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以“约会”进行时以企业合作推动现代农业
中以“约会”进行时以企业合作推动现代农业
“一带一路”战略将中国对外关系推到了一个新“蜜月期”。不但“新关系”纷至沓来,“老关系”也历久弥新。
长期以来,作为中国的“老朋友”,以色列不仅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好伙伴,也是农业科技交流的目标国。近日,在山东建设的以色列农业生态园和水肥一体化技术交流,又将这种关系推到了新态度,也被外界视为“一带一路”在农业领域的新成果。
近日,中以农业合作将会在中国复合肥龙头金正大的推动下开启全方位的深度合作模式。签约活动上,金正大同时启动10个中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100个农业服务站、1000个农业专家培训、10000个农业示范户、100000名农业带头人培养五项对未来农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中长期项目。
以色列农业何以强
以色列滴灌技术始于1965年,他们真正将缺水的现状紧密与农业技术创新结合起来,90%以上的农业实现了水肥一体化技术,创造了沙漠奇迹。据统计,以色列在1955年,1个农民可以养活15人,为其提供粮食等作物,到2000年可以养活90人,到2015年可以养活400人。水肥一体化在以色列这个沙漠之国,在缺乏耕地和水资源的环境下,化腐朽为神奇,创造了农业上的奇迹。这片仅仅2万平方千米、60%以上被沙漠覆盖的弹丸之地不仅自给自足,还成为“欧洲厨房”,真正做到了“什么都没有才能什么都实现”。
在世界上,水肥一体化的应用也蔚然成风。在美国,水肥一体化技术也很普遍,目前25%的玉米、60%的马铃薯、33%的果树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澳大利亚,2007年设立100亿澳元的国家节水计划,其中约一半用于发展灌溉设施和水肥一体化。全世界范围内,水肥一体化得到广泛应用。到2000年,全世界应用水肥一体化的土地面积达到5600万亩,现在估计已经超过1亿亩。
用最少的资源,取得了最大的收货,这就是水肥一体化带来的整个农业生产的革命。早在2012年,金正大集团董事长万连步率公司相关负责人和专家学者赴以色列考察时,以色列经济部首席科学家艾维?哈桑说,“如果采用以色列先进技术,只需一个新疆,便可养活全中国。”这样言之凿凿的表述,不仅坚定了金正大这样的企业发扬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决心,也引起中国政府高度关注。
中国需要“水肥不流外人田”
节水农业在中国已经不是纯粹的企业经营与宣导行为,而更多的体现了国家的意志。从中央1号文件,到国家领导人讲话,到农业部连续推出关于包括水肥一体化在内的节水农业的政策,都能找到政府对于农业产业升级的引导趋向,其中的关键词比如“节水灌溉”、“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等频繁出现。例如2014年,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将水肥一体化定为全国重点推广的“一号技术”,并通过相关政策支持水肥一体化的发展。
据农业专家介绍,我国农业存在水资源不足、化肥利用率不高、环境污染、土地产量不高、农民种地积极性不强等等。从宏观层面来说,就是农业的发展对于国家不可替代的意义。从现实层面来说,是对于水资源紧缺的一键式解决,顺带着还解决了化肥利用不高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从个体层面来说,水肥一体化直接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从而把耕种农业从保本薄利时代提升到盈利较高的时代,直接提升了农民的积极性。
在这种种有利的因素中,备受关注的就是农业生产中的水资源利用问题。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万连步提了多项关于农业发展的建议,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在《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建议中,他提到,我国每年农业灌溉用水约3600亿立方米,水分生产效率平均1公斤/立方米,仅为发达国家的50%;农田有效灌溉面积6333万公顷,还有超过6666万公顷的旱耕地完全靠天吃饭。
根据相关统计,中国用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生产出占世界26%的农产品,养活20%的人口。“缺水”比“缺地”显然更严峻。我国每年旱灾发生面积约3-4亿亩,因干旱造成的粮食减产约500亿公斤。这样的背景下,水肥一体化技术可实现每亩节水150方以上,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0%―50%。水肥一体化技术可节水40%,以现有的农业灌溉水量计算,可扩大灌溉面积3-4亿亩。
与此同时,水肥一体化能够带来丰富的连环效应,比如节肥20%-30%,肥料利用率提高20个百分点,粮食作物产量可提高20%-50%,如玉米可每亩增产200公斤,马铃薯可每亩增产1000公斤以上。等等。
“水肥一体化对农业发展方式有根本的变革,它带来的农业生态良性循环,是中国农业最需要的突破口,推广势在必行”。金正大集团董事长万连步如是说。
国家意志 企业先行
在中国发展节水农业,看起来很美,也有各级政府支持,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也面临着种种意想不到的难题。
首先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且在节水灌溉行动中存在重设备、轻技术的现象,推广水肥一体化就意味着要有浩大的工程量,没有足量的线下服务机构来做支持很难实现。其次是由于前期投入大、财政补贴不到位,农民的主动性不高。再次,支持水肥一体化的相应技术发展过慢,如水溶肥的研发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从基础设施到主体意识,千头万绪的阻力让水肥一体化的推广遭遇着考验。考验的不仅是政策的落实,还是企业的行动力。作为水肥一体化进入中国的重要参与者和先驱者,金正大集团把解决这些问题的突破点,放在了“转变观念”上。
此次金正大启动的中以农业深度合作项目,发布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划:10个中以农业示范园的建设、100个农化服务中心的建设、1000个专家学者以色列学习、10000个农业示范户培养、100000名农业带头人培育。细观这些规划的内容,示范、培训、带动是主要的思路。在金正大看来,要推动水肥一体化的普及,最重要的就是解决观念问题。此次中以农业合作的重点是要把有限的资源用在解决人的问题上,从改变人的认识、转变人的观念入手,更好地推进中以农业合作。
事实上,近年来金正大一直在转变观念上不遗余力。早在2012年,集团董事长万连步率公司相关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前往以色列考察了一些知名企业、部分农场及其设施农业发展状况,特别是对滴灌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水溶肥和现代农业技术进行了全面调研。这次实地调查,给国内农业带来了新鲜的视野。而此次规划中,金正大将把中国各级农技推广系统、农科院、大学的专家送到以色列实地培训,请以色列专家到中国来系统培训种植大户、农业科技带头人,通过培训转变国人用水用肥的观念与思想。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金正大在推广过程中也在合理利用资源,是另一种形式的“节水灌溉”。
此外,金正大集团还将水溶肥技术在中国的发展纳入水肥一体化推广体系,通过投资美资企业诺贝丰公司的诺贝丰氟化盐系列及高端水溶肥项目,全部达产后年可实现高端水溶肥年产60万吨,将引领中国新型农业产业升级的方向,满足我国高效农业发展的要求。
农业专家认为,在中国推广节水农业是必要的,也是符合世界农业发展潮流的。中国农业有了水肥一体化,会出现质的飞跃。在此过程中,不仅需要企业参与的市场的力量,更需要政府宏观调控的力量,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缺一不可。
第二篇:浅谈以经营理念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的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综合产出率。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一个突出亮点。如何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品牌化的理念抓”三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标准农业、品牌农业,科学统筹建设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的新农村是当前各级政府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要坚持以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
用现代工业理念经营农业、管理农业,就是要引进工业组织形式发展农村龙头企业,移植工业生产方式组织农业生产经营,运用工业营销策略搞活农产品流通,把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市场开拓及农业产品消费服务联为一体,把市场理念、质量理念、标准化理念、品牌理念等现代工业管理理念贯穿于农业生产与经营的全过程。
一要借鉴工业“项目带动”理念,推动农村主导产业不断升级。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实现从单纯的原料生产到终极产品上市。同时,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生产基地。一是充分发挥农业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大力引导扶持龙头企业,突出发展规模化农产品加工企业。二是扩大农业招商引资,借力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技术、人才、资金、项目,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群,推进农村工业化。突出做好项目的规划、包装、设计,把项目作为引资载体,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三是完善产业链条,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把龙头企业与种养业紧密结合起来,捆绑发展,加强与农户的连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使企业和农户达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分配机制。
各地拟通过贴息补助、投资参股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区、市)扶持农产品加工的专项补助资金,减轻农产品加工企业税负,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的各项政策,加大财政对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入。农业开发资金要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金融机构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重点解决农产品收购资金困难问题。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服务和引导,帮助其拓展市场空间,优化发展环境,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素质。
二要借鉴工业“市场营销”理念,多途径开拓市场。积极培育农产品经纪人队伍,组建农业专业协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分散的家庭经营与大市场的对接。要采取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税收和金融政策,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示范项目资金规模,重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市场营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产品加工储藏和农资采购经营。要完善农产品信息供求渠道,发展壮大购销组织,加快建设以龙头企业连锁直销为主要形式的营销网络,依托龙头企业,不断拓展农产品市场领域。大力扶持一批出口型加工企业发展,扩大农业的外向度,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要借鉴工业“减员增效”理念,加快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立足现有基础,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区,依托园区工业发展,扩大就业,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重视对龙头企业职工和农民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要积极创造良好的农业经营环境,落实财政扶持、税收减免政策。有关部门要千方百计搞好服务,帮助农业经营大户排忧解难,促进其成长发育,尽快发展成为实力较强的农业企业。
四要借鉴工业“规模化生产”理念,着力把龙头企业培育成规模化生产基地的建设主体。逐步将政府直接参与组织农产品基地建设,转变为在政府扶持引导下,由龙头企业组织农户实施。政府在按照优势产业区域布局、搞好建设规划的基础上,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土地承包、租赁、入股以及与农户联营等形式,因势利导实行土地流转,建立企业自己的生产基地。有关职能部门帮助企业争取涉农项目,加强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积极探索将公益性农业项目交给民营企业实施的有效途径。
坚持以城镇的理念经营农村
如果说用工业理念经营农业,是为过剩农产品找市场、为剩余劳动力找出路,那么用城镇理念经营农村,就是为了解决农民对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更高需求的问题,同时为农村二三产业的集聚发展打造载体和平台。没有农村的城镇化,就没有农村的工业化、现代化;没有城镇体系的完善,农民奔小康、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就难以实现。农村城镇化的核心内涵就是让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改变农村人口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首先,突出科学规划。要本着规划超前、布局统一的原则,以重点建
制镇为主体,坚持重点集中、突出特色、强化功能、促进发展、聚集人口为目标,通过对城镇综合开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保障公共产品供给,为农民提供优雅舒适的居住环境,让农民可以“住得好”。第二,突出城镇产业发展。坚持城镇建设与产业集聚统筹发展,结合农产品加工小区建设,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刺激人口向城镇和工业向园区集中。第三,突
出抓好村庄的综合整治。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各种资源和项目,重点加强农村公路、安全饮水、农网改造、林业生态、沼气能源等基础工程建设,努力改善农村面貌,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坚持以品牌的理念经营农产品
质量是农产品立足市场的根本,品牌是农产品通向市场的“身份证”。从一定意义上讲,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品牌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农增收,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农民树立和增强品牌意识,学会打造品牌。在发展农业上,要像经营项目、经营企业一样,注重强化质量意识,通过建立一批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业企业,在生产和流通领域全面建立起质量标准、质量检验、质量认证等标准体系,以全面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标准化程度。同时注重树立品牌意识,加快农产品商标注册和绿色产品申报,发展品牌农业、精品农业。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集中力量扶持一批农产品品牌。
一是强化农产品质量标准,大力推行标准化工程。要认真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深入实施农业标准化指导员工程,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强农产品生产环境和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搞好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基地扩建。要加大对农资生产经营和农村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探索建立农资流通企业信用档案制度和质量保障赔偿机制。实行农药、兽药专营和添加剂规范使用制度,实施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试点。要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生产标准和生产规范,通过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使农产品优质、安全、无公害。突出抓好养殖业的标准化生产,实现品种优良化、防疫制度化、饲料安全化。
二是以产业化促进标准化,着力把龙头企业培育成农业标准化的实施主体。按照以产业化促标准化的思路,着重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标准化建设,以龙头企业的标准化带动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根据农产品及加工产品的市场定位,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加工的质量标准,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操作规范,制定相应的农产品基地生产技术标准和农产品市场准入标准。帮助企业通过生产基地平台,指导和监督农户按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生产,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基地,支持企业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
三是加大政府对农产品标准化和品牌创建的扶持力度,促进农产品品牌的培育壮大。建立鼓励龙头企业争创品牌的激励机制,对获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的生产企业和生产基地,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给予奖励。
第三篇:2012.5以企业文化建设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以企业文化建设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摘要]本文从中国中铁一局城轨公司入手,探讨了如何以企业文化建设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关键词]城轨公司 企业文化建设 思想政治工作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有限公司(公司)作为中国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集团公司)直属的专业公司,主要以地铁盾构施工为主。近年来,以“质量、效率、诚信”的公司文化带动企业发展,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促进和实现了公司的跨越发展。公司自2002年5月成立的近10年时间里,承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盾构项目38个(包括互换区间项目)、车站27座,已完成盾构掘进96.11公里。从当初年产值不足200万元,到2011年的14.45亿元。截至2011年底,在建合同总额达98.22亿元。经济效益呈跨越式发展趋势,综合竞争力位居国内前三。先后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被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陕西省先进集体”、陕西省国资委授予“国有企业五好党支部”;被集团公司评为“红旗党支部”、“三工建设”先进集体、“四好班子”、“优秀企业”。这其中,凝结着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在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走出了一条具有城轨特色的创新之路。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必要性 当前,企业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与新形势的发展已有所不适应,迫切需要寻找新的途径和载体,而企业文化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更贴近生产经营管理,更容易被员工所认同和接受,它是一种特殊的“粘合剂”,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
企业文化能够与时俱进,不断修正完善企业理念和价值观,用共同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紧密结合,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内涵,拓宽渠道,弥补过去形式单调的不足,克服与生产经营“两张皮”的现象,更有利于与现代企业管理有机地结合,从而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还可以借助于企业文化的各种载体,使思想工作寓教于文、寓教于乐,不断满足员工对提高政治理论、思想道德、科学技术水平和参与文体活动等多方面的需要。
二、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各层面的切入点 企业文化包含了企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全部内容,可以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层次,首先是表层的所谓“物质文化”,这是最可变的部分;其次是浅层的“行为文化”;第三层是中层的“制度文化”;最后是深层的“精神文化”,这是企业文化的精髓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要选择好有效的切入点,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1.思想政治工作在“物质文化”层面的切入点是“塑造品牌”。“物质文化”是企业品质与形象的表现,它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中强化“精品文化”意识,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企业品牌的锻造与形成,它是一个层面更为丰富、过程更为复杂的环节,公司把“质量、效率、诚信”作为企业文化进行宣传,并要求大家:在质量上,一是要注重自身的工作质量,工作要有效率、有结果;二是注重工程实体的质量,必须100%把工程干好,这是我们的面子,是我们满足业主满意度最为关键的一步。在效率上,要时刻牢记公司在2002年成立时,定位为技术密集型土建企业。为此,我们追求的是效率,代表世界最先进技术的隧道掘进。在诚信上,由于诚信是后天的利润,关系到公司未来发展的成败;我们要求所有员工对人对己,对企业对个人,对内对外,时时处处信守诺言、讲求诚信。以此,建立起与业主(客户)深厚的友谊,为招揽后续任务奠定坚实的信誉基础,促进企业不断的向前发展,使思想政治工作在品牌文化的有效切入,为企业形象的提升创造了条件。
2.思想政治工作在“行为文化”层面的切入点是“强化观念”。企业的行为文化主旨是把企业的愿景化为员工的奋斗目标,是通过每个员工具体共同努力来实现的,这里起作用的因素主要有企业制度、员工素质和思想观念,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从思想观念角度切入,运用有效手段来强化员工顾全大局、主动协作和增强对改革的承受能力。公司的员工,主要从各兄弟公司调入和从渭南与哈尔滨工程学校招入部分,以及部分农民工,怎样将来自五湖四海的员工的心凝聚在一起,融合在共同为企业发展的大目标上,是公司面临的主要难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思想观念先行,如何教育启发员工,树立起超前创新的思想观念,成为公司党委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在发展过程中,公司党委在公司内首家推行半军事化管理,以此约束员工的日常行为,公司机关、广州地铁621项目、西安地铁二号线TJSG-4标项目分别组织员工与农民工到野外进行拉练、拓展训练,锻炼员工的吃苦奉献和团队协作、合作意识,凝聚员工力量,提升企业形象,强化了团队观念,增强了合作意识。
3.思想政治工作在“制度文化”层面的切入点是“优化规则”。制度文化是企业从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实践、从企业行为文化的具体表现中提炼出来的相对固定的规则总和。比如职责分工、工作标准、业务流程等。毫无疑问,制度文化的建立和完善是企业各方面工作长期总结的结果,不是思想政治工作所能包办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在于它可以站在政治、政策和企业利益的高度,辨识现行制度文化体系中的不足和问题,从企业稳定、发展和社会、企业、员工三者利益关系的角度,对制度体系提出优化建议,或者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为制度的贯彻落实创造更好的内部环境。公司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生产经营全过程,根据城轨施工“三高”(高资金、高技术、高风险)与“系统性”强的特点,在一切制度的制定上首先考虑安全的可行性、员工的团队、协同作战能力,重点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不断加强城轨追求“精细化管理、低成本竞争”能力的塑造和崇尚“团队、协作”的管理理念,使员工了解企业的特点、追求、管理理念等,达到了解企业、认同企业、支持企业的目的,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使企业发展、改革力度与员工形成有机的统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营造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4.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文化”层面的切入点是“企业作风”。企业作风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城轨的企业作风是:“精、准、细、严”,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又一切入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结合企业文化,就要把企业作风的塑造作为中心环节,在企业作风的提炼、宣传、教育、辐射、凝聚上下功夫,使企业作风成为深入人心,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
城轨公司是一支既古老又年轻的团队。古老是从一局的范畴出发,传承有一局优良的传统;年轻是从成立时间来看,年轻意味着发展、充满活力。公司党委十分注重强化、弘扬“诚信创新、永争一流”的企业精神,并及时将与企业精神相适应的一系列观念不断灌输给员工,把员工的理想、道德、情操、意志、价值观同企业的发展目标融为一体,使企业精神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石,激励着城轨人为之而奋斗、拼搏,将个人荣辱与城轨利益联系在一起,为企业发展贡献聪明才智,并为城轨有更加美好、辉煌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三、适应公司发展创新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针,紧紧围绕企业经济发展这个中心,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促进公司实现快速、跨越式发展。围绕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
1.把经济效益的增长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目标 发展是硬道理。在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实现城轨公司快速、跨越式发展,这是公司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目标。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公司党委将生产经营工作中的难点,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融思想政治工作于企业文化建设和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在实际运行中,党委号召全体党员和广大员工群策群力完成企业的各项工作,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公司党委通过领导干部“七不准”自查、自纠,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在职工中的威信得到了空前的提升。特别是西安试验段项目的党员骨干和入党积极分子充分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在整个盾构掘进施工过程中,项目员工在党员骨干的团结带领下,采用两班倒,人停机不停,24小时不间断作业,以单班掘进14环21m、日掘进40.5m,创湿陷性黄土地质日盾构掘进全国最高记录后,不断加快施工进度,以月掘进485环727.5m再创全国盾构月掘进最高记录,为中国中铁一局在西安地铁建设史上谱写了新的辉煌!
2.把增强企业凝聚力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着眼点 管理从本质上说就是对人的管理,通过调动人的积极性来实现企业的目标。思想政治工作根本立足点也是尊重人、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公司一直把“以人为本”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围绕“人”来做文章。
一是扎实开展送温暖活动。公司党委把思想政治工作的落脚点放在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的疾苦上,针对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积极实施扶贫帮困,广泛开展送温暖活动,一年来共补助、帮助困难员工15人次,发放救济、慰问金4万多元,用实际行动体现了“员工之家”的责任和温暖。二是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公司工会还积极开展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等企业需要、基层满意、员工欢迎的活动,不仅丰富员工的文化生活,同时也在社会上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一年来先后组织开展了 诸如“创先争优”、“高扬党旗”、“创岗建区”、“我是党员我带头,我是团员我争先”等一系列主题活动,激发广大党团员和员工建功城轨、争创一流的热情和干劲,公司安全、质量、进度、成本完全受控。三是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娱活动,公司各项目为员工建立了篮球场、麦当劳式的职工餐厅、标准化的员工浴室、统一安装了闭路电视,丰富了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企业凝聚力明显增强。
四、结语
展未来,公司提出了“做一流的城轨建设者”的总目标;看当下,提出了2012年完成产值16.5亿元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创新来保障。只有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新途径,才能为思想政治工作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为实现公司健康、持续、跨越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杨
林
单
位:中铁一局城轨公司;
寄书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广汕1路8号中铁一局 邮
编:510520
手机:*** QQ:634396147
E-mall:***@163.com
第四篇:以争做时代的楷模推动企业在和谐中发展
以争做时代的楷模推动企业在和谐中发展
——记三洲川化机核能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党员张政通
张政通,男,汉族,1948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工程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原川化机从事技术工作,现任四川三洲川化机核能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近年来,他积极支持公司党委开展活动,坚持用党的先进性凝聚人心,组织和带领全公司党员发
挥先锋模范作用,事事处处带头,乐于奉献,求真务实,使企业改制后得到较快发展。尤其是他在编制100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岭澳Ⅱ期主管道文件体系和主管道技术工作中,严格按照质量保证大纲、RCC-M文件体系,受到企业主和公司领导的赞扬。2005,被公司评为“先进个人”;2006年,被川核能川化机公司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一、重视党建工作,党员先进性在企业中展现
四川三洲川化机核能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是原国有企业改制后成立的一家非公有制企业。企业改制后的一段时期,人心涣散,百废待兴。身为企业的CEO,张政通坚持用四项基本原则、“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党员和职工,要求党员、职工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党的政策纪律,把党的发展政策,执政为民的理念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他坚持把党务工作列入计划大纲,党员活动和素质教育经费纳入财务预算,使企业党组织建设步入了正常轨道。在去年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他积极支持公司党委组织企业全体党员参加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工作中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党组织活动;个人资助5名贫困学生上学和一位患白血病儿童的医药费;带头钻研业务知识,学习掌握核安全法规、国内外及行业标准,了解本行业动态,经常深入现场进行技术指导,检查技术文件执行情况,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确保产品制造的顺利进行。
二、勇挑改革重担,企业在困境中崛起
张政通具有过人的胆识和永不言败的精神。在国有企业生产经营举步维艰的危难时刻,他推掉了朋友的高薪聘请,想方设法、多方筹资,组建了四川三洲川化机核能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使亏损企业起死回生,生产经营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他积极参与重大设备国产化的工作,先后主持了大量进口化工设备、石化设备的翻版制造工作,从测绘、试制、鉴定到投产都亲自参与,经过不懈的努力,吸收掌握了国内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技术,达到了国产化的要求,填补了国内外多项空白,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外汇。他主持的四川化工总厂20万吨合成氨装置一段转化炉和泸天化30万吨合成氨装置一段转化炉的研制、生产项目,被国家授予“国家重大技术装备成果特别奖”。在东方电机公司叶片铸造质量上,他不断提出工艺改进措施,做到了少焊补不焊补,即节约了制造成本,又为公司树立了良好的市场信誉。
三、把握市场脉搏,企业在创新中壮大
作为企业的CEO,张政通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超前的判断力。企业改制之时,正值国家投巨资发展核电站的大好时机。为了抢抓机遇,他果断决策,多渠道筹集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几年来,累计投入技改和新产品开发资金数百万元,不断更新设备,改造现有旧厂房,建成了具有现代企业气息的标准化车间。为了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他又亲自主持参与了100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主管道(核安全一级)的开发、取证、研制、生产过程,解决了工艺创新中许多重大问题,其产品成功运用于岭澳核电站Ⅱ号机组,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在国内唯一拥有主管道制造许可证,唯一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完全国产化并得到国际权威机构认可的企业,也使该项目成果获得了国家四部委联合颁发的“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重大装备技术)研制优秀成果奖,张政通本人同时获得先进个人称号。2000年该成果获得了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1月,大型水压—回路主管道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表彰。
张政通是我区非公有制企业党员中的一名优秀分子,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新时期一名党员的价值,以时代的最强音回答了一名党员在非公有制企业“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问题。在他的带领下,公司始终坚持了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企业经营蒸蒸日上,员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产品质量稳步提高,经济效益明显增强,2006年预计产值将突破亿元。
第五篇:以企业文化建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精选)
以企业文化建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关于冀东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调查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有企业文化提供强有力的推动力。近期,河北省文化产业协会理论研究委员会组成课题组,围绕“以企业文化建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主题,深入冀东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冀东集团”)进行了调研。
冀东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一年企业靠运气,十年企业靠经营,百年企业靠文化。”企业文化从宏观上体现思想和信念的认同,微观上又可以是指导员工具体工作的方法,对内具有凝心聚力促发展、对外具有展现企业良好形象的重要作用。同时,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的“认同工程”,对并购、重组的企业来说,尤其要促进企业文化的融合。只有先进的、灵活适应的、有创新力的或高品质的企业文化,才能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力源泉;只有使企业文化体现到企业的发展战略当中,体现到企业改革、调整、重组、再造当中,体现到经营、管理、品牌、产品、服务当中,才能发挥出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推动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系统工程,从要素上包括企业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等子系统的建设;从内容上包括企业核心价值观、道德规范、经营管理、员工素质和形象识别体系等方面;从参与主体上包括集团领导班子、中层干部和一线员工及社会、客户、供应商、合作方等人员;从组织实施上包括制定政策、部署实施、评估反馈,等等。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只有各子系统有机结合、各方面内容的统筹兼顾、各参与主体相互配合和各工作环节有效衔接,才能发挥企业文化建设的整体功能,才能推动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两者相互促进、辩证统一于企业的发展方式转变之中。企业发展与企业文化建设不是分离的,而是相伴相随、共生共长的。企业发展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内生动力。建设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现代企业,就必须坚持两手抓,一手抓企业经营,一手抓企业文化建设。同时,企业文化建设应与企业的生产力发展步伐和外部环境变化相适应,与企业发展阶段、管理水平、社会环境、人员素质等相协调,并随着企业的发展变化做出及时的调整。
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企业责任首先包括经济责任,即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为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其次是社会责任,即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增强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发挥资本、科技优势为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贡-1-
献力量,从而为环境保护和社会安定和谐尽职尽责。
以企业文化建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建议
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要作用。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与灵魂,而企业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体。企业文化建设不仅对于企业本身意义重大,而且对于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切实摒弃企业文化建设可有可无的“文化虚无论”和企业文化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文化边缘论”,真正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进一步强化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2007年4月省委宣传部、省总工会等六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立和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符合企业发展战略、反映河北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的企业文化建设总体目标。目前,时间已过半。建议研究制定企业文化建设评价实施方案,对《意见》的贯彻落实情况层层进行检查评估,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推动我省企业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实现企业文化核心内容与我省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战略决策的有效对接。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着眼并服务于企业发展,紧紧围绕企业重大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战略举措的执行来进行。与此同时,企业文化建设也要放眼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放眼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进行考量,实现企业文化建设与我省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战略决策的有效对接。
建立健全企业文化目标、认证、督查体系。实施“企业家素质提高工程”,全面提升我省企业家的整体素质;开展“企业文化认同教育活动”,引导企业特别是并购、重组和新建企业广泛发动员工开展研讨,凝练本企业特色文化;引导企业走科技型企业发展道路,通过开展“企业技术创新行动”,专门设立“科技型企业专项基金”,引导全省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开展“负责任优秀企业评选活动”,鼓励企业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关注社会效益;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对标行动,查找差距,明确思路,制定措施。
形成推进企业文化发展的合力。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的事情,更是全社会的事情。要着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推进企业文化的创新,发挥党委政府、部门单位、专业研究院所的作用,形成推进企业文化发展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