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牧民定居现状问题及对策[5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01:42: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疆牧民定居现状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疆牧民定居现状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新疆牧民定居现状问题及对策

祁连牧民定居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 从80年代中期开始的大规模牧民定居工程是具有深远意义的系统工程。祁连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已把83%的牧民实现了定居,现牧民定居工程已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阐述了新疆牧民定居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关键词 牧民定居 草地畜牧业

传统的草地畜牧业完全依赖于自然生态条件,按季节驱赶牲畜到不同地区放牧,形成了“逐水草而居”的局面,成为游牧生产方式的最基本特征。在以往的历史时期中,虽然社会变革不断发生,但牧民游牧生产和生活方式并没有变化。在中国北部和西部地区广阔草地上经营畜牧业的主要是蒙古、藏、哈萨克、柯尔克孜和塔吉克等民族的1000多万人口,直到20世纪中后期,仍然维持着传统的游牧经营。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正呈现总体恶化的态势,生态屏障功能逐渐丧失不仅制约了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国民经济的提高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西部牧区至今沿用传统的自由放牧经营方式,草地退化严重草畜矛盾是当前生产和生态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牧区草地畜牧业生产生产水平低,草地缺乏合理的利用制度,利用强度越来越大,缺乏抗越自然灾害的能力,牲畜夏活秋肥冬瘦春死,形成经济生态两亏。游牧带来牧民生活动荡,同时给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接触社会,开拓认识带来极大的制约。

目前,草畜矛盾是影响草地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建立人工饲草料基地提高饲草料供给水平可以积极的解决草畜矛盾。所以,牧区草地畜牧业改革的中心突破口是实施牧民定居工程,牧民定居种饲草料,暖季在天然草地上放牧,冷季进行舍饲,减轻对天然草地放牧压力,从而有效防治草地退化,保护生态环境。1 牧民定居现状

祁连县和政府于1986年提出祁连畜牧业要改变四季游牧的生产方式,必须要走定居发展的道路,把实现牧民定居作为改变传统草原畜牧业的中心环节,逐步使草原畜牧业由传统的四季游牧方式向冷季舍饲,暖季放牧的生产方式转变,由粗放型经营向半集约化经营转变。从1987年至2000年的13年,通过采取广泛的宣传和建设完善定居点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先后使83%的牧民实现了定居和半定居。牧民定居后,牧民的生活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定居点建设了人工饲草料地,建立了配套的服务设施并逐步改善了牧民的教育文化卫生条件,提高了牧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祁连的草原畜牧业从此由传统的游牧生产方式向现代化生产方式的转变跨出了历史性的第一步。新疆实施牧民定居工程以来推进传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抵御大的自然灾害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1996年至1997年冬春我区遇到了几十年未遇的特大暴风雪灾,牲畜损失较为严重,但已实现了牧民定居的牧区,基本上没有受到雪灾的影响。如,新源县越冬渡春成幼死亡率只有0.36%,有2000多户牧民牲畜无一死亡。福海县定居牧民饲草料充足,牲畜死亡率只有0.2%。在2000年的特大雪灾中,伊犁地区大部分牧民已实现了定居,饲草料准备充分基本做到了抗灾自救。阿勒泰地区是一个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的牧区,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然条件制约,畜牧业一直沿袭着游牧生产方式,畜牧业生产很不稳定,受灾严重。从1984年开始建设2817项目区,到1992年基本建成并成为牧民定居工程的样板工程,目前已显示出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牧民定居后发生的变化 2.1牧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牧民定居的基础设施建设按“三通、四有、五配套”的要求进行,逐步改善了牧民的生活环境。目前牧民的户均住房面积在2260——100m左右,比定居前的20——30 m高3倍以上。棚圈面

22积由定居前的10——20 m提高为90——120 m。定居点已通电、通水、通路;建设有学校,卫生院,文化室等切底改变了牧区居无定所,分散流动的游牧生活状况;实现定居的牧民中90%以上家庭拥有电视机、收录机,大部分家庭拥有电冰箱、洗衣机、电话等家用电器;90%以上牧民拥有自行车、有些牧民已用上小型拖拉机、汽车和摩托车等交通工具以取代骆驼和马,牧民的生活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善。2.2 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人工饲草料基地、水利、电力工程建设,保证了牧民生产、生活的物质需要,自产饲草料大量增加,从根本上解决了牧区长期冬春季节严重缺饲草料和粮食不足的问题。现已定居的牧民粮食100%自己供应,饲草供应量由过去的不足25%提高到80%以上,饲料由过去的空白变为100%自己供应,为暖季放牧,冷季舍饲生产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随着人工饲草料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全定居的牧民已实现了冷季舍饲120——180天,进行冬羔生产率到达80%以上。牲畜出栏由过去的秋季作为淘汰牲畜出栏变为全年平衡出栏。

2.3二、三产业不断发展

实施牧民断定居工程以来,牧民的生活、生产环境不断改善,牧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使牧民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由过去单一的经营牧业逐步扩大经营范围,将多余的劳力投入到二、三产业,开办商业网点,从事交通运输、旅游服务业、奶牛业生产和短期劳务活动等。现牧民经济收入中二三产业收入由过去的空白变为占很大比重。如,唱吉市阿什里哈萨克民族乡牧民经济收入中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58.60%、种植业收入占21.55%、二三产业收入占19.89%。

2.4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

80年代以前牧民的孩子上“马背小学”教学质量差,学生入学率只有50%左右,定居后牧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98%以上,有的定居点与农区、城市近牧民的孩子开始上汉族学校和城市的学校等,牧民定居后牧区基础教育质量大大提高。在定居点有牧民技术学校和文化室一年一渡的“科技之冬”教育培训活动,不仅增强了牧民的科技意识,而且接触到各种经济信息和现代科技,改变了以往的牧区封闭的信息闭塞,文化落后的状况。

总计,新疆牧区从80年代开始的大规模的定居活动现已显示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首先牧民定居的社会效益很显著,定居前牧民住居区水电设施几乎为空白,教育卫生交通条件很落后的局面,通过实施牧民定居工程使牧民摆脱了千百年来维持的游牧动荡生活方式,在定居点建设完善了电力、水利、教育、卫生、交通条件,牧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牧民定居,不仅发展了牧业生产力,而且更深远意义在于促进以游牧为主的少数民族的兴旺发达,促进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牧民文化素质和科技意识,为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增添了力量。第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牧民定居以前,饲草料来源依靠少量的天然割草场,根本保证不了冷季舍饲需要,牧民定居后发展种植业解决了饲草料和粮食供应,发展二、三产业扩大了牧区的经济来源。全区牧民定居以前牧民人均收入在300——700元左右,2000年度牧民人均收入在1500——3500元左右,人均收入明显提高。第三,生态效益较好,牧民定居后冷季进行了舍饲120——150天,从而有效保护了冷季草场,从而减少了对草场的压力,现全定居牧区春秋场开始恢复生产力,牧民定居工程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牧民定居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对牧民定居系统工程的认识不够

牧民定居是一项将人工饲草料地与天然草地、草业与牧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牧民生活统筹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打破传统观念束缚的挑战工程。对牧民定居系统工程的认识在实施定居工程中具有先导作用。目前没有把牧民定居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认识,对如何进行农牧结合、如何提高饲草料地生产能力、如何统筹草原利用、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和效益,如何巩固牧民定居成果和完善牧区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缺乏系统的认识

3.2饲草料生产能力及其加工利用率较低

牧民定居工程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人工饲草料地。全区牧区现有饲草料地总面积约580万亩,户均30亩左右。现已实现定居的牧民中,只有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和定居时间较早的牧区实现了全定居,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很显著已成为自治区牧民定居的“亮点”,这类牧户约占已定居牧户的30%左右。其余的牧民由于定居时间较晚,加上定居点自然条件较差,管理粗放等原因,饲草料生产水平低,加工利用率相对较低,已成为制约畜牧业生产的制约因素之一。

3.3草场利用制度改革尚未实现

实施牧民定居工程要对季节草场利用制度进行调整,改原来的夏——春秋——冬牧场四季放牧为暖季放牧——冷季舍饲的利用制度。从目前情况看,全区已实现定居的83%的牧民中,只有全定居的牧民才实现了暖季放牧和冷季舍饲,但大部分半定居的牧民仍然进行着四季游牧生产方式,他们保证不了冷季饲草料,因此无法调整季节草场。草畜矛盾日益突出,草场继续退化。3.4 牧业生产经营效益低 实施牧民定居工程是改变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中心环节,使游牧的粗放经营变为半集约化的经营,提高生产效益。目前草地畜牧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很低,由于牧民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户均资源量少,畜产品生产量和质量较低,牧民只能满足自身的需求和维持简单的再生产。如,唱吉市阿什里哈萨克民族乡1999年度年初、年末牲畜存栏数分别为118233和120918只标准羊单位,母畜比例、出栏率、商品率分别为63.33%、58.16%、49.28%,自食率为15.26%比重很大。3.5牧区科技投入比重较低

提高牧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牧民定居工程的首要任务之一,目前牧民定居区科技人员奇缺,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形成规模,加上牧民本身的文化素质较低,如唱吉市阿什里哈萨克民族乡牧民文化程度中文盲占7%、小学占44%、初中占32%、高中占12%、大中专占5%。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牧民占一半左右。牧区科技人员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起到引导带动作用。4 对 策

4.1 提高人工饲草料地生产力水平

农牧结合是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地区振兴农业的基本经验,包括17个洲在内的自然条件与我国想类似的美国西部干旱地区,把天然草地与农田作为一个整体,合理配置,科学经营,形成灌溉农业——草地畜牧业经营体制。其肉类生产经营系统一方面由种植业提供足够的冬季用于补饲或舍饲的饲草料,另一方面把天然草地放牧生产架子畜与工厂化育肥饲养合成一个生产经营系统,极大的提高了总体效益与我国草地畜牧业生产经营的单一结构的最终效益相比,是我国的30——40倍。对新疆草地畜牧业来讲,深化农牧结合,必须贯切实施牧民定居工程,把牧民定居工程作为系统工程来认识,通过人工饲草料生产能力的提高和扩大饲草料来源,有效改善冷季饲养水平,作为家畜生产的强有力的后盾,进行农牧结合。发展人工草地是防治草地退化的根本,人工草地以新的生产力满足积极的草畜平衡,足使发挥天然草地的优势,实现科学的放牧制度,从根本上防治草地退化。4.2 扩大草地畜牧业的经营范围

目前草地资源经营系统中,在大农业结构农林牧加工流通六大组成部分中,加工和流通业是薄弱的环节。在牧民定居点基本上还没有形成饲草料和畜产品加工规模,更没有流通服务业,牧区生产处于自我维持的、封闭的、单一的原料生产与种养加供销一体化的商品化生产系统差之极远。扩大系统的经营结构范围,依靠强大的种植业作后盾,并向加工业延伸,同时扩大经营的范围,使草地资源全面发挥经济、生态功能。4.3 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积极实施“科技兴新,科技兴牧”,促进科技进步,对深化农牧结合,生产经营优化组合,加快草地畜牧业生产经营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草地资源构成的人类经营要素是草地资源转化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加强对领导干部、农牧业技术推广站和服务组织的技术人员、“专业农协”组成人员和牧民群众的科技教育与技术传播普及、增强科技意识和能力、提高素质,形成以科技人员为骨干,以农牧业技术推广站、服务组织和专业农协技术人员为主体的科学技术推广普及网络。只有这样才能稳定持久的把牧区科技教育与生产紧密结合,把技术人员与千家万户相连接,才能使加快传统畜牧业生产经营改革的进程落实到实处。

第二篇:牧民定居工作总结

篇一:2012年某县牧民定居工作总结

****2012年游牧民定居工作总结

一、2012年****游牧民定居计划

2012年我县第一批牧民定居工程计划任务570户,确定了8个乡镇,18个定居点,其中:特克斯镇35户,呼吉尔特蒙古乡61户,齐勒乌泽克乡68户,阔克铁热克乡63户,乔拉克铁热克镇70户,喀拉达拉乡115户,喀拉托海乡94户,特克斯马场64户;第二批牧民定居计划任务为1560户,预计确定18个定居点,其中:城镇110户;呼吉尔特蒙古乡110户;齐勒乌泽克乡230户;阔克铁热克乡220户;乔拉克铁热克镇240户;喀拉达拉乡280户;喀拉托海乡280户;马场90户。

二、游牧民工程建设情况及入住情况

截止10月31日全县第一批牧民定居住房已开工570户,开工率为100%,已竣工570户,竣工率100%;棚圈已开工570户,开工率100%,竣工570户,竣工率100%;入住385户,入住率67.5%;第二批住房已开工58户,开工率3.7%,棚圈已开工26户,开工率1.7%。由于任务下达的较晚,还没有完工的住房。

三、牧民定居资金发放情况

2012年,我县牧民定居计划570户,计划建设总投资5324万元,其中: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1710万元、自治区预算内投资570万元、援疆资金750万元、其他资金为地方配套和牧民自筹。截止目前为止,已到位资金262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到位1425万元,2011年中央投资到位250万元;自治区配套资金到位570万;援疆资金到位750万元。已下拨2620万元到各乡(镇)、场。

四、牧民定居工程建设标准

牧民定居工程主要采取公助自建的形式,即房屋牧民自己建设,但必须按照项目统一规划设计要求进行建设,然后按照实施方案要求给以补助的形式建设,住房不少于80平方米、棚圈不少于100平方米、草料棚不少于50平方米。经核查我县的牧民定居房均符合标准。

五、牧民定居工程保障措施

1、工程质量责任方面

在项目工程具体实施中,县委、政府成立了以主管领导任组长,县发改委、建设局、畜牧兽医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交通局、水利局、电力、教育、卫生等部门和工程建设地乡(镇、场)政府等为成员的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指导本县工程实施、监管工程质量、协调水电路及教育、医疗等公用设施配套等。其中,县发改委是牵头单位,畜牧兽医局为建设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建设局。各工程建设地乡(镇)场政府、管委会也应成立领导小组,负责本地工程的具体实施。在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实施期间,建设内容必须按照合同所规定的建设地点、规模和标准进行建设施工作业。

2、资金使用制度方面游牧民定居工程项目资金到位以后,牧民定居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具项目资金分配方案,经政府领导审核,牧民定居领导小组组长签字以后,由县财政局统一拨付到乡财政。再由乡财政发放到牧民手中,牧民在领取定居款时,由各乡(镇)场牧民定居领导小组组长审批、领款牧民签字确认领款后支付定居款。在资金的审批、使用各环节,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追究主要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六、影响和制约牧民定居的主要因素

(一)资金投入不足,牧民筹集自筹资金压力大。多数牧民集中定居点的土地基本都是初开发的荒地,饲草料地建植改良成本较高,相应的配套设施都需要新建成本更高。除了政府投入外,定居牧民自己还需要投入3-5万元的资金,许多牧民难以拿出这部分自筹资金,对收入更低的贫困牧业村的牧民则压力更大,严重影响了牧民建房的积极性。

(二)牧民定居点配套设施较差,与新农村建设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目前,****还是以分散半定居模式占主导地位。除了少数初具规模30户以上的新建牧民集中定居点外,大多数牧民定居点总体上还是处在传统的区域以牧业村基础上延伸的分散的半定居状态。大多数牧民的固定住房一般都修建在自己承包的冬春牧场上,特别是偏远的包扎墩牧区,牧民都不是集中居住在一个地方,仍然沿隆畜随草转、人随畜走的游牧生活,全县至今仍有近60%的牧民在四季游牧放养牲畜。

(三)牧民定居的后续产业问题较为突出。牧民定居中的突出问题是牧民集中定居点产业结构非常单一,缺少适合牧民就业的工作岗位,牧民定居后的生产生活问题没有可靠保障,定居后干什么、靠什么生活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使得牧民放弃游牧生活方式、异地搬迁集中定居的风险和机会成本上升,不适应生活环境的改变,必然造成草畜分离、定而不居。受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所限,这部分牧民进入定居点或城镇后生计困难。

七、今后推进牧民定居工作的措施和办法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积极向上级争取落实建设资金,做好畜牧业专项资金的申报项目工作,积极争取各级财政专项资金对牧民定居工程的配套援助。二是建立多部门联动共建机制,采取结对帮扶的办法,引导和鼓励各部门积极参与牧民定居,做到内容上有安排、资金上有支持、措施上有保证,切实营造全民共建的强大合力。三是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的更大支持,通过为牧民解决贷款,有效减轻牧民的负担。

(二)加快配套设施建设步伐。牧民定居后的学校、卫生室建设是保障牧民正常生活的必要条件。一方面是着力解决教育问题。在广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牧民定居点的教育基础条件,大力发展有针对性职业教育和双语教育,不断提升定居牧民的文化水平。一方面是解决好医疗保健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医疗设施,配备医务人员,使一些常见疾病能做到就地治疗或控制。

(三)加大农牧区饲草料地种植。切实有效保障牧民定居后的牲畜饲草料需要。篇二:新源县牧民定居工作汇报

新源县游牧民定居工程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我谨代表新源县委、县人民政府向中央检查组一行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新源县牧民定居工程建设情况向各位领导作简要汇报。

一、基本概况

新源县总面积9970平方公里,辖6镇5乡77个行政村,有12个驻县单位,由哈、汉、维、回等34个民族组成,总人口30.32万人。其中,哈萨克族人口13.7万人,占全国哈萨克族总人口的十分之一。新源县是全疆的牧业大县,上个世纪90年代起,我县就按照“三通、四有、五配套”的标准,大力推进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目前,全县牧民有7548户39250,已实现牧民定居半定居5397户,定居半定居率达71.5%。

二、牧民定居项目工程建设情况

根据自治区(2009-2015)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规划,自治区发改委批复新源县游牧民定居建设2403户,工程于2009年开始按分批次进行建设。

2009年游牧民定居项目工程总投资2362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250万元,地方配套865万元,牧民自筹247万元。按照抗震要求采取集中定居和插花安置等形式,完成游牧民定居500户,分布在全县11个乡镇的23个牧民定居点,主要建设每户住房60平方米,暖圈80平方米。

2010年新源县游牧民定居工程总投资2645万元,其中国家补助资金1400万元,地方配套968万元,牧民自筹277万元。采取集中安置和人畜分离的形式,按照每户住房60平方米,暖圈不低于80平方米的标准,在10个乡镇的10个定居点上进行牧民定居560户,现已完工532户,完工率达95%。

2011年新源县游牧民定居工程拟投资425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补助资金1250万元,援疆资金750万元,自治区补助250万元,地方配套1250万元,牧民自筹750万元。拟定居500户,分布在7个乡镇的7个定居点上,目前已开工300户,主要是那拉提镇阿拉善村100户、阿热勒托别镇哈拉海伊苏村100户和肖尔布拉克镇克孜金格勒村100户做为新源县整村推进工程,在援疆资金的支持下已开工建设,其余因资金还未到位,现正筹备工程开工的前期准备工作。

三、做好牧民定居工程的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高位推动牧民定居工程。牧民定居工程涉及面广,是一项系统工程。按照自治区、自治州党委、政府统一部署,实施牧民安居工程要求3年见成效,5年大变样。使农牧民的居住条件有一个根本性改善,使社会主义新农村面貌有一个根本性变化。为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工作,我县制定出台了《新源县游牧民定居工程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乡镇和县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各乡镇也成立了主要领导负责的工作机构,做到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全县牧民定居工程项目实施村通过召开村民大会的形式,组织群众实施,参与规划设计,确定定居受益牧户,让受益牧户参与到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督检查、联系协调等工程。同时,将牧民定居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纳入考核目标,做到有目标任务、有项目实施、有检查落实、有考核兑现,从组织领导和制度设计上,保证牧民定居工程一年一年抓下去,确保工程见效,群众满意。

二是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安排。按照“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和10年20年不落后的要求,以规划为龙头,高标准实施牧民定居工程。结合我县牧民的住房条件和生活设施相对较差的实际,制定了“集中安置、人畜分离、民族特色、美观实用、产业结合”的方案,对农牧民原有规划的房屋面积、水电路、医疗教育卫生等配套设施方面进行了再完善,并留足发展空间,体现特点。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坚持大稳定,小调整,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房屋建设既要符合抗震安居的要求,又要具有本民族特色,充分考虑牧民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着重改善牧民的居住条件,做好牧民定居工程的整体规划,按照实行人畜分离的原则,统一规划设计,定居房屋的设计方面,从建材到户型,从结构到功能,从实用到美观等方面入手,在充分尊重哈萨克游牧民的生活习俗和生活方式的同时,又充分体现了民族风格和地方风貌。在定居点及牧户的选择方面,选择在适宜居住,距冬夏牧场都较近的区域,并充分依托已有的定居点、牧区村落村庄的水利、电力设施,方便游牧民的定居生活,坚持把游牧民定居于发展畜牧业生产、促进草原生态保护相结合,充分考虑定居游牧民的后续发展,确保游牧民定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优先考虑居住在山体滑坡、雪崩、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点上的牧民,生产生活环境最差、最困难地区的游牧民先行搬迁,充分考虑安全、防灾,适合居住,方便生产生活及定居点牧民最低户数与配套公共设施的合理性,在牧户选择上采取牧民座谈评议选定受益户,并对受益牧户进行逐级审核并公示,严把了资格审查关,切实将国家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在建设的过程中,采取乡镇政府自建与牧民自建相结合、集中安置与插花安置相结合,按照一村一规划,一户一方案,统一图纸、统一建设标准的要求,在2010年牧民定居上采用“人畜分离”便于饲养管理和疫病防疫的模式进行建设,并积极动员定居户全员参与、投工投劳,使其全方位了解,全身心投入,真正使牧民群众成为定居点建设、管理、使用的责任主体,彻底改变了以往牧民群众对建设项目只使用不管理、置身事外的现象。三是工程建设方式采取自建。因游牧民定居工程涉及点多牧户多,国家和地方配套资金有限,在充分征求乡镇和牧户意见的基础上,采取自建方式进行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对于集中定居的由各乡镇政府集中统一进行自建,插花定居的由牧民自建,无论乡镇政府自建的还是牧户自建,都是严格按照规划、设计施工,并接受委派的监理机构进行工程监理,在资金拨付上各乡镇政府自建的按照工程进度拨付给施工队,牧民自建的由乡镇政府将资金直接补贴给牧户,这样即节省了招投标费和税金,还提高了牧民参与的积极性,发挥了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率。

四是拓宽融资渠道,保证牧民定居工程持续投入。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要求,将游牧民定居、灾后重建、抗震安居、扶贫开发、危房改造等项目资金捆绑使用,优化整合项目资金,提高了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益。同时,在县级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优先配套牧民定居实施过程中所需的资金。并加强与金融企业的协调沟通,积极争取将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纳入到金融信贷支持范畴,简化贷款手续,切实解决农民自筹资金短缺的问题。在做好牧民定居点内水、电、路、气、厨、卫、浴、广播电视、通讯、畜牧兽医综合服务室、医疗室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发展育肥、奶牛、孕马养殖等小区建设,全面改善牧民的定居生活条件。五是强化宣传力度,调动农牧民参与建设积极性。我们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通过发放宣传单、面对面宣传、播放电教片等方式,加大牧民定居工作的宣传广度和深度,并积极动员定居户全员参与、投工投劳,使其全方位了解,全身心投入,真正使牧民群众成为定居点建设、管理、使用的责任主体,促进了牧民从“要我定居”逐步向“我要定居”的观念转变,为牧民定居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群众基础。

六是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建立了县抓乡镇,乡抓村队,层层负责,注重实效的牧民定居工作机制。我县每年重点抓1—2个牧民定居示范点,2009年的阿热勒托别镇的哈拉海依苏村定居点和2010年肖尔布拉克镇洪土拜村定居点,通过示范点建设,带动全县的牧民定居工程建设。

七是加强协调,狠抓质量。县委、政府要求各部门对牧民定居工程的各项手续进行简化,减免各种技术服务性收费,免费办理建设手续。并召集发改、国土、环保、安监、经贸、供电等部篇三:牧民定居工作全年工作总结 博乐市2010年游牧民定居工作总结

一、完成的主要工作

根据博乐市2009年畜牧工作会议精神和博乐市2010年游牧民定居工程规划的相关要求,结合博乐市财力情况,博乐市2010年计划实施牧民定居工程建设6处,完成220户牧民定居。其中:小营盘镇青得里浩特呼尔村30户、明格陶勒哈定居点10户,阿热勒托海牧场科孜里加尔村定居点30户、多尼吉尔定居点100户,青得里乡亚曼滩定居点30户,达勒特镇苏得力定居点20户。截止目前,已全部完成住房、暖圈、围墙等工程建设。

2010年博乐市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项目共计投资2216万元。其中住房建设投资1020万元、定居点用电入户工程投资6万元,自来水入户工程投资10万元,牲畜暖圈建设投资520万元,青贮窑建设投资180万元,围墙建设投资480万元。

项目建设中,每户定居牧民建设60、80、100等平方米的抗震住房(850元/平方米)、100平方米的暖圈(320元/平方米)、50立方米的青贮池(9000元/座)和水电入户,每户平均投资11.54万元,其中牧民自筹6.19万元,各级财政补助5.35万元(国家项目补助2.5万元,自治区配套补助0.45万元,州、市抗震安居补助1万元、市财政补助1.4万元)。

二、牧民定居工作的主要做法

㈠ 坚持以领导重视为关键,加强牧民定居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是健全领导机构。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畜牧兽医、水利、交通、农业、科技、卫生、建设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牧民定居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博乐市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全市牧民定居工作进行详细安排部署,进一步明确目标、分解任务。二是强化目标管理。把牧民定居工作各项目标任务纳入党政目标管理考核内容,作为一项硬性任务下达计划,层层签订责任书,严格考核,形成了“市乡联动、部门齐抓、牧民参与”的良好格局。三是狠抓督查落实。市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经常深入牧区一线,督促指导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强化帮扶措施,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资金、技术等问题;畜牧兽医部门成立专门工作组,分赴各个牧民定居点建设现场,督查各项工作落实情况,切实保证工作进度。

㈡ 坚持以宣传引导为前提,激发牧民定居的积极性。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定居前的广大游牧民习惯于逐水草而居、四季游牧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加之早期开展的牧民定居工作建设标准偏低,配套设施不全,致使牧民参与目前定居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为此,博乐市以解决牧民思想问题作为实现牧民定居的前提,加大宣传引导力度,不断激发牧民参与定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进行大力宣传动员,积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畜牧技术人员深入牧区一线,宣传党和国家一系列惠民政策,帮助牧民算细账,对比分析游牧与定居的利弊,引导牧民转变观念,逐步革除传统游牧习惯;另一方面认真抓好示范引导,充分发挥村队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要求他们率先定居,并积极协调解决定居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用先定居牧民成功的鲜活实例影响带动周围群众,增强了牧民定居的意识,提高了广大游牧民参与定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㈢ 坚持以草为本,保障牧民定居的物质需要。按照“定居先定畜、定畜先定草、定草先定地、定地先定水”的原则,大力推进饲草料地建设。一是调查清理。认真开展牧民草料地调查摸底工作,准确掌握草料地建设现状,合理开发建设草料地。对牧民新开发的草料地,严格按照“80%的面积种草料,其中优质牧草面积不少于种草面积的30%”的要求进行建设,并不准改变用途,不准私自对外承包;对过去违规开垦的土地和草场,根据有关政策法规要求进行全面清理,逐步收回;对通过正当程序发包的国有、集体土地,根据当时签订的承包合同,与承包商进行协商,给予合理补偿,提前解除承包合同。二是抓好经营。加强饲草料种植重大意义的宣传,帮助和引导牧民算好科学利用转化技术提高饲草料种植的“效益帐”,今年博乐市对种植优质牧草的牧户全部免费提供种子,并对集中连片种植面积达到20亩以上的,每亩再给予补助50元,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使牧民“愿-种”;针对牧民种植技术缺乏的问题,将饲草料地建设纳入领导干部领种科技示范田范畴,采取下派技术员、举办现场观摩会等多种形式,认真抓好饲草料播种、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农技培训工作,让牧民尽快掌握一定的种植技术,使牧民“会种”;加大先进适用畜牧业机械引进购买力度,把畜牧业机械购置纳入到重点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在国家补贴牧民30%的基础上,市财政再补贴20%,2008年以来共引进秸秆粉碎机、青贮机、打捆机等先进畜牧业机械95台。三是农牧结合。博乐市在抓好牧区饲草料地建设的同时,积极引导农区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今年,博乐市共种植饲草料35.22万亩,其中牧区优质牧草0.89万亩。

㈣ 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先导,统筹牧民定居点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科学合理规划。坚持把定居点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在选址过程中,专门成立调研组分赴各乡镇场进行实地察看和论证,依托原有定居点,打破乡镇行政界线,将分散牧民就近向交通便利、人口集中的居民点集中,并充分考虑到当地气候、土壤、水利、电力、道路、自然灾害、牧民生产生活便利条件等综合因素。对选定的定居点,按照规划先行的要求,把饲草料地、水利设施、住房、暖圈、青贮窖及文化室、卫生室等作为牧民定居点配套建设的内容,由专业部门统一规划设计,并根据村队规划的有关规定,各定居点的规划图纸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乡镇场审批后报市政府备案,保证了牧民定居点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合法性和严肃性。二是积极筹措资金。整合退牧还草、饮水安全、农村道路、兴边富民、基层文化阵地、卫生、抗震安居工程等项目资金,实行捆绑使用,集中用于定居点基础设施建设补助。2008、2009两年,全市共投入定居资金3859.61万元,其中牧民自筹940.42万元,占资金总额的24.37%。三是加大建设力度。按照规划要求,认真抓好牧民定居点抗震安居住房、暖圈、青贮窑、沼气池等基本生产生活设施建设,扎实做好定居点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工程质量监管。同时积极整合资源,不断完善文化活动室、卫生室、科普宣传栏和体育活动场地,加大定居点周围造林力度,做好牧民定居点绿化工作,如阿热勒托海牧场牧业五队2009年新造滴灌林带108亩。四是规范定居点管理。按照村队管理模式,加强定居点管理,引导定居村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并完善本村队的《村规民约》,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和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扎实组织开展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

㈤ 坚持以科技推广为重点,提高定居牧民牧业产出效益。一是推行暖季放牧冷季舍饲。大力推行以草定畜、划区轮牧、围栏封育等措施,2008年以来,全市累计实施退牧还草、围栏封育85万亩,占使用草场总面积的14.22%,逐步实现牲畜退出来、草原绿起来、牧民定下来、生活富起来的目标,较好地促进了冷季舍饲、草畜平衡工作的开展。牧民定居后,把全年放牧改为暖季半年天然草场放牧、冷季半年人工草料舍饲,逐步取消冬草场,把冬草场变成夏秋草场,有效缓解了夏草场草料不足影响载畜量和草场退化的问题,提高了牲畜生产效益,也为落实禁牧、休牧、轮牧制度创造了条件。二是加快牲畜品种改良步伐。把牛、肉羊、细毛羊等牲畜改良工作纳入牧民定居建设规划及任务中,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组织推动、制度保障等方面予以倾斜。通过财政补贴积极引导牧民引进种公羊、种公牛等优良品种,大力推广人工冷配及性控冻精等品种改良技术,完善人工配种站、药浴池等配套设施,加快推进牲畜良种化进程。2008年以来各定居点共引进种公牛、种公羊72头(只);建设牲畜冷配点、人工配种站16个,配备28名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牧区、长期蹲点对牲畜进行改良。三是抓好牲畜疫病防治。为消除牧民定居后因定居点牲畜相对集中,容易发生疫病流行的危险因素,博乐市切实加强定居点牲畜疫病防控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市、乡、村三级疫病防控网络,每年都组织防疫员按照牲畜免疫程序对所有定居点牲畜进行集中防疫注射、驱虫和药浴,并安排技术人员常年深入牧区一线,进行跟踪服务,保持了博乐市多年无重大疫情发生的良好局面。四是加强牲畜饲养管理。大力推广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引导定居户普遍采用良种、良法、良舍、良料,饲草料全部进行粉碎加工,实行长草短喂、短草槽喂,科学调制饲喂。通过制定出台制作青黄贮每吨补助10元等措施,引导牧民科学利用青绿饲料和农作物秸秆资源,提高饲草饲料的利用率和自给率,降低饲养成本,提高了定居牧民畜牧业生产的综合效益。目前,全市饲草收获加工机械使用率达到90%,农作物秸秆机械收获和加工率达到60%。

三、牧民定居工作存在的问题

㈠ 定居点建设资金缺乏。牧民定居需要建设抗震房、暖圈、青贮池、饲草料地等生产生活设施,新建牧民定居点需要配套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经测算,牧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户均需投资15万元左右,建成规模100户的牧民定居点需要投入公共基础设施资金350万元左右。游牧民项目1户补助2.95万元,其余资金牧民自筹难度大,公共设施没有专项资金支持,建设资金筹措难度大。

㈡ 定居牧民饲草料地不足,种植效益不高。牧民户均占有饲草料地较少,只有人均16亩左右,不能满足发展养殖需求。部分草料地盐碱性大、土质差,缺乏水源灌溉,生产效益低。㈢ 牧区科技服务水平不高。一是目前牧民定居区科技人员稀缺,特别是牧区对少数民族科技人才的需求比较大。二是畜牧业科技含量不高,畜牧业新技术应用、推广不足,不能满足发展要求。管理粗放,饲养水平和集约化程度低,农牧民尤其是广大养殖户的素质有待提高。

四、发展思路及对策

1、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牧民定居工作。

一是按照《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牧民定居实施意见》要求以

牧民定居实现“定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为目标,牧民定居工作必须认真结合水、土资源和畜牧业发展实际,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二是在定居过程中以人为本,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了解牧民的真实需要,牧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建什么,使我们在定居过程中,尽量避免重复投入和资源浪费。坚持“先定畜,后定人;先种草,后盖房”的原则,对经济条件差的要求先种草种料,

第三篇:新源县牧民定居工作汇报

新源县游牧民定居工程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我谨代表新源县委、县人民政府向中央检查组一行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新源县牧民定居工程建设情况向各位领导作简要汇报。

一、基本概况

新源县总面积9970平方公里,辖6镇5乡77个行政村,有12个驻县单位,由哈、汉、维、回等34个民族组成,总人口30.32万人。其中,哈萨克族人口13.7万人,占全国哈萨克族总人口的十分之一。新源县是全疆的牧业大县,上个世纪90年代起,我县就按照“三通、四有、五配套”的标准,大力推进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目前,全县牧民有7548户39250,已实现牧民定居半定居5397户,定居半定居率达71.5%。

二、牧民定居项目工程建设情况

根据自治区(2009-2015)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规划,自治区发改委批复新源县游牧民定居建设2403户,工程于2009年开始按分批次进行建设。

2009年游牧民定居项目工程总投资2362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250万元,地方配套865万元,牧民自筹247万元。按照抗震要求采取集中定居和插花安置等形式,完成游牧民定居500户,分布在全县11个乡镇的23个牧民定居点,主要建设每户住房60平方米,暖圈80平方米。

2010年新源县游牧民定居工程总投资2645万元,其中国家补助资金1400万元,地方配套968万元,牧民自筹277万元。采取集中安置和人畜分离的形式,按照每户住房60平方米,暖圈不低于80平方米的标准,在10个乡镇的10个定居点上进行牧民定居560户,现已完工532户,完工率达95%。

2011年新源县游牧民定居工程拟投资425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补助资金1250万元,援疆资金750万元,自治区补助250万元,地方配套1250万元,牧民自筹750万元。拟定居500户,分布在7个乡镇的7个定居点上,目前已开工300户,主要是那拉提镇阿拉善村100户、阿热勒托别镇哈拉海伊苏村100户和肖尔布拉克镇克孜金格勒村100户做为新源县整村推进工程,在援疆资金的支持下已开工建设,其余因资金还未到位,现正筹备工程开工的前期准备工作。

三、做好牧民定居工程的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高位推动牧民定居工程。牧民定居工程涉及面广,是一项系统工程。按照自治区、自治州党委、政府统一部署,实施牧民安居工程要求3年见成效,5年大变样。使农牧民的居住条件有一个根本性改善,使社会主义新农村面貌有一个根本性变化。为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工作,我县制定出台了《新源县游牧民定居工程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乡镇和县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各乡镇也成立了主要领导负责的工作机构,做到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全县牧民定居工程项目实施村通过召开村民大会的形式,组织群众实施,参与规划设计,确定定居受益牧户,让受益牧户参与到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督检查、联系协调等工程。同时,将牧民定居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纳入考核目标,做到有目标任务、有项目实施、有检查落实、有考核兑现,从组织领导和制度设计上,保证牧民定居工程一年一年抓下去,确保工程见效,群众满意。

二是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安排。按照“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和10年20年不落后的要求,以规划为龙头,高标准实施牧民定居工程。结合我县牧民的住房条件和生活设施相对较差的实际,制定了“集中安置、人畜分离、民族特色、美观实用、产业结合”的方案,对农牧民原有规划的房屋面积、水电路、医疗教育卫生等配套设施方面进行了再完善,并留足发展空间,体现特点。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坚持大稳定,小调整,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房屋建设既要符合抗震安居的要求,又要具有本民族特色,充分考虑牧民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着重改善牧民的居住条件,做好牧民定居工程的整体规划,按照实行人畜分离的原则,统一规划设计,定居房屋的设计方面,从建材到户型,从结构到功能,从实用到美观等方面入手,在充分尊重哈萨克游牧民的生活习俗和生活方式的同时,又充分体现了民族风格和地方风貌。在定居点及牧户的选择方面,选择在适宜居住,距冬夏牧场都较近的区域,并充分依托已有的定居点、牧区村落村庄的水利、电力设施,方便游牧民的定居生活,坚持把游牧民定居于发展畜牧业生产、促进草原生态保护相结合,充分考虑定居游牧民的后续发展,确保游牧民定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优先考虑居住在山体滑坡、雪崩、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点上的牧民,生产生活环境最差、最困难地区的游牧民先行搬迁,充分考虑安全、防灾, 适合居住,方便生产生活及定居点牧民最低户数与配套公共设施的合理性,在牧户选择上采取牧民座谈评议选定受益户,并对受益牧户进行逐级审核并公示,严把了资格审查关,切实将国家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在建设的过程中,采取乡镇政府自建与牧民自建相结合、集中安置与插花安置相结合,按照一村一规划,一户一方案,统一图纸、统一建设标准的要求,在2010年牧民定居上采用“人畜分离”便于饲养管理和疫病防疫的模式进行建设,并积极动员定居户全员参与、投工投劳,使其全方位了解,全身心投入,真正使牧民群众成为定居点建设、管理、使用的责任主体,彻底改变了以往牧民群众对建设项目只使用不管理、置身事外的现象。

三是工程建设方式采取自建。因游牧民定居工程涉及点多牧户多,国家和地方配套资金有限,在充分征求乡镇和牧户意见的基础上,采取自建方式进行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对于集中定居的由各乡镇政府集中统一进行自建,插花定居的由牧民自建,无论乡镇政府自建的还是牧户自建,都是严格按照规划、设计施工,并接受委派的监理机构进行工程监理,在资金拨付上各乡镇政府自建的按照工程进度拨付给施工队,牧民自建的由乡镇政府将资金直接补贴给牧户,这样即节省了招投标费和税金,还提高了牧民参与的积极性,发挥了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率。

四是拓宽融资渠道,保证牧民定居工程持续投入。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要求,将游牧民定居、灾后重建、抗震安居、扶贫开发、危房改造等项目资金捆绑使用,优化整合项目资金,提高了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益。同时,在县级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优先配套牧民定居实施过程中所需的资金。并加强与金融企业的协调沟通,积极争取将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纳入到金融信贷支持范畴,简化贷款手续,切实解决农民自筹资金短缺的问题。在做好牧民定居点内水、电、路、气、厨、卫、浴、广播电视、通讯、畜牧兽医综合服务室、医疗室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发展育肥、奶牛、孕马养殖等小区建设,全面改善牧民的定居生活条件。

五是强化宣传力度,调动农牧民参与建设积极性。我们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通过发放宣传单、面对面宣传、播放电教片等方式,加大牧民定居工作的宣传广度和深度,并积极动员定居户全员参与、投工投劳,使其全方位了解,全身心投入,真正使牧民群众成为定居点建设、管理、使用的责任主体,促进了牧民从“要我定居”逐步向“我要定居”的观念转变,为牧民定居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群众基础。

六是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建立了县抓乡镇,乡抓村队,层层负责,注重实效的牧民定居工作机制。我县每年重点抓1—2个牧民定居示范点,2009年的阿热勒托别镇的哈拉海依苏村定居点和2010年肖尔布拉克镇洪土拜村定居点,通过示范点建设,带动全县的牧民定居工程建设。

七是加强协调,狠抓质量。县委、政府要求各部门对牧民定居工程的各项手续进行简化,减免各种技术服务性收费,免费办理建设手续。并召集发改、国土、环保、安监、经贸、供电等部 门严格按照建筑材料市场价格整顿工作会议要求,高度重视稳定建筑材料市场价格的重要性,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建筑材料市场价格稳定,要求质监部门对建筑材料质量及建材市场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建材质量达标。并采取集中采购和以旧代新的办法,提前订购建房材料并充分利用旧房屋拆下的可用材料,最大程度降低建设成本。通过调动全县118个企事业单位发挥对口帮扶作用,做到“有钱出钱,没钱出力”。同时,对工程质量实行责任终身负责制,落实日常监督检查、分项检查验收、分管领导跟踪监督、竣工验收等质量管理各项制度,牧民自身也参与工程质量监督,把好了游牧民定居工程从规划到建设等各环节建设质量关,从根本上杜绝了“豆腐渣”、“半拉子”工程,并在工程竣工后,由相关部门组成验收组验收合格方能交付使用,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

牧民定居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是实现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根本性措施,它关系到牧民增收和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今后,我们将按照自治区、自治州党委、政府的要求,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牧民定居工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为牧民早日实现小康做贡献。

第四篇:牧民定现状调研对策

没有种植业做后盾的畜牧业是低效率和不稳定的畜牧业。游牧民靠天养畜,四季转场,常年放牧,居无定所。生产方式落后,经营水平低,牧民生活贫困,成为草原牧区牧民奔小康的主要障碍。实施游牧民定居,对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进行一体化配置,建设优质高产饲草饲料地、牧民住房、牲畜暖圈、人畜饮水点、卫生保健站、技术服务站、小学校等配套服务设施,使

牧民由游牧到定居,发展草地农业,实行农牧结合,进行冷季舍饲圈养,改善草原牧区生产条件。为调整草原畜牧业生产结构,饲养良种家畜,提高母畜比例,加快畜群周转,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促使数量型畜牧业向效益型转变奠定了基础。是转变牧区生产方式,发展效益畜牧业,增加牧民收入,全面提升游牧民生产生活水平的迫切需要。

一、**县牧民定居现状

2008年以前,全县1934户7835人是四季转场,常年放牧,居无定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近年来,我县加强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把牧民定居建设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纳入党和政府的重要日程。2008年,我县整合各项资金,投资1750万元,建设高标准牧民定居100户。全部按照 “三通四有五配套”建设,本着科学严谨负责的态度,我县通过对全县各乡镇地理、环境、交通、水文等因素调查研究,最终将定居点选在各方面条件较好托斯特乡,位于该乡学校西侧,工程总占地面积为800亩,每户占地约3亩,总配套草料地为3000亩,即每户配套30亩草料地。

二、牧民定居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饲草料地配套问题。伴随灌溉用水增加,河流下泄水量及扇缘溢出水量不断减少,致使河流萎缩,湖泊干涸,湿地减小,地下水位下降,造成目前我县地表水严重缺乏,饲草料基地建设困难,无法达到地区每户配套100亩饲草料地的要求。

(二)建设资金配套问题。2009年牧民定居建设,每户建设资金计划10万元,120户共需建设资金1200万元,国家每户补助2.5万元,共计补助300万元,其他900万元由县财政补助,因我县县财政困难,解决配套资金困难。

(三)定居后的劳动力转移问题。牧民定居后,存在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甚至部分定居牧民因无事可做,加上不适应生活环境的改变,染上攀比、酗酒、打架闹事的恶习。

三、解决牧民定居问题的措施

(一)定人先定畜定畜先定草。

引导牧民定居,建设高标准饲草料基地是定居牧民生产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牧民定居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要下大力气解决牧民定居配套草料地问题。一是要通过经济补偿、土地置换等方式,收回已发包的国有、集体土地;二是要按照《草原法》有关规定,对现有土地和草场进行全面清理,收回非法开垦和改变草场用途的土地;三是要选择水土条件较好的土地,经有关部门批准,进行开垦,努力扩大定居牧民草料地规模。

(二)政策扶持资金支持。

牧民定居,既需要政策扶持,更需要资金支撑。因我县县财政困难,无法全部解决配套资金,为此我县需要一是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建设资金,二是将退牧还草、人畜饮水、扶贫开发等各类涉农项目资金整合捆绑,集中用于定居点基础设施建设,发挥项目支撑作用。

(三)加强定居牧民劳动力转移。一是加强教育培训,为搬迁农牧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素质保证。二要要通过系统教育,扫除文盲和半文盲,不断提高定居牧民剩余劳动力的科学文化水平。三要加强各类技术培训。科协、就业、扶贫、旅游、妇联、农业等部门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女特点,多渠道、多形式、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如电脑、餐饮服务、旅游服务及一些实用技术培训,帮助定居牧民剩余劳动力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为实现转移提供保证。

第五篇:牧民定居工作全年工作总结

博乐市2010年游牧民定居工作总结

一、完成的主要工作

根据博乐市2009年畜牧工作会议精神和博乐市2010年游牧民定居工程规划的相关要求,结合博乐市财力情况,博乐市2010年计划实施牧民定居工程建设6处,完成220户牧民定居。其中:小营盘镇青得里浩特呼尔村30户、明格陶勒哈定居点10户,阿热勒托海牧场科孜里加尔村定居点30户、多尼吉尔定居点100户,青得里乡亚曼滩定居点30户,达勒特镇苏得力定居点20户。截止目前,已全部完成住房、暖圈、围墙等工程建设。

2010年博乐市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项目共计投资2216万元。其中住房建设投资1020万元、定居点用电入户工程投资6万元,自来水入户工程投资10万元,牲畜暖圈建设投资520万元,青贮窑建设投资180万元,围墙建设投资480万元。

项目建设中,每户定居牧民建设60、80、100等平方米的抗震住房(850元/平方米)、100平方米的暖圈(320元/平方米)、50立方米的青贮池(9000元/座)和水电入户,每户平均投资11.54万元,其中牧民自筹6.19万元,各级财政补助5.35万元(国家项目补助2.5万元,自治区配套补助0.45万元,州、市抗震安居补助1万元、市财政补助1.4万元)。

二、牧民定居工作的主要做法

㈠ 坚持以领导重视为关键,加强牧民定居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是健全领导机构。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畜牧兽医、水利、交通、农业、科技、卫生、建设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牧民定居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博乐市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全市牧民定居工作进行详细安排部署,进一步明确目标、分解任务。二是强化目标管理。把牧民定居工作各项目标任务纳入党政目标管理考核内容,作为一项硬性任务下达计划,层层签订责任书,严格考核,形成了“市乡联动、部门齐抓、牧民参与”的良好格局。三是狠抓督查落实。市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经常深入牧区一线,督促指

导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强化帮扶措施,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资金、技术等问题;畜牧兽医部门成立专门工作组,分赴各个牧民定居点建设现场,督查各项工作落实情况,切实保证工作进度。

㈡ 坚持以宣传引导为前提,激发牧民定居的积极性。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定居前的广大游牧民习惯于逐水草而居、四季游牧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加之早期开展的牧民定居工作建设标准偏低,配套设施不全,致使牧民参与目前定居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为此,博乐市以解决牧民思想问题作为实现牧民定居的前提,加大宣传引导力度,不断激发牧民参与定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进行大力宣传动员,积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畜牧技术人员深入牧区一线,宣传党和国家一系列惠民政策,帮助牧民算细账,对比分析游牧与定居的利弊,引导牧民转变观念,逐步革除传统游牧习惯;另一方面认真抓好示范引导,充分发挥村队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要求他们率先定居,并积极协调解决定居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用先定居牧民成功的鲜活实例影响带动周围群众,增强了牧民定居的意识,提高了广大游牧民参与定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㈢ 坚持以草为本,保障牧民定居的物质需要。按照“定居先定畜、定畜先定草、定草先定地、定地先定水”的原则,大力推进饲草料地建设。一是调查清理。认真开展牧民草料地调查摸底工作,准确掌握草料地建设现状,合理开发建设草料地。对牧民新开发的草料地,严格按照“80%的面积种草料,其中优质牧草面积不少于种草面积的30%”的要求进行建设,并不准改变用途,不准私自对外承包;对过去违规开垦的土地和草场,根据有关政策法规要求进行全面清理,逐步收回;对通过正当程序发包的国有、集体土地,根据当时签订的承包合同,与承包商进行协商,给予合理补偿,提前解除承包合同。二是抓好经营。加强饲草料种植重大意义的宣传,帮助和引导牧民算好科学利用转化技术提高饲草料种植的“效益帐”,今年博乐市对种植优质牧草的牧户全部免费提供种子,并对集中连片种植面积达到20亩以上的,每亩再给予补助50元,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使牧民“愿-种”;针对牧民种

植技术缺乏的问题,将饲草料地建设纳入领导干部领种科技示范田范畴,采取下派技术员、举办现场观摩会等多种形式,认真抓好饲草料播种、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农技培训工作,让牧民尽快掌握一定的种植技术,使牧民“会种”;加大先进适用畜牧业机械引进购买力度,把畜牧业机械购置纳入到重点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在国家补贴牧民30%的基础上,市财政再补贴20%,2008年以来共引进秸秆粉碎机、青贮机、打捆机等先进畜牧业机械95台。三是农牧结合。博乐市在抓好牧区饲草料地建设的同时,积极引导农区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今年,博乐市共种植饲草料35.22万亩,其中牧区优质牧草0.89万亩。

㈣ 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先导,统筹牧民定居点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科学合理规划。坚持把定居点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在选址过程中,专门成立调研组分赴各乡镇场进行实地察看和论证,依托原有定居点,打破乡镇行政界线,将分散牧民就近向交通便利、人口集中的居民点集中,并充分考虑到当地气候、土壤、水利、电力、道路、自然灾害、牧民生产生活便利条件等综合因素。对选定的定居点,按照规划先行的要求,把饲草料地、水利设施、住房、暖圈、青贮窖及文化室、卫生室等作为牧民定居点配套建设的内容,由专业部门统一规划设计,并根据村队规划的有关规定,各定居点的规划图纸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乡镇场审批后报市政府备案,保证了牧民定居点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合法性和严肃性。二是积极筹措资金。整合退牧还草、饮水安全、农村道路、兴边富民、基层文化阵地、卫生、抗震安居工程等项目资金,实行捆绑使用,集中用于定居点基础设施建设补助。2008、2009两年,全市共投入定居资金3859.61万元,其中牧民自筹940.42万元,占资金总额的24.37%。三是加大建设力度。按照规划要求,认真抓好牧民定居点抗震安居住房、暖圈、青贮窑、沼气池等基本生产生活设施建设,扎实做好定居点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工程质量监管。同时积极整合资源,不断完善文化活动室、卫生室、科普宣传栏和体育活动场地,加大定居点周围造林力度,做好牧民定居点绿化工作,如阿热勒托

海牧场牧业五队2009年新造滴灌林带108亩。四是规范定居点管理。按照村队管理模式,加强定居点管理,引导定居村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并完善本村队的《村规民约》,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和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扎实组织开展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

㈤ 坚持以科技推广为重点,提高定居牧民牧业产出效益。一是推行暖季放牧冷季舍饲。大力推行以草定畜、划区轮牧、围栏封育等措施,2008年以来,全市累计实施退牧还草、围栏封育85万亩,占使用草场总面积的14.22%,逐步实现牲畜退出来、草原绿起来、牧民定下来、生活富起来的目标,较好地促进了冷季舍饲、草畜平衡工作的开展。牧民定居后,把全年放牧改为暖季半年天然草场放牧、冷季半年人工草料舍饲,逐步取消冬草场,把冬草场变成夏秋草场,有效缓解了夏草场草料不足影响载畜量和草场退化的问题,提高了牲畜生产效益,也为落实禁牧、休牧、轮牧制度创造了条件。二是加快牲畜品种改良步伐。把牛、肉羊、细毛羊等牲畜改良工作纳入牧民定居建设规划及任务中,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组织推动、制度保障等方面予以倾斜。通过财政补贴积极引导牧民引进种公羊、种公牛等优良品种,大力推广人工冷配及性控冻精等品种改良技术,完善人工配种站、药浴池等配套设施,加快推进牲畜良种化进程。2008年以来各定居点共引进种公牛、种公羊72头(只);建设牲畜冷配点、人工配种站16个,配备28名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牧区、长期蹲点对牲畜进行改良。三是抓好牲畜疫病防治。为消除牧民定居后因定居点牲畜相对集中,容易发生疫病流行的危险因素,博乐市切实加强定居点牲畜疫病防控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市、乡、村三级疫病防控网络,每年都组织防疫员按照牲畜免疫程序对所有定居点牲畜进行集中防疫注射、驱虫和药浴,并安排技术人员常年深入牧区一线,进行跟踪服务,保持了博乐市多年无重大疫情发生的良好局面。四是加强牲畜饲养管理。大力推广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引导定居户普遍采用良种、良法、良舍、良料,饲草料全部进行

粉碎加工,实行长草短喂、短草槽喂,科学调制饲喂。通过制定出台制作青黄贮每吨补助10元等措施,引导牧民科学利用青绿饲料和农作物秸秆资源,提高饲草饲料的利用率和自给率,降低饲养成本,提高了定居牧民畜牧业生产的综合效益。目前,全市饲草收获加工机械使用率达到90%,农作物秸秆机械收获和加工率达到60%。

三、牧民定居工作存在的问题

㈠ 定居点建设资金缺乏。牧民定居需要建设抗震房、暖圈、青贮池、饲草料地等生产生活设施,新建牧民定居点需要配套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经测算,牧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户均需投资15万元左右,建成规模100户的牧民定居点需要投入公共基础设施资金350万元左右。游牧民项目1户补助2.95万元,其余资金牧民自筹难度大,公共设施没有专项资金支持,建设资金筹措难度大。

㈡ 定居牧民饲草料地不足,种植效益不高。牧民户均占有饲草料地较少,只有人均16亩左右,不能满足发展养殖需求。部分草料地盐碱性大、土质差,缺乏水源灌溉,生产效益低。

㈢ 牧区科技服务水平不高。一是目前牧民定居区科技人员稀缺,特别是牧区对少数民族科技人才的需求比较大。二是畜牧业科技含量不高,畜牧业新技术应用、推广不足,不能满足发展要求。管理粗放,饲养水平和集约化程度低,农牧民尤其是广大养殖户的素质有待提高。

四、发展思路及对策

1、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牧民定居工作。

一是按照《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牧民定居实施意见》要求以

牧民定居实现“定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为目标,牧民定居工作必须认真结合水、土资源和畜牧业发展实际,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二是在定居过程中以人为本,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了解牧民的真实需要,牧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建什么,使我们在定居过程中,尽量避免重复投入和资源浪费。坚持“先定畜,后定人;先种草,后盖房”的原则,对经济条件差的要求先种草种料,等经济条件好了再建设棚圈和简易住房,杜绝“卖光牛羊搞建设”现象的发生。三是整合资金,加大投入。牧民定居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行业,多个方面,要抓住自治区、自治州加大畜牧业投入的时机,争取更多的资金用于牧区畜牧业的发展和牧民定居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上,为定居牧民创造优良的生产生活环境。

2、加快饲草料地建设。

一是严格落实《自治州牧民定居饲草料地管理办法》,加强

对以开发饲草料地管理,确保这些饲草料地真正用于种植饲草料。对于已列入规划尚未开发的饲草料地,在进行科学规划及开垦的前提下,分配给定居牧民,满足牧民牲畜在定居点舍饲和扩大养殖规模的需要。二是加强定居牧民饲草料地水利设施的投入,解决水利用率低和人工饲草料基地用水问题,政府及水利部门在保证牧区正常人畜饮水外,还要增加比例水,以保证牧民饲草料地的灌溉用水。三是进一步加大草场保护力度,发挥乡镇一级草原监理部门的执法作用,确保草场、草料地及人工草地得到全面的保护。

3、加强资金、档案、信息和项目信息管理

项目建设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和财务

管理有关规定,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项目建设资金管理工作。设立项目资金专户管理,建立项目财务专账,做到专款专用,专账核算,确保资金安全有效运行。建立和完善项目建设信息统计季度报告制度,及时向上级部门上报工程进展情况。项目建设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合同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工程竣工验收制。依据施工、监理合同,对工程建设投资、进度、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和监理,保证工程质量和按期竣工,保证项目建设严格按照方案设计要求完成。

博乐市畜牧兽医局

博乐市游牧民定居工程项目领导办公室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下载新疆牧民定居现状问题及对策[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疆牧民定居现状问题及对策[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2年某县牧民定居工作总结

    ****2012年游牧民定居工作总结 一、2012年****游牧民定居计划2012年我县第一批牧民定居工程计划任务570户,确定了8个乡镇,18个定居点,其中:特克斯镇35户,呼吉尔特蒙古乡61户,齐勒......

    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

    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李雪艳范永丽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乌鲁木齐830052关键词: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2003年设在自治区农科院的国家农业部农产品质检中......

    牧民定居汇报材料(共5则)

    扎格斯台乡游牧民定居情况汇报材料一、 基本情况扎格斯台乡位于察布查尔县城南部,距县城35公里,东与海努克乡相邻,南隔乌孙山与昭苏县接壤,西与州奶牛场乌库尔齐为界,北与纳达齐......

    投资银行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投资银行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 摘要:目前,我国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这必然会加速催生资本市场中最活跃的金融中介机构——投资银行的诞生。投资银行在中国已经初......

    牧民定居工作思考建议(范文模版)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惠及,越来越多的牧民搬入了新居,开始在新分的牧草地上种植养殖,逐步脱离了遂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无论从生活质量和人均收入都有了巨大的提高。但是,随着一个个牧......

    阜康市2011年牧民定居工作汇报人大调研

    阜康市牧民定居工作调研汇报材料为进一步加大牧民搬迁定居工作力度,切实改善牧区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贫困牧民脱贫致富进程,推进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我市于2005年掀起了新一轮......

    新疆边境贫困县扶贫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五篇范文)

    新疆边境贫困县扶贫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兴边富民、边境扶贫试点政策实施以来,国家、自治区集中人、财、物加大对新疆边境贫困县的支持,边境贫困县贫困状况有所缓解。但......

    城市道路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城市道路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机动车辆的快速增长,交通问题已成为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作为交通的物质基础内容,城市道路构成了城市的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