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工资对教育的影响

时间:2019-05-14 13:30: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职称工资对教育的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职称工资对教育的影响》。

第一篇:职称工资对教育的影响

职称工资对教育的影响

目前网传中小学取消教师职称工资,分析得很有道理,获得全国相当多的同行一致响应,就我一个农村教师工作了十多年,谈谈职称工资对教育的影响。

首先,职称的获得方式上,是由各级的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获得的,而评审的依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取得的相关证书。据我所了解,有一年的评审是需要两篇以上的论文,满足这个条件的很容易得,另一年是需要八桂教师荣誉证书,有八桂优秀教师证书的基本上可以得高级,有一年是需要有课题,有课题的教师基本也得高级……总之,每年的依据不同。这就催生了教育的一种腐败甚至恶性循环,也就是接下来要说的第二点。

其次,证书的获得催生了教育腐败。为了获得职称,部分教师采取了相应的手段,比如找关系,利用各种关系,领导会看关系给予荣誉证书,某种意义上说荣誉证书的获得有时不是靠能力来获得的,而是靠关系。导致有的教师教学工作做得少、业务能力平凡的得到了优秀教师、先进教师、八桂优秀教师、市级、厅级的先进等等,而大部分教师得不到,只能在心里埋怨关系不好。所以年终有的教师不得不给领导送礼,请领导吃喝等。这种对教育不利的分配方式使教师难有正常的教学心理,最终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对整个教育不利。

第三,高级职称获得者与没获得者没区别,甚至在教学工作能力上比不上没获得人员。获得职称的教师不一定是优秀的教师,没优秀的教师可能申请几年都不得,没优秀的教师凭一两样有效的荣誉证书(上面讲可能通过非正常方式获得)就一次申报成功了。所以在工作能力上基本没区别,甚至有的获得者能力不及没获得者的。这种情况深深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工作,影响着教育的发展,导致部分教师不思进取,工作不再充满期望。

第四,有的教师获得高级之后,不再进取了,而是整个人懒散了下来,对教育的贡献少之又少。这种职称是害了教育,对教育不利。我身边的部分教师获得高级职称后,马上课时就少下来,不想上什么课了,上的班级也有所选择,对成绩也不再重视,其他事也做得少,高级职称对他(她)来说只是一种高工资的享受,不是一种工作能力的荣誉称号。这样的职称对教育影响不大吗?

因素太多,影响太深远了,总之,我建议取消职称工资,实施一个重大的战略:凡教师不以评职称来定级工资,工资加薪主要以在科研及在教学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单位)为奖励办法,比如一年中做出了某个研究并取得了某个成果,或者是在教学上做出了某个成绩,这个成绩不是普通的教学成绩,而是影响教育发展的成绩,根据这个成果、成绩,国家给予一次性奖励,以后没有发明创造的话就不再进行奖励,注意是一次性的。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带动教育的发展,才能让教师有创造性,教育才会公平。

2014-10-11

第二篇:职称工资是什么

职称工资是什么。。

一、聘上中、高玩混干,没聘中高哭着干。找着关系能送礼,没有关系干着急。相互争吵闹翻天,都把教学搁一边。有权有门又送礼,证件弄得多又齐。没门没权不送礼,退休不能聘高级。年老证少没指望,年轻证多早聘上。年轻为啥都买官,当官晋级能优先。职称让人都学奸,职称唆人学坏蛋。滑干也能晋高级,没人实心干教育。坑国害民二十年,职称工资罪滔天。

二、职称工资是特别官僚工资,是特别命令工资,是特别不公平不合理工资,是特别欺负忠诚有能力人的工资,是特别让人心失衡消极怠工的工资,是特别让师德败坏的工资,是特别让教师群体离心离德的工资,是特别让教师群体矛盾重重的工资,是特别让人腐败请客送礼奸诈卖色的工资,是让校长领导亲属送礼者优先的工资,是同工同职同水平不同工作量不同酬工资和退休金越来越大的工资,是素质教育和均衡教育难实现的工资,是继续侵犯广大教师终身利益的罪魁祸首,是滋生教育腐败的温床。三、一个落后于时代的制度,一片滋生腐败的土壤,是血,是泪,是不堪回首,是切肤之痛!职称是什么——

职称是诚实人的一道墙,职称是敬业人的万丈渊。

职称是有权人的专利品,职称是奸诈人的投机路。

职称是官老爷的权力术,职称是苦干人的朽木桥。

职称是和谐社会扰乱者,职称是公平丧失见证者。

职称是投机钻营引路者,职称是劳民伤财制造者。

职称是万恶之源害人者,职称是贪官敛财开道者。

职称是见利忘义有理者,职称是平民寒心活该者。

四、如今已经到了让多数教师窒息、功利主义泛滥、形式主义唯上、唯我主义攻心、金钱主义决定一切,甚至到了不闻教学、只问职称的地步。而那些所谓的专家和领导因为利欲熏心却乐此不疲地毁灭了教育、残害了教师。总体来看,教育系统的职称评审已经义无返顾地走向了沼泽泥潭,且愈演愈烈,表现出了种种弊端:

1、职称评审成了地方行政领导发家致富的新途径

2、霍乱了学术的价值与真伪

3、泯灭了文人素养、造成了文人相轻局面

4、弄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泯灭了教师的天性

5、丧失了教师的自信,伤害了教师的情感

五、现行职称评定制度的十大弊端:

1.每年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应付许多没有实际价值,基本属于形式主义的评审规则; 2.造成了许多本来可以避免产生的矛盾; 3.养肥了一批掌握职评实权的贪官;

4.在本应比较纯洁高尚的知识界造成了严重的学术腐败现象; 5.成为假文凭、假学位泛滥的重要根源;

6.成为一大批缺乏真才实学的庸人懒人熬够年头以后的护身符、功劳簿; 7.造就了一批假冒伪劣的高职称分子,使得职称水分大增、明显贬值; 8.使得一些学术刊物的编辑从本来为人幕后做嫁衣的角色,成为在自己掌管的一片学术园地里呼风唤雨的实权派人物;

9.养活了一批学术水准低劣的刊物,提供了创收的源泉; 10.制造了一大堆写完了就没几个人看的学术垃圾。

制定职称工资的政府部门:不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固执己见、死抱着职称工资不变,对网上千万中小学教师的要求和呼声,装聋作哑,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官僚霸气十足,主观武断独断专横,显得有知识却没有能力,心胸狭窄没度量。事实永远就是真理,真理永远不能改变,今天你压住死不取消职称工资,明天和将来还会有人要求取消它。因为只要百分之九十的教师天天被职称工资不合理困扰,反抗的脚步就永远不会停下来。

第三篇: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发展对基础教育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科学技术成倍增加、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科学技术和生产的整个体制发生变化。新的科技浪潮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特点标志着智力已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科学技术面临的知识快速增长、知识更新率加快和向综合性方向发展的趋势,这一切都对基础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

1、科技发展速度加快,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知识更新加快。这不仅促进技术和生产的变化,也引起科学内容和人的思想的变化。加快感知新事物的速度,加快先进的科学技术的转换速度是我们所处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随着科学技术加速转换,信息处理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并且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最终给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乃至高等学校教学过程带来了巨大变化。科学信息量不断增长,新的科学规律、新的科学原理和新的事物的不断涌现,科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不但扩充了某一学科的内容,也把该学科的知识扩展到其他科学技术领域。这样,阐明科学内容的信息量成倍增加。因此,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控制。在所谓的“知

识爆炸”面前,高等学校要做好两件事:一是科学的组织教学过程:二是培养信息评价的专门人材。

2、科学理论和科学手段作用不断增强

科学理论的作用随着科学发展而不断加强,要求高学生的各科科学理论准备水平;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根据地预测所学学科的发展途径。建立科学理论储备,虽然不能立即应用于实践,但它为未来的专门人材,其中包括科学理论的创新发展指明前进方向。当代科学认识手段的作用是巨大的,这是由现代科

学的特点决定的。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因特网的巨大信息资源为广大师生所用。网络不但使现代个人电脑进入课堂教学,而且通过高速的声像和资料连接,使所有的课堂和学生在彼此之间以及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很多教育工作者坚持认为,把计算机网络结合运用于现有课程的课堂教学计划势在必行。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基础,归根结底还是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学技术手段,即使是最完善的也只是教学手段的一种,不能过高估计它对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作用。

3、学科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现代科学发展的特征,是不同的知识领域之间彼此联系,各学科的相互渗透,不同的学科利用其他学科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各学科间相互结合常常导致新学科的出现,例如:控制论、仿生学、数学语言学、物理化学、生物物理学等。各学科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也影响到高校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方法,普通教学论和高校教学理论也相继采用了控制论、信息论、工程心理学、数学心理学以及其

他学科的知识。

4、科学技术和生产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科学技术和生产间的相互联系日益密切,科学研究成果的物化时间逐年缩短,是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特点。科学成为生产力的作用与日俱增,而技术日益成为科

学发展的要素。企业对专家的要求与其说是参加实践工作,不如说要他们对科技原理以及它和生产的联系和关系作出科学的解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一是技术科学化,二是科学“技术化”。因此,学校与社会其它各部门进行综合的创新丁作,对于高等教育意义重大,这也是培养管理自动化生产的高级专门人材的必不可少的步骤。

二、现代科技发展对基础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培养综合性、创新型人才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也正在不断缩短,而在这其中,不论是科学技术的理论发展,还是向生产力转化的具体技术,都表现出了高度综合化的特征,这就对教育提出了培养综合性人才的现实要求。

首先,科学理论的发展趋向综合化和科学与技术趋向一体化预示着当代科技的重大突破,不能只靠某一个学科或某一方面人才去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单科的或局部的知识其应用度是十分有限的,而整体的、综合的知识才

具有广泛的、巨大的应用价值。这就要求基础教育不能过份地强调对单一学科知识的继承,而需要基础教育培养融合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天体力学、计算机科学、地理学、生物学、大气科学等等众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人才

其次,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趋向于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论是科学理论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还是人类社会生存质量的提高,都不再是一件孤立的事件。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紧密联系,呼唤着既具有“有价值的科学知识,又掌握科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又具有正确的科学价值观、道德观”的高科学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最后,面对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当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我们的基础教育应在承认教育的继承功能的同时,强调学生的创新和发展。有创新才有发展,这是当今社会基础教育的根本目标。所以学校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具体的科学知识,更要注重对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探究精神的教育,探究是连接教学与科学的桥梁,是创新意识的灵魂。可见,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基础教育以自然本身的综合性为背景,将自然科学教育视为一个统一的、综合的整体,适当软化已有的学科边界,以大科学观为出发点,通过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思维的策略与技能,减少对琐碎知识细节的记忆。只有这样,我们的基础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新世纪的创新人才。

三、科学技术发展对基础教育学科课程设置的影响

高等院校各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培养人才的基本模式。当代科学技术、经济的发展向培养人才的模式提出了挑战,这就需要对课程设置的整体结构进行认真的研究。虽然诸多设课程理论各执一端,但都在促使课程设置朝着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要求的方向发展。我们从国外大学的情况,可以看出以下一些发展趋势:

1、强调理工文学科综合化教学

当前,许多国家都认为:工程科学发展是以社会需要为根据,又为自然、经济、政治等领域所制约的。因此,在大学课程设置上普遍重视理工文学科综合化,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近几十年来,由于科学的高度分化与综合,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必须进入社会科学领域,和社会工作者共同解决建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这就使人们逐步认识到,只有做好理工文学科综合化,才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才能扩大工程师的智力界限,从而增强适应性。因此,许多国家都在改变狭窄的专业训练或单纯的工程训练,在理工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安排一定比例的文科课程。从美国高等理工科院校来看,特别是一流的工科院校,都十分重视文科课程的设置。

2、强调基础理论课程教学

早在30、40年代,由于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一些国家的高等院校普遍偏重于专业技术训练,比较忽视基础理论教学。由于五十年代后期的“空间冲击”,促使这些国家的高等院校意识到:只有掌握了坚实、宽厚的基础理论,工程师才能有所发明创造。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他们又发现:应用科学比基础科学变化快,但应用科学又都是在基础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有牢固的掌握宽厚的基础理论,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应用科学的需要。基于这种认识,许多国家的高等学校又都普遍重视基础理论的教学。在美国,理工科大学一般都强调基础宽厚、能适应将来变化的“通才”,整个四年的教学都是围绕加强基础进行的。在日本,大学新生必须先进“教养部”读一般教育科目,然后进入基础和专业基础课学习。西德在培养工程师的教育中,头两年也用来进行基础教育,称为“基础学习阶段”,后两年为“主课学习阶段”。从上述几所理工科大学的设课情况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基础课教学在朝着强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并且具有起点高、基础厚、课程宽、选修多等特点

3、强调实践性课程教学

国外高等理工科院校在加强基础理论教程的同时,也强调实践性课程的教学,以便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比如美国许多大学的实验室和计算机都日夜开放,十分注重实验课程教学、课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现代科技冲击的浪潮下,各国高等院校都已经意识到了课程设置的问题,在朝着综合性、基础化和实践性的方向发展。无疑,对于我们培养人才的模式也提出了挑战,应该针对目前我国的现状进行思考。这些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是否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否能够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新要求。

3、科学技术发展促进基础教育手段现代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手段是直接联系的。原始社会以前,人类是凭借着体态姿势和咿呀之语来进行信息交流的,教育的方式只能是口耳相传;经过若干年的演变,人类慢慢学会借助音节来表情达意,口头语言称为教育的主要手段;之后,文字的出现,特别是印刷术的出现,出现了书本。书本是以文字来表达、传递和储存教育信息,书本的出现是教育史上的一次大革命,教科书的普遍使用,促进了教育方式方法的变革,这样,小组教学和班级教学模式就得以实现。;到了十九世纪末,幻灯、无声电影等视觉媒体应用到了教育领域,形象教学方式的引入,使教学别开生面;进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电影、广播、电视、录音、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等相继投入教育领域,六十年代开始,教育领域出现了闭路电视、录像、语言实验室、电子计算机、人造通讯卫星、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等教学工具和手段。这些媒体共同构成了人类教育的立体传播时代,教育方式突破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出现了没有围墙的学校,使教育摆脱了手工业方式的束缚,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向着高效率、优质量的方向发展。

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知识的总量也在迅速增加,知识爆炸的出现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要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里提高学习效率、扩大学习容量和加快学习进程,只能靠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随着人口的增涨,需要受教育的人越来越多,而传统的教育方式又适应不了人口爆炸所代来的普及教育和扩大教育规模的要求,因此,必须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达到目的。为了解决传统教学形式和方式存在的比较抽象、受时间空间的局限较大、施教范围小和表现手法少等许多弊端,人们将新技术引进教育领域,研制出新的教学工具。广大教育工作者也不再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和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而是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构建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总之,为适应科技进步、知识增长和现代生产的需要,现代教育技术就应运而生了,并且成为人们接受教育最快捷最经济的途径。随着以通信技术、视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兴起、凝聚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各种现代教学媒体的不断涌现,人们开始借助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等理论来共同探讨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利用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以实现扩大教育规模、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和促进教育改革为目标。现代教学传播媒体的应用促成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对于许多教育教学问题的新思考。与传统教育方式相比,现代教育技术有其自身的优势。

现代教育技术大大促进了人们对学习资源、学习过程、教学内容、教育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等问题重新思考,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大教育观、学生主体观、教师主导观、学习效率观、教学媒体观、终生学习观和终生教育观等现代教育观念的形成和更新。

第四篇:浅谈贫富差距对教育的影响

浅谈贫富差距对教育的影响

当今中国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在经济发展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比如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差距较大,而这种差距,又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会对教育产生影响,使其不再公平,这又导致了社会发展不健康,影响可持续发展,如此恶性循环,不利于社会健康发展。下面,我就贫富差距对教育的影响作出自己的观点解析。

农村学生在高等学校学生中的比例近年来呈下降趋势。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刘云杉统计1978-2005年近30年间北大学生的来源发现,1978-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在中国农业大学,2002年新生中农村户籍学生比例占到34.66%,2011年这一比例跌破30%,为28.26%。最近,大连理工大学也做了一个统计,在招生政策没有大的调整情况下,2008级和2012级本科生中,农村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36.04%和31.63%,五年间下降了近5个百分点。带来的影响:

1、贫富差距引发并导致平等受教育权的失落,而得不到良好的受教育机会,就意味着未来改变命运、改变贫富差距现状的通路被阻断,必将引发贫穷走向贫穷的恶性循环

2、优秀师资的流失,即大量的教师队伍会涌向教育资源占绝对优势的重点学校或发达城市,想方设法离开物质待遇较差个人发展受限的贫困学校,这当然也是人之常情。以上俩点重要因素就会严重的导致人才的流向,最后必然会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资源配置的不平衡会导致某些地区的教育水平的整体下滑,资源的流失对学校的发展是致命的打击,升学率的下降及社会美誉度的下降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的流失,同时开始进入到“恶性循环”的圈子中来。

出现以上现象,我认为有如下几个原因:

1、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岗位日益基层化。由下面两幅曲线图(图片来自图表网)可以看出,由于大学扩招,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但是毕业生就业率却逐年下降.。在这种背景下,“新读书无用论”在一些农村地区有所抬头,少数学生和家长对上大学的积极性不高,认为上了大学也不一定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干脆放弃上大学,提前就业谋生。在这种背景下,“新读书无用论”在一些农村地区有所抬头,少数学生和家长对上大学的积极性不高,认为上了大学也不一定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干脆放弃上大学,提前就业谋生。

历年大学生毕业总数

今年大学生就业率情况

2、受城乡教育质量差异影响,不少农村学生考不上大学,特别是好大学。长期以来,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质量与城市相比普遍偏低,不少农村学生尽管学习很努力、很刻苦,但依然考不了好分数,上不了大学特别是好大学。由于贫富差距,优秀的教育资源如优秀教师,教学设备等集中在经济水平高的城市,贫富差距导致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农村学生所受的教育质量比不上城市的学生,考不上好的大学,三本及专科学校学费较贵,并且教学质量普遍较低。

贫穷家庭的孩子们在艰难求学

地暖空调、教室配有洗手间、楼间电梯、阳光房以及连很多老师都不会用的设备,投资1.1亿元的苏州阳澄

湖小学“富贵逼人”,被称“苏州最豪华小学”。

3、受家庭经济条件影响,一部分农村学生上不起大学。目前,城乡收入差距仍在进一步扩大。在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还有相当一部分家庭收入偏低,生活拮据,家里没有足够的财力供养大学生,这也是导致许多家长和孩子对上大学望而止步的一个原因。,城市、小城镇、农村的贫困人群中均有40%~50%的人提到家里穷是因为“有孩子要读书”。从2004年10月到2005年10月,拥有就学阶段孩子的农村家庭教育花费占家庭收入的32.6%,城市和小城镇家庭中,这个比重也分别达到了25.9%和23.3%。教育支出已成为导致家庭贫富差距的重要因素。教育费用的不断上涨,教育投资的数额大幅度增加,已经成为家庭开支中最大的一笔支出。从孩子出生,父母就开始为孩子的教育不断投资,不断储蓄,甚至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老本也投资进来。中低收入家庭不堪重负,贫困家庭只有远离教育。如果从家庭消费支出的角度观察贫困现象,仅仅是基础教育支出就使一些处在贫困线边缘的农民家庭陷入贫困。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生活在贫困线边缘的农户,难以为子女的基础教育提供财务保障。

对于这一问题,我有如下几点建议: 首先,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特别是高中阶段教育的投入。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充实农村师资力量,让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农村地区,尽可能使农村孩子享受到与城市孩子差不多的教育质量。同时,也要进一步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学问题,让他们享受到与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与城市孩子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去竞争。

其次要不断的完善教育立法,以促进教育公正,国家的教育立法是解决教育公正的有效途径,具体细节的实施也是通过立法来得到保证的,对于教育领域中各类违法犯罪行为要坚决于以制裁和打击,以法律作为实现教育公正的坚强保障,树立教育部门在人民心中的良好形象,让人民在教育中、教育公正中得到真正的实惠,得到个人更有利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教育资源存在着区域间、城乡间的分配不均衡的现实,这与教育的价值相违背,教育的价值基础就是公平。因而政府应该把“无差别教育”作为教育的目标,科学地制定教育政策。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国情的变化不断调整、修订,为教育政策体系的完善提供可靠的规范和依据。尽量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平等接受优秀教育资源的机会,不要让个人与个人之间在起点上就不平等。法律与政策的完善是保障个人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保证教育健康的发展手段,只有法律与政策的真正推动才能保证促进教育公正和个人发展的和谐与进步。

第五篇: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

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资料)

互联网时代,整个世界的生活都因此发生着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改变。互联网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的时代已经初露端倪,颠覆性的观念将对传统进行破坏性的创造。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今天,有了互联网这个支点,整个教育都将被撬动。身处激变教育的环境中,只有对未来教育有一个清醒的把握,才能未雨绸缪,在变革与创新中提升教育的质量与品质。

未来教育新特质:高度开放与“私人订制”

互联网技术“连接一切、跨界融合”的特点,击碎了传统教育的封闭保守,让教育产生了“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教育渐渐呈现出全球性、开放性、互动性、实践性、定制性和自主性特点。

互联网时代使教育的时间与空间无限拓展,让传统的教育能够突破原有的边界,实现教育资源、教育协作和教学方式跨时空的自由穿越、流动和交互,世界各国都将共同参与对教育规律的追求和共同教育问题的解决。虽然各国文化与价值观依然会保持高度的独特性,但是必将因相互影响频度的提高而互相学习和借鉴。

互联网带给时代的是高度的开放性,教育以围墙为标志的封闭状态,以及由此形成的学校间的竞争将被打破。学校内部、学校之间,教育体系内部、教育与外界之间,都将真正产生信息、资源等的开放,学校原有的格局将逐渐被突破。互联网资源的开放性为互动提供了充分条件,网络平台的搭建为互动提供了可能性。这给教学改革、教育研究、学生之间的问题解决以及学校与家长、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最大支持。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生的发展需求也具有独特性。以满足个体需求为前提的教育,体现了对于生命的尊重,但传统的统一和标准化的教育不可能在理念和实践上解决这个问题。互联网技术为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差异化需求提供了“私人定制”的支持,从而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传统的教育,由于以统一的知识学习为内容,以考试为核心,以应试为目的,因而学生的实践被极大压缩甚至无从谈起,学生难有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平台和机会。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育与社会环境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式、学校的课程、学生的活动都与社会生活有着直接联系。如各种实验、各种活动的设计、各种模拟性的活动(如

模拟联合国,模拟世界经济峰会等)和利用网络开展的学术研究等,对于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具有更高的价值,也为学生能力的发展开辟了另外一种实践模式。

互联网时代的开放性给学生创造了没有边界的平台,每个人都是这个平台的主角,每个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决策,每个人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这为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质创造了条件。

学校教育新景观:平台化、创客化与个性化

互联网的浪潮向教育袭来,其影响是深刻的,也是广泛的。这将对传统的学校存在状态和发展状态产生影响,从而形成全新的学校景观。

互联网时代教育将实现学校平台化、教师创客化、学生个性化。学校既可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资源的提供者,也可以是学生素质发展的资源和机会的提供者,由此也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一个社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都可以在学校平台获得支持。不仅如此,学校也将会是教师研究、自我发展和创新创业的平台。学校的平台化使得学校不再是学生学习的中心,“世界将真正成为一个大教室,学习随时都可以进行”。学校的扁平化管理将使得师生成为自己的“首席执行官”,学校由此呈现出的特质将成为学校精神和文化特色。教师原有的教育教学功能将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以业绩贡献评价为驱动的创新创业。学生发展和需求的个性化必将受到学校和教师的尊重。

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将被重新定义。教学的许多要素将超越传统边界,交叉、融合、模糊性的状态使各种教学元素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教学的三维目标将被多维或多元目标取代,教育目标更加着眼于学生自身的需求,甚至许多目标已不是教育者确定和实现的,而是由学生自己来决定。教学内容将不再是教材内容的传递,而是基于学生学习问题开展的教学以及学生深度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而是取决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教育资源不再局限于一所学校,网络平台将提供更大范围的学习和发展资源,整个世界是一个大型资源库。课堂的时间与空间边界将被打破,教与学的关系和方式发生很大变化。与之相适应,传统的线性思维、确定性思维等将被非线性思维、不确定性思维所替代。

互联网时代将推动基于大数据的教学及人的发展研究。教育的任何决策和行为都应当从学生出发,通过对学生行为过程所有的信息进行分析,进而找出更加符合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和发展方式,以更加充分地提升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效益。大数据的分析

方式能更加清晰地呈现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相关要素,这必将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加适合的教育内容和方式。

互联网时代将是游戏化学习机制盛行的时代。游戏能够让人们持续玩下去的根本原因就是它的激励办法和措施。把游戏化机制引入学习过程,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发动机”,必将极大改变学生学习的形态。

学生发展新生态:自主、可持续与终身发展

互联网的出现,让学生、学校和教育之间封闭紧密的关系变得不再那么不可分隔,并最终将为学生建立新生态。

学生决定教育。互联网这个开放的平台,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这个平台上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发展愿望与诉求的权利和机会,学校教育必须真正从学生出发,为满足学生发展需要而进行理性设计,这不仅尊重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权益,而且能大大提高教育效益。

学生的优势智能决定未来。互联网能够为每个人的独特发展提供差异化的资源和条件支持,这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充分发展的机会。只有学生的天赋和才能得到充分挖掘时,学生才能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人。

学生自主发展。人是自在的、自为的、自主的、自觉的,人在追求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就是实现自我解放的过程。人的这些特点由于受到了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制约,往往难以尽情展现。互联网时代从言论到行动,从自我意志表达到自我负责,都逐步让人的自主发展成为了可能。教育处在这个崭新的时代,每个学生都是自由自主的生命体,只有尊重每个学生,给学生更多自主发展的机会,教育的真正价值才能实现,每个孩子自身的生命活力才能真正体现,并为其一生发展奠定基础。

抓住了互联网,就抓住了教育的未来。这个时代教育者不能犹豫,不能拒绝,不能视而不见,只有认真研究、主动调整、敢于超越,进化学校和教育,才能赢得未来

下载职称工资对教育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
下载职称工资对教育的影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教师职称工资的几点思考(定稿)

    关于教师职称工资的几点思考 职称工资一旦评定就实行终生享受制,这本身就与竞争激励机制不相符,使那些已经评定上职称的教师(特别是已经评定上高级职称的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缺......

    浅论当代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浅论当代科学技术对教育事业的影响 人文学部法学院法学121班 【摘要】: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之时,也对当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

    知识付费对教育的影响如何

    知识付费对教育的影响如何 自古以来教育一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中国人对于下一代的教育问题非常看重,而现在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以及高企的学区房价格让人力不从心。 新技......

    国际互联网对未来教育的影响

    成果—信息技术 国际互联网对未来教育的影响 资料来源:《研究性学习专辑(人与社会篇)》(大连十第二十高中) 资料整理:大连教育网 作者: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一九班 组长:栾述义 组员:......

    网络舆情对教育的影响

    加强网络舆情研判,维护教育稳定发展 新的网络发展,特别是博客和微博的井喷发展给新媒体时代特征带来异军突起之效,并让信息在网络传播出现两个效应:光速化效益和蝴蝶效益。光速......

    浅析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

    浅析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 摘要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洋务运动。由于客观形势对教育的需要,洋务派对传统的封建教育进......

    人本主义对当今教育的影响

    人本主义于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70~80年代迅速发展,它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

    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一一固始县分水亭镇一中 杨阳 英国历史学家埃里克•阿希比认为教育史上曾发生过三次重大的教育历史革命,现在正经历第四次革命。第一次革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