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庆市交通委员会重庆市旅游局关于加强道路旅游客运管理的通知
重庆市交通委员会重庆市旅游局关于加强道路旅游客运管理的通知
渝交委〔2001〕257号
(2001年5月17日渝交委〔2001〕257号文发布)
各区县(自治县;市)交通局(委)、旅游局;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市交委、市旅游局有关直属企业:
近年来,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道路旅游客运业已经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我市道路旅游客运业还存在一些问题,客观上制约了旅游事业的进步。为加强我市道路旅游客运业管理,保证我市旅游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重庆市道路运输管理条例》和《重庆市旅游管理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我市道路旅游客运市场实际,现将道路旅游客运管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道路旅游客运有关定义:
道路旅游客运是以运送游客游览观光为目的,运行线路一端为旅游景区的经常性的直达道路旅客运输方式。我市道路旅游客运分为团队包车旅游客运和专线班车旅游客运两种。
道路旅游客运企业是旅游收入达到企业总收入的80%,并经营道路旅游客运业务的企业。
道路旅游客运企业、四级以上道路旅客运输企业和主管部门认可的企业可以经营道路旅游客运业务。
二、道路旅游客运业的管理部门:
交通行政部门是道路运输主管部门,依照相关道路运输法律法规管理道路旅游客运业;旅游行政部门是旅游事业主管部门,依照旅游法律法规管理旅游客运业的定点和服务质量。
三、道路旅游客运企业管理:
(一)道路旅游客运企业是在具备一般客运资格的基础上,又符合从事旅游服务条件的经营者,必须接受交通行政部门和旅游行政部门的依法管理。
(二)交通行政部门对道路旅游客运企业施行资质管理制度,根据旅游客运企业不同的资质等级确定不同的客运经营范围。旅游行政部门对道路旅游客运企业施行旅游定点管理。(三)道路旅游客运企业接以下程序审批:
1、申请人向所在地区县(自治县、市)交通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有关资料;
2、区县交通行政部门审核后,报市交通行政部门审批。申请人经批准后,取得客运经营资格。
3、申请人取得客运经营资格后,应向旅游行政部门提出经营旅游业务的申请,经旅游行政部门核准并办理有关手续后,方可经营旅游运输业务,享受旅游定点单位权益。
四、道路旅游客运线路按如下程序审批:
(一)申请人向区县(自治县、市)交通行政部门提出申请;
(二)区县(自治县、市)交通行政部门提出审核意见后报市交通行政部门,市交通行政部门征求市旅游局意见后审批,并发给线路牌或包车牌,申请人取得客运线路经营权。
(三)申请人取得客运线路经营权后,应向旅游行政部门提出申请,旅游行政部门审核 后,对符合定点旅游车条件的,发给定点标志牌。
五、道路旅游客运运力按如下程序审批:
(一)申请人向区县(自治县、市)交通行政部门提出申请。
(二)区县(自治县、市)交通行政部门征求所在地旅游行政部门意见,报市交通行政部门。(三)主城区外的新增客运动力由市交委审批,主城区内的新增客运动力由市交委报市政府审批。
(四)申请人经批准后,由市交通行政部门办理新增运力客运手续,颁发《营运证》,取得投放运力资格。(五)从事高速公路营运的旅游车辆必须达到交通部颁发的高速公路车辆技术标准。
(六)申请人取得投放运力资格后,应向旅游行政部门提出定点申请,旅游行政部门审核合格的,对其进行定点,在车门上喷制“重庆市国际旅游定点汽车”或“重庆市国内旅游定点汽车”标志。
(七)专业旅游汽车公司、旅行社、宾馆、饭店用于自组团队或出租作为旅游包车使用的(不走固定线路和定班发车)自备车辆,由市旅游局审核同意后,市交委按新增、更新客运运力有关审批规定审批并作为包车运力实施管理。
六、道路旅游客运驾乘人员管理:
旅游定点汽车的驾驶员应持有运政管理机构核发的《准驾证》和旅游行政部门核发的《重庆市旅游服务证》,乘务员应持有旅游管理部门核发的《重庆市旅游服务证》和运政管理机构核发的《乘务员证》。
七、管理旅游客运日常监督管理: 日常检查由道路运政管理机构和旅游管理部门各司其职,共同负责执行,相互配合。
道路运政管理机构按照有关规定检查车辆技术,维护情况,营运证牌,驾乘人员资格,营运违章、安全行车情况等。
旅游管理部门检查旅行社、宾馆包车纪律,定点旅游汽车驾乘人员质量投诉,定点旅游汽车服务设施,车容车貌,定点车标志,安全行车情况等。
八、现存问题解决办法:
对现有旅游定点车辆,由市运管局和市旅游局共同清理,按上述规定办理、完善有关旅游客运营运手
第二篇:重庆市交通委员会
附件:
重庆市交通委员会
重庆市公安局文件
重庆市人民政府纠风办
渝交委[2006 ]l03号
关于印发 2006年
重庆市治理公路三乱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市)交通局(委)、公安局、纠风办:
现将《2006年重庆市治理公路“三乱”工作实施意见》印发
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交通委员会重庆市公安局重庆市人民政府纠风办
二00六年四月十四日
主题词:交通治理公路三乱意见通知抄送:交通部,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市法制办,市财
政局,市物价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市政委,市
公路局。重庆市交通委员会办公室2006年4月14日印发
2006年重庆市治理公路“三乱”工作实施意见
为保持和巩固我市所有公路基本无“三乱”的成果,防止公路“三乱”反弹,推动治理工作深入开展,按照国务院“两部一办”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现对2OO6年治理公路“三乱” 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2006年治理公路“三乱”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预防和治理公路“三乱”的长效机制,规范执法行为,保证公路畅通,巩固所有公路基本无“三乱”的成果,坚决防止反弹。
二、工作任务。严格执行公路“三乱”反弹摘牌办法,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严格责任追究制度;严格公路临时性动物、植物防疫监督检查站的审批和监督管理;严禁在高速公路上设置未经市政府批准的各类站点,加强对收费公路收费情况的审计监督;畅通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一)建立发现和查处公路“三乱” 问题的快速反应机制,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各部门、各区县(自治县、市)应建立查处公路“三乱”问题的快速反应机制,完善举报制度,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做到出现公路“三乱”现象能及时发现、及时查处,实现治理“三乱” 工作的动态管理。
(二)严格公路临时性动物、植物防疫监督检查站的审批和监督管理。农业部门和林业部门应建立健全和完善管理办法和相关制度,加强监管,切实做到依法行政、文明执法,规范检查行为,杜绝乱收费。乱罚款现象,在严防疫情传播的同时,切实将治理公路“三乱”工作落到实处。
(三)畅通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交通部门和市政部门应按照国家和我市的规定,继续做好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的建设,确保公路畅通,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转变执法理念,提高执法人员素质,规范执法行为。各上路执法人员应树立“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理念,继续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热情服务,认真执行罚缴分离制度,严禁下达罚款指标,更不准重复罚款。交通部门、公安部门应处理好治理超限超载运输和治理公路“三乱”的关系,加强治超站点的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上路执法人员的监督和管理,规范执法行为,切实解决以罚代纠、以罚代管、只罚不纠等现象,杜绝“三乱” 问题发生。
(五)加强公路收费站和各类检查站的规范化建设。交通部门应认真贯彻国务院《收费公路管理条例》和《重庆市收费公路管理若干规定》 继续清理整顿收费站点,加强收费站的规范化建设,规范收费行为,坚决撤除收费期限届满的站点和已偿还完借
贷款的政府还贷公路站点,并加强收费公路日常监督管理,提高养护质量和服务水平,树立良好的交通社会形象。林业部门、农业部门应按照市政府的批文设置木材检查站和防疫监督检查站,加强检查站的硬件和软件的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做到经费落实,杜绝以费养人现象。
(六)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国办发„2005‟49号)和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渝办发„2006‟36号)精神,切实深化我市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预防农村公路出现“三乱”问题。
三、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虽然我市已于2004年实现了所有公路基本无“三乱”的目标,但产生公路“三乱”的深层次原因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治理工作的成果仍然十分脆弱,公路“三乱”尤其是农村公路“三乱”现象时有发生。各部门、各区县(自治县、市)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充分认识治理公路“三乱”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克服松劲麻痹、厌倦、自满情绪,继续做到机构不散,力度不减,责任不变;进一步明确任务和目标,继续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负其责,紧密配合,齐抓共管,继续保持治理公路“三乱”的高压态势,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巩固治理成果,防止反弹。
(二)加大治理公路“三乱”工作的宣传力度。各部门、各区县(自治县、市)要继续加大治理公路“三乱”工作的宣传力度,使治理工作深入人心,接受社会监督;要将治理工作和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切实加强部门政风行风建设;要树立和弘扬执法为民的先进典型,推动行风建设;要严肃查处和曝光反面典型,以儆效尤。
(三)继续加强监督检查力度。要继续将治理公路“三乱”工作纳入工作目标同考核同评比;要建立快速查处反应机制,各区县(自治县、市)针对当地存在的问题、薄弱环节对重点地区、重点路段、重点时段实行重点监控,交通、农业、林业等相关部门要采取措施,对苗头问题加大防范力度,将“三乱”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市治理公路“三乱”办公室将组织各领导成员单位进行联合大检查,并积极展开明查暗访活动,并对媒体曝光或群众举报反映的公路“三乱”问题进行专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对情节严重的地区和单位,不仅要处理有关责任人,追究领导责任,而且将取消所在区县(自治县、市)所有公路基本无“三乱”资格。
(四)加强沟通,保持信息畅通。各部门、各区县(自治县、市)要经常保持信息畅通,加强工作交流,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并将情况以书面形式报市治理公路“三乱”办公室;同时,每年应对治理工作进行小结,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并将总结报市治理公路“三乱”办公室。
第三篇:重庆市交通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道路客运安全生产规范的通知(本站推荐)
重庆市交通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道路客运安全生产规范的通知
(渝交委安〔2011〕5号)
各区县(自治县)交通局(委)、渝中区建交委,市运管局、交通执法总队:
《重庆市道路客运安全生产规范》已经2010年第九次委主任办公会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重庆市道路客运安全生产规范
二○一一年一月十日
附件:
重庆市道路客运安全生产规范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决定》(渝府发〔2010〕3号),进一步规范道路旅客运输安全生产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重庆市道路运输管理条例》、《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等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所称“安全生产”是指道路客运企业为保障道路运输安全而进行的安全生产工作。
本规范所称“企业车辆”是指以车辆行驶证登记的企业名称取得道路运输证的客运车辆。
本规范适用于在我市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登记的、取得从事道路客运资格的道路客运企业(不含农村客运企业)和三级及以上客运站场(以下简称“企业”)。
各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和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负责监督本规范的实施。
基本要求
4.1 企业是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的主体,在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中,应当全面保障道路旅客运输安全生产的条件,按不低于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标准制定企业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编制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4.2 企业应主动接受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和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按行业管理部门核准、许可的范围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实行公司化经营和管理。
安全组织机构及人员配备
5.1 企业应建立各层级的安全生产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明确安全生产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组成人员、工作任务,形成层级清晰的安全管理组织体系。
5.2 建立健全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管理机构,做到工作机构、人员、责任、设施(备)、经费“五落实”。
5.3 企业专职安全管理人员配备
5.3.1 企业应根据经营规模等实际情况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车辆总数小于50辆的企业,安全管理专职人员配备不低于3人;车辆总数大于(含)51辆、小于(含)99辆的企业,安全管理专职人员配备不低于5人;车辆总数大于(含)100辆的企业,安全管理专职人员配备不低于7人。
5.3.2 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应具备与本单位从事的运输活动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持证上岗。
安全生产职责
6.1 企业安全生产实行分级管理、一岗双责的体制。
企业主要负责人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分管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负责人,对安全生产承担综合监督管理责任;分管业务工作的负责人,对分管工作中的安全生产承担直接领导责任。
6.2 企业应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实行全员、全过程管理。根据行业管理的要求和本单位的岗位构成,明确企业的安全主体责任和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责任,制定关键岗位的安全生产职责,将安全生产目标进行层层分解、落实,逐级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逐级建立安全生产责任考核制度,对各级管理人员、职能部门及从业人员安全生产职责的履行情况及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实现情况进行定期考核,予以奖惩。
安全经费管理
7.1 依据《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按照不低于营业收入0.5%的标准提取安全费用。
7.2 安全费用用于:完善、改造和维护安全防护设备、设施支出;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和现场作业人员安全防护物品支出;安全生产检查与评价支出;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的评估、整改、监控支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以及应急救援演练支出;其他与安全生产直接相关的支出。
7.3 按规定实行全员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
从业人员管理
8.1 驾驶员管理
8.1.1 驾驶员应具有与驾驶车辆相应的《机动车驾驶证》和《营运性道路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证》、《重庆市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证》,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安全驾驶经历。
8.1.2 企业应对拟聘用驾驶员的从业经历、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进行当面审核和现场测试,考核合格后依照劳动合同法与驾驶员签订劳动合同。
8.1.3 企业建立驾驶员考核录用档案。档案内容包括招聘合同、有关证照审查及复印件、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及考核成绩(含试卷)情况、奖惩记录等。
8.1.4 企业建立驾驶员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对驾驶员的运行安全状况和驾驶适应性进行不间断的考核,定期通过驾驶员交通违法、肇事信息查询平台查询驾驶员的违法和事故信息,及时处理驾驶员违反法律、法规及安全操作规范的行为并记录在案。对经考核确认达不到安全要求的驾驶员,应及时解聘或调任其他工作。
8.1.5 企业建立行车日志制度。运行400公里以上的客运线路应建立行车日志制度,记录的主要内容包括始发站、中途停靠站、终点站、停车时间、天气和道路状况,以及行车中发生的车辆故障、隐患、事故等。行车日志由驾驶员负责填写,企业应定期审核。
8.1.6 企业应安排适应营运线路要求数量的驾驶员,保障驾驶员安全驾驶。连续行驶2小时以上、4小时以内,应停车休息不少于20分钟;24小时内实际驾驶时间累计不得超过8小时。双层客运车辆在高速公路上最高行驶速度不得超过80公里/小时。单程在40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600公里以上)的长途营运客车必须配备2名以上的驾驶员。市内客运班车、包车和旅游客车不得在22时至次日5时始发,并在24时前结束运输任务。超长线路客运车辆行驶时间超过22时的,应落实固定或临时途中休息站,安排长途驾驶员落地休息。严禁夜间(22时至次日6时)在三级及以下山区道路通行。
8.1.7 企业应监督驾驶员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操作规范安全驾驶。
8.1.8 驾驶员应了解企业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熟知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以及事故应急措施。
8.1.9 企业应按季度将聘用或解聘的驾驶员的信息报送当地运管机构备案。
8.2 乘务员
8.2.1 乘务员应经企业培训后上岗,具有安全乘车及识别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基本业务知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基本的医疗抢救和事故逃生常识。
8.2.2 乘务员应维护行车中的乘车秩序。
客运车辆管理
9.1 客运车辆应符合《营运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GB18565)和《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2004)等有关规定,保持车辆技术状况良好,证照齐全有效。
9.2 道路旅客运输车辆应达到二级以上车辆技术状况等级标准;高速公路客运、旅游客运车辆应符合《营运客车类型划分等级评定》(JT/T325-2004)标准的高中级客车,达到一级车辆技术状况等级标准。
9.3 车辆维护
9.3.1 企业应建立车辆技术档案和车辆维护制度。车辆技术档案应记载及时、完整和准确,不得任意更改。
9.3.2 日常维护应在每日发车前、行车中和收车后进行,由驾驶员负责对车辆进行清洁、补给和安全检视。
9.3.3 营运车辆应按照《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GB/T18344-2001)要求,由具备资质条件的汽车维修厂负责实施一级、二级维护。一级、二级维护周期以行驶里程为依据,对于不便用以行驶里程来统计的,可用行驶时间间隔来确定维护周期。
9.3.4 各级维护必须按规定的项目进行,不得漏项和减项。
9.3.5 严禁非法改装、拼装车辆,报废车辆不得过户或转卖。达到国家报废标准规定的营运客车,应按时办理报废、注销登记,并及时交售给报废汽车回收企业回收解体,不得将报废车辆出售、赠予或者以其它方式转让给非报废汽车回收企业的单位或个人,不得自行拆解。
9.4 企业在注册地应拥有与其经营规模相适应的生产(用于车辆统一停放和日常维修)基地,在注册地以外的经营发生地,应设立专用场地,作为企业回场待班车辆的统一停放和日常维修工作场所。
9.5 车辆运行管理
9.5.1 企业应设立独立的车辆调度机构,对企业车辆进行统一调度管理,以保证车辆的正常运行。
9.5.2 客运班车应按照许可的线路、班次、站点运行,在规定的途经站点上下旅客,不得站外上客或揽客。客运包车不得搭乘合同外的旅客,严禁客运包车途中上下客。
9.5.3 长途客运线路应制定途中服务站安全管理措施,建立长途班车中途休息管理制度,指定中途休息点和司机交接班点。
9.5.4 进站营运车辆必须严格遵守《汽车客运站安全生产管理规范》(交公路发〔2008〕2号)的相关规定,发车前自觉接受安全例检,并按要求利用车载电视向乘客播放安全提示片。未按规定进行车辆二级维护或安全检查不合格的车辆不得出站运营。不具备发车例检条件的,企业应督促驾驶员做好发车前的例行检查。
9.5.5 企业车辆在每日收车后,应返回企业生产基地或企业规定的其他场地统一停放。
9.5.6 根据不同营运线路,企业分别提出线路各路段路面情况、行驶要求、注意事项等内容,制作安全行车手册,对危险路段进行标注,供司乘人员参考。对于新开通线路,应进行道路运行安全状况踏勘,并制定安全保障措施。严禁在不具备安全通行条件的道路上开行客运线路。
9.5.7 企业应建立营运车辆安全监控系统管理机构,并与行业管理部门监控中心进行联网。客运车辆应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并逐步安装移动视频监控系统。企业应配备足够的专职监控人员,对运行的车辆实行全程监控。
9.5.8 企业应根据营运车辆运行线路和营运车辆、从业人员的状况,建立健全GPS监控管理制度,落实GPS监控责任制,确保车辆运营时车载终端各项功能均处于正常工作状况。对超员、超速、超时驾驶、不按规定线路行驶等GPS监控信息要及时处理,并将违规信息及处理结果打印存档,作为企业内部对营运车辆和驾驶员进行安全考核的依据。
9.6 企业应及时掌握极端天气下的路况信息,及时发布安全提示信息,督促驾驶员严格执行特殊天气驾驶操作规程,谨慎安排车辆运行。不具备安全通行条件的,应向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申请停班或调整线路。
9.7 在批准的途中非等级站点上下旅客时,乘务人员应在驾驶员的配合下,加强对上车旅客携带行包的“三品”检查。
9.8 营运客车应按规定配备三角木、灭火器等的安全行车设施设备。全封闭营运客车应配备足够的安全锤。行驶冰雪、泥泞等易滑道路的客车应配备防滑设施设备。
汽车客运站安全管理
10.1 客运站应按《汽车客运站安全生产规范》(交公路发〔2008〕2号)的要求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生产制度,配备与发班数量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履行“三不进站、五不出站”安全工作职责。
10.2 客运站的安全生产条件应符合《汽车客运站级别划分和建设要求》(JT/T 200-2004),二级(含)以上客运站要按照规定配备并使用安全检查设备,三级及以下的客运站在客运班车发班期间应负责对旅客随身行李和行包进行检查。
10.2.1 一、二级客运站的安全检查设备应设在旅客进入候车区的必经通道处,并按旅客流量配备引导、检查人员,对旅客行包进行逐一安检,发现可疑物品时,应要求乘客主动开包接受检查。乘客不接受检查的,应拒绝其乘车。
10.2.2 客运站下客区、候车区、待班区、发班区分开,车辆进出口独立,人员通道与车辆通道有效分隔,车辆进站限速标志、地面运行及停车标识、标线设立明显。
10.2.3 客运站应在明显的位置设立安全公告和标识,配备广播和影视设备,按行业部门要求向旅客宣传安全乘车知识,明示标定禁止携带危险品的种类、品名和限制携带危险品的数量,使旅客自觉遵守规定。
10.3 客运站按《安全标志》(GB2894-1996)和《消防安全标志》(GB13495-92)及相关规定配备足够消防器材,放置合理;预留消防通道,人员、车辆疏散通道;用电设备符合安全要求。
10.4 客运站应配备与作业班次相应的安全管理人员,其中一级站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不少于3 人,二级站不少于2 人,三级站不少于1人。
10.5 客运站应按《汽车客运站营运客车安全例行检查项目及要求》的规定,对出站(场)车辆进行安全检查。
客运车辆安全锤配备达不到要求数量的,应当场予以有偿配备,客运车辆GPS车载终端不能正常使用的,不得办理报班手续。
10.5.1 车辆安全检查采取人工检查或者仪器自动检查的方式,逐步配备车辆安全自动检查系统,实现仪器自动检查。
10.5.2 二级以上客运站应设立专用的车辆安全检查场所,配备检台或地沟、千斤顶、空压泵,轮胎气压表等工具器材。
10.5.3 车辆安全检查人员应了解汽车检查流程和检查标准,具有检查技术,熟练掌握检查技术和使用检查设备,具备规定的汽车维修技术等级。
10.6客运站应按照《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规定,与公安部门建立报警联动机制,并为公安机关驻站提供必要的条件。
企业承包经营安全管理
11.1 本规范所称“承包经营者”系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规范道路客运企业公司化经营的意见》(渝府发〔2008〕136号)规定的,承包企业车辆但经营期限未到期的承包经营人。
11.2 企业应对承包经营人的经营资格和能力进行审查,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并将承包经营车辆纳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将企业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到承包经营者、承包经营车辆及从业人员。
11.3 企业应将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及时传达给承包经营者,监督承包经营者落实安全管理的各项措施。
11.4 企业对承包经营车辆的运输安全生产全面负责,发生运输生产事故的,由企业承担责任。
其它安全生产制度
12.1 会议制度。企业每季度召开一次安委会,每月召开一次安全例会。针对重特大事故或重大节假日重要时段应召开专题分析会。
12.2 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12.2.1 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资格培训时间不得少于48学时,每年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16学时。
12.2.2 驾驶人员每月安全教育培训不少于1次,每年教育培训不少于20学时。
12.2.3 安全教育培训内容主要有安全基本常识、安全规章制度、安全行车经验、岗位操作技能、安全救援措施、职业道德、典型事故案例分析等。
12.3 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12.3.1 企业应对生产经营活动是否符合安全生产的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技术标准和企业的规章制度开展检查,针对安全管理制度执行方面的缺陷,制定报告、改进和复查的工作程序,以保证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12.3.2 企业的安全检查应有明确的项目、内容、要求和具体计划。根据安全检查计划,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应在各自的业务范围开展日常检查、定期检查和专项检查。对重点部位、重点人员、重点线路应进行重点检查。
12.3.3 根据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的结果,对所检查出的隐患进行专项检查,制定整改措施,做到整改措施、责任人、资金来源和整改时限“四落实”,并对隐患整改情况进行验证。
12.4 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管理档案。安全档案资料必须真实、完整、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4.1 安全生产制度汇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应形成文件,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并定期进行更新。
12.4.2 安全会议记录。召开的安委会、安全例会有会议议程、时间、地点、主持人、参会人员,会议记录、会议签到册,议定事项等。
12.4.3 安全培训教育记录。包括安全培训的目的、培训的对象、培训的主要内容、培训的方式和培训的时间等要素。
12.4.4 安全检查记录。包括检查时间、检查人员、被检查单位及地点、检查情况、检查意见、跟踪督查的情况等要素。
12.4.5 从业人员档案。包括安全管理人员、驾驶员、乘务员及其相关资料等要素。
12.4.6 事故档案。包括事故时间、事故类别、伤亡人数、损失大小、事故经过、事故教训、按照“四不放过”要求处理情况、事故快报表、月报表及统计表等要素。发生人员死亡的事故要求一案一档,资料齐全,其他等级的事故可以建立事故台帐。
12.4.7 车辆技术档案。包括购车日期、出厂合格证、技术参数表、购车发票复印件、正侧面照片、保险、道路运输证复印件、行驶证复印件、二级维护竣工出厂合格证复印件、车辆技术等级评定资料、车辆类型等级划分资料、车辆修理及主要零配件更换记录等要素。
12.5 企业安全生产制度不仅限于上述内容,当法律法规更新或变更、政府及相关部门有新管理的要求、经营状况发生改变或企业组织机构发生重大调整时,企业应及时补充满足生产经营需要及法律法规要求的安全行驶和日常管理操作的相关制度,以确保车辆运行安全。
12.6 企业应逐步实行安全管理档案和记录电子化。
风险管理和事故处置
13.1 安全风险管理
13.1.1 企业应具备与其经营规模和经营业务相适应的责任赔偿能力,并按规定足额投保承运人责任险、车辆损失险、乘座险和第三责任险等车辆安全保险,可以采用安全统筹行业互助形式,提高企业安全工作和抗风险的能力。
13.1.2 企业应按规定每月进行一次安全生产风险分析,落实防范和应急处置措施。对重大危险源和重大隐患应报运管机构和有关部门备案。
13.1.3 企业主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应直接负责风险分析工作。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企业应采取技术措施、管理措施、教育措施和从业人员的自我防护措施等来控制风险,预防事故的发生。
13.1.4 企业应将风险分析的结果及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对从业人员进行宣传、培训,使其熟悉工作岗位和作业环境中的风险及所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13.2 应急管理和事故处置
13.2.1 企业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运输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和组织机构,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资金保障,每年至少开展两次应急救援演练。应急预案应当明确应急响应的时间及各个岗位的职责、应急通讯保障、应急车辆和设备的储备、应对处置措施等内容。没有条件建立应急救援机构的,要设立应急救援人员,并与就近的应急救援组织签订应急救援协议。
13.2.2 发生道路运输事故后,驾驶员、乘务员应以迅速将发生事故的车号、班次、时间、地点、受损情况、救助要求、事故原因等向当地公安交警和所属企业报告,同时采取措施排除险情,尽力抢救受伤人员,保护好事故现场。企业接到事故报告后,应立即派员前往事故现场,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发生人员死亡事故的,企业相关负责人应迅速到场。
13.2.3 企业接到发生人员死亡、车辆燃烧或者其他影响较大的事故报告后,应于1小时内向企业注册地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报告,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
13.2.4 道路运输事故报告的内容包括:发生事故的单位、时间、地点;车辆的运行线路、车牌号、车型、道路运输证号、核定人数、实载人数;驾驶员姓名、从业资格证类别及证号;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其中重伤人数);事故初步原因。
13.2.5 道路运输事故处理完结后7日内(以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出具事故责任认定书为准),企业应写出事故处理报告和整改措施,报企业注册地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备案。
13.3 企业的行车安全考核指标控制
13.3.1 班车客运及旅游客运行车安全考核指标控制:责任事故(同责以上)率不高于0.01次/车,责任事故(同责以上)死亡率不高于0.004人/车。14 公交客运企业、出租客运企业、公交站场参照执行。15 本规定自二○一一年二月十日起实行。
第四篇:重庆市出租汽车客运管理暂行办法
重庆市出租汽车客运管理暂行办法
2008年01月03日 15时51分 864 主题分类: 交通运输
“出租汽车”
“客运”
重庆市出租汽车客运管理暂行办法
渝府令第210号
《重庆市出租汽车客运管理暂行办法》已经2007年12月10日市人民政府第11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二○○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重庆市出租汽车客运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出租汽车客运秩序,提高出租汽车客运服务质量,保障乘客、经营者、驾驶员合法权益,根据《重庆市道路运输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出租汽车客运经营者、驾驶员、乘客以及与出租汽车客运业务相关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出租汽车客运实行特许经营。
出租汽车客运经营应当遵循诚实守信、安全营运、规范服务、便利乘客的原则。
鼓励出租汽车客运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第四条 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市出租汽车客运工作,其所属的市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实施。
区县(自治县)交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出租汽车客运工作,其所属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实施。
公安、工商、规划、建设、质监、财政、物价、市政、劳动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实施本办法。
第五条 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会同规划、公安、建设等部门编制全市和主城区出租汽车客运发展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主城区以外的区县(自治县)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规划等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出租汽车客运发展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报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主城区及主城区以外的区县(自治县)出租汽车客运发展规划应当符合全市出租汽车客运发展规划。
第二章 特许经营
第六条 出租汽车客运特许经营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在主城区内经营的,依法取得主城区出租汽车客运特许经营权指标100个以上。在主城区以外经营的,依法取得所在营运区域出租汽车客运特许经营权指标10个以上;
(二)有符合规定的出租汽车客运驾驶员;
(三)有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办公场地和设施,租用他人场地的,应签有一年以上租用合同;
(四)有经营、技术、安全、服务质量、财务统计、劳动人事、用工保险等管理制度、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
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提高前款第(一)项规定的条件。
第七条 投放出租汽车客运特许经营权指标应当符合出租汽车客运发展规划,保持出租汽车客运供需基本平衡。在本营运区域内出租汽车年平均有效里程利用率高于60%或基于市场需要,应当增加投放出租汽车客运特许经营权指标。
出租汽车年平均有效里程利用率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统计,并会同同级统计行政部门定期公布。
第八条 出租汽车客运特许经营权指标应当以招标、拍卖等公开方式有偿投放。
确不具备法定招标、拍卖条件或因其他特殊情况,经商同级监察部门同意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方可采取协议等方式投放出租汽车客运特许经营权指标。
竞标人、竞买人、协议受让人等应当符合本办法第六条第(一)项规定的条件。
第九条 主城区出租汽车客运特许经营权指标投放方案由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举行听证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主城区以外区县(自治县)出租汽车客运特许经营权指标投放方案由区县(自治县)交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举行听证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投放方案内容应当包括投放数量、投放方式、获取条件、投放价格、经营期限、实施时间等。
第十条 通过招标、拍卖、协议等方式取得出租汽车客运特许经营权指标的经营者,在主城区经营的,应当自取得指标之日起20日内与市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签订特许经营协议,并领取出租汽车经营权证;在主城区以外经营的,应当自取得指标之日起20日内与所在地区县(自治县)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签订特许经营协议,并领取出租汽车经营权证。
特许经营协议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营运区域、期限、车辆数量、类型等级、技术等级等;
(二)经营方案、服务质量、安全管理标准;
(三)双方权利义务;
(四)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相关内容;
(五)违约责任;
(六)争议解决方式;
(七)双方认为应当约定的其他事项。
取得出租汽车客运特许经营权指标的经营者逾期不签订特许经营协议,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收回其出租汽车客运特许经营权指标。
第十一条 原已取得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的出租汽车经营权证取得人,按规定购置车辆后,由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发给出租汽车车辆营运证。
未取得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的出租汽车经营权证取得人,具备本办法第六条规定条件的,向所在地区县(自治县)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依法申请办理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取得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并按规定购置车辆后,由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发给出租汽车车辆营运证。
第十二条 出租汽车客运特许经营权指标有效期为八年。
第十三条 出租汽车客运特许经营权指标可以转让。转让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协议,并按规定到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办理相关手续。
通过转让取得的出租汽车客运特许经营权指标,其经营期限为原经营期限减去已经营期限后的期限。
经营期限未满三年的,不得转让出租汽车客运特许经营权指标。
第十四条 出租汽车客运特许经营者变更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等事项的,应当到原审批机关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出租汽车客运特许经营者在经营期限内暂停、终止出租汽车客运经营的,应当提前30日向原审批机关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暂停、终止营运。
第十五条 出租汽车客运特许经营权指标有偿出让收入属政府非税收入,纳入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系统,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十六条 出租汽车客运车辆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符合本市规定的车型、技术等级、排气量、环保要求,车辆技术性能完好;
(二)符合本市出租汽车色度和标识管理规定,车身明显部位按规定设置经营者名称、投诉电话;
(三)按照规定安装、配备、使用出租汽车顶灯、计价器及空车待租标志、专用座套、电子真伪识别装置、营运服务数据信息采集传输系统和GPS终端,并保持完好、有效;
(四)车容整洁,营运标志完好、证牌齐全;
(五)新投入或更新的出租汽车,应当是出厂新车;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在主城区经营的出租汽车营运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四年。超过四年的,由有关公安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予以强制报废,但确有充分证据证明未达到强制报废标准的车辆除外。在主城区以外经营的出租汽车报废年限可以适当延长,具体年限由有关区县(自治县)公安机关根据国家强制报废标准并结合本区域出租汽车营运实际情况提出方案,报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第十七条 出租汽车客运驾驶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男性年龄不超过60周岁,女性年龄不超过55周岁;
(二)初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
(三)取得相应机动车驾驶证3年以上,且近3年来无重大以上交通责任事故;
(四)经营运区域所在地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考试合格,并取得出租汽车从业资格证。
被吊销出租汽车从业资格证的驾驶员,自吊销之日起五年内不得从事出租汽车客运服务。
第三章 营运服务
第十八条 出租汽车客运实行区域经营,不得开启空车标志灯驶入其他营运区域,不得从事起点和终点均在其他营运区域内的载客业务。
客运服务实行扬手招车、电话预订和站点租乘等方式。
第十九条 出租汽车客运特许经营者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执行价格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出租汽车客运价格,使用税务机关监制的本车客运票据;
(二)按照规定期限和要求向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如实报送有关出租汽车客运行业的统计报表,接受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对营运资料和票证的检查;
(三)不得聘用无出租汽车从业资格的驾驶员从事营运;
(四)不得擅自停运;
(五)不得违反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规定在车身内外设置、张贴广告和宣传品;
(六)不得在车厢内安装摄像装置侵犯乘客隐私权;
(七)不得在乘客上下班出行高峰时段安排出租汽车客运驾驶员交接班;
(八)依法与招用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并依法为招用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
第二十条 出租汽车客运驾驶员在从事客运服务时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衣着整洁、语言文明、礼貌待客;
(二)不得在车内吸烟;
(三)随车携带出租汽车车辆营运证、出租汽车从业资格证,在车内面向乘客的显著位置放置服务监督卡;
(四)按乘客要求使用或不使用空调、音响等车辆设备设施;
(五)在出租汽车营业站点依序载客;
(六)按照合理路线或乘客要求的路线行驶;
(七)乘客租用出租汽车后,非经乘客同意,不得另载他人;
(八)不得拒载、中途甩客和倒客;
(九)使用经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定期检验合格的计价器;
(十)不得将车辆交给无出租汽车从业资格的驾驶员营运;
(十一)按照价格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的价格收费,并出具本车客运票据;
(十二)为乘客提供方便、及时、安全、舒适的服务;
(十三)对老、弱、病、残、孕、幼等乘客,应当优先供车;
(十四)夜间行车应当开启出租汽车顶灯;
(十五)发现乘客在车上的遗失物,应当及时归还。无法归还的,应当及时送交相关部门处理。
第二十一条 乘客租乘出租汽车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不得损坏车辆设施、设备和营运标志;
(二)不得携带违禁品和易燃、易爆等危险品以及污损车辆的物品;
(三)夜间到偏僻地区,应驾驶员要求到就近派出所进行身份确认;
(四)醉酒者和精神病患者乘车应有人监护;
(五)不得要求在禁止停车的地点上下客;
(六)不得有影响驾驶员安全行车的行为。
对不遵守前款规定的乘客,出租汽车客运驾驶员可以拒绝提供服务。已发生客运费用的,乘客应按规定支付。
第二十二条 乘客遇下列情形之一,可以拒绝支付车费:
(一)租乘的出租汽车不使用计价器或使用不合格计价器的;
(二)驾驶员拒不出具本车客运票据的;
(三)未经乘客同意搭载他人的;
(四)租乘的出租汽车在起租里程内发生故障,乘客不再租乘的;
(五)由于出租汽车客运驾驶员原因中断服务的。
第二十三条 机场、火车站、客运码头、长途汽车站等大型公共场所应当设置出租汽车营业站点。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会同公安、市政等部门提出站点设置方案,并组织实施。
第二十四条 因抢险救灾等特殊任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决定调用出租汽车客运车辆,经营者、驾驶员应当服从。
因调用车辆给经营者、驾驶员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决定调用的人民政府应当给予补偿。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五条 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出租汽车客运安全服务质量考核办法。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加强监督检查,定期组织出租汽车客运安全服务质量考核评价,并将考核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对考核评价不合格的经营者,应当责令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解除与其签订的特许经营协议,取消其特许经营资格。
第二十六条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出租汽车经营者应当建立出租汽车客运投诉处理制度。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受理投诉后,应当自受理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处理完毕,并回复投诉人。情况复杂的,应当自受理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处理完毕,并回复投诉人。
出租汽车经营者应当自受理投诉之日起7日内向投诉人作出答复。
第二十七条 投诉人应当提供相关证据,协助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出租汽车经营者查明事实。投诉人不得虚假投诉。
被投诉人接到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投诉处理通知后,应当在3日内到指定机构接受调查。
第二十八条 出租汽车客运经营者及其从业人员应当接受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监督检查,如实提供情况,不得拒绝监督检查。
第二十九条 交通行政执法人员进行执法活动时,应按规定着装、佩戴标志,并出示行政执法证件。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 交通行政主管部门、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及其它相关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时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给他人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法赔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非法侵犯出租汽车客运经营者及其从业人员人身、财产权利的;
(二)违法实施行政许可的;
(三)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
(四)无法定依据收费、罚款,不按规定使用罚没收据、罚款不上缴,私分或变相私分罚没收入的;
(五)使用或损毁扣押财物的;
(六)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的;
(七)索取或收受他人财物,或谋取其他非法利益的。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下列行为,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予以处罚:
(一)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第(二)、(三)、(四)项规定的,责令改正,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第(三)、(五)项规定的,责令改正,处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出租汽车车辆营运证、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第(四)、(六)项规定的,责令改正,处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出租汽车车辆营运证、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
(四)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第(二)、(三)、(十四)项规定的,处20元以上100元以下罚款;
(五)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第(四)、(五)、(六)、(七)、(八)项规定的,责令改正,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出租汽车从业资格证;
(六)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七)无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从事出租汽车客运经营的,责令停止经营,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违法所得不足20000元的,处30000元以上100000元以下罚款;
(八)出租汽车客运特许经营者使用无出租汽车车辆营运证的车辆从事出租汽车客运经营的,责令改正,处3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吊销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
(九)出租汽车客运驾驶员无出租汽车从业资格证从事营运的,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十)出租汽车客运驾驶员发生一次死亡一人以上交通责任事故的,吊销出租汽车从业资格证;
(十一)出租汽车客运特许经营者发生一次死亡三人以上重特大交通责任事故的,吊销其肇事车辆的出租汽车车辆营运证;
(十二)出租汽车客运特许经营者一年内发生两次死亡三人以上重特大交通责任事故的,责令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吊销其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
吊销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出租汽车车辆营运证的,由原审批机关无偿收回出租汽车客运特许经营权指标。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第(一)项、第二十条第(十一)项规定的,由价格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处理。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第(九)项规定的,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依法处理。
第三十四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不能现场处理的,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可以暂扣出租汽车车辆营运证、出租汽车驾驶员服务监督卡、出租汽车从业资格证等证件,开具暂扣凭证,并责令其限期到指定机构接受处理。
对拒不接受现场检查、无证经营以及在限期内拒不到指定机构接受调查处理的,可暂扣车辆或设备,出具暂扣凭证,并责令其限期到指定机构接受调查处理。
逾期不到指定机构接受调查处理的,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可依法作出处理决定。当事人不申请复议、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处理决定的,经通知后三个月内仍不履行的,可依法将暂扣的车辆或设备移交有关部门拍卖,所得价款扣除拍卖费用、应缴规费、滞纳金和罚款后,余款退还当事人,不足部分予以追缴。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所称出租汽车客运是指按乘客意愿,用五座(含五座)以下轿车提供客运服务,并按行驶里程、时间计费的经营活动。
本办法所称主城区是指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
本办法所称营运区域是指主城区营运区域和主城区以外区县(自治县)各营运区域。
本办法所称出租汽车客运特许经营者是指依法获得出租汽车客运特许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和个体经营户。
本办法所称交通责任事故为同等以上责任事故。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施行前已取得出租汽车客运特许经营权指标的,原有效期不变。
第三十七条 已实行交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区县(自治县),由交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行使本办法规定的行政处罚权。
市交通行政执法机构行使本办法规定的主城区出租汽车客运管理行政处罚权。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重庆市道路客运安全生产规范的通知2011.2
重庆市交通委员会关于
印发重庆市道路客运安全生产规范的通知
此规范性文件已经登记审查,符合《重庆市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审查登记办法》的规定,现予以公布。
渝文审[2010]28号
重庆市交通委员会关于
印发重庆市道路客运安全生产规范的通知
渝交委安„2011‟5号
各区县(自治县)交通局(委)、渝中区建交委,市运管局、交通执法总队:
《重庆市道路客运安全生产规范》已经2010年第九次委主任办公会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重庆市道路客运安全生产规范
二○一一年一月十日
主题词: 抄送: 交通 道路客运 安全生产 规范 通知
交通运输部安监司,市政府办公厅,市安办,市公安局,市国资委。重庆市交通委员会办公室
2011年1月25日印发 附件:
重庆市道路客运安全生产规范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决定》(渝府发„2010‟3号),进一步规范道路旅客运输安全生产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重庆市道路运输管理条例》、《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等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本规范。本规范所称“安全生产”是指道路客运企业为保障道路运输安全而进行的安全生产工作。
本规范所称“企业车辆”是指以车辆行驶证登记的企业名称取得道路运输证的客运车辆。本规范适用于在我市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登记的、取得从事道路客运资格的道路客运企业(不含农村客运企业)和三级及以上客运站场(以下简称“企业”)。
各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和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负责监督本规范的实施。基本要求
4.1 企业是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的主体,在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中,应当全面保障道路旅客运输安全生产的条件,按不低于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标准制定企业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编制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4.2 企业应主动接受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和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按行业管理部门核准、许可的范围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实行公司化经营和管理。安全组织机构及人员配备
5.1 企业应建立各层级的安全生产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明确安全生产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组成人员、工作任务,形成层级清晰的安全管理组织体系。
5.2 建立健全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管理机构,做到工作机构、人员、责任、设施(备)、经费“五落实”。
5.3 企业专职安全管理人员配备
5.3.1 企业应根据经营规模等实际情况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车辆总数小于50辆的企业,安全管理专职人员配备不低于3人;车辆总数大于(含)51辆、小于(含)99辆的企业,安全管理专职人员配备不低于5人;车辆总数大于(含)100辆的企业,安全管理专职人员配备不低于7人。
5.3.2 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应具备与本单位从事的运输活动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持证上岗。安全生产职责
6.1 企业安全生产实行分级管理、一岗双责的体制。企业主要负责人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分管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负责人,对安全生产承担综合监督管理责任;分管业务工作的负责人,对分管工作中的安全生产承担直接领导责任。
6.2 企业应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实行全员、全过程管理。根据行业管理的要求和本单位的岗位构成,明确企业的安全主体责任和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责任,制定关键岗位的安全生产职责,将安全生产目标进行层层分解、落实,逐级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逐级建立安全生产责任考核制度,对各级管理人员、职能部门及从业人员安全生产职责的履行情况及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实现情况进行定期考核,予以奖惩。安全经费管理
7.1 依据《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按照不低于营业收入0.5%的标准提取安全费用。
7.2 安全费用用于:完善、改造和维护安全防护设备、设施支出;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和现场作业人员安全防护物品支出;安全生产检查与评价支出;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的评估、整改、监控支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以及应急救援演练支出;其他与安全生产直接相关的支出。
7.3 按规定实行全员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8 从业人员管理 8.1 驾驶员管理
8.1.1 驾驶员应具有与驾驶车辆相应的《机动车驾驶证》和《营运性道路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证》、《重庆市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证》,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安全驾驶经历。
8.1.2 企业应对拟聘用驾驶员的从业经历、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进行当面审核和现场测试,考核合格后依照劳动合同法与驾驶员签订劳动合同。
8.1.3 企业建立驾驶员考核录用档案。档案内容包括招聘合同、有关证照审查及复印件、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及考核成绩(含试卷)情况、奖惩记录等。
8.1.4 企业建立驾驶员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对驾驶员的运行安全状况和驾驶适应性进行不间断的考核,定期通过驾驶员交通违法、肇事信息查询平台查询驾驶员的违法和事故信息,及时处理驾驶员违反法律、法规及安全操作规范的行为并记录在案。对经考核确认达不到安全要求的驾驶员,应及时解聘或调任其他工作。
8.1.5 企业建立行车日志制度。运行400公里以上的客运线路应建立行车日志制度,记录的主要内容包括始发站、中途停靠站、终点站、停车时间、天气和道路状况,以及行车中发生的车辆故障、隐患、事故等。行车日志由驾驶员负责填写,企业应定期审核。
8.1.6 企业应安排适应营运线路要求数量的驾驶员,保障驾驶员安全驾驶。连续行驶2小时以上、4小时以内,应停车休息不少于20分钟;24小时内实际驾驶时间累计不得超过8小时。双层客运车辆在高速公路上最高行驶速度不得超过80公里/小时。单程在40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600公里以上)的长途营运客车必须配备2名以上的驾驶员。市内客运班车、包车和旅游客车不得在22时至次日5时始发,并在24时前结束运输任务。超长线路客运车辆行驶时间超过22时的,应落实固定或临时途中休息站,安排长途驾驶员落地休息。严禁夜间(22时至次日6时)在三级及以下山区道路通行。
8.1.7 企业应监督驾驶员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操作规范安全驾驶。
8.1.8 驾驶员应了解企业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熟知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以及事故应急措施。
8.1.9 企业应按季度将聘用或解聘的驾驶员的信息报送当地运管机构备案。
8.2 乘务员
8.2.1 乘务员应经企业培训后上岗,具有安全乘车及识别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基本业务知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基本的医疗抢救和事故逃生常识。
8.2.2 乘务员应维护行车中的乘车秩序。9 客运车辆管理
9.1 客运车辆应符合《营运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GB18565)和《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2004)等有关规定,保持车辆技术状况良好,证照齐全有效。
9.2 道路旅客运输车辆应达到二级以上车辆技术状况等级标准;高速公路客运、旅游客运车辆应符合《营运客车类型划分等级评定》(JT/T325-2004)标准的高中级客车,达到一级车辆技术状况等级标准。
9.3 车辆维护
9.3.1 企业应建立车辆技术档案和车辆维护制度。车辆技术档案应记载及时、完整和准确,不得任意更改。
9.3.2 日常维护应在每日发车前、行车中和收车后进行,由驾驶员负责对车辆进行清洁、补给和安全检视。
9.3.3 营运车辆应按照《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GB/T18344-2001)要求,由具备资质条件的汽车维修厂负责实施一级、二级维护。一级、二级维护周期以行驶里程为依据,对于不便用以行驶里程来统计的,可用行驶时间间隔来确定维护周期。
9.3.4 各级维护必须按规定的项目进行,不得漏项和减项。9.3.5 严禁非法改装、拼装车辆,报废车辆不得过户或转卖。达到国家报废标准规定的营运客车,应按时办理报废、注销登记,并及时交售给报废汽车回收企业回收解体,不得将报废车辆出售、赠予或者以其它方式转让给非报废汽车回收企业的单位或个人,不得自行拆解。
9.4 企业在注册地应拥有与其经营规模相适应的生产(用于车辆统一停放和日常维修)基地,在注册地以外的经营发生地,应设立专用场地,作为企业回场待班车辆的统一停放和日常维修工作场所。
9.5 车辆运行管理
9.5.1 企业应设立独立的车辆调度机构,对企业车辆进行统一调度管理,以保证车辆的正常运行。
9.5.2 客运班车应按照许可的线路、班次、站点运行,在规定的途经站点上下旅客,不得站外上客或揽客。客运包车不得搭乘合同外的旅客,严禁客运包车途中上下客。
9.5.3 长途客运线路应制定途中服务站安全管理措施,建立长途班车中途休息管理制度,指定中途休息点和司机交接班点。
9.5.4 进站营运车辆必须严格遵守《汽车客运站安全生产管理规范》(交公路发„2008‟2号)的相关规定,发车前自觉接受安全例检,并按要求利用车载电视向乘客播放安全提示片。未按规定进行车辆二级维护或安全检查不合格的车辆不得出站运营。不具备发车例检条件的,企业应督促驾驶员做好发车前的例行检查。
9.5.5 企业车辆在每日收车后,应返回企业生产基地或企业规定的其他场地统一停放。
9.5.6 根据不同营运线路,企业分别提出线路各路段路面情况、行驶要求、注意事项等内容,制作安全行车手册,对危险路段进行标注,供司乘人员参考。对于新开通线路,应进行道路运行安全状况踏勘,并制定安全保障措施。严禁在不具备安全通行条件的道路上开行客运线路。
9.5.7 企业应建立营运车辆安全监控系统管理机构,并与行业管理部门监控中心进行联网。客运车辆应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并逐步安装移动视频监控系统。企业应配备足够的专职监控人员,对运行的车辆实行全程监控。
9.5.8 企业应根据营运车辆运行线路和营运车辆、从业人员的状况,建立健全GPS监控管理制度,落实GPS监控责任制,确保车辆运营时车载终端各项功能均处于正常工作状况。对超员、超速、超时驾驶、不按规定线路行驶等GPS监控信息要及时处理,并将违规信息及处理结果打印存档,作为企业内部对营运车辆和驾驶员进行安全考核的依据。
9.6 企业应及时掌握极端天气下的路况信息,及时发布安全提示信息,督促驾驶员严格执行特殊天气驾驶操作规程,谨慎安排车辆运行。不具备安全通行条件的,应向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申请停班或调整线路。
9.7 在批准的途中非等级站点上下旅客时,乘务人员应在驾驶员的配合下,加强对上车旅客携带行包的“三品”检查。
9.8 营运客车应按规定配备三角木、灭火器等的安全行车设施设备。全封闭营运客车应配备足够的安全锤。行驶冰雪、泥泞等易滑道路的客车应配备防滑设施设备。汽车客运站安全管理
10.1 客运站应按《汽车客运站安全生产规范》(交公路发„2008‟2号)的要求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生产制度,配备与发班数量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履行“三不进站、五不出站”安全工作职责。
10.2 客运站的安全生产条件应符合《汽车客运站级别划分和建设要求》(JT/T 200-2004),二级(含)以上客运站要按照规定配备并使用安全检查设备,三级及以下的客运站在客运班车发班期间应负责对旅客随身行李和行包进行检查。
10.2.1 一、二级客运站的安全检查设备应设在旅客进入候车区的必经通道处,并按旅客流量配备引导、检查人员,对旅客行包进行逐一安检,发现可疑物品时,应要求乘客主动开包接受检查。乘客不接受检查的,应拒绝其乘车。
10.2.2 客运站下客区、候车区、待班区、发班区分开,车辆进出口独立,人员通道与车辆通道有效分隔,车辆进站限速标志、地面运行及停车标识、标线设立明显。
10.2.3 客运站应在明显的位置设立安全公告和标识,配备广播和影视设备,按行业部门要求向旅客宣传安全乘车知识,明示标定禁止携带危险品的种类、品名和限制携带危险品的数量,使旅客自觉遵守规定。
10.3 客运站按《安全标志》(GB2894-1996)和《消防安全标志》(GB13495-92)及相关规定配备足够消防器材,放置合理;预留消防通道,人员、车辆疏散通道;用电设备符合安全要求。
10.4 客运站应配备与作业班次相应的安全管理人员,其中一级站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不少于3 人,二级站不少于2 人,三级站不少于1人。
10.5 客运站应按《汽车客运站营运客车安全例行检查项目及要求》的规定,对出站(场)车辆进行安全检查。
客运车辆安全锤配备达不到要求数量的,应当场予以有偿配备,客运车辆GPS车载终端不能正常使用的,不得办理报班手续。
10.5.1 车辆安全检查采取人工检查或者仪器自动检查的方式,逐步配备车辆安全自动检查系统,实现仪器自动检查。
10.5.2 二级以上客运站应设立专用的车辆安全检查场所,配备检台或地沟、千斤顶、空压泵,轮胎气压表等工具器材。
10.5.3 车辆安全检查人员应了解汽车检查流程和检查标准,具有检查技术,熟练掌握检查技术和使用检查设备,具备规定的汽车维修技术等级。
10.6客运站应按照《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规定,与公安部门建立报警联动机制,并为公安机关驻站提供必要的条件。企业承包经营安全管理
11.1 本规范所称“承包经营者”系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规范道路客运企业公司化经营的意见》(渝府发„2008‟136号)规定的,承包企业车辆但经营期限未到期的承包经营人。
11.2 企业应对承包经营人的经营资格和能力进行审查,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并将承包经营车辆纳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将企业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到承包经营者、承包经营车辆及从业人员。
11.3 企业应将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及时传达给承包经营者,监督承包经营者落实安全管理的各项措施。
11.4 企业对承包经营车辆的运输安全生产全面负责,发生运输生产事故的,由企业承担责任。其它安全生产制度
12.1 会议制度。企业每季度召开一次安委会,每月召开一次安全例会。针对重特大事故或重大节假日重要时段应召开专题分析会。
12.2 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12.2.1 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资格培训时间不得少于48学时,每年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16学时。
12.2.2 驾驶人员每月安全教育培训不少于1次,每年教育培训不少于20学时。
12.2.3 安全教育培训内容主要有安全基本常识、安全规章制度、安全行车经验、岗位操作技能、安全救援措施、职业道德、典型事故案例分析等。
12.3 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12.3.1 企业应对生产经营活动是否符合安全生产的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技术标准和企业的规章制度开展检查,针对安全管理制度执行方面的缺陷,制定报告、改进和复查的工作程序,以保证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12.3.2 企业的安全检查应有明确的项目、内容、要求和具体计划。根据安全检查计划,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应在各自的业务范围开展日常检查、定期检查和专项检查。对重点部位、重点人员、重点线路应进行重点检查。
12.3.3 根据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的结果,对所检查出的隐患进行专项检查,制定整改措施,做到整改措施、责任人、资金来源和整改时限“四落实”,并对隐患整改情况进行验证。
12.4 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管理档案。安全档案资料必须真实、完整、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4.1 安全生产制度汇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应形成文件,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并定期进行更新。
12.4.2 安全会议记录。召开的安委会、安全例会有会议议程、时间、地点、主持人、参会人员,会议记录、会议签到册,议定事项等。
12.4.3 安全培训教育记录。包括安全培训的目的、培训的对象、培训的主要内容、培训的方式和培训的时间等要素。
12.4.4 安全检查记录。包括检查时间、检查人员、被检查单位及地点、检查情况、检查意见、跟踪督查的情况等要素。
12.4.5 从业人员档案。包括安全管理人员、驾驶员、乘务员及其相关资料等要素。12.4.6 事故档案。包括事故时间、事故类别、伤亡人数、损失大小、事故经过、事故教训、按照“四不放过”要求处理情况、事故快报表、月报表及统计表等要素。发生人员死亡的事故要求一案一档,资料齐全,其他等级的事故可以建立事故台帐。
12.4.7 车辆技术档案。包括购车日期、出厂合格证、技术参数表、购车发票复印件、正侧面照片、保险、道路运输证复印件、行驶证复印件、二级维护竣工出厂合格证复印件、车辆技术等级评定资料、车辆类型等级划分资料、车辆修理及主要零配件更换记录等要素。
12.5 企业安全生产制度不仅限于上述内容,当法律法规更新或变更、政府及相关部门有新管理的要求、经营状况发生改变或企业组织机构发生重大调整时,企业应及时补充满足生产经营需要及法律法规要求的安全行驶和日常管理操作的相关制度,以确保车辆运行安全。
12.6 企业应逐步实行安全管理档案和记录电子化。13 风险管理和事故处置 13.1 安全风险管理
13.1.1 企业应具备与其经营规模和经营业务相适应的责任赔偿能力,并按规定足额投保承运人责任险、车辆损失险、乘座险和第三责任险等车辆安全保险,可以采用安全统筹行业互助形式,提高企业安全工作和抗风险的能力。13.1.2 企业应按规定每月进行一次安全生产风险分析,落实防范和应急处置措施。对重大危险源和重大隐患应报运管机构和有关部门备案。
13.1.3 企业主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应直接负责风险分析工作。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企业应采取技术措施、管理措施、教育措施和从业人员的自我防护措施等来控制风险,预防事故的发生。
13.1.4 企业应将风险分析的结果及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对从业人员进行宣传、培训,使其熟悉工作岗位和作业环境中的风险及所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13.2 应急管理和事故处置
13.2.1 企业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运输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和组织机构,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资金保障,每年至少开展两次应急救援演练。应急预案应当明确应急响应的时间及各个岗位的职责、应急通讯保障、应急车辆和设备的储备、应对处置措施等内容。没有条件建立应急救援机构的,要设立应急救援人员,并与就近的应急救援组织签订应急救援协议。
13.2.2 发生道路运输事故后,驾驶员、乘务员应以迅速将发生事故的车号、班次、时间、地点、受损情况、救助要求、事故原因等向当地公安交警和所属企业报告,同时采取措施排除险情,尽力抢救受伤人员,保护好事故现场。企业接到事故报告后,应立即派员前往事故现场,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发生人员死亡事故的,企业相关负责人应迅速到场。
13.2.3 企业接到发生人员死亡、车辆燃烧或者其他影响较大的事故报告后,应于1小时内向企业注册地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报告,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
13.2.4 道路运输事故报告的内容包括:发生事故的单位、时间、地点;车辆的运行线路、车牌号、车型、道路运输证号、核定人数、实载人数;驾驶员姓名、从业资格证类别及证号;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其中重伤人数);事故初步原因。
13.2.5 道路运输事故处理完结后7日内(以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出具事故责任认定书为准),企业应写出事故处理报告和整改措施,报企业注册地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备案。
13.3 企业的行车安全考核指标控制
13.3.1 班车客运及旅游客运行车安全考核指标控制:责任事故(同责以上)率不高于0.01次/车,责任事故(同责以上)死亡率不高于0.004人/车。公交客运企业、出租客运企业、公交站场参照执行。15 本规定自二○一一年二月十日起实行。