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和加强政府环境审计的思考

时间:2019-05-14 00:28: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改进和加强政府环境审计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改进和加强政府环境审计的思考》。

第一篇:改进和加强政府环境审计的思考

改进和加强政府环境审计的思考

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要落实减排工作责任制,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对新时期的政府环境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在当前阶段,政府在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相应的政府环境审计在我国的环境审计中也占有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因此,开展政府环境审计监督节能减排和环境污染防治体制是否顺畅、机制是否健全、环境政策是否有效落实,各级政府、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领导人环境保护责任是否切实履行,是国家审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履行长久保护国家民众利益、维护国家安全责任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加强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必然要求。

一、政府环境审计的内涵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1995年召开的开罗会议上,鉴于有关保护和改善环境问题的重要性,鼓励各国最高审计机关在行使其审计职责时对环境问题进行关注,并第一次提出了环境审计的定义框架:“环境审计包括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3个方面;只有在成为将受到审计的政府政策或项目的一部分时,可持续发展概念才成为环境

—1— 审计定义的一部分。” 2001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发布的《从环境视角执行审计活动的指南》中,认为政府审计的所有类型— 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都适用于环境审计,其中,绩效审计具体可分为5种类型:(1)对政府执行环境法律的情况(即履行的环境职责情况)进行审计;(2)对政府环境项目的绩效进行审计;(3)对其他政府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审计;(4)对环境管理系统的审计;(5)对提议中的环境政策和项目进行评价。可以看出,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是从各国最高审计机关现有的职责权限和独立的外部审计条件出发来对环境审计进行界定的,并且超越了传统的财务审计框架。近年来,理论界和实践界对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内涵和如何有效开展进行了很多研究,根据有关观点,政府环境审计是“为促进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由审计机关对政府和(或)企事业单位等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所进行的监督、评价和鉴证等工作”。

二、政府环境审计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足,对开展环境审计存在危难情绪。《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的职责是: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以及其他依照本法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该项规定并未明确涉及政府环境审计的有关内容,由于我国环境审计起步比较晚,省以下政府审计机关单独开展综合性的环境审计工作比较少,部分审计人员

—2— 对开展环境审计与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对我国环境污染形势的严峻性、对我国环境破坏对人民身体健康和生活影响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对开展环境审计的紧迫性认识不足,尤其对通过开展环境审计,尽早发现和揭示我国环境保护方面可能存在的重大问题和隐患,是审计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免疫系统”功能,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促进生态文明的建立、保障国家环境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过多受到当前开展环境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依据不足,审计无法可依;环境审计评价标准和依据缺乏,审计无据可循,环境审计缺乏理论指导等因素的困扰,对开展环境审计存在危难情绪。

(二)实践经验缺乏,对环境审计实施带来束缚。从2000年起,我国的环境审计实践主要以资金和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如对排污费征管、重点生态公益林征管、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专项资金审计等,最近几年环境审计实践从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逐步向绩效审计转变,如对“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建设资金、“三河三湖”、“环渤海”、长江上游水污染防治及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两江一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情况和重点企业节能减排情况等审计调查,在关注资金使用真实、合法和效益的基础上逐步向关注体制、机制、政策等绩效转变。自2008年起,国家审计署率先在省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将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等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事项作为重要内容,在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信银行等金融机构审计和专项审

—3— 计调查中将金融机构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环境保护政策以及履行环保社会责任的情况作为重要的审计(调查)内容。环境审计内容和领域得到不断拓展。但是,由于参加环境审计实践的审计人员主要集中在审计署特派办和少数地方审计机关,因此,我国绝大部分政府审计机关开展的环境审计主要内容还是围绕对环境保护资金筹集、使用和管理的情况,对环境保护投资项目情况,对环境保护制度的合理、有效等情况展开,其中的后两项内容,是以环境保护资金为载体展开的。由于我国环境审计实践起步比较晚,涉及领域比较窄,省以下审计机关单独开展综合性的环境审计工作比较少,综合性的环境审计实践经验更少,对实施环境审计带来束缚。

(三)技术方法落后,对环境审计开展造成障碍。审计机关在环境审计实施过程中,主要还是利用传统的审阅资料、实地核查、召开座谈会、审计抽样、分析性复核等方法,对流域水环境质量状况审计过程中对断面水质和达标情况、流域内地方各级政府主要水污染物减排目标完成情况、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污水和污泥处理达标情况、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工程达标情况、垃圾处理场渗滤液处理设施建设及达标排放情况开展审计时,对大气污染、噪声和固体废物污染等开展审计时,无论从专业知识,还是审计技术方法,均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对环境审计的开展造成障碍。

(四)专业人才缺乏,对环境审计发展存在制约。目前,由于我国仍有一些审计机关存在对环境审计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局面没有

—4— 完全打开、审计领域比较狭窄等问题,机构和队伍建设还远远不能适应环境审计工作的需要,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审计机关从事环境审计的人员知识和专业相对比较窄,主要集中在财经和管理类,以从事财政财务收支的人才为主,加上部分具有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人才、具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经济学等专业知识的人才很少,既熟悉审计专业又熟悉环境保护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专业人才缺乏,对环境审计实施、取证、鉴定工作和审计评价带来了困难,也给环境审计结论带来了风险隐患,虽然,聘请专家一定程度弥补了人才缺乏的不足,但是由于受到利益等方面的影响,专家意见一定程度代表了部门和地方的利益,意见和结论的可信度打了折扣,有时反而给审计人员造成了误导,专业人才缺乏制约环境审计发展是无法不容忽视的事实。

三、改进和加强政府环境审计的途径

根据《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对环境审计的要求,按照《审计署关于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意见》,今后一段时间,环境审计工作主要任务包括:一是检查环保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和战略规划的实施情况,分析政府履责绩效,促进落实和完善相关政策制度,规范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行为;二是检查环保资金的征收、分配、使用和管理情况,揭露存在的偷漏拖欠、挤占挪用、损失浪费等问题,分析评价环保资金使用绩效,促进规范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检查环境相关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效果,—5— 揭示和查处环境保护工作中的浪费资源、破坏环境、资产流失等问题,促进加强环境管理,维护国家环境安全。为了贯彻落实审计署《意见》精神,笔者认为:今后,国家审计机关必须在转变传统观念、加大创新力度、加强人才培养、强化理论研究、提高成果利用五个方面下功夫,不断加大环境审计力度、拓宽环境审计领域、提高环境审计水平。

(一)转变传统观念、不断积累政府环境审计实践经验。观念是创新的先导,惟思路常新才有出路。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要强化审计监督”,“行政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落实到哪里,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的新要求,需要我们确立“跟进”审计的新思路。因此,各级政府审计机关必须转变传统观念,大胆创新理念、创新思路,选择当地政府重视、老百姓关心的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积极开展政府环境审计实践,将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环保措施落实情况纳入重大投资建设项目审计范围;将银行在发放贷款中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产业政策情况纳入金融审计项目审计范围;将企业履行环境保护责任情况纳入经贸审计项目审计范围;将地方行政领导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政策情况纳入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范围。在现有审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拓展政府环境审计内容,不断丰富和积累环境审计实践经验,为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解决,为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二)加大创新力度,着力提高政府环境审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6— 创新是推动环境审计事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环境审计由于与其他审计在内容、对象和要求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完全沿用照搬其他审计的方法,必将严重制约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环境审计人员必须大胆创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审计之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一是以同步审计或合作审计的方式积极开展环境审计实践。结合当前地方审计机关环境审计工作刚刚起步的实际,以审计署或省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同步审计或合作审计的方式(指参加审计项目的审计组成员分属不同的审计机关的一种审计方式),由上下级审计机关共同参与审计和同级审计机关在其共同上级审计机关的统一领导下共同或交叉审计,开展上审下和交叉审计,不仅有利于加强审计协调和指导,有效整合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而且有利于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改善审计环境,加大审计力度,扩大审计影响,提高审计权威。Bpb中国国家审计网二是以开展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来更好发挥免疫系统功能。所谓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是指区别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基本取向,以全局性事项(包括资金、项目、政策制度、行政职责等)为客体,以对事项所涉及环节和对象进行审计调查为主要方式,以体制的效率、管理的效能、政策的效用、工作的成效、资金的效益、资产的安全、资源的节约、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方面为重点内容,以从根本上解决体制、机制和管理等相对宏观层面突出问题为主要目标,向党委、政府、其他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报告或公告调查结果和提出建设性意见的成果或问题导向型

—7— 审计,开展此类审计能够更好发挥政府审计服务性、建设性和成效性作用。三是以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创新来提高审计质量。结合环境审计特点,创新审计证据收集方法。审计证据收集除使用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常用取证方法外,要广泛采用符合项目特点的访谈、座谈、实验、调查、二手资料分析(研究报告、统计数据、历史材料、媒体报道等)、技术鉴定、专家咨询、委托第三方取证等方法。创新审计技术和手段,利用环境审计绩效评价体系对环境质量进行测算和评价;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对环境监测数据和收费数据进行分析;利用实地取样检测、实地拍照取证,提高证据的科学性和时效性;利用审计专网,发布审计有关文件、资料和信息,加强指导。四是以创新环境审计考评体系激励政府环境审计工作水平快速提高。鉴于我国环境审计的实际,审计署应对环境审计项目作为单独项目类型开展全国优秀审计项目、优秀案例、优秀审计课题、优秀评价指标体系、优秀审计操作指南、优秀环境审计论文等评选,旨在激励各级审计机关大力开展环境审计实践,以机制创新推进我国环境审计工作的发展。

Bpb中国国家审计网

(三)加强人才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环境审计队伍。事业发展的关键在人才。当前,各级审计机关应尽快建立环境审计机构和专职环境审计队伍,并建立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一是吸收优秀的环境专业人才加入审计队伍,二是加强对现有审计人才的培养,拓宽专业技能、优化知识结构。三是采用送出去,请

—8— 进来的方法,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快速提高审计人员的环境审计技能,建设一支思想认识到位、热爱环境审计工作、具有较高专业审计技术和水平、能够适应环境审计要求和发展的审计队伍。

(四)强化理论研究,推动环境审计工作的科学发展。一是积极引进国外环境审计先进国家的经验,指导我国环境审计实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二是组织国内较早开展环境审计的机关,总结已经探索的成功经验,尽快形成《环境审计实例汇编》,下发审计机关,指导审计实践,也可以组成全国环境审计指导组或者专家组,赴各地指导。三是大力提倡审计项目课题化管理。通过推行“项目审计课题化”,在审计实务的基础上进行课题化研究,以课题化研究的成果指导审计实务,实现“项目”、“课题”两者的有机融合,形成审计实践与理论研究的良性互动,不仅可以通过系统内的行家里手、系统外的专业人士共同参与研究讨论,集众人智慧共同推进环境审计项目质量的提高,而且可以有效推动环境审计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五)提高成果利用,更好发挥环境审计成果的建设性作用。环境审计工作有为才能有位。审计成果只有紧紧围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环境安全、保护国家可持续发展,维护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警示、防御和预防功能。一是通过强化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保护责任,力促问责机制建立。当前,国家环保总局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签订的《“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

—9— 责任书》,国务院已通过目标责任书的形式,分解落实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务层层分解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目标责任制,并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审计跟进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关注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方面的职责履行情况。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完成情况、本区域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的污染治理情况、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的审批和环评程序合规情况,客观评价领导干部在改善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保障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实际效果,引导和促使领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二是通过强化宏观服务,促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审计工作必须充分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三个要素,即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环境审计成果应该注重环境安全对社会经济和民生的影响,围绕推进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国家环保政策的贯彻落实、维护财经法纪和国家利益、落实国家有关规划,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和环境污染防治长效机制,推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积极提出既有前瞻性又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充分发挥审计成果的使用价值。

—10—

第二篇:对政府投资审计的思考

政府投资工程的结算还能以“审计”为准吗?

——对政府投资工程结算审计的思考

刘润升

目前,在政府投资审计过程中存在这样一种认识,说《审计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中,审计的目的不是工程结算,而是预算的执行情况。审计结果不能作为工程竣工结算的依据。针对此问题,我觉得应理顺以下几点。

一、首先要理顺政府投资项目中的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与项目投资中的工程结算审计之间的关系

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是指各级审计机关依据本级人大审查和批准的财政预算,对本级财政及各预算执行部门和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筹集、分配和使用财政资金的情况以及组织政府预算收支任务完成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性所进行的审计监督。

从预算执行审计的概念中我们不难理解,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资金应该是本级人大审查和批准的财政预算中的资金。

《预算法》第五十三条“各级预算由本级政府组织执行,具体工作由本级政府财政部门负责。各部门、各单位是本部门、本单位的预算执行主体,负责本部门、本单位的预算执行,并对执行结果负责”。这理“预算执行”中的“预算”包括本级人大审查和批准的财政预算中的政府投资预算-工程预算。“执行结果”在政府投资的预算中应是工程结算。也就是说,工程结算就是通过预算资金的安排,对完成政府投资的工程产品支付的最终价款,体现的是工程预算的支出。政府投资项目中的工程结算就是工程预算执行的结果,预算执行的过程就是工程预结算的过程。因此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从狭义上来说就是工程的预结算的审计。政府投资项目中的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包括工程结算的审计,工程结算是工程项目预算执行的结果。政府投资项目中,工程结算与政府投资项目中预算执行情况的执行结果在概念上应是一致的,是同一概念的不同称谓。

二、如何正确理解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的审计 《审计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这是政府投资审计的法律依据。政府投资项目的计价过程是:1.立项阶段的投资估算;2.设计阶段概算造价;3.施工阶段预算造价;4.招投标阶段合同价;5.合同实施阶段的结算价及竣工阶段的决算价。其中前四个阶段是项目预算的形成阶段。审计必要时应前移,对预算编制的合理性进行审查。合同实施阶段阶段就是预算的执行过程,工程结算价是预算执行的结果。在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过程中,重点应是预算执行的结果,既工程结算的审计。审查工程结算是否超过工程预算,是否按合同规定完成投资,工程结算是否真实、是否合法合规、是否存在虚报工程价款、是否按合同约定进行了施工结算,保证工程结算的真实性。竣工阶段的决算就是在工程结算的基础上的竣工财务决算,从筹集到竣工投产全过程的全部实际费用,是确定项目的总投资的依据。

三、如何理解工程结算与决算

前面说过,在政府投资的项目中,工程结算就预算执行的结果。工程的预算、结算及决算的过程,就是预算执行及工程竣工财务决算的过程。要正确理解工程结算与决算,必须了解工程财务,仅从工程的方面考虑是片面的,还应从财务方面考虑。那种把工程结算与决算隔离开的做法是错误的。在政府投资的审计过程中,工程结算与决算的审计是政府投资审计的两个重要内容,是确定工程造价、项目投资及结转固定资产的重要依据。那么工程结算与决算有哪些区别与联系呢。

1.工程结算。(1)工程结算是指在工程竣工验收阶段,经验收质量合格,并符合合同要求之后,按合同调价范围和调价方法,对实际发生的工程量增减、设备和材料价差等进行调整后计算和确定的价格,反映的是工程项目的实际造价,是最终工程价款结算。工程结算分为单位工程竣工结算、单项工程竣工结算和建设项目竣工总结算。工程结算工程价款等于合同价款加上施工过程中合同价款调整数额。(2)工程结算一般由工程承包单位编制,由工程发包方也就是建设单位审查,政府投资的项目按照《审计法》的规定应由政府审计部门进行审计监督,是预算执行审计的一部分。因为,如果政府审计部门不审计,最后的工程决算数审计是无法确定的,审计不承担因工程结算不实造成决算失真的风险。因此工程结算审计是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的必经程序。这也就是为什么政府投资要以审计结果作为工程竣工结算依据的理由,是《审计法》赋予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审计的必然。当然,如不是政府投资的,发包方也可以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进行审查。

2.工程决算。(1)工程决算是工程竣工决算阶段,以实物数量和货币指标为计量单位,综合反映竣工项目从筹建开始到项目竣工交付使用为止的全部建设费用、建设成果和财务情况的总结性文件,是竣工验收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决算是正确核定新增固定资产价值,考核分析投资效果,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的依据,是反映建设项目实际造价和投资效果的文件。工程决算一般由工程建设单位编制,上报相关主管部门审查。(2)工程决算包括从筹集到竣工投产全过程的全部实际费用,即包括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设备工器具购置费用及预备费和投资方向调节税等费用。按照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的有关文件规定,工程决算是由竣工财务决算说明书、竣工财务决算报表、工程竣工图和工程竣工造价对比分析四部分组成。前两部分又称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是竣工决算的核心内容。

3.两者的联系和区别。(1)联系。一是工程结算和工程决算两者都是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的重点内容;二是项目建设单位是工程结算和工程决算共同的主体;三是工程结算是工程决算的组成部分,工程结算是决算的基础,工程结算应按照决算的要求,在相关内容上与决算保持一致。(2)区别。一是范围不同:工程结算确定的是工程建设阶段的工程价款,包括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等;竣工决算包括从筹集到竣工投产全过程的全部实际费用,即包括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设备工器具购置费用及预备费以及监理费、设计费、建设单位管理费等费用。二是主体不同:工程结算是在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之间进行,有两个平等的主体;工程决算是由建设单位对工程项目发生的费用进行归集、分配、汇总编制,只有一个主体。三是时间不同:工程结算发生在工程决算之前,只有工程结算完成后,才能进行工程决算。四是作用不同:工程结算是施工单位向建设单位索取工程报酬的依据,反映的是项目建设阶段的工作成果;工程决算是正确核算新增固定资产价值,考核分析投资效果,反映的是综合、全面、完整的项目建设的最终成果。五是依据法规不同:目前,工程结算的编制主要依据财政部、建设部联合发布的《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工程决算的编制主要依据财政部发布的《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六是审计侧重点不同:工程结算审计主要侧重于工程造价审计;工程决算审计包含了对工程及财务等全部建设费用的审计。

总之,工程竣工结算与决算是建设工程估算、概算、预算、结算、决算“五算”中的最后两个环节,是最终反映建设项目实际工程造价和建设情况的综合体现,工程结算、决算涉及诸多主体、环节与内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正确理解、认识结算、决算的区别与联系,有助于我们高质量、真实、完整、全面地反映、评价项目的实际建设情况。

四、正确理解《审计法》与《合同法》的“矛盾” 首先从立法的角度来说,《审计法》和《合同法》是调整不同关系的法律,不存在矛盾。审计机关依据《审计法》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审计属于行政监督,监督对象是使用政府资金的建设单位。是规范建设单位的行为,审计要求建设单位在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及工程结算时,不得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签订施工合同应符合《合同法》的规定。《审计法》要求审计人员依法办事就是要求审计人员严格遵守《合同法》的规定,损害合同双方的利益审计要承担责任。因此,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法》的过程中也是维护《合同法》的有效执行的过程。

审计是国家对建设单位的一种行政监督,不影响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的合同效力。

政府投资工程审计的过程是按照法定的审计程序进行的,审计程序是完全符合《合同法》中的平等、自愿原则的。审计程序中对审计结果除征求建设单位的意见外,为了维护《合同法》的平等自愿原则,还要征求施工单位的意见。

《合同法》规范的是民事法律关系,合同双方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在政府投资项目中的合同双方,原则上是政府与施工单位。政府投资项目施工合同中的建设方就是政府委托的代建方。其他监督机关如财政、审计等对建设单位资金的使用等进行内部检查与外部监督,这些监督单位原则上也构成了合同关系中建设单位的一方。审计作为建设单位资金使用的监督方,代表建设单位对施工单位上报的造价进行审计,没有改变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的民事法律关系,审计对建设单位出具的审计结果没有限制施工单位的民事诉求。下面通过审计程序来分析一下政府投资工程结算的过程,进而说明《审计法》与《合同法》之间的关系。

政府投资的项目审计的程序是:

(一)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建设单位上报工程结算书;

(二)建设单位对施工单位上报的工程结算书的资料进行检查,在符合要求的情况下报审计单位对工程结算进行审计。这个过程审计是按《审计法》、《预算法》的规定,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审计代表建设单位对上报的工程结算书进行审计,确保工程结算的真实性、合规性。这一过程,符合施工单位上报,建设单位对其进行审核的程序。在此过程中,审计不是第三方,而是代表建设单位对工程结算的审计,是合同中的一方,审计没有用行政行为去干涉民事行为。

(三)审计对工程结算书审计完成后先征求建设单位的意见。在此过程中,建设单位对征求意见的审计结果不服,可以进行反馈意见。

(四)由审计单位与建设单位就审计结算书征求施工单位的意见。这一审计程序,是履行《合同法》第三条“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的规定。施工单位如对审计结果不服,按规定反馈意见。这一过程中审计没有影响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的合同效力及履行,没有限制施工单位的民事诉求,而是按照合同法中平等自愿的原则征求施工单位的意见,力求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达成共同的意见。

(五)审计结算书经双方同意后应在审计结算书上签字盖章,签字盖章的审计结算书具有法律效力。根据《合同法》第七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合同。双方当事人签订结算协议并实际履行的行为,亦可视为对合同约定的原结算方式的变更,该变更对双方当事人具有法律拘束力”。这一审计程序,符合《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第十四条第二款“单项工程竣工结算或建设项目竣工总结算经发、承包人签字盖章后有效”的规定。

(六)审计依据经双方签字的审计结算书出具审计结果。既按照双方签字的审计结算书给建设单位出具审计决定、审计报告。在这一审计程中,如果建设单位对审计结果不服,按照规定可以进行行政诉讼或复议。如果施工单位对审计结果不服,可以按合同约定进行仲裁或民事诉讼。这一过程中审计结果没有限制施工单位的民事诉求。

施工单位对建设单位的民事诉讼中,审计结算书上如有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的签字盖章,审计结算书应作为民事诉讼中建设单位一方的有力的证据应为法院所采用,因为双方签字的工程结算书对双方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他符合《合同法》第三条“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的规定及依据《合同法》制定的《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第十四条第二款“单项工程竣工结算或建设项目竣工总结算经发、承包人签字盖章后有效”的规定。

如果审计结果没有依据经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双方签字盖章的审计结算书而出具。既审计结算书上没有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的签字盖章,法院对审计结果不予采纳是完全正确的,一是因为,此时的审计结果仅代表建设单位一方,是审计的一种行政监督,是民事合同中的一方的意见,审计和建设单位在此民事诉讼中应为共同的被告(或原告)。法院不可能依据未经另一方认可证据(审计结算书)进行判决。二是因为审计程序是违法的,违反《合同法》中平等、自愿的原则。既审计结果没有按照《合同法》中平等的原则征求施工单位的意见,在民事诉讼中审计结果是建设单位一方提出的,没有经施工单位认可,违反了《合同法》第三条“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的规定及依据《合同法》制定的《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第十四条第二款“单项工程竣工结算或建设项目竣工总结算经发、承包人签字盖章后有效”的规定。因此法院不会把没有经双方确认审计结果作为判决的依据。

这里我们要明白,法院不把审计结果作为民事诉讼中的判决依据并不是法院判决“审计结果不能作为工程竣工结算的依据”,最高院及地方法院相关指导意见认为:审计是国家对建设单位的一种行政监督,不影响建设单位与承包单位的合同约定及依合同约定进行的工程结算,除非合同双方明确约定结算以政府审计为准,否则发包人不得以审计或财政评审的金额作为合同结算依据。因此审计结果能否作为工程竣工结算的依据在民事诉讼中是有条件的。一是在民事合同中双方约定,如果在合同中约定以审计结果作为竣工结算依据,那么审计是作为第三方参与的,审计决定会作为法院定案的依据。二是如在民事合同中不约定以审计结果作为竣工结算依据,此时,审计应作为建设单位的监督方与建设单位共同构成了民事主体的一方,那么形成审计结果的工程结算书应作为建设单位一方的证据,法院应对建设单位的举证的合理性进行审判,而这时我们应向法院出示的是工程结算书的证据材料,而不是审计结果,审计结果此时对施工单位没有约束力,法院当然也不会采用。只要证明举证的事实情处,证据真实可靠,不违反合同中的有关约定,即使法院进行司法造价鉴定,鉴定的结果与审计结算书应基本一致,建设单位当然会胜诉的,这样会进一步证明审计结果的正确性,审计结果必然成为工程竣工结算的依据。

因此法院并没有否定《审计法》第二十二条“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的规定。《审计法》与《合同法》在政府投资工程结算审计中并不矛盾。

我们不能因为法院没有把审计结果作为民事诉讼判决的依据,就说《审计法》与《合同法》存在矛盾,也不能就此说审计结果不能作为工程竣工结算的依据。这些认识是片面的,是形而上学的。而应该认识到《审计法》是行政法,调整的对象是行政单位,在政府投资合同关系中是代表建设单位的一方,而《合同法》就是调整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的民事法律关系。合同一方中的建设单位无论以谁的审计结果作为工程结算的依据,不是《合同法》规定的内容,《合同法》不决定工程竣工结算由谁审定。在合同中未约定的情况下,即使建设单位的竣工结算是委托社会中介进行审定的,法院也不会以社会中介机构为建设单位出具的审核结果作为判决的依据。只要建设单位的最终审计结果不损害施工方的利益,不损害国家利益,不违反合同的约定,保证合同中平等的原则,由谁审计不影响合同的效力。审计机关作为政府法定的审计监督者,正确的审计结果理应成为工程竣工结算的依据。即使工程结算书经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双方签字认可,审计结果如能证明双方签字认可的工程结算书损害了国家利益,存在虚报工程价款,致使合同无效的情形,审计应给予无情的揭露,追回违规拔付的资金,对违法线索还应及时移送。

只要审计站位正确,明确审计对象,不越位,也不缺位,严格执行《审计法》,严格按审计程序进行政府投资审计,严格维护并遵守《合同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才能在政府投资审计中规避审计风险。才能使审计结果作为工程结算的有力依据,维护审计的权威。

在政府投资过程中审计机关人员必须定好位。审计的对象是建设单位,而不是施工单位,审计结果规范的是政府投资的建设单位,是一种行政监督行为。没有对施工单位做出强制规定,要求施工单位必须执行。审计结果是按《合同法》中的平等自愿原则征求施工单位的意见。施工单位可以对自己已完工程的结算聘请社会中介机构进行核对并审核,对审计机关为建设单位出具的审计结果提出异议。因此审计结果并没有限制施工单位的民事权利。施工单位对审计结果不服,可以按《合同法》的规定进行民事诉讼,要求法院委托的工程造价进行司法鉴定。只要审计结果及审计程序正确并符合合同及相关规定,审计完全可以预防这种诉讼风险。

第三篇:加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的几点思考

加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的几点思考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作者:未知请联系更改编辑:studa1211-

近年来,审计机关加大了对建设项目的审计监督力度,有效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对规范建设资金使用,加强建设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投资审计领域的相关配套法规还不够健全,审计方法还不够成熟,审计内容还不够完善,使得投资审计尚处于一个探索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投资建设项目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1、建设项目审计相关法规不细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先后颁布了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的相关准则和法规,如审计署下发了《审计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笔者所在地武汉市颁布了《武汉市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条例》,这些准则和法规的颁布,规定了审计机关应对国家建设项目的建设程序、资金使用、招标投标、合同管理、材料采购、工程结算和工程决算、工程质量、单位资质等方面进行审计监督,但其中规定的比较原则、抽象,不能指导审计实践。审计人员在具体工作中如何确定审计的范围与内容仍然感到缺乏依据和标准,对发现大量的建设管理问题如何界定的法律依据还比较模糊。

2、建设项目审计的力量薄弱随着政府对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公共财政投资的国家建设项目的投入不断加大,对投资审计的要求就越来越高,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建设项目管理、资金管理、工程造价控制、法律、宏观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懂得从审计的角度敏锐捕捉问题,运用综合知识,掌握从宏观上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但目前,审计部门具有这种能力的人员少之又少,工程专业人员也严重不足。

3、建设项目审计的手段落后限于目前审计机关的技术力量和装备水平,无法采取先进的检测手段,因而审计所依赖的工程实施过程的检测资料主要以监理单位提供的资料为主。但在实际审计中发现,监理单位可能没有尽职尽责,其提供的资料可能不能客观反映工程实施过程的真实情况,或填写不规范,或当时编造虚假记录,或事后补做虚假记录,或找不具监理资质的人员编造等等。所有这些,说明工程监理单位没有按规定进行监理验收,监理存在“走过场”的现象。因此,对工程隐蔽签证不实、虚签、多签工程量的鉴证问题,基本上只能靠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经验判断,增大了审计风险。

二、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审计的几点思路

1、明确思路 突出重点“以地方重点建设项目和财政性建设资金为主要审计和审计调查对象,检查和揭示财政性建设资金使用和建设项目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达到规范管理,保证资金运行安全,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围绕着这一思路,在选择审计项目时,重点体现地方政府的投资方向,重点关注一些群众密切关心的建设项目和问题。根据工程建设的不同环节和阶段,分阶段抓重点,有针对性地确定审计工作的内容和方法,重点反映严重违规违纪、重大损失浪费、管理不善和投资效益低下等问题,反映建设经营管理体制、投资法制建设和政策方面存在的不适应、不配套问题。

2、微观着手 宏观着眼审计署投资司领导提出:跳出圈子,抓住点子,脱开利益,体现

效益。也就是说,从微观着手、宏观着眼,找出关键性问题,脱开自身利益,揭露原因,提高审计层次,体现审计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通过及时发现建设领域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分析其原因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和影响程度,提出积极的切实可行的对策,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建设性意见,体现建设项目审计在监督深度、广度上的突破,提高审计的层次,发挥审计服务经济建设的作用。

3、全程跟踪 抓住环节随着工程量清单结算方式的执行和建设项目设计、监理逐步市场化,迫切需要改进审计方法,堵塞市场化运作中资金使用的漏洞,因此,应在审计方式、方法上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把审计工作贯穿工程建设的可行性研究、立项、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竣工决算等整个过程,尽可能将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实行监管“关口”前移,突出抓住以下五个重要环节,争取做到及时堵塞漏洞,减少损失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一是投资规模控制环节,主要分析建设工程项目是否按批准的概算执行,有无擅自改变项目的投资额、增大和更改项目的建设规模和标准,有无计划外工程,是否存在批复概算的项目未开工的现象,测算投资是否超规模,从总体控制投资。

二是工程计量和变更环节,主要检查工程变更的现场会议纪要、经济技术论证、现场检查验收等重要环节的程序;对有怀疑和检举的工程量,运用抽芯或测量手段,加强现场核实;仔细复核工程计量和支付的资料、审批程序和签名手续,按工程进度计量的准确性;分析工程变更是否存在因设计或其他原因而造成的损失浪费。

三是建设资金使用环节,主要检查建设单位有无制订和实施严格的资金使用和管理方面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严格执行专款专用的原则,有无截留、挤占、挪用资金情况;建设单位是否按合同、按计划、按预算、按基建程序及按工程进度计划拨款给项目相关的实施单位,拨款程序是否合规。

四是征地拆迁环节,主要检查有否签订征地拆迁承包合同和协议书、征地拆迁的范围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有无擅自扩大征地拆迁范围;补偿标准是否按市政府规定的标准执行;抽查征地拆迁费用是否按合同或协议规定拨付,有无如实、及时拨付被征拆单位,征地拆迁费用有无经过审核。

五是招投标和合同环节,主要检查勘察、设计、监理、施工有无按规定程序实行招投标,有无收取投标保证金,有无将符合资质条件的投标单位拒之门外;是否以招标文件、中标文件为基础签订合同,严格执行招投标和合同约定条款。

4、改进方法 强化手段根据不同的审计要求和审计目的,对不同项目、不同规模分别选择与此相适应的审计方法。

(1)、对工程内容简单,普通单一的投资项目,如:道路摊铺工程、装修装饰工程、维修改造工程、单体建筑工程、社区长效管理建设等,应进行工程结算审计。这些工程的主要成本是工程建筑成本,只要把工程结算审计了等于将整个工程审计了。通过工程结算审计,揭示项目管理上的存在问题,纠正施工企业结算中的高估冒算现象,客观公正地审定工程造价,就能有效地控制造价,达到节省投资的审计目的。

(2)、对一些投资涉及面广,项目完整的投资事项,如:新建学校、新建医院、新建道路等,进行竣工决算审计。这类工程不仅审其工程结算,还要审其资金管理,要对整个项目所有收支进行审计,包括征地拆迁支出、勘察设计支出、施工监理支出、建筑管理支出和基建收入等。通过竣工决算审计,纠正虚报投资、侵占国家权益的行为,核准整个项目的总投资,并以此作为资产交接和确定新增资产的价值依据。

(3)、对投资量大、建设周期长的重大建设项目,如行政中心建设、大型市政公共设施建设等,可根据条件建立审计员派驻制度,对项目建设的重要节点或者全过程进行跟踪审计。通过跟踪,将审计延伸到项目决策、组织、管理、实施、评估、验收的各个环节,由单纯的事后监督变为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从而了解整个工程的管理情况、财务情况、质量情况,及时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纠正违法违规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确保公共资金真实、合法、有效地使用。

(4)、对一些具有全局性、影响广泛、群众关注、投资规模大的建设项目,如:标志工程、实事工程、社会公益工程等,可有选择地展开效益审计。效益审计是一种全面性、综合性、系统性、创新性的审计,在对项目投资决策、建设管理、资金使用、投资效果情况审计的基础上,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评价投资项目的效益,重点揭露影响投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主要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设性意见,为政府科学决策、改善管理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李莉.论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管理新模式[J].企业经济, 2008,(05)http://.cn/.[2] 罗贤华.谈电子商务发展对企业管理的深层影响[J].商业时代, 2009,(10)http:///.[3] 王彤.论电子商务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区别与联系[J].价值工程, 2010,(30)http://

第四篇:政府审计

政府审计

一、政府审计的概念

政府审计是指政府审计机关对会计账目,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行为进行独立检查,其实质是对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结果进行独立的监督。

西方审计内容除一般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外,正向着重于经济和效率审计、项目效果审计发展,也称为绩效审计(又称“三E”审计)。“三E”是指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政府审计机关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对财政、金融与保险、公共投资、政府行政部门、公营企业及公债等进行审计。具体内容主要是财政审计、金融审计、事业审计、企业审计。我国政府审计包括中央、地方以及行政单位预决算审计。

二、政府审计的一般原则

政府审计一般应当遵循政策法规性、客观公正性、效益性、独立性原则

三、政府审计的重要职能

(一)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一直是政府审计的重要职能,政府审计一般被认定为三种类型:权力监督机制、独裁统治工具以及经济监管机制。其共同点是为了完成国家受托责任,保障国家政权和经济安全。

所谓国家经济安全,即一国经济整体处于不受各种因素尤其是外部因素冲击,即使受到冲击也能保持经济利益不受重大损害的状态。

(二)免疫系统理论

中国现代审计制度建立以来,审计对于国家经济安全的维护也一度重点表现在维护财政安全上,通过监管国家财政收支的真实、合法性来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由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已经产生广泛的联动作用,国家经济安全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政府审计也应作出相应的改变以满足时代的需要。仅仅依靠查账与监督国家财政收支难以满足当代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因此,必须寻找一种更先进和更系统的理论来指导当代的政府审计,免疫系统理论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

免疫系统理论的核心观点是预防、揭示、抵御。

1、预防——政府审计应从发现违规与犯罪转向预防违规与犯罪。首先,要变事后查账转向审查安全控制制度。一方面出台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制度指引,另一方面定期检查所审机构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

其次,政府审计应当坚持日常性审计,充分利用机构内部审计部门的资料,通过常规方法提取审计证据,提出日常性审计意见。

最后,应当对重要机构定期给予安全建议,促使其改善安全经营模式,防范风险于未然。

2、提示——通过密切关注经济生态系统的运行,及时发现该系统的细微变化,传递给相关监管部门,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3、抵御——包含两个方面:(1)机构运行中的抵制,在提示作用下改进薄弱环节,完善管理,改进机制,进行有效抵御。(2)在机构运行期间后的抵御,表现为定期披露与惩戒,重建内部控制制度与管理机制。

四、目前我国政府审计存在的问题

1、审计目标仍然停留在真实性和合规性上

2、审计时间相对固定,缺乏日常性审计

3、查账式的审计理念需要更新,预警机制亟待建立

五、有关政策建议

1、审计目标转向保障国家安全,侧重于控制金融风险。一方面审计金融监管部门,主要是监督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效率和效果。另一方面,对金融企业进行直接审计,建立起日常审计监督体系。

2、审计理念从“差错纠弊”转向发挥免疫功能,创新政府审计理念,以免疫系统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政府审计的预防、揭示、抵御功能。

3、审计方式转向采用预警与控制形式。实现预警和控制机制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通过制度变迁使金融企业与机构建立起风险控制制度,政府审计部门在制度建设方面应当给予政策指引。第二步,进行日常性的风险制度执行效果审计。第三步,进行金融事件后的例外性审计。

4、审计技术转变为重点审查经济安全预警数据,收集统计宏观金融数据,建立宏观预警模型。

六、财政审计

政府审计作为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充分滴在其严肃性上体现了审计是财政上的司法监督的特点。审计机关作为承担国家政府审计职能的主体,所履行职责对国家财政资金的安全具有直接和不可推卸的责任。财政审计的内容:

1、加强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监督,是公共财政科学安排、合理使用的需要,是政府审计对财政资金管理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

2、加强对财务收支的审计监督,是实现财务收支活动合法性、正确性、有效性目标的需要,是政府审计对公共财产不容侵犯发挥作用的重要手段。

3、加强对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确保资金专项用途正确使用,是政府职能中对审计机关职能的政治需要,是政府审计对政府决策真正落实的重要保证。

4、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监督,是对法定代表人履行法定职责权限合法、合规的客观需求。

第五篇:关于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定位思考

关于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定位思考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点之一。作为实现企业自我约束和管理要求的内部环境审计的作用愈发不可忽视。本文主要针对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定位及职能进行探讨,并结合当代市场的发展对环境审计提出适应新时代的改进措施,以期对企业对于环境审计有一个完整的论述。

关键词: 企业; 环境审计; 职能; 定位

在我国召开的十八大会议当中,确立了“科学发展观”作为新的指导思想,由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概念被人们重新提起,而企业作为影响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承担相当一部分环境责任,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就是这样一种相对独立存在的企业监督机制,其主要活动内容为监督、审查、咨询、管理企业内部各种活动对于环境的影响,评价其是否合法适当、有效,从而督促企业在符合法规与各方标准的前提下有效地进行生产活动。

环境审计工作对于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之一,是政府部门重点关注的领域,而在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岗位尚不完善。许多企业忽视自身的污染物排放,不设立专门的环境审计部门,导致政府机关对其采取措施,只得到一时的利益,却失去了长久的经营和美好的环境。因此企业应当与政府一同重点关注环境问题,重视自身内部环境审计工作,将其作为一切活动的首要考虑因素,以保证企业,社会和环境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

一、关于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定位

(一)目标定位

企业环境审计的最终目的就是保证企业在保证自身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当中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性的或者长久无法恢复的污染,这就需要环境审计部门深入到各个流程当中,使生产流程和排放合乎标准。

1.必要性分析

首先从国家政策的角度来看,近些年来的各项方针政策不再单单将任务指标划为经济指标,而是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做到在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不能受到污染并且要逐步扩大绿化面积。上升到国际角度来看,环境问题也是一个核心的问题,而中国作为全球大国,自然备受瞩目,因此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是必须要落实的。

从企业的角度看来,各项法律法规都明确规定环境保护是个体以及群体必须要遵守的条例,尤其对于企业来说,这是必须遵守的义务。而作为一家企业,需要的发展目标是可持续的长期发展,并非短时间内的经济收益,所以必须要保证环境指标达到国家标准,才能够从国家层面上得到认同。

2.成本分析

环境审计工作必然要付出一部分的资金来保证整个工作的顺利进行。成本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包括人力,设施等各种必须要具备的固有成本,在人员招聘上要求其具有环境审计工作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这样才能保证不出纰漏。审计部门的建设,日常各项审计活动的经费支出都需要相当的一笔费用;另外一项成本就是在审计过程当中,如遇到各种需要整改,或者审计工作的效率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支出,这部分的费用是用来对审计工作的革新以及对于工作流程的修改。

3.效益分析

环境审计工作良好的展开同样可以给企业带来不菲的收益,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环境审计工作不仅仅是确保企业在工作流程中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同样还可以对于流程进行优化改造,选购一些清洁高效的资源,使得企业降低能源消耗和资源浪费,进而达到减少成本,保证收益而增加了利润。另一方面的收益是长期的,企业环境审计工作的完善可以使企业在同行业的竞争当中更进一步,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企业可以更容易的获得投资者的关注。

4.文化分析

一个企业的长期运作必然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塑造,在塑造的过程中也必然需要保证企业的遵纪守法。环境问题往往是一些公司的大问题,限制了许多制造流程的排放指标。环境审计的任务就是将这些指标规定在法律条文的数字内,只有各项都符合法律法规,才能保证企业能够正常的运作,这也有利于企业管理者更好的培养员工的法律意识和团体意识,将他们凝聚到一起,促进企业文化的形成。

对外来说,企业形象不仅仅是经济效益,如若企业造成了大面积的环境污染,公司形象会一落千丈,在行内的竞争力大幅下降,影响了整个公司的收益,使企业濒临破产。因此环境审计工作的展开能完善公司的公众形象,最终达到保证公司收益的目的。

(二)职能定位

实际上,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基本职能就定位在六个字上,监督、评价和完善。环境审计的职能定位在目标定位的基础上确立,此处只针对其职能定位做基本介绍,详细的职能将在下一章做具体介绍。

1.监督职能定位

环境审计所具有的监督职能可以督促企业按照合法的方式经营,创造有效价值,同时能对企业进行监督控制,防止企业内出现不良行为,从内部败坏企业的经营。环境审计发展至今,其监督职能对企业产生的效益越发凸显,对企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2.评价职能定位

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评价职能,其基本内容涵盖评价企业内的环境决策是否科学,做出的具有导向性的决定是否正确等。在进行评价时需要注意两点,第一是环境审计在进行评价之前,该评价对象首先要经过被审计的过程,以保证内部审计部门评价的准确性。原因在于,倘若没有经过审计,该评价对象可能是虚假的、不真实的,一来没有评价的必要,二来哪怕过程再严谨得出的结论也是错误的不科学的,审计完全没有意义。除此之外,环境审计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必须有一套完整严谨的评价参考标准,涵盖企业可能涉及到的各类经济活动,且具有极高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如此才能快速高效地进行环境审计的评价职能,对需评价的对象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促进企业的发展。

3.咨询职能定位

审计的咨询职能主要是为企业所咨询的问题提供建议,并为其提供与咨询问题相关的服务,换言之,咨询职能的工作内容与范围完全取决于企业自身。

客观来看,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能从一个相对客观独立的视角来看企业的经济活动,且在审计的前提下能确保其科学性与准确性,这一切都保证了环境审计的咨询职能可以为企业提出一个相对科学、严谨、全面的建议,且具有较高的可执行性。因此,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咨询职能是具有其必要性的。

综上所述,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几大主要职能定位之间是彼此关联的,监督职能是其他一切职能的基础,只有监督到位保证了企业活动的合法性,才能继续进行下面的活动。评价职能和咨询职能这两者都是在监督的基础上,为企业提供服务,三者之间彼此区分又互相联系,形成环境审计职能体系,共同为有效提高企业效益而工作。

三、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问题分析

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企业环境审计工作相差甚远,主要是由于我国在建国初期为了大力发展经济忽视了对于环境的保护,造成了不可恢复的破坏。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的环境意识逐渐增强,环境相关的法律也逐步完善,但整体的发展还处于初期,因此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一)政府监管力度不够

在我国,大多数人的环境观念还在萌芽阶段,一旦牵扯到经历利益,许多人会将环境问题抛之脑后。在许多的政府部门,只顾效益不管环境的人数不胜数。尤其是一些以重工业为主的地区,政府部门为了保证经济的效益,放任一些高污染企业的破坏行为,而环境审计工作也无处开展。

这需要国家的法律法规要更加严格的执行落实,不能只作为一纸空文在少部分地区的环境保护中起作用。而是要更加广泛的普及到各个地区,让环境审计工作更好的开展进行。

(二)企业高层不够重视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自然是希望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于是很多的不良商人将自己的收益建立在环境破坏的基础,公司内部的环境审计部门形容虚设,为了迎合上司而做一些虚假的评测报告以愚弄政府愚弄社会。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中级的管理者向上级谎报真实的环境测评,使一些并不到基层了解实情的股东或者CEO被蒙蔽,这也是许多强势公司逐步走向没落的原因之一。

(三)法律缺少强制执行力

关于环境的法律是近年来才开始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的,在这几年当中也在慢慢的完善,但是在法律的制定同时,也需要更多的监管部门来保证法律的真正落实。尤其是在环境审计方面,在法律中几乎是只字未提,只是言道提倡促进,可并没有真正的推行到实际中,这种缺乏后劲的法律使得环境审计工作得不到大多数人的重视。

四、对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改进

环境审计在企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近几年的发展,企业在生产、运营、管理等方面都做出了改革,使得环境审计越发显得吃力,传统环境审计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求,环境审计需要做出新的改变,调整较为落后的工作模式,紧随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始终适应企业的需要,发挥环境审计的价值与意义。

首先需要在观念上实现转变。一是确定好环境审计目标,完成目标定位,环境审计的目标主要完成向企业内部审核管理的转变,主要向企业提供完备的咨询与评价服务,实现内部控制制度与风险预警制度的完善;二是定位好环境审计,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企业的各类经济活动与经营活动中,而不是以一种独立于整个企业体制之外的姿态去进行环境审计的工作,环境审计也是企业的组成部分之一;三为环境审计方式的转型,要从传统的事后审计逐步走向企业活动全过程的审计监察控制,做到提前参与、过程中监控、事后审计;四为扩大环境审计职能,从最早仅有的事后审计逐步扩大,为企业提供咨询、活动综合评价等更多的服务,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环境审计的内涵;最后一点,环境审计应该改变最早的只重视数字结果的看法,转而注重多种表达方式,力求审计效果多元化与综合化,使环境审议摆脱单一价值,实现综合价值的转变。

实际上这五条环境审计转型是对环境审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重新确立环境审计的职能定位与目标定位,以新的审计方法在新划分的审计范围中去对企业环境保护工作进行评价与管理,要求环境审计人员的思想一定严把环境关,推动环境审计的转型。

五、结论

环境审计对一个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它在为企业提供监督、评价、咨询服务的基础上,保证企业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进行企业的生产、销售、售后等经济活动,并最大程度上保证企业资金的利用率,是企业获得最大效益。

同时,随着市场的发展,对企业内部环境审计部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环境审计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企业也应该为环境审计人员提供多种培训与外出交流的机会,促进其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小林.企业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驱动因素与经济后果[J].中国内部审计,2013(11):42-46.[2]高姗.浅析企业环境审计的方法[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45-48.[3]袁广达.企业环境审计有关问题研究[J].中国发展,2002(1):28-33.[4]马春静.加强企业环境审计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J].时代经贸,2011(14):13.[5]程巧静.浅议公司内部环境审计和“漂绿”行为[J].财经界,2014(33):242-243.[6]张瑞萍,杨肃昌.低碳经济下环境审计实现的逻辑路径[J].甘肃社会科学,2014(2):170-173.(作者单位:湖南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下载改进和加强政府环境审计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改进和加强政府环境审计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环境审计

    浅议环境审计对现当代社会的影响及建议 摘要:当前自然环境是我们人类以此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现代社会也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的研究和保护,所以环境审计在现当代社会处于......

    政府审计职能发挥现状及改进对策分析

    政府审计职能发挥现状及改进对策分析 摘要:政府审计作为政府内部监督的一种,在政府的工作改进和保障政府绩效上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审计机关发挥其职能时,要有充分的独立性和......

    对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思考[精选]

    审计作为一种监督管理活动,从根本上讲是为维护财产所有人或出资人(股东、债权人、纳税人等)的利益服务的。对政府审计来说,其实际是代表纳税人(人民或公众)在监督政府对财政资金或......

    关于政府公共工程跟踪审计的思考

    关于政府公共工程跟踪审计的思考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审计机关必须调整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目标和重点,围绕评价公共投资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开展工作,探索各种投资领域......

    政府审计基本理论

    政府审计基本理论 案例二:zmb中国国家审计网从制度审计入手查出的账外账 受市政府委托,某局于2007年8月对某市某事业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实施审计前,审计组调阅该......

    政府审计独立性

    政府审计独立性摘要: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对具有经济监督职能的审计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希望和要求。政府审计、注册师审计和内部审计构成了我......

    政府审计目录

    目录第一章 政府审计概述第一节 政府审计的起源第二节 政府审计历史发展回顾第三节 政府审计的本质与特征第四节 政府审计的目标、职能和作用第二章 政府审计主体与审计业务......

    政府审计复习题

    政府审计复习题一、论述题1.政府审计与民间审计及内部审计的主要区别A:a.政府审计主要是对政府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b.内部审计是单位企业内部机构,主要对本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