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地区2011年农牧民技能培训工作实施方案
XX区2011年农牧民技能培训工作实施方案
当前制约我地区农牧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农牧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吸收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不强。要全面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这一瓶颈务必破除。劳动技能培养是造就新型农牧民的重要渠道,是解决农牧民增收问题的必由之路。为提高农牧区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推进农牧业科技进步,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稳步创新的工作原则,坚持“科技兴农,以农促牧”的发展思路,大量培训一批用得上、留得住、懂技术、能就业的农牧民队伍。切实加强农牧民依靠科技致富的意识和整体劳动者素养,切实积极引导广大农牧民群众走科教兴农兴牧之路,切实提高基层农牧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切实改变我地区经济落后、科技发展滞后、群众思想观念陈旧保守的局面,使我地区农牧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农牧业、增加农牧民收入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
二、培训原则
紧紧围绕市场需求,牢牢把握“培训一批,就业一批”的原则,密切结合广大农牧民生产生活的实际,紧紧依靠科学技 术,以增加农牧民群众的现金收入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以“科技兴农、科技兴阿”为导向,有效转变农牧业生产生活方式,进一步提高广大农牧民群众适用先进技能的本领,更进一步地提高农牧民的综合素质;加快培养一批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牧民,通过培训培养一批“学技术、懂技术、用技术”的科技使用明白人和科技带头人,切实引导群众运用科学与技能走上致富道路。
三、计划任务
2011年,要在2010年培训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培训基地的优势,努力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逐步建立起以“政府统筹、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农牧民培训体系和运行机制,在培训各类专业的结构上实现质的提升,依托和整合现有的培训资源,全年完成各类技能培训参加人数达到6200人次,其中引导性培训人数3500名(人次);实用技术参加培训人数1680名(人次);职业技能培训人数1020名(包括在地区农牧民培训基地集中培训各类培训总计6期300人,其中转移就业类培训3期150 人;职业技能类培训3期150人)。
—通过对农牧民开展引导性培训,农牧业实用技术普及培训,使45%以上的农牧区劳动力掌握1~2门实用技术和致富本领;
—通过对农牧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使30%以上的农牧区 劳动者培养成为新型骨干农牧民,通过新知识和新技术培训,使其具备一定的就业本领和综合技能,成为农牧区生产的技术骨干和农牧区脱贫富的带头人,力争使农牧区每村有15-20名以上的掌握致富技能的明白人;
—通过对农牧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对40%以上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进行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促使其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化转移。通过培训,重点使农牧区的复退军人、初高中毕业生和已进城的农牧民获取职业资格证,并具备寻找就业岗位的能力和提高对市场适应的能力,促进农牧区劳动力有序有效转移;
四、培训类型
(1)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根据农牧业生产实际,充分利用各县职业技术学校和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等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农作物、蔬菜、畜群养殖及改良、村级动植物防疫技术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引导性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培训注重“轻简技术”、“一事一训”、“田间地头现场办公”的培训方式,使农牧民群众基本掌握农牧业生产技术的操作要领,并结合新技术推广,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切实让农牧民真正掌握1~2门实用技能。
(2)新型农牧民科技培训。根据发展区域特色农牧业、推进产业化经营的需要,按照强化手段和重点突破的工作要求,培养创新型农牧民。培训以建立核心示范农户为重点,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为手段,以转化应用农牧科技新成果为 目标,围绕当地特色产业、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按照相关农牧业生产岗位规范,注重项目技术,结合产业开发、订单农业、科技园示范、新技术应用与推广、发展专业合作组织等实施专业化的科技培训,着力培养农牧区实用带头人才和生产能手,形成较强的技术辐射带动作用。
(3)转移就业培训。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拓宽农牧民就业渠道,大力培育懂经营、会管理,具有自主创业能力的农牧民,激发他们树立新的就业观念,引导农牧区域劳动力加快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针对用工市场需求,以汽车驾驶、农用机械维修与保养、特色手工业技能、建筑技工等为主的转移就业类培训,通过培训,力争实现培训就业一体化,参训达到培训一个,输出一个,就业一个的目的。
(4)强化地区农牧民培训基地建设,提升培训基地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教材的研发制作,让农牧民真正学到就业技能,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加强就业信息开发,强化就业信息预测,努力实现培训后向非农领域和城镇转移。通过输出培训,逐步形成培训—转移—就业—增收的培训就业一体化模式。
五、培训重点。
(1)围绕特色农牧业及其加工业发展,开展农牧民培训,实现转移就业。大力发展优质青稞、牲畜短期育肥、奶牛养殖、绒山羊等种养殖业技术技能的培训。加强企业、基地与农牧户 的联合,重点开展粮油、奶类、肉类、皮毛(绒)、饲草等农畜产品的初包装储运,不断提高农牧业的产加销综合效益,同时农用机械设备的维修与使用技术的培训。
(2)围绕建筑建材业发展,实施农牧民培训,实现转移就业。重点开展泥瓦工、钢筋工、木工、水电工、电焊工等不同工种新型建材应用知识的培训,树立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真正实现农民工学得懂、拿得下、用得上、留得住。
(3)围绕旅游业和服务业发展,开展农牧民培训,实现转移就业。重点开展城市出租车行业驾驶技能、藏餐烹饪、礼仪接待、导游知识、等旅游服务及经营人才。
(4)围绕民族手工业发展,开展农牧民培训,实现转移就业。坚持以开发民族商品为重点,重点开展氆氇、围裙、民族首饰、工艺美术品加工制作技术等传统工艺和技能的培训,造就一批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培植民族手工业产品品牌,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升竞争力,实现稳定就业。
六、培训方法及师资力量(1)培训方式方法
为了实现培训与就业一体化的工作格局,总体上按照集中培训与分散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方法,主要采取集中理论培训和现场指导操作相结合,典型引路和以点带面相结合,确保培训效果。
(2)培训师资力量 为了真正达到预期培训效果,切实提升参培人员的就业能力,在师资力量的组织安排问题上一律实行“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具体由培训项目主办部门、单位来组织实施。在师资安排过程中要求一是培训的各类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培训项目必须要指派中级及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面授指导。二是充分利用援藏干部、科技特派员力量,提高技术技能培训的规模,壮大师资力量。三是从地区相关业务部门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到培训现场授课;四是对本地区没有的师资力量,从区外聘请有关专业指导老师到阿里面授讲课,提高培训实效。
七、组织培训与实施要求
为了各项技能培训工作如期顺利进行,各有关牵头部门、单位要按照《xx地区2008—2015年农牧民综合技术技能培训实施规划》和《xx地区2011年农牧民综合技术技能培训工作方案》的具体要求,认真详细地起草、编写、制定培训项目的实施方案及培训日程安排,及时准备所需教材、讲稿的编译工作,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
八、结业要求
要求所有参加集中技能培训的农牧民学员必须达到预定培训技能的要求。对考核标准量化,考核通过者由地区劳动局、交警等有关单位统一发放相关结业等证书,没有达到量化考核标准的学员责令要求下次培训继续参加,以至考核通过为准,方可领取相关结业等证书。
九、办班及组织学员计划
为了提高培训效果,提升培训质量,充分体现培训内容与组织培训的针对性,今年我地区农牧民技能培训工作主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
(1)以地区农牧民培训基地为依托,扩大培训规模,实现培训与就业一体化的新工作格局。全年计划在地区农牧民培训基地集中培训各类培训总计6期300人,其中转移就业类培训3期150 人;职业技能类培训3期150人。
(2)各县根据农牧业产业布局的实际,充分利用各县职业技术学校和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等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农作物、蔬菜、奶牛养殖、畜群改良、动植物防疫技术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短期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培训注重“轻简技术”、“一事一训”,全年计划在各县培训点举办 14期各类农牧业实用技术技能培训班,参加培训的农牧民学员2400人次。
(3)针对农牧民居住极为分散的状况,充分利用地、县、乡(镇)“三级”现有专业技术优势,大力开展田间牧场一线实地培训,全年计划在各乡(镇)举办各类指导性、实用性、操作性类培训35期,参加培训的农牧民学员3500人次。
全年完成各类技能培训班参加人数达到6200名(人次)。
第二篇:农牧民培训制度
农民工培训制度
培训教育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培训教育,提高农民工的安全生产思想,安全生产知识,安全生产技能和安全生产法制观念,是防止生产事故发生,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
一、目的
1、让农民工了解项目部概况、规章制度、组织结构,使其更快适应工作环境。
2、让农民工熟悉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及项目部对他的期望。
3、让农民工了解与工作相关的应具备的行业基本素质,培训农民工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提供寻求帮助的方法。
二、培训程序
对于新进人员的培训,按工作环境与程序分为三阶段:
1、项目部统一培训。
2、部门的专业培训。
3、岗位传帮带培训
三、培训课程体系
(一)项目部培训
1、项目部概况,了解项目部各部门的业务范围和工作项目。
2、介绍项目部主要管理制度。
3、介绍职能岗位特征。
4、介绍相关行业规范、标准以及安全知识。
第三篇:XX镇技能培训工作实施方案
XX镇技能培训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和部署及我区经济发展战略,以及《XX区2009年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实施方案》的精神,强化责任,狠抓落实。按照“政府推动、部门监管、机构主办、农民受益”的原则,以提升培训层次,强化培训质量为抓手,以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大力促进就业为目标,不断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二、工作目标
全年我镇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合格人数100人。组织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职业资格等级证书》50人。
三、培训对象
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且就业愿望的登记失业人员及进城求职的农村劳动者。
四、工作措施
1、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坚持培训与就业相结合的方针,结合人力市场供求状况,以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定点机构为培训主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
2、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对已参加培训,经过考核,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达到国家职业标准的农民工,发给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要严格程序,规范操作,确保鉴定质量。
3、落实农民工培训补贴政策。对已参加培训并取得相应等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工,给予一次性培训和技能鉴定补贴。补助标准和补助程序按XX市财政局、劳动保障局《关于印发〈XX市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暂行)〉的通知》(X财社[2009]X号)、《关于市直农民工培训补贴资金拨付有关问题的通知》(X劳社秘[2009]X号)执行。同时,要切实建立农民工培训资金补贴与培训质量、培训成效挂钩的工作机制,确保培训补助和鉴定资金发挥最大效应。
4、强化就业服务。免费发布用工信息、办理求职登记、开展职业介绍等相关业务加强与用人单位的交流和沟通,千方百计的共同做好农民工培训后的推荐就业工作,引导其就近就地就业或有序流动。
5、夯实工作基础。不断健全完善农民工培训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促进和夯实农民基础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培训机构公示制度。将定点的农民工培训机构和培训工种(专业)向社会公开,公布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承诺以及师资配备情况,方便农民工查阅和了解,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二是建立健全基础台帐管理制度。培训机构要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基本情况、技能培训情况、技能鉴定情况、培训后就业情况等各项基础台帐。
五、工作要求
1、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民向城镇产业工人转化,以成为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之一。而要实现这种转移转化,就必须让大量农民通过培训拥有一技之长,从而在竞争中实现择业和就业。因此,各单位一定要从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成立组织、统筹规划,通力协作,确保我镇技能培训工作按质、按量如期完成。
2、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各村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发放培训宣传资料、进村入户、设立宣传栏等多种宣传方式,将这项“惠民”政策进行广泛宣传,积极动员和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确保培训生源。
3、严明纪律,严把培训质量关,对于培训质量、就业率达不要求或培训过程中存在弄虚作假行为的培训机构,要在据实追回相应补助资金的基础上,将取消其定点培训机构资格;对于骗取、套取培训补助专项资金的单位或个人,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第四篇:举办农牧民刺绣技能培训班
举办农牧民刺绣技能培训班
额敏职高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举办农牧民各种技能培训班,为传承发扬民族刺绣工艺,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妇女掌握实用技术加快民族特色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步伐,为广大妇女创业致富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近期,职高培训中心对额敏县吾宗布拉克29名农牧民妇女们进行15天免费授课刺绣技能培训。此次培训班以集中培训与实践指导相结合,就哈萨克族地毡、毡房内壁毯、饰帘刺绣等多种刺绣技能,并对刺绣图案设计、色彩搭配、艺术审美等进行指导。培训不仅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操作技巧培训,而且为学员们提供免费的刺绣材料,通过现场手把手的讲解,使学员们快速掌握刺绣方法,充分体会到自己制作的乐趣,受到了学员的普遍欢迎。
培训中心所有教师在周英主任的带领下来到刺绣培训中心参加了培训班毕业仪式,她们首先来到了工作车间,这里学员们正在仔细认真的进行着缝制,一件件精美的刺绣作品令一起赶来参观的人员赞叹不已。周主任和卡勒班老师走到每个学员身旁,边看边听边给与指导。紧接着又仔细核对、认真填写了每位学员详细信息表,学员们对与教师们这种严谨、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给与好评。最后举行了结业典礼大会,周英主任在会上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她首先祝贺学员们培训圆满结业,对学员们通过勤奋学习,取得的成绩给与肯定。并提出了要求,希望今后她们学以及用,回去后把学到的技能能传给跟多的妇女,全面提高农村妇女的刺绣水平,发家致富。
此次培训时间虽短,但经过教师的辛勤教授和学员的努力,却硕果累累,编织出了几十件形形色色的精致家纺用品。职高的这次培训培出了一批懂政策、有技能、会经营的少数民族致富带头人,为提高少数民族就业能力奠定了基础。
编辑周英供稿吕新城、沙依拉古力、卡勒班
2016年6月8日
第五篇:2011年农牧民安居工程实施方案
XX乡2012年农牧民安居工程实施方案
2012年,按照上级有关决策和部署,在资金整合渠道不变,补助标准不变的原则下,我乡将有71户群众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为切实抓好这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继续改善农牧民群众的居住条件,实现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根据地委、行署以及县委、县府、县安居办的总体安排部署,按照包乡县级领导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指示精神,结合我乡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实施安居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采取政府主导、民办公助的方式,分期、分批、有计划、有步骤的改善农牧民居住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设会建设。
二、农牧民安居工程的实施内容及目标要求
根据县2012年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实施意见,结合我乡具体实际,2012年计划完成71户,其中:农房改造90户,改扩建7户,游牧民定居60户,扶贫搬迁4户(均为一般贫困户)。乡要在县委、县府的坚强领导和及县安居办的大力支持下,集中力量、重拳出击,为整体推进拿出模式、作 出样板、树立典型。
三、安居工程实施时间(2012年1月15日——2012年11月1日)
按照县安居办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乡具体情况,计划实施安居工程建设的时间为:
(一)组织开展调查摸底、分类排序等前期工作(3月中旬完成)。
(二)以自然村为单位,初步完成建设规划、筹备建房材料等工作(4月初完成)。
(三)实施阶段
1.政策宣传和引导工作。以片区为单位组成四个工作组,深入农牧区做好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群众的政策解释、思想动员和引导工作,让群众真正理解和明白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是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爱,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引导群众积极投入和参与安居工程建设(3月上旬完成)。
2.开工建设(3月25日全面启动)。对建设中出现的建材等相关问题,乡里不能解决的,由乡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专项工作办公室负责及时向上级有关单位汇报,征求解决办法。
3.总结验收(10月底进行自查,11月初上报工作总结)。组织开展自查工作,对未达标的及时整改,迎接地、县两级验收。
四、工作中要采取的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在包乡县级干部、县直单位的指导和关心支持下,我乡有信心、有决心做好安居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组织领导、协调和服务工作。在总结往年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充实了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了责任,调整后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各驻村工作工作队队长
各村“两委”班子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专项工作办公室,王磊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日常组织和协调工作。电话号码为:XXXXXXX 2.强化机制,明确责任。
将实施安居工程建设的村划分为四个片区,各片区责任人员全面负责该项工作的摸底调查、思想动员、政策宣传、协调服务、安全生产检查和蹲点等工作。同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把农牧民安居工程的任务落实到村、到户,将工作成绩与考核挂钩,实行工作责任追究制度。
3.因地制宜,合理规划。
结合各村、各户实际,充分利用材料,加强资源有效整合使用。并根据地势,能集中建房的集中建房,地理环境不 允许的分散建房,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4.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集中力量、争取各方面支持,将整村推进建设抓出成效,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安居工程建设;继续抓好实施难度大、进度慢、未按时完成的地方病搬迁工作,指派专人进行蹲点指导全方面工作。
5.合理安排,有效组织
根据各村各户实际组织乡里木工、打墙工人、画师等开展工作,给予适当补助。瓦约村每户抽出一个劳力组成施工队,随时到有需要的建房户家中义务帮工。
6.加强资金管理。安居工程建设资金交由会计全权管理,实行“专户储存、专人管理、专款专用”的管理办法,确保资金安全。
五、工作要求
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牧区建设的突破口和重点工作,因此,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做到六个结合,即:(1)与“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目标和总体要求相结合;(2)与小城乡建设、小康示范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相结合;(3)将有计划组织农牧民劳务输出与农房改造相结合;(4)与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时代特色相结合。(5)与农牧民生产生活的使用、安全、舒适、彻底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 现象相结合;(6)与保护耕地、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和适度集中的发展战略相结合。
XX乡人民政府
XX年XX月XX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