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养老保障管理业务管理办法》全文
养老保障管理业务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养老保险公司养老保障管理业务经营行为,保护养老保障管理业务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保险业积极参与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养老保险公司,是指经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保监会)批准设立并依法登记注册的商业养老保险公司。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养老保障管理业务,是指养老保险公司作为管理人,接受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等团体委托人和个人委托人的委托,为其提供养老保障以及与养老保障相关的资金管理服务,包括方案设计、受托管理、账户管理、投资管理、待遇支付、薪酬递延、福利计划、留才激励等服务事项。
第四条 养老保险公司开展养老保障管理业务,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保监会等监管机构的规定,遵循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原则,不得损害客户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第五条 养老保险公司开展养老保障管理业务,应当充分了解委托人的需求,遵循风险匹配原则,充分发挥养老保险公司在受托管理、账户管理、投资管理、风险管理和年金给付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向委托人提供合适的产品和服务。
第六条 中国保监会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对养老保险公司开展养老保障管理业务进行监督管理。中国保监会派出机构在中国保监会授权范围内履行监管职责。
第二章 业务规范
第七条 养老保险公司开展养老保障管理业务,应当具备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科学的投资决策体系以及规范的业务操作流程。
第八条 养老保险公司开展养老保障管理业务,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展业,但应当具备与展业活动相适应的客户服务能力。
第九条 养老保险公司开展个人养老保障管理业务,应当具备企业年金业务或者保险业务两年以上经营经验。
第十条 养老保险公司开展养老保障管理业务,应当要求委托人以真实身份参与养老保障管理业务并承诺委托资金的来源、用途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承诺方式包括书面承诺或网络实名确认等。委托人未做承诺,或者养老保险公司明知委托人身份不真实、委托资金来源或者用途不合法,养老保险公司不得为其办理养老保障管理业务。
第十一条 养老保险公司开展养老保障管理业务,可以采取下列形式:
(一)为单一团体委托人办理单一型养老保障管理业务;
(二)为多个团体委托人办理集合型养老保障管理业务;
(三)为多个个人委托人办理集合型养老保障管理业务。
养老保险公司采取形式(一)开展养老保障管理业务的,受托管理的委托人资金初始金额不得低于5000万元人民币;采取形式(三)开展养老保障管理业务的,封闭式投资组合受托管理的个人委托人资金初始金额不得低于1万元人民币。
第十二条 养老保险公司开展团体养老保障管理业务,应当要求团体委托人提供下列材料:
(一)经董事会决议、职工代表大会或其他决策程序通过的养老保障管理方案,或有关政府部门对养老保障方案的批复、核准文件;
(二)所有受益人名单和身份信息。
如团体养老保障管理业务只有个人缴费,无团体缴费的,上述材料(一)可免于提供。
养老保险公司开展个人养老保障管理业务,应当要求个人委托人提供下列材料:
(一)个人身份信息;
(二)个人资金账户信息。
第十三条 养老保险公司开展养老保障管理业务,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与委托人签订受托管理合同,就双方的权利、义务和相关事宜做出明确约定。受托管理合同应当包括下列基本事项:
(一)委托人资金的缴费规则;
(二)投资范围、投资限制和投资比例;
(三)投资策略和管理期限;
(四)委托人资金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权限;
(五)各类风险揭示;
(六)委托人账户信息的提供及查询方式;
(七)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
(八)管理费用的计算方法和支付方式;
(九)其他服务内容及其费用的提取、支付方式;
(十)合同解除和终止的条件、程序及客户资产的清算返还事宜;
(十一)违约责任和纠纷的解决方式;
(十二)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四条 养老保险公司开展养老保障管理业务,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建立、维护委托人和受益人账户信息,并向委托人和受益人提供账户查询服务;
(二)制定基金投资策略并进行投资管理;
(三)定期估值并与资产托管人核对;
(四)监督基金管理情况;
(五)计算并办理待遇支付;
(六)定期编制并向委托人提供养老保障管理报告;
(七)妥善保存养老保障管理业务有关记录;
(八)国家规定和合同约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五条 养老保险公司可以自行开展养老保障管理业务的各项工作,也可以委托其他合格金融机构承担部分管理人职责,但应当对其承接的养老保障管理业务承担最终责任。
养老保险公司委托其他合格金融机构承担部分管理人职责的,应当与选聘的金融机构签订委托管理合同,明确约定各方的权利、义务和相关事宜。
第十六条 养老保险公司开展的养老保障管理业务,不需计提保险责任准备金。
第十七条 养老保险公司开发的养老保障管理产品,应当在销售前向中国保监会备案。
产品备案材料包括以下文件:
(一)《养老保障管理产品备案报送材料清单表》,加盖公司公章;
(二)养老保障管理产品合同文本;
(三)投资组合说明书;
(四)总精算师声明书;
(五)法律责任人声明书;
(六)产品可行性报告;
(七)财务管理办法;
(八)业务管理办法;
(九)投资风险提示函;
(十)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十八条 养老保障管理产品主要内容发生变更的,养老保险公司应当在销售前向中国保监会备案。
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产品主要内容变更:
(一)产品名称变更;
(二)管理人变更;
(三)管理费费率上调;
(四)主要投资政策变更;
(五)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他情形。
产品变更备案材料包括以下文件:
(一)变更备案报送材料清单表,加盖公司公章;
(二)变更原因、主要变更内容的对比说明;
(三)产品变更涉及的文本(包括合同文本、投资组合说明书等);
(四)总精算师声明书;
(五)法律责任人声明书;
(六)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十九条 团体养老保障管理产品名称应符合以下格式:养老保险公司名称+说明性文字+单一型或集合型+团体养老保障管理产品,个人养老保障管理产品名称应符合以下格式:养老保险公司名称+说明性文字+个人养老保障管理产品。其中,养老保险公司名称可以用全称或简称;说明性文字由各养老保险公司自定,字数不得超过10个。
第二十条 养老保险公司开展养老保障管理业务,应当以养老保障管理产品名义开设产品层银行资金账户和组合层银行资金账户、资产类账户。其中,为单一委托人办理养老保障管理业务,开设的产品层银行资金账户名称应包含养老保障管理产品名称,组合层银行资金账户、资产类账户名称应包含养老保障管理产品名称、投资组合名称;为多个委托人办理集合养老保障管理业务,开设的产品层银行资金账户名称应包含养老保障管理产品名称,组合层银行资金账户、资产类账户名称应包含养老保障管理产品名称和投资组合名称。
第二十一条 养老保险公司开展养老保障管理业务,应当对每个养老保障管理产品建立独立的养老保障管理基金。对养老保障管理基金的管理应当遵循专户管理、账户隔离和独立核算的原则,确保养老保障管理基金独立于任何为基金管理提供服务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固有财产及其管理的其他财产。
专户管理是指对每个养老保障管理基金开设专门的银行资金账户和资产类账户进行管理。
账户隔离是指养老保障管理基金的银行资金账户和资产类账户应当与养老保险公司自身的及其管理的任何银行资金账户和资产类账户实现完全的独立分离,不得存在债权债务关系,也不得承担连带责任;不得发生买卖、交易、财产转移和利益输送行为,仅在投资账户建立初期,为建立该账户而发生的现金转移,可不受此限制。
独立核算是指对每个养老保障管理基金单独进行会计账务处理,并提供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等财务报表。
第二十二条 养老保障管理基金应当实行第三方托管制度。养老保险公司应当委托独立的资产托管人并签订资产托管合同,明确约定各方的权利、义务和相关事宜。
资产托管人的资格、职责、选择等有关事项比照中国保监会资产托管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养老保障管理基金托管人应当根据本办法和资产托管合同向相关机构申请开立资产类账户,依据基金管理人的委托授权书以及资产托管合同开立资金账户,并通知基金管理人。
第二十四条 养老保障管理基金采用完全积累账户制管理。养老保障管理基金投资运营所得收益,全额计入养老保障管理基金的各类账户。
第二十五条 养老保险公司可以为团体委托人设置公共账户,用以记录委托人缴费及其投资收益等账户信息。如存在个人受益人的,可以分别为受益人设立个人账户;个人账户下可以分设团体缴费账户和个人缴费账户,分别记录团体缴费和个人缴费的缴费明细及其投资收益等账务信息。
第二十六条 养老保险公司为个人受益人设立个人账户的,应当与委托人明确约定权益归属原则和领取支付条件,其中对于个人受益人本人缴费部分的权益,应当全额计入个人缴费账户。
委托人为团体客户的,个人受益人离职后,其个人账户可以在原养老保障管理基金管理人设置的保留账户继续管理。
第二十七条 养老保险公司开展养老保障管理业务,应当根据管理合同约定收取管理费用。管理费用可以包括以下项目:
(一)初始费。初始费是养老保险公司受托管理资金进入基金管理专户时一次性扣除的管理成本。初始费按照当期缴费总额的一定比例收取。
(二)管理费。管理费是养老保险公司为养老保障管理基金提供受托管理、账户管理、投资管理、待遇支付等服务的运营成本。管理费每年按照当年养老保障管理基金净值的一定比例收取,或根据管理形式及服务类型采取定额收费的形式收取。
(三)托管费。托管费是资产托管人为养老保障管理基金提供基金托管服务的运营成本。托管费每年按照当年养老保障管理基金净值的一定比例收取,或根据管理形式及服务类型采取定额收费的形式收取。
(四)解约费。委托人提前解除养老保障委托管理合同的,养老保险公司可以按照解除合同时养老保障管理基金净值的一定比例一次性收取解约费。养老保险公司应根据合同存续期限设置递减的解约费比例。
养老保险公司为个人受益人设立个人账户的,个人受益人提前退出的,应当通过委托人提出退出申请,养老保险公司可以按照受益人个人账户净值的比例一次性收取解约费。养老保险公司应根据个人账户的存续期设置递减的解约费比例。
(五)投资转换费。投资转换费是养老保险公司为养老保障管理基金提供投资转换服务的运营成本。投资转换费按照投资转换基金净值的一定比例收取,或采取定额收费的形式收取。
第二十八条 养老保障管理业务团体委托人提前解除合同时,养老保险公司应当要求其提供已通知受益人解约事宜的有效证明,并按照委托人要求与权益归属原则处理养老保障管理基金。
养老保障管理业务个人委托人提前解除合同时,养老保险公司应当在扣除解约费后,以银行转账方式将个人委托人资金余额划拨至个人委托人本人的银行资金账户。
第二十九条 养老保险公司和资产托管人应当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保存资产管理业务的会计账册,并妥善保存有关的合同、协议、交易记录等文件、资料。
第三十条 养老保险公司应当通过公司网站或指定网站向个人委托人披露个人养老保障管理产品信息,并保证所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应向个人委托人披露的个人养老保障管理产品信息包括:
(一)募集公告、养老保障管理合同;
(二)组合募集情况;
(三)组合资产净值、份额净值;
(四)投资方向;
(五)应予披露的其他信息。
封闭式投资组合上述披露事项(三)可免于提供。
第三十一条 养老保险公司应当于每年度结束后60日内,向团体委托人提供上一年度的养老保障管理报告,并向受益人提供年度对账单以及个人权益信息查询等服务。
第三十二条 养老保险公司应当于每年度结束后60日内,在公司网站上披露养老保障管理业务的基本信息,包括基金规模、基金数目、基金收益率等,但需要保密的客户信息除外。
第三十三条 养老保险公司应当加强养老保障管理业务销售人员管理,销售人员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充分了解并自觉遵守养老保障管理业务相关法律法规;
(二)熟悉养老保障管理产品特性以及向委托人提供咨询意见所涉及的其他金融产品的特性,并对有关产品市场有所认识和理解;
(三)具备相关监管部门要求的行业资格。
第三十四条 养老保险公司通过互联网渠道销售养老保障管理产品,应当参照中国保监会互联网保险监管规定中关于网络平台建设、信息披露、第三方合作协议签署、交易信息管理、客户服务管理、业务数据安全管理、客户信息安全管理、应急处置等方面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 投资管理
第三十五条 养老保障管理基金投资范围比照中国保监会保险资金运用相关监管规定执行。
第三十六条 养老保障管理基金投资账户的资产配置范围包括流动性资产、固定收益类资产、上市权益类资产、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不动产相关金融产品、其他金融资产。流动性资产、固定收益类资产、上市权益类资产、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不动产相关金融产品、其他金融资产的分类和定义遵照中国保监会资金运用相关监管规定。
第三十七条 养老保障管理基金可由养老保险公司自行投资管理,也可委托给符合条件的投资管理人进行投资管理。
投资管理人是指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符合中国保监会规定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证券公司、证券资产管理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等专业投资管理机构。
第三十八条 养老保障管理产品设立的投资组合类型,包括开放式投资组合和封闭式投资组合。
开放式投资组合是指基金份额总额不固定,基金份额可以在养老保障管理合同约定的时间和场所缴费或者领取;封闭式投资组合是指基金份额总额在养老保障管理合同约定的封闭期限内固定不变,基金份额不得提前申请领取。
第三十九条 养老保险公司应当加强养老保障管理产品投资账户的流动性管理,确保投资账户能够满足流动性需要。其中,对于开放式投资组合的流动性管理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流动性资产的投资余额不得低于投资组合价值的5%;
(二)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不动产相关金融产品、其他金融资产的投资余额不得超过投资组合价值的75%,其中单一项目的投资余额不得超过投资组合价值的50%;
(三)针对投资组合特点建立相应的流动性管理方案。
投资组合建立初期、10个工作日内赎回比例超过投资组合价值10%时、投资组合清算期间,投资组合可以突破上述有关流动性管理的比例限制,但应在30个工作日内调整至规定范围内。
第四十条 养老保险公司设立封闭式投资组合,应当在投资组合说明书中明示“封闭式”,并在产品或募集公告中明示封闭期限及投资方向。
第四十一条 养老保险公司设立的封闭式投资组合应当满足产品与投资资产配置独立性、期限结构匹配性要求。
第四十二条 封闭式投资组合投资另类金融产品的,养老保险公司在销售时,应当向购买客户主动披露拟投资的另类金融产品的投资品种、基础资产、投资比例、估值方法、流动性管理策略、主要投资风险等。
另类金融产品是指传统的存款、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等之外的金融产品。
第四章 风险控制
第四十三条 养老保险公司开展养老保障管理业务,应当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体系,并将养老保障管理业务的风险管理纳入养老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之中。养老保障管理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应覆盖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等各类风险,并就相关风险制定有效的管控措施。
第四十四条 在向委托人推介养老保障管理产品时,养老保险公司应当充分了解委托人的风险偏好、风险认知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合理评估委托人的财务状况,并根据所了解的委托人的情况推荐合适的产品供委托人自主选择。
第四十五条 在与委托人签订受托管理合同时,养老保险公司应当向委托人提供投资风险提示函,充分揭示投资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及其他风险,以及上述风险的含义、特征、可能引起的后果,并要求委托人对投资风险提示函内容进行确认。确认方式包括书面确认或网络实名验证确认等。
第四十六条 养老保险公司应当向客户如实披露其投资管理能力和历史业绩等情况。养老保险公司向客户做出投资收益预测,必须恪守诚信原则,提供充分合理的依据;并以书面方式或在销售网站该产品销售界面显著位置特别声明,所述预测结果仅供客户参考,不构成养老保险公司对客户的承诺。
第四十七条 养老保险公司应当合理控制短期个人养老保障管理产品业务规模,年度新增业务规模应与公司的资本实力相匹配。
短期个人养老保障管理产品是指产品期限在三年以内(含三年),销售给个人客户的养老保障管理产品。
经营商业保险业务的养老保险公司,受托管理的封闭式短期个人养老保障管理业务的年度新增规模不得超过公司上一年度末偿付能力溢额的10倍;不经营商业保险业务的养老保险公司,受托管理的封闭式短期个人养老保障管理业务的年度新增规模不得超过公司上一年度末公司净资产的10倍。
第四十八条 养老保险公司开展个人养老保障管理业务,应对发行的每一期产品按管理费收入10%的比例计提风险准备金,计提总额达到养老保险公司上年度管理个人养老保障管理业务总规模的1%时,不再计提。计提的风险准备金专门用于赔偿因投资管理机构违法违规、违反受托管理合同、未尽责履职等原因给养老保障基金财产或受益人造成的损失。
风险准备金应当存放在养老保险公司或其委托的投资管理人在资产托管人处开立的专用存款账户。
养老保险公司可以对已提取的风险准备金进行自主投资管理或委托投资管理人投资,风险准备金可投资于银行存款、国债、中央银行票据、中央企业债券、中央级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债券等高流动性、低风险的金融产品。投资管理产生的投资收益,应当纳入风险准备金管理。
第四十九条 养老保险公司及其从业人员开展养老保障管理业务,不得有以下行为:
(一)以虚假、片面、误导、夸大的方式宣传推介养老保障管理产品;
(二)向客户做出保证其资金本金不受损失或者承担损失的承诺;
(三)以欺骗、隐瞒或诱导等方式销售养老保障管理产品;
(四)挪用、侵占客户资金;
(五)将养老保障管理业务与其他业务混合操作;
(六)以转移养老保障管理基金投资收益或者亏损为目的,在不同的投资组合之间进行买卖,损害客户的利益;
(七)利用所管理的养老保障管理基金谋取不正当利益;
(八)不公平地对待养老保障管理基金,损害客户的利益;
(九)从事内幕交易及其他不正当交易行为;
(十)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保监会等监管机构规定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五十条 养老保险公司自身不得对养老保障管理基金的投资收益承担任何形式的保证责任,不得在管理合同和产品设计中列入投资收益保证条款。
第五十一条 养老保险公司可以为养老保障管理基金的保值增值向第三方合格机构购买风险买断合同,相应的费用可以列入基金的运营成本。养老保险公司不得对担保机构提供任何形式的反担保。
第三方合格机构应当满足以下条件:
(一)注册资本不低于5亿元人民币;
(二)上一年度经审计的净资产不低于20亿元人民币;
(三)为养老保障管理基金承担风险买断合同的总金额不超过上一年度经审计的净资产的10倍;
(四)最近三年未受过重大处罚;
(五)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养老保险公司为养老保障管理基金购买风险买断合同的,应当在受托管理合同或投资风险提示函中向委托人充分揭示购买风险买断合同后养老保障管理基金仍然存在投资损失的风险。
第五十二条 养老保险公司应当依法采取预防、监控措施,建立健全客户身份识别制度、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全面履行反洗钱义务。
第五十三条 发生以下情形之一的,养老保险公司应当选择会计师事务所对养老保障管理业务进行外部审计,相应的审计费用可以列入基金的运营成本。
(一)养老保障管理基金投资运作满三个会计年度时;
(二)养老保障管理基金管理人职责终止时;
(三)国家规定的其他情形。
养老保险公司应当自收到外部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之日起的30日内向委托人提交审计报告。
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连续审计三次的,应当予以更换。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五十四条 开展养老保障管理业务的养老保险公司,应当在每年3月31日之前向中国保监会提交养老保障管理业务专题报告。专题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一)管理合同签订及履行情况;
(二)基金运作及投资收益情况;
(三)资产托管及投资监督情况;
(四)管理费用收取情况;
(五)风险准备金的提取、投资管理、使用、年末结余等情况;
(六)中国保监会要求的其他事项。
第五十五条 养老保险公司按照本办法有关规定和合同约定发生外部审计的,应当自收到外部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之日起的30日内向中国保监会报送审计报告。
第五十六条 中国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对养老保险公司、资产托管人、投资管理人开展养老保障管理业务的情况,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查,养老保险公司、资产托管人、投资管理人应当予以配合。
第五十七条 养老保险公司及其从业人员违反本办法的,由中国保监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进行处罚;法律、行政法规没有规定的,由中国保监会责令改正;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五十八条 本办法由中国保监会负责解释。
第五十九条 养老金管理公司开展养老保障管理业务,应遵守本办法规定。
第六十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养老保障管理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保监发〔2013〕43号)同时废止。
第二篇:于洪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业务
于洪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业务
经办流程
一、参保范围
1、养老保障:男年满45周岁、女年满40周岁以上人员;
2、养老保险:年满18周岁,男不满45周岁、女不满40周岁人员;
3、保障转保险:男年满45周岁、不满60周岁,女年满40周岁、不满50周岁人员。
二、养老保障参保手续:
1、《于洪区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障申请表》
2、《于洪区()村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人员明细表》
3、《于洪区()村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汇总表》
三、养老保险参保手续:
1、《于洪区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申请表》
2、《于洪区()村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人员明细表》
3、《于洪区()村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汇总表》
四、养老保障转养老保险手续:
1、《于洪区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障申请表》
2、《于洪区()村被征地农民保障转保险人员明细表》
3、《于洪区()村被征地农民保障转保险人员汇总表》
五、养老保障办理退休手续:
1、《于洪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待遇核定表》
2、《于洪区()村被征地农民退休人员明细表》
3、《于洪区()村被征地农民退休人员汇总表》
六、养老保障办理一次性支付手续:
1、参保人员死亡证明
2、户口薄注销页
3、法定继承人公证书(两份原件)
4、法定继承人身份证
5、法定继承人银行存折或卡
以上除公证书以外四项用A4纸复印一式两份。(注:法定继承人存折或卡需到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于洪支行营业部办理)
七、养老保险办理一次性支付手续:
1、参保人员死亡证明
2、户口薄注销页
3、法定继承人公证书(两份原件)
4、法定继承人身份证
5、一次性支付审批表
以上除公证书以外四项用A4纸复印一式两份。
八、已退休办理账户余额一次性支付手续:
1、户口簿首页
2、户口簿本人页
3、参保人员身份证
4、退休审批表
5、领取退休金银行卡或存折
以上五项用A4纸复印一式两份
九、领取遗属金办理账户余额一次性支付手续:
1、户口簿首页
2、户口簿本人页
3、参保人员身份证
4、供养直系亲属认定表
5、领取人银行卡或存折
以上五项用A4纸复印一式两份
第三篇:养老保障-资料
养老保障
人老后,体弱多病,又没有固定收入,极容易陷入贫困。所以,如何养老成为人生中极其重要的事情。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保障公民年老后有获得救助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有成绩也有挫折;尤其是,1992年开始实施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由于制度设计的先天缺陷,在向全国推广过程中被紧急叫停;农民本是交钱养老,却为制度设计的失误买单……
共和国辞典:养老保障
2011-10-26 第 52 期
共和国辞典
.50到80年代 :农民养老没保障,职工国家全包
我国首部宪法明确规定:“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虽然宪法开宗明义规定了人年老后有获得救助的权利,但是并不是所有劳动者都能享受得到。在长达四十多年里,农民养老只能靠儿女,没有得到任何制度性保障。而国企工人及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获得国家的财政支持。
探访“五保户”成了风景线
国有企业职工及事业单位人员养老由国家全包
1951年2月,我国颁布了第一个劳动保险方面的管理规定,即《劳动保险条例》。《条例》在养老方面作了具体规定。
由于历史条件原因,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制度,没有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而是以单行法规和条例的形式逐步形成的。建国初期,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多数人员实行供给制,对其生、老、病、死、伤、残等各方面的困难由组织保证供给。1950年《中央级直属机关暂行供给标准》
规定的供给项目,就包括老年优待金、保健费等等。
1955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职处理暂行办法》等法规,正式规定了退休职工的待遇标准。
根据规定,国有企业职工及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由国家财政拨款,个人不需缴纳任何费用。
农村养老的制度缺失
建国以来,农民为工业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相关专题:《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二元户籍制度》、《二元义务教育》),年老后,理应获得国家的保障。遗憾的是,50年代年至80年代,农民养老只能“自力更生”,只有极少数老弱孤寡残疾才获得集体的保障。
对于老弱孤寡残疾的保障,主要依靠“五保”制度。这项制度始于1956年。1956年6月,一届人大通过《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其第53条规定:“农业生产合作社对于缺乏劳动力或完全丧失劳动力、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残疾的社员,在生产和生活上给予适当的安排和照顾,保证他们的吃、穿和柴火的供给,保证年幼的受到教育和年老的死后安葬,使他们的生养死葬都有依靠。”
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借口,农村养老保险的建立条件已成熟
农村养老保险长达四十多年的制度缺失,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借口,而是政府的失责。
“从一些欧洲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丹麦、瑞典、葡萄牙与西班牙分别于1891、1913、1919与1947年开始通过立法在农村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当时这四个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中国1999年可比值水平的79.3%、99.9%、46.6%与73.3%.欧盟15个成员国中大部分国家最初没有将基本养老保障制度。15个成员国将农民纳入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在时间上也存在着差别,大致从20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末。但同这些国家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平均农业劳动力比例、农业产出、人均收入等比较,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经济水平都达到或超过这些国家的条件。因此,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制约因素,中国农民之所以没有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是因为中国社会背后的价值追求。”(焦开山:《中国二元社会保障制度的终结》,光明网)
80年代后农民自费养老,公务员养老国家全包
从80年代起,我国开始改革原有养老保险制度,大体方向为从国家全包转为个人、企业、国家三方承担。养老保险的改革进程不一,大部分地区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仍然延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退休金制度,即个人无需缴费,各级财政承担退休人员的所有退休金。与此同时,我国也开始建
立农村的养老保障体系。
养老双轨制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改革后,职工养老需自己缴纳部分
改革开放后,中国老龄化问题凸显,原有的养老保险模式难以为继。于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改革养老制度,先后出台了若干文件,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
1991年颁发的《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3号)要求基本养老保险实现社会统筹和部分积累。1997年,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金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号),确立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改革方向。200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完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采取“老人”老办法,“中人”过渡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且规定个人缴费为工资的8%,并全部进人个人账户;企业缴费全部进入统筹账户,养老金的月标替代率为59.6%。(养老金替代率,是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
间的比率。)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缓慢: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仍是国家全包
1997年,国务院公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金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后,要求统一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养老制度。此后,“十五”计划纲也明确提出“适时改革并完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积极探索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十七大报告再次要求
“促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可是,由于这种改革是既得利益向自己开刀,养老保险改革困难重重。2008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并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先期试点。但是到目前为止,该项试点工作进展缓慢,试点政策至今还未正式实施。
所以,时至今天,大部分地区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仍然延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退休金制度,各级财政承担退休人员的所有退休金。
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建立,农民全部承担养老费用
从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开始探索建立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1986年 12月,民政部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报告》。1987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这个报告,并确定“以民政部为主先行进行探索和试点”。
经过试点的经验积累,1992年民政部颁布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下文简称“农保”),确定以县为基本单位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并开始向全国推广。
按照《农保方案》,养老保险费的筹资上,实行“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但实际上,国家并没有提供财政支持,集体
补贴只是镜中水月,农民个人交费为主”实际就是农民自已养活自已。
<
农村养老保险:失败探索 问题多多
1992年开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在推广过程中,由于制度设计存先天缺陷,农村养老保险被紧急叫停;农民本是交钱养老,却为这制度的失误买单……
3元养老金,不如半天讨饭钱
“农保”方案向全国推广,1998年覆盖全国65%乡镇
在《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颁布后,农民养老保险逐步推广到全国。到1997年,农民养老保险发展到高峰,积累金额140亿元,全国参保人数超过8000万,试点县(含县级市、区)达2000多个,约占全国县级单位的三分之二。虽然名为试点,但其覆盖面已经达到中国农村人口的10%左右。到1998年底,全国已有21个县(市)和65%的乡(镇)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人口有8025万人。
急刹车,1998年朱镕基叫停“农保”推广
就在农保高歌猛进时,巨大的财务风险也在悄然聚集。农保于上世纪90年代初启动时,正值中国经济周期处于高通胀阶段,最初以非专业方式承诺的计息标准和增值收益必然地偏高。随着1997年中央银行多次降息,农保基金的支付风险显著增加。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来临,随之,国内开始金融领域的整顿。“农保”被列为保险业整顿的工作之一。
1998年8月3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对整顿保险业工作小组上报的《对农村养老保险的不同意见》做出批示:“农村目前尚不具备普遍实行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两天后,时任总理朱镕基对同一份材料做出批示:“农村实行社会养老保险不具备条件”,“要逐步过渡到商业保险”。
1999年,国务院要求清理整顿“农保”,政府主动退保
在领导层定调之后,1999年,《国务院批转整顿保险业工作小组保险业整顿与改革方案的通知》要求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清理整顿,停止接受新业
务。
据《财经》2006年《农保不相信乌托邦》一文显示,内陆省份“清理整顿”的通行做法是简单退保。
“株洲市郊区是湖南省最早推行农保的地方,目前农保的“退保率”高达90%以上。原因是政府“主动退保”,即地方政府主动把保费退给农民,也不
再承担责任。”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村社会保险司(下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保司)统计,截至2005年底,中国参加农保的农民达到5442万人,占农民总数的5.8%,基金积累达到310亿元。在1997年农保“高潮”期,全国参保农民曾高达8000多万人。目前已退保的农民为2000万左右。”(常红晓 何禹欣:
《农保不相信乌托邦》,《财经》,2006.9.4)
退保时只退本金,农民:不给利息,这不是坑农民吗?
按照相关政策,退保时是连本带利的。可是,一些基层政府在实际操作中,却只退本金,许多农民颇有怨言。
“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农民袁金玉对记者说:“1993年的200元保险费,如果存到银行,现在也有三四百元了,但是政府退保却只给本金,不给利息,这不是坑农民吗?”
“农保本来是上级强行推进的工作,后来出了问题,却谁也不管。我们在基层做具体工作的夹在中间,既要面对农民,又要应付上级,真是左右为难。”株洲市民政局工会主席、原农保局局长陈一匡叹道。”(常红晓 何禹欣:《农保不相信乌托邦》,《财经》,2006.9.4)
农保问题基金被挪用
农保制度向全国推广后,由于缺乏对资金的有效监管,部分地区农保基金被挪用。
“今年2月,云南省红河州民政局局长罗理诚擅自挪用农保基金4280万元被判无期徒刑,引起国内舆论高度关注。其实,这只是全国农保基金挤占、挪用之冰山一角…………据中国民主建国会湖南省委课题组2001年调查,当时湖南省农保基金共计4.84亿元。其中违规存入非银行金融机构8367万元,占基金总量的17.2%;地方政府挪用4197万元,占基金总额的8.7%;农保机构挤占挪用1204.4万元,占基金总量的2.5%。上述三项占基金总额的28.4%。”
(常红晓 何禹欣:《农保不相信乌托邦》,《财经》,2006.9.4)
农保“保小不保老”,60岁时投保每月拿不到1元
除了农保基金被挪作他用外,此《县级农村社会养老方案》存在着“保小不保老”的问题。由于农村养老保险采取的是完全积累型模式,即建立在个人账户基础上的先积累后受益;积累时间越早获益也就越多,短期积累几乎是无意义的。农村养老保险规定投保对象为20-60岁的农村居民,如果一次性缴保费100元,对于现在20岁的人来说到60岁开始领保险时,每月将能拿到14元;对于现在是40岁的人来说,每月将只能拿到1元;对于59岁的人来说,到60岁时每月拿不到1元。
参考文献;常红晓,何禹欣:《农保不相信乌托邦》,《财经》,2006.9.4;陈昌盛,蔡跃洲:《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变迁与地区综合评估》,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袁志刚:《养老保险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长期以来,我国养老保障十分不公平,农民养老基本没有保障,城镇居民需自己缴纳部分,体制内人员养老则是国家全包,这种附加身份限定的养老保障制度,有悖于宪法精神。
http://news.qq.com/zt2011/ghgcd/52.htm
http://news.qq.com/a/20111026/000037.htm 这是10月25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天津、内蒙古、江苏、山东四省(区、市)经济形势座谈会。新华社记者马占成摄
据新华社电 10月24日到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天津滨海新区调研,并主持召开天津、内蒙古、江苏、山东四省(区、市)经济形势座谈会。温家宝强调,要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形势,准确判断经济走势,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更加注重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以适应形势的变化。要大力推进结构性减税。
温家宝在天津调研要求巩固经济良好局面 来源:所属栏目:
温家宝在座谈中说,要把握好宏观经济政策的力度、节奏和重点,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保持货币信贷总量的合理增长,优化融资结构,提高金融服务水平。要完善财税政策,大力推进结构性减税。财政支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点,把钱花在刀刃上。信贷政策要与产业政策更好地结合,切实做到有保有压,保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要,重点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符合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支持民生工程尤其是保障性安居工程。继续严格控制产能过剩和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投资。
温家宝强调,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首要任务,继续搞好物价调控。
>>现场
国家要想应对危机须实体经济发达
在考察过程中,温家宝在一家企业的会议室与来自新兴产业的几位企业负责人座谈,倾听几位企业负责人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意见。
“第一个,税收政策,现在增值税很厉害,17%,对新兴企业的财务流转有很大的困难。另外一个,就是国家的金融政策实际上还没有赶上国家的产业政策。”天津芯硕精密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钧说出了企业发展的困难。他的公司从事集成电路的高中端核心装备制造,许多产品打破了国外垄断,公司技术人员中有70%以上是硕士和博士。
温家宝说,“这是一个民营企业,从人员数量看又属于小微型企业,又是个创新企业,我觉得,我们的税收如果从结构性减税讲,首先应该面向这类企业。金融贷款或社会融资,我觉得应该重点支持有发展的高端制造业。”
座谈会最后,温家宝说,“金融危机已经四年了,这四年给我最深的教育就是一个国家要想能应对危机,必须有发达的实体经济,而在实体经济中又必须有创新的和科技的产业作为主导。这样我们就会减少泡沫经济对财政金融的冲击,也减少国际金融市场对我们的影响。所以,今天我想讲的一句话:我们要把很大的力量发展我国的实体经济特别是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上来。”据中广网
>>名词解释
【结构性减税】既区别于全面的、大规模减税,又不同于以往的有增有减的税负调整。结构性减税更强调有选择的减税,是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针对特定群体、特定税种来削减税负水平。
第四篇:农村养老保障
养老保障
人老后,体弱多病,又没有固定收入,极容易陷入贫困。所以,如何养老成为人生中极其重要的事情。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保障公民年老后有获得救助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有成绩也有挫折;尤其是,1992年开始实施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由于制度设计的先天缺陷,在向全国推广过程中被紧急叫停;农民本是交钱养老,却为制度设计的失误买单……
共和国辞典:养老保障
2011-10-26 第 52 期 共和国辞典.50到80年代 :农民养老没保障,职工国家全包
我国首部宪法明确规定:“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虽然宪法开宗明义规定了人年老后有获得救助的权利,但是并不是所有劳动者都能享受得到。在长达四十多年里,农民养老只能靠儿女,没有得到任何制度性保障。而国企工人及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获得
国家的财政支持。
探访“五保户”成了风景线
国有企业职工及事业单位人员养老由国家全包
1951年2月,我国颁布了第一个劳动保险方面的管理规定,即《劳动保险条例》。《条例》在养
老方面作了具体规定。
由于历史条件原因,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制度,没有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而是以单行法规和条例的形式逐步形成的。建国初期,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多数人员实行供给制,对其生、老、病、死、伤、残等各方面的困难由组织保证供给。1950年《中央级直属机关暂行供给标准》规定的供给项目,就包括老年优待金、保健费等等。
1955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职
处理暂行办法》等法规,正式规定了退休职工的待遇标准。
根据规定,国有企业职工及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由国家财政拨款,个人不需缴纳任何费用。
农村养老的制度缺失
建国以来,农民为工业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相关专题:《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二元户籍制度》、《二元义务教育》),年老后,理应获得国家的保障。遗憾的是,50年代至80年代,农民养老只能“自力更生”,只有极少数老弱孤寡残疾才获得集体的保障。
对于老弱孤寡残疾的保障,主要依靠“五保”制度。这项制度始于1956年。1956年6月,一届人大通过《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其第53条规定:“农业生产合作社对于缺乏劳动力或完全丧失劳动力、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残疾的社员,在生产和生活上给予适当的安排和照顾,保证他们的吃、穿和柴火的供给,保证年幼的受到教育和年老的死后安葬,使他们的生养死葬都有依靠。”
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借口,农村养老保险的建立条件已成熟
农村养老保险长达四十多年的制度缺失,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借口,而是政府的失责。
“从一些欧洲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丹麦、瑞典、葡萄牙与西班牙分别于1891、1913、1919与1947年开始通过立法在农村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当时这四个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中国1999年可比值水平的79.3%、99.9%、46.6%与73.3%.欧盟15个成员国中大部分国家最初没有将基本养老保障制度。15个成员国将农民纳入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在时间上也存在着差别,大致从20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末。但同这些国家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平均农业劳动力比例、农业产出、人均收入等比较,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经济水平都达到或超过这些国家的条件。因此,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制约因素,中国农民之所以没有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是因为中国社会背后的价值追求。”(焦开山:
《中国二元社会保障制度的终结》,光明网)
80年代后农民自费养老,公务员养老国家全包
从80年代起,我国开始改革原有养老保险制度,大体方向为从国家全包转为个人、企业、国家三 方承担。养老保险的改革进程不一,大部分地区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仍然延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退休金制度,即个人无需缴费,各级财政承担退休人员的所有退休金。与此同时,我国也开始建立农
村的养老保障制度。
养老双轨制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改革后,职工养老需自己缴纳部分
改革开放后,中国老龄化问题凸显,原有的养老保险模式难以为继。于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改革养老制度,先后出台了若干文件,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
1991年颁发的《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3号)要求基本养老保险实现社会统筹和部分积累。1997年,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金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号),确立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改革方向。200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完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采取“老人”老办法,“中人”过渡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且规定个人缴费为工资的8%,并全部进人个人账户;企业缴费全部进入统筹账户,养老金的月标替代率为59.6%。(养老金替代率,是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缓慢: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仍是国家全包
1997年,国务院公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金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后,要求统一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养老制度。此后,“十五”计划纲也明确提出“适时改革并完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积极探索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十七大报告再次要求
“促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可是,由于这种改革是既得利益向自己开刀,养老保险改革困难重重。2008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并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先期试点。但是到目前为止,该项试点工作进展缓慢,试点政策至今还未正式实施。所以,时至今天,大部分地区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仍然延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退休金制度,各级财政承担退休人员的所有退休金。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农民全部承担养老费用
从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开始探索建立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1986年 12月,民政部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报告》。1987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这个报告,并确定
“以民政部为主先行进行探索和试点”。
经过试点的经验积累,1992年民政部颁布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下文简称“农保”),确定以县为基本单位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并开始向全国推广。
按照《农保方案》,养老保险费的筹资上,实行“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但实际上,国家并没有提供财政支持,集体补贴只是镜中水月,农民个人交费为主”实际就是农民
自已养活自已。
<
农村养老保险:失败探索 问题多多
1992年开始实施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由于制度设计的先天缺陷,在向全国推广过程中被紧急叫
停;农民本是交钱养老,却为制度设计的失误买单……
3元养老金,不如半天讨饭钱
“农保”方案向全国推广,1998年覆盖全国65%乡镇
在《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颁布后,农民养老保险逐步推广到全国。到1997年,农民养老保险发展到高峰,积累金额140亿元,全国参保人数超过8000万,试点县(含县级市、区)达2000多个,约占全国县级单位的三分之二。虽然名为试点,但其覆盖面已经达到中国农村人口的10%左右。到1998年底,全国已有21个县(市)和65%的乡(镇)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参加社会养老
保险的农村人口有8025万人。
急刹车,1998年朱镕基叫停“农保”推广
就在农保高歌猛进时,巨大的财务风险也在悄然聚集。农保于上世纪90年代初启动时,正值中国经济周期处于高通胀阶段,最初以非专业方式承诺的计息标准和增值收益必然地偏高。随着1997年中
央银行多次降息,农保基金的支付风险显著增加。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来临,随之,国内开始金融领域的整顿。“农保”被列为保险业整顿的工
作之一。
1998年8月3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对整顿保险业工作小组上报的《对农村养老保险的不同意见》做出批示:“农村目前尚不具备普遍实行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两天后,时任总理朱镕基对同一份材料做出批示:“农村实行社会养老保险不具备条件”,“要逐步过渡到商业保险”。
1999年,国务院要求清理整顿“农保”,政府主动退保
在领导层定调之后,1999年《国务院批转整顿保险业工作小组保险业整顿与改革方案的通知》要
求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清理整顿,停止接受新业务。
据《财经》2006年《农保不相信乌托邦》一文显示,内陆省份“清理整顿”的通行做法是简单退保。“株洲市郊区是湖南省最早推行农保的地方,目前农保的“退保率”高达90%以上。原因是政府“主动
退保”,即地方政府主动把保费退给农民,也不再承担责任。”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村社会保险司(下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保司)统计,截至2005年底,中国参加农保的农民达到5442万人,占农民总数的5.8%,基金积累达到310亿元。在1997年农保“高潮”期,全国参保农民曾高达8000多万人。目前已退保的农民为2000万左右。”(常红晓 何禹欣:《农保
不相信乌托邦》,《财经》,2006.9.4)
退保时只退本金,农民:不给利息,这不是坑农民吗?
按照相关政策,退保时是连本带利的。可是,一些基层政府在实际操作中,却只退本金,许多农民
颇有怨言。
“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农民袁金玉对记者说:“1993年的200元保险费,如果存到银行,现在也有三四百元了,但是政府退保却只给本金,不给利息,这不是坑农民吗?”
“农保本来是上级强行推进的工作,后来出了问题,却谁也不管。我们在基层做具体工作的夹在中间,既要面对农民,又要应付上级,真是左右为难。”株洲市民政局工会主席、原农保局局长陈一匡叹道。”(常红晓 何禹欣:《农保不相信乌托邦》,《财经》,2006.9.4)
农保问题基金被挪用
农保制度向全国推广后,由于缺乏对资金的有效监管,部分地区农保基金被挪用。
“今年2月,云南省红河州民政局局长罗理诚擅自挪用农保基金4280万元被判无期徒刑,引起国内舆论高度关注。其实,这只是全国农保基金挤占、挪用之冰山一角…………据中国民主建国会湖南省委课题组2001年调查,当时湖南省农保基金共计4.84亿元。其中违规存入非银行金融机构8367万元,占基金总量的17.2%;地方政府挪用4197万元,占基金总额的8.7%;农保机构挤占挪用1204.4万元,占基金总量的2.5%。上述三项占基金总额的28.4%。”(常红晓 何禹欣:《农保不相信乌托邦》,《财
经》,2006.9.4)
农保“保小不保老”,60岁时投保每月拿不到1元
除了农保基金被挪作他用外,此《县级农村社会养老方案》存在着“保小不保老”的问题。由于农村养老保险采取的是完全积累型模式,即建立在个人账户基础上的先积累后受益;积累时间越早获益也就越多,短期积累几乎是无意义的。农村养老保险规定投保对象为20-60岁的农村居民,如果一次性缴保费100元,对于现在20岁的人来说到60岁开始领保险时,每月将能拿到14元;对于现在是40岁的人来
说,每月将只能拿到1元;对于59岁的人来说,到60岁时每月拿不到1元。
参考文献;常红晓,何禹欣:《农保不相信乌托邦》,《财经》,2006.9.4;陈昌盛,蔡跃洲:《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变迁与地区综合评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袁志刚:《养老保险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长期以来,我国养老保障十分不公平,农民养老基本没有保障,城镇居民需自己缴纳部分,体制内人员养老则是国家全包,这种附加身份限定的养老保障制度,有悖于宪法精神。
第五篇: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养老保障
中国的难题: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养老保障
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
唐
钧
前不久,《经济》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世界性难题,10年后谁来为中国两亿民工养老》,这篇报道提出了一个极其重要,但至今仍然被中国社会和中国政府忽略的大问题。虽然为农民呼吁“国民待遇”和社会保障已经成为近年来学界和媒体的热门话题之一,今年两会期间代表们又就此提出了不少议案。但是,决策者对此似乎没有给出积极的回应。其实,如果对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将会在农村导致怎样的社会后果进行充分估量的话,想必决策者也会惊出一身冷汗来。
一.“超级老龄化”将使中国农村前景黯淡
世纪之交,中国社会迈进了“老龄化”的门槛,自此,老年保障问题成为政府及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但是,有一种认识上的偏差正在误导我们,这就是,20多年来,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对包括老龄化问题在内的人口研究的影响,使我们对“人口自然增长”的关注远甚于“人口机械变动”。
2003年末,去日本讲学,到四国岛的农村地区走了一趟。访问中,惊悉当地人口老龄化已经到了30—40%的地步。这就是人口机械变动——年青人都到东京等大都市“务工经商”去了——所造成的“超级老龄化”的社会后果。从日本的今天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明天,因为日本也曾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
其实,2000年“五普”的数据已经告诉我们,因为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以当时的“常住人口”(不是“户籍人口”)计算,中国农村的老龄化程度已经超过了城市,前者是7.35%,后者是6.30%。
这个数据也说明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很多大城市,以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计算的老龄化程度已经到了20%上下,按国际经验,早就该出现劳动力短缺的社会问题,但是这种情况却并没有出现。
2003年,上海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55万,占总户籍人口的18.98%;预计到2005年,上海老年人口的比例会在20%上下,即5个人中有1个老人;到了202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约33%,即3个人中就有1个老人。上海市计生委的官员忧虑道:“不考虑人口流动的因素,上海将变成一个‘白发城市’”。
至少在今天看来,这样的忧虑恐怕是多余的,也有可能永远不会变成现实。因为“人口流动的因素”是不能“不考虑”的。在上海市的户籍人口出现负增长以来,机械变动实际上已经成为对这个特大城市影响最大的人口变数。2003年,在1752万常住居民中,户籍人口是1354万人,而外来人口是398万人,占总人口的23%。虽说这个“外来的”社会群体所占比重还不到四分之一,但基本上都是青壮年劳动力,就是这将近400万的外来人口为本来有可能“垂垂老矣”的城市注进了青春的活力。
从这个角度看问题,广东省的情况更可以乐观。前不久,广东省的媒体自豪地宣称,广东已经成为事实上的“中国第一人口大省”。在11000万常住人口中,户籍人口7900万,而外来人口3100万,占28%。正因为这个原因,五普时,广东省的老龄化居然还没有达标。深圳市则更不用说了,将近600万常住人口中,有400多万是外来人口,所占的比重差不多是70—80%。
从这个意义上说,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以其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天然的区位优势,“老龄化问题”有可能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在源源不断的外来青壮年劳动力的支持下,凭其雄厚的经济实力,足以对“辖区内”的“户籍人口”提供充分的养老保障。且不说地方政府会对此倍加关注(可以想见,在上海市计生委官员忧虑的背后,一定会有相应的政策作为回应),就是由市场提供的服务也可以解决一大块问题。
讲上海、广东的优势,是为了衬托包括外来人口在内的农民养老问题的严重性:首先,当外来人口进入老年期时,因为没有为他们提供任何制度性的经济福利保障,他们的收入就会成为问题;其次,这个社会群体的下一代,进城讨生活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到现在这一代“外来人口”进入老年期时,如果回乡养老,子女在身边的概率可以说极低,他们的生活照料和亲情抚慰更成问题;其三,上述问题其实所有的农民(不管他进城不进城)都会遭遇到;其四,迄今为止,他们的问题的严重性还没有进入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政策视野。对于中央政府而言,现在“城市职工”的养老问题还是一团乱麻;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他们的职责规定了他们只需对“户籍人口”负责。外来人口的“劳动力”是他们需要的,但仅此而已,当外来人口的青春和汗水被榨取一空之后,他们养老的问题却没有人愿意负责任——可能说得严重些,但现行政策的结果必然如此。没有全局观的城市发展可能使农村和农民跌入“超级老龄化”的泥淖,这意味着对具有“农民身份”的人的再一次社会剥夺,同时也完成了对这个社会群体社会剥夺的终身化。
总而言之,如果外来人口不能在他们为之献身的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得到相应的合理回报,如果他们在劳动力被榨取一空后就不得不回到他们在中西部农村的家中度过凄凉的晚年,如果他们的子女仍然需要外出打工挣钱养家从而再度进入上述的轮回之中,那么,未来“超级老龄化”的农村和农民的社会生态依然是前景黯淡。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