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科学的执行制度体系(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00:42: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构建科学的执行制度体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构建科学的执行制度体系》。

第一篇:构建科学的执行制度体系

构建科学的执行制度体系 确保“两到三年基本解决执行难”

今天(8月18日)上午,第七届“中国执行论坛”在辽宁省本溪市召开。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中国行为法学会会长江必新在会上指出,基本解决执行难实质上不是一场再次开展的清理积案活动,而是两到三年以后恒久的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不仅仅是人民法院自身竭尽全力解决执行难,而且是要取得全社会对人民法院解决执行难工作的支持和认同;不仅仅是用两到三年消灭现有的执行积案,而且是要保证两到三年后不再有积案发生。要实现上述目标,根本的是要构建一套优良的执行制度。

江必新强调,执行难多年来未能得到根本解决,表明我们现有的制度尚不足以提供保障。因此,要实现基本解决执行难目标,固然需要依靠持续不断的清积活动,固然需要保持昂扬斗志和满腔热情,但根本上依赖于一整套优良的制度体系和一系列长效机制,需要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构建更加完善更加有效的制度。要做到五化一性:第一,要做到民主化,充分反映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意志,体现现代民主精神和民主参与理念;第二,要做到良善化,制度要具有合正义性和合目的性,符合党和国家的总体目

标;第三,要做到科学化,符合规律,融合信息化、智能化和能动化要求;第四,要做到法治化,实行规则治理,实现有效的权利保护和权力制约,保障法律的确定性、安定性和统一性;第五,要做到定型化,使制度具有系统性、协调性、适应性和开放性。一套高质量的制度体系还要具有可实施性,找到制度实施的内在动力,使制度具有可操作性、可监督性和可问责性,创造执行制度实施的条件和环境。

江必新表示,本次论坛的两个论题分别是终本执行问题和执行分配问题,对解决执行难至关重要。推进这两个问题的解决,要处理好五对关系:一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思维,强调执行内外部组织制度和行为主体之间的关联性和相互依赖性,建立多向度的互动协调的规则、程序和机制;二要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结合,不断对效率和公平价值失衡的执行制度进行研究检视,注重从规则公平、权利公平和机会公平的视角对当前执行制度加以改造;三要坚持个案正义与制度正义相结合,基本解决执行难的过程,也是从个案正义上升为制度正义的过程,要实现个案正义与制度正义的平衡;四要坚持规范化与智能化相结合,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种执行制度群,从规范化和智能化两个路径保证制度有效实施;五要坚持国内实践与国外经验相结合,既要善于总结我国多年来在执行方面的经验教训,又要善于借鉴国外的经验,为我所

用。

中国行为法学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法院审委会专职委员、第一巡回法庭庭长刘贵祥主持论坛开幕式,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缪蒂生,中国行为法学会执行行为研究会会长宋朝武分别致辞。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孟祥主持主题发言,9名与会代表作主题发言,其中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和本溪市中级人民法院作主题发言。会议还就“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的处置机制”“执行分配问题及对策”问题进行了研讨。全国部分省、市、自治区高级法院执行局长、执行业务骨干和特邀专家、学者等100余人参加论坛。

第二篇:如何构建连锁战略执行监控体系

浅谈如何构建连锁战略执行监控体系

——如何顺利实现连锁雄图霸业系列之三

中国正逐步由制造型社会向商业社会转型,近几年以来连锁经营的迅速发展,国美、苏宁、真功夫等各行业连锁企业的快速成功激励了众多企业和机构投资者。在广阔的市场空间及不足10%的连锁业态占有率面前,不少企业纷纷试水,制订雄心勃勃的连锁战略计划,不断进行试点或快速扩张,以期利用后发优势成功超越前辈,一时间风生水起,但几近一半的试水项目不疾而终,甚至连TCL、美的等知名企业在连锁项目的运作上也铩羽而归。

反思之余,连锁企业不禁困惑油生:我们进行了最详尽的市场调查、分析,我们的项目起用最顶级的行业专家制定战略计划,我们的战略可谓几近完美,为什么?为什么我们的战略无法落地?为什么我们的方案看起来很可行却执行不到位?

一、构建连锁战略执行监控体系必要性

从逸马顾问对连锁企业的跟踪来看:85%左右的企业在连锁战略执行上是无力的,如TCL幸福树、美的专卖连锁等(参见www.xiexiebang.comfcc.net相关文章。

三、战略执行监控体系应用与完善

战略是具有前瞻性的,执行周期跨越未来的一个较长的时期,建立在对历史经验的分析和对未来的预测基础上的。因此,在战略执行的过程中,如果一些对战略有着重要影响的因素发生了显著变化,战略就必须随之加以调整,战略改进的基本步骤如下:

1.通过战略执行监控体系了解并分析战略执行现状,提交决策层。

2.根据战略监控及评估结果,找出战略执行差异的原因

3.辨识导致战略执行发生偏差的主要内、外部因素

4.战略监控部门提出改进战略的要求

5.公司高层参与和决策是否改进战略

6.制定企业经营战略改进草案

7.提交高层会议讨论通过并执行。

连锁企业战略执行改进分为常规改进和临时性改进,常规改进是在一定固定周期内(通常为一个财务)进行,以战略实施计划为基础,以战略评估结果作为依据进行;临时性改进根据突发事件进行战略改进和调整,这类突发事件一般包括:政策、法规的调整,如国家放开连锁行业跨区域的准入限制;政治因素,对房地产管控等,在连锁企业建立初期,可以采取半年或更短时间进行战略监控报告,以应对环境变化及突发事件,以我们辅导的某客户为例,我们为企业制定年30家店面的收购拓展目标及建店计划,而第一期执行率不到30%,我们分析原因在于执行团队受集团公司利润考核指标影响,而将工作重点放在盈利上,在与客户高层及时沟通后,立即进行了考核指标进行调整,有效的保证了当年战略目标达成,赢得了战略优势。

连锁企业的战略监控、检讨与决策体系可以通过借用外脑予以完善,连锁企业受自身人才及专业资源限制,依靠自身建立有效的战略监控体系操作难度较大,可启用外部专业咨询机构,通过第三方客观视角,整合行业及竞争对手数据,为企业构建完善战略监控流程、规范和表单,并建立智能决策模型,加速企业的战略执行。

连锁企业的战略监控、检讨与决策体系也可以通过加强与信息化应用结合等方式予以完善,将战略指标体系监控体系、指标以及IT技术相结合起来,在具有完善监控流程、规范和表单体系后,通过信息化助力连锁企业战略的执行,可以极大的提高监控及决策效率

第三篇:构建企业文化的科学体系

构建企业文化的科学体系

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别称为“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实际上,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远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

企业文化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这里的价值观不是泛指企业管理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是企业或企业中的员工在从事商品生产与经营中所持有的价值观念。

企业文化是“道”,它始终贯穿企业发展、始终又潜行于企业各个细节和制度中。企业的发展体现在外在上,是利润,是更新,是规模,而实际上真正推动企业的深层力量却是文化。

原因在于决定成功或者失败与否的是企业经营理念。而经营理念的本源是文化。因此,有人说“理念制胜”是时代企业的核心,认为优秀企业不但要上市,更主要是文化上市,价值观上市。这无疑是正确、有远见的卓识。

山东跟全同一样,最能体现企业文化特征的是“老字号”。

山东的“老字号”远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据资料记载,那时候山东的当铺业已相当繁荣,到了明清时期,山东的老字号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进入了一个旺盛期。一批商号店铺如潮涌现,仅享誉大江南北的知名老字号就有100多家,成为当时社会的“名牌”,且有许多被载入书册并延续至今。人们至今耳熟能详的济南瑞蚨祥、青岛亨得利、烟台张裕、济宁玉堂酱园、莱芜“顺香斋”香肠等等,这些经历了百年风雨而积淀成的“金招牌”,成为齐鲁经济发展史中的耀眼明珠。

而位列京城“八大祥”之首的瑞蚨祥布店,不仅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提出并实行了“连进分销”的连锁经营理念,成为山姆?沃尔顿创立沃尔玛的灵感来源。更是早在1910年后就开始使用中英文对照的店名,以吸引外国客人。这个中英文对照的店名与瑞蚨祥的店面门脸建筑,使瑞蚨祥大栅栏店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于此,后来重修大栅栏时,瑞蚨祥是唯一一家被完全保留了历史原貌的老字号建筑。

1949年后,国有企业构成了中国经济的主体,企业文化也如同整个国家的经济建设一样,经历了一番曲折的道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对企业文化建设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着严重的消极因素。

所谓积极的一面是有利于体现企业的社会主义共性,形成注重国家利益的大集体观念和艰苦奋斗精神,如20世纪50―60年代出现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的“鞍钢宪法”和“三老四严”的“大庆精神”,就是这种观念和精神的代表。所谓消极的一面,是这种集权管理模式强化了“官本位”观念,管理活动行政化,职工群众的积极性未能充分发挥出来,民主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显得无力。特别是在极“左”思潮的干预下,“以阶级斗争为纲”,把政治挂帅绝对化,严重阻碍了企业民主制度的建立和监督制度的形成。

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换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环境开始转变,特别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为建立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企业文化创造了有利的政治法律环境,企业文化建设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构建企业文化,关乎企业发展和经营理念,是企业在商业大潮中立身不倒的重要基石。那么,在企业文化构建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我个人的一种看法和理解如下:

强化以人为中心。文化应以人为载体,人是文化生成与承载的第一要素。企业文化中的人不仅仅是指企业家、管理者,也体现于企业的全体职工。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强调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和信任人。以逐步形成“企业团体共识”和全体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这样才能形成向心力,使企业成为一个具有战斗力的整体团队。

表里一致,切忌形式主义。企业文化属意识形态的范畴,但它又要通过企业或职工的行为和外部形态表现出来,这就容易形成表里不一致的现象。建设企业文化必须首先从职工的思想观念人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此基础上形成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防止搞形式主义,言行不一。形式主义不仅不能建设好企业文化,而且是对企业文化概念的歪曲。

注重个异性。个异性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文化本来就是在本身组织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经营特点,企业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企业有了自己的特色,而且被顾客所公认,才能在企业之林中独树一帜,才有竞争的优势。跟着他人走的企业,永远不可能有生命力。

不能忽视经济性。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企业文化是一个微观经济组织文化,应具有经济性。所谓经济性,是指企业文化必须为企业的经济活动服务,要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力和经济效益,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前面讨论的关于企业文化的各项内容中,虽然并不涉及“经济”二字,但建设和实施这些内容,最终目的都不会离开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和谋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以,企业文化建设实际是一个企业战略问题,称文化战略。

如上几个方面能否落实、处理好,是企业价值观念的构建。

作为企业文化核心的价值观念的培养,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企业组织中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念,但由于他们的资历不同、生活环境不一样、受教育的程度也不相同等原因,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念千差万别。企业价值观念的培育是通过教育、倡导和模范人物的宣传感召等方式,使企业职工扬弃传统落后的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有利于企业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念,并形成共识,成为全体职工思想和行为的准则。这种准则不具有强制性,而是最终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为。任何带有“强制性”的制约,都不是企业文化作用的结果。

企业价值观念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组织中个体成员价值观念的转变还可能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反复,这更增加了价值观念培育的复杂性。价值观念的培育,需要企业领导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善于把高度抽象的思维逻辑变成员工可以接受的基本观点。这其中,思想政治工作十分重要,它能唤起员工对自己生活和工作意义的深思,对自已事业的信念和追求,从而形成独具个性的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在企业领导者的倡导下,根据企业的特点、任务和发展走向,使建立在企业价值观念基础上的内在的信念和追求,通过企业群体行为和外部表象而外化,形成企业的精神状态。企业精神的外在形式体现,就是企业管理方法和经营方式的展示。

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方法论原则的企业经营哲学,是企业一切行为的逻辑起点。因此,确立正确的经营哲学,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商品流通企业确立经营哲学,虽有某些共同的方法论要素,如“服务为本”、“用户第一”等,但各企业由于人、财、物的状况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每个企业选择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经营哲学是可能的。

确立企业哲学,需要经营者对本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特点进行全面的调查,运用某些哲学观念分析研究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实现途径,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经营理念,并将其深透到员工的思想深处,变成员工处理经营问题的共同思维方式。

最终这一切的结果,反映出来的则是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决定了顾客或者说消费者对企业的认知度。

应该说,中国企业家们或多或少都在有意、无意的进行这方面的构建。但大多还没有建立在“自觉”基础上。这从很多企业经营方式中的“短期行为”上就可以看出来。这反映出中国企业家的企业经营文化、精神层面缺失。

他们最欠缺的是理想和境界。

第四篇:构建科学有效教学评价体系

着眼学习过程,促进全面发展

(2013-01-07 21:04:41)转载▼ 标签:

杂谈

着眼学习过程,促进全面发展------构建科学有效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摘要:科学课程实验教学的教学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更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对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都给予关注。因此在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要包括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两部分,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知识三维科学素养的发展。关键词:实验教学 教学评价 科学素养

正文:《科学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因此,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就是通过评价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如何在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中进行有效的评价,已成为广大教师探讨的热点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时机的全程化四个方面入手,以更有效、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倡导主持评价活动的主角应由多种人组成,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学生参与评价,包括自评和互评。这种评价方式改变过去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提倡多主体参与评价,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建立以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建立主体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性、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挖掘。

1.教师评价。教师的评价仍将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不再充当裁判员的角色。每位教师都希望运用恰当的评价,以期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评价过程中的策划者、组织者、参与者,教师主要是完成对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评价。考察并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能力;学习观察中有没有新发现;能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等等。教师的肯定评价能有效激发孩子们持久的兴趣。“老师,我发现了„„”“老师,如果这样做,我想会更好!”“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这样的话语,在我们的课堂中出现得越来越多了。教师的评价摈除了单一的知识考核,给孩子们的思维与情感松了绑。这些,不仅增进了师生感情,更激发了他们继续探究的兴趣。教师的积极评价,犹如学习的催化剂,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2.自我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教弱,教师特别需要在探究过程中给予关注。他们常常不是根据所观察到的事实和所收集到的数据,而是依据他们自己的某种想法来建立一种理论;当通过实验所得到的证据与自己原来的想法相矛盾时,他们经常忽视不一致的证据或以歪曲的方式注意这些证据,通过调整证据以适合他们的“理论”。我们要珍视小学生的“前科学概念”,从他们的“所在位置”出发,了解他们的发展水平,发现他们理解的困难所在。教师要有意识地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已有经验与事实间的不一致甚至矛盾之处,引发其认知冲突,促使起其审视、反思并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认知,学会欣赏自己,评价自己,是学生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之一。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学会反思,了解自我发展情况,通过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比较自我学习的前后变化,从而明确自我发展的目标。“我每次都能准备好老师要求带的东西。”“我虽然好动,但我提的问题总能得到老师的表扬。”“我们组里的实验情况都是我记录的。”„„评价,使孩子们看到了自身的优点和缺点,评价也使孩子们自己给自己加油。

3.同伴评价。由于小学生的各方面发展还很不成熟,他们在生生互评时肯定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为此,教师一是不要给学生定下评价,而应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不要以命令者、管理者的姿态居高临下。要给学生自主发展的机会和时间,要懂得适时、适宜地参与到学生的评价中。在课堂教学中用语言、姿态、表情等对互评过程进行不断的调控、推进,务必使学生明确互评的中心必须针对学习内容,而不是他人本身。学生在相互欣赏中共同进步:“他的实验设计很好,应该给他五颗星。”“我觉得他每次的课前准备比我充分,应该给他五颗星。”“他在实验时,总是不做,最多给他两颗星。”„„评价的同学头头是道,被评者心服口服。互评,常常记录了教师看不到的闪光点,比教师的评价更全面,更客观,而且也让孩子学会欣赏他人,增加了同伴间的交往和了解。4.家长评价。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家校频道”等阵地或根据教学内容,让家长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例如在教学《我们来造纸》这一内容时,让家长参与对孩子们自制纸评价。“废纸还能造纸,是我儿子的实践让我相信了这一点。”“孩子,虽然你在语文上还需要进一步努力,但我知道你的手是很巧的。”“不错,下一次如有类似的活动,我们一起做。”„„家长的评价,不仅给了孩子们以鼓励,对教师也是个重大鼓舞,让家长参与评价,也是对科学课的一次自我宣传。这样的活动,让家长感受到孩子成功的喜悦与兴奋,对于提高家长的科学素养也大有裨益。

二、评价内容的全面化

评价内容的全面化是指科学课程教学评价的内容不仅仅是要考查学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科学概念和规律的掌握和理解,还应该包括学生的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能力、科学的行为和习惯等方面的变化和进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课堂实验:平时的分组实验是科学学习最主要的载体,因此我经常在课堂上及时评价学生的一些突出表现。

2.制作:科学教学中有很多专门的制作活动,如制作雨量器、制作油菜花标本、布标本、纸标本等,这些活动最适合发现一些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的学生,同时也可能是基础知识较薄弱的(传统的差生)学生的强项与重树信心的转折点。3.家庭小实验:科学教学中经常有许多小实验是需要学生回家动手并长期观察的,例如种子的萌发、种植物(油菜或太阳花等),这也是我们在评价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4.科技活动(读书活动、金点子评选、小论文、小发明、野外考察等),学生在科技活动中的表现最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观察他们的表现,把它纳入评价中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评价内容的全面,让每一个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特别是学困生)在制作航模、风筝、船模、车模、动植物标本、种植花卉、撰写科技小论文等方面的能力,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感到自身力量的存在,从而树立起战胜困难的信心,消除自卑心理。比如:有的同学在记忆、口头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一般,可他们擅长制作,当他们的作品被展示、获奖后,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信心倍增,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由此不断提高。

三、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新课程的评价应当打破那种单一的、过多地注重知识技能、更多地关注结果的评价方式,应当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对学生多方面的表现进行全面的评价。除传统的评价方式外,应尝试使用多种评价方式。1.课堂中自评、组评、互评、师评相结合

在学生心目中,一句肯定的话语,一种会意的眼神,一个满意的微笑都会让我们的学生增长成功的自信。但在科学课堂中,光靠教师的评价有时太单一,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及家长都要参与到评价中来,让学生通过互评取长补短,从而使学生加深对科学探究的感悟,提高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2.平时评价与期末评价相结合

有些素质,如学生的情感体验、参与意识、创新意识等,需要教师平时仔细观察记录,才能给学生较为公正的评价,有些知识和技能需要学生较为系统地学完一部分内容后才能进行评价。我的做法是在平时的探究活动中着重观察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期末进行常规实验能力、实证意识、探究方法等的综合考查评价。3.笔试和动手操作相结合 笔试是常用的评介方法,从笔试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出学生科学课堂上思考和解决问题方面的素质。但笔试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在笔试中,学生有些看法、有些创意无法用书面表达,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不到体现,教师也无法看出学生的思考过程。动手操作恰恰可以弥补笔试的缺陷。4.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定量评价是目前教师习惯运用的评价方法,定量评价可采用等级制的方式。定性评价可采用教师口头激励的方式进行,应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客观、公正的全面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在哪些方面具有潜能,并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使评价结果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科学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科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由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法能力及行为习惯等具有个体性、程度差异性以及内隐于心的特点,很难简单地用一种评价反映出评价对象的不同特点。科学探究的评价就是要建立在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了解学生实际学习的需要和发展的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评价时机全程化”的提出基于两个理念,一是评价伴随在教学过程之中。二是小学生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形成科学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评价时机全程化是指要随时随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价,这是科学课的新教学目标内容所决定的,实现评价时空过程化,就是为了及时了解学生已经达到的程度,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有效地调控教学活动。1.前置性评价

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学习方式及阶段性发展水平是有一定差异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设计出不同层次的评价目标,并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以利于学生充分展示自身的优势,让水平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

2.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探究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其目的是诊断、发现和解决问题,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形成性评价不单纯从评价者的需要出发,而更注重从被评价者的需要出发。教师要时刻关注评价过程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反馈作用。例如:(1)评价是否促进了学生自主性的发展和自信心的建立?(2)评价是否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成就?(3)评价是否反映了探究活动中的问题或不足?(4)评价是否反映了教师在指导探究活动中的成功与不足?等等。3.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其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学业是否最终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在进行总结性评价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同时,注意平时积累的形成性评价的相关内容。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得轰轰烈烈,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评价在实践中我们将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惑,总之“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新课程的学生评价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使每一位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树立灵活多样的评价观,还要探索复合、多样、立体的教法与学法,以满足不同智能类型孩子的需要,从而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其科学素养。【参考资料】

1、《新基础教育》 叶澜主编

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 郝京华主编 湖北教育出版社

3、《科学课》2006年第4、7、10期

4、朱逢田。《新课改下小学科学课实验操作也要规范化》。

5、唐洪菊。《新课标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之我见》

第五篇:论我国执行救助制度的构建

本文由:

fdgf.yifaguojic.com_dfe2.tlec556.com_34ff.eshibo11.com_gfdgd.duchang99.com_sds.dubowang163.com_aas.dubo369.com_2ed.dubo021.com_sdf.dadongf.com_vdcc.bogoucai.com_gfg.bogou853.com_ikyuy.bof998.com _asq.bmh445.com_gfrtt.99dubowang.com_vyyy.88yulecchen.com_wee3.lbyz445.com

论我国执行救助制度的构建

执行救助是在民事执行过程中,确因客观原因,申请执行人的债权尚未实现,且其生活又特别困难时,由法院提供一定物质帮助的救济行为。它受到中央和最高人民法院的热切关注。但是,国家层面的统一制度尚未形成。目前的执行救助主要是各地各级地方法院试点,实践的产物,可谓五彩缤纷,神态各异。为了切实保障申请执行人生存权,实现社会和谐,长治久安,亟需构建统一、明确的执行救助国家制度。近年以来的司法实践,为该项制度的构建,廓清了理论基础和价值目标。在此基点上,分析目前执行救助存在的问题,归纳共通的救助范围、对象、程序和具体措施,乃是构建我国统一执行救助制度的理想途径。

一、执行救助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执行救助,是指在民事案件执行过程中,因客观原因,申请执行人债权尚未实现,且生活又确有困难时,由人民法院给予适当物质帮助的救济行为。由此概念可见,执行救助具有如下表征:第一,性质上,执行救助是临时性、应急性、一次性的司法救助。是故,申请执行人在同一个案件中只能申请一次;第二,目的上,执行救助并非人民法院替代被执行人履行债务,而是为执行过程中“特别困难”的申请执行人提供的临时性帮助;第三,原因上,执行救助主要是针对因遭受侵害而不能维持当地最低生活标准,或因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缺乏必要的生活及医疗费用、生活难以维持,或因受害致死给家庭生活造成巨大困难的,且申请执行人的债权因客观原因未能实现的情形;第四,主体上,执行救助是由人民法院实施的救助行为;第五,对象上执行,救助的对象是已进入执行程序,债权尚未实现,且生活严重困难而急需救助的申请执行人。

对全国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活动检查验收的结果表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绝大部分地市及县、区均有效开展了执行救助活动,并就建立执行救助发布了专门文件。但是,全国性,统一、明确的执行救助制度尚未建立。近几年关于执行救助的讨论和实践探索,为执行救助的国家制度化,逐步廓清了理论基础,明确了价值目标。

二、执行救助制度的理论基础与价值目标

执行救助是立足于社会福利观、利益均衡、风险分担及回应型法等理论基础上的制度化追求。它体现了现代文明国家视域下的社会福利观念,是对公民生存权进行优先保障的利益平衡机制;是对社会风险进行分担与均衡的非常规形态;是对和谐社会大背景下公民需求的合理回应与理性满足;是“司法人本思想”的具体表现,体现了司法的人本关怀。

(一)理论基础

1.社会福利观

社会福利,是一个需要从不同层次,不同维度进行理解的复杂概念,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学者中,这一概念也有差别。在此,笔者对之持广义理解,将它视为公共政策或社会政策视角中的概念。即认为,凡与国家运用财政所支付的“公共”或“社会”计划有关的都属于社会福利,包括各种社会救助、津贴补助、社会保险、公共卫生、社会关怀服务等。它是社会中所有成员的福利总和,但又非简单相加,而是结构和价值的整合。罗尔斯指出,社会福利的质量是由社会中处境最差的人决定的。只有在最差的人之处境得以改善,社会福利才会整体性增加。帕累托则为社会福利制定了这样一个标准:当群体中一名或更多成员的处境被改善,而无一名成员的处境被恶化时,社会福利就增进了。申言之,为了增加社会福利,就需要制定公共政策,保障公民个人,尤其是那些身处危困之中的弱者福利的最大化实现。因此,由国家对特殊困难的申请执行人提供一定的帮助,以实现社会福利的基本均衡和

本文由:

fdgf.yifaguojic.com_dfe2.tlec556.com_34ff.eshibo11.com_gfdgd.duchang99.com_sds.dubowang163.com_aas.dubo369.com_2ed.dubo021.com_sdf.dadongf.com_vdcc.bogoucai.com_gfg.bogou853.com_ikyuy.bof998.com _asq.bmh445.com_gfrtt.99dubowang.com_vyyy.88yulecchen.com_wee3.lbyz445.com

福利总量的持续增加就十分必要。

社会福利观是同私人福利观相对立的观念,它发源于理性神话的破灭,以法律最终确立了对“弱而愚的人”关切而形成;它要求尊重当事人的地位,给予“弱而愚的人”特殊关切和保障。执行救助,恰是通过对难以借助法院执行实现其生效债权,且生活特别危困的弱者进行救助的策略。它与现代社会福利观的基本要求和核心理念形成一致,为社会发展增加了和谐因子。正是因此,重视贫困群体的权利诉求,增进他们的利益需要,并随着社会财富的积累而不断建构和完善对弱势阶层及其贫困群体的反哺机制,已经被证明是人类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不二法门。

2.利益平衡理论

利益平衡理论兴起于欧洲大陆利益法学理论运动。在利益法学者的观念中,利益平衡是解决各种利益冲突的原则和原理。它意味着,在相互冲突的社会群体中的一方利益应当优于另一方的利益,或者冲突的双方应当服从第三方利益或整个社会的利益”;为了进行利益衡量,法官应当认识所涉及的利益、评价这些利益各自的份量、在正义的天平上对它们进行比较,以便根据某种社会标准去确保其中最为重要的利益的优先地位,最终达到最为可欲的平衡。

利益均衡理论在执行救助制度中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利益主体之间的竞争和平衡。这涉及执行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之间,以及执行申请人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竞争与均衡问题。对于每个社会成员而言,利用国家或社会资源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应该是同等的,但是基于不同的情形,相异的原因,每个成员实际获取和利用资源应该有所不同。对于执行程序中的当事人是否应予平等保护问题,可谓见仁见智。尽管有学者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提倡“执行当事人平等主义”,但是,不能否认,保护债权是执行程序之目的,在保障被执行人基本生活的前提下,债权人应受优先保护。所以,“执行当事人实际不平等”。对于被申请执行人而言,执行救助不予适用,除了虑及民事诉讼法对被执行人已“极尽关照” 外,主要是为防止个人规避责任或转移风险,防范新的社会矛盾。所以,执行救济的对象需要限定为申请执行人。这正是,对申请执行人与被执行人进行利益衡量的结果。同时,救助对象限定为申请执行人,自然也就意味着,对申请人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衡量。因为国家财政资源来自公民个体,每位个体也享有平等获取和使用的机会。正常情况下,这是理所当然。但是,当特定个体在受到生存威胁而凭借自身的力量难以摆脱危急时,国家资源(社会福利)就有必要向其倾斜,给予其适当帮助,以平衡该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

第二个层面是,利益(权益)之间的竞争与平衡。这涉及申请执行人的生存权、债权与被执行人的生存权之间的冲突与平衡。在现代执行理论中,学者们比较关注申请执行人的债权与被执行人的生存权,并普遍认为“生存权高于债权”。但是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第 219和220条之规定却仅仅体现对被执行人的“特殊照顾”。该二规定对被执行人的劳动收入和财产进行了限制。即指,即便被执行人的义务尚未履行或者尚未履行完毕,法院仍应为其自身及其家属保留生活必需费用和必需物品。这体现了被执行人生存权 高于申请人债权的理念。但是,反观申请执行人,却没有体现其生存权高于债权理念的规定。法律在保护被执行人和申请执行人生存权上失去了平衡,给人以厚此薄彼之感。此故,很有必要建立合理的执行救助制度,切实保障申请执行人的基本生存。

3.回应型法理论

诺内特和塞尔兹尼克将法律现象划分为三种类型:压制型法、自治型法、回应型法,分别指,作为压制型权力的工具的法律、作为能够控制压制并维护自己的完整性的一种特别制度的法律、作为回应各种社会需要之愿望的便利工具的法律。回应型法实际上调和了自然法与实证法的矛盾,以兼顾秩序统治与公平正义。回应型法更为注重公共目的之实现,是对

本文由:

fdgf.yifaguojic.com_dfe2.tlec556.com_34ff.eshibo11.com_gfdgd.duchang99.com_sds.dubowang163.com_aas.dubo369.com_2ed.dubo021.com_sdf.dadongf.com_vdcc.bogoucai.com_gfg.bogou853.com_ikyuy.bof998.com _asq.bmh445.com_gfrtt.99dubowang.com_vyyy.88yulecchen.com_wee3.lbyz445.com

现实问题的回应,并且是“能够超出形式上的规则性和程序上的公平而迈向实质正义的法律体系”,能够缓解法律“权威被侵蚀,其正统性受到普遍怀疑;缺少合意削弱了众所公认的道德的有效性”等危机。回应型法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对整个法律体系而言,它意味着法律体系的自我修复,这种自觉修正的动力不在于别的东西,而源于公众的需求。由于现有法律体系不健全,导致申请执行人的生存权无以保障。执行救助,是公共政策对申请执行人生存权与债权,持续、深入关注的结果,它不仅强化了公众对法律的尊重与认同,也更新着整个法律体系,使其臻于至善。

4.风险分担理论

风险分担,又称风险均沾,其主要包括风险分摊说和社会保险说。按照该理论,公民赖以共同生活的社会环境所伴生的风险是一定的,每位公民遭遇并承担风险的几率不是与财富、声名等直接相关,它取决于公民参与社会活动的广度和深度。诉讼乃是每位公民可能遭遇的社会风险,执行风险亦是社会风险在执行阶段的延伸。当某个公民遭受这种风险时,一定意义上也是在替其他社会成员承担,正是如此其他社会成员才可以幸免于难。这与霍金,“凡一个人主张一个权利,实在就是为一切享有此项权利的他人——在同一法律系统下的现在和将来的任何人——主张他们的权利”的言论,原理相通。现代社会为了避免这种风险过于集中而使特定群体陷于危困,普遍通过社会保险的方式对之进行转嫁和均摊。其主要方式就是通过政府的公用税收,埋付保险。沿此思路,执行救助,就是政府借助救济特别困难的执行申请人,进行风险分担与均衡的正当政策。

(二)价值目标

执行救助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价值。一方面是:扶贫济困,趋近实质公平正义,消融社会矛盾。第一,执行救助不仅使确有困难的申请人得以维续基本生活,而且缓解了申请人与法院之间的紧张关系,安抚了申请人对执行机构,甚至是对社会的不满情绪。第二,执行救助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使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权、生命权、健康权得到保障,是一种特殊的司法保护手段,也是一种利益平衡机制,它使社会更趋于实质公平,更接近实质正义。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融了社会矛盾。

另一方面是:为弱势申请人救急,彰显司法的人本关怀,防止产生新的社会矛盾。执行申请人一般均属弱势群体,他们不仅在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更为突出的是,在政治与法律上,常被“边缘化”。因此,他们往往采取非理性的方需要帮助的人,其他人只能暂缓。”但是,“没有立法,给谁不给谁,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只能谁的哭声大,就给谁多一点,在事实上造成了新的不公平。”此外,适用的案件范围和类型不明确,也会引发申请执行人心理预期的混乱乃至非理性提升。

(三)执行救助基金的发放标准不一,程序混乱

实践中各个法院发放救助金的标准普遍不高,且各有不同。多数法院救助金额在5000元以下,并且设置了标的额比例与金额上限两道标准。这体现了执行救助“临时性救急措施”的特征。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5000元一般可以帮助申请执行人在一定时期内维持正常生活。但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只以执行救助金的绝对数额为标准,“一刀切”的做法绝不可取。目前,法院系统对执行救助额度和发放标准尚未形成统一意见,这也成为阻碍执行救助工作广泛深入开展的一大难题。

(四)资金来源单一,管理混乱

资金不足是执行救助基金制度发展的又一障碍,也是理论与实践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资金不足的重要原因是,来源单一,且数量有限。从全国目前总体情况来看,救助基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专项拨款。受制于地方财政的不均衡等因素,法院推进执行救助严重缺乏动力。所以,积极拓展救助基金的获取渠道至关重要。当下,部分法院努力争取社会捐助的

本文由:

fdgf.yifaguojic.com_dfe2.tlec556.com_34ff.eshibo11.com_gfdgd.duchang99.com_sds.dubowang163.com_aas.dubo369.com_2ed.dubo021.com_sdf.dadongf.com_vdcc.bogoucai.com_gfg.bogou853.com_ikyuy.bof998.com _asq.bmh445.com_gfrtt.99dubowang.com_vyyy.88yulecchen.com_wee3.lbyz445.com

做法,实为明智之举。但是,由于统一的制度尚未确立,各地各级法院的做法可谓五花八门,有悖国家行为的严肃性,也有损制度的庄重性。同时,执行救助基金的管理也是大问题。目前,基金管理既不讲策略,也无程序规制,混乱不堪。这可能滋生腐败,引发新的社会矛盾,损害社会公平与正义。

(五)恶意骗取救助的惩戒机制缺失

“放弃或忽视惩罚性公正,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不公正,而且等于一种分配上的不公正,因为如果不以公正的暴力去对抗不正义的暴力,不去惩罚各种为恶,就意味着纵容不正义的暴力和帮助做恶,也就等于允许恶人谋取不成比例的利益和伤害好人”。为防止恶意骗取执行救助,就必须设定相应的惩戒机制。试点中,各地普遍存在“依照有关法律规定予以处罚”的粗糙规定。但是,到底该依据何法律规定,则因指向不明而流于形式。另外,为防止执行申请人过分依赖法院,提升整体执行效率,还需要建立相应的追偿机制。

四、统一执行救助制度的构建

(一)执行救助的决定与实施主体 结合实践,笔者以为采取执行救助决定权和执行救助金发放权相分离的二元分立模式最为合理。即指,法院负责审查执行救助申请并作出决定;民政部门或非政府社会组织负责发放救助金。理由是:首先,法院最为熟悉案情和当事人基本情况,具有审查和决定救助申请的便利条件。其次,相较于专职司法,略显呆板,缺乏生气的法院而言,这些部门或组织,功能多元,活动范围广泛,活动方式更为生动,更具活力。因此,他们更富有参与社会管理活动的热情;他们的参与不仅有利于相关政策与制度的传播、推广,更有利于通过富有热情和亲和性的活动营造社会和谐。最后,权利的分离与分立有利于监督与制约。权力的分离保证资金的安全, 也可使机构之间相互监督;同时,让民众清楚资金的性质、来源以及法院的职能定位。

(二)适用执行救助的案件范围

纵观试点的总体情况,执行救助的案件范围,大体可归纳为如下几类:一是刑事附带民事案件。此类案件进行救助的前提是,被告人缺乏赔偿能力且被害人亟需救助;二是事故类案件。如道路交通、工伤、医疗事故或其他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三是追索特殊债权的案件。如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或抚恤金、养老金、社会保险金案件;四是其他案件。

(三)执行救助基金的发放标准与程序

对于执行救助金的发放标准,笔者赞同设置执行标的额比例与金额上限两道标准。具体讲,“在执行标的金额的5%-20%之间,最低为当地1个月的最低生活保障费,最高不超过24个月”。

在发放救助基金的程序上。首先,申请执行人提交书面申请并提交生效法律文书、身份证明、户口本、当地政府的派出机构或办事处、村委会出具的证明其生活特困的证明。其次,由本案执行负责人对申请人的条件进行初步审查后交由人民法院分管执行工作的副院长审核并提交专门的机构集体讨论决定。最后,符合条件的,由法院内设的执行救助办公室核定救助金额并书面通知民政部门或选定的非政府组织从救助基金专用账户中支付救助金。

(四)执行救助资金来源与管理

结合当前各地法院的试点工作情况,笔者主张执行救助基金可以由以下几方面组成:一是地方财政预算。二是诉讼费。笔者以为,可以从诉讼费和执行费中提取一定比例来补充执行救助资金。比如浙江萧山法院〈司法救助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的实施意见》中规定司法救助基金为100 万元,资金来源主要是区财政安排以及在财政中的法院诉讼费。三是执行罚金。依据现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对单位和个人可处罚金。可以考虑,将收取的罚金全部或部分充入救助基金。目前,已有地方法院采取这一做法,如永康市

本文由:

fdgf.yifaguojic.com_dfe2.tlec556.com_34ff.eshibo11.com_gfdgd.duchang99.com_sds.dubowang163.com_aas.dubo369.com_2ed.dubo021.com_sdf.dadongf.com_vdcc.bogoucai.com_gfg.bogou853.com_ikyuy.bof998.com _asq.bmh445.com_gfrtt.99dubowang.com_vyyy.88yulecchen.com_wee3.lbyz445.com

人民法院从每年追缴的罚金中以20%的比例提取用于补充执行救助基金。银川市两级法院每年从法院罚没款中提取10%—15%纳入救助专项基金,专户存放,专款专用。四是社会与慈善捐款。实践中,法院救助基金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社会捐款。社会团体、组织、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捐款是救助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五是其他来源。比如,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法院、检察院、公安局、民政局共同签署了文件,在交通肇事案件中,民政部门可以作为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为维护“无名氏”权益提起诉讼。“无名氏”死者的赔偿金由民政局单设会计科目保管,并建立财务账册。赔偿金保存5年后无人认领的,可转入社会救济基金账户。

关于执行救助基金的管理,目前各地法院的做法不一。如《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执行案件司法救助实施办法(试行)》中规定,救助基金由法院管理。石门人民政府在《特困对象案件执行救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由县政府成立特困对象案件执行救助基金领导小组,由常务副县长任组长。《永安市特困群体实行执行救助实施办法》规定,执行救助基金由民政部门管理。笔者以为,执行救助基金由民政部门或非政府组织来管理更为合适。理由是:首先,其精力和能力可以充分保证基金管理。其次,这也权利分离与分立的需要。最后,有利于监督,有利于保障执行救助的合理有序进行。

(五)恶意骗取救助的惩戒机制

实践中,一定会有一些投机者,极尽所能,恶意骗取执行救助。所以,设置相应的惩戒机制尤为必要。笔者以为,对于恶意骗取执行救助金者,可设置民事和刑事制裁制度。民事制裁方面,可将恶意骗取行为纳入妨害民事诉讼行为体系,对其处以罚款和拘留。刑事方面,对于情节、手法、影响较为严重、恶劣者,可以依照诈骗罪来处理。

另外,可以设立执行救助基金追偿制度。如若日后,申请人的债权得以实现,就应该从其债权中划分等于其所获执行救助金的款项,返归和补充执行救助基金。这样,既可以保障救助基金源源不断,又可以防止申请执行人产生依赖,提高执行效率。

在当前形势下,执行救助制度的建立将是一个筛选,整理和论证的艰难过程,但无论如何,通过修订民事诉讼法或者单独制定司法解释,构建国家层面的统一执行救助制度乃是大势所趋,它必将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增色添彩。

下载构建科学的执行制度体系(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构建科学的执行制度体系(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优秀范文5篇]

    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强调:“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那么,如何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

    构建科学体系破解中职德育难题

    构建科学体系破解中职德育难题 ——广东省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报告 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结果表 ■汪永智 目前,全国在校中职生有2000多万人。其中绝大多数......

    如何构建科学有效的企业培训体系

    如何构建科学有效的企业培训体系沃尔码创始人山姆说:企业的技术、专利等可以购买或复制,但惟独员工能力难以购买和复制。通过培训不仅仅能够提高员工的能力素质,还对企业发展起......

    科学构建不想腐不必腐不能腐不敢腐的反腐制度体系

    科学构建“不想腐、不必腐、不能腐、不敢腐”的反腐制度体系 2015-12-30 16:39:27来源:南方网作者:我有话说(1人参与) 字号减小字号增大 科学构建“不想腐、不必腐、不能腐、 不......

    企业文化体系构建

    企业文化体系构建(1)理念文化体系设计:使命定位、愿景目标、核心价值观、经营管理理念等(2)行为文化体系设计:领导行为规范、管理者行为规范、行政人员行为规范、技术人员行为规范......

    如何构建人才培养体系(范文)

    如何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快速成长/发展的企业,人才会迅速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这是由成长型企业业务及管理特点决定的:1 组织在裂变,部门不断增加,需要大批的部门经理、总监甚至是......

    执行制度

    执行制度一、 制定目的 为增强责任心、提升执行力、有效利用时间、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引导员工提高工作效率,特制定本制度。 二、 规定 ㈠、 职责:分管总经理负责考核各部门经......

    制度执行

    制度执行“三句话”彭德怀在讲到执行规章制度时有三句话,一是“要自己带头执行,让别人无话可说”;二是“要加强对执行制度的检查,让投机者无机可投”;三是“要敢于瞪大眼睛批评,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