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对榆林城区防护林带建设情况的视察报告
关于对榆林城区防护林带建设情况的视察报告
榆林市各界人士联谊会法制组
2011年7月12日—13日,在市联谊会副会长胡云阁的带领下,市联谊会法制组部分会员就榆林城区防护林带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视察。我们深入实地,视察了榆阳区七里沙综合治理区、掌盖界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东风煤矿矿区绿化工程、榆林市机场高速路义务植树基地及榆阳区小纪汗林场千亩苗圃、榆林环城林带昌汗界造林点、榆林沙漠森林公园、城郊林场大墩梁环城防护林带和横山县环榆防护林白界万亩樟子松造林示范基地,就地听取汇报、了解情况,又与市林业局座谈,听取相关情况通报,视察组成员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现将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规划目标和建设成效
榆林城区防护林带建设工程是2005年市政府立项、市人大通过的一项重点工程,也是榆林市生态林业建设十大重点工程之一。该工程规划总面积49万亩(榆阳区40万亩,横山县9万亩),位于榆林城市规划区域外缘约10公里范围内,涉及榆阳、横山两县区的6个乡镇、7个林场、35个行政村。工程总投资9.3亿元,分三期实施:第一期为2006至2009年,第二期为2010至2012年,每三期为2013至2015年。该项目区建设规划为“一带、两区、三网、四园、五线、多片”。即:
“一带”:沿榆溪河两岸形成防风固沙林带,东西宽约500米,面积1.125万亩;
“两区”:镇北台—青云山景区,红石峡景区;
“三网”:尤家峁水库防护林网、红石峡水库防护林网、大片的农田防护林网。
“四园”:位于环城林带之中的东、西、南、北四个公园; “五线”:以榆林市为中心形成的“米”字形公路绿化,包括210国道、榆乌公路、榆靖公路、榆神公路、榆佳公路、包茂高速、包西铁路等道路绿化;
“多片”:以荒山、荒沙为主体的区域造林绿化片区。建设目标:按照“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布局要求,逐步形成一个点、片、网、带相互结合,乔、灌、草、花合理配臵,融生态、文化、景观、休闲为一体的高标准生态防护林带,将榆林建成名副其实的“大漠生态名市”。
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榆林广大干部群众坚持“南治土、北治沙”,开展了大规模的治沙造林运动,林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1999年以来,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三个百树”等重点工程,完 成人工造林890万亩,飞播造林230万亩,至2009年,全市累计造林保存面积达到2007.5万亩,林木覆盖率由解放前的1.8%提高到现在的30.7%,全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状况实现了“整体恶化、局部好转”向“整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历史性转变。
榆林城区防护林带建设工程2005年市政府立项以来,在原有 基础上经过几年努力,项目规划区内已经完成营造林35万亩,占建设任务的71%,重点建成了榆林沙地森林公园、榆阳区掌盖界、古城界、白城台、昌汗界、横山县白界等一批樟子松造林示范区,基本形成了带、片、网相连的防护林体系新格局。目前,榆林城区环城林带已经初具雏形,犹如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环抱着榆林城,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初步显现。特别是榆林沙地森林公园的建成,给城区居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态旅游、休闲、科普、健身等户外活动的场所,公园内的林地覆盖率由2005年的18%提高到现在的45%,改善了榆林城区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为榆林塑造了新的城市形象,也为全国的沙漠治理提供了新鲜经验和树立了标牌。
二、主要做法和存在问题
(一)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
1、加强领导。防护林带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市上专门成立了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和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林业局。市林业局每年向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汇报工程进展情况,市上主要领导也多次视察指导。榆阳区和横山县成立了以区(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区(县)长为副组长,林业、城建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建设项目的统筹、协调、实施工作。
2、多措并举。创新机制,推行承包造林、企业造林、义务造林等多种模式,取得较好成效。
积极推行合同制承包造林。所有造林项目全部实行公开招投 标,签订承包合同,明确各方责、权、利,承包期限为3年,3年后所植树木成活率要达到100%。乔木树种实行单株核算,管护3年,按6:2:2的比例分三年付 款 ,确保了造林质量。
广泛发动群众义务造林。每年市区两级机关干部的义务植树基地都安排在环城防护林带范围,开展形式多样的义务植树造林活动,大力营造“共青林”、“三八林”等义务植树基地,开展 “植树周”、“为改善生态环境献爱心”等义务植树活动,广泛动员群众参与防护林带建设。
推进能源企业修复造林。2010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榆林市关于推进能源企业造林绿化的实施意见》,督促能源企业参与沙区治理及开采区域的地表生态修复。榆阳区东风煤矿每年投资600多万元实施矿区绿化,栽植樟子松、侧柏、臭柏等常绿树种,并搭配落实树种和各种花草灌木,造林5000多亩。金牛煤矿、十八墩煤矿等企业大力创建“绿色矿区”,既绿化美化了矿区环境,又支持了防护林带建设工作。
3、科技引领。
一是分类指导科学安排。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飞播造林相结合,坚持生态建设和保护并举,以绿色通道(公路、铁路沿线)、环城防护林带、厂矿企业和村镇绿化为重点,先易后难,由近及远,点、线、面联结,乔、灌、草配臵,逐步推进,扩大成果。
二是推广应用“六位一体”新技术。榆阳区和横山县在流动或半固定沙地上,应用“搭设障蔽、挖坑换土、壮苗深栽、浇水 覆膜、套笼三防、生物除虫”相结合的“六位一体”樟子松造林技术,营造由樟子松和紫穗槐混交的防护林20万亩,当年造林成活率均在95%以上,保存率达到90%以上。
三是示范治理。按照不同的立地条件和自然条件,建设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示范区,以点带面,扩大成效。榆阳区掌盖界防沙示范点属风沙草滩区向丘陵沟壑区过渡地带,该区域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相结合,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封禁措施相配套,营造以樟子松为主的针叶林3.4万亩,紫穗槐沙蒿等灌木林6万亩,示范区的治理度达到86%,提供了成功的示范经验。
4、多方筹资。造林绿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我市逐步探索建立了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会跟进,多渠道、多元化、全方位的投资体系。
一是中省资金扶一块。我市积极争取中省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项目,重点安排在城区防护林带建设范围投资使用。
二是市县(区)财政保一块。2006年以来,市、县财政累计投入造林绿化资金10.7亿元,其中市财政安排资金3.5亿元,县区财政投入6亿多元,重点实施了环城防护林、绿色通道等重点工程。
三是企业参与添一块。按照“开发一块,绿化一块”的要求,动员能源企业积极投资参与造林。2010年以来,全市企业自筹造林资金2.03亿元,其中,榆阳区、横山县能源企业自筹资金5140 万元,造林5万多亩,90%以上都安排在城区防护林带范围内。
四是发动群众补一块。对城镇非农户适龄公民,凡未完成义务植树任务的,按每人每年200元的标准收缴义务植树代劳绿化费,有效提高了义务植树的尽责率,营造了榆阳机场周围昌汗界等一批义务植树基地。
5、强化管理。按照建管并重原则,不断强化管护措施,巩固已取得的造林成果。
一是封山禁牧。我市从2002年起,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实行封山(沙)禁牧、舍饲养畜。2008年开始把这项工作作为政府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进行考评,不断加大督查和奖惩力度。榆阳区在林区设立考勤点,护林员每天领取签到单,巡山结束后将签到单投入林区固定考勤点的管理箱内,乡镇管护站不定期对每个护林员巡山情况进行考勤,以此为据对护林员进行奖罚管理,增强了责任意识,提高了管护质量。
二是严保“绿线”。对防护林带范围内的征占用林地项目,坚持生态优先不占和少占林地的原则,结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严格审核审批。划定保护森林“绿线”,对于在城区防护林内的经营性项目,原则上不予审批;涉及占用防护林地的公益性项目,从严把关审批。定期开展征占用林地专项清理整顿活动,对非法占用林地的单位和个人,严格依法查处,并按“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限时责令恢复植被。
三是重点推动。抓好森林公园建设,打造绿色生态名市。已 经启动建设了国家级榆林沙漠森林公园、省级沙地森林公园。2010年配合“双创”工作,全市批复了榆阳区大墩梁森林公园、横山县白界森林公园等20多处市、县级森林公园,推动了环城防护林带建设,提升了城区防护林带效益。
四是综合防治。加强森林防火宣传,在走马梁公墓区等重点林区,禁止一切野外用火。榆阳区林业局在清明等重要祭祀节日,购臵大量鲜花、树苗,充足准备用水,免费向扫墓者提供,改上坟烧纸为献花、植树纪念,以控制重点时段、重点地域火灾发生的机率,消除火灾隐患。市、区(县)每年都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杜绝松材线虫病等高危害病种的威胁,保护防护林带建设成果。
(三)存在问题和面临困难
我市林业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不少有益经验,但目前仍处于比较脆弱的阶段,存在很多突出问题。面临不少发展困境。
一是总体看,灌木林面积比重大,针叶树比重小,生态效益受到限制。大量防护林达到成熟、过熟期,开始老化和枯死,防护效能急剧下降,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差,急需调整结构、更新改造。
二是重点项目进展比较快,但面上的绿化工作相对滞后。全市现在仍有120万亩流沙需要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仍高达3.69万平方公里,特别是在工矿开发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有增加和 加剧的趋势。不解决这些问题,环城林带建设缺乏屏障,已取成果将受到影响。
三是能源开发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表下陷、粉尘污染、植被枯死,导致生态恶化。开发企业攫取了高额利益,但治理投入很少,力度不够,形成矿、群利益直接对立,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严重冲突。
四是林业产业发展滞后,目前处于起步迟、基础差、规模小、效益低的状况,防护林带建设缺乏后续支撑力量。
五是资金严重短缺。环城防护林带建设工程总投资9.3亿元,但市政府在沙地生态公园建设之外,没有任何投资,义务植树和国家重点工程侧重安排实施成了重要投资渠道和形式。2005年11月开始由市财政投资沙地生态公园,截至目前,一期工程到位建设资金1.3亿元,其中,经2005年11月30日市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批准,市政府于2006年12月30日从市农行贷款1亿元,2005年、2006年市财政分别安排专项建设资金2500万元、500万元。2009年全市50万亩三北防护林建设任务中,安排10万亩用于环城林带建设,市财政每亩配套400元,目前只兑现3200万元。此外,再没有安排任何资金。近几年,劳动力工资、种苗、物料等费用飞涨,造林成本大幅度增加,国家下达我市的林业建设任务减少,投资严重不足,制约着防护林带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六是森林公安警力和防火设备、林业工作用车严重不足。国家设臵森林公安警察人员的要求是每两万亩林地配备一名林业警 察,环城防护林带总建设面积为49万亩,应配备警力25名,按已完成35万亩植造面积,也应配备18名警察,但目前安排在环城防护林带管护的警察仅有10名,警力严重不足。按照规定公安机关每4名警察应配一辆警用车辆,而负责环城林带管护的两个林业派出所目前都只有一辆普通小轿车,远远不能适应深入沙地规划、指导、巡查、验收等特殊工作。另外,由于资金不足,防火设备落后,扑火工具非常短缺,严重影响正常的管护工作。仅今年前半年,全市发生野外森林火灾42起,因施救设施和手段受限,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除上述问题外,我们还面临一系列困境。例如,造林地块的落实难度越来越大。防护林带范围主要在城郊结合部,土地价值飚升和群众权利意识的增强,规划造林征地的难度增大。封山禁牧需要舍饲养羊措施配套,但羊只不活动大大降低养殖效益,试行建设羊只活动场所,征地难度很大。特别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对土地的需求量非常大,各类建设项目如修筑道路、企业建厂、商品房建设等占用林地的现象时有发生。一方面是造林征地难,一方面是炒卖、囤积林地现象非常普遍,特别是在城区周围尤为突出,城区防护林带遭受不同程度破坏。这些问题,往往与权力腐败纠结在一起,解决起来难度很大。
三、“十二五”目标和对策建议
为彻底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尽快建成“两大基地”,实现“西部经济强市、特色文化大市、大 漠生态名市”三大战略目标,《榆林市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提出的具体目标任务是:在巩固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四期、天然林保护等工程项目成果的基础上,以“一带、两区、三网、四园、五线、多片”为重点,以更新改造为主要手段,重点实施十大林业工程,建成五个百万亩林业基地,到2015年,更新和新造林516万亩,使全市造林保存面积达到2400万亩以上,林木覆盖率达到36.7%;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0平方公里,治理度达到75%;年输入黄河泥沙量降到1.5亿吨以下。并通过林业结构调整、林业主导产业建设和沙产业开发,使全市林业产值达到40亿元。从而在全市建成一个乔灌草品种结合、针叶阔叶树比例协调、自然景观优美的比较稳定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有效的遏制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实现道路水系林带化、城镇乡村园林化。根据上述目标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以“责”为纲,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造林绿化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建立领导干部造林绿化任期目标责任制和部门绿化责任制。各级党政一把手作为造林绿化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明确任期和年度造林责任目标,实行年度考核和离任审计制度,考核结果作为提拔奖励的重要依据。市、县、乡、村、户要层层签订造林绿化责任书,对重点工程建设实行专人负责制度。
2、优化机制,强化项目管理。要全面推行承包造林绿化责任制,全面推行招投标制度、监理制度和完善施工队伍准入机制,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按标准验收,实行单株核算,加强工程管理。要加强资金管理,建立专户,实行专款专用,严禁挪用和挤占造林资金。要加强信息管理,建立单独的项目信息管理数据库、档案库,对项目施工进度、质量、资金使用、林木生长情况等动态信息进行跟踪监测,及时汇总、上报、分析和反馈,以便科学管理好项目工程建设。
3、科技引领,推广先进技术。
要完善市、县、乡三级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强县乡林业站、林防站、林木种苗站建设,充实壮大专业技术队伍,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对于基层急需的专业技术人员,只要专业对口,要适当放宽招聘条件,简化招聘手续。市、县要不定期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分别对市、县林业技术人员及乡镇技术人员和农民专业户进行技术培训。
要大力推广荒沙(山)综合治理技术、大苗抗旱造林技术、容器苗造林技术、樟子松“六位一体”造林技术、红枣丰产技术、山杏嫁接改良技术等一系列治沙造林先进适用技术。调整结构,乔木造林覆膜栽植面积应达到90%以上,针叶树全部采用大苗和容器苗造林,生根粉、保水剂、抗旱造林粉应用技术推广面积应达到50%以上。
4、通力协调,落实造林地块。
依法将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通过家庭承包经营 方式落实到农户,保护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地位。对规划的林业用地(包括圈养羊只的活动场所建设用地)的征购,政府要通力协调,保证对农民足额补偿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地类统一标准征购并安排使用。也可试行与农民联合造林,用合同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取得双赢。
5、群策群力,推进义务造林。
要宣传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到生态环境建设中来。允许干部职工及企业以资代劳,认领绿化区,获得冠名权;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学校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协调作用,营造“共青林”、“三八林”、“少先队林”等意义不同的纪念林;建立义务植树造林登记卡制度,提高尽责率。积极开展造林绿化评选活动,重奖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模范个人,用榜样的力量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
6、采、治并重,落实企业责任。
全市已获得采矿权的中央和地方煤矿企业391家,主要涉及榆阳、神木、府谷、横山四个县区,矿区面积1240平方公里;已开采的油气田主要分布在定边、靖边、子洲三县,涉及面积2300平方公里。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和“开发一块、绿化一块”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榆林市推进能源企业绿化工程实施意见》,按照厂矿区、工业园区以及煤气油开采、加工、运销企业等不同类型单位的具体情况,全面落实能源企业的绿化工作和生态环境 保护和治理责任。各县区都要实行“政府组织,林业规划,企业投资”的办法,全方位推动能源生态林业建设。
7.强化监督,夯实财政预算。
城区防护林带建设是造林治沙生态保护的分支重点工程,多渠道多举措筹集资金是一个成功的经验,但政府主导投资是主要方面。市、县人大要对同级政府加大监督力度,在审查 批准每年的财政预决算草案时把对林业建设的资金安排列入议事日程,没有预算或者预算不足的应责令修正。市财政应在还清欠帐的同时,足额预算拨付林业建设专项资金,保证《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
8.配足警力,改善管护条件。
应按照规定和工作实际需求,配足林业警察。建议给榆阳区增加10名,给横山县增加5名。根据林业工作的特殊性质,应配备越野汽车,把公车清理中清查出的超标越野车调拨林业派出所使用。应拨专款更新防火设备,补充扑火施救工具,增加配臵防火指挥车,改善管护条件,增强施救能力。
9、严格执法,保护巩固成果。
要认真贯彻执行《森林法》、《防沙治沙法》、《土地管理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法保护林木和林地资源。坚决贯彻执行市政府《关于封山绿化、舍饲养畜的规定》,全面实行封禁治理;积极试点圈养羊只运动场所建设,避免封山禁牧出现反弹。严格审核征占用林地手续,严守林业“绿线”。专项清查 整治炒卖、囤积林地违法行为,减少林地资源流失。坚持不懈开展森林防火、防牧、防毁、防虫(病)工作,严厉打击乱砍滥伐、破坏植被的行为,确保生态林业建设成果。
第二篇:城区设施建设视察汇报
按照《2012年市政协委员视察工作计划》的安排,市政协副主席率第十视察组,对市中心城区人民路延伸段、北路延伸段、新区、体育中心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视察,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人民路延伸段建设情况:人民路延伸段建设工程分为人民路西段、人民路东段、人民路东段的段三个部分进行,西段由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代建,东段由公司代建,东段的段由县宏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代建。
东段建设情况。全长3.506公里,总投资5300万元,按城市主干道二级设计、道路宽36米,双向六车道,设计行车时速40公里/小时,工程建设分二个标段进行,工程建设已完成路基毛石大渣回填、铺设,完成雨污管、检查井及人行道道牙安装,各标段建设已完成90%以上。
(四)体育中心建设情况:体育中心占地508亩,设计可容纳3万人座位的各种标准项目的体育比赛、训练场馆及市民健身广场等13个项目。工程项目采用BT方式进行建设,投资建设单位为省建三公司,自开工以来,现完成土石方回填5万方,预计完成投资150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征地拆迁安置工作难度大。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工程建设进度。一是人民路西段二标段征地拆迁工作量大,农户抵触情绪大,多数不予配合丈量房屋面积,导致拆迁无法顺利进行,影响二标段工程的开工建设;二是人民路东段四标段的锌品厂及几家民房的拆迁问题没有解决好,经常出现阻拦施工现象;三是征地补偿标准低,同时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标准不一的现象;四是人民路东段段施工单位不配合投资方的管理,造成余下工程建设进度不能如期完成。
三、几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应用各种灵活多样的宣传手段进行广泛宣传,特别是加大对政策宣传力度,让拆迁户认识到市中心城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意义,理解和支持相关部门做好工程建设的征地拆迁工作,保证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二)加大折迁力度。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做好征地拆迁工作,坚决打击施工过程中的违法行为,依照相关规定,适当提高补偿标准,并严格按标准执行,有效调处矛盾纠纷,排除堵塞施工现象,解决好道路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处理好部门间的关系,保质、保量、及时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三)加大施工管理力度。一是严格现场施工管理。根据建设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对道路工程建设进行有效管理,采取措施坚决度绝施工方不配合的问题,督促施工方必须按照相关规定履行施工义务,保证工程建设的高标准,高质量施工。二是增强科学施工意识。高度重视道路监理、设计和施工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针对道路施工中出现的技术性问题应及时研究、论证,提出合理、可靠、安全的施工意见,有效减少不安全隐患和降低施工成本,提高工程施工效率。三是加大体育中心建设力度。体育中心是我市“十一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也是体育事业实现新跨越的标志性工程,应引起高度重视,做好工程建设的管理,协调及相关服务工作,改善投资环境,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四)加大对新区建设的引资力度。新区是市委、市政府列为“十二五”期间重点开发的新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基本建成”的目标要求,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及其项目建设,全面推进新区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第三篇:关于城区生态建设情况的视察报告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城区生态建设
为了进一步推动**城区生态建设,11月16日,在**区政协副主席***的带领下,第五视察组视察了我区生态城区建设情况。
一、**生态城区建设的成绩
**区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把我区建成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城区的总体思路,以打造生态城区为主线,以城市景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合理投入、生态优先、科学建绿的原则积极开展生态城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通过强化宣传,提高认识,使生态理念深入人心;二是以规划为先导,生态城区格局基本形成;三是划定绿化保护禁建区域,生态保护卓有成效;四是实施绿化景观改造,生态环境大为改善;五是打造竹类特色景观,“生态**”灵气激发;六是开展“蓝天、碧水”行动,“水碧、天蓝、地绿、气清”基础奠定;七是注重历史文化保护,保持**文化特色;八是抓好点、线绿化,城市外貌大为改观。
二、**生态城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1.生态城区内涵模糊,混淆绿化和生态概念。生态城区建设应该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即生态卫生建设、生态安全建设、生态产业建设、生态园林建设、生态景观建设、生态文化建设。我区生态园林建设、生态景观建设比较突出,其他方面重视不够。
2.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生态城区底气不足。城市排污干管的铺设缺乏长远意识,干管管径小于居民小区支管管径,导致废水排泄不畅,严重污染居民小区环境,同时也会导致重复开挖,重复投入。这种现象城北新区尤其突出,其主干管道管径仅为50厘米。污水处理场选址不合理导致下半城污水无法排入污水处理场,导致直接排入嘉陵江的情况。
3.竹类种植突出数量,人文内涵挖掘不够。竹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我区在建设“竹海生态城”时缺少对竹子精神挖掘与宣传,市民未能与政府完全同心。
4.重视城区点源、线状绿化,居民小区、城郊结合部生态建设弱化。城区重视街区景观景点、公园、主干道路沿线绿化美化,居民小区重视不够。环抱城区的乡村景观在城市环境中的重要价值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城区建设割裂城乡之间在景观、居民活动空间方面的联系,使得居民和外来者失去对小区关键性生活价值追求的体验。对生态城区建设缺乏全局与长远意识,对城区范围的认识相对狭窄,目前的设计主要停留在城市建成区或者规划建设区域,而城区的希望在于城市之外,生态城区建设要延伸到乡村,特别是城郊结合部。
三、对城区生态建设的几点建议
1.以加强城乡规划为先导建设生态城区。规划是发展的前提,是城区发展的定位器,城区的生态化首先是规划的生态化。生态城区规划就是把生态理念贯穿于城区规划设计的全过程,构建生态城区、生态新村、生态社区、生态小区体系,对城区布局、结构、建筑、色调、雕塑、植树品种等要用生态学来审视,使城区平面、空间显现艺术性生态性。由于小城区规划相对于大城市要简单得多,因此也更加有可能将城区规划直接做成生态规划,而不是在城区规划外另开炉灶进行生态规划。在规划中要以生态学为指导,在规划评审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西南大学的智力优势,请有关生态专家参加。
2.以培育城区生态产业为内涵建设生态城区。产业是城区的血液,产业旺,城区兴、人民富。城市的发展必须要有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城区生态建设需要发展生态产业。一是发展竹类产业,大力发展竹类产品加工业,开发竹类特色旅游产品。二是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全力扶持无污染的产业,特别是教育、科技产业发展。三要加快生态农业建设,以作为生态城市外在和内涵上的进一步延伸。突出农业产业化,重点培育和发展现代科技农业,结合江东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为城市服务的配套种养殖业。
3.发挥政府在生态城区建设中的关键作用。政府工作人员应具备基本的生态学知识。可编制一个生态城区建设规划纲要,用来指导城区规划、建设和管理,使得城区生态建设工作日常化。
4.传播生态文明,倡导生态理念,培育生态文化,增强生态意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态城区建设的根本目标。在生态城区建设中一定要注重舆论引导,培育生态文化,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社会,逐步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有了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既要小康,又要健康等生态文明意识。只有城区居民的思想意识提高了,生态城区建设的进程才会有质的飞跃。大力宏扬“竹子精神”,记住卢作孚先生“愿人人皆为园艺家,将世界造成花园一样”的训导,倡导人人参与、人人共建、人人共享,形成植绿护绿和保护环境的自觉行为。
5.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为生态城区建设提供硬件保证。**城区道路还应继续实施“白改黑”工程。在此之前,要对全区排水管道管径进行普查,需要更换的毫不迟疑;采取措施将下半城污水截入污水处理场;加快嘉陵江滨江生态长廊建设,打造滨江新景观。
第四篇:和谐社区建设视察报告
促进我省和谐社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社区是当代社会的细胞,是现代社会管理的基础,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纽带。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为促进我省社区建设,根据省政协今年的工作安排,由省政协副主席***带队,省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赴**市就“我省社区建设情况”开展了委员视察。
委员们充分肯定了近年来社区建设取得的成绩,一致认为经过几年的发展,社区组织网络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好的发展,社区服务功能得到了强化,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基础作用。但是,由于我省社区发展起步较晚,各地发展还很不平衡,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是:一是领导重视不够,群众参与度不高,对社区建设的认识还不到位。一些地方领导对社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一些社区居民和单位社区意识淡薄,支持和参与社区管理积极性不高,社区内资源难以实现整合与共享,无法满足居民多样化、专业化的公共服务需求,造成了可用公共资源的严重浪费;二是社区定位不清,职责不明,社区工作行政化倾向明显,社区自治功能难以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在党的领导和政府的指导下,社区居民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群众性自治组织。街道办事处、政府职能部门对社区的关系应是协助与指导、监督与服务的关系,但目前普遍存在社区与街道办事处、政府职能部门的关系不顺,社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建设和谐社区不完全适应的问题。街道办事处和政府职能部门工作缺位错位现象突出,一些部门牌子进社区,但经费不落实、人员不保证,一些地方街道办事处和政府职能部门硬向社区居委会交任务、派工作,把大量行政职责推给社区,并检查考评社区居委会的工作,社区居委会从 “监督者”变成了“被监督者”,不但没有落实“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同时也导致社区越权越位,工作疲于应付,严重影响了社区自治和社区服务功能的发挥。如最低生活保障调查、户籍调查、房屋拆迁、甚至公证调查等职能部门的的职责都交给了社区,据统计,目前社区要承担的具体工作达100余项,一个社区居委会主任最多竟然担任了34个领导小组组长职务;三是社区建设保障困难,基础设施薄弱,工作经费缺乏,社区工作人员待遇偏低。市县财政支持力度不够,街道办事处无法在社区基础建设上多投入,社区缺乏经济来源,建设资金多采取“三个一点”的办法进行筹集,即政府拨一点、街道办事处支持一点、社区居委会自筹一点,经济状况较差的地方筹集难度大,给社区建设和管理带来很多困难。一些社区还缺乏基本的办公场所和办公设备。社区工作人员工作繁重,但待遇普遍偏低,**市的社区工作者的月补贴最高600元,最低仅300元,维持基本生活都困难。待遇过低,不仅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也是人才流失的重要因素;四是社区工作者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社区工作者大部分文化水平低,年龄偏大,法律政策水平不高,缺乏长效的队伍培训机制。五是立法滞后。目前主要依据《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各地的地方性文件,没有明确的定性社区职能的法律法规,社区发展缺乏统一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指导,社区建设也缺乏相关政策的扶持和优惠。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转变思想,加强宣传,提高各级政府对加强社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一)各级政府和领导要首先树立社区是社会细胞和和谐社会基础的观念,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建设和谐社区的认识,充分认识到社区的发展、稳定、和谐直接关系全社会的发展、稳定、和谐,充分认识到和谐社区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充分认识到建设和谐社区是各级党委、政府及其部门、各单位和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责任;
(二)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努力提高社区居民和单位共建和谐社区的意识和积极性,号召驻社区单位、社会民间组织、物业组织参与和谐社区建设,要广泛动员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建设和谐社区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的能力。
二、进一步明确社区职能和定位,理清社区居委会与街道居委会和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关系,加强社区居民自治建设
(一)政府及其部门要明确社区居民委员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是连接政府与居民的桥梁,不应把社区居委会当作一级行政组织。各级政府要通过社区居委会了解社情民意,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各部门尤其是依托社区开展工作的部门既要依法行政、各司其职,也要关心基层,关心社区,多为社区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要“工作进社区”不能搞一窝蜂,各行政部门不得随意向社区布臵任务、无序进行考核、检查和行使“一票否决”权利,属于政府和有关部门自身完成的行政性任务,不能硬性摊派到社区,不属于社区的任务,但社区做起来有优势的行政性工作,要采取“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办法解决;
(二)要理清社区居委会与街道办事处的关系,社区居委会是社区群众的自治组织,不是街道办事处的下属单位,街道办事处对社区居委会起指导与服务作用,引导和帮助其开展社区工作。属于社区自治范围内的应当应由社区承担,通过民主协商议事,发动群众办事;属于街道办事处承担的行政职能不应转移给居委会,也不能随意、经常性地对社区居委会进行评比考核;
(三)要理清政府职能部门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二者是指导与协助的关系,各职能部门应尊重社区居委会的自治权利,在社区居委会协助下认真履行各自行政职能;
(四)要理顺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与物业企业的关系,要明确业主委员会对物业企业的监督地位,明确社区居委会对物业企业、业主委员会和居民的协调作用。
(五)加强社区居民自治建设。要突出党组织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党组织、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思想导向作用、重要决策作用、组织保证作用和行为表率作用;要以直接选举为主要内容,保障社区居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要进一步健全社区居委会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推行社区居务公开,切实保障社区居民的知情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大力发展社区中介组织和各种健康积极的文化、健康、娱乐等民间组织;努力调动居民的参与意识,成立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治安联防队伍,完善社区调解委员会等。要不断拓展社区服务领域,提高社区服务水平,推进基层先进文化建设,提高居民素质。
(六)要建立合理有效的社区工作监督评价机制。社区居委会设社区居民的自治组织,为民服务,对民负责,评价社区工作最有发言权的是社区的居民,考评的内容和方式都应符合社区居民的意愿。对社区工作的考评应该考虑将服务社区的工作和协助政府部门的工作按照建设和谐社区的基本要求有机结合,建立由政府牵头,主要由社区居民代表参与的考核班子对社区居委会工作进行考核,同时要建立社区评议街道办事处和政府各职能部门的监督制度,强化社区和居民对政府的评价机制。
三、加大财政投入,努力拓宽筹资渠道,建立和完善多渠道、多元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费保障机制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推进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要加大城乡基层组织阵地建设的投入”。和谐社区建设,应调动和发挥各方面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建立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以“费随事转”、有偿服务为辅,以社会捐助,共驻共建为补充,以发展社区经济为基础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一)政府要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支持力度,把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公共配套设施规划,重点解决社区服务用房和活动场地问题,严格规定新建小区开发商必须建设配套的公共设施,未按规定预留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和社区服务用房的,有关部门应在审批和验收时提出并责成补留;
(二)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把社区居委会办公设施和工作经费、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补贴和培训、奖励经费等列入政府预算;
(三)“工作进社区”的各部门要严格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落实经费投入,对社区的协助工作给以必要的经费保证;
(四)要开辟社会投入,整合社区资源,抓好辖区单位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帮助社区开展公益性建设;
(五)要大力培育和发展社区经济,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区兴办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实体,增强造血功能,壮大自身实力。
四、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一)健全社区工作者的聘用、淘汰制度,逐步优化社区工作者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全面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素质,以适应建设和谐社区的要求;
(二)加强社区党组织、居民居委会工作人员队伍的教育培训,努力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素质和建设和谐社区的能力。加大社区志愿者队伍的培训力度,建立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支持和鼓励工、青、妇、残、老等群团组织的志愿者进入社区开展活动。
(三)按照各地的经济水平,适当增加社区工作人员编制。
五、加快立法工作,依法推进社区建设
(一)建议全国人大将《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改为《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并进一步明确市、区、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驻辖区企事业单位在社区工作中各自的工作范围、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界定社区居委会与物业管理部门的关系,明确社区工作人员地位、经费来源、培训、奖惩评议制度等。
(二)在全国人大未修改《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之前,建议省人大将《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暂行条例》纳入地方立法计划,尽快通过地方立法的形式推进我省社区的依法建设。
(三)建议政府和各行政职能部门认真研究制定工作进社区的具体实施办法,摆正位臵,做到不错位,不越位,“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同时对社区建设提供优惠条件,支持社区发展。
第五篇:关于改善榆林城区公共交通状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改善榆林城区公共交通状况的调研报告
-----------------------
来源:决策咨询委 作者: 日期:2011-10-8 我们于今年8月-9月,对城区公共交通状况进行调研,先后召集市、区交通、住建、规划、交警等部门进行了座谈,深入城区交通重点路段进行了检查,查看了城区道路网络规划等有关资料,走访了办事处和居委会,外出学习考察了先进城市的交通管理经验,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建议。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榆林城区公共交通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和管理,今年7月,胡志强市长带领相关部门领导,视察了榆林城市交通道路情况,并提出三年建成现代化交通网络体系。交通、城建、规划等部门近年来也做了大量工作,城区公共交通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品位不断提升。
(一)城区公共交通道路及交通设施逐步改善。近几年是榆林城区道路建设速度较快的时期。先后改造了驼峰路、上郡路、新建路、人民路、榆阳路,延伸了长城路、红山路,新建了金沙路、银沙路、建榆路、富康路,使城市主干道进一步拓宽,城市道路网络逐步连通,初步形成了“十纵四横”的城市路网体系,同时道路智能指挥系统、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防护栏、路灯、绿色隔离带等基础设施也逐步配套,大大改善了城市道路交通条件。2009年,城区人口达到50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51平方公里,城区道路面积840公顷,人均道路面积为16.8平方米,超过国家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2平方米的小康标准。
(二)城区公共交通运力发展较快。榆林城区公共交通起步于90年代中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2004年,管理职责移交给交通部门后,有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先后增加多条公交线路,投放了70多辆公交车和530多辆出租车。截至目前,城区共有公交企业1家,出租企业9家,公交车线路13条,公交车196台,出租车998台,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近4辆,出租车20辆,均多于周边同规模城市,接近发达城市水平,为市民出行带来了方便。
(三)城区交通整治成效明显,为公共交通的畅通起到积极作用。近年来特别是开展双创工作以来,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对农用运输车、摩托车非法载客营运、机动车辆乱停乱放等进行了专项整治,使城区交通秩序明显好转。
二、城市公共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剖析
近几年,榆林城区公共交通状况虽有改善,但是,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城市人口和城区车辆急剧增加,城区公共交通出现了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城区道路和交通设施建设与这些新情况严重不适应,行车难、交通拥堵比较严重,而且再过三五年将会更加严重,这已成为当前城市管理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路网设置不合理,规划实施滞后,道路建设不到位。首先是南北向道路多,东西向道路少。南北方向道路有10条,总长近80公里,而东西方向主要道路仅有4条,总长不足30公里,车流在东西方向拥堵较为突出(如,榆阳路和西人民路)。其次是规划实施不到位,有些规划中的道路没有实施,有些实施不到位,形成不少“断头路”,如:城区东西方向的主干道榆阳路和富康路,应通到210国道,南北方向的主干道文化路,应通到开发区的建业大道,但是都没有贯通。在次干道中类似情况更多。三是道路建设不到位。除了新建路单行段以外,其他所有路段都没有设置公交专用道,城区具备6米以上双车道行车功能的20条主干道中,道路宽度在20米以上,实行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分道行驶的,也仅占四分之一,城区交通基本上还处于混合通行状态,严重影响了公交车的运营速度。
(二)、交通配套设施先天不足,是影响公交发展的瓶颈。一是公交车场站建设严重滞后。城区内没有一处公交场站,都是占用道路停放,也没有一处配套齐全的专业性停车场,只是在路边划了若干停车位,形成机动车占道停放,使为数很少的分道行驶的道路也处于混合通行状态。二是公交车港湾建设严重滞后。城区现有运营公交线路13条,公交车196辆,没有一处公交车停车港湾。公交车停靠,就会堵塞车道,严重影响其它车辆通行。三是立交桥、过街天桥人行地道等必要的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目前,城区没有一座立交桥、仅有1处过街天桥和1处人行地道。而南门口的人行地道被挪作他用,至今没有启动。十字路口基本上都靠红绿灯指挥,人车争道现象非常突出。
(三)机动车辆增速过快,交通流量集中,造成城市主干道通行不畅。2000年以来,榆阳区小型车辆年增幅基本保持着50%左右,已经由2305辆增加到55989辆,增长了24.3倍。在加上大量的摩托车,这些车辆大部分在市区及周边道路行驶,造成城市干道超负荷运载。小汽车出行比例逐年增加,公交出行分担率普遍偏低,城市的交通结构出现了由公共交通向个体交通转化的趋势。
(四)司机和市民交通安全和交通法规意识淡薄,违章违规现象十分普遍。《道路安全交通法》执行不到位,驾驶员单行道逆行、随意掉头、乱停乱放、超速行驶、酒后驾车、闯红灯等违规行为仍然屡禁不止。特别是出租车超速行驶、横穿猛拐、随时随地紧急停车。行人不走人行横道、闯红灯、骑车带人、翻越护栏、与机动车争道抢行等违章现象屡见不鲜。交通秩序混乱,使得道路通行效率降低,进一步加剧了公共交通拥堵。
(五)城市交通管理滞后,不适应公共交通的发展要求。在城市交通管理的科技应用方面,建设了现代化交通指挥中心,引进了视频监控、电子警察等高科技管理手段,初步实现了交通指挥信息控制。但交通指挥中心的总体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科技手段在交通管理工作中应用面窄、规模小,而更先进的交通诱导系统、信号灯绿波带系统的应用在我市刚刚起步。交警频繁在主要街道和城区进出口拦车检查,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通行不畅。
三、改善城区公共交通的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对城区公共交通重要性的认识,把发展城区公共交通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城区公共交通关系到城市几十万人的生产工作和生活问题。建议各级领导以建设和谐文明榆林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城区公共交通建设的重要意义。由于城市公共交通的职能涉及到多个部门,建议由政府牵头,成立由规划、住建、交通、交警、城市综合执法等部门参加的公共交通协调机构,研究和解决城市公共交通方面的重大问题。由于城市人口不断增长,车辆不断增加,建议根据城市发展的新情况,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城区道路交通网络的原有规划。规划应科学,合理,划分为近期和远期两个阶段。近期规划应考虑城区人口在50—100万人口的基础上,三至五年内实施;远期规划应考虑在百万人口以上,在十年内实施。建议制定出台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规范性文件,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优先地位,从政策上、资金上支持鼓励发展公共交通。
(二)加大和完善城区道路网络建设,进一步改善城区公交基础设施
1、加大城区交通道路建设力度。科学布局交通快线网、干线网和支线网,形成主干线路、干线线路、支线线路相互配合,层次分明,换乘高效、便利,具备较强出行吸引力的中心城区交通线网。当前应优先建设规划中东迁的210国道、南八路、沙河北路、沙河南路和白龙路,尽快打通和延伸富康路、榆阳路、文化路和建榆路,拓宽驼峰路,形成老城区快速干线(长城路)、西沙快速干线(文化路)、内环城路(驼峰路-榆阳路-长城路-红山路)和外环城路(金沙路-南八路-榆马路-景观大道-迎宾大道-旅游专线-白龙路),老城区快速干线、西沙快速干线和外环城路要按城市快速路标准进行建设,在交通流量太大的交叉路口,如长城路和文化路与人民路、榆阳路十字路口,建设简易立交桥或人行通道。结合城市路网建设积极规划建设大运量快速公共汽车干线和环城线路,合理设置公共交通优先车道、专用车道单向优先专用线等,调整公共交通车辆与其他车辆的路权使用分配关系,提高公共交通车辆运营速度和道路资源利用率。从拥有百万人口城市的长远来考虑,应建设东沙至西沙的空中通道(高架桥)。
2、合理设置场站和配套设施。对于已建成的主城区,结合旧城改造解决首末公交车站严重短缺的问题,对于新开发区域,公交场站的配建必须纳入新建小区的强制性条件。在主要交通干道上,建设港湾式停靠站,配套完善站台、候车亭等设施。在商业中心、学校附近建设人行天桥,解决交通瓶颈和横向交通问题。
3、认真解决停车场地不足,停车秩序混乱的问题。尽快启用城区已经建成被挪用的几处地下停车场;在南门广场、原古城农贸市场和 区客运中心等老城区入口处建设专业停车场;在无停车场所,又确有停车需要的地方利用非机动车道两侧和建筑物门前划定部分停车位;同时加大对违章停车的处罚力度。
(三)扶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优化公共交通运营结构,加强运行管理
1、提供财政支持。政府应对公交场站建设,车辆和设施装备的配置、更新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城市公用事业附加费、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政府性基金应用于城市交通建设,并向公共交通倾斜。对公共交通企业承担社会福利(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军人免费乘车)和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所增加的支出,定期进行专项经济补偿。
2、实行用地划拨。优先安排公共交通设施建设用地,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确定的停车场、首末站、调度中心等设施,其用地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以用划拨方式供地。不得随意挤占公共交通设施用地或改变土地用途。
3、大力发展公共汽车。根据榆林城区的实际情况,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应该引导建立以公共汽车为主体,出租车和小公共汽车做补充的运营结构。线路和停靠站点应尽量向居住小区、商业区、学校聚集区等城市功能区延伸,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应采取有效措施方便城市公共交通与长途客运的接驳换乘,顺利实现城乡交通对接。同时,加快城区公交车“国进民退”进程。从2007年开始,榆林城区对经营期满的公交车,通过限制更新数量或财政出资购买新公交车的方式,使民营资本逐步退出公交客运市场,目前城区公交车有一半国有国营,应进一步加快进度,实现国有国营主导。
4、加强调度,合理安排运力。公共交通企业要科学调度车辆和编制运行图,加大行车密度,及时疏解客流,缩短乘客等候时间。尤其应安排好上下班高峰时段的运力,保证乘客乘得上车、准时到得了站,增强公共交通对居民出行的吸引力。据我们调查,一路和二路公交车乘客多,人员拥挤,高峰时乘不上车,应增加运力。并且,夏季公交车末班收车时间应延长到晚上11时左右。
5、提高车辆运行水平,提升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积极选用安全、舒适、节能、环保的车辆,淘汰环境污染严重、技术条件差的车辆。加强对司乘人员的培训,提高驾驶技术和文明服务水平。尽快启动IC卡乘车系统,推动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加强对公共交通场站、车辆、设施装备等的维护保养,为群众创造良好的乘车、候车环境。
(四)合理规划,注意调整城市人口布局
人口过分集中,也是造成城区交通拥堵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注意调整居民区与商业网点、学校的布局,有计划地疏散人口,缩短人口流动的距离,这是从长远考虑解决拥堵的一个有效措施。目前,南郊车站、二院、星元医院这些人口相对集中的单位应尽快搬迁。
(五)逐步实行榆林城区免费乘坐公交车
为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规范城市交通秩序,实现公共财政更好地服务于市民,建议逐步实行榆林城区免费乘公交车。可以先从部分人群或部分线路开始免费,逐步实行全部人群和全部线路免费,也可以直接实行全部人群和全部线路免费。据有关部门初步测算,政府每年补贴5000万元即可实行,这样可以鼓励市民出行多乘公交车,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六)通过多种渠道,加大交通法规宣传力度,增强全民交通法规意识
当前,榆林城区交通参与者的交通法规意识淡薄,宣传教育工作任重道远。一方面,应大力加强对机动车驾驶员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交通法规教育,教育他们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提高安全行车意识。另一方面,要在加强全民交通法规宣传教育上下功夫,通过开展交通法规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等多种渠道,把中小学生、城市居民作为重点,把宣传触角向农村延伸,倡导交通文明,形成浓厚氛围,使全民养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维护交通秩序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