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州制造业发展的思考[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01:49: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广州制造业发展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广州制造业发展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广州制造业发展的思考

关于广州制造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广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江传福 510032 摘要: 面对新一轮制造业革命,广州需要从当前工业发展实际出发,准确分析不足,抢抓国家战略机遇,推动智能制造核心技术攻关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同时需要放下发达城市的优越感,以国际智能制造先进水平为标杆,找准制造业发展瓶颈和突破口,以创新为引领,发挥比较优势,全面提升智能制造创新能力。

关键词:制造业,创新,产业,智能制造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发展基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我国制造业面临新挑战,准确把握发展动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全力推动跨越发展,是广州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城市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但面临模式化的《中国制造2025》,中央层面还没有具体的区域布局,各地也还仅仅处于边贯彻意见边探寻重点阶段。这种情况下,广州制造业如何定位?发展的瓶颈何在?重难点在哪?突破口在哪?值得深思。

一、广州制造业发展基础及现状

——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但增长后劲不足。近年来,随着全市工业转型升级,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市营业收

/ 10

入超过千亿和百亿的制造类企业分别为1家和18家。2015年上半年,制造业累计实现产值8020.5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91.04%;完成工业增加值1214.1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53.69%。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全市工业投资持续低迷,行业龙头企业和新增制造业大项目较少;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有所回落,工业增长略显疲态,前三季度35个工业行业中有10个行业产值下降,30家工业龙头企业有10家产值下降,新兴产业还未形成有效支撑。

——制造业格局趋于高端化,但产业结构仍需优化。通过扶持培育先进制造业,全市制造业从以汽车、石化、电子信息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格局,进入汽车、石化、电子信息、重大装备、船舶、新材料、生物医药齐头并进、竞相发展的崭新阶段。1-8月,全市三大支柱产业产值合计增长7.9%,其中汽车制造业总产值增长1.5%;石油化工制造业总产值增长3.9%,比1-7月回落0.1个百分点。1-7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4.2%,企业亏损面为23.17%。

——制造业集群规模化,但集聚功能仍需加强。目前,广州已发展成为华南地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城市,拥有全国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的35个,形成了汽车、电子、石化、电力等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通用设备制造、船舶、冶金等27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但全市实力超

/ 10

强企业少,截止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制造类总部位于广州的仅2家,少于北京的44家、上海的5家,区域总部中制造类企业数量也远少于同类其他城市。

——生产要素集约扩大化,但节约水平仍需提高。制造业劳动力的低成本比较优势正逐渐下降,跨国公司在广州的投资规模和速度也在下降,制约着制造业进一步吸引外资。同时,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等价格持续上涨,生产要素成本加大。传统要素支撑发展的优势逐渐弱化,企业用工荒问题持续出现,过度依靠投资驱动的模式难以为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节能减排成了硬性指标。创新能力与北京、深圳等地比较仍有一定差距,如2014年国内(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授权前10名企业中,深圳占5席,北京4席,杭州1席,广州没有。

二、政策导向及各地经验

(一)政策导向

在“十二五”规划收官、“十三五”规划开局之际,中国经济发展恰逢新挑战,国务院适时发布《中国制造2025》,与其说是应对经济下行、“双向挤压”的政策刺激,不如说是对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长远战略规划。《中国制造2025》力争通过3个阶段、9大任务、10大重点领域和5项重大工程,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

/ 10

(二)各地经验

1.哈尔滨。哈尔滨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城市,建国之初的国家布局使其具有扎实的产业基础。国家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计划”后,经过数年的发展,初步建立了以“食品、装备制造、医药、化工”4大传统优势产业和“民用航空、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装备、电子信息、绿色食品”等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发展新格局。但是,近年来,受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等因素影响,工业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增大,经济呈低速增长态势。为有效扭转这一局面,哈尔滨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集中资源发展重点。积极争取各方支持,以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为基础,力推“绿色食品、汽车、机器人、民用航空、3D打印和燃气轮机”等6大重点产业省市共建,支持各功能区与对口省直部门合作共建组团式大项目。如哈尔滨开发区与省农垦局合作,辟建食品工业园,合力推进食品类组团项目建设,引进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的食品项目等。二是突出生态资源优势。以传统食品产业为基础,充分借助哈尔滨生态资源禀赋好的优势,突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2012年,食品产业成为哈市四大支柱产业之首,突破千亿产值;2013年,食品产业规模以上总产值超过其他3个主导产业之和;2014年,食品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1515.2亿元,占

/ 10

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1.4%。三是打造产业集群。以发展哈南工业新城为契机,以“延长产业链、建设产业配套、政策扶持、争取国家战略布局”为举措,打造千亿级产业和先导性产业集群。如通过从重点工业项目、企业中筛选有机器人需求的项目、企业,梳理整机和配套企业的生产、配套能力水平,支持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开拓市场;联合市内科研院所、企业建设中国燃气轮机产业基地,重塑中国“动力之乡”美名等。

2.上海。近年来,上海制造业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2237.19亿元,但制造业发展却遭遇瓶颈,增长乏力。为有效解决制造业增长“天花板”,上海市从工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和工业新高地建设着手,积累了丰富经验。一是发展“四新”经济。在产业创新转型中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简称“四新”),通过拓宽培育渠道、优化市场化支撑体系、完善企业服务及扶持体系、转变政府公共服务和行业管理方式等措施,推动形成符合市场导向的“四新”内生增长机制。如以“四新”为框架,实行企业“非禁即入”,支持符合“四新”标准的企业申请政策扶持。二是设立产业转型升级投资基金。通过将部分财政资金转设为“上海产业转型升级投资基金”,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十三五”产业创新转型发展,以推动《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项目对接、5 / 10

“四新”重点领域市场化运作、部分重点项目股权直投、与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配套等。

3.深圳。深圳作为我国创新城市的典范,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奇迹。经济新常态下,深圳再一次凭借创新实现华丽转身,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急先锋,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创客之都”、“创新之城”。2014年全年本地生产总值16001.98亿元,比上年增长8.8%,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互联网产业增加值576.44亿元,增长15.5%;新能源产业增加值368.55亿元,增长9.7%;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2569.80亿元,增长14.0%,分区生产总值排名前三位分别是南山、福田和新宝安区。主要做法有:一是持续加大政府科技投入。深圳市财政投入科技创新的资金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十一五”期间,市财政科技投入从36.1亿元增加到70.2亿元,占市本级预算支出的比例接近7%。特别是2009年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下降的情况下,市财政安排的市科技研发资金仍然实现同比增长超过40%,这体现了深圳“舍得投入”,强力推进自主创新的坚定决心。在政府加大科技投入的引导下,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也稳步提高。201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02%,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二是加强创新载体建设聚集创新资源。通过实施“孔雀计划”等,面向海内外引进高

/ 10

层次人才团队;发挥“三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两院(中科院、工程院)、一省(广东省)”产学研合作优势,组建高水平的产学研创新联盟和基地;推进“深港创新圈”建设,落实深港创新圈三年行动计划,集聚香港优质创新资源;建设了包括技术产权交易在内的深圳联合产权交易中心,设立了按市场化运作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完善资金链和投融资机制;建成了一批公共技术平台,支持企业的技改和研发活动,降低企业创新成本。目前,深圳的国家及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载体超过1100家。去年深圳共有383个项目承担了国家、省级各类科技计划,申请资金约35亿元。2014年,深圳支持重大技术攻关项目147项,投入6亿元,在4G技术、基因测序分析、超材料、新能源汽车、3D显示等领域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位居世界前列。

三、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站在制造业变革的历史节点上,广州一方面要把准机遇,狠抓国家战略,推动智能制造核心技术攻关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另一方面要躬身反思,以国际智能制造先进水平为标杆,找准制造业发展瓶颈和突破口,发挥比较优势,全面提升智能制造创新能力。

一是精准定位,着重规划设计。注重统筹规划和贯彻意

/ 10

见。当前广州正委托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着手编制贯彻意见,同时又开展“十三五”规划的研究制定工作,此时正是对制造业发展进行规划设计的绝佳时机,建议深刻把握“新常态”下我市市情,注重规划和贯彻意见的一致性,强化“多规合一”,积极分析探寻新的增长点。精准制定发展目标。到2025年,广州成为珠三角智能制造生产和服务中心,国家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增强。形成“汽车、石化、电子信息、工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6大产值超千亿级,“轨道交通、船舶海洋装备、电气楼宇装备”等3大产值超五百亿级,“新一代信息技术、3D打印、工业大数据、智能物流、网络制造”等若干新兴骨干产业组成的“四梁八柱”产业支撑体系。

二是突破瓶颈,提升创新能力。自主品牌少、超大企业少、创新能力弱一直是广州制造业的软肋。近年来,广州通过出台“1+9”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逐渐拉近了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距离,但在创新主体、创新载体等方面还需发力,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例,深圳有6700多家,而广州不到2000家。利用资本促进科技创新。通过支持制造类企业通过众筹、上市,建立产业基金等方式募集资金,达到资本市场产业化,实现科研和实业之间的有机转换。争取共建创新体系。以广州现有制造业为依托,积极争取国家与省的支持,实施制造业创新重大工程和“四基”工程,创建

/ 10

产学研创新联盟和基地。进一步加强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围绕全市重点行业领域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发展的需求,引进培育100家左右创新创业机构(孵化园),打造若干产业集群,力争落户或认定一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院,重点形成几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

三是突出重点,加快制造与服务协同发展。推动发展服务型制造业。以广州现有制造业为基础,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引领作用,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促进生产型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变。坚持全面提升与重点突破相结合,通过采用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等措施提升传统生产型制造业向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转变。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通过加强广州与港澳地区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深度合作,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金融、科技、会展、物流、商务、文化创意、外包服务和总部经济,提升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通过实现产业规模、创新水平、集群效应、辐射功能“四个明显提升”,使生产性服务业成为新的增长点。通过建成5个以上千亿级集聚区,培育50家左右百亿级生产性服务业龙头企业,形成资源集合、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的生产性服务

/ 10

业发展新格局。

四是强化环境营造,不断优化服务质量。大力深化改革。加大力度深化改革,打破利益藩篱,促进干部、人才流动,逐步深化经济职能机构改革,提高服务企业效能,打造经济腾飞新引擎。建立挂钩制度。梳理全市重点企业扶持清单,建立市、区、街道三级领导挂钩联系企业制度,畅通政府企业联系渠道。确保资金支持。整合现有财政专项资金,引入社会资本,建立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载体建设、骨干企业培育、人才引进培养等专项工作。实施人才保障。结合全省科技人才战略,实施引智工程,大力引进、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工程技术创新团队,为我市创新驱动提供支撑。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发„2015‟28号-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2015-5-8.2.广东省人民政府-粤府„2015‟35号-关于印发广东省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的通知,2015-3-21.3.广州市人民政府-穗府„2015‟14号-关于印发广州市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5—2017年)的通知,2015-6-10.10 / 10

第二篇:关于广州制造业发展的思考汇总

关于广州制造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广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江传福 510032 摘要: 面对新一轮制造业革命,广州需要从当前工业发展实际出发,准确分析不足,抢抓国家战略机遇,推动智能制造核心技术攻关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同时需要放下发达城市的优越感,以国际智能制造先进水平为标杆,找准制造业发展瓶颈和突破口,以创新为引领,发挥比较优势,全面提升智能制造创新能力。

关键词:制造业,创新,产业,智能制造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发展基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我国制造业面临新挑战,准确把握发展动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全力推动跨越发展,是广州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城市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但面临模式化的《中国制造2025》,中央层面还没有具体的区域布局,各地也还仅仅处于边贯彻意见边探寻重点阶段。这种情况下,广州制造业如何定位?发展的瓶颈何在?重难点在哪?突破口在哪?值得深思。

一、广州制造业发展基础及现状

——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但增长后劲不足。近年来,随着全市工业转型升级,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市营业收

/ 10

入超过千亿和百亿的制造类企业分别为1家和18家。2015年上半年,制造业累计实现产值8020.5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91.04%;完成工业增加值1214.1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53.69%。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全市工业投资持续低迷,行业龙头企业和新增制造业大项目较少;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有所回落,工业增长略显疲态,前三季度35个工业行业中有10个行业产值下降,30家工业龙头企业有10家产值下降,新兴产业还未形成有效支撑。

——制造业格局趋于高端化,但产业结构仍需优化。通过扶持培育先进制造业,全市制造业从以汽车、石化、电子信息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格局,进入汽车、石化、电子信息、重大装备、船舶、新材料、生物医药齐头并进、竞相发展的崭新阶段。1-8月,全市三大支柱产业产值合计增长7.9%,其中汽车制造业总产值增长1.5%;石油化工制造业总产值增长3.9%,比1-7月回落0.1个百分点。1-7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4.2%,企业亏损面为23.17%。

——制造业集群规模化,但集聚功能仍需加强。目前,广州已发展成为华南地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城市,拥有全国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的35个,形成了汽车、电子、石化、电力等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通用设备制造、船舶、冶金等27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但全市实力超

/ 10

强企业少,截止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制造类总部位于广州的仅2家,少于北京的44家、上海的5家,区域总部中制造类企业数量也远少于同类其他城市。

——生产要素集约扩大化,但节约水平仍需提高。制造业劳动力的低成本比较优势正逐渐下降,跨国公司在广州的投资规模和速度也在下降,制约着制造业进一步吸引外资。同时,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等价格持续上涨,生产要素成本加大。传统要素支撑发展的优势逐渐弱化,企业用工荒问题持续出现,过度依靠投资驱动的模式难以为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节能减排成了硬性指标。创新能力与北京、深圳等地比较仍有一定差距,如2014年国内(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授权前10名企业中,深圳占5席,北京4席,杭州1席,广州没有。

二、政策导向及各地经验

(一)政策导向

在“十二五”规划收官、“十三五”规划开局之际,中国经济发展恰逢新挑战,国务院适时发布《中国制造2025》,与其说是应对经济下行、“双向挤压”的政策刺激,不如说是对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长远战略规划。《中国制造2025》力争通过3个阶段、9大任务、10大重点领域和5项重大工程,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

/ 10

(二)各地经验

1.哈尔滨。哈尔滨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城市,建国之初的国家布局使其具有扎实的产业基础。国家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计划”后,经过数年的发展,初步建立了以“食品、装备制造、医药、化工”4大传统优势产业和“民用航空、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装备、电子信息、绿色食品”等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发展新格局。但是,近年来,受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等因素影响,工业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增大,经济呈低速增长态势。为有效扭转这一局面,哈尔滨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集中资源发展重点。积极争取各方支持,以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为基础,力推“绿色食品、汽车、机器人、民用航空、3D打印和燃气轮机”等6大重点产业省市共建,支持各功能区与对口省直部门合作共建组团式大项目。如哈尔滨开发区与省农垦局合作,辟建食品工业园,合力推进食品类组团项目建设,引进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的食品项目等。二是突出生态资源优势。以传统食品产业为基础,充分借助哈尔滨生态资源禀赋好的优势,突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2012年,食品产业成为哈市四大支柱产业之首,突破千亿产值;2013年,食品产业规模以上总产值超过其他3个主导产业之和;2014年,食品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1515.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

/ 10

产值的41.4%。三是打造产业集群。以发展哈南工业新城为契机,以“延长产业链、建设产业配套、政策扶持、争取国家战略布局”为举措,打造千亿级产业和先导性产业集群。如通过从重点工业项目、企业中筛选有机器人需求的项目、企业,梳理整机和配套企业的生产、配套能力水平,支持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开拓市场;联合市内科研院所、企业建设中国燃气轮机产业基地,重塑中国“动力之乡”美名等。

2.上海。近年来,上海制造业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2237.19亿元,但制造业发展却遭遇瓶颈,增长乏力。为有效解决制造业增长“天花板”,上海市从工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和工业新高地建设着手,积累了丰富经验。一是发展“四新”经济。在产业创新转型中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简称“四新”),通过拓宽培育渠道、优化市场化支撑体系、完善企业服务及扶持体系、转变政府公共服务和行业管理方式等措施,推动形成符合市场导向的“四新”内生增长机制。如以“四新”为框架,实行企业“非禁即入”,支持符合“四新”标准的企业申请政策扶持。二是设立产业转型升级投资基金。通过将部分财政资金转设为“上海产业转型升级投资基金”,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十三五”产业创新转型发展,以推动《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项目对接、“四新”重点领域市场

/ 10

化运作、部分重点项目股权直投、与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配套等。

3.深圳。深圳作为我国创新城市的典范,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奇迹。经济新常态下,深圳再一次凭借创新实现华丽转身,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急先锋,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创客之都”、“创新之城”。2014年全年本地生产总值16001.98亿元,比上年增长8.8%,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互联网产业增加值576.44亿元,增长15.5%;新能源产业增加值368.55亿元,增长9.7%;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2569.80亿元,增长14.0%,分区生产总值排名前三位分别是南山、福田和新宝安区。主要做法有:一是持续加大政府科技投入。深圳市财政投入科技创新的资金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十一五”期间,市财政科技投入从36.1亿元增加到70.2亿元,占市本级预算支出的比例接近7%。特别是2009年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下降的情况下,市财政安排的市科技研发资金仍然实现同比增长超过40%,这体现了深圳“舍得投入”,强力推进自主创新的坚定决心。在政府加大科技投入的引导下,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也稳步提高。201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02%,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二是加强创新载体建设聚集创新资源。通过实施“孔雀计划”等,面向海内外引进高

/ 10

层次人才团队;发挥“三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两院(中科院、工程院)、一省(广东省)”产学研合作优势,组建高水平的产学研创新联盟和基地;推进“深港创新圈”建设,落实深港创新圈三年行动计划,集聚香港优质创新资源;建设了包括技术产权交易在内的深圳联合产权交易中心,设立了按市场化运作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完善资金链和投融资机制;建成了一批公共技术平台,支持企业的技改和研发活动,降低企业创新成本。目前,深圳的国家及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载体超过1100家。去年深圳共有383个项目承担了国家、省级各类科技计划,申请资金约35亿元。2014年,深圳支持重大技术攻关项目147项,投入6亿元,在4G技术、基因测序分析、超材料、新能源汽车、3D显示等领域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位居世界前列。

三、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站在制造业变革的历史节点上,广州一方面要把准机遇,狠抓国家战略,推动智能制造核心技术攻关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另一方面要躬身反思,以国际智能制造先进水平为标杆,找准制造业发展瓶颈和突破口,发挥比较优势,全面提升智能制造创新能力。

一是精准定位,着重规划设计。注重统筹规划和贯彻意

/ 10

见。当前广州正委托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着手编制贯彻意见,同时又开展“十三五”规划的研究制定工作,此时正是对制造业发展进行规划设计的绝佳时机,建议深刻把握“新常态”下我市市情,注重规划和贯彻意见的一致性,强化“多规合一”,积极分析探寻新的增长点。精准制定发展目标。到2025年,广州成为珠三角智能制造生产和服务中心,国家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增强。形成“汽车、石化、电子信息、工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6大产值超千亿级,“轨道交通、船舶海洋装备、电气楼宇装备”等3大产值超五百亿级,“新一代信息技术、3D打印、工业大数据、智能物流、网络制造”等若干新兴骨干产业组成的“四梁八柱”产业支撑体系。

二是突破瓶颈,提升创新能力。自主品牌少、超大企业少、创新能力弱一直是广州制造业的软肋。近年来,广州通过出台“1+9”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逐渐拉近了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距离,但在创新主体、创新载体等方面还需发力,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例,深圳有6700多家,而广州不到2000家。利用资本促进科技创新。通过支持制造类企业通过众筹、上市,建立产业基金等方式募集资金,达到资本市场产业化,实现科研和实业之间的有机转换。争取共建创新体系。以广州现有制造业为依托,积极争取国家与省的支持,实施制造业创新重大工程和“四基”工程,创建

/ 10

产学研创新联盟和基地。进一步加强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围绕全市重点行业领域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发展的需求,引进培育100家左右创新创业机构(孵化园),打造若干产业集群,力争落户或认定一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院,重点形成几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

三是突出重点,加快制造与服务协同发展。推动发展服务型制造业。以广州现有制造业为基础,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引领作用,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促进生产型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变。坚持全面提升与重点突破相结合,通过采用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等措施提升传统生产型制造业向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转变。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通过加强广州与港澳地区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深度合作,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金融、科技、会展、物流、商务、文化创意、外包服务和总部经济,提升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通过实现产业规模、创新水平、集群效应、辐射功能“四个明显提升”,使生产性服务业成为新的增长点。通过建成5个以上千亿级集聚区,培育50家左右百亿级生产性服务业龙头企业,形成资源集合、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的生产性服务

/ 10

业发展新格局。

四是强化环境营造,不断优化服务质量。大力深化改革。加大力度深化改革,打破利益藩篱,促进干部、人才流动,逐步深化经济职能机构改革,提高服务企业效能,打造经济腾飞新引擎。建立挂钩制度。梳理全市重点企业扶持清单,建立市、区、街道三级领导挂钩联系企业制度,畅通政府企业联系渠道。确保资金支持。整合现有财政专项资金,引入社会资本,建立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载体建设、骨干企业培育、人才引进培养等专项工作。实施人才保障。结合全省科技人才战略,实施引智工程,大力引进、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工程技术创新团队,为我市创新驱动提供支撑。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发〔2015〕28号-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2015-5-8.2.广东省人民政府-粤府〔2015〕35号-关于印发广东省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的通知,2015-3-21.3.广州市人民政府-穗府〔2015〕14号-关于印发广州市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5—2017年)的通知,2015-6-10.10 / 10

第三篇:我国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与思考

我国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与思考

1、我国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业的变迁与发展,体现了国家从计划经济向社主义市场经济过 渡的历史进程。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业都是按照国家计划来指导配套的。当时国内主要的粮机厂各有侧重点,几个粮食部属粮机厂分工明确。如:无锡粮机厂定点生 产面粉加工机械的磨粉机; 长治粮机厂主攻高方筛; 安陆粮机厂生产碾米设备和油脂加工设 备;永登粮机厂负责生产清理设备;甚至细化到像关风器、风机、输送设备这样的相对通用 型设备也有各自的定点厂家生产。计划经济给我国的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业打上了深深的历史 烙印,以至使大多数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企业产品单

一、成套能力差,规模小、技术分散、开 发能力弱、效率低。几十年来,我国的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经历了三大阶段:(1)上世纪七十年代,原粮食部组织了全国范围内的碾米设备选定型工作。通过这项工 作,使得我国的碾米机械水平大为提高,当时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在东南亚已处领先地 位。我国的砻谷机技术至今仍不失为世界同类产品中的先进技术。(2)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陆续引进了数百套国外先进的面粉、碾米、饲料 等成套加工设备和技术,通过长达近十年的消化吸收攻关工作,全面提高了我国的粮食加工 机械制造水平,缩短了我国的粮食加工机械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但是,受当时体制和条 件的制约,粮食加工机械设备的消化吸收工作主要是由原生产厂家承担,力量分散,缺乏国 产设备成套化和规模化生产方面的考虑,使我国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业失掉了一次产业整合、规模化发展的好机会。可喜的是,饲料加工机械制造、碾米加工机械领域也出现了成套设备 和技术生产厂家--江苏牧羊集团、江苏正昌集团、湖南郴州粮机厂、浙江诸暨粮机厂等,成 为首批掌握成套设备和技术的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企业。这些成套化、规模化经营的企业向全 国同行展示了技术水平、设备质量、售后服务方面的优势和特点。(3)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业如同其它机械行业一样逐步走向市 场。特别是自 1998 年政府机构改革,使粮食加工管理放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许多国营 粮食加工机械制造厂因不能适应新的市场经济体系,纷纷陷入困境。经过国有企业改制浪潮,大部分通过管理层承包或整体出售,成了集体、个体及股份制等多种所有制的工厂。他们凭 借老厂几十年的人才资源、技术力量和品牌优势的积累,加上民营

企业的灵活机制,一些有 胆识的民营厂领导注重科研与科研院所合作,花费重金引进先进机械加工设备,提高了粮食 加工机械制造质量,逐步向成套化,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同时注重打造名牌产品,提高了 自身的竞争力。例如: 1998 年,原安陆粮机厂的十多名骨干,以股份制的形式组建湖北永祥粮机公司,公司 迅速壮大。2005 年,到 永祥公司资产超过亿元,年销售收入 8000 万元,上交税金 500 万元,远远超过原厂的业绩。永祥粮机公司的崛起引发了群起效应,现在安陆的民营粮机企业已发 展到近三十家,粮机产业总资产已近3 亿元,从业人员近3000 人。粮机产品已拓展到碾米、榨油、面粉、仓储运输、膨化、脱粒六大系列 100 多个品种,产品出口到 20 多个国家和地 区,2006 年粮机的销售额超过 4 亿元。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行业界限,一些国防工业体系的企业,借助军转民的优惠和企 业加工装备方面的优势,投人很大的力量开发生产粮食机械,如天津核理化院、哈飞公司等。这些企业目标大都瞄准技术难度高的设备,如:面粉加工设备中的磨粉机、高方筛、清粉机 和大米色选机等。据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提供的一份最新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粮油和农业机械工业企 业约为 8000 余家,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 1470 家,其中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 487 家,民营企 业 916 家,三资企业 67 家,分属农副食品加工专用设备、饲料生产专用设备、畜牧机械、机械化农具等。截止目前,粮油和农业机械企业资产 669.6 亿元,其中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 资产为 358 亿元,占总计的 53.5%;民营企业资产为 274.6 亿元,占总计的 41%;三资企 业资产为 36.8 亿元,占总计的 5.5%。行业从业人数为 41 万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外资企业纷纷采取合资、独资的方式走入国门。瑞士布勒公司在向 我国销售了几百套面粉、大米加工设备后,在无锡、深圳投资创办了独资粮食加工机械、电 子设备制造厂,最近又收购了“陕西粮机”等企业,占据我国粮食加工机械高端市场的意图 显而易见。日本佐竹公司借日本进口我国东北大米,成功向我国推销了数十套碾米机械设备,并于 1998 年在苏州建立了粮食加工机械生产基地,2004 年在厦门建立第二工场,先后成立 了北京、哈尔滨、沈阳、成都、厦门等多家事务所,同时利用其收购的英国西蒙公司技术在 我国推销剥皮制粉设备和技术。意大利 GBS 公司在我国也有 70 多条面粉生产线的成套设备,2004 年该公司进军北京,成立了吉必圣粮食机械公司。美国皇冠公司 1997 年在北京建立办 事处,2001 年与武

武汉友谊成立合资公司,成为国内最有竞争力的油脂加工设备生产厂商之 一。综上所述,我国粮机制造领域已经汇聚了拥有世界上最先进制造技术的国际跨国公司,我国粮机企业面对强大的国外竞争对手正努力奋斗,进行行业内的技术升级和组织整合,一 些龙头企业已拥有数控车床、数控加工中心、激光切割机和喷涂流水线等先进设备和加工手 段,粮机制造业已有了值得客户信任的名牌产品。

2、国外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业的现状 国外拥有先进粮机制造技术的企业大都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特别是近几十年 来,国际上粮机制造业发生了一系列大的企业兼并活动,完成了产业整合,出现了全球性跨 国公司。1972 年,布勒公司通过收购德国的米亚格公司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粮机制造供应 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生产面粉加工机械但更以饲料加工机械见长的贝尔加公司收购本国 知名的面粉加工机械企业圣加蒂,再于 2000 年兼并另一家同样知名的面粉加工机械企业圣 高尔菲特公司,形成最大的面粉加工机械生产商 GBS 集团。原英国的西蒙公司在上世纪九十 年代初与另一老牌粮机生产商罗宾逊公司合并,不到十年就被以生产碾米机械闻名于世的日 本佐竹制造所收购。如今这些世界级粮食加工机械制造公司都在我国落了户,并建立起了完整的粮食加工机 械、电子设备等制造体系,设立销售公司,有计划地逐步收购我国粮机制造行业内的强势企 业,以求垄断国内市场。我国粮机制造业正面临巨大的挑战。

3、国内粮机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3.1 技术装备水平低 我国粮机制造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与国外著名粮机制造公司的差距显著,拥有的技术力量 和先进制造装备数量、档次相去甚远,机械产品在设计水平与制造工艺方面还达不到国外先 进水平。在研发经费投入和研发能力上更是无法与其相比,自主创新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少,仿制产品多。不少民营企业自己没有加工能力,采取外协加工再进行组装来生产设备,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自 1998 年来,由于缺乏行业管理,大多数产品没有统一标准可依,设备造型落后,外观粗糙,稳定性和可靠性差,工艺性能低、能耗高,无故障时间短,使用 寿命短。国内制造企业只能生产一两个品种,厂与厂之间互相恶性竞争。这在国内面粉加工机械 制造业表现最为突出,虽然单机生产堪称全球之冠,但却没有一个具有能完整生产面粉生产 线能力的企业,甚至没一家能同时提供磨粉机、清粉机、高方筛三大主机的厂家。使用国产 设备配套新建的面粉厂,试车时,有多达一、二

十个厂家的技术人员参加调试,众多厂家参 加调试人员沟通协商不畅,调试工作大打折扣。相比之下,国际跨国公司提供的是包括工艺 设计的完整配套生产线,设备质量有保障,车间整齐有序,工艺成熟可靠。试车时,技术人 员配合默契,不扯皮,调试工作效率高。3.2 品牌意识薄弱 国内粮机制造行业目前有数以千计的生产厂家,大都未形成规模优势,产品类同严重,如去石机,振动筛这样的单机设备,据中华面粉网的统计,生产企业超过 40 家以上;就是 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磨粉机,在国内也有超过 10 家以上的厂生产。然而国内粮机制造业除了几个知名企业比较注重创建和保护自己的品牌外,不少中小型 粮机制造厂家为了迫求眼前利益,一味仿造;为争订单互相压价,恶性竞争,只把主要精力 放在人际关系的拓展和公关上,没有品牌效应意识。由于销售价格低,利润低薄,又形成企 业无力负担售后服务工作,售后服务的欠缺使得国内的粮机产品在用户心目中一直摆脱不了 低档货的地位,不能和国外品牌同等产品处于平等竞争地位。导致整个行业经济效益下降,技术水平难于提高,逐步丧失市场竞争力。牧羊集团是集饲料、仓储、粮食机械等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制造、安装与服务为一体 的著名企业集团。公司现有总资产 5 亿元,其中固定资产 2 亿多元,2005 年实现销售收入 10 亿元,其中出口 1200 万美元,目前是最大的国内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企业。但与瑞士布勒、日本佐竹这样的国际跨国公司相比,规模实力相差就太大了,国内粮机制造业企业已经感受 到来自国际品牌强大的压力。树立现代国际市场的竞争观念,在竞争的同时加强合作,使资 源配置更为合理,效率更高,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创建自己的品牌,是组建航母型 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企业的必由之路。3.3 经营观念有待提高 瑞士布勒进军中国粮机市场有着明确的目标,即占领中国面粉加工机械的高端市场。为 实现这个目标,布勒公司制定了一套市场发展的战略。自 1982 年,布勒公司进入中国,在

北京成立办事处。至 2006 年 1 月,布勒控股与江苏保龙农牧机械有限公司合资创建了第四 家生产基地、专业饲料机械制造商—布勒(常州)机械有限公司。布勒公司在经营策略上始终坚持:注重品牌,设备制造质量第一,以用户为本。根据中 国的国情,推出层次不同的产品,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系统,加强同客 户的沟通,大力宣传品牌。二十多年来,布勒公司根据我国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业情况,对其在中国的企业进行了战 略整

第四篇:成品--我国邮轮制造业发展浅析

我国邮轮制造业发展浅析

黄浩 2012051302 摘要:邮轮经济的蓬勃发展给邮轮制造业带来巨大机遇,虽然我国造船企业有建造各种船舶的经验,但唯独豪华邮轮尚未建造。文中简介了豪华邮轮的发展历史,介绍了世界邮轮旅游业和制造业现状及发展前景,现代邮轮发展趋势,我国发展邮轮制造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豪华邮轮设计理念,并给出了发展我国邮轮制造业的建议。

关键词:豪华游轮;邮轮旅游业与邮轮制造业;游轮设计理念;本土设计

引言:豪华游轮,是中国船舶工业最后一块尚未开发的领地。进入豪华游轮市场领域是进一步提高我国造船业技术水平、实现产业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又一重大举措。

1豪华邮轮的发展历史

豪华邮轮和豪华游轮,二者以前有区别,但现代已成为同义词。历史上的邮轮是指运载邮件和运送旅客的运输船舶。19世纪后期和廿世纪初,人们漂洋过海只有靠邮轮,一些邮轮为旅客提供有限的基本设施如客房及餐厅服务。但随着飞机技术的日益成熟,旅客们为节约时间和金钱,都选择了飞机,因此,廿世纪中期,邮轮退出历史舞台。历史上最后一艘邮轮是“伊丽莎白皇后2号”,现在已经退役,改为酒店。邮轮公司为了生存,遂兴起邮轮假期的概念,将运输性质的邮轮演变成一个海上度假村,建造设施更豪华、节目更丰富、排水量更大的邮轮,被称为“无目的地的目的地”、“海上流动度假村”。因而那些豪华邮轮严格意义上只能算游轮。邮轮旅游在廿世纪八十年代渐趋蓬勃,成为世界旅游休闲产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邮轮旅游业与邮轮制造业

2.1 世界邮轮制造业现状

邮轮制造的发展趋势是设计和制造设备一应俱全的超大型豪华邮轮,其建造在资金、技术和设计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欧洲借助领先的造船技术,集中于高附加值和高售价的邮轮制造,如今已发展成为全球独占鳌头的邮轮设计和生产者。2006年全球邮轮业在邮轮建造和维护方面为欧洲带来了41亿欧元的直接收入,占欧洲邮轮业直接经济贡献的38.7%[1]。截至2006年底,欧洲的造船厂所持有到2011年的订单总计为36艘船,总价值149亿欧元。前十大邮轮造船厂为世界提供了47.0%的邮轮和64.8%的运力(见表1)。其中法国、意大利、德国、芬兰是世界邮轮的主要生产国家(见图1),占目前全球邮轮订单的99%以上,拥有 几乎绝对的垄断地位。

日益兴旺的邮轮产业给邮轮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动力,例如2008年,占全球邮轮旅游业70%~80%的美国市场,新船订单已排到2012年(见表3)。在未来5年内,美国将至少新增33艘邮轮,数量相比2007年年底增长21%,新增86 472个标准床位,增幅达到32.23%。美国等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国家都表现出对邮轮制造的强劲需求。

2.2 邮轮旅游飞速发展为邮轮制造带来巨大动力

全球邮轮旅游市场一直稳健增长,潜力很大。据CLIA(国际邮轮公司联合会)资料显示,自1980年以来,邮轮旅游一直以年均8.6%的速度增长,其中,1996-2006年年均增长9.3%,远远高于国际旅游业的整体发展速度[2]。20世纪70年代全球邮轮旅客50万人次,到2006年达到1 200万人次,2007年约1 260万人次(见表2)。根据预测,2010年世界邮轮旅游者 有望突破2 000万人次,到2020年可能突破4 000万人次,邮轮旅游市场潜力巨大。邮轮数量亦在稳定增长, 20世纪80年代建造邮轮近40艘,90年代建造邮轮近80艘,2000年到2007年底88艘邮轮投入营运。邮轮接待能力持续增强,2002-2006年北美邮轮床位接待能力从6 100万d增加到7 990万d,接待能力利用率从100.8%上升到103.9%。

日益兴旺的邮轮产业给邮轮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动力,例如2008年,占全球邮轮旅游业70%~80%的美国市场,新船订单已排到2012年(见表3)。在未来5年内,美国将至少新增33艘邮轮,数量相比2007年底增长21%,新增86 472个标准床位,增幅达到32.23%。美国等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国家都表现出对邮轮制造的强劲需求。现代邮轮发展趋势

3.1日趋大型化

在数量快速增加的同时,现代邮轮正在朝着大型化的方向发展。邮轮平均排水量由1990年1.8万t发展到2004年4.2万t,平均床位也由1990年的671张发展到2004年的1 112张(见表4)。2007年5月投入使用的/歌诗达塞丽娜0号邮轮总吨位11.2万t,载客量约3 000人,2008年4月投入使用的/海洋独立0号邮轮总吨位16万t,载客量3 634人。3.2功能多样化

现代化邮轮功能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除了酒吧、咖啡厅、免税商店、夜总会、健身中心、图书馆、会议中心、青少年中心外,如今的邮轮还设置豪华赌场、游泳池、高尔夫球场练习场、保龄球馆、篮球馆、排球馆、滑浪池、攀山墙、滑冰场等大型设施。3.3 船龄年轻化

邮轮生命周期更短,更新速度加快。随着邮轮乘客对邮轮旅游经历期望的提高,乘客也越来越关注邮轮的硬件设施,邮轮公司被迫订购更多新邮轮,邮轮的使用年限降低到了15年~20年。发展我国邮轮制造业的必要性

4.1迎合高速发展的邮轮经济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对邮轮经济的推动不可小觑。世界旅游组织的数据显示:到2020年,出境旅游的我国大陆居民将超过1亿人次,如果其中有5%的旅客选择邮轮旅行,就将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2010年预计到达我国沿海港口的国际邮轮旅客达60万人次[3]。而加入世贸组织后,更多国家的旅游胜地向我国公民对等开放,将使这一市场的可操作性越来越成熟。随着我国邮轮业的扬帆起航,培育我国的邮轮公司参与全球性的竞争以及能否在世界造船业的高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是我国跳出加勒比等岛国邮轮经济的发展模式,最大限度地谋取未来世界邮轮旅游业潜在利益的关键。4.2积极应对金融海啸对我国造船业的影响

我国主要造船企业的订单大多签至2010年,但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欧洲航运界已停止新签合同,我国造船厂已很难承揽到2011年以后的欧洲订单。据介绍,目前全球已经有4~5家大型造船公司原定的造船订单取消,但主要是散货船和集装箱船,而豪华邮轮、LNG等高附加值的船型需求仍然较高[1]。我国应积极开拓邮轮制造产业,从而在造船业未来几年整体低迷的形势下,早做准备,积极应对。4.3带动相关产业和就业发展

邮轮产业是产业经济高端化、社会消费现代化的发展体现,而邮轮制造是该产业中的基础环节。邮轮制造业需要大量的配套产品和技术服务,从而可以以1B40以上的高比例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如大型豪华邮轮对机械行业中的船舶发动机、甲板机械等的需求;对化工行业中的船舶装饰、隔热及防火材料等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能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据有关部门统计分析,每出口1万t船舶,就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解决1 200个就业岗位。

在制造业东移的大环境下,如果我国造船业能紧抓机遇,通过引进技术或直接与国外合资办厂等各种有效途径发展邮轮制造业,定能使自身在将来的世界邮轮制造业中占一席之地,争取到可观的收益。

4.4 提高邮轮母港服务质量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逐步提高,对邮轮概念的认识与接受程度也逐渐增强,我国正大力发展邮轮母港以便快速融入国际邮轮网络。在国际上,发达的邮轮母港都有相应的修造邮轮基地,邮轮到港后要补充燃料、淡水和给养,还要利用停港时间对船体和机电设备进行修理与保养,许多应急海事抢修工程需修造船厂/快速出击0。因此,我国要发展一个邮轮母港,必须要有一定规模的修船力量以提高疏港能力,优化邮轮母港服务质量,提升港口现代化形象。发展我国邮轮造船业的可行性

5.1 我国造船业现状近年来,我国船舶工业发展迅速。2007年新承接船舶订单首次跃居全球第1,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船舶订单和手持船舶订单三大指标,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3%、42%和33%。我国已经发展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造船大国,正在向世界造船强国阔步迈进。

我国的造船业主要集中于标准化船舶(如集装箱船、油轮、散货船)的制造,在高附加值的专门技术性船舶的制造方面(如邮轮)几乎还是空白,但近些年我国开始涉及制造技术要求较高的船舶,包括30万吨级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轮、大型汽车客滚船、液化天然气船、液化石油气船等。修船产品也在向大型化、高附加值船、改装船方向发展。5.2 发展我国邮轮制造业的条件 5.2.1 政策支持

为借鉴有关方面经验,指导我国邮轮业健康发展,2008年6月国务院批准通过5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推进我国邮轮经济发展的报告6,报告要求我国立足国情,着眼国际化和现代化发展方向,总结实践经验,大力推行技术引进、合作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大科研投入和技术储备,积极开展设计与建造关键技术研究,逐步形成我国邮轮设计与建造能力。

2009年2月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规划决定,在新增中央投资中安排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支持高技术新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及重点配套设备研发;鼓励金融机构加大船舶出口买方信贷资金投放;将现行内销远洋船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延长到2012年。规划认为船舶工业是为水上交通、海洋开发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产业,对钢铁、化工、轻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当前,我国船舶工业正处在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时期,制定和实施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对于巩固和提升我国船舶工业的国际地位,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这些政策和规划将从宏观上对邮轮制造产业的发展带来机遇,也将引导地方政府和相关单位推出配套政策,从而帮助邮轮制造企业应对金融危机、提升竞争力,从而推动我国邮轮制造业发展。5.2.2科研基础

我国已拥有一批船舶与航运的科研院所,如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中国船舶工业第九设计院、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上海船舶设备研究所、交通运输部水运研究院等。这些研究院所立足中国航运业的发展,吸收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分别为船舶设计、船舶装备设计、修造船码头设计搭建了良好的智力平台,提供了持续发展的动力[4]。5.2.3技术保障

我国造船业一直没建造豪华邮轮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能够抗8级风浪的船用电梯的制造技术在国内还是空白,而抗8级风浪的船用电梯难以制造的重要原因是我们国家缺少船用电梯试验塔。但如今,这种试验塔已经在上海奉贤研制成功,它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其技术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5]。

豪华邮轮是高技术的集合体。一艘大型邮轮的高技术含量比飞机还高,如卫星导航系统、环保系统、海水淡化系统、电子控制系统等,都代表着当今世界科技的前沿技术。而我国在船舶以及船舶配套设施的设计、建造中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绩,这些成绩为今后豪华邮轮的建造奠定了技术基础,也为邮轮经济的良好发挥提供了技术保障。豪华游轮的设计理念

游轮和传统的客船,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按照传统客船的理念,只需解决将旅客从一地安全送到另一地,旅客登上客船的目的是赶路,希望客船以最快的速度把自己送到目的地,登船的旅客都是临时过客,匆匆来去。客船只需解决旅客的休息和餐饮,设置客房满足休息的需要,安排餐厅用以填报肚子,设置一些公共场所供旅客消磨时间,减少旅途的寂寞。因此,传统的客船属于运输船的范畴。游轮不属于运输船,而是一座流动的小型城市。登上游轮的乘客,不是旅客,而是游客,游客上游轮的目的是度假。游轮有二大功能,一是作为旅游的目的地,让游客在船上住上一星期,二星期,甚至几个月,享受宁静的、不受干扰的、自得其乐的休闲生活,游轮集休闲、娱乐于一体,是宾馆、游乐场、运动场和饭店的集成。设计者应当让游客们感觉到游轮既有豪华酒店的舒适环境,又有在家一般的随意氛围。(左一:豪华气派的大厅左二:1300座的大剧院右一:带阳台的海景房右二:大型歌剧院)。

游轮的第二项功能是观光,带着旅客周游世界各地,不时靠泊风景秀丽的或有特色的港口,组织游客登岸观光。例如从上海出发的邮船,向南航行可靠泊厦门、台湾、香港、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港。往北航行可靠泊青岛、大连、韩国、日本甚至北上海参威。游轮一般早晨靠港,给游客安排一天丰富多彩的观光活动,傍晚游客回船休息,用餐和参加船上安排的娱乐活动,游轮则离港继续航行。

游轮设计者必须满足游轮各项功能的需要,要考虑游客的安全和舒适,要满足所有国际航行船舶的规范规则,要满足游轮的国际标准,包括社会责任标准,环境标准,安全标准和质量标准。为了确保游客的舒适性,在客房里绝对不可有噪音,不可有振动,不可有大幅度的摇动。为此,一些游轮采用了电力推进,以避免主机的激振和噪音。此外,还设置了减摇鳍,以避免风浪引起的横摇。必须精心设计空调系统,确保室内无空调噪音,确保新鲜空气输入船内各个角落。

现代化的豪华游轮,在外观和内部装演上,都十分讲究。游轮外表上像一艘艘漂浮的宫殿。内部装演富丽堂皇、色彩艳丽。设计者运用各种色彩、建筑材质,使得全船上下不仅五色缤纷而且协调。再摆上各种雕塑、绘画、壁饰、壁桂,陈列着各种工艺品,让游客仿佛置身艺术殿堂。

客房按五星级宾馆的标准配置,每间客房都有浴室、电视、电话、保险柜等,靠舷边的客房有私人阳台,可以坐在阳台上观赏大海的浩瀚无边和日出日落变化万千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靠内侧的客房,可以通过窗户看到热闹的商业街和熙熙攘攘的人群,感受繁华的气息。

游乐设施品种繁多,包括千人以上的大剧场和几百人的小剧场,每天表演精彩的娱乐节目,还有音乐厅和电影院、规模宏大的赌场、棋牌室、藏书众多的图书馆、跳舞厅、攀岩墙、儿童乐园和幼儿乐园等等。

运动设施更为丰富,有数个大小不等的游泳池,日光浴场,冲浪池,漩涡水池,篮球场,乒乓房,小型高尔夫球场,健身房,溜冰场,顶甲板上有长达数百米的阳光跑道,游步甲板上有宽敞的散步区。

餐饮设施丰富多彩,游轮上餐厅多达十多个,所有游客不管住房等级的差异,全部免费就餐,最大的餐厅可以容纳上千人同时用餐,也有各具特色的小餐厅。为照顾特殊需要,有些特色餐厅额外收费,亦有不少游客乐意消费。船上的部分餐厅是24小时开放,游客想吃几餐就吃几餐,无拘无束。

商业设施多种多样,位于全船中部的商业街,高达5至6层,街道两边商店林立,游客们自由选购各种免税商品,在商业街上,还开设美容院、酒吧、照相馆等等特色商店。登上游轮的游客,不管年龄或者性别的差异,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

游轮船员和服务员的人数约占旅客的三分之一,例如6000名游客的邮船,需安排2000名服务人员(包括船员)面对众多的乘员,游轮上的通道、电梯、居住舱室都要精心安排。发展我国邮轮制造业的建议 超级邮轮的内部设施非常豪华,装修考究,可以和陆上的五星级酒店相媲美,国内船厂在这方面还缺乏经验,尚不具备建造豪华邮轮的能力。要想发展邮轮制造业,关键是提高我国在船舶设计方面的能力与水平,重点在于形成造船业完整的供应链和提高船厂安全操作能力。7.1 抓好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人才培养是我国邮轮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我国邮轮制造业可谓刚刚起步,专业人才缺乏,应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一方面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引进专业人才,同时将国内人才派往发达国家进修学习;另一方面逐步建立、健全相应教育培训体制和机制。我国应不失时机抓紧、抓好对邮轮设计及建造专业人才的培养。7.2依托优势加大资金投入

欧洲造船业实施集中于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细分市场的战略,为了保持这一战略领先地位,欧洲造船厂协会每年将营业额的10%(约10亿欧元)用于研究、开发和创新。我国应利用在船舶设计及建造方面形成的良好基础,坚持技术引进、合作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大资金和技术力量投入,建立技术及人才储备,积极开展邮轮设计理念及外观、舱室艺术设计等关键技术研究,逐步形成我国邮轮设计和建造能力。7.3借鉴日、韩成功经验

2008年9月,韩国STX集团成功收购法国阿克尔造船厂(当时世界最大的邮轮制造厂)40.4%的股份,成为其最大的股东并掌握其经营权[6],同时,与法国政府就邮轮造船产业合作问题上达成一致,这标志着韩国进军邮轮制造业的决心。日本在发展邮轮造船业初期也同样通过投资和并购欧洲大型造船厂来迅速掌握和拥有邮轮制造技术和能力。邮轮建造中关键的高质量与即时交货要求建造者具备一定的建造经验与专长,这就更要求我国适当借鉴他国成功经验,通过各种方式迅速掌握和拥有大型邮轮制造的能力。7.4协调发展邮轮业的组织领导

现代邮轮上建有游泳池、豪华赌场、高尔夫球练习场等先进设施,而船厂往往致力于船舶本身设施的建造,这就要求我国邮轮制造业覆盖面宽,需要多行业、多部门、多层级间的协调与合作。船厂应与各种设施的专业制造商、船舶科研院所精诚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掌握在邮轮上建造此类设施的能力,并且在控制成本、保证安全性、环保等方面不断探索、提高。

7.5坚持自主创新

现在我国的很多造船厂基本上是/组装厂0,很多配套设备的生产能力较低。比如,主机、卫星通信导航系统等配套设施大量都需要进口。据统计,目前我国国产设备装船率不到40%,而韩国造船设备配套国产化率达到85%左右。我国邮轮造船企业必须坚持技术革新,努力往高新技术产业的层面发展,以保持持久的竞争力。结论

在世界民用造船领域,大型液化天然气船(LNG船)和大型豪华邮轮被誉为造船界的两大明珠。我国近年来发展造船业的势头迅猛,建造的首艘液化天然气船已于2008年4月交付船东,这标志着我们已经摘取了其中的一颗明珠[7]。尽管目前我国造船界还没有开始建造大型豪华邮轮,但正在努力创造条件开展前期 研究和技术储备,积极准备承接大型豪华邮轮的建造合同。邮轮的设计和制造在现阶段是我国造船业关注的要点,并且从长期来看,有效利用新兴产业(如邮轮旅游业)所带来的契机推动我国造船业的产业升级,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我国造船企业、高等学府和研究院所应携起手来,积极开拓邮轮制造业,在造船业未来几年整体低迷的形势下,早做准备,积极应对。希望在不远的将来,由我国建造的超大型豪华邮轮也将航行在世界各地。

参考文献: [1] 黄珏.我国邮轮经济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经济周刊, 2008(28):47-48.[2] CLIA.2008 CLIA Cruise Market Overview [EB/OL].http://, 2009-01-15/2009-02-27.[4] 姜秀敏.上海邮轮经济发展的潜力研究[D].上海:上海海事大学,2006.

第五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方案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方案

为深入贯彻实施国家和省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着力推动我县制造业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提高我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根据《》精神,结合我县企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评价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zf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评价标准,发挥优势企业的示范效应,突出化妆刷特色产业和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主导产业,加速产业升级,坚持制造业立县,推动县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重要意义。

县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6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全国及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7家,上市公司1家。国家级科技研发平台2个,省级科技研发平台7个。目前已经形成尾毛化妆刷加工特色产业及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医药制造、卫生用品等支柱产业。

始终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和绿色发展,提高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质量,实现制造大县向制造强县的转变,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但我县仍然存在着工业结构不优、产业层次偏低、企业实力不强等问题。

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评价机制,能有效引导我县加快优化工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全面贯彻落实“工业强县”战略,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着力打造东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三、基本原则

(一)评价引领,树立发展导向。

通过构建县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发挥“指挥棒”的作用,引导各企业发挥主观能动性,推进相关重点工作。考核指标的设定体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要求,科学合理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注重数据的真实可靠,注重制度的科学规范。既客观体现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又合理反映企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成效。

(二)落实政策,体现县域特色。

充分体现新发展理念和国家及省委省zf要求,以大发展、大格局、高精特新为理念进行顶层设计,系统科学地构建指标体系,确保国家及省委省zf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部署得到全面落实。引导全县制造业企业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转变发展方式,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特量”。

(三)科学合理,操作简明实用。

所选取的指标具有较强的公认性和代表性,以单位资源投入产出效率、单位产出生态环境影响为导向,聚焦企业用地、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资源、环境硬约束,全面衡量企业经济产出和社会效益。依托较为完备的统计制度,确保数据可获取、可对比、可延续、可评价。

充分考虑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发展基础,分阶段对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实际用地面积5亩(含)以上的规模以下制造业企业稳步推进,逐步扩大范围,最终实现上述制造业企业全覆盖。

四、指标体系

(一)考评范围。

辖区内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及实际用地面积5亩(含)以上的规模以下制造业企业。

(二)考核频次。

每季度开展一次。

(三)考评指标。

评价指标和权重按照基础分值项和加分项、规模以上企业与规模以下企业分别设置。

1.基础分值项(总100分)。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各指标权重为:亩均增加值(权数20)、亩均税收(权数10)、单位能耗增加值(权数10)、全员劳动生产率(权数20)、净资产收益率(权数10)、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权数10)、单位增加值主要污染物排放(权数10)、产业导向(权数10)。

规模以下制造业企业各指标权重为(100分):亩均税收(权数60)、单位用电税收(权数20)、产业导向(权数20)。

2.加分项。(1)省、市认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的加2分,市级的加1分;

(2)获评国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工业设计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及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国家级的加3分,省级的加2分、市级的加1分;

(2)获得中国质量奖、省长质量奖、市长质量奖的企业,获得国家、省质量标杆的企业,获得“省全面质量管理示范企业”荣誉称号的企业,国家级的加3分,省级的加2分,市级的加1分;

(4)获评高新技术企业的加2分;

(5)国家、省认定的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国家级的加3分,省级的加2分;

(6)获得国家、省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的企业,创建为国家级“绿色产品”“绿色技术”的企业,国家级的加2分,省级的加1分;

(7)主导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加2分;

(8)获得国家、省级能效水效“领跑者”称号的企业,国家级的加2分,省级的加1分;

(9)获得国家、省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示范企业称号,获得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国家级的加2分,省级的加1分;

(10)每获得一项发明专利加2分,一项实用新型专利加1分;

(11)获得智能工厂的加2分,获得智能车间的加1分;

(12)积极采用5G技术和场景应用的,每一项加2分;

(13)每出口创汇100万美元,加1分;

(14)鼓励企业技术改造、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改造,每投入300万元,得1分;

(15)鼓励企业引进人才,新入职研究生以上学历或中高级职称人员的得1分;

(16)履行社会责任,对乡村振兴、文明创建、环保攻坚、疫情防控等做出贡献的企业,加1分;企业用工200人得1分,对吸纳脱贫贫困人口就业的吸纳20人得1分。

(四)指标定义及计算公式。

1.亩均税收。实缴税金指企业评价在辖区实际缴纳入库且与持续经营有关的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契税、耕地占用税、车船税等税金(实际入库数+免抵调库数-出口退税以外的其他退税数)。

实际占地面积指统计报告期末企业实际占用的全部土地面积。“一地多企”,应将该宗土地上所有租赁企业的调查数据汇总后,归入到该宗土地使用人,以宗地使用权人作为评价对象;“一企多地”,应将相应土地和其他数据合并计算。计算公式为:亩均税收=实缴税金÷实际占地面积。

2.亩均增加值。增加值指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按照收入法计算,计算方法: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值+营业盈余。计算公式为:亩均增加值=增加值÷实际占地面积。

3.单位能耗增加值。能耗总量指工业企业在工业生产中消耗的能源总量,包括工业生产活动中作为燃料、动力、原料、辅助材料使用的能源,生产工艺中使用的能源,用于能源加工转换的能源,以及非工业生产活动中使用的能源。计算公式为:单位能耗增加值=实缴税金÷能耗总量。

4.净资产收益率。所有者权益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净资产收益率(%)=利润总额÷所有者权益。

5.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季)平均职工人数指企业年(季)度平均参保职工数。计算公式为: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加值÷年平均职工人数。

6.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研发费用指企业在税务纳税申报系统中确认的用于加计扣除的研发经费支出。营业收入指企业确认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业务的收入。计算公式为: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研发费用÷营业收入×100%。

7.单位用电税收。用电量指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全部用电总量。计算公式为:单位用电税收=实缴税金÷用电量。

8.单位增加值主要污染物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当量指排污企业缴纳环保税金时环保部门核定的污染物当量。计算公式为:单位增加值主要污染物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当量÷增加值。

9.基准值。指标基准值是基于纳入评价企业指标基础数据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确定,用于同每一个企业指标基础数据相比较的指标参照值。相关部门提供或实地测量所得的纳入评价企业指标原始数据,按照一定程序取得企业认可,确定为纳入评价企业的指标基础数据,并据此确定各指标基准值。

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的指标基准值由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领导小组确定,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实行动态调整,原则上每3年调整一次。各项指标基准值按我县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各指标基础数据加权平均值的1.5倍左右确定。

(五)计分方式。

综合评价基础分值为100分,按照每个指标的权重确定各评价指标基本分。

1.单个指标得分按计算公式计算。2.某个指标实际值为负值或空缺的,该指标得分为零。3.没有主要污染物排放的企业,其单位增加值主要污染物排放当量指标得分为本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企业的单位增加值主要污染物排放当量指标得分的加权平均值。4.减分项目。围绕企业安全生产、守法经营,设置负面清单减分项目。最高不超过10分。5.加分项。最高不超过10分。

五、评价分类。

根据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得分情况,将企业划分为ABCD四类,规模以上与规模以下企业分别排序,即:

(一)A类(优先发展类):指资源占用产出高、经营效益好、税收贡献大的企业。

具体标准为综合评价得分列所在参评企业总数前20%的企业。

(二)B类(鼓励发展类):指资源占用产出较高、经营效益较好,但转型升级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的企业。

具体标准为综合评价得分列所在参评企业总数20%-60%之间的企业。

(三)C类(提升发展类):指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综合效益不佳,需要进行重点帮扶、倒逼提升的企业。

具体标准为综合评价得分列所在参评企业总数60%-90%之间的企业。

(四)D类(限制发展类):指发展水平落后、综合效益差、需要重点整治的企业。

具体标准为综合评价得分列所在参评企业总数90%-100%之间的企业。

六、评价应用。

(一)企业的评价结果应当以适当方式及时向被评价的企业通报;原则上评价为A、B类的企业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开,暂不将评价为D类的企业结果向社会公开。

(二)县zf根据制造业企业发展质量综合评价结果,对A类企业给予政策资源倾斜,支持其做大做强;

对D类企业采取限批限供政策,督促其整改提升,引导不具备发展空间的企业市场化出清;对B类、C类企业结合实际分别制定引导性政策,助推其转型升级。

(三)对综合评价分类企业在城镇土地使用税征收、供地、用电、用水、排污权和信贷,以及其他相关服务管理等实施差别化政策,由相关部门制定相应政策和操作细则。

七、组织实施。

(一)建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工作机制,县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组织成立由相关县直部门和行业专家等共同组成的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日常工作的开展,定期研究推进相关工作,解决评价考核过程中的问题,指导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工作统筹推进,确保工作质量。

(二)建立健全综合评价结果公示、投诉受理、纠错等制度。

综合评价结果及时向有关部门和企业进行通报。因客观原因造成综合评价结果有误或遗漏的,由企业申请,经县级相关部门审核,对综合评价结果给予调整或增补。

(三)综合评价工作每季度开展一次,每年5月30日、8月30日、11月30日和次年2月28日前完成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并及时做好评价结果上报工作。

(四)开展综合评价工作不向企业收取任何费用。

任何个人或组织均可举报综合评价工作中的不公平、不公正和弄虚作假行为,或对综合评价结果提出异议。

(五)增强综合评价工作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意识。

所有人员均需履行保密责任,在公开发布综合评价结果前,一律不得对外泄露相关信息。相关部门未经允许,不得使用综合评价数据或发布相关信息。对在工作中违反纪律规定的人员及部门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六)加强数据管理。

切实抓好统计数据的采集、审核、测算、评估、汇总和提供等工作,确保指标内涵一致、口径范围相同、数据来源可靠、计算方法准确、结果客观公正。

下载关于广州制造业发展的思考[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广州制造业发展的思考[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经济环境

    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受研发能力弱、管理粗放、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中国制造业就已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压力。2008年,由美国次贷引起的金融......

    关于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理论思考

    关于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理论思考 摘要:我国是制造业的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的强国。装备制造业是基础产业,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广州会展业发展现状

    广州会展业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展业以年均近20%的速度递增,成为国民经济的助推器。会展业具有中介有效、成本低廉、增加就业、推动经济的特点,是高效益、无污染而且对......

    广州会展发展情况分析

    广州会展发展情况分析 摘要:广州会展有其独特的模式,无论是政府招商建设还是展馆周边的配套设施都在不断完善当中。广州展览会具有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等多方面的特点,通过......

    关于加快我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加快我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作者:时间:2009-05-12 【字体:大 中 小】 【关闭】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轨道交通装......

    关于加快我市制造业发展的几点体会

    关于加快我市制造业发展的几点体会今天“晋城发展论坛”的主题是“加快晋城制造业发展”。在告别煤炭黄金十年,按照骆惠宁书记所讲的“山西经济正处于重大历史拐点”的关键时......

    兖州市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情况调查

    兖州市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情况调查当前,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市场信心增强,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效应继续显现,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兖州市......

    六盘水市机械制造业现状及发展建议

    六盘水市机械制造业现状及发展建议 刘 飞〔内容摘要〕 目前我市经济发展存在产业结构单一,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的问题,所以,大力发展机械工业对壮大我市经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