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旅一体化的九华山探索

时间:2019-05-14 01:50: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旅一体化的九华山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旅一体化的九华山探索》。

第一篇:农旅一体化的九华山探索

农旅一体化的九华山探索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

□ 中国旅游报·第一旅游网驻安徽记者 李远峰

安徽九华山风光秀美,素有“莲花佛国”美誉。近年来,旅游成为推动当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帮助当地老百姓创业致富的主要动力。

打造和谐九华——致力农旅一体化发展

10月初的九华山天高云淡、风清水碧。记者来到山下的代村,看着身边一栋栋带有花园的别致农家小楼和远处层峦叠嶂的群峰,在感慨这清新灵动的环境之余,记者不禁感叹:这里分明就是世外桃源!

“10年前代村是青阳县最穷的村,现在是池州市最富、最美的村之一。”陪同记者采访的代村村长徐苗根介绍,近几年,仅村容村貌建设一项,村里就投入2000多万元,目的是为发展农家乐做准备。

其实,从最穷的村变成最富的村,这样的蓝图,早在10年前就开始描绘。

2001年4月11日,安徽省编委批复设立九华山管委会,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同时设立九华山党工委,为市委派出机构,统筹全山的保护、开发、利用和管理。九华山旅游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年年创新高:2005年接待游客首次突破100万人次,2007年突破200万人次,2009年突破300万人次,2011年达到490万人次,约是2001年的7倍。10年累计实现旅游收入181亿元,其中 2011年实现48亿元,是2001年的30倍。

2005年12月,九华山标志性建筑99米露天大铜像(九华山大愿文化园)在山下柯村开工建设,拉开了九华山以“山上拆、山下建”为主要内容的二次创业序幕。

但这次二次创业,已不是单纯的旅游业的发展和升级。

2001年,九华山成立管委会后,原属青阳县的九华乡划归风景区管理。至此,九华山风景区辖一乡一镇,常住人口1.6万余人,农业人口就有1.2万人。对九华山风景区来说,二次创业的任务已不仅仅是发展旅游业,解决三农问题是更艰巨、重要的工作,也是考量旅游业带动性的一个重要试金石。

池州市委、市政府和九华山管委会决定,要借助山下大愿文化园建设和九华山管理经营机构下迁契机,进一步放大九华山旅游辐射功能,帮助农民参与到旅游中来,走上一条致富路。池州市委常委、九华山风景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贵杰说,“我们发展旅游的目的就是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九华山发展旅游的成果必须惠及当地老百姓。”

2005年以来,管委会采取增加财政投入、争取上级扶持、协调农村金融信贷支持等措施,逐年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目前当地农村供电、通信、有线电视网络实现全覆盖;实施村村通沥青(水泥)路,80%以上村民组通沥青(水泥)路,旅游乡村公交线路遍布九华山风景区……“十一五”期间仅交通一项,完成景区农村公路建设38.076公里,实施景区重点交通工程建设12.484公里,交通工程总投资达2.398亿元。

推进农民转型——培养新一代农民

在九华乡采访时,大学生村官吴姗姗给记者讲了不少农民从事旅游的故事,其中就有这么一件。

九华乡二圣村狮形村民组是一个地处山坳、闭塞但风景优美的小山村,全村只有20几户人家。2008年,村里选举37岁的陈三九为村民组长。当时,九华山风景区正在宣传推广农家乐,他根据村里的资源条件,认定发展旅游是村里的好出路。但他把这个想法一提出来,立即遭到大部分村民的反对。于是他想了一个点子,让村里每户推荐一个代表,由村民组拿钱,组织大家免费到江苏华西村和无锡大佛周边的农家乐考察。在华西村,他特地安排大家住星级酒店,这是此行村民一生来第一次住这么豪华的酒店,大家激动不已。

这个故事说明,开阔农民眼界、提高农民就业技能、推进农民转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前提。为此,九华山管委会结合九华新区开发建设,把加强农民转型就业培训作为一件实事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对有需求的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免费培训。

“培训可管用了,我就是主动要求参加培训的。”在狮形村采访时,村长陈三九说。他还拉来村农家乐旅游公司经理范锡明,指着脚下正在修的山路告诉记者,这是范锡明参加培训的收获。

原来,今年41岁的范锡明之前长期在外做瓦工活。2010年见村里搞起农家乐,认定这是一条致富路,便“弃工从旅”,回到村里加入农家乐旅游公司。去年5月,他参加了管委会社保局举办的为期15天的就业培训班。范锡明说,培训前他以为经营农家乐只要把屋子收拾干净、菜烧好了就可以,培训后才知道路也很重要。于是他自筹5万元,把自家门前通往村主干道的60米长的碎石路修好。

“以前我们是求着农民参加培训,现在是农民主动要求培训。”管委会社保局局长陶能昌说,培训、引导、实践,正推动着九华山农民从田园型向技术型、旅游服务型和景区居民转变。

调整农村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记者从九华山风景区工商局了解到这样一组数据:10年前,九华山风景区有私营企业34户(其中旅行社3户),注册资金1237万元;而截至2012年6月,九华山风景区私营企业已达146户(其中旅行社29户),注册资金43569.94万元。此外,10年前,九华乡有个体工商户124户,而目前已达583户。

从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九华山产业结构10年来所发生的重大调整。尤其是近几年,九华山景区大力实施农业、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农民生活质量大幅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呈现又好又快发展态势。2011年,景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从10年前的1000多元提升到7450元。

九华乡代村,是九华山重点打造的旅游村。该村共有5个村民组,总人口1120人、310户,是个典型传统农业村。近几年来,他们提出“做强旅游服务业、促进群众收入倍增”的发展思路,并根据旅游需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村委会还牵头组建了农家乐旅游服务中心,逐步引导群众从事发展农家乐、佛事用品加工、旅游商品经营、花卉苗木栽培等新型业态,实现由传统农业向旅游服务业的转变。

代村只是九华乡发展的一个缩影。10年前,九华乡被人们称为“灯下瞎”,即沾不到九华山旅游的光。而如今,这里已换了“模样”:一期工程总投资15亿元的大愿文化园开园在即;全乡饭店和旅馆达160余家,其中4家高星级酒店将于今年底开业;全乡工农业总产值(含第三产业)由2001年的3706.8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1.5亿元。

九华山风景区在调整农村结构的同时,注重推进“原产业”升级,围绕黄精、九华佛茶等农产品,狠抓生态农业基地建设,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茶农+基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以九华镇闵公生态茶叶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成立于2003年,是池州市最早以农村合作社模式成立的企业。2002年以前,本地茶农全部是家庭作坊式经营,产品质量低,产量低、价值低,当时整个闵园区茶叶总产值不到10万元,茶园抛荒面积达40%以上。公司成立后,在政府的帮助下,精心组织各户茶农走联合经营道路,实现了茶叶产业化发展,利用荒地发展新茶园120余亩,年产值已由当初的10万元增加到目前的100余万元,产品供不应求。

据统计,2001年九华镇人均收入为2700元,2011年人均收入1.1万元,累计翻了两番。

二、三产业占全镇经济总量的98%以上。目前,全镇有80%的人员从事旅游或相关产业。

第二篇:农旅一体化典型村调研报告

农旅一体化典型村调研报告

凝神聚力抓提升 聚精会神抓发展

泊头市—灌河村

四营乡灌河村人口560人,130户,耕地1400亩,原本经济基础薄弱、农业设施落后、道路破旧不堪,严重影响了人们生产生活。2014年,在外经商办企业的赵静当选村支部书记后,决心回乡创业造福乡里,改变村里脏、乱、穷的现状,经过积极争取,灌河村成为我市2015年美丽乡村建设精品村。从此,该村在支部书记赵静的号召带领下,从清理垃圾柴草改善村容村貌着手,到筹资修路建广场造景点建设美丽乡村,到村民流转土地入股发展现代农业,再到统筹规划打造农旅一体化发展新模式,开启了该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该村各项规划建设都已初见成效,巨变中的该村正以一种崭新的风貌和充满激情活力的发展势头给世人们展示。

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集民意汇民智,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引爆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气球”

(一)造福乡里,建设美丽乡村

2014年秋天,在外经商办企业的赵静被推选为村支部书记,他面对全村老百姓期盼的目光,面对全村的脏、乱、差的现状,深知责任与任务的重大,他上任第一天就下定决心先从改善村容村貌做起,通过积极争取该村被定为全市2015年的美丽乡村精品村,没有启动资金,他就带头先捐资40万元,从清理村内街道两旁柴草垃圾入手,并带头亲自参与清理街道,打扫卫生,在他的带动与感召下,村民们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大家有的出钱出力,有的出机械设备,在外创业的老板们也都被他为家乡

办事的真诚热心所感动,纷纷回村配合工作做贡献,仅美丽乡村建设这一项,该村累计总投入资金就达260余万元,其中全村自筹资金120余万元,义务出工2500多人次,义务出动机械设备300多车次,完成清理垃圾杂物4000立方,硬化道路1800米,改造村内空闲小广场或绿地游园4个,安装体育健身器材20余套,村内街道两旁和空闲地绿化植被1200株,砌花池12个,绘制文化墙80面,粉刷墙面17000平米,安装路灯69盏,改厕40个,村内主要街道悬挂彩旗30面,修建汉白玉村庄标识牌坊一座,安装大型宣传教育电子屏一块,大街小巷全部实现了硬化,绿化,美化,亮化,村内环境变美了,人们精神也美了,全村环境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二)凝聚合力,建章立制定规矩

随着村民居住生活环境的改变,也带来了村内村风民风的好转,村民们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两委班子成员相

互之间更加团结,全村向好向善的正能量正在逐步发挥作用。为进一步保持这良好的发展势头,村支书赵静把经营企业的管理方法及理念也用于村的经营管理中。”无规矩不成方圆,团结才能出战斗力,团结才能出成绩”.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事情他都会征求每位成员和村民代表的意见和看法,不搞一言堂,对于村内重大事项的决策和村民关心的重大事情,坚持做到办事公正,处事公平,要事公开。在他的倡导下,村里实行了村务、财务、党务三公开制度,并规范了”三议一行一监督”工作机制,在建设美丽乡村中的各项资金收支,都由村民监督委员会签字审核后再由村会计入账,并定期上榜公布,让村民们都心知肚明,增加了工作透明度,消除了大家的隔阂和疑虑。为保持村内环境卫生长久不变,针对本村实际制定了村规民约,把全村街道划分了6个卫生区,明确专人具体负责,在每个胡同内都推选出一名责任心强、有威望的户进行日常

自我监督,确保了全村环境卫生整洁干净。通过建章立制,规范运作,使村”两委”班子在村民中进一步赢得了信任与支持,更激发了全体村民配合工作的积极性。

(三)打造景点,提升村庄品味

为进一步突出村庄建设特色,找准环境改造的亮点和着眼点,通过参观学习,征求村民意见,决定对村南杂树丛生、垃圾遍地的废弃坑塘进行施工改造。坑塘中有杨树、柳树等400多棵,涉及10几户村民的利益,个别村民思想一时想不通不同意刨树,在推进工作中,村干部还与个别村民发生了摩擦,造成了村干部轻微伤,工作一时陷入僵局,困难面前村支书赵静没有退缩,带头深入到各村民家中,先从外围突破,夜以继日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们的行动和耐心终于感动了那位村民,使他不但承认了错误,还主动捐款500元,使坑塘改造工程顺利施工。他们对占地10余亩的坑塘改造进

行了高标准的规划设计,坑底铺防渗膜7000平米,周围安装了350米石围栏,配置安装了万盏彩灯,周围铺设绿地草坪1500平米,栽种观赏花卉树木900余株,还建设安装了石拱桥、石板路、湖心亭、水车、假山、地灯、音箱等,仅坑塘改造资金就花费60余万元。街宽了,路平了,树绿了,灯亮了,环境更美了,每当下午夜幕来临之际,人们便来到民心湖赏景游玩,伴随着清脆优美的音乐,孩子们在湖边追逐嬉戏,老人们在凉亭休憩畅谈,健身大妈们也跳起了广场舞,形成了一幅幅农村田园风光的美景。附近及周边村的村民知道后也经常来此游玩欣赏,截止目前,该村已接待游客15000人次。

二、土地规模经营,实现统一管理服务,筑牢经济发展的”支撑点”

(一)统一思想,发展现代农业共同致富

村内的居住环境变美了,变好了,人们生活的幸福指数也提升了,村民们

看到了村里的变化,更看到了未来发展的希望。同时,人们对村两委班子的信任和期盼也就更高了,在这种情况下,村支书赵静的内心压力也更大了。如何把大家的思想都统一起来,带领村民们一起共同致富,寻求一种适宜本村的经济发展新路子又摆在了他面前。”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脑子决定思想,思路决定出路”.他便召集村两委班子和村民代表开始谋画灌河村今后发展蓝图,怎样发展?发展什么?没有经验,就走出去学,没有路子,就走出去探索,在朋友的帮助联系下,他们组织了全村40 余人的参观学习队伍,先后到山东博兴县幸福镇、青岛的中国第一香猪养殖集团、江苏泗阳国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四天的学习参观,大家边走边看,悉心请教学习,通过学习参观大家开拓了视野,看到了现实,看到了差距,同时更增长了知识,增加了信心,进一步明确了村前进发展的思路与信心,走土地集约化经营,发展现代化农业是该村

突破发展瓶颈的必由之路,改变过去单打独斗现象,走抱团发展,走共同致富道路。为进一步统一思想,集思广益,该村还成立了现代农业发展微信群,几天的时间就有百人入群,大家在一起畅所欲言,全村共同发展致富的心声越来越高。

(二)利润共享,联合经营分策实施

发展现代化农业离不开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必须改变原先一家一户独自承包经营管理的现状。为实现土地规模经营,进行统一管理,结合现在农村正在推行的土地确权政策,村支书赵静同其他村干部一起走访全村各户了解情况,宣讲新政策、新形势,并多次召开村两委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研究协商,在充分酝酿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召开了全村第一次全体村民代表大会,决定成立泊头市灌河村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旨在发展本村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全体村民自愿成为

社员,全村1400亩土地入股到合作社。每年合作社对村民保底承诺每亩700元,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为实现共同致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社对土地实行三种经营管理模式:一是立足长远,红利共享型。根据全村规划需求,由合作社投资统一种植一些见效慢的远景农作物等,用于合作社长期发展战略,例如果园、花卉园、生态园、畜牧园等,并实行村民自愿参与,谁入股谁受益的原则,将来按地亩入股比例和投资比例分红享利。二是短期经营,保本盈利型。合作社针对比较偏远的流转土地实行分期规划策略,先经营种植一些当年就收益的普通农作物,以此来补充合作社的运营成本,用于补贴给村民保底租金。通过招商联系,今年合作社与山东鲁花集团签订了合作协议,发展订单农业,已种植花生300余亩,大豆200余亩。三是集约发展,转租经营型。为积极培育农业种养大户,吸纳社会资本,根据全村整体规划,合作社把部分流转土地

再转包给有能力的农业大户或公司自主经营管理,实现了公司+基地(合作社)+种养大户+农民发展的有机结合,对转租承包的土地,实行一包到底风险自负的原则,均价每亩900 元,差额用于合作社日常经营费用和基础建设资金。现该村1400 亩土地全部整合流转,土地入股入社率达100%.为村民们提供了多种谋生就业机会,可在家养老保底收入挣钱,可外出经商打工挣钱,可在家参与合作社雇工挣钱,可自行投资发展现代农业挣钱,多种渠道让村民致富奔小康。

(三)招商引资,借鸡下蛋协同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需找准选对路子,更离不开资金的投入扶持。合作社流转了全村1400亩土地,如何把它经营管理好?如何让它效益最大化?如何筹集充足的资金运作?这些都摆在了村支书赵静的面前,对原先只经营工业的他,对发展现代农业还真有点陌生,一度使支书赵静一连几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在乡党委书记秦兴义的指导下,动员赵静和大家一起再次走出去取经,组织村两委班子、村内种养大户、村民代表组团外出取经,先后参观了山东寿光大棚蔬菜种植、尧阳县大棚菜种植、深县大凌消温室黄瓜大棚蔬菜种植和全国田园风光农业示范村黄骅市小堤柳村,尤其参观聆听了寿光菜农张春良等种植大棚黄瓜和西红柿的种植技术和市场分析,面对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大形势,做京津菜篮子,搞温室大棚蔬菜种植是条捷径出路。发展路子定准了,建设资金还没着落,怎么办?赵静就利用在外经商的人脉资源寻求合作投资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当前工业经济放缓的现实下,原与其企业合作多年的石家庄腾飞环保有限公司经理常红亮准备转行投资现代农业发展,经过洽谈协商,由常红亮计划出资3000万元,分期规划建设蔬菜大棚,并聘请寿光蔬菜专家作技术顾问。同时,为调动村民们参与积极性,改变村民自己投资建设资金不足和建设无规

模的现实,村民可根据自己的实力,反租其蔬菜大棚投资搞棚菜种植经营或按统一规划自行投资建设蔬菜大棚种植经营,采取灵活多样的发展经营模式,现全村已有60余户村民参与棚菜种植,合作社用土地控股的形式参与统一协调管理,并按比例提取适当的管理费。现该村一期今年规划投资1200万元400亩的蔬菜大棚已动工建设。

三、高起点谋划未来,大手笔推进建设,搭建农旅一体化”大舞台”

(一)立足资源优势,挖掘休闲观光农业潜力

村庄环境变美变漂亮了,棚菜种植发展起来了,受黄骅东堤柳村发展乡村旅游的感染,一个大的规划设想又在赵静心里酝酿产生了。借助现有的美丽乡村和现代农业资源优势,把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搞活资源,多引进社会资本投入,最终实现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产业发展,实现农旅一体化,这样既能确保资源的长期利用发展,避免浪费,又能增加村民收入,开辟村民致富发展的新渠道。发展乡村旅游,是为满足当今人们对乡村旅游的热衷和需求,也是近几年迅速发展非常火爆的朝阳产业。为筹划做好这项工作,在同大家形成共识后,他们专门从沧州请来专家进行考察规划设计,在充分论证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全村农旅一体化发展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案,规划建设围绕种植、养殖、旅游、观光、娱乐、休闲等一体,设有农业推广区、精品生产示范区、观光体验区、娱乐休闲区和综合服务区,计划用5年的时间建设完成,届时该村将成为全市农旅一体化全新发展的典型村。

(二)做优特色产业,增强休闲观光农业实力

充分利用全村集体统一流转的土地资源,围绕生态绿色农业,在建设打造上要进一步突出特色,增强休闲观光农业的内在实力。今年,他们本着先易后难,边建设边受益的原则逐步推进,又多方筹措资金500余万元,翻修新建

了村南通往现代农业园区的主干公路,连通了园区到村内民心湖景区的道路,两侧安装了仿古式路灯18盏,修建路边花池20个,栽种花草6000余株,公路两侧栽种了紫薇风景树3000棵,在园区空闲地内补种杨柳绿化树木1600余棵,形成了风景带和观光带,并在园区路口修建了大型景观仿木生态园牌坊,使之与村北主街道汉白玉村庄标识牌坊遥相呼应,增添了乡村旅游的景观氛围。在现代农业园区中已种植完成了100余亩的果园建设,种植大樱桃30亩2500多棵,春雪桃20亩1500棵,各种葡萄苗3000株,各20亩的苹果园和梨园等,并铺设了果园游览观光甬路,现400余亩的蔬菜大棚正在建设中,计划8月份竣工。通过对外招租,由村民赵宾等投资50万元建设的占地10亩的农家乐园已正式对外营业,设有饮食特色烧烤、茶馆、咖啡屋、垂钓台等,集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由村民赵志远等计划投资300万元的智能型温室生态园建设也

已动工,届时可为游客提供更加高档的吃、住、玩、赏、购的一条龙服务。另外,筹建的幼儿园、村民俗展馆、花卉园,养殖园、具有乡村文化的购物街等都在筹备中。同时,为改善现代园区的基础设施,计划平整田间路4公里,架线1000米,安装变压器2台,铺设节水管道3000米,引进喷滴灌设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现代化的农业观光园即将展现在我们面前。

(三)丰富文化内涵,彰显休闲观光农业魅力

休闲农业形式是乡村文化的一种载体,文化内涵是灵魂,两者一脉相承,不可分割。因此休闲观光农业要有生命力,除了拥有生态特色优势明显,功能多样化外,还必须丰富其文化内涵。为此,该村组织专人进行了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搜集工作,走访村内老人和知情人等,挖掘和继承灌河村古老文化,对古有的村西灌河殿和村南灌河寺的传说故事进行系统整理,对现存的有关资料物

件进行收藏保护,计划先把故事和传说配图,制做成画册进行宣传教育,增加灌河村传统文化内涵,给美丽乡村增魅力添光彩,并计划重修灌河殿等。同时,他们为进一步锁乡愁,还搜集了全村以前使用废弃的旧式农耕器具、农用物品、生活器具、娱乐用品和村老式物件等,准备筹建村民俗文化展馆。另外,为丰富村民们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他们还组建了秧歌队、广场舞队、锣鼓队等,并统一购置了器材服装等,定期组织开展村民广场健身舞、秧歌等文艺演出比赛,活跃村民的文化生活,为进一步提升该村知名度他们还邀请了沧州民间艺术团来村演出。用村支书赵静的话来说,经过他们不懈努力,再过两三年,灌河村将成为泊头市第一个集观光旅游、采摘娱乐、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新型农村,届时会吸引更多的人们来此游玩,享受生态美、环境美的田园乐趣。

几点启示

一是选准一个能干的带头人是关

键。一个村建设的好与坏,发展的快与慢,离不开村两委班子的作用发挥,更离不开村支书这个当家人表率带队,他在其中起有关键性的作用。灌河村原先发展建设都比较慢,属于四营乡的后进村,自拓宽视野选用了在外经商办企业的能人赵静后,在他的带动引领下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责任心强,年轻能干、敢干、会干,对家乡有深厚的感情,拥有一腔回乡创业的激情;他风格高尚,自己致富后没忘家乡父老乡亲,想千方设百计,不计较个人得失,为家乡亲人做贡献,用实际行动来回报家乡;他办事公正,对处理事务上坚持原则,有魄力敢担当,遇难事阻力,敢于较真碰硬。正是有他的敢作敢为的工作作风才推动了灌河村的进步发展。

二是找准一条适宜的发展路子是前提。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奔小康,光有激情、热情和能力还不够,这毕竟不同于一人经商办企业,它面对的人员情况千差万别,涉及千家万户利益,必须找

准能带动大家共同致富的道路才行。赵静担当村支书后,当时对带领大家一起发家致富也很迷茫,他就用发展企业的眼光和策略问计于民,外出参观取经求变,开拓思想寻求出路。先后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村民代表、党员代表和村知名人士外出参观学习,先后到江苏、山东及河北阜城、饶阳、黄骅等地考察学习,亲身感受外地发展的浓厚氛围,学习外地发展的先进经验,领会外地发展的超前理念,经过大家的考察论证和统一思想,决定走农旅一体化新模式,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使灌河村驶入了发展进步的快车道。

三是完善一套规范的运行管理机制是保障。”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制度规矩的约束监督,只有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按制度办事才能促使工作进展顺利,高效运转。赵静在经商办企业的感受深知其道理,他上任后不搞”一言堂”,充分发扬民主,大事难事都集体协商。在他的积极倡导

下,村里实行了”三公开”制度,并规范了”三议一行一监督”工作机制,定期上榜公布,增加了工作透明度,取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同时,他们还定期召开党员大会、村两委班子会、村民代表会,对全村的重大决策和事项都开会研究表决,对建设美丽乡村、土地集体流转、发展现代农业、搞乡村旅游等充分征求全体村民意见,并对研究通过的决议,严格按程序去做,绝不允许任何人私自变通改变,做到说了算、定了干,保证每项工作决议的顺利实施。

第三篇:台江县“农文旅”一体化发展助推脱贫攻坚

台江县“农文旅”一体化发展助推脱贫攻坚

台江县,位于黔东南州中部,属国家级贫困县。全县共辖2街道4镇3乡,67个行政村(居、社区),总面积1108平方公里,总人口16.2万,其中苗族人口占98%以上,素有“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美誉。台江民族文化浓厚,有苗族姊妹节、反排木鼓舞等9项非物质文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国家级传统村落36个。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7.4%,是全省10个重点林业县之一。全县农村贫困面大,目前尚有贫困户9299户、贫困人口3.45万人、贫困村69个,贫困发生率为22.62%,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近几年,台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坚持将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压推进,全县的贫困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但由于干部群众思想落后,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脱贫攻坚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群众文化素质偏低,发展意识不强,思想不够解放,“等、靠、要”思想严重,存在“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的意识;二是处于黔东南州“两山扶贫”的雷公山扶贫核心区,也是全国滇桂黔石漠化扶贫地区之一,山高谷深,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较差,产业发展受到较大限制;三是发展基础薄弱、财力不 足,交通、水利、城乡等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城乡发展不平衡;四是高素质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现有人才资源很难适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五是干部整体能力素质不强,各级干部不同程度存在知识面窄、业务不精、政策研究不透、运用不娴熟等情况;六是基层组织薄弱,村级集体经济不发达,村党组织书记“双带”能力不强,农村党员队伍存在“老、弱、散”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台江县委、县政府迎难而上,奋起直追,进一步增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认知感,着力解放思想,抢抓脱贫机遇,理清脱贫思路,明确脱贫目标,制定发展策略,完善工作制度,落实工作责任。把任务做实,把工作做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着力抓好干部群众的思想解放和意识脱贫。与全县8个乡镇、各部门签订了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切实增强全县干部群众“犯不起、输不起、错不起、等不起、慢不起”的责任意识和机遇意识。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启动开展了“纪律大整顿、作风大改善、信心大提升”专项教育,强化干部日常监管,切实摒弃“等、靠、要”思想,全力推动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向全县人民致信《木鼓声催合力攻坚 万众一心同步小康》,发放脱贫攻坚春联15000余副,进一步强化全县干部群众的机遇意识、担当意识、精准意识、创新意识和落实意识,着力思想脱贫。着力加强农民工技能和创 业培训,因地制宜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促进农民脱贫致富,不断增强全县干部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积极研究制定发展规划,着力理清脱贫思路。以创建“党建扶贫示范县,脱贫发展示范县”为目标,建强脱贫攻坚领导核心,夯实基层基础,切实提升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保障水平,深入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与脱贫攻坚的深度融合。研究制定了《台江县“十三五”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规划》和《台江县“十三五”扶贫开发专项规划》。召开县委第七次全体(扩大)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走“农文旅”一体化发展新路,创建“两个”示范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决定》包含党建扶贫、脱贫发展五大板块、30项行动要点和100条推进措施,进一步理顺了脱贫攻坚思路。

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加大党建促扶贫力度。积极推进基层发展型、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强化政治功能、发展功能、服务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大力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完善基层党组织职责分工、议事决策、党务公开、“三会一课”等基本制度,不断提高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一是谋划扶贫脱贫思路。结合各村实际,认真谋划扶贫脱贫工作思路,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将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在产业上、基础上、能力上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既“扶贫”更“扶智”,力争人民群众早日实现自主脱贫致富。二是扎实开展同步小康驻村和“第一书记”选派工作,精准选派“第一书记”和同步小康驻 村队。全县299名“第一书记” 和驻村干部,走访群众2.15万人,解决困难问题672个,协调解决项目172个,累积筹措帮扶资金1132万元。三是强化“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强镇党委书记、村支部书记、致富带头人“三支队伍”教育培训,提升政治理论和业务水平,2016年,已组织开展了4次村干培训和2次基层组织“带头人”培训;在省委组织部的组织下,全县183名党员干部到安顺西秀区和普定县秀考察学习“美丽乡村”建设先进经验,拓宽村干知识视野。四是突出典型引领带动。积极总结推广“十户一体”村庄治理模式,把村内10户左右居住相邻、产业发展意愿相同的农户捆绑成一个发展主体,并与公益事业建设、产业发展、计划生育、党建工作、民主监督等挂钩,实现连带式、抱团式发展。

突出“农文旅”一体化发展,加快产业脱贫。立足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区位优势,分别突出施洞古镇、老屯高效农业园区、长滩村三个核心带动,规划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带和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产业带,打造农业、村寨、旅游一体化示范点。目前,正在制定西江至施洞“农文旅”一体化脱贫发展产业带规划、交通路网等在不断完善。进一步高标准策划中国苗族姊妹节,力争将中国苗族姊妹节打造成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全省、全州招商引资平台和旅游发展平台。

着力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城乡统筹发展。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好落实,重点推进交通、水利、通讯、美丽乡村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一是加快交通建设。着力规划建设县域骨干交通网,加快推进凯里二龙至台盘城市主干道和G211国道县城至南宫段升级改造建设,力争年内启动革一至黄平谷陇二级公路建设、台江收费站迁移工程等重大交通项目。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力度和乡镇、中心村客运站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客运通达率。二是加快水利建设。加快推进空寨水库、南开水库、县城污水处理配套管网二期工程等水利工程;加快翁密河、翁你河、巴拉河等中小河流治理,积极推进清水江平寨航电一体化项目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防洪减灾安全体系、水利设施配套体系、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和现代化水利管理体系。三是加快村寨建设。着力建设一批中心村,大力提升中心村的聚集力、辐射力。深入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六项行动计划,着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整县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扎实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支持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四是加快通讯建设。加大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营运商的通讯基站、营业网点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用邮条件。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实施光纤入户进村工程,加快推进光纤宽带和无线局域网实现农村全覆盖。积极建设电子政务统一应用平台,实现政务信息交互共享。

用好易地搬迁关键一招,加快脱贫攻坚步伐。全面落实省、州生态移民工作部署,对地处深山区、地质灾害频发区 及就地脱贫难度大、成本高的贫困户,按照群众自愿、规模适度、梯度安臵的原则,逐步开展整体移民搬迁。重点加快台盘大道和台拱马口塘易地搬迁安臵点建设,着力完善安臵点基础设施,有序引导贫困人口向县城、开发区、乡镇及中心村搬迁,确保搬得出、留得住,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力争“十三五”期间完成1万人的搬迁目标。

强化人才支撑,厚植脱贫发展第一资源。围绕“农文旅”一体化发展新路,依托对口帮扶资源,实施“苗岭之光”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十百千万”工程和“四个一批”新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计划,大力引进、培养和发掘人才。目前,已引进3名金融人才、8名服务“三农”专家和13名部门亟需人才。同时,采取“双向”培养机并制定了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等各类人才培训计划。扎实开展人才资源信息采集工作,全面摸清我县人才发展状况。加大对基层人才待遇的保障力度和倾斜力度,探索每三年一次县管专家和县级拔尖人才评选制度,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活力。

强化教育发展均衡,推动教育发展脱贫。按照省、州部署,把做好教育和医疗扶贫作为“拔穷根”的长久之计,压缩行政经费5%用于教育发展,大力实施教育“9+3”计划,强力推进“4+2”教育突破工程,农村初中生、小学生寄宿率分别达到77%和30%;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让 1.42万农村中小学生在校吃上了营养午餐;全面落实“两免一补”、贫困家庭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等政策,积极争取各类助学金,建立完善贫困学生信息库,对贫困学生就学情况全程跟踪,切实抓好控辍保学工作;完成各级教师培训1800多人次,投入4200万元用于台江教育信息化建设,550套“班班通”已完成设备安装,全县实现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所有班级“班班通”设备全覆盖,实现“三通两平台”目标,具备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硬件标准条件之一;进一步加大县职中新校区和实训基地建设,强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将民族工艺人才培训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积极开设刺绣、银饰培训班,着力培训本地民族工艺人才,采取“支部+学校+企业”的模式,促进校企共建;提高劳务人员技能,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劳务人员技能培训。

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抓好生态补偿脱贫。台江是全省10个重点林业县之一,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7.4%,特别是南宫、排羊、方召三个乡镇处于全州“两山扶贫”的雷公山扶贫核心区,三个乡的森林覆盖率更是接近80%,大多数区域都属于地势较高的国家雷公山自然保护区范围。目前,这三个乡镇有贫困人口12583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36.47%,因此,做好这些乡镇的脱贫工作,对台江来说意义十分重大。我们以国家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南宫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苗岭地质公园为平台,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扶持,着力申报国家生态补偿区、碳汇试点县项目,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 护林员和生态保护人员。

提升医疗就业水平,落实社会保障兜底。大力实施医疗卫生“两大突破工程”,提高基本医疗救助保障水平,基本住院救助限额达到3万元以上;建立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以上,对医疗救助对象中患重大疾病的,全面实施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将住院救助限额提高到基本住院救助限额的1.5倍,全力化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个难题;建立“医联体”,提升我县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争取到州人民医院、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州中医院重点帮扶县人民医院及县中医院和8个乡镇卫生院能力建设。对贫困人口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做好社会保障兜底,持续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五保户供养、重度残疾人生活保障救助标准,逐步推进农村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积极开展以关爱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为主要对象的“双阳”行动,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

完善工作机制,确保工作落实到位。结合工作实际,出台了《台江县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办法》,《台江县扶贫攻坚阶段干部管理制度试行办法》等制度,狠抓脱贫攻坚责任落实,确保问责工作有章可循;签订了“四状一书”(县委主要领导与四大班子县级领导干部、县委县政府与各部门单位、部门一把手与领导班子成员、驻村干部与原单位签订脱贫攻 坚责任状,党员干部签订脱贫攻坚承诺书),层层落实责任,进一步加大督查问责力度,确保脱贫工作责任落实到位;积极探索建立“四位一体”干部监督管理体系,构建工作目标、岗位责任、正向激励保障、负向惩戒约束紧密衔接、有机统一的干部管理新机制。结合“五个一”扶贫机制设定工作目标和岗位职责,把脱贫攻坚实绩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述职和考核评价内容,并严格执行干部能上能下制度规定,对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得好的干部大胆使用,对工作推动不力的干部及时调整。

总之,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台江县委、县政府将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坚决打赢这场输不起的脱贫攻坚战,确保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四篇:探索农旅一体化产业发展,打造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示范点(改)

探索农旅一体化发展模式,打造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示范点

团泽镇位于汇川区东部,镇域面积172.83平方公里,距市中心城区15公里,东临新蒲新区虾子镇,南临新蒲新区新蒲镇,西与汇川区高坪镇、北与诗乡绥阳县蒲场镇接壤,是典型的城郊型农业镇。全镇辖10个行政村、1个街道居委会、287个村民组,总人口51948人(其中农业人口48449人),流出人口2万余人;全镇耕地面积49065亩(其中田32595亩,土16470亩),森林覆盖率42%。

近年来,随着团泽镇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经济社会不断发展,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越发令人堪忧,由于村民环保意识严重不够,农村生活污水乱排乱放、生活垃圾乱推乱倒、畜禽粪便污染水体,化肥、农药的使用导致土壤污染严重等等现象非常严重,农村面源污染问题日渐突出,防治形势异常严峻。为切实解决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团泽镇以修建上坪村河包场人工湿地生态园为契机,积极探索农旅一体化发展模式,拟将上坪村打造成清洁示范村,并希望通过以点带面,促进全镇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整合资源,打造生态卫生村寨

上坪村河包场人工湿地生态园位于团泽镇上坪村河包场村寨,占地约10亩,总投资约300万,可处理上坪村河包场村寨约130户村民的生活污水,并以此为契机,顺势提出将上坪村打造成“清洁示范村”的口号,对该村的面源污染进行综合治理。一是为该村配备一名清洁工和一辆垃圾清运车,专门负责该村的垃圾清运。二是利用赶集天大力宣传创建“清洁示范村”口号,并制定村规民约,切实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三是在村寨实行“门前三包”政策,并每家发放一个垃圾桶,每5天清运两次垃圾;对于村里的其他散户农家,通过在公路沿线修建垃圾池,并每5天清运一次的方式,解决垃圾乱堆乱倒的问题。四是根据农村办红白喜事易产生较多生活垃圾的特点,为该村办酒厨师每人配备一个大油桶,要求村民必须在桶内放鞭炮,并用来收集当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后,由村垃圾清运车运走。五是通过实行“河长制”来保护辖区内河流,由村主任任河长,一名群众党员当管理员,每周至少对河包河打捞一次,并由村民监督保证河面不能出现漂浮垃圾。六是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宜养区,严格控制禽畜养殖粪便污染,要求村寨内不允许禽畜养殖,而将养殖大户老上坪自然村的高山地带。七是要求只能使用有机肥和低毒农药或生物农药,杜绝土地污染。

二、精准定位,建设现代农业园区

团泽镇上坪村是省级一类贫困村,传统农业为主导产业,经济比较落后。我镇充分利用团泽镇已认证有机土地的优势,根据上坪村有高山、大坝、河流的地理特点,大力推进该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其制定了“山果-坝蔬-河鱼”的经济发展规划,在山上种植了1100亩枇杷、核桃等精品水果,在灭资大坝种植了1300亩有机蔬菜,并利用河包河水质优良的优势,引导村民发展人工养鱼(现已有3口鱼塘)。并通过农超对接的方式,直接引进贵州金钱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将该村的果蔬鱼等农产品直接供货于遵义北京华联超市。

三、科学规划,推进农旅协调发展

上坪村河包场村寨紧挨灭资果蔬农业产业园,有河包河穿境而过,人工湿地生态园又配套建设有广场、休闲亭、室外健康器材、假山绿化等设施,同时周边民居也将改造成新农村面貌,这让有山、有水、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的上坪村既有了发展农业产业的良好基础,又有了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为在上坪村推行农旅一体化发展模式奠定了基础。通过招商引资,目前,已确定有两个老板分别打算在上坪村河包场人工湿地生态园修建一个三星级酒店和一个生态农庄,并拟引进老板在老上坪自然村修建避暑山庄,上坪村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切实可行。农旅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不仅能全面促进上坪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将大大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推动上坪村脱贫摘帽。

我镇以修建上坪村河包场人工湿地生态园为契机,探索出集农业发展和乡村旅游发展为一体的农旅一体化发展模式,并通过上坪村清洁示范村的打造,以点带面,全面促进全镇农村面源污染治理。

第五篇:农旅一体化发展助推脱贫攻坚调研报告

农业与旅游的融合是农业的重要路径,是客观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为深入了解我区农旅一体化发展的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一步深化农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根据2020年区政协工作安排,区政协文化文史和民族与宗教委员会牵头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全区农旅一体化发展助推脱贫攻坚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深入到瓦屋乡、桐木坪乡、坝黄镇、川硐街道等地的园(坝)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召开了区直相关部门、乡(镇、街道)、村负责人及政协委员参加的座谈会,听取并收集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农旅一体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区按照“农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发展思路不断推进农旅融合工作,将民族文化、生态文化旅游农产业融为一体,综合运用“公司+旅游+农产业扶贫”“旅游+产业+电商”等模式,成功提升了当地旅游吸引力,通过安排就业、带动当地特色农特产品生产加工、开发农家乐等方式,成功带动周边数万名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打造了铜仁文化旅游扶贫样板。先后评定乡村旅游文旅融合示范点2个、星级农家乐12家、旅游村寨8个,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6个,省级乡村旅游精品客栈1家,川硐街道板栗园村列入首批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生态农庄、农业观光园、采摘篱园、休闲垂钓园、水上乐园、自驾营地等旅游业态齐全,每年10余次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精彩纷呈,大明边城灯会、路腊樱花节、瓦屋油菜花节、桐木坪李子节、路腊荷花节等独具有民俗特色的活动已凸显品牌效应。2017-2019年全区接待乡村旅游游客19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0亿元,带动困难群众吃上“旅游饭”7800余人,为助推我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和助推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农业园区功能日渐完善,助推农旅同步发展。全区各农业园区按功能划分,建成了和平、坪茶、司前、老麻塘等8个坝区,将坝区作为园区发展的重点,实现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共享,以园区旅游带动坝区增效、以坝区产业促进园区提质。同时,用好用足坝区利好政策,加大园区建设力度,推动农旅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了坝区综合功能。瓦屋探索“园区+企业+合作社(大户)+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园区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文旅农”一体化特色彰显,瓦屋乡“边贸小镇·黔东花海”被被评为“贵州十大最美油菜花农事景观”。

(二)园区景区化全面提升,“农业+旅游”融合推进。从经济、生态、旅游方面着手,以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样板达标坝区为目标,万亩油茶基地、白水贡米生产基地、3000亩香菇小镇基地、精品水果基地等建设有序推进。全力开发“农业+旅游”产品组合,不断完善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农副产品加工、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相继组织注册“碧江白水贡米”、“聂大姐酸豇豆”等商标,全区农产品市场逐渐走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同时,通过推行“春赏花、夏体验、秋采果、冬度假”农旅一体化发展模式,更促使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

(三)农旅一体化效益凸现,乡村振兴未来可期。以打造城市后花园为目的,云场坪、漾头、瓦屋、六龙山组团式发展,形成了路腊、茶园山、克兰寨等一批精品旅游村寨。百花渡景区通过产业规划,以景区作为核心,带动周边村寨经过土地流转,大力发展花卉苗木、大棚种植等产业,通过产业升级带动百姓增收。范木溪“树蛙部落”精品民宿的成功打造,极大提升了我区乡村旅游的接待能力和水平;

积极抢抓省“十县百乡千村”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机遇,板栗园村被评为贵州省“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此外,还通过精心组织川硐板栗园村申报中国美丽乡村,滑石白水贡米申报贵州乡村特色产品,成功举办桐木坪桃李采摘节、云场坪樱花节等乡村旅游主题活动,形成了一大批乡村特色旅游产品,吸引城市居民前往旅游消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为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提供了保证。

二、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工作统筹不够,缺乏合力推进机制。目前,全区还缺乏统筹推进农旅一体化发展工作机制,组织领导缺位,战略定位不明晰,缺乏农旅融合产业发展规划,政府在规划制定、政策引导方面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充分,部门联动不足,有的乡镇还未能很好地依托自身资源优势,根据总体规划找准定位,科学规划发展旅游项目,推进农旅一体化发展氛围不浓。

(二)发展后劲不足,缺乏主导产业支撑。园区农业生产景观化、产业发展旅游化开发不足,园区“农旅+”产业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各农业项目在开发过程中在特色彰显不够,乡村旅游“农(农业)、俗(民俗)、情(风情)、趣(趣味)、真(自然)”等方面特色体验没有充分体现。同时,各乡镇旅游开发模式单一,基本都是农家乐、农业示范园和生态观光园,总体水平不高,缺乏对各自的历史文化底蕴、自然文化景观等独特性资源的深入开发,农旅一体化发展后劲不足。休闲农业观光点还处于“盆景”状态,规模尚小、开发水平低、景区特色不明显,不能串点成线。

(三)资金投入有限,缺乏配套基础设施。大多数农业园区起初都是从农业的单一角度去进行规划设计,未充分考虑旅游发展需求,以致在园区的功能分区、布局上不合理。由于财政投入不足,资金保障有限,园区路网、游览步道建设不符合旅游要求,等级低、标识标牌不规范。多数园区的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住宿、餐饮、娱乐、路标、厕所等旅游综合服务设施,以及通讯网络、电子商务推广平台等现代化设施不完善,景区管理水平和服务设施建设跟不上产业发展需要。

(四)主体培育不足,缺乏专业人才保障。农旅融合的主体包括农民、企业以及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目前我区农民外出打工的比例逐渐提高,留守劳动力数量有所下降,且留守人口年龄普遍较大,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对地方特色、人文风情不够了解,职业素质、职业技能水平和服务理念都亟待提高。同时,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素质的乡村旅游企业管理人才和优秀旅游服务人员欠缺,普遍缺乏领军式的、有实力的企业带动产业发展,阻碍了农旅融合的进程。

(五)融合程度不高,助推脱贫的潜力亟待挖掘。我区农旅一体化发展对推动产业就业增收、集体经济分红增收、农家乐民宿带收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带动农民就业、帮助农民增收,实现农村增色、农业增效、生态增优、文化增智方面的潜力,需进一步进行深度的挖掘,从而催生新产业和新业态、实现生态宜居、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乡风文明程度,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积蓄后劲。同时,在旅游推介、宣传营销方面不够,还缺乏有效的宣传信息平台。

三、对策及建议

(一)强化政府统筹,建立农旅融合保障机制。将农旅一体化发展作为惠民利民的一项系统工程,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制定、政策引导方面的主导作用,建立农旅融合工作推进机制,写好大农业+旅游这篇大文章。一是加强统筹协调。成立农旅一体化发展领导组织,建立完善协同工作机制,加强顶层设计,着力抓实农旅产业空间布局、产品开发、业态培育、基础设施、产业融合等方面的整体谋划,加快形成“以旅强农、产业互助、优势互补”的发展新格局。二是强化联动服务。组建农旅融合发展工作专班,推行联席决策服务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农旅融合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设立农旅一体发展项目“绿色通道”,按照“全景式打造、全产业发展、全社会参与、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要求,多领域宽范围协同推进农业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三是制定发展规划。根据《中共铜仁市碧江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高标准编制《碧江区农旅一体化发展规划》,出台促进农旅融合发展地方实施意见,落实专项政策措施,为全区农旅一体化发展提供科学的方向和定位,使乡村旅游、农业产业发展步入科学化、标准化的轨道。

(二)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农旅融合特色亮点。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人文历史,走乡土化、差异化、规范化农旅融合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是明晰好路径。坚持“产业打底、旅游增收”的农旅融合发展思路,依托实施全域旅游战略,深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培育生态游、乡村游、观光游、休闲游、农业体验游等农旅融合产业,促进传统农业提挡升级。二是打造好品牌。着力实施农旅商品品牌提升工程,全面开发农业农村生态资源和乡村民族文化,加强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增收链拓宽,打造一批环境优美、宜业宜游、各具特色的生态农旅观光项目,发挥品牌效应。三是实施好试点。立足地方特色,开展试点先行。着力抓香菇小镇、传统村落、农业公园的农旅融合试点,力求以点带面,示范推动国。

(三)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农旅融合配套设施。一是加大农业旅游景区(点)及沿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设立“农旅融合专项基金”,整合美丽乡村、扶贫开发、乡村道路、农田水利等涉农资金项目,推动社会资金、城市工商资本下乡进村发展农旅产业,推动农旅融合的快速发展。二是规划建设一批符合标准要求的旅游交通道路,使沿线景点连成片、串成线、形成一条“珍珠链”着力解决制约旅游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三是完善游客接待中心、供排水系统、电力系统、食宿条件、园区景点内部路网步道、公厕、交通标识、停车场等内部配套设施建设。

(四)抓好人才培育,壮大农旅融合产业队伍。一是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合作社建设。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引导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夯实产业融合基础。引导和组织农村能人、文化精英、种养大户,牵头创建乡村旅游合作社,促进农旅融合的市场化和产业化。二是加强教育培训,引导农民参与。通过相应的宣传引导以及教育培训,增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促进其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参与乡村旅游的规划、建设以及农旅融合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三是向社会聘请专业的社会人士,组建专业农旅一体化发展研究团队,特别是吸纳企业管理、旅游服务、营销推广等专业工作者参与到农旅一体化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工作中。四是拓展人才培养基地,加强职业培训。与铜仁学院、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健康职业学院等本土院校联合,加强农业和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结合农旅园区发展实际需要,有效推进专业化服务、规模化经营以及集群化发展,推进农旅深度融合。

(五)加强宣传推介,提升农旅融合产业形象。一是强化信息平台建设。加大农旅结合园区景点无线通讯网络覆盖,建立农业和旅游信息平台,定期发布相关信息,增强市场供求信息透明度,引导业主理性经营、客户理性消费。二是加大旅游推介。要坚持“走出去”战略,广泛参加“水博会”“酒博会”“贵洽会”“展销会”等重大开放活动,宣传碧江、推介碧江。以“一带双核”铜仁古城为龙头、精品景区为节点、乡村旅游为支撑的旅游发展新格局。三是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和自媒体,凸显地域特色,塑造品牌形象。继续打造“美丽梵净山·铜仁过大年系列活动”、“瓦屋油菜花节”、“路腊樱花节”、“漾头龙抬头”、“桐木坪李子节”等一批节庆品牌,进一步扩大碧江知名度、美誉度。

下载农旅一体化的九华山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旅一体化的九华山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金秋旅游农旅行动

    金秋旅游农旅行动 乡村旅游在全国日见风靡,成为广大农村打造高效农业、现代农业,实现一产、二产、三产共融互通的有效路径。 山西省新农村建设促进会、山西省联众爱农农业公司......

    探索文农旅产业融合发展之路日本站[小编推荐]

    探索文农旅产业融合发展之路—日本站 奔田网 2018-04-16 11:56:59 导 读《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可见在政策的支持下,农村、农业将迎来新一......

    贵州省凤冈县茶旅一体化建设项目简介

    贵州省凤冈县茶旅一体化建设项目简介 一、项目名称:贵州省凤冈县茶旅一体化建设 二、拟建地点:凤冈县永安镇、进化镇、何坝乡、绥阳镇 三、建设性质:新建 四、建设工期:4年。 五......

    党建引领农旅发展经验做法

    党建引领农旅发展经验做法近年来,*县将农业产业化和生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获得了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拥有全省第一家“家庭农场”、第一家“田园综合体”等多个......

    文旅局农旅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文旅局农旅产业发展情况汇报一、农旅产业发展工作开展情况(一)进一步完善农村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通过组织相关主体申报乡村旅游重点村、星级接待户,发挥示范引领效能,加强旅......

    浙农旅办[2009] 2号[优秀范文5篇]

    关于进一步做好省级特色村(点)四五星级农家乐经营户(点) 和精品项目创建工作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农旅办: 自开展省级农家乐特色村(点)认定、星级农家乐经营户(点)评定和农家乐精品......

    2009年“千家万户农旅卡工程”回顾

    2009山西省新农村建设促进会、山西省联众爱农农业公司为促进我省现代农业的产业延伸与升级,深度推进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产业融合,特策划并推出“农旅卡”乡村旅游服务系统,对......

    十大工程助推石林文旅一体化发展

    十大工程助推石林文旅一体化发展 12月6日,记者从石林县委、县政府召开的加快推进文旅一体化发展大会上获悉,为深入贯彻落实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精神,今后石林将以旅游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