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意见(甘政发[2008]14号)

时间:2019-05-14 00:23: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意见(甘政发[2008]14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意见(甘政发[2008]14号)》。

第一篇: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意见(甘政发[2008]14号)

【发布单位】甘肃省

【发布文号】甘政发[2008]14号 【发布日期】2008-03-26 【生效日期】2008-03-2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甘肃省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意见

(甘政发[2008]14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为了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国发〔2005〕29号)和全国防沙治沙大会精神,进一步推动全省防沙治沙工作再上新台阶,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全省防沙治沙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我省防沙治沙工作成效显著。多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全省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截至2006年底,全省累计完成防沙治沙491.34万公顷,占沙化土地总面积的40.83%。据2004年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全省沙化土地总面积比1999年减少了8.36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1.67万公顷。沙区生态环境有了一定改善,先后探索出了一系列改善生态、发展沙区经济的防沙治沙模式,初步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防沙治沙工作机制,为推进全省防沙治沙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防沙治沙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从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看,当前我省荒漠化和沙化的威胁大、局部地区沙化严重,防治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全省现有沙化土地1203.46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28.26%,分布在8个市州的24个县市区。在400多万公顷具备治理条件的沙化土地中,按照现有的速度进行治理,至少需要几十年才能完成。还有258万公顷的土地介于沙化与非沙化之间,沙化趋势明显,如果利用不当,极易变成新的沙化土地。民勤和敦煌绿洲正面临着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和“第二个楼兰古国”的生态危机,玛曲县天然草地沙化呈现总体扩展、面积增加、程度加重的严重态势。全省因土地沙化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8亿多元,间接经济损失高达16亿多元,严重影响着全省460多万沙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三)搞好防沙治沙工作意义重大。搞好防沙治沙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护和拓展沙区人民生存与发展空间的现实选择。我省是全国防沙治沙重点省份。沙化土地集中分布的河西地区,是古丝绸之路和欧亚大陆桥的重要通道,是东西部经济的纽带和国家经济重点西移的战略要地,是国家粮食、有色金属及国防工业的重要基地,有着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河西地区是全国四大主要沙尘暴源区之一,北部广袤的沙漠直接危及到河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也威胁到全省乃至我国西北、华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沙区市县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防沙治沙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做好防沙治沙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加强领导,真抓实干,努力改善沙区生态状况。

二、全省防沙治沙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奋斗目标。

(四)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防沙治沙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合理利用”的方针,以着力解决好民勤、敦煌和玛曲沙化问题为突破口,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实行政府主导、流域统筹、依托工程、全民参与、产业促进、建保并重,逐步形成以水资源合理配置、林草植被为主体的沙区生态安全体系,推进沙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五)基本原则。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分步实施,坚持区域防治与重点防治相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发挥生态系统自然修复功能,保护和恢复植被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相结合;改善生态环境与促进农牧民脱贫致富相结合;国家支持与地方自力更生相结合,政府组织与社会参与相结合;依法保障防沙治沙者的合法权益。

(六)奋斗目标。采取综合措施,全面保护和增加林草植被,力争到2010年,通过划定封禁保护区实现封育保护面积847万公顷,完成治理面积108.3万公顷,使重点治理地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力争到2020年,使全省大部分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沙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到本世纪中叶,全省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基本得到治理。

三、认真搞好防沙治沙布局和规划。

(七)明确分区治理策略。依据全省沙区地形地貌、水文、气候、沙化土地现状、目前存在的问题、治理方向的相似性及地域上相对集中连片等因素,将全省沙区划分为干旱沙漠边缘及绿洲类型区、半干旱沙地类型区、高原高寒沙化土地类型区等3个治理类型区。在干旱沙漠边缘及绿洲类型区,以保护河西沙区现有天然荒漠植被和绿洲为重点,科学合理地营造乔灌草、带片网相结合的防风阻沙林网、林草带,遏制沙漠化土地扩展趋势,保护绿洲生态安全。在半干旱沙地类型区,即毛乌素沙漠南缘环县北部沙区,实行舍饲禁牧,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在高原高寒沙化土地类型区,即玛曲沙区,切实加快固沙覆草技术研发推广,防止草原沙化的扩大。

(八)认真编制并严格组织实施规划。沙区市县政府要以《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05―2010年)》和《甘肃省防沙治沙规划(2006―2010年)》为依据,与本地生态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水资源规划相衔接,与建设节水型社会和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相结合,科学编制地方防沙治沙规划。要明确建设目标、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并将规划任务分解到年度、细化到项目、落实到地块。当前重点是抓紧编制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流域及民勤、敦煌等风沙危害重点区的防沙治沙规划,作为省级重点工程先期启动实施,并逐步争取国家立项支持。同时,要认真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估,确保规划任务按期完成。

四、加强土地沙化预防工作。

(九)建立健全监测预警及应急体系。要建立健全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及重大沙尘暴灾害应急体系。在现有监测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监测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充实技术力量,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提高监测能力和水平。省、市、县有关部门要加强本行政区域内土地沙化情况的监测,快速、及时地向本级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反映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及发展趋势,科学评价本地防沙治沙绩效,定期公布监测结果,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要突出抓好敏感地区的沙化监测工作,及时采取措施,遏制沙化进一步扩展。要按照省政府颁布的《甘肃省重大沙尘暴灾害应急预案》,认真编制和完善各级沙尘暴灾害应急组织体系,做好灾情报送、应急处置、宣传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全省重大沙尘暴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

(十)切实保护好沙区植被。要认真贯彻执行《甘肃省人民政府批转省林业厅关于在全省重点区域实施封山禁牧意见的通知》(甘政发〔2004〕2号),在全省沙区全面实行封山禁牧。沙区市县政府应当制定保护现有沙区植被的有关条例或制度,严禁滥开垦、滥放牧、滥采挖和开垦戈壁,切实加强植被保护,杜绝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要进一步加强对森林、草原有害生物的防治和防火工作,促进沙区林草植被恢复。

(十一)严格控制防风固沙林采伐。要严格控制防风固沙林网、林带的更新改造。对于乔木型防风固沙林网、林带,因林木老化、病虫害等原因确需进行抚育更新的,必须事先在其附近形成接替林网和林带,并报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后,依照有关规定进行采伐。对于萌蘖能力强、需要通过平茬等技术措施促进更新的灌木型防风固沙林网、林带的采伐,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技术规程进行。严禁砍挖现有灌木林进行重新造林。对林木更新困难地区现有的防风固沙林网、林带,不得批准采伐。

(十二)划定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对全省沙区目前暂不具备治理条件以及因保护生态需要而不宜开发利用的连片沙化土地,要有计划地依法划定封禁保护区,实行严格的封禁保护,促进植被天然恢复。依据《甘肃省防沙治沙规划》,全省沙区由东至西划分为14个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沙区市县政府要妥善安排好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范围内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在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内确需进行修建铁路、公路、采矿等建设活动的,必须严格按程序评估和审批。

(十三)强化沙区水资源管理。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搞好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统一部署、科学配置内陆河流域的水资源,改变沙区传统的农耕经济方式,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变以面积定产为以水定产,大力推进滴灌、渗灌等节水新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全面推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和取水许可证制度,有计划的采取关井压田等措施,严格控制沙区地下水开采,逐步提高生态用水的比例。

(十四)加快沙区能源结构调整。沙区市县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发展替代燃料,因地制宜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沼气等能源,有条件的地方应鼓励农牧民营造薪炭林。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广节能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生活用能对林草资源的破坏。在沙区开发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时,要优先解决好当地农民的能源需求。

(十五)实行沙区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沙区从事营利性治沙、开发建设等活动,应当提交有防沙治沙内容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水资源论证,按国家有关规定报批。开发建设中应当有防沙治沙方案,并将治理资金列入项目预算,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由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验收。

五、坚持科学治理、合理利用。

(十六)坚持科学治沙。要遵循科学规律,加强防沙治沙的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研究,总结和推广先进的防治技术,科学防沙治沙,提高防沙治沙效果。要围绕当前防沙治沙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筛选一批防沙治沙科研项目,开展跨部门、跨学科联合攻关,力争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要遵循植物地带性分布规律和生态适应性原理,选育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植物新品种,探索科学的植被配置模式。要对现有先进适用技术和模式进行科学组装配套,大力推广。要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实行重点工程科技人员负责制,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争取到“十一五”末,全省防沙治沙科技贡献率达到45%以上。

(十七)坚持综合治沙。要针对防沙治沙的复杂性,统筹沙区生态改善和经济发展,实行林业、农业、水利、扶贫等各种措施多管齐下,贯彻生态优先原则,实行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重点防治与区域防治相结合,人工治理和自然修复相结合,综合防治,标本兼治。建立和巩固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沙区生态安全体系。河西内陆河流域要实行“南涵水源、中保绿洲、北防风沙”的流域治理方略。上游要加大祁连山生态保护力度,确保来水量;中游大力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改变高耗水的传统产业模式,充分利用当地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等地理优势,大力发展高效节水产业和特色产业;下游大力压缩传统农业面积,构建高效农林牧复合系统,同时对退耕地加强管护,防止新生沙化和就地起沙。要切实加强张掖、民勤两个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的建设与管理,认真开展政策机制创新、技术模式研究、产业开发探索和综合治理实践,为全省综合防治出政策、出机制、出技术,为同类地区提供样板和模式。

(十八)坚持依法治沙。沙区市县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切实做到依法行政。要加大行政执法力度,适时开展集中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破坏沙区植被和野生动植物资源、造成土地沙化及水土流失、非法征占用沙化土地等违法行为,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改善执法条件和手段,提高执法和监督水平。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和保护生态环境道德教育,提高全民依法治沙意识。

(十九)加大治理力度。要按照国家批准的方案,继续实施好在建的三北四期、退耕还林等防沙治沙重点工程,突出抓好工程质量管理,加快治理步伐。要进一步加大工程建设质量的检查核查力度,对工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全过程质量监管,实行严格的工程质量管理和质量责任追究制度。沙区城镇村庄、厂矿、部队营区、国防工业基地、农牧渔场经营区、铁路、公路、水库周围的沙化土地,实行单位治理责任制,分别由责任单位负责,按照市县政府下达的治理责任书进行治理。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要定期对责任单位的治理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验收。

(二十)合理开发利用沙区资源。在有效治理和严格保护的基础上,要积极引导各种经济实体充分利用沙区优势资源,按照“禁开荒、慎用地、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原则,发展沙区特色产业。要扶持一批竞争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开展资源培育、生产加工、运输贮藏和市场营销。鼓励结合农业、林业、畜牧业结构调整,以公司加农户的形式建设沙区灌木林、药材和牧草基地,实行集约经营。大力发展沙区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发展沙区旅游业及其他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沙区经济发展。

六、建立和完善沙区生态建设优惠政策体系。

(二十一)建立防沙治沙财政投资政策。沙区市县政府要在积极争取国家投资的基础上,按照防沙治沙规划,每年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防沙治沙专项资金,逐步建立稳定的防沙治沙资金投入机制。在沙区安排的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和水土保持建设、草原建设等项目,凡涉及防沙治沙内容的,都要按有关规定搞好防沙治沙。要进一步拓展防沙治沙筹资渠道,积极引导社会资金,鼓励单位和个人在自愿的前提下,捐资或以其他形式资助沙化土地治理,并积极争取国际援助和海外捐助,增加防沙治沙投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对防沙治沙重点科技支撑项目予以扶持。

(二十二)完善沙区土地使用优惠政策。沙化土地可以通过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落实经营主体,按照签定的合同,限期进行治理。国有沙化土地的使用权可以拍卖、出租或无偿划拨给有能力的治理者;集体拥有的沙化土地可以采取各种灵活的方式,将其使用权、治理权和利益权打捆承包或拍卖给治理者。无论哪一种沙化土地使用权流转形式,只要能确保其经营者以生态建设为主体,有利于沙区植被的恢复,都可鼓励进行尝试。使用国有沙化土地从事防沙治沙活动的,其土地使用权可保持70年不变,治理的沙化土地可以享受国家治沙工程的投资或补助,治理后的沙化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继承和流转。

(二十三)加大防沙治沙信贷支持力度。对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防沙治沙项目,有关银行要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并做好各项金融服务。按照国家投资防沙治沙工程建设的政策,对从事沙化土地治理单位和个人的贷款,按中央及省级财政有关规定给予贴息。要继续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支持有条件、有生产能力、守信用的农户通过防沙治沙、发展多种经营实现增收致富。

(二十四)建立沙区生态补偿机制。沙区市县政府要加强对在沙化土地范围内从事采矿、挖煤、采油、采汽、有色金属等开发工程项目的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鼓励单位或个人以产业开发经营的方式从事沙化土地治理。治理形成的生态公益林经权威部门评估验收以后,政府以适当合理的价格予以收购,开发商收回资金后可以再次投入沙化土地治理。政府对收回的林地或草地,可以按照原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委托管护和经营。允许有实力有愿望的单位或个人收购经营青山绿地。

七、切实加强对防沙治沙工作的领导。

(二十五)加强组织领导。沙区市县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防沙治沙工作负总责,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同志为主要责任人,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为直接责任人。要坚持每年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报告防沙治沙工作情况,自觉接受监督。要全面推行政府行政领导防沙治沙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制度,将防沙治沙的年度目标和任期目标纳入政绩考核范围。要加强防沙治沙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省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负责做好全省防沙治沙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沙治沙工作。

(二十六)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大力开展防沙治沙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生态保护意识,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群众性防沙治沙的新机制、新办法。加大沙区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支持和投入,对农民进行相关科技知识的培训,建立和完善沙区农村医疗体系等配套措施,引导沙区群众成为防沙治沙、保护绿洲的主力军。充分发挥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以及工会、妇联、共青团和其他社会团体在防沙治沙中的重要作用,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关心和支持防沙治沙事业。对在防沙治沙事业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奖励,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予以重奖。

(二十七)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合作与交流。沙区市县政府要根据我国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要求,加强履约能力建设,结合实际,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促进我省防沙治沙事业的发展。要努力开拓防沙治沙国际、省际合作领域,鼓励将省内防沙治沙技术向其他国家和省市区进行有偿输出和转让。

二○○八年三月二十六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污染减排工作的通知(甘政发[2008]74号)

【发布单位】甘肃省

【发布文号】甘政发[2008]74号 【发布日期】2008-12-03 【生效日期】2008-12-0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甘肃省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污染减排工作的通知

(甘政发[2008]74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完成“十一五”污染减排任务,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污染减排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当前污染减排工作的严峻形势。

近年来,我省各级、各部门切实采取得力措施,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污染减排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的充分肯定。但从我省污染减排工作的现状看,距国家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排污总量大、新增削减压力大、化学需氧量减排潜力不足、企业违法超标排污严重等问题突出,不仅直接影响到全省污染减排任务的完成,甚至直接影响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清醒认识我省污染减排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增强开展污染减排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政策措施,狠抓任务落实,扎实推进污染减排工作。

二、切实解决当前污染减排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一)切实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染减排效率。各级政府要对本辖区内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进行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全面提高城镇污水的收集率和处理率。已建成的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必须在规定期限内进行环保验收和工程验收;已建成未投运,或已投运但不达标,无法进行工程验收的污水处理厂,由省环保局牵头,会同省发改委、省建设厅、省监察厅等部门进行重点督办,督促其尽快进行整改。加快列入《甘肃省“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规划》的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进度,确保按计划建成投用。加大现有污水管网改造和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逐步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确保到2010年,甘南、临夏、兰州、白银四个沿黄市州、县市区污水处理率达到80%,其余市州达到60%。各市州要对运行不正常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限期进行整改。2008年12月底前,将污水处理收费标准调整到保本微利运营水平。今后新建的污水处理厂要确保管网收集率、收费标准达到要求,运营体制规范。鼓励社会资金特别是专业公司参与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营。各级环保部门对超标排放、恶意偷排的污水处理厂要依法进行处罚,并严肃追究责任。

(二)加快推进燃煤电厂脱硫工程建设。各级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督促已列入《甘肃省“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规划》的燃煤电厂加快脱硫工程建设进度,确保按期投运。凡未按期完成脱硫任务,或未严格执行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产使用要求的火电企业,环保部门要依法坚决予以处罚。各市州、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脱硫电价规定,对脱硫设施运行不正常、未完成二氧化硫削减任务的电力企业扣减脱硫电价,依法征收排污费。未完成脱硫项目建设或脱硫任务的电力企业,其发电量不予上网。

(三)坚决杜绝企业违法排污行为。各市州要以确保所有排污单位主要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为目标,结合环保专项行动,加大对各类违法排污企业的专项整治力度。对超标排污企业一律限期整改,逾期不能达标排放的,责令停产治理;对经治理仍然达标无望的企业,要坚决予以关闭。省环保局要强化对企业污染治理设施的监督管理,对未按规定建设和运行污染治理设施的企业和单位,要及时公开曝光、限期整改,对恶意排污的行为要高限处罚,并会同省监察厅追究企业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新建项目凡未执行环评或“三同时”制度的,一律责令停产整改,依法进行处罚。建立明查暗访与群众举报、环境执法与新闻舆论监督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对环境违法现象严重的县市区和工业园区予以区域限批。

(四)彻底取缔落后生产工艺、设备和生产能力。省发改委、省经委要滚动提出每年应淘汰的落后生产工艺、设备和生产能力名单,督促市州政府实施关停取缔。加大对国家限制发展和淘汰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执行差别电价的力度。限期淘汰小火电、小水泥、小钢铁、小铁合金、小造纸、小淀粉、小麦芽等污染严重企业,以及落后生产工艺、设备、生产能力和产品。凡属于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或设备,要立即责令停产,并在国家规定的期限内予以关闭取缔。

三、落实配套措施,为污染减排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进一步加大污染减排的资金投入。各市州要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污染减排投入机制,各级财政要将污染减排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安排污染减排专项资金。从2008年起,省级财政在现有基础上逐年增加污染减排专项资金投入。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经委要联合制定淘汰落后产能以及污染减排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办法,明确奖励方式。各级财政也要采取补助、贴息和奖励等方式,加大污染减排专项资金投入,同时,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大力吸引社会资金支持污染减排重点项目建设。二是不断完善污染减排的经济政策。各市州、县市区要严格执行高耗能企业差别电价、燃煤发电机组脱硫加价等有关政策规定,强化对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的经济制约和监督,建立绿色信贷制度。金融部门要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严格贷款管理,防范信贷风险。完善和加强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初步建立符合我省实际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在重点行业和区域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三是严把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准入关。各市州、县市区要建立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上项目与当地污染减排指标完成进度相挂钩、与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的机制,严把土地、信贷闸门,提高环保市场准入门槛,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建设。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核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确保项目建设符合国家行业准入规定。四是进一步加强污染减排执法能力建设。各级政府要把环保执法能力建设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尽快提高环保执法装备水平,确保按期达到国家标准要求。按照企业为主、政府补贴的要求,加快实施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工程,确保2008年12月底前对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和所有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实现在线监控,实现国家、省、市三级联网传输。

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不断加大污染减排工作力度。

(一)切实落实政府污染减排的监管责任。各级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及时认真地对本地区污染减排工作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并亲自督查落实。分管领导同志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切实做到有方案、有重点、有措施、有督查,务必把责任和措施落到实处,抓出成效。各市州要把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政府和重点排污单位。同时,每年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污染减排工作进展情况。各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推进污染减排工作。省发改委、省经委要尽快制定淘汰落后产能、产品、设备和工艺的实施方案,并督促实施。省建设厅要对全省城市污水厂建设和运行进行监管,建立健全污水处理设施监管制度和目标考核制度,促进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企业化、市场化运营。省财政厅要积极落实污染减排重点项目资金,切实加强环保专项资金的管理。省环保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污染减排工作的指导协调、监督检查和核查验收。省物价局要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费收费政策,加强征收监管。各级行政监察部门要加强对污染减排的监督检查,对因工作不力未能按期完成污染减排任务,或在污染减排工作中弄虚作假的单位,要及时予以通报批评,并按有关规定追究直接责任人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新闻宣传部门要进一步强化舆论监督,营造污染减排良好氛围。

(二)扎实落实企业污染减排的主体责任。要进一步强化企业污染减排的主体责任,切实落实企业法人污染减排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严格按照各级政府制定的计划与目标,全面完成污染减排任务。环保部门对未完成污染减排任务的企业,不再审批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项目;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对未按规定建设和运行污染减排设施的企业和单位要及时公开通报,实行限期整改;对恶意排污行为要实行重罚,追究企业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三)加大污染减排考核力度。各级政府要积极推进污染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三个体系”建设。省环保局负责污染减排工作的考核,考核结果上报省委、省政府,并向全社会公布,同时作为各市州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从2008年起,省政府对未完成污染减排目标任务,以及未能有效解决污染减排问题的市州,实行环保目标任务考核一票否决制,并予以通报批评。

甘肃省人民政府

二○○八年十二月三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2008目标管理责任书完成情况的通报(甘政发

【发布单位】甘肃省

【发布文号】甘政发〔2009〕4号 【发布日期】2009-01-18 【生效日期】2009-01-1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甘肃省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2008目标管理责任书完成情况的通报

(甘政发〔2009〕4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中央在甘各单位:

2008年,是我省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极不寻常的一年。一年来,全省各级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的重大部署,全力抗击重特大自然灾害,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考验,按照省委、省政府“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奋力开拓,狠抓落实,实现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经各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单位组织考核验收,全省大部分市州都较好地完成了与省政府签订的2008目标管理责任书规定的各项任务。为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工作,现予通报。

一、计划生育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考核评估得分从高到低,各市州依次为:酒泉、张掖、白银、兰州、嘉峪关、庆阳、平凉、定西、甘南、陇南、武威、金昌、临夏、天水。

省政府决定,对完成目标责任成绩突出的酒泉、张掖、白银、兰州、嘉峪关、庆阳等6个市予以表彰,各颁发奖金10万元。

二、国土资源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考核评估得分从高到低,各市州依次为:武威、庆阳、张掖、平凉、天水、酒泉、白银、临夏、嘉峪关、金昌、定西、甘南、兰州、陇南。

省政府决定,对完成目标责任成绩突出的武威、庆阳、张掖、平凉、天水、酒泉等6个市予以表彰,各颁发奖金10万元。

三、环境保护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考核评估得分从高到低,各市州依次为:庆阳、天水、张掖、平凉、兰州、金昌、白银、甘南、嘉峪关、武威、定西、临夏、酒泉。陇南市因为地震重灾区未进行考核。

省政府决定,对完成目标责任成绩突出的庆阳、天水、张掖、平凉、兰州、金昌等6个市予以表彰,各颁发奖金10万元。

四、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考核评估得分从高到低,各市州依次为:庆阳、张掖、天水、平凉、金昌、定西、酒泉、武威、白银、嘉峪关、兰州、甘南、陇南、临夏。

省政府决定,对完成目标责任成绩突出的庆阳、张掖、天水、平凉、金昌、定西等6个市予以表彰,各颁发奖金10万元。

五、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考核评估得分从高到低,各市州依次为:平凉、庆阳、陇南、酒泉、临夏、兰州、定西、天水、金昌、白银、张掖、武威、甘南、嘉峪关。

省政府决定,对完成目标责任成绩突出的平凉、庆阳、陇南、酒泉、临夏、兰州等6个市州予以表彰,各颁发奖金10万元。

六、生产安全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一)安全生产。考核评估得分从高到低,各市州依次为:酒泉、庆阳、武威、张掖、天水、定西、平凉、兰州、金昌、嘉峪关、陇南、白银、甘南、临夏。

省政府决定,对完成目标责任成绩突出的酒泉、庆阳、武威、张掖、天水、定西等6个市予以表彰,各颁发奖金10万元。

(二)交通安全。考核评估得分从高到低,各市州依次为:嘉峪关、金昌、庆阳、天水、白银、张掖、酒泉、兰州、临夏、定西、武威、平凉、甘南,陇南因为地震重灾区未进行考核。

省政府决定,对完成目标责任成绩突出的嘉峪关、金昌、庆阳、天水、白银等5个市予以表彰,各颁发奖金10万元。

(三)消防安全。考核评估得分从高到低,各市州依次为:白银、庆阳、酒泉、临夏、武威、嘉峪关、定西、平凉、天水、兰州、金昌、张掖、甘南、陇南。

省政府决定,对完成目标责任成绩突出的白银、庆阳、酒泉、临夏、武威、嘉峪关等6个市州予以表彰,各颁发奖金10万元。

七、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考核评估得分从高到低,各市州依次为:兰州、平凉、天水、白银、金昌、酒泉、嘉峪关、张掖、庆阳、武威、定西、甘南、临夏、陇南。

省政府决定,对完成目标责任成绩突出的兰州、平凉、天水、白银、金昌、酒泉等6个市州予以表彰,各颁发奖金10万元。

关于节能工作目标责任完成情况,有关统计数据经国家审核后再行考核表彰。

希望受到表彰的先进市州,继续巩固和发扬成绩,再接再厉,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没有受到表彰的市州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学习先进经验,认真寻找差距,努力改进工作,知难而进,迎头赶上。

各市州、各部门要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工作任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强化责任,完善措施,狠抓落实,确保2009年政府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为保持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甘肃省人民政府

二○○九年一月十八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关于落实突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防沙治沙情况的自查报告

关于落实突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防沙治沙情况的自查报告

突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按照突政办发〔2009〕110号文件要求,我局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根据文件的具体要求我们及时做了安排,通过以往掌握的资料和这次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情况看,我县土地沙化情况较严重,造成土地沙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乱开乱垦土地所致。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造成我县大面积草原被开垦,植被遭到破坏,遇到干旱季节本来就很薄的耕作层,被风吹起造成尘土漫天,黄沙弥漫,导致土地沙化。坡度较陡的地块,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岩石裸露的现象。

(二)破坏植被,超载放牧所致。近几年来,我县草场破坏情况非常严重,草场质量严重退化、牲畜超载,不注意保护,形成越啃越秃,越秃越啃的恶性循环。近几年政府在禁牧工作中切实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没有根本杜绝超载放牧,偷牧现象的发生。

(三)干旱也是造成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我县自1998年以后,年年都很干旱,有的年景年降雨量仅300左右毫米,干旱使草场植被退化,森林覆被率降低,失去抵御狂风的天然屏障,引起风沙。治理土地沙化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度。针对我县的恶劣干旱的自然环境,我们认为,应种植一些低矮、耐旱、耐寒的树种,如:沙棘、柠条等早生植物,此类植物虽没有经济效益,但能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

(二)在禁牧力度上下功夫,使牲畜养殖彻底舍饲化,走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路子,只有禁牧工作彻底抓严,抓实,才能保护好草原,恢复植被。

(三)对我县的坡耕地进行退耕整治。

我县有很多坡耕地已不适合继续耕种,长此下去,极易造成水土流失,造成周边耕地被破坏。

(四)加强小流域治理工作。

我县有些耕地坡度较大,造成耕地土地流失严重,所以要加强土地平整,修顺水渠道,使土地便于耕作。

针对上述原因,我们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沙化、荒漠化的忧患意识和防沙治沙保卫家园的紧迫感。形成浓厚的防沙治沙舆论氛围,奠定全党动手、全民参与防沙治沙的思想认识基础。

(二)把防沙治沙列入我局办公的议事日程,把防沙治沙的目标任务列入干部实绩考核范围。

(三)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的支持,全力开展国土绿化,逐步完成所有宜林地治理,遏制荒漠化、沙化发展进程。

(四)采取实实在在的措施,切实加大防沙治沙科技支撑力度,改变传统的治沙模式,不断引进新的科技成果。全面提高防沙治沙科技含量和造林质量。

(五)坚持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合贯穿防沙治沙工作始终。加强生态农业建设步伐,全力延伸产业链。

同时,我们还在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第二轮修编工作中对土地沙化变化情况,沙区开发建设项目及防沙治沙规划编制等有专门的专题研究,出台切实可行方案,以治理土地沙化情况的进一步蔓延。

突泉县国土资源局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第五篇: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甘政发[2008]56号)

【发布单位】甘肃省

【发布文号】甘政发[2008]56号 【发布日期】2008-08-14 【生效日期】2008-08-1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甘肃省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

(甘政发[2008]56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中央在甘各单位:

近年来,我省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基本解决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各市州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积极实施《就业促进法》,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5号)精神,切实做好促进就业工作。今后5年实现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就业再就业培训80万人,创业培训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劳务输转每年新增10万人,劳务收入年增长15%以上,劳动力转移培训年增长10%,到2012年,全省劳务输转规模达到450万人,劳务收入404亿元。现结合我省实际,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

(一)强化政府责任,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相协调。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逐步创造和改善公平就业环境。县级以上政府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促进就业的中长期规划和工作计划,在发展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城乡统筹就业、创业带动就业、发展劳务经济、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开展就业援助等方面制订具体措施,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目标。

(二)努力扩大就业,完善和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改革发展政策,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有序快速发展,增加就业总量,拓宽就业领域。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拓宽就业门路。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失业人员就业工作。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二、三产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完善和落实城乡劳务输出政策和制度,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引导城乡劳动力异地转移就业。鼓励和规范灵活就业,提高灵活就业的稳定性。

(三)优化创业环境,以创业带动就业。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从市场准入、企业设立、投融资等方面加大对创业主体支持力度,鼓励有创业愿望的劳动者实现创业。完善劳动者创业的财税、金融、工商、场地等方面的政策体系,落实好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机制。开展全民创业和回乡创业活动。

(四)健全工作机制,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纳入就业工作总体部署,明确目标,落实责任,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公共就业服务,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和创业。

(五)加强失业调控,努力减少失业。县级以上政府要普遍建立失业预警制度,制定预案和相应措施,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集中出现和社会影响较大的失业现象及时进行调控,缓解失业引发的各种矛盾。各级政府在安排政府投资和确定重大建设项目时,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处理好宏观调控与增加就业岗位的关系,妥善做好相关人员的安置工作。

已经制定出台失业调控工作方案的,要按照国务院和省上的要求加以完善,并做好实施中的各项工作。尚未出台失业调控工作方案的市县,要在2008年底前出台失业调控工作方案,并按照方案搞好组织实施。定期对失业状况进行分析,寻找差距,研究对策,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保持就业局势稳定。

(六)建立联动机制,完善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度。把城镇新增就业、控制城镇登记失业率、失业人员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及减少有劳动能力长期失业人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作为就业工作主要目标任务,逐级分解,建立目标责任体系,并作为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将统筹城乡就业、建立社会保障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纳入政府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各级政府要按照目标责任制度的要求,依法加强对所属有关部门和下一级政府的考核、检查和监督。

二、进一步完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

(一)加大政策扶持,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登记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登记失业人员创办企业的,凡符合相关条件,可按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符合有关残疾人就业优惠条件的,可以享受现行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登记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职业学校毕业生和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行业外,按规定免收属于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扶持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具体政策由省财政厅、省物价局制定。

(二)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创新小额担保贷款管理模式。

1.持《登记证》的城镇就业转失业人员、城镇其他失业人员、未就业的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职业学校毕业生、回乡创业带头人、有创业愿望的城乡妇女可申请小额担保贷款。贷款额度一般不超过5万元。

2.进一步加大对符合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的贷款贴息支持力度,鼓励利用小额贷款担保基金为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在新增岗位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和《登记证》人员达到现有职工总数30%以上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可申请贷款,贷款额度由企业、担保机构、承办金融机构商定。

3.创业成功、按期足额偿还贷款诚信度高的借款人和吸纳就业人员多、按期还款、有偿还能力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可再次申请贷款。贷款期限一般为3年。

4.经办银行可将小额担保贷款利率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3个百分点,其中微利项目增加的利息由财政负担。

5.鼓励经办金融机构在贷款担保基金银行存款余额的5倍范围内,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力度。

6.小额贷款担保基金由地方财政安排,建立和完善贷款担保基金的持续补充机制。推动信用社区与经办银行加强合作,鼓励担保机构降低反担保门槛或取消反担保。

7.小额担保贷款具体工作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有关政策执行。对2007年底前核准的小额担保贷款项目仍按原政策执行。

8.各级团组织要配合劳动保障部门积极开展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小额担保贷款项目实施工作。

(三)落实社会保险补贴,扶持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1.对各类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相应期限内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补贴。

2.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符合岗位要求的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并视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在相应期限内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补贴以及适当的岗位补贴。

3.对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后申报就业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

4.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期限,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

5.《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甘政发〔2005〕96号)规定的各项税收政策继续有效,审批截止到2008年底,2009年以后的税收政策另行规定。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的各项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政策继续执行,审批截止到2008年底,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

6.中央在甘企业、省属企业以及农垦、森工、独立工矿区等单位按规定享受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具体办法由省劳动保障厅制定。抓紧制定出台《甘肃省就业促进条例》,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依法促进就业。各市州、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就业促进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培训,不断提高依法就业服务和就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三、深入开展创业带动就业活动。

(一)用政策扶持创业。鼓励支持城镇失业人员、城镇退役军人、城镇残疾人员、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高校毕业生、职业学校毕业生、失地农民、农业富余劳动力等社会群体充分利用创业扶持政策自主创业。从开拓市场、健全服务入手,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包括环境和公共设施建设、小区绿化、清洁卫生、文化娱乐、卫生保健、家政服务等,开发创业项目。以发展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开发型、技术创新型、服务商贸型等中小企业,提高中小企业创业带动就业能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打造知名品牌。引导支持广大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各种非农产业创业致富。积极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支持各类经营型、管理型、科技型人才创办企业、经济实体和社会中介组织。大力开展青年创业、妇女创业与残疾人创业活动。依托各类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立创业园区。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帮助残疾人就业。

(二)强化创业服务。完善创业项目、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小额贷款、企业孵化、跟踪服务相结合的创业服务体系,将创业服务工作延伸到街道社区、农村乡镇、高等院校,为各类创业人员提供一站式服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快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发挥社会各类创业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构筑支持创业的服务平台。要采取各种方式,根据劳动者的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加强创业意识教育,转变就业观念,营造鼓励自主创业、支持创业、服务创业、和谐创业的社会环境。

(三)开展“创业甘肃”主题活动。组织举办“创业项目展示博览会”、“创业校园行”、“回乡创业带头人和创业明星”评选、全民创业先进事迹报告团宣讲等活动,营造创业氛围,促进全民创业。

四、进一步增加就业资金投入。

县级以上政府根据就业状况和就业工作目标,加大资金投入,在同级财政预算中安排就业专项资金用于促进就业工作。就业专项资金用于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公益性岗位、职业技能鉴定、特定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险等补贴,以及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微利项目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以及公共就业服务等。各级财政、劳动保障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省委发〔2008〕32号)要求,制订城乡劳动者职业培训计划,落实城乡统筹就业资金安排和任务分解,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安排10%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经费。省财政厅、省劳动保障厅制订就业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办法。对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特定就业政策补助、社会保险补贴,以及扶持公共就业服务资金,省财政继续通过专项转移支付的方式给予适当补助。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服务收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各级财政要根据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性质、人员、编制和收费收入情况,将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部门预算,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向劳动者免费服务提供资金保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经费,统一列入“金保工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基本建设由发展改革部门批准立项。对微利项目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由承办银行按季送担保机构核对,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后,向财政部门申请,财政部门按规定据实贴息。失业保险基金用于促进就业的支出,按有关规定执行。

五、进一步加强就业服务管理。

(一)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县级以上政府要按照统一、规范和效能的原则,整合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资产、人员、服务和信息等资源,建立和规范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明确服务职责和范围,合理确定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优化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布局。县级以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综合性场所,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设立服务窗口,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规范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服务流程和标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二)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的规范管理。按照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的要求,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完善管理制度,维护人力资源市场的良好秩序。各级政府要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及相关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完善市场信息发布制度。鼓励社会各方面依法开展就业服务活动,加强对职业中介机构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对为登记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服务并实现就业的各类职业中介机构,按规定给予职业介绍补贴。

(三)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支持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依法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鼓励劳动者积极参加培训。各级团组织要与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合作开展“大学生就业见习行动”和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

1.对失业人员、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初高中和大中专院校技校毕业生未就业已参加失业登记人员参加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的,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和创业培训补贴。

2.完善职业培训补贴办法,根据职业培训的实际需要,合理确定补贴标准。现行补贴标准不足弥补实际培训成本的,可提高补贴标准。建立健全职业培训补贴与培训质量、促进就业效果挂钩机制,提高劳动者参加培训和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提供培训的积极性。探索职业培训项目化运作模式,将补贴资金与项目运作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对就业困难人员、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限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特殊工种),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4.完善劳动预备制度,对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初高中毕业生实行3―12个月的预备制培训,使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者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

(四)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投入,在扩大职业学校招生规模的同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培训制度,有针对性地与各类企业签订协议,对青壮年劳动者有组织地开展订单式培训。采取多种培训方式,使初中后、高中后学生参加基本职业技能培训。围绕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和层次,把建立妇女、农民工和保安、保绿、保洁、保姆等人员培训基地和劳务就业基地结合起来,抓好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在农民工元旦、春节返乡期间积极开展技能培训。鼓励和利用学校教育、在职培训、远程教学、学术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积极开展人才咨询、个人职业生涯设计、人才测评等各种人才资源开发服务。

(五)建立健全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制度。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负责为劳动者免费办理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并做好登记统计工作。登记失业人员应当积极求职,参加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安排的就业服务活动,并定期向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报告就业失业状况。全省实行统一的《登记证》,向劳动者免费发放,并注明可享受的扶持政策。《登记证》工本费由省财政从就业专项资金中支付。登记失业人员凭《登记证》在省内享受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扶持政策,对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在登记证上予以注明。省劳动保障厅制订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管理办法。

(六)加强高校毕业生、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组织开展各类招聘和专项服务活动,着力解决就业供求信息不对接、技能不适应岗位等问题。落实好各项政策,畅通大学生面向企业、面向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流动就业的渠道。认真做好家庭困难和进行失业登记的高校毕业生、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

六、进一步完善就业援助长效机制。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制定就业援助专项活动计划,积极帮助和扶持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且积极求职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通过公益性岗位援助等多种途径,对所有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就业困难人员一般指大龄、身体有残疾、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连续失业1年以上,以及因失去土地等原因难以实现就业的人员。省劳动保障厅规定具体范围和申请认定程序。

(二)加强对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依托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一步完善零就业家庭申报认定制度,规范审核认定程序,建立专门台账,及时接受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申请。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就业服务和公益性岗位援助,通过多种形式帮扶零就业家庭人员实现就业。将旅游景区、城市公共场所、高速公路服务区、加油站等卫生间保洁人员和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交通协管员、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纳入公益性岗位安置计划。对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及时兑现各项扶持政策。建立动态管理、动态援助的长效工作机制,确保城市有就业需求的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

(三)建立和完善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联动机制。劳动保障、财政、民政等部门要密切协作,促进失业保险、社会救助与全民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有机结合。有条件的市州,要按照国家和省上的有关规定,组织做好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工作。规范失业保险业务流程,全省统一实施《职工失业保险手册》。完善失业保险基金市州级统筹,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作用。完善失业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形成促进就业的激励约束机制。严格失业保险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申领条件和程序,在准确区分申请人员有无劳动能力的基础上,将申领条件与接受职业介绍、职业培训以及参加公益性劳动情况挂钩,逐步形成促进就业的良好政策导向。组织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人员和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积极参与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公益性劳动和创业等活动,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吸引他们积极就业。

(四)鼓励引导劳动者转移就业。对资源开采型城市和独立工矿区,因资源枯竭、企业停产或者经济结构调整等原因造成就业困难人员集中的地方,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帮助,积极支持发展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接续产业,引导转移就业。

(五)积极帮助受灾劳动者实现就业。建立危急灾害情况下的就业促进应急机制,认真做好地震灾区就业援助工作。地震灾区要把促进就业工作与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实施就业援助,将卫生防疫、环境清理、物资搬运、伤员看护、治安维护等按规定纳入公益性岗位认定范围,安排灾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鼓励受灾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组织起来就业。对受灾劳动者及时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扶持。优先保证灾区零就业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对有技能培训需求的灾区城乡劳动者,开展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并按规定享受培训补贴和鉴定补贴政策。

七、进一步加强对促进就业工作的领导。

(一)建立健全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进一步强化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促进就业工作机制。县级以上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要制定工作要点,分解工作计划。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切实履行职能,加强协调配合,及时交流情况,研究解决问题。加强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保证必要的工作经费和人员,提供相关设备设施和工作场所。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共同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

(二)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深入做好就业宣传工作。大力宣传国家促进就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促进就业的好做法,宣传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用人单位承担社会责任、促进就业以及创业带动就业的典型经验。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对在促进就业工作和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农民工就业培训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为就业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表彰奖励具体办法由劳动保障、财政部门制定,经费由各级财政安排。

(三)加强对就业促进工作的监督检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就业促进法实施情况和就业再就业政策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有关部门要对促进就业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建立举报制度,受理投诉并及时予以处理。

各市州、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抓紧研究制订贯彻本通知的具体意见,确保落实到位。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及时报告省政府。

甘肃省人民政府

二○○八年八月十四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意见(甘政发[2008]14号)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意见(甘政发[2008]14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