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非公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非公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第六组 1.非公有制经济的简介
2建国以来非公经济的发展历程
3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必要性
4非公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5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
非公有制经济是同公有制经济相对应的一种所有制形式,它是指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既占有生产资料同时占有生产资料成果的一种所有制经济形式。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混合型的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的所有制形式。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用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的所有制形式。外资经济,中外合资经管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境外资本部分,外商独资企业。二. 建国六十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历程
1.恢复发展阶段:1949-1953
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共同纲领》规定,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五种经济成份并存。凡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营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
2.发展受限阶段:1953-1978 这一阶段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被看成异己的力量,受到排斥或限制打击。我国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形成的是“一大二公”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单一公有制结构,基本不存在非公有制经济。3 再次恢复发展阶段:1978-1986 认识:“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基本政策 个体经济:“鼓励、引导”, 私营经济:“等一等,看一看” 4 徘徊发展阶段:1987-1991 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基本政策是:“允许存在,并加以引导和监督”,并且中央首次发布了关于私营经济发展的文件。
高速发展阶段:1992-1996 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
基本政策是:“鼓励、引导和必要的监督管理”
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并存、共同发展的方针,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同时还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也极大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6 持续快速发展阶段:1997年至今
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本政策是:“积极鼓励、引导、大力扶持”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提出,“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三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必要性 是适应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满足社会需要多样性的客观要求。2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3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提高社会经济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的变化:成为主要就业载体,成为主要纳税主体,外商对华投资
取得突破性进展。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部分。四 非公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体制性障碍 2 融资瓶颈 3 自身缺陷 体制性障碍 “防盗门”“弹簧门”“玻璃门”
防盗门,顾名思义以防止他人进入实行偷盗为目的的一系列活动而特别设置的一种门的类型。把它用在这里主要是指唯恐非公有制经济壮大,做强,是防止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过热的态势。
弹簧门,这里主要指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把握程度的不同,即所谓的松紧程度不一样。
“紧”首先表现在许多地方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收费项目过多,严格限制了非公有制企业事务的办理。
“松”首先是“部门利益至上”的原则,即各政府部门对关系到自己部门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政策无过多限制,不严格要求,任由发展。
玻璃门,即看得见却进不去,这里主要是针对市场准入而言,指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市场准入限制多,政策不平等。2 融资瓶颈
一是金融机构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单一,可操作性不强,在实际工作中,只注重固定资产抵押贷款的倾向依然存在。二是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不健全,担保机构数量少、规模小,担保品种单一。三是资本市场门槛高,中小企业利用上市、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手段融资困难。四是银企信息不对称,缺少有效的银企对接平台和融资服务体系。五是政府对商业银行和融资担保机构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不健全。3 非公有制企业自身缺陷
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不足。非公有制经济内部管理机制落后。
非公有制经济缺乏发展的长远规划。非公有制经济科技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足。非公有制经济从业者的素质不高。五 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对策
突破体制性障碍包括政策体制和准入体制。政策体制要求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把握好政策力度。准入体制要求三个原则。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强非公有制企业与国有企业的合作:非公有制企业与国有企业可以通过签订项目合同,共同研发、制造产品,发展企业之间的关联项目“采取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的方式合作经营”。加强招商引资力度。2 把握好政策力度
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由“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由“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转变。二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逐步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在投资、出口等方面与国有企业的平等待遇。三是政府应该坚持依法行政原则,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营造平等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2005年国务院发布分非公经济36条 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
1.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
2.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
3.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4.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5.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
6.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领域。
7.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
8.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地区崛起。准入原则
三个原则一是非歧视待遇原则十六届三中全会在《决定》中指出“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二是非禁即入原则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领域三是逐步推进原则在有效监管下建立与市场竞争相适应的监管制度和体系,依法规范和约束企业间的竞争和交易。
健全融资环境
(1)加强政府在融资过程中的协调作用 拓宽融资渠道,推进多层次资本建设 建设地方性区域性民营融资机构 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鼓励金融服务创新,充分发挥典当,融资租赁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融资作用。
(2)创新担当模式 政策性信用担保 互助信用担保 商业信用担保
(3)简化融资程序 精简部门,量体裁衣 降低费用,统一标准 提高贷款抵押,放宽贷款抵押资产评估登记政策。
提升非公有制企业的内在素质
构建和谐劳资关系 做好职工的社会保障工作 建立和健全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监督约束机制 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 建立和完善工会组织规范劳动工作强度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科学化管理 实现国建产权结构的多元化,社会化 实现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 建立高效的法人治理机构
提高企业主的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 管理素质 技术素质
技术创新 推行产品品牌创新 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和高效,科研所的联动 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实行引进创新
两个都是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首次把非公有经济与给共有经济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 是对非公有制经济作用的新肯定 是对基本经济制度内涵发展与完善
两力
“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这既是党和国家坚定不 移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也是新形势下对政府部门和非公有制经济提出的新任务、新要 求。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要求非公有制经济走创新发展之路 要求非公有制经济走科学发展 之路 要求非公有制经济走持续发展之路
三个允许
“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 国有资本参股。允许混合所有制益共同体。”为非公有制经济指明了新的发展途经济实行企 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径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 为非公有制经 济参股国有投资项目开了绿灯。
历史和实践证明,在当代中国,只有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 本经济制度,才能更好更快的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本世纪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
第二篇:中国乡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乡村经济改革与发展 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冯哲中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在经过20世纪80年代前提的高速增长之后,其发展速度和农民收入的增长明显减缓。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国家各项重农政策的实施,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但农村发展中存在的诸多矛盾依然存在。通过我们对农村经济中各个领域的如:现代农业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地矛盾,农业技术创新,农民素质等问题的分析研究,并深入思考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对策。展望未来,中国农村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关键词:经济形势;解决策略;发展前景
当前,中国有12.6亿人口,其中农村人口9.3亿人,要了解中国国情,研究经济发展,不了解农村显然是不行的。今天我主要谈三个问题,第一个是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的一些发展形势;第二个是新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第三个问题是今后农业、农村怎么发展,应该采取那些政策。
一、2007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
1、粮食生产形势好。
2007年,中国粮食生产克服了气象灾害频繁和病虫害偏重发生等多发面困难,在总产量较高的基础上再获丰收,总产量达到50150万吨,比上年增产350万吨,增长0.7%。其中,夏粮、早稻、秋粮都实现增长。这是历史上第四个粮食高产年,也是1985年以来中国粮食生产首次实现连续四年增产,四年累计增长粮食6685万吨,彻底扭转了2004年以前粮食生产连续下滑的局面。
在粮食增产的同时,一方面,农业生产结构更趋合理,初步走出了“粮上经下”或“经上粮下”的怪圈。多数经济作物的总产、单产、效益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棉花产量首次突破700万吨,比上年增产27万吨以上,增长40%以上;蔬菜总产量达到59900万吨,比上年增产1544万吨,增长2.6%,糖料、水果等产量也创历史最好水平。另一方面,农产品的优质率进一步提高。2007年,四大粮食品种综合优质率达到61.3%,比2003年提高19.8个百分点。2007年,畜牧业生产克服了成本上涨、周期波动、动物疫病等影响,总体保持增长。全年肉类、禽蛋、奶类总产量分别达到8130万吨、3030万吨、3650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0%、2.9%、10.5%。水产品产量达到5480万吨,比上年增长3.5%。
2007年,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7.6亿千瓦,比上年增长4.6%。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全年机耕、机播、机收总面积达到24.3亿亩,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水平达到40.7%,比 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程度提高以及国际产业转移,上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的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格局正在悄然发生深刻的变化。
2、农产品贸易继续增长,但逆差增加。
2007年,中国农产品进口双增长,进口增幅大于出口增幅,农产品贸易逆差迅速扩大。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781.0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23.0%。其中,出口额为370.1亿美元,同比增长17.8%;进口额为410.9亿美元,同比增长28.1%;贸易逆差为40.8亿美元,同比增长4倍。
从进出口商品结构看,2007年,中国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是谷物,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而且这些产品出口都呈增长的姿势;进口的农产品主要是食用油籽和食用植物油,棉花,食糖,畜产品,水产品,而且除棉花和食糖外,其他农产品进口呈曾长的姿势。具体来讲,2007年,中国出口谷物991.2万吨,同比增长62.5%,其中主要是玉米产品内和小麦产品;进口谷物1557万吨,同比下降56.7%,其中主要是大麦产品;谷物净出口为835.4万吨,同比增长9.0%。食用植物油进口为839.7万吨,同比增长25.0%。棉花和食糖进口分别为261.5万吨个119.3万吨,同比分别下降31.3%和12.6%。蔬菜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为817.3万吨和62.1亿美元,同比分别 增长11.6%和14.5%。水果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为477.3万吨和37.5亿美元,同比增长28.9%和51.4%,而进口量为134.7万吨,同比增长7.0%。畜产品出口额为40.5亿美元,同比增长8.7%;进口额为64.7亿美元,同比增长42.2%;贸易逆差为24.2亿美元,同比增长1.9倍。水产品出口额为97.4亿美元,同比增长4.1%;进口额为47.2亿美元,同比增长9.7%;贸易顺差为50.2亿美元,同比下降0.7%。
从进口地区结构看,2007年,中国农产品进口额居前五大市场是日本,欧盟27国,美国,东盟和韩国,农产品进口前五大市场是美国,东盟,巴西,阿根廷和欧盟27过。农产品出口额居前三位的省份依次是山东,广东和辽宁,农产品进口额居前三位的省份依次是江苏,广东和山东。
3、乡镇企业平稳发展,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增加,但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减慢。2007年,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68000亿元,比2006年增长14.1%;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8000亿元,同比增长14.1%;实现利润总额17000亿元,同比增长14.6%;上缴税金7200亿元,同比增长14.7%;完成出口交货值30200亿元,同比增长18.9%,增幅比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全年乡镇企业运行平稳,月度之间增长率没有明显起伏,并且反映经济效益的利润,税金等指标的增长幅度始终高于生产性指标。从结构来看,乡镇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占乡镇企业增加值70.4%,并且二者的增长速度基本一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对乡镇企业的带动作用显著,其增长速度高于乡镇企业平均增长速度;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乡镇企业工业增加值的31.5%,并且其增长高于乡镇乡镇企业平均增长速度,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乡镇工业的主要行业和重要增长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乡镇企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2.2%,比上年略 有提高,并且其增长速度略高于乡镇企业平均增长速度。2007年年底,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突破1.5亿人。
4、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呈扩大的趋势。
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5%,增速比上年加快2.1个百分点。2007年农民收入增长的特点是:①出售农产品现金收入明显增加,②工资性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③家庭经营第二,第三产业收入保持平稳增长,④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继续增加。但是,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支配收入达到13786元,同比增长12.2%,城乡居民收入之比达到3.33:1,比上年略有扩大。与此同时,农民消费也持续增长,但城市消费品销售额占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仍大大高于农村,而二者增速的差距比上年继续缩小。
二、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问题探析
中国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经验来看,传统农业要过度到现代农业,首先必须将农业的生产目标由满足自给性消费的产量最大化转变为商品性生产的利润最大化。其次是要减少农业人口,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率和大型农业机械的利用率。而中国目前要完成这一转变必然面临着重要困难。
1、资源稀缺,人地矛盾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土地资源的富裕与稀缺、人均耕地的多寡是决定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实现难易程度的关键。新中国建立以来,全国耕地面积仅1957年前有所增长,以后便逐年下降。可以想象在耕地资源稀缺,人地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农业现代化就很难实现的.2、比较利益偏低对农业经济的发展生产不良影响。
在发达国家,特别是北欧国家,农民是富裕的象征,而在中国,农民是最大的弱势群体。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温饱问题。长期以来他们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中国工业化和原始积累的贡献者,而自身的利益却得不到保障,使农业成为一种经济利益很低的产业。农产品的价格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变动不协调,工农业商品比价不合理,使农业的投入成本高,产出效率低,从而抑制农民收入的增加。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有所缩小,农民的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农民的负担也大大减轻,农业经验也出现了较快的增长势头。但是农业比较利益偏低的问题仍十分突出,其主要原因在于农产品定价偏低,而销往农村的工业品价格却不断上涨,使一度缩小了的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又重新扩大。工农业比较利益的差异,造成大量农业生产要素通过各种途径向非农业产业转移,其中包括金融、财政及市场途径,使农业本身要素投入严重不足。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削弱了农业的积累能力,农业发展受到限制。
3、科技进步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现实需求。现代农业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农业,农业领域的技术进步是通过凝结着技术的现代农业要素的不断投入来实现的。现代农业科技进步包括三个环节:研究、推广和应用。但是到目前为止,总整体来讲,中国农业技术落后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例如在农业机械化方面,1997‐1999年,每百公顷可耕地拥有的拖拉机数量,中国为60台(从多到少排列,中国排在85位),甚至还没有达到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因为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为70台。农业发展的现实表明:目前的农业科技依然落后于实际需要,主要表现为:①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落后于农业科学研究,许多农业科研成果还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②农业科技人员少,组织机构不健全。目前,全国有1/3的乡镇、3/4的村尚未建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组织。③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条件差、待遇低、活动经费少,影响了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队伍的稳定性。
4、文化素质偏低使农村经济很难持续健康地发展。
建国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国民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和高等院校的扩招,大大提高了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但近年来随着接受教育成本的提高和分配制度的改革,“新的读书无用论”在广大农村有所抬头。农民的孩子考学难、上学难、找工作更难的现象很普遍。有不少农村的孩子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成为当前农村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这就意味着农民工的下一代很可能还会成为农民工。农村教育出现危机,农村劳动力的素质难以提高的现实应当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据统计,中国的文盲、半文盲主要分布在农村,农村劳动力素质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流失严重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农村教育质量低下,教育结构不能完全适合农村发展的需要。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子女手教育的成本的提高不同步,教育费用在农民消费支出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农民对子女受教育后的预期收益缺乏信心,这些直接影响了子女素质的提高。这样的农民素质和农村智力结构,很难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转变和国家工业化发展的要求。
三、转变我国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策略探讨
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则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度、农村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度的转型阶段。然而,转型中的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且中低产田占总面积的2/3以上;接受过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民不足5%;农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国内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1/8和第三产业的1/4左右。面临诸多挑战,传统的农业增长方式显然难以应付。要是农村经济得到快速、持续发展,必须改变传统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走现代农业之路。
1、培育和拓展新产业,发展特色经济
所谓培育和拓展新产业就是首先使农业升级,由原来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升产业档次,开发产业功能,构建集生产、经济、生态、文化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农业。培育和拓展新产业,发展特色经济:①从提升农业经济功能来看,强化农业经济功能是现代农业功能开拓的基础。其不仅仅是满足农产品产量增加,而应该和农产品品质提升有机结合,着力提高农业质量,要把“高产、优质、高效、绿色”作为我国农业功能开发的目标。②大力发展文化休闲农业。当前城市郊区农家乐的繁荣,说明文化休闲农业发展具有广阔空间。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因势利导,只的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扶持文化休闲农业的发展,对投资于休闲农业发展的投资这要给予税收、信贷、土地、人才培训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文化休闲农业的发展要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加强都市郊区与远郊区的合作,实现近郊和农村的统筹协调发展。③积极发展能源农业,开发农业的能源功能。发展能源农业,可以实现能源、农业、生态的多赢。当前我国对农业的能源功能开发重视不够,农作物秸秆等能源农产品及其加工副产品没有充分利用,绝大部分被农户直接燃烧或抛弃浪费。这就要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能源农业发展,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和能源农业发展规划,支持能源农业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推进农村特色经济的发展,既有利于推动当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全国产业布局,既有利于增强农村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效益和效率。培育和拓展新产业、发展特色经济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重要任务。
2、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日益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和租金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重要力量。仅仅在2005年,乡镇企业增长值就已突破4.6万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12万亿元,上缴国家税金4200亿元。乡镇企业的就业职工超过了1.4亿人,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工资性收入1100元。而乡镇企业大多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我国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目前还显得相当落后,差距甚大。中西部乡镇企业应根据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求、自身条件及外部环境,借鉴发达乡镇企业经验,一是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使乡镇企业焕发新的活力;二是调整乡镇企业布局,通过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把分散在乡村的乡镇企业逐步转变为向产业集中区和小城镇集聚,改变过去“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格局;三是要不断完善乡镇企业的政策环境,推广发展乡镇企业中好的经验和形式,包括:①村企合作互动型。“村企互动”使企业与村之间变成了紧密的利益联接关系,每个农民都是企业的股东,为企业创造有利的成长空间,同时也为反哺农业打下群众基础。②龙头企业带动型。主要是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建设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使周围农民围绕企业要求进行标准化农业生产,实现企业和农户的“双赢”。③企业直接回报型。就是乡镇企业在自身发展壮大以后,直接反哺农村、回报农民,在周边农村投资建设社会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使农民直接受益。④人力吸纳服务型。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不仅直接增加了农户农业以外的收入,而且通过加强职工的岗位技能培训,培育了一代新型农民。⑤村企合一型。一些地方根据本地的实际,保留了村级集体经济模式,实行村企合一,形成了企业、集体有序和谐的发展环境。
3、强化设施装备支撑,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我国农业的物质装备条件已有很大改善,但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较差,农业抗灾能力不强,目前每年的灾害损失达千亿元。先进的物质装备和良好的设施条件,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2006年,我国农业机耕、机播、机收的总面积达到1.55亿公顷,全国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8%,有效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力。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应强化农业设施装备支撑。在具体操作上,应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规模、补贴机型和范围,扩大保护性耕地实施范围,为农民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信息服务。大力推动农业信息科技创新,有助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提升和改造农业传统产业。现代农业必须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对农业的数量目标与质量目标确定后在做出生产的最优决策,才能改变农业资源利用方式,改变农业生产、贸易方式、改变生产者思维方式。农业信息服务的内容不仅仅是农业生产信息、农业技术信息,还包括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农民生活、农村文化、农村环境以及农村政务信息等。现代农业必须依靠农业信息技术创新,突出目标性、效用性、带动性和广泛性。借助于信息技术与方法,可以突破传统障碍,建立起满足现代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产品需求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利用市场信息适时调整生产结构,可以达到抵御市场风险、有效提高农民收入的目的,从而达到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此外,需要根据我国农业现状尽快开发生产管理决策、农村实用技术的模拟应用系统、村镇经济发展决策支持系统、农村资源管理系统、农村环境监控分析系统等实用系统。
4、造就大批新型农民
长方式转型需要现代农业的人才支撑。我国大量的人口在农村,多数直接从事农业生产,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思维,形成了点多线长的农产品生产格局,农民一家一户劳作,组织化程度低,生产不能对接市场,农产品生产存在盲目性。农产品加工企业员工多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而来,文化技术素质不高,生产效率低。在我国农业市场化、商品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进程中,农户的构成已出现大量小规模兼业农户与少数专业农户并存的局面。各类专业种植户、养殖户、营销户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他们从事完全由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化生产,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我国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只有不断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素质,把我国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才能更好地发挥农民早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中的主体作用。而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只有七年左右,西部某些地区甚至不到四年。总体情况看,农村人口的现状是同农村基础公共服务的长期缺失直接相关的。建设现代农业需要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我国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人力资本保障。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就需要加大对农民的教育或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农村义务教育、技术教育和科技培训等方面的投资。
5、着力健全农业经营制度
农村经营制度是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基石。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总体框架和合理内核不能变。但要与时俱进地赋予新的含义。“统”不应局限于原来的“统”;“分”也不应局限于原来的“分”。“统”应更多地表现为社会化服务,表现为农民自愿基础上的合作;“分”越来越多的是土地流转和规模扩大后的专业农户经营,虽然家家继续包地,但却不再户户种田。新的“分”和新的“统”构成新的双层经营体制。塑造这种新的双层经营体制,要从促进新的“分”与新的“统”方面努力。促进新的“分”,就是要注意培育有一定经营规模的专业农户。注重新的“统”,就是要倡导产业化经营和发展专业合作社。应当引导龙头企业完善与农户的利益联合机制,通过产权纽带实现初级产品生产环节的资源整合,扩大初级农产品生产经营规模,使龙头企业在新的“统”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合作制是一种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合作社在实现新的“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应通过降低交易费用、增加组织化收益、提高对农民的吸引力,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最终从根本上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
四、2008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展望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是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发布的第五个有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其主题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就加快构建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突出抓好农业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改革,扎实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既保持了近年来之有效的农村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又突出了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是2008年以至以后很长时间内农村发展的指导性文件。2008年"一号文件"强调巩固.完善。和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明确指出,2008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明显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明显要高于上年。2008年,国家将继续对重点地区,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并将适当的提高最低收购价水平。2008年国家出台的促进生猪、油料作物、奶业发展的政策将产生积极的效果。因此,2008年,中国农村发展面临良好的政策环境。
2008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对农产品需求旺盛,2007年较高的农产品价位对2008年农业生产形成较强的刺激。从供应情况看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能够满足2008年农业生产的需要,但仍会维持在较高的价位上。据农业部调查,2007年秋冬种粮面积继续保持稳定,冬小麦一、二类苗比例比近10年来中等偏上水平;秋冬种油菜面积恢复增加。这些都为2008年夏粮获得好收成和恢复发展油料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8年农业生产也会受到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特别是干旱和2008年1月中下旬到2月上旬南方部分地区遭受的风雪冰冻灾害,后者已经给油菜生产造 成损失.此外,还需要提防动物疫病可能给养殖业带来的影响.从世界经济形势看。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可能放缓,但资源性产品仍维持在较高价位,农产品价格也将持续高位运行。
综合以上因素,预计2008年中国农村经济将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粮食产量将略有增加。棉花产量将与上年持平或略有增加,油料将增产,特别是大豆将恢复性增产。蔬菜,水果将保持增长。但是,农产品价格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而上涨幅度有望小于上年。农产品贸易将继续保持增长,其中,谷物出口受到限制,棉花和大豆进口仍将比上年有所增加,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人数将持续增长,但增长人数小于上年,而农民工资水平提高,乡镇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将持续增加。2008,各项改革,农村金融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取得新进展。
参考文献:
[1] 蒲林昌.农业现代化研究(第29卷第一期)[M].科学出版社出版,2008:77-P80,16-20.[2] 陈劲松.中国农村经济(第二期)[M].中国农村经济杂志社出版,2008:4-.10 [3] 张晓山.发展现代农业要创建现代产业体系[N].中国财经,2007-1-23.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R]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 瞿长福.乡镇企业发生三大积极变化[N].经济日报,2006-12-01.[5] 农业经济导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6]温铁军:“三农问题”:世纪末的反思[J]读书.1999(12):3 [7]郭涛,许世卫.现代农业须借力信息科技创新[N]中国高新科技产业导报2007-05-28.[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年鉴出版社.2002:56
附:写作说明
在这次论文撰写过程中,我们组的成员总体看来都予以积极配合,出点子、找材料等。其中,毛丽琴和吴丹负责农村经济现状所隐藏的问题这一部分;甘初红、费细华负责面对问题,我们要推出什么解决对策这一部分;由王妮和巫燕红负责开头和结尾,即当前良好经济的现状和对未来的展望。并且负责校对和整理、打印等。在论文组织中,每个人都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我们讨论定题,整理思路到最后定稿,大家都付出了时间与努力,共同协作完成了大学中第一次相对来说比较重要的论文,大家都感觉受益匪浅。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开拓视野,开发思路,关心国家各项政策,关心时事。完善自己的学习,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国家的社稷贡献自己 的一份力量。
第三篇:非公经济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
兰考工业经济存在问题与对策
兰考县工业局
按照县委兰文(2009)41号文件精神,工业局紧紧抓住八届省委80次常委会议支持兰考科学发展一系列决策部署的战略机遇,围绕省委把兰考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进县要求,结合全县工业经济发展情况,及时召开了工业经济座谈会,副县级干部杨宪出席了座谈会,政府办副主任薛柏林、工业局及其他有关单位负责人、部分重点企业厂长(经理)参加了座谈会。在座谈中,以大力发展全县工业经济,实现“工业强县”战略目标为重点,认真查找制约企业发展的因素、环境、融资等方面的问题,并制定出了相应的对策,具体情况如下:
一、影响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工业经济总量小。企业总量少、企业规模小,全县只有工业企业1237家,工业产值才达到13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有153家,其中中型企业6家,还包括供电公司。
二是主导优势产业不明显。产业层次低,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产业集群小,产业链条短。缺少优势大产业拉动,产业关联度低,目前我县木制品、起重机械、民族乐器、纺织产业总量偏小,辐射带动不强,企业未能做到围绕产业分工、其它行无审批权限;
3、信贷准入条件过高,不适合中小企业现状特点,项目上报审批程序复杂,有权审批行多以项目大小确定调查、审查、审批程序,中小企业贷款很难列入程序,即便是列入也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特别是到省级行审批的;
4、信贷的责任追究条款过多因上级行没有明确的尽职勉责条款,造成银行信贷人员怕贷、惜贷;
5、地方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信用环境等对各家银行的信贷支持无吸引力。
六是政策和环境不宽松。一是兰考未能享受省内的各项优惠政策,在发展经济和招商引资上处于政策“高地”,兰考周边的商丘、开封和山东菏泽都享受了省定的优惠政策,在电价、用地等发展条件比兰考优越,致使许多大项目落户他地,对本地企业,由于电价过高,用地手续烦琐等实际问题,致使企业成本过高,利润空间狭窄,严重制约了兰考经济的发展。二是经济发展环境,制约企业发展的“三乱”现象有所抬头,兰考西、北两个超限站的设立,220、310国道上的乱收、乱罚现象,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
二、全县工业经济发展规划
(一)壮大十大经济板块:兰兴工业区、三环工业园区、许河、南彰、孟寨板材基地、固阳民族乐器工业基地、固阳、确定49户企业为县重点服务企业,由县级干部带领有关单位分别联系1-3家重点企业进行服务。每周至少集中到企业现场办公一次,及时了解、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问题。
(二)落实财税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发展
进一步采取措施,落实好兰考支持企业招商引资、新上项目、技改投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上级各类专项资金,全方位加大对企业扶持力度,全面推进增值税转型,降低增值税征收率,严格执行促进就业和再就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税收优惠政策。
(三)加强经济运行调控调节,实行工业经济运行联席会议制度
围绕经济运行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项快速调查,做好经济形势分析、研判、预测和预警工作。调查研究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帮助企业及时把握宏观经济走势,正确引导企业投资方向和生产经营行为,推进企业转变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工业经济运行联席会议制度。坚持每月召开一次例会,及时研究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确保工业经济健康发展。
(四)抓好重大投资项目建设,完善项目协调联动机制 促进在谈重点投资项目早日落户投产,在建重点技改项目早日完工达产;提高投资项目服务和管理水平,努力营造安商、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升级。木制品加工业以三环华兰集团为龙头,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在条件成熟时建立兰考三环日本工业园。吊装机械行业依托大企业获得资质证书,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树立品牌意识,争创全国驰名商标和名优产品。促进企业以品牌创特色,以品牌拓市场,以品牌扩规模,以品牌提档次。
(八)以商招商,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创新招商体制,积极促进在兰企业以商招商,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加强与我县外出务工人员的联系,积极实施“千凤还巢”工程,充分利用返乡人员增多的时机,引导返乡人员自主创业,发展工业经济。
(九)抓好园区建设。鼓励新上重点项目入驻县工业园区,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乡镇园区的建设,努力使园区成为承载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四、推进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一)扩大工业总量。一是突出全民创业,吸取民间资本。二是加快科技创新、技术改造步伐,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换代,扩大生产规模。三是充分利用外资,加强与发达地区的合作,合资,以商招商。四是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在政策、项目上向兰考倾斜,享受黄淮四市的优惠政策,如对出口企业出口产品补贴、电价补贴、争取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优
接,每年为我县企业家队伍建设提供无偿培训。
(四)拓宽融资渠道。一是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各商业银行要简化贷款手续,创新金融产品,增加贷款和授信额度,为工业企业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二是搭建担保融资平台,请省政府利用专项资金倾斜,增加我县中小企业担保中心资本金。增强我县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以此缓解我县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三是建立产业投融资公司与信用担保公司形成合力,争取省产业集群优惠政策,加大产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省对各县产业集聚区的有关政策,完善集聚区基础设施,搭建集聚区投融资平台。
二〇〇九年四月二十六日
第四篇: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范文)
一、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定位、作用和地位问题
如何给非公经济党组织定位,这是实践中碰到的一个棘手的问题。有的同志认为,党组织是企业中的战斗堡垒和政治核心,这一规定对任何企业都适用。但从实际的情况看,目前的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仍处于规模小、层次低、管理粗放、家族制倾向严重的初级发展阶段。在这些企业里要真正发挥党组
织的战斗堡垒和政治核心作用,至今并没有找到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有的同志主张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起“保证监督”作用。所谓保证监督作用,就是党组织带领广大党员和职工,努力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和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同时监督企业依法经营、依章纳税,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法令、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企业的生产资料归个人所有,企业的业主有权支配企业的一切,包括党组织的负责人(企业业主兼任的除外)都有随时被“炒鱿鱼”的可能,因此企业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并无保障,因而发挥保证监督作用在实践中往往难于真正落实。目前,有的地方把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定位于“在企业职工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这种提法把党组织发挥作用的范围限定于“职工”,虽然从实践层面上看,这是比较切实可行的,但党组织与企业、与企业业主究竟是什么关系?这是尚待进一步界定的问题。事实上,在非公经济组织里,如果党组织与文秘杂烩网企业之间没有一个准确的关系定位,如果党组织在整个企业的组织体系中不占据一定的地位,党组织是难于发挥好应有的作用的。一个对企业和企业业主没一定影响力的党组织,对职工也不会有什么凝聚力和号召力。因此,非公经济组织中党组织的定位问题,至今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解决。
除了定位问题,还有一个地位问题。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开展党建工作,所遇到的最大和最普遍的问题是企业主对党建工作态度冷淡,不愿支持开展党建,党组织在企业中没有地位。但从实践中来看,有的企业发展了,有了经济基础,就专为党员提供了宽敞的活动室,加强了阵地建设;有的企业因生产经营不善倒闭,党支部也随之撤销。由此可见,非公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和企业的发展是相伴相随,相互促进的。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发展与企业的健康发展应该是同步的。离开企业的发展谈党建,党建只是空中楼阁。因此,我们必须确立围绕经济建设开展党建工作的思路,从指导思想上跳出“就党建抓党建”的自我循环,转变为“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大循环,着力点放在支持和促进企www.业经营发展上来,多开展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活动,寓党建工作于企业经营、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之中,使企业主切实感受到党建工作对企业的好处,从而自觉地接受并支持党在企业的建设工作。
二、非公经济组织的党组织和党员的管理体制问题
目前,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大多实行属地化管理,有的由企业注册地党组织管理,有的由企业所在地党组织管理。也有少数私企党组织仍挂靠在原主管部门党委,实行行业化管理。外商投资企业中的合资、合作企业党组织,主要依据产权关系,隶属中方控股单位党组织管理;独资企业则有的挂靠在街道党委,有的挂靠在乡镇党委;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和党员,大部分分别隶属商会、民营企业党委、个体劳动者协会党委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立党组织由哪里审批,归属哪里管理,没有统一的做法和明确规定。多头管理、分散管理,造成一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组建党组织的工作程度不同地受到影响,新发展党员找不到批准单位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的隶属关系不尽相同,这是有各种具体情况造成的,是有其各方面的原因的。当前,要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需要从实际出发,注意因地制宜,因企制宜,不宜强求形式上的整齐划一,哪种方式有利于加强组织管理和开展党的工作,就采取哪种方式。从长远看,隶属关系以块为主,以条为辅比较适宜,要逐步创造条件实行以街道、乡镇为主的属地管理,工商部门参与配合。时机成熟时做出规定,明确条块各自的工作职责,逐步形成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当前,针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员的特点可分别采取单位管理、社区管理、行业管理、挂靠管理等不同模式,建立系统的党员管理网络。具体做法是:(1)单位管理:在有条件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尽快建立党的基层组织,管理本单位的党员。(2)社区管理:以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等为基本单位建立党组织,对流动党员实行统一管理,把党组织的“属地管理”原则具体化、明确化。(3)行业管理:以行业协会为依托。在律师协会、会计师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中建立统管党委,对本行业的党组织和党员进行统一管理。(4)挂靠管理:在劳动人事服务中心等人才代理机构成立党组织,对部分有人事档案挂靠关系、暂时未能纳入其他管理渠道的流动党员实施挂靠管理。
组织部门要主动协调有关部门,定期研究本地区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对
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研究制定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分工,发挥各自的优势,各负其责,共同推进这项工作。
三、非公经济组织党建的制度建设问题
目前,已经建立党组织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运作尚处于不规范状态之中。有的党组织开展工作和活动无章可循,随意性很大,成了自娱自乐的组织;
有的党组织长期不发展党员,有的又突击性发展党员,没有严格执行党员发展的各项程序和制度,这些都导致了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战斗力的弱化和党员形象的退化。
为了使党的力量在非公经济领域不断得到发展壮大,使党的工作在非公经济组织从无到有,从有到不断规范,必须健全落实相关制度。要搞好制度规范化建设,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建立培训制度。每年对非公有制企业党支部书记进行专业培训,通过培训,提高支部书记党务工作水平,以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非党员厂长、董事长也要进行有关党的知识的定期培训,使他们对党的历史、党在现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更多更深的了解,通过培训交流,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使他们能真正认识到党建工作的重要性,从而更加自觉地支持党的工作,支持党组织有效地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
二是建立沟通例会制度。要建立健全非公经济组织中党组织的沟通例会制度,定期召开会议,交流工作经验,沟通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例会制度的时间、内容、形式都要作出具体规定,便于操作监督。
三是建立工作责任制。要把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作为基层党建目标管理责任制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考核,做到年初有目标,年中有抽查,年终有考核。针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遍布城乡各地、隶属关系复杂的实际,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健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分级负责制。另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建设工作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实际,要建立健全联席工作会议制度,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四、非公经济组织党建的队伍建设问题
队伍建设是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在单独组建的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中,党组织负责人由企业重要负责人兼任的占据多数。在非企业主要负责人兼任的党组织负责人中,由企业中层以上干部兼任的居多数,这部分人或是企业主家族中的成员,或与企业“老板”多多少少有一些亲缘、师生、朋友关系,总体上往往依附于“老板”,缺少从事党务工作的独立性。而从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干部队伍总体素质来看,可以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来概括。可以说,在非公有制企业里,要寻找一位既能为企业业主所接受,又有文化、懂党务、年富力强的党务干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众多的中小企业大多实行家族化管理,以至有的企业党员全部是业主的亲戚,建立党组织就成为“家族党”、“私家党”。在这样的企业里抓党建,有人称之为“围绕老板抓党建,抓好党建富老板”。家族化倾向和党的先进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私”字当头的私营企业与“公”字当头的党的组织如何有机地结合起来,党组织如何起到应有的作用,如何保证党的活动正常健康开展,也是目前困扰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一大难题。
因此,要抓好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队伍建设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抓好队伍建设,首先要防止和解决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家族化问题。对于由业主亲友担任党组织负责人的非公有制企业,可通过和风细雨的思想政治工作,劝其离任,选择企业中政治素质好、组织能力较强、懂经营管理、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党员担任,或采取组织推荐、双向选择以及公开招聘的办法,从企业外物色合适人选。
其次,选配好非公经济组织中党组织的负责人。非公经济组织企业主对党组织支持、信任与否往往与党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有较大关系。党组织自身的政治核心作用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如何也取决于一个企业的党组织负责人,因此,要认真选配好非公经济组织中党组织的负责人。要把既具备党性强、懂政策、有党务工作能力,能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条件,又要会管理、善经营、能吃苦的复合型人才选配到党支部书记岗位上来。一般来说,党组织的负责人由企业经营管理层的副职或其他企业管理人员担任为宜。如果企业没有合适党组织负责人人选的,由上级党组织推荐。没有正当理由企业不能随意解聘企业党组织的负责人。解聘企业党组织负责人要符合劳动法的规定,经过劳动仲裁程序和上级党组织的同意。只有选配好党组织负责人,才能既搞好生产经营,又抓好党建工作。才能有效地把党建和生产串起来,把管理者和普通员工连起来,把培养和使用人才结合起来,真正推动企业的良性循环、良性发展。
第三,党组织与工青妇组织队伍建设要一起抓。党的工作应该包括党群工作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足党的自身建设工作。因此,应该把工会、共青团、妇联三支队伍向新经济组织的延伸看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方面,并创造各种条件,推动其工作的积极有效进行。要积极推进工青妇在新经济组织中建立组织网络。在新经济组织开展的不少活动,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由工青妇出面组织更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凭借这些载体灵活、多样、面广、渗透力强的特点,使之为党的全局工作服务,最终可达到“组织、教育、凝聚”的目的。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党建工作开展比较好的企业,书记兼任工会主席,确实有利于党组织参予企业的重大决策,也有利于提升党组织在企业中的地位和广泛的影响力。
五、党组织的工作方法与活动方式
非公经济组织的党组织如何开展活动,采取何种工作方法和活动方式,这是许多党组织没有解决好的问题,也是关系到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成效的大问题。从各地所取得的经验来看,非公经济组织党建的工作方法与活动方式必须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改进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做到“三要三不要”:一是要主动工作,服务上门,不要靠发文件等人上门。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光发几个文件或通知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企业主主动要求在其企业内建立党组织的毕竟是少数。思想工作做不到家,即使企业有不少党员,党组织也不一定能够建立起来。因此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绝不能守株待免。二是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把工作做细做实,不要靠行政手段压人。根据非公经济组织的特点,开展党建工作要做到热心、耐心、细心和诚心,既要理直气壮地宣传建立党组织的必要性,又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拿大帽子压人,要允许非公经济组织业主有个认识的过程,允许他们有思想反复的变化。三是要保持和发扬清廉勤政的工作作风,不要接受私营企业主的吃请或礼物。非公经济组织业主最厌的是各路“神仙”来揩油添乱吃大户。各级党务干部和组织部门的同志到非公经济组织开展党的工作,一定要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树立良好的形象,让非公经济组织企业主感受到各级党组织是真心实意地为企业着想,是来“保驾护航”而不是来添麻烦的。只有这样,他们对党建工作才会大力欢迎和支持;反之,则会避而远之。这是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开展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应当注意的问题。
其次,企业党组织要坚持“为企业所需要、为业主所理解、为职工所拥护、为党员所欢迎”的原则,围绕企业改革和生产经营开展工作。应找准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结合点,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党的活动,使党的活动既保持政治性和严肃性,又有时效性。把解决党内自身问题与解决企业生产经营方面的问题相结合,既使党员和广大员工受到教育,又能促进企业生产发展。
要坚持“业余”、“小型”、“务实”的原则开展党组织活动。活动形式、内容要多样化,增强吸引力,尽可能做到寓教于乐,将必要的政治学习融化在业务知识、科技文化知识学习和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中,以取得实效。要注意发挥群众组织的作用。通过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以企业文化为载体,开展各项活动,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不断探索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党组织要配合企业的中心工作,通过组织开展劳动竞赛、提合理化建议等活动,教育、引导职工群众爱岗敬业,做好本职工作,以支持企业搞好生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
第五篇:制约我县非公经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制约我县非公经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韩卫涛
近年来,我县非公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实现形式多样化局面已初步形成,对扩张经济总量、繁荣城乡市场、增加农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但从总体情况看,笔者认为,我县非公经济发展在总量、规模及名牌产品开发等方面,与可持续发展观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
制约因素
制约我县非公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因素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是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
(一)内部(自身)因素
一是管理粗放,管理人才不足。目前,我县一些非公企业特别是个体、私营企业,管理无序,操作无章,作坊式生产,搬趸式经营,甚至职工不培训,帐目不健全,从而导致一些尚有发展潜力的股份制企业中途散伙。还有一些个体私营企业至今还局限于家庭式管理,厂长、会计以及管理员、业务员、服务员都是自己亲戚朋友,这种落后的管理体制客观上影响了企业发展,阻碍了企业由生产经营型向资本经营性的根本转变。
二是技改投入偏少,更新换代缓慢。一些企业由于不能及时投入足够的资金对工艺流程进行技术改造,因而也就不能围绕主导产业及时开发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所以很难做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促进更新换代,从而致使产品老化单一,科技含量太低。特别是在卖方市场日益转向买方市场的今天,产品销售面越来越小,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弱,甚至一些企业经营了20多年,还创不出自己的名牌,长期停留于为他人“做嫁衣裳”。
三是守业渐进,不求大发展。在我县大部分非公企业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中速安全、高速危险”的小农经济意识,甚至常常以“没贷款”自慰。突出表现在不敢上规模、舍不得大投入,这些企业没有真正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迫使自己驶入“中速则慢、慢速则退”的快车道,也没有真正认识到吸纳外资是扩充增量资本的有效途径,更没有真正认识到只有对现有设备、生产工艺进行技术改造,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才能招揽顾客,占领市场,因而屡屡错过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四是缺乏必要的市场经济知识。目前,我县一些个体、私营企业,由于缺乏必要的市场经济知识,不能用一分为二的、发展变化的观点对待企业兴衰,而是对市场周期变化估计不足,尤其是在企业一度陷入困境时,顶不住风浪而中途夭折。另外,还有一些企业因把握不准市场发展的基本规律,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度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使企业常常蒙受极大的经济损失。
(二)外部原因
一是融资渠道不畅。由于我县非公企业发展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信用程度差、管理水平跟不上、财务制度不健全,县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再担保的机构没有建立,县财政出资承担引导民间资本担保和再担保的机构尚未启动,非公企业很难找到符合条件的抵押物和担保单位,因此,往往因资金短缺致使企业发展举步维艰。
二是保护和发展非公经济的政策法规落实不到位。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制订了一系列保护和发展非公经济的政策法规,内容齐全,责任明确,可是当企业遇到了困难,找
一、两个部门解决不了问题,如找得多了又会出现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等不良现象。同时,还有一些部门和单位,经常到企业乱摊、乱派、乱捐、乱查、乱评,甚至出现吃、拿、卡、要、报等问题,给企业正常发展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三是非公经济发展环境不够宽松。特别是一些乡镇和部门服务意识差,支持少、索取多,主要表现在一些干部有“任水自流”的思想,对非公企业缺乏必要的支持和服务意识。还有一些职能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不但不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反而采取“杀鸡取卵”的办法,三
天两头来检查,隔三见五去视察,诸多的应酬使企业难以招架,大大挫伤了非公企业自身发展的积极性。
四是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我县非公企业主管部门缺少必要的职能和手段,协调、服务工作开展十分乏力,但是却有诸多行业部门对其进行干预,特别是各部门之间职责交叉重叠,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综合协调,因而对非公经济发展的指导、服务及信息收集难以到位,涉及非公经济的技术培训、信息咨询和税务、记账代理等社会服务体系难以形成。
五是舆论宣传不够经常。对于非公企业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仅限于在大会上的表彰,平时对他们的宣传力度不大,尚未形成全社会支持、鼓励、发展非公经济的舆论氛围,致使社会上常常出现对非公企业嫉妒、刁难、压制、歧视等不良现象。
六是党建工作亟待加强。目前,我县非公企业特别是个体、私营企业中,党员数量很少,党员先进性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据统计,全县非公经济组织中有党员122人,占从业人员的0.51%,建立党组织的57户,占非公经济组织的0.79%。
建议对策
为了大力支持我县非公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努力提高非公经济对全县国民经济的贡献份额,笔者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企业自身方面
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企业经营规模。非公企业主特别是个体私营企业者应充分认识到,企业发展需要资金,但筹措资金的渠道不仅仅是贷款。在当前国家对企业实施“抓大放小”的形势下,要从实际出发,敢于买断、租赁、联办、参股、控股县办或乡办的小、亏、关、停等企业,充分利用闲置院落、厂房和机械设备等,使其增值增效,从而活化生产要素,扩大企业规模。二是大力引进技术、人才、项目,优化企业运作质量。一是积极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联姻”,借助他们的人才、技术承接科技项目,谋求自我发展。二是根据自身特点引进先进技术,开发新优产品。三是注重引进适合本企业特点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既可聘请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科技人员以及大中型企业的退休技术工人作顾问,也可广招社会上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总之,在非公经济发展中力求做到“一厂一策”、“一业一方”,可引进人才,借智兴企;可引进技术,借石改玉;可引进资金,借水行舟;可引进设备,借梯上楼。三是善于总结和借鉴,着力促进企业经营水平。在非公企业特别是个体、私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同行业之间应相互促进,取长补短,万万不可互相倾轧,既要客观地看待别人,更要正确地估价自己,特别是要善于从多方面总结经验教训,做到敢于模仿、善于拿来、兼收并蓄、敢于创新。
四是坚持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运筹能力。一是坚持学习各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经验。二是坚持学习中、省、市对非公经济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三是坚持学习现代化经营理念和科技知识。四是坚持学习唯物主义辩证法和管理谋略。
(二)外在因素方面
一是优化发展环境。要制定更加有利用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制度,坚决做到非公经济同其它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特别是对自愿投资创办的非公经济组织,做到“四不限、三加大、三个有、六平等”,即: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规模、不限经营方式;加大改革扶持力度、加大依法保护力度、加大环境整治力度;经济上有实惠、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登记申报平等、税赋征收平等、规费标准平等、金融贷款平等、市场准入平等、部门服务平等。二是拓宽经营领域。要鼓励非公企业在法律法规许可的情况下自主选择经营范围,要支持和帮助各非公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参与开发房地产市场、经营和投资开发性农业等。
三是创新管理方式。对现有非公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要通过各种途径选送到大专院校或选派出国进行培训和深造,不断提高他们的经营管理能力。同时,对非公企业的干部和职工,也要采
取有效措施加强职业道德和生产技能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技术水平。
四是提高服务水平。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应始终坚持服务效能的宗旨,积极为非公企业多办实事,大开绿灯,促进发展。工商部门应简化登记手续,适当放宽准入关口;税务部门应按照“以法治税”与“放水养鱼”相结合的办法,对新办企业税收予以适当减免;金融、卫生、物价、质检等部门应积极为企业解决信用贷款、卫生检测、质量监督、物价导向等实际问题,为企业健康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五是加强组织领导。县组织、人事部门和工会、团委、妇联等单位,要按照《党章》、《工会章程》、《团章》的要求,在非公企业逐步建立党、团、工会等组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企业先进文化,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同时,要充分发挥行业管理和行业自律的重要作用,真正把乡镇企业协会、个体劳动者协会和私营企业协会作为政府联系非公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充分发挥企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三自”作用,及时听取非公企业的呼声和要求,切实维护非公企业及其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