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知识付费对教育的影响如何
知识付费对教育的影响如何
自古以来教育一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中国人对于下一代的教育问题非常看重,而现在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以及高企的学区房价格让人力不从心。
新技术之下,教育正以不同的形态和出口进行多元化的输出。过去的两年发生了非常多的知识传递过程,而知识付费是一个不错的模式。知识付费从一个陌生的概念到一条坐拥千万用户的“大赛道”。
其实,知识付费并非新鲜事物。在出版、教育和培训领域,早有硬知识的付费,购买一本书、一门课,习得一项技能正是分别以书、学历和技能资质的标准化产品进行的系统性知识付费。
只不过,如今的知识付费指的是软知识付费,消费者以付费方式获取一些认知盈余者的实践总结,是非标准化的知识产品。现在的知识付费,更像是媒体、内容出版、教育的融合。
现在我们看到的各种知识付费产品,无非就是把媒体、教育,都变成像「书」一样的内容出版,也就是把东西变成直接卖给用户的、交付给的产品。
今天我们说的“知识付费”,并不是在为“知识”而付费,而是为“获得知识的过程”,也就是“教育”而付费,我们是把钱付给了帮助我们转化知识的人。
教育的本质是个知识转移、知识传递过程。而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
知识付费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优质教育资源跨地域的问题,以及稀缺教育资源高成本的问题。
在现在这个网络时代,大家可以从网上找到很多信息。但是
因为信息太多,大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从中选择出真正对自己有用的资料。“知识付费”就可以让自己节约掉时间的成本。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的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通过知识付费获得深度、直接、有价值的信息,是有效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
当然也会带来一定的缺陷,即“知识金钱化”。“知识就是财富”是一句经典格言。时至今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对知识的付费意愿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拥有知识已不再仅仅是被描述为学富五车或满腹经纶,而是财富真正的源泉。
知识付费易出现同质化。由于知识付费的市场红利,人人都想分一杯羹,市面上出现了五花八门的课程。但大多内容大同小异,质量却层次不齐。
现在市面上的课程主要分为语音,图文,直播课,录播课,系列课等。很多人因为焦虑买了大量的课程,却往往由于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忙碌和劳累再加上人性本身懒惰,购买课程以后就束之高阁,没有进行学习。而且有很多课程的更新采取的一天一更新或一周一更新的频率,时间跨度比较大,周期比较长,难以长期坚持。
对于知识的生产者而言,收费可以激励作者生产出更加优质内容,将内容创作回归到价值导向。助力更多优质内容的产生。从长远看,知识付费或将可以成为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一种比广告更好的变现形式。
而对于知识付费的消费者而言,付费这一门槛,一定程度上帮助用户筛选有效信息,也能让优质内容得到最大程度的曝光,更加可以节省用户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同时促进了一批类似淘淘课这些知识付费领域的新产品出现,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知识获取渠道。
第二篇:知识付费的时代来临
知识付费的时代来临
1.流量经济的衰落
互联网曾经是一个“渠道为王”的时代,在渠道为王的时代,掌握“渠道”,就等于掌握了“流量”,而“流量”则是变现的关键。
互联网的生意,也可以说是流量经济。它解决的是信息(尤其是新闻资讯)不对称的问题,依赖的是点击量和影响力,从而实现商业价值。早年间,门户时代曾创造了一种“新闻超市”式的流量经济,靠的是廉价甚至免费地获得新闻内容供应,再将海量的内容免费提供给读者,吸引大量点击,最终通过广告获利。在移动互联网的更新与迭代之下,门户的流量经济碰触到天花板,逐渐走向式微。
实际上,近5年来,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微信的飞速发展,曾经带来了大量的”流量红利“、”微信红利“,可以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5年的时间就走完了传统互联网10年的进程 —— 红利早已消失,”流量变现“等一套方法已经越来越不管用。
有许多商家和作者依旧用老方法和流量思维去做生意,未来会越来越难做 —— 廉价的信息,价值越来越低;流量的获取,成本却越来越高。这和实体行业谈到的“消费升级”是一致的:人们越来越多的为高品质的东西付费。无论是实物,还是“知识”。
2.“内容为王”的新时代
传统思维中的流量经济,最大的问题在哪里呢?最大的问题在于,互联网消费的是“信息”本身,而“信息“也就是”内容“,其本身的直接价值并没有被体现出来。从2016年开始,“知识变现”、“内容付费”的概念开始火热起来。知乎Live在2016年下半年中,共举办了近1500 场 Live,用户复购率达到 34%,即每三个人听完知乎 Live 之后,就有一人购买下一场。知乎用户葛巾的“穿正装:先穿对,再穿贵”创造了单场 Live 进账超过 19 万元人民币的纪录,其中约有 4 万元来自结束后购买。这样的复购率、认可度,都是以往”流量为王“的时代几乎不可能出现的事。
得到、分答、喜马拉雅、微博问答、开氪短书...越来越多的知识付费平台接连而起,试图在”内容为王“的新时代分一杯羹。几乎每个平台都经历了“爆红”的一段时期,背后正是抓住了分享经济时代的特点,解决了人们在移动社交体验中知识和经验不对称的问题,某种意义上,正是糟糕的免费内容太多、太杂乱,反而促进了人们有意识的对精品内容付费意愿的增强。也有一些人认为,“知识”是不能够碎片化的,“知识”是不能传授的,能传授和分享的,是“技能”,亦或者,是解决用户“对未来的焦虑感”。因此,“知识付费”更多的时候仅仅是“内容付费”而已。
概念之争无意义,无论是IP(小说、游戏、电影各类知识产权)、还是当红主播、当红明星,都越来越受到追捧,因为他们创造的价值越来越大。其背后的核心逻辑则是,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且愿意为优质的内容付费。”内容为王“的主旋律是大势所趋。
3.知识付费如何操作
常见的知识付费的业务有几种:
个人和自媒体,通常采取包年的专栏订阅制。适合能够稳定、长期输出高质量内容的创作者。例如李笑来在得到上收入数千万人民币。
名人和大V,通常采取问答,或者私密社群的方式。本质上售卖的不是知识,而是一种”和大V交朋友“的亲密关系。
企业和媒体,尝试新兴的业务形态。适合教育培训类企业、垂直类媒体,例如幼儿教育等等。
常见的知识付费形态也有几种:
图文,最常见的形态,也是创作成本相对较低的形态。一般自媒体用的比较多
音频,除了问答形式之外,多见于情感类自媒体使用,或者以直播的形式,一遍分享,一遍和用户互动。
视频,创作成本较高,表现力也非常强,适宜做技能教学、技能培训类知识的变现。社群,特点是双向的,用户和创作者之间可以有更密切的沟通 直播,在国内当前的环境下,知识付费行业内的直播,大多是通过音/视频录播+及时性和用户互动答疑来完成的。对于创作者而言,降低了成本(即兴直播需要准备的东西和能力的要求都远远大于提前准备、可以二次修改的内容),对于用户而言,节省了流量、更符合碎片化的时间,提高了体验。
第三篇: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发展对基础教育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科学技术成倍增加、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科学技术和生产的整个体制发生变化。新的科技浪潮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特点标志着智力已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科学技术面临的知识快速增长、知识更新率加快和向综合性方向发展的趋势,这一切都对基础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
1、科技发展速度加快,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知识更新加快。这不仅促进技术和生产的变化,也引起科学内容和人的思想的变化。加快感知新事物的速度,加快先进的科学技术的转换速度是我们所处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随着科学技术加速转换,信息处理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并且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最终给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乃至高等学校教学过程带来了巨大变化。科学信息量不断增长,新的科学规律、新的科学原理和新的事物的不断涌现,科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不但扩充了某一学科的内容,也把该学科的知识扩展到其他科学技术领域。这样,阐明科学内容的信息量成倍增加。因此,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控制。在所谓的“知
识爆炸”面前,高等学校要做好两件事:一是科学的组织教学过程:二是培养信息评价的专门人材。
2、科学理论和科学手段作用不断增强
科学理论的作用随着科学发展而不断加强,要求高学生的各科科学理论准备水平;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根据地预测所学学科的发展途径。建立科学理论储备,虽然不能立即应用于实践,但它为未来的专门人材,其中包括科学理论的创新发展指明前进方向。当代科学认识手段的作用是巨大的,这是由现代科
学的特点决定的。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因特网的巨大信息资源为广大师生所用。网络不但使现代个人电脑进入课堂教学,而且通过高速的声像和资料连接,使所有的课堂和学生在彼此之间以及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很多教育工作者坚持认为,把计算机网络结合运用于现有课程的课堂教学计划势在必行。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基础,归根结底还是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学技术手段,即使是最完善的也只是教学手段的一种,不能过高估计它对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作用。
3、学科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现代科学发展的特征,是不同的知识领域之间彼此联系,各学科的相互渗透,不同的学科利用其他学科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各学科间相互结合常常导致新学科的出现,例如:控制论、仿生学、数学语言学、物理化学、生物物理学等。各学科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也影响到高校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方法,普通教学论和高校教学理论也相继采用了控制论、信息论、工程心理学、数学心理学以及其
他学科的知识。
4、科学技术和生产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科学技术和生产间的相互联系日益密切,科学研究成果的物化时间逐年缩短,是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特点。科学成为生产力的作用与日俱增,而技术日益成为科
学发展的要素。企业对专家的要求与其说是参加实践工作,不如说要他们对科技原理以及它和生产的联系和关系作出科学的解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一是技术科学化,二是科学“技术化”。因此,学校与社会其它各部门进行综合的创新丁作,对于高等教育意义重大,这也是培养管理自动化生产的高级专门人材的必不可少的步骤。
二、现代科技发展对基础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培养综合性、创新型人才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也正在不断缩短,而在这其中,不论是科学技术的理论发展,还是向生产力转化的具体技术,都表现出了高度综合化的特征,这就对教育提出了培养综合性人才的现实要求。
首先,科学理论的发展趋向综合化和科学与技术趋向一体化预示着当代科技的重大突破,不能只靠某一个学科或某一方面人才去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单科的或局部的知识其应用度是十分有限的,而整体的、综合的知识才
具有广泛的、巨大的应用价值。这就要求基础教育不能过份地强调对单一学科知识的继承,而需要基础教育培养融合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天体力学、计算机科学、地理学、生物学、大气科学等等众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人才
其次,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趋向于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论是科学理论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还是人类社会生存质量的提高,都不再是一件孤立的事件。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紧密联系,呼唤着既具有“有价值的科学知识,又掌握科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又具有正确的科学价值观、道德观”的高科学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最后,面对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当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我们的基础教育应在承认教育的继承功能的同时,强调学生的创新和发展。有创新才有发展,这是当今社会基础教育的根本目标。所以学校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具体的科学知识,更要注重对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探究精神的教育,探究是连接教学与科学的桥梁,是创新意识的灵魂。可见,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基础教育以自然本身的综合性为背景,将自然科学教育视为一个统一的、综合的整体,适当软化已有的学科边界,以大科学观为出发点,通过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思维的策略与技能,减少对琐碎知识细节的记忆。只有这样,我们的基础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新世纪的创新人才。
三、科学技术发展对基础教育学科课程设置的影响
高等院校各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培养人才的基本模式。当代科学技术、经济的发展向培养人才的模式提出了挑战,这就需要对课程设置的整体结构进行认真的研究。虽然诸多设课程理论各执一端,但都在促使课程设置朝着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要求的方向发展。我们从国外大学的情况,可以看出以下一些发展趋势:
1、强调理工文学科综合化教学
当前,许多国家都认为:工程科学发展是以社会需要为根据,又为自然、经济、政治等领域所制约的。因此,在大学课程设置上普遍重视理工文学科综合化,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近几十年来,由于科学的高度分化与综合,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必须进入社会科学领域,和社会工作者共同解决建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这就使人们逐步认识到,只有做好理工文学科综合化,才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才能扩大工程师的智力界限,从而增强适应性。因此,许多国家都在改变狭窄的专业训练或单纯的工程训练,在理工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安排一定比例的文科课程。从美国高等理工科院校来看,特别是一流的工科院校,都十分重视文科课程的设置。
2、强调基础理论课程教学
早在30、40年代,由于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一些国家的高等院校普遍偏重于专业技术训练,比较忽视基础理论教学。由于五十年代后期的“空间冲击”,促使这些国家的高等院校意识到:只有掌握了坚实、宽厚的基础理论,工程师才能有所发明创造。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他们又发现:应用科学比基础科学变化快,但应用科学又都是在基础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有牢固的掌握宽厚的基础理论,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应用科学的需要。基于这种认识,许多国家的高等学校又都普遍重视基础理论的教学。在美国,理工科大学一般都强调基础宽厚、能适应将来变化的“通才”,整个四年的教学都是围绕加强基础进行的。在日本,大学新生必须先进“教养部”读一般教育科目,然后进入基础和专业基础课学习。西德在培养工程师的教育中,头两年也用来进行基础教育,称为“基础学习阶段”,后两年为“主课学习阶段”。从上述几所理工科大学的设课情况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基础课教学在朝着强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并且具有起点高、基础厚、课程宽、选修多等特点
3、强调实践性课程教学
国外高等理工科院校在加强基础理论教程的同时,也强调实践性课程的教学,以便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比如美国许多大学的实验室和计算机都日夜开放,十分注重实验课程教学、课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现代科技冲击的浪潮下,各国高等院校都已经意识到了课程设置的问题,在朝着综合性、基础化和实践性的方向发展。无疑,对于我们培养人才的模式也提出了挑战,应该针对目前我国的现状进行思考。这些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是否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否能够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新要求。
3、科学技术发展促进基础教育手段现代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手段是直接联系的。原始社会以前,人类是凭借着体态姿势和咿呀之语来进行信息交流的,教育的方式只能是口耳相传;经过若干年的演变,人类慢慢学会借助音节来表情达意,口头语言称为教育的主要手段;之后,文字的出现,特别是印刷术的出现,出现了书本。书本是以文字来表达、传递和储存教育信息,书本的出现是教育史上的一次大革命,教科书的普遍使用,促进了教育方式方法的变革,这样,小组教学和班级教学模式就得以实现。;到了十九世纪末,幻灯、无声电影等视觉媒体应用到了教育领域,形象教学方式的引入,使教学别开生面;进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电影、广播、电视、录音、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等相继投入教育领域,六十年代开始,教育领域出现了闭路电视、录像、语言实验室、电子计算机、人造通讯卫星、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等教学工具和手段。这些媒体共同构成了人类教育的立体传播时代,教育方式突破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出现了没有围墙的学校,使教育摆脱了手工业方式的束缚,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向着高效率、优质量的方向发展。
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知识的总量也在迅速增加,知识爆炸的出现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要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里提高学习效率、扩大学习容量和加快学习进程,只能靠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随着人口的增涨,需要受教育的人越来越多,而传统的教育方式又适应不了人口爆炸所代来的普及教育和扩大教育规模的要求,因此,必须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达到目的。为了解决传统教学形式和方式存在的比较抽象、受时间空间的局限较大、施教范围小和表现手法少等许多弊端,人们将新技术引进教育领域,研制出新的教学工具。广大教育工作者也不再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和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而是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构建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总之,为适应科技进步、知识增长和现代生产的需要,现代教育技术就应运而生了,并且成为人们接受教育最快捷最经济的途径。随着以通信技术、视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兴起、凝聚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各种现代教学媒体的不断涌现,人们开始借助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等理论来共同探讨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利用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以实现扩大教育规模、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和促进教育改革为目标。现代教学传播媒体的应用促成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对于许多教育教学问题的新思考。与传统教育方式相比,现代教育技术有其自身的优势。
现代教育技术大大促进了人们对学习资源、学习过程、教学内容、教育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等问题重新思考,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大教育观、学生主体观、教师主导观、学习效率观、教学媒体观、终生学习观和终生教育观等现代教育观念的形成和更新。
第四篇:浅谈贫富差距对教育的影响
浅谈贫富差距对教育的影响
当今中国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在经济发展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比如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差距较大,而这种差距,又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会对教育产生影响,使其不再公平,这又导致了社会发展不健康,影响可持续发展,如此恶性循环,不利于社会健康发展。下面,我就贫富差距对教育的影响作出自己的观点解析。
农村学生在高等学校学生中的比例近年来呈下降趋势。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刘云杉统计1978-2005年近30年间北大学生的来源发现,1978-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在中国农业大学,2002年新生中农村户籍学生比例占到34.66%,2011年这一比例跌破30%,为28.26%。最近,大连理工大学也做了一个统计,在招生政策没有大的调整情况下,2008级和2012级本科生中,农村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36.04%和31.63%,五年间下降了近5个百分点。带来的影响:
1、贫富差距引发并导致平等受教育权的失落,而得不到良好的受教育机会,就意味着未来改变命运、改变贫富差距现状的通路被阻断,必将引发贫穷走向贫穷的恶性循环
2、优秀师资的流失,即大量的教师队伍会涌向教育资源占绝对优势的重点学校或发达城市,想方设法离开物质待遇较差个人发展受限的贫困学校,这当然也是人之常情。以上俩点重要因素就会严重的导致人才的流向,最后必然会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资源配置的不平衡会导致某些地区的教育水平的整体下滑,资源的流失对学校的发展是致命的打击,升学率的下降及社会美誉度的下降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的流失,同时开始进入到“恶性循环”的圈子中来。
出现以上现象,我认为有如下几个原因:
1、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岗位日益基层化。由下面两幅曲线图(图片来自图表网)可以看出,由于大学扩招,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但是毕业生就业率却逐年下降.。在这种背景下,“新读书无用论”在一些农村地区有所抬头,少数学生和家长对上大学的积极性不高,认为上了大学也不一定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干脆放弃上大学,提前就业谋生。在这种背景下,“新读书无用论”在一些农村地区有所抬头,少数学生和家长对上大学的积极性不高,认为上了大学也不一定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干脆放弃上大学,提前就业谋生。
历年大学生毕业总数
今年大学生就业率情况
2、受城乡教育质量差异影响,不少农村学生考不上大学,特别是好大学。长期以来,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质量与城市相比普遍偏低,不少农村学生尽管学习很努力、很刻苦,但依然考不了好分数,上不了大学特别是好大学。由于贫富差距,优秀的教育资源如优秀教师,教学设备等集中在经济水平高的城市,贫富差距导致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农村学生所受的教育质量比不上城市的学生,考不上好的大学,三本及专科学校学费较贵,并且教学质量普遍较低。
贫穷家庭的孩子们在艰难求学
地暖空调、教室配有洗手间、楼间电梯、阳光房以及连很多老师都不会用的设备,投资1.1亿元的苏州阳澄
湖小学“富贵逼人”,被称“苏州最豪华小学”。
3、受家庭经济条件影响,一部分农村学生上不起大学。目前,城乡收入差距仍在进一步扩大。在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还有相当一部分家庭收入偏低,生活拮据,家里没有足够的财力供养大学生,这也是导致许多家长和孩子对上大学望而止步的一个原因。,城市、小城镇、农村的贫困人群中均有40%~50%的人提到家里穷是因为“有孩子要读书”。从2004年10月到2005年10月,拥有就学阶段孩子的农村家庭教育花费占家庭收入的32.6%,城市和小城镇家庭中,这个比重也分别达到了25.9%和23.3%。教育支出已成为导致家庭贫富差距的重要因素。教育费用的不断上涨,教育投资的数额大幅度增加,已经成为家庭开支中最大的一笔支出。从孩子出生,父母就开始为孩子的教育不断投资,不断储蓄,甚至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老本也投资进来。中低收入家庭不堪重负,贫困家庭只有远离教育。如果从家庭消费支出的角度观察贫困现象,仅仅是基础教育支出就使一些处在贫困线边缘的农民家庭陷入贫困。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生活在贫困线边缘的农户,难以为子女的基础教育提供财务保障。
对于这一问题,我有如下几点建议: 首先,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特别是高中阶段教育的投入。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充实农村师资力量,让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农村地区,尽可能使农村孩子享受到与城市孩子差不多的教育质量。同时,也要进一步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学问题,让他们享受到与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与城市孩子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去竞争。
其次要不断的完善教育立法,以促进教育公正,国家的教育立法是解决教育公正的有效途径,具体细节的实施也是通过立法来得到保证的,对于教育领域中各类违法犯罪行为要坚决于以制裁和打击,以法律作为实现教育公正的坚强保障,树立教育部门在人民心中的良好形象,让人民在教育中、教育公正中得到真正的实惠,得到个人更有利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教育资源存在着区域间、城乡间的分配不均衡的现实,这与教育的价值相违背,教育的价值基础就是公平。因而政府应该把“无差别教育”作为教育的目标,科学地制定教育政策。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国情的变化不断调整、修订,为教育政策体系的完善提供可靠的规范和依据。尽量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平等接受优秀教育资源的机会,不要让个人与个人之间在起点上就不平等。法律与政策的完善是保障个人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保证教育健康的发展手段,只有法律与政策的真正推动才能保证促进教育公正和个人发展的和谐与进步。
第五篇: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
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资料)
互联网时代,整个世界的生活都因此发生着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改变。互联网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的时代已经初露端倪,颠覆性的观念将对传统进行破坏性的创造。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今天,有了互联网这个支点,整个教育都将被撬动。身处激变教育的环境中,只有对未来教育有一个清醒的把握,才能未雨绸缪,在变革与创新中提升教育的质量与品质。
未来教育新特质:高度开放与“私人订制”
互联网技术“连接一切、跨界融合”的特点,击碎了传统教育的封闭保守,让教育产生了“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教育渐渐呈现出全球性、开放性、互动性、实践性、定制性和自主性特点。
互联网时代使教育的时间与空间无限拓展,让传统的教育能够突破原有的边界,实现教育资源、教育协作和教学方式跨时空的自由穿越、流动和交互,世界各国都将共同参与对教育规律的追求和共同教育问题的解决。虽然各国文化与价值观依然会保持高度的独特性,但是必将因相互影响频度的提高而互相学习和借鉴。
互联网带给时代的是高度的开放性,教育以围墙为标志的封闭状态,以及由此形成的学校间的竞争将被打破。学校内部、学校之间,教育体系内部、教育与外界之间,都将真正产生信息、资源等的开放,学校原有的格局将逐渐被突破。互联网资源的开放性为互动提供了充分条件,网络平台的搭建为互动提供了可能性。这给教学改革、教育研究、学生之间的问题解决以及学校与家长、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最大支持。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生的发展需求也具有独特性。以满足个体需求为前提的教育,体现了对于生命的尊重,但传统的统一和标准化的教育不可能在理念和实践上解决这个问题。互联网技术为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差异化需求提供了“私人定制”的支持,从而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传统的教育,由于以统一的知识学习为内容,以考试为核心,以应试为目的,因而学生的实践被极大压缩甚至无从谈起,学生难有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平台和机会。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育与社会环境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式、学校的课程、学生的活动都与社会生活有着直接联系。如各种实验、各种活动的设计、各种模拟性的活动(如
模拟联合国,模拟世界经济峰会等)和利用网络开展的学术研究等,对于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具有更高的价值,也为学生能力的发展开辟了另外一种实践模式。
互联网时代的开放性给学生创造了没有边界的平台,每个人都是这个平台的主角,每个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决策,每个人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这为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质创造了条件。
学校教育新景观:平台化、创客化与个性化
互联网的浪潮向教育袭来,其影响是深刻的,也是广泛的。这将对传统的学校存在状态和发展状态产生影响,从而形成全新的学校景观。
互联网时代教育将实现学校平台化、教师创客化、学生个性化。学校既可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资源的提供者,也可以是学生素质发展的资源和机会的提供者,由此也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一个社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都可以在学校平台获得支持。不仅如此,学校也将会是教师研究、自我发展和创新创业的平台。学校的平台化使得学校不再是学生学习的中心,“世界将真正成为一个大教室,学习随时都可以进行”。学校的扁平化管理将使得师生成为自己的“首席执行官”,学校由此呈现出的特质将成为学校精神和文化特色。教师原有的教育教学功能将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以业绩贡献评价为驱动的创新创业。学生发展和需求的个性化必将受到学校和教师的尊重。
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将被重新定义。教学的许多要素将超越传统边界,交叉、融合、模糊性的状态使各种教学元素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教学的三维目标将被多维或多元目标取代,教育目标更加着眼于学生自身的需求,甚至许多目标已不是教育者确定和实现的,而是由学生自己来决定。教学内容将不再是教材内容的传递,而是基于学生学习问题开展的教学以及学生深度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而是取决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教育资源不再局限于一所学校,网络平台将提供更大范围的学习和发展资源,整个世界是一个大型资源库。课堂的时间与空间边界将被打破,教与学的关系和方式发生很大变化。与之相适应,传统的线性思维、确定性思维等将被非线性思维、不确定性思维所替代。
互联网时代将推动基于大数据的教学及人的发展研究。教育的任何决策和行为都应当从学生出发,通过对学生行为过程所有的信息进行分析,进而找出更加符合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和发展方式,以更加充分地提升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效益。大数据的分析
方式能更加清晰地呈现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相关要素,这必将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加适合的教育内容和方式。
互联网时代将是游戏化学习机制盛行的时代。游戏能够让人们持续玩下去的根本原因就是它的激励办法和措施。把游戏化机制引入学习过程,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发动机”,必将极大改变学生学习的形态。
学生发展新生态:自主、可持续与终身发展
互联网的出现,让学生、学校和教育之间封闭紧密的关系变得不再那么不可分隔,并最终将为学生建立新生态。
学生决定教育。互联网这个开放的平台,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这个平台上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发展愿望与诉求的权利和机会,学校教育必须真正从学生出发,为满足学生发展需要而进行理性设计,这不仅尊重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权益,而且能大大提高教育效益。
学生的优势智能决定未来。互联网能够为每个人的独特发展提供差异化的资源和条件支持,这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充分发展的机会。只有学生的天赋和才能得到充分挖掘时,学生才能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人。
学生自主发展。人是自在的、自为的、自主的、自觉的,人在追求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就是实现自我解放的过程。人的这些特点由于受到了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制约,往往难以尽情展现。互联网时代从言论到行动,从自我意志表达到自我负责,都逐步让人的自主发展成为了可能。教育处在这个崭新的时代,每个学生都是自由自主的生命体,只有尊重每个学生,给学生更多自主发展的机会,教育的真正价值才能实现,每个孩子自身的生命活力才能真正体现,并为其一生发展奠定基础。
抓住了互联网,就抓住了教育的未来。这个时代教育者不能犹豫,不能拒绝,不能视而不见,只有认真研究、主动调整、敢于超越,进化学校和教育,才能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