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已改)浅谈基层工商所12315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基层工商所12315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2315是工商部门创立的重要品牌,在经过了由最初单纯的消费者申诉举报电话,发展成为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申诉举报网络体系,最终建立12315行政执法体系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其作为工商部门履行依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职能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工具,在受理消费者申诉举报、调解消费者权益纠纷、查处侵害消费者权益案件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经济违法行为中都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尤其是在12315执法监管体系中基层的工商所一级的环节上,12315工作还不尽如人意。下面就12315工作存在的问题谈一谈对策:
一、基层工商所12315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12315提供维权服务的范围广、难度大。
范围广主要有2个方面:一是地域范围广。以坪石工商所为例,其辖区范围622平方公里,包含五个较大的乡镇,许多地方都是乡村,道路崎岖难行,导致难以兼顾一些偏远地区的12315维权宣传普及,加上居住其中的村民文化素质低、维权意识不强,在遇到消费纠纷、产品质量问题的时候不懂得利用法律的武器进行维权和诉讼,间接加大了基层工商所12315提供维权服务的工作难度。二是消费纠纷涉及面比较广。从基层一线12315的受理情况来看,在过去的2010年里坪石工商所共接到各类消费投诉45件,其中涉及种子、化肥等农资商品的占8件、涉及医患纠纷的占2件、涉及投诉新购房屋漏水的占1件、涉及投诉商场、超市营业员态度以及虚开或不开发票的占4件,不属于12315受理范畴的消费纠纷占全年接诉总额的三分之一,像这些超越工商部门的职能范围的纠纷在基层出现较多,当事人投诉的问题在12315这里难以得到援助和解决,直接导致基层12315人员工作难度、压力增大。
(二)消费者对12315工作职责比较模糊,导致造成误解。随着12315在社会中的广泛宣传,再加上每年中央电视台的“315晚会”长期不懈的宣传消费维权的理念,12315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愈来愈大,12315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电话号码,而是变成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坚强卫士。正因为12315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消费者就只认12315,目前很多消费者不明白12315真正管辖的的职能职责,以为12315就是消委会,很多时候只要一发生了消费纠纷就找12315。在实践中,基层工商所人员往往建议消费者先到有关部门进行质量鉴定,在依据鉴定结果处理时,往往造成一些消费者对此的不理解,甚至埋怨工商所人员推诿扯皮、行政不作为。另外一点,由于《消法》没有赋予工商部门对消费纠纷进行行政裁决的权力,工商部门也只能通过调解的办法解决消费纠纷,而且有时即使经过协调,在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的情况下,若其中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协议,12315工作人员也无可奈何,有些消费者就会将调解失败视为工作作风和能力问题。这种现象势必会造成广大人民群众对12315工作误解的加深。
(三)12315的各项配臵不合理,维权服务效能低。一是机构配臵不合理,有些单位根本无专门的12315机构,目前很多基层工商所没有设臵消委会分会,即使有设立的,也没有专职人员,多数是工商所人员兼任,更有许多地方简单的将12315和消委会等同起来,合并一起办公。二是人员配臵不合理,兼职多、专职少,许多基层工商所没有配臵专职的12315人员,都是采取兼任的模式来处理12315的业务,许多兼职12315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不能熟练操作12315行政执法监管系统、对《消法》的条例和规定了解的不够清晰明确、难以胜任保护农村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工作。三是设备配臵不合理,基层工商所申诉举报的设备、执法车辆等明显不足以满足工作的需要,仍有待加以完善。
(四)12315时有接到虚假举报和虚假申诉,难以辨认。个别消费者素质不高,使用商品的时候不首先阅读说明书,导致商品人为损坏,一旦发生问题就病急乱投医,不管是否属于12315的受理范畴就向12315申诉。还有个别消费者在平常的消费活动中,难免与商家发生矛盾,为了一时出口气,就通过对商家虚假举报、恶意举报的手段来达到打击报复的目的。更有个别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在没有搞清楚原因,也没有任何有力证据和理由的情况下,仅仅出于个人意愿或直观上质疑,就对商家进行投诉举报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基层工商所对这种虚假、不实的申诉或举报往往很难辨认,后续的案件定性,以及进行处理和调解也十分棘手,加大了执法成本和执法难度。
二、几点对策与建议
(一)理顺职能,明确范畴,加强宣传,给力维权。周伯华局长提出的坚持“四个只有”里面,强调了只有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才有根基。要提高消费者维权服务、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职能,就要对12315机构职能进行准确定位,将其还原为工商部门旗下的消费者权益保障专业机构。首先就要搞清楚国家总局《关于大力推进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中新增的属于12315机构受理申诉举报的范畴,《意见》中明确了:凡涉及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范围内的咨询、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申诉和投诉、对生产经营者违法违规行为以及工商行政管理执法人员违法违纪行为的举报均纳入受理范围。这就对12315机构受理申诉举报的范畴进行了一个明确的界定,对于超出职能范围的申诉、举报、咨询,均不予受理,但是可采用告知处理办法和建议,或者移送相关职能部门等方式进行处理。另外也要加强对群众的政策宣讲,让广大群众了解12315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部门,各种申诉和举报应该受理哪些不应该受理哪些,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的咨询、解释、等工作,基层工商所更要加强对基层12315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切实做好受理申诉举报的工作,避免出现双重标准,树立专业维权机构的形象。
(二)改善12315机构、人员、设备配臵。1.改革机构设臵。
目前很多基层工商部门12315机构普遍存在的与消委会联合办公的现象,混淆了12315机构和消委会两者的职能职责,导致无法划清消费纠纷受理范围、影响工商部门消费纠纷调解工作。建议将各基层工商所的12315机构和消委会分离,人员、办公室都分开,12315专门受理工商部门职能范围内的申诉举报,消委会另外接受其职责范围内的投诉举报。
2.人员定岗定编。
按照“省局统筹指挥,市局集中接诉,县局转办分派,工商所具体执行”的职能分工,确定12315的人员编制。基层工商所基本不负责受理电话申诉举报业务,但是群众上门的投诉要受理。这就要求对基层工商所的12315机构增加人员,进行定岗定编,最好有专人值班负责受理申诉举报,有专门的执法人员负责处理辖区内有关消费调解、处理消费侵权案件,并负责反馈处理结果、统计报送消费者申诉、举报数据信息。把12315的人员配臵重视起来,把业务精干的人员安排到12315工作岗位,能够既懂得工商法律法规,又能熟练操作12315监管执法系统。另外,把基层红盾维权服务工作站尽可能多的运转起来,该挂牌的挂牌,该聘人的聘人,将工作站的应有的功能发挥出来。
(三)利用信息化手段保障12315工作铺开。1.构建一体化的申诉举报机制。通过使用即将投入使用的新12315行政执法监管系统,完善网络化申诉、举报的集中受理和分流、转办、处理、上报流程,实现24小时不间断的、由市局12315集中受理申诉、举报,各县(区)局分派、转办案件、再由基层工商所调查、调解、上报的新12315网上联动模式。
2.建立基层维权部门联动机制。在进一步明确12315受理范围的基础上,基层工商所必须加强与各乡镇内的红盾维权服务工作站之间的联动,建立面向农资消费的维权工作联动机制,逐步建立消费者纠纷上报、转办的快捷通道,实现红盾维权服务工作站与各基层工商所、12315机构各司其责、实践“红盾护农”活动、切实保护农村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目标。
3.加强12315软硬件建设。全面推广12315行政执法监管系统的普及,让每一个基层工商所所长都能在接到市局分派的案件后迅速处理,让每个基层工商所的12315工作人员都能够熟练操作受理、登记、转办、上报等业务,建立一个科学、高效的12315网上办公平台。
4.加强12315一线业务人员的培训交流。12315系统的一线受理人员必须加强业务学习与经验交流,在受理中进行详细询问与了解,对申诉或举报进行初步判断、把关,尽量减少受理一些虚假举报和不实申诉,减低基层工商所12315人员的办案压力,降低执法成本。
第二篇:工商所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工商所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相继制定、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基层工商所财务制度的规范性措施和文件,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基层工商所的财务管理工作正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但同时基层工商所的财务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规范。
一、基层工商所财务工作存在问题及其不良影响
(一)会计凭证不规范。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作为记账依据的书面文件。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会计工作的起点和关键,对于如实反映和有效监督经济业务,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具有重要意义。会计凭证按其填制程序和用途不同,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水、电费发票、餐费发票、油费票、医药费单、经费支出审批表、银行结算凭证等均属于原始凭证。而经过分类汇总后编制的凭证则属于记账凭证。
基层工商所的的会计凭证不规范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原始凭证报销审核不规范。
1、原始凭证要素不齐全,包括购物发票不填写购货单位、购货日期,商品名称内容模糊,数量、单价填写不完整等,如“购买办公用品一批”;
2、原始凭证金额计算错误,如合计与单项不符,大小写不符等;
3、原始凭证审批程序不严格,有的缺少经办人员签字或者全部由同一个人签字,有的未经单位负责人审核签名就予报销,有的超出支出限额未向有关领导审批就予报销。
二是原始凭证归集不规范。
1、归集期间不规范:按照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和收付实现制的原则,基层工商所应当将当月发生的经济业务形成的原始凭证分析整理,全部登记入账,以反映本月经济活动的全貌。但是有的基层工商所没有严格按月进行归集,没有按月结帐,有的将本月初的原始凭证归入上月的账簿中,或将本月底的原始凭证归入次月账簿中。如有的工商所为了免去向市局请示审批的手续,将本月超额支付的招待费记入下月的费用。
2、归集单位不规范:由于基层工商所财务人员代管个体私营协会办事处账务,在月末结账整理原始凭证时,容易出现原始凭证归集单位错误的现象,如有的原始凭证本属于办事处,却误列为工商所的费用。
三是记账凭证装订不规范。有些工商所的记账凭证没有整理就直接用订书机订起来或用胶水粘起来,显得参差不齐,不仅装订起来费时费力,而且使用也不方便,最终影响会计档案的质量。根据《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会计凭证保管期限为15年。因此必须装订规范,才能有效地保存。为使会计凭证长时间保存好,使用者查阅起来方便,会计凭证须装订做到科学、实用和美观。
(二)会计账簿登记不规范。会计账簿是由一定格式账页组成,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全面、系统、连续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设置和登记会计账簿,是编制会计报表的基础,是连接会计凭证与会计报表的中间环节,在会计核算中具有重要意义。基层工商所的会计账簿有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和固定资产明细账三本。
基层工商所会计账簿登记不规范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登记时间不规范。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都属于序时账簿,是用来核算和监督现金或银行存款每天的收入、支出和结存情况的账簿,由出纳人员按时间顺序逐日逐笔进行登记。登记序时账簿应做到及时、准确、完整,按顺序逐页逐次登记,不得隔页、跳行,否则容易出现账实不符,错记、漏记的情况。有的工商所在支付了现金或收到市局下拨经费后未能及时登记日记账,存在事后补记的现象;有些工商所在新购买固定资产或固定资产报废后,未能及时登记固定资产明细账。
二是登记方法不规范。根据会计制度的规定,会计账簿登记发生错误的一般应采用划线更正法:在错误的数字中间划一道红线(错误数字全部注销),然后在上方用蓝字书写正确的数字,并加盖更正人章或签名。有的工商所在账簿记录错误时,用刮、擦或涂改液等方法更改错误,不符合会计制度的要求。
(三)银行印鉴和支票管理不规范。根据《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的通知》(粤工商财字【2005】491号)文件要求,工商部门必须加强对支票、支票印鉴的管理,健全支票印鉴分别保管、分别用章制度。但有的基层工商所为了用章方便,往往将单位公章、单位法人公章、财务私章和支票存放在一起,这既不符合文件的规定,又容易丢失,甚至被私自盗用,导致银行存款不安全。
(四)固定资产管理不完善。由于基层工商所日常的人员调动比较频繁,特别是由于执法创新体制的试点工作,基层工商所与经检队之间的人员和设备配置交流频繁,导致各个工商所的固定资产管理较为混乱。再加上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不需要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在实际使用中因
超过使用年限而报废,但在固定资产明细账中却得不到及时反映。这就导致了固定资产明细账与实际盘点数不相符。
二、规范基层工商所财务工作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为进一步规范基层工商所的财务工作,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健全财务制度,规范报销流程。一是规范会计凭证审核。原始凭证审核包括书面审核和实质审核
两个方面。书面审核首先应审查票据本身是否符合规定。如购买货物或服务必须取得税务部门正规发票,且出具发票的单位经营范围必须与发票所列示的商品相符,杜绝不合规的原始凭证入账;其次,审查项目填写是否齐全,签章是否完备;第三,审查数字计算是否正确,大小写是否一致。若发现手续不完备,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应及时退回,补办手续或更改错误。实质审核即审核原始凭证记载的经济业务是否真实、合法、合理,如果发现原始凭证不真实、不合法、不合理,会计人员应拒绝受理。二是严格会计凭证的归集期间。行政事业单位财会人员应按照收付实现制的原则,及时将原始凭证归集、整理并填制记账凭证,做到日清月结。做好每天的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每日终了都需要对现金进行点算,真正做到账实相符。若发现账实不符,立即查找原因,若差异较大或存在失窃时及时报告有关领导。只有严格会计凭证的归集期间,才能及时准确地提供会计信息,发挥会计监督作用,便于单位领导掌握财务状况,科学决策,同时也才能进一步明确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三是制定审批报销程序。制定一套严格的审批流程,组织相关的会计人员学习,并张贴公示报销流程。从经办人员报销到会计人员审核,再到所领导审批,每一个环节都要求严格根据“谁经办,谁报销;谁报销,谁签字;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明确经办人,杜绝随意报销的情况。如果报销金额超出了规定的限额,还需要报经有关领导审批,如果未能及时审批,可以先电话向领导请示。
(二)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加强财务知识培训。一是要提高思想认识,增强依法理财观念。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会计法》、《预算法》、财政部颁发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准则和相应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坚决纠正和彻底杜绝不能或不懂依法理财的糊涂观念。二是加强培训学习,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针对单位会计人员的特点和工作要求,科学地确定培训内容,做到教育对象层次化、知识结构系统化,为会计人员及时更新知识提供保证。三是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与纪律教育。要按照《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制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纪律与规范,并进行广泛宣传,同时结合会计证管理制度,加强对会计人员执业纪律的监督检查,引导教育财会人员坚持原则、遵守法纪、忠于职守、秉公办事,严格执行财务制度,以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三)完善会计监督体系,形成有效的监控机制。要充分发挥单位内部监督、社会监督、政府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的作用,强化对财务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能,加大会计中介服务机构的督导力度。同时可以在基层工商所内实行内部监督员制度,市局可以指定有财务经验的同事担任监督员,每星期协助会计人员对现金、银行存款和固定资产等进行盘点,并核对账实是否相符。
(四)大力推行会计电算化,实行微机物资管理。把固定资产的购建、核算、移转及清查报废全过程的四项规程从原来的书式台帐改为计算机软件操作。将固定资产按照名称、型号、规格、种类进行逐一登记,及时录入数量、价值、用途、性能、状态、分布、使用、维护保养等情况,确保账、卡、物一致,通过动态管理掌握的准确信息,合理购置、调配固定资产和及时开展固定资产清理、维修、改造等管理工作。同时,实行扣留罚没物资的微机信息管理,对扣留物资的相关数据进行录入,使物资的扣入管理、拍卖管理、发还管理、销毁管理、统计查询等大量数据实行微机处理,进行动态管理,监督部门可通过网络及时查询本系统各办案单位的扣留罚没物资状况实施监督。
第三篇:基层会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基层会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近年来,通过认真宣传贯彻执行《会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会计基础工作整体水平明显上升,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工作进展顺利,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扎实有效,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工作进展迅速,通过实施会计委派试点和会计账簿监管等工作,会计信息质量有所提高。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基层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本文笔者针对基层会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基层会计管理;问题;对策
一、基层会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基础工作总体水平不高,存在薄弱环节经过近年来的指导、督促和继续教育培训,会计基础工作水平有所上升且大多数单位都达到了会计基础规范化合格标准,通过了会计基础规范化验收, 并有部分单位达到优秀标准。但是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存在问题的单位多是行政事业单位和民营企业。主要存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单位领导人对《会计法》了解甚少,重视程度不够。二是会计人员多是半路出家或刚毕业大中专毕业生,要么理论知识缺乏,要么实际工作经验不足。三是行政事业单位由于人事管理体制使得专业人员进不来是导致会计基础水平不高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二)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根据《会计法》第三十八条和《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然而,根据原会计证的发放情况,会计人员普查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换发情况多方对比来看,相当一部分在岗人员丧失执业资格,违法无证上岗,并在执法检查中得以证实。存在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1、单位负责人不懂法、不重视是无证上岗的最直接原因。单位负责人对《会计法》和《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缺乏了解或重视不够,任用会计人员往往按照领导的意志,使无证人员走上会计岗位,没有意识到无证上岗是一种违法行为。
2、信息闭塞是原会计证持有人员丧失执业资格的另一主要原因。单位未能将有关继续教育、年检等信息转达到具体会计人员,加上部分下岗人员无人管理,会计管理部门又不可能通知到每一个人,导致原会计证自动失效。
3、行政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体制是无证上岗现象产生的间接原因。当前人事管理体制使得具有从业资格的人员无法进入这些单位,而在这些单位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又无能力取得从业资格。
(三)执法检查中,检查容易,处罚难,执行更难的问题亟待解决
这不仅仅是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而是在整个财政管理乃至整个社会中所有涉及行政执法管理活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往往是问题发现了,在作出处罚决定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和有关的领导干预也随即而至。处罚的结果往往达不到惩处的目的,相反对违法行为起到纵容作用。甚至,处罚决定作出以后,单位拒绝执行,有关部门又不积极配合,导致处罚最终流产的命运。法律的尊严得不到维护,大大挫伤了执法检查的积极性,一般情况,不是上级部署,极少有人愿意主动进行执法检查。
执法过程中出现行政干预的原因是制约机制的失效。虽然政府部门三令五
申,严格禁止行政干预行为,然而在现实中,行政干预屡禁不止。其中主要原因是对该行为的惩罚措施未能实施到位,使得有关人员一再违规违纪。
(四)农村会计工作是会计管理的盲区和薄弱点
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部分地区农村会计工作一直未纳入财政部门管理的范围,多在农业部门经管站的管理下。由于地方经管站业务水平限制和缺乏师资力量,同时缺少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措施,使得农村会计基础工作比较落后。通过农村会计人员调查统计工作摸底及会计账簿监管工作所掌握的情况,农村会计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会计人员无证上岗现象普遍。根据《会计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而在所有农村会计中只有不足1% 的人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2、会计账簿设置不规范。由于会计缺乏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相当部分村没有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要求设置账簿。存在不设置现金日记账用总账代替现金日记账以及总账与现金日记账不用订本账的现象。并且账簿启用手续不完整。
3、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核算问题主要有:(a)原始凭证的审核不能严格把关,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能做到拒绝接受。(b)会计账簿登记不规范。书写不规范,摘要过于详细,隔页跳行,结账不划线,日记账不能做到日积月结。
4、规章制度不完善。在农村,制度方面基本是个空白,多是沿用习惯做法,缺乏明确责任和义务的成文制度。会计档案管理混乱,不能及时整理归档,基本是各人账各人管,没有专人管理,不利于会计资料的保管,不符和《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要求。
5、财务管理混乱。由于内部制约和监督机制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得农村财务问题重重,乱吃喝,乱花费,造假账现象层出不穷。
以上种种问题的存在,归根到底都是由农村会计人员素质不高造成的。他们全部为兼职会计,一般都未经正规的专业培训,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也跟不上,出现上述问题亦不足为怪。但是更换会计人员是不现实的,因为农村会计人员实行兼职、低薪、本土化的任职模式,根据当前的经济状况与资薪水平聘用专业会计还不具备条件,并且很少有专业人员愿意到经济相对落后、交通不便的农村去工作。
二、解决的办法和措施
(一)针对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
1、对于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偏低的现实情况,应加强会计基础规范化知识的培训。可以在会计基础规范化复验摸底的基础上,采取区别对待的方法,对薄弱单位进行强化培训。在培训的同时再配合账簿凭证展评,让会计人员在比较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别人的优点,并组织人员到优秀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别人的经验做法,使之尽快达到规范化要求。
2、定期进行会计基础规范化专项执法检查并加大处罚力度是最有效的促进方式。通过执法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向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反馈,并按《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这必将引起单位和个人的重视,并认真进行整改。
(二)针对会计从业资格管理中存在问题,应采取下列措施:
1、举办单位负责人《会计法》和财政法规培训班来增强单位负责人的法制
意识和对会计工作的重视。通过学法,使他们了解自己的法律责任,引起对会计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
2、加大执法力度是解决问题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目前应进行全面的会计执业专项执法检查,通过检查可以对执业情况摸底,对检查出的问题严格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从而达到规范执业行为的目的。
3、至于人事管理体制则是下一步机构改革的重点,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与配合。应通过改革使行政事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得以增强,用人单位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上报所需财务人员的数量和要求,人事部门核实后并征求会计管理部门的意见,通过公开招考等方式予以满足。
(三)对于会计执法检查中行政干预的问题,建议采取以下办法解决:
1、建议有关部门组织领导干部带头学习《会计法》,使他们知法懂法,支持财政部门依法行政,为会计执法创造好的执法环境。
2、财政部门在会计执法中从自身做起,坚持原则,严格执法,抵制外来干扰。
3、在检查过程中,对来自单位或个人的行政干预要及时上报纪检监察部门,由他们按照有关规定予以曝光或处理,以利于财政部门公正执法。
(四)针对农村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
1、对无证上岗的问题上级部门应该尽快出台《农村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以便在管理工作中有章可循。
2、加强农村会计人员业务培训。通过加强培训来提高农村会计业务水平是改变落后会计基础工作的现实选择。因此,把农村会计人员纳入继续教育的范围显得尤为必要。对他们的继续教育要有针对性,主要应强化会计基础规范化方面的知识培训,同时借助开展会计账簿凭证展评活动和组织人员到优秀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学习,效果将更加明显。
3、充分发挥农业经管部门的作用,强化其外部监督职能,不要让村账乡管流于形式。目前,农村大多实行村账乡管的管理模式,经管站在会计资料的审核中应该杜绝面子等问题,将不合法及不真实的会计资料拒签或退回,强化其外部监督职能。另外,对于目前的管理机制应在不干预村民自治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在村级只设出纳(或报帐员),账务由经管站处理,真正做到村账乡管。这样可以既减少村级的工资负担,又对村级收支进行严格监督,有利于保护农民的利益,使农村财务管理混乱状况和腐败贪污问题得到有效遏制,有利于农村政权的稳定。
4、组织农村财务执法检查是对农村会计工作最直接有效的促进方式。鉴于财政人力的不足,可以财政牵头由经管站对农村账务每年都进行检查,以有效遏制农村财务混乱的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不至于到问题闹大了才由纪检、检察部门进行查处。
参考文献
1、梁步腾,王宁静.加强会计管理工作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J].福建财会,2002,(3)
2、刘东,杨俊杰.加强会计管理工作的建议[J].北京财会,2003,(12)
第四篇:当前基层工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当前基层工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面对新的市场格局和利益关系,基层工会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维权。工会维权工作是一篇大文章,它的政策性强,牵涉面广,涉及到多方面的权利关系好利益关系的变化和调整,加上目前民主法制还不健全,工会的实际地位还不高,工会在履行维护职能方面未能完全到位。
一、不敢维权、不会维权、维权不力是基层工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多数基层工会是在行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发现问题不敢据理力争,有的甚至视而不见,或一遇到阻力就知难而退,加上个别工会干部综合素质不高,找不到维权的重点问题,致使基层工会对于职工行使民主监督权力难以落实,职工劳动权利得不到尊重。如职工主人翁地位得不到有效落实、源头参与难以到位、劳动权利得不到尊重等。
二、民主管理有待加强。面对利益的驱动以及荣誉上的考虑,企业不顾职工的健康,损伤或侵害职工的合法权益行为时有发生。重产量、重效益、轻过程、轻利益的事实客观存在。基层的工会主席在同级领导班子中处于副职,本身就对行政有一定的依附性,所以对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只能“敢怒不敢言”。其次,企务公开“半遮半掩”。往往只公开一般性问题,在范围上只公开生产区队,而科室公开还是空白。
对策:
1、确立党委统一领导、行政支持配合、工会主动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建立劳动部门、工会组织、企业组织代表组成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2、在维护好职工物资利益的同时,还要依法组织职工从源头上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不断坚持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职工群众的自我维护意识。职工群众既是工会维权对象,也是工会维权力量。为此工会要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深入开展劳动法律法规安全教育,使职工群众从学法、知法、懂法到自觉用法。
4、真正地实行企务公开,把企业各个单位的各种奖励、工资、及分配政策全部张贴,让职工群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加大企业民主管理的透明度。
三、职工素质相对低,思想工作难做。大多职工来自农村或学校刚毕业分到矿井,对一些管理制度、安全技能、生产工序等方面认识不到位、掌握的还不够,更别提精细化要求,有时对其教育时往往呈现出不屑一顾的态度,甚至有抵触情绪,使工会思想教育工作有时很无奈。
对策:
1、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企业要不断强化劳动技能培训,工会也要积极参与,利用不同形式、不同地点,开展劳动竞赛等活动,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
2、利用政策激励职工,使其能用心学习、积极学习,并及时运用到实践中去。
四、基层单位时间紧、任务重,遇有地面活动时直接生产单位人员很难参加,拉远了工会与职工的距离。由于生产单位需要完任务,往往直接工升井的时间较晚,相对一些活
动难以参加;从另一方面来说,现在的个别职工,有利益驱动时能积极参加,但没有利益时就不积极了,即使参加了,也起不到真正的作用。
对策:根据时间情况,合理调解基层单位生产计划,使职工能有时间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既丰富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又拉近了职工与组织的感情。
当前基层工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九二队2012、6
第五篇:招投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招投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招投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工程招投标是一种竞争性的工程发包方式,也是工程建设领域依据相关法律进行的一种市场交易活动。近年来,全国各地区各部门采取有效措施,认真治理工程建设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工程建设市场不断完善,监管体制日趋健全,但是在工程建设领域之中围标串标问题仍然突出,在招投标过程中,仍然屡禁不止,目前,工程招投标衍生了一批职业的“围标人”“串标人”、卖标人,也就是“职业投标人”。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监管部门对于围标串标行为的查处往往会陷入发现难、查证难、处理难、处罚力度过轻等困境。使得职业投标人的行为越来越成为招投标过程中的毒瘤。
存在的现象
围标。围标是在某项建设工程的招标过程中,同一投标人挂靠几个施工企业或多个施工企业约定轮流“坐庄”,并做出多份不同或雷同的投标文件,以各施工企业的名义进行投标,达到承揽工程项目的。
串标。串标是投标人通过“相互串通投标报价”,彼此之间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就投标报价相互通气,达到避免相互竞争,共同损害国家或招标人利益的行为。
挂靠。挂靠是企业和个人上交管理费的到有资质的企业,由有资质的企业提供资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服务,而使企业和个人达到承接经营业务的目的。
职业投标人。职业投标人通过围标、串标、挂靠获得中标资格后,将中标项目转卖给其他公司或个人,严重拖延了工程建设时间,致使工程无法按时实施,同时,买标人因资质和经验不足,导致工程在建设质量和施工安全上存在较大隐患。由于对此类行为查处难、处罚力度过轻,严重扰乱了招投标市场和建筑市场,滋生出一系列当前招投标非常棘手的问题。
带来的问题
通过围标、串标、挂靠和卖标,投标人可以达到三个目的:一是取得中标资格;二是提高中标价格;三是买标、卖标、恶意中标。但在职业投标人中标后,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问题。
一是质量上得不到保证。建设单位在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为节约成本、追求利益最大化,刻意偷工减料、敷衍了事,在原材料“量”上的不到保证,在建设“质”上更不能保证。同时,挂靠方大多数都属于建设外行人员,无建筑技术和经验,使得工程建设后出现“豆腐渣”工程、“形式”工程。
二是时间上严重滞后。挂靠方基本上为皮包公司,责任心不强,时间观念不足,加之目前法律法规对其处罚难度加大、处罚力度不够,中标后迟迟不主动与招标方联系,迟迟不签订合同,迟迟不交纳履约保证金,导致工程推进非常缓慢。
三是扰乱市场经济秩序。违法招投标不但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而且投标方通过围标、串标,排挤其他竞争者,恶意提高中标价格,获取高额利润,直接造成了国家资产流失。同时,由于工程推进缓慢,给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
产生的原因
施工企业的投机行为。部分施工企业投机心理严重,不是通过加强内部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工程质量来增强竞争力,通过公平竞争达到中标的目的,而是注重短期行为,通过串标获得一点眼前利益或谋取中标。在加上围标串标处理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难度,这对于围标串标的行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竞争力不强或亏损的施工企业无路可走,通过参与招投标,充当陪标的角色已经成为部分企业的重要“经营收入”。由于不正当竞争导致的恶性循环,陪标的潜在市场也会日益扩大。
分包转包的客观存在。施工企业内部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失控或越轨后导致以包代管,或允许企业以外的单位或个人承包经营,从而多家挂靠行为成为可能。目前,在建筑市场中,大部分围标串标中标的企业都不是实际中标单位建设。大量的工程往往通过围标串标中标后,买标、卖标、层层转包、分包。中标企业或个人往往不实际参与工程的经营或管理,只是通过非法手段承包工程,从而获取非法承包工程的高额“垄断利润”。
中介机构违规操作。目前,招标代理机构过多过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而招标代理市场则完全是买方市场,招标人处于绝对强势地位。因此,招标代理机构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承揽到代理项目,往往会主动或被动采取违法违规的手段,如答应代理中保证某人中标,共谋串通损害国家利益或其他投标人利益,掩盖招标人的一些违法行为,无原则地迁就招标人等。这些违法违规行为,与国家引进招标代理制度规范招投标活动的政策目的背道而驰,增大了行政主管部门的查处难度。
监管很难、处罚过轻。虽然我国工程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已日益完善,对围标串标等行为的处置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很多围标串标的工程,往往是由组织围标串标的投标人给予了其他投标人一定程度的经济补偿,所以其他投标企业往往不会举报或投诉围标串标的行为。部门往往无法获取相关的线索,同时给予调查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难度。同时,《招标投标法》等法律法规对围标串标行为的责任单位和直接责任人的罚金数额较小,其违规违法的成本远小于违规所得。即使扣除围标串标的成本及罚金,也与串标所得的巨大利润相比绝对堪称“一本万利”,这就难免有投标人“前仆后继”去铤而走险了。另外,对招投标违法违规行为处罚政出多门,有关部门都有权力监管招投标行为,但一旦出现问题,常常出现互相推诿、办事拖沓行为,导致出现查处难、处罚轻,处罚慢等的现象。
建议与对策
针对当前“职业投标”严重扰乱招投标市场和建筑市场行为的问题,必须加大打击力度,增添新措施,遏制“职业投标人”的违法行为,从而净化市场竞争环境,保护合法企业的正当权益。为此,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措施。
建立健全配套制度。一是制定明确的“围标串标”界定范围,专门出台针对围标、串标、买标、买标等违法行为的处罚细则、处罚程序和处罚力度。二是对违规招投标行为的处罚,要有效整合监管部门的力量,明确各个监管部门的责任,确定处罚牵头单位,坚决杜绝出现遇事推诿、办事不积极等行为。三是地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及时出台针对性强且供操作的>规章制度进行规范与整治,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真正落到实处,有效打击招投标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法律的尊严和社会的公平。
实行准入清出制度。一是在对投标单位资格审查中,要重点对项目经理和项目班子进行考察,建立信用档案,对在招投标活动中存在不良行为的企业和人员列入“黑名单”,凡出现在黑名单达到三次,一律吊销企业建筑资质和个人任职资质、清出建筑市场,以加大违法违规的成本。二是建立市场清出制度,通过加强企业资质核查和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注册等管理手段,对达不到规定要求以及有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和专业技术人员,坚决依法予以降级、不予资质核查或清出建筑市场。
限制各种投标条件。项目开标时,拟任项目经理与投标人的委托代理人必须同时到场,现场提供授权委托书、身份证、与投标人的合同及投标人为其缴纳社会保险的相关证明,经现场核查不符的可作为废标处理,有效防范虚假招标行为的发生。
加大对围标串标行为的处罚力度。对围标串标的招标人给予征收招标保证金、罚款等行政处罚;对投标人除采取取消投标或中标资格、罚款等处罚外,还要记入企业信用档案,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布,停止其招投标资格;对参与围标串标活动的建造师、委托代理人等直接责任人员要依法取消其个人执业资格,构成犯罪的,要依法移送有关部门追究其刑事责任,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
加大对工程招投标市场“职业投标人”的打击力度,是规范建筑市场的“牛鼻子”,牵一发而动全身,只要抓住要害,强化举措,就能为招投标市场和建筑市场创造公平、有序、平等的竞争市场环境,从而有力推动社会经济事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