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工作的通知(
【发布单位】内蒙古自治区 【发布文号】内政字〔2003〕131号 【发布日期】2003-04-29 【生效日期】2003-04-2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工作的通知
(内政字〔2003〕131号)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有关委、办、厅、局: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全区各地精心组织、周密安排,退耕还林工作进展顺利,对改善我区生态环境、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牧民脱贫致富、推动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前一段的实施效果看,工程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个别地区对退耕还林工程的重大意义认识不深、理解不够,对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政策宣传不到位,公开公示制度执行较差,政策兑现中普遍存在坐扣农业税以外其它费用问题;二是工程管理粗放,工作随意性大,档案管理不规范,甚至出现弄虚作假,套取国家补助和借机乱摊派、乱收费等严重侵害农民利益的违规违纪案件。为全面落实《退耕还林条例》(国务院令第367号)及相关政策,切实保障农牧民利益,加快全区退耕还林进程,确保退耕还林工程取得实效,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明确责任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应进一步提高对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退耕还林工程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要层层签订责任状。各级政府的主要领导同志应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及时解决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粮食部门要把好粮食质量和供应关,财政部门要认真搞好各项补助费的管理和发放工作,林业部门要抓好工程管理及种苗组织供应、核查验收工作,保障工程建设健康有序进行。
二、加强宣传,兑现政策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国发〔2002〕10号)精神和国务院《退耕还林条例》各项规定,明确农牧民的责任和权益,把政策精神讲清讲透,把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巨大作用和深远意义讲清讲透,做到家喻户晓。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抓好退耕还林政策兑现工作。一是严格按照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兑现程序及时兑现补助粮食,兑现的粮食必须达到国家质量标准,必须以粮食实物形式发放,不得以其它方式替代。同时,强化服务,合理确定粮食供应地点,认真做好粮食加工、代贮工作,确保群众利益不受侵害。二是生活补助费和补助粮食发放必须直接面对退耕户,禁止乡、村、社集中领取,禁止扣收除退耕地相应的农业税以外的任何费用。三是坚持公开公示制度,验收结果与兑现结果都要以村、社为单位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退耕还林政策兑现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弄虚作假、克扣冒领等不法行为。
三、制定措施,强化管理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采取得力措施,进一步抓好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一是要有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专业人员。二是要选择退耕地优先安排水土流失、风沙危害严重的生态脆弱地区及贫困山区、沙区和贫困户。工程布局上要相对集中连片,整体推进,避免不切实际地人为划定项目区域,将建设任务集中在道路两侧,搞“形象工程”。对于未承包到户的集体机动地,如需退耕,必须先承包到户,且承包年限不得低于30年,否则不准纳入退耕还林粮食兑现范围,只能按荒山荒地造林对待,享受每亩50元的种苗和造林补助。三是要认真落实“个体承包”政策。继续坚持“谁退耕、谁还林、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明确所有权,放活经营权,允许转让、继承土地治理成果,引导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退耕还林建设,鼓励社会各界承包、租赁、购买荒山荒地和退耕地。坚决纠正重退轻还的错误做法,认真退、及时还。四是要及时确权发证。退耕还林后,按照“还林一块、验收一块、登记一块、依法确认其权属”的要求,及时验收发证、确认权属。在集体组织还林的荒山荒地上造林,还林后要将林地分到农户或在群众同意的情况下通过承包、拍卖等方式落实林地权属,由个人或企业经营。五是要树立“无档则乱”的思想。在整个退耕还林工作中应切实加强档案建设和管理,并配备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档案人员。档案人员应保持相对稳定,以保证退耕还林工程档案的完整性、规范性和安全性。
四、科技引导,提高效益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从工程实际出发,积极推广造林先进技术和典型模式,认真组织实施科技支撑项目,尽快建立一批高科技、高质量、高效益的工程示范点,引导和带动全局。要组织推广单位及技术人员包苏木乡镇、包地块,为退耕还林提供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同时,进一步加强工程管理人员、业务人员和农牧民培训,提高工程建设主体的自身素质。各旗县在编制规划和作业设计时要坚持科学指导,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重点选用一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兼优的树木品种,大力推广林草、林药间作模式,为林业产业发展和农牧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要把20%经济林的政策用足、用活、用好,条件较好的地区要重视发展工业原料林、用材林、果树经济林,努力提高退耕还林工程的经济效益。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通知(
【发布单位】内蒙古自治区
【发布文号】内政办字〔2005〕288号 【发布日期】2005-09-24 【生效日期】2005-09-2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通知
(内政办字〔2005〕288号)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各旗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各有关委、办、厅、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搞好“五个结合”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通知》(国办发〔2005〕25号)精神,巩固我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果,实现退耕还林建设目标,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大意义
我区是全国退耕还林工程试点省份之一,也是近几年国家重点投资的省区之一。几年来,在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下,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广大退耕农户积极参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504万亩,其中,退耕1330万亩,配套荒山造林2174万亩。工程涉及12个盟市、96个旗县、169万农户、近600万人,是我区生态建设史上投资最多、群众参与面最广的建设项目。
退耕还林工程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在建设我国北疆生态屏障,改善我区生态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致富增收,加快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认真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有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是国家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发展地区经济的客观需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关键是要解决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问题。从目前情况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一些地区尚未完全形成后续产业,农田基本建设、农村能源建设、舍饲圈养、封山禁牧等配套措施未能及时实施,巩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果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各级人民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重要性的认识,把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实现“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目标。
二、积极搞好“五个结合”,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创造有利条件
各级人民政府特别是旗县级人民政府要针对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区实际,把退耕还林与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封山禁牧等配套措施结合起来,整合并统筹安排扶贫开发、产粮大县、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以工代赈、产业化工程、农村能源建设等项目资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切实解决退耕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的长远生计问题。
(一)退耕还林与基本农田建设相结合。
解决好退耕农户的长期口粮自给问题,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要基础。要正确处理生态建设与农民吃粮、增收的关系,进一步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强中低产田改造。要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大力发展水浇地,建设高标准基本口粮田,确保退耕还林工程重点实施区农民留有基本口粮地。要推行科学种粮,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自给率,保证退耕后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各有关部门要安排好各项基本农田建设资金。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用于农田基本建设及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要与退耕还林工程相结合,主要用于水利灌溉排水设施等工程建设。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和其他支农资金,凡是有条件与退耕还林工程相结合的,就要做到统筹使用。
(二)退耕还林与农村能源建设相结合。
各地区要因地制宜,解决好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区退耕农户的生活用能问题。对具备发展沼气条件的地区,要重点和优先安排退耕农户应用沼气。要充分利用我区风、光能资源丰富这一有利条件,积极发展小风电、小光电,多能互补。同时,要加强薪炭林建设,积极推广节柴灶。要采取国家补助、地方配套和农民自筹相结合的方式,搞好退耕还林重点地区的农村能源建设。
(三)退耕还林与生态移民、扶贫开发相结合。
对基本不具备生存条件的特困人口,要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实行易地扶贫搬迁,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生存条件,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努力实现移民脱贫和生态保护双赢的目标。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解决好搬迁农户的基本生产生活问题,落实好迁入户的基本口粮地,特别是移民的产业依托问题。各地区要制定退耕农户技术培训计划,加强退耕农户生产技能培训,逐步提高其基本素质和就业能力,促进退耕还林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多种经营产业转移。
(四)退耕还林与后续产业发展相结合。
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加快农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和特色产业。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要求,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和生产大户参与后续产业建设,支持农牧业特色产业的基地建设,实现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积极推进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
各地区要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后续产业发展规划,指导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各种市场主体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等形式,参与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开发;支持和鼓励各类工商企业依托退耕还林工程发展畜牧业、中药材、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林业、农牧业等部门要抓好基地建设示范引导和科技推广服务工作,培育原料基地资源,促进后续产业发展。
多渠道增加对退耕农户发展后续产业的资金扶持。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规划指导退耕农户选好发展项目,建设一批示范基地和示范户,并在资金上给予适当扶持。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对地区经济发展带动作用明显的重点农牧业龙头企业和原料基地,要在项目安排上给予支持。金融机构要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对具有生产发展能力和产业支撑的退耕农户给予小额信贷支持,在退耕还林工程重点实施区要加大扶贫贷款力度,支持退耕农户发展后续产业。进一步加大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快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步伐,扶持其开发研制新产品,增强后续产业发展后劲。
(五)退耕还林与封山禁牧、舍饲圈养相结合。
各地区要继续总结推广封山禁牧、舍饲圈养经验,通过典型示范、资金扶持等方式大力推广舍饲圈养,全面实行封山禁牧。积极引导退耕农户在林间、林下种植优质牧草,提高产草量,增加载畜量。要以棚圈和饲草料基地建设为重点,大力推广普及人工种草、青贮、饲料加工和舍饲育肥技术。要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大力推广科学饲养,切实加强畜疫防治,加快牲畜出栏,使畜牧业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提高畜牧业整体效益,促进农牧民增产、增收。
三、认真落实工作责任,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一)各级人民政府要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落实各级人民政府对退耕还林工程负总责制度,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力措施,逐级明确责任,落实工作任务。各旗县(市、区)人民政府要认真落实退耕还林钱粮补助政策,足额兑现到户,取信于民。要组织开展退耕农户分户普查工作,摸清情况,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成果巩固措施和扶持办法,逐村逐户落实,切实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创造条件。
(二)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工作制度,统筹协调退耕还林工程和“五个结合”配套措施有关问题。各级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五个结合”中的具体问题,统筹协调各项支农资金和项目安排。各有关部门在下达相关项目计划时要做到相互通报、密切配合、同步实施;要按照退耕还林工程的总体要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认真落实好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区各项配套措施。
(三)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对退耕还林工作的监督检查,严格执行相关政策,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后期管理工作。旗县级人民政府尤其要认真做好退耕还林工程的检查验收工作,检查结果必须在政策兑现前在村里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的监督。要建立和完善监管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坚决打击毁林、复垦等违法违规行为,严禁林粮间作,不得在退耕还林地内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对违反退耕还林管理有关规定的,要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以确保退耕还林工程健康有序进行。
二○○五年九月二十四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救灾款物管理工作的通知
【发布单位】80502
【发布文号】内政传发[2001]1号 【发布日期】2001-03-02 【生效日期】2001-03-0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救灾款物管理工作的通知
(内政传发〔2001〕1号2001年3月2日)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
我区属自然灾害多发地区。每当自然灾害发生后,国家和自治区都要向灾区下拨大量救灾资金和物资;兄弟省市和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捐款捐物;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一些国际组织也纷纷慷慨解囊,支援灾区。为了管好用好这些来自各方面的救灾款物,提高使用效益,切实保证救灾工作需要,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一、救灾款物的管理
自治区各级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各类救灾资金的管理工作。上级部门拨付的救灾资金、各部门筹集的救灾资金、接受社会各界捐赠的救灾资金(救助单位指定用途者除外),均纳入财政部门在国库开设的救灾资金专用账户管理,统一调度,统一使用。财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将救灾资金和捐赠款项接收情况汇总报送同级人民政府。
自治区各级民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救灾物品的管理工作。接受的救灾捐赠物品由民政部门登记造册,报送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民政部门。
各部门、各单位接受的救灾捐赠款物要如数统计入账,不得截留挪用。各级财政、民政等部门要建立严格的救灾款物管理制度,做到账目清楚,手续齐备,并定期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捐赠款物的接收和发放情况。民政部门要推广救灾款项管理人户软件,规范救灾款物的管理工作。
二、二、救灾款物的使用
国家、自治区下达的救灾资金和接受救灾捐赠款物,统一纳入各级政府抗灾救灾计划,各项救灾资金和捐赠款项分别由有关部门按照各地受灾情况和有关规定会同财政部门提出分配意见,报送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通过各级财政救灾资金专户拨付。定向捐赠款物,按捐赠者意愿使用。
财政部门要按“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确保各类救灾资金及时足额下拨到位,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挪用救灾资金。救灾款物要专款专用、专物专用,保证重点,不能平均使用。救灾资金和捐赠款物要向重灾区倾斜、向重灾户倾斜、向不救济就会出问题的受灾户倾斜,防止资金的流失和浪费。使用救灾资金购置的救灾机械、材料设备等,由主管部门登记造册,按国有资产管理,使用完毕及时清点入库,加强管护,明确责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建立严格的救灾款物发放制度,规范程序。要按照受灾户本人申请,村民集体评议,村委会研究通过,报请乡级人民政府批准,送旗县级民政部门备案,凭民政救济四联单领取的程序发放救灾款物。发放救灾款物要实行“三公开一监督”(上级下拨的救灾款物总额公开、救济对象公开、救济对象的救济数额公开,张榜公布,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凡分配到灾区的救灾款物都要登记造册,灾民领取时要本人签字画押,除极特殊情况外,他人不得代领救灾款物。
救济对象应承担的灾害损失一时不能承担而发生的赊欠,要健全手续,登记造册备案,以便日后结算。
三、三、救灾款物的监督
各级财政、民政、审计、监察部门要加强对救灾资金和捐赠款物管理使用的监督检查。审计部门对救灾款物的使用情况要进行跟踪审计监督,对于截留、挤占、挪用救灾款物和在接收、管理、发放救灾款物过程中营私舞弊、变卖转卖等问题,要从严查处,确保救灾款物真正用于灾区,发放到最需要救济的灾民手中。
今后,凡涉及救灾款物管理方面的工作,依照本《通知》精神执行,自治区人民政府不再另行发文。
附件:各类救灾捐款捐物统计报表(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印章管理工作的通知(2003-8-19)
【发布单位】内蒙古自治区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3-08-19 【生效日期】2003-08-1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印章管理工作的通知
(2003-8-19)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各旗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
长期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有关印章管理方面的规定,在印章制发管理和统一样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有效防止了伪造印章的犯罪活动。但是,目前全区印章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不按公章制发规定权限制章,不经批准擅自更换公章;启用新印章后,不发启用印章通知;公章的蒙文、简化字、直径、字体等不规范;对磨损严重公章,不及时报请制发机关更换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印章的安全使用。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印章管理工作,保证印章的严肃性和安全性,特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印章的制发,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印章管理的规定》(国发〔1999〕25号)办事。印章制发机关要指定专人负责公章的制发与管理,设立印模档案,并对旧印章及时销毁或封存。印章制发时,要对印章样式、名称、直径、蒙文、简化字及字体、质地等严格把关。
二、为保证公章样式、规格、标准、翻译准确无误,防止印章零散、多处制作,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各旗县(市、区)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各部门和所属事业单位的印章均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统一制发,不得自行制作。
三、各单位申请刻制、更换印章(含套印章),应向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提出书面申请。设立新机构、临时机构和制换工作用章事宜,均应附相关机构设置批文,经审批同意,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办理印章刻制手续,并到国务院办公厅或公安部门定点单位刻制。印章刻制完毕,申请制印单位凭本单位介绍信到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领取印章,同时上缴原印章。印章制作费,由印章使用单位支付。
四、启用新印章时,由使用印章单位依据有关机关的批准文件(批准设立新机构文件、批准更名文件、批准更换公章文件),自行印发启用印章通知,并送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备案。
五、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整体更名或调整建制需重新制作印章、现印章已严重磨损、现印章体例不规范或未按规定程序审批制作的,要尽快更换。
六、近期,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将对属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管理范围的地区、部门和单位现印章使用情况进行审验。请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认真填写附表,10月15日前报送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会议处。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内蒙古自治区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法(内政办发〔2003〕22号)
【发布单位】内蒙古自治区 【发布文号】内政办发〔2003〕22号 【发布日期】2003-07-03 【生效日期】2003-07-0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内蒙古自治区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法
(内政办发〔2003〕22号)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有关委、办、厅、局,各有关企业:
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内蒙古自治区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03-7-3
内蒙古自治区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法
第一条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改善生态环境,确保国家各项政策的贯彻执行,确保工程区经济发展、农牧民增收,根据国务院《退耕还林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凡列入国家退耕还林工程项目或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的退耕还林工程,均按本办法管理。
第三条第三条 退耕还林工程实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及旗县人民政府对当地退耕还林工程负总责。同时,建立政府领导、部门领导、实施单位、承包主体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并认真进行检查和考核。
(一)负责退耕还林工作的各个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按照《条例》要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工作。
(二)旗县人民政府为退耕还林工程承担单位,退耕还林工程实行目标、任务、资金、粮食、责任五到旗县,旗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对本旗县退耕还林工程负总责。主要职责是组织各有关部门和群众完成国家下达的退耕还林任务,负责监管乡镇和有关部门的工作,协调解决工程实施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保证国家投资按时、足额拨付到位。对工程前期准备、施工组织、检查验收、资金使用、政策兑现、建设成果保护等方面负主要责任。
(三)承担建设任务的乡镇和单位为工程实施单位,其主要领导为实施单位责任人。负责落实执行国家、自治区有关政策、规定,负责按上级批准的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组织实施工程建设,负责粮食补助、生活补助费的管理和兑现工作,接受有关部门的检查和监督。对工程建设质量和任务完成承担直接责任。
(四)退耕户、承包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种草的造林专业户、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均为承包责任人,必须按作业设计要求、退耕合同内容和国家及自治区有关规定完成退耕还林任务。对任务完成、建设质量、后期抚育及管护等方面负有具体责任。
(五)退耕还林工程实行工程管理责任追究制度。责任人应对所承担管理任务的结果负责,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由于责任人的失误造成工程出现质量问题或工程建设中发生弄虚作假、贪污挪用工程款等违法违纪事件的,根据《条例》中法律责任的相关条款追究责任人责任,并核减该地区下工程任务或取消该地区工程实施资格。
第四条第四条 退耕还林必须遵循的原则:
(一)退耕到户原则。只有承包到户的耕地才能实施退耕还林。对于集体机动耕地、国营农牧林场耕地,需退耕还林的,必须先承包到户后再予实施。必须切实把握“林权是核心、给粮是关键、种苗要先行、干部是保证”几个主要环节,确保退耕还林工程顺利实施。
(二)生态效益优先原则。退耕还林以营造生态林为主,营造的生态林比例以旗县为核算单位,不得低于80%。对超过规定比例多种的经济林,只给种苗和造林补助费,不给补助粮食和生活补助费。
在坚持生态效益优先的基础上,结合退耕还林,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通过生态建设带动畜牧业发展,利用林草优势发展饲料、畜产品加工及林产品加工等后续产业,培育新的生产门路,努力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创造条件,确保退耕还林能够“退得下、还得上、能致富、不反弹”。
(三)综合治理原则。实施退耕还林地区应把农业综合开发、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扶贫开发等项目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紧密结合,兼顾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实行综合治理,确保建设成效。
(四)建设与保护并重原则。采取法律、行政、经济等综合措施,制止边治理边破坏现象,保护建设成果。
(五)政策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对于生产条件较好,又不造成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的耕地,农民不愿退耕的,不得强迫退耕。
(六)适地适树原则。尊重自然规律,科学选择林种、树种,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第五条第五条 退耕还林工程实行按工程规划和投资计划编制实施方案,按实施方案编制作业设计,按作业设计组织实施,按作业设计和有关标准检查验收。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符合国家规划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气候、水文条件和土地类型进行科学规划,做到乔灌草合理配置,农林牧相结合。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重点发展耐干旱灌木,恢复林草植被。在水分和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区,应注重发展经济林和速生丰产用材林。
(一)自治区退耕还林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由自治区林业厅组织编制,报国家有关部门审核后,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
(二)旗县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由本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编制,报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审核,由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三)旗县林业主管部门应根据退耕还林实施方案,组织有资质的单位编制作业设计,把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落实到农户、职工。作业设计报盟市林业主管部门审批。
(四)作业设计一经批复,必须严格遵照执行,不得擅自变更。确因特殊情况需要变更的,必须按原审批程序报批备案。
第六条第六条 自治区根据国家下达的退耕还林计划,将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到旗县,旗县逐级分解落实到户。
(一)在符合生态区位的条件下,要给贫困山区、沙区和贫困户优先安排退耕还林任务。
(二)承担退耕还林任务的乡镇、单位,要将退耕任务落实到农户和职工个人,并与退耕户签订《退耕还林合同书》。
(三)任务分解落实应相对集中连片,按流域安排退耕任务,禁止搞地区平衡,禁止搞“形象工程”。原则上以行政村为实施单位,一次规划,年内全部完成,不跨安排退耕任务。
第七条第七条 凡陡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区位重要、产量低而不稳的坡耕地及重点风沙区沙化耕地,盐碱化、石漠化严重的耕地,均应纳入退耕还林范围。原则上人均退耕面积不超过5亩。尽量扩大退耕农户数量,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合理调整耕地,避免出现同一地区农户退耕面积不均和“垒大户”现象。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内的耕地,不准退耕。
第八条第八条 退耕还林后,禁止在林带间种植一年生粮经草作物,可采用林草带状间作模式,间种多年生牧草、药材等。还经济林及需采取全面整地、抚育等经营行为的,必须制定水保措施。
第九条第九条 退耕还林实行农业税征收减免政策。凡退耕地属于农业税计税土地,自退耕之年起对补助粮达到原常年产量的,国家扣除农业税部分后再将补助粮发放给农民;补助粮未达到常年产量的,相应减免农业税,具体减免数量由旗县人民政府根据退耕前常年产量合理确定。退耕之前的常年产量,按土地退耕前五年的常年产量平均计算。补助给农民的现金,不计入补助粮标准。
乡镇农业税征收机关,按照退耕的农业税计税土地常年产量和当地补助粮标准确定退耕土地应征收的农业税税额,并委托补助粮发放单位从补助粮中代扣农业税。退耕地的农业税只能从补助粮中扣除,不得向农民征收。停止粮食补助时,不再对退耕地征收农业税。
实施退耕还林的旗县,其农业税收减少部分,由中央财政以转移支付方式给予适当补助。
第十条第十条 退耕还林的种苗和造林补助费,原则上发给农民自行采购。如自行采购有困难,在征得农民同意后,也可由林业等有关部门统一组织,实行政府采购。种苗和造林补助费如有节余,只能用于种苗、造林补助和封育管护等支出,不得挪用。种苗和造林补助费超过国家补助标准的,不得强行向退耕还林者收取超出部分的费用。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建立健全林木种苗市场,完善种苗生产供应机制,保证种苗数量和质量。
(一)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种苗调运、供应、生产、培育、市场监督等方面的指导和管理工作。
(二)退耕还林所用种苗应就地培育,就近调剂,优先选用乡土树种和抗逆性强的良种壮苗。充分发挥国有苗圃、国有林场附属苗圃生产能力,鼓励乡村集体、企业与个人采取多种形式为生态建设培育高标准、高质量的种苗。大力推广容器育苗,积极推行“三定一合同”方式,即定点育苗(采种)、定向培育、定向供应、合同订购。
(三)工程所需种苗的生产、销售和供应实行“两证一签”制度,具备质量检验合格证、植物检疫合格证和种苗产地标签的种苗,方可用于退耕还林。
(四)加强种苗市场行政执法力度,坚决制止垄断种苗市场、哄抬种苗价格行为。禁止国家公务人员参与种苗经营活动。严厉打击种苗销售过程中的不法行为,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退耕还林工程必须坚持以科学技术为支撑,把提高工程科技含量放在重要地位。
(一)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每一道工序,都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自治区相关技术规程和技术标准,并应严格检查、严格管理。
(二)大力推广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有针对性地选择推广适合本地区的科技成果、适用技术,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成效。
(三)各旗县都要建立技术指导、技术监督和技术承包制度,组织一批相对稳定的科技人员深入工程区,进行技术指导、技术咨询服务和技术监督。要明确项目技术责任人,实施技术承包责任制。同时,加强对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技术培训。
(四)建立网络监测系统,对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动态监测,促进工程管理数字化、精确化、科学化。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采取多种形式推进退耕还林工作。退耕还林者在享受生活补助和粮食补助期间,还应承担一定的荒山荒地造林任务,没有宜林荒山荒地的,可由旗县、乡镇统一组织异地还林。鼓励农村造林专业户、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租赁、承包退耕还林,鼓励在有条件的地区集中连片造林,鼓励个人兴办家庭林场,实行多种经营。承担异地荒山荒地造林任务的团体和个人,可享受一次性的种苗和造林补助费。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退耕还林工程实行旗县、自治区、国家三级检查验收制度。
(一)旗县自查
旗县自查采取全面检查的方法,由旗县人民政府组织各乡镇和林业等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标准、退耕还林作业设计,对退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种草,逐乡、逐村、逐户、逐地块进行检查,不得采取抽样检查的方法。检查结果,必须经退耕户签字确认。检查结束后,进行统计汇总,建立档案台帐,绘制“退耕还林建设分布图”,并将自查结果统计汇总后报盟市林业主管部门。
盟市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和监督旗县自查工作,并将旗县自查结果汇总后报自治区林业厅。
(二)自治区复查
在旗县自查的基础上,以旗县为单位,由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按照国家制定的检查验收标准和办法对退耕还林工程进行复查。自治区复查后,向国家上报复查成果,并申请国家核查。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按照旗县自查结果,严格兑现国家有关政策。
(一)退耕还林任务完成后,由旗县人民政府组织各乡镇和林业等有关部门进行检查验收,填写《退耕还林(草)工程验收卡》。《退耕还林(草)工程验收卡》一式四份,林业、财政、粮食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各执一份。
(二)乡镇人民政府应以户为单位,以《退耕还林合同书》及《退耕还林(草)工程验收卡》为依据,填写《内蒙古自治区退耕还林(草)证》(由自治区统一印制,无偿发给退耕户),作为农户领取兑现粮食、生活补助费的依据和凭证。
(三)粮食补助应与退耕还林成活率、保存率挂钩,按报帐制发放补助粮。退耕还林第一年,粮食补助可分两次兑付。第一次在完成整地并经检查验收合格后,可预先兑现部分补助粮。第二次待退耕还林全面验收合格后再兑现补助余额。每次兑现补助粮的数量由旗县人民政府确定。以后每年要及时对退耕地的保存率及幼林抚育、管护进行验收,验收合格的,一次兑付该补助粮食。承担粮食供应任务的企业要根据旗县人民政府指定主管部门的检查凭证,按国家确定的补助标准,凭《内蒙古自治区退耕还林(草)证》向退耕户发放粮食。粮源不足的旗县,由所在盟市负责统筹粮源或申请自治区协调解决。有关粮食供应办法及补助资金的管理、结算办法,由自治区粮食局、财政厅会同有关部门修订下发。
(四)粮食补助和生活补助费标准及年限,执行国家有关规定。
(五)对退耕农户只能供应粮食实物,不得以任何形式将粮食折算成现金或代金券发放。补助粮食和生活补助费的发放要直接面对退耕户,必须做到谁退耕、谁持证、谁领粮、谁签字。禁止乡镇、村社集中领取。除农业税外,禁止扣收任何费用。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自治区复查结果作为对旗县人民政府和有关责任人进行考核的依据,也是下达计划调控的依据。经验收没有完成任务及组织管理情况差的旗县,调减或取消下工程任务。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退耕还林后,由旗县林业主管部门进行核实和登记造册,当地旗县人民政府应及时核发林(草)权证,确认所有权和使用权,并依法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土地承包经营合同应作相应调整。凡未落实林(草)产权和管护责任的,不兑现粮食和生活补助费。
(一)逐级建立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依法治林护林。
(二)退耕还林后,还林地承包经营期可延长至70年,允许依法继承、转让,到期后可按有关法律、法规继续承包。
(三)严格实行项目区禁牧制度,大力推行舍饲圈养。承担退耕还林任务的旗县,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禁牧、休牧制度,加大执法力度,保护退耕还林成果。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退耕还林(草)所取得的农业特产收入,免征农业特产税。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生活补助费和粮食补助期满后,在不破坏整体生态功能的前提下,经有关部门批准,退耕还林者可依法对其所有的林木进行采伐。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退耕还林工作应充分发挥村委会和村民大会的监督管理作用,鼓励退耕户参与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任务分配、验收兑现等环节要坚持村务公开,张榜公布。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以本级承担的退耕还林及荒山荒地造林任务面积为基数,自治区、盟市分别按每亩0?6元,旗县按每亩1元的标准,由同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解决退耕还林工程的前期费、管理费和验收费。调运粮食费用由旗县人民政府负担,不得向补助粮承供企业和退耕户分摊。对不落实上述费用影响工程实施的地区,核减或取消该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任务。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自治区、盟市、旗县均应建立举报制度,公布举报电话,受理并责成专人处理有关事宜。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建立自治区、盟市、旗县工作动态网络,及时、准确地反馈工作中的情况和问题。根据国家建立信息反馈和定期报告制度的要求,实行工程统计月、季、年报制,盟市、旗县、乡镇均应确定专人负责信息收集、发布和统计上报工作。春、雨、秋季对工程建设完成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年终对工程建设完成情况作出全面总结。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各级林业部门应建立并完善工程建设档案和技术档案管理体制,配备责任心强,业务熟练,具有一定档案管理经验的人员负责档案管理工作。建立较为固定的档案保管场所,应用电脑数字化技术,改善档案管理条件和手段,不断提高档案管理水平。档案管理工作不合格的,不予验收。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所称退耕还林,包括退耕地还林、还草和相应的宜林荒山荒地造林。本办法由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内蒙古自治区退耕还林(草)工程管理办法(试行)》同时废止。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