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继忠在全省高中课改启动会上的讲话

时间:2019-05-14 00:17: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白继忠在全省高中课改启动会上的讲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白继忠在全省高中课改启动会上的讲话》。

第一篇:白继忠在全省高中课改启动会上的讲话

强化落实、稳步推进,全面开启甘肃高中课改新篇章

——省教育厅厅长白继忠在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启动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在举国上下认真学习全国人大十一届三次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的大好形势下,在当前基础教育进入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的历史发展背景下,在我省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的时刻,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正式启动了。为此,省政府今天召开高中课改启动大会,决定于2010年秋季开始我省所有普通高中起始年级进入新课程实验。这是我省从2005年全面实施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之后,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的又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改革,也是我省全面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精神、全面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实现西部教育强省目标的重大举措。省政府高度重视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郝远副省长亲自出席今天的启动大会并将做全面系统的动员和部署,我们深受鼓舞。教育部对我省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非常关心,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巡视员兼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朱慕菊司长和刘月霞处长莅会指导,今天下午和明天上午,她们将分别作专题报告,希望大家珍惜机会,认真学习。下面,就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坚定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信心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次深刻变革。高中课程改革比起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专业性更强,情况更复杂,社会更关注,难度也更大,必须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同时,需要全社会给以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因此,我们必须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它的重大意义。

第一,高中课程改革是国家教育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府行为。学校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只有在课程改革方面实现突破,素质教育的推进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2001年国务院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促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环节。从2004年秋季高中课改启动以来,到2009年底全国已有24个省份进入实验,今年秋季包括甘肃在内又有5个省份进入实验,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去年10月底教育部在南京召开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对八年来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高度评价并充分肯定,进一步坚定了课改信心。刚刚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中也进一步明确,深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第二,高中课程改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什么是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是科学发展。教育系统怎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次高中课程改革,重建了高中新课程体系,从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管理直到课程评价,都作了重大的调整。比如对高中教育进行了重新定位,强调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样的功能定位,跳出了长期困扰高中教育的升学与就业双重任务定位的困惑,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把课程的功能聚焦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上,凸显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指导思想和新理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中指出,高中教育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是教育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要坚持科学发展,必须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启动高中新课程实验,标志着我们加快改革步伐有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我们应该确立机遇意识,把实施高中新课程作为高中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

第三,高中课程改革是教育系统一场关键的、深刻的、系统的变革。这次高中课程改革在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以促进高中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为核心,它将在以下五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课程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二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三是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质量监测机制;五是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

这些突破和变革牵涉到高中学生的每一个家庭,因此,其影响是广泛和深刻的,其责任也是重大的。高中课程改革可以逐步推进,逐年提高实施水平,但学生没有机会再来。今年秋季高一年级实施新课程,三年以后这些学生将参加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社会、家长和老师们的疑惑、顾虑肯定会不少。因此,高中课改对我们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次考验,甚至是一次严峻挑战,我们必须以高中课程改革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决心,严肃对待,认真思考,统筹谋划,稳步推进。

正是基于这种对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重要意义的深刻认识,省教育厅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和初步经验的基础上,为确保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推进,从2007年开始,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一是建立领导机构,统领全省普通高中课改工作。去年省政府办公厅就正式成立了由郝远副省长为组长的“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并确立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分级管理、学校实施、社会支持”的工作机制,明确了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全面组织和协调宣传、编办、发展改革、财政、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力量,在舆论宣传、政策支持、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制度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统筹规划,为我省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全面展开建立了组织保障。

二是注重制度建设,发挥专家的专业指导作用。为了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提供专业指导和智力支持,省教育厅成立了“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专家指导组”,下设8个项目研究组和15个学科指导组,组织进行高中课程改革相关配套文件(方案)的研制工作。今年6月份之前,省教育厅将在广泛征询各方意见的基础上,陆续下发这些文件,全面指导我省的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

三是优化资源配置,为高中发展注入活力。教育厅充分借鉴先期课改省份的成功经验,及早动手,开展了全省普通高中课程资源现状调查工作,对高中学校课程资源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为课改配套文件的研制提供参考。通过2008年和2009年两次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以“四个集中”原则为指导,在全省新一轮中小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中,进一步整合和优化了高中教育资源配置。省教育厅从2000年以来,在全省共创建了48所省级示范性高中,这支队伍已经成为全省普通高中教育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排头兵,在高中课改中将起示范、引领作用。2007年成立的“甘肃省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连续两年举办了全省“走近高中课改”校长论坛,邀请省内外专家进行高中课改专题讲座,帮助普通高中学校领导和教师了解高中课改的目标和要点,对高中学校课改准备工作发挥了引导和促进作用。

四是建立课改样本学校,为课改实施搭桥铺路。去年,省教育厅确定建立了50所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启动实施了省级高中课改样本校课题研究,建立了省级样本校研究制度、联系制度和交流制度。派50所高中课改样本校校长分赴江苏、天津、深圳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挂职学习,每位挂职的校长都撰写了结合我省实际的专题学习研究报告,他们带回的大量有价值的高中课改实施与管理工作经验,必将对我省课改工作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与此同时,为推动高中新课程实验中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2009年,省教育厅举办了全省首届高中研究性学习案例评选活动,这项活动既是对我省高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检验,更重要的是对全省高中学校落实课程计划、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状况的一次检查和示范,对新课程改革也具有重要意义。所有这些准备工作的开展,都为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顺利启动奠定了基础。

二、明确工作目标,稳步推进我省高中新课程实验各项工作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新课程实验绝不是简单地更换教材,也不只是机械地执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而是一个充满探索、创造和制度重建的教育改革的实践过程,肩负着很重、很艰巨的任务。

首先,要明确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本次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基础教育领域力度最大、最深刻的一次改革。其宗旨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是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一切改革内容均依此而展开。

根据教育部的有关精神,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目标应该是:立足我省实际,借鉴先期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省份及我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认真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全面落实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课程管理和课程建设能力。

从我省实际出发,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主要任务有六项: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二是建立与普通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努力形成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

三是推进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设,形成与新课程实验相适应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提高普通高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是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发展性评价机制和教育质量监测机制。建立新的考试与评价制度,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素质评价方式,制订实施与新课程相配套的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

五是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以校为本、区域联片开发与共建共享机制,建立课程资源交流平台,通过国家课程的全面实施与学校课程建设,形成学校具有活力的办学特色,实现普通高中学校的多样化发展和特色发展。

六是建立符合课程改革要求的激励机制与问责制度,加强学校管理和标准化建设,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各市(州)、县(市、区)和学校要根据上述目标任务,在充分调查研究、客观分析市情县情和校情的基础上,抓紧研究制订符合自己实际的实验工作方案和具体实施步骤,细化目标任务,抓好工作落实。各省级样本校要在完成上述目标任务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努力成为我省实施高中新课程的研究中心、资源中心和培训中心。

其次,要全面落实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重点工作。

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面广,特别是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条件差异大,因此,各地各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抓住重点,精心组织,积极稳妥地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

一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开展高中新课程实验,必须加强学习,持之以恒地在转变教育观念上狠下工夫。转变教育观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有打好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同志和高中校长首先要带头学习,吃透精神,主动充当新课程的推动者和宣传员,广泛组织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研员、校长和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并结合实际进行深入的研讨,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上来,进一步明确高中课程改革的意义、理念、目标和任务,增强实施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二要加强师资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是推进新课程实验的基础性工作,直接关系到新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水平。新课程培训必须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原则,进入新课程的所有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学科教研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都必须接受新课程培训,这一点非常重要。新课程培训要以转变教育观念和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培训质量为核心,促使高中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随着高中课改的推进得到同步提高。

我省463所普通高中(含完全中学),专任教师就有3.645万人,新课程培训工作时间紧迫、任务艰巨、难度较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高度重视,齐心协力抓好培训工作。要建立省、市(州)、县(区)、校一体化的培训体系,省教育厅拟从今年开始连续三年重点抓好高一年级全体任课教师和省级学科专家团队教师的培训工作,各市(州)、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仅要认真组织好省级培训,而且要采取多种方式,创新培训模式,拓宽培训途径,强化培训力度,进一步做好跟进培训,切实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校本教研和培训是实现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环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要帮助和指导学校建立校本教研和培训制度,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培训效益,构建教科研和培训一体的学校研训工作机制,积极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使新课程的实验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过程、教学能力提升的过程。

三要改革考试与评价制度,为课程改革提供正确导向。评价制度改革,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引导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学校要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个体差异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实践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互评等多种方式,增加反映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研究性学习、社会公益活动及日常表现等真实、典型的内容,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要积极推进配套于新课程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将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纳入高中课程改革的整体规划。在这里,我要着重强调的一点是,无论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考试,还是出台与新课程相配套的高校招生改革方案,都必须坚持立足于让改革者受益的原则,忠实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思想,为课程改革提供正确导向。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顺利实施

1、明确工作职责,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高中课改是政府行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是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组织者、推进者和指导者,必须切实发挥好职能作用。我省推进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工作机制是“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分级管理、学校实施、社会支持”,就是在教育部指导和省政府领导下,省教育厅负责部署和组织全省实施工作,制订实施指导意见,整体规划和统筹、指导、评估、监督实验工作,建立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市(州)、县(区)政府负责本地区实验的具体组织与实施工作,各有关部门提供实验的条件装备、经费和师资保障,及时研究和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狠抓实验方案的落实;学校是实验的主体,要积极贯彻落实上级的规划方案和指导文件精神,认真、扎实地实施新课程,营造全社会支持高中课改的良好氛围。

全省各市(州)、县(区)要参照省上的做法,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专家支持队伍,并及时上报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各市(州)、县(区)政府分管领导要亲自过问,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要下功夫深入学习、加强指导,及时向当地政府的领导同志汇报课程改革情况,让政府领导及时了解并关心课程改革,加强对课程改革的领导,帮助教育部门和学校解决改革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同时,协调各有关职能部门,明确分工,形成合力,落实保障。各普通高中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主要责任人的学校课程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学校的课程改革工作。校长是学校课程领导和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坚定不移地落实课程方案,确保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

2、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课改基本保障。

为保障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厅将陆续出台与新课程实验工作密切相关的教学管理、督导评估、招生考试、条件装备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市(州)、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按照省政府下发的《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要求分别制订本地本校切实可行的课改方案,并逐级上报审批备案,各市(州)的课改工作方案要在五月底前上报省教育厅,各学校的课改实施方案要上报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后方可实施;要按照我厅即将下发的《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精神,根据本地区、本校的实际,对实验工作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制订出政策措施和具体安排,做到有章可循,责任到位。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努力争取更多的课程改革专项经费,调整教育事业经费的支出结构,安排必要的课程改革专项经费。同时,还要根据新课程实验的需要,加大对实验室、图书馆、计算机房以及体育、艺术、技术等教学设施和设备的投入,切实改善办学条件,确保每一所普通高中学校(含完全中学)的办学条件均达到课改实施的基本要求。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推动高中教育的现代化。

本次课程改革最大特点之一是课程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课程模块作为课程结构的基本形式,促进了选课制度和学分管理制度的建立,使学校的课堂教学和教学管理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成为教学研究领域的重大课题;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与重建,成为学校管理制度的核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机构要加强学习和研究,大力改革教学常规,指导学校制订好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和教学计划,建立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选课指导制度,形成有效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的学分管理制度。与此同时,要配套推进学生管理制度、公共资源管理制度、教师管理考核制度的建设,逐步建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普通高中教学管理制度。

3、加强专业支持,为新课程实验提供有效支撑。

教育质量的提高依赖于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抓手就是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工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十分重视并加强教研机构和教研队伍建设,在机构建设、编制、经费、待遇等方面提供保障,配齐、配足、配好学科教研员。要整合教研力量,建立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组织机构,建立一支积极为课程改革服务的充满活力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研队伍,充分发挥教研机构和教研员的教学研究、指导、服务职能。要立足教学实践,围绕课堂教学,积极开展新课程实验相关研究,坚持用任务驱动新课程实验研究,用课题研究支持高中新课程实验。

各高等师范院校是课程改革中教学研究的重要力量,要发挥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的优势,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工作,主动参与课程改革实践,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形成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教学支持网络,为基础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和发展自己。

高中学校要建立健全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坚持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教育专业人员等各方面的作用,组织和引导广大教师密切结合教学实践,积极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研能力与水平,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

4、强化督导评估,建立监测评价反馈机制。

各市(州)、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对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评估监控机制和专项督导制度,将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纳入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和高中办学水平评估范围,指导和监控各地新课程的实验进展情况。省教育厅每年将安排对各地实施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情况进行专项督查。

各市(州)、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实施新课程的调查研究,加强样本学校建设与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和总结经验,特别要注意培育先进,树立典型,以先进典型的经验带动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进行。

5、重视农村高中课改,整体提高新课程实验水平。

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的高中教育是全省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课改的难点,应该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农村高中的课程改革要密切联系农村的实际,反映当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确保每一位学生既达到国家规定的共同要求,又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农村高中学校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实际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新课程提供的广阔空间,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区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等状况,开发丰富多彩的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要大力加强校际之间的合作,城镇地区条件好的高中应主动有意识地帮助扶持条件较差的农村高中,通过联合开发课程资源、对口帮扶、送培下乡、送教下乡等方式,支持农村高中的课程改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关注农村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进展情况,采取必要的协调引导措施,建立农村高中新课程实验联系人制度,及时发现解决农村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实际问题,为农村高中新课程实验服务,整体提高新课程实验水平。

6、加强课改宣传,争取社会、家长的理解支持和积极配合。

高中课程改革工作涉及面广、影响面大、社会关注度高,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新课程的推进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和理解。要有计划地向全社会宣传《纲要》、《方案》的精神和改革的内容,向社会和家长宣传新课程的特点、任务和意义,争取家长、社区以及全社会理解、支持和参与高中新课程,形成有利于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要探索建立社区、家长有效参与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新机制,认真听取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对实验工作的有关意见,充分利用和挖掘课程改革所需要的课程资源,引导社区、家长理解改革、参与改革。要赋予家长委员会在新课程实验中的积极的职能,使学校、社区、家长在新课程实验中形成合力。

同志们,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是一个探索、创新和深化的教育实践过程,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善于借鉴我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和全国先期已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省份的成功经验,克服薄弱环节,抓住重点,解放思想,坚定信心,真抓实干,积极稳妥地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我省基础教育的水平。

谢谢大家!

第二篇:白继忠讲话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 探索甘肃基础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在全省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白继忠

(2008年9月26日)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七大把优先发展教育列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首要位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是新时期基础教育面临的重大任务。几年来,我省基础教育经过了艰难的探索、发展,从以“两基”攻坚为主题的庄浪会议,高中建设、后勤改革为主题的酒泉张掖会议到目前进行的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教育资源整合,实现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经历了以“两基”攻坚为重中之重、着重解决学生“有学上”、“上得起学”向以深化改革、优化结构,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着重解决学生“上好学”的历史性跨越,目前正面临着一个新的突破和发展机遇。在这种形势下,省教育厅选择在酒泉市召开这次会议,研究探索新形势下我省基础教育的发展问题,寻求一条切合我省实际的、具有我省特色的基础教育发展的新路子、新模式,对于指引我省基础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基础教育全面发展

过去5年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我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农村教育为重点,基础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今后我省基础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义务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全省基本完成了“普九”任务。到2007年底,全省共有79个县实现了“两基”,“两基”人口覆盖率提高到95.20%,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基本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的问题,全省人民为之奋斗几十年的理想成为现实。

(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得到保障。国家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农村义务教育得到公共财政的切实保障。国家免除了城市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并为农村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基本解决了学生“上得起学”的问题。农村真正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体现了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

(三)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学校布局结构得到优化。抓住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的有利时机,对全省中小学布局结构进行了有力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优化了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合理配置了教育资源,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巩固了义务教育成果,为全面完成“普九”的历史性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全面执行,新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全面建立并有效实施,“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初步建立,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面覆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得到广泛应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与管理方式正在发生变化,校本课程建 1 设、综合实践活动受到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普遍关注,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初步形成,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五)农村特岗教师计划发挥效益,教师队伍得到加强。连续三年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使农村教师队伍数量得到稳定补充,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素质有了整体提高,为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奠定了基础。

(六)高中教育、幼儿教育同步发展,拉动和提升了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高中办学规模迅速扩大,高中后勤社会化改革迈出坚实步伐,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升学率逐年提高,有效解决了义务教育的“出口”问题。学前教育愈加受到人们重视,农村家长送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意识不断加强,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逐步增加,提高了义务教育的“进口”质量。示范性高中建设、示范性幼儿园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引领着当地高中教育、幼儿教育健康发展。

近5年来,我省基础教育在改革中发展、前进,取得了有目共睹的伟大成绩。但是由于我省经济、教育基础薄弱,在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和矛盾,比如:基本普及义务教育与城乡间、区域间以及区域内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并存,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旺盛的矛盾并存;建立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势、提高教育质量与传统的分散办学模式、管理水平低下的矛盾并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完善与高中教育、学前教育体制的不太完善的矛盾并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与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办学行为不规范的矛盾并存,等等。这些问题和矛盾的出现,不是偶然的现象,是基础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20多年时间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用上百年时间所走完的路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此相对应,西方发达国家用上百年时间所化解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我们也要在较短时期内化解,因而我们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也更加集中。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主要矛盾,找准切入点,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用科学发展观来分析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其实质都是发展不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基础教育全局,统筹兼顾,加快发展。当前就是要抓好以寄宿制学校建设为特征的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整合资源,探索一条穷省办大教育、穷省办强教育的新路子、新模式。

1.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规模和效益。随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生源的持续减少,以及农村孩子为追求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市的合理流动,一些农村地区、边远山区的学校办学规模持续下降,教学活动难以正常开展。通过撤点、并校、建立寄宿制学校等措施,一些边远山区的教学点和办学规模较小、质量效益不明显的学校得到合理撤并,学生适当向县镇和中心校集中,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师资力量得到加强,办学条件有所改善,办学质量和规模效益有所提高。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按人口状况和行政区划状况设点办学、乡乡办初中、村村有小学的格局。同时使学校服务的覆盖半径、服务功能大大提高,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的巩固和提高。

2.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有利于加快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城市和农村、县城和乡镇、农区和牧区的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办学质量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不对称,城乡学生享受的教育资源很难公平。党的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可以预见,在国家发展小城镇和提高城市人口比例的政策引导下,将有大量的农牧区人口流向城镇,偏远农牧区的人口将越来越少,城镇人口将大量增加。通过布局结构调整,在城镇建立一些寄宿制学校,把农牧区的孩子集中到城镇上学,享受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缩小了城乡教育差别。既有利于增加城镇人口,拉动城镇消费和服务业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城镇教育和社区文化建设,加快城镇化建设。

3.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关键在于 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教育的发展,改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学生到寄宿制学校上学,可以减轻农民家庭照顾孩子的负担,解除农民家庭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使农村的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布局调整后富余的校舍可以用来发展学前教育、举办农民夜校、搞农民文化站,还可以利用保留学校的现代信息技术设备搞农业技术培训,促进农村教育、文化、科技事业整体发展,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酒泉的经验证明,寄宿制学校建设还有利于新建移民区的移民安置,有利于巩固边防和促进民族团结。

4.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有利于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师水平不高的问题。由于农村生活条件有限,文化生活比较单调,客观上造成教师不愿意扎根农村,农村教师流动性大,有的偏僻地方派不去公办教师,只能依靠代课教师。把学校集中办到县镇,较好地解决了教师的实际生活问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有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稳定教师队伍,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有人担心到寄宿制学校上学会增加农民的负担,这种担心我认为是不必要的。我们应当看到,改革开放30年来老百姓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已不再满足于衣、食、住、行等简单需要,而是转而寻求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要,其需求层次已发生悄然变化。如何教育子女的问题也提上了更多家庭的议事日程。让子女转往条件较好的城镇学校或者经济发达地区的的学校就读,已成为现阶段一部分农村家庭首当其冲的第一选择。再加上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建立,学生上学的负担大大减轻,到寄宿制学校上学,早已不是高中和大学的专利。民勤县多年前就出现了寄宿制小学。作为政府,不仅要满足农民更好的物质生活追求,更要满足农民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这才是执政为民理念的根本体现,也是政府执政能力的一种提升。

二、深化改革,创新模式,探索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几年来,各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内涵发展,深化改革,在促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一)强化政府行为,优先发展教育。多年来实践充分证明,政府行为到位是保证教育优先发展的关键。政府行为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领导思想认识到位。这是政府行为到位的前提。党政领导必须深刻认识教育对实现民族振兴和社会公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才能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二是教育发展机制到位。这是政府行为到位的保证。要把教育事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各级领导任期目标,构建党政领导重视教育的长效机制,从机制上保证教育的优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三是确保教育投入到位。这是政府行为到位的核心。依法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多方筹资,确保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四是科学决策,政策到位。科学制定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结构。制定教育发展优惠政策,在学校建设用地、项目立项审批、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教师编制等方面对教育实行政策倾斜。五是组织管理到位。加强对重大教育发展、改革项目的领导,对教育发展项目实行政府领导,相关部门协调配合,教育部门组织落实。政府领导积极出面为教育争取发展项目,牵线搭桥,引资助学。六是带头营造尊师重教、发展教育的良好社会风气。这六个方面共同构建形成了政府行为到位的新模式。

(二)与时俱进,探索创新对口帮扶支教的新模式。在“两基”攻坚中,我们积极开展对口帮扶支教活动,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形成了“省外省内、企业高校机关多途径,人、财、物、智全方位开展对口帮扶”的新模式。这一新型支教模式的形成,经历了省外省内两条线对口帮扶和教育系统“三位一体”对口帮扶两个发展阶段。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全国开展“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活动,天津与甘肃开展对口支援,每年选派200名教师来甘肃贫困地区支教。根据这一精神,省委省政府决定同时开展省内学校对 3 口帮扶,组织省内经济较发达地区和大中企业与贫困县开展对口帮扶,建立长期支教活动。天津对口帮扶支教与省内对口帮扶支教两条线同时进行,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帮助和支持,为全省“两基”作出了重要贡献。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对天津市组织优秀教师到甘肃巡回讲学活动给与肯定和好评,指出:“这种做法很好,值得提倡”。2004年,省政府向全省人民发出了“两基”攻坚总动员令,强力实施“两基”攻坚。省教育厅与时俱进,科学决策,及时做出了教育系统“三位一体”对口支援“两基”攻坚县的决定,即省教育厅机关一个处室、一所高校、一个厅直属单位共同帮扶一个“两基”攻坚县,举全厅和全教育系统之力,对 18个“两基”攻坚县进行对口帮扶支教,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有智献智。教育系统“三位一体”对口帮扶在省外省内两条线对口帮扶的基础上,突出了“智力帮扶”的内容,使我省对口帮扶支教工作从内容到形式更加完善,有了创新和发展。教育系统“三位一体”对口帮扶与省外省内两条线对口帮扶共同构成了具有我省特色的、重在贫困地区“两基”攻坚的对口帮扶支教新模式,为确保全省基本实现“两基”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引进社会资金,探索高中建设和后勤管理新模式。进入21世纪后,我省高中教育得到迅猛发展,普通高中校舍严重不足、班额过大的矛盾更加深化。省教育厅及时提出了“普通高中办学向县城以上城市发展,调整办学结构、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的高中发展思路,鼓励已经“普九”的县区,适时把工作重点转到发展高中教育上来,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县城及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乡镇,建设一批有规模、有质量的寄宿制普通高中。2003年,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设立了《城市教育费附加普通高中建设项目》,当年拨款2990万元,之后省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左右资金,对每个新完成“两基”的县,给予100万元奖励,专项用于建设普通高中。几年来,共投入资金7000多万元,扶持各地建设了一批普通高中学校。这些资金对于经济发达的省份来说,尚不够一所高中的建设,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经济不发达、教育底子薄、“两基”任务尚未完成的穷省来讲,发挥了重要的结构调整作用。它的重要意义还在于,这是我省集中地方有限财力,自主设立的一个教育发展项目,有力地推动了高中建设和发展。面对政府高中投入严重不足、学校办学条件较差、老百姓上高中需求旺盛的矛盾,张掖、酒泉等一些地方的普通高中,不等不靠,通过“市场运作”的形式,引入市场机制,积极吸纳社会资金,把学校后勤服务推向社会,率先搞起高中后勤社会化改革,实现了“没钱”也能搞建设的愿望。在保证学校始终坚持对宿舍、食堂等公用设施绝对管理权、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学校引资办学,建起了宿舍、食堂,改善了办学条件,促进了高中教育超前发展,闯出了一条自主发展、内涵发展、超前发展高中教育的路子,形成了“社会投资、学校管理、学生使用、回馈社会”的高中建设和后勤管理新模式。2003年10月,省教育厅在张掖、酒泉地区召开全省高中教育建设现场会,学习推广这一模式。实践证明,在政府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这一发展模式推动了高中教育超前发展,完全符合我省实际。

(四)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探索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我省地域分散,地形复杂,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各地坚持因地制宜,以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为抓手,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积极探索不同区域内、不同条件下教育协调发展的路子,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酒泉市遵循“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适度集中,注重实效,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坚持“四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巩固 “普九”成果,提高“普九”水平;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改造薄弱学校,缩小城乡差异;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按照“高中、初中向城区集中,中心小学向乡镇所在地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城区学校和乡镇所在地学校集中”的思路,对全市中小学进行布局结构调整,优化教育资源。对五个农业县市区,原则上规划人口在8000人左右的乡镇,按“一乡一校”(九年一贯制学校)模式调整,人口在10000人左右的乡镇,按“一乡两校”(一所初中一所小学)4 模式调整;对肃北、阿克塞两个民族自治县,将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全部集中在县城举办,高中教育从2006年开始全部到敦煌市办学,已经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全市初步形成了以金塔县、瓜州县为代表的 “大集中”模式,以玉门市为代表的“分片集中”模式,以肃州区为代表的“相对集中”模式,以肃北、阿克塞县为代表的高中教育“跨区域办学”模式。

庆阳市提出以撤并校为基础,以创办寄宿制中小学为突破,坚持走“高中阶段学校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中心乡镇集中,教学点向中心村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城镇集中”的规模办学路子。采取“撤、并、挂、建”等措施,优化学校布局。“撤”即撤并和改造布点分散、规模小、效益低的薄弱学校;“并”即乡镇寄宿制中心小学可兼并周边邻近的村小学,形成规模优势;“挂”即极度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可适当保留教学点,挂靠在相距最近的小学,实行“一校两区”或“一校多区”管理;“建”即建办寄宿制学校。布局调整后,使较大乡镇只保留一所寄宿制初中和若干所小学;中等乡镇只保留一所寄宿制初中和寄宿制中心小学;山区人口较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小乡镇,建成一所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形成城乡布局均衡协调,教育资源配置得当,质量效益稳定提高的新的教育布局体系,促进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均衡发展。为此,庆阳市委、市政府计划三年投资4.8亿元,用于布局调整和灾后重建,确保三年基本完成学校布局调整任务,五年达到学校布局优化目标。这种投入力度、这种发展教育的气魄在庆阳乃至全省其他地区还从来没有过。

甘南州认真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 新建、改扩建了95所寄宿制学校,扩大了城区和集镇办学规模,使民族地区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学形式,逐步向优化布局结构、相对集中办学发展。结合“两基”攻坚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甘南州创造性地提出并全面实施了以校园“四化”(硬化、绿化、美化、教育化)、“四新一亮”(教室新、桌子新、凳子新、讲桌新、电灯亮)、“一人一床”、“八配套”(校门、围墙、厕所、旗台、操场、实验仪器、图书、食堂)为内容的“四项工程”,完善了学校硬件功能,弥补了单纯进行项目建设的局限性,从根本上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促进了教育公平,最大程度的发挥了项目效益。“四项工程”得到了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的高度评价和肯定,她指出这是甘南民族教育发展中的一大创举,必将全面改善学校办学环境,有力地推动甘南民族教育发展。

三、团结一心,振奋精神,为建设西部教育强省而奋斗

教育部陈小娅副部长在今年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今后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要更加重视教育公平,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更加重视素质教育,大力促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要更加重视统筹兼顾,大力促进基础教育协调发展。” 当前要以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促进城乡教育全面协调发展。为此,要把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当作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切入点和重要抓手来抓,以政府投入为保证,以科学规划为前提,以优化教育资源为核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质量效益为目标,做好布局调整工作,带动城乡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深化认识,统一思想,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历史阶段对教育事业的新定位、新要求。优先发展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各级政府领导要深刻领会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性,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放在关注民生的首位,做到在经济社会发展上优先安排,在经费投入上优先保证,在政策管理上优先照顾,全力支持和推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规模办学、寄宿制办学是新时期政府办学能力的一种提升,是基础教育办学模式的重大改革,也是教育发展阶段的新跨越、新起点。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以建办寄宿制学校为核心的学校布 5 局结构调整工作,把它作为新时期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措施来抓,加大投入,完善体制,确保政府行为到位。

(二)立足省情,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布局调整。规划是搞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要科学合理制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规划。规划要有前瞻性、科学性、整体性,必须与灾后重建结合起来,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结合起来。按照有利于“普九”成果的巩固提高,防止学生辍学流失,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总体原则,科学合理地制定出全市(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实施方案和目标任务。新建的高中一定要办在县城,初中要建在城区或大的乡镇,中心小学要有寄宿条件,教学点设在行政村,自然村不再设置教学点。城里多办几个大的寄宿制高中、初中,把能集中的乡镇学生都集中起来到城里上学,扩大规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坚持先建设、后调整,先修渠、后放水,先立后破,分步实施、稳步推进。一定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能搞一刀切。酒泉经验适合于在河西地区推广,可称为“河西模式”;庆阳经验适合于在河东地区推广,可称为“河东模式”。甘肃南部和少数民族地区也要认真总结适合自己办学的经验,形成自己的办学模式。

(三)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促进基础教育协调发展。布局结构调整要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为重点,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要统筹兼顾高中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协调发展,统筹兼顾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协调发展。要认真研究调整后农村富余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确保国有教育资源不流失、不浪费。可以考虑通过置换或租赁的方式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我省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学前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学前班,幼儿只能接受学前一年教育,这是城乡教育的一个显著差距。一定要借这次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时机,积极兴办农村幼儿园,把农村学前教育从一年拓展到三年,为下一步普及学前教育打基础。也可以选择好的整体闲置的校园,建设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把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集中开展军训、国防、法制等专题教育活动。如张掖市甘州区在农村新建的少年军校,就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不仅要调整普通中小学校布局结构,也要调整职业学校的布局结构。一个县集中力量在城区办好一至两所寄宿制职业高中,办出规模和效益,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建设新农村,最重要的是提高农民的素质。必须通过发展职业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要进一步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宗旨的理念,加强对职业高中办学思路、专业设置、招生就业的研究,面向国内就业需求,结合当地实际,创新办学模式,改革办学机制,积极开设与地方经济紧密联系的特色专业,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形成优势竞争力,培养地方人才,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四)加强管理,抓好“两堂”,创建和谐文明校园。学校工作主要抓“两堂”。一要抓好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质量,一要抓好以食堂为中心的后勤保障。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切实加强教学秩序管理,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及时纠正随意加课、减课、停课行为,制止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给学生集体补课或上新课的做法。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负担。要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坚决遏制频繁进行各种统考并按考试成绩进行学校和学生排名的做法,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建立严格规范的学籍管理制度,努力控制学生流失。要切实加强中小学安全管理,特别要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坚持科学预防、积极预防的方针,关注细节,防患于未然,尽最大努力为广大中小学生创设安全、卫生、文明、和谐的成长环境。

要抓好以食堂管理为中心的寄宿制学校管理。首先要加强食堂管理。抓好食堂卫生、饭菜质量,办好伙食,注意营养搭配,保证成长发育中的孩子的营养健康。其次要努力改善寄宿条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要搞好配套设施建设,如宿舍、食堂、浴室、锅炉房、厕所等,保证学生每周能洗一次澡。要重视文娱体育场所建设,经常性地开展一些 6 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第三,特别要注意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良好个性养成。要加强家校联系,尽量多让父母与孩子见面交流,并随时注意孩子的心理变化,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的生活,养成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第四,要严格卫生制度,做好卫生防疫,防止流行性疾病发生。总之,要把寄宿制学校办得丰富多彩,要把校园建成乐园,让学校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终身难忘的地方。

(五)优化资源,弘扬师德,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条件的现代化和师资的高水平将是未来教育竞争的两大热点。要想使学校有吸引力、竞争力,就必须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水平,就必须变分散办学为集中规模办学,努力提高办学效益。要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导向,以教师培养、补充、评价、激励、培训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全面提升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把布局结构调整和师资队伍整合同步进行,做好竞争上岗、择优使用。凡是撤并学校的老师进入新学校必须要通过考试,优化组合,人尽其才,真正使调整后的学校师资力量优于原来的学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即将开始,要提前实施高中教师的新课程培训。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师德水平也是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满意不满意的一个重要标尺,更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需求。要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常抓不懈。要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认真学习抗震救灾英模教师的先进事迹,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和人民教师高尚师德,推动师德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学校管理要充分体现“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切实关心教师的生活,关心他们的住房、工资、职称,还要关心年轻教师的恋爱、婚姻、子女的教育等等,使教师心情愉快,安心工作。教师工作的干劲高了,就有研究教育教学的热情,提高教育质量就有了可靠的保障。

(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在人人“有学上”和“上得起学”之后,“上好学”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迫切期待,这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我们教育工作的根本宗旨和主要任务。条件到位以后,教育应该“回归本位”。要把基础教育由外延抓条件保障转到内涵抓质量提高上来,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现代化水平。一要深化课程改革,突破农村课程改革这个重点和难点,加大对农村学校课改实验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村中小学整体教育质量。二要加强课程管理。进一步完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按国家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各门课程,确保全体学生接受完整合格的基础教育。三要加强教学管理。要把抓好教学摆在第一位,树立现代教育思想,改进教法、学法,把提高质量落实到每一位教师、每一堂课和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四要加强评价机制改革。要下决心扭转单纯依靠升学率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单纯以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做法,逐步建立起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评价体系和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生评价体系,发挥导向作用。五要加强教学研究。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强化各级教研部门的研究、指导、服务的职责,加强县级教研机构深入学校、深入课堂的指导能力,加强对新课程实施情况的调研和指导。六要重点加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能力建设。“管理以县为主、财政分级负担”机制中,以县为主管理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县域内的学校管理和质量管理,教育管理应及时由行政管理向专业支持管理转变。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担负起推动本辖区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职责,充分调动和激活校长和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基础教育的各项要求落实到每一所学校,把“走进课堂”形成常态,整体提升基础教育的质量和管理水平。

我省教育事业正面临着一个伟大的发展机遇。高等教育和义务教育已经分别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走向大众化和普及化,为甘肃教育事业的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众志成城,百折不挠,努力创建西部教育强省。河西地区要在省内率先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 7 育发展目标,带动全省基础教育协调发展;河东地区要深化改革,强化实力,协调跟进,又好又快发展;陇南、临夏、甘南地区要抓住灾后重建的历史机遇,打好基础,迎头赶上,实施完整合格的义务教育。争取在今后5年内,使我省教育事业迈上一个新台阶,实现西部教育强省的目标。

第三篇:市教委副主任罗洁同志在高中课改启动会上的讲话

精心组织 周密准备 肩负责任 积极稳妥地推进首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市教委副主任罗洁同志在高中课改启动会上的讲话

按照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部署,自2007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开始,北京市普通高中全部进入课程改革实验。刚才,利民主任已代表教委就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做了动员。现在,我代表市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就高中课程改革启动准备阶段的相关工作提出以下要求:

一、深刻理解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明确实验目标,认真做好思想上的准备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相关文件精神,从07年秋季起,在北京市开展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是市政府作出的重要决定,是北京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北京市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对北京市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认真开展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形成符合国家课程改革基本要求,并具有鲜明北京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和教学体系,有利于促进普通高中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实现北京市普通高中教师素质的整体优化,有利于促进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还有利于义务教育、高中阶段、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首都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作为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应该通过开展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实现以下目标:

1、全面检验并进一步修订完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附件一)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探索在北京市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普通高中实施新课程的途径,为全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提供有益的经验。

2、促进区县和学校课程管理和课程建设能力的提高,形成开发和共享课程资源的机制。

3、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与普通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4、建立新的评价与考试制度,特别是与普通高中新课程相配套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5、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6、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引导普通高中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注重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发挥普通高中的规模效益。

7、实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为造就首都现代化和和谐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及专门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所有同志都要高度重视、积极参与高中课程改革的实验,各区县教委主管领导和中层干部,各区县教研部门同志、各高中校、完全中学的校长和教育教学管理干部、骨干教师,都应带头学习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纲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各学科课程标准及其他的相关文件,学习《北京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课程安排指导意见》以及陆续下发的相关文件,研究国外和兄弟省市高中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把握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明确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的实验目标,为高中课程改革作好思想上的准备。

二、科学论证、审慎决策,精心谋划,全面落实高中课改的各项工作。

我主要谈6个加强:

1、强化政府行为,加强组织保障与实验规划

整合力量,建立机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在北京市层面,我们成立了以主管副市长为组长的北京市普通高中课程实验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教委,由市教委主任和主管副主任担任办公室正、副主任。同时建立由市教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市编办、市委宣传部等单位和部门参加的课程改革联席会议制度,协调、研究有关工作,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中的重大事项报请市政府同意。

根据重点任务分解,我们还下设了各专门工作组,分别建立工作团队,承担各项节点性重大项目的组织、实施和运筹。同时在协调小组领导下,完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工作小组,负责组织课程教材建设、干部和教师培训、学科教学指导、监控与评价、宣传等专业指导组,分别承担各方面工作的实施,以切实加强对实验工作的领导。

各区(县)和学校也应尽快成立由区县主管领导牵头的领导小组和工作组,统筹资源,组织力量,分别负责实验工作在各层面上的推进,在经费投入、政策支持、办学条件、制度建设、师资培训、舆论宣传等方面提供保障。普通高中学校在新课程实施中居于主体地位,校长是学校实施新课程的第一负责人。

切合实际,充分论证,制定市区校三个层级的实验方案,加强对实验工作的科学规划和“本地化”、“校本化”实施。在充分借鉴先期改革省份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本着积极稳妥、平稳过渡的原则,市教委会同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教育考试院、北师大、首都师范大学等有关单位分别进行了专题研究,依据教育部的课程设置方案,结合北京实际,反复论证,形成了北京市的实验工作方案,成为指导我市高中课改的纲领性文件;区县和学校应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形成创造性的实施方案,规划和指导本区域和学校的实验工作。既坚持课程改革目标和方向,坚持从实际出发,整体规划,又不失个性和地方、校本特色。各区县将高中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方案报送市教委高中课程改革实验与协调工作的办公室。

2、研究先导,加强制度保障

要协调政策,统筹考虑,加强制度建设。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为高中课改的推进提供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和运行模式,如样本校联系制度、校本教研制度、实验监控评价制度、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教材选用制度、联席会议制度、定期联合视导制度,等等,要针对高中教育的特点,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些制度,有些制度和政策实施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如高中的综合素质评价问题,基本思想、实施方案、操作程序和策略、以及呈现方式和结果的使用等问题,都要继续深入研究,特别要注意研究与学生发展和高考会考的关系问题;有些制度和政策需进一步协调,如教师的实验培训与继续教育政策问题,教师工作量的计算问题;有的领域需新的制度安排加以规范,如选修课指导制度、模块考试与学分管理制度,班级授课与学生跑班学习管理等问题,有的制度需要根据课改目标和社会认可度平稳调整和小步快走式改革,如高考制度、会考制度等。总的脉络是通过制度建设,为课程改革持续、有序地推进提供制度保障,调整我们的管理方式,高效、及时地为课改服务。

3、培训先行,加强队伍建设

分级管理,分类实施,开展持续有效的干部教师培训,加强干部、教师、专业人员三支队伍建设。队伍建设,是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重要保证,也是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课程的实施质量和水平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广大干部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主体,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各普通高中要组织全体高中教师、校长、教研人员、科研人员、教育行政人员,接受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坚持“全员培训”、“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新课程培训要作为普通高中教师、校长、教科研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并纳入学分管理。

培训内容应包括通识培训、新课程方案培训、各学科课程标准培训、实验教材培训和学科新知识培训等。培训方式应提倡参与式、互动式和案例培训,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教师的网上研修,多种形式互补,集中与分散结合,启动培训与日常跟进式培训配合,充分调动被培训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实施持续、充分、全覆盖式的实验培训,强有力支撑我们教育实验工作。

工作启动到新生入学只有半年时间,新课程培训工作面临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的状态。培训机构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转变教育观念和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培训质量为核心,构建教研、科研、师训、高校等各方参与的培训网络,制订科学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创新培训方式,拓宽培训途径,有条不紊、扎扎实实地做好培训工作。根据普通高中校数少,教师数量相对较少,教师专业化水平高的特点,实施统一的一级培训、区县跟进式培训和学校的常规性日常性的校本培训。

普通高中课改实验,北京市实行一级集中实验培训,即实验培训由全市统一组织全体高中干部教师全员参加新课程集中培训,实行统一规划实施、统一课程、统一质量标准、统一评价反馈、统一考核的培训管理;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教育学院分别负责组织市级培训,整合全市各高校专家力量,形成以各个学科为单位的培训工作团队,建立培训工作的长效支撑体系。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科研等业务部门负责组织区县级的经常性的跟进式培训,各普通高中根据老师和干部的具体需求,立足实际,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师资培训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持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环节。各级师资培训机构、教研部门和科研院所要帮助和指导学校建立校本培训制度,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途径,构建教科研和培训一体的校本研训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最大效能。

请大家根据课程推进进程,肩负各自职责,组织实施好本世纪以来最大规模、最深刻、最系统的一次全员学习、提升的培训。

4、资金支持,加强物质保障

筹集经费,在市区两级建立专项资金,加大投入,加强经费保障。根据教育部要求,市、区、(校)要分别筹措专项经费,并逐步建立和完善课改经费管理制度,保证专门用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的干部教师培训、资源建设、专项研究、实验推进等工作,为课程改革提供经费支持和物质保障。督导部门要将经费到位情况纳入对政府的督导指标体系,督促落实。

5、建立程序,加强教材与课程资源建设 加大对教材选用工作的统筹和监管力度,严格依据教育部所审查批准的实验教材目录选用各学科教材,保证质量。组织学科专家和教师代表遴选、推荐适宜在北京市使用的各学科实验教材各若干种,供区县和学校选用。各区县和学校要按照教育部有关政策和程序,组织教材选用工作,保证程序公正透明、教材质量提高。

规范有序,开发课程资源,加强配套资源保证和支撑。鼓励市、区(县)和学校积极开发与新课程配套的各类课程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为教育教学提供资源支撑和保障,建立普通高中之间、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之间资源共享制度,积极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院、大学及科研院所建立教学合作关系、资源共享关系,利用各方面的师资、设备和场所进行相关课程的模块教学。保证各类学习模块的高质量开设和各门课程的落实,为学生提供充分、完整的教育背景,让学生享受丰富多彩的教育,促进学生自主、生动地发展。

6、舆论引导,加强新课程的理解与传播工作

向社会和家长宣传新课程的特点、任务和意义,营造全社会支持和理解课程改革的有利环境。高中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改革,它牵动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建议同志们定期不定期主动向各级人大、政协汇报、沟通情况,及时披露相关信息,鼓励社会和家长广泛参与,引导舆论客观全面地报道。一定程度上讲,家长的参与、支持和认可度,是这场全新变革的难点和关键,可能决定改革的成败,因此,在一些难度较大的、社会关注度高的方面,应主动、提前制定统一的文选方案,并建立家长参与机制,争取更多的支持和理解,避免对课改缺乏了解而产生的干扰。

三、提请大家要密切关注的几个问题 本次高中课程改革的复杂程度远远高于任何一次教学改革,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必须清醒地认识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把握实施的重点与难点。

一是课改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参与课改学校、教师的积极性,并对学校、老师的困难和困惑要及时回应和关注。教师是课改的主体,新课程中渗透的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都要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来实现。长期以来,我们许多教师已经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新课程的实施完全改变了这种习惯,对参与课改的广大教师是巨大的挑战,因此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改革是一个全新的过程,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学习,改革中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需要一线教师来探讨、克服和解决。因此,我们要对一线参与课改的教师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各级教育行政、教研部门和学校领导要特别关注注意加强课程环境、课程资源建设,加强对教师的服务与培训,最大限度地帮助教师进入课改。此外,在职称评定、教学工作量计算等方面给予保障,对参与课改取得的成绩要及时予以关注、表彰、奖励,要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并创造性地实施课改。同时,利用校本教研机制,实施及时、稳固的专家指导、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是要关注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学校高中课程改革。农村地区高中教育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课改的难点,应该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农村地区高中的课程改革要密切联系农村的实际,反映当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确保每一位学生既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共同要求,又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农村地区的高中学校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实际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新课程提供的广阔空间,根据当地农村实际,开发丰富多彩的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大力加强校际之间的合作,城区高中特别是示范高中要利用现有的“手拉手”等机制有意识地帮助和扶持农村高中,通过联合开发课程资源、资源共享、教师互聘、学分互认等,支持农村高中的课程改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关注农村高中课改的进展情况,对农村高中在编制、待遇、经费等方面实施政策倾斜,并及时发现解决农村高中课改的实际问题,为农村高中课改服务。对示范高中和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要充分深入落实课程改革实验方案,在选修模块的开设比例、校本课程开发和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首都高中发展模式。

第三,还应建立完备的信息反馈机制。注意聚焦问题,组织专家专题研究;注意发挥样本校的职能,在不同方面培植典型经验,为实验提供借鉴;由于实验区县校际之间条件的差异,要建立实验区际、校际协作与交流机制,共同研究、共同发展、资源共享。对于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第一时间研究解决,把矛盾和问题消化在萌芽状态,消化在教育系统内部。2007年作为迎接奥运的决战之年,不允许出现任何闪失,我们高中课改要以最大限度的稳定、安全贡献于全局工作。

同志们,高中新课程改革是一次探索、创新和深化教育改革的实践过程,实现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借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注意薄弱环节,抓住难点、重点,解放思想,坚定信心,积极稳妥,全面推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肩负历史责任,为全面提升我市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努力培养适应首都现代化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共同不懈努力!

谢谢大家!

第四篇:在2006年全市课改总结会上的讲话

继往开来 再接再厉 努力开创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新局面

——在2006年全市课改总结会上的讲话

XXX教育局 XX

(2006年11月24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把大家请回来召开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结大会,主要是总结、交流过去的成绩和经验,分析面临的新问题,部署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的课程改革工作,以推动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开展下去。后面蔡市长、任所长、徐局长还要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领会,回去后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总结成绩,积累课改经验

根据上级总的部署,从2004年秋季开始,我市小学、初中的起始年级进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自实施新课改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教育局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我市的课改工作进行了统一部署。我们采用多种形式,利用多种渠道,对教师进行了多轮培训;充分利用了我市的教研、科研网络优势,立足校本教研,落实课堂教学,注重总结反思,走出了一条“培训指导——实践探索——反思提高”的课改新路子,收到了预期的成效。

1、强化组织领导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课改工作,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领导多次深入学校调研、视导;经常走进课堂听课,与学校领导、教师交流探讨课改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了课改工作顺利。大部分学校领导对课程改革认识明确,不仅积极宣传,而且身体力行。有的举办了课改专题讲座,有的承担了新课程的教学工作,有的深入教研组组织、指导新课程教学研究,有的深入课堂督促、指导新课程教学。特别是在教学竞赛中,不少学校领导不仅认真组织教师参赛,而且亲自参与,带头参赛。在2004年的教赛活动中,有42名学校领导参加了校级竞赛,通过公平竞争,公正评选,有22名领导出线参加了片区竞赛,再通过片区选拔,5名领导进入了市级决赛并获奖。另外,在我市每年举行的课改教育案例、教学反思文章评选活动中,也有不少领导带头参与并获奖。这么多的学校领导积极带头参加课改,是我市教育、教研工作的一大亮点。突出地反映了学校领导“以教学为重点、以课改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目前,不少学校领导都在教学第一线,并且担任了新课程的教学工作,他们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而且注重对教师的培养和指导,较好地发挥了领导和行家的职能作用,引领和推进了学校的课改工作,应继续保持和发扬。

2.开展上岗培训

为了顺利实施新课程改革,2003年4月,市教育局下发了文件《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师资培训的实施意见》(“华教发[2003]59号”),在 2003年上期和暑假,组织了以学校领导、教研组长、学科带头人为主的骨干教师培训;2003年下期至2004年上期,市教育局又对起始年级教师进行了全员培训,从而把“通识性培训”和“学科培训”有机地结合了起来。2004年3月,XXX教育局又出台了文件《关于新课程校本培训的实施意见》(“华教发[2004]21号”),对我市课改工作作了进一步部署,要求各学校深入开展以校本培训为主的学校自培。各学校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研讨观摩、自学自练、撰写心得体会、完成一篇新课程设计等方式,将校本培训落到了实处。校本培训结束后,市进修校、教研室严格遵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对参训教师进行了考核、验收,合格后发给合格证和上岗证。

3.加强专业引领

为了准确掌握学校课改的实施状况,及时调控全市的课改工作,两年来,市教育局、教研室多次组织教研员深入XX中学、XX初中、XX初中、XX初中、XX初中、XX小学等20多所学校,进行了课改工作专项调研,听课1000余节。教研员针对课改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同学校、教师们一起分析探讨,找原因,增措施,并形成了翔实的调研报告,为教育局的宏观调控提供了依据,对学校的课改工作进行了指导。

课改以来,市教研室组织了四次大型的巡回讲学献课活动,组织教研员和优秀中青年教师200余人次深入XXXXXXXXX等地的30余所学校进行了巡回讲学献课,通过上示范课、作专题讲座、交流研讨等方式,理论联系实际,传递了先进的课改理念和教学方法。同时,我们还利用我市完善的三级教研科研网络平台,以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了联教活动、教学观摩、教学竞赛、教育案例评选、教学反思录评选、创新学习大赛、学科竞赛等活动,在教学教研实践中培训教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4.落实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学校课改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不少学校结合本校实际,针对具体问题,采用集中培训、举办讲座、集体备课、上研究课、案例研究、反思总结等形式,对全校教师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培训和指导。同时,不少学校在经费上舍得投入。除了积极选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还花几千元购回成套的培训资料,组织教师集中学习观摩或供教师借阅研究,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成效。特别是一些学校将教育科研与校本教研有机结合起来,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如XX的《小学交通安全教育实践与研究》、XX小学的《小学生自主学习研究》、XX的《培养农村初中生法律保护意识的研究》、XX初中的《互动式课堂教学研究》、XX中学的《农村高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等课题都是在课改形势下,结合本校的教育教学实际开展的专项研究,成效显著。分别荣获省政府颁发的“教学成果二等奖”和省教厅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2005年以来,我市有34个课题顺利通过了结题鉴定,28个课题获奖,其中国家级奖2项,省级奖22项,地(市)级奖10项;有4所学校被命名为“XX市校本教研基地校”,8所学校被命名为“XXX校本教研基地校”。

5.变革教学行为

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是其教育观念变化的根本标志。在课改实践中,不少教师的教学行为已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师生关系和谐互动;创设情境引人入胜;多种教学手段综合应用;课程资源有效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理念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教自学、分组讨论、实践活动等形式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如XX开展的“家长走进课堂”活动,就加强了家庭、学校的联系,改革了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XX初中谢贵华老师,大胆实施课堂教学改革,鼓励学生当小老师,放手培养、指导学生自主上课、自主学习,较好地体现了课改精神。在学生评价方面,也有不少学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采取“自评、小组评、家长评、教师评”四结合的评价方式;淡化分数,实施星级制、等级制等评价体系;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关注学生成长过程等等。教学中这些关系、情境、模式、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变化,直接反映了学校、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虽然一些探索还不太成熟,但毕竟在课改的道路上迈开了步子,应该得到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二、反思问题,明确课改目标

1、认识不够明确

部分学校、教师对课改还存在模糊的认识,有的认为课程改革是对原有的、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方法的全盘否定,一切都是新的,教学要从头学起。这导致一些教师产生了畏难情绪和抵触情绪,教学中依旧我行我素;有的认为课程改革主要是教学形式上的变化,教学中生搬硬套,华而不实;还有的认为课改同以往的教材修订差不多,只是教材变了,该怎样教还怎样教,穿新鞋走老路。由于种种认识不到位,导致一些学校、教师对课改无动于衷,学校课改工作进展缓慢。

2、管理不够到位

由于认识上的模糊,导致了一些学校管理上的不到位。部分学校领导对实施课改还停留在口头上,没有认真组织开展校本培训,更没有深入课堂检查、指导;学校派出学习、培训的教师回校也未安排上汇报课、办讲座;学校校本教研流于形式,学校课改举步维艰。特别是不少学校在常规过程管理方面也很薄弱,在我们到学校调研所听的随堂课中,不少的教师上课没有教案,课后也拿不出教案;作业批改马虎、量不足(到11月初了,有的教师才安排学生写两个作文)。导致教学有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这些状况反映出部分学校在课改管理和教学“六认真”管理等方面存在不到位的问题,应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3、教学不够落实

①把“自主”当成“自流”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部分教师片面地认识新课程下的课堂是生成的而不是预设的理念,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在教学中放任自流。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够准确甚至错误时,教师也不给予纠正,教师成了旁观者。其实,在数学课堂上,有时有十几种解题方法;在人文课程里,对文本有时有十几种理解。有的方法巧妙,有的较为烦琐;有的切中要旨、视角独特,而有的却是牵强附会、浅尝辄止。而教师如果顺其自然,一堂课下来,学生或是各执一词,不及其余,或是莫衷一是,无所适从。在这样的课堂中,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就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也不可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②“合作”流于形式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不少教师在组织中既没有分工,又没有关注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小组讨论成了个别优生的一言堂,大量的中差生无所事事,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另外,教学中还存在为了合作而合作的现象,部分教师既不考虑研讨的问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也不管时间安排是否恰当,学生教材还未看完,教材内容还没有了解,就匆匆让学生答问或讨论。因此,课堂上常常出现研讨不深入、泛泛而谈甚至“冷场”的现象。

③只重“讲授”忽视“探究”

“探究性学习”主要是针对传统教学过于注重讲授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而提出来的。传统的“讲授法”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把新学习的知识同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产生有意义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但“讲授法”教学要运用得当,否则极易变成“满堂灌”。目前教学中“满堂灌”的现象仍较严重。课堂上,或教师慷慨激昂地讲解,学生匆匆忙忙记笔记;或教师滔滔不绝地分析,学生恹恹欲睡地呆坐,学生自主性活动很少。新课程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和实践应用的理念未能得到很好地实施和体现。

④忽视“学科”特点

新课程注重学科的综合性,倡导学科间融合,教学与生活联系,课堂与社会结合。但一定要有机融合,联系得当,结合自然。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还存在对教材把握不准、学科特点不明、综合不当的问题。如一位教师在教小学数学《认识乘法》一课时,课一开始就创设了一个生动的情境,用多媒体出示了“动物园的一角”。老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你观察到什么?”学生观察后踊跃发言,十多分钟过去了,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老师在肯定中不断追问:“你还看到了什么?”于是,学生不断又有新的发现……用大量的时间进行这样的情境创设和引导,与本课教学到底有多大联系呢?这是在上数学课还是在上看图说话课?数学课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应该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在语文课教学中,部分教师丢掉了对文本的研读,丢掉了对文本词句的理解,或深挖其中的人文内涵,上得有点像思品课;或深入解析文中的一些科学道理,探索与课文有关的自然奥秘,动手做其中涉及到的一些实验等等,上得有点像物理课、化学课、生物课;或者就课文中的某一点无限扩展,游离文本,丢掉了文本这个本。这样的语文课还叫语文课吗?因此,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科”特点,不要“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对于上述问题,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认识,认真研究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以达到“教育观念真正转变、课改管理切实到位、教师专业得到提升、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再添措施,开创课改新局面

1、进一步提高认识

我国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基于对原有课程在教学领域中存在的落后观念而展开的。跟以往的课程、教材改革相比,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重建课程结构和倡导和谐发展的教育、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和注重学生经验等方面体现出对传统课程模式的本质性突破。但我们必须辨证地看待这一变革,新课程改革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全盘否定,而是一种扬弃。传统教育中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我们还要在课改实践中积极地运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整体化的教育改革工程,新课程体系在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有重大的突破和创新,它要求重建课程结构,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和校本化,倡导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和评价的改革,以达到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学校是课改工作的重心,由领导班子、教导处、教研组、教师、学生、家庭、社会等构成了学校课改工作的子系统。学校一定要做好系统内各层级、各环节的组织协调工作,保证课改工作的顺利推行。

2、进一步强化领导

校长是学校工作的主要决策者,也是学校课改成败的决定因素。实践证明,领导重视,身体力行,学校课改工作就有成效。反之,领导管理过于宏观,只管布置,不重落实,则学校课改工作就很难见成效。学校课改的状况是校长抓课改工作成效的集中反映。在课改实践中,校长及学校领导应成为课改的指挥员,对课改要有明确的认识和清晰的思路,做到指挥有度,调控有方;要成为课改的实验员,以身作则,带头实施课程改革,在实践中体味课改、熟悉课改,有的放矢地调控学校的课改工作;要成为课改的辅导员,既是课改的行家里手,又是一个好“教练”,善于指导、培养教师,促进教师成长发展;要成为课改的护航员,建立健全课改的保障激励机制,加强对课改工作的组织和管理(特别应注重过程管理的完善与落实),保证学校课改工作的顺利实施并取得成效。

3、切实搞好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课程改革中教师参与培训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放了课程管理权限,要求学校的课程逐步走向校本,这就对学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学校创设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为学校创立品牌,创立特色提供了保证。学校要切实搞好校本教研,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健全、完善相应的组织机构,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职能,督促、指导研究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二是要增强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应找准本校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形成研究专题,进行系统研究,达到解决学校实际问题之目的。

三是要即时总结经验教训,适时调控课改工作。学校领导及课改机构成员应经常深入课堂认真研究教师的课堂教学,经常与教师、学生交流。及时了解新课程实施情况,组织教师认真总结课改经验,形成典型案例,在全校广泛宣传,并积极向外投稿,以扩大影响。针对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学校组织教师应认真分析原因,制定相应的措施和对策,以改进工作,推动课改顺利进行。

四是要注重校本教研与课题研究的有机结合。校本教研和课题研究都是学校为解决本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而开展的研究活动,有着共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手段。在课改实践中,可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规范研究行为,形成研究成果,提升学校课改工作的科研含量。

对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教育局将强化过程管理和动态管理,随时进行调研和查评。每三年评选一次“校本教研基地校”、“课改先进集体”和“课改先进个人”。已评为“校本教研基地校”的学校要再接再厉,保持发扬;现在还不是的要对照“华教发[2005]19号”文件中的《XXX校本教研基地校评估细则》要求,找差距,增措施,努力争创“校本教研基地校”和“课改先进集体”;学校要激励广大教师积极争当“课改先进个人”。

4、努力改进教学行为

课堂是实施课改的主阵地,教师是课改工作的主力军。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益,关系着学校课改成效。在课改实践中,教师应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一是要努力将先进的课改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必然导致教学行为的转变,也就必然反映在课堂教学方法、模式、结构、情境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变化上。因此,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是其教学观念转变的根本标志,也是学校校本培训成效的集中反映。教学中,教师应主动将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引进并运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更鼓励教师依据课改理念自行探索一些适应本班实际的教学方法。我们常说“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有法”是指有总的的教育思想、理念、原则、要求等等,“无定法”则是指具体到一个教师、一个班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应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此,我们鼓励教师们依据课改理念积极、大胆地尝试,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上下功夫。努力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探索出一些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同时,学校要鼓励、督促教师认真总结、反思课改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及时将教师的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总结推广。在教学行为转变的过程中,在教师的不断总结反思中,教师自己也得到成长和发展。

二是要注重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知识与能力、教师传授与学生活动等方面的关系,突出学科特点,落实教学目标。切忌为合作而合作,为探讨而探讨,为表演而表演等流于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否则,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却收获寥寥。一切教学形式、教学活动的设计,都应以教学实效为出发点和归宿,都应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三是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发展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投入状况直接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思想和学生的发展现状。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实效,也就不可能有学生的真正发展。在课堂上,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探讨问题,是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发展的重要标志。教学中,教师要切忌“满堂灌”、“满堂问”等低效的教学方式,切忌只重优生一支独秀,忽视全班万紫千红的教学局面。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并积极思维。使教学活动既生动活泼,又实实在在,使全体学生在知识、思维、能力等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全面发展。

同志们,“驽马自知征途远,不需扬鞭已奋蹄”,我们肩负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使命,任重道远。在课改的征途上,我们已迈开了坚实的步子,我们要继往开来、再接再厉,努力开创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新局面。

第五篇:南阳市副市长在全市课改会上讲话

推广西峡课改经验 推动全市课堂改革

——副市长刘树华在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我们这次用两天时间,组织千余名能够决定南阳教育未来兴衰成败命运的精英团队,聚集到风景秀丽的鹳河之滨,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西峡县城,集中学习、讨论、研究南阳基础教育未来的道路怎样走,南阳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目标是什么,南阳基础教育要实现我们通过学习、讨论、研究的目标怎样来组织。那么,从昨天开始,高中阶段的同志们深入到西峡高中的教室再当‚小学生‛,和西峡高中的同学一起度过。我们从事教育数十年,再次感受‚三疑三探‛这种方式方法的教学氛围和它的灵魂所在。昨天下午、今天上午,高中阶段的同志们又对去年的高中高考情况进行了评议,同时也研究讨论了下一步高中阶段的教育怎样干的问题。从今天上午开始,义务教育阶段超过千名的同志,进入西峡县的部分初中和小学,进行听课、观摩和体验。刚才,西峡县的6位同志介绍了他们2004年以来推进课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形成‚三疑三探‛教学方法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听了以后,我很感动。同时,也听了淅川县、内乡县教体局和方城初中3位代表的表态发言。听了之后,我很激动。刚才,我又和大家共同听了王超同志代表我们全市4000多所中小学校的校长所发表的《鹳河宣言》。听了之后,我很振奋。因此,在这里,我可以讲,我们这一次

在西峡所召开的这么一个会议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明显效果。因此,我一改我讲话风格的常态,就把我们这次会议的三问前提告诉大家,南阳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道路是什么,那就是改革发展之路;南阳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目标是什么,我可以回答,那就是要打造南阳教育品牌,创建南阳教育质量强市,使我们南阳的孩子学习成绩优质,既能考试出好分数,又能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南阳教育的未来怎样实现这个目标,那就是,强力推进课改,全面推广‚三疑三探‛的教学方法。下面我就围绕这个目标,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我们为什么要推动课改、推广西峡的经验 课改是新形势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是推动教育事业全面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国家第八轮课程改革启动实施以来,我们南阳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各县区、各学校都进行了积极的、扎实的、有益的探索。西峡是这次探索的代表,今天我们的会议就是要全面总结我们已有的经验,在全市范围内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这个改革,是基于我们教育发展形势和我市基础教育现状做出的战略性决策。在做出这项决策前,我和清范同志、士君同志以及我们政府办四科和市教育局几个科室的同志到西峡,从农村到城市,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都听了课。在广泛征求意见、充分酝酿讨论、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向市委、政府两位主要领导作了汇报,得到了他们的充分肯定,并明确指示,要紧紧抓住南阳基础教育这一命脉环节,扎实推进,务求抓出实效。因此,我们今天在这里,来安排部署这个会议,虽然市委、政府就我一个人在这里和大家共同研究这个问题,但是这是市委、政府的决策,我们必须贯彻好、落实好。

第一,大力推进课改是国家要求,也是人民企盼。目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创新型、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是国家的要求,是人民的呼声,也是教育的使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一头连着国计,一头连着民生,寄托着万千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总书记在十八大新一届政治局常委的记者见面会上,把‚更好的教育‛放在了人民期盼之首,并且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对我们每一个教育人来说,是鼓舞,是鞭策,更是压力。我们必须增强‚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积极推进课改,借鉴学习先进经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第二,大力推进课改是锦上添花,也是雪中送炭。所谓锦上添花,是因为我们南阳的教育近几年来年年取得优异成绩。在高中阶段这个出口,做得应该说党政满意、群众满意,我们自己也比较满意。我给大家说一个数字,2010年的时候,我们的一本上线率是4.76%,2011年达到了7.97%,2012年达到了9.34%,2013年达到了11.07%,2014年达到了13.39%,5年时间,增长了2倍。因此,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还在推课改,要提质量,要拔高,设立了更高的目标。为什么?锦上添花!那么,更重要的我是想讲下边‚雪中送炭‛的问题。为什么说雪中送炭呢?是因为成绩的背后还有许许多多问题。一是我们的基础教育整体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培养的学生发展后劲不足。这些问题,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一是看大不大。作为人口超千万的大市,今年全市升入高校近4万人,在全省按人口比算账,我们处于第三方阵,也就是落后位置。二是看强不强。全市一本上线率虽然连年攀升、在全省处于领先位次,但今年一本上线人数也只有5600多人,与全市总人口的比例在全省仍属第三方阵;从升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学生数来看,今年最多,也只有24人,仅占全省总数的二十分之一,在全省仍属第三方阵。三是看快不快。我们的工作口号多,动作少;动手早,推进慢。第四个问题,看优不优。南阳作为欠发达地区,作为书香之地,重视教育在河南有名。但我们的教育方法和我们设定的目标有问题。比如说,有时候,特别是我自己,去年北大清华考了十六七个,我就高兴得不得了,今年考了24个更高兴。其实,我们自己不那么优。特别是在我们市内,升一本的人数,县区之间差距很大,县与县之间能差上大几百人。考得最好的县,一本应届生达到785人,最少的县考28人。本科上线人数最多的达到1748人,最少的324人。优吗?我们自己来回答这个问题。那么,我们一直在强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我们的人民能满意吗?我想大

家的回答是同样的,是否定的,是不会满意的。因此,讲到这里,我们必须强调,今天的会议,对南阳教育未来的发展而言,那就是雪中送炭。

第三,大力推进课改要百花齐放,也要见贤思齐。所谓百花齐放,我们已经在百花齐放。各地都在探索,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进步,取得了经验。但是,我们必须要承认,我们进步不快,进步不大。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西峡的‚三疑三探‛、淅川的‚导学互动‛、卧龙的‚双分管理‛、方城的‚三探一练‛、市一中的‚四步导学‛、十五小的‚三环六步‛,等等,都是非常好的开始,都是非常好的基础,百花已经开始在绽放。但今天我在这里讲的,一定要明白见贤思齐的道理。在全市基础教育工作的探索中,西峡的课改已经成为南阳教育的名牌、品牌和旗帜。一个40来万人口的山区小县,教育质量综合评估连续4年位居全市前列,高考工作连续3年受到市政府记功嘉奖,考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人数连年增长且稳居全市前列。面对西峡的成功,每个县区、每所中小学校都要反思,所有人、所有学校、所有地方都要有见贤思齐的胸怀、虚怀若谷的心态、博采众长的气度,在学习西峡课改经验中全面深化课改,开创南阳基础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二、我们怎样推动课改、推广西峡经验

这次全面深化课改,要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为手段,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机遇,以推广西峡课改经验为载体,狠抓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打造南阳教育质量

品牌,建设南阳教育质量强市,办好人民满意的南阳教育。从量化指标看,就是要从现在起,力争用5年时间,按人口比例使全市一本上线人数、清华北大等名校录取人数进入全省先进行列。为了实现今后几年的基本任务和基本目标,我们要围绕‚一、二、三、四‛做好文章。

‚一‛就是要抓住一个阵地。课堂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源头和根本,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主阵地。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是不会主动思考的孩子,是缺乏潜力、没有主见的孩子。我们要抓好课堂这个教学主阵地,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学会主动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归纳创新问题,让每一位学生养成敢于质疑、善于表达、认真倾听、勇于评价和不断反思的良好品质和习惯,让每一位学生想学、会学、学好,从而感悟到学习的乐趣、生命的价值和创新的快乐。因此,我们各位县区长要挤出时间进课堂,教体局局长要走进学校评课堂,校长要深入一线泡课堂,教师要潜心研究精心打造高效课堂。我们共同努力,一定要让南阳300万孩子在课堂教学这个舞台上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高效,为他们一生的学习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二‛就是要攻克两个难点。一是头脑要跟上。每一项改革的推进,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头脑的转变、观念的更新。我们今天召开的会议,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坚定信念,勇于担当,大张旗鼓地推进课改,始终如一

地坚持课改,早日把南阳基础教育的美好蓝图变成光辉现实。二是能力要跟上。教师要深入学习、不断充电,使自己有持续不断的‚源头活水‛;校长要沉下去、潜心研究,使自己始终站在学校课改的‚制高点‛;各级领导要旗帜鲜明地帮助、引导教师、学校渡过课改难关。我们既要防止‚一刀切‛、‚大呼隆‛、‚搞形式‛、‚走过场‛,又要防止‚浅尝辄止‛、‚没抓本质‛、‚不想吃苦‛、‚抵触情绪‛。

‚三‛就是要建好三支队伍。第一支队伍是教师队伍。各地要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不合格、不上岗‛的要求,通过市里集中培训与县区分散培训相结合、到西峡实地观摩与研讨交流相结合等方式,对全市中小学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使他们了解‚三疑三探‛的精神实质和操作过程。第二支队伍是校长队伍。校长的责任心、事业心直接关系到教师对改革的态度,关系到学校推进改革的进程和效果。校长必须身先士卒,从事务圈子里跳出来,既要当好设计师和指挥员,又要当好教导员和示范员。校长要谋划学校的发展和改革,全面引导教师聚焦课堂教学。对校长有个基本要求,既要设计,又要安排,还要督促,更要会讲示范课,会评课。校长不会讲,不能讲,不可以。第三支队伍,就是局长队伍。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地方教育局长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这个地方教育质量的高低,有什么样的局长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质量。诚然,局长这个队伍,有一部分同志是业内人士,是从教学一线走出来的;还有一部分同志是从行政领域当乡镇长走出来的。但一个人在人生的某一个阶

段,完全有可能彻底地更新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我相信我们所有县区的教育局长能赶上西峡的董局长,超过董局长。只要大家认真学,下决心干,费力量地管,就能出成效。

‚四‛就是要坚持四项原则。

一是示范引导,整体推进。这次课改要通过 ‚试点先行、完善提升,示范带动、局部提升,整体推进、全面提升‛三个步骤实施。分三个学期逐步推开,整体推进,实现全市所有中小学校、所有年级、所有学科全覆盖。二是尊重成功,学引为重。其他所有县区必须尊重‚三疑三探‛教学方法,必须把学习和引用‚三疑三探‛教学方法作为最重要的课改前进方向和方法。在这里明确地要求大家,如果你没有比西峡好的教学方法,那就照西峡的去做;如果你在西峡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成效更好,我们大力支持让西峡也去学习你的教学方法。三是守成求效,不断创新。守成求效是基础,不断创新是要求。要求大家把已有的成功做法守住,再不断创新,丰富内涵。在这里,我们既要反对邯郸学步,又要反对孤芳自赏。四是扎实推进,持之以恒。各县区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用一年半的时间全面铺开,实现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

三、我们应该怎样保障推动课改、推广西峡经验 一是必须加强领导。全面深化课改,领导是关键。为确保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改工作有序、有效推进,我直接参与,市教育局要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出台实施意见。各县区

政府要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民生,抓教育就是抓发展,抓教育就是抓竞争力‛的思想,树立‚抓教育就要抓质量,抓质量就要抓课改‛的理念,树立‚对教育工作,怎么支持都不为过‛的意识,把全面深化课改作为当前基础教育工作的一件大事,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扎实推进。各位局长、校长要将工作重心放在有效学习西峡经验上,放在研究西峡经验和本地本校结合的途径上,放在解决课改推进过程中的问题上,务求实效。

二是必须加强责任。为了确保全市所有中小学校‚一年转教法、二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各地各学校要逐级明确责任,层层抓好工作落实。市教育局是课改的宏观管理者和检查指导者,要专人负责、规范管理,掌握改革动态,总结推广经验,督促问题整改。分管县区长是当地课改的第一责任人,要加强统筹、多方协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倾力支持课改;要深入学校、深入一线,着力解决课改过程在资金、投入、师资等方面的难题。县区教体局长是当地课改的直接责任人,要组织县区教体局对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尤其是近年来课改推进工作进行梳理,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意见,进一步规划今后一个时期推进课改的目标任务、工作步骤和方法措施。校长是学校课改的具体责任人。各学校要增强‚课堂兴,则学校兴‛的观念,把课堂作为课改的主阵地,把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作为课改的主推手,把课改作为提升学校内涵的主动力,催生一大批课改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教育科研部门要把推进课改作为当前和今后

一个时期最为重要的任务,注重研究,强化引领,全面指导,为学校课改推进提供全方位服务。

三是必须加强激励。市政府将建立严格的考评机制,拿出100万元作为这次课改的专项资金,并将原来每年500万元的教育质量奖金转化为课改成效奖励基金,重奖课改推进扎实、成效显著、成绩突出的县区、学校和教师;对不能按时按质完成推进任务的县区、学校、相关单位和个人,要严肃追究责任并在全市范围内通报批评。各县区政府也要设立专项资金,并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让敢改革、善改革、改革有成的教育工作者政治上有地位、精神上得鼓舞、物质上享待遇,努力营造区域上下凝心聚力抓课改、一心一意提质量的生动局面。各学校也要建立教师课改工作考核评比制度,着力提升教师的执行力和参与度,把教师参与课堂教学达标过关活动的成绩作为年终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

四是必须营造氛围。在营造氛围上,邀请媒体记者除了对会议和这次决策进行报导,还要深入县区一级,乡镇一级,高中、初中、小学一级,中心城区、乡镇,平原、山区,无死角地寻找经验搞宣传,遇到阻力抓推动。既弘扬先进的,也鞭策落后的,为推广先进课改经验,建设南阳教育质量强市鼓与呼。

南阳市课改推进会基本情况:10月15日至16日,市政府在西峡县召开了南阳市普通高中教育暨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会议。与会人员深入西峡部分中小学校

实地观摩、座谈,西峡县教体局、西峡县教研室、西峡县一高中、西峡县五里桥初中、西峡县双龙镇中心校、西峡县城区一小等6个单位紧紧围绕‚实施‘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新课程改革‛这一主题,分别从不同角度作了典型经验介绍。市教育局结合南阳教育工作实际,出台了《南阳市教育局关于学习推广西峡课改经验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实施意见》。全市4000多名中小学校长共同发表了以打造南阳教育质量品牌、建设南阳教育质量强市为主要内容的《鹳河宣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一头连着国计,一头连着民生,寄托着万千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为使全市中小学校及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西峡课改经验,本报今日特推出本次会议的相关内容和主要精神,希望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推广西峡课改经验,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引起社会各界对南阳教育的继续重视和支持,上下同心,形成合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建设大美南阳、活力南阳、幸福南阳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下载白继忠在全省高中课改启动会上的讲话word格式文档
下载白继忠在全省高中课改启动会上的讲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高中学生家长会上的讲话

    在高中学生家长会上的讲话(家长代表) 尊敬的刘老师、家长朋友们,亲爱的孩子们,大家好!: 大家好! 首先感谢白塔高一15班委会,为我们提供了这次见面的机会。很高兴,因为孩子的原因,我们......

    在高中学生家长会上的讲话

    在高中学生家长会上的讲话(家长代表) 尊敬的刘老师、家长朋友们,亲爱的孩子们,大家好!: 大家好! 首先感谢白塔高一15班委会,为我们提供了这次见面的机会。很高兴,因为孩子的原因,我们......

    在思想大讨论启动会上的讲话

    在思想大讨论启动会上的讲话今天,我们召开单位思想大讨论启动会,这是结合单位发展实际,深化主题教育的重要举措,目的是动员单位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凝心聚力、奋发进取,迅速掀起......

    在乡村振兴启动会上的讲话

    在乡村振兴启动会上的讲话各位领导、同志们、企业家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会议,是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参......

    在全市计划生育保险启动会上的讲话

    在全市计划生育家庭意外伤害保险启动会议上的讲话提纲叶华(2010年4月23日)同志们:经市政府研究同意,从这个月开始我们要全面启动计划生育家庭意外伤害保险项目。这是我市实施人......

    在全县重大公共卫生农村改厕项目启动和技术培训会上的讲话

    在全县重大公共卫生农村改厕项目 启动和技术培训会上的讲话县人民政府副县长XXX (2011年7月13日)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此召开全县重大公共卫生农村改厕项目启动和技术培训会议,充......

    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全面启动及武小课改现场会上的讲话

    还学生主体地位 让学生动起来 —— 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全面启动及武小课改现场会上的讲话 各位教师: 课改工作在我镇中小学推行已近三个月,由于实验校、实验班的领导、教师共同......

    在村改会上的讲话(精选5篇)

    在全县农村户厕改造项目工作会上的 讲 话 提 纲 (2009年7月1日) 同志们: 今天召开全县农村户厕改造项目工作会议,是经县政府研究决定召开的。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安排部署我县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