还有些学生对于勒沙特列平衡移动原理的理解不完整,对勒沙特列平衡移动原理的适用对象未搞明白。比如,2004上海高考题24题第(4)小题,要求判断附图中10min到15min的曲线变化的原因是加了催化剂、缩小容器体积、降低温度、增加SO3的物质的量四种情形中的一种或几种,很多同学漏选了催化剂选项。
对此,教师可设计两个情景:一,对已经达到平衡的可逆反应,加入催化剂,对反应速率和反应平衡有何影响?二,对还未达到平衡的可逆反应,加入催化剂,对反应速率和反应平衡有何影响?对已经达到平衡的可逆反应,加入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平衡不移动;对还未达到平衡的可逆反应,加入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平衡继续朝正反应方向移动,其实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移动是不影响的,若不看前提,学生可能会误解为是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深化。例如:当生成物的含量随着温度的变化先增大后减小,正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反应?那么生成物的含量最高点是达到平衡点,温度对平衡的影响应该看后半段。最后可以得出结论:勒沙特列平衡移动原理的适用对象是已经达到平衡的可逆反应。从而让学生做到对象明确,审题清楚,不做无用功。
二、通过比较辨析,区分易混淆的概念
经常对易混淆概念进行辨析和整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在有序的结构中去提取明晰的概念,思维必然是迅速而准确的。
例如:针对学生对平衡移动和平衡常数K变化的关系混淆,可设计以下一系列问题,让学生逐步深化对这两个概念之间联系和差别的认识。
(1)由 温度 变化引起的平衡向 正反应 移动,K增大;(2)由 温度 变化引起的平衡向 逆反应 移动,K减小;(3)由压强、浓度变化而引起的平衡移动,K不变;(4)K值越大,表示 正反应进行的越完全。平衡向右移动,K值 可能增大可能不变 ;(填“一定增大”、“一定减小”、“可能增大可能不变”)
(5)温度升高,K值 可能增大可能减小。(填“一定增大”、“一定减小”、“可能增大可能减小”)
最后由学生自己归纳出结论:K只与温度有关,只有温度变化引起的平衡正向移动,K值才增大。
还有其它一些易混淆的概念,可以简短归纳总结为:中和≠中性,酸性溶液≠酸溶液,电离≠电解,电解质≠导电,强电解质≠导电性强,金属键≠金属活泼性,分子稳定≠熔沸点高,平衡右移≠转化率高,平衡右移≠K增大,温度升高≠平衡右移等等。
组织学生对这些概念的辨析,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结论,一方面有利于实现对知识点的准确掌握,做到思路清晰,思维敏捷,从而在解题时既快又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归纳总结的好习惯。
三、通过观点比较,帮助分清是与非
教学不是简单地教学生记住结论,而是要引导学生追根究底,学会思考,学会辨别、分析、证明和判断观点的正确性。让学生在经历不同观点辨析比较的同时,活跃和激发思维,学会对知识的灵活应用。
例如:对电解质溶液中的平衡移动的学习,可以设计如下:对HAc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HAc≒H+ + Ac-,加入NaAc后平衡移动情况,甲认为Ac-浓度增大,平衡左移,碱性增强是平衡左移的结果,乙认为Ac-水解出的OH-中和H+,[H+]减小,平衡右移,碱性增强是Ac-水解的结果。对此,可让学生来判断哪种观点正确,又如何通过设计实验来证明?
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得到统一的结论,甲的观点是准确的,关键是抓住主要因素。加入NaAc后,[Ac-]的增大远远大于Ac-水解出的[OH-],主要考虑Ac-本身的影响,若加入的物质原平衡体系中没有,才考虑加入的物质反应后的成分的影响。最后可在原平衡体系中加入酚酞,将加入的NaAc改成中性的NH4Ac,若甲的观点正确,则考虑的是Ac-的作用,同样平衡左移,碱性增强,溶液红色加深;若乙的观点正确,则考虑NH4Ac中性,平衡不移动,碱性不变,溶液红色不加深。
在此基础上,可以将题目中的HAc改成NH3•H2O,存在电离平衡NH3•H2O≒NH4+ + OH-,加入NH4Cl后平衡又是如何移动的?如何证明?通过举一反三来灵活迁移,巩固学生思维的正确性。
在此基础上,可以再让学生思考,当将0.2molCO2通入0.3molNaOH溶液中,HCO3-和CO32-的浓度谁大?在分析中,首先明确能反应的先反应,得到等物质的量的HCO3-和CO32-。在溶液中存在的水解和电离等影响离子浓度的反应中,CO32-第一步水解 > CO32-第二步水解 = HCO3-的水解 > HCO3-的电离,其中 CO32-第一步水解程度最大,是主要因素。根据主要因素CO32-+ H2O≒HCO3-+ OH-,学生可以得到结论:CO32-的浓度减小,HCO3-的 浓度增大,[HCO3-]> [CO32-]。
因此,当体系中有多种因素同时需要考虑时,抓住主要因素,就可以做到主次分明,结果立现。
四、通过自我设计,实现融会贯通
除了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设计方案,也可提示或者引导学生设计方案来证明结论,这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提高思维的缜密性。
例如:在学习酯化反应时,为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反应机理,指导学生设计了下列问题:(1)CH3COOH和 C2H518OH酯化反应时,18O会在哪个产物中?(2)CH3C18OOH和 C2H5OH酯化反应时,18O会在哪个产物中?
学生自行讨论得出,根据酸脱羟基醇脱氢,(1)题18O会在酯CH3CO18OC2H5产物中,(2)题18O会在酯CH3C18OOC2H5产物中。显然,第(2)题的结论不正确,主要问题出于学生对羧酸的共振结构没有概念。为此,通过教师说明当CH3C18OOH电离出CH3C18OO-时,CH3C18OO-≒CH3CO18O-,可以加深学生的认识,从而得出(3)题
O会在酯CH3C18OOC2H5和H218O中的正确结论。在教学中要允许学生犯合理性的错误,当告知第(2)题的结论不正确时,让学生感到好奇,急切想知道这是为什么时,乘势引入新的知识——羧酸的共振结构,然后让学生在新的前提下再作新的思考。
此外,还可以在复习元素金属性比较和元素的非金属性比较的知识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金属性Fe>Cu,Na>Al,非金属性Cl>S。在复习了弱电解质的知识后可设计实验证明醋酸是弱酸。通过对方案的自行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实现对已学知识点的灵活应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组织、引导和激励的作用,通过设计问题、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学习,从而真正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三篇: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研室陈春明
一、什么样的物理课堂才是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要关注学生当前发展,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标准。当然,学生的进步不能只局限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不能只靠训练,而要靠思维过程,要靠个性化的思维,更要靠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总结加工。但把知识转换为解题技能是要靠训练的,这种训练能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和学习成绩;但这种技能也能压抑人的创造性、想象力。所以高效的物理课堂教学就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其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物理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具体看是否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能否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能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能否鼓励学生的合作交流。
二、实现物理课堂有效性的策略
1、做好课前准备的有效性
(1)仔细研究学生、搞好学情分析
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之一。因此,要
使物理课堂教学有效,应当对学生作出更为深入和具体的分析,为教师本人备课及实施所用。好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的层次感,研讨的核心问题
和关键点等都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好的构思和创意都有很强的针对性,都需要对学生有真切的了解。对学生了解的越清楚,教学中就更能心中有底,通过及时反馈调节教学的重点与进程,就能适时进行质疑、追问把问题引向深入,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个体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原有的基础,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一步了解学生心理倾向和认知规律,了解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材、学生与物理、学生与课堂的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平等、融洽、开放、宽容的教学氛围,是保证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2)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
物理教材不再是学生物理学习的目标——以理解或掌握教材上呈现的内容作为学生学习物理的最重要任务;物理教材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物理的基本出发点——让学生在教材所搭建的物理活动平台上展开物理学习。采用由浅入深、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方式逐步渗透重要的物理思想方法,给学生充分探索和交流的机会,强化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突出探索式学习方式:即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
新教材的课堂教学方法呈现两个特点:一是情感化;二是技术化。所谓情感化,就是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体现人性化色彩。教师应创设富有情感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轻松地学习。所谓技术化,就是要善于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探索。
2、增强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德国一位学者就情境做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如果让你咽下15克盐,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如果把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中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1)情境要有明确目的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物理语言提炼出物理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情境要有“物理味”
所谓的“物理味”,也就是不论你创设什么样的教学情境,都有从物理学科的特点出发,围绕所学的物理内容展开。让学生通过对教学情境的“物理化”思考,发展思维,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3)情境要有现实意义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和现实意义,让学生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
3、强化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
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物理课堂教学必须自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物理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是否有效,则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1)激发兴趣,诱发参与动机
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
(2)适时点拨,指导参与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3)创设时空,保证参与机会
周玉仁教授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参与到学习中。
4、重视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1)不排斥接受学习
我们应该承认,物理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有其特有的结构特点,有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不能轻易找到答案。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之间进率、度分秒之间的进率的规定,物理量字母符号规定,电路符号等等。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效果。
(2)重视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传统教学中缺乏的,但在重视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应该注意,物理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②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
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5、关注学习情感的有效性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或反应,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而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教师应尽量与每一位学生进行积极的个人交流,认真倾听和接受每一位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同时,师生双方情感的沟通和协调、相互信任和合作关系的建立,需要教师以自身积极情感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
第四篇:谈初中英语早读课有效性策略
谈初中英语早读课有效性策略
谢殿友
初中住校生英语早读课往往不被部分教师和学生重视。学生的早读存在机械性问题,一个早读课下来,收效甚微。如何扎实有效地开展早读课,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认识早读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早读时间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经过一夜的休息,达到了体力恢复,精力充沛,思维活跃,记忆清晰的状态,学习效率是相当高的。我们的古人就曾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由此可见,从古到今都很重视“读”,这种传统的教育方法和读书方法一直都为人所采纳,因此,英语教师更要明晰早读课的重要性。
2.在平时的早读课中,我们会发现有一小部分同学(尤其是英语基础差的同学),许多学生不知道早读课要做什么事.教师经常观察到一些学生一到早读课就对着单词表背单词,好像英语学习就是念单词。结果还是抱怨单词记不住。总是拿着书本“装模作样”给老师看,还有部分学生是漫无目的的东读一下,西看一下,结果还是抱怨单词记不住。一堂早读课毫无收获,长此以往,英语成绩提不上,学习英语的兴趣也会淡下来,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加强学生早读课指导是必要的。
3.英语早读可以弥补课内的不足。随着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学习英语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学习的任务随之加重,往往一节课下来,新单词,短语,句型或习惯用语很多,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学生肯定很难全部掌握,也不能得到充分的练习,所以利用早读课,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纠正发音,练习语音语调,巩固复习已学的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提高,增强语感,进而提高英语水平。
二、明确早读课任务
1.早读课最主要的任务是朗读与背诵,那么读什么,背什么,完成多少任务,应当有明确的安排。任务要适中,要让多数学生有信心完成任务。在早读的开始或提前在黑板上给学生以明确的早读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读什么,早读范围广泛,但因为时间限制,所以安排的早读量要适宜,保证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能完成任务.
2.早读的要求。根据不同的早读内容,教师要讲明早读的要求,如泛读了解、熟读领悟、背诵默写等。早读的要求要切合学生实际,不宜定得太高,要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从而让学生体验完成任务、达到目标后成功的喜悦感。同时,针对基础较差的同学可布置简单的早读任务。让他们也有成功感。
三、科学谋划早读课形式
1.范读(带读),因为我们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每次早读课,作者都会亲自带读重点词汇或句型,让学生去反复模仿,有时也让学生跟着磁带模仿,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在语音语调方面的错误、训练语音语调的基本功,也可以兼顾到英语基础差的学生。
2.齐读,齐读可以调节“读”的气氛,调动整体的积极性,但是由于学生成绩的差异,肯定会有“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这时教师就要做好帮扶者的身份,多关注这部分学有困难的学生,帮助、指导他们读背,对他们多加鼓励,不然他们会因为不会读,跟不上班级而对自己失去学习的信心。
3.赛读,比一比谁先完成任务,哪一组完成任务的人最多。组与组比,男女生之间比,对表现突出,进步明显的要及时予以奖励,对落后的要予以指导。英语朗读比赛活动,这不但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语音语调,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自由读,让学生在有任务的前提下自由读(不带读也不齐读),同学之间可以互读互背,形成一种“你帮我,我帮你”,相互监督的良好氛围,同时,在工作中发现,这种互助式的自由读,不一定要“优生”帮“学困生”,也能有好的效果。
四.指导好早读课学法
让学生“怎么读”也就是让学生“怎么学”,有没有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任何学科的关键,“早读课”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其一,单词,初中阶段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掌握2000多个单词和200多条词组,所以毫无疑问学生肯定要利用早读时间记单词,由于方法欠佳,有的学生死死的,苦苦的记着26个字母的不同组合,虽然花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可结果还是一团糟,因此对于初中基础阶段的学生,一定要教会掌握音标,因为单词的拼写与读音有很大的联系。其二,语法,有的学生单词记住了,但不能灵活正确的运用单词(尤其是词的形式),这就如同建房子准备好了砖块,不知道怎样盖起漂亮的大厦,盖房子需要设计和框架,同样语
言也有“框架”即语法。初中阶段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语法知识,而纯粹的死记硬背知识点是不够的,也是无趣的,例句则可以帮助说明,解释语法知识点,增强对语法的理解,所以每次讲解一个新的语法点,我都会尽量提供例句,让学生利用早读课熟读熟背,再进行分析、比较、总结,这样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有趣,又能比较好的掌握。其三,背诵,不管学习哪一门语言,都离不开背诵这一方法,因为语言的习得与运用,首先必须有大量的输入,而熟记熟背就是一个输入的过程,当然这也是一个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实践证明,早读课背英语多的同学,英语成绩都比较好,而且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等各方面都要比较强一点,所以教师应抓住早读课这一重要环节,科学正确的引导学生多读成诵,多积累语言,勤培养语感。
五.做好检查反馈工作
如果老师只布置了早读的任务,而不检查读的效果,有的学生嘴读而心不读,甚至有些自觉性不强的学生就会偷懒、讲话、看课外书或甚至扰乱秩序影响其他同学早读,所以教师一定要对早读的效果进行检查或不定时的抽查,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可适当施加一定的“压力”。促使学生的阅读有效果、有收获。
英语早读对学生学习英语是非常重要的,只要能被充分利用起来,不但能对日常的英语教学起到补充作用,也能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总之,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在教学中无处不在,而且又辨证地统一,教师在早读课中的主导性加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相应地得到进一步体现。学习英语本是一乐事,我们要努力走出早读课的一些误区,望早读课精彩起来,让学生在兴趣的海洋里快乐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作者单位:洪泽县朱坝中学 邮政编码223113)
第五篇:谈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谈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 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应该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不断地总结经验,使物理实验的教学改革工作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完善。积极倡导合作学习,探索学习的有效性;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做好探究性实验;在学习评价时,要科学合理,切实提高物理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物理教学;学习兴趣;合作学习;优化评价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普及,初中物理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已经成为教学的需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创新教学模式,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还应该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不断地总结经验,使物理实验的教学改革工作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完善。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优化情境创设,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创设直观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直观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从而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例如:在学习沪科版初中物理“研究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一课时,笔者利用视频情境,成功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在这节课上,教师引进学生平常坐过的过山车,以过山车的视频导入机械能守恒的学习。学生在观看视频时,感觉非常刺激。在视频情境创设之后,教师再设计相关问题,促进学生思考:过山车在运动过程中(忽略摩擦阻力的情况),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其和有没有发生变化?有了前面的视频情境做铺垫,学生很快融入物理课堂,与他人开始交流、探讨,学习兴趣逐渐浓厚。
问题情境能够诱发学生深入思考。在初中物理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物理知识,创设相关情境,引出问题,以问题为载体,全面调动学生的思维主动性,从而最大化地促进学生发展。例如,在学习沪科版初中物理“摩擦力”这一课时,笔者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利用视频呈现两个情境:冰面上以一定速度推出的木块和水泥面上以一定速度推出的木块。情境中,两个木块都会停下来。其次,教师设计与之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冰面上以一定速度推出的木块为什么会停下来?同样的木块以相同的速度在水泥面上推出,哪个停得快?你认为这是为什么?通过这样的情境体验教学方式,教师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摩擦力”学习中,这样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从摩擦力角度思考问题,再顺利切入新课的学习。
二、倡导合作学习,探索学习的有效性
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否具有合作探究价值,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不能简单地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设计问题,引导合作,其中涉及的因素非常多,包括问题或者任务设计、教师的语言带动、物理课堂氛围的营造等等。教师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合理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小组合作。例如,在学习沪科版初中物理“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这一课时,笔者设计情境,再提出探究问题,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情境创设:在一个玻璃容器内放入细沙,拿一个小铁球从某一高度释放,使其落到细沙中。(视频演示这一情境,增强学生直观感受)根据这一情境,教师设计探究问题:
1.小球在运动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你能说出小球运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情况吗?
2.小球最后静止在细沙中,它所具有的机械能到哪里去了?
3.你还能举出有关能量转化的例子吗?
有了情境做铺垫,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浓厚起来,纷纷投入合作学习中。这样的物理课堂教学真正把学生置于首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突出。在探究结果呈现方面,小组自主安排人员,可以是一个人汇报,也可以是多个人轮流汇报。教师也需要做好即时评价的准备,以肯定学生的合作成果,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三、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做好探究性实验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有时也可以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发挥主导调控作用,整个实验过程全部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必要时答疑引路。
加强实验教学的研究,尽量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把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通过挖掘教学内容的学术性,有机地把课内探索延伸到课外。对验证性实验如:“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验证牛顿运动定律”“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老师一般是先讲解,再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验证。对于像“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探究动能定理”这样的探究性实验,教师就要更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索意识的培养。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去体会探究的过程,感受科学家研究的一般过程: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验证―数学修正―合理外推―得出规律。
四、优化评价,提高物理教学实效
实施体验式教学,评价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只有注重教学评价,初中物理教学实效性才能不断得到提高。在评价时,教师要以激励评价为主,再委婉地指出体验学习中的不足,以促进学生及时改进。例如,在对沪科版初中物理“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这一课进行评价时,笔者主要采用师评与生评的方式进行,取得很好的评价效果。首先,教师评价学生的探究活动表现。本节课主要采取的是小组合作探究形式,在评价时,教师以过程评价为主,如,学生参与探究体验的积极性、探究时是否能主动与小组成员交流想法、是否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是否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等等。通过多方面点评,教师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不断促进教学实效性的提高。但针对体验教学中的不足,如学生探究偏题、不会合作交流等情况,教师要及时指出,促进学生改进。其次,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与学是双向的,在探究体验活动中,教师是否指导到位、教师有没有及时帮助学生等都可以作为评价内容。
参考文献:
李运贵.关于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时代教育,2012(20).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