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理念 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姓 名:刘伟鹏
学 号:033513315
指导老师:余海静 海绵城市是雨洪利用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新时期治水思路的丰富和完善,对于解决我国城市水资源短缺、内涝频繁发生、水生态恶化等突出问题,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海绵城市的理论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建设海绵城市,即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主要是指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途径,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这不仅增加市政雨水管网及收纳水体、排涝设施压力,而且降雨初期大量污染物随径流雨水入河影响水环境质量。另外大量雨水外排,也是水资源的一种浪费。海绵城市构建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控制雨水系统,与传统雨水利用相比,海绵城市更注重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雨水排放模式。
二、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
本文将结合我国南方某城市阐述海绵城市理论的实践。
(一)水系湿地规划
河湖水系、坑塘湿地等是城市天然的雨水滞纳净化场地。尤其是城区水面率高的城市,要在河道两侧控制不小于5 m~50 m的绿化带,为河滨植被缓冲带、河滨湿地、雨水滞留塘等低影响开发系统的构建提供条件。首先应加强对现有水系湿地的保护,尤其是城市低洼区的河沟、坑塘等,严禁盲目填埋,增加内涝风险。对历史填埋的河道水系,特别是在因缺乏调蓄水体导致内涝风险较高的区域,应结合城市建设进行生态恢复。
针对该城市水路并行、城河相依的城市格局,应充分利用河道与道路之间的绿化带,建设植被缓冲带,并设置横向地表泄水通道将地块雨水引入缓冲带。在河滨绿化带较宽、地势低洼的区域应构建湿地系统,强化对雨水的调蓄与净化。对于相对封闭的河沟、坑塘等,应辅以适当的工程措施,设置雨水滞留塘。
(二)绿地广场规划
该城市生态绿城建设规划提出至2020年,城镇绿化覆盖40%以上(其中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以上),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O。充分挖掘绿地、广场、公园等城市开敞空间滞蓄、净化雨水的潜力,使之成为城市径流污染的处理场地、超标暴雨的临时滞纳空间。
为突破传统、建设海绵城市,在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统筹考虑了公园与周边区域的空间关系、竖向关系、雨水出路等,在公园内部构建低影响开发系统,使公园不仅服务周边市民的游憩,更服务于周边雨水的消纳与净化。
(三)城市道路规划
城市道路雨水径流量大,污染严重,是城市污染的主要来源。在满足道路交通安全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应充分利用道路自身及周边绿化空间推行下凹式绿地、透水路面、LID树池等低影响开发措施,削减径流水量、改善径流水质。利用道路景观绿化带构建下凹式绿地系统,道路雨水地表径流汇入绿化带进行储存、入渗和净化,超标雨水溢流排放。采用透水路面,强化雨水入渗,考虑到车行道污染相对较重、荷载较高,采用透水路面应当慎重;但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等,应大力推广透水路面。为尽可能多地消纳道路雨水径流,人行道树木可采用LID树池形式。
(四)地块内部规划
低影响开发的核心理念即是采用小规模源头分散措施控制降雨径流水量和水质,因此建设海绵城市的重点即是在地块内推广低影响开发。适用于地块内部的低影响开发设施主要有绿色屋顶、下凹式绿地、透水路面、雨水花坛等。
该城市的大型小区进行了雨水综合利用尝试,但仍采用传统的加药处理工艺,初期弃流雨水直排河道,既不节能,也不能有效控制径流污染。应改变传统思路,根据水环境特征及河道水质控制目标要求,更加注重利用低影响开发设施来控制降雨径流污染,提升雨水利用率。对于已建地块,尤其是排水管道标准较低、内涝风险较高的老小区和城中村,根据实施条件,有选择地采用低影响开发设施提高内涝防范能力。
三、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几点建议
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提出以下建议。
(一)水利部门应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海绵城市建设与水资源配置、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城市防洪排涝、水生态环境建设等工作密切相关。水利部门应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把海绵城市建设作为解决我国城市水问题的重要抓手,协调住建、环保等有关部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并逐步把雨洪资源纳入到城市水资源配置体系当中去。
(二)推动出台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城市规划、供水、防洪、排涝、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必须统筹规划,综合实施。目前,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正逐步为人们所接受,国内很多城市已经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探索。提出我国建设海绵城市的总体目标、思路和具体措施,引导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开展,提高城市水安全保障能力。
(三)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建议选取基础工作比较好的、雨洪资源利用潜力大的城市小区、园区、高校等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并在资金和项目上给予一定的支持。试点地区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当地的水资源条件和防洪排涝、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采用先进的理念、技术方法和手段,积极探索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和实现路径。要及时总结经验,加强宣传交流,切实起到示范作用,以点带面,为全国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四)研究制定支持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法规
根据城市雨洪综合利用的公益性特点,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国家层面应研究制定强制和鼓励城市雨洪综合利用的政策法规,限制城市建设中过多地采用不透水路面和屋顶,强制在市政工程建设和开发建设项目中采取雨洪利用措施,采取财政补贴、设置专项资金等形式鼓励城市雨洪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发、生产和使用,促进海绵城市产业化发展。
综上,在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仍刚刚起步,需要各部门齐心协力、同抓共管,需要在城市开发建设的各个环节贯彻落实低影响开发理念,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第二篇:浅谈工程中“海绵城市”的应用
浅谈工程中“海绵城市”的应用
浅谈工程中“海绵城市”的应用
根据党“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的要求,使“海绵城市”这一新的城市建设理念得以创新和发展,并逐渐被广泛使用。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这种方式将最大限度的实现雨水的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海绵城市”包括的范围极广,囊括了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水系等整个城市的建设规划的方方面面。因而在响应国家号召的过程中,应当具有针对性的展开改造或进行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应根据本地自然地理条件、水文地质特点、水资源禀赋状况、降雨规律、水环境保护与内涝防治要求等,合理确定应当选择的低影响开发措施及其组合系统。
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白浪河生态示范带二期工程(以下简称:白浪河工程)主要是对白浪河的河道清淤及两岸的环境整治工程。在该工程的设计中也采用了的“海绵城市”的理念,以本工程为案例重点分析工程中“海绵城市”的应用。
一、“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在工程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二是生态恢复和修复。对传统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的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三是低影响开发。
白浪河项目位于入海口处,项目依白浪河两侧而建,白浪河经长时间的泥沙积淤,浅谈工程中“海绵城市”的应用
使得河道积水能力较差,且该处的土质为粉细砂,盐碱度高,植物难以生长,蓄水能力较差。因而该工程主要依照生态恢复和修复,及低影响开发进行设计,对河道进行疏浚,拆除河道两侧的盐田,填筑疏浚出的土进行地形构筑,并进行种植土换填后,展开绿地、广场、景观道路施工。
水系建设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径流雨水自然排放的重要通道、受纳体及调蓄空间,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联系密切。该工程所在地降雨较潍坊市区来说较少,白浪河的流量也相对较少,因而整治的重点应在蓄水、净水方面来实施。白浪河疏浚后,与下游船闸橡胶坝工程、白浪河东侧闸口处的文昌湖及绿地地形构造中的水系,便形成了较大的蓄水系统、雨水收集系统,具有较强的完整性,且涵盖于整个建设区域,能够更有效进行雨水的收集、调蓄,在连续暴雨天气下也具有良好的排、泄雨水的能力。
绿地建设是建设海绵城市、构件地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重要场地,针对区域面积较大及沿河的特点,采用了大开大合的设计理念,种植大树及草皮地被较多,在路边看白浪河的水域的时候,不会有较大的视线阻隔,且较多草皮及地被还可加强对径流的雨水渗透、净化的作用,合理的保护了水资源。不仅提高了白浪河两岸绿地生态、景观、游玩的效果,还可以通过与白浪河、文昌湖等周边的汇水区域相结合,还可以对周边雨水进行蓄水、净水作用,一举多得。由于白浪河工程的原土未粉细砂、盐碱度较高,不适于植物的生产,因而采用局部换填种植土、倒滤层的设计进行乔木的栽植,原土上覆盖30cm的种植土上栽植灌木、地被植物等。
广场及景观道路等公共开放空间,在排水防涝方面也进行了优化设计。广场采用透水性设计(沙铺、透水基层),能够将雨水及时的渗透至地下,当暴雨天气,渗透能力不足时,还在广场铺装面上设计有明渠(深5cm,宽30cm),贯穿于整个广场上,能够较快的将雨水排至海浪河中,提高了整体防涝的能力。
景观道路采用了透水混凝土(自行车绿道)、景观园路、旱溪等可渗透形式。根据自身超强的透水能力,直接减少地表径流,并配合水系的的利用,能够有效的起到区 浅谈工程中“海绵城市”的应用
域内的防涝作用,同时配合整体绿地的建设,具有较强的景观效果,及休闲、游玩等实用性。
二、“海绵城市”的技术类型在工程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技术主要功能一般可分为渗透、储存、调节、截污净化等几种类型。实践中,应结合不同区域水文地质、水资源等特点及技术经济分析,按照因地制宜和经济高效的原则选择低影响开发技术及其组合系统。
各类低影响开发技术又包含若干不同形式的低影响开发设施,主要有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渗井、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雨水罐、调节塘、调节池、植草沟、渗管/渠、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等。
白浪河工程根据他自身所处的位置自然地理条件,水文地质条件,设计规划的意图,工程造价等方面的原因,采用的低影响开发设施较为简单,且于现场条件相结合,具体情况如下:
(一)水系建设中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应用
白浪河水系建设主要是通过雨水的渗透,或地表径流等方式,起到蓄水、净水的作用,并配合其他建设中的低影响开发设施使用。
(二)广场、道路建设中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应用
渗透铺装按照面层材料不同可分为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也属于渗透铺装。白浪河项目中主要用到了透水水泥混凝土、广场沙铺、嵌草砖、鹅卵石、碎石铺装的形式。
1.广场铺装使用的是沙铺的形式,原土压实后,铺设30cm级配碎石基础(分层铺设压实),之后铺设砂(中砂)垫层展开铺装作业,具有良好的渗透效果,还有明渠的设计,保证雨水能够尽快排至白浪河中,避免长时间浸泡对基层的影响,从而造成铺装面的塌陷。
2.自行车绿道采用透水水泥混凝土的形式,因原土透水能力较强,因而未设置排 浅谈工程中“海绵城市”的应用
水管。且透水混凝土为红色,具有较好的景观效果,设计规划作为户外自行车爱好者的运动道路,增加了功能性、实用性。绿地园路采用碎石路面的铺设方式,较好的透水效果,可以避免对两侧土体的破坏,也能够减轻低洼处积水的情况。
3.嵌草砖及鹅卵石运用于临时停车场及旱溪的施工,两种方式结合在一起使用,除了自身的渗透能力外,旱溪还可作为明渠将停车场未能及时渗透的雨水排至水系中储存起来。
(三)绿地建设中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应用
由于绿地的面积较大,采用了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植被缓冲带等低影响开发设施。由于白浪河工程的原土未粉细砂、盐碱度较高,不适于植物的生产,因而采用局部换填种植土、倒滤层的设计进行乔木的栽植,原土上覆盖30cm的种植土上栽植灌木、地被植物等。
1.生物滞留设施
生物滞留设施指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蓄渗、净化径流雨水的设施。广场绿化池采用复杂型微生物滞留设施的构造,开挖树坑,底部50cm的碎石、一层草帘形成倒滤层,树穴四周覆盖土工布,因原土未碱土,采用一布一膜不透水的土工布,相较原土来说,增强了蓄水的能力,以提供植物的生长,周边有立缘石,绿化池中的水蓄满后,漫过立缘石经广场的渗、排设施进行排水。
2.植草沟
植草沟指种有植被的地表沟渠,可收集、输送和排放径流雨水,并具有一定的雨水净化作用。浅沟断面形式采用的是倒抛物线的断面结构,边坡坡度不大于1:3,纵坡不大于4%,由于该工程的草皮地被面较广,地形起伏的形态较多,因而植草沟采用的较多,结合地形中产生的低洼区域的蓄水池,形成了一套排水、蓄水系统。3.植被缓冲带
植被缓冲带为坡度较缓的植被区,经植被拦截及土壤下渗作用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并去除径流中的部分污染物,植被缓冲带坡度为2%-6%。在白浪河工程中,绿地的面 浅谈工程中“海绵城市”的应用
积较广,大开大合的设计理念,及水系的建造,使得起伏较多,因而植被缓冲带的使用没有太多,平常下渗基本能够消耗雨水,暴雨时,由于该处的污染物较少,且草皮的面积较广,对污染物的阻隔有一定的作业,为节省投资的考虑,未设置净水池,多余的水量直接排入白浪河中,以起到排、泄水的作用。
三、白浪河工程“海绵城市”设计及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利弊
1.白浪河工程“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设施侧重于吸水、渗水、净水的方面,蓄水方面撤了白浪河流量的补充及雨水的地表径流,基本没有其他形式的源头,采用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均没有收集渗水方面的措施。设计方面的考虑,经分析可能是根据所在地的降雨量少,且原土渗透能力较强的原因,收集雨水的量较小,且区域面积太大,造价过高,以减少投资的目的取消掉了。
但实际情况是:白浪河工程位于白浪河入海口出,附近较多盐田排放水水质的原因等,造成目前储蓄的水盐碱度过高,对植物的帮助不大,且下游船闸橡胶坝未完成,不具备大量蓄水的条件,白浪河的流量有限,盐田拆除困难等因素,几年内也达不到水质淡化的目的,水再次利用的能力较差,缺少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收集渗水方面的措施,目前只能通过给水管线对绿地的苗木进行浇灌,大大增加了投资。
2.广场沙铺渗透铺装的设计,对雨水的渗透能力较好,但连续暴雨天气时,地表径流过大,对渗水基层的冲刷严重,尤其是排水口处,水量大,水速快,出现多处铺装面塌陷的情况。设计应针对这些局部地方进行半透水或不透水的方式,保证工程主体的质量。
3.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由于车辆、行人行走会使各种粉尘、细颗粒进入透水铺装地面面层的孔隙从而影响透水铺装地面的透水性能,因而要注意日常的管理维护问题。
四、“海绵城市”的发展
中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蔓延带来众多弊病,如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内涝与干旱并存等,尤其是今年武汉、济南、新乡等多个市区发生内涝的灾情,浅谈工程中“海绵城市”的应用
严重影响到人民的正常生活,并成为中国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越来越紧迫的问题的,推进海绵城市设计在中国的应用迫在眉睫。目前全国已有30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未来海绵城市必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逐步发展起来。
第三篇:人性化理念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人性化理念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已经成为了园林设计的核心内容,规划建设风景园林时,可以通过将人和景物有机结合的方式,构建一个独特的主题形式,在充分展现风景园林个性的同时还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
关键词:风景园林;人性化理念;规划设计
优美的环境是生活质量的另一种体现,在风景园林构成的生活圈中,居民和设计师们更加注重对整个园林的规划,在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向人性化、独特性、环保等方面靠拢。风景园林设计中人性化理念应用的基本要求
风景园林的人性化理念即设计师在规划之初,便在园林的形式和功能2个方面融合人性化因素,给整个园林注入人性化的标签和实质,让其有了自己的“生命”、“情感”等特质。相较于传统园林,人性化风景园林则是通过利用一些有形的物质反映和衬托无形的精神,这种设计语言是对人文关怀的一种体现,更是向人性心理和精神的致敬。
1.1 坚持现代性和历史性的统一
在历史演变和文明进步的过程中,风景园林的设计会因为地域差异而存在不同,不同地域之间的历史文化、生活风俗习惯等均会对后期的园林设计产生影响。文化是促进人们审美能力提升动力的源泉,所以,风景园林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提取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精华,设计出具有现代和历史文化相统一的园林风格。设计师在考虑现代性的同时需要兼顾历史性,坚持风景原理现代性和历史性是新时期对设计师的基本素质要求。
1.2 坚持艺术性和实用性的统一
风景园林在规划设计、施工之初,其目的就是尽可能满足人们的所有生活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增加艺术气息的方式提升品味,这也是新时期人们对于生活环境最真实的需求。但是如果仅仅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而无视对于艺术的追求,园林的整体效果便会大打折扣。园林艺术性的设计可以通过植被等方式体现,或者将园林与周边环境相融合,让绿色生命变为园林的主旋律,构建一个微型和生态平衡的新环境。风景园林设计中人性化理念的应用方法
2.1 把人性化的设计作为主题
人性化主题是以人性化理念为基础,城市风景园林必须满足人们对观赏和娱乐的要求,还要紧扣城市的发展步伐,因此,需要从全局到局部进行双向把控。整体把控即在迎合城市发展的同时构建绿色生态环境;局部把控则是将开放性空间和个人空间进行结合,找到贴合当地居民生活的设计语言。人性化风景园林主题在设计的过程中还应考虑人们的发展要求,比如,景观资源应该尽可能提高共享度,利用有限的资源开创出具备发展空间的园林格局,甚至可以将城市规划中的资源共享到园林的设计中,强化整个园林的特色。
2.2 从规划设计中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
在风景园林的设计之初,尽量在布局和功能2个方面进行统筹和规划,初步方案确定之后再推演不同表现形式所带来的效果,最终确定能够实现最完美的方案。比如,在设计某市的游乐场时,其主要划分了2个功能区,分别是儿童游乐场和成人休闲场所,设计时该区域尽量远离人行道;又比如,在自然景观附近构建人工楼阁,其风格则应该和自然风光的风格保持一致,让人们徜徉其中时不仅可以感受到自然之美,还能体验到和谐之美。
2.3 从细节上满足人们的需要
设计细节是整个园林设计质量和水平最直接的体现,无论是设计还是施工,都应从细节上体现出人性化理念。设计园林道路方面,尽量优化路线,使得人们以最快的速度直达景点。与此同时,中国文化也强调“曲径通幽”的意境,即在缩短路径的同时营造一种幽静之美。园林的灯光必须能将所有的道路予以覆盖,光源的选择尽量要柔和唯美,在一些宽敞的区域适当安置一些体育锻炼设施,这种细节的设置处处体现了人性化的理念,广受人们喜爱。
2.4 注重人性化标识设计
人性化标识是风景园林中的提示要素,全世界范围内的风景区都会设置温馨的提示标识,新闻媒体中播报的关于缺少提示标语酿成恶果的事故层出不穷,如动物园内游客误闯老虎区等,对人们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所以,在景观园林中应对应性的场所设置提示标语,比如,在森林公园中将飞禽走兽进行分区管理,并在各个区域的入口处设置标记,提示标识的制作应该尊选简洁美观的原则,既满足了人们的娱乐性,还可以将设计变得具有趣味性。结语
风景园林的人性化设计理念就是尽可能实现自然和人们发展的和谐统一,作为园林的设计者需要精准把握时代的脉搏,感知人们的生活需求,并将此种需求体现在设计理念中,以人和风景的结合为基础,然后去设计具备独特个性的风景区。
(责任编辑 王曼)
第四篇:人性化理念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本文对人性化的风景园林设计理念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让风景园林设计更加符合人们的生活标准,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人性化;风景园林;设计;应用
随着当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也有了很高的要求。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对于自身生活环境的要求,相关部门还加大了园林设计的推广力度,从而更好的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尽可能多的满足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风景园林设计加入人性化理念是非常必要的,人性化的理念既创造了更好的园林设计环境,还满足了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心理需求。
1风景园林的设计原则
1.1整体原则
在风景园林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设计的整体性,也就是园林的风格和主体。主要是由景观、健身、儿童、生态等主体,园林的主体和风格是相互对应的,不能有所掺杂。有的园林面积小,不能在有限的面积做出预先的设计理念,使得加大了对园林施工的力度和后期的费用,从而影响了园林的自身主体和园林最后的形成。
1.2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包括园林的使用者对最初的园林设计的差异。一个园林的建成,是为广大使用者开放的,不是对某一个特定的人和特定的某一群人。实际上,对于风景园林的使用,有现阶段各个阶层、年龄段、各个职业的人。因此,风景园林的设计必须要做到全方面的考虑,这就需要有不同的风格加入,但是这样也会违背园林的整体性。这时候,就需要设计者对园林进行模块划分,对老年人、孩子、上班族进行一定的区域性设计,从而尽可能多的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增强园林的观赏性。
1.3舒适性
当前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也越来越多,从而出现了许多猎奇文化主题的园林设计,但是对于园林的舒适性就会有所欠缺。因此,许多城市都剔除了这种园林的设计主题。当初提出来园林的设计,就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让忙碌了一天的人在游览园林时有一种舒适的感觉,使人的心情愉悦、身体放松。猎奇文化园林的设计,可能会吸引一些年轻人去观赏,但园林建成后的主要受众是老人和儿童,园林的设计观念还要迎合大多数人的心理需求。
1.4和谐性
在城市的园林设计中,还需要把和谐性考虑其中,换句话说,风景园林要有一定的变换规律。但在目前而言,还存在一些风格不一的园林,在园林中有各种各样的风格存在,如欧式的建筑和江南的水乡。对于风景园林,不仅要体现出美感,还要有和谐型和整体性。这就要求设计者在园林中的建筑和植物中寻求一定的规律,来使得园林看起来不会突兀。
2人性化理念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2.1满足人们对风景园林多样性的需求
风景园林设计中,传统的、单一的设计风格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现在的生活需求。因此,对于园林的设计者来说,需要对园林的多样化进行分析、侧重,做好风景园林的模块设计工作。在确立了园林设计中必须具备的条件之后,开始具体的布置园林的实际布局,来满足多数人观赏园林的体验。在园林设计的位置上,也要考虑到。如:要设立在人口住宅密集的地区,靠近常住居民;在车流稀少的地区,方便老人和孩子出行安全;在园林设计的模块中老年和儿童模块应当加强安全力度,让老人和儿童放心的游玩。在一些较大的园林里面,在门口还可以放置一些指引园林内景区的地图,这样既能让游览者观赏时有明确的游览目标,还能让游览者制定一个游览的规划和着重游览的方向。
2.2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风景园林中加入人性化设计理念的同时,还要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样以来,对设计者来说,就提高了对园林设计上面的难度,面临更加严格的考验。再设计的时候,必须从更多的角度出发,来加强对园林设计方面更深入的研究。设计时也要考虑到园林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来确定园林的整体性。明确园林的设计定位,使设计出的园林更具有合理性,来满足人们对园林多方面的需求。此外,要求设计者从自然的角度出发,展开思想,研究园林规划设计对生态环境方面的应用,例如:运用当前的相对环保、清洁的能源。这些技术可以让园林的设计在加入人性化的同时,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还有利于自然环境与园林设计融为一体。
2.3对人性化标识的高度重视
人性化设计时在园林设计中一种必不可少的要素,是园林设计中重要的细节体现,其中最值得重视的就是人性化的标识。一般来说,很多风景园林的设计理念,由于缺少必要的细节而发生了不必要的事故。例如,在风景园林的动物区,也就是动物园设置动物伤人的标识,在园林人工湖的水边设置禁止游泳,水深多少米的标识。可以让人们在游览风景园林的同时,还能注意到自身的人身安全。当然,设计者在对于安全标识的规划方面,也需要考虑到标识与周围环境的融合性,在不破坏园林整体美观的情况下,委婉对观光游客的人身安全做出提醒,这也是设计者规划园林时要着重考虑的。
2.4重视园林的个性化
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要想充分发挥人性化的理念,就应当在设计之初,加入更多个性化的元素理念。根据当地不同的地域、风景、文化设计出独具自身风格的园林。实际上,在设计者刚开始对园林进行设计的时候,是不会受到园林相关规划的局限的。因为不同地区有当地不同的文化,对园林的设计规模也不相同。如果设计者在最初就受到了园林设计的限制,将不会有现在各种主题和独特风景的园林供人们游览和欣赏。在园林里,个性化的体现可以表现在多种形式上。比如:公园的座椅、垃圾桶、卫生间等地方,设计者可以根据自身园林的主题对这些常用的物品进行装饰,即有利于园林整体的美观,也使得游览者加深了对这个园林的整体印象。
2.5重视园林的细节规划
“细节决定成败”是很多人做事的准则,对于园林这样的大工程的设计来说更是如此,小的细节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决定了这座园林成体的水平和质量的高低。而且越是细节的部分,越能够体现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还可以体现出设计者对人性化理念运用水平的高低。所以,细节上的制定在园林的设计上是至关重要的,设计者在着手于风景园林设计的同时,必须要保证园林细节上的体现。在细节上满足人们对园林的多方面的需求。细节的设定在园林的很多地方都能有所体现。比如:在园林的树木和灌木上挂出它们的名字、产地、品种等,在游览者游玩的同时,还能对树木有所了解,增加一些常识性的知识。
3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风景园林的设计中加入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是目前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同时这样也加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风景园林的设计者,必须对风景园林的设计规划有一个彻底的、明确的了解,这样才能在风景园林的设计过程中加入更多的人性化理念。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于园林的需求,还能让设计者的水平和质量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王业社,黎颖惠,陈立军,等.研讨式教学在风景园林设计课程中的研究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7(11).
[2]陶锋鹏.风景园林设计之我见[J].四川水泥,2017(01).
[3]周林杰.园林、景观与中国风景园林设计的未来[J].现代园艺,2017(04).
[4]潘萌.浅谈风景园林设计的植物配置与规划[J].农业与技术,2017(04).
第五篇:新课改的理念在小学英语中的应用
新课改的理念在小学英语中的应用
中山小学 叶桂伶
【论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英语已经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小学中教授。怎样才能紧跟新形势,把《英语课程标准》的理念渗透到英语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呢?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大胆尝试,因此,我们应该采用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来丰富我们的课堂,进而从中体会新课改给小学英语带来的巨大变化。
【关键词】小学英语 应用 新课改
英语课程目标的确定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联系生活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拥有的丰富的直接经验,以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英语课程标准》也进一步强调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尽量真实的语言情境,组织具有交际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英语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应提倡“任务型”的教学思想,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并巧妙自然地寓英语学习于生活体验之中,把新理念推向课堂班级层面,变理想的课程为现实的课程,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释放学生的创造潜能。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进行大胆的尝试,使我们的课堂变成生动而实用的课堂。
一.提倡“任务型”的教学思想,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
《标准》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实践性强、具有明确任务的“任务型”学习方式,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是使学生在使用英语完成任务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英语,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在这里,英语只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工具、一种技能,而不是仅仅作为一门知识来学习。
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怎样利用英语作为交流的媒体来完成任务,而不只是关心自己所说句子的结构是否正确,有益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利于学生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想象能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发展,促进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联系。
“任务型”的课堂教学就是在英语学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考虑当地的条件以及学生的需要,积极和有创造性地探索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分析和设计具体任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其他前提知识以及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等,旨在将每一个教学目标拓展为教学活动中可用的具体内容。由于在我的课堂上采用了任务型的教学模式,我的学生在课堂上异常活跃和自信,并学到了其他科的知识。
二.课堂教学要营造创新的氛围
把创新作为课堂评价的重点,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行为。为了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渴求新知的动机,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迅速转化成能力。课堂教学中,必须使学生明白每一步骤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练习时,要求学生采用自我校对、互相校对的方法。新课结束时,要求学生自己小结,谈谈收获与体会以及自己在这节课中发表了什么创新观点等等。在评价中,要侧重于创新能力的评价,进行正确的评价导向。通过这样的评价,学生能及时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迫使自己在每课中学会创新。
三.创设英语的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统一,在认知方面有启迪学生的可暗示性,从而使学生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接受教育输入。
语言学习是行为习惯的形式,语言能力的获得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获得用外语交际的能力的决定因素是学习者自己,教师不可能把能力教给学生,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
语言的学习最好的方式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让学生感知语言,并在感知的过程中自己领会到语言的真谛。尤其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若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教学,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语言的本质,无需教师过多的解释。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语言,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到的效果。语言环境的创设,语言运用的真实性和语言材料是否丰富 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有力保证。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技术的开发为英语学习创造了新的教与学的方式和前所未有的空间,但由于不同地区的教育环境有差别,我们应尽力争取到使用多媒体进行英语教学,更好的贯彻新课改的精神,使广大农村的小学英语教学也能步入现代化。
四.注重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建立了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
评价应有益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利于学生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学习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形式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与他人、小组评组合、等级与评语相结合,在教学中要灵活的使用。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才是全面的、合理的。《标准》提出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注重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力求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应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学习过程,又关注学习结果。为了全面、公正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不仅评价的形式要多样化,还要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提倡学生、同伴、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激励是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成长在充满激励氛围的孩子,会不断进取。我的评语有:Clever boy/girl.Very good.Well done.Pass.Wonderful„被赞扬的同学看到全班同学对他拍手喊出这些评语时,都是神采奕奕。我们还可以采用其他激励手段。
通过采用这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在任务型教学模式的驱使下,每个学生每节课都能有所收获,在任务中不知不觉感受了英语,喜欢上了英语。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充满生机勃勃的小学英语课堂。由于采用了多元的评价手段,每个学生 4 在英语课上都是主角,他们的成功感得到了最大的满足,都觉得英语课对他们而言是一种享受。
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引下,我的英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听说能力大大提高,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也大大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空前高涨。作为教师,我由衷地感到高兴,也切身体会到了新课改所带来的欣慰和喜悦。我们不能满足现状,应为小学的英语教学努力钻研,做出更多的成绩。
2011年12月21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